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學范文
時間:2023-03-15 14:03: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一科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拼命趕進度不可取的
學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沒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初中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科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于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科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盡量降低教學目標。那種為了留更多的復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科學失去興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每個實驗涉及的科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二、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平時教學與復習,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簡單應用的機械操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應該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習科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
平時科學試題中常出現科學探究內容,這對初中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以課本知識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周圍環境為參照對象,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學習,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三、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抓好知識的應用
平時試題中涉及能源、環保等社會熱點的內容,從多角度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考查。這類試題的考查力度今后將逐步加強,這就要求科學教學要突破單純灌輸課本知識的限制,減少機械操練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有時間閱讀課外科技知識,盡可能多地接觸和認識社會,用科學視角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學以致用。
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鉆研科學課程標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實施科學新課程標準,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
五、強化教學過程的相互學習、研討
在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中,聽完課后要主動與上課老師及時進行交流,提出不足之處,以求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六、加強實驗教學
我發現今年的中考試題中,實驗題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引起了我們老師的高度重視。在教學及復習中加強了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這一部分相對得分較高。
七、理直氣壯抓好學有余力、有特長的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活動
教學過程中應給有特長的學生創造發展個性的氛圍,鼓勵他們冒尖,脫穎而出,為將來培養專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八、從實際出發,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篇2
近幾年來我們國家也非常重視美術教育,許多學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學成果。但受前幾年應試教育的約束,許多學校的教育意識沒有徹底轉變,注重學生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很多學校不開設美術課或者是虛設美術課。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沒改變,上美術課時,因缺乏資料,或圖省事,只教學生臨摹作品,課堂氣氛低沉,講課呆板,這些都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興趣培養。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轉變教學觀念,從課堂抓起,培養其興趣。
一、美術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發展
教師本身應具備創新精神,要有創造性思維,思路活躍、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有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教師的作用不能像過去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那樣強化、單一,教師可以提供學生一個場地、氛圍,自己則也可以成為學生中的一員,甚至做學生的聽眾,形成情感融洽,氣氛和諧的學習情境。課上應多設疑點,讓學生反復質疑,師生共同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
二、美術教師利用現有設備,培養學生興趣
學生興趣與課堂教學方法密切相關,美術教育要靠得當的教學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據教材,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培養學生興趣。因此運用現有的教學設備來補充就非常有必要。通過自己找些資料,如掛圖、畫冊、錄象、幻燈、光碟等,讓學生觀看欣賞。通過聲音、圖像、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只有通過大量作品欣賞,教學示范,才能使學生增加感性的認識,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不斷的藝術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這樣讓學生在興趣中吸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課堂活躍的優勢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
三、美術教師要靈活選材
教師要靈活掌握課本的內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課本上的內容講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識技能知識點外,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興趣來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識點,并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為的是更好的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優化課本的信息,使所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接納,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的內容中來,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才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形成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了,創新教學就不是一句空話。因此,要在課堂上進行刨新教學,就要選擇有利于創新的課的內容。一套適于美術課的作業評價方法美術課的內容應該充分突出美感教學,充分運用各種形式美感的內容吸引、感染學生,讓學生認識和理解,進而主動選擇美。豐子愷說“美術是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術跟到哪里。”在當前的教學中,美術課的任務是讓學生自覺運用美來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
當今信息時代的教育,教師必須主動的引導學生用美的原則去選擇知識和信息,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自己能夠健康成長。
四、創造輕松活躍而親切祥和的課堂氛圍
人在輕松自在的環境中更容易激發創作靈感。因此,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活動,親切的課堂氣氛是很重要的。教師可以在與學生交流中,不斷地使用鼓勵,表揚的語言,對學生的思考加以肯定,這樣做既能增強他們的信心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作,實踐欲望。同時,恰當的音樂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上中國畫欣賞課時,我選取了多首古典樂曲。從一開始就把學生帶人創設的氛圍中,孩子們伴著優美的音樂,沉浸在欣賞祖國國畫藝術之中。
五、建立美術課的作業評價方法,促進創新
篇3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學習興趣
一、注重師生情感交流,使課堂氣氛融洽,讓學生喜歡學數學
學生之間的智力不平等性幾乎是絕對的。正如十個指頭有長短一樣,同一個班里個體間的差異也是存在的。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搞“統一化”,而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要允許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允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解題思路,不同的解答結果,以及不同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的快慢等。對有獨到見解的要大力表揚,對答的不完善的要加以鼓勵,對不合常理的要給以呵護,關注每一學生的存在,只有這樣,學生才敢于在課堂上大聲說話,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向教師提出不同的想法。現在的數學課本增加了許多探索性、開放性、實踐性的問題,在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多使用鼓勵習慣的話語,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能獲得成功的感受,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創設課堂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通過組織學習材料和同學討論的形式共同探討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大家一致認為,要養成課前預習,課后總結,做好課堂筆記,建立錯題本,解題要規范,書寫要整潔,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缺乏鍥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缺少克服困難、知難而上的勇氣和決心,學習熱情易產生反復,我就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向學生講數學故事,數學趣聞,介紹一些數學史以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生活生產問題,激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創境激情,是在新的形勢下,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教師要善于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于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
三、營造數學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思想教育熏陶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W生群體師生關系的相互示范效應中,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產生的影響最大。幾乎所有學生都有模仿教師行為的傾向,從教師的具體和抽象的形象中,選擇理想的行為準則。由此可見,對教師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
很多內容是教師每屆都在向學生講授的,但教師在每次向學生講授時,都應對所上內容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該學科的熱愛。我國是數學的故鄉之一。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數學史,如果將數學科學史滲透到數學教學中,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學生素質,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風氣有著重要作用。
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適當地選擇數學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比如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了回答這個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舍,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四、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是一種語言,是認識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運用數學的能力是未來公民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大多是由實際問題抽象出來的,因而在進行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的教學中,我們不應當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授這些數學知識,而忽視對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我們應當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對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識的抽象過程,了解它們的用途和適用范圍,從而使學生形成對學數學、用數學所必須遵循的途徑的認識。
在教學中,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選編一些應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建模訓練,也可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科技和當前商品經濟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利息、股票、利潤、人口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對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大有裨益。
五、認真設計教學環節
篇4
關鍵詞: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導學關系 以導促學 以導引學 導學結合
課堂教學活動,其本質就是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碰撞的發展前進過程。教師“導”的效果,需要通過學生的“學”進行驗證和考量;學生的“學”,需要教師的“導”進行促進和提升。隨著以學習能力培養為核心價值觀的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關系的配置,成為一個亟須解決和深入研究的話題。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出現教師的“教”取代學生的“學”,或學生的“學”脫離教師的“教”等現象,導致教與學之間活動效能事倍功半。下面筆者就科學配置課堂教學中“導”與“學”之間的關系,從三個方面作論述。
一、以導促學,教師的“導”應成為促進學生積極“學”的“推手”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和促進學習對象主動學習、深入學習,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成為教學活動的重要“有生力量”。初中生在學習探知數學學科的進程中,既有著主動進取探索的積極一面,又有著畏懼退縮的消極一面,并且容易受內在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制約,出現消極懈怠的不利局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習對象的學習情感狀態,不聯系教學實情,“自顧自”地實施講解活動。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揚長避短”,成為“醫治”初中生消極情緒的“理療師”,成為“促發”初中生積極情感的“激勵師”,借助于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通過語言激勵、積極評判、場景設置等形式,吸引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初中生的課堂參與度。如“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一節課教學中,在新知導入環節,教師在與學生的談話交流中,發現部分初中生的學習欲望不強,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一實際,教師對該節課的預設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利用該節課教材所呈現的“生活應用”特點,通過設置情境“紅旗路小學準備購買銀杏和綠松兩種樹苗共500棵,用來美化校園,已知銀杏的價格為25元/棵,綠松的價格為30元/棵,通過詢問知道,銀杏、綠松成活率分別為95%和90%,如果購買樹苗用去了14000元,試問銀杏和綠松各買了多少棵?”,誘發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吸引初中生的眼球,讓初中生切身感受數學教材內容的內在美,從而在有效“導”的進程中,提振初中生主動“學”的精神,增強初中生深入“學”的意識。
二、以導引學,教師的“導”應成為促進學生深入“學”的“指南”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水到渠成的簡單活動,而是充滿困惑的艱辛“勞動”,經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苦和坎坷,從而影響阻礙“學”的進程和效能。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需要采用以導引學的方式,指引學生科學探究,認真思考,探析問題,從而逐步掌握和獲取數學知識的“精華”和解決問題的“精髓”,讓初中生對所獲所得既能夠“知其然”,更能夠“知其所以然”,將初中生學習活動引向深入。這就需要教師正確處理好“導”和“學”之間的關系,既不能以教師的指導取代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不能放手不管,讓學生自由發揮,脫離教師的可控范圍,應該做到“以教導學”、“以導引學”,推進初中生學習探知的進程。如在“如圖所示,已知有一個O,它的直徑長度為10厘米,弦AB的長度為8厘米,點P是弦AB上的一個動點,試求出OP的長度取值范圍”案例教學中,教師就利用教師主導地位的指導特性,采用以導引學的教學方式,組織初中生開展探究、解答該案例實踐活動。初中生探知問題條件內容,意識到該案例涉及“垂徑定理”、“勾股定理”等數學知識點,初步覺察出解答這一問題案例時,需要借助“圓的性質”、“垂徑定理”等數學內容。初中生結合問題解答要求,根據給予的問題條件,其分析過程為:根據問題條件可知,應該采用添加輔助線的方法進行重新構圖,根據題意,可以先過O的圓心O作OEAB,連接OB,根據垂徑定理內容,可以知道AE=BE=1/2AB,此時構建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勾股定理,從而求出OE的長度,由此得出所需要解答的內容。教師根據初中生的分析過程,強調指出:“在此題解答中,要根據題意作出輔助線,構建出直角三角形。”
初中生在教師指點下開展解析問題活動,教師并有意識地要求初中生總結歸納這一問題的解答方法,初中生針對解析過程中的“構造直角三角形”這一關鍵環節,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得到其解題方法為“采用構圖法,添加輔助線,構造直角三角形”。
三、導學結合,“導”“學”活動應成為實現師生共進的“利器”
筆者認為,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是一個互補互進、共同發展的有機結合體。初中數學教師應深刻認識教師和學生這二者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導學合一、導學相長的教學理念,將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在指導中滲透學生的“學”,在學習中融入教師的“導”,在科學、高效指導下,促進學生深入、有效地學習。同時,以學生的有效學習展示和呈現教師的指導實效。
總之,有效教學活動的取得,需要教師的有效“教”和學生的高效“學”。教師只有科學配置教與學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將教與學之間進行有效滲透,相輔相成,使教師的“教”成為學生主體高效學習、成長進步的科學“指南”,使學生的“學”成為展示有效課堂教學的“明鏡”。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家畜育種學 課程建設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加強本科生的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是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家畜育種學是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一門主干必修課程,在動物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對構建動物科學專業知識體系起著重要作用。家畜育種學是研究改良家畜遺傳素質,提高生產性能水平,培育新品種和品系,通過雜交利用雜種優勢,高效優質地生產量多質優的畜產品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的一門科學。然而,由于課程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內容較難,如果加上所用教材舉例少,計算比較多等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此外該課程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數量遺傳學、統計學、計算機、線性代數等課程的較好基礎,而且要求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生物技術新知識、新技術。鑒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教學現實給家畜育種課程提出了尖銳的難題,即如何提高家畜育種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家畜育種課程的抽象內容變得簡單化、形象化,達到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共享。本文作者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與教學實踐,對本科生家畜育種課程教學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希望能有益于今后該門課程的教學。
1 家畜育種學前期課程
1.1 家畜育種學前期課程
動物遺傳學、生物統計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系統工程技術等均是家畜育種學課程的前期必修課程。任課教師在課程間隙,應與學生探討如何將與統計學、數量遺傳學、動物遺傳學、分子生物學中與家畜育種相關的知識加以復習和靈活運用,從而找到解決家畜育種各類問題的方法。由于數量遺傳學的誕生本身就是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結果,在此主要介紹數量遺傳學和生物技術在家畜育種課程中的重要作用。
1.2 數量遺傳學及其發展
數量遺傳學是遺傳學原理與統計學方法相結合研究群體數量性狀遺傳與變異規律的一門遺傳學分支學科,迄今為止的動物育種方法基本上是以數量遺傳學為理論依據的“數量遺傳學方法”,即根據數量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畜禽進行適當的選種選配,以提高育種群體的優良基因頻率,降低不良基因頻率。近幾十年畜禽生產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遺傳參數和育種值估計準確性的提高。在數量遺傳學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它又不斷地與計算機技術、分子生物學及其他生物技術相結合,從而使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可以預見,在相當長時期內數量遺傳學還將是動物育種的主導方法。因此,要想學好家畜育種學,必須具有良好的數量遺傳學基礎知識。
1.3 生物技術
動物育種有關的現代生物技術包括胚胎工程技術、動物克隆技術、轉基因動物技術和DNA 標記輔助技術等。加上胚胎工程( 育種) 技術和動物克隆技術,則構成動物分子育種的基本技術框架。生物技術育種作為一種新的育種技術或方法,在家畜育種中已經顯示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相關的理論體系已經建成,為此要及時學習掌握相關技術與方法。
2 教材
2.1 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
教材是育種學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教材內容要緊密結合我國國情,適合我國畜禽實際生產情況,學生通過學習后能夠在生產上用得上。而且內容要編得通俗易懂,學生即使通過自學也能夠弄懂。淺顯易懂的教材不代表知識不新穎,如果把教材詞句編寫的晦澀或一個長句子里有大量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將會對學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礙。而且教材中要多舉例,簡單易懂的例子有助于很好的理解。另外在編寫教材是還要注重實用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了這樣的一本好教材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及時結合該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
即課程內容要結合一個“新”字,也將本學科新的研究成果如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標記輔助選擇、最新動物保種理論及時地補充進去。使學生能及時了解本學科的發展趨勢與動態。教學內容的改革不僅促使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而且能推動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互聯網搜索家畜育種中應用的新技術和新成果,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習興趣。因此, 在家畜育種課程建設上亦應該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增添新內容。以使家畜育種課程內容跟上當前國內外家畜育種科學進展水平。可將所在學校學科在家畜育種中所取的成果等內容由重要學術帶頭人領銜主講或串講,介紹給學生,通過案例介紹給學生,對激發學生專業興趣、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增加專業積淀具有重要意義。
2.3 實驗內容的安排
選擇一本好的實驗實習指導書對學好家畜育種學課程也很重要。學生除了要學習了解和掌握育種學的先進理論和先進技術外,還需具有比較熟練的操怍技術與技能。可將育種學中需要操作或需要大量計算的內容安排到實驗內容里面,結合生物技術的發展要增多操作內容,加大操作技術比例,使學生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欲達到此目的須在課程中增加實踐內容,讓學生多看、多練、多干,方能將理論知識轉水為基本技能。此外對于理論課時少的學校,可重點將計算量大的內容放入到實驗內容里面,這樣可利用充足的實驗課時引入了計算的具體實例,讓學生們積極參與計算的分析和探討中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3 教學方法
3.1 實例教學法
我們每個人在理解原理和復雜的理論時都有犯難的時候,有時候反復地推導和重復地學習也難以理解,這個時候一個恰當的例子會讓我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家畜育種課程中理論性強、計算多、原理多,單從公式的推導、語句描述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像類似這樣的課程,舉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我們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開展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實施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通過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使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思考者,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比如在種、品種概念的講解中,畜禽品種保存方法方面我們都可以設置多樣的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真正地通過思考來得到答案。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把科學研究當作教育的結合點,鼓勵本科生盡早參與科研活動與生產實踐,充分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他們的科研潛力。因此,利用學校的科研條件和資源,使學生在學習家畜育種學課程的同時參與科研工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興趣,也加深了對本課程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們對家畜育種生產產生濃厚的興趣。
互動教學可活躍課內外學習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查詢資料、組織資料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家畜育種學的教學實踐中,可選擇部分專業雜志報道較多的章節內容,如家畜遺傳資源多樣性、分子生物技術在家畜育種中的應用等等內容讓學生查資料和備課,并讓學生通過PPT的形式走上講臺講解。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還培養了膽量、查閱資料及語言表達能力,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3.3 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由于現代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快捷、高效、生動等優點,好的課程課件還具有圖文并茂、提綱攜領、引導思維的特點,尤其對于家畜品種、品系的了解更為直觀,多媒體教學目前已成為師生共同認同的現代教學手段。但家畜育種學這門課程中有大量的計算,比如選擇指數的制定、育種值估計、近交系數計算等重要理論學習中涉及大量復雜的計算公式,因此,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講解要充分利用黑板、粉筆為計算和講解提供的方便,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黑板粉筆有機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可提高教學的效果。
除了多媒體教學和板書結合之外,對于復雜的計算過程可通過結合計算機軟件來解決,大量復雜的計算有時候容易讓學生厭倦并使其走入一個誤區,一些數學基礎不好的學生更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比如個體遺傳評定――BLUP 法的計算在實際中的應用也是借助計算機來完成的,在課堂上要涉及許多矩陣運算,費時費力,如果課時再少的話,不借助計算機則很難講解。我們完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種豬育種數據處理系統(GBS)搬上課堂,能夠很好地解決課堂講授的難題,學生在掌握了這一軟件的應用時對于今后的生產實踐也很重要。
要上好《家畜育種學》這門課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之外,還需要在教學內容、師資隊伍、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進行不斷地改革與探索,教師團隊成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實踐水平,建立起系統全面、反映學科前沿的家畜育種學教學新體系,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多動物育種方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韓瑞麗,盛建華,陳宏.生物技術育種在家畜育種教學中的探討[J].中國牛業科學, 2010.36(4):63-64.
[2] 劉榜,朱猛進,趙書紅,等.家畜育種學課程改革互動教學模式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3.8(8):62-63.
[3] 劉勝軍,賈永全,曲永利.《家畜育種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現代農業科學[J].現代農業科學,2009(9):239-240.
[4] 廖和榮.對家畜育種學教學中互動教學的探討[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1: 13-14.
[5] 魯紹雄,連林生.《動物育種學》課程建設與改革[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47-50.
篇6
一、通過故事、時事等進行情境創設
很多中學生熱衷于聽故事,許多科學故事也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用故事創設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1,在上《電的安全使用》這節課時,我引入了這樣一段故事: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人類今天能大規模地生產和利用電能,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改善了生活質量,但使用不當,也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災難。如廈門日報報道,“用電不當毀了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重要宮廟之一的遇真宮發生特大火災,主殿在這場大火中全部燒毀……請學生討論用電不當會造成哪些災難?什么叫觸電?觸電對人體有什么影響?觸電有哪幾種類型?應當如何預防?當有人觸電時,應該如何實施搶救?這種將科學知識溶入故事之中進行情境創設,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有時也可以用一句俗語或一個謎語或一句古詩進行情景創設。采用這些方式,學生的情感最投入,積極性也容易被調動起來。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要調動學生視聽覺等盡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構知識。實驗心理學告訴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來自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識的保持和遷移。
二、聯系生活實際、生產實例進行情境創設
生活中處處涉及科學知識,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尤其是初中科學教學,更應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動機。另外,加強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不但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科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開闊學生視野,還能使科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有利于構建快樂課堂。
案例2:在上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第二章第二節《氧氣和氧化》這一課時,我舉了生活實例,即鋁鍋用久了表面會形成白色斑點,塑料和橡膠制品用久了會發生老化,食物存放時間長了會腐蝕變質,這些現象是怎么產生的呢?對于以上這些現象,學生早已司空見慣,但從未認真思考過其產生的原因。然而經老師這么一問,他們又迫切想知道“為什么”,探究興趣馬上就來了,課堂氣氛也就活躍起來了。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創設其他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科學思考的能力。教學時,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了自己的知識范圍,可以存入“問題銀行”,在適當時候探索解決。
三、運用科學實驗進行情境創設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尤其是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設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實驗可以設置許多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案例3:例如,在浙教版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七節《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從家中自帶小玻璃水杯、湯匙和適量蔗糖,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自己動手沏一杯糖水,并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一杯水中能否無限地溶解蔗糖。當學生發現加入過量蔗糖,杯底就會出現沉淀時,我就問:“你們現在所得到的上清液是什么呢?”“是飽和溶液”有一學生答道。“那么,什么叫飽和溶液?”我問道。有學生舉手發言:“飽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其實大多數學生也會像這位同學一樣,認為飽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飽和溶液的定義需要兩個條件: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時我又問:“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飽和溶液變得不飽和呢?”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具體操作,學生會發現如果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原來的飽和溶液就會變得不飽和,于是就有學生說:“往這杯糖水中再加些熱水”。“對呀,大家一定要記住,只有在溫度和溶劑的量一定時,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才有實際意義!”通過沏糖水這樣的簡單實驗,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學生不僅很容易理解飽和、不飽和溶液兩個重要概念,同時也學會了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方法,輕松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科學實驗創設的問題情境,常常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狀態,在強烈的求知欲的驅使下,學生的探究熱情高漲,必然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情境創設
教育家荀況曰: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形、聲、色的感官刺激,不僅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易激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而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融視、聽、說于一體,把形、聲、色、動態和靜態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進行組合流通。這些形式多樣的信息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盡快進入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中,這不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7
【關鍵詞】因地制宜;開門見山;巧設疑問;聯系實際
初中數學新課的引入是課堂教學中的導言,是開端,是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教師在講授新課時導入生動、形象,不僅能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創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可謂良好的開端是高效課堂成功的一半。本人就初中數學導入新課的藝術提出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期望達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一、因地制宜,溫固知新導入新課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一定要善于抓住新舊知識的某些內在聯系,在復習提問舊知識時,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啟發學生進行聯想,使學生感受到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這樣不但使學生復習鞏固了舊知識,而且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和恐懼心理,及時準確地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而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譬如:我在講授“多項式除以單項式”時,先展示一組多項式乘單項式,指派兩名學生上黑板完成,并口頭回答其計算方法,然后把上述題中的乘號改成除號后我就問學生:“現在屬于什么算式?”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是多項式除以單項式”。此時,我繼續設問:“你們能借用多項式乘單項式的方法去試算一下今天要學的知識嗎?”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均躍躍欲試,成功地用學過的乘法知識解決了當天的除法內容,并且在解決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如此的導入,學生能從舊知識的復習中,發現一串新知識,并且掌握了證明線段積相等的方法。總之,溫固知新導入新課,有利于學生了解到新內容是舊知識的深入和提高,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把握知識的結構。
二、運用類比,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類比是一種間接推理的方法,運用類比導入新課就是通過兩類不同的對象間的某些屬性的相似,而從一種具有的某種其他屬性就猜想另一種也有這種屬性。譬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分式內容時,先復習小學階段所學的有關分數的一些定義、基本性質及分數的加、減、乘、除等四則混合運算,這樣給出分式的定義和它的一些基本性質和相關的加減乘除運算,從而讓學生從新舊的知識的比較重中去發現和獲取新的知識,能更好的掌握分式相關的知識點,同時也能更好的區別分式與整式。
當我們的教學內容與上一節課有緊密的聯系,或研究的方法相似時,可以采用“開門見山”引入法,從而使新課的教學目標更明確,重點更突出,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習要領,能使學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最本質最重要問題的研究上。譬如:我在講授“有理數減法”一節時,先讓學生復習小學里整數的加減法,并且在回顧總結有理數的加法基礎上,在逐步認識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的同時,緊密類比聯系普通的加減法與有理數的加法的異同,從而讓學生學有方向,探究有重點,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設疑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入角色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可見,教師善于設置疑問導入新課也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實踐證明:疑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導火索,學生的創新思維一般都是疑問性好奇開始的;教師通過巧設疑問導入新課,容易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積極的思索思考,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功效。譬如:我在講授“負數”時,沒有純粹的抽象講述 “零上”與“零下”,“上升”與“下降”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而是先問學生“5-2=?”,“2-5=?”這樣的問題雖然簡單,但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頓生疑竇:因為被減數小于減數的問題學生是恨納悶的,簡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此時,我接著問:“欠多少才夠減?”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欠3”。于是我就在黑板上板書新式的記號“-3”表示“欠3”,并強調指出:除0以外的數前寫上“-”(稱為負號)所得的數叫負數。如此的引入新課不但讓學生了解負數的意義,而且還弄清引入負數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自覺性很好地結合起來,為提高整堂課的效率打下了基礎。當然,類似疑問式導入新課時教師所提的問題難度要事宜,既要學生面對適度疑惑達到引起探索的興趣,又不能太復雜,否則讓大多數學生望而生畏,就達不到自然引入新課的教學宗旨。
四、聯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來進入新課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課堂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采用學生熟悉生活實例引入新課,使學生易于接受,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最終目標。譬如,教師講授“解三角形”時,可以提問學生“不過河,能否測出河面的寬?” 在講授“直角坐標系”時,可要求學生說出自己處在班級第幾排第幾列;或給一個學生一張電影票時問:“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當學生從這些生活實例中領悟到“兩個有序實數可以確定平面內點的位置” 時,教師再講“直角坐標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篇8
科學課堂中,實驗材料是學生探究的主體。由于許多實驗材料學生未見過或未動手操作過,加之小學生好奇愛動的天性,材料出示的時機尤為重要。恰當的出示,不僅能勾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還能對課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之,如果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堂起始就一直被實驗材料所吸引,根本不會注意老師在講什么,材料就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曾經聽過一節科學課,執教的課題是《力在哪里》。教師在學生上課前已經把所有實驗材料放在實驗桌上。從上課開始,不少學生就對實驗材料“虎視眈眈”,只差動手。在教學“力無處不在”的環節時老師引導學生感受羽毛在空中翻飛也是力的作用,哪知還沒等老師講完實驗要求,學生們早已按捺不住將羽毛吹得滿教室亂飛,課堂一下子炸開了。老師無法把控,只得等學生盡興重拾課堂,而此時,學生對于實驗目的與要求則早已拋之腦后了。面對眾多聽課的老師,執教老師滿臉尷尬,幾次要求學生安靜未果之后老師已是汗涔涔的了,無須猜測,后半節課老師如履薄冰,環節上自無亮點,乏善可陳。
不得不說,這堂課材料出示的時機出了問題。
那么,材料在何時出示,才是最合適的呢?筆者認為,何時出示,不僅要看材料本身,還要依據教學環節的需求。
一、學生熟悉的材料,課前可以出示
這些常規的實驗材料,包括水、鹽、糖、火柴等實驗耗材。這些材料學生生活中常見,經常能接觸到,學生也多次在科學課上使用過。對這些材料,學生的興趣度和關注度較低,只要老師稍加約束,課堂不會出現提前擺弄的問題。這些材料提前擺放在實驗桌上,學生不僅能做到心中有譜,而且實驗探究環節還能有條不紊、駕輕就熟。一位老師在執教《觀察水》一課時,將水裝在燒杯中放置在實驗桌上。學生一目了然,對本課所要研究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數,使得老師可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二、容易引發學生強烈探究欲的材料則要立時提供
在小學階段,這些材料包括小燈泡、電池、注射器、氣球、電機、小車等。
立時提供的方法也包括兩種,一種方法是實驗環節提供。進行到具體環節時提供,讓實驗組派學生到前面領取,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學生面對實驗材料心不在焉的情況。例如一位老師在執教三年級科學《觀察》,課中要求學生觀察泡騰片在水中的劇烈反應,然后再嘗一嘗泡騰片溶解后水的味道。老師和學生明確了實驗目的與要求后才把泡騰片發給學生,學生首先觀察泡騰片的樣子,然后丟進水中,看到泡騰片在水中的劇烈反應,有大量氣泡冒出,聽到氣泡爆裂的聲音,嘗過泡騰片水,操作有條不紊,觀察取得預期效果。假如把泡騰片預先提供給學生,或許還沒等老師講完就有學生將它丟進水里了。另一種方法是預先裝進信封,再把信封放在實驗桌肚里。這樣子在實驗環節告知學生,學生拿到信封之后必然又驚又喜,對實驗自然充滿興趣了。
有位老師執教《力的測量》,教學怎樣使用測力計。上課伊始,桌上已經擺放了全部材料:測力計、鉤碼、制片、筆袋等。在老師在學習觀察測力計各部分構成時,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掛上鉤碼開始測量了,結果是乒乒乓乓地鉤碼掉落聲。怎么辦?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先提供測力計,在學生充分認識了測力計后,再分發鉤碼,這樣,就保證了每個教學環節的目標達成。有結構有層次地出示實驗材料,才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才能有效地進行探究。
三、帶有危險性的材料必須立時提供并需反復強調安全事項
這些材料小學階段包括在“連續測量一杯開水的溫度”實驗中用到的開水、在“驗證石灰石”實驗中使用的鹽酸稀釋液。而且在提供材料之前,老師要反復強調實驗過程中的安全事項和注意點,避免發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
有位老師在執教《水滴里的生物》一課時,帶領學生觀看了各種生物的制片,并簡單告知了材料來源和制作方法,卻沒有著重強調本課的注意事項。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自作主張,割破手指,制作血細胞切片。全班一片嘩然,紛紛效仿。幸虧老師及時制止,不然后果無法想象。這些材料危險性毋容置疑,學生提前擺弄引發后果較為嚴重。在科學課堂上,學生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十分感興趣,老師一定要做好安全引導,力求避免意外傷害的發生。
四、有時效性、特殊性的實驗材料則可按照教學需求出現
有很多實驗材料,特別是化學制劑和藥品,在空氣中放置時間稍長后,會發生一些變化,如高錳酸鉀溶液以及前面講到的開水。
篇9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受到了廣大美術教師的關注,成為學校美術教學校本教材的補充。寧國市開發區小學自2012年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剪紙藝術教育進課堂活動以來已有三年有余。通過不斷的探索、總結和創新,學校逐步提煉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道路。為了使剪紙藝術的教學技巧進一步提升,幫助學生了解剪紙藝術,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實踐活動,實現剪紙文化的傳承。為此,本文論述了在小學剪紙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剪紙藝術水平的創造力,實現剪紙文化的傳播和發揚。
一、營造文化氛圍,打造學習興趣
1、興趣是學習剪紙的首要條件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從對學習的促進來說,興趣可以成為學習的原因;從由于學習產生新的興趣和提高原有興趣來看,興趣又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可以作為學習的結果。所以,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
2、創設文化氛圍,培養剪紙興趣
在剪紙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創設一些具體的情景幫助學生了解剪紙藝術。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中展示一些名家的作品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的剪紙文化,通過不同地區剪紙作品的不同讓學生思考存在這些差異的原因。學生在這樣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就能夠對剪紙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學習剪紙藝術。教師通過直觀展示作品等方法,讓學生學到更多地剪紙技巧和剪紙藝術知識。
二、利用本土風物,提升學生剪紙技術水平
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民風民情各地不一,不同地域都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和風俗形式特征。廣大教師應當充分的借助這些特質來補充基礎的教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別于其它的剪紙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之中不僅能夠得到很好的接受鄉土文化藝術的熏陶,也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并對自己的家鄉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日常教學點滴關注學生掌握剪紙技巧的培養
在剪紙活動過程中,學生單純地進行剪紙作品不是學到剪紙藝術精髓的,有限的課堂教學和缺乏必要的教師引導往往很難達到教師所追求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因此,這需要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教給學生剪紙技巧。教師可以在了解學生實際剪紙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和內容,再結合一定的剪紙實踐和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教師應該先了解學生遇到的問題,之后和學生一起找到具體的問題和困難,之后和學生一起找到具體的解決辦法。如花邊剪不好或者圖片出現混亂等,教師應該耐心積極地和學生商量,促成問題的解決。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給學生指出這些問題的存在,就會使學生對剪紙失去興趣和耐心,也就不能學好剪紙課程了。
四、剪紙活動是一種較為綜合的智力趣味活動,并且能較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實踐活動。
1、剪紙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外,也符合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需要小學生的小肌肉群正在處于發育階段,需要有一種經常性、適量性的鍛煉來促使它更好地發育,用剪刀正式符合這一要求的方法。剪刀需要雙手及五指配合、手腕轉動、小臂用力,合理的鍛煉,也同時使小學生的手部靈活性、協調性大大提高。剪紙活動調動了幼兒的視覺、小手的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促進了幼兒大腦的發展,使幼兒變得更加伶俐。
2、小學生在剪貼、剪染、剪折活動中經常接觸各種蠟光紙、剪刀、宣紙、植絨布等各種不同形狀、性能、顏色的材料。對這些材料的物理性能、功能逐步熟悉,這不但擴大了幼兒的知識面,而且給了小學生一個自作,發展思維想象力,進行創造性活動的機會。
五、關注學生在剪紙學習過程中的創新精神
1、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同樣,在剪紙藝術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至始至終關注學生創新精神。為此,教師應該在日常的剪紙教學中使學生掌握具體的剪紙技巧和技術。在這一基礎之上,要告訴學生剪紙藝術中的形象大多數來自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同學們需要更多地了解生活,才能更好地學習剪紙。教師可根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進行剪紙形象的塑造,幫助學生拓展他們的思想,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只有在思想上實現了創新,才能真正剪出符合自己風格和思維的剪紙圖樣,創造出杰出的剪紙作品。
2、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剪紙活動中,由于活動本身多需要的材料比較簡單,對于場地等也沒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在寬松的環境中實現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了解更多的剪紙技術知識。學生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則可以介紹一些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剪紙作品,既能夠體現出他們實際情況的剪紙作品,既能夠體現出他們自己的剪紙風格,又可以表達出自己所要寄托的情感。剪紙教學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剛開始接觸剪紙這門藝術的時候,學生會有很強的好奇心,此時的剪紙作業要比較輕松,可以選擇雪花等簡單形象讓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調整教學的難度,讓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和發展,幫助他們樹立剪紙的自信心,最終提升他們的創造力。
總之,剪紙教學的重點和前提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剪紙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幫助他們提升自我藝術創新能力,以推動我國剪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未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光敏.珍藏圖文版中華傳統文化書系剪紙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
篇10
關鍵詞:高中文科數學教學思維培養
高中數學是較為枯燥的一門學科。近年,城鎮高中文科數學的高考競爭力呈下降的態勢,如何把握城鎮高中文科數學教學的特點,提高學生數學綜合應用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城鎮高中文科數學教學現狀
1.學生綜合素質較差
城鎮高中沒有城市高中優厚的教學軟件資源、硬件設施和優秀生源。大多數城鎮高中文科學生數學基礎差、知識面不廣、反應能力低下。
2.城鎮高中學生文理分科不均衡
城市高中在分科時,往往學生選擇就讀理科的人數遠遠的超過文科的人數;而城鎮高中卻恰恰相反:選擇就讀文科的人數目超過選擇就讀理科的人數。出現比理科更多的文科生卻去擠招收人數只有理科65%不到的文科大學的怪現象。
3.城鎮高中數學缺乏高考競爭力
在高中文科中是“得數學者得天下”。同為文科數學由于城市和城鎮高中教育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和滯后,使得城鎮高中文科數學平均分遠遠低于城市文科數學平均分,這使得城鎮文科學生在高考中往往因為數學學科的巨大差距失去競爭力。
二、城鎮高中文科數學落后的原因
現階段城鎮高中文科數學教學存在一些誤區,這使得城鎮高中文科數學難以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績。
1.學生意識誤區
城鎮高中(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見識少、所學知識均為書本知識,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知之甚少。對大多數的同學而言,之所以選擇學習文科,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數學基礎不太好,選擇文科時有意的避開運用數學知識相對較多的理化。這類學生潛意識里就把自己歸入數學永遠也學不好的那一類,便不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數學,導致數學成績徘徊在中等或以下成績的水平。
2.教學意識誤區
“雙基決定高考”。文科數學在高考中考察學生的“雙基”能力的類型題是越來越多,很多題就是課本上的例題或是習題知識點的拓展或延伸。加強“雙基”能力的培養,卻是目前城鎮高中數學教學的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
3.心理教育的缺失
心理教育是城鎮教育薄弱的環節。城鎮高中有很多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平常的考試中是“常勝將軍”,但在高考時卻考得一塌糊涂,原因有:一是心理素質不過關。二是由于在考試過程中不能根據試卷中試題的各種分布制定良好的應對策略。
三、提高城鎮高中文科數學成績幾點看法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高中數學是較為枯燥的一門學科,多數學生不喜歡學數學,覺得難,沒有興趣。對于這一情況,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用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許多情感問題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經常罵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老師抱有很大的成見,很怕這位老師,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成績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如有理數的加法,我們可以用撲克來替代正負數來玩游戲,紅色的為正數,黑色的為負數,讓兩個同學一組來抽撲克,每人抽兩張,然后把他們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這樣,我們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了一種游戲上來,學生在游戲中就把有理數的加法學會了。
(3)利用中學生 “好奇” 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可讓學生討論“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告訴他們結果,這時學生會覺得非常好奇(因為他們想不到會有教師說的那么高),這樣學生對學習乘方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4)教師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鑒于前面所說的原因,很多學生不能將自我進行數學知識準確定位。在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在接手高一時,在前半學期內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況,發現每個學生存在的真實問題。然后與學生一起制定一系列針對個體整個高中階段學習數學的計劃方案。讓學生看到自己逐步的進步,從而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正確理解文科生學習數學的意義。
高中階段文科數學不外科有兩個目的:第一,通過高考,取得好的成績從而通過高校選拔。這類學生在學習中自覺性比較強,不需要老師過多的督促;老師更多的是要指導這類學生的學習方法。第二,文科生學習數學可以提高慧商、養成科學思考問題的習慣。因此,文科數學課在為學生提供一定數學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文科數學的教學理念,傳播數學思想、思維方式和數學文化內涵。
3.注意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學習數學的方法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較而言,無論是在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知識的遷徙能力來講,都有一個較大的飛躍。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對課本中定理、定義、公式等知識的牢固意識。同時,在日常的試題練習中要針對這些基本知識點進行復習和鞏固,培養學生一切從基礎入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的基本能力。
(1)注重數學思維的培養
指導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思維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識為基礎,它是初中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體現得更為明顯,而在文科數學教學中,這恰恰又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城鎮高中,學生難以領會和掌握較為復雜或困難的方法:①分析與綜合。分析,即將某一知識或某一題目分為幾部分進行研究和討論。綜合就是將所研究和討論的問題的各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新的整體。分析和綜合是密不可分的兩種思維方法。②歸納與演繹。歸納,即將多個有共同點的問題結合在一起,找到他們的共同點,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演繹,就是將歸納出的結論(或是所學知識)運用到解題中來的一種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從一些例題中歸納出來的,當把它們運用到解決問題中來時,也就是演繹,只要學生掌握了這兩種方法,并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便能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決特殊,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③類比與聯想。類比即為將多個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的思維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類比,可增強對兩種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學生對公式的運用有進一步的幫助。聯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時想到相關問題的思維方法。如在學習積的乘方時可聯想到商的乘方,從而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積與商之間的變化關系使學生思維從各方面發展。④抽象與概括。抽象,即將事物中存在的某種規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來的思維方法。概括,即將所抽象出來的規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來的思維方法。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①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預習就是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的內容提前閱讀,達到熟悉內容,認識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種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他們“打記號”,以便于在上課時,認真聽教師講,從而真正理解這一內容。②教會學生聽課。聽課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多數學生在“聽”時不懂方法,學習效果也就不明顯。怎樣聽好課呢?首先,在聽課過程中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點,做筆記。在上課時,教師都會強調某些問題(或多次提到的問題)即為本節重點,學生在聽時,只是暫時的記住和理解,因此,要將知識點記下來,以便于復習鞏固。第三,預習中打記號的知識點,應“認真聽,多提問”,保證做到聽懂自己打記號的知識點。第四,積極回答教師上課的提問,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經思考亂回答。第五,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將所學知識當堂鞏固,發現自己在這一節中不足之處,多想多問。
4.加強心理和考試綜合能力教育
城鎮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日常的數學教學時,要有意識的加強學生心理上的教育。教學中要經常告訴學生在學習不同的知識時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和由這些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是怎么樣的一種能力,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甚至老師的角度來分析和體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使學生更能夠以一個健康而不是懼怕的心理來看待數學,從而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知曉自己的得失,樹立對數學的信心。
有了日常的數學心理教育,在考試前的學生進行自我分析也是就顯得很自然了。能否客觀的以自己的實力和考試科目的難易程度來進行有計劃的答卷,這里非常必要的。因為考試是限時的,在限定的時間內,如何盡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分,這非常重要。基本做法就是在考試卷發下來后,通讀試卷,初步把握本套試卷的對自我難易程度,并在通讀的過程中,篩選出自己較為熟悉的題目,羅列出基本的答題順序,以便在做題的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原則是不會做的堅決不碰,能做的盡量不要丟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