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范文

時間:2023-03-17 16:1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生之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在這個粗略的人生坐標上,有幾個重要階段被特別地強調出來了。

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孔子的“十五志于學”,是他的一個起點,也是他對學生的一種要求。孔子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說自己不是生下來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且能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現在的孩子,很多比五歲還要早就開始學習了,但都學了什么呢?不少孩子會把圓周率背到小數點后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夠背長長的古詩并在客人面前表演,但是這些對他一生真的有用嗎?

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信息太多,最大的難題是選擇,因此就更需要有選擇、有規劃地學習。“過猶不及”是孔子的觀點,再好的東西都有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復制成一個電腦內存,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一定要邊學邊想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這樣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

經過這樣的學習歷練,我們逐漸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就走到了三十歲。“三十而立”,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怎樣判斷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立”起來了呢?黑格爾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論。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如在剛剛讀小學時,他相信太陽是明亮的,花朵是鮮紅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滿溫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終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沒有憂傷的。長到十幾歲,就會出現比較強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歲剛剛步入社會,會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都不盡如人意,覺得成人世界欺騙了自己,覺得生活中滿是丑陋、猥瑣、卑鄙和欺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憤青”。這時,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蒼涼,人必然表現出一種反彈。走到三十歲,應該是人生“和”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來歲時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

三十而立的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從內在的心靈獨立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好的學習,是把一切學習用于自我,為我所用。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對聯,叫做“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是中國人對于山川的一種感受,它講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盡頭,以蒼天為岸,對自己是一種拓展,人登上山巒的頂峰,并不是說我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說我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從三十到四十,人們就從“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不惑”之年。在現代社會,四十歲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成為骨干,壓力又非常大,怎樣才能做到內心不惶惑呢?

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三十歲以后,就要開始學著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舍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著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里面,結果到最后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了。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當敢于舍棄、知道如何舍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態。

談論“知天命”,很自然會聯想起金庸武俠小說中寫到的獨孤求敗的境界。在中國武俠小說中,一個少年劍俠初出道之時,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無雙、鋒利無比的寶劍,那蕭蕭劍氣、舞動的風采真是絢爛至極。等到他武藝精進,真正安身立命,成為江湖上有名的劍客時,他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開刃的鈍劍。鋒利現在對他來講已經不重要了,他的內功開始變得沉渾雄厚。等到這個人成為名動江湖的大俠,武功超越了流派劃分,他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說,金屬那樣的一種鋒利和那種質地對他來講也不重要了,他手里只要隨便拿個東西就夠了。而等他真正走到獨孤求敗的至高境界,他的手中是沒有兵器的,他雙手一出,就能揮出劍氣,所有的武藝都融會貫通在他的內心里。此時敵人已經不能和他對招,因他已經到了“無招”的境界。

融會貫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國文化所崇尚的最高境界。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其實就是把學習的各種道理,達致一種融會和提升。

到了這個境界以后,就該進入孔子所說的“耳順”的境界了。耳順就是不論什么樣的話都能聽得進去,都能站在發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件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并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上去了解他為什么這樣說。這種境界,就是“悲天憫人”。

孔子“耳順”的境界,其實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內心的融合。有了這種融合作為基礎,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當所有的規矩大道已經變為你的生命的習慣時,你就能夠做到從心所欲,這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此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

篇2

從內在的心靈獨立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好的學習,是把一切學習用于自我,讓學到的東西為我所用。這是中國文化要求的一種學習方式。

人如何達到這樣一種一切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

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另外一種是“六經注我”。

前一種方式需要皓首窮經,等頭發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才可以去給經典作注解。

而后一種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學習。所謂“六經注我”,就是學習的目的是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三十歲這個年紀,是一個建立心靈自信的年紀。這種自信不是與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對立,而是形成一種融合與相互提升。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對聯,叫作“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是中國人對于山川的一種感受,它講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盡頭,以蒼天為岸,對自己是一種拓展;人登上山巒的頂峰,并不是說我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說我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實這就是六經注我的一種境界。

孔子一直在教學生一種樸素的簡約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東西不該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們知道,“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孔子之所以不愿意提及神、鬼這些東西,其實也是他著眼于現實的表現。

比如子路問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對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你還沒弄明白,怎么先想著去侍奉死人?就是說,學習還是要先樸素一點,從眼前開始,別去考慮虛無玄遠的東西。

子路不甘心,說:“敢問死。”死亡是怎么回事?

老師又淡淡地告訴他:“未知生,焉知死。”連生的道理還不明白,怎么能夠懂得死?

孔子的這個態度對我們今天仍很有啟發,在學習的時候,先要把我們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盡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齡去考慮那些遙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東西。只有這樣一點一點學起來,到了該立的年齡才真正可以立起來。

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你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大概是“立”的一種見證。

柳宗元筆下的蓑笠翁,在嚴冬時節“獨釣寒江雪”,完全是為了垂釣而垂釣;晉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訪問朋友戴逵,到了朋友的門前不敲門就轉身走了。為什么?他因為想念這個朋友,乘興而來;到了朋友門前,興盡而返。這就是“雪夜訪戴”的故事。這些古人,都忠于自己的心靈,心靈的指向決定著行為的方向。

從三十到四十,人們就從“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不惑”之年。這應當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

但每個人到四十歲時都能做到不惑嗎?在現代社會,四十歲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經成為骨干、壓力又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做到內心不惶惑呢?

關于“惑”這個概念,《論語》中有過多次闡述。人怎么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內心不惶惑?這需要大智慧。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歲以后,就要開始學著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舍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著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里面,結果到最后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了。這就被物質的東西奴役了。

而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當敢于舍棄、知道如何舍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態。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

“中庸”,是中國古代一個至高的行為標準,它是哲學上講的那個最合適的“度”。但現在往往被大家理解為平庸和圓滑,認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實,對于一種行事方法的判斷,無所謂什么是正確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適的方法,而合適往往不是走到極端的。“四書”里面有《中庸》這本書,《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就是說,中庸的理想狀態,是一切處于和諧之中,這種和諧就是天地萬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實是通往極高明境界的一種適當的方法。它的特點正如中國古人所說,是“絢爛之極而歸于平淡”,在你二十歲、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風發揚厲過;走到不惑的時候,才表現為淡定而從容。而當走到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人的很多標準都會發生變化。那么,再過十年,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又會發生新的變化。

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們常說的“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嗎?是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皇侃對這段話的解釋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見,“知天命”關鍵在于一個“知”字,要能夠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當自己能夠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靜應對。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們今天經常說的話,但這樣區區六個字容易做到嗎?一個人不去抱怨,就意味著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氣、苛責都壓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時就意味著給自己少了很多開脫的理由。這多么難啊!

篇3

1、夫妻之間就需要互相多溝通多交流,感情都是互相談出的,夫妻之間結婚了那么對于感情的維護也不要放松,因為不維護感情慢慢就淡了,不要讓時間帶走你們曾經的愛。

2、生活有時候久了,就歸于平淡了,但是夫妻之間就像袁詠儀曾經說過的一樣,夫妻之間就應該過著浪漫的生活,享受戀愛,憑什么要過程親情呢?所以生活中偶爾的小浪漫是必須的,是調節兩人情感的調味劑。

3、忠誠是婚姻關系的底線,一旦沖破,就有可能會打翻婚姻這條船,傷著愛人,傷著兒女,傷著親人。雖然很多人都明白這個,但是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重要是要做到清醒心智,要學會反思。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文/木易

詩聯中的食養之道,高度概括了古人們總結出的養生至理。今日讀來,仍覺受益匪淺。

食惟半飽無兼時,酒至三分莫過頻。這是明朝龔廷賢所著《壽世保元》中所載一首七律中的兩行詩。其意是告誡人們要限制飲食,不宜過飽,更不能暴食。可適量飲酒,但杜絕酗酒。

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成卻病方。無獨有偶,清代張之洞的這副養生聯,與龔廷賢的詩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副聯也把“不飽”作為養生的法寶,認為限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止疾病發生,從而延緩衰老,延年益壽。而這副詩聯中還把“無求”當做“安心法”,從而闡明了養生的另一哲理,即只有做到不過多地貪求,清心寡欲,才能減少思慮和憤懣,使人體氣血暢通,臟腑功能協調,就不會輕易得病。

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茶。這是清代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在總結概括他的養生經驗時,用寥寥十四個字為他的廚房撰寫的一副對聯。只有吃清淡飯菜、飲天然水,才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這副對聯,與今日一味追求山珍海味、瓊漿玉液的人,是個明顯的對比。同時,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健身益壽之良方。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這是陸游的食粥詩。陸游深明養生之道,他對粥的稱贊是處于養生的經驗,而非文字的夸張。粥容易消化吸收,不傷腸胃,長期食粥可祛病延年,強身健體。如玉米粥補脾益胃,羊肉粥溫補脾胃,銀耳粥滋補強身。因此,粥對于兒童、老年人、產婦、病人都是非常適宜的食品。坡也嗜粥如命,每于夜讀后總要喝粥,并且創造了一種自稱味敵海八珍的“東坡粥”。

古代文人的“慢生活”

文/張榮生

追求雅致的慢生活,中國古代文人是這方面的典范。

清代張潮寫的《幽夢影》是古代文人慢生活理論的代表作。張潮認為:“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山,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于是。”張潮所說的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閑工夫,二是有閑心情。有閑工夫則時間上可以放慢;有閑心情則心理上才能追求慢生活,因此張潮所說的閑,絕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進取的,有了閑情,有了逸致,人們才能從容地、舒心地享受人生、思考人生、超越人生。

唐人李涉有首《登山》:“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昏昏沉沉的日常生活使人似醉若夢,由于春天即將過去,詩人很勉強地去登山觀景,一個偶然的機遇,在長滿翠竹的寺廟庭院里,和一個世外高僧談經論道,于是感受到了忙里偷閑慢生活的快樂人生。

宋學家程顥則把慢生活和人生境界聯系在一起。比如“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道通天地,思入風云,富貴不,貧賤有樂,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同樣,孔子在《論語》中表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像程顥、顏回所追求的不僅是對日常功利的超越,對貧賤困境的超越,而且表現了古代文人“富貴于我如浮云”的高雅境界和慢生活中的快樂。

《無門關》第十九則有首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此詩生動地描繪了禪宗以平常心悟道的慢生活。

篇5

當時他經常與我討論一個問題,如果企業破產了,他靠什么娶妻生子。文秘這一職業,在社會上沒有一點競爭力。他把自己“設定”得非常悲觀,而我總是不斷地安慰他,告訴他天無絕人之路。

后來,他開始報考電大的電子專業,一個文科生學起了理工科,當時我十分驚訝。但經過四年學習,他取得了電子專業文憑。因為這家企業中有許多電子設備,他就經常下車間向技術員討教,積累了許多實際經驗。就在他拿到文憑的那一年,國企改制,他被分流了。

他四年前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但他順利地在一家造紙廠找到了工作,成為那家造紙廠的技術員,很快地熟悉了一些電子設備的安裝、調試和故障處理。過了五六年,他已成為造紙機工電子控制的行家,其他一些工廠的設備發生故障,都會邀請他去檢修,每次他都能得到老板送上的一筆可觀的服務費。

我還聽到一個故事。有位女孩很得公司老總的欣賞,老總有一個兒子是留日生,想讓女孩成為自己的兒媳婦。老總的兒子與女孩也見過幾次面,十分喜歡她。很多人認為這女孩的福氣真好,但女孩卻拒絕了老總的美意,不久便離開了這家公司。

而老總后來因為牽涉一起巨額金融擔保,公司資產被法院查封。接著曝出老總外有家室,生活作風糜爛。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老總的兒子有十多年的吸毒史,一直無法戒掉。

女孩當年大概是看出了一些端倪,雖然當時老總的財富讓人羨慕,但她知道自己人生的止損點在哪里,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家庭,拒絕了似乎能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但也防止了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幸運地避免了以后的痛苦和煩惱。

篇6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人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的南宋,陸游享年85歲,實屬不可多得的高壽,這都得益于陸游從思想到實踐上對養生的重視,研讀陸游的《劍南詩稿》不難發現,其中涉及養生的多種內容,其飲食起居方面的養生之道,對于眾多處于亞健康狀態而又日益關注身心健康的現代人來說,不無裨益:其簡便易學的特點,也迎合了現代人怕麻煩的心態。

1、食粥法

傳統醫學認為,粥有極好的補益身體的功效,綿軟適口,易于消化,生津益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詳細的記載:“糯米、秫米、黍米粥,甘溫無毒,能益氣,治脾胃虛寒泄利吐逆等癥;粳米、秈米、粟米、梁米粥,甘溫無毒,能益氣,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并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在粥中加入其它食材,如枸杞、紅棗、桂圓、花生等,還能增強粥的補益功效。陸游身體力行地驗證了這一養生之法,有詩為證:“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食粥》)甚至將食粥法推崇到了升仙之道上。在其他的詩作中他也多次提到粥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如“薄粥枝梧未死身,饑腸且免轉車輪。”(《薄粥》),“病起殘骸不自支,旋烹藜粥解饑贏”(《秋興》),“數掩槿籬端可老,一杯藜粥尚何求?”(《倚樓》)“一杯藜粥吾所美,幸可自辦不待求”(《病齒》),“茅檐一杯淡藜粥,有底(何)工夫希鼎觫?”(《午枕》),“一杯藜粥楓林下,時與鄰翁說歲豐”(《秋思》)。除了充饑果腹,粥還是陸游將養病體的良藥,“藜粥數匙晨壓藥,松肪一碗夜觀書”(《庵中獨居感懷》),“老便黎粥美,病喜粟漿酸。”(《村居》),“賴是病軀差勝舊,一杯藜粥且扶衰”(《還東》)。晚年時,陸游肝陰不足、腎氣漸虧,視力越來越差,于是他又為自己的粥食增添了新的滋補之品,“雪霽茆堂鐘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玉笈齋書事》)枸杞,又名枸杞子、枸杞果、血杞子,是益壽中藥三寶之一,其性平味甘,入肝、腎經,滋腎、潤肺、補肝、明目。《養老奉親書》中說,長期服枸杞,可使人“明目駐顏,輕身不老”;《本草綱目》也說它“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枸杞還可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癥,延緩衰老,防止視力退化。“秋夜漸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久因多病疏云液,近為長齋進玉延”(《書懷》),“玉延”就是山藥,山藥能健脾胃,補肺腎,《神農本草》中記載:山藥“久服耳聰目明”。如此看來,枸杞、山藥入粥對于改善陸游肝腎功能,保護視力正中肯綮。

2、飲茶法

中國的茶文化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先人們早在實踐中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中也說:“茶味甘苦,微寒無毒,去痰熱,消宿食,利小便。”茶本身能消食去膩、降火明目、寧心除煩、清暑解毒、生津止渴。如果將茶葉與藥物或食物配成藥茶,會達到更好的養生保健效果。如薄荷茶、槐葉茶用于清熱,蓮心茶用于止暈,三仙茶用于消食,杞菊茶用于補肝等。

在陸游的三百多首涉茶詩中,也展現了其對飲茶養生的認識。“西窗偏受夕陽明,好事能來慰此情。看畫客無寒具手,論書僧有折釵評。姜宜山茗留閑啜,豉下湖尊喜共烹。酒炙朱門非我事,諸君小住聽松聲。”(《西窗》)此詩作于詩人年近七十高齡時,“姜宜山茗”表明陸游對姜茶的入藥價值非常了解,姜作為中藥的一種,烹茶入姜,可驅水性之寒。另外能入茶的還有,《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詩云:“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不僅入茶,陸游還以入酒,《小飲賞菊》詩載,“菊得霜乃榮,性與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卻稚子扶。豈與菊同性,故能老不枯。今朝喚父老,采菊陳酒壺。”從醫學角度看,入茶入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亦可祛病延年。通過眾多的涉藥茶可見陸游引藥如茶之豐富,可見其對茶飲養生的重視,如“土鐺爭餉茱萸茶”(《荊州歌》)。

3、藥枕法

古代著名的醫家華佗、孫思邈早就提出“聞香祛病”的理論,主要是將、川芎、丹皮、白芷等藥物放入枕內,利用睡眠時頭部溫度及壓力,使其藥效散發出來,再通過呼吸經肺部進入血液循環,達到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目的。

篇7

[關鍵詞]:《道德經》 大學生 人文素質

《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之一,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是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不僅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文化和社會的各個角落,同樣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是除《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哈佛知名講師泰勒曾用《道德經》來詮釋“幸福學”。吸取《道德經》的精神營養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大學生人文精神,而且對今后的工作和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本文以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對其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談三點啟示。

一、培養上善若水的道德情操

水雖無形、無色、無味,然而水卻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同樣水的品質也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在老子的眼里,世間萬物中,水是完美無缺的,認識了水的特性,就接近了他所講的道,在《道德經》短短的數千言中,直接和間接談到水的有十多處,有近千字涉及到水和與之有關的內容。當前,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部分大學生過分注重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從而使有些大學生道德意識淡泊,人文精神薄弱,表現出思想狹隘,行為自私,不知如何交往,自我封閉,焦慮不安等現象。結合老子對水的闡述,具體從三個方面來領悟其中立身做人的品質。

一是隨方就圓的親和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可以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在老子看來,水可以隨方就方,隨圓就圓。對自然物有很強的親和力,可以融入大眾,變化無常,時而為云,時而為雨,時而為霧,時而為雪,以不同的方式利益萬物,不會拘泥于外在的形式,面對無論是美丑還是凈垢,都不會有任何的愛憎之心,都可以平等相待,同樣為之洗滌,使之更加潔凈。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在社會上生存,必須與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交往。在人際交往中,領悟了水的H和力,具備了這樣的品質,則能讓人心胸保持深沉寧靜,善于以真誠無私的態度與人交往。

二是以柔勝剛的行動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遍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老子告誡人們為人處事時,不要盲目逞強。“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深知什么是強雄,而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有利于天下的柔弱的溪水,永恒的德就不會遺失,而恢復到嬰兒一樣,單純質樸的狀態。謙卑的人因為虛心才能進入對方的心靈,被別人接納,人與人之間相互謙卑,互相尊重,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很融洽,大家如果團結一致了,就不會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了。一個甘愿處于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后反而會獲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同樣,當遭遇挫折時,除了要學習滴水穿石的精神,憑借水的一種韌勁,堅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標奮斗;還要學習水的隨勢應變,學會調整自己,以水之柔勝剛愎,以水之弱勝強硬。

三是海納百川的寬容心。水的德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寬容,以仁愛之心待人,凡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儒家也強調“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修煉人已統一的情操,不僅有利于我們個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也可以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合理融洽的境地老子認為“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由此可見,老子提出的寬容忍讓的“不爭之德”既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取勝之道,又是一種用來調節人我關系、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原則,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儒家的寬容要求人應該大度、寬容,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和恢宏的氣量;但是老子所指的寬容實際上更多是為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得以通過寬容而化解。寬容體諒他人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待人的藝術,是與人與已為善。只有具備了真正的寬容,才能生活在歡樂友愛之中,才能獲取一個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二、修練知足常樂的健康心態

道家倡導的知足常樂,并不是思想消極,不鼓勵人們積極進取是強調去除過份的欲望,終止過度的行為。做到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止則止,那么就會經常感到身心愉悅,老子說:“知足知足常足矣”。懂得了知足才能在無窮的欲望與有限的資源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平常生活中的幸福感,而且能幫助大學生就業時更好地立足現實,認清形勢,調整期望值,走出各種就業心理誤區。

一是適可而止的處事方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主張需求越少,自由越多,奢華越少,舒適就越多,心境簡單了,就有心思經營生活,生活簡單了,就有時間享受美好的人生。老子認為,不知足的人容易導致滅亡,知道適可而止的道理,就不容易遭遇危險,甚至可以長久。只有懂得了如何把持,為人處事才能恰到好處;懂得了恰如其分才能避免欲望過度膨脹,避免誤入歧途和走向極端。

二是去彼取此的行為習慣。老子認為知足的要點在于安貧樂道,去除華而不實的欲望。他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不沉迷于感官的享樂,不過度追求物質的享受,而是要知道有所取舍,這才是智慧,也是快樂之源。知足常樂,要樂精神世界的富足,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并決心為實現理想而奮斗,那么就應該做到,即使身處逆境,終身窮困,也不能動搖,也不能改變初衷而放棄自己的理想,要安貧樂道,跟著老師專心學習。一個人如果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就不應該攀比斗富,貪圖享受,害怕吃苦,如果做不到就不是一個真正有志向的人。

三是致虛守靜的情懷修為。老子特別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生生不息,循環往復以至于無窮,都遵循著這個運動規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律,并且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他提出“歸根”、“復命”的概念,主張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這是完全虛靜的狀態,是一切存在的本性。在日益復雜的社會中守護住一顆沒有灰塵的澄明之心。一層意思,是通過修煉,排除內在的私欲和外在的干擾,來達到人的本性的回歸,二是指人的人生態度,通過修煉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從而抑制住非份之想,戒除焦躁的欲念,就不會為所欲為,貪心不足,復本歸真。學會知足,學會快樂。

三、形成腳踏實地的處事方法

作為大學生不僅要仰望星空,也要能腳踏實地。老子認為,“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旨在揭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自然規律。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小事做起。認準方向朝著理想,從小處做起,一步一步地e累著,走下去,這才是成功的秘訣。要想達到目標,使理想成為現實,積累是絕不可少的,而如今很多大學生往往忽視這一點,“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現象甚多。無論多么遠大的理想,偉大的事業,都必須從小處做起,從平凡處做起。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改掉心浮氣躁,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正傳達著這個道理。

二是防微杜漸。一些小小的疏忽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更為通俗形象的揭示了這個道理。事情的發展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當存在微小的安全隱患時,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及時處理,就會留下無窮的后患。所以,不管是在實際工作中,還是那些小事上都要學會防微杜漸,及時處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災難的發生。同樣,就個人品行而言,如果一個人在平常就不拘于小節,最終也是要吃虧,受到懲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三是善始善終。事情一開始時,也許會小心謹慎,以積極、嚴謹的態度去做。但是時間久了熟悉了,往往就會有所松懈疏忽,但是往往此時就是危險產生的時刻。只有由始至終都去克服自己的躁動,以不變的態度做下去的人才能成功。史上有許多文學家,如宋濂、范仲淹等,他們由始至終都抱著嚴謹的治學態度,謙虛地向別人請教,終于成為了名流千古的大文豪。正如老子所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總之,《道德經》的精粹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將《道德經》的思想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產生效仿的動力,最后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最終使大學生們不僅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道德經.

[2]論語?顏淵.

篇8

泰國有一家酒吧,門口橫放著一個巨型酒桶,桶上寫著“不準偷看”。過往行人無不覺得好奇,非要看個究竟不可。于是便將頭伸進桶里觀看,觀看時不僅可以聞到一股撲鼻的酒香,而且還可以看到桶里寫著:“本店美酒與眾不同,請飲用”。這一招果然勾起了許多人的酒興,他們紛紛走進酒吧,一飲為快。

倒立餐廳

日本松本市有家倒立餐廳,該餐廳整座建筑都是上下顛倒的,室內裝飾也是顛倒的,茶杯和咖啡壺底朝上、口朝下,門窗也是顛倒的。特別有趣的是,顧客進入餐廳,迎面的哈哈鏡映出的顧客是頭朝下腳朝上,讓人有一種猶如進了一個倒立空間的感覺。

空中纜車溫泉

日本大阪南郊的有田觀光飯店老板想出了一個空中溫泉澡池的妙招。這種空中溫泉澡池頗像一個個裝滿溫泉水的空中電纜車,被吊在該飯店上方山峰200米高的電纜上,上下不停地升降著。游客悠然地泡在里面,仿佛置身于飄飄然的太空仙境里,一切都變得忘乎所以。該飯店現在每天接待要求泡空中溫泉的游客竟達上千人,節假日更是門庭若市。

自主管理超市

在美國內布拉斯州阿瑟小鎮,43歲的馬歇爾女士開了一家名叫沃爾夫登的超市。該超市的別出心裁之處在于:它為附近顧客每人準備好一只信封,信封上面寫好了顧客的名字。沃爾夫登超市不用營業員和管理員,這樣可大大降低成本,因而所售商品價格低廉。顧客買走商品時只要看看標簽上的價格,把相應的錢放入寫有自己姓名的信封即可。沃爾夫登超市的生意漸漸地紅火起來,越來越多的顧客紛紛擁入。他們并非完全沖著低廉的價格,他們在購物時意外地收獲了一份信賴,感受到真誠的體貼與關懷。

三角形布局藥店

日本京阪鐵路沿線,有個叫通口俊夫的人開了3家小藥店,但銷售額總是上不去。一天,他在電車上看見幾個小學生在玩三角尺。他們將手指套在三角尺的窟窿里,用另一只手轉著玩。他盯著三角尺的3個角心里一亮,聯想起以前看到的有關軍隊戰略戰術的書上說:“這些直線排列的據點很容易被敵方阻斷運輸線路,為了和友軍保持密切合作,占據方位最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樣,中間的三角形地帶就容易固守了。”他馬上回家察看地圖,發覺他開的3家藥店的確分布在一條直線上,于是決定將藥店調整成三角形布局,使在其中的人都會來買他的藥品。這樣一來,營業額果然逐漸上升,業務不斷擴大。

衛生紙文學

德國的克洛?費爾拉格出版社挖空心思想出了一個招徠讀者的賺錢招數。他們宣布在保證衛生的前提下,為如廁讀報一族開辟方便之門,將精彩的詩歌和可讀性強的小說印在該出版社推銷的衛生紙上。這極大地滿足了如廁讀者的需求,喜歡一邊方便一邊看書讀報的人們從此就不必受累將報紙書刊帶進廁所了。這種新版衛生紙上不僅有德國詩壇泰斗海涅和摩根斯特恩的名著,而且還有暢銷小說和偵探故事。為了保證顧客不會因為“貪讀”而舍不得使用這些衛生紙,并能給“后來人”留有可讀之物,他們將每篇詩歌或小說、故事重復印制在一卷衛生紙上,該出版社推銷的衛生紙一時洛陽紙貴,同時又帶動了出版業的火暴,大賺了一把。

賣教養的餐廳

英國倫敦一家餐廳的老板做出了一個讓利決定:一頓飯到底該付多少錢完全由食客說了算。這家名叫小海灣的餐廳坐落在倫敦市中心區,來這里就餐的顧客在結賬時都可隨心所欲,認為菜值多少錢就給多少錢,即使一分不給也沒關系。餐廳老板彼得?伊利奇表示:“付多少錢完全由顧客自己看著辦,無論是給1便士還是50英鎊,我都會感到高興。”憑借制作精良、用料考究的美味菜肴,小海灣餐廳在當地小有名氣。很多人都擔心這種大膽的決定會令餐廳損失慘重,不過伊利奇充滿了信心,他認為不僅不會賠錢,還有可能賺上一筆。他說:“迄今為止,顧客們所付的錢比那些菜肴本來的價格還要高出20%呢,人們都希望自己看上去顯得有教養,如果掏錢不夠多的話他們會感到難為情的。”

篇9

藥物制劑、藥物營銷專業二年級11407、11408班。

【背景分析】

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中職畢業生,或多或少還留戀著美好的校園生活,對制藥企業、藥品營銷企業生活有種種不適應,沒有完全轉換好職業角色,產生消極情緒,影響了心理發展,嚴重的導致事故的發生。那么,怎樣讓面臨畢業的學生調整好心態、順利進入職場呢?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職業角色轉換,這是開展本次活動的主要原因。

【設計說明】

本次活動主要是從畢業學生遇到的問題入手,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解決畢業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活動過程首先通過畢業學生的切身體會,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接著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講述職場角色轉換的危害關系,讓在座學生加深認識;最后由就業指導老師現場解讀,尋求各種適合學生實際、可操作的方式、方法,達到教育目的。整個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達到目的。

【活動過程】

主持人:老師們、同學們好!今天我們班會活動的主題是“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入職前心態調整”。

一、導入主題

我們即將畢業,最近一段時間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今后的工作。今天我們請來了幾位師兄師姐,一年的工作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咸,下面有請他們說說工作時遇到了哪些困惑呢?(畢業學生發言)

生(一):在藥店實習那三個月,由于學習和衛生習慣比較懶散,在工作中常達不到老板的要求,柜臺鋪貨記不清,顧客來了常找不到藥;中藥處方來了也不知如何進行調劑、配方。我在學校自我感覺還是比較優秀的,從來沒有這樣失落過。工作以后我發現現實與想象差距很大,一個月下來工作沒起色,導致領導看輕我,同事取笑我,情緒低落,工作沒有什么熱情。

生(二):我是在制劑室里工作的,以前在學校實習的時候感覺還是比較簡單容易的,真正到了工廠,才發現與現實有較大差距。尤其是聽說以前有個女工由于帶情緒上班,心不在焉,裝錯藥,造成嚴重的后果,我很害怕,每次上班我都很認真,思想很集中,唯恐出錯,心理壓力很大,可能由于自己沒有做好從學生到職場人角色的轉變吧,我感覺工作力不從心,討厭這份工作。

生(三):在制藥廠工作,總覺工廠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當初實訓課老師給我們講相關的化學知識時,常講到一些化學品有毒,現在我想到每天要和化學品打交道,備受毒害,還得忍受機器噪音的污染,很不開心,想改行,又不知道該干什么?

二、案例分析

主持人:看來師兄師姐們剛踏上工作崗位都很迷茫。萬事開頭難,我們習慣了校園的環境,進入職場后肯定也會如此。下面小品中的這位帥哥和一些師兄師姐就有相同的境遇,請看小品:《新人小楊》。

小品內容:小楊剛工作不久,每天改不了晚起習慣,有幾次差點遲到。在公司和同事不能融洽相處,搞衛生、貨架鋪貨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肯做,大家對他意見很大,他感覺很郁悶,有了辭職的想法。

主持人:看來小楊遇到了很大問題,但是在座的同學,從小楊身上我們能否找出一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分析)

主持人:同學們分析得非常正確,小楊主要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心態沒有調整好,衛生不搞,鋪貨不做,理應會受到同事的白眼,遭到別人的排擠。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測試,看看你的人際關系如何?

測一下你的人際關系:假使你走向一個熟睡的嬰兒時,他忽然睜開眼睛,你認為接著他會有什么反應?

A.哭 B.笑 C.閉上眼睛繼續睡覺 D.咳嗽

答案:

選A的人,是沒有自信的人,很害怕與他人相處。

選B的人,是自信滿滿的人,容易和他人打成一片。

選C的人,是相當孤僻的人,與其和別人在一起,還不如一個人來得快樂自由。

選D的人,是個神經質的人,非常在乎人際關系。

以上就是幫大家測試人際關系好壞的相關知識,希望你們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一帆風順。

三、實現角色轉變的方法

主持人:上面這個小游戲告訴我們:一個社會人要學會和他人相處,要學會融入這個社會,而我們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現在就要調整好心態。下面先請優秀畢業生何陽講講她的故事,然后請就業指導湯老師談談怎樣做好心態調整,實現向職業人的轉變?

何陽:2012年10月的一天,我從50位競選者中脫穎而出,成功地當選了江蘇海王星辰健康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古方店店經理。從2008年9月至此彈指一揮間,職校生活的成長“四部曲”,實現了從懵懂學生到獨當一面店經理的人生跨越。

(一)第一部曲:職校讀書充電

在職校讀書的兩年,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班主任郭老師。郭老師獨到睿智的思想引導,使我明白:人的成長路上會遇到許多考驗,最重要的是學會戰勝它。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我抓緊一切機會充電,獲得了“文明學生”、“三創學生”等榮譽稱號。

(二)第二部曲:慶和堂藥店實習

2010年6月,我懷著激動而又緊張的心情到慶和堂藥店實習。剛開始,對一切都感到十分茫然。藥店里的老員工讓我從熟悉商品學起,先給我介紹了大概的分類,每天看一排貨架。經過一周后,老板出20個藥,要求我在5分鐘之內找到每一個藥,最多允許錯兩個。聽起來是一件多么簡單的事情,但考試的時候我感到很難,對商品的熟知度不夠。這時,我給自己制訂了一個計劃,每天從一小節貨架學起。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周再次考試,我就順利通過了。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我學到了藥物的通用名、別名等知識。當我熟知了每一個藥品的擺放位置后,老員工就帶領著我了解藥物的作用,并嘗試著接待顧客。

實習期間,我每天都主動整理貨架,打掃衛生。空閑的時候看藥品說明書,看不懂的就問老員工。日積月累,我的知識豐富了,接待顧客就不再那么緊張了。

當然,在實習期間,我也曾想放棄過,但家人告訴我:“要以學習為主,少說多做。”于是,我咬咬牙又堅持了下來。雖然慶和堂藥店并不是一家規模很大、擁有很多連鎖店的藥店,但正因為有了這一年的經歷,我才有資格去更大的連鎖藥店競爭。

(三)第三部曲:加入海王星辰團隊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2011年8月,我離開了慶和堂藥店,來到了江蘇省海王星辰健康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它是一家上市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連鎖店。海王星辰統一整潔大方的服裝,先進的營銷模式,專業的服務,和以前的慶和堂藥店截然不同。

我是由店長一對一帶教的,必須每天拿本子和筆記錄藥店知識,并在第二天背給店長聽。專業的培訓,標準的話術,熱情的服務,團結的隊友,我很快融入了這個團隊中。每當蘇、錫、常的領導或區域經理巡店抽背相關知識或看導購時,我都可以十分流利地答出領導問的相關問題,并把公司導購的標準話術五部曲運用到導購中。

由于我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區域經理的好評,他說:“好好干,是做儲備店經理的料。”頓時,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領導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前進動力。

(四)第四部曲:成功當選店經理

2011年8月15日,店長幫我報了名競選儲備店經理。第一輪筆試,50人中留下10位。隨后,我接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將參加第二輪考試。上午10點多抽簽完畢后比賽正式開始了,我第十個入場。演講完畢后,臨時又增添了一道難題,我抽到的是24號題,首先由競選者分析完畢后再由領導點評,因題目所需,還要找另一位參賽者一起演示。我和參賽者一演完,立刻得到了評審和參賽者們熱烈的掌聲。

托·富勒曾說:“一個明智的人總是抓住機遇,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2012年10月,我接到區域經理的電話,我成功當選為古方店店經理了。當時我底氣還不足,后來和家人的商量后,覺得這機會確實得來不易。就這樣,我接下了這家店。經過大家齊心協力的努力,業績很好,我連續4次拿到了額外的獎勵。

一次次的錘煉,一次次的考驗,讓我積累著我最需要的財富。我相信,已經奏響成長“四部曲”的我,將會在人生路上譜寫更精彩的樂曲。

湯老師:何陽同學做得很成功,敬業、心態、誠信、禮儀是職場新人成功的四大法寶,她都做到了。離開校園進入不同行業,迎接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挑戰,面臨巨大轉型壓力。

第一,從單純的處理問題方式向復雜的人際關系轉換。新到一個單位,嶄新的生活方式、陌生的社會環境、復雜的人際關系,都讓我們感到不習慣。沒有耐心思考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因此,難以適應、四處碰壁。

在做人方面,首先要揭掉自我標簽,低調做人,現代很多學生的特點是個性張揚,彰顯自我風格,追求與眾不同,這種風氣與氛圍培養了不少“特別”的學生,但工作崗位不是上演個人秀的舞臺,因此,剛剛邁上工作崗位的學生一定要注意自我形象問題,做事一定要低調,少說多看,盡快熟悉人際關系,融入環境。

第二,從系統的理論學習向多方位的實際應用轉換。在應屆畢業生進入單位的時候,企業都會對職場新人進行新員工入職培訓,要多學多看,多虛心請教,才能積累工作經驗。

第三,從散漫的校園生活向緊張的工作模式轉換。對于大多數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中專畢業生來說,除了要做好屬于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還要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能否做好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人能否取得人生成功的主要因素。做好自己不愿做的事,學會妥協,向職場妥協、向現實妥協。

同樣,萬事開頭難,我們出入職場總會遇到一些問題,我建議大家一定要良好的心態,冷靜的思考,相信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但是風雨之后總會見到彩虹的。

主持人:謝謝湯老師的指點,要順利實現角色的轉變從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了,請愿意和大家分享入職前做好心理準備經歷的同學舉手。(學生討論發言)

四、班主任寄語

班主任:聽完了大家和專家的解讀,我也學到了許多。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業形勢很嚴峻,如果不能做好準備,可能會適應不了將來的工作。據調查,職校畢業的學生在一年內要轉崗約2-3次,其中40%左右的學生是因為適應不了從事的工作。日本人什么東西都可以換,但是有一樣他們會從一而終,那就是職業。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將來在工作崗位上都能做到底,做出成就。

我們布置了每個人都用一句話作為將來的工作寄語,下面讓我們把它寫在心形上的工作寄語貼在墻上心靈家園一覽里,每天都能看到,并以此為動力,努力進取。

主持人:謝謝班主任,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記住湯老師和班主任的話,跟隨著一首《祝你平安》,我們本次主題活動課就在此落下帷幕了,再次感謝蒞臨指導的專家和老師。

【活動總結和反思】

總結:本班學生通過本次主題活動課,學到了許多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從心理上做好了角色轉換的準備工作。同時,珍惜在校時間,努力夯實專業基本功,實訓時也非常注意,達到了本次活動的預期效果。

反思:學生有些放不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活動效果,準備工作做得還是不夠充分。

參考文獻:

[1]劉治民.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學生就業問題探討[J].高教探索,2005(02).

[2]大衛·伯恩斯.伯恩斯新情緒療法[M].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7,第1版.

篇10

2、人生道路上既有坦道,又有泥濘;既有美景,又有陷阱,只有堅定信念又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達勝利的終點。

3、走過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嘗過酸甜,才知平淡就好。歷盡興衰,才知知足就好。費盡思量,才知糊涂最好。人生最好的活法:且行且惜,不悲不怨,活在當下,珍惜身邊!

4、愿我余生從心所欲,任性妄為,寧愿做燈紅酒綠中張牙舞爪的鬼,也不做平淡生活里委曲求全的誰。

5、走錯了路,要記得回頭;愛錯了人,要懂得放手。人心都是相對的,以真換真;感情都是相互的,用心暖心。要走的人留不住,裝睡的人叫不醒,不喜歡你的人感動不了。只是一起走過一段路而已,何必把懷念弄的比經過還長。

6、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本來就沒有帶什么,何談失去什么?很多東西能夠失去,注定就不是你的,即便得到了,也是暫時擁有,離開這個世界時會通通放下。所以不要為得失而煩惱,為成敗而憂愁,活得快樂幸福就好。

7、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