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祖國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8 18:5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贊美祖國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贊美祖國的詩歌

篇1

教學目標

1 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 引導學生聯系詩歌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

教學重、難點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 品讀詞句,體會詩歌字里行間蘊含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我們的祖國》歌曲帶;多媒體課件。

2 學生:搜集贊美祖國詩歌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 課件配樂播放祖國的大好河山、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等方面的圖片資料,教師富有激情地隨著畫面解說。

2 孩子們,看了剛才的一幕幕,你想說點什么?

3 是呀,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誰不為之感嘆?你看,我們的金波爺爺和你們一樣,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便寫下了這首贊歌——《我們愛祖國》(學生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歌。

2 圈出生詞,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多讀幾遍。

3 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圍繞哪兩句詩來寫的?讀一讀,找一找,并做上記號。

4 熟讀詩歌,理清思路。如:教師讀第1節和第5節,男同學讀2~4節,女同學讀6~8節。也可以抽學生合作朗讀。

三、品讀詩句,體會情感

1 我們都深愛著我們的祖國,金波爺爺也不例外,請孩子們默讀1~4小節,看看他心中的祖國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 學生交流。

3 那么你最喜歡哪幾句詩?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讀一讀。

4 在讀這幾句詩時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補充。(獨立學習—和同桌探討—全班交流,老師適當點撥,體會情感,指導朗讀)

例如:學生說我最喜歡“她是巍峨的烈士紀念塔,她是藍天里飛翔的白鴿”這句詩。老師屏幕顯示這兩句詩。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說,其他同學補充。)

(2)教師小結:是啊,我們的祖國有著千千萬萬的英雄兒女。我們祖國的兒女有著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為中華兒女中的一員,讀到這里,心里感覺怎樣?

(3)那請你帶著你的體味去讀吧!互相評議。

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其他詩句。

5 小結:在金波爺爺的心里,祖國是什么?(老師領讀,且屏幕圖文并茂,顯示媽媽的搖籃、長城、黃河等)學生回答。

6 總之一句話——(屏幕顯示第一小節),學生齊讀。

7 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國是什么呢?

屏幕顯示:讀一讀,仿寫句子。

(1)祖國是新建的高樓大廈。

(2)祖國是古老的神話傳說。

(3)祖國是( )。

(4)祖國是( )。

8 既然祖國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那該用什么行動來表達我們對祖國的愛呢?齊讀詩歌的5~8小節。

9 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你從中想到了些什么。(學生說到哪句屏幕便顯示哪句)

10 指導朗讀,特別是第8小節。

四、配樂朗讀,強化感悟

1 此時我已心潮澎湃,真想為我們的祖國送上一首贊歌。(播放歌曲《我們的祖國》)

2 朗誦全詩。

3 你準備用什么來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愛呢?(可以說心里話、表演、寫詩唱歌等)

五、結合課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誦自己搜集的贊美祖國的詩文。

六、自主識字,掌握生詞

1 自讀勾畫的生詞。

2 檢查自學情況:屏幕顯示生詞以及課后第三題的詞語,抽生讀—評價讀得是否準確—齊讀。

篇2

你是每個人心目中

神圣的象征,

沒有任何可以代替

你在我們心目中的位置。

我們崇拜著你、

愛戴著你,

因此,

我要為你寫詩。

我要歌唱你的寬廣胸懷;

我要贊美你的雄偉壯麗;

我要傳播你的仁愛思想;

我要宣傳你的悠久文化。

是你,如一只雄雞般屹立在這片東方的土地上;

是你,燦爛輝煌的文化猶如一顆夜明珠熠熠生輝;

是你,堅守著仁愛思想維護著世界的和平;

是你,經濟的繁榮和飛速發展另世人刮目相看。

你用辛勤的汗水,

澆灌神州大地;

你用博愛的胸襟,

包容世間萬象。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兒女;

你用堅實的臂膀,

撐起萬里河山。

這是我們的祖國,

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篇3

(1)賞析法。

組織學生收聽詩文誦讀及賞析講座,觀看配畫、配樂詩誦錄像。學生從講授者口中,從動人的畫面上,從輕響的樂聲中,想像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欣賞法猶如一把金鑰匙開啟學生理解詩文的大門,又似一只溫柔的手撩撥著孩子情感之弦。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學生在欣賞中對古詩詞的描繪進行再造想像,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詩文的意蘊,從而增進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2)激趣法。

為了調動學生背誦古詩詞的興趣,我們常常采用此法,有同桌賽、小組賽、男女生賽,有限時背、師生背、快慢背、輪換背、接龍背,亦有問答背等。多種形式綜合背,靈活且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古詩詞的積極性。

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在真正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前提下,把握詩的音樂美、意境美的同時,讓他們熟讀精背以至默記在心,最終完成古詩詞的理解記憶。能夠背誦以后要讓學生學會去鑒賞古詩詞。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一、讀詩要抓詩眼。所謂詩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現主旨,顯得特別精彩的字詞。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最后一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中的“憐”就是整首詩的詩眼。一個“憐”字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萬種情思。再如《黃鶴樓》一詩中“日幕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天凈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斷腸”,都是詩歌中的“詩眼”,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捕捉住了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詩歌的靈魂。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是關鍵。

第二,研究意象,把握情感。意象就是詩歌作品中凝聚著作者主觀情感的形象。這一藝術形象,即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不外乎這幾類:人物形象(包括英雄、親屬、名流、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植物、動物、地名風物等)、音樂曲調形象等。例如: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其次要善于把握最能體現作者核心思想的意象。一首詩往往有許多意象,但是從表達感情的角度說還是有主次之分的,我們要注意在把握詩歌基調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剖析主要意象。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疊用九個意象,每個意象都牽連著作者的那份羈旅愁思,把它們勾連起來便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②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一個成熟的詩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寫照。

所以,我們讀完詩歌,就要看詩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第三、要學會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披星戴月,侍弄著自己那點兒,“莊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有將自己放在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悅了,農田那稀疏的莊稼,那那茂盛的野草和難行的田間小道,以及那冰涼爽凈的露珠,都讓詩人有種新鮮刺激的那種感覺又是他生命的源泉。與世無爭、自然恬靜的生活讓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極樂體驗。

第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征,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篇4

2、他以革命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沉憂郁地唱出了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同時它的詩篇又激勵著千千萬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國土去英勇斗爭。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艾青的詩歌中不僅蘊含著赤子的真誠,還蘊含著感情的真摯,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實的寫照,是艾青的詩歌之所以動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詩選》時,我總會被艾青那平凡卻帶著強烈愛國情懷的文字給打動。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誦著這一首首詩,表達著對祖國和人民最深沉的愛。

3、我從艾青的詩中領悟到了善良、堅忍、勤勞的真正含義。“善的源泉潛藏在內心,如果你輕輕推開那扇心中的門,甘甜的泉水就會汩汩涌出。”從這句話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我們一定要堅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惡所腐蝕。對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絲冷漠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充滿著生機和歡笑。

4、一個人要想真正地成長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經歷了足夠多的挫折,才能一點點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去改變自己。只有懷著真摯的熱情去面對生活,生活才會給予你溫暖的懷抱。只有真正堅忍的人才能經歷足夠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難再爬起來了。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061-001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自埤城中心小學搞詩詞特色研究以來,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很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和研究,卻對現代詩的教學比較忽略,認為現代詩淺顯易懂,只要讓學生讀通會背就可以了,忽略了這一文學樣式。對于小學現代詩教學,我的感悟主要有:朗誦,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品味,走近詩人內心深處;模仿,彰顯學生自主創造力;積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一、加強朗讀訓練,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朗誦是詩歌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誦也適合他們的口味,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可以根據詩歌的不同風格,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教師范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學,邊讀邊思,得到科學而有效的訓練。由于小學課本中的現代詩內容淺顯,行文流暢,韻律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誦讀成為現代詩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通過反復自讀,基本能理解詩歌大意,詩人主要表達的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完成與文本的對話。 1.學生聽讀,創設氛圍,初步感知

創設良好的詩歌的氛圍是詩歌教學的前提。這可根據不同的詩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詩導入、歌曲聯想等都是不錯的方法。讓學生聽聽錄音范讀,或教師親自范讀,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輕松活潑還是激憤昂揚,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聲的齊讀。

2.自由朗讀,個體感悟,體驗情感

學生對詩的內容、基調有了大概了解后,讓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讀,根據自己對詩意的理解邊讀邊拿筆標注重讀音節及節拍的劃分,即節奏的劃分。請幾位學生根據他們劃分的節奏試讀,并要他們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從中感悟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必強求一致。

3.高聲誦讀,抒感,完成審美創造

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讀,合作讀,已對詩歌有個完整粗淺的把握,與文本有了如此親切自然的接觸,多少有了些共鳴,這時再要求學生大聲的讀,讀出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自己與作者情感共鳴,讀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實現審美再創造。

二、品味,走近詩人內心世界

現代詩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誦讀的層面上,引導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情,貼著詩人的心來想,反復推敲咀嚼賞析字句,探究體味關鍵字句中蘊含的豐富內容,生動形象的畫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進詩歌的境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品味難解字詞句。詩的語言精煉、濃縮、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力。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例如《老師,您好!》中“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編織理想的絲線:笑語盈盈,那是甘露灑向茁壯的新苗。”這句詩中大量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要引導學生體味春蠶、新苗指的誰,和老師、學生有什么相似點。理想的絲線、甘露又是指的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抓住詩歌的意象。詩人往往通過構建獨特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一首詩也就是一個有機組合的意象系統。可以這樣說,意象既是構建詩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區別詩與非詩的基本特征。沒有了意象,詩就成了直白與說明,換言之也就不能稱之為詩了。從某種意識上講,意象就是詩歌看得見的靈魂,抓住一首詩的意象,就等于獲得解讀該詩的一把金鑰匙。作家要表現的思想,抒發的感情,在詩中往往通過一些具體的事物來表現,這些具體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這一點,有助于我們快速了解詩人要表達的情感。

3.賞析寫作技法、修辭手法的運用。詩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含蓄美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了增強表達效果,詩歌中常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通過誦讀,讓學生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三、模仿,彰顯學生自主創造力

模仿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可就例句進行延續性仿寫,可就例詩進行整段仿寫。仿寫時要注意借助聯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生活體驗。現代詩以優美凝練的語言,巧妙完整的結構,充沛強烈的感情吸引著學生們,學生在欣賞這些優美詩歌的同時,難免有抒發內心美好感情的動機,教師在教學時要創造情境激發學生創作。如學完《老師,您好》后,讓學生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每個學生寫一首贊美感激老師的詩送給自己的老師。不管他們的語言多么稚嫩,都體現了他們美好感情的抒發創造。當然,教學中要把現代詩的一些結構方法逐步教給學生,讓他們仿寫。如《我們愛你啊,中國》第2至6節以“我們愛你――”為主線統領全詩,句式工整,從不同角度表達對祖國的愛。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結構方法,仿寫一到兩節。

篇6

一、注重詩歌的朗讀訓練

文學的驕子是詩歌,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說法闡明了詩的作用。中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可見讀詩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有的人》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節奏,詩句中根據音節或意義進行有規律的短暫的停頓叫做節奏。教師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學輕讀課文,感受節奏停頓。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的抑揚頓挫。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師先范讀后,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最后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詩是講究押韻的,詩句中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結尾,就是押韻。本詩隔行押韻,每節押韻。請同學齊讀第四節,感受詩的韻腳。通過這一步,學生既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又初步體味到詩中的不同的人生態度。

二、創設有新舊知遷移的教學思路

詩歌語言精練、含蓄,有豐富的意境、強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不高,因此詩歌的教學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我讓學生先回憶以前所學過的思鄉的古詩,學生馬上回憶起了李白的《靜夜思》、崔顥的《黃鶴樓》,然后體會每首詩中的思鄉之情。接著在學生熟讀詩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再比較本首詩和前邊的詩的不同之處,它還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渴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愿望。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抒情,在詩歌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情感體驗中。

三、捕捉詩歌中的意象,欣賞意境

一首詩歌,最易感知的東西是什么?是詩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傳達的呢?那就是詩歌的意象。意象是飽含詩人感情,染有詩人主觀色彩的物象。詩人在從事詩歌創作時,總要從自然界,從生活中選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這一物象本來表達一種客觀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語后,逐漸為詩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現時光易逝,人生苦短這一思想情緒,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等,成為帶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學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捕捉詩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揮手”“沒有年輪的樹”。“笛”“月亮”“揮手”分別表現了詩人濃濃的思想之情,“沒有年輪的樹”則形象地抒發了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斷,無法用時間計算的思念。學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領到了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抒發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藝術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構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體的物象之內,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內容之外,即透過物象表面,表達作者深邃悠遠的思想情感,達到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捕捉意象,體會意境就能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四、從仿句練習入手,鼓勵學生能寫出自己的詩作

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語法規范,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學《雨說》一課時,讓學生仿造句:“小溪見了我,笑出了聲;種子見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兒見了我,笑紅了臉……”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把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喜愛完全融入詩中,寫出了不同仿寫句子。對學生的審美、理解、聯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真是水到渠成。再細心地把學生仿寫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變成了一首贊美春天的組詩。此后再把以前學過的余光中的《鄉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也試著讓學生仿寫,學生也都興趣盎然,寫出了激情滿懷、真摯動人的詩句。新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在教學中,抓住新詩這一特點,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進行仿句練習,既培養了學生感悟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五、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

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和意境美,還要設計豐富多姿的詩歌朗誦、欣賞新詩、研討等活動。

1.詩歌朗誦,積累活動。在賽詩會上,除了朗誦學生喜歡的名詩作,還指導學生積累一些優美詩句。如:《色彩》《螢火蟲》,中國古今不少詩人也寫到同樣的詩題,課外搜集幾首這樣的詩,說說它們所表達的內涵是什么。

2.欣賞新詩。給學生欣賞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舒婷的《致橡樹》、戴望舒的《雨巷》等,讓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意境來欣賞、點評,并摘抄背誦自己喜歡的優美詩句。

3.研討活動。如冰心的《紙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詩人筆下永遠的意象,課外搜集有關寫船(舟)的詩歌作品,共同探討舟的文化意義。

篇7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詩歌是一種至純至美的文學樣式,而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著燦爛而悠久的詩歌文化,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古往今來,古詩詞對中華民族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詩詞的教育意義仍不可忽視。我們的語文教育,應將古詩詞與教學相結合,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實現育人的目的,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語文課題。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烈、最為強烈的部分。我國古代詩詞中不乏表現愛國主題的名篇佳作,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中應怎樣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筆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在古詩詞教學中增強民族自豪感

通過古詩詞教學,可以使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加深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現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國的唐詩、宋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還可以從祖國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漸認識到祖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中華民族不可欺侮的實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并賦予思維過程的條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過語言表達加深內心感受,是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詩詞教學中樹立報國之志

通過古詩詞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強對勞動人民自強不息、不畏、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尊嚴的光榮傳統的認識,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報國之志。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人民群眾是偉大的,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的光芒。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熱愛勞動人民、敬仰并學習杰出人物是學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鶴的《山中寡婦》表現了詩人對山中寡婦的深切同情,對殘酷剝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觀滄海》一詩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則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則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領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在憧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學習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在古詩詞教學中激發美麗情愫

通過古詩詞教學,使學生對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愛祖國首先表現為愛祖國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認為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詞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渾的氣勢,描寫了陰山腳下美麗富饒、廣闊無垠的草原風貌。《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眼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錢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詩篇以清新、明快的筆調描繪了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滲透了詩人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過教學使學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才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也是熱愛動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的教育。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襯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現出自己對小草的深情贊美。賀知章《詠柳》中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兩句將柳樹柳條描寫得非常美。既寫出了動人的形態,又寫了碧綠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有相關的描寫。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動,具體直觀,而且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4.開展本土詩詞文化傳播與教育。除了古詩詞的教育,我們教師也要搜集了本土詩詞,對學生進行本土詩詞教育,親近詩詞,激起熱愛家鄉的情愫。如廣西北流是中華詩詞之鄉,本土詩人創作了大批北流風物(人物)詩賦,包括荔枝、龍眼、木菠蘿、大容山、勾漏洞、嶺垌窯址、銅陽書院、景蘇樓、城西公園、籮村、羅政村、中國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和詩詞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詩詞教育。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應深入挖掘歷代詩詞作品中愛國主義主題的名篇佳作中蘊含的愛國主義因素,并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做到既傳承了文化又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愛國愛鄉的少年君子。

參考文獻

[1] 涂培源《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教育評論》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蘭、沈益亮《古詩詞教學“六字決”》《廣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篇8

就像今天,學習《兒童詩兩首》,劉吉沖這個孩子就著實讓人驚喜。他竟在我的簡單引導下,寫出了優美的詩歌,讓人贊嘆不已。

那是第一節的課堂上,當我讓學生運用“閱讀——體會——感悟”的方式學習了《兒童詩兩首》后,興之所至,就給孩子們補充了些文學知識。這是我上課的一貫風格,總希望在文本之外,可以讓他們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一些中國文學的厚重與華美,用一種渴望而尊崇的目光仰視祖國文學藝術的殿堂,進而培養儒雅的個人氣質。或者更私心一點說,我希望他們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長大后,會為曾經有我這樣一位語文教師而感到榮幸。

這次我補充的是古詩與現代詩在意象運用和寫法上的異同,以課本上的詩歌和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進行對比,從中找出差異。盡管孩子們聽得一知半解,但我相信高起點的教育會提升他們自身的接受能力,這種方法的效果短期內或許看不出來,但對學生的影響卻是長久而有效的。講完之后,我便讓他們拿出練筆本,模仿《童年的水墨畫》一詩,用詩歌的形式寫一寫自己心中的童年。

教室里靜寂得落針可聞,只聽見筆尖劃過紙張時的沙沙聲,讓我不由地想起兒時夢醒,聽見蠶食桑葉的境況來;又像是秋雨瀟瀟,落葉簌簌的聲響……茫然中回過神來,便看見有學生放下了筆,小聲討論起來。我抬頭看看表:好家伙,不過十分鐘的時間,倒有一半的學生寫完了。難道詩歌在他們眼中就是如此輕率可成的文字嗎?雖然只是短短的六句,就是我也不會有這樣的速度啊——心念一轉一回間,早有些不自知的疑慮。

見大部分學生停了筆,我讓他們毛遂自薦,朗讀自己的詩歌。可惜,這幫小家伙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先舉手,想必怕自己寫得不好,惹人笑話。我開始鼓勵他們發言,終于有幾個孩子相繼舉起了手。

先是班長車夢寧和學習委員李杰,她們倆都是女孩子,平素文靜得很,詩如其人,中規中矩,照本宣讀,沒什么大的突破,不過,對于場景的描寫倒是把握得不錯,只可惜這不是在寫散文,徒有好詞佳句是遠遠不夠的——我在心里暗暗嘆息。

然后是李昕瑩和王梓瑩,這兩小姑娘是班里的尖子生,只是聽起來寫得也不太讓人滿意,詩意平平,缺乏了想象的美感。我忽然覺得有些失落:是我把難度拔得太高嗎?要不怎么連這幾個學習不錯的孩子也寫不出讓人心動的詩歌呢?

劉吉沖把手舉得高高的,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意。他是我一直很喜歡的男孩子,家教很好,心思純真無邪,但學習向來不好不壞。“劉吉沖,把你的詩歌讀一下。”我對他說。他慢慢站了起來,用他那特有的磕絆腔調讀著自己的詩作。剛聽了兩句,我的心忽然震顫了一下,像有什么虜獲了自己的靈魂。我飛快地伸手過去,拿過他的練筆本,霎時,一股清泉流瀑注滿了心窩。我忍不住把他的詩歌大聲讀了出來:

山谷/沒有人群的喧嘩/沒有車輛的忙碌/靜靜的山谷里?搖住著回音的腳步/溪邊的牛背上?搖柳笛嗚嗚/驚醒水里的小魚兒/碎了一湖的夢

我激動而欣喜地讀著這首小詩,忽然有把劉吉沖抱起來親親的沖動!這孩子,竟有詩人的天賦呢!那么美的意境,竟然在一次不經意的習作中流露了出來,盡管在格律上還有不少缺陷,但這又有什么?想象不是足以彌補他這個年齡的所有不足嗎?我用自己最熱烈的贊美表揚了他。看他臉上洋溢的笑容,天真而純澈,我忽然有了一種自豪!

經此一招,孩子們積極起來,紛紛把自己的詩歌讀了出來,整個教室里詩意盎然,充滿了浪漫、清澈的文學氣息。忽然間,我覺得有些感動:一直以來并不太喜歡小學教育,卻在這一刻變了初衷。

篇9

關鍵詞:人生經歷;作品風格;藝術成就

中圖分類號:I106.2;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2-0152-02

許多讀知道阿赫瑪托娃的名字,都是因為被她的《黃昏》深深吸引。這位女詩人的筆觸如此細膩,寥寥幾筆就能準確勾勒人物的心態,讓人讀之千般咀嚼,不忍放置。就是因為這種感覺讓讀者似曾相識,才讓許多想起李清照的詩句,因為讀李清照的詩也有這樣的感觸。這也許是本文要研究這兩位帶給作者同樣震撼的詩人有何相似之處的原因。

一、阿赫瑪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出生背景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托娃是俄羅斯著名的女詩人,阿克梅派代表人物,是俄羅斯詩歌史上的月亮。眾所周知,俄羅斯詩歌史上的太陽是俄羅斯基本語的奠基人――普希金,那么能與之并肩的阿赫瑪托娃的藝術造詣可想而知。阿赫瑪托娃原姓戈連科,1889年6月23日生于敖德薩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1歲舉家搬遷到彼得堡近郊黃村,在普希金的母校讀中學,并開始寫詩。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蘇軾的學生;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李清照從小就在一個充滿文學氛圍的家庭中成長。

這兩位在各自國家文學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詩人雖然年紀相差800多歲,但是她們身上卻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她們以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女性形象,為世界詩歌文化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二、阿赫瑪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人生經歷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驚奇地發現,阿赫瑪托娃和李清照的人生經歷是如此的相似,就像活在世界另一端的另一個自己。

首先,阿赫瑪托娃與李清照都出生于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中。雖然阿赫瑪托娃的父親并不贊成她寫詩,甚至禁止她用自己的姓氏發表詩歌,但是家庭教育的影響還是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學素養;而李清照的家庭乃書香門第,父母藏書豐富,這為李清照夯實了堅定的文學基礎。兩位詩人都是年少成名。阿赫瑪托娃在191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黃昏》,2年后又發表著名的《念珠》,這兩本唯美主義詩集讓她名聲大噪;李清照少年時期就寫出讓人耳熟能詳的《如夢令》和《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其次,兩位女詩人都嫁給了另一位當時的著名詩人。阿赫瑪托娃1910年高校畢業后就嫁給了戀愛6年的詩人古米廖夫。然而他們卻在1917年離婚,兩位向往自由的詩人認為分手是最好的選擇。李清照18歲嫁給太學生趙明誠。二人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琴瑟和鳴,然而不幸的是,建炎三年八月趙明誠死于建康。

這兩位女詩人的詩歌里都充滿了對愛情的向往和贊美,這與其婚姻、戀愛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令人稱奇的是,這兩位女詩人的藝術成就都遠遠超過了其丈夫,這令“大丈夫們”感到無可奈何。

再次,這兩位詩人中晚年的經歷頗為相似,她們都處于社會動蕩和歷史變革時期。阿赫瑪托娃經歷了“十月革命”、衛國戰爭,晚年更是遭到法西斯強權的迫害。然而,至始至終,阿赫瑪托娃都沒有背棄她心愛的祖國。在這樣痛苦不堪的生活里,在精神和現實雙重折磨的下,她卻創作出史詩巨作《安魂曲》和《沒有主人公的抒情詩》,邁向了創作高峰,她用一顆慈母之心感受祖國人民的悲痛和苦難。李清照也在晚年面臨著歷史巨變。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克汴京,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宋高宗逃跑,趙明誠次年死于建康,李清照晚年凄苦。在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背景下,李清照并沒有被打倒,而是提筆寫下《聲聲慢》、《詠史》和《夏日絕句》這樣的詩詞。

三、阿赫瑪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創作風格轉變

早期兩位女詩人的作品都比較委婉,更多的是抒發個人情懷。中后期的作品內容都更加豐富,飽含愛國主義情懷。

阿赫瑪托娃的早期作品語言風格簡潔、自然,人物豐滿、真實。她是從女性視角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阿赫瑪托娃的作品深受普希金的影響,繼承了俄羅斯詩歌的傳統和現實主義小說的風格。她的作品中訴說了詩人的孤獨和對真正愛情的渴望,但是又往往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人的內心。早年的阿赫瑪托娃是位多愁善感的抒情詩人,例如1911年的作品《在深色的面紗下》:“今天你為何如此憔悴?”“是因為,我用苦澀的憂愁把你灌得酩酊大醉。”“我急喘著,高聲喊道:‘那一切不過是玩笑。我會死去的,你若一走。’你平靜地一笑,冷冷地對我說:“別站在風口里。”用簡單的筆觸訴說男女主人公分別的離別之苦。然而“十月革命”的來臨改變了阿赫瑪托娃的生活,也改變了她的創作風格。當時社會動蕩,很多知識分子禁不住國外的誘惑,棄國而去,而阿赫瑪托娃堅定地與他們劃清了界限。在她1917年的作品《有個聲音呼喚我》中寫道:“放棄你那多災多難的窮鄉僻壤……但我冷漠而又平靜地用雙手捂住了耳朵,不要讓這種卑鄙的言語把悲哀的心靈玷污。”明確表達了她留守祖國,堅定不移的信念。她開始思考時局,思考現實。即使在最為嚴酷動蕩的30年代,她的兒子因父母的原因一再入獄,阿赫瑪托娃都沒有放棄過祖國,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苦難后,她的意志更加堅定,詩人的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懷、憂國憂民之心愈發強烈。她以一位母親的胸懷愛著這片備受磨難的土地,愛著這片土地上痛苦的人民。

李清照的轉變就更為明顯了。李清照本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符合中國大眾的審美,語言清麗,善用白描。李清照早期詩歌多反映閨中生活、田園風光以及離別愁苦。讀著她的詩詞,仿佛置身畫中,一步一步,娓娓道來。賦閑生活,小女兒心態躍然紙上。李清照的《一剪梅》非常有名,也更能表現詩人的寫作特點。“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通篇文字清麗,沒有半點媚俗之態,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李清照南渡后,丈夫的死給了她很大的打擊,國家的破滅也讓她的創作風格發生巨大的變化,其作品一改往日清麗之風,轉而抒l懷鄉吊念孤獨之意。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她時常思念故土。這些意象在她的作品《菩薩蠻》、《蝶戀花》、《轉調滿庭芳》、《聲聲慢》和《孤雁兒》中清晰可見,充分表達了思鄉和愁苦之情。我們可以通過這首《武陵春》來體會:“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兩位詩人都是由單純細膩的小女兒慢慢轉變成憂國憂民、感懷家國的偉大詩人。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造成了這種相似的轉變。

四、阿赫瑪托娃和李清照相似的驚人藝術成就

阿克梅派是1912―19132年間形成于俄國的詩歌流派,它既有對象征主義的繼承,又有對象征主義的否定。而阿赫瑪托娃是阿克梅派代表人物,是阿克梅派三大詩人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有《黃昏》、《念珠》、《白色的畜群》、《車前草》、《公元1922》和《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以及死后于1987年首次公開發表的《安魂曲》。她的作品廣受外好評,并于1964年榮獲意大利的“艾特內?塔奧爾米諾”國際詩歌獎,是公認的“詩歌語言的光輝大師”、“20世紀俄羅斯詩壇屈指可數的詩人之一”,俄羅斯白銀時代的重要代表。阿赫瑪托娃在俄羅斯文壇的地位無人可以動搖。

李清照詩歌無數,詩詞無雙。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她被譽為“詞國皇后”,被尊為藕花神,現今在國內多處建有她的紀念館。在封建社會中,女人本就屬于弱勢群體,然而李清照卻能在那樣男權社會的歷史背景下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家、熱愛祖國,開創女國主義詩人的先河,無愧“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譽。

無論在俄國還是在中國,每一個時代,在文學歷史的長河中,總會出現一些耀眼璀璨的明星。每一位偉大的詩人或者文學家的創作特點和創作風格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性格特點相關聯,他們各具特色,各有風采,她們的作品往往都是獨一無二的。像阿赫瑪托娃和李清照這樣跨越時代、跨越國籍又如此相似的詩人確實是少之又少。阿赫瑪托娃和李清照就像世界上的另外一個自己,一樣經歷困苦,一樣經歷平凡。在動蕩的歷史背景下苦苦尋找自身的價值。她們不甘于平凡,不甘于落寞,從一個小女人成長為振臂高呼的愛國詩人,用手中的筆表達自己的家國情懷,用自己的筆來對抗社會的不公,發出自己強有力的吶喊。

參考文獻:

〔1〕褚斌杰,孫承恩.李清照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熊驕.剛柔并濟的婉約―阿赫瑪托娃與李清照詩歌中的女性形象對比[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6).

〔3〕徐賢緒.二十世紀俄羅斯詩歌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徐雪琴.閱盡滄桑,方顯達練―淺析造成阿赫瑪托娃和李清照詩詞創作風格相似的原因[J].時代文學,2009,(03).

篇10

古典詩文是《大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審美修養,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同樣的作品,在不同層次上進行閱讀,會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經典詩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就在于它能夠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因此《大學語文》的詩文教學無需刻意規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現過的經典詩文,而是從審美上感染學生,從人文素養上陶冶學生,讓學生能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增進對古典詩文的理解,將經典閱讀進行到底。

關鍵詞:

大學語文;古典詩文;經典

毋庸置疑,語文教學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流的能力,但更重要的,還是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以此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語文教學因其重要性,而貫穿了大部分學生的整個求學過程。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了讓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適應高考,中學語文教育仍然偏重于詩文背誦和字詞、段落的理解,意境優美的古典詩詞變成了“文言串講”。雖然這種做法能夠強化學生對文言文含義的理解,但是在審美教育方面的缺失是顯而易見的。古典詩文是《大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審美修養,加強學生對祖國文化熱愛的主要途徑,因此欣賞古典詩文美感,感受中華文化精髓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大學語文”的教學上。

在教授《大學語文》的時候,學生常常有這樣的疑問:“課本中選的詩歌很多是已經學過了的,為什么到了大學還要學?”我一般不直接回答為什么,而是給學生提幾個問題,比如作家生活的時代背景、主要作品、人生經歷,又如作品中最讓你有感觸的詩句是什么,作品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等。學生們十有八九不能回答這些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還處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對詩歌有所認識,但既沒有從美感上欣賞詩歌,也沒有從情感上感受詩歌。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為我們指出了學習古代詩文的幾種層級:“接受美學指出:讀者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普通的讀者:讀明月就是明月,讀清風就是清風,只從表面上去理解。第二個層次是能夠深入一步的讀者:他們能夠從藝術的表達、文字的組織結構、形象的使用、體類的傳統中,從它的價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評和欣賞作品。第三個層次是‘背離作者原意’的讀者:他們對作品的解釋可以不必是作者本來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引發。只有這第三個層次的讀者,才是最有感發生命的讀者。”[1](24)顯然,初高中的語文教學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能力和初步的鑒賞能力,可以算作是第一個層次的讀者。而《大學語文》中同樣收錄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為的是通過對詩歌意境的闡釋,使學生能夠成為第二個層次,甚至是第三個層次的讀者。拿《天凈沙•秋思》為例,學生都知道是元朝詩人馬致遠的作品,表現了詩人的羈旅之思,而且能夠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但是這種羈旅之思是如何通過意象疊加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又是如何通過身體的各種感官表現出來的呢?這首小令共27個字,卻包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意象與意象連綴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展現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行人歸家,而游子牽著一匹瘦馬行走在荒涼古道上的圖景。第四句“夕陽西下”,化用了“日夕當歸”這樣一個傳統的原型意象,在這里,黃昏不只是一個時間概念,更是同詩人的心理軌跡聯系在一起,悲涼孤寂之情頓生,于是就自然出現了最后一句的抒情:“斷腸人在天涯”。同時,這首詩還運用了通感的修辭運用,調動讀者的人生體驗,使讀者與詩人達到情感上的溝通。首句“枯藤老樹昏鴉”,描繪出一幅深秋的黃昏,烏鴉歸巢的凄清景象。但是詩人為何要選擇在中國文化中作為“晦氣”象征物的“烏鴉”呢?這是因為烏鴉最戀巢,在歸巢時會發出尖厲的叫聲,因此當漂泊他鄉的游子聽到烏鴉互相召喚著回巢,自己卻有家難回時,心情一定會異常感傷。這種情緒上的感受,實際上就通過視覺和聽覺表達出來,這就是通感的修辭。下句也是這樣,“小橋流水人家”,寫的是人歸家。唐人有詩“小橋流水有人家”,江南水鄉很多人就居住在小橋之下,流水之旁,黃昏時分,都回到自己的家里,開始烹制晚飯,到處是炊煙裊裊,一派人間煙火的溫暖景象。這句除了視覺之外,還有聽覺和嗅覺的參與。黃昏人家必是熱熱鬧鬧、飯菜飄香的。這種歸鳥與歸人的熱鬧,更襯托出“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涼,所以這首小令也被稱為是“秋思之祖”。

我們這樣從文字的排列組合,意象的疊加和通感手法的運用來分析這首小令,就闡釋出詩人創造出的意境之美,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情感體驗和鑒賞能力。學生通過這樣的分析、理解,加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想象,就可以達到詩歌閱讀的第二個層次,很好地品評和欣賞詩歌了。《大學語文》教育還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培養第三個層級的讀者。我們以學生們都非常熟悉的漢樂府《陌上桑》為例。這首詩也是中學時已經學過,并且要求背誦了的。中學在講這首詩時,強調的是民女不懼強權,反抗太守的無禮調戲。到了《大學語文》講這首詩時,就不再重復這樣的一種分析角度,而是進入到詩歌更深層的文化內涵中去,通過對“贊美女”、“桑林戲”和“夸女婿”這三個中國民間習俗的介紹,來重新解讀《陌上桑》的故事。第一段是對羅敷美貌的描繪,羅敷穿戴華麗,她的身份究竟是富家小姐還是如她自己所言,是個官太太呢?其實中國民間流行著“贊美女”的習俗,因此在對羅敷之美的表現上極盡夸張,正面的穿戴打扮,加上側面的烘托渲染,塑造出一個中國美女的典范。而羅敷的身份很可能只是一個相貌美麗的“采桑女”,衣著的華美只是出于“贊美女“的需要,而做出的夸張。這首詩的重頭戲是在“桑林戲”這個部分。在漢代以前,男女約會比較自由,桑林就是這樣一個幽會場所,《詩經》中有多首詩歌表現男女在桑林中的戀愛,“章培恒、駱玉明兩先生的《中國文學史》說到《陌上桑》母題淵源:‘中國古代的北方盛產桑樹,養蠶業也相當發達,每當春天來臨,婦女們便紛紛采摘桑葉,《詩經•魏風》的《十畝之間》,對其情景有生動的表現。”[2](175)到了漢代后,男女交往受到限制,但是每年在春季陽光明媚的時候,還是會開放數日,供男女在桑林中自由相會。因此故事發生的場所在桑林,使君敢于在桑林中大膽地向羅敷提出要求,也就不難理解了。從這點來看,“使君”還是一個遵守禮法的人,他不是在任意的場所里示好,只是在特定的“桑林”中,并非像有些教科書中寫的“強占民女”那樣惡劣。羅敷為了拒絕使君的要求,所使出了夸耀丈夫,羞辱使君的一招,這是有“夸女婿”的民俗根據的。“夸女婿”實際上就是夸丈夫,羅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卻有著四十多歲的做太守的丈夫,在情理上說不通,因此只能說她利用了“夸女婿”的習俗,讓使君自慚形穢,從而拒絕使君的示好。漢樂府有不少佳作是采自民間,因而故事的發生、發展就與當時的民風、民俗密不可分。從民俗的角度來看《陌上桑》,我們會修正以往對于羅敷和使君的看法,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和傳統文化,對詩歌的意蘊和情感產生自己的看法。這也就成為了第三個層次上的,“最有感發生命的讀者”。不僅詩歌的欣賞可以從意象、文化上加以延伸與開拓,古典散文教育同樣不可局限于文言翻譯。以莊子《秋水》來說,這篇散文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出現過,所以學生基本具有疏通字句的能力,也理解莊子的用寓言故事闡發哲學道理的藝術手法。《大學語文》也收錄《秋水》,我們就要從人生價值的層面來啟迪學生,因為大學四年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熟的重要階段,如何從莊子的思想中找到對現實有意義的因素就更為重要。

《秋水》中河伯和北海若的第一次對話里有這樣幾句:“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馬體乎?”[3](24)莊子分析了大和小的概念都是相對的,而人看似很強大,其實不過是萬物之一,過分地夸大人在世界中的重要性,不斷滿足人類膨脹的欲望,必然造成對自然環境的大肆掠奪,對生態平衡的破壞。近年來全球北極冰川的消融,酷熱、嚴寒等極端氣象的出現,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頻發等等,無一不在警告人類必須要認清自己不過是萬物之一,世界上的一個小小組成部分而已,人類的過分膨脹終將導致自然的報復。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提出的觀點,正與現在西方學術界流行的生態美學有著思想上的共通之處。我們在介紹《秋水》時,引導學生思考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啟發他們重視環保,善待自然,這樣古典散文就具有了當下性和現實性意義。從這三個例子不難看出,同樣的作品,在不同層次上進行閱讀,會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經典詩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就在于它能夠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因此《大學語文》的詩文教學無需刻意規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現過的經典詩文,而是從審美上感染學生,從人文素養上陶冶學生,讓學生能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增進對古典詩文的理解,將經典閱讀進行到底。

作者:馮雁 單位: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好詩共欣賞[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歐陽萍,邱光華.《陌上桑》母題淵源[J].合肥:學術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