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22:0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鄉村建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麗鄉村建設論文

篇1

2020年積極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心得體會理論文章課題論文

鄉風文明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鄉風是我省農村精神風貌的總體體現,是x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要通過加大鄉村文化保護力度、加強優秀文化宣傳、增加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等,積極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x特色文明鄉風是我省農村精神風貌的總體體現,凝聚著x大地的鄉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我省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的重要價值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村“生態宜居”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文明鄉風與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是互促共進的孿生體。農村的生態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離不開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鄉風文明蘊含著尊老愛幼、守望相助、勤勞樸實、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優秀傳統,是鄉村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強大動力。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村“治理有效”創造有利條件。鄉風文明在農村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且積極的引領作用,鄉村治理的全過程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全景式呈現。如村民通過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等,實現鄰里互助、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不僅彰顯了鄉風文明,還為農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撐。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豐富的內涵。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能夠賦予農產品更多的文化價值,從而有效提升農產品文化品牌效應,提高農業和農產品品質及附加值,實現文化稟賦和生態資源的深度有機融合,有效促進農民增收。x特色文明鄉風的培育還會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達到“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的路徑選擇

加大鄉村文化保護力度。一是開展x鄉村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明確牽頭單位,并會同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等對全省鄉村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和現狀進行登記造冊。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護和傳承規劃,研究制定分類保護、分級管理方案和相關政策,同時對各職能部門的權責進行相應劃定,構建高效的聯動機制。三是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文化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宣傳教育、資金支持、榮譽獎勵、建立鄉村博物館等形式,讓村民認識到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一項“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工作,增強人們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保護意識。

加強x優秀文化宣傳。一是在農村地區大力弘揚主旋律,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深入挖掘x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二是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載體。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把鄉風文明宣傳融入農民生活。積極組織開展體現x特色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鮮明的輿論導向。三是發揮先進典型示范激勵作用。引導農民群眾對標先進,反思錯誤或落后的思想觀念,形成學先進、趕先進、做先進的濃厚氛圍。

用優良黨風政風引領鄉風文明。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培育文明鄉風,優良的黨風政風是關鍵所在。要以基層微權力腐敗治理為抓手,通過制定微權力清單、規范村務運行流程、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培育多元監督體系等舉措,實現正黨風贏民心樹新風的效果。充分發揮黨員的率先垂范作用,鼓勵和監督黨員干部帶頭踐行村規民約,以良好作風帶動鄉風文明建設。

篇2

關鍵詞:情懷;主題;休閑農業;旅游

自2010年“全國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企業(園區)示范創建行動”開始以來,全國各地相繼興起了一股鄉村旅游熱,不僅鄉村旅游的投資規模增加了,人們對回歸田園,休閑鄉野的熱情也大大增加了。基于這樣的現實需求,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以農家樂為發展基礎的休閑農業項目,得益于市場需求的膨脹,許多低端的農業采摘項目扣上休閑農業的帽子也可以賺得盆滿缽滿,然而在發展同質化日益明顯的今天,這類項目不行了,許多投資方開始真正用心的研究在休閑農業項目中引入主題的概念來吸引游客。本文研究的遼源休閑農業規劃項目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

1 遼源休閑農業規劃項目的基本情況

遼源休閑農業規劃項目(以下簡稱“遼源項目”)是遼源國家礦山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的子項目,用地位于遼源市市區的西北部,總用地面積為260公頃。結合政府部門的要求,本項目要實現幾個目標。首先要同科普教育示范的功能相吻合,同時要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既不能大拆大建,又需要有文化創意性的內容,要良好的統合到一個主題中來。

2 項目的情懷主題尋找

2.1好的主題要有情懷

變形金剛拍成好萊塢大片,能夠在全球有巨大的受眾群,其實不僅僅在于影片本身的制作精良,更在于變形金剛這個主題勾起了整整一代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追夢情懷。迪士尼引入中國的火爆,不僅僅是由于他是一個運作規范的大型娛樂文化公司,而是在于人們一提起迪士尼就會想起兒時和米老鼠唐老鴨一同成長的那段歲月,這就是情懷。每一個成功的休閑農業項目的主題也都需要在情懷上做好文章。

2.2 一個主題串聯兩大主線

在遼源項目中其實任務書的要求很明確,一方面要打造出良好的休閑農業項目針對于農業體驗、科普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結合于美麗鄉村建設,對村莊現有的環境與住宅進行有意義的改造,如民宿化改造,做知識青年風。即這兩大主線中一個是青少年的知識情懷,一個是中老年的文化情懷。那么這適合于不同年齡段的兩條主線如何能夠串聯到一個共同主題上呢?

這是本項目的最大難點。我們知道一個有趣的事實:當不同年齡段的人們一同去K歌時,80后永遠喜歡東風破、臺,70后總是喜歡吻別、小城故事,60后總是那么留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為什么呢,其實60后、70后也都經歷了80后所喜歡的周杰倫時代啊?在疑惑中我們發現,每一個時代的人最喜歡的那些歌曲和時尚都是他們各自在年輕時最流行的那些元素,因為這是他們的青春,是他們永遠最美好的記憶。

所以我們選擇青春作為項目的主題,對于青少年來說,青春就是他們的當下,對于中老年來說青春就是曾經的歲月,在這一點上主題概念統合了。

3 一個主題串聯旅游產品

青春主題選定以后,規劃對兩大主線功能進行了產品化延伸,提出了三大青春主題,旅游產品。它們分別是青春之美、青春之歌和青春之悅主題。青春之美打造了三大旅游產品,浪漫青春――青春湖畔賞千畝桃園,華麗青春――星級酒店享田園水景,寫意青春――盛世荷塘望似水年華;青春之歌打造了兩大主題產品,暢想青春――智慧溫室暢想科技未來,勵志青春――農科平臺承載科普中心;青春之悅打造三大主題產品,探索青春――農耕勞作體驗農業文明,快樂青春――農莊文化回歸生態故里,愉悅青春――開心牧場體味童年時光。

另外由小康村改造而成的“回憶書”功能區域則是記憶青春最好的表達,這里將是回味遼源幾代人青春記憶情懷的聚合地。這樣同前面的八個旅游產品共同構成了本項目“一心、三區、八點”的格局。共同構建了青春戀曲約瑟夫主題園的文化體系,實現了農文化價值的全面提升。它使農田景觀化,農地產業化,農村魅力化,農民人才化,進而實現了“四農一體”的創新式升級。

規劃也通過這個主題的打造實現了項目的品牌價值,通過現有民居的民宿化改造實現了建筑價值,通過水系的重新梳理實現了新的環境價值,通過農民的技能培訓實現了有益的社會價值。

4 情懷主題的重要意義

4.1情懷主題能夠有效融合多年齡段需求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在項目中用青春情懷的主題良好的統合了不同年齡段的實質需求,基于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整體目標,實現了全齡化的功能吸引點。正是由于這種情懷,才促進了旅游方式從觀光式向體驗式、度假式的轉變,而后者兩種方式的落實則一定是基于多年齡段需求的滿足之上的。

4.2 情懷主題可以使項目主題擁有時間張力

情懷有時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在曾經生活方式的一種回憶性共鳴體驗,這讓許多中老年人對自己曾經故事的回憶得到了某種曾度的實現,更成為一種向后代炫耀說明的最好載體。因此情懷主題會吸引一大部分潛在客源,因為這種主題不是生硬植入的,而是在時間軸上的牽引出來的,所以情懷主題更有時間張力。

4.3 情懷主題讓旅游項目擁有品牌特色

基于情懷主題的目標,項目投入中必然會圍繞這個主題做大量文章,所以在項目成型后已經是一個擁有自身明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了。基于這個突出的特色優勢,整合旅游產品資源,整體推廣宣傳項目品牌,這就良好的實現了品牌與特色實質的真正統一。

4.4 情懷主題可以有效促進項目重游率增長

情懷主題往往可以吸引到某些特定的人群,這類人群在這種主題下可以找到情感共鳴的元素與生活方式,這是其他類旅游項目所不具備的,因為情懷旅游的體驗性很強。不同于觀光旅游項目,看過一次下次就不想來了。情懷旅游可以讓特定人群在實現會員制以后大大的提高重游率,而重游率價值對于一個旅游項目來說是最為寶貴的價值。

結語

在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如火如荼的開展過程中,有關情懷主題旅游的思考為休閑農業旅游項目提供了一種注重內涵式發展的一個依托,在旅游業發展方式轉型的大背景下,這種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的方式想必會有極大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載田,王志堅. 湖南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的壽文化主題探索. 湖南社會科學, 2013,(05).

[2] 陳琳. 休閑農業園區主題文化表達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東北農業大學,2015,(06).

篇3

論文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旅游規劃,重渡溝

 

隨著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壓力的加大。在閑暇時間去山清水秀的地方放松身心,已成為城市人的心愿。鄉村旅游正是滿足了人們休閑度假的心理而產生,并且越來越受歡迎,本文針對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重渡溝景區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了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

1 鄉村休閑旅游的概念及類型

1.1 鄉村休閑旅游的概念

鄉村休閑旅游是以遠離都市的鄉野地區為目的地,以鄉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吸引物,以城鎮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通過滿足旅游者休閑、求知和回歸自然等需求而獲取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旅游方式。

1.2鄉村休閑旅游的類型

鄉村休閑旅游在我國的區位分布上主要有3種類型:城郊型、邊遠型和景區邊緣型。鄉村休閑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回歸自然渴望的驅動下蓬勃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這3種區位中,城郊型鄉村休閑旅游最為發達。而重渡溝景區就屬此類,所以在此進行旅游開發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擴大城市旅游空間,開拓旅游資源新形式,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別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深遠的意義。

2. 重渡溝鄉村旅游休閑旅游規劃的條件分析

2.1 重渡溝風景區的概況

重渡溝風景名勝區位于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距洛陽市150公里,欒川縣城50公里,九龍山溫泉18公里;有金雞河、滴翠河、水簾仙宮等景區組成,有景點200余個,旅游面積30平方公里。景區內林茂草豐,雉飛鹿鳴,花鮮果稠,野趣橫生。重渡溝樹奇石峻,洞幽潭靜,飛瀑流泉,繞嵐斜虹旅游論文,棧道梯懸,獵獵古風。充滿田園氣息的318家農家賓館星散于十里蘭溪之旁,萬畝竹海之中,床位達13800余張。

2.2 重渡溝風景區鄉村旅游規劃的優勢分析

2.2.1 區位優勢

重渡溝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西南部,距洛陽市150公里,欒川縣城48公里,地理位置優越。

2.2.2資源優勢

重渡溝景區內有金雞河、滴翠河為兩條常年性河流,最小流量每秒0.5立方米。景區內有5米以上的瀑布30余條,30米以上的瀑布5條,最長瀑布100余米,最寬瀑布8米以上,是一個龐大的瀑布群,構成瀑布成群潭成串,林密石怪傳說奇的夢幻景觀。即使持續干旱,赤地千里的炎炎盛夏,或白雪皚皚,滴水成冰的凝凝隆冬,景區內依然碧波翻浪,瀑聲震天。重渡溝景區內有竹林千畝,多生于河邊路旁,翠竹碧水交織,肥鴨壯鵝嬉戲,具有曲型的水鄉風光,在中原堪稱一絕。

2.2.3生態環境優勢

重渡溝地處伏牛山脈,植被茂密,有上萬畝竹林,森林覆蓋極高,負氧離子的含量特別高,有的地方每立方米的含量達到68000個,水資源豐富,有劍插泉,象吐泉等上百個泉眼,形成了震天雷瀑布,飛虹瀑布,水簾仙宮瀑布等大小瀑布30多條,為規劃鄉村休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

2.2.4 接待設施優勢

重渡溝接待設施充足,環翠居、翠屏居、桃花園、故人莊等清雅別致的名字點綴于窗含翠嶺、竹環水繞的溫婉農家的門眉上,這些富有山情風味,充滿田園氣息的318家農家賓館星散于十里蘭溪之旁,萬畝竹海之中,床位已達13800余張,在滿足游客的吃住之需的同時,而且給深山區農民找到了一把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河南省省長李成玉稱贊重渡溝是“生態旅游開發的典范,是家庭賓館的楷模,是旅游帶動脫貧的榜樣”。更被中國旅游第一人魏小安先生稱之為“中國農家賓館第一村”。

2.3 重渡溝風景區鄉村旅游規劃的劣勢分析

2.3.1 鄉村性逐漸弱化

重渡溝風景區從1997年對外開放到現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居住在其中的農家由于旅游帶來的收益,其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它的鄉村性卻越來越弱化旅游論文,一方面表現在建筑上,除了位于重渡街中心地帶的二三十年的靳家樓和農耕村外,300多家農家賓館都是采用現代的建筑風格,村中貼著瓷磚的小洋樓鱗次櫛比。另一方面表現在民風上,目前重渡溝景區已經不再展現純樸的村民和樸素的衣著,而是到處都充滿了商業的氣息,聽到的不再是陣陣的簫聲,笛聲和歡笑聲,而是討價還價的聲音。并且以餐飲為主的“農家樂”菜肴品種單調、雷同,缺少參與性、體驗性項目,游客停留時間短,旅游綜合效益不高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原有的鄉村性。

2.3.2 旅游產品過于單一

重渡溝景區旅游產品過于單一,游客主要集中在基礎觀光游,沒有很好的向度假轉變,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缺乏的特色,主要為香菇、木耳、猴頭、拳菜、百合等山珍土特產,缺乏明顯的地域特色。游樂項目也是簡單的秋千、吊椅、索道等不但設施陳舊,并且和景區環境不夠協調,對游客也構不成吸引力。

2.3.3類似景區多,競爭激烈

重渡溝目前經營主要是山水農家游,周邊同質資源過多,周圍嵩縣的白云山、千池山、木札嶺、養子溝、寨溝,南陽西峽的龍潭溝、內鄉的寶天曼,都對本景區的游客有潛在分流,競爭過于激烈,所以,在規劃的時候,一定要突出特色,和周邊景區進行差異化開發,開發壟斷產品。

3.重渡溝風景區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

3.1保持鄉村休閑旅游的本土性,鄉村性

鄉村休閑旅游規劃過程應避免“城鎮化”現象,應堅持科學規劃,重視功能分區,務必從總體上保持鄉村休閑旅游的本土性和鄉村性。重渡溝旅游區定性以美麗的山水風光為基礎,以豐富的農耕文化為內涵,集觀光采摘、娛樂休閑、科普求知、旅游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區。規劃結合旅游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劃分“農家風情、竹的世界、水的海洋、農耕文化、休閑度假等功能區,突出鄉土風情,體現山水樂園。

3.2 創新鄉村休閑旅游產品

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開發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當地的資源和地理條件為基礎,采用需求驅動型的發展模式。根據游客來源、客源結構與類型、市場規模、游客消費能力等來開發適銷對路、價值鏈延伸長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這樣,旅游產品才能被旅游者接受和喜愛。針對重渡溝旅游區目前旅游產品單一,旅游者參與體驗程度不高,旅游時間短等情況,規劃要完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體系,包括觀光型旅游產品、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專項旅游型產品等類型。如專項旅游型產品有健身旅游產品、考察學習旅游產品、民俗風情旅游產品等,極大地豐富了鄉村休閑旅游的內容。

3.3 構建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循環經濟

從1997年創辦農家樂開始,重渡溝旅游區旅游發展相當迅速。但是相應的環保、環衛基礎設施沒有配套齊全旅游論文,導致景區地表水遭受污染,垃圾隨處可見,農田農藥污染,因此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十分迫切。規劃在旅游區采用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旅游循環經濟,打造綠色產業鏈,減少旅游開發對鄉村環境的破壞。同時農田種植采用微噴節水灌溉、沼液施肥和生物防蟲等新技術,使旅游區建成洛陽市綠色蔬菜果品生產示范基地。

3.4 建立社區參與的休閑旅游管理模式

結合重渡溝區實際情況,重渡溝旅游區可采用“政府+公司+協會+旅行社”的管理模式。其具體做法是政府負責鄉村休閑旅游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公司負責景區的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協會負責組織村民參加民俗表演、工藝品的制作、提供餐飲住宿等;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為了合理地開發旅游資源,保護鄉村休閑旅游的生態環境,可以根據資源的產權,將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界定為國家產權、鄉村集體產權和農戶個人產權等產權主體。在開發鄉村休閑旅游時,把旅游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進行股份制合作經營,通過土地、技術、勞動等形式參與鄉村休閑旅游的開發。企業通過股金分紅支付股東的利益分配,這樣,政府、集體和個人可在鄉村休閑旅游開發中按照自己的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實現社區收益的深層次轉變,從而建立起均衡利益的分配機制。

4.結語

重渡溝風景區在發展鄉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旅游規劃設計中,通過科學分析、合理定位、創新鄉村休閑旅游產品、構建科學經營模式等措施,創造出新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地位,實現鄉村休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文彤呂賢軍城郊型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以岳陽市君山區鄉村休閑旅游規劃例[j] 小城鎮旅游

[2]王婕純談鄉村生態農業旅游規劃——以廣西黃嶺村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 2008.06

[3]王云力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4]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劃:理論與實務[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篇4

大家晚上好!

200X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在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帶領全鄉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為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而努力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這金秋送爽,瓜果飄香的季節里,走過55載風雨歷程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又一個喜慶的日子。值此迎金秋、慶國慶的歡慶時刻,今晚我們在這里舉行“霓嶼飛歌”文藝晚會,借此機會,我謹代表鄉黨委、政府全體干部職工向全鄉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向為全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作出不懈努力的鄉村領導干部和群眾表示親切的問!向所有關心和致力于我鄉各項事業發展的各界人士和全鄉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這場晚會的所有演職人員表示忠心的感謝!

過去,霓嶼由于交通不便,產業單一,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精神文化落后。現在,隨著“五島連橋”工程的完工和半島工程及康莊工程的實施,霓嶼實現了加一點什么樣通車的詞語通車,交通的便利極大促進了霓嶼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人民的物質及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隨著生態鄉和衛生村、文明村的創建活動的開展,鄉村的集體風貌與群眾的綜合素質都在不斷提高。論文百事通展望未來,隨著淺灘工程的完工和高速公路的通行,霓嶼將成為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文化中心和美麗的旅游勝地,霓嶼的發展必將勢不可擋。今年,將會是又一個紫菜豐收年。從全浮式紫菜養殖技術推廣以來,經過不斷的探索與試驗,我鄉的紫菜養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今后我們要繼續朝現代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紫菜養殖技術,不斷提高紫菜的生產速度和產品質量,將“紫菜之鄉”這張名片做強、做大。我鄉自去年開辦“霓嶼飛歌”文藝節目以來,已舉辦過多次文藝下村活動,并在縣“百島之夜”激情演繹廣場上與縣文體局聯合主辦了一場文藝匯演,取得了良好的反響,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鄉的群眾文化,同時也向全縣人民充分展示了霓嶼特色的文化底蘊和近幾年來我鄉的飛速發展。為慶祝今年我鄉所取得的成果,借此節日之際,我鄉特舉辦此次“霓嶼飛歌”巡回演出,希望通過這次巡回演出,全鄉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認識能夠進一步統一到黨的十六大精神上來,統一到鄉黨委政府的各項重大決策和舉措上來。

篇5

一、征文要求

征文題材以學術論文、調研報告、經驗總結為主。征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抄襲他人。征文應主題鮮明、觀點新穎、數據準確、文筆流暢。

二、征文內容

1.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2.從供給側要素著手,釋放改革發展的新動能,建設農業現代化。

3.分析農產品效益,著力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深化農村改革,土地有效流轉,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5.理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用改革的辦法、市場的手段,推進轉方式調整農業結構。

6.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護優化糧食產能,保持糧食生產總體穩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

7.推進綠色發展,實施創新驅動,推廣循環農業,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8.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

9.推進標準化和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10.扶持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1.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各具特色的規模經營實現形式和路徑。

12.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13.發展電子商務,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

1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休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

15.圍繞推動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實現“三鏈重構”,加快發展“新六產”。

16.堅持開放理念,提高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市場資源能力,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農業走出去發展“一帶一路”戰略。

17.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加強科研創新和與推廣、生產的結合,搞好園區建設,鼓勵工商資本進農村,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18.健全土地流轉規范管理服務制度,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19.加大農藥追溯體系建設,構建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監管平臺。

20.農產品產出合格證明有效管理辦法。

21.以縣農業區域專業試驗站建設為重點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22.建設美麗鄉村。

23.加大農業宣傳力度,搞好農業農村科學普及,講好“三農”故事,傳播“三農”聲音,加速新農村建設。

三、征文獎勵

征文活動設置一等獎2名,頒發證書及獎金1000元;二等獎10名,頒發證書及獎金700元;三等獎30名,頒發證書及獎金500元。獲得一、二、三等獎的作品在《農業知識》《農村經濟》上選擇刊登,并在微信、網站上發表。

四、征文評選

1.組織專家對征文進行評選,發文公布評選結果。

2.重點評選反映山東省現代農業農村發展中存在的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并被決策部門采納,或取得顯著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等方面的文章。

3.征文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4.征文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每年一個選題。

五、參加方法

篇6

一、“生態感知力”的界定

“生態感知”就是生態環境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印象。這種感知成為人們對生態環境進行解釋、判斷和選擇的依據,從而導致對該生態環境進行利用、改造的決策不同。因而,研究決策因素群的生態感知就是一種重要的人地關系。本文研究的“生態感知力”是指影響鄉村旅游產品營銷戰略的各種決策因素具有周圍生態參數的采集、語義表達、語義查詢解析和語義推理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與研究對象

2014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全國休閑農業經驗交流會上,江寧區黃龍峴村和大塘金村分別被授牌本年度“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獎”和“中國美麗田園獎”,充分展示江寧鄉村旅游的創新路徑和整體實力。據官方統計,全區13個旅游“金花村”吸引游客86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7.75億元,近3年就有5個村獲評“國家級”獎項。目前,南京江寧區的都市休閑農業推進會造就了以“農家樂”為鄉村游主題的“五朵金花”,即“世凹桃園”“石塘人家”“湯山七坊”“朱門農家”和“東山香樟園”。“五朵金花”被文化部評為“中國十大美麗鄉村”,“世凹桃源”和“湯山七坊”已成為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點。

研讀文獻發現,研究鄉村旅游產品的文章多數圍繞鄉村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價值評估,而從生態感知力視角探索鄉村旅游產品營銷戰略的文章甚少。生態感知力和生態行為之間的關系、指標統計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另外,營銷戰略是在完善統計數據概念體系和多指標方法融入基礎上通過生態感知力和行為模式的表達特征來設定的。調研以“五朵金花”為研究樣本,以當地的境內外游客為研究對象,于2015年5月通過問卷調查法、行為觀察法和訪談法對主要鄉村旅游景區游客和當地居民進行抽樣調查。

設定本調查中研究對象與樣本抽樣誤差為5%,信賴標準為95%,給出公式計算初步樣本量:

G初步樣本量=A2可靠度標準差數?B特征變異度?(1-B)/C2允許誤差(公式1)

K最終樣本量=G/(1+G/F研究對象總量)(公式2)

其中,95%A=1.96,B=0.5,C=5%,得出G=384.16。提取南京江寧區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份月平均游客量為研究對象總量,經“江寧統計信息網”和《南京市江寧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江寧區內目前有15家五星酒店、19家四星酒店和27家三星酒店,海內外游客月均入住星級酒店的人數為F=150萬人次,代入公式得G初步樣本量=384.16,K最終樣本量=384.06。此外,設定問卷調查的棄答、拒答率和客觀因素導致的統計誤差為10%,則Z最小樣本量=K最終樣本量?(1+10%)=422(份)。

三、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案

生態感知力的分析需要通過行為傾向和行為模式的顯性表達,調研通過針對鄉村旅游者對生態意識相關問題的感知態度和行為模式設計調查問卷,并從鄉村旅游者的感知力、態度傾向和行為模式分析鄉村旅游者的生態感知力和意識特征。問卷整體由游客屬性特征、鄉村旅游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生態環境態度感知度、生態環境評價感知度及生態環境行為模式感知度組成,同時采用Likert五級量表法(1-很不滿意、2-不滿意、3-一般滿意、4-滿意、5-很滿意)對觀測指標進行量化分析。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調研結合定點調查法和現場隨機抽樣法、并通過現場觀察與訪談形式對問卷進行7天的調查,調查對象具有針對性,并避免人群組合重復發放現象。本次調研共發450份問卷,回收428份,問卷有效率為95.11%,滿足統計可行要求。

四、數據分析方法

論文運用SPSS19.0和Excel2007對調查問卷得出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樣本的構成屬性特征;信度分析是對各項同層面指標間的一致性及數據信度檢驗的分析;因子分析是對多變量或因子間相互關系的分析,通過衡量變量因子間重要程度總結出主次要素;t-test用于休閑旅游者分組差異檢驗分析;單因子變異分析因子差異的來源。首先,依據描述性統計方法對鄉村旅游者的基本屬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統計分析表可以得出,年齡段在18~24的鄉村旅游者比例為28.50%,單身和在校學生的出游比例分別為38.08%和24.07%,省會城市鄉村旅游者比例為29.67%,年均休閑旅游支出小于0.3w的出游比例為50.00%,該組數據說明統計結果與日常旅游基本模式吻合。

在鄉村旅游者的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方面,據統計的428份有效樣本選項中以“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不只是屬于南京江寧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范疇(3.67)”“農業景區內的生態環境資源和農業游憩資源是不可被無限利用的(3.62)”“社區鄉村旅游資源節約利用并關注生態環境動態信息(3.53)”的感知力最強,說明大部分鄉村旅游者在“保護生態農業環境的必要性”和“鄉村游憩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外部效應”這兩方面持認同感。

在生態旅游環境態度感知度方面,“社區村民為了生活質量,注重生活方式與農村自然環境演變規律的統一和諧(3.93)”“當鄉村游憩空間的生態自然遭侵害時會發生系列可持續后果(3.73)”“開展鄉村旅游時注意對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的保護(3.52)”感知度較高,而“鄉村農業景區具備自我修復功能,游客任意行為均不從本質上改變生態環境的平衡狀態”和“環保技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景區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非感知度分別為1.61和1.54,表示多數鄉村旅游者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態度是明晰的,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應以生態環保的意識態度感知生態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兼容關系,且明確“生態不經濟”和“經濟不生態”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評價感知度方面,67.64%的鄉村旅游者認為農業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環保設施利用程度的責任主體應為政府機關(15.09%)、鄉村旅游者(14.68%)和當地居民(5.12%)三方主體。另外,80.23%的鄉村游客認為應提前對游客進行生態環保教育以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從“鄉村旅游導致農業景區生態環境失衡感知度(2.06)”角度說明旅游者對現有鄉村游憩空間生態環境的失衡程度仍在其可承受范圍內,“生態不經濟”現象尚未影響游客對鄉村旅游的選擇決策。

在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行為模式感知度方面,“農業景區依照環保原則和制度規范開展游憩活動(3.79)”“積極參與日常生態環保型鄉村旅游組織并鼓勵生態宣傳活動(3.65)”“主動參與義務型旅游生態環境知識宣講活動,注重其與鄉村生態宣講活動的聯合開展(3.87)”的感知度較高,而鄉村旅游者感知度分別為3.23和2.88的“鄉村旅游者環保素養和生態循環理念的缺乏是生態環境產生負面效應的主要因素”和“農業景區管理和營銷工作不完善是生態環境產生負面效應的主要因素”是引致農業景區環境負面影響的主要因素,“在生態環境良好且規模較大的農業景區內破壞點環境是不會產生較大影響的(非感知度1.71)”說明多數鄉村游客具備較好的個人素養并能及時規范旅游文明行為。

五、統計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

此調研利用整體信度系數(Cronbach's α)和F檢驗分析同等級選項下各子選項間的一致性,即利用SPSS19.0軟件計算出鄉村旅游者的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生態型旅游環境態度感知度、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評價感知度和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行為模式感知度的整體信度系數,若整體信度系數大于除去任意子選項后計算的信度系數則表示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是具有信度的。首先,統計得出鄉村旅游者的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項的整體信度系數和標準化信度系數分別為0.721和0.738,若除去任意子項目做信度校驗和Hotelling’s T-square檢驗,得出T1~T5信度系數均小于0.721,且鄉村旅游空間綠色動植物屬性感知力(T1)和鄉村旅游空間關于鄉村旅游資源與農業資源耦合程度的感知力(T3)相關系數可達0.619,量表得真分數能力為72.1%,且具有一定信度。其次,生態旅游環境態度感知水平項的整體信度系數和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683和0.691,A2和A5外的其他子項系數均小于0.683,且A4和A1相關系數達0.584,量表得真分數能力為68.3%且具有一定信度。再次,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評價感知度項的整體信度系數和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632和0.636,除了R5子項的其他子項信度均小于0.632,且具備信度要求,同時量表的選擇相中認為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不及農業景區開發速度、行政監管力度有待加強和環保意識仍處模糊狀態的所占比例分別為26.2%、20.2%和27.2%,其表示需要加強鄉村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另外,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行為模式感知度項的整體信度系數和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664和0.662,且平日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型鄉村旅游活動組織并鼓勵生態宣傳活動子項(B4-28)和平日愿意參與生態環保知識宣講并注重聯合社區、旅行社進行生態型旅游服務子項(B4-29)間相關系數為0.761,符合量表一般信度要求。

另一方面,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對鄉村旅游者的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項的部分數據進行Varimax正交旋轉和Regression回歸因子分析,選擇KMO and Bartlett’s test對相關系數矩陣進行統計檢驗,利用KMO值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其值越接近1則變量的因子分析效果越明顯。而該調研量表的KMO值為0.736,表示本項因子分析結果合理可行。T1~T5子項變量中T3和T4的Communality共同度較大且分別為0.678和0.781(方差解釋量為67.8%和78.1%),因子內含量和重要程度較高;A項KMO值為0.742且A7和A9共同度達0.762和0.739(方差解釋量為76.2%和73.9%);R項因采用評價量表而不采用因子分析,而B項KMO值為0.787,B4-25項和B4-26項的共同度達0.872和0.827。

鄉村旅游者群體屬性的差異直接體現在各種調查子項感知表達上,選取鄉村游憩空間農業旅游資源感知能力子項做數據統計,得出:感知能力依照職業屬性排序,體現教育程度與鄉村旅游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感知力成正比;從家庭結構排序則有孩家庭大于夫婦家庭和單身家庭;從居住地域類型和年均家庭收入看,省會城市、直轄市和地級市的資源環境感知力大于縣級市和鄉鎮;從年均休閑旅游支出上表明對鄉村旅游資源環境感知度高低和支出大小成正比,游客在游憩時也增進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認知和行為規范。

根據在A項中選取A7和A9子項做數據,得出:城市群體、高等教育群體、有孩家庭和較高年收入家庭對鄉村旅游空間環境保護的感知力較高,而在社區參與管理能力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感知力方面,科研人員、在校學生、有孩家庭和年高收入家庭的感知力較高。在R項中,67.48%的調查者認為行政機構(15.57%)、鄉村旅游者(15.23%)和當地居民(6.98%)三方共同負責游憩空間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環保設施的利用;而針對旅游者感知生態環境較以往質量有所下降的原因,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不及農業景區開發速度因素占26.2%、行政監管力度有待加強因素占20.2%和環保意識仍處模糊狀態因素占27.2%,營銷戰略角度上講,生態農業景區的生態系統管理措施、環境宣傳標識體系、導服生態理念灌入方式、游客生態理念教育和義務生態環境保護宣講等均能被95.73%調查者所接受。在B項中,為保護生態旅游環境,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循環聯動式發展,游憩空間內采取生態便捷式交通工具及垃圾循環處理系統等綠色環保措施,其行為感知度與高學歷者、中青年旅游者和高年均旅游開銷群體緊密相關。

篇7

關鍵詞:實踐教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044-02

一、引言

教育部等部門2012年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強調高校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等,全面落實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結合農林特色,浙江農林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前身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根本,主要培養具備地理學、城鄉規劃和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結合實踐教學掌握區域、城鄉規劃發展規劃的整個流程,從而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實踐教學對于進一步鞏固、掌握和靈活運用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方法,結合實際提高廣大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實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浙江農林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性強,根據對2001—2008級畢業生就業去向的調研,畢業生目前主要在國土部門、住建局、設計單位、城管部門、環保部門、房產公司等相關單位從事土地整理與開發、土地規劃和管理、鄉村規劃設計、森林城市規劃設計、環境規劃治理、園林綠地規劃、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城鄉管理等職業,這些都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如運用CAD、PS等繪圖軟件繪制規劃圖,運用GIS進行空間分析等。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使畢業生能夠勝任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土地開發與整理、城鄉規劃管理等工作,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升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目前本專業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所需還有一定差距,這些都促使本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1]。

三、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1.實踐教學環節學時相對較少。《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學時)不少于總學分(學時)25%。在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2007級及以前實踐教學學分數為38,占總學分165的比例為23.1%。2009級到2011級,實踐教學學分為30.5,占總學分165的比例為18.5%,其中專業模塊的學分數減少了5個學分。這個比例明顯低于教育部的要求。為此在2012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逐漸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方面的內容,如增加了創新創業學習等,學分數達到了總學分160的27.5%,符合了教育部的規定,但是與國內開設同專業的其他學校相比(如河北農業大學實踐教學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比例為44.3%),實踐教學學時還是偏少。

2.實驗室、實習基地不能滿足要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目前簽協議的實習基地主要有校內測量學、氣象學實習基地、城市規劃展覽館實習基地、清涼峰鎮實習基地。實驗室主要有手繪制圖實驗室和CAD制圖實驗室。自然地理學、氣象學的實驗室是與土壤學科共用、RS、GIS的實驗是與地理信息系統、測繪等專業共用。本專業每年招生60人左右,這些實驗室、實習基地遠遠滿足不了實踐教學的需求。

3.實踐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主觀能動性較差。目前本專業的實驗、實習教學多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較差。如在城市規劃綜合實習和城市詳細規劃實習中,都是指導書發給學生后,教師先把實習目的、實習內容、實習要求、繪制圖紙等內容先詳細地講一遍,學生按照教師的布置或者指導書上的內容,機械地完成,雖然參與了實踐教學活動,但實質上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少積極主動的思考[1]。

4.實踐教學模式多樣,但質量有待提高。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比較豐富,主要有課程設計、課內實踐、綜合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學科競賽、開放實驗、創新項目等。但是在實踐中,學生多是為了拿學分去參與的,師生是“一對多”的關系,根本不可能“面對面、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加之考核要求不高,一些學生應付了事,實踐教學質量不高。再者,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僅缺少對學生的監管,也沒有對實踐指導教師的監督,因此有的實踐課的“實踐”效果較差,實踐質量相對較低[2]。在畢業設計環節中,由于與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沖突,再加上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這些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四、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措施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已成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3]。

1.重視實踐教學,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工作,關鍵在于認識的提高和觀念的更新,首先必須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切實提高對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改變課程體系設置中實踐性課程所占比例偏低,某些課程教學中實踐性學時所占比例偏低的現象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所占的比例。結合專業特色和學校特色,采用網絡課程,構建實踐教學平臺:認知實踐教學平臺、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平臺、創新能力實踐教學平臺、綜合運用實踐平臺等,在平臺上設置實踐教學的各種模式和交流平臺。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與老師、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各種實踐教學的流程,提高自己的實踐技能。

2.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陳慶章,2013)進行實踐教學。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進行實踐教學,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與知識獲取為主”的教學模式。根據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的不同情境教學,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從傳統的“課堂—實驗—實習—考試”模式向立體化模式“A理論知識(課堂授課)—B實驗訓練(早進實驗室)—C創新課題、參加教師科研項目(早進課題、早進團隊)—D實習、實踐和社會調查(早進基地)—E完成實踐教學、教師項目和畢業論文[5]—F創新”即“六步”教學新模式轉型。通過這種教學學習模式,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設計實驗方案,與老師同學進行討論研究,不斷完善實踐方案,最終解決問題。如在城市詳細規劃實習中,我們把規劃地塊紅線圖給學生后,讓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用地分類》等法規標準和課堂上學的知識,設計規劃方案—包括規劃文本、說明書的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圖紙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系列圖紙的繪制。大家以小組為單位(5~6人)先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功能空間結構、道路骨架進行討論研究,然后完善方案,進行規劃編制。通過規劃方案的編制,學生可以掌握詳細規劃的流程,并能熟練運用規劃制圖軟件CAD和PS。

3.完善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開展實踐教學的培訓。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和現有教師的培訓機制,加大對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的引進和現有教師實踐能力的培訓力度,如2013年6月17日,遼寧省在沈陽師范大學舉辦了法學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拓展實驗設備和實習基地。在現有的實驗、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努力進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通過與規劃單位、設計單位、管理單位等建立實習合作,使學生早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求,從而提升自己的實踐技能。

組織和質量監控保障?搖成立實踐教學課程小組,加強實踐教學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落實實踐教學績效考評制度,保證實踐項目優質高效的完成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會玲,張煒平,張麗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8).

[2]齊艷紅,王蕾,胡囡,趙映慧.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教育論壇,2011,(11):149-150.

[3]牛海鵬.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優化和完善[J].高教論壇,2011,(2):47-49.

[4]秦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法制與經濟,2012,(2):112-115.

[5]胡國柳,韋開蕾,柯佑鵬.淺議“四早”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J].瓊州學院學報,2012,19(4):30-31.

篇8

關鍵詞: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特色培養體系

環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主要研究環境污染物在環境介質中的化學特性、存在狀態、遷移轉化和生物與生態效應,以及污染環境的修復和治理等[1,2]。我國的環境科學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綜合性大學設立的環境地理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等專業[3]。近年來,各個農業高等院校的專業都在向綜合性方向發展,力圖形成以農為主,農工、農理、農文、農經相結合,各學科交叉滲透的多科性農業大學。隨著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及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也日益嚴重,使得環境科學專業成為農業高等院校中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的新興交叉學科[4]。但相對于國內其他綜合性大學和理工類學校,農業高等院校的環境科學專業的起步相對較晚,在師資力量、硬件設備及專業名牌度等方面均顯得要薄弱些。因此,農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培養方案若不尋找自身特色,不與國內外其他綜合性大學培養方案區別開來,將會使農業高等院校的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出路方面面臨嚴峻挑戰[5]。和國內一流綜合性大學相比,盡管農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在師資力量、硬件條件等方面處于劣勢。但是,作為以農為主的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大學,在環境科學的教學中也有許多潛在資源可以挖掘。農業院校在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農藥學、畜牧飼料、獸醫藥理學等方面研究有較好的基礎,并且有很多相關的教學與科研基地[6,7]。這些農業領域也均涉及農業環境問題,如果能把這些農業相關研究成果整合到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教學上來,就可以形成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特色。湖南農業大學是一所農業部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省屬重點高校。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碩士專業起源于1979年園藝學中的農業環境保護研究方向,1996年獲得農業環境保護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更名為環境工程,2006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學科的發展緊扣農業環境問題,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09年在全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綜合排名為第51名,在農業高等院校排名第二[8],2011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成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本文總結了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碩士農業特色培養經驗,旨在為構建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碩士專業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打下基礎。

1研究生課程授課內容緊扣農業和農村環境問題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主題

目前,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碩士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環境污染化學”“環境科學綜合技能課”“污染生態與生態毒理”“環境科學研究進展”“專業英語”“環境科學研究生討論課”六門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包括“環境污染修復理論與實踐”“環境污染物檢測新技術及應用”“環境生物技術及應用”“環境污染治理及其工程實踐”“環境規劃與評價專題”等課程。在授課內容上緊扣農業和農村環境問題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主題,重點關注農田農藥和重金屬污染、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過量施肥等農業環境問題。除了上述由本學位點導師開設的專業學位課和專業選修課外,還鼓勵學生至少選修一門農科專業的研究生專業選修課,增強學生的農業知識背景。

2雙導師配置:環境科學專業導師+農業相關專業副導師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視野往往受到自己本身知識背景的限制,不同知識背景的科研工作者在相互交流過程中更容易發現新的科學問題,且容易找到新穎的研究方法來解決這些科學問題。在研究生培養上,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也會受到導師專業知識面的限制。建立雙導師制,第一導師為環境科學學位點導師,第二導師為農業相關專業學位點導師。環境科學專業導師和農業相關專業導師相互合作,共同指導研究生開展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更容易促進學生對農業和環境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學生在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理念下發現農業環境問題和解決農業環境問題。

3學位論文緊扣農業和農村環境問題

和國內一流綜合性大學相比,盡管農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在基礎研究方面處于劣勢。但是,作為以農為主的多學科交叉的大學,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在教學方面有許多潛在資源可以挖掘。例如結合土壤學、植物保護、農藥學、獸醫藥理學、肥料學、畜牧飼料等專業的教學資源和科研成果,在土壤污染與防治、病蟲害的生態綜合防治、動植物廢料處理與資源利用、無公害蔬菜的栽培與管理、農業生態學等領域去挖掘學位論文題目。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題目與導師的科研理念和研究課題直接相關,這也要求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學位點導師從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業與農村環境問題及治理等角度出發,去挖掘農業環境相關的科學問題,申請相關的課題,帶領研究生開展農業環境科學相關的研究。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學位點近20年來一直堅持以農田重金屬污染及治理、農藥的遷移轉化為主要研究方向,學位點導師重點圍繞這兩個方面開展科學研究,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也主要圍繞著這兩個方面開展,培養的環境科學碩士研究生在農田重金屬污染和農藥遷移轉化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

4加強學術交流,營造“農業與環境”氛圍

為了提高本學位點研究生的農業環境知識素養,本學位點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主要體現在農業特色研究生學術活動、研究生涉農特色夏令營、農業環境高級研修班及舉辦或承辦農業環境相關的大型學術會議等。目前我校每年舉辦一次研究生學術活動節,本學位點借學校的研究生學術活動節交流平臺,圍繞“農”字做特色文章,有的放矢地邀請國內外農業環境領域的學術大師給研究生和學位點老師做學術報告。此外,還鼓勵本學位點研究生多參加其他農科學位點舉辦的農業領域的學術報告,引導研究生跨學科交流。除了比較固定的研究生學術活動節環節外,本學位點還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多種具有特色的學術交流和高級培訓活動,例如近幾年來,先后舉辦過湖南省“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研究生暑假夏令營、人社部農田重金屬污染修復理論與實踐高級培訓班、聚焦我國農業環境問題———農作物產地污染阻控技術專題研討會等活動。通過這些多種多樣的學術活動,增強了本學位點研究生的農業環境知識素養,開拓了學生在農業環境污染及治理領域的知識面。

5結語

特色研究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牽涉到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和授課內容、學位論文的立題與研究、特色學術交流與討論體系的構建等方面。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碩士培養方案只有在這些培養環節中不斷注入農業和農村環境元素,才能培養出具有鮮明農業特色的農業環境科學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湯潔,董德明,劉淼,等.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J].中國大學教學,2007(3):35-36.

[2]張學洪,吳志強,曾鴻鵠,等.立足特色,豐富載體,構建創新人才培養平臺———以廣西地區環境類研究生培養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25-28.

[3]王立新,趙吉,賈志斌,等.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提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整體水平[J].大學教育,2014(4):13-14.

[4]田俠,鄭慶柱.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模式初探[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8):193-194.

[5]蔣成愛,吳啟堂.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科學本科專業優化教學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3(11):57-59.

[6]李旭霖,崔德杰,辛言君.農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學科群建設及課程體系設置[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35(1):7-11.

[7]周震峰,史衍璽,王凱榮.農業高等院校環境生態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13(7):66-68.

篇9

關鍵詞:景觀生態規劃;小城鎮;問題;價值

1 引言

小城鎮,泛指20萬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鎮和農村集鎮,它既處于中國城鎮體系的最低層次,又與鄉村有著緊密聯系,是連接城鄉的紐帶,積極發展小城鎮是我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鎮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是建設好小城鎮的關鍵所在,好的生態景觀是成功的一半。做好小城鎮發展規劃,確保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大城市的景觀開發也已基本成型。而小城鎮則像是一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也許,年輕人,年輕的景觀設計師們一展拳腳,實現胸中抱負的地方,正是這些亟待規劃與創新的小城鎮!

2 小城鎮景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小城鎮是界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城鄉的過渡體,是城市的緩沖帶,鄉村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它具有相當于景觀邊緣的效應[1]。小城鎮既是城鎮體系的最基本單元同城市有著很大的關聯同時又是周圍鄉村地域的中心比城市保留更多的鄉村性,因此小城鎮尤其具有了城市和鄉村的雙重景觀特性。

原生自然景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個性,并構成了城市景觀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下一些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把原來水草叢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為光潔照人的水泥駁岸,花巨資動拆遷建設物種單一的城市大草坪,式地把非本土化的異地大樹“搬進城”。充滿野趣的濕地變成了光鮮的池塘和噴泉;自由生長的灌木被連根拔起,轉而被換成修剪整齊的裝飾植物;鄉土的野草則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的常綠外來草坪所替代……那些曾經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景色最后只能變成回憶。

現在的城市規劃中,對于歷史建筑、歷史街區的保護日漸重視,而對于城市中的原生態景觀卻少有保護,政府往往是花費相當大的精力來營建人工景觀,卻對自然存在的生態機制視而不見。城市中這些自然景觀的生態系統被破壞,最終土地失去了自我調節能力,變成了沒有生命的土地。我們總是過于依賴“灰色”基礎設施,試圖靠人工系統來調節城市生態,解決我們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這不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實際上是犧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務系統。

3 原生態在小城鎮景觀規劃中的價值

原生態的景觀規劃與眾多追求新奇、爆炸效應或氣派、輝煌效果的風格截然不同,更多的是讓我們感覺到質樸、親切。它基于對紛繁現狀的批判、審視和思考,從解決當代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環境、自然和文化中存在的問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并將之介入到景觀設計的實踐與探索之中。

3.1 原生態在景觀規劃中的美學價值

原生態之所以是美的,其根本在于由自然物構成的景觀可以營造一種氛圍、一種意境,這種意境則是超越物質的。它的美學意義,可以用李白的兩句詩說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相較于其他景觀形態,親切自然的原生態景觀更容易獲得使用者的共鳴與認同,從而達到超越物質的浪漫境界[2]。景觀設計中的“原生態之美”反映了真實的人地關系,給予人們文化的歸屬感以及與土地的精神聯系。在王向榮的“濟南園博園的設計師園——快樂田園”項目中,詮釋了花園并非展示和觀賞的對象,而是空間的花園、過程的花園和詩意的花園的思想。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枯榮都是花園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每個生命階段具有不同的魅力。在這里,人們建造、梳理、采摘、播種,體驗春華秋實、四季之美,回歸已經忽視、遺忘的花園的樸素的本質,原生態的鄉村農事的樂趣帶給人們快樂的田園感受[3]。

3.2 原生態在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價值

“生態性與可持續發展”是主張“原生態”的景觀設計師們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帶來人與地、環境、資源的一系列危機,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價是生態的日益破壞與惡化。原生態的設計理念正是致力于保護現存自然要素,和積極的生態重建。

原生態景觀設計注重自然生態演替且地帶性特征明晰,利用“自然潛在植被”,即在所有的演替系列中沒有人為干擾,而在現有氣候與土壤條件下(包括那些人為創造的條件下)能夠建立起來的植被類型[4],強調植被建設中以群落為單位,盡可能把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群落之中,達到種群間的相互協調和群落與環境的協調,使植物群落結構合理。

3.3 原生態在景觀規劃中的社會價值

在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之中,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機。在景觀規劃中這種文化身份喪失的危機表現得尤為明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這是當代中國景觀規劃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王澍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超越了傳統的校園景觀,其核心理念為回歸鄉土,并讓自然做工,王澍將之詩意地描述為“返鄉之路”,場地原有的農地、溪流和魚塘被小心保留,體現了鄉土景觀和地方文脈的保留與延續,王澍利用的江南舊瓦片就是一個典型的符號,在這個項目中,超過700萬片不同年代的舊磚瓦被從浙江全省的拆房現場回收到象山新校園,重新演繹了中國本土可持續的建造傳統[5]。

3.4 原生態在景觀規劃中的經濟價值

原生態對于城市景觀的經濟價值主要表現在降低管養成本、增值城市資產、提升城市形象這幾個方面。一些移植或進口的異國植物或熱帶植物除價格不菲之外,還消耗大量的養護成本與水資源,而一棵古樹動輒上萬幾十萬,存活率卻只有50 %。原生態綠化系統自身的穩定性和自我維護的特性,減少了人們對于系統的外力影響需要,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觀的維護管養費用。

4 小城鎮原生態景觀規劃的保護性發展

對于城市原生態景觀的保護性發展一方面是要尊重場地本身的特點,遵循其自然的生態格局和生長形態,另一方面是要對其進行有機的更新,使其發揮出最大的現實價值。“原生態”設計師立足于“足下文化”與自然之美,主張環境主義及生態恢復,并通過新的設計來強化場地及景觀作為特定文化載體的意義。

4.1 尊重場地與地域性

對于城市原生態景觀的保護,首先是要尊重場地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尊重是對它原本自然面貌的尊重,一方面是盡量依照原始地形地貌進行規劃設計,另一方面是對原始植被和生物群進行完整保留[6]。一方面也要注意保留場地上的歷史遺跡,將新時代的印記與歷史相結合,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延續城市文脈。保留、再利用和再生場地中的一切景觀元素和材料,并使他們發揮新的實用與審美功能,像茂盛的野草和生銹的機器,都代表著場地的自然與文化遺產特征,是新設計產生的基礎。

秦皇島湯河紅飄帶案例展示了城市綠地設計和建設中,如何利用原有場地資源,用最少的設計,來創造一個真正節約的城市綠地,為當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態服務,同時,讓場地發生巨大的變化。設計師用一條“綠蔭里的紅飄帶”——一條順著湯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紅色玻璃鋼“長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態廊道的綠色基底的同時,用最節約的方式,把城鄉結合部一處河岸變成了美麗的城市休憩地,使公園成為一個受人工干預最少的城市公共空間,尊重場地現狀即尊重了場地的歷史。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與場地的自然過程的保留,使公園的維護達到最少。

4.2 對生態與環境的照應

當前城市建設出路只有一條:生態文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當前在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壓力下,判別和保護城市的生態底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生態底線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態安全,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障,應作為城市規劃的根本前提和城市建設不可逾越的剛性界限。將自然請回城市,是當今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在環境保護意識逐漸覺醒的今天,生態城市逐漸成為中國一些城市的建設目標,其內涵就是讓自然回歸城市。兼顧城市中樹木花草的生態多樣性,不僅在視覺上更加美觀,更能營造美的意境,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對人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7]。

4.3 體現對人的關懷

原生態的景觀規劃意在構建一個親切宜人的環境,滿足每個使用者的基本需求,關照普通人的空間體驗,而擯棄對紀念性、展示性的追求,是日常的、尋常的景觀。現代景觀規劃理論強調規劃的基點是以人為本,在更高層次上能主動的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小城鎮的建設是以人的需求為基礎的,建設的好壞取決于對人愉悅的程度。因此小城鎮景觀規劃應本著“以人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慮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將人的活動性和舒適性作為景觀規劃的出發點,注重保護和發掘當地的人文景觀及風土人情,將人的活動融入到設計中,營造舒適、充滿人情味的小城鎮景觀[8]。

國外一些城市如土耳其安卡拉、韓國漢城、美國伊薩卡(Ithaca)等,均與荒野或原生態的森林相連。伊薩卡周邊湖泊碧波蕩漾,野鴨成群,孩子們在湖邊輕松游戲,是國內城市難以見到的。香港有令全球城市羨慕的郊野公園。香港的土地利用中百分之四十用于郊野公園,百分之二十四用于建設。香港郊野公園建筑風格樸實,設施非常簡單。公園道路除一兩條車行道外,其他主要是簡單原生態的石階路。郊野公園的桌椅、燒烤爐、涼亭、露營地和遠足小徑幫助香港市民享受了豐富的自然風光和生態資源,并且享受這些游憩活動都是免費的。

目前國內城市周邊已經很難找到原生態的荒野,但一些尚不發達的地區、有待于開發的邊遠城市,可盡量避免重蹈現有城市建設的覆轍,或盡量保留現有荒野與城市相連,或通過退耕還林等手段修復城市周邊自然,還是可以辦得到的。

4.4 現代藝術的融入

原有場地的“設計”畢竟只反映過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當時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從藝術性來講,這些與現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還需加以提煉。所以,有必要對原有形式和場地進行改變或修飾。通過增與減的設計,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將原有場地與現代環境藝術、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結合,使新景觀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在自然與鄉土的本色上,跳動著當代人的舞步。

依然是秦皇島湯河紅飄帶案例,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態廊道的綠色基底上,引人一條以玻璃鋼為材料的紅色飄帶。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環境解釋系統、鄉土植物標本種植、燈光等功能和設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預,獲得都市人對綠色環境的最大需求。在這里,低碳設計與低碳美學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達。

上述四個方面的結合,使小城鎮新景觀彰顯出其現代中國的特色和“原生態之美”,在小城鎮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了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維持了最優的城市景觀風貌,使小城鎮景觀風貌不僅是視覺“美”的,同時是“健康”的與“有內涵”的。

5 結語

城市化發展,城鎮建設這場風暴打破了小城鎮昔日的寧靜、悠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營建的獨特的,屬于自己的生存環境日益受到威脅。原生態是現代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新趨勢之一,也是解決現有城市景觀設計中種種問題的方法之一。原生態注重以“恢復”、“再現”原始自然狀態的思路,來優化小城鎮景觀,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景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要認識到實現原生態的小城鎮景觀規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緊密結合小城鎮總體規劃,用發展的眼光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目標,指導景觀規劃,確保小城鎮景觀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陶聯偵.小城鎮發展規劃中景觀規劃初探[J].小城鎮建設,2003(12),20-21.

[2] 沈福煦,中國古代建筑環境生態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慧.中國當代“原生態”景觀設計美學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03.

[4] 趙奕.原生態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價值與運用[D].碩士學位論文,江南大學,2007.

[5] 孔祥偉.論過去十年中的中國當代景觀設計探索[J].景觀設計學,2008,(2).

[6] 袁也.對于城市中原生態景觀的保護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從《國富論》主要的人本思想入手,闡述了亞當·斯密人本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理論意義,指出其本質是回歸勞動者的價值,體現企業與個人的共同發展和幸福,實現社會的“財富增長”。由此對鐵路運輸企業的人本管理進行了思考,思考并找到了鐵路運輸企業進行科學的人本管理的路徑。

《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是十八世紀英國杰出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代表作。該著作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該書中蘊含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以及經濟學原理機制,由此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作為“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它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至今讓讀者和學者獲益匪淺。本文擬從《國富論》的人本思想入手,分析研究其對當前鐵路運輸企業的人本管理的指導意義。

一、《國富論》閃耀的主要人本思想

1、“富國裕民”的思想

亞當·斯密把“富國裕民”視為政治經濟學目標,他指出:“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者的一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提出兩個不同的目標: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地說,使人民能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或生計;給國家或社會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總之,其目的在于富國裕民”,而不是單純追求GDP、追求“速度與效益”,追求“為發展而發展”的目標。現在人們常說的“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勞動者工資在收入中的比重”、“鼓勵勞動者擁有財產性收入”、“關注民生”等思想正是這種理念的的體現和實踐。

2、尊重勞動者的思想

亞當·斯密是一個很重視社會倫理建設的人,對勞動者富有同情心,在《國富論》這本巨著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在敘述社會上三大主要階級(地主、資本家、勞動者)各自的優劣時,說道:地主階級是社會繁榮的獲利者,但他們不勞而獲,是個無所作為、沒有前途的階級。資產階級在社會上最受尊重,但個人利潤與社會公益相比,即使最公正的資本家也要從私利出發而不顧公益。勞動者在社會繁榮時受益不多,在社會衰退時受害最重,所以只有勞動者與社會公益聯系最緊,但他們又在社會上難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因此,他關注勞動者命運,主張提高工資、改善工作環境。主張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視為國民財富增進的必然結果,并提出適當改善工作條件、適度縮短工作時間的觀點。在亞當·斯密時代有一種流行的見解,認為工資的提高將使得人們減少工作時間并導致懶惰和游散。亞當·斯密一方面以上述理論分析為工具,批駁了當時流行觀點的成見;另一方面則從國民財富增進的長遠利益出發,認為過度的勞動將妨礙國民財富增進的長遠利益。

3、分工合作的思想

亞當·斯密認為城市與鄉村是互補的。鄉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資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鄉村返回一部分加工產品作為回報,兩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城市為鄉村的剩余產品提供市場,鄉村用剩余產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這對從事分工中不同行業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通過分工合作與交換,雙方的財富都有所增加,這體現了“財富的自然增長”和合作分工精神。

二、《國富論》的人本思想與企業的人本管理

《國富論》的人本思想對企業的人本管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國富論》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同等數量的勞動,在所有時間和地點,和勞動者具有同等價值。因此,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源泉,要尊重勞動者,提高勞動者工資,改善勞動者工作條件。對于企業而言,應將人看作是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重視人本身素質的開發,尊重人的價值和主體意識;換位思考,理解人的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角度,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

分工可以分為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兩種,亞當·斯密認為分工是導致經濟進步的唯一原因(實際上在《國富論》中兩者混淆不清,概念模糊),是財富的自然增長重要手段。對于企業而言,合理的勞動分工也是提高生產、管理效率,提高企業效益的重要前提。分工不明,也就是職責不清,會造成工作推諉、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提高。因此,在勞動過程中必須按職能劃分勞動分工,合理、科學的分工是區分能力、水平、職業素養的必要條件。

因此,筆者認為《國富論》的人本思想在企業中的運用,其本質是:回歸勞動者的價值;體現企業與個人的共同發展和幸福,實現社會的“財富增長”。

三、《國富論》的人本思想給鐵路運輸企業人本管理的啟示

1、堅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念

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充分認識人才資源開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積極為員工創造成才條件,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充分尊重員工的特點和個性,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樹立鐵路人才隊伍建設決定鐵路發展的觀念。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從傳統的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務工作中解脫出來,把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廣納人才放在戰略位置,提高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思想水平。

2、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保障機制

人力資源的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將鐵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納入企業管理的流程,進入企業大系統、大循環,甚至是社會大系統、大循環之中。建立由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鐵路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領導小組,制定相應政策,促使鐵路各項工作措施與鐵路有關政策、法規相接軌,制定預測與規劃、培養與使用、配置與管理方面相銜接。

3、完善鐵路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工作機制

(1)建立新績效考核機制。傳統的績效考核機制屬于非參與性的評價制度,員工被動地接受工作任務,責任不明確。工作完成后由上級采用有限的指標和主觀印象進行評價與考核,偏差較大,無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新型的績效考核則主要采用目標管理的方式,為每位員工確定明確的工作目標,增加上下級間的溝通。通過給每個員工確定明確的目標和不斷地考核,使員工在企業內部合理流動。

(2)建立新激勵機制。主要是針對員工群體,通過完善工作績效評價系統,將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結合起來,結合用工制度,建立有效的晉升、晉級制度與靈活的激勵機制。主要包括:①目標激勵。通過給各層次員工制定各時期的工作目標,從而構成企業的總體目標,再以企業發展的藍圖激勵每位員工,使員工產生強烈的成就感。②管理激勵。讓員工通過民主管理,參與企業重大決策,從而激發員工的責任感。③人群關系激勵。通過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增強員工的歸屬感。④競爭激勵。合理運用內、外部的競爭,使員工時刻保持危機感,從而激發其潛力。

(3)建立人力資源科學管理機制。加強對人力資源的科學管理,是促進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的重要環節。建立鐵路人才庫,加快人才的聚集與整合,充分利用各種組織體系來吸引人才。

(4)探索建立鐵路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機制。嘗試建立鐵路人力資源模擬市場,制定鐵路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機制,推動人力資源和用人單位兩個主體進入市場。通過市場配置把作為生產要素的人力資源,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創造價值、最有效率的地方,使生產要素配置始終處于最佳狀態。緩解低層次安置與大范圍調劑困難、總量控制與結構性缺員的矛盾,實現人力供求的動態平衡。

總之,人本管理是以人為核心,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創造精神的科學管理方式,如何在鐵路運輸企業內得到更好的運用是一個現代企業制度創新的重要課題,其實現的路徑是:理念先行、機制保障、運作規范、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著.楊敬年譯.國富論[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2]亞當·斯密著.嚴復譯.原富[M].商務印書館,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