課后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17 05:4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后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讓我們跳起來
新課程標準對于知識技能的教學明確地提出:一要改變音樂課程中那種單純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的傾向,二要改變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式,把其放在具體的音樂實戰活動中,并看重學習知識和獲得技能的方法與過程。而認識和掌握3/4拍子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作為知識技能的教學,我改變了過去那種枯燥講授的教學方法,設計了跳小步舞、打擊樂伴奏、聲勢動作創編和唱歌曲等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舞會”的情境中欣賞《小步舞》并體驗其樂曲風格,在學跳小舞曲的過程中感受3/4拍子的韻律特點,通過樂器伴奏、聲勢動創編掌握和表現3/4拍子的韻律特點,最后師生一起跳集體舞復習鞏固整節課的內容。整堂課要求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探索,大膽自信地表現,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獲得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歡愉,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上這一節課時,我從欣賞《小步舞曲》入手,向學生介紹樂曲、音樂有的同時,要求學生觀察舞步,學生很快發現小步舞是“三步三步一走的”。接著讓學生看舞步動畫,學跳小步舞,學生驚喜地發現“第一步大,第二步小!”在老師的帶領下隨樂跳小步舞后,學生體驗了三拍子的強弱規律并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3/4拍子每小節有三拍,第一拍強,第二、三拍弱”。在學生的自我探索中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很輕輕松地學會了音樂的知識。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3/4拍子的強弱特點,我設計了舞會小樂手的形象,先讓學生隨樂自己地敲一敲,自主地體會3/4拍子的強弱規律。然后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自己手中的樂器發出的聲音選擇表現強拍還是表弱拍,并說說你的理由。同學們各抒已見府論得非常激烈,最的按大家設計的不同方案通過合作給樂曲伴奏,表現出3/4拍子的強弱,在愉快地參與音樂活動中掌握了音樂知識和技能。
掌握了知識就需要運用。我設計安排了聲勢律動接龍的游戲,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隨樂表現出3/4拍子的強弱。這一教學環節非常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加上老師激勵、肯定的語言,激活了學生的求學思維。學生參與非常主動,在創編過程中表現得很投入,毫無約束地表現自我。在游戲中體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享受了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在玩樂中完成了新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這一堂課上過之后,學生投入的表現,欣喜愉快的表情讓我記憶猶新。僅僅因為改變了教學方法,就讓課堂變得如此的輕松、愉快,“教”與“學”都在“享受”中完成,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比以往任何一堂課都要好。可見教師領會好新課標,改革教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堅持大膽嘗試,和學生一起探索、學習,讓每一節音樂課都變得輕松愉快。
篇2
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學生認為“死”字用得不好,沒有表現出對長者的尊敬,應該用“去世”或“逝世”比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進來坐下”,學生以為“便”字用的不好,該用“才”,“才”能表現那種依戀不舍,而“便”字表現的動作似乎過快。“進來”一詞也欠妥,本來是在外邊送父親的,應為“進去”才妥帖。
3.文中有9處用了分號,學生以為一些地方并非并列關系,不可以用分號的。如第七段中那句:“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4.第四段中有兩處“躊躇了一會”,兩處“躊躇”之間是作者的心理活動,學生以為兩處有多余之嫌,應刪去第一處,只留第二處一句“他躊躇了一會”。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學生以為這句話有毛病,怎么能將大衣鋪好坐位,應是“在坐位上鋪好”或“鋪在坐位上”才通順。
這些問題在過去的教學中不可能出現。過去閱讀教學是教師分析,學生記錄,對文章都是仰視,且教師講的也并非自己的感悟而是教參中的羅列,生怕有講不到講不透的地方。而新課程強調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背影》一課的教學就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完成的,學生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和看法出乎我的意料,課堂教學沒有按我預設的步驟進行,見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并且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我改變了原有的教學設計,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他們討論。以上問題他們各抒己見,一些問題我也無法給出準確的說法,特記下來讓更多的人去討論。
晚上我還想著課堂的情景,失眠了。遂又起來補記:
⒈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去閱讀實踐,教師要珍視學生的感悟與體驗。要相信學生,給他們一個舞臺,這樣的課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并非都不喜歡表達,不會表達,他們都有一定的表現欲望,只是沒有機會表達罷了。過去注入式教學,沒有給他們鍛煉的機會,現在只要用心引導,學生的潛能就會被激發起來。過去總是欣賞別人文章的精美之處,現在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同樣能使學生進步很快,在質疑中討論交流達成共識。他們的發現都是個性化的感受。
篇3
一切似乎井然有序,學生按照實驗步驟積極動手實驗,課堂氣氛活躍。但課后想想,總覺得心里不踏實,好像這更像是一節普通實驗課,而不像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教師依然是發令者,學生依然是執行者,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沒有達到一節探究課所要達到的目的。
再來審視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研究小車在重物牽引下運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經歷科學探究活動,學會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這節課的任務是測量小車的速度,作出小車運動的v-t圖像,初步分析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體驗從實驗研究中獲得數據、作出圖像、分析圖像、尋找規律的科學思維方法。
對照教學目標,經過認真反思,第二次上這節課時,我重新設計了教學模式,并對一些細節作了修改。
一、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方案,自行選擇實驗器材
探究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和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教學過程注重教師的“導”和“參與”,淡化教師的“教”;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與自我構建,強化小組學習與小組交流。在師生互動、互助的氛圍中達到學習的目的。他們各自通過自己的能動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諧互動,只有這樣,探究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如果教師、學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積極、能動、自主、創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體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學的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將小組內各人的方案進行對比優化,同時在小組間進行交流,從而確定出最佳實驗方案,再各組根據方案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操作。在探究過程中我與學生同組討論、一同操作,對實驗現象和測得的數據一同進行分析,并予以適當的引導,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和測得的數據能進行分析、綜合和概括,從中總結出規律。由于把學習過程還給了學生,沒有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們依據自己的天性、智力水準,自然地在我的引導下完成認知過程,他們的熱情高漲,認真思考、討論,設計方案,積極動手實驗,再思考、討論、交流,儼然一幅科學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有學生在活動中提出很有創意的想法,如:可用斜面做這樣的實驗,這是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我聽了他的方案的后立即加以肯定,學生也從中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對于實驗方案,課本僅僅是提供一種參考,沒有必要強求學生統一,否則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抹殺學生的創新能力。有的同學實驗中發現紙帶上打出的點數不能滿足以0.1s為計數點取6組數據的要求,但鉤碼的質量又不可以隨意增減。這時有人注意到了桌上的飲料瓶,再聯想到一進門時有一大桶砂子放在那里,頓時若有所悟,便用小沙桶替代鉤碼,再來進行實驗。還有的同學打出的紙帶不清晰,便開始檢查是否是復寫紙太舊或振針太短的原故,所講知識在現實中得到應用,印象更加深刻。顯然,同學們在課堂活動中已經成為了教學主體,他們為自己的發現(或稱為創新)而歡欣,我想這樣的親歷的探究過程他們會終生難忘。
科學探究包含七個要素,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但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鑒于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狀態,對七要素中的“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評估”這三個要素內容我沒有作要求,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交流與合作”這兩個科學探究要素上,而分析與論證則放在第二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的教學中去完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中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一節課中把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面面俱到,教師一定要做到隨機應變,不能死搬教條。
探究活動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種一種行為,收藏一種習慣。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體會。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尋求,學生不僅獲得了科學知識,而且了解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科學思想,學會了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滿足,不斷創新,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二、利用計算機Excel軟件演示作v-t圖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我在教學中,將學生實驗所得數據在電腦的Excel文件中輸入表格,利用其“圖表向導”擬合v-t圖象,再讓學生觀察圖像的特征,總結出小車運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這樣做既形象直觀,又可以多展示幾組實驗數據進行比較,也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篇4
關鍵詞:課后反思;語文素養;教育特點;學習方法
在每次授課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鉆研,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性質;語文的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通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的奧秘: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了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養,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如,利用漢字感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淀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地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所謂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
篇5
關鍵詞: 課后反思 教學環節 教學行為 教學效果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特別在新課程實施后,我們在教學中會遇到很多困惑,自己以前視為寶貴的經驗卻在現在教學過程中屢屢碰壁,曾經讓自己得意的教學方法卻在現在課堂上不見效果,讓人茫然、不知所措。基于此,我們不得不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現在的課堂上,什么才是優秀的教學方法?怎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后反思應運而生,成為教師自身發展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課后反思呢?
一、對教學環節的反思
1.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一看目標是否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總要求和本年段的教學要求。二看目標是否切合學生實際,是否符合班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三看目標是否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2.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一是教學內容的聯系性和貫通性。教師應該反思教材編排體系和各單元之間的聯系性,多思考本單元和本課內容為什么這樣安排,前移或者后移不行嗎?二要反思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課堂教學內容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內容太深、課堂費時多,課后占用時間也多,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更累,結果事倍功半。課堂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必須建立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基礎上,否則,會出現吃不飽或吃不了的情況。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一是對教材處理和時間分配的反思。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生活經驗在課堂上臨時改變,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因材施教。二是對教學方法選擇的反思。教師應根據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新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同時,教者應注意哪些問題適合探究,哪些問題適合展示,哪些問題適合實驗操作,哪些問題適合講解。
4.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是增強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的主陣地,提高教學效率是學校和老師的共同追求。因此,有必要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深刻反思,用新課程理念重新審視課堂評價標準,構建新的課堂效果評價體系。
二、對教學行為的反思
1.反思教師“講”的行為。
目前,老師們很怕講,能“少講”則“少講”,能“不講”則“不講”,盡量多讓學生講,多讓學生活動。因為越來越多的老師認為,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必須做到“少講”,甚至“不講”。于是,課堂上出現了學生泛泛而讀,冠以“自讀自悟”;濫用多媒體課件,名曰“用好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師想方設法追求課堂活動表面的熱熱鬧鬧,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顧及教學實效。新課程并不排斥老師講,而是主張“精要地講”,從而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不能當講的不講,該挖掘體會的不挖掘體會,這樣的教學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2.反思教師“提問”的行為。
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在課堂上這樣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讀了這一段話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充分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每個學生有不同的體驗,老師們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做觀察、分析和歸納后,又會發現不少教師把“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什么”、“你想說什么”之類的問題當做“萬能鑰匙”,不根據課文特點,不分時間場合,不顧班級實際,一味使用。結果,學生所思所見十分膚淺,又缺乏教師的進一步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3.對課堂合作學習行為的反思。
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極佳的教學方式,它能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如果運用不當,合作學習的這些作用就無法發揮。眼下,我們發現有些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很多,合作學習效率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只用兩三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就草草收場;有的看似全員參與,實際上是好學生一統“天下”,學困生“袖手旁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不會傾聽、不會合作,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教師缺少組織教學的策略;有的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其實思維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視對合作結果的評價,而忽視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要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做到如下幾點:一是準確掌握合作學習的規則,二是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三是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
三、對教學問題的反思
1.對教師、教材問題的反思。
在教學中,每堂課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教材內容處理不妥,教學方法運用不當,師生活動不夠協調等,如果不及時查漏,則無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每次課后都應該仔細查找教學中的不足和失誤,多積累“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地尋找“治療”方法,使自己今后上同類課時不再出現類似問題,提高教學水平。
2.對學生問題的反思。
篇6
1 反思課堂中問題情境設計的趣味性、典型性與層次性。
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是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情境和問題解決中實現的。為了使學生積極地進入思維狀態并能獲得成果,所設計的問題必須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層次性的,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現區”,而這些在經歷了教學實踐后,當然就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更好的改進。
例如,在教學“圓柱、圓錐的整理和復習”中,筆者提出問題:把一個棱長是6厘米的正方體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積為36平方厘米的圓錐形鐵塊,這個圓錐形鐵塊的高是多少厘米?原以為學生通過圓柱、圓錐的整理和復習之后會積極發言、順利解決,不料問題提出后卻冷了場,筆者只好作引導性講解。
解后反思:本題的隱含條件――正方體鐵塊與圓錐形鐵塊體積相等,遠離學生的“最近發現區”,學生難以“發現”。于是,在接下來的另一個班的教學中,我準備了體積相等的正方體和圓錐體空心實物各一個以及一些沙子,問題提出后進行演示:把正方體空心實物里裝滿的沙子,倒入圓錐體空心實物里。在這一實物演示情景的啟發下,大多數學生很快發現題中兩種實物體里所裝的沙子一樣多,實物的形狀雖然變了,但沙子的體積不變,從而得出體積相等的這一隱含條件,由1/36×36×h=6×6×6,求出h=18厘米。
2 反思解題方法、解題結果、問題延伸與突出問題的處理。
教學時,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迸發出許多思維的火花――新穎的觀點、巧妙的構思、多樣的解法、問題的延伸,也會產生一些認識上的錯誤,這些往往又是教師始料不及的突發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珍惜、利用這些思維的火花及認識的錯誤,因勢利導加以探究,教后更應從科學性、嚴謹性與學科的意義等方面去反思、審視它們,分析學生思維的火花及認識錯誤形成的原因,總結因勢利導的優化方法和處理突發問題的靈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記錄(再備課),以便教學的改進。
例如,3臺臺扇與5臺吊扇的價格相等,每臺臺扇的單價比每臺吊扇多54元,臺扇與吊扇每臺各多少元?
對于學生A、B、C提出的解答及其思想方法,教師除了課堂上應給予肯定并充分利用其增強教學效果外,教后對此進行反思并加以記錄是十分必要的。
3 反思教學方法和師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當。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本課的教法設計和實施,也取決于師生情感交流是否順暢得當。對某一教學內容,教師采用哪種方法更合適有效――是啟發講授還是激勵探討?是講練結合還是指導自學?是實驗演示還是實驗操作?……所用教法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興趣?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是否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精神?這些在教后反思中會得到較為清楚的回答。這樣教師便能總結成功因素,分析失敗原因,發揚“得意”的或改進“不當”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例如:教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一課,原來根據教科書和教參的安排采用講授與指導自學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出示:像2/5、7/16、7/25、19/40、23/50這些最簡分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你們認為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可能與什么有關呢? 這樣教學,由于教師將問題問得淺顯直白,無思維含量,缺乏探索空間,學生只能是被動地完成教師的指令,做一名“操作工”。
篇7
關鍵字:課后反思教學效果課堂回顧課堂得失教學總結
課后反思就是規范教案最后面的教學小結所應記錄的內容,即教師在上完每節課后,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本節的的成功之處進行分析和記錄,作為以后課中進行教學改進的一手材料。通過這種自教自查的教學方法,能有效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教學效果的提高。下面就以八年級英語教學為例,分析教學反思在提高教學效果中的作用。
一、課后反思能加強對課堂教學的回顧,給課堂教學效果科學定位。
回顧就是對一節課內容,從設計到課堂教學進行過程及課后效果的整體的重新認識。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課堂的設計和實際進行過程不一樣的情況,這種意外情況的出現和改變,可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說,課后反思這一環節不可缺少。例如在進行八年級英語下,第一單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 ?)的教學過程中,我先是詢問學生對機器人(robots)是否感興趣,激起學生對機器人能干什么的討論,然后,我又問“要是有個機器人為你干活,你干不干?”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也有少數人提出那樣人類將慢慢退化。通過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情境設計,讓學生對英語學習不再反感,這就是此節教學的成功。通過回顧和反思,及時找到最佳教學點和策略,改進教學。
二、課后反思是對課堂教學得失進行總結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何為教學中的得失,得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達到的預期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教學方法。例如在上面提到的教學例子中,設計的教學問題和內容,引起了學生參與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討論熱情,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失就是課堂教學中的敗筆之處,就是課堂教學設計中出現的失誤之處和疏漏的地方。課后反思則要求把課堂教學中的“得”發揚光大,把課堂教學中的“失”記錄在案,進行剖析、探究和解決。反思能力的強弱影響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得”的多,還是“失”的多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加強自我教學反思的力度。
三、課后反思能讓授課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適時的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新教學理念,強調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就得充分了解和觀察學生,對好學生成績的突然下降要給予原因探知,對差學生的突然進步也要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要給予一定的贊賞,這一切做的好壞,關鍵看對教學反思重視的程度。把每節課學生的變化在課堂小結上要進行詳細的記錄,長期堅持對這種細微變化的觀察,到學期末,必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收獲。
四、課后反思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歸納,也是促進以后教學效果提高的手段,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反思對本節課進行二次課堂設計,為來年的教學奠定基礎。
課堂教學結束后,靜心思考:單詞的發音讀準沒,單詞的用法講清沒,有沒有落下重要知識點,這種教學設計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不足等等。對這些問題及時記錄下得失的結果,然后根據這個得失結果再重新設計一套本節課的教學方案,這樣就可以做到揚本節的長,避本節課的短,使教學效果精益求精,把教學效果提高到最佳境界和高度。
課后反思,是對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的評價,是對教學得失的很好總結,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8
關于反思,考爾德西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
教學反思的形式有多種,常見的是老師在一堂公開課之后的評課。但是我們在參與本地區這類教研活動中發現,這類教研活動往往在準備工作上傾注大量的精力,準備過程中進行多次的商量評論,但最終常常是完成任務了事。在課后對該課的反思活動中,通常地只是聽課老師對該堂課的評價,很少有上課教師本人對該堂課的自我反思。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陷。因此我們在本地區開展這類教研活動時,先請上課老師就自己的這堂課的自我反思。然而,我們請老師們課后反思時,常有教師很為難地說他們沒有什么理論水平,講出來的東西不上檔次,覺得講不出什么。
我們教師如何做好自我反思,我認為讓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是一種較好的方式。“教育故事”這一方式,即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們發現,實際上老師很可能講述自己經歷的教育故事,這些教育真是且又令人感動。因此我們覺得教師的課后反思,可以采用“講述自己教學現實和實踐的細節變化”對有意義的細節及其情節進行描述和勾畫一教學中的細節:成功的,失誤的,有創意的等等。
例1:這幾天在某班上課,總感覺課堂上的氣氛沒以前那么活躍,學生的發言沒有以前那么大膽,我反思了自己這幾天的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活動設計等,覺得并沒有什么問題。問題出在哪里?昨天我去上課,課前幾分鐘我跟一女學生聊天,這位同學突然問我:“老師,前幾天您一定很忙吧?”我很納悶,說:“還可以啊,怎么啦?” 她說:“您平時進來上課總是面帶著微笑的,顯得和藹可親,膽前幾天您進來時看起來一副很嚴肅的樣子,我們想您這幾天肯定很忙,心情不太好,所以上課時我們都是小心翼翼的,怕說錯了惹您生氣。”我沒想到這幾天的課堂情況竟然與我有關!
這樣敘述出來的故事看似不成教育論文,但它可以以創造性的方式再現真實的課堂情景,以一種人文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吸引他人,進行心靈的溝通,有助于多角度,高水平的理解。我們全組教師進行了實踐相結合的研討,其他老師也反思了自己是否有類似的情況,說:“現在想來,問題也許還真出在咱們教師身上。”在英語課上,焦慮是影響口頭表達的心理因素,怕說錯是形成學生焦慮水平過高的原因。老師的情緒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以后我們真得注意此類問題。
教師在自我敘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通過反思,重審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而改進自己對教育實踐,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時,這種敘述可以啟示他人,引起共鳴,這樣也達到了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
例2:我們擔任初二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我想了很多辦法幫助學習英語有苦難的學生學習英語。但是下面這則教學日記記錄了我的教學困惑。
近階段我發現班里有幾個學生和我見面時不跟我打招呼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通過和幾個學生的誠懇交談,我才了解了原因。英語課堂開展小組活動(work in pairs or work in groups)學生的積極性確實很高,這對學生了解英語并在真實情景中能正確運用卻有好處。但我發現,不是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參與這類小組活動,為了使那些學習英語有困難的學生能在小組活動中也動起來,我便將這幾個學生組成一組。在英語課堂上進行小組活動時,我親自參與這個小組的學習活動。我的本意是想幫他們學好英語。但沒想到后來由于這幾位學生期中考試英語沒有及格,班里有些學生便將他們戲稱為“紅燈區”。我真沒想到我的一片好心還有這樣的負面影響。
篇9
Among these books _____ a dictionary that his father gave him as a birthday present.
A. have included B. is included C. has included D. are included
答案為什么選 B,而不選擇D 或A?
對此問題,我先從搞清學生的錯誤思路入手,學生的錯誤在于把these books 當作句子的主語,而忽略了句首的介詞among。然后,我又從分析句子結構入手,讓同學們打開課本171頁,復習“倒裝”規則的第九條“為了保持句子平衡,或為了強調表語或狀語,或使上下文緊密銜接,主謂倒裝”。接著,同學們齊聲朗讀例句:They arrived at a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sat a small boy. In a big bed of a big room lies a big man. 最后,同學們搞清楚本題中的Among these books 在句中做狀語并置于句首,所以主謂倒裝,真正的主語是a dictionary,正常語序應當是:A dictionary that his father gave him as a birthday present is included among these books. 之后,我又讓全班同學打開《贏在課堂》第34頁,找到本題的出處。直到此時,學生們才豁然開朗。
當我第三節課到328班上課的時候,同學們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對此問題我用同樣的方法進行了講解,當同學們打開練習冊進行核實的時候,我制止他們這樣做,覺得那樣實在浪費時間,而且聽到呼應聲時想當然地認為沒問題了。這時,只見個別同學匆匆記在筆記本上。
碰巧的是,第二天的期中測試卷上第十七題正好是原題,我心中一陣竊喜。當星期一進行試卷講評的時候,我滿有把握地在324班做了調查。“第17題作錯的同學請舉手。”只見三位同學慚愧地舉起了手,我語重心長地說:“同學們,我們要提高聽課效率,這道題我不用再講了吧?!”下一節課是328的課,我同樣作了調查,期望著百分之百的正答率,畢竟我是他們的班主任呀!除了個別的三五位同學外,幾乎全班同學舉起了手,我以為自己說錯了話,又強調說:“我問的是作錯的同學。”“就是!”聲音之洪亮勝過全體答對的“自豪”。我驚呆了,接下來的課幾乎是稀里糊涂走過場。不敢再責怪同學們聽課效率不高,而是開始反思自己講課效果如此反差的原因。
我們經常抱怨:“這個問題強調了多少遍了,你們怎么還不會?”以上的案例給了我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們應該多想一想:我們怎樣才能教會學生?當我們準備教學內容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如何才能讓學生掌握。講通了,聽明白了,不代表真掌握,只有實踐過了,會用了,才算掌握。
篇10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后反思;策略
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反思是教學的進步,是提高教師素養和學生水平的重要環節。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師及時反饋學生的信息,更加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從而更新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養成反思的習慣,及時積累教學經驗、教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使之運用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提高教學水平。
一、教師課后反思
1.反思內容
(1)教育觀念反思。在深刻理解新課改理念的同時,要對以往的教育價值觀、教學觀、學生觀、師生觀、發展觀、評價觀等進行全面的比較,在不斷的反思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2)日常教學行為反思。與以往統一性(教材統一、考試統一等)高的的教學相比,新課程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教學目標、教學結果、個性化教育等),這就要求教師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課程資源的選用、自主學習機會的提供等,因此,只有對日常教學行為進行質疑和追問,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理念,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反思的幾個策略
(1)寫教學后記。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這就需要教師課后把課堂上新生成的問題,把滿意與否的教學環節、成功的感悟和失敗的體會都及時記錄下來,進行初步的思考和分析,也為教學交流和反思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
(2)進行案例分析。把教學中的典型教學現象,及時收集以案例的形式進行反復的分析研究,找出其內在的規律性。
(3)課后與學生交流。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就是學生,要知道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教師教學的過程。每節課后,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給自己提意見,通過與學生交流,以旁觀者的身份分析教學情況,這樣能及時地進行信息反饋。
(4)與同事交流。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是我們不斷進步和成功的動力。我們是生活在團體中的一員,與整體相比,個體的力量就顯得單薄、無力,知識也顯得匱乏。因此,要加強與他人的交流,主動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取長補短,促使自身的進步。
(5)觀摩他人教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觀摩各級各類的公開課、研究課等,通過比較學習,找出理念差距、解析手段、解析方法上的差異,進而提高自身的認識,促進自身的發展。
(6)利用網絡進行交流。網上有很多教師論壇網站,多去看看、說說,在這樣的平臺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職位高低之說,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思想、方法和疑惑等,這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反思方法。
二、引導學生課后反思
高中生的思維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反省性和監控性的特點,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這些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反思,促使學生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
三、引導策略
1.培養學生課后反思意識
在課堂教學結束前,留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2.明確反思內容
反思內容是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依據,因此,要讓學生明白反思的內容,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
(1)預習中的疑問是否得到解決?
(2)課堂教師引導和提問的問題是否有不會的地方,考慮的是否全面,能否完整回答?
(3)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是哪些,整體框架是什么?
(4)是否還存在其他問題?
3.反思后及時地對問題采取補救措施
針對疑問要及時地尋找解決途徑,如,請教老師或同學等方法;涉及已有的知識點要復習;對于新知識與掌握不好的地方要練習鞏固。
4.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通過循序漸進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自主反思的良好習慣,這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也能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更加系統。讓學生把課后反思當成一種習慣,使之成為人生發展的一種基本技能。
反思對于一個教師的教學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進行課后反思能有效地評價課堂教學的狀況,發揮優點,摒棄缺點,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反思學習。通過學習與體會,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促進師生共同進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瑞霞.高中數學教學反思[J].考試周刊,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