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的演變范文

時間:2023-04-10 02:2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漢字的演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國漢字的演變

篇1

關鍵詞:漢字 編排設計 中國傳統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10-0023-04

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伴隨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延續至今,上下五千年留下了無數寶貴的漢字資源,為研究中國傳統漢字編排設計提供了必備條件。本文在對中國傳統圖形詩、書法、團結字和道教符篆等漢字資源,以及現代漢字藝術設計作品進行全面梳理、比照的基礎上,以漢字的內涵、形式與意境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通過借鑒書法領域從微觀的筆畫結構到宏觀的章法氣韻的分析框架,引入注重意象營造的東方美學訴求,總結出“筆畫模件”、“筆畫造奇”、“字的應接”和“意象表達”四個方面的原理,闡述中國傳統漢字編排設計的主要內容,為逐步完善中國傳統漢字編排設計的理論框架打下一定的基礎。

一 筆畫模件

模件(roodule),是指可以互換的構件,即用有限的常備構件創造出變化無窮的單元,數量有限的模件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構成千變萬化的形態。由于每個模件擁有相同的基因,所以模件組成的形態,變化豐富而又極具統一感,萬變不離其宗。另外,模件的形態允許在保留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進行變化,以豐富模件的造型能力。對于漢字編排設計來說,將筆畫替換為模件,即“筆畫模件”,可以促使字體與圖形相互融合,表達出“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的審美意境。

中國傳統圖形詩中的竹葉詩所采用的編排方法可以歸結為“筆畫模件”。竹葉詩,又稱為詩竹畫,是指用竹葉作為漢字的筆畫形態將詩文藏于畫中,整體看來是一幅完整的竹枝圖。竹葉詩的作者借竹枝和竹葉隱喻自己的品格,用竹葉作為筆畫還起到了較好的隱蔽詩文內容的作用。據有關資料記載,清代文人善用竹葉、花、鳥等組字成畫,這說明詩竹畫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

圖1-1為竹葉詩的代表作品《關帝詩竹》的碑刻拓片,原碑現藏于西安碑林,相傳為三國時的關羽所畫,清康熙55年(1716)由韓宰臨摹而成?!蛾P帝詩竹》可讀成一首五言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眱煽弥裰ι系闹袢~共由二十個漢字編排而成,漢字的筆畫被替換為竹葉,這些“竹葉筆畫”由于依據竹葉自然生長的結構與姿態進行編排,所以即使竹葉組成了漢字卻絲毫沒有破壞畫面的意境,巧妙地將字藏于畫中。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筆畫模件”的方法進行設計不應過于受到漢字常規結構的束縛,而應在保留漢字基本識別度的前提下大膽省變筆畫和結構,此外還應盡量保持模件圖形本身的結構與形態不變,這樣才比較容易獲得全新的字體形態與結構。

圖1-2是何君設計的“09世界設計大會”的標志,他采用款式各異、風格統一的信封圖形作為“筆畫模件”組成大會的主題“信”字,他充分利用節省原則,在保留漢字基本結構的前提下,僅用六個信封就組成了九畫的“信”字。最終的標志雖然不完全符合“信”字的標準筆畫結構,但卻絲毫不影響識讀,“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東方審美品格油然而生。更為有趣的是,這些信封除了能夠組成“信”字外,還可以根據需要構成無窮無盡的字體或圖形,標志形象的變化空間得以無限拓展。

二 筆畫造奇

清代劉熙載在其所著《書概》中精煉地指出:“章法要變而貫”,其中,“變”是章法的靈魂。“筆畫造奇”即是章法變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具體是指,在一幅書法作品中,個別漢字通過筆畫、字形等方面的夸張而產生特異的視覺效果,書法中對此有“放縱一筆”之說,形象地說明了“筆畫造奇”的特征。對于漢字編排設計來說,“筆畫造奇”則通過制造視覺焦點達到加強設計表現力的目的。

圖2-1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版面左邊的“耳”字即是一處明顯的“筆畫造奇”,“耳”字中的豎畫被延伸至幅面的底部,共跨越了五個字的高度,可謂是“奇”到了極點,這一筆不僅彌補了剩余的空間,而且調整了章法的節奏。

圖2-2中,“山”字中間豎畫的向上延伸采用的也是“筆畫造奇”的方法,延伸出來的豎畫不僅填補了中間兩個字的空缺,使得字的組合更加完整,豎畫饒有趣味的折線與在其他字中點綴的菱形形成呼應,這使得“筆畫造奇”既突出又不至于脫離整體。

另外,不是所有字的所有筆畫在所有環境下都適合“造奇”,而應遵循筆畫結構的特征,還應注重與環境的協調。

三 字的應接

清代戈守智在其纂著的《漢溪書法通解》中這樣解釋“應接”:“如上字作如何體段,此字便當如何應接,右行作如何體段,此字更當如何應接……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態,正如賓朋雜坐,交相應接也。”“應接”是書法藝術中為實現氣韻的生動而對于章法形式的必然要求,將其引入漢字編排設計領域,則可通過綜合調整筆畫的形態、結構、方位等因素,甚至添加某些輔助筆畫,達到漢字及其筆畫之間彼此照應、貫通的目的。

以下將“字的應接”分為穿插揖讓、筆斷意連、游絲牽連、筆畫連接和主導動機五個部分分別加以闡述。

1 穿插揖讓

“穿插”,穿者,穿其寬處。插者,插其虛處也?!耙咀尅?,朝揖者,偏旁湊合之字也。一字之美,偏旁湊成。分拆看時,各自成美。故朝有朝之美,揖有揖之美。正如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合而成字,眾美聚也。事有相讓,則能者展長。地有相讓,則要處得勢。相讓者,讓高就卑,讓寬就窄,讓險就易也。然亦須有相助之意為善。簡而言之,“穿插揖讓”是指將若干漢字的所有筆畫作為整體進行經營布局,通過筆畫間的延伸與避讓,使得字與字之間的空間關系既極盡變化又協調完整。另外,漢字筆畫形態與結構的變化導致的漢字外形的不一致是“穿插揖讓”的內在驅動力。

圖3-1“松風閣”三字選自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卷》。呂維誠這樣評述道:“‘松風閣’三個字的穿插揖讓別出心裁:‘松’字虛右下,正好給‘風’字的右上取勢留下空間;而‘風’字的下方虛處,又正好接納‘閣’字插入。”這樣,“松風閣”三字就形成一個結構穩固、張力十足的漢字群落。

圖3-2為日本設計師山田正彥以“世界の趣味”五個字設計的標志,他將標志文字中大部分筆畫拆解分離,自由地配置在空間中,五個字的筆畫有放有收,這使得字體外形變化極為豐富,但卻絲毫沒有散亂的感覺,原因是字與字之間做到了很好的“穿插揖讓”,比如通過壓縮“趣”字左邊“走”字部件的寬度,為“世”字的橫畫向右舒展揖讓出空間:縮短“味”字的“撇畫”、“界”字的捺畫,為“の”字的插入騰出足夠的空間。筆畫間的“穿插揖讓”處理,產生了一條隱形的線索將“世界的趣味”五個字貫穿起來,字間氣韻流暢,形散而神不散。

總之,“穿插揖讓”的手法如果應用得當,可以將一組字中每個字的變化控制在一定的力場之中,即在變化中找統一;反之,字與字之間“穿插揖讓”的可能性叉為每個字的變化提供了趨勢上的指引,即在統一中找變化。變化占主導,整個漢字群落就偏活潑;統一占主導,整個漢字群落則偏嚴謹。

2筆斷意連

“筆斷意連”,是行草書中字與字之間呼應的一種方式,在筆畫的似連非連中找到氣韻暢通與節奏停頓之間的平衡。

明代書法家王鐸的行書中經常采用“筆斷意連”的方法,圖3-3選自王鐸行書代表作《自書詩卷.白石島》,其中“o”字與“束”字的末筆處都引出一筆與下一個字的首畫相呼應,但并未完全連接上,而是留下了一定的空間,正是連筆處的這種斷開處理使得三個字之間產生了虛實相間的節奏感。

對于漢字編排設計來說,由于沒有書法那樣對于筆順的嚴格要求,所以字與字之間無論在連接方式還是排列方向上都更為靈活多變。如圖3-4設計師依據“千年火”三字縱向軸對稱的結構特征,將中軸線上的三個豎畫對接編排,并在對接處保留一定的間隙,這樣“千年火”三字的章法既流暢又富有節奏感。

3游絲牽連

行書由于書寫較快,當寫完上一筆而過渡到下一筆的時候,沒有把筆完全提起來,于是筆尖就自然順勢在紙上留下了過渡的痕跡,這就是游絲?!坝谓z牽連”形成的筆畫線條的粗細對比增加了章法上的精致感(圖3-5)。

行草書中的“游絲”是在書寫過程中的自然流露,而漢字編排設計則著力于“游絲”的形態美感,甚至將“游絲”作為獨立的設計元素加以變化和應用。如圖3-6中,日本設計師涉谷克彥(Katsuhiko Shibuya)利用極細而流暢的線條作為“游絲”,將字的內部筆畫與字體之間進行了“牽連”,精心設計的“游絲”形態豐富多樣,于是,字體的層次感與空間感得以增強。

4筆畫連接

“筆畫連接”,俗稱連筆,是在行草書的書寫過程中將前一個字的末筆直接與后一個字的起筆完全連接起來,連接處的粗細與漢字本身的粗細基本一致,所以在視覺上這兩筆連成了一筆?!肮P畫連接”重在順勢,不可牽強,應根據相鄰漢字間筆畫延伸的可能性來決定將哪些筆畫連接起來。

王鐸的行書中也經常采用“筆畫連接”的方式貫通行氣。圖3-7“形”字的最后一筆與“色”字的起筆都是從右上到左下呈45度角的“撇畫”,筆畫間天然的一致性使得王鐸在書寫時不自覺地將這兩筆連成了一筆,一氣呵成。

圖3-8將“善”字下面的橫畫與“屋”字最上面的橫畫連接起來,并去掉“善”字右下方與“屋”字左上方的連接,使得兩字的連接更暢通。這樣,兩字間的連接處成為整個設計的重心,所以將小的說明文字放置在連接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主導動機

在視覺藝術中,主導動機(main shape motif)指一件作品構圖中反復出現的起主導作用的圖形。具體到漢字編排設計中則是指通過賦予每個漢字共同的形態特征,以形成統一的風格,進而實現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這種方式并不要求相鄰漢字之間有實際的筆畫對應或連接,而是一種間接實現“字的應接”的方式。此外,主導動機應足夠強烈,占有絕對的上風,否則將難以起到統一風格的作用。

圖3-9為宋代黃庭堅行書代表作《松風閣詩卷》,呂維誠總結了該詩卷結體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鼓側多姿,橫不平,豎不直,以斜造勢,字如橫風斜雨,飄逸生動。鼓側取勢本是王羲之行書的主要特點,黃庭堅進一步予以夸張和變形,體現他入古出新的超人之處。二是內斂外放,即中宮緊結,主筆伸張,其規律是主筆盡勢向四面展開,與收斂的中宮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輻射式”的結構,突破了晉唐方正工穩、四面停勻的外形,顯示出俊挺英杰的風神。”在一幅書法作品中,各異的字體形態與結構極易顯得雜亂無章,但黃庭堅恰到好處地運用“主導動機”,夸張了每個字中的部分筆畫,比如“筑、平、箕、來、意、老、梧、年、赦、五、嘉”等字都是將其橫畫往左延伸,形成了統一的“勢”。

日本設計師高橋善丸(Takahashi Yoshiharu)設計的“法善寺”三字(圖3-10)的“主導動機”更為明顯,他將其中所有無阻擋的橫畫向左右兩個方向盡量延伸,還將“法”字的“三點水”和“寺”字中的“點”轉化為橫畫后再向左邊延伸。強大的橫畫陣容,使得該標志風格相當突出且完整統一,重復的橫畫營造出靜謐安詳的氛圍,契合了主題的意境。

四 意象表達

漢字的藝術性在于其意象的可延展性,一個單字即能表達完整的意象,中國傳統圖形詩中的神智詩就是將漢字的意象表達得淋漓精致的絕佳例證。

神智詩亦稱神智體詩、神智體縮字詩,是將欲表達的旨意,通過字形的特殊處理,達到“以意寫圖,以詩入圖,構思巧妙,使人自悟”的效果,它是將詩歌、謎語、圖畫等綜合起來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同時,以漢字編排設計的視角來看,神智詩對于漢字形式的處理實為漢字意象表達方法的大集合。

中國傳統的神智詩眾多,蘇軾《晚眺》(圖4-1)是其中的經典。全詩讀作:“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厥讛嘣菩比漳?,曲江倒蘸側山峰?!彼麑嫵善哐越^句的28個字濃縮并重新塑造成12個字,使得漢字的形態與意象完美融合。該詩的形式處理方式可從筆畫和單字兩個層面進行深入分析:筆畫層面的處理分為筆畫形態(如粗、細、曲、直)、筆畫方向(如正、斜、側)、筆畫位置關系(如離、合)和筆畫數量(如增、損)四個方面;單字層面的處理分為單字形態(如長、短、大、?。┖蛦巫志幣欧较颍ㄈ鐧M、豎、正、反、倒)兩個方面。

以下重點闡述漢字意象表達方法中的“增損”與“離合”。

1增損

“增損”,指的是在原有漢字結構的基礎上,增添或減損某些筆畫或部件。

中國傳統意匠文字中有著名的“蟲二”(圖4-2)二字,利用局部詮釋整體的隱喻手法,將“凰月”二字去掉外框部件,暗指“風月無邊”。而圖4-3則是“風月無邊”的絕對,利用增添部件的手法,分別在“年華”二字加上“”部件,暗指“年華有限”。

圖4-4是陳紹華設計的店鋪幌子,將“羊肉串”三字豎向連貫排列,通過重復“羊”字中的“一”畫、“肉”字中的“人”畫,“串”字中的“”畫,形成“羊肉串”饒有趣味的意象圖形。

日本設計師新國誠一(Niikuni Seiichi)進行過很多關于漢字編排方面的實驗,《雨》(圖4-5)是其中的一幅,他以漢字筆畫的象形性作為創意與編排設計的源泉,僅將“雨”字中的四滴“雨點”提取出來,隱去其余的筆畫,這看似不動聲色的形式處理,卻營造出漫天飄雨的美妙意象。

2離合

“離合”,是指在原有漢字結構的基礎上,分離或合并某些筆畫或部件。

中國傳統圖形詩中有大量離合漢字筆畫或部件的案例,《土圭日影》就是其中一例(圖4-6),通過分離出詩中“旭、曙、昶、曜、駔、晴、晚”七個字共有的“日”字部件,再加上標題的一個“日”字,八個“日”字在中軸線上縱向排列,既有重復的秩序感,又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中軸線分割了整個段落,使得最終排列成等腰三角形成為可能,該詩將“離合”的方式融入詩歌的編排中,從而增加了解讀的趣味性和形式的獨特性。

圖4-7中,王粵飛將“王”字拆解成四個獨立的筆畫,散落于扇面之上,巧妙經營的布白形成了空靈的構圖,營造出中國水墨畫的意境。

道家常用“合”的方式創造新字,以彰顯其獨特的文化語境。這些字看似不可捉摸卻暗藏玄機,只有對道教文化深入領悟才可能將之轉化為對應的正體字以明其義。河南毫州老君碑上,刻有一首類似于天書的詩歌,《老君碑留古字解》一書將這首詩解讀為:“育爐燒煉延年藥,真道行修益壽丹。呼去吸來息由我,性空心滅本無看。寂照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鉛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保▓D4-8)只需舉出該詩第一句的解釋,即“延年藥這個對于人來說最寶貴的東西,不須外求,自身就有原料,就有最好的冶煉爐,可以燒煉出來?!蔽覀兙涂梢粤私獾?,這其實是一首道家養生訣,只不過合文造字的方式為該詩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同時也加深了道家文化的隱秘氛圍。

藝術家的代表作之一《天書》(圖4-9),同樣利用“合”的方式創造了大量新字,與道家新造字最終可以被破解不同的是,《天書》中的文字完全不能識讀,曾這樣解讀《天書》:“這是一本在吸引你閱讀的同時又拒絕你進入的書,它具有最完備的書的外表,它的完備是因為它什么都沒說,就像一個人用了幾年的時間,嚴肅、認真地做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天書》充滿矛盾?!?/p>

除了道家造字采用“合”的方法外,中國傳統中的團結字與道教符更是把漢字的組合藝術發揮到極致。

團結字,在中國民間極為常見,指的是將一個表達吉祥寓意的詞組――諸如“招財進寶”、“黃金萬兩”、“日日有財見”等――“合”為形似漢字的文字群落圖形。

團結字的創作經常采用“部件共用”的方法,以獲得緊湊統一的視覺效果。如“招財進寶”(圖4-10)中,“童”字與“財”字共用一個“具”字部件,“財”字與“招”字又共用一個“才”字部件,“M”字的“平捺”部件向右延伸,將四個字包容整合。最終,形成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團結字。

藝術家谷文達創作的“谷氏簡詞”(圖4-11),在借鑒中國民間團結字的創作方法的基礎上,大膽省略某些漢字的某些次要部件,將兩個簡體字合并成一詞。谷文達在《水墨煉金術:谷文達的實驗水墨》一書中做了“簡詞”的書法藝術美學的注解:“簡詞”集簡體字的科學性(易學易用)與繁體字的審美性為一體。這句話說明“簡詞”創造性地利用團結字的編排形式實現了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共生,并為傳統的團結字在當代審美語境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路徑。

道教符(圖4-12),也就是符咒,是用文字書寫可役使鬼神為人類驅邪納福的文書。符篆上寫的字實際是變了形的人類通用文字,之所以普通人不可辨識,是因為大都是拆散了的偏旁重新組合。

道教符雖由漢字及其部件、筆畫組合而成,且并未脫離漢字的基本結構,但卻彌漫著不可抑止的神秘感,這種攝人魂魄的超自然力量并非為上蒼所賜,而是怪異的字體形態與編排形式使然,具體的處理方式可以歸納為如下四點:一、借鑒篆書的結構,盡其能事地彎曲筆畫,形成層層疊疊蜿蜒不止的形態;二、將延伸的某些部件或筆畫嵌套包容其他部件或筆畫,形成一個復雜而內聚的力場;三、重復某些文字或筆畫,不僅彌補空白、調勻結構,而且形成強大的陣勢與不可觸及的陌生感;四、點綴一些抽象符號,將分離的部件或筆畫聯系起來。

現代漢字編排設計可充分借鑒道教符的造型方法、編排格式與典型元素,如岳聽設計的標志《天涯共此時》(圖4-13),五個字均采用篆書結構,并將“涯”字中“圭”字部件的橫畫進行大量重復,另外,組成標志的所有漢字堆疊構成縱向的矩形塊面,其間再點綴猶如星宿的圓點符號,經過這一系列的編排設計,整個標志就被賦予了深邃的神秘感與強大的感召力。結論

以上通過古今典型的漢字藝術與設計案例的分析,闡述了中國傳統漢字編排設計的基本風貌,但這僅僅勾勒出中國傳統漢字編排設計理論框架的冰山一角,不斷深入挖掘、逐漸豐富和完善中國傳統漢字編排設計的理論體系任重而道遠。

篇2

1、形聲字是指漢字的一種造字方式,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由表示意義范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

2、從漢字發展的角度來看,形聲造字法不僅突破了象形、指事、會意造字的局限,找到了為許多元形可象、有意難會的事物造字的簡便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它彌補象形、指事和會意不能直接標聲的缺陷。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如果不能標示讀音,是極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圍內,表意向標音的過渡乃是一切文字發展演變的共同規律。

3、中國的漢字雖然沒有演變為純標音的文字,但是由于形聲造字法的發明和表聲字的迅速增多,并很快在后來的漢字中占了絕對的優勢(現今使用的漢字形聲字占85%以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漢字的標聲功能也說明中國的漢字同樣是在遵循共同的聲化規律而發展、演變的漢字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中形聲字起有很大的作用。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漢字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一、選題定位

寫中國字,做中國人!但是對于中國漢字,只有親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愛他、才能更好地表現他,所以漢字文化是孩子們必須了解的。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專題――漢字》一課,恰好能給予學生一個接觸漢字,感受漢字魅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的機會。

二、技術優勢

對于本專題,在常規教學中會出現以下兩個難題:

1.漢字是表意文字,由圖形發展而來,其內在藝術性、豐富的文化內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規教學中很難得到充分展示。

2.“漢字”專題講授需要大量資源的補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術就能使以上兩個問題迎刃而解,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色彩豐富、生動性增強,有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漢字,親近漢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學中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策略目標

對于本課在設計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點:學生缺少什么?學生需要什么?信息技術可以給予什么?對于前兩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孩子們普遍缺少對漢字文化的認識,他們中的大多數不知道中國字符號性的優秀,也因此無法意識到古人的聰明!他們需要感受到文字,經歷一次愉悅的文化洗禮。對于第三個問題,我想結合我的具體設計進行介紹。

有以上三個思考,本專題的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

1.知識目標:了解漢字的歷史和特點,感受漢字的魅力。

2.能力目標: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享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感受漢字構造魅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

四、設計理念

以信息技術為橋梁、以興趣教學為主線、以創設情境為手段、以了解漢字為目的。

五、教學設計

現在我來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設計,同時也是來具體回答前面所提到的問題:信息技術可以給予什么?

(一)走進漢字王國

這一環節作為本課的導入,通過播放動畫《有意思的漢字》,給予學生任務性問題:說說你都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播放由漢字演繹的動畫,展現了在常規教學中所難表現出的形象美,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為下面的學習做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遨游漢字王國

(設計意圖:因為整個課件基調都是在童話般的氛圍中開始的,那么為了配合這樣的情境,將教學重點部分的三個模塊,設計為“三扇大門”。并且畫面中右側的“資源導航”為這一環節提供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信息,使課件既可以是教師課上的講授課件,又可以成為學生課下的自學課件。

第一模塊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漢字。我國的漢字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中國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發展演變呢?讓我們共同打開王國的第一扇大門――漢字之史。

⒈漢字起源

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那么從古至今,關于漢字起源的傳說都有哪些呢?它們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在這里提供了四種起源說,它們分別是:a.結繩說;b.八卦說;c.倉頡造字說;d.圖畫說。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讓學生結合課件所提供的圖片和可信度的解說自主閱讀,確定“漢字起源于圖畫”。)

⒉漢字演變

結合剛才所學,觀看視頻《漢字形體的演變》,提出任務性問題:你能嘗試著概括出漢字演變的過程嗎?大體過程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通過視聽,認真歸納。通過對“漢字之史”的學習,完成了知識目標中提出的“對漢字歷史的了解”。)

第二模塊

有人說:“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薄皩W習漢字能使人變得更聰明?!彼麄優槭裁催@樣說呢?讓我們打開王國的第二扇大門――漢字之奇。

⒈構造方式?!傲鶗奔礊?a.象形;b.指事;c.會意;d.形聲;e.轉注;f.假借。其中前四個是指造字之法,后兩個為用字之道。

(設計意圖:在這一部分師生共同觀看視頻講解,并結合文字定義,互助學習,得出結論。)

⒉自我檢測

(設計意圖: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個檢測游戲,通過以上的學習,檢測對四種“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檢即知,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識目標中提出的“對漢字特點的了解”。)

第三模塊

(設計意圖: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第三扇大門――漢字之趣,讓學生在游戲和生活中進一步體味、感受。從而完成情感目標中提出的“享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謝漢字王國

(設計意圖:為了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即“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我設計了最后一個環節:致謝漢字王國。)

⒈七嘴八舌話漢字

研究探討:⑴你認為漢字會在電腦時代被淘汰嗎?⑵你認為漢字會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嗎?⑶你認為現在的書刊中常常有漢字夾字母的情況好不好?

(設計意圖:在之前所學基礎上進行探究,進一步認識了漢字的價值,產生了認識上的飛躍,達到理性思維階段,自覺維護漢語言文字的純潔性。)

⒉ “啄木鳥行動”

開展“啄木鳥行動”,分組到校園或街道調查錯別字、不規范用字和不準確拼音等情況,并形成報告,請有關部門及時糾正。

⒊給我留言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討論、交流,便于學生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實現了教學難點的實破,從而也使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外拓展。)

(四)結語

篇4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據考古發現,至少在170萬年前,華夏大地上就已生活著古人類。但是作為語言書寫體系的文字的出現,卻要晚得多。文字產生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類交際對突破有聲語言時空限制的需求,二是對繪畫、刻符能力的掌握。因此,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由于考古證據的局限,學術界對漢字的確切起源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比較一致的看法是,1899年在殷墟發現的距今約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能確認的最早的漢字。商代甲骨文造字方法齊全,能夠完整地記錄句子,已經屬于較成熟的文字體系。由此推測,漢字的形成時代不會晚于夏代初期,距今時間至少在4000年以上。

漢字形成以后,適應各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在字體等方面又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早期出現的甲骨文主要用鋒利的小刀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筆畫瘦勁方折,字體具有很強的圖畫色彩,從商代沿用到西周。與甲骨文時代相近的還有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筆畫厚重樸實,象形程度也較高,但字形結構比甲骨文規范齊整。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主要刻于青銅器和石鼓上,筆畫變得均勻柔和,并逐漸脫離圖畫的原形。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大體沿用大篆,但寫法各異。秦國統一中國后,實行“書同文”政策,在大篆基礎上創制出小篆,形體結構趨于定形和規范。篆書雖然優美,不過需要相當的書法訓練才能書寫,因此秦代又出現了隸書。隸書在結構上和小篆基本相同,但把原來圓轉的線條改成了平直的線條,書寫相對容易和便利。到漢代,隸書成為正規的字體,形成了一套由點、橫、豎、撇、捺組成的筆畫系統。隸書的出現,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常將隸書以后的文字稱為今文字,篆書以前的文字稱為古文字。在漢代,隸書繼續發生演變,出現了楷書。和隸書相比,楷書字形由扁改方,筆畫變挑法為勾撇、變波勢為平直,顯得方正、端莊和嚴謹??瑫跂|漢末年漸趨成熟,魏晉以后成為漢字的主要字體,通行至今。同楷書情況相似的還有行書和草書,它們也是形成于漢代,其后不斷得到發揚光大,時至今日依然經久不衰。

漢字的發展和傳播

作為中華民族最主要的書寫工具,漢字的發展與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如影隨形。首先是文字數量持續增加?,F代考古收集的甲骨文單字約有4600多個,金文單字約有3700多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三國魏時張揖《廣雅》收字18154個,北宋陳彭年等人編修的《廣韻》收字26194個,明代梅膺祚《字匯》收字33179個,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43個,民國時期《中華大字典》收字4.8萬多個。臺灣在上世紀60年代編撰的《中文大辭典》收字49905個,祖國大陸2010年修訂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收字60370個。其次是造字方法日臻完善。許慎《說文解字》對漢字構造方法進行了概括,提出了“六書”理論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甲骨文主要是象形字和假借字,另外還有20%是形聲字。由于形聲字能夠同時滿足見字知音和見形知義兩種需要,因此在造字表達上有著獨特優勢。后來隨著社會發展,形聲字所占比例迅速提高,西周末年超過50%,《說文解字》中超過80%,現代漢字中約占90%。鑒于形聲字在漢字中的主體地位,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漢字并非單純的表義文字或表音文字,而是形、音、義一體的意音文字。

篇5

關鍵詞:字體設計;漢字;造字方法;六書

漢字作為語言、文化符號,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漢字不僅用來記錄語言,其視覺結構形式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然而,在漢字的不斷演變中,字中所隱含的觀念思想也被不斷弱化。漢字的演變雖然有利于人們掌握與使用,但其中的文化內涵與哲理思想會隨之被忽視。如何在大眾所認知的漢字基礎上,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且通過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藝術方式將漢字中需要表達的文化思想融入其中,成為現代設計的重要方面。因此,對漢字的研究與應用不僅有助于完善其社會功能——實用功能,也起到了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作用。

1漢字的形態與結構

1.1漢字形態的演變

漢字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字體系,雖然其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對于它的起源卻有多種解說。無論哪種解說,都是將漢字初期的文字符號與當時的人類社會聯系起來,認為這種文字符號是人類對自然、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認識與表達。將原始的符號系統化并用一定形式記錄下來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國漢字的雛形??傮w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后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到現代,隨著技術、材料、漢字功能的不斷發展變化,印刷體、標識與廣告特效藝術字體應運而生。

1.2漢字的基本筆畫

甲骨文所涉及的筆畫和形狀大多是對自然物的描述,表現為圖案化、符號化,形式多樣,已經呈現出用簡略的線或面來表達的趨勢。篆字和草書中有不規則的弧線,而作為廣泛使用的楷書,其筆畫基本形式為點和線,線多數為直線或折線,主要筆畫有五種,即一、丨、丿、丶、乛。在實際中,這五種基本筆畫還可以有變體或互相結合,擴展成更多的筆形。這些筆畫在方塊的面積內結合搭配,便形成漢字。

1.3漢字的造字結構

漢字的結構是指內在的性質,比如筆畫的內涵、涉及造字的方法、造字的規律、字的含義。“六書”之說是漢代人對漢字結構提出的見解,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此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具體解釋了六種造字方法?!傲鶗敝赶笮巍⒅甘隆狻⑿温?、轉注、假借。雖然“六書”之說起源于漢代,但是早在甲骨文的形態中就已能找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方法的痕跡。

2漢字的文化與表達

漢字在從圖形化的符號發展為抽象化的符號體系的過程中,其形式伴隨著其功能的轉變而變化,不同時期的漢字形式傳達了不同時期人類社會的文化風貌。甲骨文的象形圖文已具有指事、會意、形聲的痕跡,它的功能大多被解釋為人向上天、自然祈求憐憫,表達敬畏的思想,因此其形式是刻在人們認為具有長壽、靈韻象征意義的龜殼上,且筆畫線條纖細、兩頭尖,圓形、圓點不夠規整。殷商時期,青銅器被視為權貴的象征,銘文便被刻錄在青銅器上,因此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無論是彰顯權貴和功勛,還是鑄造的原因,都成就了金文筆畫粗勁的特點。小篆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的結果,也是第一次被規范的字體。此時,統一的政治環境和風尚使得其筆畫的線條優美圓潤、均稱整齊。伴隨著人類社會與思想的進步,漢字書寫者的思想和人生追求被注入漢字形式中,比如中庸的隸書、標準的楷書、自由的行書和草書。由此可見,漢字的形式不僅是視覺化的語言符號,還是不同時代文化思想的表達。當今的時代特征是多元化、信息化和經濟化,新的技術和材料層出不窮,人們的思想意識更是自由、開放。漢字實用功能的需求卻使得漢字的形式更為簡化,漢字本身的文化性、藝術性、審美性特征需要與現代化社會更好地融合,用現代的材料技術條件和思維豐富漢字形式,在現代與傳統中間找到平衡點,在東方與西方中找到連接點。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漢字同時具備了圖形與語言的雙重特性。漢字又被稱為“方塊字”,而方塊字又包含中國“一即二”的傳統思想。以“王”字為例,《白虎通》說:“對人無土不王。”因“王”字可以拆為“一”和“土”一為天,土為地,天下的土地都歸一人所有,因此稱為“王”。漢字因其獨特的“形”與“意”統一的特點,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可比擬的。同時,“形”又包含“平面”和“立體”兩方面。

3結束語

漢字的再設計或應用體現了東方設計師的文化內涵和設計思維。漢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點畫記錄人類理念的平面設計。漢字被設計師注入無限的遐想,從漢字中尋找表意的圖形符號,利用其表現視覺空間以外的思維空間——留白。從“平面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現漢字,將文字的內涵特征運用視覺化的表情構成裝飾味符號,通過內在意境與外在形式的融合統一,達到展示文字獨特的感染力的目的。在對漢字的視覺造型研究中,人們往往忽視了從“立體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現漢字。

參考文獻

[1]成朝暉.漢字設計“形”與“意”的再創造[J].裝飾,2004(09).

[2]趙明良.平面藝術設計中的中國民族元素與國際化的融合[J].芒種,2013(01).

[3]張晨輝.探析視覺傳達中漢字的圖形化設計[J].藝術與設計,2011(02).

[4]蹇宜珊.漢字造型在當代視覺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2.

[5]趙源.漢字圖形化設計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6]宗白華.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陳莉.融入人文精神的漢字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篇6

關鍵詞:漢字;書寫危機;民族文化;應對策略

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則報道指出,“由于使用拼音發手機短信及電腦打字,擁有數千年傳統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傳統正在被取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記得如何用筆書寫漢字”。該報道還引用了《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結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的人承認寫字有困難。這一報道激起千層浪。有人說:“長期使用電腦,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狀,提筆卻無法正確寫出漢字的具體部首和結構?!碧峁P忘字、頻寫錯別字,正成為一個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

一、漢字書寫危機的表現與危害

漢字是世界上最動人、最復雜、最有魅力的文字。漢字所帶來的是知識、文化、信息以及藝術的愉悅。伴隨漢字的演變和發展,漢字書寫危機現象雖古已有之,但卻從來沒有面臨當下這樣的窘境。這不但是書寫本身的危機,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所面臨危機的一個縮影。顯然,“漢字書寫危機”已成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該靜下心來仔細思忖:面對漢字書寫危機及其危害,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如何有效地去做,以及怎樣化解這樣的危機。

(一)漢字書寫危機的表現

1.提筆忘字

這種現象較為嚴重,目前我國有近43%的人基本全用電腦打字,“文字工作者”正在疏遠手寫文字,“握著鼠標忘了筆桿”成了普遍現象。

2.會說不會寫

時下電腦信息時代,大多學生沉迷于網絡,對傳統的漢字書寫、閱讀,表現出浮躁的情緒。我們寫出來的文字,往往是短句、詞語,談不上完整的句型或章法。

3.漢字書寫能力差

漢字書寫能力差主要體現為:“蓬頭垢面”,字跡散亂,筆畫不規范,結構不工整,錯別字連篇。書寫能力退化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即便是學歷層次和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其中不少人的書寫也著實令人不敢恭維。

(二)漢字書寫危機的危害

文化的傳承依靠的是文字的記錄和表達,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創新。雖然說我們可以盡量將漢字的筆畫進行簡化,文字數量上進行精簡,但卻必須要保證一個原則:用完整的文字清楚完整地表達所需要表達的涵義。當前文字的精簡,將在一定時間之內毀滅掉燦爛漢字文化,從而會造成后人承受文化中斷的悲劇。

漢字的文化內涵遠遠沒有被大家認知,因此導致民族身份不斷削弱。如果外來語言使用太多,會導致本民族身份削弱,它對于維持中國人的民族身份是有危害的。漢字是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的象征,它不但是記錄語言的視覺符號系統,而且也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認同的核心內容。由共同語言文字凝聚而成的共同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民族情感等元素,正是促進和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條件,“漢字是馨溢全球的奇妙文字,絕非中世紀的茅坑。漢字若滅,中國必亡。”

二、漢字書寫與民族文化傳承

(一)漢字書寫

漢字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惟一的既保留有表意性特征而又與語言密切結合的獨特文字體系。具有表達意義和記錄讀音的雙重意義。

1.漢字書寫低谷

漢字書寫在20世紀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質文明發達之后,兩波“換筆潮”,悄悄改變了我們的書寫傳統。

第一波是傳統的毛筆換為中性筆、圓珠筆、鉛筆之類的“硬筆”。20世紀50年代普及國民教育,“硬筆”也普及開來。這波換筆風潮,雖然筆已變種,但終究還是筆,漢字還要一筆一筆寫出來,“書寫”傳統猶在。

第二波換筆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起初是計算機普及,繼而網絡覆蓋,以往日常筆寫之事被計算機取代。這一次以“機”換“筆”,連“書寫”動作也換掉了。漢字書寫的靈巧動作簡化為鍵盤上的“敲”,鼠標上的“點”,省心又省力。

不論是被動裹挾還是主動順應,20世紀的兩次換筆,速度一次快過一次。處理文字的工具越來越進步,手段越來越便捷,效率越來越高。當我們欣然陶醉科學技術之賜時,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的書寫能力正在退化,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傳統文化聯系的紐帶正在斷裂。幾千年的漢字書寫,現在也成了“文化鄉愁”。

2.漢字書寫與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重視漢字書寫訓練。西周學童的教育,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書”這一科,包括漢字書寫訓練。漢字的結構形態很復雜,而且許多漢字是一字多體(篆隸草行楷),要想把字寫好,必須專心,必須細致。無形之中,培養了做事追求完美的態度,培養了認真的習慣。

(二)民族文化傳承

寫字是認字的深刻化,認字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理解文化、掌握知識和技能,這是一個普通淺顯的邏輯關系。正是這種普通淺顯的認識,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把寫字當作一項基礎課程,使漢字書寫在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重任的同時,彰顯出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歷史發展到今天,對漢字書寫教育意義的認識應該不言自明。

漢字書寫的過程是對漢民族母體文化認識的一個過程。它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圖畫意義,甲骨文、金文象形成分甚多,“指事、會意、形聲字均由象形之文孳乳而成,無論是義符還是聲符,都有象形之文所載之義”。二是意音相融,孔穎達在《尚書?序》中說:“且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是故存言以聲意,立書以記言”。三是漢字是單音節的,一字一音,運用靈活,使漢民族文學中出現了特有的文學體裁――律詩、對聯。四是漢字在使用上比拼音文字簡約,便于組合為復音詞,文字的意義連通和滲透到整個漢字體系之中,易于辨識,具有極強的會意性。五是漢字形體演變過程是社會制度、科學文化水平諸方面的片段寫照。

由此看來,漢字書寫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書寫過程,它是對漢字文化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學習的過程。

三、漢字書寫危機的應對策略

第一,要有民族文化自信心,擯棄盲目崇外的心理。賦予傳統文化更多新意必須下大功夫,唯有全社會共同認識到傳統文化之于整個民族的重大意義,方能從根本上扭轉人們的漠視感,喚起每個公民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親近。

第二,統一思想認識,形成推動漢字書寫教育的合力。

第三,加強習字與書法教育,把書法列入中小學必修課。2011年,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明確中小學校主要通過有關課程及活動開展書法教育。

第四,遵循漢字演變規律,讓漢字永葆生命力。只有遵循漢字的使用和演變規律,才能使漢字的生命力得以延續并不斷發揚光大。

事實證明,漢字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完全能夠應對時代挑戰,承擔起我國未來信息社會的新使命。遵循了漢字的演變規律,漢字就會歷久彌新。

四、結語

時光永是流逝,時代總在前進。文化當然也應與時俱進地緊跟時代的節拍,但是技術的升級和演化不能以“打折”文化為代價。當我們整個民族只會打字不會寫字時,漢字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便已經折損了。救贖漢字,擺脫這場文化危機,是當代國人的使命。

中華文明能夠一系傳承五千余年,方塊漢字的文化凝聚力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對于漢字,現代人不應止于識記,更要熟練書寫,這是歷史責任也是文化使命。

參考文獻:

韓偉.漢字形體學論稿.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楊建.電腦時代:漢字續寫傳奇.人民日報,2005.12.20

尚杰.漢語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中國青年報,2006.7

篇7

柞是多音字,念zhà或zuò,為櫟的通稱。柞讀zhà時,表水名 ;柞讀zuò時,表柞木,大風子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生棘刺。葉卵形或長橢圓卵形。木質堅硬,可和家具。葉可入藥。可作觀賞樹。

漢字: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后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F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并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瑫⑿杏谖簳x南北朝,至今通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漢字是中國的傳統文字,大約產生于四千多年前,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中有很多未解之謎。漢字的演變順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最后才到行書。傳說是倉頡創造了文字,他模仿鳥的足跡創造了字的筆畫。一開始,人們是在獸骨、龜甲等平整的東西上刻字,或用有顏色的礦石畫字。后來,人們想到在竹子和木頭上寫字。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造紙變得比較容易了,人們才開始在紙上寫字。

在《有趣的漢字》的學習里,字謎七則使我流連忘返;諧音歇后語讓我增長知識;諧音笑話又使我哈哈大笑;……《有趣的漢字》讓我知道了漢字的有趣、幽默,也更加體現了漢字的信息量極大,漢字有多種意思可以理解?!队腥さ臐h字》還讓我知道了只要你一讀不準字音,別人就會理解成另一種意思,如“n”和“l”分不清,“男人”就變成“藍人”,那不就鬧了個大笑話了嗎?

在《甲骨文的發現》中讓我們知道了王懿榮是第一個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人。人們還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之后的《一點值萬金》和《街頭錯別字》都告訴我們不能亂寫錯別字,做什么事都要仔細留心,不能馬虎,一旦馬虎就會前功盡棄。

篇9

書于竹帛》是旅美華人學者錢存訓先生的代表作品,傾注了錢存訓先生的心血和汗水,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及其載體和書寫工具演變歷程的很有價值的文獻資料。錢存訓先生一生致力于圖書館學,歷史研究學的工作,錢存訓先生還獻身美國圖書館事業50多年,建立了美國第一流的芝加哥遠東圖書館。而對整個美國遠東圖書館界作出了貢獻。

《書于竹帛》一書并不像一般的專業歷史讀物一樣艱澀難懂,平淡無味,讓普通不研究歷史學的學者望而卻步,錢存訓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娓娓道來的語氣向讀者完整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字的載體和書寫工具的演變歷程。所以這本書不僅可以作為普通讀者了解中國古籍史的娛樂性書籍,也能作為一般學者學習圖書目錄和圖書史的參考文獻。作者依據大量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確保了書中結論的正確性。書中的一些論斷,例如文字書寫的傳統順序,甲骨文字匯等,都體現了作者不同的新鮮的觀念。加之作者不斷在增補新的考古資料,使這本書一直處在研究領域的前沿。同時這本書還包含了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和繼承方面的知識,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

日本學者平岡武夫十分推崇《書于竹帛》這本書,他說:中國的文化,就是漢字的文化。他說:在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漢字!在最廣大地獄使用的文字,是漢字!被使用最長久(3000多年)的文字,是漢字!表現最多種語言的文字,是漢字!蘊藏書籍最豐富的文字,也是漢字!一個日本人都能如此重視漢字的意義,而作為中國人,有太多的人忘記了我們應重視和引以為傲的漢字文化,《書于竹帛》這本書對漢字的研究可以重新燃起我們心中對漢字的熱愛之火,而不是過分依賴電子產品,忘記了提筆書寫的。

墨子說:吾非與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后世子孫者知之。我們應該心存敬畏。對《書于竹帛》這本書。對錢存訓先生。對中國的文字,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文明心存敬畏。

篇10

關鍵詞:古代漢語;課程;繁簡字;教學;策略

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隨著歷史和漢字的發展演變,漢字不僅記錄和語言,也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繁體字在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較長,記錄了悠久的歷史文化,為語言文字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而現階段,我國大陸地區通用的文字是簡體漢字。這是由于漢字在使用過程中遵從經濟性原則。雖然,簡體字大大提高了人們的書寫速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漢字的發展歷史。部分漢字的繁體字很容易看出字義,但是在簡體字中,字義來源卻無法推測。并且,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學生對繁體字的認識較少,古代漢語課程進行繁簡字教學極為必要。探索古代漢語課程中的繁簡字教學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漢字的認識,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1、古代漢語課程進行繁簡字教學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了解漢字發展歷史

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發展。在漢字的使用過程中人們為達到經濟目的,漢字簡化成為不可改變的歷史事實。雖然,簡體字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書寫,但是有些簡體字卻掩蓋了漢字的真實意義,使繁簡字在對照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麻煩和錯誤。古代漢語課程進行繁簡字教學能夠使學生了解漢字發展的歷史,了解繁體字蘊含的字義及繁簡字對照的規則,使學生真正掌握漢字的字義,加強對漢字的認識,完善自身的漢字學知識結構。

1.2有利于加強漢字的影響力

雖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人是用簡體字,并且簡體字的發展以成為不容改變的事實。但是繁體字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很多廣告、名勝古跡、藝術作品都使用繁體字進行介紹。同時,由于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仍在使用繁體字,古代漢語課程開展繁簡字教學有利于大陸地區與香港臺灣交流,尋找共同的語言和文化根源。另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韓國、越南等地越來越重視漢字的使用。因此,在古代漢語課程中開展繁簡字教學有利于加強漢字的影響力

1.3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

繁體字不僅記錄了漢語的發展和演變,還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我國重要的經典文獻都采用繁體字記錄。而我國大多數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對繁體字書籍也十分排斥,導致我國經典文獻的閱讀人數較少。開展繁簡字教學能夠完善學生的繁簡字知識,使學生能夠讀懂、會寫繁體字,減少閱讀繁體字書籍的阻力,進而了解我國優秀的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2.古代漢語課程中繁簡字教學策略

2.1加強對繁簡字教學的重視

首先,我國教育部門和高校應加強對繁體字教學的重視,認識到繁體字教學對漢字發展及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大繁體字教學在古代漢語課程中所占比重,積極鼓勵古代漢語教師開展繁簡字教學,并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其次,高校應積極改進教學理念,正確認識到漢字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加快古代漢語課程改革的步伐,積極引進高質量的專業人才擔任古代漢語課程教師,為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提供人才保障。同時,高校應加強古代漢語教師的專業培訓,組織古代漢語教師定期參加培訓,完善古代漢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增強古代漢語教學的專業性。

2.2明確教學重點

在現實生活中,繁體字被大量運用在電影字幕、名勝古跡及文物介紹中。在當今時代,開展繁簡字教學變得極為必要。在高校古代漢語課程中開展繁簡字教學應積極明確教學重點。由于漢字的發展歷史較長,漢字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形體,部分漢字存在著大量的異體字。在古代漢語課程繁簡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辨別繁體字和異體字,通過繁體字和異體字的學習,了解漢字使用和演變的規律,加強學生對漢字的了解。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區分繁體字和簡體字,尤其對繁體字在簡化過程中意義發生轉換的漢字進行重點講解,使學生理解繁體字的字義,提高繁體字學習的效率。

2.3改進教學方法

由于繁體字沒有書寫規律,只能一個個記憶,學習難度較高。因此,高校古代漢語課程繁簡字教學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繁簡字教學的效率。首先,古代漢語課程教師應將繁簡字對照表、繁簡字通論及經典文選相結合。在向學生講解繁簡字通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對繁簡字進行對比,并引導學生閱讀分析經典文選,提高學生使用繁體字的能力;其次,古代漢語課程教師應積極采用比較辨析的方法,加強學生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認識。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繁體字、異體字、簡體字進行辨析,加強對漢字的認識;最后,教師應積極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加強鍛煉學生運用繁體字的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優秀的繁體字文選,鼓勵學生使用繁簡字對照的游戲軟件,不僅要使學生能夠識別繁體字,還要使學生學會寫繁體字,增強學生學以致用能力。

小結:

古代漢語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要的必修課程,不僅能夠完善學生的漢字學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漢字的發展歷史、加強漢字的影響力,而且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加強重視繁簡字教學,積極探索繁簡字教學的科學方法。為提高繁簡字教學質量,高校應積極加強對繁簡字教學的重視、明確教學重點、改進教學方法。完善高校古代漢語課程中的繁簡字教學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拓寬漢字的影響力,而且對漢語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