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家庭范文
時間:2023-04-03 23:2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家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狹義上講,SPA指的就是水療美容與養生,它的形式各異,包括冷水浴、熱水浴、冷熱水交替浴、海水浴、溫泉浴、自來水浴,每一種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松弛、緩和緊張、疲憊的肌肉和神經,排除體內毒素,預防和治療疾病。另外水療配合各種芳香精油按摩,會加速脂肪燃燒、具有瘦身的效果。從廣義上講,SPA包括人們熟知的水療、芳香按摩、沐浴、去死角等等。現代SPA主要通過人體的五大感官功能,即聽覺(療效音樂)、味覺(花草茶、健康飲食)、觸覺(按摩、接觸)、嗅覺(天然芳香精油)、視覺(自然或仿自然景觀、人文環境)等達到全方位的放松,將精、氣、神三者合一,實現身、心、靈的放松,如今SPA逐漸演變成現代美麗補給的代名詞。
SPA小常識:SPA一詞源于拉丁文“Salus Per Aquam”(Health by water)的字首,Salus(健康),Per(在),Aquam(水中),意指用水來達到健康,健康之水,是由專業美療師通過水、光線、芳香精油、音樂等多個元素組合而成的舒緩減壓方式。
SPA的要素
SPA所需的氛圍:在輕音曼妙、芳香又裊裊的雅致空間里,精心營造出別具情調的氛圍享受水滴、花瓣、綠葉、泥土的親撫,吮吸自然森林原野的植物所散發出的清新氣息,一切是如此溫馨寧靜。
SPA的內容:包含臉部護理、音樂按摩、芳香療法、淋巴排毒、水療、泥療、海洋療法、瑜珈、五感療法等,以養生、美容、健身、舒心為主旨,利用水、顏色、聲音、光線、植物芳香精油、死海礦物泥,甚至熱乎乎的石頭做美療工具,帶給人愉悅享受,讓人身心舒展。有的側重排毒舒壓、有的側重美容瘦身、有的側重草本療法等等。
在家可以做嗎
很多人都覺得去美容院做有些奢侈,其實如果家里有浴缸的話,利用家中現有的浴鹽、精油及小道具等,在家也能DIY。可以利用柔和的燈光、翠綠的植物、芬芳的蠟燭、輕靈的音樂等營造溫馨、浪漫的氛圍。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制造不同情調的SPA。如果喜歡法蘭西式的海水浴,那就配上一袋浴鹽和一瓶海藻精華素,用42℃以上的水將其沖開,便可感受法蘭西海水浴的浪漫。若是中意土耳其浴,只要選購茉莉花精油或可可油,在水中滴上幾滴,就可以在煥膚的同時給肌膚留香;要想感受英格蘭的燭光泡泡浴,也只需一瓶質量優良的泡泡浴液和制造浪漫氣氛的香味蠟燭。且不同的精油具有不同的功效。如玫瑰精油能收縮微血管,是治療微血管松弛的神奇之寶。薰衣草精油可促進細胞再生,幫助傷口愈合,并可平衡油脂分泌,治療灼傷與曬傷,對心臟有鎮靜效果。茶樹油具有凈化效果,可治療膿瘡、粉刺,改善皮膚濕疹,去除頭皮屑等。
什么精油適合你
頭部刮痧精油:適用于頭痛、頭暈、失眠等癥狀的復方精油
配方:百里香、甜橙、羅勒、葡萄籽油
功效:滲透性佳,能改善微循環、提神醒腦、舒緩減壓、養護頭皮、香氣清新怡人,可平靜心情。
用法:每次5毫升用于按摩刮痧。市場上常見的類似精油還有神經系統調理精油。
面部淋巴排毒精油:適用于面部排毒的復方精油
配方:乳香、薰衣草、迷迭香、甜杏仁油
功效:其能滲透至肌膚深層,有效促進皮膚微循環,加速代謝毒素及污垢,平衡油脂分泌,消除面部浮腫,改善面部黃氣及晦暗,令肌膚更有活力,白皙透明。
用法:用于面部淋巴按摩及刮痧。市場上常見的類似精油還有排毒養顏精油。
養眼修護精油:適用于眼部黑眼圈、眼袋的復方精油
配方:檀香、天竺葵、薰衣草、迷迭香、甜杏仁油
功效:改善眼周微循環,促進肌膚新生,調理、滋養眼周肌膚,消除黑眼眼圈及眼部浮腫,迅速恢復眼周皮膚彈性和滋潤。
用法:潔膚爽膚后,取本品適量均勻涂于眼周輕柔打圈至完全吸收,用后避免強光照射。市場上常見的類似精油還有緊致瑩采修復美目精油、養眼瑩采精油。
SPA除了提供臉部、手部、腳部美容之外,更有養生、塑身、減肥的各項療程,客戶群除了女性客戶來做瘦身之外,還能讓男性客戶做身體健康保養。而SPA館內的溫泉通常也可飲用,此類溫泉一方面可治療胃腸道疾病,另一方面可促進淋巴循環,代謝身體內部多余的脂肪及廢物,從而使身體的消化系統更加強健。
不同問題“對癥”做
1想擁有白嫩肌膚的人
添加美白精油的SPA水療,能幫助去除化學色素沉淀,呈現光滑肌膚,恢復彈性、防止老化、活化細胞、收斂皺紋。還可進行牛奶浴,只要在浴缸里加適量的牛奶,讓淡淡的奶香滋潤你的每一寸肌膚,幾次下來,白皙細嫩的好肌膚吹彈可破、人見人愛。
2痘痘肌人群
某些精油(如茶樹精油)具有殺菌功效,可以幫助快速清除毛孔阻塞物,避免細菌感染,改善全身肌膚,幫助你免遭痘痘及其他皮膚問題的困擾。
3 容易痛經的女性
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只要在月經前一個星期,天天享受水療浴,就能有效緩解痛經。因為溫暖的SPA水流可以使血液循環順暢,經期正常,減少痛經現象的發生。
4特殊人群的保健、理療
如有風濕、關節炎、腰酸背痛等疾病的患者,可定期享受一次SPA水療,能達到松弛肌肉、消除酸痛、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
SPA常見誤區
ASPA就是洗個花瓣澡
洗澡只是SPA的形式或者過程之一。抱著這種看法去美容院做SPA,你可能會覺得洗這樣的“澡”,又貴又麻煩,還浪費時間。這樣做的SPA,可能只會達到清潔肌膚的最表層作用而已。
B做SPA太悶,邊做邊用手機聊天
有人說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腰間別著手機,估計他就成不了“詩仙”了,因為他可能剛有一點寫詩的靈感,就被各種各樣的手機鈴聲煩死了,還談什么寫詩?做SPA也是同理,帶著手機,各種煩瑣事務隨時有可能在SPA的過程中打擾你,讓你不能真正享受SPA的樂趣。
C一種SPA適合所有人
篇2
“這是我們第一次進電視臺,也是第一次跟爸爸一起進國家大劇院,一起看戲!”東城區環衛局職工尚斌的女兒饒甜甜興奮地拉著家長對著鏡頭合影。今天,饒甜甜等100個來自環衛職工家庭的子女,由家長陪同參觀了北京電視臺,并走進國家大劇院欣賞了一臺親子舞臺劇。這是“華夏銀行助力環衛子女成長基金”成立后,為環衛職工家庭舉辦的首個大型公益活動。
活動邀請的環衛職工都來自北京市環衛工作的第一線,這些首都的“美容師”,無論嚴寒酷暑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來城市的干凈和整潔,但他們很少有機會能和孩子一起享受快樂的假日,環衛職工子女的成長與教育問題也比較突出。
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和北京環衛集團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環衛一線工作的員工共有48,000余人,近三分之二的人員是外地來京人員。他們為清潔首都環境默默奉獻,但生活條件、工作環境相對比較差。據不完全統計,北京一線環衛工人在京上學子女共計16,618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女學生3,553人,占總數的21%。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最需要家庭的關愛,而由于環衛家庭的工作性質,孩子們往往得不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和輔導,迫切需要社會的幫助。
“華夏銀行助力環衛子女成長基金”由此誕生。記者了解到,該基金由華夏銀行每年向北京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捐贈善款一百萬元,并將持續捐贈三年,共計三百萬元人民幣,款項主要用于對北京地區家庭條件困難的環衛一線職工子女進行助學幫扶等系列公益活動,進而緩解環衛一線職工家庭生活壓力,使他們的子女在社會的關愛下圓自己求學的夢想,激發他們更好地服務首都的熱情,為共同為美麗北京加油。
華夏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公益活動由華夏銀行、北京電視臺、北京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聯合舉辦,希望能喚起全社會對環衛工人及其家庭的關注與關心,關心環衛事業,為“美麗北京”加油。
一方面,北京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以關愛婦女兒童身心健康、幫扶救助困難婦女兒童、改善優化婦兒發展環境等為宗旨,是北京市百家社會組織示范基地,2009年以來已募集款物8200余萬元,先后向2余萬名婦女兒童提供了幫扶救助,為緩解首都貧困婦女兒童生產、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困難作出了積極的努力,與此次華夏銀行對環衛工人及其家庭的關注與幫扶公益活動非常契合。另一方面,本次公益活動也是華夏銀行與北京電視臺攜手發起的“筑夢有我――為美麗北京加油”大型公益新聞行動的一部分,為提升此專項基金的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社會大眾對一線環衛工人及其子女在京生活的關注,活動將在北京電視臺推出系列公益宣傳片,呼吁更多社會人士加入公益行動當中。
篇3
年輕家庭最需要理什么
除了存款、車房這些看得見的東西,財富還來自于一種看不見的東西――無形資產。所謂無形資產就是指年輕父母的掙錢能力。這種能力來自哪里?是由個人的素質、技能,以及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決定的。能夠在這個社會生存、競爭,包括在職場發展中能夠領先別人一步,都需要這種無形資產的支撐。對年輕的家庭來講,也許有形資產在目前的整體財富比例中不高,但無形的能力資產比例卻是很高的,一定不要忽視。打理自己的能力資產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理財方式,比如進修、學習、更多地開發自己的潛能。這種資產是別人拿不走的東西,是完全屬于個人的。存款、股票都會受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只有自己的能力不會。世界上不確定的因素非常多,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世界是不確定的。怎樣才能在不確定的狀態里生存得很好,在各種突發事件以及意外發生時提高小家庭的防御能力,就要靠這種看不見的財富了。
另外,能力資產也是需要配置的,比如丈夫可以選擇從事工作壓力大但同時收入較高的行業,但他受經濟的影響也會比較大;太太則可以做比較穩定但收入少一些的工作。這也像債券投資,配比是最重要的智慧。
學會看資產負債表
理財,不光要看有多少有形及無形資產,還要看有哪些負債。對于一個三口之家來說,最直接的開銷是孩子的教育,這就是我們未來的負債。另外,整個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決定著負債的情況。有的家庭比較節儉,從不去外面吃飯,買東西都是量力而行,那么它的負債就少一些;有的家庭花錢大手大腳,總是透支,那么隱含的負債就多。
現在有很多“80后”父母本身是獨生子女,將來要贍養4位老人,這個倒金字塔的沉重負擔,也是隱性的負債。在年輕的時候,會覺得這些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在理財時要把這些全部歸納到計劃之中。也就是說,在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就要想到,誰的父母是不能享受到單位的醫療保障的,那么也許要考慮上一些商業保險。這種考慮要提早做,因為在父母身體還好的情況下買保險會比較便宜。不早規劃,等生了大病時再去找保險公司,條件就會很高,還有可能被拒絕。所以,這類隱性債務對于一個小家庭來說,是要特別被關注的,這才是具有全局的理財觀念。
關于保險的3點建議
給孩子買保險是種浪費
教育險
教育保險的定義是幫孩子籌措教育資金,但對于一兩歲的孩子來說,到他上大學還有18年左右的時間,這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而保險的投資方式是“烏龜慢行”,所以這么早就給孩子買教育保險無疑是種浪費。保險公司是通過把投保人的錢放在股市來賺取利潤的,但一般來說,法律規定它的投資絕大部分要穩,只能有很少一部分去做高收益的股票,因此它的投資方式、資產配置不可能非常激進,可想而知它能夠帶給被保人的收益也不會是非常高的。所以,建議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把預備給他上保險的錢投放到比較激進一點的市場中去,賺取更多的收益。比如在中國,那種能分紅的藍籌股就非常好,資本和分紅都是可以積累的。這樣的投資在10年之內,收益一定比保險公司能給到的收益多。
人身保險
給孩子買人身保險就更是完全沒有必要。人身保險的起源,是因為那個時代只有男人在工作,養家糊口,女人待在家里沒有任何生存技能,給男人上保險是為了一旦他出了什么意外,這個家還能有一些收入,不至于完全傾塌。因此,從投保的真正含義上看,給孩子上人身保險沒有必要的理由就一清二楚了。就像一件商品,本身沒有價值就沒有保它的必要,等他能夠有能力掙錢的時候,才是需要上人身保險的時候。所以國外基本沒有人購買兒童人身保險,賣這種保險的也很少,市場上沒有需要。另外,孩子發生重大意外的幾率非常低,即使發生了,在那個時候,情感上受到的打擊和人身保險能夠給到的索賠是不能均等的。
父母要購買“合適”的保險
如果說上人身保險的話,父母自己倒是應該上才對。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一旦父母有意外,可投靠的親戚很少,所以父母可以考慮給自己購買人身保險。但是這需要一個平衡,不是說去買最貴的保險,因為資金使用的時候要最有效益才最合理。以美國家庭為例,一般一個月購買人身保險的費用在100美元左右,美國家庭收入的中等線是每年4萬~5萬美元。一個30歲左右身體很健康的年輕人,人身保險的支出可能一年不到1000美元,比例還是很低的。保險只是保萬一,所以沒有必要買很貴的保險。
投保時,各種條款一定要看清楚,盡管它的字很小,否則當你領保的時候就會有很多麻煩。保險公司是一個盈利機構,是要賺錢的,所以它肯定不會只為投保人的利益著想。
要有敏感的稅務概念
現在中國正在跟國際接軌,很多政策可能會有變化,包括保險中涉及的個人所得稅這部分內容,也會不斷完善,關注稅務也會慢慢變成理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有這方面的政策變動,一定要及時關心,及早利用。像美國,一般保險理賠是要納稅的,但是不同的險種會有不同的差別,這在購買前就要考察清楚。心里有這個概念和意識,當有這種信息出現時就能非常及時地捕捉到。
組合投資的學問
金字塔型的合理配比
小家庭中的當家人要對家庭開支情況非常清楚,對近、中、遠期的需求也應該比較了解。如果確實有一些閑錢的話,建議把資金分成幾部分來運做:第一部分,存款,這是絕對要設置的。這部分要保證你隨時能根據需要把它取出來。第二部分,投放到貨幣市場中,比如貨幣市場基金。它比較安全,而且這種方式會使你的收益相對高一些。但是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放進去,因為這種投資的贖回是需要一定日期的。第三部分,放一些在股票市場里,但建議投資藍籌股或表現穩定的股票,這類股票不會有很大波動。這一部分的分配比例要少一點,就好像我們做菜,加一點調味料,提一點味足矣。尤其是資金規模并不是很大,成就沒有那么高的時候,股票配置的比例就更要低一些。
不投資也要關注
對于年輕的家庭來講,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培養自己的能力資本上,這才是將來能帶來持續收入的“潛力股”。但是,在有形資產這方面,也要培養自己的意識,不要覺得錢不多,股票、基金之類的話題都與我無關,反而更要經常地接觸和關注,用以積蓄理財智慧。很多事物都是要積累很長時間才會有感悟的,平時碰都不碰,指望用的時候得心應手很難。保持對投資的好奇心,在增加能力資本的同時,也會無形中使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有很大提高。
定投基金的秘密
被平攤的成本
基金定投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對于在家庭支出方面沒有計劃的人是一個非常好的強迫儲蓄的方式。但如果本身計劃性和投資意識都很強,倒不一定采用這樣的投資方式。因為定投基金的收益不會特別好,只是因為投放有規律,而股市又在不停地波動,所以可能這次投的時候趕上高點,但下次又恰巧趕上最低點,因此成本就被攤低了。基金定投之后也要關心它的表現,不要投了以后就放手不管了,至少一年要重新看看這些基金是不是還值得保留,判斷它有沒有繼續上升的空間。
需要組合投放
目前中國市場上有很多支基金,因為投資手段有限,基本上都是隨著大勢上下。這樣的基金能夠帶來的價值其實是很少的。因此合理配置它們更為重要,所投基金的風格應該盡量有所差別,并不是只看它的業績排第幾就去投。如果所有投的基金都是集中在小盤股就很危險,還應該選擇一部分大盤股去投放,再配上一點債券基金,這樣的組合投資風險比較分散,收益也會比較高。大盤藍籌股的基金有可能有時表現不太好,很多人不愿意投,但其實在一個經濟周期(3~5年)來看,大盤股的單位風險與獲得的收益相比,很有可能比中小盤股好,風險大的投資要和風險比較平穩的投資搭配來做。
受益伴隨風險
不同類別的品種相關性可能會比較低,因此有時大盤不好的時候小盤可能很好,投資就會一直比較穩定,整個組合的波動性可以相互緩沖。如果完全不考慮配置,只找業績最好的基金全投進去,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因為所謂的業績好可能只是暫時的,它跌起來也是很厲害的。在投資得到較大回報的同時,一定要弄清楚風險所在,如果光拿高回報而不知道風險點在哪里,是件很可怕的事,也許接下來就會是資產莫名其妙地縮水。
孩子財富觀的培養
孩子很小的時候財富觀是很難培養的,這個時候父母的榜樣作用更為重要。如果父母非常注意節約,比如隨手關燈,孩子就會從小養成不浪費電的觀念。如果他看到大人花錢大手大腳,想要什么都可以買到,也就會形成“我想要的東西都會有”的觀念。
財富觀的培養也在一點一滴的生活中,是伴隨著人生觀、世界觀同時傳遞給孩子的。大人在購物的時候,會有意無意地跟孩子講,為什么會選擇買這個,而不買那個,那么孩子也會在實際生活中慢慢地對錢有一些觀念,甚至對物品的價值有一個判斷的標準。比如我帶兒子出門,有時渴了要買飲料,我就只買礦泉水而不買可樂,盡管可樂還更便宜一些,然后告訴孩子我為什么買水,因為可樂雖然便宜,但可能給身體帶來更大的危害,水是健康的,健康也是有價值的。再比如有時候我會買減價的東西,也會跟兒子講其實減價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外表難看了一些或者不夠新鮮,但并不影響它的價值,而且可以省不少錢。孩子都是很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的,可以利用很多生活中的事情教給他很多東西,完全沒有必要嚴肅、認真地教給他什么財富觀或理財方法。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題目是“美好家庭動力之源”。總感覺這次演講比賽更象是我們女同胞共同分享創建美好家庭心得體會的盛會。因為這次演講是為女同胞舉辦的關于探討美好家庭創建,以及家庭對生活、對事業的影響。
家庭的范圍是什么?美好家庭又包括那些內容?家庭小到三口之家,中到雙方雙親,大到兄弟姐妹。在美好家庭的概念上我想家人關系、事業、感情、生活是美好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何平和這四方面的關系營造美好和諧的家庭呢?
首先,美好家庭源于責任。在我的概念里,責任的同義語就是付出。有人說,一個家庭有男主人背負責任足矣,女性談責任問題似乎力不從心。因為女性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般是被照顧的對象,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從付出的角度談一個女性對家庭的貢獻又是合情合理的。另外,還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是否還可以這樣詮釋美好家庭的概念,那就是小家庭的幸福是美好的,大家庭的其樂融融才是真正的美好。
我是家里的長女、父親的掌上明珠。1969年出生于山東泰安肥城。我幾乎集合了雙親的所有優點,母親的聰惠,爸爸的堅毅。1986年我便順利考取葛州壩水電工程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當時17歲。90年7月畢業后,分配到電業局檢修公司繼電保護班,從電檢修、調試及安裝。1996年競聘電力設計院從電設計,這個時候是我從實踐到創作的開始。那個時候工作地挑戰性時常給我巨大壓力,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母親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初步確認為癌癥。對于工作和母親的選擇上,我透支著去平衡雙方。記得當時我時常帶著圖紙穿梭于省城濟南山東省腫瘤醫院、單位和家三個地方,除了照料母親就是研究圖紙,工作到深夜2點也是常有的事兒。好在家庭的支持,我才堅持下來。不久,在我們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在未來的三年里,母親幾乎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從德州趕到濟南治療。那個時候,從濟南到德州的客車也不知道乘過多少次。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并沒有丟掉工作,在這三年里,我接到了第一套220KV變電設計,獲得了“東郊變電站改造工程設計”省級設計二等獎,積累了常人難以積累的知識財富。然世遷,盡管我們無微不致的照料母親,她也并沒有逃出病魔的連連侵襲,99年春節,母親被突發的腦益血奪走了生命,時隔一年爸爸也倒在了他奮斗一生的工作崗位上。雙親的離去讓我沉侵在悲痛之中,沒有成家的妹妹、正在讀書的弟弟顯的有些恐慌。也許繼承了爸爸的東西太多,我用不太堅實的肩膀挑起了這個家。為了照顧他們,我對丈夫給予的確是少了許多,直到現在我沒有回過婆家過春節,不是不想,只是想給弟弟妹妹一個家的感覺。對于這些公婆還是支持,這讓我對他們存在太多的感激。幾年來,妹妹出嫁,弟弟工作也都順暢,這對我心理是種莫的安慰。操心歸操心職業生涯,也并沒有因為家庭的擔子而中結。2002年5月,我由變電設計到供電公司生技部專工,從事項目資金管理;2003年2月通供電公司中層干部崗位競爭,被聘為電力設設備廠生產廠長,負責生產管理工作。體會工作上的歷程,看著小妹的孩子,自已的女兒,一家人其樂融融,一種幸福的感覺也有此而生。幸福就是付出,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
其次,美好家庭更源于一個平和包容的的心態。平和就是不急不燥、欲望隨和,這個包容可以理解為給對方犯錯誤的機會。我們沒有理由去強求不切合實際的貪欲,更不可不去包容尚存缺憾的現實。棚戶弄堂縱然不如豪宅別墅,但只要生活舒展也別無它求。現在,收入提高了,手頭寬裕了,更要平和好自己的心態。心態平和了,思想就會冷靜,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清晰。有了一顆包容的心就不會盲目去追究對方的一點點錯誤。對于丈夫和女兒,我允許他們犯錯誤,也不排除低級錯誤,但有一點,那就是得知道改正,自己改不了,我可以幫他改。就像女兒待人處世的禮貌問題,一個是她會犯不懂禮貌的錯誤再個就是我們從嚴要求,現在她無論接受誰的幫助,那怕是一丁點,那怕是我的還是她爸的幫助,她都會說聲謝謝。另外,平和、包容也是維系家庭感的重要條件。版權所有
這樣,一家子的平和包容便形成了整個家庭的和諧和健康。
最后,美好家庭是動力之源。健康和諧是美好家庭的重要標志,也是生活、工作、學習的動力源泉。正所謂內憂外患。內憂是外患的有利條件,外患是內憂的必然結果。如果內部沒有弱點,外部不良動機也不足矣形成禍害。這樣內部團結了,也就形成了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多年來,家庭責任,以及平和包容的心態讓我享受著整個家庭的幸福,更樂于我的工作和學習。
自2003年2月走上電力設備廠生產管理崗位,接任生產管理工作以來,不習慣總是有的。畢竟以前是自已動手,也總以自己的思維去考慮下屬的工作,不習慣。但從另一個解度看,這種不習慣應該轉變為全局意義上的把握以及關鍵環節的監督指導。每天,我都提前半小時上班,推遲半小時下班,現在仍是如此。如果說以前是為了適應工作,那么現在是為了更好的做工作。
篇5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不是復雜的數字游戲,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如何設計好數學家庭作業,給學生提供富于實踐性、探索性、開放性、趣味性、層次性的作業材料,提供自主活動、自主探索的機會,是提高數學家庭作業的質量,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一環。
一、作業內容生活化,呈現開放性
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家庭作業的設計,要聯系孩子的生活實際,要使孩子感到喜聞樂見。另外,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在家庭作業的設計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適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題目,不僅有利于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力求創造的心理態勢。如:教學“千克的初步認識”后的安排學生的作業是:(1)去超市找一找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2)調查:1根火腿腸、一包方便面、一瓶礦泉水、一袋醋、一個雞蛋等的重量。(3)和爸爸媽媽一起先猜一猜1千克的花生大約有多少粒?然后稱一稱,數一數。又如教完“百分數應用題”后的作業:(1)小紅的媽媽準備買4千克蘋果,每千克蘋果6.5元,如果買5千克或者5千克以上可按八折優惠,小紅的媽媽可以怎樣買?(2)小強家準備買一臺彩電,爸爸事先去兩大商場調查了一下,情況如下表:
爸爸請小強根據調查情況確定買哪一種彩電?(如果班級學生整體水平較高,可以布置學生自行調查,并得出結論)從中充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作業過程活動化,突出實踐性。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數學的真諦,才能逐漸養成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勇于創新的習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在課堂上、書本里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變得豐滿、深刻。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也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和學識,但遠遠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那樣深刻,不如動手操作掌握得那樣牢固,不如動手操作更能將有關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和能力。因此,學生的數學家庭作業應該活動化、具有實踐性,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感受、探索、應用所學知識,自主完善知識建構。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安排這樣兩道題:(1)通過度量、計算,求出制造一個火柴盒的外殼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制造一個火柴盒的內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2)如果每平方米墻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臥室,100千克油漆夠嗎?(本題學生要知道先測量出自己的臥室的長、寬和高,再求出自己的臥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積,最好還應扣除門窗的面積,然后再計算出100千克油漆夠不夠。)通過這兩題的實踐操作,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認識,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其思維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發展,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三、作業形式多樣化,具有趣味性
“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作業本來是一種操作,它不僅限于書面作業,它還可以是一項活動,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們的作業設計正應還其本來面目。
1、書面作業要創新,要講究圖文并茂,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表格、“對話”、情境圖等形式,做到“寓做作業于興趣中”。例如:教學“加和減”后,設計的家庭作業有:
(2)一只書包38元,我付50元,應找我多少錢。
2、數學家庭作業還應注重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布置閱讀一些數學故事、數學知識,開展一些數學游戲活動,做到“寓做作業于游戲中”。比如像《小學生數學報》《小學數學》等報刊書籍中有很多數學童話故事(如“丁呱呱和他的伙伴們”、“八戒分桃”等)、數學游戲(如數學跳棋、搶“30”游戲、模擬購物等)、數學發現與數學史的知識(如高斯求和、畢達哥拉斯定律等)。
3、設計一些操作、實踐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做到“寓做作業于實踐中”。例如:學了統計之后,可以布置調查所在的居民小區(或村民小組)各戶的月用水量和用電量,并完成相應的統計表或者調查報告。又例如學習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知識后,組織學生開展“學雷峰,做好事”活動(修理學校桌椅,扶正小樹苗等)。
4、設計一些制作或者創作,做到“寓做作業于創作中”。例如教學“有趣的七巧板”后,布置學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有趣的圖案。又例如學了“圓的認識”以后,布置學生用若干個圓創造一幅美麗的圖案。(如:奧運五環圖、肥豬“嘟嘟”等)。
四、作業數量個性化,迭現層次性
篇6
【關鍵詞】家庭倫理劇 丈母娘 再現 象征性殲滅 男權意識形態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2013年1月,“丈母娘成社會問題的替罪羊”入選了“2012年十大國內家庭事件”。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指出,將公務員職位的搶手、房價的瘋長怪罪于“丈母娘”的“剛需”,顯然是打錯了板子,成為“女人禍水”的翻版。
大眾傳播媒體是女性主義研究的重要場域。電視劇作為電視媒介的產品,是當下中國最重要的大眾文化形態之一,不僅是使原子化的個人與外部社會相聯系的擬態符號系統,同時還具備建構并強化社會主流倫理價值觀的功能。
當“婆媳矛盾”的題材由于被開發過度引發審美疲勞,“丈母娘與女婿”便成為大眾審美的新燃點。本文以2012年的熱播劇《丈母娘來了》作為典型文本,檢視“丈母娘”這一形象的媒介再現,拆解其中男權意識形態的運作機制,從而探討媒介是如何維護男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將家庭關系、代際關系的失諧歸罪于丈母娘的。
二、理論探討
(一)家庭倫理劇
家庭倫理劇是以家庭生活為背景,敘述家庭成員生活狀況和生活經歷、表現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和情感糾葛,體現中國傳統道德倫理的電視劇。家庭倫理劇“更多地把重心橫移到個體婚姻的狹小空間中,有著明顯向內轉、私密化的趨勢。對人倫親情、兩性關系、婚姻質量、家庭責任的關注明顯超過對社會歷史宏觀問題的揭示與表現。”
家庭倫理劇作為類型劇的一種,常常遵循已經成型的一套敘事模式。例如,以“丈母娘”為題材的類型劇幾乎都是這樣的套路:一對小夫妻是如在女方母親的阻撓下,數次聚散離合,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一類的電視劇借助“丈母娘”這一形象,構造了“老年”與“青年”、“保守”與“文明”、女人”和“男人”、“鄉村”和“城市”等模式化的二元對立關系,來構造影片的敘事框架以及價值體系。
(二)女性主義影視批評
1978年,美國社會學者蓋伊?塔奇曼在《壁爐與家庭:媒介中的婦女形象》一書的《前言:大眾媒介對婦女的象征性殲滅》中指出,在諸多大眾傳播媒介中,尤其是電視以及電視廣告中,婦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殲滅。她從三個方面闡釋這一概念:被責難,被瑣碎化,被忽略。這篇文章被認為是女性主義影視批評的奠基之作。
家庭倫理劇中以女性為目標受眾,主要情節也圍繞女性的日常瑣事和情感心態展開。一方面,觀看家庭倫理劇被認為是女性在男權話語的包圍下尋找自身話語空間的“愉悅政治”,另一方面,女性在觀看過程中又再次被裹挾進家庭倫理劇構建的男權意識形態之中。
三、“丈母娘”的媒介再現
《丈母娘來了》是2012年梁山導演的一部家庭倫理劇。該劇講述了北京男青年劉波和上海女白領趙蔓蔓攜手克服趙蔓蔓媽媽為代表的一撥人的重重阻撓,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電視劇中的“蔓蔓媽”這一形象是當下家庭倫理劇中丈母娘形象的典型代表。
(一)敘事空間
敘事空間分析起源于文學批評,后逐漸成為電影研究的重要范式。敘事空間理論認為,敘事是“日常生活的實踐”,電影電視中的“空間”并不僅僅是對日常生活空間簡單、機械的復制,而是物理空間與隱喻空間的結合,影視作品的物理空間建構中,隱含了錯綜復雜的權力關系,與性別、階級、種族等壓迫機制緊密勾連。
女性主義媒介研究重視對媒介文本中女性的活動空間的考察,女性的活動空間常常與公共生活相隔絕,被置放進閉塞、私人的家庭空間之中。電視劇《丈母娘來了》中,丈母娘蔓蔓媽這一角色的活動空間則是以“家”為中心的向外輻散,哪怕她出現在公共場合,也都是與家事有關。
1.家庭:上海的老房子、北京的新房子。在電視劇的開頭,蔓蔓媽出現的場景是在一座老房子里與鄰居聊天搓麻將。她在上海的家位于老街深處一條狹長逼仄的弄堂中。
而在女兒趙蔓蔓和女婿劉波北京的小家里,蔓蔓媽為了不讓北京的婆婆欺負自己的女兒,再次從上海老家搬到北京,和婆婆一起常駐這對小夫妻家,兩個人展開拉鋸戰,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導致小夫妻倆關系也變得緊張。
除了在上海的房子搓麻將、在北京的房子與婆婆斗氣,劇中還多次出現蔓蔓媽在家中晾曬衣物、養護花草、打掃房間、買菜做飯的鏡頭,她的主要活動都在家庭中為繞家事、家務展開。
2.社會:銀行、公證處等。劇中也有少量場景描述了蔓蔓媽的社會生活,但都是為了“家事”而不得不進入社會。例如,趙蔓蔓前男友突然造訪并贈送了一百萬給蔓蔓媽,蔓蔓媽拖著一箱現金去銀行。這是丈母娘這一角色第一次與社會生活產生交集。然而,當蔓蔓媽咨詢存款事宜時,她與銀行職員打交道一改平時的自信張揚,表現得噤若寒蟬,對存款之類的事沒有任何經驗。同樣第11集,蔓蔓媽拿著女兒女婿的房產證去公證處檢驗,與工作人員交流時她畏畏縮縮。可見,在家庭之外的社會領域,蔓蔓媽被塑造得沒有社會生存能力。
綜上,在電視劇里由家庭、家事、家務搭建而成的物理空間中,丈母娘這一形象被再現成一個遠離社會的邊緣人物。她似乎已被外部世界“開除”了,成了被家事纏繞、無法進入社會的人。
(二)家庭關系
《丈母娘來了》將丈母娘蔓蔓媽這一角色置入了三組關系,分別是她和趙蔓蔓的母女關系,和劉波的“丈母娘-女婿”關系,以及和劉波的媽媽王老師的“丈母娘-婆婆”關系。這三組關系折射了“青年-老年”的代際對立、“女性-男性”的性別對立以及“寡居普通市民-城市知識分子”的階層對立。
1.“母親-女兒”的代際對立。在第一集,當蔓蔓媽在麻將桌上與牌友談論女兒婚嫁的問題時,其中一個牌友稱要給蔓蔓介紹對象。并強調對方是有房子的。這時,蔓蔓媽的臺詞是:
“明天,明天我就讓她回來。我什么時候讓她回來都可以。”
接著在隨后的劇情發展中,蔓蔓媽因為貪財收下了蔓蔓的前男友嚴小武送的一百萬,因此多次強迫女兒從北京回上海來見嚴小武。蔓蔓媽在和女兒的相處中,表現得強勢、霸道。
在劇中,起初,女兒趙蔓蔓對母親幾乎是言聽計從的,但到了最后,經歷了一系列坎坷挫折,趙蔓蔓不再依賴母親,變得堅強獨立。
家庭倫理劇中青年一代往往象征著獨立、自由、文明和開放,而老年人卻往往扮演著迂腐、守舊、落后的負面角色。電視劇中蔓蔓媽和趙蔓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控制-被控制-反控制”,母女關系的前后轉變體現了“老年人-青年人”代際關系的對立和沖突。
2.“丈母娘-女婿”的性別對立。劇中“丈母娘-女婿”這一對關系之間,除了和母女關系一樣有代際沖突外,同時還隱含著女性和男性的性別刻板印象。
丈母娘蔓蔓媽和女婿劉波初次交鋒是在第二集,第一次見面時,蔓蔓媽盛氣凌人,千方百計阻撓婚事,對買房子提出諸多不合理的要求。最初在女兒未出嫁時,蔓蔓媽和劉波的相處模式表現得“女強男弱”。
但一旦女兒出嫁后,兩人的相處模式反轉成“男強女弱”。按中國傳統觀念,嫁出去的是“別人家的人了”,所以必須要討好女婿,才能讓女婿對女兒和自己好一點。
家庭倫理劇建構出這樣的性別秩序:作為老年婦女的丈母娘是蠻不講理的,而是作為青年男性的女婿則是理性、有素質的。丈母娘在最初之所以表現得具有壓迫性,但那是因為女兒尚未出嫁。一旦結婚后,女婿成為擁有支配權力的家長。因此,丈母娘的強勢是一種表象,其實質上仍然是“男尊女卑”。
3.“丈母娘-婆婆”的階層對立。作為遵循著一定敘事套路的類型劇,家庭倫理劇除了重復再現“老年-青年”“女性-男性”等對立關系外,還常常構造“農村-城市”“南方-北方”“貧民-富人”等地域和階層上的二元框架,具體到這部電視劇中,則是“底層普通市民-中產知識分子”的階層對立。
劇中蔓蔓和劉波婚后,王老師(劉波的母親)和蔓蔓媽先后住進了夫妻倆的新房。蔓蔓媽是寡居的普通市民,而劉波的母親則是教師出身。由于兩人在興趣、性格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于是她們在蔓蔓和劉波婚后一直沖突不斷。
盡管這部電視劇中的丈母娘是“小市民”,婆婆是“知識分子”,二者之間存在階層對立關系,但無論是丈母娘還是婆婆,她們在劇中都扮演著同樣不討好的角色:刁蠻,刻薄,精明世故,插手下一代婚姻。男權意識形態下的家庭倫理劇對女性形象的刻板再現并不分社會階層。
(三)社會角色
前文從敘事空間的維度論述了“丈母娘”這一角色是如何被緊密地捆綁在家庭、家務與家事上,而與社會公共空間脫節。接下來,將試圖進一步探討為何“與世隔絕”的丈母娘會成為社會問題的替罪羊。
電視劇中,“房子”是丈母娘蔓蔓媽這一角色幾乎所有行為的動因,這似乎隱含著這樣一個信息:處于社會邊緣的丈母娘是房價上漲的幕后推手,也是年輕人“婚房之痛”的始作俑者。男權意識形態的支配手段體現往往體現在對行為主體和客體的“反轉”與“錯置”上:
將一組互動關系中兩方的結構關系對調,形成原先弱勢者反轉為強勢者,或者強勢者反轉為弱勢,這就是意識形態運作中的“反轉”策略。以丈母娘為代表的老年婦女是社會的邊緣人群但在劇中,卻被再現成一個刁蠻、霸道、欺軟怕硬的人,而女兒女婿為代表的青年一代,他們本應該是社會的主流人群,在劇中卻成了受母親擺渡、受婆婆(丈母娘)欺負的弱者。
“錯置”(displacement)是在論述層次的歸罪過程中,將另一行動者置放于肇因者的位置,或以抽象性的代名詞代表,使真正的肇因者得以隱形。具體到這部劇中,是將“婚房之痛”的真正原因隱藏了,簡化了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將房價高這一個社會問題簡單地歸罪于丈母娘對女婿的逼迫。
四、結語
前文通過對《丈母娘來了》這部劇總“丈母娘”這一角色的活動空間、家庭關系和社會角色進行了分析。
在女性主義媒介研究領域有蓋伊?塔奇曼提出的“象征性殲滅”這一視角下,研究發現,在家庭倫理劇的敘事模式中,“丈母娘”的敘事空間往往局限在家庭內部,其主要活動是“家事”與“家務”,她的主體性“被瑣碎化”了。同時,她與社會公共生活脫節,在社會中被“被忽略”了。在家庭中,她和女兒、女婿以及婆婆呈現出代際、性別與階層的對立,是家庭失諧的主因,同時,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反轉”和“錯置”下,成為“婚房之痛”這一社會問題的替罪羊,是被責難對象。
不可否認的是,家庭倫理劇所構建的價值體系中往往有懲惡揚善、批判物質主義、倡導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互相關愛的道德教化功能。但同時也應該重視,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捍衛以及對社會強勢主流人群的迎合,極有可能會導致男權意識形態的悄無聲息地嵌入其中。
參考文獻
[1] 邵奇.中國電視劇導論(第1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 戴清.人倫之和的主調與變奏[j].當代電影,2005(2).
[3] 曹晉.批判的視野: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評述[J].新聞大學,2005(4).
[4] 程錫麟等.敘事理論的空間轉向:敘事空間理論概述[j].江西社會科學,2007(11).
篇7
“計時隔離”的時間
“計時隔離”的時間和孩子的年齡成正比:即一歲一分鐘。比如2~5歲的孩子應接受2~5分鐘的“計時隔離”時間,如果是6歲的孩子,那么“計時隔離”就是6分鐘。孩子一旦進入“計時隔離”區域,父母就開始計算時間,而不是等到孩子完全安靜下來才開始計時。“計時隔離”的時間不能很長,因為時間過長,孩子很快會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把隔離懲罰變成一個有趣的活動。
“計時隔離”的地方
“計時隔離”的地方選擇在父母能夠看到,便于監控的地方。如果孩子和家人大多數活動發生在客廳,那么“計時隔離”的地方可以在客廳。在客廳的角落,放一把椅子,讓孩子坐在椅子上。對于年紀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讓他們回自己的房間里。但是,父母會先告知孩子在“計時隔離”時,不能進行其它活動,如看電視、玩玩具、閱讀等。
“計時隔離”的過程
在實施“計時隔離”之前,父母會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讓他們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是不可接受的。比如父母對孩子說:如果我數到三,你還不把你的玩具撿起來,放進盒子的話,我會給你們“計時隔離”。
如果孩子聽到警告后停止了不良行為,那么父母一定會好好表揚孩子,鼓勵他們的正確行為。反之,如果孩子拒絕接受父母的警告,那么父母會在給出警告以后的1分鐘內,冷靜地把孩子帶到設定的“計時隔離”的地方。
在實施時,父母會用鬧鐘,定好“計時隔離”的時間。有了鬧鐘的幫助,父母就不用記掛著“計時隔離”的時間有沒有結束,也避免孩子在“計時隔離”期間,不停地詢問父母:時間到了嗎?
篇8
關鍵詞: 家庭倫理劇 時代化 多元化 審美化
近年來,家庭倫理劇作為電視劇類型中的主力軍,在不斷熱播的同時,其收視率也隨之一路走高,成為當下業界關注的對象之一。在引領大眾化電視消費的同時,它所具有的精神內涵與審美意蘊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世俗生活的時代化書寫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文化層次上來講,上世紀八十年代盛行的精英文化逐漸退居次席,取而代之的是大眾文化,亦稱為平民文化。當下,世俗化的市井文化、普通人的生活和通俗化的語言,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在電視劇創作方面,作為以家庭生活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倫理劇,承載了人們對于大眾文化的審美訴求,滿足了觀眾的潛在的審美期待。近年來獲得較大影響的家庭題材的電視劇有《金婚》、《媳婦》、《孝子》、《更年期的幸福生活》、《新結婚時代》、《我的丑娘》、《婚姻保衛戰》、《蝸居》,等等,都是將人物置于社會的巨大變革之中,讓主人公在新舊的變革中,在社會與經濟的交織中,在價值觀的選擇上,作出自己個人的判斷,具有鮮明的時代觀念。
在家庭倫理劇的創作過程中,僅僅局限于反映家庭圈子里的故事是不夠的,因而創作者大都試圖通過家庭這一社會的細胞來反映時代的變遷,在基于對婚姻、家事、愛情、親情等內容表現的同時,來尋求家庭與社會的內在聯系,從而增強作品的厚重感和文化內涵。如在《新結婚時代》中,時間的跨度很小。電視劇一開始的時間便是當下,是對男女主人公結婚以后種種問題的表現,并沒有對兩個人美好的感情進行過多的描寫。2009年底熱播熒屏的《媳婦的美好時代》,它的編劇是一直以創作婆媳、保姆題材聞名的王麗萍。而她最為擅長的,則是將故事背景立足于當下社會,用新視角講述老話題,對看似瑣碎的日常生活細節進行篩選和雕琢,展現出普通家庭、婚姻中的種種現狀。如今,“80后”的婚戀問題早已相當普遍,社會中出現了大批的“剩男剩女”。另外,離婚率居高不下,離婚后的重組家庭又衍生出新的問題。于是“80后”的媳婦如何處理好與多個婆婆、小姑子等關系的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編劇正是緊緊圍繞這一社會形態和受眾心理進行創作,與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又如《金婚》就是用時代的變遷來構成故事的外部結構,導演巧妙運用編年體的形式,講述了文麗與佟志這對夫妻五十年坎坷婚姻路。本劇在男女主人公情感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反映了建國五十年我國社會發生的重大變化,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對于觀眾來講,特別是那些同樣經歷過、、、改革開放的觀眾,欣賞電視劇的過程就是回憶自身經歷或者身邊人經歷的過程,類似的人生體驗極大地影響著他們的審美接受,自然能夠引發他們的審美共鳴。這樣將人物置于特定的年代下的特定環境來表現,把普通家庭平凡的世俗生活與時代的更替、社會的巨變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認同感。
二、傳統倫理的多元化重構
近年來,進入小康社會的中國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在物質文明提升之后,精神文明勢必成為當下人們的訴求之一。現代社會在不斷的轉型與變革中,開始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特別突出的是對家庭成員的關系、倫理道德觀念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傳統的倫理規范在不斷被解構的同時,也必然會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因此,對于傳統家庭的反思和新型家庭關系的建構,以及對傳統家庭倫理的懷舊等,就成為家庭倫理劇在創作上所體現的必然趨勢。同樣地,正是由于其在精神文明所承擔的責任,造就了家庭倫理劇的收視保障,掀起了家庭倫理劇的一個又一個收視熱潮。
如電視劇《半路夫妻》描寫的是當代都市人的再婚現象,它所關注的是社會上日益漸長的離婚后再婚現象,給了觀眾一個新的觀看視角。劇中人物胡小玲與丈夫江建平離婚,并不是由于第三者家庭暴力等因素,只是為了結束一段兩人都厭倦的這段命中注定的婚姻。這樣從一開始就給觀眾一個全新的感受,把兩人的感情破裂建立在一個并不消極的觀念下,可以說這是對于傳統的顛覆。同樣,也使觀眾充分理解了他們之間的難處與苦衷,能夠理智地對待自己的婚姻與愛情,特別是離婚問題成為社會的關注的焦點之一的情況下,具有更加典型的積極意義。雖然《半路夫妻》講述了一個婚變的故事,也是對原有婚姻價值的否定,但是它從中體現出的對婚姻價值的再認識是傳統倫理價值的回歸。婚姻雙方不再只是承擔義務和責任,也開始追求和享受權利,這是其創作的內涵所在。《半路夫妻》不是簡單地去演繹一個離婚與再婚的故事,而是深入到婚姻的內涵和更深刻的文化內涵中,表現出當代社會現代觀念與傳統觀念雙重影響下的個人的婚戀觀,符合受眾的期待視野,滿足受眾的心理需要。
此外,《我的丑娘》、《親兄熱弟》、《孝子》、《婚姻保衛戰》分別以母子關系、兄弟手足、父子及夫妻關系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不同的家庭中的各種倫理關系,在不斷結構傳統道德的同時,也以不同的視角展示著人性的回歸和多元化的倫理重構。其中《婚姻保衛戰》選取了四個不同類型的現代都市家庭,通過對四個家庭各自產生出來的不同矛盾,力圖展現在當下社會家庭生活中,由于新式家庭問題引發的新式家庭戰爭,并從這些家庭戰役中,為婚姻中的夫妻雙方總結出如何保衛家庭、保衛婚姻的全新生活理念。這些構成了新型社會條件下對傳統倫理價值觀念的全新闡釋:其實婚姻中的夫妻矛盾,大多都只是由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沒有什么不可調和的真正矛盾,關鍵在于用一種什么方式、什么心態去面對這些問題。
三、美善統一的審美化關照
在我國電視產業日益成熟的今天,電視劇發展在日趨產業化的同時,深深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家庭倫理劇作為電視劇類型中的主力軍,它在審美價值上所表現出的人性關懷、生命意識,撫慰了人們的心靈,滿足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成為最具審美化關照的劇種之一。它的大部分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正是將以“仁”為核心的人文關懷貫穿于審美形象的營造之中,通過從平民化的視角來塑造倫理化的人物形象,把濃重的人情味注入其中,達到對“善”的一種真實還原,滿足觀眾的審美要求。在這樣的審美訴求下,家庭倫理劇勢必會在“人性善”、“善惡有報”等方面下足功夫,以達到創作者的意圖,即將自己的藝術主張注入作品中,通過中國各式各樣的家庭倫理道德問題,完成在審美價值層面上的美善統一。
為了更好地實現美善統一的原則,導演都會從親情、善良等方面入手。大部分作品的審美價值恰恰是展示人物的道德境界即人物的善良來贏得人們的審美同情從而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的。[2]《我的丑娘》這部電視劇講的主要是兒子因為母親丑娶不上媳婦而“拒絕”認母,母親以其人丑但心美最終與兒媳兒子相認。《我的丑娘》引起觀眾共鳴并取得高收視率的核心所在,便是一個個與“孝”相關的文化符號,被觀眾解碼產生選擇性注意,進而選擇性理解,再選擇性記憶。“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東方特色的倫理思想之一。這也是這部劇的核心所在。
總之,家庭倫理劇作為一個熱門的電視劇創作劇種,由于其承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一直備受國內電視觀眾的厚愛,這也是我們對其探研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離異家庭青少年 媒體形象 偏見 糾正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3)04-0117-07
一、問題與背景
《父母離婚孩子易患濕疹》《父母離異,孩子得了多動癥,誰之過!》《父母離異致孩子心理失衡 單親家庭子女差生多》《調查顯示:離異家庭孩子數學成績和社交能力差》《離婚家庭易致孩子性格缺陷交往能力減弱》……這是一些我們從報紙、網絡、廣播、電視新聞等媒體報道中讀到的信息。其主體聲音是父母離婚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影響孩子身體健康,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損害孩子學習能力等,總之,父母離異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極其嚴重。媒體的大聲疾呼可能引起社會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高度關注,敦促政府、社會各界對青少年施予援手,更要警醒為人父母者保護婚姻,關愛孩子。應該說媒體的初衷是善良的,動機是積極的,但是結果一定好嗎?
多病、厭學、低能、缺陷、偏差、問題等字眼撞擊著我們的神經,這就是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媒體形象嗎?這樣的媒體形象是如何形成的?當社會以這樣的刻板印象看待與解讀離異家庭青少年時,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需要我們進行全面、理性、深刻的思考與探討。
二、文獻回顧
圍繞著離異家庭青少年問題國內研究基本形成了兩大關注點:一是父母離異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成長發展的影響,二是父母離異與青少年犯罪之間的關系。研究者們在呈現、梳理、解釋、分析上述兩個關注點的過程中,基本形成了三派觀點:“家庭殘缺論”、“家庭沖突論”和“有限影響說”。
“家庭殘缺論”認為,“青少年健康成長需要一個保障機制,即家庭結構的完整。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角色各不相同,對青少年有重要的意義。擁有雙親撫愛、健全家庭的青少年更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長。反之,父母離異導致的家庭破碎,對青少年而言是一種家庭結構的殘缺,將對他們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葉文振、徐安琪:《父母離婚與子女福利——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學術啟示》,《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循著這一研究路徑,眾多研究著力凸顯父母離異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長發展的消極影響,驗證父母離異與青少年犯罪之間的相關性等。④韓曉燕、魏雁濱:《離婚家庭青少年研究——一個獨特個案的反思》,《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研究者大多使用定量研究法,采用引進或自編量表對離異家庭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并將其與完整家庭的青少年進行比較,父母離異——家庭殘缺——孩子出現問題是最為常見的線性解釋。“家庭殘缺論”的內在理論基礎是結構功能主義,結構決定功能,結構殘損必然導致功能損傷是其基本傾向。近年來,這一傾向受到了一些挑戰,有研究發現,結構損傷并不必然導致功能缺失,父母離異反而激發了孩子的成長潛力,這樣的案例也不少見。
“家庭沖突論”認為,與家庭結構破碎相比,離異家庭青少年產生問題更多歸因于離婚前的父母沖突。父母之間的敵意和對抗導致家庭關系惡化,使孩子經歷緊張、痛苦和不安全感。青少年長期生活在父母的爭吵與打罵中,即便在離婚后,父母間還互相指責、埋怨甚至推卸責任,最嚴重的是把子女當作要挾對方、控制對方的籌碼,將婚姻沖突的惡果轉嫁于孩子,導致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父母沖突的陰影中,嚴重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蔡志海的調查研究顯示:“37%的孩子在父母離婚五年后仍非常的郁悶和沮喪,在他們中間發現了許多越軌行為,如吸毒、偷竊、濫交和酗酒等。家庭結構對于青少年犯罪的影響甚至比貧困等因素的影響更大。”蔡志海:《父親缺位與青少年犯罪的因果關系》,《中國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這一觀點強調父母沖突及其“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干擾,父母之間的“拉鋸戰”、“持久戰”使孩子左右為難,不得安寧,倍感煩惱,這是最大的負面影響。
“有限影響說”是相對較新的觀點。徐安琪等研究者不完全同意“家庭殘缺論”、“家庭沖突論”的觀點,認為父母離婚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嚴重。透過千余名中小學老師的視角評估父母離婚影響孩子的最主要因素,結果發現并非離異事件本身對孩子的影響最為顯著,而是父母離婚后對孩子是否盡職最具解釋力。④該研究力圖消除以往把夫妻倫常與國家社稷相關聯的思維定勢以及將單親家庭子女等同于問題兒童的刻板印象,認為“以往的研究著力于推論或驗證離婚的負面效應及其對孩子的不良影響,許多學者及一些傳媒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偏頗思路與夸張渲染,強化了受眾對離異家庭孩子的消極、否定評價,乃至影響到社會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修改,離異家庭的子女也因此受株連而遭遇不公正待遇”。徐安琪:《父母離婚與子女犯罪關系的學術撥正》,《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徐安琪、葉文振2001年開展的對上海500名父母離異的孩子及其家長、班主任的定量研究結果顯示,婚姻破裂雖對學齡子女的生活福利、學業、品行、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有消極影響,但其負效應并非如一些學者所推測或傳媒所渲染的那么嚴重,不少孩子在家庭變故的挫折經歷中成長、成熟。徐安琪:《問題兒童?缺陷兒童?異常兒童?——千余名教師視角中的父母離異學生》,《青年研究》2002年第3期。還有學者認為父母離婚對青少年子女具有部分積極意義,“離婚家庭使孩子擺脫了離婚前的紛擾狀態,為青少年帶來了和平的成長環境,這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王世軍:《單親家庭及其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學海》2002年第4期。離異家庭的青少年自立愿望得到加強,與單親父母之間增進了情感交流,而且部分子女在父母離異后生活技能提高。王金云:《我國特殊結構家庭子女問題研究綜述》,《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09年第1期。
持“有限影響說”觀點的研究者指出了媒體報道離異家庭青少年時的偏頗思路與夸張渲染,導致了社會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消極認知與否定評價。但此類報道的視角、數量、性質、影響究竟如何,相關梳理很少,更缺乏對這種媒體偏見的深刻分析,這正是本文力圖推進的地方。
三、基本思路與研究設計
1基本思路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研究法,收集整理2002-2012十年間大眾媒介中關于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報道,進行篩選分類,呈現新聞報道中建構的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形象及主要表現。在對新聞報道整理分析的基礎上,選取有代表性的篇章,對其報道的方式、內容和推斷邏輯作深入解讀,以考察新聞媒介評價離異家庭青少年的思維邏輯與推理機制,揭示媒介報道方式與離異家庭青少年形象建構之間的內在關系。
2研究設計
(1)限定條件搜索新聞報道。大規模搜索統計之前,我們進行了預先的探索性搜索,結果表明:百度搜索所得到的結果與谷歌、新浪愛問等搜索系統所得的結果基本相似。考慮到研究的可行性與媒體資料的代表性,本研究分析樣本全部取自百度新聞搜索系統。筆者對搜索條件進行了設定。首先是新聞報道橫亙時長,選取2002-2012十年間的媒體報道。其次是查詢關鍵詞位置,選取離異家庭青少年、離異家庭子女、單親家庭子女等關鍵詞,在百度搜索查詢關鍵詞位置設定在“新聞標題”中搜索,結果顯示5279篇新聞,實際打開閱讀的報道是1034篇。
(2)篩選新聞確定研究樣本。在搜索到的1034篇新聞中,存在較多與研究主題、研究對象不符或重復篇章。經過篩選與剔除符合要求的報道有316篇,作為本研究的最終樣本。
(3)整理分析設定研究編碼。根據研究目標,我們設立了6個內容分析變量,作為對新聞樣本進行編碼分析的線索,6個變量及取值分別為:
變量一,新聞來源。取值分為:網絡與報紙。
變量二,新聞來源媒體的性質。取值分為:主流和一般。主流媒體指中央媒體、各省、市黨委機關報及相應網站,如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其他則是一般媒體。
變量三,新聞來源媒體的級別,取值分為:國家級和地方級。
變量四,新聞標題中體現的評價。取值分為:正向、負向、中性。判斷依據主要根據標題出現的關鍵概念及基本傾向與社會主流價值判斷的契合程度。例如“堅強”、“獨立有主見”、“體諒父母”等為正向評價;“心理障礙”、“自私冷漠”、“違法犯罪率高”等為負向評價;“需要被關愛”等為中性評價。
變量五,新聞內容中表明的評價。解讀新聞報道的具體內容,提煉出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評價。取值分為:正向、負向、中性。
變量六,新聞動態分析。分析2002-2012十年間的新聞動態,從中發現相應特征,并對與之相關的關鍵事件進行分析描述。
(4)深入解讀呈現媒體形象。為了提煉媒介中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形象及表現,我們對316篇新聞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讀。其一是計詞法,對報道文章中與研究問題相關的關鍵詞出現的次數進行統計。其二是概念組分析,將與研究內容有關的關鍵詞分成群組,設定為理論假設的相關變量,作為深度分析的依據與支撐。
四、媒體建構的離異家庭青少年形象
筆者對研究樣本中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進行統計,媒體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總體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所體現的媒體評價
新聞標題新聞內容媒體評價頻數百分比頻數百分比正向評價185.7226.9中性評價4615.1247.5負向評價25279.227285.5合計316100.0316100.0
表1的統計表明,無論是新聞標題還是新聞內容,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負向描述都占絕大部分,比例在75%-85%之間,媒體中的離異家庭青少年基本形象為負面。究竟有哪些負面形象?具體表現如何?呈現如下:
1受害者
新聞報道敘述中,父母離婚對青少年意味著“心靈的創傷”、“不散的陰霾”、“揮之不去的陰影”,離異家庭青少年普遍很“受傷”。
(1)生理健康受損。此類新聞報道大多引用國外相關調查研究數據,證明青少年在父母離異后有身體健康受損的風險。他們在生活中往往不健康飲食、缺乏鍛煉,容易過早發生、濫用及酗酒,罹患中風、多動癥、過敏性皮膚病等病癥及死亡的幾率較一般家庭成長的青少年更高。
(2)學業表現受害。新聞報道認為離異家庭子女更容易出現學業受損,在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表現不良。首先是學習成績差。經歷父母離異的青少年,學習成績退步較為明顯,差生較多。令人好奇的是出自父母離異家庭的青少年最常見的是數學成績差。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金賢植稱離婚對孩子的數學成績影響最顯著,離異家庭孩子的數學成績比同班同學要差。《離異家庭子女數學差》,中國日報網站,2011年6月4日。其次是學習能力弱。報道稱離異家庭子女的學習能力較弱,存在更多的學習障礙。單親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學習能力比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弱一些,存在更多的學習障礙。《單親家庭孩子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人民網,2008年9月9日。離異家庭子女遭遇父母爭吵不休、糟糕的心情、生活不穩定等因素,會嚴重影響他們的閱讀、理解、計算和邏輯思維能力。《調查顯示:離異家庭孩子數學成績和社交能力差》,《長春晚報》2011年7月15日。再次是學習興趣低。報道稱離異家庭子女學習興趣降低,“不愛學習”、“厭學情緒重”、“逃避學習,沉溺網絡”。最后是退學率較高。有媒體引述丹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不管父母的社會地位如何,父母離異的孩子比與父母同住的孩子更容易退學。在父母離異的孩子中,306%的人經過9年義務制教育后退學;而在與父母同住的孩子中,這一比例僅為138%。《父母離異的孩子更容易退學》,青島新聞網,2005年3月22日。
(3)心理情感受傷。新聞報道認為,經歷父母離婚的青少年心理籠罩著一層陰影,無論在心理層面還是情感層面都蒙受著巨大的創傷。“像根草”——被忽視、被遺棄感。有媒體渲染稱,父母離異青少年的身世凄楚可憐,心靈遭受創傷,“像根草”一樣被家長忽視,感覺自己是多余的,被人遺棄感滋生。“玻璃球”——心理脆弱,不堪一擊。離異家庭的孩子被媒體描述成“玻璃球”,心理脆弱,不堪一擊,經歷父母離異后往往心理失衡,自我調節及適應能力差,輕者產生心理偏差,重者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心理扭曲。“含羞草”——過度自我保護。媒體描述的離異家庭青少年,因為害怕受到傷害,像含羞草一般稍有風吹草動就閉合,自我保護意識與自我防御機制極為敏感。這些孩子往往自尊心很強,不想讓老師和同學們知道他的單親身份,更不需要大家的憐憫,他們會把大家的同情看成是對自尊心的嚴重侮辱。《淺談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突出問題和對策》,中國婦女網,2011年5月5日。
(4)成長發展受阻。我們在新聞樣本中找出表征成長發展層面的關鍵詞,并對它們在文中的出現頻次作了相應統計。如表2所示。
從表2的統計中可以看出,媒介塑造的離異家庭青少年在情緒、性格、人際交往等社會性發展層面存在重重阻礙,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負面情緒嚴重。通觀316條新聞,描述離異家庭子女負面情緒的字眼比比皆是。占前三位的分別是:痛苦、孤獨、仇恨和焦慮。此外還有悲傷、煩躁、自責、恐懼等,嚴重干擾了青少年的成長發展。性格缺陷明顯。離異家庭青少年性格表現出內向自卑、多疑偏激、自私冷漠、任性叛逆、固執逆反等特征。其中自卑在新聞樣本中出現的次數最多,為139次。很多新聞報道引用“研究結果”、“專家觀點”支撐此結論。人際交往偏差。報道認為,離異家庭子女在社會生活中承受著巨大壓力,外人異樣的眼光、同情與嘲笑,加劇了他們的自卑內向,人際交往受到限制。不僅如此,來自離異家庭的青少年還常常自我封閉,自我保護機制突出,表現出較高的防備心,甚至影響到他們成年階段的戀愛與婚姻。許多單親家庭發生變故時,恰恰是在子女的青少年時期,他們有著比同年齡孩子更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對環境的怨憤感。這些情感易導致他們人際交往能力下降,與同伴結成友誼關系困難,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調整和幫助,這些不良情感會逐步積累起來,導致心理上的交往障礙。《教師坦言單親孩子五大“欠缺”》,新華網,2004年3月31日。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后來發生非婚生育和遭遇離婚的可能性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中國高離婚率調查:6成少年犯來自離異家庭》,《民主與法制時報》2008年4月27日。
表2 離異家庭青少年新聞報道的關鍵詞統計
成長發展層面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序情緒痛苦551仇恨502孤獨483焦慮483消極424抑郁405恐懼336暴躁277怨恨248悲傷159厭學159煩躁1210自責1011易怒612厭世313悲觀214性格自卑1391敏感612孤僻543脆弱414內向335冷漠316自私287任性238自閉189叛逆1710多疑1411偏激1112固執513以自我為中心414人際交往缺乏安全感301仇視112敵對93不信任他人84攻擊性55婚戀難36
2缺失者
新聞報道中,離異家庭青少年的“缺失者”形象尤為顯著。具體在以下四方面:
(1)家庭關愛缺乏。大量的新聞標題折射出離異家庭青少年缺乏關愛。如《缺愛的羔羊易迷途:六成工讀生來自殘缺家庭》《父母離異缺乏關愛害他一生,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占七成》《離異家庭缺關愛 少女盜竊入班房》。大眾媒體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報道,形成了一種模式化的敘事邏輯:父母離異——缺乏關愛——出現偏差,導致犯罪。
(2)家庭教育缺位。媒體認為,社會文化對人的性別角色有一定的要求,健全的家庭教育是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天然結合,沒有父親的男孩或沒有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缺少非撫養方父母的教育與陪伴,單親父母的教養方式容易出現偏差,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極為不利。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與家庭結構的完整與否有直接的關系。夫妻離異,家庭結構變得不完整,勢必會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出現缺損。《為離異家庭子女療傷,學校能做什么》,《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08年6月29日。
(3)家庭功能缺損。結構功能論主張,完整的家庭由父親和母親共同組成,父母雙親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缺一不可。媒介遵循傳統的家庭功能論,認為家庭功能依賴家庭結構存在,家庭結構的瓦解,家庭功能必然隨之喪失。在離異家庭中,孩子由于失去了父母一方甚至雙方的關愛與呵護,穩定與安全的基本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因此在情緒和性格的發展上,極易出現各種問題與障礙。《單親家庭的孩子能力更強》,《每日新報》(天津)2011年4月14日。
(4)家庭關系失調。基本的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夫妻離異,婚姻關系的解除意味著夫妻關系解散,伴隨而來的是家庭關系的失調。媒體認為,父母離異之所以會對孩子成長產生一系列消極影響,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結構破裂導致家庭關系失調,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造成的。《離異家庭孩子的感情世界》,新華網寧夏頻道,2009年9月13日。
3越軌者
新聞媒介建構的離異家庭青少年的第三個形象是“越軌者”,具體表現為:
(1)偏差行為多。根據對新聞樣本的統計,離異家庭青少年存在較多偏差行為,出現頻次較高的依次是網癮、輟學、厭學、離家出走、拉幫結派、抽煙、喝酒與自殺等。
(2)犯罪率較高。新聞報道顯示,離異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主要的犯罪行為有偷盜搶劫、聚眾斗毆、故意傷害與殺人、賭博、猥褻、縱火綁架、投毒吸毒販毒等。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與單親家庭子女聯系在一起。與日俱增的“單親”孩子,被視為青少年犯罪的“重點嫌疑”群體、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少年。《單親子女被視為我國青少年犯罪“重點嫌疑”群體》,新華網,2004年3月31日。通過對新聞樣本的分析,我們發現與離異家庭青少年犯罪相關的新聞報道呈現動態趨勢,一些典型案件與關鍵事件的出現導致新聞報道數量激增,對離異家庭青少年負面刻板印象的夸大與渲染力度也隨之加重。例如,2002年1月29日、2月5日和23日,22歲的清華大學機電系學生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先后用硫酸潑傷了5只熊。事件曝光后引起極大社會反響,犯罪嫌疑人劉海洋離異家庭的背景與清華大學學子身份引發社會極大關注。又如,2008年7月1日,楊佳攜帶尖刀等作案工具闖入上海閘北公安分局機關大樓,持刀捅刺、砍擊樓內數名公安民警及保安人員,殺死6名民警。媒體報道稱楊佳的父母早年離異致使其性格孤僻是其犯罪行為的重要原因。
五、總結與討論
1主要結論
通過對媒體新聞報道的系統解讀與內容分析,不難發現大眾媒介中離異家庭青少年主要呈現為一種負面形象,受害者、缺失者、越軌者成為三個高頻使用、集中表述、反復出現、典型報道的“標簽詞語”。誠如我們在上文中展示的,3/4的媒體新聞、報道文章普遍采用這三個“標簽”描寫與建構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形象。事實確實如此嗎?離異家庭青少年有如此多的問題嗎?優秀、正常的離異家庭青少年這般稀少嗎?都是我們不得不發出的疑問。
基于日常經驗和生活觀察,我們認為“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媒體形象”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即媒體對離異家庭青少年形象的建構帶有偏見。我們強烈感到,上文中呈現的媒體對離異家庭青少年形象的敘述與解釋是不全面的,口徑與視角有所偏頗,邏輯與推理不夠嚴謹,行文與標準有待糾正。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的頻繁,社會轉型的加速,離婚率攀升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離婚率升高,伴隨而生的就是離異家庭子女的出現。如何看待離異家庭青少年?如何敘述離異家庭青少年?如何解釋離異家庭青少年?從而反映和影響社會受眾對這個群體的關注與愛護,這是我們做出以下糾正的初衷所在。
2若干問題的討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聞報道不是學術研究,本文試圖予以糾正的重點不是對其闡述觀點與研究方法的探討,而是對媒體新聞報道所采用的觀念視角、敘事方式和推斷邏輯進行反思與省察,以期達到糾正的目的。
(1)避免先入為主的觀念習慣
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眼球,對父母離異的負面影響進行夸大與渲染,給離異家庭青少年貼上負面標簽,形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思維習慣,將離異家庭青少年等同于“問題青少年”、“缺陷青少年”。使人們談及離異家庭青少年,不自覺地就會想起“心理缺陷”、“偏差行為”。舊觀念一旦形成便會自我強化,掌握輿論導向的媒體如此建構強化了受眾對離異家庭子女的消極評價、負面印象,容易導致社會大眾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誤讀與偏見日益加深。
(2)擺脫以偏概全的推理邏輯
由于新聞采集常常只限于能使事件突出的事實,因而選取的事實常常是片面、典型和特殊的。媒體在解讀離異家庭青少年時也是如此,通過選取一些極端個案、典型案例,由此推而廣之,從個別推論到整體,從特殊延伸到普遍,解讀邏輯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例如個別離異家庭青少年產生偏差行為,則判斷“離異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達40%以上”。實際上,在此類新聞報道的特定事實與所得出的普遍性結論之間,往往不能建立起合乎邏輯的聯系。
(3)警惕觀點先行的新聞習氣
通過分析316篇新聞樣本,我們發現媒體主要遵循的是觀點先行的驗證邏輯,即報道離異家庭青少年時,首先認為父母離異勢必造成青少年“受傷”、“缺失”甚至“越軌”,再以此尋找相應的事實依據佐證先前觀點,驗證所持結論。大眾媒介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的評價、分析與結論通常依賴于傳統、常識、經驗和權威,而不是源自實際調查。這種觀點先行的驗證邏輯是導致公眾對離異家庭青少年產生誤讀與偏見的病穴。
(4)兼顧雙向本位的新聞立場
傳統的社會本位論強調婚姻當事人的家庭義務和社會責任,離婚不僅影響個人名聲和職業前程,還會被視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不良因素。新聞媒體站在社會管理、社會控制、社會監督的立場上,表現出強烈的治理動機。社會是個體的集合,脫離了個體的社會就成為虛無飄渺的空洞。表現個體生命的鮮活與靈動,傾聽個體內心的真實與渴望,傳達普通大眾的聲音與表白,也是新聞媒體的責任與義務。
(5)淡化家庭本位的文化慣性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家庭完整,“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勸和不勸分”、“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等家庭本位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媒體作為公眾的代言人,在報道離異家庭青少年時也未能免于這種文化慣性,將離異家庭青少年建構為破碎家庭結構下的“受害者”、“缺失者”與“越軌者”形象,以此警示社會,告誡父母謹慎離婚,注重家庭的完整。為了家庭的完整維持破損的婚姻,緣于維持的無奈,父母爭吵打罵、相互指責,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篇10
[關鍵詞] 梅尼埃病;利尿劑;倍他司汀;眩暈
[中圖分類號] R25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3(b)-01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and effect of diuretic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due to Meniere disease. Methods 112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vertigo due to Meniere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erapeutic regimens,they we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Ginkgo leaf preparation for injection was used.In the research group,diuretic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was applied.The clinical effect and prognosis were evalua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clinical related time indexes were also recorded. Results In the research group,time of treatment and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ing was grea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
[Key words] Meniere disease;Diuretics;Betahistine;Vertigo
梅尼埃病又稱膜迷路積水,是一種特發性的內耳疾病,臨床表現為耳悶和耳鳴、波動性聽力下降及旋轉性頭暈[1]。臨床上常采用傳統的注射銀杏葉制劑進行治療,但其臨床效果偏低,且病情易反復發作,不能特異性的針對病癥予以根治[2-3]。為此我院新開展了利尿劑聯合倍他司汀的療法,并與傳統銀杏葉制劑療法進行比較,分析其臨床表現及應用效果,以期選出更為高效安全的治療梅尼埃病所致眩暈的藥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用藥種類及治療方法的不同將2012年10月~2015年9月接受我院治療的112例因梅尼埃病所致的眩暈患者隨機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齡32~57歲,平均(41±3.2)歲,平均發病時間(3.2±0.9)d。對照組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31~59歲,平均(40±3.6)歲。平均發病時間(3.1±1.1)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保證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均嚴格按照分組執行用藥種類及用量。對照組患者采用靜脈滴注銀杏葉制劑的方法: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226,17.5 mg/支),每次取52.5 g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混配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d,療程7 d。研究組患者采用利尿劑聯合倍他司汀的方法:利尿劑[氫氯噻嗪片,世貿天階制藥(江蘇)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2020254, 25 mg/片;螺內酯片,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070,20 mg/片],倍他司汀(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754,0.02 g/500 ml)。研究組患者于每日早晚口服氫氯噻嗪25 mg、螺內酯20 mg,并靜脈滴注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500 ml,療程7 d。治療過程中持續監控并記錄兩組患者癥狀改變情況,評價兩組患者療程結束后的康復情況。
1.3 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實時病情改變及生理狀態,用以評價藥物的作用療效。顯效[4]:患者的耳鳴、眩暈等臨床癥狀消失,聽力恢復正常狀態,患者可正常參與工作、學習、生活;有效:患者眩暈等臨床相關癥狀得到緩解或減輕,聽力水平較以往得到提高,患者可參與簡單的學習、工作;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無變化,病情延續。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治療總時間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治療總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2.86%)顯著高于對照組(69.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部分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出疹、心悸等臨床并發癥,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 討論
梅尼埃病是一種類似膜迷路積水的內耳疾病[5],臨床表現為耳聾、耳鳴、突發性眩暈、眼球震顫等癥狀[6],且患者的眩暈癥狀有明顯的間歇期和發作期。患者多為中年人,發病原因多認為是內分泌障礙、變態反應、精神神經因素及缺乏維生素等引起患者神經自主功能紊亂,因之使患者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血管神經功能失調,致使膜迷路積水,球囊及蝸管膨大,刺激耳蝸及前庭感受器時,引起耳聾、耳鳴、眩暈等一系列臨床癥狀[7-9]。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臨床上多采用靜脈滴注銀杏葉制劑的方法。銀杏葉提取物具有擴張腦血管和冠脈血管的作用,可改善機體微循環,促進心、腦組織的代謝過程,保護神經細胞,對失眠、頭痛、頭暈等癥狀有緩解作用[10-11]。但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其臨床治療有效率不高,且易復發,治療周期長,不適宜被廣泛應用[12]。我院結合相關研究結果,特引進利尿劑聯合倍他司汀這一新療法,以期改進臨床治療梅尼埃病引起眩暈的方案。
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發現,采用利尿劑聯合倍他司汀療法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92.86%,顯著高于采用銀杏葉制劑組的69.64%。利尿劑聯合倍他司汀療法患者的臨床總治療時間及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也顯著短于銀杏葉制劑組患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13]。利尿劑是一種療效顯著的降壓藥物,主要表現為血管擴張作用[14]。在聯合用藥時,當其他降壓單藥治療無效時,應用利尿劑,其療效可以得到顯著提升[15]。倍他司汀可有效擴張毛細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環,并擴張心腦血管,達到增加心、腦及周圍組織血流量的作用。同時可以松弛患者內耳的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增加前庭以及耳蝸的血流量,從而消除耳鳴及眩暈感;此外該藥物還能增加患者毛細血管通性,使細胞外液內吸,從而消除患者內耳淋巴水腫,緩解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暈[16]。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發現利尿劑聯合倍他司汀療法的并發癥發生率(7.14%)較銀杏葉制劑療法(14.29%)有所降低,但并未達到顯著水平,其可能與研究樣本太小有關。理論上認為利尿劑聯合倍他司汀療法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利尿劑聯合倍他司汀治療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暈療效顯著,患者治療時間短,經濟負擔輕,復發率低,較銀杏葉制劑療法有更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蔣子棟,高帆,溫彥華,等.難治性眩暈的初步臨床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2,10(2):155-159.
[2] 張婭,陳建宇.梅尼埃病的影像學研究進展[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1,34(6):526-531.
[3] 蘭德,魏雪梅,鐘玲,等.老年梅尼埃病的臨床特點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8):5265-5266.
[4] 查達珍,鄭志雄,鄭建明,等.眩暈臨床誤診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2):1379-1382.
[5] 劉慧.激素治療梅尼埃病給藥途徑的研究進展[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4):432-435.
[6] 高云,單希征.梅尼埃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4):426-431.
[7] 許敏,陸學勝.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治療良性位置性眩暈及其伴隨癥狀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2,19(3):228-230.
[8] Obermann M,Bock E,Sabev N,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vertigo and dizziness associated disorders following treatment in specialized tertiary care:the Dizziness and Vertigo Registry(DiVeR) Study[J].J Neurol,2015,262(9):2083-2091.
[9] 項迎春,戴麗.銀杏葉與鹽酸多奈哌齊治療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 29(6):413-415.
[10] 威武,王士列,李年春.不同方法治療眩暈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7):29-30,33.
[11] Ren H,Yin T,Lu Y,et al.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injections for refractory Meniere′s disease[J].Int J Clin Exp Med,2015,8(4):6016-6023.
[12] 楊時鴻,覃小蘭.眩暈的急診診斷思路[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0):2354-2356.
[13] 邵義澤,王會民,趙文莉.中西醫結合優化治療眩暈癥的臨床觀察[J].中草藥,2014,45(7):982-984.
[14] 黃海瓊.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