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04-04 13:1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導游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導游基礎知識

篇1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156-02

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們不斷追求生活品質,使旅游業成為當今世界第三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已經躋身世界旅游大國之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給我國中職旅游專業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挑戰。如何培養高素質的中職旅游專業畢業生,成為中職學校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中職旅游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教育結構進行了調整,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當前中職學校學生多數是“00后”,21 世紀新生代的他們在性格、思想、能力等方面都與前幾代的學生有很大差別。同時這些中職“00后”不同于考上高中的學生,很多學生心理自卑感比較重,抗拒學習。他們的這種消極心理必然會對他們接受教育形成比較大的阻礙作用,在學習上產生畏難怕累的情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后作業不交、遲交或抄襲的問題比較嚴重。由此,他們只會被動地應付學習和考試,有的甚至完全放棄學習。再者,這些中職學生初中畢業后就直接來到職校,總體來說,年齡偏小,思想還不成熟,不能較好地規劃自己未來,對未來的職業幾乎沒有一點心理準備和規劃。許多學生包括他們的父母認為,到中職學校來讀書只是為了消耗時光,兼學點技術,目的不明確。至于將來做什么或能做什么他們根本不關心、不在乎,也不愿意去了解未來的職業發展需要。這導致他們學習無計劃、無恒心,意志力薄弱,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不少學生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更不能去鉆研所學的知識和技術,促使他們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二、當前中職旅游專業導游基礎知識教學存在的問題

導游基礎知識是中職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也是導游資格證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導游基礎知識內容多,涉及旅游與旅游業的基本知識,包括中國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景觀、宗教、古建筑藝術、飲食文化、風物特產、景點詩詞游記、客源國概況等知識。知識難成系統,較為零碎,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記憶。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為了考取導游資格證,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猜測出題官的想法與思維,然后機械地劃重點、背重點、做練習。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也比較單調,沒有吸引力。而中職生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又非常抵觸,想讓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記憶知識很難實現。因此這不僅浪費了老師、學生的時間與精力,而且還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產生畏難心理。

三、中職旅游專業導游基礎知識教學新策略

目前中職旅游管理專業導游基礎知識所使用的教材是 2016 年 3 月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統編教材。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同樣使用該教材,對基礎相對薄弱的中職生來說,想要學好該教材有一定難度。作為教授中職旅游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出適合中職學生的課堂教學方案,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將枯燥的書本知識變得生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課前以活動導入新課

課前準備中,教師先根據要學習的內容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活動,將之寫入導學案中,并預先發給學生。到上課時,改變以往的“上課―起立―問好”模式,在課前5分鐘讓學生根據教學設計中的相關活動要求,進行相關的趣味性、活躍性的導入活動,比如,讓學生進行才藝展示,大家一起唱歌或者讓樂于展示自己的同學表現自己。通過此環節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上課的熱情,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藝,增強他們的自信。

(二)在教學中做好“學”與“教”

導游基礎知識理論性非常強,且知識點零碎,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化為主動研究者。因此在每次教學前,將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通過看書、查找資料、討論、觀看視頻等方式進行預習,初步掌握要學習的知識。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學習情景,提出基礎性問題,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也不再是用傳統的單純的講授方式,而是對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學生則繼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最后教師讓每一個學習小組派出代表在班級匯報本組的學習成果,并督促其他小組注意傾聽并做好筆記。當所有小組匯報完畢后,全班對每組成果匯報進行評價,并打分或對部分問題提出質疑。匯報的成績記入小組成員的平時成績,并對成績最好的小組給予物質獎勵。此環節旨在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經過小組匯報,教師能夠大致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M一步提出問題,或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如有需要,可以與每一個學習小組進行一對一交流。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程度,進行有效的補充、拓展及深度講授。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刻討論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最后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編寫成簡短的導游詞進行全班展示,這樣既能強化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中職旅游專業導游基礎知識教學新策略所取得的成效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潛能

這種教學新策略,實現了教學活動重心的轉移,從師生間的由教師單向講授轉向師生、生生間的雙向互動,進行了基于“互動”的傳授式教學。以“學”為本,學、思、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地貫徹實施。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支持學生“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潛能,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改變了學生厭學的狀態和調整了他們的畏難情緒。

(二)建立以?W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教學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傳統教師中心式的教學模式不再適應教育的新發展。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導游基礎知識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發揮教師在創造性、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三)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職業能力

在導游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貫徹“學”與“教”融合的課堂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匯報等方式,加深對知識的認知,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實現從“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的轉移。

五、有待進一步探討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教學活動方式要更靈活多樣

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方式要更加靈活多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考慮具體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活動,以便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如演講、學生上課、討論、辯論、表演、競賽,等等。

(二)科學合理地使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是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主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將多媒體引入課堂來輔助教學,能夠活躍教學氣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播放音頻、視頻、動畫、圖片等,可以更好地增加學習容量,加快學習節奏,使學習內容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三)要根據學生的整體水平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篇2

關鍵詞: 職業能力培養 導游基礎知識 課程設計《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就業率作為考核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指標。”因此,導游類課程應該根據導游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進行課程設計。《導游基礎知識》作為高職旅游類專業的基礎課,是導游資格考試科目之一,如果能從職業能力培養角度對該課程進行設計,讓學生達到導游資格考試要求的同時,提高其職業能力,則能為學生就業及以后從事導游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1.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目標設計

很多教師認為《導游基礎知識》是為了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導游“知識儲備”,只要達到知識的積累即算實現目標。其實不然,職業教育要打破單純傳授知識,盲目積累知識的教學方式,突出其能力目標,讓知識為做事服務。因此,應該用具體、可檢驗的語言,準確描述課程實際能夠實現的能力目標――學完本課程之后“學生能用××做××”。注意,這里所說的“做”指“完成專業任務”,不是指“掌握知識”。所以,“能熟悉××知識,能掌握××知識,能了解××知識”之類都不是能力目標。

例如,導游基礎知識、佛教的知識,從導游考試要求上說,我們不僅需要按照考試大綱“了解、熟悉、掌握”,更應該利用學過的佛教知識進行講解,即達到“知識實際運用”的程度。進入一個佛教景點,在沒有導游詞的情況下,學生也能判斷其佛教寺院的大概布局,也能就里面供奉的主要對象的名稱、含義及相關知識進行講解。

2.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設計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為課程設置能力目標,那么如何實現呢?就需要通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方式或方法實現。

2.1利用當地旅游資源

導游基礎知識的課程是針對導游這個崗位設置的,因此該課程應該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很多學校在講解《導游實務》課程時會考慮讓學生進行景點模擬講解,其實,兩門課程的能力目標有本質不同,前者是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后者是導游業務水平能力。因此,我們在講解宗教知識時,可以利用當地佛教、道教景點、教堂,在講解中國古代建筑時,可以利用當地古老建筑,在講解自然景觀時,可以利用當地的山水。以我校為例,在講解中國民族民俗知識時,利用當地的青云山民俗園,讓學生進行講解。同時,青云山民俗園也是導游現場考試的景點之一,可謂一舉兩得。

2.2建立模擬導游室

但是,當地旅游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在此情況下,需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一種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很多學校引進建立了模擬仿真導游室,利用3D軟件,將全國各景區景點以360度真實場景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可以全面、真實、詳細地熟悉各類型景區,學生隨著視頻播放進展進行講解,視頻播放到哪里,學生講解到哪里。并且軟件附有導游詞,可以讓學生隨時檢驗、學習、提高。

2.3積極參加、組織導游大賽

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導游講解服務大賽,鍛煉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創作導游詞等方法能力,通過比賽檢驗提高自己的講解能力。例如,我校所在縣級市諸城市每年都會舉辦導游職業大賽學生組,我校都會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導游服務大賽一般包括模擬知識講解、導游業務知識問答、才藝展示三個環節。而且參加比賽前,學生要自己編寫導游詞。整個比賽下來,不僅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模擬講解等專業能力,而且鍛煉現場表現力和資料檢索等各方面能力。但是,在當時當地沒有導游服務大賽而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實現課程目標的情況下,老師可以自行組織這樣的比賽,從而有效實現“能力目標”。

2.4指導學生設計旅游線路

學生可以通過旅游線路設計等實訓方式實現能力目標。如我校學生根據學過的“中國宗教”知識,結合山東宗教景點,設計的“朝圣之旅――山東濟南(儒)、曲阜(釋)、泰安(道)三日又”;根據學過的“中國菜系”知識,結合山東三大菜系特點,設計的“食全景美――魅力山東休閑美食三日游”。采用這些方式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這樣知識來源于課本,又脫離于課本,因為我們不是教“書”,而是教“知識”,學以致用,或許學生的設計不是很完美,但正是這樣,才讓他們在不斷進步中提高。

2.5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有些能力目標在采用以上幾種方式都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其他教學方法。如主要客源國概況,可以采用讓學生分小組搜集資料、小組討論,運用WORD、PPT等辦公軟件進行展示,派代表闡釋,老師補充講解等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語言表達、人際溝通等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又可在無形中實現專業能力目標。

3.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考核設計

考核是相對目標而言的。課程要突出能力目標,不是不要筆試,而是將筆試與平時作業、課堂上的答問,出勤管理、實習、實訓等過程考核相結合,全面考核,綜合評價。但在筆試考核中同樣要突出能力考核: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分析能力、靈活運用能力等。《導游基礎知識》課程的考核在筆試的同時,就可以與前面所說的線路設計、導游大賽的成績、平時作業和課堂表現結合起來,適當劃分比例,以實現有效的課程考核目標。

以上只是從職業能力培養角度對該課程設計進行的探討,真正要把該課程做好、做精,還需要下大工夫,在以后工作中不斷實踐、總結、提高,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的同時,讓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切實提高職業能力,為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篇3

一、導游基礎知識的特點

《導游基礎知識》是一本以導游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書籍,涵蓋了我國導游知識的基礎性內容,具有知識體系全面、權威和實用的特點。內容主要涉及我國的歷史常識、民俗、宗教、建筑、園林、菜系、文物、港澳臺的相關情況以及我國游客的主要客源國情況等,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全面性。

由此看來,《導游基礎知識》作為導游專業進行重點學習的課程之一,在教學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戰。

二、傳統的《導游基礎知識》課程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一)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

很多教師在進行課程的教授時,完全按照教材中內容的順序,以ppt形式或者板書的形式,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傳授。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在課程教授的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課本了解基礎的內容和知識體系,老師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課,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授形式下,課堂氣氛一般不活躍,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疲態。

2、知識接受效果不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相關的問題時,學生會根據課本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解答,自己思考的比重較低,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均不高。

(二)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

導游專業是一門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但在授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要目的,進行課程的講解,忽略了學生在導游實踐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學習的事項。這種授課方式一般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厭學

《導游基礎知識》是一門結合了建筑、園林、菜系、歷史以及民俗和宗教等知識的學科。知識體系豐滿,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很多。如果只是一味的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疲態,甚至產生厭學,進而教學效果不高。

2、理論與實踐脫離

導游專業進行《導游基礎知識》的學習,一方面是要將理論知識和景點富含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社會背景相結合,另一方面是教授學生在進行導游工作時如何進行工作的開展。但根據目前的授課方式來看,并不能達到效果。學生知識一味的了解了相關知識,但并沒有掌握導游將內容向外傳達的方式和方法,理論與實踐想脫離的授課方式,只會給學生將來的工作帶來困擾。

(三)單一的考核方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現有的考核方式大都以閉卷考試為主,考試的內容也只是純粹的理論,口試、答辯等能夠鍛煉學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并沒有完整的體現,且評價方式一般較為單一。學生只要將課本的重要知識點進行記憶就能很好的完成考試。但這種考核方式并沒有與導游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在學生的表達以及相關技能方面的考核并沒有有所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綜合看來,現有的導游授課方法大都處于傳統階段,教學的效果并不明顯,不能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沒能為其今后的工作提供相關的實踐借鑒。《導游基礎知識》課程的教授急需進行方式和方法的突破。

三、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

(一)綜合教材內容,系統講解

現有的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涵蓋導游專業相關的知識和理論,并沒有其他教科書那樣圖文并茂,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

因此,在進行授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授課的知識點,可以將不同的知識模塊進行綜合,比如在同一歷史背景下、同一地區、存在一定相關性的知識點可以進行統一的講解,而不是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授課。在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時,可以將同一時間背景下的建筑、菜系以及園林特征等內容進行相關的講解。改變內容的冗雜性和復雜性,通過知識模塊的調整和分析,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出現學習情緒不高等問題。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進行課程的講解時,應該講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實踐既包括學生如何更好的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也包括學生在今后的導游工作中如何處理和解決可能會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接受相關的知識,增加掌握知識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其提升技能。

(三)課堂教學與實地教學相結合

根據授課的具體內容,可以適當采取實地教學的方式,或者采用模擬的教學方式,不僅僅注重相關知識的傳授,還應結合導游工作的說、做等環節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進行針對性的培養。

四、總結

篇4

[關鍵詞]導游基礎知識 教學改革

培養創新應用性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具體任務,這就要求高校在建設應用型學科專業和教師隊伍的同時,更要加強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材、教法等進行進一步的改革。改革應從社會需求出發,突出“應用性’’特色,尤其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為滿足示范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材、教法等建設的要求,擬對應用性旅游專業的核心課程《導游基礎知識》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以期達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要求。

一、課程內容與基本要求

《導游基礎知識》簡要介紹了中國歷史小常識、中國旅游地理、中國民族民俗、中國四大宗教、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古典園林、中國烹飪主要菜系、中國風物特產、中國臺、港、澳地區概況、中國主要旅游客源國概況、對聯和古詩詞等方面的知識。

本課程為旅游教育與服務管理的專業必修課,旨在為學生能在畢業之前順利通過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相關課程的考試提供幫助,同時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人文素養,為其以后的導游實際工作進行知識上的準備。

二、課程的特點

本課程屬于知識性課程,是旅游教育與服務管理學生學習和掌握導游基礎知識的專業課程,與《導游業務》、《旅游政策與法規》、《旅游文學常識》一起構成導游考證的主要課程。與一般課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內容包括歷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園林、飲食、有關國家概況、楹聯等,涉及面廣,要求任課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

(2)知識點較多,記憶難度大。由于是考證的需要,學生感覺只需要在考試前背住就可以了,所以存在平時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深入思考、考前根本不復習、考后全忘光的現象,需要教師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記憶;

(3)內容較淺顯,理解難度不大,聽著有意思、感覺也很簡單,學生不會深入思考其所形

成的歷史背景原因,更難以將其運用于實踐中,因此,達不到開設該課程的目的,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

(4)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需要教師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展示;

(5)由于大綱和試卷容量要求以及考試時間的限制,考試不能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就無法從考試結果中得到更多有益于教學改革的反饋信息。

三、傳統課程模式的弊端

(一)教學方法單一,理論聯系實際不夠

很長一段時間,《導游基礎知識》課程基本上沿用高等院校的一貫做法,在教學內容上多是按照教材的編排和順序進行純理論的講授,多是以老師為主,忽略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教材使用上使用考導游證的教材,讓學生只要記住,考試能考到就可以。這顯然與應用型本科培養的目標不符,無法培養出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強的學生,更無法適應企事業單位對應用性人才的需求。

(二)教學設備手段落后

目前,從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看,還是比較傳統的。導游基礎知識課程對校內實訓設備和校外實訓基地有較高的要求。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只是少數院校的嘗試,還沒有廣泛實行,校內實訓條件多是使用的多媒體,讓學生自己制作PPT進行導游詞的講解,沒有將最新的導游虛擬模擬軟件等新技術應用到教學中。

(三)課程考核方式陳舊

考試是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考試,既可以檢驗教師的教學質量,又可以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傳統的考試方法往往是偏重知識測試,忽略能力考核,考核多采用平時成績(10%)+期中考試(30%)+期末考試(60%)的方式。這種方法無法往往是偏重理論知識的測試,忽略學生技能和素養的考核,無法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學生的要求。

四、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導游基礎知識》的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開設實訓課,使對導游基礎知識的學習服務于導游講解,改變了過去學生學習本課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盲目死記硬背理論知識,會記不會用,會考不會導(游)的現象。

(一)以知識儲備為基礎的理論講解

1 新課導入。學生只有在對課程產生興趣后,才會有探究知識的欲望,才能集中注意力,把中心移到老師的講授中。因此,培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是必要步驟。在每節課的導入環節中,可以用多媒體、互動對話、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或者是講故事等手法,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

2 授課過程。教師在授課中,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互動教學法,讓學生掌握旅游基礎知識,并加以融會貫通,增強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同時,應注重課程連貫性,讓學生明白需要掌握什么樣的理論知識,才能針對不同的游客講解,讓游客滿意,同時解決帶團中遇到的問題。

在設計每一個教學項目時,可以從旅游欣賞角度來設計“模擬旅游”的情景。即結合每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通過多設計精美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逐漸進入到旅游的情境中來,讓學生獲得認知和情感的“真實”體驗,主動地去思考、學習。這種方法可以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優化了課堂效果。

此外,還可以結合相關專業知識,采用專題教學方式,開展討論,活躍學生的思維。選擇的專題應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科學性和實用性,追蹤旅游發展的大事和焦點,從而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行業發展動態和趨勢。比如目前可以關注的專題有2012年中國旅游宣傳主題“歡樂健康游”、善行旅游創新理念等問題。通過這些專題的探討與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又可以及時有效地掌握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狀況,

3 課程總結。一堂好課應該包括一個精煉的小結,一個好的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傳神效果。課程總結不能流于形式,而應針對所講授的重難點、知識點再次強調,讓同學更好地吃透難點、把握重點,鞏固課堂成果。

4 課后作業。由學生收集課程相關的圖片及相關內容,設計PPT講解的內容、撰寫導游詞。課后作業檢查了學生對導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學生導游講解的能力,以幫助學生提前進入職業角色,以更好地適應日后的工作崗位。

(二)以培養技能為宗旨的實踐環節

導游基礎知識課程的實踐活動方法和形式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原則,以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導游服務為出發點。具體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 導游基本技能實訓。導游員的服務技能可以分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兩類。導游服務需要的主要是智力技能,即導游人員同領隊協作共事,與游客成為伙伴,使旅游生活愉快的技能;根據旅游接待計劃和實情,巧妙、合理安排參觀游覽活動的技能;隨機應變、生動精彩的導游講解技能;靈活回答游客的問詢,幫助他們了解宣傳旅游目的地的宣講技能;合情、合理、合法地處理各種問題和游

客投訴的技能等。因此,在導游基本技能實訓中,可以將這些要點設定一個成績評定的標準,再加上導游員的儀容儀表、語言表達、講解知識等,共同構成訓練學生的導游基本技能考核標準。

2 模擬導游實訓。模擬導游實訓,需要用到導游實訓室。目前,大多高校使用的導游實訓方式有以下兩種:虛擬技術導游模擬室,運用3D環幕放映系統進行景點講解實訓;旅行社實訓基地,真實的進行旅行社經營實戰訓練,同時可以兼具經營功能,服務于高校的師生。在實訓中分小組進行練習,可以讓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同時,還可以借助錄播系統,錄下自己真實的講解和服務過程,讓同學在經過老師的點評之后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促進學生自身導游講解和服務能力的提高。

3 導游技能大賽。導游技能大賽,展示了高校旅游專業學生的風采,激發學生對旅游的熱愛,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和綜合素養,同時也檢驗著高校教師的課程教學是否和行業密切聯系,是否按照行業標準來引導教學。因此,應鼓勵學生參加全國、省、市旅游局以及旅游院校等單位舉辦的導游大賽,同時固定每年舉辦一次學校的導游技能大賽。這樣,通過導游技能大賽與課程改革緊密結合,既起到了示范教學的作用,也反映了最新的職業技能要求和行業對于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賦予了專業教學新的內涵。

(三)以提高素養為目標的考核方法

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改革教學效果評價方法與教學評價制度,改變以考試分數、考核等級作為衡量教學成果唯一標準的做法,拓寬評價思路,制訂有利于提高學生素養的切實有效的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數高校課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期末理論考試或者集中理論加技能的考核方式。這種考試成績偶然性很大,無法真正考核學生的素養。因此,應該采取全程考核的方法,使考核分散到教學的每一個過程。在講解每一個具體的教學項目或章節中進行技能考核,期末形成總的技能考核成績。在總評中,實踐技能所占的比重要比理論所占的比重大。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大量導游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參與課程的基礎實踐,學生的創新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等素養有更快的提高。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導游基礎知識》的課程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要,精心設計講授和實訓的內容,使實踐教學環節體系完整,技能訓練效果明顯,從而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滿足社會之需要。

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導游基礎知識[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8

[2]周密,趙西萍.旅游專業情景教學及效果評價[J]旅游學刊,2003,(S1):46-48

篇5

關鍵詞:孤島油田 出砂 抽油泵失效 機理分析 治理措施

孤島油田是一個典型的疏松砂巖稠油油藏,埋藏深度1120至1350米,地層膠結疏松,出砂嚴重。隨著孤島油田步入高含水的開發期,目前有60%的油井出砂,含砂量大于1.0‰的油井占4.5%,油井的普遍出砂使抽油泵的工況環境進一步惡化。

一、失效原因分析

(1)砂粒在管柱內的沉降

目前孤島油田的綜合含水已高達96%以上,油井的含砂量基本上大于0.3‰,含砂量最高的達到10‰以上。由于原油的粘度遠遠大于地層水的粘度,而在相同的流速下,不同介質的攜砂能力與介質的粘度呈正比[1],所以地層油的攜砂能力要大于地層水的攜砂能力。當井液進入抽油泵后,由于活塞的抽吸作用以及抽油桿與油管的相互運動,使得地層水與地層油充分混合,大的油滴變成小油滴分散在地層水中,因此地層油中的砂粒混合在地層水中,由于地層水的攜砂能力差,部分砂粒會在重力作用下下沉。

其次,由于抽油桿與油管的相對運動,從管流的流體力學特性分析,由于粘性流體附面層的影響,在抽油桿上行時,靠近油管壁的流體必然粘附在管壁上,流速為零,靠近抽油桿的流體速度與抽油桿運動速度相同(見圖1)。在抽油桿下行時,靠近油管壁的流速為零,而與抽油桿接觸的流體與抽油桿的下行速度相同(見圖2)。因此井液在油管中運移速度從縱向上和徑向上都是變速運動,砂粒會在井液低速時沉降,部分砂粒也會沿著井壁的低速區沉降到抽油泵。特別是在油井停產時,砂粒快速沉降,嚴重時會造成卡泵和砂埋。

(2)抽油泵結構的因素

普通抽油泵在結構上沒有任何擋砂措施,而且柱塞端部有0.5?的錐面,抽油泵在往復運動過程中,使得砂粒直接沉降到柱塞與泵筒間隙中,而且抽油泵柱塞上的防砂槽只具備擋砂和刮砂性能,對防砂槽沉砂的清除沒有考慮,在防砂槽存砂后,同樣會造成活塞襯套磨損。

(3)井身結構和地層能量下降加劇了磨損

通過對油井井身軌跡資料的研究,油井隨著井身的加深,與井口的同心度變差,特別是在500米以下,井身軌跡呈螺旋向下。孤島油田的動液面一般在700米以下,有桿泵平均泵掛為1200米左右。由于抽油泵所處位置徑向偏差增大,使得抽油泵在油井中呈傾斜狀態,沿著井身軌跡呈一定的角度,使得抽油泵在抽吸過程中,偏磨現象加重。

(4)磨損和腐蝕雙重作用,造成抽油泵失效

孤島油田步入開發后期,抽油泵在高含水環境下,介質變差,采出水直接與抽油泵表面接觸。經統計油井礦場化驗資料統計,油井的礦化度在10000-30000mg/l,對孤島東區館3-4單元110口井統計,PH值小于7的油井占34%。通過對油井生產過程跟蹤分析,在相同的生產參數下,含砂量和礦化度與抽油泵的泵效有著直接的關系。低礦化度、低含砂的油井高泵效期較長,而且泵效下降緩慢。高礦化度和高含砂的油井高泵效期較短,而且高泵效期過后,泵效下降比較快。

二、治理措施及效果

(1)防砂治砂配套技術的應用評價

①穩定劑、抑砂劑的應用

在礦場應用過程中,穩定劑和抑砂劑主要應用于出砂不很嚴重,但是由于含砂量較高,造成抽油泵生產周期短的油井。通過對現場應用的620井次穩定劑和240井次抑砂劑數據對比分析(見表1),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②泵下擋砂器的應用

為降低采出液的含砂量,在管柱優化方面,通過在抽油泵下加裝泵下擋砂器,,降低進泵液體含砂量,減輕砂對抽油泵磨損。通過對現場應用的15口井進行分析,含砂量由應用前的0.9416‰降低到0.5207‰。該裝置可以有效的延長抽油泵的高泵效生產期,而且從二次作業的2口井現場描述發現,尾管中有20米的沉砂,說明起到了明顯的濾砂作用。

③ 確定合理的采液強度

在油井的生產過程中,通過對油井采液強度和含砂量的歷史數據進行擬合,可以得出含砂量與采液強度的變化規律,從而確定合理的采液強度。

(2)恢復地層能量,嚴格控制油井沉沒度

在搞清油井供液能力的前提下,降低油井泵掛,可節約投入。改善抽油泵工況的另一項有效途徑,是嚴格控制油井沉沒度。目前孤島油田油井的平均沉沒度為522.2米。通過對油井合理沉沒度的研究分析表明,含水大于90%,沉沒度250米,含水小于90%,沉沒度400米即可滿足油井生產要求。

(3)推廣應用新型抽油泵,提高抽油泵可靠性

為提高抽油泵抗砂能力,推廣應用了改進泵、防砂卡泵和等徑泵,主要應用于由于磨損而造成免修期短的油井。改進泵在結構上,將游動凡爾移到活塞的下端,可避免凡爾球撞擊凡爾罩。在活塞的兩端加高硬度彈性刮砂裝置,直徑大于泵筒內徑,在彈力和液柱壓力的作用下,彈性斜片緊貼在泵筒內壁上,活塞往復運動時將砂子被斜片刮下由井液帶走,提高抽油泵的可靠性。通過現場10口井對比分析,平均免修期延長98天。防砂卡泵有動筒式和長柱塞式兩種,利用環空沉砂原理,防止砂卡泵,減輕泵的磨損。通過對比79口防砂卡泵,平均免修期由187天延長到246天。9口等徑柱塞泵免修期延長了37天,而且具有高泵效期長的特點。

三、結論與認識

(1)油井含砂量和礦化度越高,抽油泵的高泵效期越短,而且泵效下降越快;

(2)有桿泵在生產過程中,必然會有部分砂粒沉降到抽油泵上,使抽油泵磨損。通過一系列防砂工藝,可以降低油井的含砂量,延長抽油泵的高泵效期;

篇6

摘要:持有至到期投資有分期付息和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兩種付息方式,兩種付息方式均要求采用實際利率法進行會計處理,但其實際利率、攤余成本及利息調整的處理方法都有所不同。本文對兩種付息方式的會計處理進行辨析,提高學習與會計核算的效率與效果。

關鍵詞 :持有至到期投資;分期付息;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會計處理

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與財務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資產。由于持有至到期投資要求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所以這種金融資產只可能是債權性工具,包括國債或企業債券。

我國會計準則把滿足其他條件的浮動利率債券也歸入持有至到期投資。債券的還本付息方式包括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及分期付息分期還本三種,而最常見的是前面兩種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在持有債券期間,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均要求按實際利率法計算債券投資的實際投資收益,并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進行攤銷。在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和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兩種付息方式下,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實際利率計算、攤余成本等都存在差異,導致在理解上及實際運用中存在困難,本文對兩種付息方式下的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進行辨析。

一、兩種方式下債券實際利率的確定不同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實際利率是進行該債券投資的真實投資收益率。實際上,債券投資的實際利率也就是投資該債券的內含報酬率。從計算的角度來看,實際利率是使債券的初始入賬金額與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相等的折現率。從歷史成本計量的角度看,這個折現率將在債券的存續期間保持不變,所以有觀點認為,實際利率法是將持有至到期投資基于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進行后續計量的一種方法。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后續計量要求以實際利率進行投資收益的確定及溢折價的攤銷。因而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并進行初始計量時,應及時計算該債券的實際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資常見的兩種還本付息方式,使得其未來現金流存在明顯差異,其實際利率的確定也相應不同。

(一)分期付息、到期還本方式

持有至到期投資金融資產若為分期付息、到期還本的債券投資,其預計的未來現金流有多項,包括到期收回的本金(面值),以及持有期間的每個期末應收的當期利息。每期期末應收的利息都是按照債券面值和票面利率計算的一個相等金額,該利息在債券投資期的每一個期末連續流入,形成年金。在這種方式下,債券的價值滿足下列算式:

債券初始計量金額= 債券面值×票面利率×(P/A,r,n)+ 債券面值×(P/F,r,n)式中,(P/A,r,n)為利率為r、期數為n 期的年金現值系數,其余同上。

要計算此種情況下的折現率r,需要進行逐步測試,再使用內插法計算出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實際利率。

(二)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方式

持有至到期投資金融資產若為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的債券投資,其預計的未來現金流只有一項,即到期收回的本金(面值)及所有期間的利息之和。則債券的價值滿足下列算式:

債券初始計量金額= 債券面值×(1+ 票面利率×n)×(P/F,r,n)

式中,n 為債券期限,r為債券的實際利率,(P/F,r,n)是利率為r、期數為n期的普通復利現值系數。

根據債券價值的計算公式,借助資金時間價值系數表,再使用插值法就可以計算出該債券的實際利率。當然,也可以利用現值系數(1+r)-n,推出公式,直接計算得到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實際利率。

二、攤余成本不同

攤余成本從字面來理解是溢折價攤銷后剩余的成本。從實質來看,攤余成本是持有至到期投資各期期末的賬面價值,是以投資的全部價款為基數確定的各期期初成本扣減其溢價攤銷或加上折價攤銷額后的余額。攤余成本也是持有至到期投資計算各期投資收益,確定溢折價攤銷的關鍵。持有到到期投資每一期的投資收益,即每一個期間真實的投資回報等于各期期初攤余成本與實際利率的乘積。

(一)分期付息、到期還本方式

分期付息、到期還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溢價債券的攤余成本等于債券面值加上未攤銷完的溢價,折價債券的攤余成本等于債券面值減去未攤銷完的折價。由于分期付息,每一期間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出來的應收利息不構成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對于溢價投資的債券來說,其賬面價值隨持有期的推進逐期減少,至到期時其賬面價值即攤余成本等于面值。而折價投資的債券,其賬面價值隨持有期的推進逐期增加,至到期時其賬面價值即攤余成本也等于面值。

(二)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方式

由于到期本息一次性支付,每一期間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出來的應收利息構成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用“應計利息”明細賬進行核算。因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中包括了各期累計的“應計利息”。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各期期末攤余成本等于期初賬面值加上本期應計利息,加上本期折價推銷額,或減去本期溢價攤銷額。無論是溢折價的債券,都要在持有期內攤銷完其溢折價,攤余成本到期時均等于債券面值與各期利息之和。

三、利息調整攤銷額計算不同

除最后一期外,持有至到期投資在各期均按一定的順序確定利息調整,即溢折價攤銷額。第一步按面值和票面利率計算當期應收(計)利息,第二步按期初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當期實際投資收益,第三步倒擠出本期的利息調整額,即溢折價攤銷額。比較兩種付息方式,由于攤余成本的構成內容不同,使得利息調整攤銷額的確定也就不同。

兩種方式下最后一期的利息調整攤銷額都應該在投資收益確認之前進行計算,但其計算時的內容也不同。分期付息的溢價債券,最后一期利息調整攤銷額等于其期初攤余成本減去面值;折價債券最后一期的利息調整攤銷額等于其面值減去期初攤余成本。到期一次性付息的溢價債券,最后一期利息調整攤銷額等于其期初攤余成本減去到期值(包含面值和各期利息之和);折價債券最后一期的利息調整攤銷額等于其到期值減去期初攤余成本和本期應計利息。

四、實例解析

下面舉例比較兩種付息方式的會計核算,辨析其處理要點。

資料:2012 年1 月2 日,甲公司用銀行存款從證券市場上購買了一項公司債券,債券期限為3 年,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債券的面值1 100 元,實際支付價款為950 元,另支付相關費用11 元,債券票面利率為3%。

注:分期付息、到期還本方式中前面兩期的“應收利息”收到的會計處理略。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與持有至到期投資一樣,都屬于企業的金融資產。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既可以是權益性工具的股票等,也可以是債權性工具的債券等。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債券的話,其核算與持有至到期投資一樣,初始計量時要求區分面值和“利息調整”,“利息調整”中包含溢折價和取得金融資產的交易手續費,同時計算確定債券投資的實際利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后續計量,根據權責發生制,結合不同的付息方式,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定各期的“投資收益”,同時進行“利息調整”的攤銷。不同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而持有至到期投資要求以歷史成本計量。所以,厘清持有至到期投資在兩種付息方式下的會計處理,對學習與核算處理兩種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Z].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戴德明,林鋼,趙西卜.財務會計學[Z].第六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中級會計實務(2013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輔導教材)[Z].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

[4]劉永澤.會計學概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2010年,中國數字出版產值突破1000億元;2010年,手機出版產值達414億元;2012年,預計手機閱讀用戶規模達4.4億。根據第九次國民閱讀調查結果,2011年,中國手機閱讀人群達到2.6億,已經超過電子購物人群和移動社交網絡用戶群體。中國將在2015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電子閱讀器市場。

傳統作家眼中的數字出版

傳統作家們對在屏幕上閱讀這件事其實并不是很感興趣。葉兆言直接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自己偶爾在電腦上看過一點文字,其他則幾乎沒有任何電子閱讀體驗。陳村受訪時說,自己用iPad下載過書,以供出差的時候看,但是“時間長了對眼睛不好”,他還是覺得紙書最舒服。畢飛宇則稱,自己還在當小說編輯的時候就要求投稿都打印出來才會看:“讀電子文檔,我看后面就會忘掉前面。”

陳村至今只授權過“榕樹下”刊登自己的作品,他覺得作品一旦上了網,就太容易盜版:“復制變得很容易。”葉兆言則不太清楚自己目前有沒有做過電子版權的授權:“我對新東西不是那么跟得上,而且有人跟我談到合同我就很煩,我覺得合同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好像也有我的一些作品在網上?我不太愿意過問。”畢飛宇倒是很樂見自己的紙質作品再賣出電子版權,尤其是這幾年價碼變好了:“都是有償的,而且這幾年價碼越給越高,那嗎不給呢?”

面對復雜新興的數字出版行業,埋首寫作的作家們常常搞不清楚游戲規則。“盛大文學”CEO侯小強直接在微博上展示了一種可笑現象:“有的作家會重復授權,導致版權不清晰。有的內容商取得授權后又授權給別家,形成一連串的授權關系,最終導致同一本書出現在某一閱讀平臺時,竟然出現了被上傳十多次的狀況。”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比

有關數字閱讀的一種描述是:“手機上看的都是網絡文學。”這并非毫無依據。以憑借網絡文學起家的“盛大文學”為例,截至2012年1季度,共有160萬作者在“盛大文學”創作了600萬部作品,副總裁寧九云不無自豪地稱:“這個海量作品庫還在以每天8000萬字的速度在增加。”盛大文學的“云中書城”也號稱是“最大的中文正版數字圖書庫”,共有超過百萬部作品。

從網絡文學開始,盛大文學也開始涉足線下的圖書出版策劃,從蔡康永、韓寒一路出到高曉松。“云中書城”也聯合了330家出版社以買斷或者分成的模式合作。盡管如此,傳統出版物轉換成數字出版的比例,在“云中書城”中也只有10%,剩下的絕大部分都是網絡文學。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各種數字閱讀產品中,“清宮”、“王妃”、“孽緣”、“帝王”、“魔仙”之類的小說名字充斥。為此,網易云閱讀特別推出“公民閱讀”,意在講究人文關懷,但“公民閱讀”一邊推薦《尤利西斯》、《鄉關何處》,一邊也不能免俗地推銷勵志讀物和暢銷小說,有使用者委婉地批評這樣未免“口味太雜”。網易云閱讀內容中心負責人聶蔚更愿意將這樣的內容展示稱為“兼收并蓄”。

但是,閱讀《尤利西斯》的讀者和閱讀宮斗魔幻小說的讀者真有重合之處?寧九云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網絡文學用戶有2億人,有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也有年輕的IT男、中年白領女、青春校園學生等。在‘盛大文學’里,網絡原創內容的讀者群和傳統書的讀者群大部分是重合的。他們既閱讀網絡作品,也閱讀傳統圖書。”

小眾的游戲?

從去年5月開始,“豆瓣讀書”開始策劃閱讀器和免費作品商店“豆瓣閱讀”,同年11月正式推出。今年5月,“豆瓣讀書”又推出付費作品商店。這個項目一度被認為是“文人”和“科技”之間的某種連接—和在“盛大文學”上閱讀宮斗小說的讀者相比,混跡豆瓣讀書的用戶顯得高端許多。與此同時,“豆瓣讀書”規定了投稿資質:“至少寫作出版過一本圖書(編著圖書不計),或者至少在雜志上發表過2篇以上原創或翻譯文章(新聞類文章不計)。”這個準入門檻的潛臺詞是:必須傳統閱讀的認可。

據豆瓣讀書產品總監戴欽介紹,“豆瓣閱讀”和個人作者間的分成比例為3:7,即個人作者可以獲得作品銷售收入的七成。從去年11月正式發出征稿信開始,路內、周嘉寧、虹影、盛可以等傳統作家都提供了自己的小說。有人擔心這是文人的小規模游戲,戴欽卻對形勢估計樂觀:“目前豆瓣閱讀上的付費作品商店有400多部作品,而豆瓣閱讀移動應用在iPad、Android手機和平板上的安裝量大概是45萬。”

戴欽覺得最受鼓勵的是讀者愿意付費:“在付費作品商店上線的2個多月來,我們通過實踐證明了,用戶是愿意為高質量的數字閱讀付費的。在‘豆瓣閱讀’售賣的作品一般定價為1.99-2.99元人民幣不等,但是用戶的平均充值金額至少是單篇作品價格的10倍,這證明了用戶愿意為高質量的內容和良好的閱讀體驗付費。”

盜版,還是盜版

今天,如果在淘寶上買一個kindle,賣家會很自覺地告訴你:到哪些網站上可以找到免費的電子書。中國出版業辛辛苦苦地打擊盜版多年,最終仍讓人泄氣。去年,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博客上發出“拒絕中國”的消息,稱將不再授權給中國出版新作品—導火索就是國內盜版電子書的泛濫。

不管是網絡小說還是傳統人文讀物,盜版都是巨大的煩心事。寧九云說,現在“盛大文學”最大的障礙就是盜版。在百度的搜索結果中,“盛大”最熱門的10部作品,平均每部被盜版達800萬個鏈接以上,盜版與正版的比例達到9:1甚至更高:“如果沒有盜版,在數字出版領域,中國完全可能出一個比亞馬遜更偉大的公司。”

篇8

關鍵詞:急診聯動流程;內鏡;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療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屬于現階段臨床上公認的一種急診科常見急危重癥,在發病早期階段進行明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與手術治療是否能夠取得成功有著非常重要關系[1]。急診胃鏡檢查不僅僅可以對出血發生的部位和導致出血的原因盡快明確,還能夠在胃鏡的輔助下,同時實施快速有效的止血治療,屬于目前臨床上公認的對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實施治療的一種良好急救手段。但是,患者在大量或快速失血的狀態下,會直接導致躁動不安、循環狀態不穩定、誤吸等現象的出現,對急診胃鏡檢查及治療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2]。本次對應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發病時間1~19 h,平均發病時間(7.3±1.2)h;體重40~76 kg,平均體重(53.8±7.4)kg;男26例,女19例;年齡35~81歲,平均年齡(56.6±8.3)歲。治療組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發病時間1~16 h,平均發病時間(7.0±1.6)h;體重43~75 kg,平均體重(53.9±7.6)kg;男28例,女17例;年齡33~87歲,平均年齡(56.2±8.5)歲。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上述相關指標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止血方式對患者實施治療。

1.2.2治療組 采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患者實施治療,主要措施包括:

1.2.2.1急診基礎治療 ①對血容量進行適當的補充,對休克進行及時糾正,泵入給予施他,劑量控制標準為250 μg/h,使內臟血流減少,靜脈滴注方式給予立止血,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改善,靜脈滴注給予40 mg的奧美拉唑,以達到抑酸的效果。②對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進行檢查,并實施鏡前傳染病篩查,通知血庫備血,對病情進行初次評估,通知內鏡醫師和麻醉醫師到位。③轉送至急診ICU病房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監測,與家屬溝通治療方案并簽署文書。實施深靜脈置管術、經鼻氣管插管術等操作。

1.2.2.2胃鏡治療 對患者病情進行再次評估,符合條件的可以進行床旁無痛胃鏡檢查。急性胃黏膜病變、食管黏膜撕裂的患者采用內鏡下噴灑巴曲酶法、激光凝固法進行治療;單純性胃、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采用內鏡下腎上腺素注射法或噴灑巴曲酶法進行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胃動脈破裂出血的患者采用激光凝固法或鈦夾法進行治療;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實施胃底曲張靜脈硬化注射治療。單純性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以通過套扎方式進行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部位相對較多且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可以首先進行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處理,然后再擇期進行內鏡套扎硬化治療[3]。

1.3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治療總有效率等兩項內容作為觀察的指標。

1.4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嘔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消失,消化功能基本或完全恢復正常;有效:嘔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明顯減輕,消化功能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改善;無效:嘔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沒有減輕,消化功能沒有任何改善,或病情加重[4]。

1.5數據處理方法 統計學分析均經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當P

2 結果

2.1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住院治療期間,對照組有7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治療組有1例,組間差異顯著(P

2.2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治療總有效率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止血方式治療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控制總有效率為71.10%;治療組采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治療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控制總有效率為91.10%,組間差異顯著(P

3 討論

應用急診聯動流程內鏡治療方案對患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的患者實施治療主要具有以下幾大優勢:①急診ICU病房所配備的監護設備和搶救設備相對更加的齊全,借助ICU病房內的各種監護和搶救設備,可以在患者發病的早期階段實施深靜脈穿刺置管操作,為輸液、輸血正確更多的有效時間,對休克的及時糾正具有一定的幫助,使患者循環衰竭發生的風險達到降低。②內鏡醫生可以協同急診醫師共同對病情進行評估,估計風險及獲益的程度,制訂診治方案,告知家屬內鏡技術在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及注意事項,知情同意書的簽署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③在早期階段實施氣管插管,可以有效的防止血凝塊誤吸或窒息等危險事件的發生,使靜脈麻醉的安全性顯著提高。④無痛操作可以使痛苦感減輕,穩定性更加理想,避免各類并發癥的發生。⑤麻醉醫師可以協助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維持,防止低氧血癥。⑥急診醫師、麻醉醫師、內鏡醫生都能夠共同的參與到患者的急救過程中,可以集合多科室的力量,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使治療計劃能夠快速、有序地開展[5-6]。

參考文獻:

[1]宋學平.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90 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12,07(7).

[2]黃琳.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10 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24):535-536.

[3]顏德中,熊甲英.內鏡治療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4):118-119.

[4]吳麗麗,候懿玲,范潔,等.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治療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8):4652-4652.

篇9

【摘要】 目的: 探討功能近紅外光譜(fNIRS)實時在位監測肝癌激光熱療的敏感性、可行性。方法: 體外培養H22肝癌細胞,建立小鼠的肝臟原位移植腫瘤,分不同時間相同功率及不同功率相同時間組分別對肝腫瘤進行激光熱療,同時利用fNIRS監測系統對熱療過程進行實時監測獲取相關參數,術后第1天利用7.0T核磁共振(MRI)及病理學檢查確定腫瘤毀損范圍。結果: 以病理學結果為激光療效判斷標準,在相同時間不同功率組MRI在2.1W未提示損傷,fNIRS監測系統獲取的優化散射系數(μs)出現穩定的平臺期;相同功率不同時間組MRI一直未提示組織損傷,而μs在150s出現穩定平臺期。結論: fNIRS相對目前主要的腫瘤熱療監測手段MRI更加敏感,為開發實時在位激光誘導腫瘤間質熱療精確治療系統打下基礎。

【關鍵詞】 功能近紅外光譜;肝臟原位移植腫瘤;激光間質熱療;優化散射系數; 7.0T核磁共振;小鼠

激光誘導腫瘤間質熱療(laser induced interstitial thermotherapy,LIIT)是將激光通過光纖導入到腫瘤組織內部并從加入頭表面發出,腫瘤組織吸收激光能量而被加熱,由于過熱和凝結效應而壞死,它是一種可使局部生物組織凝結壞死的新型腫瘤熱療技術,廣泛用于治療腦、肝臟、乳腺等各部位的腫瘤和良性前列腺增生[12],但LIIT過程中的實時評估是目前激光治療的一個技術難題。本實驗利用功能近紅外光譜(fNIRS)系統對LIIT進行實時監測,與核磁共振(MRI)評估效果相比較,初步探討fNIRS方法的敏感性及可行性。目前國內外還沒有fNIRS應用于LIIT的報道。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細胞及儀器

清潔級昆明小鼠55只,雌雄對半,4~6周齡,體重18~20g(南京青龍山實驗動物繁殖場提供);H22肝細胞腫瘤(北京腫瘤研究所提供);808nm激光發射器(NLFC2.0763 LASER LIGHT,上海恩耐激光廠);fNIRS監測系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基于Labview7.1平臺開發[3]);7.0TMRI(江蘇省分子影像與功能影像重點實驗室提供,德國Bruker公司生產)。

1.2 建立小鼠肝臟原位移植腫瘤模型

小鼠肝癌細胞株H22體外常規傳代培養,離心后用PBS重懸成濃度達107ml-1的單細胞懸液。75%酒精棉球消毒小鼠皮膚,將2×106~3×106(約0.2ml)的單細胞懸液接種于小鼠右腋窩皮下,建立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皮下移植瘤建立3周左右待其長至直徑約1.5cm大小時,頸椎脫位法處死皮下荷瘤鼠,消毒皮膚,取下腫瘤,浸入含100U·ml-1青霉素和100μg·ml-1鏈霉素的1640培養液中,去除中央壞死組織,選取周圍健康腫瘤組織剪成大小約1.0mm3的瘤塊供原位移植用。1%戊巴比妥鈉(10mg·kg-1)腹腔注射麻醉昆明小鼠,75%酒精消毒皮膚,上腹正中行1.0cm的縱行切口,暴露肝臟左葉,無菌眼科剪于左葉橫行戳一長約3mm的破口,棉簽壓迫止血,將瘤塊植入肝臟,60可吸收縫線縫合肝臟。適當棉簽壓迫止血,待止血徹底后60可吸收縫線分層縫合腹部肌層及皮膚,金霉素軟膏涂抹切口。

1.3 實驗動物分組

46只小鼠成功建立原位肝臟移植瘤模型,將42只分為相同時間不同功率組,即1.2W150s亞組、2.1W150s亞組、2.4W150s亞組和對照亞組(未行熱療);相同功率不同時間組,即2.1W120s亞組、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每亞組小鼠7只。

1.4 肝腫瘤LIIT及fNIRS監測

1%戊巴比妥鈉(10mg·kg-1)2/3量腹腔注射麻醉原位移植肝腫瘤小鼠,無菌操作下原切口打開腹腔,暴露肝臟腫瘤。fNIRS系統定標后,小鼠四肢固定,將激光探頭、溫度探針和fNIRS探頭一并插入腫瘤中心并固定之,開啟激光發射器,進行激光熱療及fNIRS系統監測,獲取相關參數(優化散射系數μs)。完畢后60可吸收縫線分層縫合腹部肌層及皮膚,金霉素軟膏涂抹切口。

1.5 激光熱療前后7.0T MRI影像對比

熱療前1d及熱療后第1天, 1%戊巴比妥鈉(10mg·kg-1)1/2量腹腔注射麻醉加異氟烷吸入麻醉原位移植肝腫瘤小鼠后行上腹部核磁掃描(T2像),獲取激光熱療毀損前后肝腫瘤影像。

1.6 熱療、MRI掃描后肝腫瘤病理組織學檢查

在上述激光熱療、7.0TMRI掃描后立即處死小鼠取下肝臟腫瘤標本,行病理組織學檢查,以確定肝腫瘤壞死程度及范圍。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分析。

2 結 果

2.1 相同時間不同功率組

1.2W150s亞組、2.1W150s亞組、2.4W150s亞組和對照亞組溫度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我們看出激光輸出功率越大溫度上升越高,但大致都在熱療后60s左右到達平臺期,4亞組平臺期溫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圖1 相同時間不同功率組溫度變化趨勢圖

1.2W150s亞組、2.1W150s亞組、2.4W150s亞組和對照亞組熱療中μs趨勢如圖2。我們看出激光輸出功率越大,μs曲線上升越快,到達平臺期時間越短且平臺越高。1.2W150s亞組140s前后上升至平臺期,2.1W150s亞組在120s前后升至平臺期,2.4W150s亞組90s前后升至平臺期。4亞組平臺期μ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1 相同時間不同功率組溫度與優化散射系數比較大致為平臺期;4亞組溫度比較均取平臺期105s點溫度值;4亞組優化散射系數均取平臺期145s點μs值。4亞組溫度采用oneway ANOVA 分析得F=330.381,P

1.2W150s亞組、2.1W150s亞組和2.4W150s亞組激光熱療后病理組織學變化,見圖6~8。1.2W150s亞組瘤體周邊腫瘤細胞未見明顯損傷,但可見少量炎癥細胞摻雜;2.1W150s亞組和2.4W150s亞組瘤體周邊細胞則出現明顯壞死及水腫炎癥細胞,且后者比前者炎癥更加明顯。對照亞組術前、術后腫瘤細胞無損傷(未行熱療)。

2.2 相同功率不同時間組

2.1W120s亞組、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溫度變化趨勢見圖9。統計學顯示3個亞組平臺期溫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持續時間不同,見表2。

圖9 相同功率不同時間組溫度變化趨勢圖

2.1W120s亞組、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μs變化趨勢見圖10。我們看出3個亞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1W120s亞組并未到達平臺期,而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均到達平臺期,且平臺期持續時間不同,兩者平臺期μ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2.1W120s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表2 相同功率不同時間組溫度與優化散射系數比較

1) 75s至150s大致為平臺期,取105s點溫度值;2) 未升至平臺期,取120s點μs值;3) 110s至150s大致為平臺期,取145s點μs值。3亞組溫度采用oneway ANOVA 分析得F=1.164,P=0.335。3亞組優化散射系數采用oneway ANOVA LSD分析得:2.1W120s亞組和2.1W150s亞組比較P=0.022,2.1W120s亞組和2.1W180s亞組比較P=0.012,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比較P=0.763 2.1W120s亞組、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激光熱療前后核磁影像對比,見圖11、圖4和圖12。得知2.1W120s亞組熱療前后核磁影像無明顯差異;2.1W150s亞組熱療后腫瘤中央壞死區增大,和周邊組織出現較明顯分離線,但并未顯示腫瘤周邊壞死區;2.1W180s亞組中央壞死區明顯增大,瘤體周邊亦未顯示明顯炎癥壞死區。

2.1W120s亞組、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激光熱療后病理組織學變化,見圖13、7、14。2.1W120s亞組瘤體周邊腫瘤細胞核濃縮,周邊出現少量炎癥水腫細胞;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腫瘤周邊則出現明顯水腫炎癥細胞,后者出現更為嚴重、范圍更廣的水腫炎癥帶。

3 討 論

1983年LIIT由Bown首創用于治療實體瘤。2年后,Hashimoto等首先報道了激光治療肝腫瘤。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激光設備的不斷完善和臨床應用經驗的積累,激光熱療治療肝癌已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但由于組織參數不同,以相同功率的激光在相同的時間內對不同組織行熱療,和以不同功率的激光在不同的時間內對相同組織進行熱療的組織毀損范圍不盡相同,所以熱療中監測方式對LIIT療效起重要作用。目前,國內外LIIT監測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1) 計算機控溫方式:腫瘤中心熱電偶測溫及反饋的效果很難控制,而且也很難直接和腫瘤的組織參數關聯。(2) LIIT術前模擬治療計劃[4]:術前通過MRI檢查得到病變的影像學資料,采用數學方法建立熱彌散方程,計算出最終毀損范圍。這種方法粗糙,不能反映熱療的實際療效。(3) MRI監測方式[5]: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空間分辨率、多軸成像能力以及對溫度變化的高度敏感性,是LIIT監測的一種理想方式,但MRI成像和實際熱療過程中組織毀損范圍間有一定的延遲。(4) MRI熱圖[6]:根據光磁流量方法(photon resonance frequency method),采用2D FLASH(two dimensional fast low angle shot)序列技術在MRI上得到LIIT時組織內部溫度變化的圖像,再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色彩編碼處理,生成熱圖(能夠反映0.5℃溫度的變化),使操作者能夠及時掌握熱療過程中熱療區域的溫度變化,但這種方法操作復雜。

生物組織是由不同大小、不同成分的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的,是典型的光的混濁介質,同時存在光的吸收和散射。生物組織凝固的溫度范圍定義55~95℃ 溫度條件下組織蛋白的不可逆熱損傷。熱凝固或病變的生物組織會產生組織組分和結構的變化[79],導致組織的光學特性也產生變化。研究表明,熱作用下生物組織的光學特性會產生明顯的變化,尤其是生物組織對光的散射特性的改變更為顯著[1013]。因此,散射系數的變化可作為判斷熱療過程中目標組織是否壞死的重要依據。生物組織對于近紅外區域的光(700~1200nm)具有相對的透明性,fNIRS技術利用近紅外波段光對組織的良好通透性及不同組織分子在該波段的光學性質差異,通過獲取吸收系數、散射系數等,達到對組織結構精確定性、精準測量、精細定位。

本實驗的相同時間不同功率組與對照亞組比較,3個治療亞組腫瘤中心溫度均到達70℃以上,足可使腫瘤中心部位凝固壞死。因為激光功率不同產生腫瘤毀損嚴重程度不同,從病理切片上我們看出1.2W150s亞組瘤體周邊的腫瘤細胞沒有明顯損傷,2.1W150s亞組和2.4W150s亞組腫瘤周邊正常肝組織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術后MRI1.2W150s亞組和2.1W150s亞組未明確顯示腫瘤毀損壞死影像,2.4W150s亞組周圍則可見壞死區域。相對MRI,fNIRS所獲取μs則出現明顯的不同平臺期,提示組織受損程度不一,和病理切片結果相對應,即不同的μs值對應不同的組織損傷程度。相同功率不同時間組,腫瘤中心溫度同樣到達70℃以上,術后病理學檢查3個亞組均出現不同程度腫瘤周邊損傷。MRI3個亞組均未明確提示腫瘤周邊損傷程度及范圍。fNIRS所獲取μs,2.1W120s亞組因為時間短并未上升至平臺期,表示激光熱療并未完全,病理損傷相對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較輕。2.1W150s亞組和2.1W180s亞組μs平臺期大致相同,而病理損傷程度不一致,可能因為fNIRS探測系統只能覆蓋一定范圍,隨著激光熱療時間的延長,組織毀損范圍超出了fNIRS探測系統的覆蓋范圍,故此時μs不能反映實際毀損范圍內的組織損傷情況。

本實驗結果表明對于激光熱療的術中監測,fNIRS探測系統所獲取的μs變化比術后第1天MRI反映的熱療組織損傷更加及時,實用性亦很強。因為不同個體、不同組織、不同激光所產生的μs存在很大的差異,μs和組織損傷嚴重程度的確切關系目前不能量化,所以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THOMAS J V,THOMAS K H,MARTIN G M,et al.ITT[M].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8:1963.

[2]NIEMZ M H.激光與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原理及應用[M].張鎮西等,譯.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3844.

[3]李榮,錢志余,戴麗娟.生物組織近紅外光譜自動測試系統[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7,15(2):154156.

[4]ROGGAN A,RITZ Z P,KNAPPE V,et al.Radiation planning for thermal laser treatment[J].Med Laser Appl,2001,16: 6572.

[5]THOMAS J V,MARTIN G M,RALF S,et al.MR guided laserinduced thermotherapy (LITT) of malignant liver and soft tissue tumours[J].Med Laser Appl,2001,16:91102.

[6]KATRIN E,MARTIN G M,RALF S,et al.Oligonodulres hepatozellulres karzinom (HCC): MRgesteuerte laserinduzierte thermotherapie (LITT)[J].Radiologe,2001,41:915922.

[7]ZHU D,LUO Q M,ZHU G M,et al.Kinetic thermal response and damage in laser coagulation of tissue[J].Lasers Surg Med,2002,31:313321.

[8]LIN W C,CLAY B,JANSEN A.Effect of thermal damage on the in vitro optical and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tissues[J].IEEE J Sel Top Quantum Electron,2003,9(2):162170.

[9]HANS J S,THOMAS G,ILYA Y,et al.Optical changes of porcme brain tissue after thermal coagulation[J].SPIE,1995,2391:451457.

[10]INCI F C,ASHLEY J W.Light dosimetry: effects of dehydration and thermal damage 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aorta [J].Appl Opt,1993,32(4):477487.

[11]XIE S S,LI H,LI B H.Measurement of optical penetration depth and refractive index of human tissue[J].Chin Opt Lett,2003,1(1):4446.

篇10

關鍵詞:實踐性教學 信息化教學平臺 古建筑基礎知識

一、《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導游文化基礎知識(以下簡稱導游基礎)作為中職旅游專業的基礎課程,涵蓋了歷史、民族、園林、建筑、宗教等知識,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具有知識廣、雜、難以記憶等傳統問題。這其中《古建筑基礎知識》是導游基礎第五章中的內容,具有知識量大、理解難度大、記憶難度大、運用難度大的特點,是學生最難學習的內容。近年來,任課教師為解決其問題,做了諸多教學嘗試,其中實踐性教學成為最有效果的嘗試。實踐性教學的內容越來越多,所借助手段也越來越多。筆者常年從事《古建筑基礎知識》的實踐性教學,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常見的問題。

1.交流互動不及時

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過程中,筆者通常要求學生在課前、課后帶著任務,去實地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遇到一些問題通常會通過撥打教師手機、發教師郵件、在教師QQ上留言、調研結束后問教師等多種方式尋求答案。教師通常不能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有時還疲于奔命重復解答共性問題,這種情況未能讓學生及時學習,增加了時間成本。

2.交流參與不夠多

《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中一個學習任務往往由一個小組完成,這就為某些學生投機提供了可能。在實際中,一些小組成員不參與、少參與、搭便車參與的現象是存在的,這種行為影響了學生個體的學習和小組的合作關系。師生、生生互動是改善實踐性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參與互動交流是需要時間成本的,在相對有限的時間中,一些學生想參與卻不能參與,這造成了學生參與機會的不均等。

3.檢測反饋不同步

《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的評價由學生自我評價、互評、他人(景區講解員、游客等)評價、教師評價等組成。每方評價都由數字來表達,導致必須對大量的數據進行統計,產生大量教學工作。當評價數據反饋到教師和學生之時,時間就滯后了。不論一堂實踐性教學課堂參與度如何高,對于學生而言,其基本目標是掌握知識點。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是學生參與了30分鐘,教師講解、點評、檢測、評價用了10分鐘,對于學生具體學到了多少知識往往通過即將下課時的抽測或全班齊聲回答的情況來評價,或通過課后作業來反饋評價,有些課程的學習根本沒有評價。實踐性教學的效果評價由多方組成,這造成在課堂中教師無法及時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于整個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無法量化。

二、解決《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存在問題的技術路徑

《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還存在教學評價體系缺失、師資實踐性教學能力不足、多方聯動合作體系未充分發揮作用等問題。對于以上所有問題,一部分要留給制度、政策來解決,一部分可以通過一些新的技術手段來解決。信息化在各領域的不斷普及已對旅游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它的發展使旅游教育逐步擺脫了以“黑板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化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掌握和運用旅游專業理論的能力,是現代旅游職業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信息化教學平臺作為信息化教學的內容,是解決旅游職業教育問題的技術路徑之一,對于《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同樣適用。《古建筑基礎知識》的問題是導游基礎實踐性教學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問題。筆者探索了信息化教學平臺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中的“三環滲透”“三段交互”、“三實體驗”教學應用,以期解決《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存在的三大問題,并突破導游基礎實踐性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三、信息化教學平臺突破《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難點實例

1.《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內容及目標

以《古建筑基礎知識》課為實例,用信息化平臺作為突破實踐性教學難點的工具。該課要求學生達成如下教學目標(見表1)。

2.三環滲透: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實踐性教學過程三部曲

任何教學活動均由“課前預習―課間學習―課后練習”三個環節構成,《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課也不例外。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準確地掌握古建筑知識,加強理論和古建筑實物的融通,筆者要求學生以岳王廟和靈隱寺為調研載體,開展課前實地參觀、調研以及課中作業展示、課后實踐性反饋等教學活動。而“課前+課中+課后”實踐性教學活動都是基于學校信息化教學平臺展開的。

(1)課前:信息化教學平成學習任務。本課是基于筆者學校信息化教學平臺而實施的課堂教學。課前,教師在平臺中預習《古建筑基礎知識》知識點、靈隱寺和岳王廟古建筑調研作業、論壇主題討論、五種屋頂形式視頻及制作屋頂模型等任務;同時,教師還需要在平臺中備課和解答學生的提問。學生登陸平臺,查看、領取課前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前作業,并按要求將作業作品上傳至平臺。

(2)課中:信息化教學平臺展現教學成果。課中,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中“辨別屋頂形式和等級” “示范單體建筑導游詞”“導游詞模寫題目”等,隨機抽取學生完成作業;學生通過平臺呈現、講解調研作品,參加一系列在線知識檢測,完成畫出“開間”模型、選圖工作、模擬導游詞的撰寫等任務。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課中,每位學生在平臺中動手、動腦,既讓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改變了傳統課堂中一個問題拋出、實際思考者較少的現象,又達到了提升課堂質量的目的,還可以在平臺中監測和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師生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真正做到“教”與“學”。

(3)課后:信息化教學平臺查詢學習成效。根據《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課的設計,教師課后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中實踐作業,要求每一位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再回到古建筑中去實地講解古建筑,并將作業上傳至信息化教學平臺。課后,教師在平臺中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學生通過平臺查閱教師批改的作業和反饋意見,這又是一次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中的專業學習。

3.三段交互: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實踐性教學成效三部曲

傳統實踐性教學中的師生、生生交流互動是面對面進行的,時間跨度比較大,程度比較弱,交流互動局限于小范圍、個別學生,不能最大效果地做到“人人交流互動”。筆者學校信息化教學平臺作為一種增強交流互動的工具,有助于提升導游基礎實踐性教學中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基于此,筆者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中,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實施了課前、課中、課后三段交互。

(1)課前交互:掌握問題在先。課前,學生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中領取任務后,根據要求將所調研的作品上傳至平臺,教師根據學生的實踐作業,找出其共性問題。另外,所有學生都需要在平臺的“論壇”中進行主題討論,把在調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發言,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通過課前交互,教師可以時時檢測學生完成任務的進度,掌握學生在課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變被動為主動,及時調整教學設計。生生通過平臺,彼此了解觀點,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有效。課前平臺交互,讓傳統“一言堂”教學轉變為教師和學生的“群言堂”,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2)課中交互:及時展示成效。課中,每位學生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完成教師的“辨別屋頂形式和等級”、“屋頂選擇”、選擇“開間”圖片、畫出“開間”圖、導游詞模寫等在線測試題目,學生通過平臺展示了自我學習參與情況,變傳統“課后知識檢測”為“課堂及時檢測”。教師通過平臺第一時間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掌握情況,起到了全面了解、檢測的作用。另外,在傳統課堂,教師會根據自我價值判斷、喜好來選擇作業展示的學生,且每一次都只能選擇一位學生。平臺中,教師可以每次隨機展示出1~8位學生的作業,一個班級的學生最快4~5次即可展示完畢,這是信息化教學平臺功效得到充分發揮的體現。

(3)課后交互:查詢反饋意見。課后,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中可以通過對學生實踐作業的批閱,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情況;學生通過在平臺中查詢教師的批閱意見,可以及時找出自己《古建筑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運用存在的問題。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其他同學的實踐作業,互相學習交流,這也是一次生生之間的交互。

4.三實體驗: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實踐性教學體驗三部曲

實踐性教學的顯著特點是突出強調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必須給學生實踐的場所。導游基礎是一門基礎應用課,對于當前普遍樂于動、而不愿被動接受知識的90后中職旅游專業學生而言,實踐性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實地 “學”、實崗“練”都是導游基礎課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學生學習導游基礎有著最直觀的效果。

(1)實地調研。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中,學生根據教師課前的任務,去岳王廟和靈隱寺實地調研杭州古建筑實物,通過實地參觀、調研,完成任務,對杭州兩處古建筑有了初體驗。課前實地體驗,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師講授印象”和“圖片展示印象”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即將講授的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2)實崗訓練。以“崗”為點的實地訓練是學生增加自我技能的直接且有效的途徑。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中,學生根據導游崗位在平臺中模寫導游詞,并加以展示和練習。課后,學生再回到岳王廟、靈隱寺實地講解古建筑知識的導游詞,這本身就是知識不斷深化學習的一個過程。當然,以上兩種訓練方式都是基于導游崗位而進行的講解實訓。

(3)實效反饋。實踐性教學除了實地學習和實崗訓練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中,通過平臺實現了課前、課中、課后及時、全面交互的反饋。在課前,平臺會時時記錄已完成作業的學生姓名、完成時間,到截止日期會自動統計已完成和未完成作業的學生名單,教師通過平臺可以時時知曉學生的完成狀況。在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全面、實效地了解學生作業完成和掌握知識的情況。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到學生課后實踐作業的完成情況及疑問。通過每一個階段的實效反饋,教師、學生二者之間對于如何“教”與“學”有了認知,對于下一步的“教”與“學”進行直接的評判、產生影響。

5.信息化教學平臺突破《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評價難點

本節課是筆者所嘗試的一堂實踐課,從現場的氛圍、測試的掌握情況、現場參與度來看,學生達到了預先目標(見表2)。聽課學生與教師都給予積極的評價。

(1)同學評價:“外出調研、視頻拍攝、視頻學習、作品展示、在線測試、現場講解等形式,豐富了原本枯燥的課堂過程,我們選圖、畫圖、展示作品、討論疑問、學習示范導游詞、模寫導游詞、在線測試、再回實地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了古建筑基礎知識。”

(2)教師評價。①平臺實現“課堂+課外”的組合學習。本節課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手段,課前教師任務,學生領取任務;課中學生展示過程,教師監測過程;課后學生上傳作業,教師跟進批改,把信息化教學平臺這種教學手段貫徹于教師學生“課前+課堂+課后”等每一個教學學習環節,符合現代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發揮了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最大功效。②平臺促成“教師+學生”的互助學習。本課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拓展了教學資源,師生、生生之間進行最大交互。教師和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通過平臺進行了便捷有效的交流,也是一個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助學習的過程,而信息化教學平臺起到了載體和手段的作用。③平臺形成“理論+實踐”的共同學習。本課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首先學生通過外出實踐調研杭州古建筑,增長知識、提高講解能力;其次,學生借助圖片、PPT等形式進行調研成果展示,這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實踐操作的過程。既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增強了學生實踐動手的能力。

四、信息化教學平臺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中應用的反思

在我國職業教育迎來改革春天和信息化深刻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背景下,探索實踐信息技術與旅游實踐性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旅游職業教育必須突破的課題。本課利用學校信息化教學平臺,解決了《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長期存在的交流互動不及時、交流參與不夠多、檢測反饋不同步等三個問題,對于解決導游基礎中的其他實踐性教學有一定通用意義。當然,學校信息化教學平臺在《古建筑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的應用中,還缺乏有效管理論壇、隨機科學分組、學生實地考勤、實地有效管理學生安全等功能,這也是信息化教學平臺進一步深化的方向。另外,在實踐教學中還有一些問題,如:教師和學生唯信息化論,一堂實踐課能否起到實效的關鍵還在于“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和安排,信息技術和平臺只是實現實踐性教學的工具。對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職業教師而言,只有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和平臺的學習,才能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學中最有利的工具。

參考文獻:

[1]趙卉.創新信息化教學模式,完成新課程實施的三個“突破”[J].職業與技術教育,2014(8).

[2]蔡紅,李云鵬.信息化與網絡化背景下的旅游發展與旅游教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