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生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生觀論文

篇1

(一)柔弱不爭

“不爭”二字先后多次在《道德經》一書中出現,老子所謂“不爭”,并不是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的消極人生觀,而是一種“為而不爭”的崇高境界。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的“不爭”是指人生應如上善之水,處眾人所惡之地,先利萬物而后不爭。講的是一種博大的胸懷,體現的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老子有言:“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不爭”既是一種有曲折才有圓滿,有彎曲才有伸直,有虧才有盈,又是不四處顯擺,不自以為是,不居功自傲,不自吹自擂的人生處世哲學;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所謂“為而不爭”,就是說“為”要從“不爭”的境界出發,這種只講奉獻不圖索取的“為而不爭”的精神充分體現了老子高尚的人生觀。當思想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不僅是對自己內心修養進行要求,更是對生命狀態的高度要求。

(二)崇儉節欲

告子曰:“食色性也。”人生而有欲求,這是無法否認的自然規律。欲求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動力,也是造成人類社會各種亂象的根源。在如何正確對待欲求的問題上,中國古代的先哲們充滿了智慧。老子就提出了“崇儉節欲”的思想。“崇儉節欲”,不是病態地節儉和絕對地根除欲求,不然老子也不會主張使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的“崇儉節欲”是在肯定個人衣食住行的必要之欲的同時,強調不過度地消費,反對不知足的貪欲。老子提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他想告訴世人,名利、財富、得失哪一項都沒有自我重要。他認為執著于名利場的人,只會耗盡精神,費盡心機,失去自我。這種人積藏的財物越多,實際上失去的東西就越多。老子認為理想的人生應該是“為腹不為目”。“腹”是內在的自我,“目”則是一切外在于自我的感觀世界。蔣錫昌《老子校詁》曰:“老子以腹代表一種簡單清靜的生活,以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其結果竟至‘目盲、耳聾、口爽、發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則‘為腹’即為無欲之生活,‘不為目’即不為多欲之生活。”所以說,老子的“崇儉節欲”只是要節制過多的欲求,即“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三)知足常樂

老子所謂“知足”,不是固步自封、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消極人生觀,而是一種自知之明、自我滿足的人生幸福觀。人能夠做到知足,是一種智慧和境界的體現。老子對待“貪欲”的態度是:“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貪得無厭。不知足常常會招致災禍,帶來不幸。所以,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能永遠地感到滿足。老子認為,明白了知足常樂的道理,就能“知足者富”,“知足不辱”。此外,老子所謂“知足”,還是“功成身退”的人生大智慧。老子鞭辟入里地闡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通過極簡的語言揭示了物極必反的規律。不知足只會月盈而虧,滿必招損。因此,人們應當“去甚、去奢、去泰”,要有“功成身退”的魄力和氣概。“知足”是老子的人生觀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有益于人們理性地對待外界的物質誘惑,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利益得失,是幫助人們獲得真正幸福的簡單便捷途徑。

二、老子的人生觀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注意傾聽學生心聲

羅杰斯非常重視傾聽在人際關系理論中的作用,他認為傾聽是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高校老師應該認真地傾聽大學生的心之所想,只有清楚地知道學生心里的問題才能為解決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傾聽學生的心聲為解決學生的問題提供了前提條件。有的高校忽視了傾聽的重要性,導致學生與高校溝通之間的欠缺,進而使高校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傾聽是防患于未然的法寶。

(二)更加真誠地去對待學生

羅杰斯認為,真誠是人際關系的基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管理中能夠更加真誠地對待學生,學生自然能夠懂得真誠的真諦。俗話說,人是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都對學生產生著極大影響。因此,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真誠去鼓舞學生,讓學生在無形中學會真誠待人。這不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與人交往,具備了真誠這一優秀的品質,同時也可以在其和老師之間建筑可信的溝通橋梁。而這正是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的重要要求,更是促進高校管理良性發展的重要一環。

(三)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而羅杰斯的人際關系理論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通過分析,人際關系理論非常重視對“人”的看法。在羅杰斯看來,人們的生活情境是能夠通過建設性的方式得到有效處理的。每個人的本性都是積極的,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需要同其他的人建立有效的密切聯系。在這種看法下,每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一定要給與對方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反過來講,每個人同樣渴望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正因為如此,在高校大學生管理過程中,通過利用人際關系理論作為指導,要改變過去的那種教師以“權威者”自居的模式,就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尊嚴和價值,給予學生充分尊重,對其人格和意見能夠虛心聽取和接受,無論在言語態度上還是在行為表情上均應表現出信賴,這樣才能夠有效拉近彼此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活動能夠在更為有利的環境下開展下去,學生能夠變得更加積極主動,能讓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變得更為簡單有效。

(四)學會理解,關愛學生

前者是指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及對客觀世界的態度,并將這種體驗以正確恰當的方式傳達給對方,讓他感受到這種理解。這意味著你對他人內心世界的了解,同情或“共鳴”,從而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在高校大學生教學管理中,教師應該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判斷問題。這樣能夠幫助教師找到與學生的共同點,從而能夠更加理解學生的想法并給與認同感。不僅如此,教師應該更加關愛學生,充分認識到并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更好地接納學生、接納自己。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自然會更加樂于配合教師去開展教學活動,更加主動地去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最終達到對學生的有效管理目標。

(五)為學生做正面的示范以上的四點

其實都是對學生人際交往的正確示范,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實現潛移默化的行為示范,讓學生心中有一個更好的認識———什么是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這樣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方式,從而使高校大學生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除了以上幾點之外,在對高校大學生管理機制建設過程中應開展相應的人際關系相關課程。學校應利用本身的職能優勢,為學生開設與人際相關的課程。為學生講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運用實例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而不能只是走形式。

二、總結

篇3

所謂的人力資源管理,其本質屬于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模式的一種,因而有必要隨著組織競爭戰略的不同而進行適當的改進和調整。舉例來說,當一個企業進行一項新的項目投資或者經營活動方針的制定時,其組織內部的整體工作重心以及執行操作重心勢必會向其目標方針上做出傾斜調整。同樣的道理,當企業在進行員工招聘、人才選拔以及員工培訓和績效的考核等方面的調整變動時,則需要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相應地做出調整配合。在一個企業內部,作為其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核心,勝任力模型是針對企業全體員工勝任力的探究分析而做出的能力評估,這項評估倘若較為科學精準的話,則是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以及整體組織意愿的集中體現。由此可見,企業員工的核心勝任力的提高是推動組織實現整體競爭戰略的前提和基礎,因而企業有必要通過增強每一位員工的勝任力以保證整個企業組織的制度變革以及經營目標得以實現。本文筆者在對我國大多數企業現有人力資源的供求以及管理模式進行分析探討的基礎上,對企業內部相關的員工的勝任力情況進行一個較為科學準確的評估,從而為企業未來人力資源管理發展所需要的數量以及結構和整體素質進行配置化的準備。

2勝任力模型在企業內部的構建

所謂的勝任力其本質主要是企業內部員工對于能否勝任某一項工作的起點,這一點關乎到績效差異以及每一個個體的特征。在企業中構建勝任力模型的過程中將員工的核心工作能力以及完成某一項工作所需要達到的熟練程度進行分析探討,具體步驟如下所述:

2.1定義績效標準

即通過對工作中所需要的種種工具以及方法等進行明確的數據分析,針對具體的要求進行核算,從而確定出區分鑒別優秀員工和其他一般員工的標準。。

2.2選取分析樣本

緊接著第一步確定出的績效標準對表現優秀的員工以及一般的員工進行隨機的樣本抽取,進而針對兩組不同的樣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必要時可以分別抽取一部分優秀員工和表現一般的員工進行調查性研究。

2.3獲取勝任能力的相關數據資料

這種反映勝任力差距的數據資料一般可以通過行為事件的訪談獲取,具體說來則包括將第二步中抽取的調查樣本進行其工作中的關鍵事件點的陳述性羅列,分別將其在日常的工作中遇到的成功的以及不成功的或者是負面的事件進行回憶性述說,通過樣本陳述對象對三種不同的事件的背景以及結果和影響等進行描述性分析得出科學的數據性資料。

2.4建立勝任力模型

勝任力模型的建立主要可以通過三項程序完成,首先是需要將上一步中多幾個樣本對象所陳述的事件進行資料的歸納和整理,通過分析訪談的內容制作成訪談報告并從中進行勝任力特征性的提煉。進而針對兩組不同的樣本對象對勝任特征的理解認可程度進行編碼記錄,進而把優秀樣本和一般樣本這兩組所陳述的事件中的要素指標進行統計性的分析,從而發現并找出兩組樣本中存在的差異性特征以及共性最后則是將存在差異化的勝任力的因子提煉出來并對提出來的勝任力因子進行命名,從而建立出勝任力模型

2.5驗證勝任力模型

勝任力模型在建成之后仍舊需要對其進行~系列嚴格的檢驗,具體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幾種,首先最為顯著的方法則是對勝任力模型建成前后的員工勝任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更為深一層的考核則可以在企業員工內部選取較大規模的樣本進行測試性分析,進而根據樣本的結果制定出編制量表同原有的模型進行吻合。由于這種編制量表的驗證方法更具可信度和效益性,在實際驗證操作中更為普遍。

3結語

篇4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人文素質教育 全面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人文教育是一個既非全新也非只限于個別國家的議題。自上世紀中葉起,人文、科學分離所帶來的威脅就開始引起各國警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成為共識。20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相繼出臺了旨在加強人文教育的研究報告,我國則于1995年第一次明確提出在高等學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加強大學人文教育。可以說,人文教育一直是我國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視角對中國目前大學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找出如何走出大學人文教育困境的路子,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二、加強高校大學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 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0世紀科學的空前繁榮與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科學給人類帶來的并非都是幸福,嚴格地說,是一部喜憂參半的悲喜劇。在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造成了諸如戰爭、環境破壞以及人自身危機等巨大的災難和威脅。“現代科學或現代文明之所以陷入危機,是因為科學喪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義,是科學對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遺忘。”解決危機的關鍵在于對科學在觀念上的正確把握和定位,而這有賴于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清晰體認、有賴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大學生作為未來的高素質人才,肩負著架構21世紀人類文明的重任,加強其人文精神的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 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從高等教育的本質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一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思維;三是要教會學生掌握必要的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是短暫的,只有百余年歷史,但在發展中一直以實用教育為主旨。的確,以實用理性主宰的高等教育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經濟與技術的功利目標卻導致了高等教育的質量危機,導致了大學人文精神的失落。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觀,決定了當今高等學校既要重視其工具性的功能,即教給學生知識和能力,又要重視其目的性功能,即塑造人的精神方面功能。事實上,掌握人文知識與提高能力是辯證統一的。

(三) 現代人本身發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由兩個基本方面構成的,即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人類的理想追求是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同等滿足。物質需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低層次的需要,精神需要則是人的高層次需要。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否則,人就等同于動物了。馬克思曾指出:“吃、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因此,大學生對人文精神的追求是大學生完善自己、追求自身發展的需要,是人性的使然。

三、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歸因

(一) 人文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隱性作用的被忽視是人文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科學教育之所以能在17世紀科技革命后迅速崛起并成為教育主流,源于科技與生產力的直接轉化關系。人文不同于科技,盡管對社會發展起著價值導向的基礎作用,但這種作用卻以隱性狀態存在,所以當需要科技推動的經濟發展被強調成一個國家的發展目標時,人文對社會的隱性作用就往往或被忽略或被放在次要地位,教育也會有意無意傾向于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由此受到壓制。正因為如此,人文教育的困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國之中。

但這種困境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特別是在國際科技迅速發展和激烈競爭的全球性挑戰面前,發展中國家往往要求萬眾一心,集中追求同一個現實目標: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為實現這一集中目標,國家在發展規劃上會有意無意拔高科技價值,在教育上會強調科技傾向而壓倒別的傾向。因為人文對社會的作用呈隱性狀態,它與講究效率的全球性現代化進程的關系難以自然調解。因此,追求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家往往容易過于關注科學技術教育,對教育的指標都充滿計量化特征。這樣,人文教育不僅在整個國家發展中被輕視,就是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也被套上科學教育的衡量標準,其陷于困境成為必然。

(二) 對西方大學制度的簡單移植是中國大學人文教育難以走出困境的歷史原因

三四千年前中國就有自己的高等教育,但真正擁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卻是在一百年前因處處挨打而盛行西學東漸的清末。今天看來清末是個極具特殊意義的時代,因“器不如人”的事實,讓即使再保守的士大夫都主張“旁采泰西”、“采西洋之術”,西方的大學制度由此順利被移植。這個時期西方教育的主流是科學教育,而這種主流又很迎合中國當時急切想“富國強兵”的需求,因此“西藝”、“實利”很快成為當時的教育思潮。但由此產生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在西方教育制度成功移植的同時,不僅沒有很好承繼中國人的“大學之道”,還斷裂了文化中國精神資源的累積。

今天看來隱藏著很大弊病的簡單移植,自產生之日起卻具很強的迷惑性和生命力。自中國移植西方現代大學后,“對傳統教育制度的批評最直截了當的,莫過于‘無裨實用’;提倡西學,最為有力的口號,便是‘有裨實用”。這種觀念一直被延續,到1952年院系調整時,“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這種講求實用,要求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實用教育思想就成為教育主流思想。不可否認,這種大規模的院系調整,確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工業化人才,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但同時,這種調整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又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中國高等教育呈現出“文理分馳”、“重工輕文”、“理重文輕”的結構失衡現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改革,盡管在發展和充實人文學科教育等方面都有所努力,但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整體格局并未改變,直到今天,這種功利主義教育一直或隱或顯,綿延不斷。 轉貼于

(三) 大學人文教育的課程化與知識化是大學人文教育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

人文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生命的對話、是心靈的流露、是感情的交流。人文學科的學習需要“思辨”而不是“推理”,因此,“有效的人文教學方法應是‘討論’、‘對話’、‘反思”’。反觀我們的教育模式和現狀,我們可以發現,長期以來,在許多高等學校所實施的教育中,認知教育占據了主導地位,情感教育只作為附庸,被邊緣化,教師講授的人文知識只停留在概論上、書本上、課堂上,而不注重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弊端叢生的應試教育模式,不僅很難確立人文學科地位,而且這其實也是把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知識的灌輸,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熏陶卻被忽視。因此,這樣的人文教育在到處充滿評估的教育現實中不可能被重視,也不能觸及大學生的靈魂深處,更不可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其結果,留給學生的也只是人文知識。

四、重拾高校大學生人文教育的原則和切入點

(一) 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應堅持的原則

1.堅持德育為首。德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中心內容,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主題,著重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要求學生從遵守校規校紀做起,從愛同學、愛專業、愛學校做起,把高尚品格的培養融入具體的生活實際之中。

2.堅持高品位。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課外活動的開展,都要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并根據發展的需要適時地調整課程結構,引進國粹,引進經典,引進高雅藝術,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各專業要結合本專業的特殊性,從學生現有的文化水平出發,逐步提高他們的文化層次,提高他們的精神生活品位,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

3.堅持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人文教育是一種精神性的價值,人文精神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僅僅交給專門的文化素質教育去完成,也不能僅僅通過人文學科的學習而實現,人文精神教育應該滲透和延伸到所有學科之中,尤其要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

(二) 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的路徑

1.從發揮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根本前提人手。人文教育取得成效的一個根本性的前提,就是應該注重大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能動性發揮的教育,才反映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教育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因為對于大學生來講,遇到的往往不是認知障礙,而是情感或情緒障礙,甚至出現認知接受而情緒抵制的現象。這就要求人文教育要遵循大學生情感心理過程的規律,注意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和個別問題學生的情感需求,以生動感染生動,以激情點燃激情。只有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積極、主動參與的價值,從而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使受教育者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以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從重視大學生的踐履這一長效機制人手。人文教育不是簡單地傳授人文知識。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授從根本上來說是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而教育在本質上是解決“應當怎么樣”的問題。所以,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的知識性傳授,更要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第二課堂”的作用,注重引導大學生“悟”。

如何引導大學生“悟”?一方面要靠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另一方面學校要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學校應針對當代經濟全球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大社會環境和核心家庭、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創建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支持、發展積極健康的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活動。內容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納入教學體系的,包括專業見習和實習、社會調研、畢業設計、公益勞動和軍事訓練等;另一類是利用節假日或課余時間進行的,包括社會調查活動、社區援助活動、“三下鄉”服務活動、勤工助學活動、科技開發活動等。

篇5

國際上關于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議論持續了一段時間后,隨著中國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堅定立場而逐漸淡去,但是可以看到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依然存在。2003年11月,美國政府突然宣布對中國所出口的服裝、紡織品、彩電實施配額控制和征收反傾銷稅的進口限制措施,這是美國政府看到人民幣升值無望后采用的非匯率手段打擊中國的出口,來解決中美貿易順差問題;同時在國內也有升值的壓力,中國多年來的貿易順差和巨額資本流入使我們的外匯儲備突破了4000億美元。但是,人民幣匯率目前必須保持穩定,國內大多數專家學者和國外的有識之士都認為,人民幣升值將導致瘋狂的投機,對中國經濟發展將是災難性的。著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教授更是深刻的指出:人民幣升值將帶來弊端,加重通貨緊縮,經濟增速下降,造成就業率下降,形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外商直接投資下降,貨幣政策失控等等,產生一系列嚴重后果。因此,目前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是明智之舉。但是一方面我們必須從實務對策的角度研究人民幣升值的化解之道,積極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綢繆,在理論上分析在人民幣升值的狀態下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探討如何削減人民幣升值給貿易、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畢竟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幣匯率必然有一個上升的過程,只是我們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

一、本幣匯率升值的經濟學分析

匯率,又稱匯價,表示的是一個國家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價。它表示的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互換關系。匯率的標價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標價法,用一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來表示的匯率;另一種方法是間接標價法,它用一單位的本國貨幣作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來表示。無論哪種標價方法,本幣的對外升值都是對于以前而言,現在能用較少的本幣兌換較多的外幣,從而影響著兩國商品的價格對比關系。一般說來,本幣匯率升高,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反之,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因為在本幣匯率高的情況下,進口同樣的商品,要少支付本幣;出口同樣的商品,要少收入本幣,這有利于進口商,不利于出口商。對于外商直接投資,本幣匯率高,相對于外幣而言意味著,本幣標示的土地、房屋、勞動力價格、設備等等價格就高,因而投資在東道國的企業的經營成本、財務成本、勞動力成本都會上升,在同樣的收入前提下,收益就少,就不利于吸引外資。同樣,本幣的匯率的上升也就是外國貨幣的貶值,在外國的投資成本隨之下降,使向國外投資變得更經濟,促進本國國內的資本轉向國外投資,而投資是一國經濟增長的前提,投資的減少也就影響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引進外資更重要的是引進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和科學的管理經驗,提升市場化程度和現代化程度,但本幣的升值為外資的進入設置了羈絆。這樣,匯率的高低就歸結到一點,能否更充分地利用本國資源,贏得更多的國民產出,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任何國家的政府都要爭取有利的匯率條件。因而說匯率是國際經濟關系中的核心要素,本幣匯率的高低,關系著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即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關系資本流動,不僅對直接投資產生深遠影響,而且匯率的變動能誘發大批短期資本進行套利活動,沖擊正常的經濟生活。在本幣升值的狀況下,對本國的貿易和資本流入產生很大的沖擊,1985年日本迫于西方主要國家的壓力,簽訂了《廣場協定》,使日元的匯價飆升了三倍,結果貿易形勢發生急轉,大批資本為壓縮成本也跨出國門到發展中國家投資辦廠,固然攫取了可觀的投資利潤,但也影響了國內的就業水平和發展后勁,埋下了后期經濟發展的隱患,可以這樣說,日元升值是日本近年來揮之不去的通貨緊縮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本幣升值的情況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辦法對進口商進行限制,對出口商進行補償,限制或補償的辦法有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

二、政府行為對本幣升值的可替代性

政府為了削弱匯率變動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行政手段進行調節,主要有關稅、出口退稅、配額等。關稅和出口退稅是政府運用稅收的辦法調整進出口商品的價格。關稅就是對進口商品課稅,向外國物品征收,提高了國外商品的銷售價格,減少了國內消費者對它的需求,所以提高關稅是對進口商的限制。出口退稅補貼是政府對出口企業進行稅金返還,是對出口商的一種補償,提高出口退稅率,實質上相當于本幣貶值,這是用國內的貨幣補貼國外消費者,用來對沖本幣名義上對外升值而形成的對出口的沖擊。這表明:本幣匯率變動(升值),對出口商說,能夠通過提高出口退稅補償,對進口商說,能夠通過提高關稅進行抵消。進一步說,本幣升值的效應能夠通過提高有效出口退稅率來抵消,也能夠通過提高關稅抵消。但是采取關稅或補貼兩種手段各有其特點,效應是不同的。如果貿易保護的目標是刺激國內產出,補貼要優于關稅,因為關稅加大了進口消費成本,卻無助于對國內貿易部門的產出。如果貿易保護的目標是減少進口或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么關稅的代價最小,而補貼較為不利,原因在于關稅能同時起到進口消費品和增加國內生產的雙重作用,這比補貼僅能增加國內外向型產出的單一作用更為有效。簡單地說,可以認為關稅是一種“內向型”政策,即保護國內生產的發展,而補貼是一種“外向型”政策,它刺激出口生產的發展。另外,兩者作用的后果也不一致,關稅限制了國內消費者需求,國外生產者亦支付了更高的進入成本,約束了國際間比較成本優勢的發揮,對整個社會而言,只會引起社會整體福利的凈損失,普遍提高關稅這個效果是應當防止的。而且,一國關稅的提高,往往會遭致貿易伙伴國報復性關稅反擊,造成“雙輸”的局面。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進口的商品通常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依賴性強,進口彈性差,提高關稅只會加重國內消費的負擔,自身的福利損失更大些。出口退稅補貼的實施要有政府財力做為保障。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出口退稅補貼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對外貿易企業不能得到及時的貨幣補償,引起企業支付能力和周轉能力下降,陷入生產危機。另外,出口退稅補貼的多少,即出口退稅率的確定,還要考慮外匯緊缺程度,如果外匯短缺、儲備不足時,提高出口退稅率,能夠調動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增加創匯;反之,就有條件訂得低些。

以上兩種措施是政府在改變進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施加影響,政府還可以通過配額在進口商品數量上直接控制,來抵消由于本幣升值使得進口商品成本低,進口商品有條件降價而形成的對國內生產廠商的沖擊。配額的使用有一個特點:彈性較差,進口配額上升會受到貿易國伙伴的歡迎,但下降就會招致強烈的抗議,因為配額的數量是透明的,貿易伙伴按照原本配額設定產品數量組織生產進行供給,配額減少后,進口數量遭到強制壓縮,無疑會使其生產能力閑置,形成投資浪費、加大失業。所以,配額增加容易減少難。

綜上所述,政府在對本幣升值進行政策抵消時就可以綜合考慮三個因素,即關稅調整、出口退稅率和配額。假設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我們能否還用這幾種措施進行抵消呢?首先,從關稅上講,加入WTO后,我國鄭重承諾大幅降低整體關稅水平,再次提升關稅水平勢必影響大國的誠信和形象,配額也是如此,只能是一個逐步擴大、放松,乃至取消的趨勢。從出口退稅上來講,出口退稅率調整確實對出口增長的影響非常直接,中國出口企業對稅收成本的增減非常敏感。1999年在東南亞國家貨幣相繼貶值的浪潮中,我國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堅挺,事實上是人民幣升值的過程,外貿部門的出口形勢變得異常嚴峻,于是將出口退稅率平均由6%提高到15%,政策效果顯著,當年出口額為1949億美元,到2002年底增加到3256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8.6%。據有關專家測算,平均出口退稅率上調一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增速將增加4.9個百分點,出口退稅對本幣升值的作用可見一斑。但應該看到,我國目前擴張的財政政策已形成巨額赤字,財政狀況比較薄弱,出口退稅的拖欠問題越來越嚴重。前不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文下調了出口退稅率,平均水平降低了3%左右。毫無疑問,動用出口退稅政策來沖銷本幣升值必須有充足的財力作后盾,況且近幾年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由短缺變為盈余,迫切需要外匯的壓力變小,政府不愿在出口退稅上再做文章。

三、市場自我調節對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

市場運行機制的自我調整是指在本幣升值后,影響了出口商的經營行為,進而改變國內市場供求狀況,帶來物價的全方位下跌,進而又為出口改善了貿易條件,市場自身的力量使本幣升值后盡可能回落。這一機理作用過程如下:本幣的匯率升值,首先影響到進出口價格,使得進口價格降低,出口價格上升。出口價格上升,削弱了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會很快喪失國際貿易中的份額,這一點在某些發展中國家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進口商品價格下跌,排斥了本國商品供給,使得本國商品生產萎縮,喪失出口能力,使進出口失衡,這一點在某些發展中國家也產生過。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往往是傳統的日用品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的附加值低,他們之間的產品出口替代性強,因而其出口貿易不僅要接受發達國家的歧視性定價,還面臨著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一旦本幣匯率升值,價格優勢丟失,原來擁有的國際市場會迅速被其它發展中國家所占領。本國貿易部門生產出的龐大產品規模只得轉銷入國內市場,加劇國內商品市場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只能是日用品市場價格水平的下跌。出口產品轉向國內市場銷售帶來國內產品價格下跌,這和本幣對外升值帶來的進口商品價格下跌共同形成了物價水平整體下降,是同樣的效應,即意味著本幣對內升值。同時,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素質較低,科學技術不很發達,使得國內產業在適應新的出口形勢而進行結構調整時顯得更為漫長,物價往往持續地滑坡,低迷不振,把經濟拖入通貨緊縮的泥潭。因此在外匯匯率管制的情況下,如果本幣升值一步到位不再調整,可以說本幣的對外升值也會通過市場自身的機制誘發貨幣對內升值。按照前面的假設,名義匯率不再調整,貨幣對內升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就意味著實際匯率下跌,因而可以抵消名義匯率在前期上升的部分幅度。前文已經論述過,對內升值可以起到減緩進口商品涌入的速度,為出口商壓縮生產成本擴大出口創造條件;其實質是市場通過自身的力量影響貨幣價值而進行的自我恢復性調節。這種市場性的調節會帶來市場機制的通病:作用鏈條長,時間緩慢、形成資源的浪費。要充分認識到市場自我的調節機制對貨幣對內價值的作用,使之盡量為國民經濟發展施加正面影響。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人民幣堅持不貶值,一時間大量商品出口受阻,積壓嚴重,只有拿到國內市場上出售,致使供過于求,物價下跌。而貨幣當局沒有預測到這種現象,實行了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劇了通貨緊縮的程度,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只有依靠后來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力度去刺激經濟增長。應當說,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會產生負面作用。

四、本幣對內價值變動對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

在國內市場上可以運用貨幣政策使貨幣價值變動,即使其對內貶值或升值,對沖本幣對外的升值或貶值。比如,在國內市場上,使貨幣貶值的方法是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形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造成的國際貿易的后果一般說來,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因為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上銷售能隨著物價的上漲趨勢多賣錢,出口商卻因為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工資等因素的上漲而加大生產成本,以本幣計算的出口換匯收益就要下降,減弱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使出口數量減少。所以,在外匯匯率管制的條件下,本幣對外升值,而對內貶值,對出口商會產生雙重利空,但對進口商而言,卻是雙重利好,這樣會迅速惡化國際收支狀況,導致貿易失衡,所以應該采用貨幣對內升值的辦法來抵沖對外升值給出口帶來的影響。這樣,出口商便能以低的成本進行生產,以低的價格出口,改善本幣升值的不利局面。但是,又可能出現另一個問題,本幣的對內升值,即通貨緊縮,會造成國內經濟的不景氣,是貨幣當局不愿看到的。這樣的貨幣政策操作便是以犧牲國內整體經濟發展速度來保證貿易部門的利益,對此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根據實際進行利弊權衡、政策取舍。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在一個外貿依存度高的國家,外貿部門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貨幣政策則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外貿部門的利益,阻止貿易狀況因本幣升值而過度惡化,通過貿易部門平穩發展來帶動整體經濟;反之,如果外貿依存度不高,國內經濟運行對通貨緊縮反應強烈,則貨幣政策要側重考慮整體經濟的發展情況,不宜使貨幣對內升值,要暫時犧牲外貿部門的利益來保證整體經濟的健康運行。

五、利率調整對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

篇6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經濟;金融

一、有關人民幣升值問題的現狀

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復蘇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展示了我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盡管如此,在人民幣問題上,美國一部分人總是給中國戴上"匯率操縱國"的帽子,人民幣面臨著短期內被升值的巨大壓力,圍繞人民幣升值的博弈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二、美國堅持人民幣升值的理由

美國公開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出發點是:在中美貿易中,中國通過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從而獲得貿易優勢,中國必須對美國由此形成的巨額貿易逆差和增加的失業率負責任。這種無端的指責是毫無理論根基的,因為美國無論是在和日本、德國還是歐盟其他國家的雙邊貿易中,幾十年來都處于貿易逆差的地位。而上述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兌換美元的匯率機制都是完全浮動的,但對改善美元本位制下雙邊貿易的失衡沒有任何作用。同時,中國與發達經濟體出口產品的替代性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個國家都根據自己的相對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即使人民幣升值也不能改變美國失業率上升的現狀。美國一再公開聲稱讓人民幣升值,無非是想對中國形成輿論壓力,但從各國的反應來看,這一招似乎并沒有湊效。美國實施這一舉動實屬別有用心。

(一)保持美國在金融匯率市場甚至其它各個方面的強勢地位

一方面,迫使人民幣升值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一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動不動就干涉別的國家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甚至不惜發動戰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隨著中國加入WTO,參與全球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逐步實現了質的飛躍,GDP成倍增長,即使在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萎縮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8.9%的增長速度,對美國的霸主地位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有助于保證和加強美國的國際貨幣地位。金融危機過后,雖然美元仍是國際強勢貨幣,但他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已經大打折扣。2009年年初,在中國內地部分地區與香港、澳門以及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中,已經開始試行人民幣結算,這一現象標志著人民幣向國際化邁出了重要一步,長期發展下去,終將威脅到美元在亞洲乃至世界金融市場上的地位。

(二)尋求經濟復蘇的替罪羊

金融危機使美國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不僅體現在宏觀層面上的GDP下滑,失業率增加,而且深深地影響了美國民眾的消費心理以及消費信心,很多民眾對政府表示了很大的懷疑,并對經濟的衰退感到不安,于是大部分人開始節儉開支,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這對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會延緩經濟復蘇的速度,拉長經濟復蘇的時間。其中,受影響最深的是即將退休的人員,一方面他們將自己的大部分養老基金投放于股票市場,但隨著股市和房市的低迷,他們的資產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另一方面,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延長工作時間,推遲退休。這些形成了惡性循環,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以及對政府能力的不信任。于是美國政府積極利用中國控制匯率的假說,誘使民眾轉移注意力,將責任推給了中國。

(三)破除中國的固定匯率,聚斂國際財富

美國積極推動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中國實行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如果人民幣升值,從而實現自由浮動,那么美元作為美國的貨幣和世界貨幣,就可以通過貶值,減少自身債務,從而聚斂別的國家的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即:讓世界其他國家來吸收美國經濟的泡沫。而在固定匯率下,由于人民幣的牽制,美國就不能為所欲為的執行這一動機。

三、人民幣升值對中美來說是“雙輸”

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美國與中國的較量并不是零和博弈。美國一味要求人民幣升值最終只能使雙方都遭受損失。對美國而言,一方面,對于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美國民眾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人民幣升值,勢必影響美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福利的減少。另一方面,低價位的中國商品降低了消費者在日常費用上的支出,從而可以將更多的收入用于高檔消費品的消費,這對拉動美國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升值勢必延緩美國經濟的復蘇,加劇美國的通貨膨脹,從而對全球經濟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同時,人民幣突然大幅升值,會引起美國在中國的跨國公司投資成本的急劇增加,從而侵蝕這些公司的利益。對中國而言,人民幣升值會引起以美元表示的中國商品的價格的上升,從而削弱中國商品的出口優勢,對出口產生很大的影響,非常不利于出口行業的穩步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對于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國也將是致命的打擊,還會進一步影響就業率,經濟穩定等宏觀層面的諸多問題。同時,人民幣升值將會加大未來進一步升值的壓力。人民幣升值會引起大量投機資本流入中國,引起資本金融賬戶順差的擴大,伴隨著這一趨勢,甚至有可能形成升值-國際收支順差上升-再升值-國際收支順差進一步上升的循環。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升值壓力得不到緩解,還會因為資本流入過多帶來流動性過剩、經濟過熱的局面,不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篇7

1.1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1)減輕高校學工人員的事務性工作壓力,有利于輔導員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

現階段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體是專職輔導員,“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輔導員的具體工作和要求有明確的規定,即“五要求、八職責”,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但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輔導員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在此。由于輔導員是學生的直接管理者,學校的很多工作都是各個職能部門牽頭,但直接工作落在輔導員的身上,如獎助評比、寢室建設、主題活動、黨團建設、證件辦理、考試通知、大學生入伍、學生請假、違紀教育等,這些具體而瑣碎的工作大部分與“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主要工作無關。因此推進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有助于將輔導員從常規事務壓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規范高職院校中學生常規事務工作的流程,有利于學校的規章制度的建設。

高職學生工作中有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例如獎助評比,調整寢室,調整專業等。這些工作一般由學校的學工部(處)向各二級管理單位(院部)布置,然后再由二級院部轉達給輔導員,再轉到具體的學生。這些管理事務是有章可循的,具有完整的工作流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使用程序編碼的方式,將各項學生常規工作的流程固定下來,通過分級管理,確保各項事務有序開展,特別是在有多校區、多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情況下,能跨越空間的限制,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提升合力。

(3)提供開放的信息管理平臺

收集、整理、分析來自學校教育、服務、管理崗位的各項信息,有利于更充分地了解學生,實現學生的綜合考評,為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提供依據。高職學生學制短,學生普遍面臨學習習慣差、主動性不足等問題,他們更迫切地希望在校期間能夠打好基礎、練好技能、塑好品行、學有所成。這本身就給學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面臨著更殘酷的招生壓力,學校對招來的每一個學生都備加珍惜,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希望能夠提升教育能力,增強管理水平,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確保順利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受這兩個方面的影響,高職院校更需要通過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這個平臺,收集來自專業教師、輔導員、學工處、保衛處、后勤集團、宿管中心、學生社團、實踐企業等多個評價主體的信息,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信息,發現學生的問題,能更有針對性地、更細致地開展工作,幫助學生順利成長。

1.2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

(1)缺少系統規劃,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不能高效協調各個職能部門。

隨著高職院校慢慢走向內涵發展的道路,學校在一些需求比較迫切、實現成本相對較低的事務管理上,實現了信息化,如學生成績查詢系統、學生選課系統、后勤管理系統等。但由于這些僅僅滿足單個部門需求的系統缺少整體的規劃,因此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從而變成了多個信息孤島。

(2)軟件產品缺乏教育管理理念,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

最突出的問題是“水土不服”,缺少針對性,難以實際推廣;另一個問題是軟件的參與者對工作的認識程度和理解水平不夠,難以推廣。

2“三全育人”的含義與價值

2.1含義

從廣義上而言,“三全育人”是一種教育理念,并非僅僅局限于德育這個范疇之內,不能將它簡單地等同于德育指導思想;從狹義上而言,“三全育人”主要是一種德育理念,它強調在德育這個體系內,從“全員、全程、全方位”3個方面來調動德育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共同協作,構筑一個德育立體結構,形成一股強大的德育合力,發揮德育實效性。

(1)全員育人。

“全員育人”即人人育人,主要是從育人主體而言,強調每個人都要有育人意識,樹立起育人責任感,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發揮育人的職能,并且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形成一股強大的育人合力,構成完整、全面、和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和格局。這里的“全員”是指與學生相關的教學崗位、管理崗位、服務崗位上的每一個人。

(2)全程育人。

它強調育人要貫穿大學生學習、成長的全過程,要認真研究大學生從高校入學,到高校畢業的每個階段的特點及其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大學生每個階段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規劃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不同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點和方法,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3)全方位育人。

它強調要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并且育人的過程要體現在大學生的學生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各個環節,通過有形或者無形的手段將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滲入到他們學習和生活的各個環節,實現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育人。

2.2意義

當前,我國進入了社會轉型的新的歷史時期,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讓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各種政治勢力的滲透和影響、多元價值觀的沖擊、網絡時代下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行為問題、各種思想思潮的傳播和相互激蕩等。“三全育人”模式作為一種體系開放、系統完整、運行嚴密的德育模式,它強調整合校內、校外的各種德育資源,提升德育合力,讓德育貫穿、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每個階段、每個方面,追求人人重德育、時時講德育、處處抓德育的良好局面,從而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德育資源、挖掘了德育潛能、拓展了德育渠道,真正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3基于“三全育人”的學生管理信息化

“三全育人”是目前高校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被普遍認可并正在推廣使用的育人模式。但要將此模式真正應用到實際過程中,并最大地發揮作用,需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也需要構建嚴密、科學的信息管理機制,而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實現,為“三全育人”提供了規范、高效的信息收集、整理、考評、分析機制。

3.1“三全育人”對信息化建設的要求

3.1.1“全員育人”要求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必須具備開放性

在校園內外,各類人員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了學生的育人工作,學生信息管理系統要賦予他們參與學生教育、管理,提供優良服務的權力。學生信息管理系統采用B/S模式開發,將絕大多數功能放置在互聯網上,教學、服務、管理崗位的授權者可以在任何一臺接入互聯網的終端上使用,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些部門分級、分權限對自己本職工作內的、與學生相關的信息進行管理,從而與學生信息管理系統進行信息交互。

3.1.2“全方位育人”要求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具備集成性

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應該由多個功能獨立、信息共享的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為具體學生事務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同時也分別對應學生的學習成績、政治進取、社會實踐、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列出了一些常見的信息管理子系統。另外,“全方位育人”要求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應具備與常見網絡媒體交互的能力。

3.1.3“全過程育人”要求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完整地記錄育人的實施過程

學生管理信息化系統要能夠完整地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點點滴滴。從開學的第一次班會、每一門課的考試成績、黨校培訓考核、社團活動,到畢業論文、工作、用人單位評價等。

3.2信息管理系統對“三全育人”模式的積極促進

在全員育人模式指導下的學生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對育人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

(1)提供了全員參與的平臺。

管理信息系統增強了全員育人的意識,有利于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育人氛圍。

(2)提供了監控機制。

高校育人工作人人有責,建立明確的工作任務要求后,管理信息系統中的監控手段可以督促系統中的各個參與者,按時保質完成各自的育人任務制度。

(3)提供了高效率的考評手段。

高校中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學生問題反饋等傳統的紙質考評表,由管理信息系統中的網上評價體系代替,可以更快地實現各項工作的量化考評。

(4)提供了科學決策的依據。

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都具備數據輸入、保存、分析的能力,這些分析能夠為學校工作開展提供科學的依據。例如,通過對學生的成績對照分析,可以找出哪些專業課的教學效果需要更進一步提高,控管要進一步加強;通過對學生寢室衛生現狀的分析,可以了解學生自我生活能力的變化,為開展寢室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5)提高了育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管理信息系統可以綜合各個部門從多個角度對學生的評價,思政工作者通過這些評價信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進而開展更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

4結語

篇8

迄今為止,全國各地關于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績效考核制度盡管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制度目標設計、運行等環節存在以下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1)績效考核目的不明確,許多地方的績效考核是為了規范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行為,而不是通過績效考核激勵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為社區居民服務;(2)考核重點不突出,考核指標大多放在社區衛生人員方面,本該重點關注的社區居民反應性指標缺乏;(3)考核指標體系不合理,指標本身不具有敏感性和可靠性;(4)指標的定義不夠具體、獨立、全面和易懂,極易造成理解錯誤和無法得到相關指標值;(5)考核主體單一,主要是由衛生行政部門單獨對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進行績效評價,而與社區衛生服務密切相關的利益團體或關心評價結果的組織或個人,如社區居民、非政府組織等未納入評價主體中;(6)考核的實施不規范,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制定了相對完整的個人績效考核指標,也從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兩大功能方面進行設計考核的指標,但是由誰來實施考核和如何實施考核,卻沒有詳細的說明和明確的規定,難以保證考核結果的有效性。凡此種種,嚴重制約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健康發展,挫傷了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積極性。

2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的原則與方法

2.1指導原則

根據現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人員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2006】10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及《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辦法》的指導原則:(1)按工作數量定酬,按居民滿意度定酬,兼顧崗位工資原則;(2)按勞分配,促進效率優先的原則;(3)標準時間設計參照標準時間設計參照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強度、工作技術難度為基數。

2.3績效考核方法

績效考核以效益工資為主、崗位工資為輔,在分配中突出績效。績效考核分為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兩大塊計算有效工作點數,重點為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工作點數的考核。

工作數量以分鐘為單位,按照中心實際開展的工作及所消耗的時間計算點數。根據國家法定工作日251天,8小時/天,共120480分鐘每月10040分鐘。在根據點數計算點值就是可分配總收入除以社區服務人員工作總時間及總點數。工作質量、滿意度和信任度采用百分制進行考核,折算成點數。在群眾滿意度與社區居民信任度等方面再權重分配為:他評80%,自評20%后綜合計點。得出有效工作點數后根據點值算出績效工資。績效考核的衡量單位是有效工作點數,有效工作點數是有效工作時間的有效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評定,即在一定時間內對各類工作人員均設定有效工作時間、工作量,并進行工作效率評定。工作人員下社區所做的每一項服務,都必須填寫衛生服務人員社區衛生服務記錄單:其次,在衛生服務人員中進行抽查;再次,在被服務對象進行抽查,以證實服務人員下社區服務的實際情況和效果。

3績效考核指標的設計

3.1績效考評項目和內容:

績效考核考為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兩大塊。基本醫療服務主要包括:(1)普通門診服務人次數;(2)常規檢查(三大常規)人次;(3)特殊檢查(心電、B超等)人次;(4)清創縫合服務人次數(含小、中、大);(5)住院服務床日數(包括殘疾人康復)(6)病危病人服務人次數(7)健康體檢人次數。以上再結合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方面進行績效考核。

公共衛生服務主要包括:(1)社區診斷,主要是調查并掌握轄區居民總體健康狀況、主要健康問題及影響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并制定社區健康促進計劃等;(2)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及普及衛生保健常識等;(3)防疫工作,包括傳染病防治、免疫規劃及艾滋病的防治等;(4)慢病管理,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的防控等;(5)保健服務,包括老年人、婦女及兒童的保健服務等;(6)精神病管理,包括定期隨訪登記、精神檢查及心理咨詢等;(7)殘疾康復,包括進行康復治療、指導、定期上門進行康復指導及健康教育等。以上再結合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方面進行績效考核。

3.2個人績效工資計算過程及方法

3.2.1基本醫療類服務的績效考核有效工作點數計算過程

3.2.2公共衛生服務類的績效考核有效工作點數計算過程

3.2.3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滿意度和信任度點數計算

基本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兩者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各50點,進行百分制進行考核,折算成點數,按照權重分配為:他評80%,自評20%后綜合計點。他評資料獲取辦法:調查問卷、電話咨詢等。標準值為90%每降低一個百分點扣1點,扣完為止。

3.2.4個人績效工資的計算方法

基本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兩者的績效考核有效工作點數為工作數量、工作質量、滿意度、信任度四個指標的有效工作點數之和。個人績效工資的計算公式:個人收入=崗位工資+個人績效工資個人績效工資=個人有效工作點數×點值點值=可分配總資金工作有效總時間相關說明:

(1)工作數量指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1個月)向基本醫療或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方提供的優質、無差別的服務量。

(2)工作質量指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從醫學專業的角度出發,能夠滿足患者規定和潛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是指服務工作能夠滿足被服務者需求的程度。

(3)滿意度指居民(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醫務人員提供的衛生產品、服務、形象等方面的綜合評價。

(4)信任度指居民(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醫務人員提供衛生產品、服務后對其的信任和依賴程度。

4強化社區衛生績效考核的措施分析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明確自和定位,把工作重心從“監督”過度到“真管”上。由于社區衛生長期經費不足的困境,所以代表政府核者往往對社區懷著“于心不忍”的想法,因而考核工作并不有效,考核流于形式。作為管理者政主管部門,在補償過程中應照相關要求,根據績效結果給不能因為社區經費短缺而持度。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投的良性循環,保障衛生服務的源的合理利用。對社務機構客觀公正地開展了考核各按照考核結果給予相應的補雖然在短期內,部分社區衛生由于經費減少,發展受到一些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客觀公正核有利于充分調動社區衛生服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社務機構健康、穩定發展。首先,政府考核工作,確保民眾就醫方便、實惠,不但會提高政府的威信,有助于政府職能的轉換,也有利于社區衛生的持續發展。其次,績效考核應將長、短期考核相結合。目前的績效考核大多局限于當年的工作量,容易導致為應付考核忽略工作質量,特別是忽略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和落實程度。公共衛生服務可能若干年后才見到成效,這給績效考核帶來了難度。對此,應該在績效考核體系中將短期服務量的指標與長期健康結果的指標相結合,不但要考核群眾是否得到了符合質量規范的服務,也要考核群眾得到服務后其健康狀況是否有所改進。通過階段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完善指標體系的構建,使社區的公共衛生服務真正落到實處。近幾年來,醫院績效管理得到了廣大衛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各種績效考核工具被廣泛地應用于醫院績效管理當中。然而,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考核評估卻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規范化建設起步較晚,尤其是內部的規范化管理還不盡完善,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缺少職業化的管理人才,三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以服務為導向的醫療機構,許多指標難以準確量化,操作和執行起來都比較困難,對考核者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如何進行科學、嚴謹而又易于操作的績效考核成為擺在社區衛生管案例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醫療服務、社區衛生信息管理、疾病預防、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婦女保健、兒童服務、康復服務等多個方面。這些服務與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乃至操作程序都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在社區診療的35歲以上病人,要求必須監測血壓,這對于發現疾病隱患是有益的,如果做不到就可能導致嚴重的醫療缺陷。

所以,在績效考核中,對社區醫生門診病歷或門診日志必須進行嚴格檢查,發現血壓漏測者就要給予扣分或處罰。在健康檔案管理方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求5歲以下兒童、孕產婦、60歲以上老人、6種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惡性腫瘤、慢阻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檔案建檔率不低于5O%,如果下降就會給予扣分,上升則會給予加分。在婦幼保健方面,要求產后訪視合格率不低于95%,下降同樣會扣分。通過實例可以看出,要想做好績效考核評估,需要把握好幾個環節:一是要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目標列出來,做什么事情,達到什么程度都要有詳細的描述;二是要根據實際確定具體的指標,比如有的社區老年人多,居住相對穩定,有的社區則出租屋比較多,人員流動性大,針對不同的情況,健康檔案的建檔率指標要有所區別;三是考核方法要具體,不能含糊不清,少用“宣傳達到預期效果”、“醫生服務得到社區群眾認可”之類的詞匯,盡量細化到“發放宣傳資料多少份”、“社區群眾對醫生的投訴率小于百分之多少”等;四是考核的形式要明確,比如是檢查資料、發放問卷,還是走訪群眾,都要有具體的規定,以便于考核者操作和執行。

篇9

造成上述社會責任意識偏差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社會責任教育缺失難咎其責。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往往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基礎課程集中安排在大一大二學年,大三大四則安排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實踐,這就意味著大學四年有一半的時間思想政治教育處于真空狀態,使得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難以有機結合。此外,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看,主要課程有《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法律基礎》等,這些課程的開設非常必要,但均屬于通識性教育,缺乏與學生專業的結合,學生難以獲得感性認識、思想共鳴,以及對未來職業中責任意識的深刻思考。

二、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的特殊性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所開設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資產評估、財務管理等專業,主要培養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熟悉企業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具有較強實際工作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相關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管理人才。與其他專業不同,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角色是一個“管理人”,他們不僅支配自己的個人行為,還掌控著其所管理的部門、企業、單位等組織的組織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講公民責任,更要講企業責任、政府責任等組織責任。作為未來的組織管理者,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社會責任培育的意義非凡。

三、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在社會責任培育中的角色

1.明確學生認知主體

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中的認知主體應定位于學生自己,而家庭教育、學校培養、社會影響則是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形成的不可或缺的情境資源。

2.重視家庭培育基石

在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中,應倡導、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家長亦要以身作則,并從家庭責任入手,逐步放大到社會責任,加強學生責任意識培育,塑造健康人格。

3.發揮學校培育功能

大學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不少大學生由于剛剛脫離家長的管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學校需要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因而,在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中,學校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催化促進作用,應努力營造良好的師資、制度、文化氛圍,抓住責任教育,不斷落實、完善德育工作。

4.整合社會培育資源

如今的大學校園不再是不可企及的象牙塔,高校環境正逐步走向社會化,并體現出更多的公共性,呈現出滲透、開放、融合的發展態勢。在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思考中,大學生看到了真善美,也接觸了假丑惡,進而影響了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和判斷。因而,在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中,應大力整合社會資源,通過弘揚社會正氣、完善監督約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

四、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的路徑

在家庭、學校、社會三種社會責任培育資源中,學校對大學生的影響最為直接,且在資源整合中發揮著最為有效的能動作用。因而,應以學校為基礎培育情境,探尋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路徑,并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具體而言:

1.創新責任培育內容

一是要與時俱進,合理開發新課程,豐富課程設置,形成集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等為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體系;二是要在社會責任意識培育中融入職業責任教育。如在會計專業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角色認同和責任體驗;三是要在課程進度安排上,根據大學生意識發展階段,合理安排課程設置,從大一到大四將人文教育貫穿始終。

2.改革責任培育方法

一是要改變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及教育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通過為學生營造良好情境,鼓勵他們主動地去豐富自身的社會道德體驗,并從反思、重建中,獲得逐步深化的社會責任認同;二是要豐富責任培育方法,擯棄傳統的灌輸說教模式,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名師講座、專題研討、文藝匯演、社會實踐等形式,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社會責任意識弘揚和培育。

3.促進培育資源互動

篇10

關鍵詞:學生管理;人文精神;滲透

學生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學業的發展以及個人的成長都具有重要影響。在學生管理中滲透人文精神,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管理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學生全面成長。

一、學生管理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原因

教育界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現代教育自身發生的轉變。我國最早采取的是知識教育,認為只要幫助學生完成深度的知識儲備,就能夠借此幫助學生綜合發展,不過這一想法在如今來看僅是一個美好的愿望。改革開放后,高等教育開始“知識+技能”的教育方法,以知識作為學生發展的基礎,將技能作為學生生存的工具,該形式在成立之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不過信息時代來臨后,又衍生了新的問題,也就是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教育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的一種教育形式,雖然并不是一個學科,其知識體系和教育復雜程度卻遠超過任何一門教育科目,這也讓近年來的國內教育實踐一直沒有達成理想的成果。所以,本文就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但是,并不是直接在教育過程中展開,而是選擇另辟蹊徑,從學生管理層面入手,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當前并沒有適合的教育手段,繼續采用課堂教育,難以達成成效;二是避免學生反感,如果為學生開設人文精神的課程,會造成學生的學業負擔加重,甚至會出現情緒反彈;三是管理層面上的滲透,相比于課堂教學有著更大的優勢,人文精神的教育并沒有嚴格的知識體系,因此采取集中教學的效率并不高。

二、學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

1.借鑒傳統文化理念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其中涌現出無數的優秀的思想家、哲學家,這也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很多接受過西方教育體系的教師并不采用中國的傳統文化,顯然是對人類精華的浪費。而在人文精神的滲透上,筆者認為應當將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注入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這也是人文精神所應重視的內容。鑒于此,筆者進行了長期的實踐研究,從新生入學加入學生會群體后,便開展了人文精神的滲透。例如,新生加入學生會之前,筆者要求現有的學生會干部必須滿足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任人唯賢,在學生會錄取新生的考查中,凡是存在道德不健全的學生,一律淘汰;二是適當助人,學生會干部的主要工作在于領導學生會成員,并不是幫助成員,當成員發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以采取一旁指點的方式,但是,絕不可以替代其完成;三是“放任自由”和全方面的監督,干部不可干涉普通成員的行為,應讓其能夠獨立思考,自主發展,不過要進行適當的監督,避免成員走向錯誤的方向。這三個基本原則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從屬關系,在以點帶面的過程中,推進校園的互助。

而在班級管理方面,學校也在筆者的建議下以學長導員制,替代了聘用導員制。國內的高校中,除了名牌院校之外,所聘請的指導教師大多是應屆畢業生,很多指導教師連自身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更難以有效地指導學生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采取高年級帶低年級的方式,既能夠為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職位,同時也可以加強彼此的聯系,特別是對于新生而言,由學長作為指導教師,能夠更好地加快其適應速度。

筆者在學生會和班級管理上采取的制度,主要來自“兼愛非攻”,也就是墨家的核心思想。筆者認為,校園管理并不需要商業社會“人吃人”的環境,應更加注重團體和諧的培養,所以,在學生會的設置中要求干部對普通成員不能夠過多干預,而在班級制度中培養學生的“兼愛”思想。只有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才能夠彼此間建立信任,進而實現對個體價值的關切和維護。

另外,除了制度的建立,在學生干部的培養上,筆者也采取了和諧統一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具體為:一是體制與效率并行。學生干部的工作效率較低的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以往學校的團委部門并不直接為學生會制訂管理制度,僅傳達當前所要做的基本工作,具體事宜則由學生自己進行轉化,但是,學生轉化的效果卻并不理想,制度不合理之處較多,造成學生會工作效率的下降。對此,筆者采取了制度干預的方法,以現代化管理經驗和知識輔助學生進行制度建立,進而實現效率的提升。二是共性和個性兼和。學生會的工作必須有一致性,但是,所指的是行為道德標準的一致性和結果目標的一致性,不能夠要求學生采取統一的行為方式,應當給予適當的發展空間,這也是尊重人本位思想和符合和諧需求的表現。

2.通過傳承文化創新學生管理

在人文精神中,有一項便是對人類歷史精神文明的保護,也就是文化的傳承。近年來,國內教育出現了“大把抓”的現象,將所有傳統文化都視為珍寶,并將這些內容強制性地傳授給學生,這顯然是非理性的行為。在文化的傳承中,應該選擇適合時展、人類發展、社會發展的內容,也就是“留其精華、去其糟糠”,傳承并不是“復制+粘貼”,學生也需要轉化和理解,將不經篩選的文化一次給學生,也很難保證文化傳承的完整性。而為了有效地實現創新,筆者采用傳統文化的實踐的方式,例如中國聞名世界的武術。由于武術的種類較多,每種形式都有著特別的功效,其中以太極最為適合當代大學生,雖然其看似動作緩慢,但是在運動上卻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使身體中的每一塊肌肉都得到鍛煉,而且,太極在精神層面上的作用表現得更為突出,對學生的意志、情操都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了促進太極在校園中的推廣,筆者向學校申請了一筆資金,用于定期舉辦比賽、開設社團和推廣,使太極的練習短時間內成為學校的潮流。

再來看創新管理方面。現代社會的創新行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誤區,很多創新者為了創新而創新,并認為創新就是要與過去拋離,形成全新而獨立的個體。事實上,繼承和發展才是創新的基本原則,缺乏傳統依據的創新,只能夠稱之為創造,而且實現難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例如在管理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提供了理論支持,《孫子兵法》中便提出“上下同欲者勝”,其所指的便是團結,而團結也是現代管理的第一基本要素,如此來看,從人文精神層面進行創新管理,也正是現代管理的基本需求。另外,《孟子》中提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也是從“以人為本”角度提出的組織管理思想。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了人文精神與管理的關系,而在創新管理中拋棄傳統,顯然有失妥當。因此,有必要采取“創新不離宗”的主導思維,并結合中國傳統“以人為本”思想,進行正確而合理的創新管理。

3.樹立人文主體意識,建立新型協作關系

本文的研究主旨并不僅是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會之中,更是希望學生干部能夠建立健康的思維和習慣,并在其影響下,實現校園的人文精神滲透。所以,在對學生會或班級干部的管理中,必須考慮到行為有效性和感染性,促使學生干部能夠主動或被動地進行滲透。

而筆者認為,從人文精神某一方面進行滲透的形式,并不如直接傳達核心思想簡單有效,也就是傳達“以人為本”的人生價值觀。《孟子?盡心下》中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支持。基于此,筆者提出了三方面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一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中,學生便是“本”,任何教育方式都有可能存在缺陷,但是,唯獨以保證學生在學習行為中的權益為目的的行為是絕對正確的行為。二是完善溝通,也就是要求教師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教師應該得到學生的尊重,但并不可以仍舊維持“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錯誤理念。現代社會是民主的,教師高高在上的思維將影響與學生的溝通,缺乏理解的情況下,也就無法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三是實現人本管理。除了教學之外,對于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也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輪值班長,采取每周更換班長的措施并不會影響班級的管理,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對班長這一位置的理解,加強組織協同性和團結性。

而在個人塑造方面,筆者認為應當采取更加自由的策略,幫助學生樹立自由觀念,但是,這一方面必須有道德教育相輔。簡單來理解,就是幫助學生在樹立道德基礎上,賦予其絕對自由的價值選擇。在人文精神之中,并沒有價值觀的優劣之分,所以,僅采取了道德為基礎的模式。不過,雖然尊重人文精神,卻也要考慮學生的個人發展,學校有責任避免學生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流相悖,因此需要進行一些指導:一是嚴格要求教師,實現言傳身教,只有教師先正己,才能正人;二是傳達社會主流價值觀,例如公正、公平價值理念,筆者認為,只要傳達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健康的,就能帶給學生積極的影響,并不需要強加于學生;三是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性,讓學生認識自主發展的重要性,這也是直接傳達人文精神的手段。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探討人文精神的滲透中,主要從傳統理念、文化傳承和以人為本制度三個層面出發:傳統理念也就是依據傳統,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習慣和禮儀;文化傳承是從人文精神的歷史傳承層面進行剖析,主旨在于幫助教育執行者認識到傳承和創新所應秉承的理念;以人為本則是從制度層面闡述人文精神,并希望教育者能夠關注學生主體的價值、尊嚴,減少教育中強加的觀念,除了基本指導外,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房巍,龔文.人文關懷精神下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6).

[2]仲昭慧.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中的隱匿、澄明及復歸[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9).

[3]王磊.高校新校區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對策[J].黑龍江史志,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