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小報范文
時間:2023-04-10 14:1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健康小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注健康 關注心理”已經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學校經過三年的工作實踐,尋找到兩件制勝“法寶”,那就是“細”和“實”,即注重細節、注重實效。下面就把這兩件“法寶”介紹給大家:
法寶之一:管理求細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順利開展,“細”字要當頭。從管理網絡到隊伍建設,再到文化熏陶,做到“向細節要質量”。管理網絡是根基,隊伍建設是保障。因此,首先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程和制度,建立領導和實施網絡。其次,在教師培養上下工夫,“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不失為好辦法,校本培訓與外出取經相結合,豐厚底蘊激活隊伍,以此促進教師心理素質與輔導技巧的提高。
此外,還要深挖環境這本無聲的教材,發揮隱性課程的育人功能。
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走廊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我校三樓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廊,以展板形式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所有展板精心設計成粉紅色的心形,視覺上給孩子溫馨的感覺。壁板分別展示著:九個學習好習慣、如何讓你快樂、心理健康教育格言、同學之間不宜開的玩笑等。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走廊里,還以學生的視角看心理,特設了“心語小屋”專版,版面降低了高度,與學生視線持平,給孩子平等的感覺,每月更換一次,用來展出孩子們的心靈感悟。樓梯間懸掛著“教師心靈寄語”,這些美好的語言成為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玉液瓊漿。
校園閉路電視臺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我們在電視臺開設“心語”和“對話”兩個專欄,每周播出一個欄目,節目由心理老師與學生共同策劃,由學生主播,每期還有特邀觀眾參與節目。兩個欄目就學生集中的心理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在觀看互動中,心靈受到震撼,情感產生共鳴。
心語博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特色。2007年12月,我校心語博客――童心芳草地建立。博客共七個板塊,豐富的內容貼近孩子心靈。如今,博客已經成為教師輔導、師生家長交流的好助手。
除走廊文化、電視臺、博客外,還有心語電話、信箱和郵箱,這些都成為學生熟知的咨詢渠道。所有這些都成為我校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一部分,為學生營造了寬松愉悅的心理健康氛圍。
法寶之二:育人求實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們形形、性格迥異,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注重實效。當然對于兒童期的孩子來講,最奏效的教育方式就是讓他們在活動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幾年來,我們學校一直堅持“活動求實,活動育心”的教育理念,效果很好。
從2006年起,我校堅持每學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動,健康周活動一般歷時3~4周時間,每屆設有不同主題,開展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心靈的教育活動。目前我們已舉辦四屆健康周活動。
“陽光下成長”是第一屆健康周活動,目的就是引起家長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因此學校下發了《讓孩子在陽光中成長》――致家長一封信,讓家長了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關注孩子心理,并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行列中來,形成家校聯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第二屆健康周主題是“溝通從心開始”,進行了親子、師生、生生書信交流,讓大人們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用童心解讀孩子的心聲,從而實現師生、親子間的有效溝通,真正達到心靈和諧;第三屆健康周主題是“心語潤心田”,通過心語日記、心語小報、許愿樹等活動,使學生心里話有地方傾訴,美好的愿望得以展現;第四屆健康周“評價中成長”是結合學校省級心理健康課題《教師與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評價的研究》進行的,目的是把研究應用于實踐、以實踐促進研究,進行了心靈雋語的評比并匯編成冊,命名為《心語故事》。
健康周活動時間是短暫的,活動內容是有限的,但我們關注主題的研討并沒有就此結束,學校網站、博客是跟蹤問效的陣地。每個健康周不是為活動而活動的曇花一現,而是學校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動的繼承與延續,以此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性和實效性。
“細”和“實”這兩件法寶成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2008年學校被授予鶴崗市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和第五屆“健康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十佳學校”稱號,并在京津滬渝四市區德育論壇上進行了經驗交流。我們在牢牢把握這兩件“法寶”的同時,也希望“法寶”能讓更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虎添翼。
篇2
一、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我們進行了一次關于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如下表。
我們發現,獨立學院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關于“能保持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望”的題項,選擇不同意的占到了25.85%;對于“積極參與工作和學習活動”的題項,選擇不同意和不確定的學生超過了一半,達到了56.31%;調查結果還反映出獨立學院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弱,意志力也不夠強。題項6、7、11的統計結果顯示,獨立學院學生對自己的意志力、應對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還沒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嚴重缺乏自信心,題項6、7分別有53.69%和68.76%的學生選擇了不確定和不同意,題項11甚至有71.05%的學生選擇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和不確定,表現出獨立學院學生缺乏安全感,在自信心、自主性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當然,從本次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結果來看,獨立學院學生在心理上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尤其是在倫理道德、社會公德、社會責任等方面表現出積極的心理狀態。從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來看,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一是自信心不足。在有關自信心的調查題項結果顯示,有超過50%的學生選擇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和不確定,表現出學生自信心發展的狀況不容樂觀,自信心不足在眾多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上課不敢或很少主動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遇到困難常常害怕、退縮、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二是人際關系不協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也存在著不協調、不和諧。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常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以及主觀認知、情緒、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誤區,以至出現自卑、孤獨、嫉妒、報復和異往等交際障礙,大學生要消除這些方面的障礙才能消除心理問題。三是自我調控失靈。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大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期向成年期的轉變階段。每個大學生都處在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人生十字路口。在大學期間,他們將面臨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的發展、個性的成熟、交友、戀愛、職業選擇等一系列人生的重大課題。面對這些復雜的外在和內在環境變化,獨立學院學生在實際的事務管理和心理調控中都感到不隨己愿。
二、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管理保障措施
1.建立心理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在獨立學院中怎樣切實、深入、全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獨立學院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獨立學院建立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服務平臺是廣義的平臺,包括心理健康電話咨詢服務平臺、心理健康網絡服務平臺、心理健康咨詢室等等。通過網絡平臺可以進行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可以為學生通過心理測試;通過電話服務平臺和心理咨詢室可以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其中,通過網絡服務平臺對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試,獲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一手數據資料,掌握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結合獨立學院的背景客觀分析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策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需要強調的是,在獨立學院心理健康管理平臺建設中,既要重視平臺的建設,更要保障平臺的正常運行。
2.完善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機制。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機制、明確教師義務和責任、從制度上保障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是獨立學院心理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初期保障各項工作具體落實的必要手段。比如,開通了學生心理健康電話咨詢平臺,就要保證隨時有教師或心理咨詢師提供電話咨詢服務;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網絡服務平臺,就要保證網絡平臺的良性互動和網絡資源的不斷更新。為了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服務平臺的正常運行,促進各項工作具體落實,就要建立完善管理機制,使各項工作開展規范有序。對此,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詢管理制度,一是要求提供心理健康咨詢的教師自身首先要認真學習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和資料,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二是要按照規定的時間上崗工作,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并做好咨詢記錄;三是要對需要咨詢的學生和藹可親,在談話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態度要溫和,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不能挖苦和諷刺學生;四要對學生所咨詢的情況進行保密,對于需要保密的內容,一定不能公開;五是在向學生提供心理健康電話咨詢服務的同時,還可以向學生提供電子信箱,以便于不善于語言交流的學生通過書面文字的形式表述自己的心理情況,相關教師要堅持每天收閱和回復學生的來信,根據學生提供的材料耐心分析并施以咨詢教育;六是要對來咨詢的學生及時跟蹤調查,及時反饋咨詢教育的結果,客觀分析咨詢教育的效果。
3.成立心理健康管理師資團隊。為了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平臺的有效運行,還需要配備相應的心理健康管理教師隊伍??山梃b的經驗是成立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師資團隊,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明確義務和責任。學校要為教師進修培訓和到外地學習提供政策優惠,鼓勵教師努力提高業務能力,為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不斷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作為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首先自身要深刻理解“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充分認識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認識師德是教師的立身之本。在日常工作中,做師德的表率,發揮教師的言論、行動、為人處世的態度對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篇3
關鍵詞: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
中國分類號:G643
1、前沿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高質量人才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研究生心理健康對研究生的教育成長至關重要,而高校作為研究生的教育者與管理者,必然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中擔當重要角色。所以,在高校創設研究生心里健康保障機制,可以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運作方式和載體,對于研究生身心健康的維護,心理素質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科研素質之外,必然還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各學校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明確的要求,包括入學前或入學后的心理測試工作也不太重視,《心理健康測試量表》和《人格測試量表》測評結果不能受到充分重視甚至束之高閣。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只是個性表現,重視程度不夠。
研究生的學習與生活方式普遍以少數人甚至個體為主,生活、學習更趨單調,缺少群體行為和活動,導致了研究生學習的相對分散、生活的相對封閉,缺乏與他人、與社會更多更深的交流與接觸的機會。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以分數、升學率論英雄,往往注重智育、分數和應試技巧的訓練,而忽略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忽略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健全,因此當學生面臨學習和生活的巨大變化時,會顯得難以適從,缺乏對自身的心理狀況進行適當調適的能力。其次,現在的研究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父母往往會過分滿足和保護孩子,過分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他們的行為往往放任,很少約束。這就容易造成孩子依賴性強,自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考慮問題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難適應集體生活和周圍環境。
普遍的就業難題已經成為在校學生的主要壓力源,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就業難題更加凸現出來。隨著研究生擴招規模的加大,研究生隊伍越來越龐大,隨著畢業時間的臨近,研究生就業壓力會逐漸增大,自我期望值過高與現實就業形勢的不樂觀帶來巨大心理落差,個人能力與社會脫節而造成的挑戰形成心理壓力等等,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的焦慮不安和憂心忡忡,進而演化成心理負擔。上述種種看法和現象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被明顯忽視。
3、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研究
通過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本文提出研究生心里健康保障機制,結合當前高校研究生實際情況,遵循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則,應建立一套實用、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體系,包括建立并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詢機構,深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拓寬研究生文化建設渠道等多種研究形式,促進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在高校良性、健康的發展。
3.1、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原則
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研究主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則:1、系統發展性原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環節的有效配合,要以健全的人格和追求自我實現作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最終實現目標;2、有效滲透性原則:以有效性為前提,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研究生培養的全程中;3、主體適應性原則:發揮研究生主體作用,注意提高其適應能力;4、及時針對性原則:抓住有利的時機,針對特殊時期、事件、敏感期心理,進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3.2、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內容
建立并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詢機構高校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詢體系,要建立校一級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人員,負責統籌安排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衛生咨詢;同時,各個學院要有專人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工作,指導全學院的心理健康咨詢,各年級或班級輔導員要具體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研究生導師也要對研究生的心理狀況做適當的調適和引導。此外,也可通過多種途徑對研究生心理問題進行跟蹤輔導,如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開設咨詢熱線電話或咨詢網頁及博客,聘專家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個案的咨詢和治療,都是極有效果的措施。同時,也可以開展常規性的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在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檔案,及時掌握和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開展團體心理咨詢和個別心理咨詢等工作。也可定期舉辦內容豐富的心理咨詢服務活動。
不斷深化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制的實施,要特別強調對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高校應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研究生教育教學活動的整個體系中,加強對于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向學生開設心理學、生理學等課程。但是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多數高校還是選修課程,而且心理健康課程與相關學科之間的界線也不是很清晰,相關心理健康教育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各高校有必要對這些課程進行資源整合,明確定位,并作為必修課對全校研究生普及教育。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及就業指導,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健康保障機制的有效運作,不能單純依靠課堂教育,也應當融入到研究的校園生活中去。研究生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學生組織可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科技、藝術和娛樂活動,配合課堂教學,打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生活氛圍;同時,應當創造積極良好的的就業環境,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指導講座或課程,努力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加強就業指導,開展模擬招聘會等;此外,還必須改善學校體育、圖書館等硬件水平,提供更多的,有效的鍛煉、娛樂設施,提供有效引導情緒和壓力釋放的場所;還要切實解決研究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保障學生的隱私權利,減輕研究生所面對的各種壓力。
4、展望
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之上,研究生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的自我訓練和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不少研究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一些研究生不能感覺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 也不知道尋求幫助, 有的還由于觀念、個性、角色等拒絕外界的幫助。這些都有待于研究生群體積極掌握心理健康知識, 關注自我, 加強心理訓練, 自發地調適自身的心理沖突, 建立心理健康的自預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研究生心里健康保障機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付菲. 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與教育對策[J]. 教育教學研究,2010
篇4
學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及各班主任
學校心理咨詢室兼職教師:***
按照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目標,我校這學期開展的主要工作:
1、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工程——繼續完善“三全育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體系,扎實開展“六心教育”工作,落實常規管理的精細化。強化“以德為本”的思想,堅持活動育人,貫徹“六心”“愛心獻給社會、誠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忠心獻給祖國、信心留給自己”,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崇尚和諧,追求美好生活的新一代。
2、堅持“以德治?!钡姆结?,樹立“教師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嚴守從業準則,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良的校風培養人,以真摯的情誼感動人。
3、堅持“活動育人”的理念。
與大隊部、各中隊結合開展系列活動,注重“課堂內外”的互補,堅持德育課程與日常德育活動齊頭并進的教育模式,關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落實“六心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上好心理健康課,開展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鼓勵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中德育教育的閃光之處,及時調整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運用心理健康的理論和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育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教育學生努力學習,爭取做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小學生.
4、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
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具體措施有:
通過師資培訓和課題研究及校本研修,培養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師,搞好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深入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我校的教育特點,我們在工作中確定了以下幾條途徑。
(一)、開足心理健康課程
利用班隊會,由班主任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狀況,上好班級心理健康課。強調行為訓練,不只停留在說教,或灌輸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二)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1、與學校德育工作相聯系,通過大隊部的系列活動、以社會實踐活動、年級活動、班級活動,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宣傳窗、講座、黑板報等少先隊陣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通過組織有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游戲、娛樂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2、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與班隊會課、思品課、活動課等各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進行教育;通過各學科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挖掘各教材內容,找準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3、舉行課堂內外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動,上好心理健康課。
篇5
4-5)-①
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建設、管理和使用
(說明報告)
一、 指導思想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未成年人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詢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調節能力,培養未成年人的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為廣大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測評和指導。
二、 建設目標
1.心理輔導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不僅包括心理咨詢室、心理測量室等各功能室建設,還包括內部設施的配備,尤其是專職心理輔導人員的配備更為嚴格。
2.根據我校實際,我們將按照“統籌規劃、區域推進、典型引路、分層實施、分段達標”的原則建設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
3.高質量地建設一個心靈交流的溫馨空間。全校師生、家長了解心理知識,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對心理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及時認清自己的情緒且能做到自我管理情緒、自我疏導情緒。及
時幫助少數有情緒困擾的師生、家長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使其走出心理困境。
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管理
一、心理健康輔導要以人為本,協助未成年人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使其健康成長。
二、輔導站工作人員要遵守心理咨詢師職業道德規范,遵守輔導站的各項管理制度,提供熱情、耐心、周到的心理健康輔導服務。
三、輔導站工作人員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到崗,耐心細致做好咨詢和預約登記工作,保持輔導站工作經常化、規范化。
四、輔導站工作人員在咨詢時,須學會傾聽,無條件接待來訪者,事后做好記錄。
五、輔導站工作人員針對一般心理問題進行輔導,若發現現有條件下無法解決來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須查閱相關資料或請教有關專家顧問后再約定時間解決。
六、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干預預警機制,積極防范和應對各種未成年人心理危機突發事件,最大限度降低損失。
四、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的功能
1.掌握全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測和分析,及時發現需要給予特別幫助的未成年人。
2.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做團體或個體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未成年人解決心理困擾。
3.利用心理輔導站開展面向全市未成年人的健心活動,如在輔導站內建有心理松弛區、音樂欣賞區、圖書閱覽區等,指導未成年人的自助活動。
4.在學校內開展教師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5.為家長教育子女,為社區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人際環境,提供建議、咨詢和幫助。
五、心理輔導站的建設標準與要求
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的建設要根據心理輔導的需要(服務對象多少,服務范圍大小等)和實際條件的許可來確定心理輔導站建設標準。如:建立心理咨詢室、心理測量室、心理活動室、心理閱覽室等。
1.心理咨詢室:建立心理咨詢室是個別輔導的需要,一方面為未成年人提供咨詢,進行行為訓練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為輔導教師提供記錄和整理未成年人心理個案創造條件。
2.心理測量室:針對不同的來訪者,在需要了解來訪者的一般心理狀態和問題時,可采用必要的心理量表和問卷進行測量,對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評價;根據心理測量結果和對來訪者的談話綜合鑒定,確定輔導方式;記錄和存放未成年人理檔案;為學校、教師、家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資料。
3.心理活動室: 一是為未成年人進行各種團體輔導活動提供場所,二是為未成年人進行心理訓練提供條件。
4.心理閱覽室:可以讓未成年人選擇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從而得到幫助和啟示。心理閱覽室還可以為教師、家長提供有關的各種心理教育方法、現代教育思想、各種心理輔導技術方面的資料。
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工作內容
一是教育教學。以正面教育為主,采取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結合,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育資源,采取多種富有實效的教育方式。
二是健康咨詢。采用團體和個別的形式,對具有輕度心理困擾的學生依照專業規范和倫理,開展日常的心理輔導和咨詢活動;為家長和社區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教養指導建議。
三是危機干預。在新生入學、考試前后、升學擇業以及突發危機等可能對師生心理造成較大影響的事件前后,及時開展針對性、適應性的干預工作;定期采用測驗和調查的方法,掌握本校師生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師生心理檔案。對于學校師生心理問題的易感群體,制定長期預防和干預方案。
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地址
淡水社區衛生服務站。
篇6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心理援助;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16-0012-0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五·一二地震發生三年后,不同年齡段學生所呈現出來的由地震災難帶來的心理上的不同反應進行調查。2011年,經全國婦聯、四川省婦聯審批,崇州市成為中日合作四川大地震災后心理援助試點地區之一,而元通小學是三個試點單位之一(崇州市上元村心理援助服務站、崇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崇州市元通小學),所以,本次調查研究以元通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
元通鎮位于崇州市北部12公里處,土地面積23.12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25000多人。鎮上有中學和小學各一所(幼兒園不在調查行列)。其中中學生783人,小學生1230人。中學和小學都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雖然無人員傷亡,但是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影響。
本次篩查于2012年1月16日(震后三年多)在崇州市元通鎮小學、元通鎮中學兩所學校進行,由學校心理輔導員和班主任協助施測。參加篩查的學生有1445名,有效問卷1445份,有效回收率100%。數據收集后交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力博士進行了初步的整理
分析。
此次測查評估的內容有: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和抑郁癥狀、焦慮癥狀,分別使用的是CPSS兒童創傷后應激障礙自評量表、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兒童版、斯賓思兒童焦慮量表、兒童行為自評量表作為篩查工具。本報告呈現了量化指標的初步結果,并提出學生心理輔導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初步建議。
一、人口統計學信息
從性別分布來看,此次參加測查的學生中,男生717名(52.5%),女生650名(47.5%),性別分布較均衡。從民族分布來看,漢族學生1443名(99.8%),非漢族為2名(0.2%)。學生年齡分布在8~16歲,平均年齡12.34±1.86。
二、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一)總體情況
在CPSS兒童創傷后應激障礙自評量表的篩查中,基于目前的診斷標準,闖入癥狀簇有一個陽性癥狀、回避癥狀簇有三個陽性癥狀、高警覺癥狀簇有兩個陽性癥狀即可判定為PTSD陽性案例;抑郁量表總分大于(或等于)15即判定具有明顯抑郁癥狀;兒童焦慮量表總分大于(或等于)30,即判定具有明顯焦慮癥狀。
結果顯示,本次測查的學生中有608人(42.1%)抑郁癥狀明顯,334人(23.1%)焦慮癥狀明顯,231人(16%)可能存在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59人(4.1%)退縮癥狀明顯,45人(3.1%)違紀癥狀明顯,25人(1.7%)攻擊癥狀明顯。
(二)不同性別的癥狀比較
對不同性別學生癥狀比較的結果顯示,除抑郁總分、攻擊總分女生與男生無顯著差異外,焦慮總分、PTSD總分、退縮總分女生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違紀總分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三)不同年級各癥狀的比較
不同年級中小學生經歷地震后在學習和生活中關于抑郁、焦慮、PTSD、退縮、違紀、攻擊等六個方面的具體數據如下:
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事學生在抑郁和PTSD兩個方面呈上升趨勢:
在抑郁分組中:
施測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人數 662人 783人
百分比 36.6% 31.2% 33.3% 45.7% 53.7% 48.8%
在PTSD分組中:
施測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人數 662人 783人
百分比 9.8% 4.6% 10.0% 19.8% 26.0% 22.6%
本次崇州市元通鎮中小學校全體學生篩查結果顯示,有231人(16%)可能存在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若沒有及時干預可能會引發如強迫癥、自殺行為、攻擊行為、物質濫用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這些PTSD陽性案例是需要進一步臨床診斷和專業干預的重點關注人群;608人(42.1%)抑郁癥狀明顯;此外,超過23.1%的人具有明顯焦慮癥狀,表現為緊張、焦慮不安等;雖然,隨著時間推移與對環境的逐漸適應,多數人的抑郁與焦慮癥狀可能會有所緩 解,但仍有部分個體的抑郁與焦慮癥狀會持續存在,并可能會進一步加重,這就需要及時進行心理輔導與干預。對本次的篩查結果,尚需要作進一步的統計學分析,以揭示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我們會在后續的心理干預和進一步的心理評估中繼續收集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呈現對于原因和對策的解釋,以便向學校提出更為具體的工作建議。
三、存在的問題
目前,社會過度夸大了學校在心理援助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社區、家庭的重要作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援助工作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來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由于部分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科學性和實效性欠缺,造成了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援助的滯后甚至走入誤區。
(一)心理援助意識薄弱化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同時也是直接面對受災害影響的中小學生的機構,對學生進行心理援助工作也直接、方便得多。
由于害怕被貼標簽或是其他的原因,大部分受災人員都會向援助者表達他們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心理援助,即使是天真爛漫學生也不例外。雖然每一個人都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是,受災者心理恢復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筆者這次去日本研修時,聽取了日本阪神地震幸存者植松秋關于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后,由于心理援助不及時,造成長達十多年PTSD癥狀的修復經歷。但是,在這次調查所走訪的幾所學校中,筆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問到有無專門的心理教師時,主管的領導和負責的教師回答說:“所有的教師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碑攩柕绞侨绾螌W生進行心理援助時,他們用開展“心理咨詢”這個時髦的詞來回答,當問到具體開展了哪些有效的活動時,也用開展“心理咨詢”來回答,好像心理咨詢是一劑萬能藥水,什么疑難雜癥都可以解決。不難看出,雖然人們對心理援助有了一定的關注,但是還并不清楚心理援助與心理咨詢及心理健康教育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調查走訪中發現,個別學校在地震前還不時地進行疏散演練,地震后,修建了新的教學樓,三年的時間內反而沒有開展過一次疏散演練了。問其原因,回答說:沒有時間,再說,不會再發生那樣的地震了,樓也修得很結實,震不跨。
(二)心理援助工作學科化
將心理援助融入學校工作中的做法是可取的。2009年,四川省教科所專門編制了一本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生活生命與安全》,并將其納入了正規的課程之中。但是,這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有的學校在課表上注明“心理健康”,有的學校則是在“實踐”課中進行,而且科教師基本由學校行政領導(政教辦教師)、即將退休的教師擔當,管理實施由學校德育處(辦)來負責,片面、方式單調、乏味地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灌輸,以心理健康教育課代替心理援助,以心理健康教育課代替心理咨詢。
(三)心理援助工作片面化
學校在開展心理援助時,工作重點是傾向于中學生的,特別是高中學生,而忽視了對小學生進行應有的心理援助。同時,即使是中學生,內容也主要偏向于青春期教育、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等方面,忽視了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興趣、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教育,防災教育則更是處于游離狀態。2013年,在崇州的街子鎮舉辦了聲勢浩大的“防災演練”,而且在演練當天全市拉響了防災警報,但響應的學校寥寥無幾。
(四)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
作為崇州市名師視導小組成員,筆者參加了小學組幾個學校的視導工作,工作中發現: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第一,部分學校設了心理咨詢室但是沒有設備,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并沒有真正實施;第二,部分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有設備,但是沒有專人管理;第三,學校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程式化,還是參照語文或數學課的教學方式。一旦有檢查,則是全體動員,做資料,選人做一節課。檢查完畢又恢復常態,檢查組往往也只是翻看一下資料,聽一會兒課,在總結時往往會給出很高的評價,皆大歡喜。中學組的情況要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在有高中部的學校,只有初中或是九年制的學校的情況大同小異,心理援助工作的實施情況最終取決于校長對這項工作的喜歡程度。
(五)心理援助工作強制化
與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相反的是,部分援助者過于強化援助的能動性,在實施心理援助的過程中,往往只憑自己的一副熱心腸,采用一些不專業的方式進行,比如思想化、政治化的安慰,再不然就是空洞乏味的說教,而并沒有真正去體會和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和現實需要,沒有認識到援助者的時間表并不代表就是受援助者的時間表,一廂情愿地實施援助,結果反而讓受援助者反感,也對心理援助產生了錯誤的認識。
四、對策與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對學校心理援助工作的認識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學校德育工作與心理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既有交叉,又各自獨立的兩個范疇。長期以來,很多人都把心理健康與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部分人過于強調心育或德育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在工作中把心理問題德育化、德育問題心理化的現象。
其次,學校心理援助工作包含著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能力實施的心理咨詢、防災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進行心理援助的一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防災教育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援助,心理咨詢是專業人員對于專屬人群的工作,不應將其功能外延無限擴大化。
再次,應充分發揮受援助者的能動性。強制的援助是不可取的。援助者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創造有利條件、適當的時機,讓學生自己來尋求幫助,這樣才能將其自身的自我修復功能充分調動起來,也才能實現援助工作功能的收益最大化。
最后,心理援助工作具有針對性、長期性和長效性。心理援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看到成效的,例如,針對一例PTSD案例,我們首先要了解它產生的應激源,才能有針對性地對現有的應激反應展開治療,并且還要進行長期的跟蹤治療和觀察,有可能在一兩年內看到成效,也有可能要等十年或更長的時間。
作為援助者,我們能做的、要做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實現自助、助人。
(二)組建專業的援助隊伍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學校心理援助中應該對學生實施有能力的心理咨詢,這就要求學校應配備專業的心理保健師或心理咨詢師,由他們來定期或不定期、有針對性地實施對學生的心理援助,有效地規避由于援助者不專業造成心理問題擴大化的現象。
一方面,培訓和建立專業的師資隊伍,是為了更好、更多地吸取先進的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是開展好心理援助的前提;另一方面,培訓和建立專業的師資隊伍,有助于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組建專業的援助隊伍,發揮專業人員的特長,除了能讓援助內容多樣化、深入化,還有助于活動實施的督導和擴大援助面的輻射作用,將援助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下去。
教師的職業性質要求教師除了在教學中要適應扮演角色的不斷變換外,還要承受來自外界各方面的壓力。很難想像,一個自身沒有幸福感、安全感和正確價值觀的教師會帶給學生幸福感、安全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開展多樣性的綜合實踐活動
心理援助因學生的年齡特征不同而有所區別,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又有所重合、延展和升華。小學階段應以生命安全教育為主,開展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挫折教育、防災教育等專題教育。
中學階段應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開展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環境教育、禁毒教育、性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挫折教育、防災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
就開展心理援助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而言,不同的學生個體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和表達方式,對表達能力差的小學生可采用繪畫語言或一些肢體語言,并逐步向言語表達能力引導;對于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個體除了采用言語表達外,還可以采用書面語言,比如寫一些心情日記等方式。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如班、團隊(中小學皆可)活動、紀念日活動、儀式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索精神,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本領和健康的體魄,這對于學生今后走入社會大有益處。
總之,開展體驗和實踐活動的形式應體現靈活、有效、多樣化、多維度、潛移默化的原則,同時,也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的區域特征、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將相關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倡導學生以自主探究、親歷實踐與體驗、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切莫采用“拿來主義”。
(四)建立心理援助檔案
心理援助檔案的建立不同于建立其他檔案,它涵蓋的內容是多樣化、多維度的,其中既包括生命個體的家庭資料、學業上的內容記錄,也有心理成長的記錄,是學生整個人生成長歷程的完整呈現。心理援助檔案的建立有助于幫助學生對自我形成客觀、綜合的評價,當學生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后,心理檔案隨著學生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成長中的引導者、幫扶者了解問題所在,及時進行有效的援助,如此形成一個系統、有效的援助體系。
(五)開設防災教育課
五·一二大地震時,桑棗中學正是因為有了多年類似的教育訓練,才有效地保證了學生與教師的生命安全,但是,據了解,直到地震發生后的今天,依然有些學校(包括災區學校)沒有進行相關的、有計劃的訓練。而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在防災教育這方面堪稱表率,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兵庫縣立即開設了“防災教育”課程,他們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防災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優秀的經驗,而且一直堅持到今天。
隨著大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各種自然災害也越來越多,如何讓孩子們在各種自然災害中保存自己的生命并能適時解救別人,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開設防災教育課程,可充分利用多種資源進行,如:外出到受災點實地考察、觀看視頻資料、寫出心得體會、設計合理化的方案(應急方案、預防保護方案)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習得生命教育的精髓,并將習得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自己的家人,實現教育功能利益的最大化。
(六)結合實際開展心理援助實踐研究
結合實際開展心理援助實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在援助小組內進行信息共享,對案例進行討論,以便積累更多的專業技能。日本在這一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日本成立了專門的學校心理士學會,除了召開每年一次全國性的學校心理士大會外,平時還組織學校心理士進行專題研討,赴海外研修,通過多種形式的探討,交流心理援助理論研究成果和在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技術和新進展,獲得了相當豐富的知識積累。
另一方面,豐富的實踐經驗是進行有價值的科學課題研究的前提,展開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實踐經驗向理論的升華,對進一步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能有效地彌補當前心理援助工作中科學性和實效性的不足。
五、建議
中小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崇州未來建設的生力軍,因此,解決好當下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就是在為崇州明天的輝煌發展鋪設康莊大道。
首先,建議在全市展開學習型家庭建設,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為學生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同時,也促使家庭成員共同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留守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再次,父母應加強與學校的聯系,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首先,要求各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檔案登記備案,專門管理,以便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和援助。其次,設立家長開放日活動,將家長請進學校,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再次,重視心理輔導、援助活動課的開設和開展,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和困惑,對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和援助,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和發展。最后,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組建專業的心理援助隊伍,形成有效的教學研究,培養全體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讓教師進行自我心理保健,既增進了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能從根本上杜絕或減少學生形成師源性心理障礙的可能。
此外,要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社區、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應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在社區、家庭中大力開展心理援助、防災教育的宣傳和教育活動。
心理援助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才能形成對學生心理援助工作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篇7
論文摘要:普通高校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保健體育課已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組成部分。當前,學校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體現教育的公平性,普及體育及其健身理論,就必須把握好保健班學生體育這一環節,保障其接受體育教育的均等機會。為此,筆者從構建高校保健體育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保健體育課程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內容的編制等幾方面提出了一點思考,為完善高校保健體育課教學提供參考。
一、保健體育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1、保健體育與保健體育課
保健體育教學是通過對體質與健康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和衡量指標等有關知識的傳授, 幫助學生懂得人體保健的基本規律,鼓勵學生有達到健康狀態的愿望,引導學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養成有益于健康的鍛煉行為,并知道在必要時,如何尋求適當的幫助,使之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保健體育課是為身體比較弱、有某種疾?。〞簳r性或終身性)和身體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種缺陷的學生開設的體育課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的方法, 對由精神壓力和沖突引起的心理障礙和軀體性不適反應,進行預防性教育和處置,以便達到指導青少年講究精神衛生、幫助解決心理困惑、預防因心理障礙而導致的心理變態。高質量的保健體育課教學,可以改變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體育鍛煉既是一種身體活動,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健康也有積極的作用。保健體育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雖內涵不同, 但它們的確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健康有助于促進身體健康。因此,對高校病、殘、弱“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保健體育課,要做到身體與心理健康教育合二為一,才能符合體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體育課的現狀
1、對保健體育課認識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已把保健體育課列為高等學校體育課的一種類型, 并明確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p>
2、保健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的組織與方法針對性不強
普通高校保健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都不一樣, 但大同小異。說明多數學校已認識到身體康復,不僅僅是生理機能的康復,更是通過體育手段,增強對生活、學習的信心,形成積極的期望。調查中還發現:多數學校把許多中國傳統的養生、康復手段拒之門外,只有少數學校在開展,其原因是:多數教師因以前沒有觸及過此類教材,而不能適應教學。此外,多數學校未能安裝健身路徑等器材,康復體療器材匱乏,不能更好地、各盡所需地開展體療康復運動。由此可見,保健體育實踐部分選擇教材單一,重統一輕個體差異,這就很難激發保健班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學生難以體驗到保健運動的愉悅感, 其影響學生終身健身習慣的養成。
三、保健體育課課程的構建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樹立新的保健體育教學思維模式
加強對高校保健體育課教學的組織領導, 重視體育保健課程的建設工作,加大實施力度,并推廣傳統康復、醫療體操及適應性康復體育的教材。任課教師加強對傳統醫療體操,如練功十八法、八段綿、五禽戲、易筋經等進修學習,以適應教學。同時還應打破以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為主的教學體系,逐步走向以增進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相結合,培養學生終身鍛煉能力和習慣。將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有機地結合,構建一種新型的保健體育課教學模式。 轉貼于
2、完善殘疾體弱學生的教育體系, 培養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
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切實把殘疾人體育教育納入本地區教育總體規劃, 建立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機構, 使殘疾學生體育教育向正規化、科學化方向發展。同時結合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規律,對現有的學生體育教學大綱進行相應的調整, 以便教師對各類殘疾學生進行有效教學, 使體育保健課更加符合殘疾體弱學生個體的需要,適應殘疾人群眾體育的發展要求。
3、構建合理的保健體育課教材體系
保健體育課教材的選擇和構建, 應根據保健體育課程目標,在充分考慮保健班學生身體特點的基礎上,選編教材。從保健體育資料及目前病殘學生的現狀看,保健體育課內容應包括保健知識,即為保健理論部分;身體練習,即為實踐部分;個人選用部分,即為終身體育能力(自己創編鍛煉方法組合或擅長項目的某此創新)。高校病、殘、弱學生的康復不僅需要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 而且需要營養和生活衛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體育課理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身體練習的內容應根據個別情況通過課外體育活動進行選擇。
4、建立合理的保健體育考核辦法
客觀地評定學生的成績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又能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合理考核高?!疤厥馊后w”學生在校期間體育水平的綜合能力,有利于通過科學的考核評價來提高高校保健體育教學質量。高校保健體育課的考核應根據教材內容體系而定, 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項目相結合,對病、殘、弱學生加大課外體育活動考核比例,以創編鍛煉方法組合和擅長項目選擇考試,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做到以人為本,遵循病、殘、弱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所用,便于學生課外自學、自練,達到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
四、總結
總之,新形勢下的高校殘疾體弱的體育教學,要將“康復、保健、健身”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使學生掌握康復、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識,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終身體育與保健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曉陽.關于健康教育內容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2,(4).
[2]楊祥全.太極拳對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
[3]教育部頒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
[4]虞榮娟.高校運動保健教育的幾個問題[J].體育與科學,1996,(5).
[5]于蘊,虞榮娟.對普通高校身體病、殘、弱學生開設保健體育課的探討[J].南通工學院學報,2001,(2).
[6]鄒繼豪,等.面向21 世紀中國學校體育[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篇8
一、教學工作方面
1. 根據學校的工作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安排好本學期以下教學內容:
第一章 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第一課 一切從“新”開始;第二課 結識新伙伴;第三課 走近新老師
第二章 學并快樂著
第一課 記憶攻略;第二課 專心必勝技;第三課 學習永動機
第三章 與自我對話
第一課 這就是我;第二課 做個最好的自己;第三課 學會整治自己的草地
2.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備好每一次課、上好每一節課。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讓學生學好知識是老師的職責。因此,在每節課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需求,保證學生在學習時保持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各種游戲、測試、問卷等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和和諧氣氛,讓學生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促進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
3. 繼續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工作。
編輯心理小報,不定期向師生發放,做好心
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工作,提供一個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為建設和諧校園貢獻一份力量。初步擬定將心理小報分為教師???、學生??凹议L??糠?。學生專刊主要介紹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學生中存在的常見心理問題及解決方法、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體會、心理信箱中有共性問題的解答等。教師??饕槍處熥陨砣菀壮霈F的心理問題及在處理學生問題中常出現的情況提供一些簡單的測試、應對辦法,從而更好地服務學生、健康自我。家長??饕槍议L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提供一些建議,促進家庭教育的良性發展。
4. 開設心理健康專題講座。
利用月末或考前時間,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讓盡量多的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課資源,對心理健康小課形成補充和充分發揮師生互動性,解決學生目前面臨的心理困惑與問題。
5. 進一步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
建立完整的學生心理檔案,無論對于學校的管理還是對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來說,意義都十分重大。檔案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平時心理課的測試問卷以及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綜合報告單等內容。
6. 進一步完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
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詢工作,接待好來訪的每一位學生,努力解決其心理問題
,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二、其他方面
篇9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社會參與的力量中,家庭對小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家長是否有效地協同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協同開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互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化。
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境主要有學校、社會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社會參與的力量中,家庭對小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是整個社會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則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礎。所以,家長的教育行為是關系著孩子良好個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關系著民族素質、國家命運的大事。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家校心育的協同開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化。
目前,有關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學校如何指導家庭,認為學校在協作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現實中家長素質良莠不齊;另一方面,學校是從事教育的專門機構,擁有大量的教育專職人員,懂得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能按教育規律科學地對兒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起主導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成為一個一致的過程。而如何深入進行合作,家庭在協作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如何發揮,未有較深入的研究。這就造成了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現狀,在實踐中存在著種種問題。
一、家校協同開展心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教師對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
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家長,進行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認識到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認識與行動存在差距。無論是與教師的談話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家長很少涉及或沒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從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看,大部分家長缺乏參與意識,沒有認識到參與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或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專業人員的事情,是學校的任務,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一上了學,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兒地全推給了學校,從思想上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把家長參與看作是學校推卸責任、是學校無能的表現。
在對數十名教師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教師認為“與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會工作得更好”,認為“后進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家長讓孩子看電視太多了”,“覺得家長不關心他們的孩子”,“放棄了父母的職責”。有個別教師認為,家長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養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長并不太了解,學校若組織家長參與心育麻煩太多,簡直是自討苦吃;或認為除了學校家長對學校的其他活動并不積極,他們跟教師在教育問題上存在不同的見解和期望,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另外,一些學校認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個心理咨詢室或輔導室應付上級檢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談不上與家長合作;或只由個別教師面向少數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要與這些家長聯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化,熱衷于編家長讀本、講概念,搞形式主義。
(二)實踐中家校協作心育的誤區
1.目的不明,活動簡單化。在實踐中,一些教師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于家長,認為是家教不好?;蛘邔⒓议L會,家訪等家校協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長告狀的好機會,很少與家長協商解決問題。反之,家長也會有這種行為。有了這樣一道屏障,雙方根本無法平等地進行溝通合作。另外,學校開展的活動少有心理教育色彩,與班隊活動協同;或在家長學校活動時什么都講,沒有專題。
2.活動缺乏針對性,流于形式。學校開展的健康教育活動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目標籠統而空洞,內容龐雜而無序。往往是班主任認為必要時就進行,許多是有了問題才想起家長。即使是已經開展的活動,也往往沒有計劃、活動記錄和總結,在活動時間上時斷時續,只是圍繞幾個大的時期如期初、期末、節假日等進行,就是健康教育板報和小報也是幾個月才出一期,家長學校好幾個月才組織一次活動,隨意性、盲目性強,家長所獲得的也只是一些規勸性的知識和技能,很難遷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學校為中心,雙向交流少。許多學校在實踐中采用簡單的灌輸方法,僅僅把書報雜志上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傳欄或小報上,算是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家長會幾乎成了報告會——基本上是教師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只是接收器。這種單向交流,處處以學校為中心,只考慮到學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專業人員匱乏,部分教師專業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教師。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無論從規模還是業務水平,都不能與現實的需求相適應。專業教師相當匱乏,一所學校專職教師一般為1名,而需要服務的學生達幾千人。部分教師盡管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的訓練,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由于教育教學經驗不足,還基本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有的教師倉促上陣,缺乏科學基礎知識,容易誤導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有的教師只是講授心理學知識,并要求學生上課記筆記,劃重點,在對家長進行輔導的時候也是如此,這種重知識輕體驗的授課反而加重了學生負擔。另外,部分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優秀師資的欠缺,是制約家校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
二、國內外開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國外如何開展家校合作
當今世界各國已普遍認識到,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難以完成的,需要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學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美國學者按家長在學校合作中擔任的角色分為三類:
①家長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家長以這種角色參與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小報、家庭教育咨詢、家校書面聯系、電話聯系和個別家長約見等。
②家長作為學校活動的自愿參與者。這類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長報告會、課外輔導、家長幫助指導職業實習和特殊技能訓練等。
③家長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家長參與決策的具體合作方式有:家長咨詢委員會、教師-家長會、家長出任校董事會成員等。
2.我國開展家校合作的實踐
在我國,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傳統的“家長會”。根據學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開學、期末考試結束或舉行大型活動之前,召集家長到校,溝通雙方的情況。
二是近年來興起的“家長學?!?。其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家長了解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為家長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巧。
三是家訪。一般情況下,學校會將普防、隨訪和定期訪問結合。家訪可以具體個別地針對學生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家校聯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家長對教育子女的主動性。
三、我校家校協同開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協作理念,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1.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提高教師的認識和心育水平。學校要創設良好的家校協作氣氛,首先要培訓教師,讓所有教師明確協作的意義及目的,懂得學校與家庭的協作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利益。另外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提高教師的心育水平。我校全體教職工通過定期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如:①征定并閱讀《中小學心理健康》雜志;②請進來,2007年7月我校請山西大學心理教育專家劉麗老師、2008年9月請太原電視大學的張奠石校長為全校教師作專題講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專人到北京和哈爾濱參加了全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論壇;2008年10月校領導親自參觀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一是讓教師學習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認識,增加自身素質;二是掌握協作心育的基本要領,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為協作伙伴,視家長為教育資源,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來。
2.通過參與活動和針對性培訓,提高家長的認識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過每年落實“421”工程。即:4次家長培訓會;2次家長參與的親子活動;1次家長開放評價。
首先,每學年初要進行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參與教育的情況,及時捕捉信息。通過匯總,了解家長參與情況,已有的認知水平,進行針對性的培訓。①對家長所存在的心育問題,劃分類型,再有針對性地組織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能密切聯系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②組織專家與家長面對面座談,現場解疑。如:我校請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專家對全校家長進行專題講座,隨后進行了與專家的面對面交流;2008年請“知心姐姐”報告團的老師對全體家長進行賞識培訓;③向家長發放有關學習材料,并推薦針對性較強的書籍;④請學校的部分教師、優秀家長介紹成長的經驗,因為榜樣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容易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產生隱性和顯性的綜合效應。2007年11月我校組織學校領導、優秀教師夏燕萍和袁巧榮分年級與家長進行座談;2008年5月邀請長治好家長周大淇對全校家長進行經驗交流;⑤學校有針對性、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親子互動的情境活動,如:每年5月的體育節,親子趣味運動會,設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與孩子的項目;11月讀書節,父母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們作為主要組織者,使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并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更主動地與學校協作。
(二)協調組織機構,促進家校協作升華
為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須建立專門的組織協調機構。因為家庭和學校建立有效聯絡時,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可能很難達成目標,需要學校從制度方面對合作加以保障與鼓勵。
為此,學校應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逐步形成從上到下的行政領導、主要負責人、家長委員會三方指導體系。行政領導負責抓具體協調工作,協調各方,齊抓共管,統一領導,形成合力;主要負責人實行指導與管理結合、扶持與檢查并重的工作方針,保證家校協同發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標明確,方案落實;家長委員中的專家、學者、家長代表負責調查反饋合作情況,通過舉辦培訓,經驗交流等方式,推動家校的有效協作,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三)從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長自身素質
1.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系列講座,傳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為家庭、學校的協作打好基礎。家長學校授課內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從學校工作出發,也從家長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參加講課的有專家學者,也有學校的領導、教師,還有家長本人。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舉行大型心理健康講座以及經驗交流會,給家長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如:在聆聽了長治優秀家長周大淇的經驗介紹后,家長寫心得交流講座感受。另外通過參觀學生作品;召開小型家長座談會,共同研究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如:2008年11月我校舉辦家長學校的代表座談會,讓家長學校的成員來到學校參觀校園、學校的設施設備、參加學校學生的早操、進到教室聽教師授課,并和校領導座談等;2007年5月,校長、心理教育的兩位專家和學校單親家長召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討,就單親家庭的教育問題展開了討論,為單親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訪是學校和家庭聯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訪制度。學校要求班主任每學年對學生普訪一次,對學生存在的缺點和問題,主動從學校、教師的角度承擔責任,不埋怨家長,不指責學生,和家長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開了全校教師集體家訪大行動,全校教師家訪一位結對的學困生和一位單親家庭的學生,走入學生的家庭,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和家長的討論、了解,共同找到學生存在問題的癥結,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和辦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強宣傳和咨詢,讓家長和社會更多地了解并關注學校教育,形成積極參與教育的協作氛圍。利用學校板報、廣播、家庭教育小報等,指導家庭教育。請家長走進校門,參與學校活動,了解學校,重新認識學校,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舉辦親子趣味運動會;6月舉辦學生綜合展示活動;下半年舉辦“讀書節”親子共讀書并交流分享活動;英語節家長參與活動,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體驗教育,增強親子感情。
(四)挖掘社區教育資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區教育是時展的客觀要求。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更包括社區的、家庭的正規的、非正規的一切教育過程。實施家校合作,客觀上必須進行教育空間的拓展,開展全程、全員、全方位的社區教育,讓每個學生、每個家長,隨時隨地都有學習的機會,隨時都能感受到“教育場”的作用,從而提高家校協作的成效。社會的教育資源豐富多彩,如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公園等文化設施,各類工廠、機關、部隊,還有社會上各種文藝人才、英雄人物、離退休干部、教師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學校主動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把家長學校與各種形式的社區活動聯系起來,加強指導與引導,整合與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大環境。
總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開展,才能優勢互補,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資料
1、程正方《學校管理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8頒布
3、沈貴鵬載《教育研究》《關于心育的幾點思考》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篇10
宿舍是中小學生的“第一社會”、“第二家庭”和“第三課堂”,它既是學生生活學習、休息的地方,又是學生交流思想、培養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隨著當今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節奏速度日益加快,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培養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對中小學生宿舍進行科學管理的同時,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得中學生在宿舍集體生活中能夠自如地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各種關系,促進宿舍管理的和諧穩定,有著深遠而厚重的意義。
一、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讓宿舍管理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健康參照標準而進行。
我國學者提出了許多心理健康標志,來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比如心理與環境是否統一、心理與行為是否協調、人格是否穩定。
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智力正常;2.情緒穩定;3.意志健全;4.行為協調;5.個性良好;6.擁有自我意識;7.人際交往和諧;8.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
二、用多彩的管理活動去協調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外因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制度化、科學化管理,以減輕學生的外壓力。
外壓力是指外界環境中存在著不良的應激源,形成一種壓力,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會性的應激源。不良的人際交往會使人際之間的關系不協調,會導致人的心理不平衡,當遭受他人冷落和譏笑時,心理壓力加劇,如果對方也性格古怪、脾氣暴躁、情緒多變,更會使應激源的強度增加;社會文化背景的不良或變化過分強烈,會形成巨大的壓力,使人難以適應社會環境,產生不良的情緒體驗,如家庭的突然變故、親人的去世、父母的離異與再組、經濟狀況的改變、住房遷移、制度變更等等,還有很多。
2.人文化管理,舒緩內壓力。
內壓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滿足,產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種內部壓力,影響到情緒和行為。人的身心諸多方面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應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一定的目標,成為一名成功者。這些心理需要都可以通過各種活動的參與來緩解。
3.多樣化管理,提高其自我強度。
自我強度是指個體應對內外壓力的能力,這種能力與人的身心素質有關。性格、能力、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都對自我強度產生著影響。 自我強度的掌控可通過讀書會、踢毽跳繩比賽等集體活動來鍛煉,排解內外壓力。
4.增設心理咨詢室, 開辟心理咨詢渠道,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增設咨詢室,探索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各種心理咨詢技術。(2)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如聊天咨詢、書信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形式,這些形式方便學生預約、咨詢。
5.細心呵護每一個學生,確保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
(1)定期開展學生暗訪活動,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2)橫向與科任教師溝通,了解每個住宿生的心理健康、學習情況,以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積極創設宿舍走廊的宣傳板報,開設宿舍采風、好人好事、平安每一天、我們共同的心聲、心理健康小報等等深入人心的欄目,營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
(4)成立《綠色心靈》編輯部,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