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黃河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0 08:5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贊美黃河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詩仙李白的《將進酒》中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看出黃河水的雄偉磅礴氣勢。
可這與我所見的貴德黃河水截然不同。
貴德的黃河水,并不像電視中那樣渾濁,它清澈見底。雖無那般雄偉氣勢,但也不缺乏神韻。綠如翠玉的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點點金光,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著微微漣漪,如正在翩翩起舞的姑娘的裙邊一樣。真是美不勝收。在配上遠處的高山森林后,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自古描寫黃河的詩句很多,如李白的《將進酒》、《贈裴十四》;王之渙的《涼州詞》、《登鸛雀樓》;王維的《使至塞上》等流傳千古的美文佳句。黃河的美。成了 古代文人墨客贊美的對象。
黃河究竟為何如此清澈優雅呢?
黃河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的水匯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條河。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這兒發源,她哺育了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篇2
一、描寫天氣與氣候的詩句:
1、描寫平原與山地氣候差異的詩句如: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
2、描寫季風和降水的詩句如: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的《涼州詞》)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指夏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黎花開”描繪的是天氣特征,“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個時節反映我國春末夏初的時節,其降雨類型屬于:鋒面雨中準靜止鋒。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理解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有關知識。
二、描寫地形的詩句如: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渲,崖轉石萬壑雷。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李白的《蜀道難》) 此詩生動地描寫了四川省西部崎嶇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崍山等山脈屬于橫斷山脈的部分,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削壁深壑,連山聳立,地形非常復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該地區的地形特征。地勢高低起伏,導致道路只能圍繞山峰盤旋,所以歷來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
三、描寫河湖的詩句: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的《將進酒》),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2、“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由于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四、描寫自然景觀的: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坡的《題西林壁》),詩人從橫看、側看,從遠視、近視一觀察廬山,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人在廬山之中。廬山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挺拔。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隱沒在云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
篇3
關鍵詞:情感:誦讀:意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250-02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做詩的首要要求,“意與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境”是“意”的載體,二者水融,互為依托。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正是這樣情景交融的語言珍品,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徜徉在詩詞所營造的意境里,去感受美,親近美,提升心靈,發展智慧。所以,引領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是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節,那么入境的路徑在哪里呢?
一、激感,披文入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發展。”而古詩文離學生的生活年代遙遠,要怎樣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與詩文產生情感共鳴呢?教師可以從題入手,巧妙簡介背景,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置身于當時詩人所處的那種環境。可以娓娓講述一個有關小故事,激發學習欲望,順情而學。教師也可以深情范讀,引發學生情感共鳴,順情而讀。如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堪稱極品的送別詩,教學時采用對比方法,先讓學生從課題入手,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師再結合課件(地理位置圖),簡介時代背景:李白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從黃鶴樓到揚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他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緒也就跟著飛翔,胸中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心情是平和的,惆悵與不舍是知己不能長相聚。李白踮起腳來,望啊,望啊!他高聲誦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送元二使安西》當時陽關以西是無盡的荒漠和頻繁的戰亂,元二還要經歷三千多公里長途跋涉,騎馬去要走整整半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安西。王維送別好友元二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送別元二時王維除了友情難離,還會平添一份擔憂,一種生死離別的傷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感情瓊漿。不僅是依依惜別的情誼,更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無微不至的體貼,前路珍重的祝愿。兩首送別詩,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畫面,不一樣的情感,但相同的是朋友間真摯的愛。此時學生讀的欲望被老師深情敘說點燃,不經意地帶入詩境,學生情不自禁地誦讀起兩首送別詩,體會起詩情畫意來。經過教師簡介背景,把學生帶進詩境,學生學起來才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若猶己出。
二、利用直觀場景,促情入境
我們常說“詩中有畫”,這詩詞中的“畫”就是意境。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進入了詩的“境”,就等于與詩人晤面,開始進行“對話”了。這“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因此,教材中每首古詩詞都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圖,這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學時必須充分利用。學習古詩就是要引領學生看到詩人所體驗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也可以教師自己制作精當的課件及其他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設特定的意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如低年級學生學習《登鸛雀樓》中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我就設計:同學們沒有見過黃河水是怎樣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嗎?學生大聲說:“想!”于是播放課件:黃河水洶涌奔騰,伴隨著嘹亮的歌聲號子奔騰不息地涌入大海的懷抱。學生看得認真,不時發出驚嘆聲。隨后學生讀起詩句聲音有力洪亮。在老師的鼓勵下,越讀越有氣勢。然后引導學生對黃河說:“你真――”。不必多余的解說與灌輸,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就把學生引到了黃河岸邊,孩子的眼前是黃河,腦中是黃河,口中更是黃河。進入詩境,水到渠成。又如《牧童》一詩,展示了一幅牧童晚歸休憩圖。“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首先詩句就給人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引導學生誦讀想象場景。再借助課件: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中,牧童吹著笛,由遠而近,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學生很快就從課件上的“聲、色、畫、樂”捕捉到一個“鋪”字,這個字寫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平緩舒服的感覺。“弄”字更顯出牧童活潑可愛、悠然自樂的情趣。“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引導學生看圖想象:吃飽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他會做什么?想什么?或者他什么也不想就睡著了。讓學生放開想象的翅膀,感受牧童安然恬靜的生活。透過詩,也看到詩人對安然自樂生活的向往。真所謂觸景生情,自然進入詩境。
三、喚起生活體驗,悟出詩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挖掘和利用。古往今來,人們的思想情感、喜怒哀樂都是相通的。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更應該充分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找到貼近學生生活的切入點,去感受詩情畫意。如教《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為學生沒有親臨過廬山,很難體會詩人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姿態各有不同的感受,于是,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家鄉有名的金鐃山:從正面看是多座山峰,從側看覺得是一座山峰:遙望是崇山峻嶺、連綿起伏,近看卻是一座或幾座山峰;仰望是大大小小的山峰猶如白云之上;俯視卻是懸崖峭壁。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情不自禁地吟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如:學生從春天到過的油菜花地感受到了“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的美好情境。“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農村的孩子知道:屋后有山,山上有樹,每逢深秋雨后,能看見月光在樹間穿行,能聽到山泉在巖石間流淌。所以,誦讀起這樣的詩,意境就隱隱地浮現出來。中國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往往通過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來含蓄表達。而這些“景”和“物”最終在學生頭腦中化為“美的畫面和意境”。因此,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古詩詞情境資源,進入詩詞意境也就順其自然了。
四、緊扣“詩眼”,感受詩魂
語言凝練是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古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瑰寶,唐代的賈島有首題為《題詩后》的詩里有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因此讀一首詩詞,僅在讀中浮現整體的畫面是不夠的,還得緊扣詩詞的詞句,進入詩詞的境中之“境”。古詩詞中“詩眼”是通向古詩詞意境的橋梁。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詩眼”,讓文字動起來、活起來,為通往古詩的意境鋪路架橋。重點詞語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詞語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也避免了繁瑣的逐字逐句串講。在詩詞教學中緊緊扣住“詩眼”和學生一道駐足欣賞,發現文字背后的東西──詩魂。由此,引導學生再一次展開想象去細細品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用一個“好”字贊美“雨”,真是“春雨貴如油”。這是一場及時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好在悄無聲息地“潛入”,好在“潤物”。學生從這個“好”字賞析出詩人不僅贊美了這場春雨,更贊美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高尚人格。“好”成了這首詩的“詩眼”。抓住了“詩眼”,正如近代學者王國維說的“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綜上所述,詩詞中的意境是多么重要的。它好似一座深宅大院,誦讀中想象整首詩詞的意境,此進入第一境;在品味推敲詞句時想象意境,這又深入一境。這樣,學生就較為真切地感受到詩情從意境中走來。
參考文獻:
[1]張穎.鑒賞古典文學之美 提升審美能力[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05).
[2]寧興安.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教學探微[J].教育,2010,(08).
[3]李曉芳.淺議古典詩詞教學的審美性[J].教學與管理,2010,(21).
篇4
讀懂古典詩歌方法之一:譯讀
讀懂詩歌的第一步是譯讀,即將文言的韻文轉譯為白話。古典詩歌本身是用文言創作而且講究音節和諧的韻文,因此,克服理解障礙,提高譯讀水平尤為重要。
一、 克服理解文言詞語的障礙
首先,要加強常見文言詞匯的積累。
例1 憶:1.回想,想念;2.記得,記住。
知曉了“憶”的“思念”詞義,自然明白了詩題《春日憶李白》的含義:我在春天思念李白,自然能大體讀出詩句“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所抒發的情感。
其次,特別關注并積累有關文化常識的詞語,如“青冢、綠琴、陽關”等典故和“春樹暮云”類由詩句凝練成的成語,具備這類知識,常能事半功倍。
再者,大膽推斷陌生的文言詞語意義。江蘇考題選擇的常常是較通俗的詞語,但陌生的詞語還是有的,根據上下文或字形往往能夠推斷出詞義;這種情況出現頻率很低,近八年高考試卷中只出現“牖、幌、畿、鍔、圞”這五個字,不構成理解障礙。
例2 畿 “鐵騎滿郊畿”(2009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鐵騎滿郊畿”,主謂賓結構,“郊畿”充當賓語,再根據詞語組合判斷“郊”“畿”是近義詞,因此“畿”該是郊區之意。
例3 牖 (2005年《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聯系標題和首聯“微風驚暮坐,臨牖思優哉”可以判斷“牖”是“窗”的意思。
例4 幌 (2005年《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聯系標題和尾聯“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大致可以推斷“幌”是“窗簾”的意思。
二、 克服理解詞語組合關系的障礙
如何準確理解詩句,需要掌握語法分析這個法寶。
首先,普通詩句還是遵循一般的語法規律的:一般單句還會采用主謂賓式常用句式,復句會使用關聯詞語,這也是古今漢語都遵守的規律。
例5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2004年《征人怨》)
這兩句就是主謂賓結構。可翻譯為“整個春天白雪歸向青冢,遼遠的邊塞黃河繞著黑山”。另外修飾語也是必須具備的。如果去掉修飾語“三春”、“萬里”,就減少了“苦寒漫長”、“地域阻隔”之意,怨情就不濃厚了。
例6 “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2009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這組復句就使用了關聯詞語“卻、再”,和前后文銜接,可翻譯為“再回來,再接續上此次漢陽游,(到黃鶴樓)騎上黃鶴”。
其次,古典詩句當然要遵循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
省略句,在古典詩篇中常見。
例7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2011年杜甫《春日憶李白》)
因省略只呈現兩個形容詞和兩個詩人,需要補上主語和謂語,真正句意為“李白的詩風清新如庾開府,俊逸如鮑參軍”。
頸聯“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呈現的是兩幅畫面“渭北春季的樹木,江東傍晚的云彩”,兩個偏正短語,意義模糊,需要補上主語謂語。這有多種補法,或“我對你的思念就像渭北春天的樹木開始爆芽、越來越郁盛,你對我的思念就像江東傍晚的云彩依依”;或“春天我坐在渭北的樹下思念你,傍晚你在江東的夕陽下徘徊”;或“春天我在渭北、傍晚你在江東,我們彼此遙望,可是卻被樹木云霧遮住了視線”。因為省略造成許多空白,內容跳躍,增加了理解的難度,但也增添了想象的樂趣。
例8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2009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因賓語前置和承前省略,翻譯為“士兵在哪呢?(士兵)滋潤了刀劍,人民在哪里?(人民)填埋到溝坑。”
倒裝句中,尤其要關注詩句創作因字數、押韻、平仄、對仗的限制而調序的類型。
例9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2007年辛棄疾《鷓鴣天·送人》)
因為平仄限制,關聯詞“未是”位置挪后。句序應該調整為“未是江頭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翻譯為“不只是江邊風浪險惡,更有人世間行走艱難”。
另外語法分析在詞語活用辨別及解釋上也大有作為。
例10 “時滴枝上露”(2005年《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滴”應為使動用法,翻譯為“微風不時使竹枝上的露水滴下”。
綜上所說,要提高譯讀水平,既要保持文言、文化知識的積累,更要加強語法分析的訓練。譯讀,才能掃清閱讀障礙,為聯讀詩篇、深度解讀詩句做好鋪墊。
讀懂古典詩歌方法之二:聯讀
聯讀,即將局部的詩題和詩篇的開頭、主體、結尾聯系成整體的閱讀方法。牢牢樹立標題統篇,詞、句、聯、層、段組成篇,彼此前后關聯的整體意識,決不能孤立地讀標題和詩句。有標題的詩篇常常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情感、題眼、題材、體裁、創作手法等,而詩句也因題而起承轉合,彼此互相呼應勾連。聯讀有如下益處:
首先,把詩作為一個整體閱讀,能準確而迅速地切入詩歌的主旨。
例1: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2004年《征人怨》)
全詩采用間接抒情方式,讀者很難把握詩句抒發的強烈的怨恨之情。但標題點明了邊塞詩題材,“怨”是抒發的情感,也是全詩描述緊扣的題眼。詩題就是詩篇的組成部分。其次參看詩題,分析詩句的起承轉合,對明了詩句間的聯系,自有奇效。
例2: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2008年《登金陵鳳凰臺》)
詩題點明了屬于登高望遠類的詠史詩,詩篇的首聯“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扣住“鳳凰臺”之名交代地點、事件,就所見景象抒發物是人非、自然永恒的感慨;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扣住“金陵”六朝故都的往事而如今已成廢墟的景象,感慨昔盛今衰、人世滄桑;頸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則是登高遠眺所見的永恒而美麗的自然之景;頷聯頸聯都是登臺所望,分別從時間空間角度呼應首聯揭示的哲理;尾聯“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則承上遠望而轉折,因“浮云蔽日”、“不見長安”而發愁,也道出金陵王朝更迭頻繁、盛衰反復的原因,抒發為國、為君、為民、為己的憂愁。如果不彼此參照,孤立閱讀,讀的就不是詩,而是語言材料而已。
例3: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2011年《春日憶李白》)
標題交代了時間、對象、事件、情感、創作手法,而“憶”包攬了后三項。頸聯“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是寫景句,因省略太多,盡管有注釋告知“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東”,如果不結合詩題也很難明確句意。但整體閱讀后,此聯所抒發的彼此互相思念的深厚感情,及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還是能確定的。
其次,聯讀重點關注題眼、詩眼、線索,這些往往是結構全篇的關節點。
如《征人怨》的“怨”、《鷓鴣天·送人》的“送”、《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的“聞風”、《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的“登”“感”、《春日憶李白》的“憶”都是詩篇的關節點。
以杜甫《春日憶李白》的“憶”為例說明:首、頷二聯憶李白的詩(憶的內容或著眼點),頸聯抒彼此思念之深(憶之程度),尾聯望再會論詩(由憶白詩而在結尾再次回應),整首詩就是圍繞“憶”構思、選材組材的,結構精巧完整。
再次,聯讀還要關注提示內容層次關系的詞語、現實和想象內容轉換的詞語、時間空間變化的詞語,這樣分析詩篇才能切中肯綮、游刃有余。
例4: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2009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想當年、到而今、何日、卻、再”,串聯起登上黃鶴樓所見的荒涼,回想當年盛況,再回到眼前描述被侵略殘殺的景象,希望能抗敵報國,再想象得勝歸來再游黃鶴樓。正是這些詞句,使材料組織放收自如,抒發的情感豐富多變。
例5: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2010年《送魏二》)
“憶”由此地想到友人所在的遙遠的瀟湘水上,由此時已經分別想到對方獨自在深夜月下做夢聽見凄清猿啼聲,更覺黑夜凄冷孤獨而漫長。友人已在他鄉,但思念未已,可見情長而真。
讀懂古典詩歌方法之三:解讀
解讀,即對詩篇的組材、結構、主旨、技巧等解構分析的閱讀方法。而解讀的利器就是表達方式,詩歌常用表達方式為: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
一、 解構材料。各種表達方式必須傳達相應內容:記敘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過程、結果;描寫要描摹對象的狀貌情態;抒情要抒感;議論要發表見解,表明觀點和態度。而這些就是組成詩篇的材料。因此,解讀古典詩篇的第一步就是判斷詩句的表達方式,然后解構材料內容。
例1:(2007年)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這首詞上片描寫場景,下片抒情議論。組成全詞的材料內容是送別時唱完《陽關》淚水還不止,殷殷囑咐對方“功名馀事且加餐”,看遠方連天江水無窮樹,黑云壓住一半山。由此抒發古今悵恨,不止源于悲歡離合之情,感慨險惡的不止是路途行舟之難,更有人世艱險之困。解構材料是進一步解讀的基礎。
二、 梳理結構。在解構材料的基礎上,按照順序串聯全篇內容。詩篇的結構是完整的,內容也是一脈相承的,但詩句的內容是跳躍的,因此,在梳理結構的過程中,就要有意填補空白,補足脈斷之處,使得詩篇的起承轉合緊湊相連。
例2:(2011年) 春日憶李白
杜 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熙,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
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
論文:此處指論詩。
前四句議論李白的詩,五六句寫渭北江東兩地之景,最后表達重聚首細論詩的愿望。如果把上述解構材料連綴起來,作為結構梳理的答案,基本可以。但因為還不完整,沒能扣住詩題或詩眼一脈相連地交代清楚每組詩句間情感或邏輯的聯系,所以還不夠。補足脈斷之處:整首詩以“憶”為題眼,以高度評論李白的詩做開頭是“憶”的具體內容,借景抒情表達“憶李白”的情感深厚,最后,直接抒情,直接表達再聚首、暢飲酒、細論詩的強烈愿望,呼應開頭。再與參考答案“立足于詩,懷念李白:從贊美李白的詩歌開始,轉為對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見、切磋詩藝作結”比較,幾近相同。
三、 把握主旨。抒情和議論就是直接揭示主旨的兩種表達方式,而記敘和描寫是輔助手段,把握主旨當然應該去粗取精,關注前者,尤其是有明確的詩眼、題眼的詩篇。
例3:(2012年江蘇卷) 夢 江 南
篇5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有三:時空跨度大,學生閱歷背景淺;語言表達風格不同;古詩教學的“度”較難把握。筆者嘗試通過誦讀、品味、感悟、體驗等方法,解決古詩教學難題,從而讓學生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一、以讀為本,讀中促悟
自古以來,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中一種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得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誦讀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小學古詩教學,應該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詩歌的語言、意境、情感。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學時筆者分為“五讀”,一讀,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做到不丟字添字,大致了解字義。二讀,讓學生自由地反復朗讀,直到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三讀,讓學生在大家面前大聲朗讀,讀得響亮、流利,學生進行互評互議,糾正讀音,初步感知詩文。四讀,聽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聽)問:你看到什么畫面。學生個性回答。五讀,把你看到的畫面,通過朗讀告訴大家(此為個性朗讀)。筆者發現學生在這一系列的讀中,對詩的意境產生不同的理解,有的不求甚解,有的朦朦朧朧,但正是這朦朧美而更具魅力。記得巴金先生說:“從小讀過不少散文,當時背得很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讀多了讀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讀古詩也是如此,誦讀的過程就是“自悟”的過程。因此,古詩教學“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真可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品詞析句,感受詩意
古詩講求“煉字”,其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語言簡潔精練、雋永含蓄,讓人回味無窮。由此,品詞析句對學習古詩尤為重要。只有引導學生弄懂這些字的意思,揣摩出其精妙之處,學生才會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真正品味出詩的韻味。如《詠柳》一詩,作者用“碧玉”、“絲絳”來描繪春天柳葉、柳枝的色澤、形態之美,寫出春天的寶貴和春天的美好,比喻之精準。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察嫩綠的柳葉與溫潤的碧玉、絲絲下垂的柳枝與柔婉的絲帶的圖片,體悟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感受作者表達之精當。如對“不知細葉誰裁出”中“裁”的理解,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談談詩人賀知章為什么把那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風”形象地比作高明的裁剪師手中的“剪刀”,讓學生議論,充分發表見解,然后讓學生欣賞畫面:春風拂過,冰雪融化,河水潺潺,小草探出嫩綠的小腦袋,柳枝冒出點點小芽,柳枝在春風中輕搖。通過動態的畫面,讓學生領悟作者詩中“裁”字之高妙。學習古詩,重在引導學生學會推敲、揣摩、品味,學習作者用詞的準確。
三、創設情境,感悟意境
優秀的詩歌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不在于篇幅的長短,而在于詩中的意境。一首古詩,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意境,這就是詩歌的魅力。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詩歌也如此。王國維所稱的境界就是我們說的意境。意境既是景,又是情,還包含生活經驗和人生哲理。中國古詩注重意境美,我們在教學古詩時,常常過多地講解、分析,破壞了古詩原本的神韻。因此,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感受詩歌的魅力。
1.利用圖片,觀圖入境。
清代詩人葉燮道:“故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此道出了詩與畫的惟妙。每當我們吟誦古詩時,總會覺得有無盡的意味,如畫般真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是意境。四年級下冊的《鄉村四月》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末初夏時節的山坡、田野、杜鵑、煙雨,以及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碌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還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這是一首很美的鄉村田園詩,但實際上詩中的意境離學生的生活很遠。這就是教學的難點。筆者在備課時發現生活中農村題材的圖片不少,筆者從中選擇了“綠遍山原圖”、 “白滿川圖”、“江南煙雨圖”、 “農忙養蠶插秧圖”,將其呈現在學生眼前,把詩還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將詩歌內容的清晰美與意境的朦朧美很好地統一起來。
2.創造想象,入情達境。
古詩中所呈現的畫面都是通過一組組意象表現出來的,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想象,那么,一首詩歌的意境一定會被學生創造、挖掘出來,從而提升古詩的意境美。還是《鄉村四月》,學生通過觀圖走進鄉村四月那迷人的景色中,這樣還不夠,為了挖掘、加深對詩歌意境的感悟,筆者向學生提出:鄉村四月農忙季節人們除了養蠶、插秧外,還會做什么呢?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有的說:“人們正趕著把蠶絲拿到城里賣。”有的說:“人們在喂牛吃草。”有的說:“人們在田間除草。”有的說:“人們正在割草、鍘草。”等等,學生仿佛看到農忙時人們忙碌的身影,感受到鄉村欣欣向榮的景象,體會到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表達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這樣的一種創造性想象,讓詩人、詩歌、學習者產生共鳴,讓詩歌的意境走進學生的心中。
3.借助典故、音樂,深化意境。
在古詩教學中,適當介紹作者的生平及古詩中的典故都能幫助學生理解詩句,領會意境,感受詩情。適時恰當的音樂渲染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審美的意識,使學生展開無限的遐想。正如宋代詞人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所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篇6
由于我們兩人的單位離得比較近。有時候散步也能碰到一起,因此,我們的交流和溝通也就十分方便。有一天,他告訴我,他又出了一本詩集,說是要送給我。我去了,在他的辦公室里,一本已經簽了名的詩集《寫給太陽寫給月亮》的書就放在他的桌子上。帶著詩集回到住處。認認真真地讀起每一首,猶如聆聽悠揚的藍調系列,又像在傾聽大自然的聲聲物語,讀之沁人心脾,更覺得人世間的滄桑輪回也是如此美麗。
詩集共分五個部分,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去關注社會、生活,感悟愛情、親情以及友情。例如在《回答》一首詩里,他是這樣感受愛情的:真情被你的表演否定我不再仰望天空/即使星辰弄眼雨戲彩虹/也無法愈合我受傷的神經/ 你把貪婪作為追求/自私成為你生命的內容/淺薄本是命運的貢品/你卻拿來裝飾人生/ 輕浮如云纏纏繞繞/最怕心谷卷起狂風/但愿人遺的幻影隨風飄去/還我那片靈魂的寧靜。在這首詩里,他把愛情在現實生活中的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當今物欲橫流的年代里,愛與被愛,真實與表演,有時候不用“回答”也同樣是非分明。在《欲望》里他這樣說道:風擰干云彩的時候/影子是否發現 自己脖子上那串閃亮的金屬/其實不是項鏈。讀之耐人尋味。
在第一輯里,大多是以月亮為載體,融入感情的河流,表達心靈的聲音,吟唱愛情的甜蜜,有贊美也有無奈,有對生活充滿無限的熱愛,也有對時光流逝充滿不盡的憂傷。是誰把月光斟滿心杯/讓我在夢中與你同醉/(《月園的時候》)。月亮啊月亮/你永遠自知之明/就去做那枚光盤吧/刻錄下親經身歷/留給明天播放/(《中秋月》)。意與象的鏈接,景與物的獨思,語句精練。表達深刻,詩歌的獨特魅力躍然紙上,讓人產生無限聯想。
在表達親情方面,更是刻骨銘心。穿一件靈魂的內衣/接近了你/那時彼此很年輕/從“我”/一直到“我們”/走了很遠/ 蘋果終于熬了/正是采摘的時節/你托舉起我/攀緣上一株翠綠的樹/共同收獲甜蜜/年年月月/月月 年年/在一條彎曲的路上/一起揀拾風雨/不經意間/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我們繼續走》――寫在結婚25周年之際)。對于愛情,詩人走過了25年的里程,短短的幾行,催人淚下。他的詩在藝術表現上采用敘述與抒情相結合,寫得自然豐富,以歌頌為主,兼及詩人自己的感嘆與思考,語言運用也明白曉暢。,讀著這些詩作,仿佛也隨詩人一起到達了他心靈停放的每一個角落。
詩人在寫太陽的時候,更多是以群體人物或事件的出現為起點,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精神情操,并通過太陽這一物象,生動形象地贊美了黨和勞動人民,高度贊揚了他們不怕吃苦,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因為 如果/把偉大的日子做為一個支點/它支起的/只能是偉岸和崇高/(《偉大的日子》)。去西部/要揣上一顆虔誠的心/要舍得使用攀登的氣力/……西部的話題比黃河寬/西部的話題比長江長/西部還有一座高高的雪山/任何發熱發燒的頭腦/到那里都能夠冷靜下來/(《西部話題》)。寫到這里,詩人不僅僅是在贊美,更多的是他在思考,并通過思考給人們以啟迪。他仿佛在提示人們,西部的魅力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包括去西部你一定要有一顆虔誠的心,一顆勇敢的心。
詩人筆下的落日更是富有生氣。忙碌了一天的太陽/蹲在山頭/欣然把自己畫成了句號/(《落日四題》),這詩句上讀者產生無限的想象,落日、人民、山梁,應用電影畫面的透視和表現手法,把落日的神韻描繪得逼真動人,栩栩如生,富有了朝氣和活力。
詩的意象,不僅僅是反映和表達就能夠完全體現的,她是通過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融入而后發出的回音,并運用詩歌的語言傳遞她的內涵與神韻。詩歌的意象之美及表現是詩歌的靈魂,否則就失去了詩的意義,也就不成為詩歌。關于意象在詩歌中的關鍵因素,一直以來是詩人和評論家們共有的話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朦朧詩的火熱涌現,詩歌的意象也就更加直白,更加被詩人和讀者所關注,因為,朦朧詩更加注重意象的表現。如果說古體詩的意象之美是“含而不露”,那么,現代詩的意象則是“潺潺流水”或是“輕聲燕語”。但是,他們都注重詩歌的“氛圍”。后來,關于意象的爭論和探討一直沒有停歇。再后來,這幾乎成了評定詩歌和詩歌寫作遵循和考慮的必要因素。意象就是詩的語言的“質感”流露。關于這些,在張慶和的詩集里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一條路/走了多年/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聲音/都盼望/黃昏退潮之后/星星成為親密的鄰居/這是奢望但我等待/《路上》我敬一炷清香/你還一輪佛經/此番離去/不知道/塵緣還有多長/因果尚有幾重(《緣》)。
在這本詩集里,詩人對社會、對生活的關注寓意深刻、誠懇。作為一位詩人,―位用心靈歌唱的詩人,他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升華為一種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他的詩才會有感染力和生命力。例如,詩人在第四輯以問題詩的出現,用詩的語言表達了對《腐敗“問題”》、《官的“問題”》、《(歌星“問題”》、《單位“問題”》、《非典“問題”》等的看法,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詩人對“社會問題”的重視。在這里,拋開他呈現生命狀態以及關注生存環境之類的社會意義不說,單從詩歌的意象來講,已經更加趨于開放,包容了不同的語言形式,相互獨立的句子、語句群以及相互獨立的事物,并使它們產生和諧,由此創造了詩歌的節奏。詩歌語言也更為講究,注重詩句的硬朗、自然、洗練和明快。
篇7
摘 要:艾青是中國新詩史上具有獨特風格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把現代主義藝術的表現性與現實主義藝術的寫實性融合為一,把熱切的擁抱現實與超現實的象征、隱喻和寓言結合起來,從而把現實的外在生活化為內在的自覺表現,創造了一個基于社會現實生活又超越現實表象的充滿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維審美空間。
艾青是中國新詩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并具有獨特風格的現實主義詩人,是繼郭沫若、聞一多之后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也是20世紀中國詩歌中最有力的、以現代目光重新感受和想象了中國大地的苦難與希望的詩人。無論從創作實踐,還是從詩歌理論上看,艾青無疑都是20世紀現實主義詩歌大潮中堪稱標志性的詩人。
從在丁玲主編的《北斗》(1933年第2卷3、4合刊)上發表第一首新詩《會合》至1941年3月從重慶奔赴延安,是艾青詩歌創作的早期階段。就像許多偉大的詩人一樣,艾青初涉詩壇就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氣度和風范:他早期的詩歌既包含了現實主義的悲憤與深沉、浪漫主義的抒情與追求,也體現了現代主義的技巧與變異,達到了現實性、理想性和現代性的有機統一。尤其是他早期作品的深沉而憂郁的現實主義抒情風格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
現實主義是中國新詩中最早形成的一股詩潮。、劉半農等先行者在試驗新詩時,就已顯示出關注社會民生、忠于現實的特色。20年代的文學研究會更是高擎“為人生而藝術”的旗幟,大力提倡寫實主義,并以《小說月報》《文學周報》《文學旬刊》《詩》等刊物為陣地,推出了徐玉諾、朱自清、葉紹鈞、鄭振鐸、王統照等詩人,形成了早期“實詩派”。面向生活,反映現實;謳歌進步力量,反抗黑暗統治;語言樸素、通俗、口語化等成為他們共同的美學追求和詩歌理念。到了20世紀30年代,新詩在繼承“現實的、戰斗的傳統”的同時,進一步密切了新詩與時代和人民的關系,但對詩藝的忽視,又往往使其流于“幼稚的叫喊”。現實與藝術的矛盾使這個時期的新詩陷入了短暫的困頓。
艾青的適時出現為新詩走出困境帶來了希望。1932年,艾青從法國馬賽回到他深深眷戀著的祖國,面對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他沒有躲在自己內心的港灣中顧影自憐、自吟自唱,而是把自己的藝術追求與社會現實融合在一起,以一顆真誠而敏感的心,用樸素而富有感染力的詩歌的語言塑造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發表于1934年5月《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傷感和怨憤的調子歌頌了用乳汁養育自己的貧窮農婦,向不公道的世界發出了強烈的咒語。這首詩震動了詩壇,成為詩人的成名作,從此“艾青”的名字進入了我國現代詩歌史。翌年,艾青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詩集《大堰河》,收入《大堰河——我的保姆》《巴黎》《蘆笛》等詩作九首,這些詩歌深深地根植于現實主義的土壤,又走出了平鋪直敘的狹小圈子,自覺地吸收浪漫主義的營養,并與現代主義中的某些合理因素相結合,以沉郁的抒情和豐富的意象另辟蹊徑,不僅提升了現實主義詩歌的藝術品質,使現實主義詩潮得以深化,又為新詩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
現實主義作品是以形象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人,通過典型化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征。艾青認為,“最偉大的詩人,永遠是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最忠實的代言人;最高的藝術品,永遠是產生它的時代的情感、風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實的記錄。”①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思考,他的詩都來源于他對現實語境的直接經驗,是對國家民族命運的誠摯關心,顯示出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
艾青的詩歌作品始終是那“偉大而獨特時代”的產物。感受時代的脈搏,傾聽時代的呼聲,緊跟時代的步伐,把個人的悲歡與時代的悲歡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鮮明有力地傳達出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聲音,表現自己對社會現實的真切認識,是艾青的早期現實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他說:“我們寫詩,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來寫詩。”②出于這樣的創作動機,艾青詩歌中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征,具有強烈的歷史真實性。1937年至1940年,是中華民族遭受苦難最深重最殘酷,又是反抗戰斗最激烈最悲壯的年代,這個時期的艾青幾經輾轉,“滿懷熱情從中國東部到中部,從中部到北部,從北部到南部,從南部到西北部——延安”③,這一段流浪,使他一方面接觸到了社會底層人民苦難的現實,更使他深刻地體察到了中華民族所蘊涵著的偉大的精神和力量。他在此期間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以北方生活為主,表現了災難深重的民族命運的,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車》《補衣婦》《我愛這土地》《曠野》等;另一組是以詩人激昂的情緒為中心,以太陽和火為主要象征物,表現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如《他死在第二次》《給太陽》《吹號者》等。那絕望的《死地》也“依然睜著枯干的眼/巴望天頂/落下一顆雨滴”;那滾過黃河故道的《手推車》所發出的尖音也“響徹著/北國人民的悲哀”;那“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濁浪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畫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貧窮與饑餓、愚昧與閉塞、戰爭與死亡像陰影一樣纏繞著這個古老的種族……現實主義的真實、深刻,在他的這些詩歌中得到了飽滿、強烈的和木刻般深摯的表現。
這些一再激蕩著讀者心靈的作品,挾著對現實社會的深切關注、對光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甘愿為祖國獻身的殉道精神滾滾而來,不僅令生活在苦難的中國大地上的讀者產生了強烈共鳴,而且還以陌生的文本魅力,為讀者提供了新的的審美經驗,體現出20世紀30年代現實主義詩派深化的實績。
二
艾青早期的詩歌創作,一方面繼承了從新文學之始開始的對中國現實及其命運的追問,另一方面將這一追問延伸到了縱深處。閱讀艾青的詩作,常常相伴而來的是感動、傷痛、沉重等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緒,他哀嘆中國現實的凄慘、黑暗:“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憂慮危亡中民族的命運:“曠野啊——/你將永遠憂慮而容忍/不平而又緘默么?”(《曠野》);他贊美贊美中國民眾的寬厚、堅韌:“在時代安排給我們的/——也是自己預定給自己的/生命之終極的日子里,/我們沒有一個不是以圣潔的意志/準備著獲取在戰斗中死去的光榮啊!”(《吹號者》)……個人的痛苦與不幸被他融入民族的悲哀與時代的痛苦中,憂郁悲苦的調子傾吐的是整個民族靈魂的哀痛,這使他的詩作獲得了豐厚的歷史內涵。
豐厚的歷史感和深厚的民族憂患感已經足以支撐起這位杰出的民族詩人了。但是,艾青現實主義詩歌的審美價值遠不限于此,其藝術觸角繼續延伸,已經深探到人類靈魂的最遙遠處:宇宙和生命本體。如果說他早期詩歌中的民族憂患感表現為生命的現實存在,那么由對于宇宙和人生的體悟而獲得的生命悲涼感則表現為生命的意識存在。這種生命的悲涼感在艾青早期的詩作中體現為揮之不去的憂郁的基調。
“憂郁”是構成艾青詩歌藝術個性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的詩中一再回蕩著憂郁的調子,不僅《我愛這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等詩郁積著深深的憂傷,甚至在歌頌光明的詩如《向太陽》等作品中,也同樣交織著憂郁悲愴之情。在艾青的憂郁里,生命的悲涼感已經成為一種難以抹去的情感底色。這種抒情基調是詩人敏感的心靈對民族苦難現實和人民悲苦命運的回應。當詩人在20世紀30年代剛剛登上中國詩壇時,心境中就已滲透著一股前途莫測的茫然,他心中縈繞著這樣的詩句:“走過了路燈的/又是黑暗的路”(《路》)。在《生命》一詩中,他甚至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我知道/這是生命/讓愛情的苦痛與生命的憂郁/讓它去擔載罷/讓它喘息在/世紀的辛酷的犁軛下/讓它去歡騰,去煩惱,去笑,去哭罷/它將鼓舞自己/直到頹然地倒下/這是應該的/依然,我的愿望/在期待著的日子/也將要用自己的悲慘的灰白/去襯映出新生的躍動的鮮紅”。詩人在這里告訴我們,生命的理想境界是存在的,但必須用自己的悲慘的灰白去襯映,表現出一種與生俱來的生命凄涼感。抗戰爆發后,全民族的抗戰熱情曾使詩人為之振奮,想要拂去往日的憂郁,但心境的深處仍潛伏著生命的悲涼感。1939年創作的《他死在第二次》,雖然注入了戰士為國捐軀在所不惜的愛國情思,但仍然沒有忘記對宇宙生命的哲學拷問。在詩的第十節《一念》里,詩人寫下了對于生命的哲理性感受:“活著,死去/蟲子花草/也在生命的蛻變中蛻化著……/這里面,你所想起的是什么呢?”詩人接著回答說:“多少年代了/人類用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土地/又用土地養育了/自己的生命/誰能逃避這自然的規律。”詩人的用意非常清楚:生命本身無法求得至善至美的崇高理想境界,只能是生的苦役與死的永寂的輪回。即使詩人懷著巨大的熱情投進太陽的懷抱時,這種生的哀戚感也未能被拂去。
這一特點表明:從一開始,艾青的詩歌創作便具有了世界的眼光,他的詩作匯入了世界詩歌的潮流,成為20世紀世界詩歌的一部分。
艾青早期詩歌所表現出來的世界潮流、民族傳統與個人氣質的交匯,顯示出了中國新詩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
艾青一貫追求和堅持現實主義,但并不拘泥于現實主義的單一模式,而是有所突破,有所開拓。他的諸多詩篇把現代主義藝術的表現性與現實主義藝術的寫實性融合為一,把熱切的擁抱現實與超現實的象征、隱喻和寓言結合起來,把對美好理想的憧憬與社會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從而把現實的外在生活化為內在的自覺表現,創造了一個基于社會現實生活又超越現實表象的充滿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維審美空間。正如法國詩人貝爾娜所說:“艾青從一開始就是寫實派,但他不是僵硬的,教條的,這是一種自由的現實主義,開明的現實主義,進取的現實主義。”④也就是說,他在恪守現實主義本質規定的基礎上吸收了多種文學流派的營養,使現實主義在藝術上具有多種色調和開闊的格局。
艾青是在西方象征主義、印象派的熏陶下走上詩壇的,他讀過聲稱要“從惡中發掘美”的《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的詩,喜愛希望成為“通靈者”的寫過色彩絢爛的《元音》的蘭波的詩,這使艾青在創作伊始已對現代主義創作手法有了一定認識;但同時他又始終不忘自己是“大堰河”的“兒子”,一直在為腳下這塊多難的土地和貧苦的人民唱著深情的歌。20世紀30年代,面對新詩創作已經形成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而現代主義方興未艾的局面,艾青自覺地擔負起了創造性綜合這一新詩發展的歷史使命,使自己成為現代中國第一個將現代主義的手法、浪漫主義的激情和現實主義的蘊涵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的詩人。
艾青的這種融合集中體現在他對詩歌意象的捕捉上。艾青早期詩歌中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當豐富,就是說,他的詩歌是以現實主義手法對生活作真實的藝術再現。1937年初的作品《太陽》中有這樣詩句:“震驚沉睡的山脈,/若火輪飛旋于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不僅描繪了一種光明來臨的具體化感覺,還強烈地暗示著光明時代到來時那種不可阻擋的雄偉氣勢。再如《死地》里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絕望里;/臨終時依然睜著枯干的眼,/巴望天頂落下一顆雨滴……”以大地作象征的形象,刻畫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絕望的情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運用意象的典范,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經歷:“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你的關閉的故居檐頭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幾個意象分別以墳墓、瓦菲、荒園、石椅這些物象的直觀表現烘托出詩人對保姆大堰河悲慘身世的感念。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觀感受,融入了詩人的情與感,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詩中的意象描寫已經不是單純的寫實了。
艾青詩歌意象外延的豐富多彩是與其內涵的深刻相一致的。例如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首詩一開頭就創造了一種富有象征意義的陰冷、凄愴的氣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接下來用擬人的手法寫道:“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你土地一樣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這里的“風”和“雪”既是對大自然景象的如實描寫,又是當時慘遭戰亂的社會現實的藝術寫照,不僅僅表現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對政治氣候和民族命運的暗示,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為詩篇后面傾訴心曲,抒發憂國憂民的深情做了鋪墊。再如《乞丐》,為了表現中國勞動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下流離失所至于淪為乞丐的慘狀,對乞丐的神態和一些特征性的動作做了細致的刻畫:“在北方乞丐用固執的眼/凝視著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從這些意象中既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種饑餓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時又使讀者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后的舊中國黑暗現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
“如果說郭沫若是中國新詩中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戴望舒是中國新詩中杰出的現代主義詩人,那么艾青則是中國新詩中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在艾青的創作中,現實主義詩歌得到了最高體現。”⑤艾青的詩一面是對現實世界的詛咒,一面是對理想世界的徜徉和依戀,詩中所展示的視野的開闊與遼遠、蘊涵的豐富與凝重及意象的圓融與透徹,無不顯示出對此前現實主義詩學探索的深化和超越。他的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上對于中國的漢詩寫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鑒價值和規范意義。
艾青同時又是現代新詩發展的一個集大成者。他的詩歌始終關注著本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同時又把眼光延伸到整個人類的前途和命運,突出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融合,顯示了詩人的博襟和宏大的藝術視野。
別林斯基說:沒有一個詩人能夠由于自身和信賴自身而偉大,他既不依賴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賴自己的幸福;任何詩人的偉大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中。艾青的偉大正在于此。
① 艾青:《詩與時代》,《詩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60頁。
② 艾青:《詩與宣傳》,《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頁。
③ 《艾青選集·自序》,《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頁。
篇8
一、播放歌曲導入
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魅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為可能。”由此可見,音樂的作用之大。當然,這并不是隨便的“拿來主義”,而要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精心的選擇,選擇與之有內在聯系,感情基調一致的音樂作品。如我在講朱自清的《背影》時,播放的是歌曲《父親》,讓學生們感受到父子親情,沉浸于感動之中;《春》一課,我采用歡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讓學生沉浸于心曠神怡、氣象萬千的春天美景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使用這種導入法,能讓學生樂在其中,情感得到熏陶。
二、敘述故事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生動有趣的故事導入,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學習華羅庚《統籌方法》,可以“田忌賽馬”的故事導入;講《甜甜的泥土》時,我就先給學生講了唐山大地震中母親用自己的鮮血維持孩子的生命的故事,學生聽了以后感觸很深,我再因勢利導地轉入課文的學習,要求他們找出使自己感動的細節。
三、激發想象導入
學習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時,可先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夏天的夜晚,面對繁星閃耀的天空,人們往往會產生許許多多美好的遐想。同學們面對星空有過怎樣美好的想象呢?”讓幾位學生說出自己的想象。這樣導入新課,學生定會“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葉圣陶)。
四、情感鋪墊導入
我在講解季羨林的《曲徑通幽》時,先聲情并茂地把“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讀給學生聽。這是“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評選”組委會對季羨林先生的頒獎詞,學生聽了以后對作者有了深入的了解,具體講課文時學生理解就輕松多了。
五、優美圖片導入
我在講解文言文《三峽》時,用投影儀將幾張三峽彩色圖片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有一個直觀的了解,然后又指著其中的一幅三峽的照片說:“大家看這一幅由高空拍攝的三峽照片,兩山相夾,一流穿過,可真是山高峽窄,水深流急,好一派‘萬山磅礴一水通,驚濤轟鳴氣勢雄’的壯麗景觀,好一幅優美雄奇的山水畫卷。讀一讀《三峽》,可領略三峽壯麗的自然風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嬌’的美的享受。”
運用多種直觀手段,既可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給學生留下清晰的表象,為學生感知、理解知識創造條件,又可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六、積累展示導入
在講新課之前,先讓學生準備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詩句、故事、成語等,在課堂上再讓他們展示自己的積累。營造一種競賽的氛圍,可以分小組比,也可個人比,形式多樣化。如我在講《多一些寬容》時,事先讓學生調動知識儲備查找有關寬容的名句、故事等資料,在課堂上一比高下。講《鳥》專題時,讓他們找古詩詞中有關鳥的詩句、文章。積累展示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增加了交流、合作探究的機會。
七、激情導語導入
如在教學《望岳》時,可以用這樣的語言來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瀏覽過祖國的名山大川嗎?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岳,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多少歷代文人墨客寫詩撰文,謳歌贊美。杜甫曾說,只有攀登到絕頂,才能領略到那壯美雄奇的風光。今天我們請杜甫為向導,隨他一起攀登瀏覽巍峨壯觀的泰山吧!”這段導語飽含感情,激起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為上好課做了有力的鋪墊。
八、直接設疑導入
篇9
2013年,在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中,“修辭”試題的設置都遵循了“新課標”的精神,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見辭格的能力。其考查方式由選擇題為主體變為選擇題和主觀題并存,而且主觀題有逐步加大的趨勢,更多地結合語言環境進行,把它當作一種語言運用的實際演練,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它不僅涉及辭格,也涉及句式;不僅在仿寫句式中考查,也在現代文閱讀中及古詩詞閱讀中結合鑒賞來考查;甚至,中考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當的修辭,就會文采飛揚,贏得高分。因此對此考點,我們不僅要了解具體辭格的特點,還要體會具體辭格在具體語境中的表達效果等。
【題型掃描】
①對修辭手法的辨識選擇題,包括一種或多種方法的辨識。②對各種修辭手法作用的理解、分析和判斷題。③修辭手法的實際運用題,包括主觀題和客觀題,其中主觀題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重視,如提供帶有某種修辭手法的情境,用規定的方法仿寫或續寫句子。④語言鑒賞題,即鑒賞修辭的表達作用,分析其用法的妙處等。
【技法點撥】
技法一:了解修辭格式,弄清易混區別。
這一應考技法,適用于解答“客觀型判斷選擇題”。這類題就是判斷有關修辭手法的使用或其表達作用的分析是否恰當的題型,近年來這類題出現的并不多。解答時,要求考生能夠透徹了解“課標”所列八種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以及教材中常見的借代、引用、雙關、反語、對比、襯托等辭格各自的特點,尤其注意區別清楚容易混淆的幾種修辭手法,如比喻與非比喻的區別,設問與反問的區別,排比與反復的區別等。
2013年四川德陽卷 下列句子沒有使用修辭方法的一項是( )
A.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B.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D.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
[解題指津]這是一道客觀型判斷選擇題。解答時可采用“排除法”進行選擇,前提是必須了解各種常見辭格的特征,才能準確判斷。
[參考答案]B
2013年遼寧丹東卷 選出對下列句子運用修辭方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1)一聲聲的問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禮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2)一輪圓月緩緩爬上樹梢,將它的清輝灑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3)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的印象,來源于他那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4)不是每一次奮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進步都有肯定;不是每一次成功都有掌聲……可他們仍然不放棄奮斗,不停止付出。
A.比喻、 擬人、 夸張、 排比
B.擬人、 夸張、 比喻、 排比
C.比喻、 夸張、 擬人、 排比
D.夸張、 比喻、 排比、 擬人
[解題指津]這也是一道客觀型判斷選擇題。解答時,可對照幾種常見辭格的基本特征,采用“篩選法”細加辨識,然后作出正確的選擇。
[參考答案]A
技法二:明確題干要求,依照例句仿擬。
這一應考技法,適用于解答“主觀型仿寫填充題”。這類題就是根據提供的帶有某種修辭手法的例句,仿寫或續寫一個與之相類似的句子。與這類題結合起來考查最多的修辭格是比喻、排比、對偶、擬人等。如對聯句、對比句、比喻句與排比句的仿寫和續寫等。做這一類題目首先要看清題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給的語句,弄清其在內容、句式、用詞、色彩、語氣等方面的特點。進而展開必要的聯想或想象,最后按要求表達出來。
2013年山西卷 杜甫有句名言曰:語不驚人死不休!語若驚人,須要煉字。
下面的對聯別出心裁,上聯中“讀”字,人格化地活現出水中景,請你在下聯中填寫一個動詞,與“讀”相對,擬人化地表現出山里的情趣。
上聯:水清魚讀月
下聯:山靜鳥( )天
[解題指津]這是一道仿寫填充題,要求仿照上聯補寫下聯。解答時,應認真研讀上聯,尤其要弄清所給文字材料中的要求和一些隱含信息。譬如下聯要填充一個動詞,運用擬人手法并符合語境,須表現出山里的情趣等。
[參考答案]談
2013年遼寧錦州卷 仿照加點句子,在下面橫線上補寫一句話,使之與前文構成排比。
鉆石再大,若永埋地底也只是等同于磚石;黃金再多,若久藏土中也只是等同于黃土; , ……世上許許多多東西,若永遠不為人所用,原本珍貴的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解題指津]這類題與仿寫題非常相似,只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有較為明確的要求,當然在句式和結構上也要與仿照的句子相似。解答該題時,要注意準確把握提挈語“……再……,若……也只是等同于……”,運用對比,內容不要重復,語意要連貫。
[參考答案]示例一:時間再珍貴,若任其流逝(不能抓緊)也只是等同于流水。示例二:生命再寶貴,若虛度光陰(不知珍惜)也只是等同于朽木。
技法三:把握辭格特點,由大到小辨識。
這一應考技法,適用于解答“主觀型語言創作題”。這類題就是根據題目的要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或分析文中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有的要求運用恰當辭格進行語言創作。這樣的題目屬于開放性試題,命題者所提供的文段或選項往往運用了多種修辭格,這就要求考生熟練把握各種常見辭格的特點,以及它們各自的表達作用,作出準確的判斷和分析,如果兼用了多種辭格,在判斷它們時一般采用“由大到小”的方法,即先總的看,再局部看。運用辭格進行語言創作時,須看清題干要求。
2013年福建莆田卷 視覺上仙境:興化大地美景無數,令人流連忘返。請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一處你熟悉的莆田景點。(要求:抓住景物主要特點進行描繪,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
景點: .
[解題指津]這是一道語言創作題,要求按照提示材料寫出一段文字,并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這類題顯然要比選擇判斷和仿寫填充的難度大一些,解答時,應細心研讀提示文字和要求。譬如解答本題,尤其要熟悉家鄉景點特色,描寫時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并注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
[參考答案]示例一:九仙溪 峽谷間的泉流飛湍急下,或沖砸在突兀的崖石上,或跌落在探幽的碧潭間,或激蕩在險峻的大峽谷中,發出一陣陣高高低低的不同爆鳴聲。
示例二:石室巖 山上常年煙霧繚繞,宛如一個披著輕紗的仙女翩翩而至。古樸的寶塔在裊裊的仙霧中,若隱若現。沉沉的暮靄中,微風傳來悠遠的鐘聲,讓人不由地想起常建的詩句“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2013年山東德州卷 某校新成立一個文學社,取名為“啟航文學社”。成立大會上,一位家長贈送了一幅畫表示祝賀。請你從船、帆、天、云、風、海中選取二物,配寫一段賀詞。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方法,包括標點符號不超過50字。
賀詞: .
[解題指津]這也是一道語言創作題,要求根據提供的文字材料,配寫一段賀詞。解答時,應細讀提示和要求,尤其要注意從“船、帆、天、云、風、海”等意象中選取二物,至少運用一種辭格,包括標點不得超過50字,等等。
[參考答案]示例:①祝愿啟航文學社乘著理想的風,聆聽時代強音,描繪心靈畫卷,在文學的浩瀚大海里啟航,滿載而歸。
技法四:緊扣辭格作用,結合語境鑒賞。
這一應考技法,適用于解答“主觀型品味鑒賞題”。這類題多是指定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品味或鑒賞題目所供選項或某一精彩語段所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做這類題時,除了抓住各種修辭格的本質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準地分析與鑒賞,更重要的是結合句意來理解,不僅要分析辭格對描述對象的表現效果,還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意圖,有的還要結合語境去把握。
2013年湖北黃石卷 為了營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妙境,有些詩人會給意象著色,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這些佳句都用了紅與綠這種對比色。
請談談這種對比色的運用有什么藝術效果?在生活中,我們常用“綠葉”來比喻哪一類人?
[解題指津]這是一道鑒賞品味題,以“簡答”題的形式呈現,要求品味詩句中描寫某種意象運用對比色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并指出“綠葉”這一意象常用來比喻哪一類人。解答這類題,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還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語言素養。
[參考答案]紅綠兩色在一起,會使紅的更紅,綠的更綠,雙方的色彩都會得到加強,造成一種明麗鮮艷的效果;“綠葉”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默默奉獻的人。
2013年天津卷 下面對詩句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這兩句詩運用新穎奇特的比喻,描繪出眼前梨花滿樹、生機盎然的春天景象。
B.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這兩句詩慷慨激昂,表達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體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C.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沁園春·雪》)
這兩句承上啟下,前一句對上片的寫景作出總評,后一句引出對歷代英雄的評論。
D.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鄉愁》)
作者借助“海峽”這一物象,來表現兩岸相隔的斷腸真情,從而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思。
[解題指津]這也是一道鑒賞品味題,但以“選擇判斷”題的形式呈現,要求找出對所列詩句賞析不恰當的一項,這類題顯然比純粹的鑒賞品味題降低了難度。解答時,可采用“篩選法”或“排除法”來進行選擇,但前提是熟悉各種辭格的特點和表達作用,還要注意題干中的語言表述是否準確。
[參考答案]A
【拓展演練】
1.對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羲之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荊軻負劍,壯士彎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描繪出他們書法藝術的特征。
B.“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詞人急于尋路回家,奮力劃船的情狀。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前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運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清朝留學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態。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對土地無比深沉的熱愛之情。
2.對下面這首小詩修辭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給友人
不站起來 才不會倒下
更何況 我們要去浪跡天涯
跌倒是一次紀念
紀念是一朵溫馨的花
尋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們就這樣攜著手
走呵 走呵
你說 看到大海的時候
你會縱情歡笑
是呵 是呵
我們的笑 直上云霞
A.詩中說“跌倒是一次紀念”,又把這種“紀念”比喻成“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經歷的感悟。
B.詩中的“尋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運用對偶,句式工整,抒發了對同甘共苦的友誼的贊美之情。
C.詩中反復使用“走呵”,強調了無論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艱難、多么漫長,“我們”都要攜手前行、永不言棄的態度。
D.詩的結尾用笑聲“直上云霞”的夸張表述,形象地表達了實現人生愿望時“我們”的喜悅之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下列句子修辭方法的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在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姹紫嫣紅的花朵,微微露出點粉色。
C.何大學問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頓凈米凈面,外加一壺酒;這個局面,窮門小戶怎能支撐得住?
D.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4.為營造良好氛圍,柳州市委向市民征集“美麗柳州·清潔鄉村”活動的宣傳標語,你作為志愿者,請為此次活動擬寫一條標語。(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20字以內)
標語: .
5.為遼寧省東營市的風景名勝或土特產、品牌產品擬寫一則廣告(要注明名勝或產品的名稱;能運用修辭手法)。
[鏈接]主要風景人文景觀:黃河口濕地生態園、孫武祠、東營歷史博物館、清風湖公園、黃河大橋、新世紀廣場等。
廣告: .
6.從下面備選詞語中選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描寫春天景象的話。(80字之內)
張望 點綴 不知不覺 鶯歌燕舞 萬紫千紅 眼花繚亂 心曠神怡
7.四季更替,風物長新。一朵云,一陣風,一棵樹,一枝花……是否喚起你心中的詩意?盼望下面的詩句能讓你躍躍欲試,動筆將自己徜徉自然的觀察感受用四個詩句表達出來,請選用恰當的修辭方法。
楓樹扎著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艷紅的輕紗。
我不愿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續寫詩句: .
【參考答案】
1.D(設問)
2. B項錯在作用分析。這兩句詩強調的是“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應該堅持前行,風雨無阻。并非表現對“同甘共苦的友誼的贊美之情”。
3.B
4.清潔可愛家園,裝扮美麗柳州。
5.黃河口濕地生態園:天鵝歸來不想回,旅客到來不思歸。孫武祠:滿目寶書胸中自有百萬兵,一腔熱血閣內不乏車千乘。“馳中”肴驢肉:“馳中”驢肉,馳名中外。萬達集團:萬達電纜,四通八達。
篇10
一、基礎知識。(共18分)
1.看拼音,在括號里寫出相應的漢字。(2分)
rǔ shà jiǎo suō
侮( ) ( )時 ( )健 ( )衣
2.將"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這句話改成反問句。(1分)
3.縮句(縮到最簡):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來源:是臘梅花。(1分)
4.將"孔雀的羽毛多么漂亮啊!"改成擬人句。(1分)
5.將"晚霞映紅了天空。"改成比喻句。(1分)
6.修改病句。(用修改符號在原句上修改)(4分)
(1)學校要盡量節約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
(2)我們懷著尊敬的心情瞻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
(3)有沒有動腦筋是考出好成績的重要原因。
(4)電視機里傳出雄壯有力的戰士們的歌聲。
7.擴句:采茶姑娘摘下嫩芽。(1分)
8.將"學好語文一定要加強課外閱讀。"改成雙重否定句。(1分)
9.排列亂句。(4分)
( )它原本是棄置在一位美國人所住的院子里。
( )主人平靜地說:"這塊石頭,我本來就是要丟掉的。我決定不占為己有,而將它送給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來欣賞。"
( )這塊石頭有個動人的故事。
( )誰知就在搬上卡車時,工人一時失手,石頭掉在地上,碰裂了一個缺口,大家才發現這并不時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一塊紫水晶。
( )有一天,主人因石頭有礙觀瞻,就叫人來將它搬走。
10.在括號里填寫合適的關聯詞語,使句子前后連貫。(2分)
在人的一切活動中,記憶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人們沒有記憶力,( )不可能獲得知識和經驗。記憶力( )生來就有的,( )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 )在正常的教學影響下培養起來的。
二、語言積累與運用。(共18分)
1.相信你一定能將下列詩詞補充完整。(3分)
(1)青山遮不住, 。(2) ,樹頭花落未成陰。
(3)天街小雨潤如酥, 。(5) ,誤入藕花深處。
(6) ,白發誰家翁媼。最喜小兒無賴, 。
2.根據情景寫詞語、詩句、歇后語、諺語、格言。(7分)
(1)(橫線上可以填哪些成語?)孩子們 , 的兒童節終于到了,校園里處處處 ,同學們個個顯得 。(3分)
(2)人們常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來贊美黃河的雄偉氣勢。你能借用古人的詩句來贊美下面的景觀嗎?(3分)
廬山瀑布:
大草原:
長江:
(3)請你寫出一條表示團結互助的歇后語、諺語或格言。(1分)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8分)
(1)其一人 ,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 ,思 。這是《 》一文中的語句,這篇古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2)漓江的水真靜啊, ;
漓江的水真清啊, ;
漓江的水真綠啊, 。
三、閱讀。(28分)
(一)丁香(12分)
媽媽帶我在院中種了幾棵丁香樹。
丁香樹很快長得就超過了我的身高。我常常站在丁香樹前觀察它的變化。早春,一張張嫩葉,形狀酷似心臟。然后,它的枝頭出現了一團團紫色的或白色的云,這是由許許多多小花朵組成的。到了秋季,它接下扁扁的果實,再過不久,寒冬來臨了,丁香樹卻脫掉身上的全部綠裝,裸露出干瘦的軀體,讓枝丫忍受零下四十余度寒冷的襲擊。最初,我擔心這嬌嫩的小樹會被凍死。可是到了翌年早春,它又開始生枝、長葉、開花。在那苦澀的時代,我往往感覺不到丁香的芬芳。有時在它的花瓣上反而會發現顆顆晶瑩的淚珠,莫非它也嘗到了人間的幸酸?
老師說,丁香的花朵有四個小瓣兒。可是俄羅斯小同學們偷偷地告訴我,還有五個瓣兒的。如果發現了五瓣兒的丁香花,就是發現了幸福。這時,可不能讓幸福跑掉,要馬上把它吃掉。這或許是俄羅斯人的風俗?從他們的風俗里,也不難看出他們對幸福的殷切渴望。那時我們都是孩子,不知道幸福須要去爭取。我們男男女女小同學們聚集在一起時,只要發現五瓣的丁香花,就爭先恐后地搶著吃。我吃過多少,不得而知了。
有一年盛夏,狂風卷著暴雨,呼嘯了兩天兩夜。我的小丁香樹被刮斷了。我以為它再也活不了了。媽媽說:"別哭,它會活的!"果然,斷干敖過了寒冬,到了春天,它抽出新條,長出新葉。那年開的花朵中,雖然我也發現了五個瓣兒的,可是不忍心把它吞掉。我想
1.從文中劃出4個錯別字,把正確的寫在后面: (2分)
2.你覺得丁香具有怎樣的品質?為什么?(3分)
3.同學們為什么要吞吃丁香花?"我"后來又為什么不忍心把它吞掉?(4分)
4.展示合理的想象,補充本文的結尾部分(3分)
(二)
能夠成為吳青教授的學生是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最幸運的經歷,而她授予我們的第一堂課更使我終身難忘。
我們的第一堂語課排在3月2日,誰知3月1日,從報紙上一行冰冷的觸目驚心的文字中,我們驚悉冰心老人與世長辭的噩耗。吳青老師還能照常給我們上課嗎?早就聽聞吳青老師與母親感情很深,承受著刻骨切膚的喪母之痛,她是不會來了。
帶著種種的猜測與疑惑,我們仍然準時做在教室里。11點整,一個嬌小但挺拔的身影走進了教室,平靜的面容,平靜得讓我們發現不了什么,惟有她左臂上的黑紗刺痛了我們的眼睛,刺痛了我們的心。
是她,是吳青老師!
剛才還有說話聲的教室頓時鴉雀無聲。吳青老師從容地環視了一下四周,開始自我介紹。她聲若洪鐘,字正腔圓,那流利而純正的美國英語令我們一下子為之折服,羨慕不已。接著,她就上課紀律、教室衛生等向我們提了幾點要求,然后緩緩問道:"你們能承諾嗎?"我們齊聲回答:"我承諾。"她用略帶贊許的目光望著我們說:"既然你們承諾,那就沒有任何理由做不到。因為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誠實。"
因為這學期口語采用了新課本,吳青老師對課本進行了詳盡的介紹。生動活潑的形式,不經意間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們。于會心處她與我們一同爽朗地開懷大笑。聽著她如同行動流水的講述,我們幾乎忘記了冰心老人的辭世。
介紹完課文,這堂課也臨近尾聲了,吳青老師收斂起笑容,神色變得凝重起來:"大家都已知道了我母親去世的消息,我絕不會因為母親的離去而耽誤工作,我們家的傳統就是'人走了,但生活還是要繼續'。當年我父親吳文藻去世時也是如此。我母親堅信'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她熱愛孩子,對青年人寄予厚望……"
透過朦朧了雙眼的淚花,我仿佛看到冰心老人也站在我們的講臺上。這位老人非常平靜地看待生死,曾說出"人間的葬禮是天上的婚筵"這般通透豁達、大徹大悟的話來,吳青老師能夠把悲痛化為力量,不正源自她母親的精神嗎?
談到動情處,吳青老師禁不住哽咽了,忽然間老師仿佛記起了什么似的,抬腕一看表,重又微笑著說:"這堂課結束了,剛剛一席話耽誤了大家吃飯,對不起了。記住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下課。"
吳青老師走了,可我們還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坐了很久很久。
1.給文章加一個恰當的題目,寫在文前的橫線上。 (1分)
2.吳青老師的母親是 ,除了本文寫到的,你還了解哪些有關吳青母親的情況呢?
3.用"~~~~"劃出你最喜歡的一句話,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句話。(2分)
4.讀3-6小節,說說喪母之后的吳青老師是怎樣像平常一樣上課的?(3分)
5.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吳青老師對母親去世內心是非常沉痛的?(2分)
6、吳青老師為什么能忍住喪母之痛給我們上課?(3分)
7、讀了這篇章后,請你談談對吳青老師的看法。(3分)
四、作文。(30分)
題目:一次 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