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的小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14 07:50: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家的小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音樂家的小故事

篇1

給自己一個懸崖,其實就是給自己一片蔚藍的天空。

這個故事講得是一個老人在山里打柴時拾到一只樣子怪怪的鳥,等它在雞群中長大時人們才發(fā)現它是一只老鷹!那只鷹已經舍不得它那個溫暖舒適的窩。后來一位老人只好帶著鷹到了一個最陡峭的懸崖絕壁,把鷹扔了下去,在快到澗底的時候它終于展開翅膀飛向蔚藍的天空。

其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像那只鷹一樣,總是對現有的東西不忍放棄,對舒適安穩(wěn)的生活戀戀不舍。人在面對壓力時會激發(fā)出巨大的潛能,因此,我們不必因懼怕逆境和挫折而去當溫室的花朵。溫室里的花朵固然可以安全舒適的生活,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旦逆境來臨,首先被摧毀的就是失去意志力的溫室里的花朵,經常接受磨練的人卻能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天地,這就是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因此,一個人想讓自己的人生有所轉機,就必須懂得在關鍵時刻把自己帶到人生的懸崖,其實就是給自己帶來了一片蔚藍的天空。

大自然中還有這種事情,就拿狐貍來說。狐貍媽媽細心的照料小狐貍,希望小狐貍健康的生長,它幫小狐貍喂奶、教它撲食,全都是為了小狐貍將來能獨立生活。但是,在小狐貍成熟時就會把它趕出窩,如果他不出去,狐貍媽媽就會咬他,逼它出去獨自生存。

篇2

本年級學生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對音樂課有一定全面認識和了解,并且有一定學習積極性,知識掌握也比較快,本學期要適當提高知識學習深度。并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本冊教材的教學任務、要求及重點:

教學任務

1、表演學習自然呼吸,不聳肩,養(yǎng)成良好習慣,注意咬字、吐子,清晰準確,做到有表情唱歌。

2、唱游能隨音樂的不同情緒、節(jié)奏和節(jié)拍的變化,有表情的進行律動,模仿動作和即興表演。

3、器樂掌握幾種常見兒童打擊樂的演奏方法,并與歌曲表演結合。

4、聆聽欣賞優(yōu)秀兒童歌曲,初步感受活潑、雄壯、優(yōu)美抒情等不同歌曲和樂器。

5、讀譜知識認唱1、2、3、5、6、等幾個音,認識連線、延長記號等,并知道作用。

教學要求:

1、出音樂學科特點,把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相結合。

2、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3、使學生掌握淺顯音樂知識和簡單音樂技能,培養(yǎng)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4、了解中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使學生具有初步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唱歌曲聆聽音樂

三、教研課題與教學措施

奮斗目標:以美育人培養(yǎng)興趣

發(fā)展個性享受音樂

教研課題: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學措施:

(一)以音樂的美感來陶冶學生,感染學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地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音樂課中滲透適當地思想教育,充分利用音樂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情感,趣味,娛樂之中,使學生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在心靈上受到啟迪。首先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兒童具有初步愛祖國的情感。在一年級的新歌及欣賞教材中多次出現《國歌》。在教學中,利用插圖、播放愛國主義影片、畫國旗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其次通過欣賞優(yōu)秀民族音樂曲目,向學生介紹祖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進而進行思想教育,情感上和學生產生共鳴。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從心底涌起了濃濃的愛國之情。另外,向學生介紹音樂家或音樂作品時,可將這些內容編成小故事。如“音樂神童莫扎特”、“貝多芬和《歡樂頌》”、“聶耳和小毛頭”、“高山流水”等許多小故事,讓學生在全神貫注地聽故事地過程中,被音樂家的崇高的理想、頑強的毅力、樂觀的精神吸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埋下希望的種子。

從創(chuàng)設情境出發(fā),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審美教育。在教音符時值的長短時,可讓學生通過自己行走的步伐“嗆嗆|嗆嗆”,感受四分音符的時值和四二拍子的節(jié)奏特點。然后,再進一步通過學生的生活感受“跑比走快”,“走一步可以跑兩步”,“跑跑走、跑跑走”,以及小鬧鐘的走動聲“嘀嗒嘀嗒”來認識八分音符的時值。為了使簡單的節(jié)奏練習變得饒有興趣,選幾首兒童熟悉的8小節(jié)或6小節(jié)的短歌,由學生按練習中的順序拍手,老師在琴上奏出旋律。這樣通過以上練習,不僅可以使單純的節(jié)奏練習與旋律結合起來,增加了音樂性和趣味性,同時,也能培養(yǎng)兒童隨音樂的節(jié)奏拍手的能力。從形象、直觀出發(fā),讓孩子得到美的感受和聯(lián)想。

(二)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yǎng)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樂。”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是整個音樂教育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還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個人音樂素養(yǎng),讓更多更新穎的教學方法走進課堂,讓四十分鐘更加有聲有色,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篇3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這本書有哪些分類吧。這本書有7種分類,它們是:中國傳說故事:8篇、各國童話故事:44篇、外國名人故事:9篇、中國名人故事:7篇、溫馨小故事:17篇、寓言故事:17篇、成語故事:4篇。

這本書讓人每看完一遍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意義,使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有的故事看完后讓你開懷大笑,但它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

比如:其中有篇故事說得是一只驢子、一只狗、一只貓和一只公雞,都因為自己年紀大,主人要殺它們,才偷偷地逃了出來。它們結伴而行,準備到布來梅市當音樂家。它們走到天黑的時候,來到了一座大森林。它們找到了一棵大樹,要好好的睡一覺。它們按各自的習慣,狗和驢趴在樹下,貓?zhí)稍跇渲ι希u則飛上樹頂。站在樹頂的公雞看見前面有一座房子亮著燈,于是它對同伴們說:“我們到前面的房子里借宿吧,說不定還能找到好吃的!”

它們來到屋子前,透過窗戶看到一群強盜正在美餐。

狗說:“我們把他們趕走吧。”大家都點頭了。于是,它們就一起叫了起來。“哇嗚哇嗚”、“汪汪汪”、“喵喵喵”、“喔喔喔”四種聲音混在一起,可把強盜們嚇壞了,強盜們全跑了。

它們享受了豐盛的美餐后,就按各自的習慣睡覺了。

后來,強盜們又悄悄地回來了,一個強盜一進屋就被狗咬了,又被貓抓傷了臉,接著他又被驢子踢了一腳,這時,公雞也大叫起來。這個強盜跑出來,邊跑邊對其他的強盜說:“屋子里有一個妖怪,它用刀砍我,用爪子抓我,還用棍子打我,還能發(fā)出恐怖的聲音。”

篇4

關鍵詞:《樂之本事》;古典音樂;交響樂

《樂之本事》的作者焦元溥是臺灣著名的樂評家,自15歲起開始發(fā)表樂評、論述與散文。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字數迄今已逾120萬字。雖然焦元溥本身所學專業(yè)與音樂并無直接關系,但豐富的音樂工作經歷讓他在音樂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并逐步成為了一名著名的樂評家。

一、《樂之本事》內容概述

《樂之本事》共分八章,在第一章中、作者解釋了為什么要聽古典音樂。很多人都認為古典音樂很難懂,認為是專業(yè)的音樂,聽起來艱深困難。也因為多數人畏苦怕難,所以選擇逃避。作者認為在音樂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欣賞音樂最重要的是誠意正心。

第二章,作者多角度解釋了古典音樂的定義。作者認為一般可以被歸為classical music的作品,都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技術性成就。第二旋律性成就。一般中文約定俗成所稱的“古典音樂”,意義其實就“經典音樂”,而非“古典主義”或“古典樂派”的音樂。這樣通俗的解釋足以幫助音樂愛好者理解“古典音樂”的概念。

第三章談到了現場演出的二三事,解釋了現場演出和錄音的區(qū)別、音樂廳空間上的小秘密、協(xié)奏曲歌劇配置的區(qū)別等問題。在這一章中,作者一再強調現場觀看演出的優(yōu)勢,是錄音錄像都無法比擬的。欣賞交響樂不能只靠“聽”,還應該有“看”,所以在現場才能感受到樂曲“波瀾壯闊”的感覺。

第四章講到音樂會的生存之道,在這一章作者著重強調了觀看音樂時的“規(guī)則”。如果我們用觀看京劇相聲的方式來欣賞交響樂,就顯得太不合時宜。從音樂會觀看座位的選擇,再到音樂會的著裝,作者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為古典音樂“入門級”聽眾敲開了現場聆聽古典音樂的大門。

第五章簡述了西方古典音樂式,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古典主義音樂到浪漫主義音樂等等,作者都做了簡單的描述。這些知識對于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都是基本性的常識,但對音樂愛好者來說,這些基礎的知識可以幫助幫助他們迅速了解西方音樂大致的發(fā)展過程。

第六章寫了古典音樂的小知識,分別介紹了獨奏、重奏、聲樂表演的一些區(qū)別。并幫助讀者理解管弦樂器的分類和在交響樂中的分組情況。一個樂團的演出質量,樂手的演奏水平是基礎,指揮是整個樂團的靈魂人物。好的樂團讓我們聽到的是“一組”弦樂、木管與銅管,而不是樂手們自行其是。

第七章講的是詮釋的藝術,作者認為作曲家是無法壟斷對自己作品解釋的,每一部作品不同的演奏家都會演奏出不同的感覺。說到底,音樂家對樂曲的詮釋,來自對作品、作曲家與時代風格的理解,也出于自己的經驗、體會與想象力。語言有文法,音樂也有規(guī)則,了解文法與規(guī)則,才能正確判斷作品所想表達的意思,詮釋也會隨著了解而更加的深刻。

最后一章講到了古典音樂入門之后的進階之道,聽音樂時不要只聽選曲。因為選曲所挑的,是作品中“適合”被“單獨選出”的部分,并不表示就是最精華甚至最精彩的段落。聽選曲不聽全曲,知段落卻不知其脈絡,絕對得不償失。

二、《樂之本事》的特色

1.通俗易懂

《樂之本事》的定位是古典音樂聆賞入門的書籍,因此書籍特別注重音樂知識的科普,書中涵蓋了焦元溥推廣古典音樂這些年聽到過的各種提問,“不會演奏樂器可以聽古典音樂嗎?”“不會看譜可以聽音樂會嗎?”他從回答這些常見問題入手,一點點引出古典樂的歷史、古典樂的觀樂禮儀,如此種種。是一本資深樂迷和從未接觸過古典樂的人都能各有收獲的圖書。

2.例子詳實

不同于專業(yè)音樂書籍的各種譜例,《樂之本事》更多的是以各種小故事作為例證,包括與世界眾多鋼琴大師的交往逸聞、欣賞經典名曲的經驗和心得。這樣不僅解決了業(yè)余聽眾看不懂五線譜的困擾,也可以讓讀者快速地了解一個音樂家。

3.經典名曲及詳細解說

焦元溥在《樂之本事》中精選23首經典名曲,這些曲目既呈現具體而微的音樂史,也為讀者示范如何解析曲式,另附作者精心整理的329位偉大作曲家名單及年代。

4.樂之本事,美之常識

除了古典音樂,本書還涉及電影、文學、攝影等藝術領域,它不僅是一本古典音樂入門書,更是一本關于“美”與“熱愛”的入門書。

三、《樂之本事》的感悟

其實不論這本書內容再多,其初衷就是讓大家愛上古典音樂,走近音樂會現場。“聽無定法”,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欣賞音樂,不存在所謂的門坎和資格問題。正如馬勒曾說:“音樂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 欣賞音樂最重要的是誠意正心。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將音樂供于“神壇”之上,也不用去頂禮膜拜,更不必因自己欣賞了古典樂而產生所謂的“優(yōu)越感”。與其他事物相比,去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或是和朋友一起選擇聽不同類型的音樂是一種最安全的冒險。

雖然一直強調《樂之本事》是一本古典音樂入門書籍,但其中的專業(yè)知識也不亞于任何一本音樂專業(yè)書籍。這也體現著作者處事的態(tài)度,就是無論是否專業(yè),都要誠心正意,這樣才可能真正聽懂古典音樂。像聽流行音樂那樣,準備幾首古典音樂作品,在看書時、在通勤路上、在散步時……在任何時候慢慢的去感受它,你感受到的就是它傳遞給你的,聽不懂沒有關系,只需用心感受就好。

四、結語

篇5

音樂欣賞是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對音樂的內容、情感有所領悟和體驗。由于幼兒的經歷淺,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因此,他們還不能很好的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抽象的音符、旋律。加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強,也就是更難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他們對歌曲的感覺。因此,在幼兒園培養(yǎng)幼兒欣賞音樂是一項較為困難的工作。

如何指導幼兒欣賞音樂呢?

首先,應為幼兒選出欣賞的教材

幼兒的歌唱教材由于受幼兒生理及技能條件的所限,一般較簡單,如果限于欣賞這類作品,會影響幼兒的欣賞力。要給限于欣賞這類作品,會影響幼兒的能力。要給幼兒選擇內容、風格,形成較為復雜和多樣的欣賞要求、任務應有所區(qū)別。如一般的聲、器樂曲應有所區(qū)別。應讓幼兒學會從籠統(tǒng)到較為細致的感覺音樂的細節(jié)。欣賞外國樂曲除了總的任務之外,重點應放在擴大音樂視野,領悟外國音樂的風格。欣賞古典音樂片斷則為重點去了解歷史上音樂的不同風采,了解古仿音樂初淺知識。

其交,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指導幼兒的欣賞

1、培養(yǎng)幼兒安靜地、專心地傾聽音樂的良好欣賞習慣。幼兒在欣賞時常常是耳聽不是用心靈去聽。因此,要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欣賞音樂的環(huán)境,讓幼兒靜下心來聽音樂。

2、通過各種直觀的形式,讓幼兒對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情感有所理解,豐富感性認識,才有可能通過聯(lián)想民,想象去理解音樂內容。教師在幼兒欣賞前,要先把作品表達的內容介紹給幼兒,同時也可用故事、圖片、手偶等形式讓幼兒熟悉音樂的概貌。欣賞中,老師要用簡短的語言,啟動幼兒領會的意境,產生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在思想上產生共鳴,這樣,幼兒就可以較好較快地學會欣賞歌曲了。

3、結合欣賞歌曲,教給幼兒和音爾作品有關的常識和音樂欣賞知識。向幼兒講與音樂作品有關的趣事,有關音樂家的小故事,引導幼兒聽辯音樂作品中的音區(qū)。音樂,音的強弱、快慢的變化,音樂節(jié)拍、節(jié)奏的特點與音樂表現手段是怎樣表現音樂內容情感。

4、讓幼兒積極主動地感覺音樂。音樂會引起人的興奮。幼兒聽音樂,如果沒有成人的制約,他們總要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的。當幼兒對欣賞樂曲有了籠統(tǒng)的理解后,我們要提供條件,讓幼兒用自己的表情和動作去感覺歌曲,鼓勵他們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對歌曲,鼓勵他們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對歌曲的覺和理解,而且記憶得到鞏固。

篇6

音樂欣賞給我們提供接受審美教育的機會,并能使我們樹立一種正確的、合理的審美觀。音樂是社會生活的感情表達,它的內容和形式是由同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與其有關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它表現的是人們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最直接的心理感受。通過音樂欣賞課,教師對某作品進行背景及曲作家的介紹,再加一點音樂或作者的小故事,學生會更加理解;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是有益于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素質的提高。

第一,民族音樂教育對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各個民族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他們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作品,總是在幫助人們認識生活的同時,也教育著人對生活采取正確的看法和態(tài)度。第二,民族音樂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發(fā)現美的能力。第三,民族音樂教育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第四,民族音樂教育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等。

民族音樂教育能“以情怡心”“以情導善”“以情啟智”,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正因如此,民族音樂的教育價值是多方面,遠遠超過它自身的價值。在人的整體素質培育中,審美觀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對人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素質都有著特殊的影響和不可取代的功能。

民族音樂與視唱練耳

1.培養(yǎng)學習者的民族情懷、愛國情懷。如,20世紀30―40年代,這一時期很多愛國的音樂家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包括冼星海的《到敵人后方去》《茉莉花》等,可以使學生意識到很多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都來自于民歌。

2.培養(yǎng)學習者對民族調式的理解。西洋大小調的結束音基本都是停在“1”或“6”上,而民族調式豐富多彩,結束音可以是“5”或者“2”等,多訓練民族音樂作品的視唱練耳,可以讓學習者辨別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多了解民族音樂。

3.從民族材料入手,使學習者有親近感,便于學習者掌握。民族素材的視唱練耳曲譜也是以民族歷史、民族文化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這樣結合人物、歷史更易理解、更有親近感。

4.民族性視唱練耳具有傳承民族音樂的功能。現在還有很多沒有被發(fā)掘的民族音樂或是馬上要面臨失傳的音樂,都需要人去學唱、記譜、去記錄下來,這樣才能繼承與發(fā)展民族音樂。

弘揚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意義,通過對這一目標的實現,中國傳統(tǒng)音樂得到傳承與發(fā)展。通過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加強民族性,可以接觸更多的音樂常識,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發(fā)展本土的視唱練耳教學理念,還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

視唱練耳在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播中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要有我們自己的視唱練耳方式。

民族音樂與文化繼承

匈牙利偉大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提出論斷:“音樂不是少數杰出人物的享受,而是一種精神力量的源泉。讓音樂屬于每個人,這是最高理想。”也正因如此,1947年柯達伊在重要教育文獻《百年計劃》中再一次明確發(fā)展匈牙利音樂文化的途徑是:通過學校,經過學校教育使學生獲得基礎的音樂讀寫能力。同時促進匈牙利公眾的音樂教育向兩個方向發(fā)展:培養(yǎng)音樂家和培養(yǎng)聽眾。提高匈牙利公眾的音樂趣味,不斷地向著更好和更有民族性的方向發(fā)展。

篇7

關鍵詞:新課程 音樂學習 創(chuàng)設情景 激發(fā)興趣

一、什么是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此有深入的解釋。情境:(1) 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2) 情景,境地。 (3)現在所處的情況。

二、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英國教育家柏西·布克在《音樂家心理》中強調:“一名教師,你首要的緊迫任務就是去創(chuàng)造一種吸引力。”在多年的音樂教育工作中,我深切地體會到一堂音樂課的關鍵是要有吸引力,而采用情境教學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辦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顯示鮮明形象,引導學生在其中“感受美”,學會“鑒賞美”、“表達美”,從而逐步提高審美情趣。那么怎樣在音樂課中創(chuàng)設情境呢?根據我的教學實踐,以下幾點辦法收到的效果比較顯著。

1.生活展示情境

“音樂源于自然”,音樂離不開聲音,沒有聲音就談不上音樂。在大自然里可讓孩子學會聽鳥叫、蛙鳴、雨水的滴答、汽車的鳴笛等,引導孩子發(fā)現音有高低、長短、強弱、音色之分。好的情境可以引導孩子,好的情境可以感染孩子,好的情境更可以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平時,我經常帶著孩子們在室外活動,一邊活動一邊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有風吹樹葉的聲音:沙沙,沙沙;有小鳥歡快的叫聲:嘰嘰喳喳;還有偶爾路過的公交車的汽笛聲:笛——。真是太美妙了。孩子們一面聽一面跟著一起叫,歡快非常,而簡單的節(jié)奏也隨之掌握了。

如:X X | X X | XX XX | XX XX | X- | X- |

沙沙沙沙;嘰嘰喳喳嘰嘰喳喳;笛-笛-

2.光盤、實物、圖片再現情境

在歌曲教學中,適當給學生設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春風》這首歌時,先讓孩子們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天的光盤,孩子們看春風吹綠的田野、爛漫的山花、飛舞的蜜蜂,仿佛置身其間,加深了對歌曲內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孩子們很快進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學得非常認真,曲調掌握得也非常快。有的孩子還能伴著音樂邊歌邊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表演體會情境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與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現歌曲的內容,通過有聲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郞》時,我選擇了幾個個子較大的同學扮演“敵人”,選一個機靈、聰明的男生扮演“王二小”,而教師則擔任有感情的旁白:在九月十六那天早上,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來了一群敵人,這時敵人也發(fā)現了王二小……接下來,就是這幾位同學在聽了故事以后的即興表演,從相遇到帶進埋伏圈,直至壯烈犧牲,“小演員”們演得入情,同學們看得入神,也就在這演與看的過程中,同學們對歌曲的情緒、演唱時的感情處理有了最深刻、最直觀的了解,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小英雄王二小舍己為人的可貴精神,從而激發(fā)起他們對英雄的熱愛和崇敬之心,產生以英雄為榜樣、不斷奮發(fā)的良好愿望。

4.運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

語言是一種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學手段,不經意地使用語言,誰也不會意識到語言的特殊性,但當教師巧妙地使用語言時,語言便會發(fā)揮神奇的妙用,通過語言描繪可加深兒童的情感體驗,并且促使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例如我在教唱歌曲《閃爍的小星星》時,首先把這首歌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從形象直觀中得到美的感受。我問:什么東西一閃一閃亮晶晶,好像千萬只小眼睛,掛在天空會放光明?同學們,你們猜一猜,這是什么?”孩子們靠自己的生活感受,很快就會齊聲回答出來:“星星。”我肯定這一回答后,接著就說,今天我們來學唱一首美國兒歌《閃爍的小星星》。當唱起這首歌時,孩子們的頭腦里就有一個“一閃一閃亮晶晶”的形象在活動。這樣,不需我多加強調,學生在聽故事和猜謎語的過程中,很快就學會了歌詞。

5.設計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

篇8

歌曲演唱和音樂欣賞,是音樂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兩大教學主題,《新課標》對課堂教學演唱和欣賞提出的目標是:能主動地參加各種演唱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提高音樂感受與評價鑒賞的能力,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如何調控課堂的“動與靜”是構建有效課堂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習慣的有效途徑。

一、歌曲演唱中的靜與動

“演唱”是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能用和諧、統(tǒng)一的聲音唱好歌曲,重視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歌曲教唱過程里,參與進來的學生要么寥寥無幾導致課堂沉悶,要么大喊大叫使全班亂成一團,致使師生有效音樂教學無從開展。這時,就要求教師及時把握歌曲教唱時的動與靜,掌握分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指引學生靜心傾聽他人的發(fā)言

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本節(jié)課所需要了解的音樂家的生平,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或者查找歌曲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介紹。交流時教師指引學生靜心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并作適當的補充。比如在教唱《歡樂頌》時,我首先讓同學講述了貝多芬童年的小故事,然后又播放視頻《歡樂頌與貝多芬》,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到貝多芬在親自指揮《歡樂頌》時已經兩耳失聰,這位偉大音樂家將歡樂帶給了全世界。大家都沉浸在貝多芬的音樂世界里,這為學生學唱歌曲在情感上造了勢、鋪了路。

2.要求學生注意聆聽歌曲的范唱

在學唱歌曲之前讓學生聽一聽歌曲的范唱,能讓整個歌曲教唱變得事半功倍。在聆聽的過程中,往往有的學生一聽到歌聲就迫不及待地學唱起來,這時老師就要因勢利導:“剛才你聽的這首歌曲,它是以怎樣的速度來演唱的?演唱的力度如何?表達了怎樣的情緒?”一心在唱上的學生可能答不齊教師的所有疑問,但通過幾次聆聽和師生的共同探究,學生們就逐一了解了聽范唱的基本要領:除了旋律、歌詞,更應該關注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緒、演唱順序等,而要捕捉和感受到這些音樂要素,靜心聆聽是必要的前提。

3.引導學生參與歌曲演唱再創(chuàng)作的行動

歌曲的演唱也是一個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地讓學生動起來。比如,我在教唱《故鄉(xiāng)的小路》時,多數學生起初都認為表達“思鄉(xiāng)情”的歌曲在情緒上應較為憂愁、速度較緩慢,但有一個學生卻提出:快速的演唱也能表達這種思鄉(xiāng)之情。于是師生通過討論、演唱,對比了快、中、慢三種不同唱速后的效果,發(fā)現快速演唱也能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尤其是游子快回到家鄉(xiāng)時的激動感。最后師生總結出:不同唱速可以表達不同的思鄉(xiāng)之情,打破了“思鄉(xiāng)曲只能慢唱”這種思維定勢,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探索欲與求知欲。另外,筆者在多首歌曲的演唱中靈活嵌入各種不同的演唱形式,如領唱、輪唱、合唱等,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體會到多樣的音樂技巧和無窮的音樂魅力,也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4.學生根據歌曲內容、節(jié)奏進行有效的律動

當一首歌曲唱熟以后,我經常會讓學生編排簡單的肢體動作,如在《趕圩歸來啊哩哩》一課中,除了加入拍手動作,師生還加入了打響指、跺腳、拍腿等,使學生在唱時覺得非常有新意,在歡快的課堂上,學生不僅唱得愉快,而且還感受到了彝族歌曲的節(jié)奏特點。除此之外,我還經常將打擊樂器與歌曲的表演相結合,一來使各種復雜的節(jié)奏在潛移默化中被學生一一掌握,二來也讓從未學過樂器的同學過一下演奏癮,激發(fā)所有的學生都能全身心、自覺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和律動中去。

二、音樂欣賞中的動與靜

音樂欣賞,是指欣賞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從音樂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愉悅和理性滿足的一種活動。音樂欣賞的過程實際是多種心理因素綜合運動的過程,包括音響的感知、情感的體驗、想象和聯(lián)想、理解和判斷等。聽覺是欣賞、理解、感受、體驗音樂美的主要途徑,要欣賞音樂,首先要訓練“音樂”的耳朵,靜靜地沉下心來欣賞音樂。當下的音樂欣賞教學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教師過多地講解,學生被動地聽講,于是,學生在欣賞教學的過程中往往處于一種靜止的、被動的狀態(tài),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欣賞活動之中并感受和體驗音樂作品,更談不上對音樂作品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作。因此,音樂欣賞過程中要注意動與靜的相輔相成,要講究學生體態(tài)的律動和安靜內心的觸動的有機結合。

1.指導學生外在的、身體的律動

又如,在“唱一唱”《梁山伯與祝英臺》時,讓學生先唱一下作品主旋律,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用心體會作品如何表達梁祝二人凄美的愛情故事,通過演唱熟悉作品主題;在“答一答”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回答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個問題,進而分析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達到審美的要求;“演一演,奏一奏”《思鄉(xiāng)曲》時,我請班上的幾位學生情景再現了馬思聰與外國大使的對話,并演奏了此曲,不用老師過多的講解,從學生的表演中大家已經了解了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在“想一想”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把對作品情感的體會與自己的生活體驗密切結合,把音樂作品蘊含的情感和自身的情感融為一體,進而升華為切身感受,最終促使學生外在的、身體的律動,在情感體驗上搭建起一座有效音樂教學的橋梁。

2.靜待學生內在心靈的觸動感產生

通常,學生體態(tài)的動也是心靈觸動的外在表現。心靈的觸動常激發(fā)想象力的翱翔、創(chuàng)造力的啟動、對音樂的積極思考并從中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實踐證明,教師設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靜心欣賞,并鼓勵學生大膽對作品進行描述、評論,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例如,在欣賞管弦樂曲《卡門序曲》時,我讓學生前后聆聽三遍,每聽一遍后都設計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你手中有畫筆,你會用什么樣的顏色來描述你所聽到的音樂色彩(也就是音樂情緒和氣氛)?這是一幕喜劇還是悲劇?”第二問是:“音樂中出現了幾個基本主題?每個主題表現了怎樣的情緒?”第三問為:“這三個主題是如何排列的?請選擇正確的曲式結構(1.A+B+C+D2.A+B+A+C+A+D)。”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每欣賞一遍都能根據我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去聆聽、感受、想象、分析,教師作適當的總結歸納。

俗話說:課堂教學并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音樂課堂教學的歌曲演唱和音樂欣賞過程中,對“動與靜”的協(xié)調與把握,應該是張弛有度,動靜交融。而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又掌控著“動與靜”的尺度,教師如能靈活多變地把握好這個“度”,就能促使師生在無形中架設起有效音樂教學的橋梁,以人為本的、與時俱進新課改中的課堂教學的效率之花必將競相開放!

參考書目

[1]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9

關鍵詞:音樂 開放教育 自主 創(chuàng)新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而且有助于開發(fā)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兒童是與音樂最親近的人群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兒童天生都是一個音樂家,每個兒童都喜歡在音樂中游弋。然而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效激發(fā)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相反傳統(tǒng)小學音樂教育丟失了“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特質,卻以傳授音樂知識、訓練音樂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教學半徑,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qū)域內,使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地位,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熱情受到極大的抑制。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斯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fā)生興趣。”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基礎。立足實踐,我建立了一種以主體性、創(chuàng)新性等為特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使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活動,讓學生在經歷音樂實踐的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以滿足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表現”和“自我發(fā)展”的需要。搭建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xié)調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的“活”起來,、真正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一、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

縱觀我國目前的音樂實踐,就不難發(fā)現這一現象:許多教師把音樂課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的基礎知識和認知音樂技能的訓練上。在他們看來,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是看這節(jié)課學生掌握多少樂理知識,唱會多少歌譜?而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更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來看,該學段的學生特點、教學大綱要求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小學音樂教育,顯而易見,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感悟音樂中陶冶情操,這才是小學音樂教學追求的主要目標。因此,認知活動和技能訓練活動不應該成為其主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音樂耳朵”才是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

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是指音樂教學目標的多元性,當然我們決不排斥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指在關注感情、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又能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而不是僅僅關注其中某一方面。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是音樂家發(fā)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們每位音樂工作者應該做到:假如音樂是清泉,就讓它流的更歡;假如音樂是熔爐,就讓它燒的更旺。讓音樂成為學生人生中最大的快樂,提高不斷的接觸、參與音樂,讓他們深入音樂藝術的殿堂。

以前,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遵循了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原則,把音樂教學的目標分為基礎目標和發(fā)展目標。基礎目標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向學生提出學習音樂的態(tài)度、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發(fā)展目標是在保證達到基礎目標的前提下,擴展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和發(fā)展?jié)撃芏O定的。學生的音樂基礎是參差不齊的,其中不乏音樂感覺一般的學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傳授必不可少,但過分強調這方面的訓練,可能會使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熱情耗盡,對音樂產生厭倦感。這時,教師就要努力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比如音樂欣賞,同樣的音樂往往可以讓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聯(lián)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欣賞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活動,并且?guī)в泻軓娭饔^性。

誰能說“五音不全”的學生沒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學生的內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樂就具有這種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巨大“兼容”作用。例如:我在教學欣賞《龜兔賽跑》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先打兩個字謎,學生分別猜出是兔子和烏龜;然后讓他們自己講述《龜兔賽跑》的故事;在全班同學聽完故事以后,再介紹一首管弦樂曲《龜兔賽跑》。學生在聽完一遍音樂之后,我會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同學們都很喜歡這個童話故事,居然連一些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欣賞完第二遍之后,我又讓他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分組編小品表演。在編排小品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根據音樂情緒編排小品;有的同學借鑒童話故事編排小品;還有的同學很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在編排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意。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學生也跟著動起來。

二、開放的音樂教學過程

音樂是時間的、表現的藝術。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它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是最高的。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過程并不是封閉的、孤立的。它是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與對音樂的實踐辨證統(tǒng)一的過程;是教師主帶作用的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力的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是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的過程;是極具開放性的,開放音樂教學過程,應為學生拓展音樂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廣闊的自主創(chuàng)新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

1、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

“音樂源于生活”。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具、教學環(huán)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lián)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如《搖籃曲》一課,抓住小學生很想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準備了很多娃娃,讓學生親身體驗做一天爸爸媽媽是多么辛苦。從而進行愛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在活動中巧妙的將歌曲教學、創(chuàng)編表演、打擊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自由的音樂想象空間。

音樂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解釋,來宣泄自己的感情,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而主題活動恰恰就提供這樣的自由。游戲、表演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的過程展開,來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chuàng)造。例如:我在教學《小蜜蜂》一課時,學生在學習完歌曲之后,我讓學生根據平時對小蜜蜂的了解分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一下小蜜蜂的樣子。有的組表演小蜜蜂辛勤勞動的樣子;有的組表演小蜜蜂采花粉的樣子;有的組表演小蜜蜂游戲的樣子;還有的組表演蜂王帶領小蜜蜂在空中飛舞的樣子。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各種形態(tài)的小蜜蜂,在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chuàng)造。

3、讓音樂成為師生溝通的感情橋梁。

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創(chuàng)設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大多數時間可以走到學生中間,縮短和學生的距離。教師是導演,有序的領著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不斷給孩子新的內容,讓他們有新的發(fā)展。教師又是演員,與孩子們一起歡歌跳躍。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老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氛圍中,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那些比較內向的同學大膽說、大膽想、大膽演。這種鼓勵支持的態(tài)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語言,能樹立學生的信心。讓學生在寬松友好的學習氛圍里感受美、體驗美。例如:我在教學《小青蛙,你唱吧》一課時,我根據歌詞的意思編成了一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后,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句,分組學習。在分組學習完旋律之后,全班一起通唱全曲。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

4、讓音樂走出狹小的課堂。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日新月異地發(fā)展,音樂課再也不能是一架鋼琴,一臺錄音機就能應付的。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現代化的教育科技成了課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快捷簡便、直觀形象。電視、廣播、網絡、各種媒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音樂文化范疇,可以讓學生獲得古今中外各種音樂信息,也可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課堂伸展到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新空間。例如:我在教學《阿西里西》一課時,歌曲是云南彝族的一首民歌,從網上大量的尋找了一些有關云南的風土人情、名河大川、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彝族的音樂素材的資料。根據課程的需要,制作課件。上課時通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欣賞云南的黃果樹瀑布、蝴蝶泉、石林等旅游勝地;了解水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同時還感受了彝族其他的民族音樂,體會了彝族的音樂風格。

三、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

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是指依據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教學內容設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音樂家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jié)奏運動呼喚起音樂的本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這一理論說明音樂具有動態(tài)的特征,應加強音樂運動與身體運動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生的行、走、跑、跳、拍手、點頭等動作來感知和掌握音樂的節(jié)奏。

在音樂教學中應經常采用非音樂的教學手法,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曲、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身體運動等很好的結合起來,把這些多樣的方法統(tǒng)一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上。學生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既激發(fā)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又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雖然學生們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重要的是學生自己能在課堂中自主的獲取知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學《用生活編織音樂》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我讓他們自己用一樣東西創(chuàng)造節(jié)奏。有的學生拿出費報紙,揉出節(jié)奏;有的學生用物品磨擦桌子,擦出節(jié)奏;還有的學生用易拉罐互相敲擊,敲出節(jié)奏等等……教師這時則變成了整個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長期進行這樣的引導和鼓勵,我相信在學生心中播下的音樂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fā)芽、開花。

篇10

從2010年4月30日的第一場音樂會,到5月14、15、16日的最后三場音樂會,在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里,29歲的孫梅庭演奏了肖邦全套鋼琴獨奏作品。其中包括18種不同曲式的150首曲子。27首練習曲(除Op.10及Op.25外,還有3首新練習曲)、25首前奏曲、41首瑪祖卡舞曲、8首夜曲、8首波蘭舞曲、4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2首奏鳴曲、4首回旋曲(其中包括一首瑪祖卡回旋曲)、3首即興曲及變奏曲、塔蘭泰拉舞曲、波萊羅舞曲、幻想曲、搖籃曲、音樂會快板等。

據孫梅庭講,他選擇的“全部作品”是以肖邦生前出版的作品為標準。因肖邦去世前,曾表示要燒掉所有未曾發(fā)表的手稿。雖然人們沒有聽從肖邦的要求,保留了這些手稿。但為尊重作曲家自己的意愿,孫梅庭沒有將一些作品,如:“圓舞曲”、“幻想即興曲”等放入這次系列音樂會中。

5月15、16日,我有幸在上海聆聽了他的最后兩場音樂會。孫梅庭告訴我,他準備這套音樂會時間很緊,比較倉促,因為此前他在其他一些國家還安排了不同曲目的音樂會。他的媽媽莊啟文女士(也是他在中國的經紀人)說,由于孫梅庭本人的日程安排和上海演出場地的日程安排等條件的制約,他只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連演八場,甚至最后三場是在二三天內一口氣演出的。這些曲目里,有二三分之二是過去的保留曲日,有三分之是全新的,有些甚至是星期一開始練,星劃五或者星期六就上臺了。為此,他每天練習七個小時,甚至在演奏的當天,從中午一點進音樂廳一直練到晚上開演。莊女士坦率地承認:“這套音樂會還不是精品。”

只聽了兩場的我,當然很難對這套“八日彈”系列音樂會作出全面和深刻的評論,但作為深知準備一場音樂會之不易的人,除了對年輕的孫梅庭表示由衷的敬意之外,倒很想寫寫我聽了音樂會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除了演奏本身,陳列在音樂廳走廊上的風景照片和孫梅庭在每天演奏前的講解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聽眾在進入音樂廳之前,一定會被陳列在走廊兩側的、冠以“沿著肖邦的足跡”的40幅風景照片所吸引。這些照片都是孫梅庭本人在肖邦生活過的波蘭、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的多個城市拍攝的。我早就知道他喜歡旅游,也喜歡攝影,但這些照片是不是他特意拍攝的呢?孫梅庭說是的。比如他今年應邀去波蘭的六個城市演出,其中四個城市是肖邦生前去過的地方。音樂會結束后,他又特意去了另外四個肖邦曾去過的城市。

通過對肖邦足跡的探訪和拍攝,無疑使孫梅庭更加感性地走進了肖邦的世界。同時,也使觀眾的思緒在音樂會開始前就飛到了19世紀的歐洲。

在每場音樂會前,孫梅庭結合當晚的曲目,給聽眾講一些有關肖邦的小故事,這顯然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在我聽的那兩場音樂會前,他還講了一些自己的觀點,是我在其他的書里沒有讀到過的。

作為朱利亞音樂學院畢業(yè)的博士,孫梅庭說:“我真的很感謝朱利亞爵樂學院的教育制度,在那里我們要上很多課,讀很多書。”

我不禁聯(lián)想到,當今國內有許多學習鋼琴的孩子,從小學時就不上學,整天關在家里練琴,不僅家長,甚至有的老師也鼓勵這樣的做法。每想到此,我都會禁不住擔憂:這樣的孩子長大后,除了手指跑得快之外,他(她)會是一個有文化、有修養(yǎng)、有品位、有見地的音樂家嗎?他(她)能真正理解每個時代作曲家的獨特風格利作品的內涵嗎?

我總希望,學音樂的孩子應比學別的專業(yè)的孩子有更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和更豐富多彩的愛好。否則,他將會是一個貧乏、蒼白、沒有情趣、沒有想象力的人。

其次,孫梅庭具有個性的演奏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最后一場音樂會中的壓軸節(jié)目是12首肖邦《練習曲》(Op.25)。這是他多年的保留節(jié)目。各類技術在他手下收放自如,其中第六首的“雙三度”練習曲,彈得相當漂亮。不僅如此,對于許多曲子中的和聲轉換及內聲部的處理都有許多巧妙之處。他手下多層次的音響效果,非常引人入勝。

他演奏的瑪祖卡舞曲的節(jié)奏變化、夜曲的音色變化都很有意思。《E大調第四諧謔曲》彈得熱情洋溢,瀟灑而華麗。

雖然在我所聽的兩場音樂會中,有些曲目從技術到音樂都還有些粗糙之處,一些新學的曲子與他的保留曲日之間也有著差距,但我覺得孫梅庭演繹的肖邦是鮮活的、有個性的。

當今世界琴壇,大大小小的國際比賽多如牛毛。再加上錄音技術的日趨完善,無形中造就了太多“完美”卻缺乏個性的鋼琴家。

在從20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的鋼琴家中,已經較少能聽到只有在19世紀鋼琴大師們手下才有的那種有個性、有激情、有炙性的演奏了。難怪20世紀的霍洛維茲都說:“我是19世紀的最后一個。”

2004年,我曾在廈門鼓浪嶼聽過孫梅庭演奏的李斯特《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說實話,那時我并不認為他的演奏是有鮮明個性的。但是,時隔6年,這次的音樂會卻給我留下了全新的印象。在世界琴壇不乏“完美”音樂家的今天,聽到這種個性化的演奏,是令人欣喜的。

最后,我想說的是孫梅庭的親和力,這也應該是他這套音樂會的特點之一。大家知道,在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越來越少年輕人進入高雅音樂的殿堂。年輕的郎朗正在努力以自身的方式和魅力引領更多的年輕人進入音樂廳。我想年輕的孫梅庭雖然沒有郎朗的張揚和更明顯的明星氣質,但他也以自己的方式在做著同樣的努力。

在這次的音樂會上,當小琴童發(fā)出不安靜的聲響時,孫梅庭帶著寬容的笑容用手勢制止他們。在最后一場音樂會,孫梅庭剛要開始演奏時,忽然坐在聽眾席前排的兩位聽眾的手機相繼響起。孫梅庭笑著泌:“這好像不是肖邦。”

說實話,我自己碰到這種情況都會相當生氣或不耐煩。更有些演奏家會對“肇事者”怒目而視或者當場責令其走出去。而孫梅庭卻平靜地用句風趣的話完成了無疑會使犯錯者內心感到羞愧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