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范文

時間:2023-03-18 09:3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

篇1

【關鍵詞】 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西甲硅油;膠囊內鏡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plus different dose of simethicone in the Capsule endoscopy examination. Methods 80 health peopl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wo boxe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plus 300 mg of simethico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wo boxe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plus 80 mg of simethicone, then observe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cleanliness level and the presence of air bubbles, and observe if som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happened. Results Both groups of the efficiency rate of cleanliness level were 100%,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o observe The bubbles of the bowel,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nd there was no apparent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Conclusion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plus simethicone was used in Capsule endoscopy examination could effectively clean the intestinal tract and obviously eliminate the bubbles of the bowel, and the cleanliness level was relevant to the dose of simethicone.

[Keywords]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simethicone; Capsule endoscopy

膠囊內鏡是小腸疾病最重要的檢查手段之一,由于膠囊內鏡不具備傳統胃腸鏡的沖洗、抽吸功能,因此,良好的腸道準備在膠囊內鏡檢查中至關重要。如何提高膠囊內鏡檢查中腸道準備的質量,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還未取得一致標準。我們采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聯合西甲硅油進行腸道準備,收到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自2008 年1 月至2011 年6 月到我院行膠囊內鏡檢查的健康體檢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 盒、西甲硅油300 mg)和對照組(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 盒、西甲硅油80 mg)各40 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差異上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試劑及儀器

西甲硅油乳劑(柏西,艾普米森,柏林-化學股份公司);OMOM膠囊內鏡(重慶金山科技);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恒康正清 江西恒康藥業有限公司)。

1.3 實施方法

檢查前1天進流質飲食,晚上7 時開始服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溶液(配制方法:將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每1盒內的3 小袋藥粉完全溶于1000 ml溫開水中,即可服用。用量為2 盒,配制成2000 ml,首次口服500 ml,剩余的1500 ml在2 小時內服完),直至排出液清亮為止,然后禁食12 小時以上。

吞服智能膠囊前半小時口服西甲硅油:實驗組300 mg、對照組80 mg。吞服智能膠囊后2 小時內禁食,2 小時后可飲少量清水,4 小時后可進食少許干糧,檢查結束(約8 小時)后方可恢復正常飲食。

1.4 觀察指標

由專職內鏡醫師進行閱片,閱片醫師對分組情況并不知曉。閱片醫師根據小腸腸道內的清潔程度、氣泡量各分為3 個等級:

①清潔程度:優:腸道內清潔,無糞水,不影響視野;良:腸腔內有少量糞渣及糞水,但不影響視野;差:腸腔內糞渣及糞水較多,影響視野。優和良視為有效等級,差視為無效等級。

②氣泡量:A級:無氣泡或少量氣泡,對粘膜觀察基本無影響;B級:中量氣泡,對粘膜觀察有輕度影響;C級:大量氣泡,對粘膜觀察有較大影響。A級和B級視為有效等級,C級視為無效等級。 1.5 不良反應

注意觀察是否出現不良反應。

2 結果

2.1 一般結果

所有體檢者均順利吞下智能膠囊,并在智能膠囊有效工作時間內順利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檢查結果均未發現明顯的小腸病變。

2.2 小腸腸道內的清潔程度

實驗組腸道清潔程度優者32 例,良者8 例,無1 例為差,總有效率達100%。對照組優者29 例,良者11 例,無1 例為差,總有效率達100%。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小腸腸道內的氣泡量

實驗組:A級16 例、B級8 例、C級6 例;對照組:A級7 例、B級9 例、C級14 例。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不良反應

兩組檢查過程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3 討論

消化道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內鏡是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檢查手段,而小腸卻是傳統胃腸鏡所不能達到的盲區,膠囊內鏡是小腸疾病最重要的檢查手段之一。但由于其檢查過程中不能進行有效控制,僅隨著消化道的蠕動及自身重力前進,且不能進行實時沖洗和抽吸,腸道內的食物殘渣、膽汁及氣泡將直接影響到膠囊內鏡拍攝到的圖像清晰度,導致最終的診斷質量,因此,良好的腸道準備在膠囊內鏡檢查中至關重要。近幾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也肯定了使用催瀉劑腸道準備的作用以及西甲硅油能夠提高膠囊內鏡的診斷率、小腸圖像質量的作用[1,2,3,],但對于具體方案尚未達成共識。

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屬純滲透型瀉劑,內含聚乙二醇4000、無水硫酸鈉、氯化鈉、氯化鉀、碳酸氫納。聚乙二醇4000 為其活性成分,是一種長鏈形高分子聚合物,口服后幾乎不吸收、不分解,以氫鍵結合水分子,增加腸道體液成分,刺激腸蠕動,從而引起水樣腹瀉,達到清潔腸道目的。由于聚乙二醇4000 在消化道內不吸收和代謝,因此不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電解質的代謝,其中的無機鹽成分與服用適量的水分,可保證腸道與體液之間的水、電解質交換平衡[4]。

西甲硅油主要成分為活化的硅油和二氧化硅,無生理活性,安全無毒,屬于藥理學和生理學惰性物質,口服給藥后不被人體所吸收,經過胃腸道轉運后又以原藥排出,因此不良反應罕見。西甲硅油作為一種穩定的表面活性劑,即聚二甲基硅氧烷,可改變消化道中存在于食糜和黏液內氣泡的表面張力,并使之分解而導致氣泡破裂,釋放出的氣體可被腸壁吸收或通過腸蠕動而排出。臨床上常用于緩解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食物、消化酶改變、菌群失調、膽汁分泌等影響吸收功能的各種因素綜合所致)所導致腸道氣體的變化,引起腸蠕動障礙進而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癥狀。另外,西甲硅油作為一種去泡劑,在傳統胃腸鏡檢查中,西甲硅油明顯的祛泡作用能夠提高視野清晰度,有利于內窺鏡醫生的操作和發現病灶[5、6、7、8]。西甲硅油應用于膠囊內鏡檢查,能夠提高圖像清晰度,但對于使用劑量報道不一[2、3、9]。

本研究顯示,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聯合西甲硅油應用于膠囊內鏡檢查,能夠有效清潔腸道、祛除腸道內的氣泡,從而提高膠囊內鏡檢查圖像的清晰度,其祛泡效果還與西甲硅油的使用劑量相關,且安全性高。

參考文獻

[1] 陳孝,張子奇,張鈺,等.腸道準備對膠囊內鏡圖像質量及消化道通過情況的影響[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7, 24:35-37.

[2] Wei W ,Ge ZZ,Lu H,et al. Purgative bowel cleansing combined with simethicone improves capsule endoscopy imaging.Am J Gastroenterol,2008,103:77-82.

[3] Albert J,Gobel CM,Lesske J,et al.Simethicone for small bowel preparation for capsule endoscopy: a systematic, single-blinded, controlled study. Gastrointest Endosc,2004, 59:487-491.

[4]李麗君,申曉靜.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和爽)在腸道準備中的應用與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7,6(18):111-112.

[5] 朱炳良,凌峰,李佳. 西甲硅油在胃鏡檢查中的祛泡作用[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4):320-321.

[6] 吳云林,陳麗娜,王春蘭,等. 西甲硅油在內鏡胃體胃底觀察中的價值[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6,6(3): 300-302.

[7] 孫昕,鄒瑞珍,王穎,等.西甲硅油在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中的應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 (2):218-220.

篇2

我們注意到,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些國外優秀教育題材電影在世界重大電影節上不斷大放異彩,如《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黑板》《放牛班的春天》《心靈捕手》等,國內觀眾艷羨之余不免要回過頭來觀照國內同題材電影的生長狀況。然而,當試圖翻揀和盤點出幾部中國近年來優秀教育題材影片時,我們不禁遭遇“乏善可陳” 的尷尬:雖然近年來國內上映不少刻畫教育先進人物的主旋律影片,如《孟二冬》《破冰》《水鳳凰》等,也出產了一些似乎清新可愛的描寫學生為主角的影片,如《草房子》《尋找成龍》《男生賈里新傳》《淘氣包馬小跳》等,但從這些新產影片中,我們既無法看到對嚴峻教育現實的深切關注和認真反思,也很難從中看到中國教育電影對教育題材的開拓和承前啟后的發展軌跡。

事實上,我們的教育題材電影并非先天缺少對教育現狀或問題的反思意識。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些導演就開始關注國內鄉村的教育事件和教師形象。陳凱歌1987年在阿城同名小說的基礎上推出了影片《孩子王》,犀利而樸實地指出了時期基礎教育的荒廢;何群導演1994年在劉醒龍同名小說基礎上推出的《鳳凰琴》,直接而深刻地展現了農村小學的教育現狀和民辦教師的艱難處境;張藝謀1999年推出的《一個都不能少》和楊亞洲2002年推出的《美麗的大腳》都以充滿溫情的電影語言指向了鄉村教育的落后現狀。應該說,鄉村教育的落后狀況已經成為中國教育題材電影中一個固定的描繪對象和思考傳統。在這些影片面世的年代,它們對于反映當時的教育問題、鼓動大眾去關注農村教育、啟發政府去解決教育資源的差距問題等方面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但是,這種具有強烈現實關懷的教育題材電影傳統為何沒有在近年來的影片中得到承繼和發揚呢?我們當前的教育電影究竟面臨著何種現實、遭遇到何種困境?與國外的優秀教育題材電影相比,中國同題材電影的發展該呼喚何種敘事訴求?在這里,筆者針對當前國產教育題材電影現實性質缺失的現狀,著重將一組能夠代表中國教育反思精神、反映一定教育現實的教育影片《孩子王》《鳳凰琴》《美麗的大腳》與西方的一組優秀影片《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進行比較,試圖尋找出中國未來的教育電影敘事中急需補上的內容。

無獨有偶,在眾多中外教育題材影片中,優秀教師最終的離開成為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共同劇情。《孩子王》中,老桿兒最終留下自己的字典,被領導趕回了生產隊;《鳳凰琴》中,張老師一次次想離開并最終民轉公而離開學校;《美麗的大腳》中,張美麗最后的死去成了另一種離開的表達。而在國外的教育影片中,《死亡詩社》中的基廷教師和《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老師都是被校方解雇而離開,《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則是以凱瑟琳的主動離去作為影片的結尾。

這種共同的結局不免讓人有些驚詫。影片中某個角色的缺席必然意味著電影內部結構中某種力量爭奪的失衡。從電影情節結構來看,導演們不約而同地安排這種離開式的結局,有一種解釋可以說明,那就是沖突是電影情節的推動力,而沖突后的結局將會帶來巨大的藝術震撼效果。實際上確實如此,這些影片都是以結尾取勝,觀影者正也是在這些教育者離開的時刻才強烈領悟到影片“卒彰顯其志”的用心,從而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當然,同樣是“離開”,中外影片中所呈現的電影場景和藝術力度是不同的。在《死亡詩社》中,當基廷老師被威爾頓學院院長驅逐離開時,音樂響起,學生們不顧院長的權威,一個個站上課桌對院長代表的傳統教育表示抗議,對基廷老師表示尊敬和留戀,一種壯烈的悲劇氛圍讓影片極富張力。我們看到,行將離開的基廷老師臉上寫滿欣慰,如同一位勝利歸航的船長。

應該說,這個離去的場景傳達出了豐富的意義。教育者離開的時刻,昭示了受教育者覺醒的開始。這一貌似斷裂式的電影場景使基廷之前所有的教育行為開花結果,讓真正的教育意義在充滿對抗性的瞬間完整生成。是的,就在這個瞬間,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思想顛覆了貌似強大的教育傳統,一場無聲的教育思想革命似乎就此拉開帷幕。我們不僅不以教育者的離開為遺憾,反而對此情景充滿了感激,甚至因此對受教育者的未來充滿了更美好的想象。

同樣,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當馬修老師被校長解聘而垂頭喪氣地走出校門,就在他回首一瞥時,他看到一條條從高墻窗戶中伸出的學生的手臂向他表示無聲的敬意和告別。馬修寬慰地笑了,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看到孩子們對于自己教育理念的認同和接受。甚至在他坐上汽車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個年齡最小的學生竟然乞求馬修把自己帶走。馬修在猶豫之后,最終帶走了這個孩子。這同樣是個富有象征意味的結尾。盡管馬修自認為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失敗的學監,但他的教育卻大獲成功,被帶走的孩子也成了新的教育種子和教育春天的象征。

《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凱瑟琳的離開同樣被學生們戀戀不舍地追逐。在離去的汽車里,凱瑟琳的臉上洋溢著富于成就感的微笑。是的,她和基廷、馬修一樣,都是失敗的教育英雄,成功的盜火者。

相比之下,國產的幾部電影中教師的離開卻顯得落寞甚至凄涼得多。甚至讓人覺得,他們的離開,失敗有余,英雄不足。在《孩子王》中,老桿兒的離開雖然也緣于他的教書方法與校方領導發生分歧,雖然也給人們帶來了對時期教育荒廢的反思,但是他的離去終究讓人感覺灰溜溜的,更多的是一種無所收獲的迷茫。影片的最后,老桿兒站在山上茫然失措的表情恐怕是反映當時教育最好的臉譜。同樣在《鳳凰琴》中,我們看到張老師的離開只是給人一種過于樂觀的展望,卻沒有從教育對象那里看到任何覺醒的跡象。至于像《美麗的大腳》這類以溫情女性路線關注鄉村教育落后現狀的影片中,我們看到張美麗的去世雖然預示了夏雨的到來會帶新的教育面貌,但總歸只是試圖通過一位教師的苦難生活來表征鄉村教育的苦難現實,而缺少對教育問題的真正思考,同時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聯意義也無從體現。

總的來說,在中外教育題材的影片中,我們都看到了“離開”這一共同劇情,但是這一共同劇情背后卻蘊含著不同的主題結構和行為價值。在國外的幾部優秀影片中,教育者的離開反而啟動了新的教育理念,體現了現代與傳統教育之間對抗的沖突價值;而在國產的幾部優秀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無奈而凄涼的離開,是缺少反思價值的離開。這種離開雖然被導演不自覺地安排了一個個聊以的“光明尾巴”。如《孩子王》中燒壩場景象征的春風吹又生的希望,《鳳凰琴》中張老師下山時說的“瑞雪兆豐年”一語中的期待,《美麗的大腳》中夏雨跳下山坡象征著希望。但是這些終究讓人無法信服地確認新的開始,甚至讓人感覺預示著悲觀的輪回,正如在《孩子王》中反復出現的“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講故事”式的回環修辭所暗示的那樣。

中西教育題材電影中的同一結局之所以有著不同的含義,首先恐怕是因為影片各自的問題意識和對象不同。對于中國的教育題材影片來說,影片中所要反映的問題,是鄉村教育資源的貧乏和教育方式的落后。無論在1980年代的《孩子王》還是在1990年代的《鳳凰琴》中,作為“孩子王”的教育者眼里看到的是缺少課本、缺少老師等由貧困帶來的教育資源短缺問題。甚至在21世紀初拍攝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中,我們看到的仍然還是這些問題。我們說,《孩子王》中的缺課本,《鳳凰琴》中的缺老師,《美麗的大腳》中的缺電腦這些情節歸根到底就是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主要表現就是教育硬件資源配置上的失衡。因此,在這些影片中,“孩子王”的角色更多地扮演著父母的角色,試圖用自己的情感去彌補學生這些方面的不足,甚至為此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如《美麗的大腳》中的張美麗。

但是在國外幾部影片中,我們卻看到了另一個問題對象,那就是“何為好的教育”。這一問題的展開在《死亡詩社》(1989年)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影片中,出自傳統而反叛傳統的基廷老師的出現是“何為好的教育”這一問題的肇始。當基廷啟發學生“抓住時光”“及時作為”時,學生們的心靈似乎領受到了春雨般的滋潤。在后來的教學中,基廷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發展自己的個性,尋找生命的意義。正如基廷常說的:“兩條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選擇走人少的那條。”學生在基廷的教育下,一個個變得富于靈性,充滿激情,而且不少學生開始找到了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個性所在。但是,基廷勇于改革的教育理念在世俗和功利主義的傳統教育勢力面前顯得勢單力薄,最終以基廷被校長開除而結束。但是在基廷離開時,學生用站上課桌告別的形式為基廷反抗傳統的教育行為敘寫了一個總結式的寓言:思想的高度取決于對抗的姿態。

如果說國產的幾部教育影片反映了中國落后的鄉村教育現狀,體現了對教育資源匱乏的探索,側重的是物質方面的教育思考和關注,那么,《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等影片則是展現了是教育者對教育傳統的思考,對教育思想的探索,更準確地說,是人本教育觀與實利主義教育觀的對抗。

中西教育電影在探索的主題上竟然存在如此涇渭分明的差異,不禁讓人訝然。要知道,進行對比的這幾部影片生產和上映的年代都是相差不多的,基本可以說是同時期的電影作品。(實際上,這幾部影片已經算是較具反思特質的國產教育電影了,其他的諸如近年來一些主旋律人物影片和兒童商業影片則思想性更弱。)也許有人會認為,造成這種鮮明的差別,是因為中西方之間國家政治、經濟和教育發展的水平存在巨大差異。確實如此,不同的教育發展水平面對的問題自會不同。但是我們對此不禁要自問,難道對教育的思考和探索真的就必須只能遵循“倉廩實而后知禮節”的邏輯么?難道就因為這些借口,我們的教育電影就可以只思考教育資源的匱乏而拒絕探索教育思想的革新么?難道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不是同時發生、同時作用在教育流程之中么?

應該說,這種中西教育題材電影中人物結局趨同而影片主題迥異的現象是一個極好的思考節點。在筆者看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中國的電影人對教育題材電影的特質和范圍缺少更深入更開闊的探索,教育題材電影還遠遠沒有成為一種特種類型片得到專業性探討和拓展。目前,在我們可以見到的國產教育題材影片中,我們看到大多數具有反思氣質的影片所挖掘的題材基本上涉及的是教育實踐的外部現象,而且主要集中在鄉村教育題材的范圍。總的來說,中國教育題材的電影所呈現的要么是農村教育的資源短缺,要么是勞模式的優秀教師,要么是回憶童年反映學生成長的兒童故事,就是沒有對教育的核心――教學行為進行深入的題材挖掘。即使是在鄉村教育題材的電影中對課堂教學行為有所反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淺嘗輒止,如《孩子王》中雖然對語文教學中僵化的蘇式教學方法有所反映,也有讓學生聯系真實生活來寫作文的情節,但這些都因為教師本身缺乏專業性而呈現出一種“無意識”的教學方法,更多的只是佐證時期教育荒廢的現實,根本談不上對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的自覺探索。至于《美麗的大腳》中張美麗指出學生的造句出現錯誤時說:“你犯了一個錯誤,驢是不會高興的。”“夏老師念啥,我們就念啥”等等都反映出教學的專業性相當滯后。我們知道,課堂的教學行為是課程、教育理念等重要教育內容完成的載體。如果一部教育題材電影缺少對這一載體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我們很難說這部電影走進了教育的內部,也很難在影片中顯示某種教育理念。而對這方面的探索,單單依靠聚焦教育資源不平衡,著眼于鄉村教育這一題材,是難以完成這個藝術和教育的雙重探索任務的。

當國外教育題材電影中的“孩子王”借用詩歌(如《死亡詩社》)、音樂(如《放牛班的春天》、繪畫(如《蒙娜麗莎的微笑》等方式來探討學校課程和教學方式,并以此發起對傳統教育思想的對抗和革新時,中國國產教育題材電影卻似乎在這方面無動于衷或無計可施。類似詩歌、音樂、繪畫等所代表的“藝術”,其實只是一種適合在電影中最直接展現教育理念的教育手段而已,當然也可能是容易引起教育爭鳴的一種方式,它之于教育改革和探索的“炸彈”效果,恐怕也是國外教育題材電影不約而同地選擇這一方式的原因。倘若國產教育題材影片立意于直指人心的教育關懷和對教育思想的實驗性探索,就有必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尋求新的敘事手段。

實際上,從當前的國家教育發展狀況和政策規劃來看,我國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問題正在得以逐步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也開始納入政府的工作部署。新的教育背景和問題是,在中央政府“以人為本”的教育大理念下,缺少富有教育思想的教育者來落實這一教育理念并改革當前的教育實踐。

篇3

【關鍵詞】數字電影誕生發展

一、我國數字電影的情況

中國數字化電影還處于起步時期。中國數字化電影的發展有兩大困難:經濟問題,目前在中國發展數字電影還很難產生利潤,數字化電影資金的投入非常大、設備折舊率高、工作員工的工資高等,中國數字化電影事業面臨著如何創業、如何吸收外來資金“注入新鮮血液”,如何實現商業回報進行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等緊迫問題。人才問題,中國目前缺乏發展數字化電影的多層次人才,中國的藝術家太注重技術和藝術的分界線,缺少既懂藝術又懂技術的人才,缺少像制作總監這樣的高級人才,而且各個數字化電影企業之間缺乏戰略性的合作。

二、數字電影的技術原理及制作方式

數字電影的整體技術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把數字電影后期制作階段的影像信號制作成數字電影母板。第二階段是委托專門的數字技術服務公司對母版信號進行數字壓縮、加密和打包,然后通過衛星或網絡傳送到當地的放映院,也可以直接將母版信號刻錄成DVD只讀光盤或錄制到磁帶等載體上,通過傳統的特快專遞等服務發送到當地影院。第三階段是在當地各影院或地區數字信號控制中心對數據信號進行接收和存儲,獲取和發送放映授權以及解密密碼等。第四階段是通過數字放映實現數字信號的放映。

制作方式

它有三種制作方式:一是計算機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拍攝;三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完成后,再數字化到電腦硬盤里。從這三種拍攝方式的效果看,目前用膠片攝影機拍攝的圖像質量遠遠高于另外兩種方式,因為膠片的分辨率和色彩還原度還遠不是目前數字電影所能夠趕得上的。這與成像原理不同有關,鹵化銀軟片基于自然感光成像,其顆粒的細膩程度遠遠大過CCD的人工設計光電學像素,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提高,高清晰數字攝像機的分辨率技術指標會逐漸接近甚至達到膠片攝影機的水平,但在色彩還原度上,高清數字攝像機仍舊無法達到膠片攝影機。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最佳的院線級數字電影制作方式,仍舊是前期膠片拍攝,經過膠片洗印轉數字信號進行后期編輯、處理后,再轉為數字視頻技術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攝的畫質已經確定,后期轉為數字放映,由數字技術將鹵化銀的色彩和細節進行精確定位,其放映效果遠遠超過膠片放映機,避免了膠片的閃爍、模糊等等缺點。現在電影院大片的“數字版”即為上述技術的成功實踐。

另外,在光感寬容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很弱。同等條件下,膠片攝影機只需要打一盞燈甚至不需要打燈,但數字攝影機卻需要兩盞甚至更多的燈光來彌補CCD的感光問題,而在對比度上,數字技術的細節還原度則大大降低,當被攝物體的亮部和暗部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對細節的捕捉和“寬容性”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看數字拍攝的電影之時,會發現,當畫面明暗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的電影,暗部的細節就會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膠片電影卻能呈現出非常微妙的細節和色彩對比。

該實驗室的負責人最后的結論是:“在現今條件下,我們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數字技術全面取代膠片技術,仍舊沒有充足的理由,我們看不到數字技術的決定性優勢。”所以,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的前景,更加接近于電視藝術,而非電影。在數字技術出來三十年的今天,世界拍攝電影的主流仍然是膠片攝影機,大概能夠說明問題。數字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成本和作品母帶的保存效果,同等條件下,賽璐珞膠片對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內,甚至30年。因為鹵化銀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從時間上說,硬盤的數字技術,幾乎是無損的。

三、發展校園數字電影的現實意義

充分發揮校園數字電影院教育的作用

第一,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引領學生自主健康成長,校園數字影院的開通,就如同餐桌上的調味劑,使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有張有弛,張弛有度。學生不僅欣賞到更多正版、高清的數字電影,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培養了他們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這些對于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正在形成的中職生來說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活動深化教育效果,促進學校德育法制建設,為了深化數字電影教育效果,學校依據整體工作要求,設計了各種教育活動,如針對就業班的學生主要開展了以愛和責任為主題的活動,如“如何承擔責任”大討論;“假如我是……”未來暢想;“今年我十八,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向父母說說心里話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更多的體味到了來自于父母的愛、來自于社會的責任,在關愛中引領他們肩負責任,遠離暴力。針對升學班學生開展了以勵志和放飛自我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開展了“榜樣引領成長”演講比賽、他(她)讓我感動作文大賽、“我的快樂校園生活”DV大賽等,使他們在實踐中豐富寫作素材,提高自信心,增強道德體驗,提高綜合素質。

一部部題材多樣的影視作品,不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大量學習素材,也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條件,對于一些主題比較鮮明的影片,我們還會利用周五的時間在全體教職工中和黨員電教站中進行播放。這些清新昂揚的電影人物形象,不僅影響著學生也深深打動著我們的教師,數字化電影由課外到課堂、由學生到教職工的巨大效應使我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如虎添翼,教育教學工作穩中有升。學校也成為平谷區法制教育示范校、黨員電教播放站市級先進單位、首都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等。

篇4

關鍵詞:

    生態動畫片,是動畫片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創作既有動畫片大范疇創作的規范和標準,也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但是,藝術創作都是利用技術手段,用劇本作用于情感。所以,生態動畫片的創作,從大的范圍說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從小的范圍內說,是針對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藝術化成動畫表現形式,來啟發和引導人們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生態動畫片的創作包含了實用主義,科學幻想,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挖掘顯而易見的表現方式。大到動畫電影的創作,小到多媒體小短片的表達,總之,寬泛的劇作創作給生態動畫片一個廣闊的生長空間。

一, 人與自然創作模式

    生態動畫片,顧名思義,是以生態環保為題材的動畫片,這就涉及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由于人類與自然長此以往的關系,和當今現狀以及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多數會產生人和自然關系的不和諧狀態,由此而產生從對立的關系。或以千百年來的歷史進程為背景創作,或以當下繼續解決的問題為創作源泉,總之,這樣的對立關系,通常為生態動畫片中所常見的。當矛盾由此產生之時,也是劇情開篇之時。一般的動畫片也具有這樣的欲揚先抑的創作手法。但生態動畫片中的主人公設置,一般是人與自然,或人與自然某物。這樣,容易使觀者產生共情的心理,從而關注接下來的劇情發展。

    雖然動畫片創作類型眾多,尤其是一些動畫大國的發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創作類型多種多樣。但是具有教育意義和發人深省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動畫片,還是藝術文化中值得推崇和發揚的,所以,生態動畫片更多的傾向于結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這就是對立統一中的“統一”表達。

二, 生態動畫片題材特點

    動畫片的故事題材廣泛,涉及到具體故事劇本化,內容形象化之后,就更加簡煉和生動。這是動畫片廣義上劇作創作的題材特點。生態動畫創作也隸屬于本領域,但是,它更專注于小事件大寓意,取材簡單,內涵豐富,寓教于樂,修身養性。

    動畫劇本的類型與格式,是緊緊圍繞主題,設定情節、角色,規劃結構、故事改編,類型豐富多彩,但多數為科幻、動物、漫畫、武俠、偵探、童真等;動畫電影更加豐富,圍繞親情、友情、愛情展開,多觸角蔓延,集中一個中心升華。核心概念樸實,但是展示的內容卻生動和怪異。在故事情景的設置上,有一些關鍵點是必須注意的,也是區別動畫片創作類型的關鍵:即情節點、情節線、敘事模式、敘事技巧、敘事藝術性。生態動畫片的創作可以依據這些傳統動畫片的藝術樣式,但以內容親切,內涵深刻,表現清新為多數的藝術表達,這樣更容易被廣大觀眾從心理層面上接受。當然,也存在故事情節復雜,結構曲折,表現形式色彩和造型上夸張、對比強烈的生態動畫片。這一類的動畫片一般都從欲揚先抑,通過及其相反的展示,來突出和反轉真正要宣傳的內容。這也是一種表達手段,某種程度上講也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生態動畫片的創作是與時俱進的,緊隨時代步伐,創作以致用。所以它的題材更加的貼近百姓生活,于是從畫面效果和表現形式上都通常采用大眾容易接受的形式。在內容上,宜運用身邊小事件,但是具有很強烈的教育意義和警醒的作用。取材簡單明了,不宜復雜多變,不宜采用科幻、武俠等虛幻題材,就是身邊信手拈來的平常小事。這樣取材簡單,又從身邊而來,容易讓人產生親切感,也更加具有說服性,并且印象深刻。所以,生態動畫片創作特點明顯,容易把握,容易實施,寓教于樂效果好。

三, 實用主義創作風格

    與眾多喜歡引經據典的動畫片比較,生態動畫片,尤其是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電視生態動畫片不太常見歷史傳統文化的宣傳,更多的是時代感強烈,藝術創作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動畫作品。這樣的創作模式更加符合時代要求,也符合生態動畫片題材的選擇,在接下來的創作中更加具有針對性和表現性。因為動畫片本身擁有想象、夸張等特質,也更好的把現實中無法直接表現的東西用隱喻的方法表現出來,這樣敘事結合,相得益彰。因為具有了這樣的實際意義,所以,在當下文化產業中占有重要的社會表達意義。小小動畫,可以展現大大社會。

    生態動畫片的實用主義創作風格,更加開闊視野、把握趨勢、融合傳統與時代觀念、弘揚環保精神,以詼諧形、原創性、學術性和國際性為創作宗旨。這樣的動畫作品已經不僅僅是為娛樂和文化所用,更加具有社會意義,實用性極強,責任性極強。在當下低碳生活、環保社會的大環境中,一直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由于生態動畫片的創作屬于類型動畫片的創作,所以它的劇作創作有著自己獨有的特征,也是當今社會學要和藝術創作需要相結合而產生的結果。本文的粗淺分析,目的是試圖讓生態動畫片這一新的動畫類型劇作創作特點更加充分的顯露,使此類動畫片獲得更有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迪士尼動畫電影的生態敘事》,《電影文學》2005年第4期.

篇5

論文關鍵詞:英語原聲電影 中專 英語教學

論文摘要: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正確運用英語原聲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輔助功能,增強教學效果。

電影是以圖像、聲音、字幕等傳播介質為特征的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電教媒體,已成為英語教學中的輔助手段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有利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一、充分認識原聲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

1.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傳統的中專英語教學模式主要教具有粉筆、黑板、錄音機等,形式單一而無趣。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將圖像、聲音等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運用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將知識展現,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知識、吸收知識、掌握知識。

2.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

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將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詞匯、語法等上面,更多地追求形式和準確率。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感受:考試我能感覺出來答案,但是,我不敢說,不標準;更不能聽,幾乎都聽不出來。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我們學習英語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聽課堂上老師的教授,而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發音,無論標準與否,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英語原聲電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生可以運用其中鮮活的語言,這樣學起英語來更容易理解、吸收。

3.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對英美的了解

學習語言,必須了解相應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可以了解到英美的社會發展歷程、風土人情、思維方式等真實情況,尤其是價值觀念的變化。可以說,原聲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是了解中西文化差距的簡單、快捷的途徑。

4.英語原聲電影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模仿力

電影,是一種藝術,來源于生活,升華于生活。通過電影學習,學生能融入其中,感受角色的心理,從中還可以獲得藝術教育和美的熏陶。電影中經典的話語、唯美的場景在給學生們帶來愉悅的同時,使學生們更加輕松地進入到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劇中主人公,放棄做“啞巴”,大聲地讀出來。

二、利用英語原聲電影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英語原聲電影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成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但是,任何事物都其兩面性,它也不例外,因此,在運用這一輔助教學手段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恰當選擇英語原聲電影

原聲電影要在選擇主題上積極、健康、向上;內容可以涵蓋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要難度適宜,且要符合語言訓練的目的。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

2.要明白原聲電影只是輔助教學方式

利用英語原聲教學只是作為平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作為主要方式,如果形成通過應用原聲電影教學來看電影,甚至出現了打發一堂課的思想,而忽視了這只是一種教學方式,將會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無法完成真正的教學目的。

3.掌握好播放時間,切勿讓學生沉迷其中

一部英語原聲電影的播放時間一般都在1~2個小時,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時間比較長。由于電影中的畫面唯美,音樂動聽,很多學生更加不愿意接受原來的教學模式。

總體說來,英語原聲電影對于學生學習英語是一種受益的輔助手段。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可以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好準備,努力去了解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雪松.英語電影與英語教學[J].電影評介,2008(2).

篇6

隨著社會的發展,英語名著電影教學越來越受到師生的歡迎,它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視。英語名著電影對大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其具體表現在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提高聽說能力;充分展示文化差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三個方面。英語名著電影課使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化中提高人文素質,在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學習英語文化。

關鍵詞:

英語名著電影;大學英語教學;聽說能力;文化差異;人文素質

在20世紀迅速發展起來的電影,作為一種傳播最快、極富魅力的國際性藝術形式,是當代最富有影響力的大眾傳播媒介之一。影響世界的經典電影作品,尤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英美電影作品,深得我國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英語名著電影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英語。誠如董橋先生在其著作《學問存放在東京》所說,“學英文多跟外國人來往,多看西洋電影,多看電視上的英文臺節目”。[1]英語名著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視,尤其是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其具體表現在提高聽說能力、擴大詞匯量;展示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文學欣賞能力等方面。

1擴大詞匯量、提高聽說能力

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語音、語法、詞匯等)和交際能力。英語名著電影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習得語言知識的條件,它通過可視素材使學習者如同置身于英語的語言環境中,提高聽說能力,了解和掌握英語國家人民在真實的英語交際中語言的運用,。電影語言是接近生活,英語名著電影語言密集度高,電影中的對白貼近日常生活,是學生口語練習的最好示范。電影對白中的不少臺詞本身就可作為語法現象講解的最佳例句,教師應在讓學生熟悉影片內容的基礎上選擇一些呈現率較高的典型疑難詞句,以這些詞句為依托重點講解,既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影片內容,又可豐富語言知識。特別是結合影片臺詞講解一詞多義、雙關語、歧義句、俗語,使學生學得活,記得牢,從而達到輕輕松松地擴大詞匯量的目的。在英美電影真實生動的語言環境中,學生不但能夠積累大量詞匯和句式,學到的是活的語言。在電影《甜心先生》中,湯姆•克魯斯飾演的體壇經理人突然被解雇后正愁沒事干,一位相熟的人想聘請他,他一聽電話就脫口而出:“Youbet”。這不是叫對方去賭錢,其實是“我當然會去”的意思。所以,當有人問你“Canyoudoit(你能干這件事嗎?)”,如果你能,你就可以用非常地道的“Youbet”回答。又如:《泰坦尼克號》中,杰克說:“Rose,you’renopicnic....”,“nopicnic”原為口語“不是輕松的事”,但“you’renopicnic”此處應該理解為“你脾氣不好”。幾乎每一部經典英文電影都有其經典臺詞和會話范例,這些經典臺詞和會話范例被大家所使用和模仿。如:《亂世佳人》中的“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甜心先生》中的Youhadmeat“hello”(當你說"你好"的那一刻起就擁有我了)等。這些會話雖然簡單,但在生活中卻十分常見,通過這樣鮮活的生活語言,大學生們適應真實的交流環境,從而有利于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簡單又精彩的英美電影片斷是提高聽說能力的突破點所在。在開始時,師生應選擇一些情節簡單、語言清晰的影片,如《愛的故事》,《阿甘正傳》和《幸福來敲門》等經典又有教育意義的影片。

2展示文化差異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3]要全面正解地理解由語法詞匯表現出來的話語的意義,必須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知識,所以語言的學習應該和文化的學習同步進行,這樣才能將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英語名著電影進行教學,突出了最新的“交際教學方法”。高品質的英美影片通過演員的表情和演技,調動了體態語言的作用,實現了“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的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作用,使學生不但身臨其境,而且還能“察言觀色”,促進對語言的表層和內涵之間關系的細致體會。通過電影,學生可以深刻了解西方文化的諸多方面,小到日常生活習慣、風俗傳統與社交禮儀,大到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等。[2]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學生潛意識將所看到的與中國文化積淀對比,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觀看英語名著電影為學生提供了同時學習語言和文化的機會。電影中的交際環境比較接近真實的生活環境,文化信息量大,反映生活面廣,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體現出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休閑、交流等社會活動。英美電影課豐富多樣的視聽材料所提供的語言形式和社會文化語境可以培養學生識別文化差異的能力,激發通話動機,從而把目標語的語言學習與目標語的文化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真正掌握該語言的目的。學生在觀賞英美影片時會看到影片中許多和中國不同的東西,對英漢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從而更好地運用語言。如:對于來自別人的稱贊,在英美等國家,被贊美者一定會照單全收,大大方方地說上一句“Thankyou”,而并不會覺得不好意思。英美人無論是家庭成員之間,還是上下級或上下輩之間,即便是為了小事都會習慣性地使用“Thankyou”。又如:在英美國家,人們相互之間打招呼的方式與我國的習慣相差也很大,甚至有些稱呼方式在中國人看來是有悖情理或是沒有教養的行為。英語中不論稱呼男人還是女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年輕人稱老年人也只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等。在美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比較不拘禮,即使雙方在年紀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別也不例外。例如很多美國學生對自己的老師,哪怕是德高望重的教授,都可以直呼其名。這種"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禮表現,在很多東方人眼中則認為是失禮的行為。了解這些英漢文化差異,有助于學生在英美人打交道時,不會出現“文化休克”,導致交際中斷。聲情并茂的語言材料,使學生“身臨其境”,自始至終處于一個外國文化活動的環境之中,各種感官受到刺激,學生可以通過接觸各種文化、語體、副語言知識在真實環境中活用的情景,潛移默化地學會使用這些語言知識,同時又鞏固了語言知識。

3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文學作品和人文素養的關系密不可分,文學作品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文學的熏陶滋潤是手段,素養是提升是結果。[4]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是震撼人類心靈的教科書,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和人文主題思想。[5]自電影誕生以來,電影和文學就有了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電影的普及化和大眾性一定程度上使文學作品為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通過電影的再詮釋,傳統的經典文本重新為人們所重視和欣賞。一部成功的電影甚至會促使文學原著的暢銷,使之成為文化熱點當越來越多的文學名著被改變為電影之后,人們的欣賞渠道得到了拓展,對文學作品有了更直觀地理解和認識,可以說電影對文學的普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語名著電影改自于英美文學史上的名篇巨作,這些根據英語名著改編而成的電影對英美文學作品在中國的流傳功不可沒。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和朱麗葉》、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就被改編為電影上演。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成為簡•奧斯丁》是專為紀念奧斯丁而拍攝,該電影一上映就引起了轟動,掀起了新一輪大學生們閱讀奧斯丁作品的,學生們對小說中所描述的十八世紀時的英國社會習俗有了比較感性的了解。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密歇爾所寫的《飄》(又名《亂世佳人》)自從1936年誕生之日起,對于讀者就具有擋不住的魔力。[6]如此吸引人的原版小說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將近四個小時的電影,卻成功地再現了小說的故事風貌。英俊瀟灑的男演員、漂亮迷人的女演員、精湛高超的演技、恢宏壯觀的場面、不同凡響的色彩效果……,一切都讓學生回味無窮。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學生對這部小說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對于美國內戰那段歷史也有了比較直觀的感受。而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非常關注現實和社會問題,其著作成為英國電影創作的豐富題材,如《霧都孤兒》和《荒涼山莊》等再現了當時英國社會的黑暗。英語名著電影能夠較完全展現出英美文化的特征和風貌,使學生在觀影的同時對英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通過對英語電影的學習與鑒賞,學生們既提高了英語綜合能力,又鍛煉了文學欣賞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語言技能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感。

4結語

英語名著電影為學生提供了聲情并茂的語言材料,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一個外國文化活動的環境之中,多種感官受到刺激,學生可以通過接觸英美文化、多種語體、副語言知識在真實環境中活用的情景,潛移默化地學會使用這些語言知識,同時又鞏固了語言知識。英語名著電影課使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化中提高人文素質,在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學習英語文化。

參考文獻:

[1]董橋.

[2]張樹艷.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改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9):100.

[3]張友平.讀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再認識[J].外語界,2003(3):41.

[4]李忠霞.高校英美文學系列課程與人文素質培養的關聯性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0):178.

[5]覃春華.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英美文學的調查與研究[J].語文學刊,2014(4):106.

[6]蔣紅萍.(飄》的魅力[A].蔣堅松,蔣洪新,三湘譯論[C].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316.

篇7

不知不覺,在天河區城管局已經實習了十二天,從當初的緊張失措到現在的完全適應,時間就在彈指之間過去了。因為是后補進人事局的,后來又被調到城管局,開始的時候覺得有很多未知數。實習的地方遠離了大多數人實習的區政府,在那里實習的大學生又只有我一個來自華農,一開始不太適應,但是漸漸地又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無窮。

每天的工作都不繁重,應該說是比較輕松吧。我至今做過的工作無非都是排檔案,蓋頁碼,打資料,制表格,核實數據,復印傳真文件等等,都是些文秘的工作,但是從這些工作當中我當然也學到很多東西了,例如我學習到復印機傳真機的用法,我超越了自己的最快打字速度,他們用word或者excel遇到問題也會問我。其實我也想干多點事,多幫幫他們,不過可能自己資歷不夠,他們也不會把太復雜的事情交給我做。不過也沒關系啦,現在才大一嘛,慢慢磨練就行了。

實習以后,更加能體驗到上班族的生活了。作息規律比其他在家度暑假的同學要來得規律,早睡早起,準時吃飯,但是擠公交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幸好上班的地方離學校比較近,不用當太久罐頭里的沙丁魚。有時會在想象自己未來會不會每天就是過這樣的生活,感嘆一下,但是生活還要繼續。

城管局比起區政府可能地方不大,但是我覺得在那里工作是比較舒適的,那里的人也十分友善,他們經常稱我小姑娘,在工作上會比較耐心地回答我的疑難,有好吃的也經常請我吃,有一些倒茶水搬東西的活兒也不會叫我做,但是我覺得這樣就實在太客氣了一點了。我總覺得未來畢業后出社會工作可能就沒有人對我這么客氣了,我也想多打雜適應一下,不過現在就先享受作為實習生的優待吧。現在和同局的三個華工的師兄師姐都混得很熟了,和他們交流學到很多東西,也深刻體驗到華農與華工的實習氛圍有著天淵之別,我有點自豪。

篇8

關鍵詞:英文電影;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優化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后稱《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以及學習策略。根據《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教學目標,其別強調了聽說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仍采用所謂規范教材,沿用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這樣類似標準化的課堂上教師反復機械化進行的教學流程為:放音---講解---重復放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單一必須會導致聽力課堂的教與學都索然無味,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難以提高、聽說教學的課程目標難以達成。英文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絕佳的聽說素材,對其有效地加以利用能夠有效突破現有教學的局限,提高聽說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1 英文電影對于優化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傳統的大學英語聽說課堂都是圍繞特定的教材展開,這些教材雖然符合了教學目標,卻往往缺乏趣味性和真實性。而英文電影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直觀形象的視聽沖擊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將其引入大學英語聽說課堂可以大大豐富教學內容,延伸既有教材,寓教于樂。學生并非進行純粹娛樂性的觀看,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影視素材展開一系列學習活動,從而獲取多層次的立體感知、理解和運用,這樣學生可以在興趣盎然中達到教學任務要求,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效率。

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聽說技能,增強現實會話能力

目前,我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然是圍繞應試主線,因而學生積累的英語詞匯大都停留在考試層面,而非貼近生活的地道用語,這無疑會導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進行語言交際的困難。把原版英文電影引入大學英語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突破教學局限。相對大多數英語聽力教材,英文電影創造了類似真實的語言環境,其中的對白表達、語速語調都貼近現實生活。選擇恰當的英文電影為增強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提升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提供了豐富、生動而形象的視聽素材。電影中內容豐富、風格迥異的臺詞成為絕佳的真實而地道的聽音資料,也成為口語模仿的素材。

3、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其表現形式之一。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了英語國家的文化才能真正的學好英語。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這其中包含了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文電影可以形象、生動而真實展示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歷史傳統、思維模式以及價值觀念等等,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差異,彌補文化知識的缺失。英文電影為學習者直觀體會英美文化的打開了一扇窗,學生通過觀影可以感知并思考中西文化差異,把英語學習提升到文化層面,進而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2 利用英語電影優化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實踐―以《當幸福來敲門》為例

1、篩選適宜的影視素材

教師在課前必須篩選適宜的英文電影作品,通常需要從語言和內容兩方面進行考慮。從內容上來看,影片主題應該積極向上、有一定寓意,反映主流價值觀和人生觀,并且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學習需求。從語言方面來看,教師應該依據《教學要求》,并結合學生實際聽力水平選擇影片,注意其中的發音和語速。按照《教學要求》,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按照層次劃分為一般、較高、更高,其中一般層次要求語速較慢,每分鐘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詞,要求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而較高要求的語速則提升至每分鐘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詞,并且還增加抓住相關細節的要求。因此在影片的選擇上低年級和高年級各有不同。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應該選取語速較慢、語言淺顯、情節簡單的電影,《飛屋環球歷險記》、《功夫熊貓》等動畫片都不失為上佳選擇。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有聽力基礎和詞匯積累均有稍高要求的影片,并且把英美文化導入納入考慮,可以選擇《當幸福來敲門》、《亂世佳人》和《阿甘正傳》等經典歐美電影。

2、合理的設計相關教學活動

教師需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充分利用英語電影來優化教學。因此,學生觀影并非脫離教學的純粹娛樂放松,而是通過觀影展開學習以立體化感知和理解作品,獲取英語語言文化知識,運用相關聽說技能。以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為例,教師可在觀影前布置學生通過搜索了解相關電影背景、故事梗概、獲獎情況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提前推測劇情結局,這樣活動均可調動其觀賞和學習熱情。教師還可把影片中的高頻詞匯和常用俚語摘錄出來進行點撥講解以減少聽力障礙。觀影過程中,影片大量的經典對白既可以成為模口語仿練習的素材,還寄寓了人生哲理。例如,Chris Gardner說的一句精彩話語:如果你有夢想,就要捍衛它(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讓學生挑選出自己最有興趣的精彩片段,記錄經典對白或者把劇中最有哲理性的語句,在觀影后分組進行配音模仿或者情節再現。通過合理地設計出一系列延展性的教學活動不僅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影片的印象、感受西方文化,更能訓練學生的聽力和口語。

3、恰當地開展觀影后教學擴展

當學生觀賞完影片后,教學活動并沒有就此結束。教師需要檢查評價觀影時的學習任務,并且繼續開展觀影后的后續教學活動,包括故事復述、情節模仿、文化比較、分組辯論、精聽訓練等等。影片觀賞的過程中學生始終帶著問題圍繞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展開學習活動,觀影后進一步鞏固深化。例如,《當幸福來敲門》體現了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現實版的美國夢。教師可以就影片所反映的主題進行討論,也可就某一個評析點讓學生展開討論分析或寫觀后感。教師還應總結梳理影片中的習慣表達、常用詞匯以及社會文化差距等相關知識,比如可以介紹影片所反映出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或基督教文化。此外,影片的某些片段還可以作為精聽材料讓學生反復聽音,可以將部分對白設計為聽力材料,訓練學生速記和準備捕捉關鍵詞的技能。

參考文獻

[1]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Longman,1985.

[2] 王雪松. 論英語原版電影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作用[J].電影文學,2008,(2).

[3]黃燕.多模態環境下的英語聽說影視教學應用研究 [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11).

[4] 李世令,劉亞非.淺談英美原版電影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7,(3).

[5] 教育部高教司.大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論文摘要:工讀學校一向以紀律主導,紀律主導下的學校往往導致學校文化氛圍的缺失,基于工讀學校的特殊性,紀律必須先行,是生存條件與發展保障。紀律主導一向是工讀學校的傳統,但學校畢竟是學校,育人是終極目標,文化必然要成為主導,為此,紀律主導向文化主導轉變是工讀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在這樣的背景下嘗試構建工讀學校的校園文化,通過“一個首要,二大儀式,三大舉措,四大文化”建設,力爭把工讀學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為引領“問題學生”走進文明的和諧校園。 

工讀學校是專門招收有違法、輕微犯罪行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和挽救的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招收13-18歲的未成年人。按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對于有嚴重不良行為:如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傳播的讀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竊;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吸食、注射;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進入工讀學校就讀。 

工讀學校一向以紀律主導,紀律主導下的學校往往導致學校文化氛圍的缺失,紀律是制度化的、規范化、外顯于行為、注重訓練性,是低層次的需要,是應該貫穿于工讀教育的整個過程。而文化則是非制度化的、非強制性的、內化為行為,注重濡染性,是更高層次的需要。當工讀學校紀律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時,為了“問題孩子”長遠的發展和他們的一生奠基應該是所有工讀學校應該考慮的問題。在工讀學校,沒有紀律的文化發展是危險的,就像沒有堤壩的河水是非常危險的一樣,但紀律歸根到底還是為文化育人服務的。在保障所有人的紀律的基礎上,紀律主導向文化主導轉變應該是工讀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工讀學校的“問題學生”更需要有充滿文化情境的校園環境的正面熏陶和浸濕、需要有優秀教師的特殊關愛與守護、需要優質學校文化情境的濡染和滋養。 

文化是個復雜的概念,就華東師范大學鄭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的概念就達310多種。因此,對待學校文化的概念還是“人者見仁,智見見智”。筆者認為的學校文化應該是學校中大部分人在組織中表現出的做事態度和處世態度,是經過內化后的行為的體現,不是說的文化,而是做的文化,是人們在行為中體現出的文化,只有行為中體現的文化才是真實可靠的。 

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現實中工讀學校是一塊相對比較貧瘠的土地,但這里依然需要有一份在貧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懷,為了豐富工讀學校文化內涵,提高工讀學校辦學品位,促進工讀學校持續、健康、和諧的發展,特對工讀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進行了初步的構建。 

一、一個首要:營造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境 

營造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基礎,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境應該是充滿綠化、美化、人文化、書香味和信息化的校園環境,充分利用學校的每一個空間、每一處角落、每一顆草和每一朵花,用激情去點綴他們、用詩意去裝飾他們、用童心去布置他們,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堵墻壁都會說話”,并指出:“隱性課程乃是一種真正的道德教育課程,是一種比其它任何正式課程更有影響的課程”。 為此,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富有教育意義,讓學校成為“問題孩子”們樂此不疲的家園。這應該是每一個追尋教育理想的工讀老師和校長應該思考的問題。 

下面以校園電子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濡染為例。校園廣播可以播放樂海聽音、每日天氣、童話精選、放飛祝福、自救有道、健康寶典、公民教育等內容。“樂海聽音”則是為每日播放經典音樂,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與熏陶;“每日天氣”即天氣預報,并對學生著衣、自我保護等給與適當的建議;“童話精選”主要挑選童話中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名篇,讓“問題孩子”耳邊縈繞著、彌漫著童話的聲音。“自救有道”向學生講授安全與自救知識,提高學生在緊急情況下的應變能力。“健康寶典”主要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方面的內容,以貼近“問題學生”生活知識為主。“公民教育”則包括公德、公益、公共事務參與、公民人格完善等,可以播報德育常規、公益知識、禮儀、世界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內容。而學校電子屏幕也可以不定時文化節日(節日的由來、節日的歷史及節日的慶賀方式等)、今日歷史(歷史上的今天),標兵(活動標兵、勞動標兵、學習標兵、軍訓標兵)生日祝福(教職工與學生)等。 

文化的本質在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濡染、熏陶或陶冶,來啟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這些資訊與“問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亦熨燙人心,可以讓我們的“問題學生”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真情和被尊重的感受,而校園也因此被氤氳著一股清幽厚重的文化氣息。 

二、二大儀式:營造工讀教育圣潔的宗教情懷 

1、靜坐與鞠躬儀式 

對于工讀學校的“問題學生”來說,大多具有好強、好動、好沖動的個性特質,他們心情復雜,時常被憤怒、恐懼、悲傷、憂郁等情緒困擾不安,容易為小事而大動干戈,兵戎相見。靜坐儀式可以讓他們在某一時間段保持靜坐狀態,凝神聚氣,使得心情平靜、心平氣和,從而暫時擺脫塵世間各種紛繁復雜的念頭與欲望的困擾,進入一種恬淡的境界,也讓他們從中學會冷靜、學會懺悔,從而達到養生、靜心、靜性之功效。而鞠躬表達的則是一種卑己尊人的情懷,可以為“問題學生”養成基于平等和尊重的行為習慣和行為規范提供最根本的情感支撐。是一種以行為訓練為主的養成教育,鞠躬同時也創設一個認同的日常文化情境,讓“問題學生”置身其間,就可以產生耳濡目染的道德影響,促進其常規的內化和行為的養成, 

2、世界和平祈禱儀式 

每天我們的世界都會發生很多的災難,應該讓我們的“問題學生”了解這些災難和災難所帶來的痛苦。世界和平祈禱儀式就是讓我們的“問題學生”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為本國和異國的不幸默哀、祈禱。祈禱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在低沉的安魂曲中,“問題學生”門整齊的排列在操場上,靜默肅立,他們緊閉雙眼,鞠起雙手,放在胸口,默默祈禱。黃色的寄托的是無盡的哀思,搖曳的蠟燭傳遞著無限的悲憫。 

通過祈禱儀式可以起到懺悔、靜性、對比、感化、重塑的作用,能夠讓“問題學生”意識到“過去的我”,并主動把“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進行對比,達到自我感化、重塑新我之功效。并且其圣潔的宗教情懷本身就是對“問題少年”復雜的內心情感的一種治療,置身之中“問題學生”內心的溫暖情感就會油然而生,對問題學生的精神重塑具有很好的功效。 

三大舉措:打造工讀學校高貴的大學氣質 

1、講普通話,用文明語 

工讀學生使用方言講粗話,臟話,開口就出,非常流利,但是我們發現使用普通話爆粗口就比較困難。堅持普通話,有助于降低“問題學生”使用不文明語言的機率。再次,“講普通話,用文明”也是時代對當代青少年的要求,問題學生大多處于少年期,早日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與溝通,對孩子將來融入現代社會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2、第二課堂:系列主題講座 

工讀學校有第二課堂,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力爭把第二課堂做大、做強、品位做高。如舉辦名校研究生義務系列講座,可以聘請高校中兒童文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律、 

社會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研究生或者老師給我們的“問題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知識普及性義務系列講座,還可以請回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我與母校”的故事、家長的訴述故事等教育講座。堅持下去,第二課堂系列主題講座,就會形成工讀學校的一種文化傳統,開拓了“問題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工讀學校的大學氣質,也為學校常規教學注入一種新的元素。與此同時,講座人員他們的榜樣示范對我們的“問題學生”本身也具有一種耳濡目染的作用,這種教育是一種活生生的真教育。

    3、品牌特色:經典電影欣賞 

好的影片就如一顆幸福的種子,一旦扎根于孩子的內心深處,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影響,工讀學校可以選擇特定的時間段,組織所有班級統一觀看經典影片賞析,可以是一周一次,立志把“經典電影賞析”做成工讀學校的一個品牌特色,對所有“問題學生”和教師進行文化濡染。好的影片能夠觸動孩子內心復雜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經,讓他們在“歡笑”和“眼淚”中接受一點一滴的教育與感化,為此,電影主題的選擇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可以選擇“當幸福在敲門”和“小孩不笨”等勵志電影和親子電影、此外還應該考慮影片觀看的后續性,如可以通過寫日記、寫觀后感或者教師的講解等形式來深化對影片的思考,來強化影片的觀看效果。 

四、四大文化:創設富有文化情境的工讀校園 

1、班級文化:文化情境下道德熏陶 

正如約瑟夫?弗萊徹(josephfletcher)說:“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問題,哪里就有真正的倫理學” 。構建班級主題文化就是根據文化情境來利用、優化和整合各種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經驗的教育資源,使得有限的教育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展空間,充分發揮它們在促進學生道德的濡染、浸潤、啟迪、誘導、整合、彌散、激勵道德凝聚功能。 

在環境布置板塊,可以通過主題情境(如親情節,游戲節,童話節)來布置班級環境和學校廊道等;在活動板塊以綜合課程整合為目的,開展各種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科教學板塊,將語文、科學、思想品德、地理等學科進行綜合整合,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在案例分析時,要滲透和倡導建構主義情景認知論,探索和嘗試文化情景教學模式,促進工讀教師的專業成長。 

班級主題文化應在確保學科文化情境課程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整合課程資源,圍繞人文、藝術、體育、健康等文化主題,以德育為主導、以學科為龍頭、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從教學到教育、從課堂到課外、從校園及至家庭、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性教育周、文化節活動。 

2、節日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濡染 

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每個傳統的節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傳承了很多文化、歷史與傳說,工讀學校可以利用節日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舉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讓兒童沉浸于經過優化的節日文化情境之中,其具有接通歷史、感受民俗、體驗生存、回歸傳統、宣泄情感、凝聚精神、寄托幽思等豐富的道德濡染效用”例如,清明掃墓祭祖、端午悼念愛國先人、中秋闔家團圓、清明節祭奠追思、重陽登高敬老、元旦節迎新匯演;三八婦女節憶母親、五一節勞動技能展示、六一節童聲獻母親、七一節頌黨歌詠比賽、八一節革命影片聯播、教師節老師我想對您說、國慶節理想前途教育等等這些傳統節日,使得學生在集體聚會和莊嚴活動中增加對祖國、對家鄉、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加強了特定節日文化對學生的道德濡染。 

3、閱讀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積淀 

朱永新教授經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是一個人的閱讀史” 。讀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曉理,品文可以傳道,吟詩可以怡情,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觀察,我發現我們的“問題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看文學作品的,為此,發動班級的集體力量,共建工讀班級的“圖書角”,為問題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閱讀文化氛圍,不僅能夠激發讀書興趣,還可以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提高學生讀書意識,讓他們在書香班級中接受書香的點滴濡染。 

4、教師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 

工讀學校常常以班級為基本管理單位,通過班主任老師來選擇值班老師,各班級執行班主任的工作任務。班級間缺乏溝通,教師與教師之間缺乏溝通與良性競爭,長期下去,各班級猶如“一方諸侯”,從而容易故步自封而導致職業倦怠,逐漸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為此,工讀學校應該改變這樣一種單一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的創設良好的教師文化氛圍,開展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培養文化型教師,激發工讀教師個體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這樣才會真正激發工讀教師主動的去自我實現。 

文化人心中最大的快慰莫過于有一個表達和交流思想的機緣與舞臺,學校可以舉行“相約星期二”等教師文化沙龍,讓工讀教師參與到文化交流、經驗體會、反思個案、教育心得、教育小故事等的交流中來,鼓勵教師多閱讀,多參加各級論文大賽,多積極。其次,可以讓教師參與工讀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在深入研究“問題學生”的學情的基礎上,以主題、專題的形式編寫適合“問題學生”學習的校本課程,如編寫《工讀學生文化讀本》《工讀學生親情讀本》《工讀學生交友讀本》《工讀學生勵志故事讀本》《工讀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讀本》《浪子回頭金不換——工讀學生特別報道》《工讀學生文明禮儀讀本》《工讀學生法律法規知識普及讀本》等校本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內容貼近工讀學生的實際生活并為問題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要符合工讀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以上措施只為建構有品位、有內涵、有文化情境的工讀校園文化,這是一種努力嘗試,一種理想追尋,而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大家的一份苦心經營。目的只為讓我們的“問題孩子”能夠置身于充滿文化和宗教般情懷的學校氛圍里,接受濡染、接受熏陶、接受改造。再加上工讀集體的信念、人與人之間溫暖與真情、以及對明日之希望,我相信他們生活在這樣的校園文化環境中,應該會快樂的,應該是樂于主動去重塑新我的。總之,構建工讀學校的校園文化,就是要把工讀學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為引領“問題學生”走進文明的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鞠青著:《中國工讀教報育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秦超著:《工讀學生教育轉化的探索》,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演講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篇10

電影在高等學校管理學科教學中具有史料、案例、多模態學習情境構建、第一信號供給等教育功能,對解決高校管理學科教學長期存在的普遍問題有輔助作用。論文還對電影輔助教學應用策略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電影;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管理學科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2-0066-04

0引言

早在1860年杜蒙就指出“電影這項發明可使一切知識的傳授, 如自然科學、工業、機械、美術和技術、軍事戰略等等, 獲得一個迅速、普遍而有效的工具”[1]。電影問世后,雖然其科研目的逐漸被娛樂功能擠占、取代,但在教育家的眼里,它一直未曾失去教育的意義[2]。電影具有重要的教學功能,能夠補充學科文本,充當啟發性的角色[3],此外,電影教學法增進了學生的參與,并使學生更深入地進入學科問題的探討[4]。在浩瀚的電影資料庫中,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料素材,電影作為教輔工具,在語言、藝術等人文教育領域的應用較為普遍,但在高校管理學科中的教育功能與教輔作用卻一直未得到重視。在當前高等教育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綜合利用,學生認知習慣多元化的形勢下,有必要對電影在高校管理學科中的教輔作用與應用進行探索研究,挖掘并發揮電影應有的教育作用。

1電影在高校管理學科中的教育功能

1.1電影具有史料作用

電影具有史料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影特別是記錄片保存了大量的事件、人物、風俗民情、科學發明等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影像;二是每一部電影本身都有時代的烙印,電影記錄、描摹、反映時代,不論是故事片還是記錄片,不論是寫實還是科幻,都有彼時彼地的痕跡,因此電影具有時代的特征,具有歷史資料的功能。管理學科作為發展中的科學,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堂講授,都有大量的學者、理論、時代背景、社會特征需要回顧,以反映學科的脈絡與發展。電影為這種歷史回顧的形象表達提供了可能。比如:在講授“工具人”時,《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提供了良好的視覺描述,如果加以挖掘,還可以在“流水線”、“動作研究”等概念對學生加以引導闡述;《超級工廠》這部記錄片,介紹美國UPS公司自動化、機械化的包裹分揀系統,具有美國企業追求效率的時代特征,學生觀看后,馬上就能理解企業為什么、如何追求工作效率;如果學生對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感興趣,進而想對理論創立者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生平有所了解,教師就可以推薦《美麗心靈》這部電影。

1.2電影具有案例功能

國外學者對電影的案例功能挖掘得比較早,1991年美國迪爾教授在商業道德教學中把紀錄片《華爾街》作為案例進行教學,并發表了相應的電影教學成果論文。電影的案例功能主要由故事片提供。廣義地說,每一部故事片都由一個或若干個案例組成,這是由故事片的藝術形式決定的。對有著良好敘事傳統的中國人來說,故事性具有吸引力,因而容易激發人們的興趣。《唐山大地震》的開頭,便有一個關于理性或感性決策的案例藏匿其中,徐帆扮演的母親做出了一個“救弟弟”的決策,電影對這一決策情境的模擬幾可亂真。領導理論中提到“領導的本質是下屬義無反顧的追隨”,《斯巴達克斯》這部電影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形象表達。美國電影《門口的野蠻人》幾乎將課堂上諸如“垃圾債券”、“惡意收購”、“內部人控制”等重要概念全部涵蓋在內,簡直就是一部《公司金融》的“活教材”[5]。這樣的案例情境逼真、形象清晰,加上視聽效果震撼人心,學生容易接受理解。

1.3電影構建了一個多模態學習情境

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與互動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式完成,每一種感覺代表一種模態。正常的感知與互動是通過多種模態交織綜合完成的[6-8]。在學生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都缺乏的情況下,要還原文本中以單一模態表現的多模態情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文本作者也時常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它既要求作者有管理學科的知識背景,又要兼有文學大師的語言能力。因此,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文本閱讀經常有一種“紙上得來終覺淺”的缺點。要使學生學以致用,避免“紙上來紙上去”,多模態認知顯得更為重要。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設備,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高達65%[9]。電影運用色彩、聲音等技術語言去描摹人物、講述故事、記錄社會,這種多模態的直觀表達令學生們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對研究對象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思想容易把握。

1.4電影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第一信號

巴甫洛夫將一切信號分為兩大類:第一信號為現實的具體信號,是直接作用于各種感官的具體刺激;第二信號是現實的抽象信號,即語言、文字。第二信號系統是在第一信號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但又反過來影響和支配了第一信號系統,人類的高級神經活動是這兩個信號系統共同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10]。絕大多數管理學科在揭示管理活動客觀規律的同時,強調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就要求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第一信號,否則理論的建立就是無本之木,對實踐的指導也是無源之水。電影為學生管理概念、理論的形成與投射提供了有別于文本形式的來源與對象,電影具有逼真性與可感性,電影案例具有形象性、故事性與情感內涵,除了可以彌補學生的情感、管理經驗不足,更主要的是容易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情感體驗并產生移情或代入,這種第一信號系統與第二信號系統的聯結,便是意義建構,是桑代克強調的“學習者的最佳途徑”[11]。雖然電影提供的第一信號和學生的實習、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相比,信號強度與逼真性都有一定程度的衰減與失真,但是,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優點。世界電影庫提供了海量電影,通過教師或學生的選擇與剪裁,事實上相當于提供了海量的信號。

2電影有助于解決教學中的幾個普遍問題

2.1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習慣于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學生缺乏生活、社會管理經驗以及對管理實踐的感性認識。尤其是本科生與應屆研究生,生活軌跡基本上是從家庭到校園,對社會和世界的認識也基本上是從書本到課堂,可以說在高校管理學科色彩斑斕、紛繁復雜的新天地中,他們單純的像張白紙。再加上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帶有應試教育鑄就的思維模式,習慣于死記硬背,這種能力上的“比較優勢”令他們在大學課程學習中依然習慣于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學生們似乎學得很快,但是,這種建立在機械記憶上的對概念、理論的“掌握”十分脆弱,一旦要把它們遷移[12]到新的、現實的情境中去,學生便會無所適從,顯示出較弱的理論應用能力與情境適應性。學生們這種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的弊病,本質上在于缺乏概念、理論與生活情境、切身感受的密切聯系。而管理學科的教學,有時是高度依賴情境感知的,比如,對“機械化大生產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這句話的理解,如果沒有對“機械化大生產”的感性認識就會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在現實或在電影看過流水線,對“機械化大生產”和“勞動效率”這兩個概念的聯結就會相對容易、牢固,從而對原理的學習就越透徹。按照賈德的概括化遷移理論,學生對新情境的適應性越強,遷移就越好。電影為建立這種關聯與遷移提供了可能,大量電影有適用各種理論的情境可供提煉,從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2.2學科基礎性、觀念性、實踐性目的淡化

高校管理學科具有基礎性、觀念性、實踐性的學科特點,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不但要打下理論基礎,而且還要形成自己的管理觀念,能夠運用管理理論、模型、工具去分析解決現實中的管理問題、指導自己的行為。換言之,學生學到知識只完成教學目標的三分之一,學生能學以致用并養成自己的管理素養才算是完成全面的教學目標。電影可以為實現這一目標發揮輔助作用。首先,它比文本、語言更容易促進學生概念、理論的形成。其次,電影的現實模擬使學生形成的概念、理論更容易與現實發生關聯。再之,電影拓展、拓寬學生的知識傳導鏈條。在沒有運用電影等教輔手段前,學生的知識傳導鏈條是:教師、教材的語言文本知識(輸入)學生的語言文本知識(轉化)學生的語言文本知識運用(輸出);引入電影等教輔手段后,學生的知識傳導鏈條有可能是:電影的現實模擬情境(輸入)教師、教材的語言文本知識(輸入)學生的多模態知識(轉化)學生的多模態知識運用(輸出)學生對現實管理情境的敏銳感知與知識運用(輸出)。如果這一延展的鏈條得以實現,那么學科的基礎性、觀念性、實踐性就會全面得到強調,不至于偏廢,學生的能力也得到升華。

2.3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興趣不高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為追求學科知識體系的理論性、系統性與完整性,需要講解的內容較多,教師為趕課時經常以課堂講授為主,授課過程與方法相對單調。這

種緊湊的、滿堂灌式的授課方法似乎能體現教師的責任心,但是也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與滿意度不高、學習效果不佳。教育工作者經常說:興

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建構主義教學觀。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不是來源于老師的灌輸,也不是大腦對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基于學生主動選

擇、建構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烈主張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學習者個體出發,把學習者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放在教學、學習活動的首位[13,14]。以上觀點對教師的啟示是要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屈服”,放下身段“遷就”學生。電影的引入,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一方面,電影這種多模態認知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另一方面,電影的故事性與娛樂性也為學生所喜聞樂見,更主要的是,電影案例的形象性消除了學生對管理

情境的陌生感,因而運用所學的理論分析問題時更容易得心應手,成就感更強、興趣更大。學生一旦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觀影過程中運用管理理論去分析劇中人物故事、或用劇中人物故事來驗證管理理論,就已邁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一大步,管理學科基礎性、觀念性、實踐性也就開始彰顯。

2.4文本案例相對缺乏與單調

大部分管理學科引進教材中的文本案例都較為豐富,但都是國外情境,由于情境與文化的高度民族化與本土化特點,學生缺乏對這些案例背景或情境的深刻認識與了解,分析起來難免隔靴搔癢。本土教材書中案例較少,即使是本土案例,由于學生缺乏對管理情境的感性認識,對案例的認識也容易模糊、難以準確把握。此外,文本案例在模態上較為單一,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不易全面準確掌握案例中的綜合信息,并且,文本案例在表現紛繁復雜的管理情境時亦有其局限,這也構成文本案例的單調性。電影案例可以克服以上缺點,可以從多個角度和層面進行解讀[14],是一個具有良好補充作用的管理案例寶庫。

3電影在高校管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精選電影資料及其教學片斷

發揮電影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師首先具備“形象表達”的意愿,即要有對某一管理概念與理論如何通過視覺、聽覺表現出來的欲望,其次是要有大量的觀影經驗、形成自己關于學科的“影視庫”,再之要有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的技巧。海量的電影提供了海量的案例,關鍵是如何選擇與剪裁。對電影資料的精選存在一些困難,一是要在海量的電影中找到與課程知識點對應的片段無異于大海撈針;二是難以取舍,需要教師反復觀看,多番權衡比較,比如,《集結號》與《風聲》都可以用作“管理溝通”的教輔資料,前者對“無反饋”單向溝通方式的危害表現得回腸蕩氣,但是,后者關于溝通的信息量更全面、豐富,更適合用于教學;三是剪裁困難,一般而言,一部電影適合播放的片斷是有限的,為控制播放時間需要對其進行剪裁,但是如果過于追求效率,只選擇最為關鍵的內容,可能會忽視前因后果、背景交代,學生看到的是支離破碎的片斷。可見,精選過程既要有教師視角,也要有學生視角。

3.2充分準備教案與相關資料

如果沒有重視這一環節,高校管理學科課堂就可能淪為電影欣賞課。為此,(1)教師要設計好教案,根據各章節的教學目標來搜尋電影資料,精選到能使教學“

事半功倍”的影視片斷,寧缺勿濫;(2)對電影資料在每次教學應用中的定位要清晰,根據電影的史料功能、案例功能來準備教案,包括背景資料、延伸知識、課堂討論問題設計以及引導技巧等。電影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學生一般沿兩條線索進行探索,一是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延伸知識,二是與電影內容相關的發散性問題。教師如果沒有充分的知識儲備與課前準備,就不能與學生有效對話、引導學生,既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浪費了電影資料。

3.3學生的作業與任務

對具有史料功能的電影資料,一般可要求學生談談觀后感想、鼓勵學生進行影視內容與課本內容的對應聯結、要求學生舉例把影視內容、課本內容延伸到現實情境中去。對具備案例功能的電影資料,除了像文本案例一樣布置作業與任務外,還可以提一兩個延伸或發散的問題,和電影資料的延伸性和發散性相對應,往往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有很大興趣,呈交的答案五花八門,但時有真知灼見,反映出他們的真實思考。

3.4基于觀影過程的教學互動

有的教師喜歡一邊觀看一邊介紹、提問、討論,這種方式對史料功能的電影資料較為適用,對案例功能的電影資料則值得商榷。大部分在課堂上使用的電影資料,本身就經過剪裁,顯得相對碎片化,如果教師在觀看過程中經常打斷插入講解,不但加劇電影資料的碎片化,而且不利于學生的移情與代入,不利于學生對情境的感性與理性把握。而移情、代入、多模態情境正是電影引入課堂的主要目的。比較合適的方法是教師暫時充當背景資料提供者的角色,在各個片斷的連接間隙進行必要的解釋與補充說明。

參考文獻

[1] 章偉民.電影教學與教學電影(上)[J].外語電化教學,1979,(12):24-26.

[2] 章偉民.電影教學與教學電影(下)[J].外語電化教學,1980,(1):21-22.

[3] Paisley L.Theses on Cinema as Philosophy[J].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006,(1):15-16.

[4] Ellen M.Making the Most of a Good Story:Effective Use of Film as a Teaching Resource for Ethics[J].Teaching Theology and Religion,2003,(2):93-94.

[5] 鄭彥.多媒體案例在高職教學的應用――以財經電影《門口的野蠻人》為例[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3,(5):60-62.

[6]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3.

[7] 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3-12.

[8] 易禎.多模態下的文化體驗教學――以英文電影教學為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12):90-93.

[9] 徐平.利用電影教學提高西部地區中學生化學素養[J].電影評介,2008,(7):71-72.

[10] 張紹英.論人的兩種信號系統的社會本質[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7,(4):77-96.

[11] 何莉.試論心理電影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34-135.

[12] 王新如.遷移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材?教法,1997,(9):15-20.

[13] 關軍,張嘉威,李艷紅.基于建構主義與SD 的“管理學原理”教學設計模式[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7):141-143.

[14] 吳月齊.大眾娛樂電影在大學德育中的實踐探索[J].當代電影,2013,(4):180-182.

Role of film in management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YANG Dong-jin

(School of Management,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