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選擇范文

時間:2023-03-25 23:4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選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業選擇

篇1

可就在臨畢業時,他卻辭職了。“工作內容比我想象的要枯燥得多。”他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在用人工方式為看似智能的地圖采集信息。半年多的實習過后,他沒有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于是決定換個環境。

2007年,百度想要組建團隊,將流量變現到具體業務中,特別是線上大量與娛樂相關的內容。趙宗憑借著多年對娛樂及音樂的積累,順利拿到了offer,并以音樂作為自己的落腳點,“當時就想著去真正提升一下用戶對音樂的品味,那些口水歌彩鈴太泛濫了。”

由于這個團隊建立之初并沒有太明確的定位,趙宗和團隊其他成員成為多面手,除了規劃、研發產品,他也做內容運營,甚至還會策劃一些落地活動。但產品定位不清晰也給他帶來了困惑,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2012年,盡管已經升職為百度音樂的高級運營經理和總編輯,但趙宗還是因為價值觀不合而選擇離開。

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只有找到價值觀契合的公司才能發展出“事業”。于是當阿里巴巴收購了蝦米音樂后,經人推薦,趙宗加入了這家公司,“在蝦米,再小眾的歌都有人聽,這里的用戶更多元化,我突然發現這就是我之前在百度想要拼死拼活做的事啊。”趙宗的工作是負責“蝦米音樂人”條線,這個平臺給在主流唱片公司之外的獨立音樂人提供了一個面向市場的平臺。

理想很豐滿,但在實際操作中趙宗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因為他的工作需要接觸大量的獨立音樂人,而這些人對市場的意識往往不太完整。“相對來說,已經簽約唱片公司的人可能更職業化一些,而獨立音樂人往往還沒有那么好的章法。”在建立蝦米音樂人條線初期,趙宗需要一個一個去和這些獨立音樂人談,讓他們了解付費音樂平臺的意義,并獲得對方的信任,把自己的高音質作品上傳到蝦米網站上。

竇靖童是趙宗做過的一個特別的例子。20歲不到的她天生自帶關注度,當趙宗發現她有想要自己創作的念頭時,他就開始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她。整個過程的溝通花了很長時間,“她其實還是個小孩,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不信任,可能一件你覺得很簡單的事,對她來說需要考慮很久。”在與竇靖童不斷地交流,一個個幫她消除顧慮之后,她終于同意入駐蝦米音樂人品牌,并將自己的作品在網站上。

如今,隨著高曉松和宋柯的加入,蝦米音樂品牌的知名度及影響力都在提升,這讓趙宗的工作也變得容易一些。盡管如此,他依然保持每天晚上9點才離開辦公室的習慣。“想要把第二天的工作梳理好,有時也會跳出手頭工作之外,思考一些未來產品發展的問題。”趙宗說。

C=CBNweekly Z=Zhao Zong

C: 平常休息的時間你會干什么?

Z: 其實工作占到周末大部分時間,已經分不清和休息的界限了。不過平常我會抽空看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電視劇和紀錄片,去看不同的人怎么講故事,以及講一些什么樣的元素。

C: 為什么對音樂、文化感興趣?

Z: 從小好像就是在這種氛圍中熏陶出來的。我媽做服裝設計,小時候經常跟著她接觸顏色、線條、布料之類的東西。跟我爸就是每天都在他車上聽音樂,他有空還會帶著我去看電影。這些幾乎導致我的興趣點一直就在文化、娛樂相關的領域。

篇2

2008年12月英語四級作文考前預測:選擇職業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Choosing an Occupation.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following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in Chinese:

1. 選擇職業是一個人要面對的眾多難題之一。

2. 需要花時間去選擇職業。

3. 選擇職業時可以向多人尋求建議和幫助。

Choosing an Occupa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a young person faces is deciding what to do. There are some people, of course, who from the time they are six years old “know” that they want to be doctors or pilots or fire fighters, but the majority of us do not get around to making a decision about an occupation or career until somebody or something forces us to face the problem.

篇3

【關鍵詞】職業選擇;

會談法;

調查法;

生涯人物訪談

一、案例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胡某,女,15歲,漢族,初三年級學生,父親是一名建筑工人。該生出生后其母親就離家出走,再未回家,從小由其父親照顧,她上初中后,其父親迫于經濟壓力外出打工,她一直寄宿在姑媽家。姑媽是一名教師、姑父是會計。來訪者自述因為自己是寄宿在姑媽家,因此一直比較小心翼翼,家務活都是搶著干,害怕被姑媽他們嫌棄懶,偶爾會因為寄人籬下和想念父親而哭泣。來訪者比較好強,自理能力強,平時喜歡聽歌、喜歡炒菜做飯、喜歡繪畫和舞蹈,雖然畫得不好、跳得不好。來訪者小學時成績中等,非常聽老師的話,喜歡參加各種班級和學習活動來表現自己,曾經在六年級時獲得小主持的第一名。進入初中后成績一直不溫不火,感覺學習數學、物理等理科很困難,其后成績一直不是很好,綜合成績很難考上普通高中。

(二)來咨詢的主要原因

我的成績真的很差,目前看來除非我突然大腦開竅,有了愛因斯坦的腦袋,否則是沒有可能考上普高的。說實話,覺得對比起我爸,他那么辛苦的供我讀書,結果我成績這么差。前幾天給爸爸打電話,說了我考不起普高的問題,他說我年齡還小,還是要學習,讓我去讀職高。我也想繼續學習,學一門手藝也可以,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選,有那么多職業,我到底選哪個才比較好呢?萬一選到不適合我的怎么辦呢?我現在關于未來的考慮大概有三個方面,一是想學廚藝,因為我自己喜歡吃更喜歡做;

二是想當一個主持人,我曾經拿過主持比賽的第一名,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應該是不錯的,如果能成為一個美食節目的外景主持人就最好了,既可以吃美食,又可以賺錢;

三是想成為歌手,我很喜歡唱歌,還嘗試自己寫歌詞。

二、咨詢方法和主要過程

(一)咨詢方法

根據來訪者的基本情況和其存在的問題,我運用了會談法、調查法、生涯人物訪談等方法來幫助來訪者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制定了咨詢計劃。

(二)主要咨詢過程

1.第一次咨詢

咨詢的目標是通過會談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了解來訪者的學業困惑,了解來訪者的家庭職業環境,共同確定咨詢方案。由于我與來訪者比較熟悉,因此我直接向來訪者介紹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程序、目的、操作方法原理以及相關規則等。之后通過會談了解到來訪者父親是一名建筑工人,姑媽是教師,姑父是會計,這是來訪者的家庭職業環境。來訪者對于未來職業的發展的困惑是不知道該選擇廚師、主持人、歌手中的哪一個。經過和來訪者協商,把總的咨詢目標確定為:綜合了解自己的情況,為職業選擇提供依據。

之后,我讓該生在一葦網注冊了一個賬號,并進行了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

2.第二次咨詢

向來訪者解釋她的測試結果,幫助她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她的性格特征,幫助她找到興趣和性格的交叉職業。

(1)職業興趣方面。

來訪者的職業興趣在藝術、社會、企業方面具有較高的強度值。測試結果具體分析如下:善于表達,有創造力,渴望表現自己的個性;

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

具有一定的藝術才能和個性;

同時,你喜歡與人交往、善言談、愿意教導別人;

關心社會問題、渴望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來訪者的霍蘭德職業代碼是ase,其對應的職業包括攝影師、教師、作家、主持人、演員、記者、導游、咨詢人員、社會工作者、律師、管理顧問、設計師等工作。

(2)職業性格方面。

來訪者的性格為外向、情感、實感、知覺。匹配職業包括社會工作者、藝術工作者、管理工作等。測試結果分析如下:樂觀開朗、隨和友善、熱情寬容,極其熱愛生活,享受眼前的時光,會處處找到樂趣,喜歡行動并努力促成事情的發生。很少讓條條框框束縛自己的生活。在需要豐富的知識和實際能力的情況下表現最佳。來訪者mbti性格代碼為esfp,匹配的職業包括房地產經紀人、投資、保險經紀人、預算分析師、記者、主持人、演員、廚師、財務主管、教師、園藝設計、攝影師、管理顧問等。

從職業興趣和性格測試的結果來看,來訪者的職業興趣對應的職業類型和其性格對應的職業類型有很多重合的地方,說明兩個測試結果的一致性是很高的,經過與來訪一起商議,我們最終確定了幾個興趣和性格的交叉職業,它們是:攝影師、演員、教師、主持人。

3.第三次咨詢

通過前兩次的咨詢,來訪者選定了自己感興趣的幾個大的職業類型,包括攝影師、演員、教師、主持人。本次咨詢主要是為了幫助來訪者明晰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取向,從而更好的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

(1)給來訪者呈現我國學者闞雅玲對職業價值觀的12分類,讓來訪者選擇其中自己最看重的4種職業價值觀,并給每個職業價值觀的重要性打分(滿分10分)。

(2)選擇及評分結果:興趣特長8分,收入與財富6分,自由獨立7分,自我實現7分。

(3)來訪者綜合分析自己的職業興趣、性格以及價值觀取向,選擇2個職業。最終來訪者選定了教師和主持人兩個大類,鑒于來訪者平時喜歡唱歌和做美食,把職業范圍進一步縮小為音樂教師和美食節目主持人。

(4)準備生涯人物訪談。

為來訪者準備生涯人物訪談的提綱,并交給來訪者實施生涯人物訪談的技巧及相關要求和注意事項。經過和來訪者協商,決定音樂教師這個職業找我校音樂教師做生涯人物訪談,而美食節目主持人由于資源限制的原因則改為由來訪者在咨詢師提供的專業網站上查找資料進行了解。

4.第四次咨詢

把我校音樂老師劉老師請到心理咨詢室,來訪者對其進行了生涯人物訪談。訪談結束后,我與來訪者一起分析了音樂教師和美食節目主持人這兩個職業的特性,包括行業進入條件、發展前景、薪資收入、休閑時間、福利保障等。然后我給來訪者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思考自己想要選擇哪一個職業。

5.第五次咨詢(結束)

本次咨詢為最后一次咨詢,來訪者經過自己獨自思考以及和家人商議后,決定選擇音樂教師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選擇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大的方面,一是來訪者自己喜歡音樂、喜歡唱歌,二是來訪者姑姑是教師,對她以后的發展有助力,三是父親覺得教師比較穩定,而且有寒暑假,能方便她以后照顧家庭。

三、案例分析和啟示。

(一)案例分析

這是一個典型的職業選擇的案例,來訪者對將來的職業發展已經有初步設想,只是不知道選擇哪一個職業最適合自己,而咨詢師此時要做的就是幫助來訪者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到自己的特點,包括職業興趣、性格以及價值觀等。由此為來訪者職業選擇提供依據。在幫助來訪者理清自己職業方向的過程中,我充分的運用了會談法、調查法(測量法)、生涯人物訪談等方法,正式測評和非正式測評的結合極大的提高了咨詢的效率。

(二)案例啟示

我相信,面臨類似問題絕對不只胡同學一個人,也不只是初三畢業生,還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在面臨著升學或就業的選擇問題,而這也凸顯著我們在職業生涯教育方面的薄弱,如果我們能從初中甚至小學開始,就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去探索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交給他們認識自己、認識職業的方法和途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類似問題的集中出現。

篇4

關鍵詞:心理測量;職業選擇;職業匹配;作用

職業就是“人的一生中所承擔的工作或職務的總和及其相繼歷程”[1]。職業選擇是一個人對于自己就業方向的挑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與其職業相適合,只有職業選擇正確了,才能更好發揮自己的特長,成就更大的事業,由此可見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是一個人發展的重要課題。影響人們選擇職業的因素有很多,如機會、個人條件、職業要求、價值觀等,這里我們更多關注人格差異對職業選擇的影響,及心理測量在職業選擇中的作用。

不同人的心理素質均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這是受先天遺傳、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是個性概念中最突出的特點,表現為人的能力有大小,興趣各不同,行為風格迥異。現代社會職業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專門化,不同的職業活動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也不同,只有選擇適合自己心理特點的職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心理測量學正是以數量化的指標來表現人的心理素質個體差異的一門應用性科學,可以提供人格特點的參數,為職業選擇提供科學的心理學依據。

一、人格類型對職業匹配有著積極的影響

一個人的職業行為不僅取決于環境、機會,還取決于他的人格類型。不同人格類型的人會對相應的職業類型感興趣,并積極尋求與自己類型相適應的、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職業。凡是對職業具有興趣的,人們就能積極地、愉快地從事該職業。一般說來,開朗、活潑、熱情的性格,比較適合從事涉外、文體、教育、服務等工作;勤于思考、好問、執著的性格,比較適合從事科研、治學方面的工作;深沉、嚴謹、認真的性格,比較適合做人事、行政、黨務工作;而勇敢、果斷與堅定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性格特征。

職業心理學家霍蘭德,經過幾十年的實驗研究,建立了一種人格類型與職業相匹配的理論。他將人格劃分為六種類型: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并指出了與之相適應的職業類型[2]。霍蘭德認為,每個人都能依據其主要特征而劃歸為某一類型。美國大學實驗中心將工作領域分為與資料打交道、與人打交道、與物打交道、與觀念打交道四種類型,并設計出調查表以鑒定個人興趣在哪個工作領域內。如果一個人常常閉門讀書而不是外出或與朋友閑聊,這就說明他更喜歡獨自做事,不擅長與他人來往,這個特征對于選擇工作而言就暗示著避免選擇那些經常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類型。

二、心理測量有助于對個體差異的判定

心理測量是依據心理學理論,使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經過標準化的施測程序,對人的心理特性作出數量化的評估。心理測量的結果可以判定出個體之間的差異為人們客觀、科學地選擇職業提供依據。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心理學家對170萬應征入伍人員進行了智力測驗,結果有8千多人智力太低被淘汰,9千多人因智力偏低被編入預備隊進行訓練,其他人員根據智力的高低分配相應的工作。由此可見,心理測量在職業選擇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是職業選人還是人選職業,都要經過心理測量來了解個性特點和個體差異,以尋求與之最佳匹配的職業,才能獲得良好效果。

心理測量的具體方法和種類很多,可以通過儀器測定,如人的反應速度、感知覺能力、注意廣度等;可以用心理量表測定,如人的智力、特殊能力、氣質類型、人格特征等。《職業能力安置量表》(CAPS)是美國教育與工業測驗服務中心編制的成套職業能力測驗,能夠按照不同權重計算出受測者在14類職業上的成功潛力分數[3]。我國心理學者通過研究,編制了《BEC職業能力測驗表》,是我國最早的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該測驗包括機械推理,空間關系,言語推理,數學能力,言語運用,字詞知識,知覺速度和準確性,手指速度和靈活性等8個分測驗[4],可以根據被試的得分,來評價其在各種不同職業上的潛力,提供職業選擇依據。

如今,心理測量已經發展為高度專業化的職業領域,各國都有專門的人員從事該項工作。我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很多行業都在使用和推廣心理測量的方法,進行人才選拔、測評、培訓等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客觀看待心理測量科學應用測量結果。

1905年比納西蒙智力量表作為第一個測量智力的工具問世至今,人們對心理測量的認識態度各不相同,有的妄加批評,有的盲目迷信,有的夸大功能,這些認識都是不正確的,缺乏客觀性。

首先,心理測量是一種標準化測量工具,心理量表是由心理學家編制,經專家組鑒定,通過反復測試而確定的,其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從實踐應用來看,測量誤差更多地產生在測量過程中。比如,有些測量情境不符合測驗手冊中的要求,有些主測人不能嚴格按指導語施測,有些測驗沒有嚴格控制好時間等,這些都會產生測量誤差,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其次,心理測量是一種間接性測量,是通過測量人的行為反應來推估其心理特點,這做不到像秤稱重量、尺子量長度那樣準確。因此,分析測驗結果時只能作出帶狀解釋,即把分數看作是一種范圍,而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點值。例如,在韋氏兒童智力測驗中,智商從90-109者均屬中等智力水平,在這個智商分數范圍內,就不能認為103比98智力高,因為除了智力因素,施測時的情境,被測人的身心狀態等都會影響被測人分數[5]。

心理測量雖然是一種科學的測驗手段,但它存在需完善的地方,并且一些無關因素對測驗的干擾很難完全排除,因此測量結果與現實距離是不可避免的,百分之百的吻合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結合其它信息全面分析、科學應用測量結果,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進行職業選擇。

參考文獻:

[1]樂國安.應用社會心理學[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2]鄭日昌.心理測量[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學與生活[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4] 畢重增. 職業能力傾向量表EAS的修訂 [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

[5] 高文鎖. 職業選擇與心理測量 [J]河南大學學報1996.

篇5

【論文摘要】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實踐理念對職業選擇前期的取向性定位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體系對職業選擇過程中的穩定性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自適功能的完整性對貫穿在職業選擇過程中的價值性產生影響。 

 

受教育者面臨職業選擇時的困惑和迷茫;在選擇職業后的不穩定情緒;以及在所選擇職業上所作貢獻的大小等與職業選擇有關的問題反應的不僅僅是關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問題,隱藏在這些迷茫和低貢獻率背后的是伴隨這些初出茅廬的工作者多年的教育評價機制所帶來的影響。教育評價機制的影響范圍已經遠遠超出教育本身,它與職業選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從教育評價機制的目的性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目的性是教育評價機制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教育評價的直接目的是將處于不同水平線的人才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分流,但無論從應然還是必然的視角來看這都不是教育評價機制的最終目的或根本出發點。教育評價機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受教育者的職業選擇服務,在教育評價機制進行人才分流時應該將與人才層次相適應的職業理念貫穿其中以增強人才分流的職業目的性和職業方向性,教育評價機制不能單純的為了實現人才分流而進行分流。 

在教育評價機制中適當加入與職業目的性有關的成分,受教育評價機制所規范的教育工作自然會將有關職業選擇的教育作為教育內容。這一舉措將有助于走出校門的畢業學子樹立更加堅定的職業理想、有利于職業選擇的順利實現。這一舉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而不得不依靠國家政策上的扶持才能走出困境的地步;反之教育評價機制中職業性目的的缺失將直接導致教育過程中的職業性理念缺失,理念的缺失必然會影響教育行為產生同質的效應。這一連環效應最終的結果是使教育者會讀書不會讀社會,會考試不會行事,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在擇業時職業觀念落后,對職業的生疏感導致擇業的迷茫和困惑;職業選擇的挫敗又將給整個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 

2.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實踐理念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教育評價機制的實踐理念貫穿教育評價機制的整個過程,實踐理念的落后必將導致評價機制與現實不符,這種與現實的反差最終將體現在高校畢業生職業選擇時的“專業對口難,專業不對口更難”的局面之中,同時這種反差也將直接導致畢業生的職業挫敗感。 

教育評價機制是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踐行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發展型人才的理念。緊跟時展的步伐,緊盯社會不同行業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更新評價理念,時刻保持評價理念和實際相一致。而檢驗教育評價機制是否與時代要求相符合,是否與社會需求相符合的標準是:擇業成功率是否能夠保持在不引起就業矛盾的水平之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評價機制的實踐理念理所當然的應該和職業選擇時面臨的實際需求保持一致,教育評價機制理所當然的應該和職業選擇聯系在一起。 

3.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體系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教育評價機制最終的運行狀況不僅取決于其理念是否與社會現實相符合、目的性是否與職業選擇性契合,還取決于教育評價機制本身的結構是否合理。育評價機制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存在于教育系統內部,以教育教學工作為對象,為規范和衡定教育教學工作,形成對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激勵引導作用從而間接提高教育教學工作質量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為實現這些規章制度而開展的各種的實踐活動。即,第一部分包含了理論上的評價規章制度和實際意義上的評價活動兩個方面;另一部分則是存在于教育系統外部,以與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機構部以及這些機構部門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的社會效果作為對象,為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促進社會進步的教育而構建的評價體系。這兩個部分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效用實現度是教育評價機制順利運行的保障,內部評價側重的是教育教學所取得的系統內效應;而外部評價側重的則是教育教學取得的以職業選擇為直接跳板而獲得的社會效應。外部評價機制的健全與否關乎的不僅僅是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身所帶來的實際的社會效益。兩者只有“雙管齊下,齊抓共管。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保證教育評價機制和職業選擇的協調性,才能獲得積極的社會效應。 

4.從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自適功能的完整性出發探索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良好的自適功能體現在能夠在經濟發展,政治改革、社會轉型過程中通過適時的調整正進而保證教育事業依然穩步向前。這種效果的取得依靠的不僅僅是教育評價機制本身良好的自適功能,他是教育評價機制良好的自適功能和職業選擇的有效結合后產生的綜合效應。 

教育評價與人才吸收環節,人才輸出環節都有著密切關系。良好的自適功能既表現在人才吸收環節不會使可造之才被拋擲在外,在社會對人才需求呈現多層次的社會背景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訓正變得越來越現實,任何人都有用武之地關鍵是教育評價機制能否在人才吸收環節將人才平穩引渡,將可造之才放到能夠造就他們的地方。在人才輸出環節,教育評價機制中必須貫穿提前意識,將人才的社會準入率貫穿傳于教育評價機制之中。把社會準入率作為教育評價機制考核的重要方面,從客觀上給予教育評價機制自適功能提高的動力。教育評價機制的自適功能與職業選擇的關系就表現在教育評價機制所進行的人才吸收和輸出環節是否適應了社會對職業選擇的客觀要求,是否將評價機制所篩選的受教育者的社會準入率保持在不擴大就業矛盾,不造成社會就業壓力的水平之上,保障受教育者畢業后能夠被社會接納。 

5.從現實性角度看教育評價機制與職業選擇的關系 

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不僅給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阻力,同時也已經造成了很多現實的社會問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與許多企業的“用工荒”之間的鮮明對比就是很好的例子。從不同個體的總體能力而言的,在接受教育之前個體之間的能力存在差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原本具有不同能力的個體其能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接受教育之后的總體能力之間的差別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會形成一個能力梯度,就像一個長梯,有的人的能力居于上,有的人能力居于中,而有的人居于下。如果放在同一個體上來看那在接受教育之后個體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也會形成一個能力梯度。總之,不同個體或是同一個體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梯度差。同樣不同用人單位在選擇人員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會形成一個需求梯度:高端行業需要高端人才,低端行業需要一般人才;在同一企業也會因為部門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需求梯度。 

只有當每個能力梯度和需求梯度結合時才是發揮最佳效用的狀態。倘若是較低的能力梯度和較高的需求梯度結合,那勢必會給從事相應工作的人產生極大的壓力;倘若較低的需求梯度和較高的能力梯度結合,那勢必會造成人才的高消費,致使人才資源浪費。但是事實卻是很多大學生存在著“非高薪不就,非國企不就”。對于一些與自己能力梯度相符合卻因為薪水、待遇問題直接將其排出在自己的就業考慮范圍之外,而那些擁有高薪水、好待遇的行業所形成的需求梯度又遠遠的高于自己的能力,最終造成了所謂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一些人簡單的把這一想象歸結為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但是這實在是有點武斷。我們應該更深層次的看到是造成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落后的原因而不是這一現象的本身。 

若能夠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適當的平衡純粹理論化知識或者只與本身專業相關知識與那些和現實相關的擇業理念教育,使學生盡早的樹立職業觀、明確自己以后會用什么、自己現在該學什么,那么這一矛盾勢必會得到很大的緩解。然而這一舉措的實施離不開教育評價機制,任何評價體系勢必會形成一種外在的需求導向,教育系統外部或者內部的這種需求導向會直接作用與教育行為,從而為職業選擇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育評價機制貫穿了整個教育過程,而本屬于教育系統構成部分的教育評價機制因為其自身的評價性和篩選性,直接從質和量上影響了能夠進行某一職業選擇的人群。只有把握住教育評價機制和職業選擇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夠順應時展的潮流,才能夠讓人實現自身價值從而實現教育為人服務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王遠偉,高巍.社會分層、高等教育與職業選擇[j].交通高教研究,2004,2. 

篇6

關鍵詞:意象對話; 職業選擇; 大學生

一、前言

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創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以獲得合理報酬,滿足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1]職業的本質是社會性,它是社會需求和個人需要的結合體。雙方需要的結合過程就是職業選擇的過程。因此職業選擇是擇業者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能力和興趣等,從社會上眾多類型職業中選擇一種從事的過程。這一過程更多體現出擇業者的主動選擇過程,但也暗含了職業對求職者的要求,換句話說也就是人職匹配的動態過程。

近幾年,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中國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問題尤為突出,如何使大學生做好職業選擇成為學者們的研究熱點。無論是外部視角下的經濟學、社會學模式還是個人視角下的特質論、人格類型論都試圖解釋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而筆者認為其中最能說明大學生職業選擇本質的則是人職匹配理論。該理論最早是由職業選擇之父帕森斯提出的特質―因素論,后又在上世紀60年代被美國職業生涯輔導專家霍蘭德發展為人格類型理論。霍蘭德將人格分為六種類型,認為不同人格類型進入相應職業環境工作是最優選擇。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施恩提出了職業錨的概念,并總結出八種職業錨類型。他認為職業錨是一個人在做出職業選擇時,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某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擇業者根據職業錨特征來進行職業定位。雖然提法略有不同,但筆者認為利用職業錨進行職業選擇本質上仍然是為了實現人職匹配。

人格類型理論或是職業錨理論,更多的是利用量表在意識層面了解和分析求職者的職業素質和需求,對其深層次職業特質了解有限,因而使求職者對自己的職業素質了解不夠靈活和深入,不利于其合理選擇職業和規劃職業生涯。本文試圖引入一個新的方法――意象對話來直抵人的深層職業需求,了解其職業特質,幫助大學生更好進行職業選擇。

二、意象對話概述

意象對話是一套把心理現實形象化的方法。[2]不只物質世界有現實性,心理世界亦是由那些有規律性、不可任意改變的心理內容構成。這些心理內容則被稱為心理現實。[3]正是因為心理現實有規律可循,我們才能通過一系列方法研究它,意象對話則是其中之一。意象對話是通過讓來訪者在放松的狀態下自由想象,并描述其頭腦中出現的意象,借助這些意象,指導者與來訪者進行對話,進而了解來訪者的心理狀態。意象對話最初作為一個心理學理論和咨詢技術被利用于心理輔導和治療,因其直指潛意識深層問題,在咨詢和治療中能解決來訪者根本問題,效果明顯。近幾年隨著對意象對話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應用范圍也日漸廣泛。醫學、文學藝術甚至社會管理也有了它的足跡。究其原因則在于意象對話注重對潛意識狀態的分析,而潛意識中往往深埋著個人的真實需求。因此通過研究潛意識可以最真實地認識人,或者說了解人的本質,因此將其利用到研究人的科學中則顯得事半功倍。

意象對話的核心內容是意象。所謂意象,是腦對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4]它具有象征性和形象性的特點。象征是意象的語言。要想識別意象背后的意義,就必須要把握意象的象征性。深層心理學認為象征是一種原始認知方式,它不是按邏輯思維來認識世界,而是通過更原始的存在于人類潛意識中的原型來感知外部世界。意象作為人類潛意識原型的內容就是通過象征來表達意義的。意象所表達的象征意義并非頭腦中形象的直接意義,而是這個形象的內在穩定的實質意義,也就是它的核心特質。了解了象征意義也就明白了意象,進而對擁有該意象的個體就有了更深的認識。意象的另一個特征是形象性。正如概念所述,意象是一種形象的反映。但意象絕不是對可見物的忠實完整和逼真的復制,而是反映事物內在的性質。[5]意象可以通過大量豐富的形象表現出來,但是其反應的內在本質卻是穩定的。正如榮格所說在人類潛意識中有很多原型,它們都是通過意象表現出來,而這些意象都是人類甚至是人類的動物祖先祖祖輩輩生活中積累的形象,因而這些意象攜帶的意義是相對穩定且較為原始深層的,用來分析人的深層特質是最好的。

三、意象對話與大學生職業選擇

(一) 意象對話可用于大學生職業選擇

結合前文所講,職業選擇的過程即是實現人職最優匹配,完成這個過程首先就是了解求職者的人格特質,特別是深層穩定的職業特質。而意象對話則恰恰是認識人格深層職業特質的利器。在意象對話過程中,在大學生充分放松的前提下,通過一套規范的指導語引導大學生在淺催眠的狀態下進行想象。想象中出現的畫面則是大學生的意象呈現。在感受和分析這些意象象征意義的基礎上,把握意象背后的意義――大學生的人格特質。根據人格特質選擇適合的職業,實現較高的人職匹配度。

意象對話之所以能夠幫助大學生選擇職業,是因為意象意象的呈現是有規律的。意象作為心理現實的形象反映,不是個人主觀臆斷的產物。意象呈現是人類的一種原始認知方式,其更多是通過遺傳獲得,而非后天習得,因而更具“原始性”和穩定性。大學生通過感受意象、分析子人格意象,就可以做到了解自我,進而可以評估自我的人格特質與職業的匹配度,更好地做出職業選擇。

(二)子人格理論與大學生職業選擇

在意象對話中,最能幫助大學生全面、深刻認識自我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子人格,這就需要在意象對話中拆分子人格,我們也稱其為人格意象分解技術。該技術認為我們在認識自己的人格時并不能簡單作為整體來了解,每個人的人各種都有許多不同的側面和部分,我們將這些不同的部分則稱為子人格。一個人可以用想象的方法將自己的人格主動“拆開”,分別認識不同的子人格。這個方法可以使我們像看心靈CT照片一樣,逐個了解各個人格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全面了解我們的人格特質。大學生如果能在拆分自己子人格的過程中,充分認識每一個子人格意象的象征意義,對其認識自我是大有裨益的,在這個基礎上選擇職業則事半功倍。

子人格通常分為習得的子人格和固有的子人格。習得的子人格即在后天與他人、社會互動過程中,通過順應和和內化所形成的子人格,在意象中則多表現為各種人物意象和角色意象。另一種子人格形式則是人類固有的子人格。這種子人格則更接近于榮格所說的原型,表現在意象上則成為原始意象。這種意象因其受外界影響更小,因而在反映人格特質上更為穩定和純粹。其最典型的表現形式為動物意象。

(三)動物意象與大學生職業選擇

在意象對話過程中,我們通過人格意象分解,往往都會發現動物意象的存在。深層心理學認為動物意象在人類潛意識中很早就存在,并且早于人物意象,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與世界、與動物不斷互動的產物。在這種互動中,人類逐漸將自己的心理體驗與動物的特點聯系起來,形象地表達人的感受、性格以及情緒。如我們經常會用膽小如鼠來形容一個人性格懦弱、謹慎;而用生龍活虎形容人活躍而有朝氣。這其中都通過動物意象象征性地表達了人的性格特質。

榮格認為,動物通常象征著無意識自我,動物代表著我們的本能屬性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天然聯系。每一種動物的“內在稟性”都深深滲入它的周圍世界,并將時間和空間“心靈化”了。[6]也就是說動物意象更多地表達了人類的潛意識需求,相對更為“原始”,其攜帶的人格特質因素也會更穩定和更深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外在于人類本質需求的影響有時會混淆人對自己的認識。而動物意象的“原始性”能很好地將個人拉回到自己的內心深處去尋求最純粹的自己。

在認識動物子人格基礎上,大學生可以更好地開展職業選擇活動。這是因為:首先,意象中出現的動物形象反映了人最原始的天賦素質以及神經系統特點。前蘇聯心理學家稱其為氣質。[7]氣質是性格的基礎,比性格穩定,是人格特質的核心。我們通常所說的“這個人倔的像頭牛”或者“某個人像獅子一樣威風”,這些反映的都是人的內在穩定氣質,而非因環境而變的性格。我們知道人不是牛和獅子,但通過對牛和獅子特點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有這些特點的人的人格特質,在了解社會職業需求的基礎上,就可以做到人職需求的最優結合,求職成功。其次,由于社會和家庭的影響,意識中更傾向于從事某些職業,然而他們的人格特質未必適合該職業,于是在意識上他們會偽裝自己,做出這些職業所需要的行為。但其進入該行業時則發現困難重重,不利于其職業發展。而動物意象是以動物形象出現在大學生頭腦中,這些動物形象的特點,如顏色、性別、體型等都攜帶著人格特質因素,而相對人物意象其職業傾向不明顯,這能夠很好避免意識的監控,也避免了很多外在影響,可以單純顯示出大學生深層人格及需求。同時和人物意象相比,分析動物意象不需要考慮角色關系,在幫助大學生選擇職業時更加單純好用。當大學生了解了自己的人格和需求后對職業的認識也會更深刻,在這個基礎上選擇的職業更利于大學生的發展。

四、意象對話在大學生職業選擇中的應用

(一)意象對話在大學生職業選擇中的應用優勢

意象對話最初作為心理輔導技術有其獨特性,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該技術是在人格深層進行的,是用原始認知方式推進的,也正是這個特點使得意象對話用于大學生職業選擇有著絕對的優勢,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迅速探明深層需求,了解自我職業素質。

朱建軍在談意象對話時曾說:如果把弗洛伊德的方法比作醫學上的聽診器,那意象對話就是X光。因為意象對話并不是分析心理,而是直接看一個人的心靈。[8]因而它就可以避免分析過程的主觀性,直切要害,更直觀了解人的心理需求,從而使大學生把握自己最真實的心理特質,使這種特質轉化成真實職業素質成為可能。

2.最大限度減少阻抗,明晰劣勢,從而揚長避短。

無論是在咨詢指導中還是在自我認識探索中,來訪者或是探索者都愿意表現自己的積極特質,或者是將消極特質壓抑或裝飾后以積極特質表現出來,這實際上都是阻抗的一種表現,其實質都是意識活動的控制作用。而意象對話用意象的形式展現自我,這是潛意識活動的特點,對意識來說相當于“外語”,因而能夠避開意識的監控,從而真實表達自我,使真實自我有機會出現,更重要的是使大學生能了解到真實的自我,特別是消極特質,也就是劣勢,在擇業中也就能揚長避短、事半功倍。

3.快速改善心理面貌,達到最好的心理狀態。

在日益激烈的職業競爭中,大學生求職者因為缺乏社會閱歷和職場經驗,在求職過程中往往會屢遭挫折,倍感壓力。這時的他們或是無力或是沒有時間去處理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而意象對話在了解自我的過程中就可以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并通過調整意象改善心理狀態,從而精神飽滿地繼續奮戰在求職戰場上。

除此之外,意象對話之所以可以用于大學生職業選擇中也是因為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素質的群體,他們在面對職業選擇壓力時愿意也有能力接受專業幫助;同時他們還未正式進入社會,思想相對簡單,意識“監控程度”相對較弱,這些都對意象對話成功應用于職業選擇意義重大。

(二).動物意象在大學生職業選擇中的成功案例

筆者在兩年前曾經探索性用動物子人格幫助一個應屆研究生進行了職業選擇。該研究生基本情況如下:女,26歲,中醫學本科、農業碩士,熱愛心理學,有一定的心理學基礎。畢業臨近,工作未定,職業方向不清,茫然無措,因而焦慮情緒明顯。對于這位被試,筆者對其做意象練習,發現其主導意象為大象、烏龜、小白羊,以及疲勞的老黃牛。通過被試自己對這些動物意象的感受和解釋,筆者發現這樣幾個現象:1.大象體大沉穩,心理能量強大,可以厚積薄發;2.烏龜神秘敏感,為有靈性的動物,但有些包裹,不太放得開;3.小白羊單純溫婉隨和,是合群的動物,但心理能量較小,有些懦弱膽小;4.而老黃牛踏實穩重,是實干家,不過此時的黃牛是疲勞的,也正體現了其心中的無力感。綜合分析這幾種動物意象,以及其知識儲備和興趣向往,筆者建議她可以先從事簡單的社會型工作,漸漸向其喜愛的心理咨詢方向發展,因為她的沉穩、踏實、敏感以及親和力都是從事心理咨詢這一服務行業必須的特質。她接受了這個建議,兩年過去了,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心理工作室,事業有了很好的發展。可見通過感受和分析動物子人格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問題還是有一定可行性和針對性的。

五、結語

當今社會職業選擇對大學生有重要意義,它決定著他們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成為合格的社會建設者。幫助大學生順利擇業也成為高校的任務之一。利用意象對話也許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擇業難問題。當然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但通過一些個案的分析研究這個方法是可行并有效的。未來研究的方向將是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收集大量被試的意象,和現有的被公認的較科學的職業類型測量量表做因子間的相關分析,進一步考察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另外引導意象出現是一個相對專業的心理技術,看似操作簡單,但要精通也并非易事。這對高校大規模利用意象對話幫助大學生職業選擇來說是一大困難,因此培養一批有心理學背景的職業指導老師也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程社明. 你的船,你的海――職業生涯規劃[M].新華出版社,2007:29.

[2]朱建軍.你有幾個靈魂[M].中國城市出版社:17.

[3]朱建軍,袁苑.來自東方的心理療法[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9.

[4]許維素.大學生動物意象呈現及整合規律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5]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視覺思維[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榮格.人及其表象[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226.

[7]郭銳.員工動物意象呈現與工作績效關系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篇7

【關鍵詞】大學生;家庭主要因素;職業選擇

隨著普通高校連年擴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呈現出“兩高一低”的現象:“兩高”是指畢業生總人數高和待業的畢業生總人數高。2002年的畢業生總人數為145萬,2003年為212萬,2004年為280萬,2005年以增加到340萬,2006年為306.8萬人,而2007年則為495萬,2008年為550萬,2009年超過了600萬而2010年631萬。待業的畢業生2002年為37萬,2003年為52萬,2004年為69萬,2005年為93萬,2006年增加到了約120萬,而2007年則增加到了144萬,2008年和2009年也超過170萬;“一低”指畢業生的簽約率低,2002年為80%,2003年為70%,2004年為75%,2005年為47.2%,2006年為53.8%,2007年幾乎和上一年持平,加之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和2009年也沒有明顯好轉。如此緊迫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與就業問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學術界把目光投向了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各種主體和客體的因素,其中主體因素包括個性、能力、價值取向等內部因素,它們往往是左右大學生職業選擇的主要因素,對職業選擇起基礎性作用;客體因素包括社會評價、經濟利益和家庭等外部環境因素,它對職業選擇起到了制約和平衡的牽制作用。但是更多的研究成果則是側重從個性、能力、價值取向等方面來分析和解釋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而對于家庭這一外部影響因素則考慮甚少。然而家庭作為大學生的后盾力量,對其職業選擇發揮的作用絕不會從根本上消失,所以就有必要從這一角度來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從更深層次上來解釋家庭因素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所帶來的影響,從而使大學生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的研究不斷豐富、充實。

一、研究方法

在家庭因素中,經濟因素是基礎。即使在大學畢業之際,家庭能否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也是影響許多本科畢業生目前職業選擇或者繼續求學以取得高學歷作為今后職業選擇資本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主要體現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上。父母受教育程度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參與學校活動、激發子女求學動機以及捕獲并判別有關學校、教師、教育活動、就業機會的信息等方面均有影響,并間接地影響子女的職業選擇。社會因素指的是社會關系和人際網絡的數量和質量。除了相關因素外,影響職業選擇的家庭因素還包括家庭職業傳統、個人成長經歷、重要他人、父母期望、興趣愛好、出生次第、教養方式等。

本研究的問題設計主要包括家庭中的經濟、文化、社會和其他因素四個維度,具體涉及父親的月收入、父母學歷、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教養方式、重要他人、個人成長經歷、家庭成員共同興趣愛好、父母期望等幾個方面。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家庭社會因素與子女的就業落實率

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表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其中將當代中國社會階層按大體上由高到低的順序劃分為以下十個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①。

子女就業落實率最高的三個職業分別為:行政管理人員、產業工人、各類經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而就業落實率最低的三個職業分別是商業服務人員、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人員。這與《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中得出的結論“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畢業生就業結果不同,家庭背景越好,畢業時就業落實率越高”從宏觀上來說是一致的,但在微觀角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產業工人”子女的就業落實率,按照從高到低的排序,它排在第二位。北京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的確承認,父母學歷高、職業好,會讓子女在教育和就業上更有利,這種“代際傳遞效益”在中國很明顯,在全世界也普遍存在,但是岳昌君也表示,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學生的學識、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人情和社會關系等的影響在降低。

在接下來的訪談中筆者也得到了一致的結論。根據訪談,東財的L同學和大工的G同學認為就業與否與“家庭背景”關系不大,而主要靠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及后天的不斷努力。G同學的父母都是工人,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庭,沒什么背景和關系,但是自動化專業畢業的他上個月簽到廣東一家外資企業。他說公司承諾,保證他三年之內賺足100萬。這對于在北方城市生長的普通孩子來說是想都沒想過的“天文數字”;而在遼西北農村長大的L同學也憑借優異的專業成績和較強的自身素質在沈陽的出版社找到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二)家庭經濟因素與子女的職業選擇

通過調查,本文選取父親月收入作為家庭經濟因素的重要指標。通過訪談說明家庭經濟因素對大學生職業選擇影響巨大。

外企和高新技術企業相對收入較高,風險較大,父親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畢業生在擇業中更傾向于“外企”、“高新技術企業”,比父親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畢業生約高十三個百分點。而父親月收入偏底的畢業生則傾向于收入一般、風險較小的職業選擇,如黨政機關、學校、科研部門等。這表明遞減的絕對風險規避的心態更接近畢業生的擇業實際,即證明大學生擇業時隨著家庭財富的增多,可能選擇更具風險性的職業。

(三)家庭文化因素與子女的職業選擇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就業落實率從總體上看也越高。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約認為,高等教育實際上是傳播一種中產階級的文化,如果父母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便會成為促使子女這種文化并在現有的教育系統中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②。

在訪談中,遼師的C同學父母都是研究生學歷,而且父親在大學當教授,而他從小便接受了家庭這種文化影響和熏陶,從剛上大學就確定了繼續求學最終成為一名大學老師的志向,如今他已經順利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為本校的一名準研究生。由此不難看出家庭的文化因素實際上作為一種間接的影響,體現在對子女的職業選擇上。

在“愿意接受家庭就業安排”的群體中父親學歷在高中以下的畢業生的比例差異不明顯,但總體上是隨著父親學歷的提高,愿意接受家庭就業安排的人越多。

眾所周知,社會流動有一種顯規則:教育給人獲得好職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資本,有了好職位就會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證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進入富裕階層的經濟資本,同時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參與學校活動、激發子女求學動機以及捕獲并判別有關學校、教師、教育活動、就業機會的信息等方面均有影響,并間接地影響子女的職業選擇。

而除了這種教育獲得(文化資本)之外,物質獲得(經濟資本)和關系網絡(社會資本)也會同時被利用,于是真正的“再生產策略”(各種實踐)得以進行。“個體或其家庭通過這些實踐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傾向于保存或改善其遺產,并同時維持或提高其在階層關系結構中的地位”。因此,在職業選擇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傳遞社會身份的現象③。

(四)家庭其他因素與子女的職業選擇

依據訪談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家庭其他因素對子女職業選擇影響程度大小的排序:個人成長經歷>教養方式>父母期望>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重要他人>家庭職業傳統>共同興趣愛好。由此可以看出個人成長經歷對大學生職業選擇影響最重要,在訪談中也得出相應的結論。遼師的Y同學是學法律專業的,她講述了她的成長經歷:在她十六歲的時候,她的爸爸外出打工遇上一個拖欠工人工資的包工頭,為此爸爸和工友把他們告上法庭。很多人都說法律之外仍有“人情”和“關系”,官司未必贏得了,但是經過律師的不懈努力和法院公平公證的審判,最終爸爸還是勝訴了,他們拿回了屬于自己的工資。也就是在那時,小Y就對法律專業和律師職業情有獨鐘,如今她選擇在畢業后參加司法考試考進法院當書記員,雖然通過率只有7%,但她滿懷信心。成長經歷對她的影響非常無可厚非。

在專制型家庭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子女職業選擇的影響作用最為明顯。這一類型的家庭中,子女的職業大都由父母決定、家庭包辦。在訪談中,東財的H同學講述了她的經歷:她生活在典型的專制型家庭,從小到大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父親一手包辦的。高考時她想報考農業大學學習園藝,但是經商的父親卻為她報考了財經專業,希望以后“女承父業”。如今,快畢業的她在這種家庭影響之下,也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選擇自己的職業。

在家庭居住地的影響中,居住在縣鎮和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認為家庭居住地因素對職業選擇影響較大。北京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也認為,對大學畢業生職業選擇的影響,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在縣一級體現很明顯。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和縣鎮的畢業生都不希望回到家庭居住地工作,他們往往選擇離家較近的大城市。而在大多數在城市居住的畢業生則希望回到居住地所在城市工作。大外的Z同學來自沈陽,她說:“除了考研和準備出國的同學外,我的大多數高中同學都選擇回沈陽工作。其實大家心里都明白,畢竟我們的‘人脈’都在沈陽嘛。”

在樣本總體中,在獨生子女日益增長的今天,出生次第問題在家庭因素中也并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問題。其中,排行老大的非獨生子女認為這一因素對職業選擇影響較大。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在非獨生子女中排行老大的學生往往在做出職業選擇之前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大工的S同學來自湖北農村,家中三個孩子,他排行老大,在大四做出職業選擇之前他考慮了很多因素,比如工作地點、薪水報酬等等,這都源于他是家中的老大又是男孩,自然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他需要找一份離家較近而且薪水適中的工作,這樣一方面可以經常回家照顧父母,另一方面有得為弟弟妹妹積攢學費。

三、討論

(一)關于教育公平與就業公平

由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狀況的分析,自然涉及對教育公平問題的探討。而當前在我國教育發展中卻存在許多不公平現象,比較突出的主要體現為:由于貧富不均所造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異;由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階層差異;由于歷史和文化傳統所造成的男女之間性別差異,等等。在這些現象中家庭因素存在其中。日本一次全國性的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調查曾顯示:父親的職業和學歷對個人的教育成就和現職都具有巨大影響,并得出結論――“理應平等的教育機會,事實上隨出身階層而異”④。然而,眾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沒有教育公平就實現不了社會公平。而社會公平也不能缺少就業公平。就業公平是對每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求職者的尊重,更是社會公正的必然要求。只有實現公平就業,才會有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而當代大學生也才能憑借能力和知識做出適合自身的職業選擇。

(二)關于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家庭因素分析

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很多,而家庭作為社會生活的載體,所輻射的范圍又覆蓋了子女的職業選擇。無論是父母的期望還是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這些因素都會在子女的職業選擇過程中留下痕跡。這種影響會隨著作為大學生的子女的專業知識的豐富、職業意識的明晰、心理的日漸成熟而逐漸降低,但從根本上來說,作為后盾力量的家庭的影響作用并不會消失,尤其當子女在職業選擇道路上猶豫不決并尋求幫助時,父母意志的作用又會放大,對子女的職業選擇產生重要影響。有些大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了某種職業,有些大學生則被引入了父母正在從事或者希望子女從事的職業。在后者的情況下,子女大學生是被看作父母希望的延伸,或者家庭的代表,他們的使命是實現父母的理想。這種職業選擇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論,不過,這也在無形中隱藏了一種危險,即如果職業實踐不如人意,那么子女很可能會將這種結果歸咎于父母,讓父母來承擔職業實踐不理想的責任。

四、研究結論

1.大學生的職業選擇隨著家庭財富的增多(家庭經濟地位),可能選擇更具風險性的職業。

2.宏觀上,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畢業生,其就業落實結果不同。家庭背景越好,畢業時就業落實率越高。但微觀上,畢業生就業落實率也離不開畢業生能力及努力等個人因素的影響。

3.家庭其他因素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

個人成長經歷、教養方式、父母期望、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重要他人、家庭職業傳統、共同興趣愛好。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05.

[2][法]P.布爾迪約、J.-C.帕斯隆著.邢克超譯.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M].商務印書館,2002.5-6.

[3]瑪麗?杜里―帕拉、阿涅斯?馮?讓丹.汪凌譯.學校社會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5―51.

篇8

大學生最希望從事什么職業?

不同單位之間存在著各種差別,而同一個單位內部職位也是千差萬別的。就像計劃經濟時代工廠里“坐辦公室”與“進車間”一樣,這中間不僅有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的差別,同時還有工作地位的差別。這次調查的職業問卷欄中專業技術(26%)、管理(24%)和策劃(19%)等位于前列,而這三種職業也是目前社會上比較吃香、發展前景較好的,現在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更加趨于實際,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職業價值觀方面大學生對社會的趨同。其結果必然造成學生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擇業與畢業生本身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前三位之下順延為銷售人員8%、行政人員8%、公關人員7%、財務人員4%和其他4%。

大學生選擇職業的標準是什么?

高校學生職業價值觀隨著社會的發展近幾年有了較大的變化。據1995年浙江大學學生就業價值調查和1996年《北京大學生畢業生的調查》,收入高是影響畢業生選擇職業的第一因素。而對這次大學生首選企業調查結果分析表明,影響畢業生就業的第一因素為發展前景(19%),其次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雖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響畢業生選擇就業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是雙方面的,對學生來說,就業的心態理性化,心理上比較穩定;對用人單位來說,則個人事業發展前景上更多,變提供高薪福利為提供人才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從而迎合畢業生在事業成功和實現個人價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環境占13%、經濟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專業對口占4%、出國機會占4%、解決戶口占4%、知名度占2%。

大學生最愿意去哪個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傳統的三強依然沒有改變,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學生將它作為第一就業目標,北京(27.67%)和深圳(12.13%)緊跟其后,廣州、大連等城市也是大學生比較向往的就業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憑其獨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調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廣州6.85%、大連5.01%、西安1%、重慶0.94%、武漢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學生想掙多少錢?

大學生對職業的報酬最直接的認識就是工資待遇。在調查數據中大學生對工資待遇的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工資底線從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們考慮一些專業、學歷的差異以及地區間的差異,依然可以認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發達地區、大城市的學生工資要求遠遠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區學生的要求。

本次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們對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間,工資底線平均值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資在1500-XX元,認為XX-3000元比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數和1000-1500元其中認為每月能掙4000元以上的與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學生數量相當,各約占15%。只有9.4%的人滿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資。

據國家城調總隊的XX年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表明,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為21577.24元。我們僅與深圳進行比較,他們的平均月收入也不過1798元,可見,大學生對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較理想化的。

大學生,一定得“專業對口”嗎?

那句成語“學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沒有得到太多體現。當問到大學生對“專業對口”的看法時,44%的人回答“找工作盡量專業對口,但不必強求”。30%的人認為“專業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適就行”,也就是說有近3/4的人并不強求專業要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學了4年的專業知識。而認為“應該專業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的人只有兩成。甚至為了某種原因愿意放棄專業的占5%。經常聽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說,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

第一個單位能留大學生多久?

篇9

1、被試樣本

本文選取武漢兩所高校會計學院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其中一所為普通本科,另一所為職業學院;一個是本科層次,一個為專科層次;本科層次的被試者有179人,專科層次的被試者有132人,共有被試者311人。

2、研究工具

由于只是對大學生的性格做一個檢測,所以本文采用了被廣泛運用的五因素人格測驗量表NEO-FFI,共有60個項目,對人格的五個因素進行考量。這五個方面依次是:和善性、嚴謹自律性、外向性、神經質、經驗開放性。本研究采用LIKERT五點尺度評量,分別用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不符合,5表示非常不符合,并以該維度的項目分數的總平均作為填答者該項人格特質的分數。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題目,其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和善性為0.77、自律性為0.82、外向性為0.78、神經質為0.84、開放性為0.66。

3、統計分析

本文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分析

1、專業心理的描述性統計

本問卷從和善性、自律性、外向性、神經質、開放性五個維度對學生的主觀感受進行了設計分析。會計專業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神經質性高于3,表示大多數同學屬于情緒穩定型;而外向性是2.71,表示從平均水平來看,大學生傾向于認為自己是略微偏向于外向的,屬于內外中間型;開放性的得分為3.06,屬于一般,他們認為自己對外界的敏感和好奇是屬于中間的,這點對于會計專業知識的進一步掌握來說,不是很合適;和善性的得分為2.45,他們認為自己基本上是和善的;自律性,有時又稱為盡責性,我們發現,他們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基本盡責的,但是他們的盡責性的得分僅為2.59。在實際工作中,會計是要遵守規則和準則的,這點要求比常人更高,所以說,這一點學生們還需加強專業思想學習。從得分可知,這些大學生基本屬于靜中有動的性格,比較適合學習會計專業。安靜的性格可以幫助他們探索未知的知識,幫助他們冷靜的分析,愛動的性格可以幫助他們與人溝通,兩者相權衡,中間性格更加合適會計專業。

2、人格因素的差異分析

從大學生的性別、是否有參加輔修、大學生的來源地、選擇專業時是否有親屬推薦,以及是否愿意推薦親友學習會計學這幾個方面對人格因素的狀況做差異檢驗。通過對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是:有參加輔修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情緒更加穩定,是因為情緒比較穩定的大學生思考問題更加理性,所以選擇了輔修課程,而神經質性略高的學生則沒有參加輔修;另外我們還發現,傾向認為自己較外向的學生選擇了輔修,而沒有輔修的同學其外向性程度略低;同樣學生的來源地不同,其神經質性和外向性(為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越不外向)也表現出差異,來自于農村的學生表現出更多的情緒不穩定性,數據也顯示,農村學生其外向性也最高;在有無親戚推薦學習此專業的比較中,我們發現,有親戚推薦學習會計專業的學生,其情緒穩定性更高,而自主選擇專業的大學生其情緒穩定性更低,而他們在外向性的差異上卻顯示,被推薦的學生更加的外向,自主選擇的學生相對內向一些。分析結果還表明,在幾個維度上性別差異顯著,女生比男生情緒更加穩定,喜歡會計專業的女生比男生更加外向、健康,而選擇會計作為自己專業的男生更加的友善有耐心。相比較而言,女生的性格比男生更加適合外聯工作,而男生的性格更加適合內務。學生回答是否會推薦其他熟人學習這個專業時,和善性高的同學不選擇推薦,自律性高的同學也不選擇推薦。

3、人格因素的相關分析

在本調查的第三部分中,在專業滿意度意加入了兩項其他的問題,一是你是否從心底喜歡這個專業,二是你是否適合從事會計專業。將學生的回答與五大人格因素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外向性和他們對專業的喜愛以及合適度呈低度的正相關。也就是說,稍微外向一點的學生表現出對本專業更多的喜愛和適合度,另外和善性和自律性都表現出正相關,這些都說明越是和善的學生越喜歡這個專業。另外,自律性強的學生認為自己更加適合從事會計專業,并且也表示喜歡這個專業。

三、建議與啟示

會計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性格可以學習得更好,在職業之路上走的更遠呢?在MBTI的職業測查中,會計師被認為是迅速的洞察者,應該具備的性格特點:坦誠、具決策力;長于發展與實施廣泛的系統以解決組織的問題;專精于具內涵與智能的談話如對公眾演講;樂于經常吸收新知且能廣開信息管道;易生過度自信,會強于表達自己創見;喜于長程策劃及目標設定。而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性格如果與此相差不遠,在工作中必然也如魚得水;如果相差甚遠,必然逆水行舟。本次調查的研究結果和預期有些類似,如在《什么性格的人適合做會計》一文中說,一個浮于表面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好會計工作的,但是過于內向的人在與人溝通和交往方面往往又顯得有些缺乏,所以說,一個事務型的會計和一個管理型的會計適合的性格不同,后者需要靜中帶動的特點,前者則需要較為安靜的性格。李月娥(2008)認為相對于其他性格,性格較為內向的會計人員其謹慎性程度對會計職業判斷影響更大,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在處理問題時更為謹慎,另一方面他們對會計職業判斷的正確運用體會更深。

四、結論

篇10

小劉是上海某大學大三學生,即將面臨就業,卻行動不起來。通過面談,進一步了解劉同學尋求援助的關鍵問題,與其一同感受問題、梳理問題,并引導其對自己當前狀態重新認知,使其明確自身目標實現和現實可能性的關聯度,最終為她的選擇提供適度的建議和幫助。

【客觀信息】

依據小劉在學院職業測評中心的測評報告、個人相關信息的收集(外貌、言行、交談反應、思維過程等)、自身對小劉的了解(性格、對自身和現實的定位等),加之來訪者的自述得出以下信息:(1)小劉一家三口;(2)家庭水平中上,父母工作普通;(3)考入大學后,父母為之;(4)困惑:回家直接就業還是留在大城市打拼?

【主觀信息】

(1)小劉對自己的去留問題很困惑,但隱約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職業意向;(2)父母身體不好,需要照顧,姐姐已經定居上海,且父親已經幫他謀好差事,這些信息給小劉的直接作用就是將其困于現有信息的表面,即回家工作兼顧照看父母。

二、咨詢對象

姓名:小劉 性別:女

學校:****學院 專業:汽車營銷與服務

選擇咨詢途徑:1、√主動;2、被動

三、主要方法

采用面談方式,了解和掌握小劉基本情況,分析造成現狀的影響因素。在會談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注重以來訪者小劉為中心,真誠傾聽小劉的講述,使用同感技巧,積極關注構建良好的、可信賴的資方關系,為之后問題咨詢和解答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在咨詢過程中,更加關注對來訪者小劉的支持,對其陳述的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澄清與核對,并及時表示肯定和鼓勵,以激發來訪者透露更多信息資源,更好引導小劉進行理性、可行的思考和行動。

目標一:緩和情緒,建立咨訪關系

目標二:確定來訪者困惑的選擇因素

目標三:幫助來訪者明確職業興趣、價值取向以及家長的期望

目標四:收集更多的職業信息,鎖定抉擇

目標五:列出實施的具體步驟,保障目標

四、咨詢記錄

咨詢師:你好,請進。來,這邊請坐。

小劉:老師好,謝謝

咨詢師:我是今天當班的咨詢師。(給對方一個眼神)你也介紹下自己吧。

小劉:我姓劉,就叫我小劉吧。

咨詢師:(再給來訪者一個眼神,微微笑,暗示,再多說點)

小劉:嗯,我是學汽車營銷的,今年大二。

咨詢師:今天來你想跟我談些什么呢?

小劉:我今年大二,同學都積極實習找工作,但我卻一點動力都沒有,不知該怎么辦?

咨詢師:你現處大二,其他同學都在行動,但是你卻不知所措。是嗎?

小劉:是的

咨詢師:這種現象的確讓人困擾。但我很想具體了解當前最能讓你感受到的壓力是?

小劉:老師,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該怎么面對畢業,一點狀態都沒有,急不起來。

咨詢師:從剛才的表述中,體會到你現在處境確實遇到麻煩了。這樣,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

小劉:好

咨詢師:你對我的信任,我很開心。再說說你的學習和專業情況?

小劉:學習成績中上水平,對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不擅長。

咨詢師:剛才你說自己對專業不擅長,我沒太聽懂。因為我對汽車營銷與服務相關知識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想請你幫忙解答一下。

小劉:就是自己對這個專業的學習基本知識可以掌握,但是沒有自己的特色技能。

咨詢師:那你對自己現在的成績水平還滿意嗎?

小劉:還滿意,不會因為學習成績而讓自己有壓力。

咨詢師:嗯,很好,看來你是一個比較客觀、現實的女孩子。(及時肯定來訪者)

小劉:呵呵,我只是比較喜歡實事求是的看待問題。

咨詢師:那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你現在的壓力來源基本可以排除你的專業學習,對嗎?

小劉:對的

咨詢師:關于你的學習成績情況我現在基本了解,那現在我更想聽聽你寢室同學的情況,你愿意滿足我此刻的想法嗎?

小劉:當然愿意

咨詢師:謝謝你,能滿足我。那現在就說說看。

小劉:我們寢室4個人,關系還不錯,其他三個人成績都很好,各方面表現也比較突出。

咨詢師:你們關系還不錯,能再具體點嗎?

小劉:就是大家在一起很開心,沒有太多隔閡,他們三個性格都很開朗,家境也比較好。

咨詢師:聽起來,他們跟你的性格等有點不太一樣的,你覺得是嗎?

小劉:是的,大一剛開始相處的時候,是覺得不太合適,但是慢慢的就好起來了,我們雖然性格不同,但是都很真誠。

咨詢師:聽到你們很融洽相處,我也很高興

小劉:謝謝老師

咨詢師:那老師有個問題想請你幫忙解答一下:剛開始相處覺得不太合適,是你的感受,還是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

小劉:呵呵,說實話,這種感受他們三個是沒有的,僅僅是我個人的感受。

咨詢師:噢,相信你身上一定有很值得他們三個花心思感染你,與你相處地方,這是可喜的地方。聽到現在,我內心有點小疑問,甚至猜測,不知你愿不愿意聽我講出來?

小劉:您講講吧。

咨詢師:聽下來呀,室友們的性格、家境、成績等方面都優越于你,加之你內向的性格,你是怎么處理這種微妙的差距的?

小劉:老師,其實,我是一個內向且心思重的女孩,雖然剛才我再談我們室友很開心的故事,但是在我的內心,室友們種種優秀,給自己無形中產生了壓力,但我僅僅是給自己很沉重的感覺,絕對沒有超越壓力,變質為嫉妒等。

咨詢師:你真的是一個很善良的女生。有沒有發現在處理這個微妙的差距的同時,你在委屈自己,為難自己?

小劉:是的,我知道有很多客觀條件是無法彌補的,比如:家境、父母、天賦等,但是還是從內心希望甚至要求自己能夠達到,哪怕再苦再累都無所謂。

咨詢師:嗯,首先對你積極要求上進的心勁兒值得肯定;也是其他人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們現在一起推理一下:憑借你自身的這種努力勁兒,你現在應該處于不停歇向前的奔跑狀態才對,那你現在是什么處境?

小劉:動不起來

咨詢師:透過這種反差,似乎我們可以想想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要求的合理性與可行性的關系?我想聽聽你的分析,說說看。

小劉:目標猶如航行中的燈塔,指引方向,不可偏遠亦不可偏近。太遠沒有現實指向性和可行性;太近就沒有設定的長遠性。

咨詢師:分析的很有道理。那么,你對自己設定的要求和目標如何看待?

小劉:通過剛才跟老師的一番交談,我覺得對自己的要求過高,目標過大,而且沒有分享、交流,只是跟自己較勁。

咨詢師:那之后你怎么辦?

小劉:首先,我要重新梳理自己內心的事情;其次,找出自己最在意最想實現的關鍵點設為目標,制定操作性強的計劃;最后,學會交流、分享。

咨詢師:聽到你的分析,我很欣慰,因為你就在剛才從一個咨詢者,變為了解決自己問題的咨詢師。那你的計劃準備什么時候啟動啊?

小劉:下周開始吧。

咨詢師:清理內心,重新認知自己,樹立目標是你當前最最關緊的事情。你覺得呢?

小劉:嗯,對的,那我就從今天下午回去就開始落實。

咨詢師:看來我沒有看錯,你就是一個行動力很強的人。

小劉:謝謝老師

咨詢師:不客氣,好好落實,有新的進展和收獲記得告訴我。

(咨詢師起身送走來訪者,站立,微微笑,送來訪者出門。)

五、個案分析

田秀蘭等學者(tien,lin&chen,2005)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生涯不確定感包括了許多“對個人的不確定”與“對環境的不確定”。做決定讓人坐立難安的另一個根源,是對選擇項目的難舍。而難舍之所以復雜,涉及了選擇時所考慮因素的“輕重”與選擇項目的“幾率”。(金樹人,2007). 咨詢過程中運用帕森斯職業輔導特質因素理論,了解來訪者職業興趣、價值取向及家長對其的期望,幫助并引導來訪者作出合理的決定。在明確小劉就業興趣和價值取向的基礎上,運用蓋緹(gati,1986)規范的、理性的生涯決定模式――“因素刪除法”幫助來訪者逐一刪除若干次要的選擇屬性。

六、評估結果

通過2-3次的咨訪過程,在學院“職業系統測評”和“因素刪除法”的雙重作用下,小劉明確了自己的職業意向和澄清了價值取向,做出了慎重的決定。

七、總結

通過面對面的交談,逐步挖掘來訪者小劉的隱性信息;并運用帕森斯職業輔導特質因素理論,在了解小劉職業興趣、價值取向及家長期望程度的基礎上,一同感受問題、梳理問題,采用因素刪除法幫助小劉作出最合適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