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互譯范文

時間:2023-03-27 07:1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英互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英互譯

篇1

在我看來,英文學習的本質(zhì)是先模仿后內(nèi)化,即不斷重復、模仿那些語言規(guī)范的、地道的、經(jīng)典的英文篇章,然后在實際使用中“激活”這些英文,使大腦形成對這些英文的新的神經(jīng)反射,從而實現(xiàn)英文的內(nèi)化。而在英文學習的過程中,良好的中英互譯習慣對英文的內(nèi)化起到至關重要、不可磨滅的作用。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是我通過多年來的英語教學以及我自己以前的英文學結出來的。

我在新東方教授寫作類課程十年,幾乎從每個班的第一節(jié)課開始,我都會發(fā)起中英互譯活動,要求學生從新東方的英文范文庫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文章,然后每天花40分鐘的時間做翻譯訓練。具體方法如下:①先花5分鐘時間閱讀300字左右的范文原文;②挑出不認識的詞匯,通過查詞典、研究例句來進行詞匯的學習和積累,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nèi);③在掃清生詞障礙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話的含義;④用15分鐘的時間將原文翻譯為中文;⑤再嘗試將自己翻譯的中文翻回英文,然后和原文對比、找差距,并用紅筆標出與原文出入較大或是翻錯的地方。這樣做相當于是在多次和原文作者溝通,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原文用詞的精妙。同時翻譯又帶有一絲個人創(chuàng)作的意味,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關鍵的是,回到原文對比并通過原文來糾錯、改正的過程能加深學生對原文語言的印象,促進學生對英文原文的內(nèi)化。

這種中英互譯的學習方法也是我在讀書期間最常用的。2002年的夏天,我在武漢大學哲學系就讀。在哲學系滿是書卷氣息的院子里,我常常捧著一本用五塊錢淘來的好書讀。這本書的作者是林語堂,英文書名為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我自幼時就聽過《坡傳》的大名,卻未曾想這本書的英文書名竟然是The Gay Genius (意為“快樂的天才”),我覺得這種對比很有趣,于是便萌生了用這本書做中英互譯練習的想法。

整個2003年,我都在做這一件我當時覺得很宏偉的事:我將整本書進行中英互譯,先將英文原文翻譯成中文,然后回譯為英文,最后對比找差距。回想13年前,寢室破敗而冷清,我常常躺在硬木床板上,左手一本英文的The Gay Genius,右手一本中文的《坡傳》。我每天早晨將英文譯成中文,晚上再將中文譯回英文,然后對照原文,將自己英文譯文中和原文不同的地方通通用紅筆標出來,第二天再回看原文以加深自己對原文語言的印象。在那些雜亂的標滿紅圈的草稿紙和我那烏七八糟的字跡中,我常能隱約感受到一種無法言說的快樂。

The Gay Genius是林語堂直接用英文寫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在看書中的英文詩歌時,并不知道這是林語堂翻譯的坡的哪一首。但是通過仔細研讀英文原文和不斷推測,很多時候我都能正確地猜出其中文版本,這便是做中英互譯時最讓我心滿意足的時刻。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么一個橋段:“有一次在黃州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個歌妓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題詩,但是坡從來沒聽說有此一歌妓。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筆立即開頭寫道:‘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链送O?,接著與朋友說話。在座的人以為這是很平淡無味的起頭,而且僅僅兩句,全詩尚未完稿。東坡繼續(xù)吃飯談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詩寫完。東坡又拿起筆來,將此首七絕的后兩句一揮而就:‘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p>

我當時并不能完全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后來問了中文系的教授才知道,這首詩四句話的意思大致是:我蘇軾在黃州住了這么長時間,為什么沒給李琪寫過詩呢?李琪就好比是一朵海棠,我就好比是杜甫,海棠縱然好看,但杜甫從來沒為海棠寫過一首詩。這里還有一個典故,因為杜甫的母親名叫海棠,所以為了避諱母名,杜工部一生寫詩卻從未提過母親的名字。蘇軾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將歌妓比作海棠花,將自己比作杜甫,欲揚先抑,后兩句升華,體現(xiàn)出中文詩歌的最高境界。而在The Gay Genius中,林語堂將這首詩譯為:“Four years has Tungpo lived at Huangchou / Strange that he never mentioned Li Chi / Exactly like Tu Fu of the West River / Of the best flower, begonia, he sang the least.”譯文十分精妙,既傳達出原詩的含義,也將比喻修辭翻譯了出來。

就這樣,通過一年的中英互譯和對中英文的不斷思考,我的中文和英文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篇2

關鍵詞:文學文本 翻譯 誤讀

一.中英互譯文化誤讀的負面影響

Nida認為,翻譯即是交際,其過程要看人們在閱讀原文時所獲得的東西,這體現(xiàn)了Nida“讀者反應論”的翻譯觀。我們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大多數(shù)是通過翻譯完成的,所以,翻譯中“文化誤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誤讀和誤譯確實不利于跨文化的交流,中英翻譯文化史似乎都證明了這一點。愛因斯坦有一段名言:西方科學的發(fā)展,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fā)明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通過系統(tǒng)的實驗發(fā)現(xiàn)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他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而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發(fā)現(xiàn)“在中國”全都做出來了。人們常愛引用這段“至理名言”來表達對中國古老文化傳統(tǒng)的自豪感,殊不知這段話的最后一句是地道的誤譯,而且原文也沒有“在中國”幾個字,這句話應譯為:“如果這些發(fā)現(xiàn)果真做了出來,那倒是令人驚奇的?!被艨怂狗g《紅樓夢》時,刻意把“紅”譯為“綠”(Green),誤導了英語讀者對“綠”的聯(lián)想,因此,西方讀者讀英譯《石頭記》同中國讀者讀《紅樓夢》原著的反應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讀者正確理解異質(zhì)文化的本質(zhì)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

文學文本翻譯中文化“誤讀”不利于譯文讀者全面了解“他者”文化的民族特色,不利于文化信息的準確傳播,有時不利于超越“自我”文化的局限性,不利于克服對“他性”文化的公正評價。但是,在民族文化交流實踐中,這種結論確實有失偏頗,正因為“文化誤讀”的存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二.中英互譯文化誤讀的另類效應

從表面看來,盡管因文學文本翻譯的文化誤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所難免,但是譯者對源語文學文本的文化有意進行“誤讀”,期待著接受者作出積極反應,以實現(xiàn)翻譯者有意附著于譯文的意圖。因此,譯者在翻譯中的有意“誤讀”,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具有特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通過譯文與目標語文化的日益融合,啟迪潛在讀者進行創(chuàng)新,這種“誤讀”功不可沒,這在文學翻譯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哈羅德?布魯姆認為:“一切閱讀均為‘誤讀’,世上沒有釋義的存在,只有‘誤讀’的存在?!蔽膶W翻譯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誤讀”的過程,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過程,這種“獨創(chuàng)性的誤譯”是一種文化(源語文化)在另一種文化(目標語文化)里的流變和創(chuàng)新,有時甚至誤譯的譯本常常會產(chǎn)生較大的社會文化效應。王克非認為:“從翻譯文化史看,起到重大的文化作用的譯本,不一定是翻譯精品。翻譯常常是一種創(chuàng)造,摻雜有誤解、刪改、發(fā)揮的種種所謂不準確譯本,導致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受容,創(chuàng)生出不同的但很有意義的效果?!钡?,這種“摻雜有誤解、刪改”的譯文一旦被普遍接受,他就能產(chǎn)生巨大的藝術力。

例如,著名的漢學家、意象派發(fā)起人龐德對中國詩就進行了自己獨到式的“誤讀”和誤譯,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的現(xiàn)代意象派新詩運動。龐德的翻譯“誤讀”在西方文學中具有極大的文學創(chuàng)新的參考價值。通過誤譯原作,龐德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價值和新的生命源泉,例如,他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譯The smoke-flowers are buried over the river。經(jīng)過龐德之手,“煙花”被譯為the smoke-flowers(冒煙的花)在中國文化語境中,譯文是不忠實于原文的,顯然是誤譯,但其“誤讀”的譯文結果把揚州“煙花”三月那種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迷人景色和優(yōu)美意境渲染得更加濃郁,如臨其境,譯文之美勝過原文,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類似例子在龐譯中不勝枚舉。龐德的誤譯不僅激發(fā)了西方人對中國古詩的興趣,而且開辟了西方意境優(yōu)美的意象主義詩歌運動,為中西跨文化的文學交流,豐富世界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做出了重大貢獻,它也為我們進行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誤讀”的美學價值、文學價值和社會文化研究價值。

再如,偉大的翻譯家魯迅先生,在翻譯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名著《察拉圖斯特拉的序言》時,“誤讀”了尼采的“超人”本意(其本意是超越自身),結果這種“誤讀”啟發(fā)了魯迅的創(chuàng)作靈感,并在其作品中猛烈抨擊和辛辣地嘲弄了中國的封建禮教和“吃人”的舊文化,這再次證明了“誤讀”的獨創(chuàng)價值。尼采的思想里有著名的“權力意志”說,即“我愿成為其它民族的征服者”,而茅盾先生卻解讀為:人類只有向“權力意志”挑戰(zhàn),不愿做奴隸,不愿像豬狗一樣茍且偷生,才能不畏強權去追求解放和自由。茅盾結合中國當時的現(xiàn)實實際,從弱國反占領和反征服的角度,故意“誤讀”尼采的占領和征服的本意,旨在激勵當時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敢于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反侵略反占領,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鼓舞斗志。因此,我們說,魯迅、茅盾等翻譯家們充分利用翻譯中的“文化誤讀”克服人民的畏難情緒,喚醒人民的斗志,實現(xiàn)文學救民的愿望。也可以說,翻譯中的文化誤讀有時可以打破目標語文化的封閉和僵化的惰性狀態(tài),積極促進其變革,在文化發(fā)展中起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中英互譯文化“誤讀”的現(xiàn)實意義

文學文本翻譯中“文化誤讀”與誤譯,客觀上,他們都是一種文化過濾或文化選擇,譯者解讀原文文本時,毫無疑問是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場上,帶有“前理解”的,這種“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本土的文化特質(zhì)。然而,“誤讀”卻填補了語言文字之間的空白,賦予了文本新的意義,清除了文學文化交流的障礙,彰顯了其另類的實際效應:

首先,“文化誤讀”有利于不同文化間的文學作品更容易在引入國的傳播。正是因為林紓的翻譯才源源不斷地把大量優(yōu)秀外國作品引介到中國,從而在當時的中國激起了“外國文學熱”。在他譯介的外國文學作品中,雖然誤讀、誤解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但這恰恰使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中國文學的樣式增添了多姿的色彩。

其次,“文化誤讀”促進了本族語文化的發(fā)展。譯者對異性文學文化的“誤讀”而創(chuàng)造出的新文學“產(chǎn)品”,在特定的語境下,有助于建構本族語文化新的文學樣式,從而促進其發(fā)展。尤其是在本族語文化缺乏異語文化的文學形式時,經(jīng)“誤讀”的譯品可以催生出一種新形式,或者說是一種創(chuàng)造。龐德正是利用中國詩的意象,對其進行“發(fā)明式”的“誤讀”和誤譯,引發(fā)了20世紀美國的一場新詩運動,促進了意象文論的產(chǎn)生,意象派在美國文學界風靡一時。

再者,“文化誤讀”最終促進了世界文學文化的融合性和對話性?!爱愋浴蔽膶W在本土得以傳播從而注入新鮮的營養(yǎng),結果使本土文學文化得以長足發(fā)展,盡管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文化沖突在所難免,但最終達到與異質(zhì)文化的融合。從另一角度講,雖然“異性”文學文化之間在某些地方存在著不可透明性和不可譯性,但正因為“文化誤讀”在一定范圍內(nèi)能夠逾越這種文化壁壘,而使異質(zhì)文化的融合成為可能。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對中英文本翻譯中“文化誤讀”的探討,可以得出以下總體認識:

因譯者而產(chǎn)生“誤讀”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社會文化因素的客觀原因,也有譯者的動機、目的和態(tài)度等主觀原因;翻譯中的“文化誤讀”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文化方面,還體現(xiàn)在文學、政治文化、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翻譯的“誤讀”雖不利于譯文讀者真實全面地認識和把握源語文化的精神本質(zhì),并構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但是,翻譯的“誤讀”在特定的政治、歷史、文化語境下,可以豐富目標語文化的藝術表現(xiàn)力,啟發(fā)文學創(chuàng)新意識,使翻譯與創(chuàng)作構成一種互動關系,客觀上有利于目標語文學發(fā)展,甚至可以推動社會的變革。

誠然,當今世界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和一體化并存的局面,跨文化交際的手段日益先進,我們要在翻譯中盡量避免消極的“文化誤讀”,減少“誤讀”帶來的弊端,提高跨文化的翻譯水平;同時,我們也要加強“文化誤讀”和誤譯在跨文化文學交流中的價值和作用的研究,將其積極效應發(fā)揮到極至。

參考文獻:

[1]陳明遠.對愛因斯坦的誤譯[J].文匯報,1998年。

[2]布魯姆.誤讀圖示[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134頁。

[3]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89頁。

篇3

關鍵詞:英語文化導入 英漢翻譯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1 引言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一種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獲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進行跨文化交際,參與國際活動?!耙驗橛蟹g,哪怕是不免出錯的翻譯,文化交流才成為可能(王佐良,1989)”。翻譯是語言的轉換,更確切地說,是文化的轉換。王佐良先生(1989)曾經(jīng)指出“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梢姡谟h互譯教學中不能忽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導入。

1 翻譯教學中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障礙

1.1 語言環(huán)境

語言環(huán)境是人類獲取語言必不可少的條件。在一些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地區(qū),學生接觸外來語的機會很少,他們在日常交往中習慣了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語言。而由于民族語言與漢語存在語義上的差異,漢語與英語又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地區(qū)的學生以漢語為中介學習英語,往往存在著相當大的語義困惑和障礙。他們按照自己的母語來理解和表達漢語,致使?jié)h語的很多地方對他們來說都難以理解,再用這樣的漢語來理解英語,其難度可想而知。再者,學生的英語學習始終處于漢語的大環(huán)境中,缺乏語言練習所需的真實環(huán)境,學生易受漢語語法、篇章結構以及漢語文化的影響,從而導致英語表達不夠準確、不地道。

1.2 文化障礙

由于英語的文化導入不夠,受到自身民族語多元文化的影響,學生在翻譯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字對字的中文式英語。如,學生在翻譯個人簡歷時,把“政治面貌”譯成 “political appearance”,把“eat one’s words”譯成“食言”,把“clock-watcher”(老是看鐘等下班或下課的人)譯成“看鐘人”。這些譯文都是由于對漢語原文或對英語詞匯的含義理解不正確以及對英文文化不了解造成的。鑒于此,在英漢互譯教學中增強學生跨文化的意識,導入英語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民族的相關文化,了解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差異的成因以及如何跨越文化障礙,使翻譯教學取得成效。

2 翻譯教學中要注重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2.1 注重文化差異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歷史地理環(huán)境里的獨特創(chuàng)造,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翻譯離不開文化,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滲透著文化的影子,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忽視。只有了解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表達原作的思想?!皩W習一種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操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nèi)绾斡盟麄兊恼Z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鄧炎昌、劉潤清,1990)。比如“apple”這個常見詞,如果有人說:“Oh, that is an apple.”若是翻譯者只知道“apple”為“蘋果”,他很可能會出錯。(曹青,2000)因為apple在英語中具有象征意義,意為誘惑。又如“red”一詞,在漢語中意味著喜慶和吉利,但英語中“red”卻有殘暴、不吉利的意思,意味著流血。如“The murderer ran away so as not to be caught red-handed”(兇手跑開了,以免被當場抓住。);而在另一個句子中,“Talented as he is, if the new manager is not given full power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he will fail to get the company out of the red just like his predecessor(新經(jīng)理雖然有才干,也將和他的前任一樣無力扭轉公司虧損的局面,除非他可以全權管理人事)”。又如“peasant(a person who works on the land, esp. one who owns and lives on a small piece of land; 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manners)”一詞,其英語的含義和漢語的“農(nóng)民(在農(nóng)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勞動者)”意義并不對等,但是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學生,只要父母是農(nóng)民的,都把自己的父母統(tǒng)稱為“peasant”,在翻譯時,也把“農(nóng)民”一律譯為“peasant”。而事實是,“中國現(xiàn)代農(nóng)村(尤其在農(nóng)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多種產(chǎn)業(yè)并舉的地方)的農(nóng)民,應譯為farmer;而那些至今在山區(qū)耕種小片土地并以之為生的農(nóng)民仍然譯為peasant(楊復興,2007)?!币蚨?,不難看出,注重英語文化的背景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相當重要。

2.2 增強文化意識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蘊含于文化之中。翻譯中的大多數(shù)障礙是來自于文化差異引起的聯(lián)想意義的差別,成語與典故的翻譯就屬于這種情況。典故傳說是歷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濃縮,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英語典故的翻譯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

英語里有很多由《圣經(jīng)》里的人物、事件構成的具有特定內(nèi)涵的詞語。如,“David and Goliath”,意為“大衛(wèi)和歌利亞”,大衛(wèi)是個牧童,在與巨人歌利亞交戰(zhàn)時用彈弓將巨人射死。后人以此來比喻弱小者與強大者之間的斗爭,結果是弱小者取勝。又如漢語中的“他壯得像頭牛”,在英語中卻要說“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因為在中國農(nóng)村,牛是農(nóng)民的好幫手,而英語國家早期則是用馬來耕地的(許文勝,1997)。

而像“‘高原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水光瀲滟晴方好’,轉眼已見‘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上出來穿毛衣,中午只能穿襯衫,到了晚上又得披大衣了” 這樣的句子,在漢語中文化負載十分豐富,有些學生對漢語的理解尚費勁,更不用說在英語里找到十分滿意的譯文。因而,在英漢互譯教學中應該多注意導入英語的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差異意識, 使學生善于識別句子、段落、文章中的文化術語和其中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從而使他們學會如何處理文化差異。

3 加強教師在英漢互譯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老師,最大限度汲取文化知識,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并能在課后通過自主學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可以通過原文向學生傳授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可以通過收集文化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文化導入教學,使學生逐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社會習俗、民族習俗以及民族心理、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傳統(tǒng)觀念,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文化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學習了跨文化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4 結語

翻譯不是兩種語言在文字上的簡單轉換,也不僅僅涉及對相關語言的熟練程度,還必須要注意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注意文化知識的積累。豐厚的文化知識和強烈的文化意識是學生學好翻譯必備的基本條件。要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使之成為合格的翻譯人才,在翻譯教學中就必須注重學生文化意識的導入。

參考文獻:

[1]曹青.宗教文化與翻譯[A]文化與翻譯[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0.

[3]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篇4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漢互譯;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7-0044-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1

作者簡介:袁琳(1965-),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從事英語語言學與教學法研究。

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進行不同國家間的語言交流。

語言交流最終是思想文化的交流。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是不同民族在特殊歷史地理環(huán)境里的獨特創(chuàng)造。就文化與語言的關系而言,二者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互有區(qū)別。語言,包括語言的使用方式在內(nèi),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不能脫離一個民族流傳下來的決定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風俗習慣的信念體系。文化的發(fā)展能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fā)展;同樣,語言的發(fā)展和豐富,也會影響整個文化的發(fā)展,也是整個文化發(fā)展的必要前提。人們通常把語言稱作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因此,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如何對待和處理文化的差異,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是一個重大課題。通過翻譯,盡量加強和增進不同文化在讀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縮短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誤解所產(chǎn)生的障礙和距離,是個既合理又符合愿望的要求。英漢互譯要善于存異求同,這應該是英漢互譯的一條基本原則。其實,在文化翻譯中“求同”不易,“存異”也難。在翻譯領域里,“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異”,不是同一個文化類型內(nèi)部的“異”,“同”也不是一般意義的“同”,不是同一個文化圈里的“同”。

據(jù)筆者觀察、分析和研究,英漢兩種文化間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數(shù)字方面

英漢兩種文化在數(shù)字方面的表達上有差異,并不是說英漢兩種語言在自然數(shù)的計算與排列上存在著差異,筆者在這里說的是由數(shù)字組成的詞語在兩種文化里表現(xiàn)出的差異現(xiàn)象。漢語中以數(shù)字開頭的詞語數(shù)不勝數(shù)。如果將這些詞語一對一地譯成英文,那勢必難于做到既忠實原文又能被英語文化所接受。比如說,我們既不能按照漢語字樣將“一目了然”逐字譯成“one eye sees it a11 clearly”,又不能將“三長兩短”譯成“three longs and two shorts”,也不能把“七嘴八舌”譯成“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這些詞語只能分別意譯為see clearly at aglance、unexpected misfortune or calamity和with many people speaking all at once。不然的話,英人就會be wide at sea(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二、顏色方面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顏色方面的差異也很明顯。由于民族文化、歷史和習俗的差異,所以也形成了顏色象征意義的不同。中國人按傳統(tǒng)操辦紅白喜事,與西方人舉行婚喪嫁娶的禮儀,所用顏色含義就大不相同。中國的新娘穿紅,因為我們把紅色看成幸福與吉祥的象征,西方的新娘則著白,因為他們視白色為與純潔的體現(xiàn);中國人在殯葬老人時披麻帶孝,用白色表明悲痛,西方人在葬禮上則穿黑衣服,戴袖章,以黑色寄托哀思。所以如果不注意文化的差異而進行英漢互譯的話,就會開國際玩笑了。比如英語中的brown bread不是棕色面包,而是黑面包,同樣brown sugar是紅糖,而不是棕色的糖;而中文里的紅茶,譯成英文為black tea,而不能譯成red tea,“青衣”應譯作black dress,而“青天”應譯作blue sky。再如中英文中皆有“嫉妒”的說法,中文里俗稱“紅眼病”,但譯成英文不能直譯成red-eyed,而要譯成green-eyed。

三、時間方面

由于英漢文化的差異,在時間觀念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在用“前”與“后”分別指過去與將來時,意義就不盡相同。中國人是面對著過去看問題,因而有“前無古人,后有來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繼有人”之說;而英語文化的人卻正好相反。此差異可以從下面的句子中作一比較: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從字面意思上,中國人可能將其理解為“但是,我們說到故事前面去了”。然而,此句的正確含義是“不過,我們說到故事后面去了”。還有,latest這個詞,我們不能把它理解為“最遲的”、“最后的”,在英語的時間概念中的意思是“最新的”。比如the latest news,應譯成“最新消息”,而不是“最后消息”;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omething,應譯為“對某事的最新發(fā)現(xiàn)”,而不是“最晚發(fā)現(xiàn)”。Be moved back in time,若譯成“推后了”而不譯為“提前了”,那么,譯文就與原意正好相反了。

四、稱謂方面

英漢文化中稱謂的差異比較大。英文里的稱謂比較籠統(tǒng),而漢語里的稱謂異常清楚,身份地位從稱謂中分得一清二楚,馬虎不得。如uncle一詞可對應“叔叔、大伯、舅舅等多個稱謂,aunt可對應“姑、姨、嬸、大娘”等這一輩的女性,ousin可對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種之多的稱謂。

再如中國文化中有許多尊稱、謙稱,如“郭老”、“李翁”、“張公”、“大人”和“鄙人”、“寡人”等。若將這些紛繁復雜的稱謂翻譯好,實在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英文中幾乎沒有與此對應的稱謂,所以只好將就一律用Mr后面加上姓氏,或統(tǒng)稱your humble servant等。

五、問候語方面

漢語文化中一見面常常問候對方“吃飯了嗎?”、“到哪兒去?”等,認為是很隨和、友好的問候方式,但如果譯給英語文化的人,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和Where are yougoing?那么,對前一句話,英語文化的人聽了會認為你要請他吃飯,而后一句則會令他們難以接受,甚至認為你在干涉他的行為自由呢。英語文化中見面打招呼只講Hello!Goodmorning!或談論天氣。如果不清楚兩種文化的差異機械直譯,會鬧笑話,甚至會發(fā)生誤會。

六、日常生活與社會習俗方面

這方面就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有密切關系了。如果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就無法把一些日常用語與習俗用語準確地翻譯成漢語,反之亦然。如I met my Waterloo.如譯成“我遇見了滑鐵盧(地名)”,會讓人不知所云,但如果了解了“滑鐵盧”是個拿破侖打敗仗的地點,就知道正確譯法應是“我失敗了”。再如What he has given you is a Greek gift,從字面意思可能直譯為“它給你的是一個希臘人的禮物”。但何為“希臘人的禮物”?無法明白其真實含義。其實Greek gift來源于一個典故,即希臘人用“特洛伊木馬”這個“禮物”攻破了對方固守六十年的城池。漢語“中醫(yī)”一詞,英語中沒有相對應的事物,所以翻譯家們根據(jù)其內(nèi)涵,絞盡腦汁,反復推敲,最后用漢語拼音加英語Yin(陰)and Yang(陽)譯給英國人,并加以注解Yin為female,Yang為male。所以,不同文化的語言互譯時是需要仔細推敲、研究的。

七、比喻詞語方面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大量的比喻性詞語。其中有些比喻的主體(喻體)和喻義完全相同,但由于社會習俗、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不同,喻體和喻義完全對等的比喻性詞語在兩種不同文化及語言中是不多見的。比如Dragon(龍)在中國文化中用以比喻力量、吉祥等好的含義,而在英語文化中則是一種恐怖的怪物,含有貶義。She is like a dragon意為“她是個潑婦”。再如漢語中“膽小如鼠”,其英譯為Pigeon-hearted或 chicken-hearted,與鼠(mouse或rat)毫無關系;而“緣木求魚”英譯為look for grass on the top of the oak,也沒魚(fish)和木(wood)什么事。還有“水底撈月”,英譯為fish in the air;“過著牛馬生活”英譯為to lead a dog's life;“一箭雙雕”譯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吹牛”譯為to talk horse;“如履薄冰”譯為tread upon eggs;“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譯為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八、詞匯空缺方面

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中有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許沒有與之對應的詞,這就是詞匯空缺。而當一種語言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空缺時,該詞就是不可譯的。比如,漢語中的“餃子”在英語中就是空缺的,因為這是中國的“名吃”。英語中雖然也有表示類似于“餃子”這種食物的詞,如“dumpling”和“ravioli”,但“dumpling”是“湯圓”或“團子”,而“ravioli”指的是“有餡的小包子”,它們與“餃子”不盡相同。再如“旗袍”、“”、“牛棚”以及“麻將”、“氣功”、“烏紗帽”、“穿小鞋”等一些詞在英語中都沒有與之對應的詞,所以嚴格地說,它們都是無法翻譯的。同樣,英語中的一些詞在漢語中也是空缺的。比如,cowboy和Hippie都是中國沒有的產(chǎn)物,所以前者只能用其表面詞義翻譯成“牛仔”,后者借其音和行為,譯為“嬉皮士”。

總之,由于人類文化的共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個性,英、漢兩種語言的使用習慣有同有異,甚至差別甚大,我們必須認真對比研究,翻譯時要倍加留意。另外,由于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 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說,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jié),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地使用這一語言。

文化翻譯要靠語言去實現(xiàn),但困難同時也出在這里:語言固然是交際的工具,但語言同時也是妨礙交際的障礙。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文化的翻譯也要經(jīng)歷一個或長或短的歷史過程才能達到真正交流的目的,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濟事的,這不是任何個人能左右得了的。所以,不論從英語教育者的角度,還是從英語研究者的角度,都應該深入了解英美國家文化,理解漢英文化的差異,否則,就不可能做一個合格的英語教育者和研究者。正像王佐良先生所說:“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翻譯通訊,1984(1).

[3]現(xiàn)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篇5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護理的內(nèi)涵要求也越來越高,對西醫(yī)護理來說,很多人的觀念里,靜脈穿刺是護理工作的重點,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護理的內(nèi)涵變的更加人文了,而人作為一個整體,無論是中醫(yī)護理還是西醫(yī)護理,整體護理都應該貫穿護理工作的全過程,中醫(yī)護理知識中的情志護理和飲調(diào)護理更能體現(xiàn)現(xiàn)代護理工作的內(nèi)涵。

情志護理

情志護理是指運用調(diào)節(jié)情志來治療臟腑疾病的方法。中醫(y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等精神活動。適度的精神活動是身心健康的標志,過度或不良的精神活動則是導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1]。《內(nèi)經(jīng)》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悲恐”。正常、和調(diào)的情志,可使臟腑之氣舒暢條達,繼而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情志異常就會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繼而傷及內(nèi)臟[2]。例如:“喜”本來是一種良性的情緒變化,然而“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胺哆M中舉”中范進的結局即是此種情緒的完美表現(xiàn)。另外,中醫(yī)在情志護理方面,還強調(diào)用五音(宮、商、角、徵、羽)入五臟(肝、心、脾、肺、腎)的方法,來調(diào)節(jié)五臟的生理功能,相當于現(xiàn)代的音樂療法。雖然這里的情志護理不能單單是現(xiàn)在的心理護理,它是指使整體的人,在各個臟氣的協(xié)調(diào)下,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心理護理也不等同于情志護理,它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地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病人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身心狀態(tài)。它們相互滲透而又各有千秋。但殊途同歸,好的情志護理即好的心理護理,這樣能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為護理工作更好的展開奠定了好的基礎。

情志護理的重要方法是調(diào)攝精神,疏肝解郁,情志舒暢。不管是內(nèi)科疾病患者還是外科疾病患者,都常有緊張、焦慮、悲觀、痛苦,甚至絕望等多種情志變化。要使患者保持情緒安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diào),要精神寧靜、樂觀、豁達,應做到節(jié)制,學會控制感情,避免情緒波動,護理人員要區(qū)別不同情況,做好勸導安慰工作,比如是擔心手術會不成功,可以拿以往成功的病例給他打起;如是因病情,疼痛不已,醫(yī)務人員通過對疼痛的辯證分析,從而進行治療和護理。讓患者解除思想負擔,排除各種因素的干擾,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使臟腑氣血功能旺盛,使疾病早日痊愈。

飲食調(diào)護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講述的是春夏季節(jié),宜保養(yǎng)陽氣,秋冬季節(jié),宜保養(yǎng)陰氣,這是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人們用于養(yǎng)生防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指導思想。“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現(xiàn)代臨床工作中,雖不能與西藥相媲美,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功效,但對病患能早日康復,防止或是減少各種并發(fā)癥,起到重要作用。

春日養(yǎng)陽重在養(yǎng)肝,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fā),喜條達疏泄而惡抑郁,故宜多食甘而少食酸,“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應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zhì)、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等。還要順應氣候,不可驟減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夏時為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制肺金,火之味為苦,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夏季應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且飲食不可過寒貪涼,清淡易消化,是夏季養(yǎng)陽應特別注意的。秋季飲食應順應肺氣清肅下降的特點,多吃些滋陰養(yǎng)血,清燥潤肺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菠蘿、乳品等。冬季飲食上要多食苦味及辛味食品,如谷類、雞肉、蔥椒等,達到開通腠理,暢通氣機,化生津液,潤燥益腎,是腎閉藏[3]。

討論

現(xiàn)代護理和傳統(tǒng)中醫(yī)護理都各有認知和發(fā)展,各有優(yōu)勢和特色,也各有局限和不足,但他們的護理目標都是以人體為對象,都是探索維護人類健康的客觀規(guī)律,都是共同參與并擔負著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務.中醫(yī)知識博大精深,在護理理論上,中西醫(yī)匯通,有機結合,構建新的護理理論,豐富中國護理學的內(nèi)涵;在護理實踐上,西醫(yī)的先進護理技術與中醫(yī)的辨證施護相結合,實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全面護理;臨床護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為服務對象解決恢復健康、維持健康、促進健康,甚至是防止疾病的實際需要。中西醫(yī)結合整體護理是將現(xiàn)代的護理觀與中醫(y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觀察方法,比較兩者的不同點,進而相互學習,吸取兩者之長,確定兩者結合點,從而融會貫通,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整體護理,它不同于中醫(yī)護理現(xiàn)代化,更不同于傳統(tǒng)中醫(yī)護理。它是醫(yī)學新理論的真正結合,在現(xiàn)代科學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共同發(fā)展是一個重要趨勢,最終建立起有中國特色、以西醫(yī)護理為主,中西醫(yī)結合的獨特護理模式。作為新一代的護理人員,更要把傳統(tǒng)中醫(yī)及現(xiàn)代護理的精髓發(fā)揚光大,不僅不讓我們的國粹“中醫(yī)”成為遺忘的歷史,還要好好的傳承,為更多的人類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

參考文獻

1侯妍.中醫(yī)特色在整體護理中的作用探討[J].當代護士,2005,2:70.

篇6

關鍵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翻譯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08)04-0066-03

一、引 言

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xiàn)代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對外語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在外語的交際應用能力方面需要大幅度的提高。翻譯能力無疑是交際應用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然而,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現(xiàn)有的英語教材缺乏系統(tǒng)介紹翻譯基礎知識。課堂上,教師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技能,導致學生翻譯能力較差。在此情況下,將翻譯教學融于英語教學之中,無疑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早在上世紀60年代西方翻譯界就開始關注翻譯教學,并指出:翻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翻譯教學有別于純正意義的語言教學,翻譯教學需要進行專門的翻譯訓練。隨著翻譯研究的深入,翻譯教學已從和語言教學有關的翻譯行為中獨立出來,因而,我們應該重視翻譯教學并使它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更好地滿足現(xiàn)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二、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

現(xiàn)在的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對翻譯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師沒有給學生較系統(tǒng)地介紹一些翻譯常識和技巧,學生不能做足量的翻譯練習,英語考試也很少有翻譯方面的測試,種種原因都導致學生翻譯能力始終處于劣勢。而且,英語課時有限,不可能單獨開設翻譯課。許多教師只重視聽、說、讀、寫,無暇顧及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即使顧及“翻譯”,也只是英漢兩種語言的轉換,造成學生在英譯漢時漢語“洋化”,甚至是不符合漢語習慣的漢字的堆積而已,讓人不知所云;漢譯英時又“漢化”,造就中國式的英語。導致許多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無法勝任,連翻譯簡單的商業(yè)信函都無從下手。另外,在英語教學中,由于一些人對母語的排斥,強調(diào)采用全英語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營造了學習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能力。然而,幾乎摒棄母語和對翻譯教學的不重視,不僅使學生英語沒學到位,而且母語也受到了影響,從而導致學生翻譯時往往出現(xiàn)文理不通,思維混亂的現(xiàn)象。狹義上講,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是把一種語言表達的內(nèi)容忠實地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翻譯過程包括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準確地理解原文是翻譯的前提,只有正確地理解原文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

三、實施翻譯教學的對策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適當講授翻譯理論,已經(jīng)是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F(xiàn)在大多數(shù)的翻譯教程都以介紹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為主,回避了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翻譯理論的指導性在于減少實踐的盲目性、因循性,提高科學性、功效性。

(一)傳授基本翻譯理論

講授包括翻譯的標準、常用方法等,讓學生知道怎樣忠實于原文,什么是可接受譯文。翻譯的常用方法直譯和意譯。若譯者關心的是語言層面,即在保持原語形式的同時,不讓其意義失真,則要直譯;而意譯則認為語言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和表達形式,當形式成為翻譯的障礙時,就要采取意譯。防止進入以下兩種誤區(qū):不知道直譯該“忠實”到哪一步,過分依從原文,從而成“死譯”;不知道意譯該創(chuàng)造到哪一步,放任自流,導致出現(xiàn)“胡譯”,所以要貫徹“能直譯便直譯,不能直譯便意譯”的大原則,同時,還要注意翻譯的獨特性。有學生將“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譯為:I left quietly,which is assimilar as how I came here,I waved quietly to farewellthe clouds.可以看出,這個學生雖然理解了句意使用了直譯,但過分強調(diào)對原作的忠實,照搬原文中的語法結構,沒有注意譯文的通順流暢和不同文體的翻譯個性。因此,可指導學生將譯文修改為:Very quietly I take nl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western sky.這樣,就充分體現(xiàn)了原文行云流水般的節(jié)奏與美感。經(jīng)過這樣的練習,學生開拓了翻譯思路,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課堂上,我們應立足于“精講多練”,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翻譯效率。在英語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母語進行翻譯有助于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鞏固和加強學生的語法知識,擴大詞匯量,提高寫作水平及漢英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讓他們徹底擺脫母語的影響而用英語思維是不現(xiàn)實的。他們寫英語作文時往往先用漢語構思,然后再譯成英語,無形中訓練了學生的翻譯和翻譯能力。由于英語課時有限,不可能系統(tǒng)介紹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只能將翻譯實踐與閱讀理解相結合,在講授英語課文時,挑選課文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讓學生練習翻譯,然后對學生的翻譯進行修改和講評,介紹翻譯的標準。如:嚴復的“信、達、雅”及現(xiàn)代翻譯家推崇的“忠實與通順”,并簡單介紹相應的翻譯知識和技巧,介紹直譯、意譯、詞義的選擇、引伸和褒貶、詞類轉移譯法、增詞法、重復法、省略法、肯定、否定轉移等等。例如:讓學生翻譯,He didn't remember his mo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fiveyears old.許多學生因句中的who、when而搞不清各動詞所表達的動作次序,就會譯成:“她記不起當她五歲時就死了母親?!贝俗g文層次不清,時間順序混亂。如果將此句改譯為:“她五歲就死了母親,所以記不起她了?!边@樣一目了然,而且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再如:

(1)Never fail to come!務必要來!

(2)It can't be too careful to drive.開車越小心越好。

以上兩句是把原語從反面表達的概念,在譯語中改用正面表達,這樣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或把原語從正面表達的概念,在譯語中改用反面表達。如:

(3)Please remain seated while the plane is takingoff.飛機起飛時,請不要離開座位。

(4)The door refused to open,門打不開。

因此,在講授英語課時適當融入翻譯教學,進行翻譯訓練,必定會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閱讀理

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注意文化差異

翻譯是將一種文化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里,是跨文化的傳播活動,翻譯離不開文化。只有了解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表達原作的思想。然而,有些人將翻譯理解為是兩種語言的簡單轉換過程,就是母語與英語的互譯,忽視了語言形式后的文化差異、語境等問題。例如:

白色在英語中具有純潔、無辜、善良等含義。white elephant卻指保管起來費錢又費事的累贅東西。據(jù)說我國曾有某個名為“白象牌”電池在英國遭到冷遇,究其原由,原來是其譯名white elephant在作怪。

黑色一詞在英語中常與“壞的”、“邪惡的”事情相聯(lián)系。He is the black sheep 0f the family,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譯成:“他是家中的黑羊?!庇⒄Z中black sheep是指“害群之馬,敗家子”。此句應譯為:“他是家里的敗家子。”

英語中“You are a lucky dog,”意為“你是一個幸運兒”,而在漢語中與狗有關聯(lián)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仗人勢”、“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可見,了解英語背景文化,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和技巧,對恰當翻譯是何等的重要。我們要將翻譯教學與英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注意向學生傳授基本翻譯理論、方法和技巧,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技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運用語言、駕馭語言的能力。

(四)改進翻譯教學

在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中,教師講解太多,學生實踐機會太少。即使講評課也基本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教師的動機固然是好的,力圖講明道理,但客觀上卻忽視了翻譯活動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因此,翻譯教學必須變滿堂灌為精講多練,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此,“批評法”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即讓學生完成翻譯練習后繼而對譯文進行自我或相互間的評改,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其應變、創(chuàng)造及譯文鑒賞能力,提高實際翻譯水平。

篇7

關鍵詞:品管圈管理工具;中醫(yī)護理方案;實施應用

QCC名為“品管圈”,又稱質(zhì)量控制圈、QC小組、質(zhì)量小組等。依據(jù)目前品管圈活動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來說,它是以全員參與的方式,持續(xù)不斷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場所,提高護理質(zhì)量的工作方法,從尊重人性出發(fā),通過輕松愉快的現(xiàn)場管理方式,使員工自動自發(fā)地參與管理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近年來中醫(yī)護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認可,為保持發(fā)揮中醫(yī)護理特色優(yōu)勢,提高中醫(yī)護理效果,規(guī)范中醫(yī)護理行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于2013—2015年先后下發(fā)了52個病種的中醫(yī)護理方案,我院在管理與實施方案過程中引入了QCC管理工具,經(jīng)過兩年的運行,使得中醫(yī)護理方案得到有效落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11個病區(qū)實施中醫(yī)護理方案的考核結果,對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的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2方法

成立“品管圈”組織,由護理部主任、各科護士長及高年資責任護士組成,護理部主任擔任大組長,各科護士長擔任小組長。2實踐2.1確定活動主題運用“品管圈”活動方法進行特性要因分析,找出以往方案落實考核存在的問題與要因。存在的問題中主要包括:①科室在中醫(yī)護理方案落實上沒有詳實的管理要求;②應用過程中沒有評價結果的核查;③護理效果評價缺少客觀標準,依照病人主訴及護士的主觀判斷進行判定;④護理記錄缺乏主癥辨證施護措施;⑤對方案的掌握不能與病人病情相結合,機械地背記方案。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護理人員對中醫(yī)護理方案的認識不足;②執(zhí)行方案的落實措施不具體,缺乏可操作性;③質(zhì)控體系不健全、缺少考核標準;④信息反饋不及時。

2.2針對問題要因,運用腦力激蕩的方法,找出解決辦法

2.2.1依據(jù)重點??平ㄔO要求、三級中醫(yī)院持續(xù)改進管理細則,制定工作目標和中醫(yī)護理方案實施工作要求,并圍繞實施工作要求制定考核標準,滿分100分;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下發(fā)的304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以及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下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yī)臨床癥狀評估量表、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與醫(yī)療組共同研究制定33個病種的中醫(yī)護理效果評價標準及中醫(yī)護理技術依從性判斷標準。

2.2.2每個病房依據(jù)本科優(yōu)勢病種,結合方案內(nèi)容,具體指定各單病種中醫(yī)護理方案實施考核質(zhì)控員即組員,并制定工作要求、工作職責、明確工作方法。2.2.3QCC組員即是科室單病種方案質(zhì)控員,須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每人負責一個病種的方案質(zhì)控管理,為保證每份評價信息的準確性,質(zhì)控員在病人入院次日、出院前日,與責任護士共同完成護理記錄及評價表的核查。質(zhì)控員對負責的病種按時間段或完成的一定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整理、分析,并向小組長提出問題及整改意見。小組長每月對組員負責的病種病例進行抽查復核,了解方案落實情況。小組對科內(nèi)執(zhí)行方案存在的問題討論后提出解決措施并整改。年終,小組提出各組方案的優(yōu)化意見上報護理部。

2.2.4護理部作為大組長每月按考核標準對各護理單元單病種護理方案落實情況(運行病例、出院病例)進行考核,對存在的問題與小組長及組員共同討論,提出解決措施。檢查結果做到反饋、整改、復查,將考核結果作為年終科室考評指標之一。并不斷規(guī)范和細化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操作流程,增強患者對中醫(yī)護理操作的依從性,提供獨特的個性化中醫(yī)健康指導,推進中醫(yī)護理方案有效落實。

3結果

采用回顧性調(diào)查方法,將活動前后1年的資料相關項目進行統(tǒng)計分析,活動后中醫(yī)護理方案落實情況檢查缺陷明顯減少,中醫(yī)特色護理質(zhì)量明顯提高,活動后較活動前考核分數(shù)提高46.2%(活動后總分—活動前總分/活動前總分×100%)。

4結論

在管理活動中,要重視人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動均應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以做好人的工作為本。QCC管理方法能有效地挖掘護理人員的管理潛能,實現(xiàn)全員參與質(zhì)量持續(xù)的改進。首先小組成員經(jīng)過調(diào)研提出現(xiàn)存問題,經(jīng)過QCC小組的討論,共同制定整改措施并組織落實,如制定工作方案、執(zhí)行措施、考核標準,細化管理環(huán)節(jié),做好環(huán)節(jié)質(zhì)控、終末質(zhì)控,總結出方案管理流程圖。對方案落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評價反饋,達到持續(xù)改進的目的。并將方案管理與科室護理全程管理相融合。經(jīng)過兩年多的活動,各項評價指標均有明顯提高,活動后較活動前考核分數(shù)提高46.2%。同時也形成了一套中醫(yī)護理方案管理的三級質(zhì)控體系,即一級質(zhì)控-責任護士、質(zhì)控員;二級質(zhì)控-護士長、質(zhì)控員;三級質(zhì)控-護理部、護士長。

制定了中醫(yī)護理方案實施工作制度、中醫(yī)護理方案實施評價標準,各單病種中醫(yī)護理評價標準,中醫(yī)護理技術依從性判斷標準,并優(yōu)化中醫(yī)護理方案30余條。護理團隊是以基層人員為主,由一群工作性質(zhì)相似的人組成的,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的群體,這符合QCC對團員的要求。通過品管圈活動,增強護理人員的管理意識,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落實中醫(yī)護理方案,提高中醫(yī)護理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石晶,程青虹,王子迎.品管圈在國內(nèi)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xiàn)狀[J].農(nóng)墾醫(yī)學,2011,33(5):458-460.

[2]王玉瓊,郭秀靜,雷岸江,等.品管圈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1):1945-1946.

[3]孫秋華.中醫(yī)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12-13.

[4]林菊英,金喬.中華護理全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971-1972.

篇8

1.1一般資料

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療的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分配的原則將以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28~86歲,平均(50±5)歲,泌尿系結石35例,泌尿系腫瘤15例,其他10例。觀察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25~83歲,平均(49±5)歲,泌尿系結石30例,泌尿系結石18例,其他12例。以上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分類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醫(yī)護一體化品管圈管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品管圈小組:該小組主要由我院泌尿外科經(jīng)驗豐富的14名醫(yī)護人員組成,包括6名醫(yī)生和8名護士,由年資豐富醫(yī)生擔任負責人,該護理模式實施的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②選定活動的主題:收集參與本次活動的患者臨床資料,確定該護理模式實施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提高臨床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質(zhì)量和患者滿意度。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進行討論,確定此次品管圈護理實施的名字為“效率”圈,意義在于提高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質(zhì)量評分和患者滿意度。由小組外成員對該次護理圈的可行性進行評分,保證其實施,當評分結果≥21時說明該主題可以進行。本次評估的分數(shù)為27分,可以進行[4]。③分析本次參與研究患者存在的問題,首先從參與人員自身進行分析,部分醫(yī)護人員工作經(jīng)驗不足、對患者不夠重視,長期處于有高壓輪轉狀態(tài),處于疲勞狀態(tài),患者多,護理人員少,工作效率低。其次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分析,主要包括:臨床醫(yī)患溝通少、患者自身焦慮情緒重、體質(zhì)差、缺乏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5]。④改善措施:增加對參與本次護理模式人員的培訓,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對于缺乏經(jīng)驗的護理人員加強專科培訓;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合理分配,落實護理工作中的每一步環(huán)節(jié),做好交接工作,提高護理工作中的效率,改善工作質(zhì)量;營造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每日通風開窗,保證室內(nèi)空氣的流通性,及時更換床單被罩,做好臨床清潔工作;增加與患者及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幫助其了解病情,增加對疾病的認知,了解手術以及術后可能存在的并發(fā)癥,做好應對的心理措施,提高其臨床治療的依從性和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6];密切注意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護理人員增加巡視次數(shù),保證充分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攝入,其體征穩(wěn)定時可適當進行鍛煉,促進患者早日恢復。

1.3觀察指標

1.3.1實施前后醫(yī)護人員工作質(zhì)量評分:于治療前后對參與研究的2組患者進行工作質(zhì)量評分,其中以10分為滿分,分數(shù)越高工作質(zhì)量越高。1.3.2實施前后醫(yī)療護理患者滿意度評價:以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統(tǒng)計患者在本次護理過程中的滿意度,以100分為滿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滿意度越高。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施前后醫(yī)護人員工作質(zhì)量評分:實施前2組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質(zhì)量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施后,研究組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質(zhì)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滿意度評價:實施后,研究組患者對醫(yī)護人員工作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篇9

[關鍵詞] 護士; 職業(yè)禮儀; 整體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09-01

1 護士職業(yè)禮儀及其重要性 護士職業(yè)禮儀是護士在職業(yè)活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是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全面為病人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的規(guī)范要求,其具體體現(xiàn)為:①儀表大方:所謂儀表大方,就是護士穿著要整齊、潔凈、得體、大方,給病人一種舒服、愉快、親切和樂于接近的感覺。②舉止文明:“舉止”就是姿態(tài)和風度?!白恕敝该婷玻皯B(tài)”指形態(tài);風度是指美好的姿態(tài)。舉止文明,就是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落落大方。③態(tài)度和藹:就是要求護士做到稱呼得體、親切,給病人以好印象。④一視同仁:護士要尊重每一個病人,絕不以貌取人、以衣取人。⑤良好的非語言技巧:微笑,護士與病人說話,能面帶微笑且笑得有神,可給病人美感,顯示出友善、和藹、真誠。 眼神,護士與病人交談時,要正視對方,表明對對方的尊重。傾聽,護士在與病人談話的時候,要全神貫注的聽,這是對病人尊重的表示。沉默,當病人受到情緒打擊或在哭泣時,護士以沉默的態(tài)度表示關心,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觸摸,當病人緊張不安時,觸摸病人的頭或輕按病人的肩部,使病人感覺有人在關心他?!耙圆∪藶橹行摹钡恼w護理模式,要求護士不僅要掌握精深的護理理論與專業(yè)技能,更應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禮儀,以進行有效的護患溝通,促進整體護理的發(fā)展。

2 護士職業(yè)禮儀在整體護理中的具體應用

2.1 迎接病人入院,減輕病人的陌生感 當護士接到病人住院的通知后,要做好迎接病人的準備, 護士在接待病人時,應注意的禮儀是:病人被送至病區(qū)時,值班護士應起身走上前去迎接病人,表現(xiàn)熱情、友好、主動。使病人能感到被接納,是病人適應陌生環(huán)境的第一步。護士應禮貌地介紹自己,向病人介紹病房環(huán)境,同時介紹有關住院、探視及陪護制度、同一病房的病人等,使病人很快地適應醫(yī)院生活環(huán)境。護士也應盡快與病人溝通,熟悉病人的情況,成為病人的知心人和朋友。

2.2 收集病人資料,做病人的知心人 收集資料是護理程序中最為關鍵的一步,也是了解病人,做病人知心人的首要途徑。一般在病人入院后要及時進行一次正式交談。其禮儀要求是:在與病人進行交談之前,護士應有禮貌地稱呼病人并進行自我介紹,應向病人交待交談的目的,告知病人可以隨時提問和澄清問題。在與病人進行交談時,護士應注意聲音溫柔,要使用禮貌用語,多用安慰、理解和鼓勵的語言。在整個交談過程中,護士應適當配合手勢與表情,體現(xiàn)出對病人的同情和關注。需要結束交談時,要在病人話題告一段落時,對病人的談話做小結,勸告其休息,順利結束交談。

交談內(nèi)容應做好記錄,為下一次交談打下良好的基礎。護士與病人交談,不僅是為了了解病情,更多的是了解病人,體察病人的內(nèi)心感受,表達對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尊重,為以后的治療與護理工作提供保證。

2.3 制訂護理計劃,做病人的貼心人 制訂護理計劃是協(xié)助護理對象預防、減輕或消除病變反應及心理障礙的護理措施。制訂護理計劃要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和,允許病人家屬參與意見。與其他的護士和醫(yī)務人員保持良好的合作。

2.4 對病人實施護理前后,使病人得到充分的信息 傳統(tǒng)的護患關系是“主動-被動型”,缺乏對病人自的尊重。現(xiàn)代醫(yī)療護理提倡“共同參與型”的護患關系。要尊重和保護病人“知情同意”的權利。護士在對病人實施護理操作前后,要注意的禮儀是:護理操作前為病人提供充足的信息:包括進行治療護理的目的、意義、方法和手段;所需要的時間,告知病人會有什么感受,只有這樣,才能使病人積極努力地配合護理操作。在護理操作中隨時觀察病人的表情,詢問病人的感受,操作中,要注意語氣溫柔,避免用命令式的語言。護理操作結束時,應詢問病人感受,告訴病人要注意什么,你下次什么時間來看望病人。在整體護理操作過程中對病人提出的疑問應及時做出解答,做好相關的健康教育工作。

2.5 勸慰病人,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 勸慰病人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門藝術。護士要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運用心理學、社會學、論理學及醫(yī)學、護理學的基本知識,巧妙地化解病人內(nèi)心的矛盾與焦慮。

在病人手術當天,護士應送病人離開病房到手術間,鼓勵病人,祝他手術順利。

病人手術結束后,護士要以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告知病人手術一切順利,術后效果良好,要體諒術后病人痛苦,用藥物或心理暗示法減輕其痛苦。

2.6 健康教育,樹立護士的科學地位,做病人可以信賴的人 在護理工作中,病人一般都比較關心自己的病情發(fā)展,迫切需要掌握疾病的有關知識,護士應全面了解病人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實施宣教過程中要注意運用通俗易懂的講解方法。

2.7 護理評價,自身的反思 評價是評審活動的結果,在現(xiàn)實目標的過程中,護理對象的反應與變化。評價雖然是護理程序的最后一步,但實際上,護士在每個護理步驟中都在不斷地進行評價。當病人和家屬對護士的工作表示滿意,并給予贊賞和表揚時,護士應向病人及家屬表示感謝。當聽到來自病人、家屬或同事的批評時,護士應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3 出院做好病人的出院指導 護士可根據(jù)通知協(xié)助病人辦理出院結算手續(xù),向病人交代用藥方法,再次叮囑病人出院后保證休息,按時服藥定期來復查,并進行飲食指導。送病人上電梯或目送病人離開病房,給病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參考文獻

篇10

護士職業(yè)交往中的語言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護理人員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水平,并對他人和患者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在整天與患者打交道的護士語言顯得尤為重要。護士語言不僅是文明禮貌問題,也不僅是涉及到人際關系如何,而是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成為提高護理質(zhì)量,救治患者,考核護士修養(yǎng)重要方面。

用優(yōu)美的語言來溝通,語言是一門心靈的藝術,具有無窮的魅力,是社會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是一種護理手段。當一個人帶著疾病來到醫(yī)院時,常常處于一種陌生、恐懼、抑郁、孤獨、焦慮、痛苦、期待狀態(tài)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護理人員每一句話患者都是洗耳聆聽,因為語言可以給患者帶來希望和信任,也可以給患者帶來痛苦與絕望。語言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所以對患者要將心比心,態(tài)度誠懇,服務熱心,護理周到,講話注意語音、語調(diào)、速度及流暢性。用美好關懷的語言能給患者以溫暖,安慰、平等、解除患者心理負擔及不良心理刺激,使其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

1 護士語言內(nèi)容及運用原則

1.1 護士語言規(guī)范性 包括語言、語義、語言要清晰,用普通話,語義方面表達內(nèi)容與含義要準確,清楚,語法方面要注意系統(tǒng)性、邏輯性、層次性,護士要掌握儀表性和體態(tài)性語言,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與患者交流中眼神交流產(chǎn)生語言。

1.2 護士的情感控制 護士語言情感性取決于護士本身情感控制,進入工作狀態(tài),進入護士角色之中,產(chǎn)生同情、尊重、信任、關心患者情感,決不將個人不愉快情感帶到工作中來,與患者交談給對方以及時反饋和鼓勵。

1.3 護士語言原則 護士的職業(yè)語言應遵守醫(yī)護原則,注意保護性、科學性、藝術性、靈活性原則,良好的語言能使患者盡快了解醫(yī)院,解除顧慮、恐懼不安全感,良好的語言對大腦皮層有保護性作用,避免神經(jīng)系統(tǒng)刺激,以獲得理想效果。語言可引起患者情感和情緒反應,從而產(chǎn)生治病或致病作用。因此,護士應遵守保護性原則,運用良性治療語言。語言應合乎科學性,表達要清楚貼切,以準確傳遞信息,充分發(fā)揮語言治療作用,語言措辭、用語、用詞等方面應該注意講究藝術效果,才能準確表達善意的愿望與深切的同情。要善于根據(jù)不同對象和具體情況,靈活使用語言,以達到相互配合治療疾病。

2 語言藝術在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性

2.1 道德性語言 語言的道德美是醫(yī)護人員基本職業(yè)道德的體現(xiàn)[1],醫(yī)護人員服務的對象是病痛纏身的患者,他們心情往往沮喪、悲觀、焦慮對周圍事情與常人相比易產(chǎn)生厭煩心理,甚至有時出現(xiàn)失禮的語言及態(tài)度,職業(yè)素質(zhì)要求醫(yī)護人員必須寬容大度,并仍以同情、關心、體貼的語言來鼓勵患者樹立信心。

2.2護患的語言溝通 良好的語言溝通是護患關系的劑[2],護士要以自己的語言工作角色要求自己,以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去理解患者,要經(jīng)常換位思考,這樣才能使自己漠然處之或不耐煩的心情轉入理解、同情和主動勸導患者的心理環(huán)境中。事關診斷、治療、手術、預后等醫(yī)療問題時,說話要有余地,慎重再慎重,三思再三思,一字一句要經(jīng)得起推敲的檢驗,不能一絲一毫馬虎。在許多醫(yī)療糾紛中,是因為醫(yī)患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引發(fā)的,如在糾紛發(fā)生之前把握好語言溝通藝術,讓患者理解我們治療護理行為,及時化解避免醫(yī)療糾紛發(fā)生,如:在做肝膽B(tài)超前,應囑患者禁食水,我們應及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并講解其原因及重要性,以免患者進食貽誤檢查而引發(fā)糾紛。

2.3 良好的語言溝通是護理服務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醫(yī)療需求層次越來越高,患者到醫(yī)院就醫(yī),已不僅僅滿足于治療疾病,同時還要有優(yōu)質(zhì)的醫(yī)療護理服務,護士良好職業(yè)形象,優(yōu)雅得體語言,耐心解釋,良好的服務尤為重要。

3 護士語言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3]

3.1 藝術 古希臘著名醫(yī)生希波克拉底曾說過:“有兩種東西可以治病,一種是藥物,另一種是語言。”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要求醫(yī)護人員運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有關知識對患者實施全方位服務,其言談作用尤為重要。患者入院后,接觸最多的人是護士,護士在做臨床護理,監(jiān)測病情,治療搶救患者生命,時刻離不開語言應用,護士語言不僅是與患者交往工具,也是治療疾病一種手段。通過禮貌誠懇交談,可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病情,更好配合治療。對心情不佳患者給予開導,對消極悲觀給予鼓勵。如護士語言生硬,不耐煩,會引起患者及家屬不滿,所以護士言行肩負著艱巨任務,她們一言一行都影響醫(yī)院服務質(zhì)量提高。

3.2 語氣 收集病情資料,了解病史,做出護理診斷,這些都需要與患者交談,并制定出有效的護理計劃,根據(jù)患者職業(yè)、年齡等特征禮貌稱呼。

4 護患語言溝通技巧

4.1 語言溝通技巧要把握以下內(nèi)容 ①詞匯:護士與患者交談時應根據(jù)其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的不同,應用適當詞語,否則,患者可能就無法解釋護士傳遞的信息,造成溝通失??;②語速:語速對成功交流十分重要,護士語速過快、過慢或使用不恰當停頓,均會影響交流效果;③語調(diào):語調(diào)表現(xiàn)一個人的情緒和態(tài)度,護士應運用恰到好處的詞語,清晰表達語言及情感。另外,可通過患者詞語洞察其情緒,給護患成功交流提供幫助。

4.2 語言溝通符合禮儀要求 ①招呼用語:要有區(qū)別有分寸,使用禮貌用語,體現(xiàn)尊重,不可喊床號;②安慰用語:聲音溫和,表達真誠,讓患者感到合情合理,感到依靠和希望;③迎送用語:對新入院患者護士要充分意識到這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開始。護士要面帶微笑,熱情相迎。

4.3 語言溝通技巧要貫穿于護理工作 操作前解釋:包括本次操作的目的等;操作中指導:向患者交待操作中的配合方法,使用安慰性語言,轉移其注意力,使用鼓勵性語言,培養(yǎng)其信心。操作后囑咐:了解是否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囑咐注意事項等。

綜上所述,語言溝通藝術在臨場護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但能維系良好的醫(yī)患關系,而且使護患雙方心情愉悅,提高護士工作效率,使患者及早康復,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用心溝通,語言就在你我之間升華!

參考文獻

[1] 王晶.護士修養(yǎng)與禮儀規(guī)范.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