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價值觀范文

時間:2023-03-18 17:4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生的價值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生的價值觀

篇1

一 當今研究生人生價值觀中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研究生的人生價值觀都是積極向上的,很多人認識到人的價值的體現不僅是個人的成果,也是對社會的責任。新時期的科技發展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大,高校的不斷擴招,就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從而導致大部分本科生選擇了繼續考研深造,這樣研究生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新形勢下許多體制和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部分研究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現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理想信念淡化,偏重物質利益

當今高校的研究生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們大多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接受著良好的教育,而有些學生學習不再是為了追求理想,而是追求優越的物質生活,這樣的思想逐漸扭曲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影響了個人的未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漸漸滋長。大多數在讀研究生僅僅是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為了今后優越的生活,而為社會進步而進行科學研究的人數較少。前輩科學家們,在科研條件極差的環境下,他們不怕艱苦、刻苦鉆研,為科學事業奉獻一生。而當今的部分研究生不能吃苦,貪圖享樂,三年的讀研時間白白浪費了,衡量人生價值的天平嚴重向物質方向傾斜,理想和目標也逐步被金錢所取代。

2.強調自我價值,個人主義至上

集體榮譽感是每位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優良品質,通過與同組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研究的成果也會更上一層樓。現在的部分研究生,并沒有認識到合作的真正含義,時時從“利己”角度去考慮問題,常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作為機密文件,從來不愿意與他人交流和合作,同時對周圍的事情漠不關心,從而慢慢地淡化了集體榮譽感和社會的責任感,甚至有的研究生為了能夠順利畢業,剽竊他人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成果,這些現象都將“個人主義”顯現得淋漓盡致。

3.德、才不能同步發展

一些研究生認為,學識、才能才是真正衡量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標準,而與品德沒有直接的關系。這些人只注重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在道德修養上卻出現了漏洞。他們唯利是圖,這些表現不僅降低了人格魅力,還會導致思維偏激。

二 影響研究生人生價值觀發生變化的原因

1.身份的迷茫

《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52.9%的人認為現在讀研究生不值,在讀過研的受訪者中,有35.6%的人表示后悔。由此可見,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研究生的身份缺乏肯定,對攻讀研究生這一選擇缺乏清醒的認識。一旦他們對自身產生懷疑,就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學習和生活中去。

第一,時代環境的變遷。當下社會充斥著物質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身在其中的研究生不可能熟視無睹,追求真理、崇尚學術只是很小一部分研究生的價值取向。攻讀研究生學位,更多地被認為是找工作時的敲門磚。其次,隨著研究生的擴招,研究生“天之驕子”的地位一落千丈。第三,許多學生是在隨著考研潮流無意識地加入研究生的行列,沒有明確的職業和人生規劃,因為害怕面對就業問題而選擇繼續留在校園里。

第二,存在感和價值感的缺失。研究生的學習安排靈活,一般以個體安排為主,這讓一直習慣于聽從老師、學校“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一時不知所措;上大學本科時集體活動豐富多彩,到了現在平時各忙各的,集體活動難以組織,難以產生集體歸屬感;由于這些年一直擴大招生,一個導師的學生多達20~30人,導師任務加重,很難給予每位研究生具體的指導,學生感到沒有人管束關注他們;讀研究生之前以為學歷高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待遇優厚,從此改變命運,但是現實中的就業壓力使他們感覺機會渺茫。理想和顯示的差距、枯燥的學習生活、見效慢的科研成果,導致他們產生存在感和價值感危機。

2.現實的困難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嬗變,是當今研究生人生價值觀發生變化的深層次動因。市場經濟帶來了很多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這使研究生的心理活動較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復雜。

第一,經濟上的捉襟見肘、學業的壓力。研究生論年齡已經成人,他們經濟尚不能獨立,只能靠平時的兼職來勤工儉學。一部分已經結婚生子的研究生還要為家庭的生存問題奔波。由于經濟困難,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愿望就很強烈,這使得他們更注重物質,更注重實效。

第二,婚戀、家庭、就業的焦慮。個體發展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應該表現出與之相符合的行為特征,完成相應的發展任務,達到與社會適應。他們看到以前的同學往返于國內外,周末出去游山玩水;看到以前的同學開始談婚論嫁,忙著結婚,恩愛幸福;再看看自己,整日坐在實驗室,于是他們后悔上研究生,認為是上學耽誤了自己的愛情。對于已婚的研究生來說,有的兩地分居,忍受相思之苦,有的因為學歷、知識結構、所處環境的變化,雙方缺乏共同語言而感情逐漸生疏。就業焦慮是研究生面臨的最大焦慮,三年級的研究生尤其如此。研究生比本科生付出了更多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所以就業的期望值更高,這使得大部分研究生進校之后人生價值觀向物質利益傾斜。

三 研究生人生價值觀的重構

當今的研究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觀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的未來,如何更好地對研究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值得大家深思。

1.堅定信念,自我完善

能夠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人,都已經具有了優秀的學習能力、良好的綜合素質、一定的科研潛力,但這遠遠不夠,他們更要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努力拼搏的毅力。

雖然現實社會存在著拜金主義、利益至上的風氣,但是作為高素質人才,研究生應該開辟自己的精神家園,堅守精神信念和專業道德。人的物質生活相對容易滿足,但物質生活滿足后的精神生活卻很難滿足,既然選擇了專業,選擇了上研究生,一般畢業后都會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這樣多讀點書沒壞處,對以后的職業發展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人生是一條單行線,各有各的走法,關鍵是你看到了沿途的風景么?你活的快樂么?大部分的人都不開心,工作的在想,要是當初我讀研了,那肯定收入比現在高了吧;讀研的在想,要是我早點工作,說不定現在已經是經理了。又是一個圍城,大家共用一套價值標準,誰賺的錢多,誰就是成功人士!真正的富有,是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滿足,不攀比、不張望,專注于自己,用心鉆研,用心生活。回看所有學術大家,無不是受過良好教育、潛心鉆研、不為物質所縛的,他們學識淵博、風度儒雅、創造頗多,為社會甚至人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生活狀態其實是我們每一位從事學術的研究生內心最渴望的。

作為高素質的群體,研究生更為成熟,知識面更廣,自我教育和完善的能力更高。首先,我們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避免太強的功利性,以后要有大的作為,根基全在年輕。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多參加文藝、體育活動,多一分興趣,在煩惱的時候也有排解的途徑。平時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意志品格,養成豁達的性格,對人、對事多一分理解和寬容。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崇尚科學,追求真理,不唯利是圖、投機取巧。

2.培養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在研究生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是主導。每日閱讀文獻、分析并解決問題,這些活動都是自主完成的,使他們的思維、品質都有一定的提高。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如果沒有導師的督促,一些人就會荒廢時間,而到即將畢業答辯時才發現自己已遺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因此,在新生報到時,管理者就應該有計劃、有步驟、有內容地在思想上對研究生進行入學教育,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和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開展關于人生價值的主題會,給學生一種全面發展的認識能力,讓學生有理想、有目標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新時代里,社會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不僅要有高端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因此,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綜合發展、全面進步。要提高其能動性、創新性、實踐性,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很多研究生以為擁有了學歷,就意味著有好的工作,所以在擇業時總是抬高門檻,面臨社會選擇時期望值過高而內心受挫,使他們的心理失衡。研究生應擺正心態,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只要自身的價值得到極大的發揮就是最好的狀態。社會和用人單位也不要用工作崗位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只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才能使研究生勇敢地面對現實,面對自己,在社會中體現人生價值。

3.引導研究生心理健康發展

篇2

學校政教處和團委應開展、組織有益的活動,針對青年學生喜歡參與的特點,通過參觀改革開放成就展覽、舉辦征文大賽等活動,教育、啟發、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先進典型,發揮榜樣作用,宣傳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秀麗等先進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計回報、為祖國人民無私奉獻的光輝事跡。學校應邀請先進英模、優秀知識分子、優秀校友來校作報告,讓青年學生以先進的模范人物為榜樣,通過學習先進來克服在人生價值觀取向上的錯誤觀念。還要發現學生中的先進典型,使之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同時,因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響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所以要求教師要在各個方面起表率作用。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上教師必須講清人生價值在于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貢獻的理由,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貢獻,即就是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社會創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因此,每個人理當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回報社會、滿足他人。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人的貢獻主要是對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

在課堂上教師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事例中人物的感人語言和動人的行為,幫助學生歸納、總結,說明他的言行就是為社會或是為他人擔負了責任、或是作出了貢獻,受到了人們的好評和贊賞,從而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課堂上教師教給學生人生價值實現的途徑,即是社會實踐,教育青年學生要積極主動參加有益的社會實踐,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要先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能滿足社會和他人的有益需求,然后再實施。

篇3

關鍵詞:沙灘文化 黎庶昌 人生觀價值觀 研究

黎庶昌生活在十九世紀后半期。是中國歷史大動蕩的年代。、、英法聯軍攻破北京。他六歲喪父,自小家貧,又體弱多病。但是他熟讀經史,酷愛古文。意氣超邁,抱負不凡。二十六歲得到賞識,四十歲赴英、法任使館參贊,后又兩度出使日本,任駐日本公使。他以淵博的學識、高尚的情操,贏得日本朝野敬仰。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他不僅是通達敏健的愛國外交官,也是一位富于革新思想的社會活動家和學識淵博的文人學者。在他的思想、品格、學術與創作中,有許多東西值得研究和借鑒。

國外,特別是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許多學者都對黎庶昌進行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國近年來對沙灘文化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研究趨勢更向著文化資源利用特點、利用價值、利用對策方面

沙灘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不朽的,它是遵義和貴州乃至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

黎庶昌所體現的精神風貌及品格情操,對后世影響很深。如學術研究上的刻苦自勵、昂揚奮進的精神,都是其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研究它,能夠豐富國人的理想、信念。

我們研究黎庶昌人生觀、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為貴州、遵義、沙灘的經濟發展、人文傳承提供理論支撐。讓沙灘文化引領遵義人民努力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1、從黎庶昌日本撫養遺孤,看他的的人生觀、價值觀

黎庶昌在晚清曾經兩度出任日本國欽差大臣,他首次使日期間,結交了一批日本友人。特別是他與藤野正啟的友誼更是讓世人敬仰。他們談古論今、談西方科學、飲酒品茶、彈琴誦歌,相見甚歡。可是黎庶昌第二次赴日任職不久,就傳來藤野正啟先生去世的噩耗。黎庶昌先生十分痛惜,為藤野先生寫《墓志銘》、為其作品寫序。藤野留下女兒、幼子,孤苦伶仃,黎庶昌主動承擔起撫孤責任,將其視為己出。黎庶昌先生“不關國之東西,海之內外”的人生觀、價值觀深深震撼著日本國朝野。

2、從黎庶昌的詩酒睦鄰邦,看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黎庶昌兩任出使日本國,任欽差大臣,他敦睦鄰邦,不辱使命,是外交使節的典范。黎庶昌先生認為:各國使節,言語不同,服飾不同,政俗各異,要增進共識,互相了解。要“達款誠、聯情好”,他主張以文會友、借詩酒唱和增加接觸,交流思想,才是較好的途徑。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外交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被日本國朝野尊稱為“大邦明賢”、“全才君子”。

3、從黎庶昌詩贊左宗棠收復南疆,看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清代后期,落后的中國備受列強欺凌。沙俄對北方和西北疆土虎視眈眈。左宗棠奉命帥兵西征,雖歷盡艱辛,但捷報頻傳。這個時候,黎庶昌任駐德國使館參贊。聽左宗棠告捷,欣然賦詩一首:

輕車度幕不驚塵,矯矯將軍號絕倫。

回準降幡齊入漢,圖書舊版復收秦。

雪消蔥嶺鴻難度,草長蒲梢馬易馴。

索地陳兵君莫讓,烏孫西去付行人。

此詩稱贊收復失地,維護祖國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由此詩歌,我們也可以看出黎庶昌的人生觀、價值觀。

4、從黎庶昌的文學小樣,看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黎庶昌先生崛起邊陬,遍歷中外。學富五車,早著勛勞。文學生活豐富多彩。現錄數則,看他文學生活中體現的人生觀、價值觀。

為重慶云貴會館題戲:

黎庶昌出任四川川東兵備道,當時道署駐節于重慶。重慶當時已經開為全國通商口岸。黎庶昌資助,建成《云貴公所》。會館建成后,庭院寬敞,建有戲臺,黎庶昌題一聯:

溯二千年漢祖雄風,猶留此地巴渝舞;

歷數萬里歐羅列國,仍愛中原雅頌聲!

由此聯可以看出黎庶昌的文學思想,也可看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時宜變、經世致用。

我們今天研究黎庶昌先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可以學習借鑒先生的思想、品德。

篇4

關鍵詞:市場經濟條件;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影響與策略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為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局面。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后備軍團,我們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養成的關鍵階段,該階段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對自身以后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升我們的人生價值觀,應該成為當前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共同關注以及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影響

(一)社會經濟條件的積極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人生價值觀的建立、健全提供了一個新條件,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社會的不斷前進,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人們的思想正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的文化交流也越發頻繁,我國傳統的社會思潮正在受到多元文化是潮的沖擊,雙方碰撞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新思潮。在堅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我化思想的基礎上,汲取外來的先進文化思潮。為當前高中的人生價值觀教育注入新鮮血液,開展與時展相統一的正能量教育,社會經濟條件對人生價值觀教育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接受度更高、內容更豐富這方面。

(二)社會經濟條件的消極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推動著社會不斷前進,但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文化思想的對外開放性,各種外來思潮不斷涌入,侵蝕著人們的思想。青少年正處在思維認知以及身心發展的過程中,對這些外來不良思潮,還不具備較強的辨別能力,容易遭受到這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具體落實到實際生活中主要表現為虛榮、浮夸、奢靡主義、盲目崇拜以及互相攀比等。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們的相互信任逐漸在消失,在這樣一個社會發展條件下,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建立健全自身的人生價值觀念,明確自身的信仰,走出迷茫?

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其這對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其在發展過程生所產生的一些“思想垃圾”又對社會文明造成了威脅,我們要正確審視市場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加強人生價值觀教育,不斷進化不良思想,積極弘揚先進文化思潮,引領社會潮流,創設良好的社會生存環境。要重視高中的人生價值觀教育,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正視自身的健康發展,提高自身對不良思潮的判斷力與抵抗力,用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武裝自己,做優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的確立

(一)與時俱進、選擇恰當的價值觀教育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文明程度也越來越高,作為社會發展的儲備人才,人生價值觀養成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21世紀是一個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了解到當前國內外的最新形勢變化,結合自身的認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重新審視自身的人生價值觀養成是否符合新時代對于高素質人才的標準要求。在人生價值觀教育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到每個學習主體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再了解共性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各自的特性,開展分層教育,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開展人生價值觀的個性化教育。與此同時,學校教師在開展人生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要避免“一刀切”、“滿堂灌”等傳統教學模式,要結合時展特點,用較為新穎的教學案例、先進的教學模式、恰當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形式對學習個體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

(二)充分發揮課堂雙主體作用、創設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

高中階段,我們的身心健康正處在一個健康養成的關鍵階段,青春期時的生理以及心理等都在逐漸成熟,此時正是健康人生價值觀確立的大好時期。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新課程改革之后明確了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也需要課堂主導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在尊重課堂主體的前提下加強對課堂主體人生價值觀的引導,給予其充分的重視,進而調動其課堂參與積極性,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到人生價值觀學習中,增強情感體驗。高中,人生價值觀的教育要充分發揮課堂的雙主體作用,通過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提高人生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三)有效結合理論與實際、提高人生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在建立健全自身人生價值觀體系的過程中,要有效結合理論與實際。人生價值觀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本中,課本中的主要內容都是一些經過社會實踐而總結概括出的系統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與邏輯性,與生活實際存在較遠的距離,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且也不具說服力。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注定是錯誤的,不利于健全人生價值觀的建立。基于此,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既要注重構建較為完善的知識理論體系,又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實踐增強社會體驗,以此來找到雙方的有效銜接點,提高人生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趙悅.淺談高中學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生價值觀[J].經貿實踐,2017(21):281. 

篇5

[摘要]本文探討了社會轉型期加強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幫助大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想、幫助大學生適當認識和正確分析社會現象、引導大學生找到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個人定位。

[關鍵詞]大學生 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 重要性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所強調建設的文化強國,不僅要建設客體文化,也要建設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尤其要建設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弘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大學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處于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思想狀況出現了新變化和新特點。大學生作為大學文化的重要主體和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力量,在大學生中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對于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全面塑造其大學文化人格,對于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幫助大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想,把握正確方向

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思想就會去占領;、無產階級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非無產階級思想,甚至反的思想就會去占領。當前,在社會轉型期,市場規則和秩序尚不健全,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同時,資產階級腐朽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趁機而入,對人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也不同程度受到這些負面影響,大學生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使一部分大學生學習、生活發生了變化,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傾斜,產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歸根到底,這些都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因此,必須抓好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增強對錯誤思想的鑒別力和免疫力,培養大學生理性選擇思想信息和科學辨析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思想保護能力、觀念判斷能力、理論更新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二、幫助大學生適當認識和正確分析社會現象

社會轉型期往往伴隨著不同價值觀念的交織,但這些價值觀念并不是超市貨架上的商品,總是難分優劣、可以各取所需。伴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加之觀念的沖擊,大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認識到各種社會現象,并對一些負面現象反響激烈而且深惡痛絕。這一方面是由于他們處于青年時代,情緒具有起伏性和彌散性特點,容易產生多種多樣的情緒體驗;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的思想沒有得到及時引導的一個側面的反饋。如果這樣的一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引導,他們可能被被人用心的人利用、誤導,誤入歧途。

各種負面的社會現象的出現,是人們缺乏堅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表現,禁不住各種誘惑的侵蝕,逐漸喪失了理想信念。從長遠來看,青年是國家的未來,特別是大學生,當他們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若干年后都可能成為社會主義中國各項工作和建設崗位上的骨干力量,毫無疑問將擁有各種權力。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如何,他們拒腐防變的能力怎樣,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命運。如果不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不要說抵制各種不良社會現象,自己都可能誤入歧途。

三、引導大學生找到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個人定位

由于大學生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加之我國正處于社會新舊體制轉型期,社會各種矛盾沖突紛繁復雜、不斷變化。加之全球化過程中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導致一些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了一些分化,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不問政治、不辨方向、不講立場,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但由于一些大學生的政治理論、道德修養還不高,對各種社會現象不能上升到理想高度還認識,所表認出來的以金錢為中心的行為方式以及對政治的冷漠和反感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因此,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必須堅持以為指導,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外國先進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并把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我們繼續前進的旗幟,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把堅持政治觀點、政治方向作為自覺的意識和行為,引導大學生找到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個人定位。

參考文獻

[1]馬金龍,對新時候大學信仰問題的探析[J],平原大學學報,2005,(4)。

篇6

關鍵詞:中學 歷史教學 注重 學生 人生價值觀 培養

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呢?

一、轉變觀念,激發興趣,提高對學習歷史的認識

《新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當重新認識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認識到在未來社會中,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更重要。通過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史實的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需要,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助力器,是主動學習、積極學習的原動力,它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鼓勵學生深入地鉆研和思考問題,而求知欲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好奇心會使學生創造出新的事物。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創新思維為核心,設疑、質疑,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教學八年級歷史上冊第六課:與。教師可以這樣引入課題: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過“”一課,我們知道,的結局是中國失敗,日本勝利。這場戰爭以中日簽訂《》而宣告結束。下面請同學們結合《》的內容來討論一下“為什么說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教師要利用創新教法、探究式、啟發式教法等,讓學生在新奇、懸念、游戲、故事、趣味等知識中,啟發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創造條件。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崇尚科學逐步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注重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變化,引導學生加深對歷史發展和歷史英雄人物了解和認識,學習歷史英雄人物的人格品質。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在中學階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獨立要求,都有表現學習的欲望,學生在傳統的具有依賴性程序化的保姆式教育中,創造動機被抑制,實踐活動被取代,獨立學習被低估和漠視,獨立要求被忽視和壓制,學生的獨立性不斷喪失。因此,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獨立性,鼓勵獨立學習,在學習和生活中,提供和創新各種機會讓學生發揮獨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通過講述無數革命先烈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在經歷無數次探索和失敗后,中國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實,都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震撼,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升華,逐步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

三、創設開放性的歷史課堂,拓展學習空間,擴大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了解

沒有知識就沒有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在教學中教師要使用活教材,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解決學生的雙手、大腦、嘴巴、時間和空間問題。鼓勵學生敢于突破舊框框,善于標新立異,讓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去觀察、思考,敢于動手實踐,動口提問,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可以引用成語、典故、電影電視等縱橫幾萬里,上下幾千年的史實。豐富多彩的內容吸引學生,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打動學生,把學生引入到浩瀚無垠的歷史世界,擴大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了解。

四、開展豐富的體驗感受,培養探究創新精神,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篇7

文章概述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提出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建議:徹底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扭轉重理輕文、重專業輕素質教育的局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立高校人文素質評價體系,改善教育評價標準。

【關鍵詞】

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一、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是指后天形成的體現人的精神追求與價值意識的內在品質。它是建立在人文知識基礎之上,通過吸納人類優秀文化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的綜合體現,具體表現在人的道德修養、個性人格、理想追求、思想品位、心理素質、人際關系、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一般來講,人文素質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旨在于通過人文知識和人文方法的傳授與掌握,陶冶人的人文思想,培養人的人文精神,其本質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將人類的人文科學知識和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個體的穩定的心理素質或個性品格。

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是促進科學技術和人文素質教育融通發展。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是大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發展的基礎。科學文化素質注重的是專業技能,而人文素質注重的是指導專業技能運用的思想。因此,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不僅是科學文化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它比科學文化素質更加重要;人文素質教育是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關鍵所在,它能夠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強烈的人文情懷和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感等;良好的人文素質也是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以產生的內在動力因素,通過人文素質的培養可以使大學生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開闊視野,激發靈感,樂于奉獻和創造;人文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必然要求。當今大科學(或曰復雜科學)本身文理滲透、融合,使得科學技術的研究越發需要涉及更多的人文元素和知識,需要多學科的集成和團隊精神,對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出了越來越緊迫的要求。

二、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已經喊了許多年了,各高校也都紛紛采取措施強化這方面的教育。特別是在人文素質課程的開設比例上有所增加。但似乎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目前制約和影響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效健康發展的仍然還是一些前提性基礎性的方面未得到真正解決。換句話說,問題的癥結遠還不在于人文素質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在于人文素質究竟是什么和為什么要培養?即基本的認識和態度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這使得目前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缺少特色

從當前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看,多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一般,模式相同,個性不鮮明,不注重自身的歷史淵源、發展趨勢和自身的特點。校園文化作為一種良好的社會現象,同時具有所有文化現象的共性。學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管理上都是遵循社會所需,這就反映出多數高校在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上有相同點。在“整齊劃一”的理念和模式下,“千校一面”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例如,部分理工科院校盲目模仿文科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文科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課程和活動,使人文教育的開展與專業教學產生時間上的沖突和矛盾,不能得到學生的歡迎和肯定,效果并不理想。

2、理工科院校重理輕文現象嚴重

在高校多年的教學課程設置中,理工科專業課程所占比重比較大,師資配備都比較強,而人文科學被置于比較次要的位置,無論在課程設置、內容比重,還是師資配備都比理工科薄弱。因此,造成了課程重視偏差的問題,形成了輕文的教育狀態。許多高校雖然給理工科學生開設了一些人文知識方面的概論、原理、通論、導論、通史、專史、斷代史等課程,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為這些課程所配備的師資力量不夠,教師往往以硬性、填鴨式的方式灌輸給學生,使得學生養成被動、懶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學生就喪失了學習這些理論的興趣,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再加上部分理工科學生認為學習理科知識和技術是有前途的,而學習文科知識和培養人文精神是缺乏實際價值的,從而導致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人文關懷精神和集體主義意識的衰減,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和水平的提高。

3、應試教育體制、觀念的不利影響

由于受計劃經濟和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應試教育的體制及觀念長期存在,使得家長、學生、學校對于考試的重視程度超過對學生思想道德和實際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學生對于人文知識缺乏內在體驗,只會應試,不會應用。然而,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專業為中心、以行業為目標”的,這就導致專業劃分過細,學科單一,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儲備“單薄”。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下,高等教育體系無論在學科設置,還是教學內容上都過分注重實用性,表現出片面的功利性和短期行為,使科學、教育、文化受到了整體性的損害。現今人文素質教育變得如此艱難,主要是由應試教育的弊端、高等教育學科設置的缺陷和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忽視所致。

4、市場經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影響

現今社會由于經濟價值觀念的普及和被重視,商業化的傾向充斥著整個社會,正義、良心、人道、理想、真誠、信仰、道德等少被提及。市場經濟本身沒有什么不好,但它的本質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以價值來衡量任何事情,它的負面效應引導著人們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注重現實追求而忽視理想追求,看重功利的“經濟人”而忽視全面發展的“文化人”。市場經濟雖然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活力,促進了高校中某些與市場經濟聯系密切的學科的發展,但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是有影響的,使他們的觀念變得世俗、功利。

三、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1、徹底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人文科學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并不是單純的職業教育或唯科學主義的教育,而是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整合。科學教育只能提供知識而不能提供智慧,人文教育則能使大學生在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獲得理性的升華,能使自我發展進入真、善、美的境界,它能長遠的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因為,科學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高校教育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

2、扭轉重理輕文、重專業輕素質教育的局面

在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時代,高等教育已演變成一種寬口徑的素質教育。高校的人才培養要求將超越計劃體制對人才的單純專業要求。如果學校只僅僅局限于專業教育和科學教育,而忽視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的養成,那么學生就很難得以全面發展。目前大學生重理輕文、重專業輕素質的現狀,迫切需要把人文教育作為普通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通用課,同時改變原有教學模式,采用互動探究式的教學,讓學生與教師進行相互交流,激發他們對人文關懷的熱情,提升人文感悟能力。為了適應現代人文教育與學科教育并駕齊驅的時代要求,學科發展既要高度分化、又要高度綜合的趨勢,高校必須具備能涵蓋自然、社會、人文等三大學科領域的綜合化學科結構,開設一些具有通識教育功能但與專業學科或方向無關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作為必修基礎課。在理工科院校課程結構上,學校除了抓好“兩課”教學和必修的職業道德課之外,還應開設大學語文、東西方哲學、中國歷史等課程,輔以美術、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選修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環境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良好的校園環境能使學生得到感悟,產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個性,獲得能力等。高校教育環境包括校貌、師貌、校紀、校風、教風、學風、考風、學術氛圍,以及職工、學生開展的各種文化活動等等。良好的校風、校貌和高尚的師德以及學術、文化氛圍組合起來會構成一種豐富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能促進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質量的提高,還能對大學生的德與行產生積極的影響。理工科院校在突出科技精神的同時,更要加強人文素養環境的營造。如開設一些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名師講座,開展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校園文藝活動,建造人文景點和藝術家塑像等。因此,為大學生素質的提高創造良好的環境,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4、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高校教師是校園文化最主要的創造者、傳承者,是高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支撐力量,是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創新的關鍵,在學生思想文化觀念的形成中占主導地位。因此, 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校加強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然而,近些年來,包括人文社科教師在內的大學教師的人文素質在逐年下降,學生人文素質低、修養差與教師有必然聯系。因此,高校教師必須轉變人文素質教育是社科教師的職責的觀念,在教好專業課的同時,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把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為此,高校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重視教師隊伍人文素質的提高是不容忽視的。

5、建立高校人文素質評價體系,改善教育評價標準

人文素質教育搞得如何,最終要體現在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上。有效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改革評價制度,建立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評估體系,對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及效果進行客觀評價,以保證評估體系的科學性。評價標準除專業考試之外,可以通過面訪、小論文等方式讓學生抒發自己對社會現象的領悟,以及自己從中得到了什么,將其納入考核范圍。同時可以將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行為表現作為參考,如演講比賽、人文社科類知識競賽、獎學金評定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應試分數固然重要,但人文素養的提升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的來說,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這幾個問題仍然是關鍵,不解決這些關鍵問題,人文素質教育就必然流于口號或形式,即使是開設再多的人文課程也不可能扭轉這種局面,因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是需要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的。在認識到大學生人文素質問題存在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深刻反省我國現有的人文教育模式,改進現有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方式,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做出杰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崔新建.人文素質及其培養 [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2]唐英,王潔,張雪永,汪錚編著.人文科學與人文素質導論[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18.

[3]陳榮華,吳亮.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初[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

[4]陳再平,汪濤.關于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探討[J].文學教育,2011.

[5]楊發明.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與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28).

[6]王彩霞,張君,蔡鋒.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及對策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8 (6).

篇8

記馮圣兵的先進事跡,他先后被評為華中師范大學“三育人”標兵、優秀黨務工作者和湖北高校優秀輔導員標兵,曾當選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和2008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李老師還例舉了徐本禹、吳天祥等人的例子來說明其實先進人物離我們不遠,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我們要向先進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人修養人生價值觀首先要加強思想教育,深入學習科學理論,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其次要加強社會實踐,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只有經過艱苦實踐的磨練,具備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和能改造社會、自然實際技能的人,才會成為有所作為的人。作為一個黨員,不僅僅只能是有一個黨員的身份,而要在自己的領域里爭做先鋒,起到帶頭作用,工作上要不怕吃苦,爭做骨干,生活中要關心人民群眾,養成艱苦奮斗的作風。

李老師最后

講到了作為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首先要做好一名學生,學生的本職就是要搞好學習,要是一個黨員經常逃課、掛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黨員,起不到先鋒帶頭的作用。作為新時期的青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因為青年人的成長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旺。***主席的一段話給了我們青年人很好的指引,胡主席談到:黨對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對青年寄予厚望。全國廣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歷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堅定理想信念,增長知識本領,錘煉品德意志,矢志奮斗拼搏,在人生的廣闊舞臺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盡情展現人生價值,讓青春在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匯報人:幼兒教育網

篇9

[關鍵詞]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少數民族大學生

[作者簡介]劉海英(1978- ),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民族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化。(河北 石家莊 050091)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探究”(課題立項編號:SZ141120)、2014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探究”(項目編號:HBSZKT2014088)的最終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2-0072-02

2012年11月,黨的十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概括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指明了方向。少數民族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民族安定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大學時代正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可以統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有利于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共同富裕,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是,在當前形勢下,還存在著許多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出現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混亂狀況。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是社會變遷最為深刻的時期,也是人們身處價值多元化和多變性的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1.西方腐朽社會思想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綜合體。但是,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的同時,西方各種腐朽社會思潮也乘虛而入,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私有化、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甚囂塵上,嚴重影響并腐蝕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和意志。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上也出現自身價值偏好功利化、思想削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虛無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淡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模糊化等問題。

2.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場經濟也存在自發性、盲目性等缺點,受市場經濟的價值經濟理念、求利經濟理念以及優勝劣汰等經濟理念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價值觀念的追求上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同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社會上出現各種矛盾,導致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產生沖突,這些都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3.民族與宗教問題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不但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而且各民族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于貧窮、落后地區,文化基礎和思想意識相對薄弱,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相對較低。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常常借助民族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差異、民族意識與宗教問題煽動民族情緒,從而達到破壞民族之間安定團結,分裂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這些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重要渠道、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無疑是較為成功的。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無論是在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行為方式的選擇上,還是在是非觀、價值觀的追求上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卻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變化,也沒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思想進行正面的引導,導致相當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僅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項學習任務。其次,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不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與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點。當今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維相對活躍,有著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但是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和學生也難以展開有效的交流與互動。這樣就無法調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動性,喪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吸引力。最后,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于不同的民族地區,受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語言文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時難以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觀念,逐漸失去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也就難以引導他們認知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對策

1.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知。首先,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將形勢教育和思想政治課教學相聯系,從意識形態的高度加強、愛國主義以及民族團結教育,反對民族分裂主義、腐朽思想滲透以及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堅決杜絕散布與傳播民族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以及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和思想。其次,要大力加強教育,用居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高層次的思想武裝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頭腦。作為黨和國家最基本指導思想的,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靈魂和指南,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只有大力加強教育,堅持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才能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接受社會主義主流思想,認清社會現象的本質,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從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2.加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第一,要將思想貫穿在思想政治課程教材編寫、學術研究以及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爭取讓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中。第二,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要與時俱進,將社會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聯系,體現時代性、穩定性與連續性,同時還要符合社會發展以及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發展的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不斷提高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整體思想水平。第三,要認真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編寫適合他們學習和掌握的思想政治教材。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要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重要內容等組織成簡易翔實、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支撐。第四,要加強思想政治課程的課堂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多方面、深層次地學習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實質,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真正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五,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來源于社會主義實踐,同時還對社會主義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注意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例如,可以舉辦目的明確的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參觀訪問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以鮮活而生動的社會實踐活動代替刻板的“灌輸方式”,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尋,從而理解與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保證校園文化育人作用的正常發揮,可以不斷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認識。第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并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個層面。這種良好的、潛在的德育氛圍能夠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起到春風化雨般的作用。第二,要加強高校的黨團組織建設,使其發揮自身優勢,真正起到堡壘作用。通過黨團組織的先進性吸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加入,使之在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方面走在前列。第三,要創建優秀的校園網絡文化,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校園網絡文化的引領作用不斷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確保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健康發展。第四,要針對少數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特征,努力創建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學習的校園氛圍,從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去。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后備力量,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與創造者,其思想意識和道德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本民族和本地區形成較強的示范作用和放大效應。只有加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堅定其社會主義理想,才能為維護民族安定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向東.重構現代性:當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同志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12-11-09.

[3]彭建國,周霞.遠程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優勢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4]張永芝.核心價值秩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教學與研究,2013(6).

[5]楊舒涵.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7&CurRec=20&recid=&filename=1013

207744.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D

M1ODRSTDZmYnVkbUZ5am1WcjdCVkYyNkhiRzRHZGJJcTVFYlBJUjhlWDFM

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U=,2013-06-01.

[6]劉教東.價值觀多元化態勢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3(24).

[7]王春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3(22).

[8]李俏,張藝兵.手機媒體: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載體[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5).

篇10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責任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9-0053-02

古羅馬著名思想家西塞羅說:“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對責任的高度重視,生活的恥辱在于對責任的疏忽。”人生在世肩負著各種使命責任,社會的責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責任感是指責任主體在一定責任意識的指導下,對于自身發展和人類社會承擔并履行了一定的責任,從而產生的符合內心需要的情感體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21世紀教育報告中強調:“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學生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人,有科學文化知識和開拓能力的人,有志有為、德才兼備的人。”[1]黨的十報告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由此,在高校教育中高校學生的責任感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職生責任感的培養的重要性

社會背景不同所定義的社會責任感也不同,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是我國現階段社會成員的責任感。離開了這一核心,現階段我國成員的社會責任感毫無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包容當代高職生普遍而合理的價值目標追求,使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正確的人生目標追求。同時能夠吸收各種社會思潮的積極成分,阻擋社會中不良信息,滿足高職生多元文化的需求,避免高職生受到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腐化,為高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明確了基本途徑。高職學生要踐行核心價值觀就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只有社會責任感不斷有所增進,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才能更到位,才能無私地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樣,將核心價值觀踐行作為自己首要的社會責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高職學生的自覺價值追求,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高職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當前,高職生社會責任感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熱愛祖國,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樂于奉獻,勇于負責。無論學品還有人品他們都有明顯提升,然而,由于自身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原因,高職生希望自己能承擔起自己能承擔的社會責任,但是對社會責任感又比較茫然,缺乏詳細認識。[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奮斗目標產生偏差,功利傾向明顯。高職生正處在人生成長關鍵期,對自己的未來抱有美好的設想并樂意為此而奮斗,但部分學生沒有把個人奮斗目標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起來,他們雖然力求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層次、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但是為了滿足自身精神和物質享受的需求,[3]他們把個人奮斗目標凌駕于社會理想之上的信念,造成了社會理想模糊、社會責任感淡薄的現狀。在社會實踐中,他們往往受個人主義支配,容易陷于功利目標,重物質實惠。

2.價值取向發生錯位,社會價值弱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當今高職學生的價值取向悄然發生變化,以個人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義已成為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價值觀傾向呈現利益化。他們常常把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具體目標上,對“我”之外的事卻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對社會價值的追求相對弱化,從而導致社會責任感的形成與社會責任的自覺履行容易成為空談。

3.社會參與意識增強,知行脫節嚴重。高職生的身心發展處在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階段,他們對祖國的自豪感、對事業的責任感、對事務的正義感等都得到了增強。由于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們還在摸索中前行,在人際關系處理上,在價值觀取向上,思想觀念還是比較狹隘,以自己為中心。因此,這樣的道德情感水平還不足以成為支撐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強大力量,常常表現為認知、情感和行動的脫節。

三、高職生責任感的培養路徑

1.場域機制――高職生責任感培養的主要陣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理應承擔對學生進行系統責任教育的重任。責任感的培育是一個逐漸內化的過程,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首先要結合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倡導隱性滲透式教學方法。思想政治課教師應改變以往理論說教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采取隱性滲透式與學生自我體驗相結合的責任教育模式。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通過情景劇表演、主題研討、辯論賽等形式,巧妙地創設多種情境,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種含而不露的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喚起學生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的強烈愿望,從而自主地踐行責任。[4]其次,要結合高職學生的專業特點,在職業道德教育中貫通責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貫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求每個公民應努力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注重以職業道德教育作為責任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高職生愛崗敬業的思想觀念,將職業道德知識內化為信念,從而外化為責任行為。

2.實踐機制――高職生責任感培養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責任感的關鍵在于日常的社會實踐活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把“知”“情”轉化成“行”,就要通過社會實踐這一途徑。社會實踐要成為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引導,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創設校園文化情境。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培養高職生社會責任意識,還可以為高職生踐行社會責任提供重要的渠道。如開展社團文化節、專題演講比賽、校園感動人物評選和畢業晚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調動學生廣泛參與,讓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以及學習和交流過程中逐漸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培養主人翁意識,主動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第二,引導高職學生自我管理。為使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可以鼓勵學生以宿舍、班集體為單位,人人都參與管理,既能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還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同時,可以實行“以高帶低”模式。從高年級中選聘學生擔任低年級的助理班主任,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承擔責任,還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榮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第三,設立“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學生勤工助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勤工助學模式,既可以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同時可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第四,創造社會實踐機會。高職院校要以社團為依托,根據各專業特點,充分利用大學生暑假“三下鄉”、社會調查、扶貧幫困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大學生公益活動等平臺,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進一步了解我國國情,使其責任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得到強化和升華。

3.制度機制――高職生責任感培養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職教系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引領,職教系統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由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職生的社會責任感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要形成規范完善的制度機制,使高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工作長久地堅持下去,建立制約機制。評優評先機制、學生道德檔案的建立和優獎劣罰的制度等各種方法都會加深高職學生對責任內涵的理解,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來完善權責教育和追究機制,形成一種賞罰分明的氛圍。學校通過對制約機制的有效建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制止了學生不負責任的思維和態度。比如,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考核成績,結合在校期間操行表現,并將考核成績和畢業成績掛鉤,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責任、體驗到責任,促使高職學生責任感從學校強制監督逐漸轉變為學生自己主動承擔,為有效培養社會責任感的不斷提高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評價仍然停留在考試成績上,并據此評定出各類獎學金和優秀干部等,這種把學生當作產品的評價標準,忽略了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品質的全面考察,“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5]所以,高職院校在建立制約機制的同時,還應強化激勵機制。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前者通過肯定和獎勵學生的某些言行來激勵學生鞏固和保持這種優良的行為方式;后者則跟前者恰恰相反,通過否定和懲罰學生的某些言行來激化學生減弱和消退這種錯誤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首先,通過學生都認可的方式來評選出大家心目中比較理想的好學生給予獎勵,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學生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從而樹立責任意識;其次,要對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堅決摒棄,用批評和懲罰的手段,引導學生明白責任的重要性并自覺履行。

參考文獻:

[1]UNESCO.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丁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性與個性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7).

[3]劉申輝.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培養[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