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篇1

>> 美好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臨泉縣美好鄉村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 芻議美好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南陵縣美好鄉村建設中的黨建研究 基于美好鄉村建設的安徽省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引領作用研究 關于完善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問題研究 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型農民培育問題研究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問題研究 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土地供求問題研究 新農村建設中的土地流轉問題 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土地流轉問題的分析 長豐縣美好鄉村建設的成效、問題及對策研究 美好鄉村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 基于美好鄉村建設的村莊規劃編制要點研究 關于美好鄉村建設幸福指數的研究 農村土地征用中的農民參與問題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2-11-09.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EB/OL].,2013-09-18.

[4] 安徽省和縣人民政府.和縣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include/web_view.php?id=21586,2012-06-15.

[5] 王小映.新農村建設土地政策十大要點[N].中國經濟時報,2006-03-10.

[6] 張正河.農民工準城市化背景下耕地流轉困境研究[J].學術研究,2009(10):85-91.

[7] 徐元明.農村城鎮化中農民權益保障缺失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0(11):44-48.

[8] 蔡志榮.農村土地流轉方式綜述[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5):1209-1212.

篇2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資源豐富,景觀類型多樣,依托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我國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就開展鄉村旅游活動。近幾年來,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城市人渴望到鄉村去,感受田園風光,尋找返璞歸真的感覺,同時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將鄉村旅游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有效方式。在這些助推力的作用下,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速度異常迅猛,但是鄉村旅游建設水平出現一些不協調的狀況,在管理、市場運營、景區安全等多個環節存在問題。鄉村旅游業的異軍突起、旅游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人們的目光在此聚焦于鄉村旅游安全問題上來。鄉村旅游安全,即在鄉村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客觀事物的危險程度能夠為旅游者所普遍接受的狀態,包括預知、預測、分析鄉村旅游活動中的危險和限制,控制、消除鄉村旅游活動中的危險兩個方面;也指旅游活動過程中各相關主體的一切安全現象的總稱;也是旅游者在鄉村旅游活動過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擾而免于承受身心壓力、傷害或財物損失的一種自然狀態。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鄉村旅游安全就是在開展鄉村旅游活動過程中涉及食、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的對游客安全構成任何威脅的事件。

一、廣西石埠鎮“美麗南方”景區概況

“美麗南方”景區位于南寧市西郊石埠鎮忠良村,距離市中心15公里。“美麗南方”景區始建于2003年,總規劃面積23650畝,景區按照生態、自然、環保、休閑的思路,以“一村二廊三園四產業”為發展路徑,現已建成比較完備的休閑農業產業示范區,主要發展水產、蔬菜、水果、花卉四大產業。園區內現有洛克玫瑰莊園、水果采摘園,農耕文化展示館、萬俊卡丁車等多個游覽區。“美麗南方”景區已經輻射到8個行政村,推動了8個行政村的新農村建設。2016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景區接待游客6.5萬人次,營業收入254.1萬元,2015年11月份,中國農業部授予“美麗南方”景區“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的榮譽稱號。“美麗南方”鄉村旅游的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是南寧乃至廣西以鄉村旅游帶動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成功的案例。

二、研究方法

基于游客對旅游安全事件感知度的目的,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美麗南方”景區游客相關信息進行收集。筆者于2016年4月,通過發放130份試問卷,對“美麗南方”景區游客對旅游安全事件感知度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基于此調查目的,筆者從CNKI下載15篇鄉村旅游安全分析文獻,對其問卷進行研究和借鑒,遵循系統性、層次性、通俗性等原則,設計“美麗南方”景區旅游安全游客感知度調查問卷初稿,并將初稿分別向一位教授,三位碩士研究生共同討論、修改后定稿。問卷包括游客年齡、性別、職業等基本的人口學特征,同時還包括游客對在本景區旅游活動開展過程中所涉及的旅游安全問題。問卷采用一對一發放、指導填寫的方式進行,總共發放問卷130份,回收130份,經篩選整理后有效問卷為113份,有效率為87%,回收后的問卷符合問卷調查的一般規律,具有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區存在的安全問題。

三、廣西石埠鎮“美麗南方”景區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人口學特征統計分析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景區游客性別比例均衡,男性游客占48%,女性游客占52%,游客年齡主要集中在18―45歲之間,占游客總量的84%,游客職業主要以學生和普通員工為主。南寧市眾多高校集聚,學生成為周末休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場;“美麗南方”景區距南寧市中心15公里,自駕車程1小時以內,加之“美麗南方”景區建設較為平民化,消費水平低,進入門檻較低,適合普通工薪階層的周末休閑以及家庭聚會等。

(二)涉及“旅游安全”選項問卷內容分析

針對旅游安全這一問題,設置“您聽說過旅游安全問題嗎”及“從未”、“偶爾”“經常”、“聽說且經歷”四個選項進行調查。整理問卷得出,87%的游客對其都有了解,僅有13%的游客從未有過接觸。由此可見旅游安全問題具有一定意義上的普遍性,一個值得探討與研究的問題。

“您認為景區中哪些方面存在安全問題”,該題目為多項選擇題,因“美麗南方”景區幾乎不存在過夜游客,因此選項構成為旅游五大要素,整理問卷結果得出,餐飲安全、交通安全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其它要素的排名依次為游覽安全、娛樂安全、購物安全。

62%的游客對景區餐飲安全的認可度為一般,認為存在安全問題的主要是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47%)和用餐環境(60%)兩個方面(表1),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問題:自身場地受限制,游客娛樂、就餐、燒烤等各種活動均在同一場地開展,就餐產生的垃圾處理不及時,油漬滿地;燒烤過程中產生的油煙彌漫整個農家樂;后廚以簡易廚房為主,消毒設施配備不齊全;農家樂服務人員以自家人為主,在服務過程中衛生意識欠缺,未穿戴統一整齊的工作服,衛生口罩及帽子;存在收銀、上菜、衛生清理為同一服務人員的現象。

16%的游客認為景區交通為安全,66%的游客認為一般,18%的游客認為不安全(表2)。景區交通工具的安全問題受到游客的普遍關注,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以下幾點問題:進入景區的主要方式是乘坐景區專線公交車(103路)該公交車為小型中巴車(約20座)改造,但在客流量較大時出現了一車載客40多人的嚴重超載現象;私家汽油三輪摩托載客存在嚴重超載現象,一車拉載10人左右;景區內部以景區內部租賃自行車為主要代步工具,但未劃定自行車道,人車混道現象嚴重;景區大部分道路供游客和當地居民一起使用,危險處未設置減速帶與交通指示燈;急轉彎處未設置標識牌或標識牌設置不夠醒目。

游客對游覽安全較為滿意,認為不安全的只占總量的13%,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以下幾點問題:在月亮湖畔,只設置簡易綠化帶,且湖泊堤壩草皮覆蓋,遇水后很滑,存在安全隱患;連接“燕歸廊”景區與“水車湖”景區的走廊狹窄,迂回曲折性不夠,不能分散客流量;“水車湖”景區此處景色優美,游客駐足倚欄拍照較多,但無安全提示牌;“美麗南方”景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暴雨臺風易發,易出現游客滯留現象;景區內灌木草叢多,存在毒蟲等。

四、“美麗南方”景區鄉村旅游安全提升建議

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加之實地調研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與游客的交談,針對“美麗南方”景區在開展鄉村旅游活動過程中所存在的安全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旅游的開展保駕護航

首先,在旅游旺季增加專線公交車的發車頻次,給游客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使旅游活動從搭乘景區專線車開始。其次,停車場安裝全面的監控設備,預防偷盜事件發生;景區選擇性的新建安全柵欄,加固已有的木橋和木柵欄,客流量密集的景點,設置多條游覽線路,分散游客。最后,農家樂等餐飲服務部門要劃定專門的燒烤區域,限制客流量,避免景區的環境污染;完善用餐設備及后廚的建設,現階段保證符合《餐飲業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的最基本要求。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依法治理旅游安全問題

“美麗南方”景區管理部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村規民約》、《游客須知》等規章制度,使旅游活動的開展納入規章制度的約束之下。首先,對景區內的旅游安全問題實行責任追究制度,提高相關部門的責任意識。其次,規范服務人員的工作行為,必須持證上崗;對農家樂的用餐環境衛生進行檢查、整改,不符合辦法及條例要求的禁止營業或是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最后,以條例的形式約束游客的行為,游客進入禁止區域或是存在安全隱患的游覽方式必須進行說服教育并制止,必要時對游客的行為進行處罰。

(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旅游從業人員及游客的安全意識

舉辦旅游安全專題講座,對工作人員進行旅游安全知識的培訓,提高安全意識。開展安全事故處理演練,從實踐層面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事故處理能力。加大對游客的旅游安全意識的培養,借助網絡進行宣傳,在網站上寫明旅游安全注意事項,進景區時發放旅游安全宣傳手冊、游覽須知等,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識。

(四)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事故預警機制和處理機制

依托現代互聯網技術,3S技術,建立網絡監控系統。安全事故發生之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和開展救援工作。景區必須擁有一支技術嫻熟,經驗豐富的救援隊伍,,同時還要加強與救援機構的合作,能夠在第一時間內聯系救援機構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景區開展救援工作,使損失降低至最小。

五、結論

篇3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在討論分析中國鄉村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國內外鄉村農業發展趨勢與成功經驗,結合農業和農村的基本國情,提出了3E 農業發展模式;并以伏羲農園發展運營模式為實踐,論證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必須以3E農業為理論基礎,以低碳高效為目標,以生態循環為核心,以信息科技為手段,實現城鄉統籌聯動發展;最后從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背景出發,從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淺析了發展3E農業對建設美麗鄉村的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 :3E農業;生態;循環;高效;美麗鄉村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3-0849

第一作者簡介:陳志峰,男,1985 年出生,山東青島人,研究助理,碩士,主要從事農業規劃理論的研究。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土肥開發樓512,Tel:010-82106750,E-mail:zhifengchen08@163.com。

通訊作者:宋敏,男,1964 年出生,四川南充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東亞農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Tel:010-82106750,E-mail:songm@caas.net.cn。

收稿日期:2013-10-31,修回日期:2014-12-23。

0 引言

黨的十明確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建設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保證和基礎。改革開放30 多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過外部的物質能量投入獲取更高的農產品產量的現代常規農業,在高能耗的同時,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范圍內所換取的農業的增長,已成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耗竭資源的重要源頭[1],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威脅與破壞已經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難點之一。

1 中國鄉村發展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中國鄉村人口眾多、底子薄弱,因此村的發展對于國內的整體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同時也只有發展好鄉村經濟、增加鄉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鄉村人口的生活質量才能真正達到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為鄉村的發展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中國鄉村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中國鄉村的發展中也還存在眾多的問題和不足,這些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1.1 城鄉信息嚴重不對稱,鄉村產業發展滯后

1.1.1 技術信息的不對稱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高新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正不斷向城市集中,這在加劇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同時,使廣大的鄉村尤其是西部資源貧瘠的鄉村地區農業科技水平更加落后,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并沒有及時在廣大鄉村地區得到普遍應用,城市對鄉村的帶動性較弱,農業科技的進步并沒有給農民帶來較大的實惠,與發達國家比,中國鄉村的農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1.1.2 供需信息的不對稱一方面,廣大的城市消費者對安全、優質的農副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與此相反,農戶和企業會將市場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機會合理利用以謀取自身和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他們一味追求農副產品的產量,忽略農副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這樣會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威脅,有時會損害到公眾利益[2]。例如,國內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術能力。另一方面,供需信息的不對稱加劇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大大增加農業生產者的經營風險。

1.2 環境污染向鄉村延伸,鄉村田園生態遭破壞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給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極大方便。由于單純的追求經濟的增長,造成的卻是鄉村環境的不斷惡化,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在農村地區悄然興起,造成城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加劇[3]。除此之外,技術含量低、粗放經營的鄉鎮企業的崛起也給鄉村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

農民為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肆無忌憚地對鄉村資源進行開采攫取,在嚴重浪費資源的同時,給本來美好的田園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現代化農業在解放生產力、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化肥和農藥過量使用對鄉村的土壤、水體、空氣等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

鄉鎮和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相對滯后,生產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排的現象時有發生,鄉村田園生態環境在不斷惡化的同時也威脅居民的身心健康。

生態旅游的概念被異化,紛紛把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珍稀資源推向市場[4]。在鄉村保護區內大興土木,筑路修橋、架設纜車、修建星級賓館等設施,使很多生態景區過于商業化和人工化,破壞了其固有的原始生態面貌。

1.3 農業產業鏈條不完善,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中國的農業產業鏈不完善是制約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導致農產品附加值較小、農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農業產業鏈條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鏈短且窄、農業產業鏈斷裂和農業產業鏈組織化程度低。

首先,中國農業主要停留在上游生產階段,中下游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的發展滯后,幾乎還是停留在出售初級農產品的階段。其次,產業鏈斷裂是國內農業產業鏈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鏈條上的上游與下游距離過大,中間缺乏必要的產業環節,而導致鏈條的供給與需求之間脫節;鏈條上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供給大于需求或者供給小于需求,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制約上下游產業間的配合,導致資源的浪費;產業環節或部門的孤立,未能與其他相關環節或部門發生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也就無法與其他環節產生協同效應,既限制了自身效能的發揮,也制約了鏈條整體效能的實現[5]。再次,中國農業產業鏈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育程度低,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鏈存在多重風險。

2 國外農業、農村發展的趨勢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對傳統農業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升級,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6],實現了鄉村建設國際化領先,也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3 種不同模式和路徑,勞動節約型、土地節約型和綜合性技術進步型[7],即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自然資源豐富型、勞動力短缺,但具有資金優勢,其現代農業發展以規模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以荷蘭、日本、比利時等為代表的耕地資源短缺,人多地少,勞動力昂貴,主要通過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主;以德國、法國和英國等為代表的耕地資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業和技術基礎上,走機械化和高科技的綜合發展之路[8]。

基于中國人多地少、農業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現實和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無論是勞動節約型、土地節約型還是綜合性技術進步型農業發展模式都不適合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尋求一條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模式。

3 3E 農業及其理論實踐

3.1 3E農業內涵

針對國內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僅憑科技創新或者體制改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轉變農業發展觀念,從農業的源頭做起,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產業,正確處理城市與鄉村、產業與生態、生產與市場之間的問題,全面貫徹實施3E農業的全新理念,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3E 農業是利用物聯網、感知地球、數字農業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electronic)克服農業信息不對稱短板,拉近鄉村與都市、農戶與市場的距離,把高科技、新理念傳輸到鄉村,結合各地資源環境優勢,重點打造低碳循環生態(ecological)農業園區,發揮龍頭功能輻射帶動分散農戶參與,充分挖掘農業的環保、景觀、文化等多功能,形成多元化參與驅動、多環節結合增值的高效(efficient)農業產業鏈,把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淳樸敦實的農耕文化和自然恬靜的田園生態搬運到都市,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協調共同發展(圖1)。

3E 農業理念涵蓋了農業園區規劃的“三大趨勢、兩大循環”:以云計算、農業物聯網、3S 技術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智慧農業為發展趨勢;以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為理論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而建立的生態循環農業為發展趨勢;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的利用資源優勢,多元化參與驅動、多環節結合增值,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佳的高效農業為發展趨勢。在“智慧農業、生態循環農業、高效農業”發展趨勢的指引下,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與產業規劃土地利用布局以實現農業園區內部的物質、能量、經濟的循環和農業園區外部的城市與鄉村經濟、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同步發展。

3.2 基于3E農業理念的初步實踐

3.2.1 園區基礎伏羲農園位于四川省閬中市柏埡鎮,距離著名的閬中歷史文化古城20 km,園區所在地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溫和,適宜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同時,受資源條件的限制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當地農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后,農業的科技含量較低。3.2.2 產業與模式農園自建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種植—養殖—沼氣—人居“四位一體”的無害化生態循環模式[9],擬構建一個相對封閉的內部良性循環系統。依據園區的資源環境特點,采用有機農業生產標準,重點發展稻米、雜糧、高檔果蔬品,同時配合種植玉米、小麥、牧草、中草藥等飼料以及輔料;構建生態林下立體養殖模式,重點發展烏骨雞、香豬等,同時配合養殖蚯蚓等為養殖提供蛋白飼料;系統化收集秸稈、殘渣、人與動物糞便、廚余垃圾等,建設2 座現代化沼氣池,為園區生活提供清潔能源,沼渣經處理后可作為有機肥效施用(圖2)。

3.2.3 景觀與文化在保留原生態景觀基質的基礎上,引進并繁育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200 余種,建設珍稀苗木繁育基地,塑造生態優美、富饒和諧的美麗鄉村景觀;充分挖掘園區的農耕文化靈魂,以傳播伏羲農耕文化為己任,并將伏羲農耕文化融入到產品建設的各環節中,重點打造“伏羲”主題系列產品,讓消費者能夠領略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塑造園區的文化靈魂。

3.2.4 科技與效益園區秉承“科技引領、效益優先”的總體發展思路,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打造一流科技型園區。首先,在農業裝備設施上,建立現代化智能溫室1棟、現代陽光溫室多棟,運用現代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化生產,建立環境數據采集工作站,利用傳感器技術全方位不間斷采集環境數據,基于現代信息編碼識別技術,初步建立一套產品可追溯系統。其次,在品種選擇上,一是選擇現代優水稻、玉米、蔬菜等優新品種進行試驗性栽培,二是挖掘當地優良的古老烏骨雞、香豬等種質資源進行古法養殖。再次,在農業技術方面,運用有機農業的技術標準指導生產,重點應用推廣有機堆肥技術、科學施肥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和無害化加工保鮮技術等。

建立價值高效的農業綜合產業鏈是園區的經營目標,首先表現在經濟效益高效,通過生態有機循環的產業模式實現多層次的物質能量高效利用,高投入、高產出,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10];其次表現在生態效益高效,轉變觀念,將農業生產轉變成對生態環境有益的活動,農業和農村環境變得更加美好;第三表現在社會效益高效,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既給當地農民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又繁榮了當地的交通旅游行業。

4 發展3E 農業對美麗鄉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4.1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農業科技發展

中國的農業科技成果總量很大。據統計每年可以產生6000 余項農業科技成果,但是受到城鄉信息不對稱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真正運用到生產、產生實際生產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而中國僅為30%~40%[11]。發展3E 農業,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網聯城鄉,將全球領先農業科技直接傳輸給農民,農民可根據自身的需求選用最佳的農業科學技術方案組織生產,同時可采用遠程農業專家診斷系統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農民提供一個便捷的農業科技信息獲取通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

4.2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縮小城鄉差距

在過去的幾年中,農產品的單產增長遇到瓶頸,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收益持續下降,一戶一農的分散經營模式直接影響農產品商品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12],“農戶占據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占據產業鏈的中下游”的產業鏈模式已經嚴重制約國內農業生產效率。根據3E農業模式的指導,企業需發揮龍頭帶動輻射作用,積極的參與農業產業鏈上游農業生產活動,吸引帶動廣大分散的農戶主動參與,整合分散的農業資源,形成多元化參與驅動、多環節結合增值的高效農業全產業鏈,實現了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的大生產,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13],有效地縮短了城鄉之間差距。除此之外,以3E農業模式組織農業生產,能有效縮短農產品的“消費里程”,使生產者更加接近消費者需求,保持農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同時可全程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進行層層追溯和監管,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提高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4.3 保護鄉村田園生態景觀,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國內外農業發展經驗表明,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往往會帶來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14]。3E 農業是一種低碳、綠色、環保的農業模式,在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基礎上,采用先進農業技術與古法農業生產方式相結合進行農業生產,強調“生態、循環”的理念,基本實現區域內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大大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在給城市居民提供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同時,將淳樸敦實的農耕文化和自然恬靜的田園生態搬運到都市,實現城鄉之間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4.4 提高農業生產者收入,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

中國農村勞動力過剩、農民收入增速減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是中國在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絆腳石,如何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難題之一[15]。3E 農業是一種高效農業,可充分發揮農業的區域比較優勢,完善農業產業鏈條,減少農業產業鏈條中的無效和冗長環節,全面提升產業鏈上游農業生產者的利潤空間,降低農業生產者的從業風險,使更多的農業生產主體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另外,發展3E農業可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就業問題,彰顯巨大的社會效益。

5 結語

3E 農業理念對于鄉村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是實現強大富裕而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之一。受地域、認知水平和傳統農業文化的限制,在生態環境較好、經濟發展狀況落后的鄉村地區推廣3E農業有相當大的難度,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3E農業必將會被農民、企業、政府以及消費者所認可。

筆者僅對3E農業的理念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基于3E 農業理論的農業園區規劃應用實踐還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張壬午.倡導生態農業建設美麗鄉村[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3(10):5-9.

[2] 朱述斌.農產品價值鏈中市場信息部對稱性問題探討[J].商業研究,2010(1):23-24.

[3] 金永文.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環境問題域對策[J].甘肅農業,2007(8):39-40.

[4] 熊敏楨.中國農村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海峽科學,2012(6):9-10.

[5] 肖小虹.我國農業產業鏈的現狀分析[J].新西部,2012(23/24):92-93.

[6] 黃衫.武前波,潘聰林.國外鄉村發展經驗與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探析[J].華中建筑,2013(5):144-149.

[7] 高海水.世界農業發展趨勢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選擇[J].經濟經緯,2008(2):126-128.

[8] 戴小楓,邊全樂,付長亮.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若干做法[J].中國農學通報,2007(4):53-55.

[9] 劉暢,于雙民,王峻,等.中國鄉村社區資源環境保護現狀問題及技術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5):129-136.

[10] 甄若宏,周建濤,鄭建.初現代高效農業規劃機制探討[J].農學學報,2011(11):53-56.

[11] 孫進昌,張翠萍,張必正.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其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6(11):180-181.

[12] 袁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效率問題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35(3):82-89.

[13] 盧燕,張銘,王小軍,等.發展江蘇省高效農業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363-365.

篇4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難點

一、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難以兩全

人類要生存就要發展,人類的任何生存、生產和發展都要消耗一定的資源,這必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和干擾。近幾年,一些旅游景點人滿為患,甚至造成生態事故,就是因為超過了自然的承載力。中國的環境問題之所以嚴重,是因為30多年的快速發展,社會生產力越來越高,對于自然的干擾和影響也越來越強。加之我國人口總量大、密度高,自然環境所承受的壓力與人口數量成正比,與人均資源消耗也成正比,而人均資源消耗又與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相關。所以,在一定的基礎條件下要達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就要消耗相當數量的資源。人類生存、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抓主要矛盾,特別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領導工作的一個基本方法。在各個村里,矛盾千差萬別,主要矛盾各個村子都不一樣。有些村子過去的基礎比較好,集體經濟實力比較強,關系比較和諧,在建設美麗鄉村時,就要找其短板。有些村子原來的基礎不好,在建設美麗鄉村時就要找出最主要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在此過程中至少應堅持一個原則,就是拒絕新的污染進入和發生,這是一條基本底線。在對已有污染進行治理的基礎上,提升生態環境功能。所以,如果我們要發展農業,應該更多地發展旱作有機農業。在造林方面,也要注意生態林和經濟林的比例問題。還有林下作物種什么、幼林時期怎么做、撫育期間怎么做,都要有相應的規劃和操作,以充分發揮生態林的經濟效益。對于社會發展來說,鄉規民約,能夠提升村民保護環境、不亂丟垃圾的自覺性,也能增強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公共力量。總之,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只有通過發展來解決。

二、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本和收益的對象不對稱

要知道環境效益是具有外溢性的。比如河北省排放的污染空氣順風刮到了安徽省,這是跨區域的。當然,安徽的污染空氣也會影響到周邊地區。河北省如果進行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支付了成本,但是收益卻是大家共享。所以,生態建設、環境建設是一個公益事業,我們必須堅持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來加以解決。這就涉及跨區域補償的問題,以及上下游聯動、區域聯動的問題。因為上游的水源如果受到污染,必然會影響到下游。這些更多的是屬于國家政策、區域政策。在社區內部、村子內部怎么解決這些問題?這也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安排,需要一些村規民約、公序良俗進行約束,通過經濟處罰和道德輿論的影響,使村風民風得到好轉。

三、美麗鄉村建設與集體實力不匹配、與城市化發展存在矛盾

美麗鄉村建設與集體實力不匹配,在落后地區、在地方財力比較弱的地區表現的更加突出。為此一方面,上級要加強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公共財力的轉移支付,另一方面,基層政府、基層干部要思考怎樣利用有限的建設財力把事情辦好,這涉及到每一個農村基層干部。另外要使農村真正發展,實現以城帶鄉,首先就得推動城市化發展,吸引農村要素向城市聚集。中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致富,要使農民生活富裕,就必須減少農民,減少農民的基本途徑是讓農民進城。只有一部分農民將生產生活方式完全轉移到城市去,剩下這些人才能發展規模經營。如果過去那種一個人兩三畝地、一戶十幾畝地的格局不改變,想要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鄉村土地資源配置的相對穩定與土地利用結構的大變動的矛盾

過去對土地的利用是相對穩定的,但在美麗鄉村建設時期,土地的利用必須要進行相應調整。有的原來是耕地,現在變成林地了或者變成其他用地,也就是說我們正處于土地利用結構大變動時期。與這個問題相聯系的就是農村土地利益固化與家庭人口結構時刻變化的矛盾。我們處于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時期,社會結構、人口結構都在變化,但是土地利用相對凝固。我們的政策導向是希望土地的利用關系保持相對穩定,但是無論是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還是用地結構的變化,都要求調整土地利用關系。在中國農村,這個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引爆點。對涉及土地補償、拆遷補償的利益分配矛盾問題,恐怕還要通過土地制度的根本變革來解決。

在土地制度的根本變革方面,存在一種走農村土地私有化思路,但這個面臨著很大困難和問題。比如,村民的資格認證就很難。在土地承包方面,國家要求確權發證。但是有的是確權了也不敢發證。比如上世紀80年代一個十幾歲的小伙子,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娶一個媳婦、生兩個孩子,一個人的地由四個人來種。但是在一些家庭中,有女兒、有老人,等到女兒出嫁了、老人去世了,這個家庭可能就是一個人種了幾個人的地,甚至有的家里沒有人了,就把承包地委托給了親戚或者朋友。此時,確權發證該發給誰、又該怎么發?再比如農村的糧食補貼怎么補?不可能是今年你種了多少糧食就按照畝數補給你,大部分還是按照原來的承包關系,所以糧食補貼不一定補到種糧的農民身上去。這就跟我們政策的初衷產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太復雜了。

中國土地制度是基本的經濟制度,這就決定了不能按照一般的生產力要素來考慮土地問題。現在城市的土地還是國有的,這自然很好。因為城市地區人口高度密集,利益關系高度復雜,如果實行土地私有的話,土地收益怎么分配?而且我們正處于城市化加速時期,農村人口正在大量減少,怎么解決農民的土地權益?就農村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對土地的依賴性就會越弱,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操作空間。這個矛盾的焦點就在于土地結構調整過程中土地升值收益的分配。比如合肥近郊的土地是值錢的,但是到了大別山地區,土地是不值錢的。因此,解決土地的矛盾,就要解決土地升值的收益分配問題。

篇5

“桃花湖模式”包括項目模式和參與方模式。其中,項目模式是以民宿旅行為切入口,打造桃花湖的暢游閉環服務系統,在系統內提供主題民宿居住及活動體驗,生活雅集文化體驗,培育旅行新媒體及旅行達人,運營維護熱愛民宿旅行的城市社群,同時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高校合作,開辦文創旅游民宿專業,培養專業人才。參與方模式則是桃花湖團隊聯合當地政府、村集體與村民,以項目連接城市中產階層。在這個模式中,桃花湖團隊主要由媒體人、設計師、規劃師等組成,包括民宿酒店運營團隊、文創園區以及產品運營團隊、鄉村旅游景區策劃運營團隊。進行鄉村旅游民宿策劃運營,鄉村文創區域建設,鄉村旅游景區策劃建設運營。桃花湖團隊與當地政府是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尋找鄉村旅游、文創建設的契合點。村集體與村民是桃花湖旅行的合作者和股東,針對區域發展項目,成立新經濟體,村集體以土地等資源入股,企業出資,合作開發推進。村集體與理事會對資源實行統籌優化,區域合作。桃花湖的項目吸引城市中產階層前來,參與度假、共建分享,而城市中產階層反哺鄉村,將會帶動農產品的銷售、就業,促進城鄉多元融合。

以上模式。將會對桃花湖的美麗鄉村建設帶來以下效果:一是項目的落地推動,村集體與村民閑置荒地增值,就業機會增多,鄉村經濟實力增強,區域價值提升。二是鄉村旅游,民宿度假景區集群形成發展,有序建設,避免了一哄而上建民宿的亂局。三是鄉村旅游有效帶動精準扶貧。

桃花湖模式將會有力帶動桃花湖周邊村落的美麗鄉村建設。名人民宿。一是村民以房入股,可充分利用閑置房屋。村民不僅每年有收入或分紅,在合作期結束之后,還可以收獲一棟完好的物業。有效利用閑置資源,實現增值,提高收入。二是民宿內投入重金,建設生化環保處理系統和配備現代化廚房進行垃圾分類處理,以減少生活污染,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依托民宿成立桃花湖公益團隊,在村內宣揚環保理念,開展各樣公益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桃花湖旅行團隊可以起到帶領都市人回歸鄉村的作用,進行鄉村建設,促進城鄉融合。

文創硅谷。游客涌入,帶動文創產品的銷售以及鄉村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大量的就業、創業機會,吸引青壯年返鄉,復活“空心村”。

蒸汽朋克山地樂園。通過在周邊鄉村建設桃花湖藝術小鎮的蒸汽朋克山地樂園板塊的部分項目,帶動周邊農家樂、住宿、餐飲等旅游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將使農民逐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優質生存方式。

創意農業。在桃花湖畔鄉村落地創意農業板塊,開發觀光農業區,在桃花湖畔鄉村落地建設部分創意農業項目,使當地松散型的生產方式逐步走向集約化、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

基礎設施。桃花湖旅行團隊對桃花湖的發展規劃獲得當地政府的肯定,與其形成了良好的關系,直接帶動區域的基礎建設以及旅游配套設施的完善,促進城鄉一體化。

從桃花湖開始,桃花湖旅行團隊致力于打造桃花湖模式,形成美麗鄉村建設的可復制模式,并將其推廣至全國鄉村的建設,開拓美麗鄉村建設新藍圖。

對話研討

“鄉建熱”的冷思考

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主任 魏玉棟

當下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是少扶強、多扶弱,變“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必能激發出更多農民群眾參與的熱情;二是少打擾、多尊重,少打擾生態,尊重世間萬物的自然存在。少打擾村莊,鄉村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自己的道理。更重要的,少打擾農民。三是少、多自愛,可以學人家的思路、理念、方法和技巧,但絕不能生搬硬套;四是少統一、多差異,美麗鄉村建設的真諦是做差異,而不是做統一。產業需要做差異,文化需要做差異,村建更需要做差異。

由點及面 梯度推進 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

山東省臨沂蘭陵縣委副書記、縣長 薛峰

近年來,我們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和民心工程,以全省“多規合一”試點縣為契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由點及面、梯度推進。目前,全縣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市級生態鄉鎮10個,中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莊1個、省市級生態村45個。

鄉村建設要強調內在的靈魂

杭州靜廬瀾柵民宿主人、杭州藏美建筑公司創始人 杜江

規劃設計是外在的,鄉建才是美麗鄉村的核心,它更強調仍詰牧榛輳強調文化群、強調鄉愁與情感、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強調服務設施的配套與舒適程度等。其實我們所期待和向往的鄉村,就是外在是鄉土的,但是仍諶詞薔致的、舒適的,符合現代人的生活享受。

各方協同參與形成有機的鄉建共同體

九派新聞文明頻道主編、九派開元智庫機構負責人 王龍泉

若要實現理想申的美麗鄉村建設愿景與目標,有四條路徑可供選擇,一是政府主導,自上而下;二是資本主導,農民看戲;三是農民主導,自下而上;四是情懷主導,多方介入。這四條路徑各有利弊。面對多元復雜的美麗鄉村建設,各方協同參與,形成一個有機的鄉建共同體,是一條值得探究的新思路。

“四位一體”美麗鄉村建設湖北模式

篇6

關鍵詞 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 F30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4-0274-02

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歷史任務以來,全國各地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在當地新農村建設中促進規模化、品牌化發展。2008年,作為黃浦江源頭的浙江省安吉縣出于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在積極借鑒其他地區處理發展問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打造“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農村建設口號,并制訂建成中國最美鄉村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影響促成浙江省制定《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此時廣東省增城、花都、從化等市縣也開始啟動“美麗鄉村”建設。這種以整體化實施、品牌化經營的探索模式,不僅是新農村發展趨勢,也是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重要載體。

1 理論與現實意義

結合住建部2013年40號文提出關于開展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工作,廣東省2011年決定創建宜居城鄉、打造具有鮮明廣東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征的一批名鎮名村示范村建設,以及近期廣東省提出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在廣東全省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1 “美麗鄉村”建設為區域協調發展延伸了內涵、拓展了空間

區域競爭是發展質量的競爭,區域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區域協調發展就是區域尋求到良好競爭合作之后產生的必然結果和發展趨勢[1]。區域及其產業如何做到區域內外有效競爭與合作,如何通過區域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已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也是區域協調發展關鍵所在。“美麗鄉村”建設秉承這一戰略理念,以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高度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發展,不僅抓住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有利契機,也為區域協調發展延伸了內涵、拓展了空間,更為粵北地區進一步落實該省關于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落到實處提供了有力抓手。

1.2 “美麗鄉村”建設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詮釋和實施

“環境提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廣東省推進該建設的核心任務。要建設“生態環境最優美、村容村貌最整潔、鄉土文化最繁榮、農民生活最幸福”的鄉村,就要從生態環境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入手。“美麗鄉村”建設正是從尊重自然的角度,保持鄉土風格的原貌,尊重鄉村文化和歷史,從生活和生產2個方面抓好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也是對十報告中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求的有效詮釋和實施。

1.3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行動和途徑

“美麗中國”,既注重人們生存環境的宜居性,也體現自然、社會環境的和諧關系。它是“一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依托,實現經濟繁榮、制度完善、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全面發展社會”[2]的宏偉藍圖。要實現這一藍圖,就必須著手于規劃、建設和發展基礎生活單元――鄉村,從源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這是廣東省落實“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重要行動和途徑。

2 現有評價模式及優劣勢分析

我國新農村建設水平評價研究內容主要分為3個部分: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建設實踐研究[3]。其中,指標體系主要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新農村建設內涵挖掘或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等目標著手,基于地方實際,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依從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思路,在建立指標體系基礎上,對當地新農村建設水平進行評價。最終獲得當地鄉村建設水平綜合評價結果。“美麗鄉村”建設是對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延伸,其評價模式既要繼承以往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特征,更要突出“美麗”建設的核心要義。因此,總結目前廣東省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及其特點,是客觀衡量和評價地方“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的重要步驟。

2.1 縱向模式:以行政體系為基礎

2.1.1 主要內容。評價模式基于國家行政體系劃分,從省級至村級存在各行政層面的評價模式。其中:評價指標體系,從下到上宏觀指導性越來越強;從上到下微觀操作性越來越強;遵循系統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則;例如:省級層面,在農業生產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素質提高、農村管理民主等方面選取評價指標[4];村級層面,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選取評價指標。評價方法上,采用權重法、劃分評價標準和綜合評價相結合。

2.1.2 優劣勢分析。該模式目標明確,工作易于推動,行政操作特點強。但若上級政府深入基層了解情況不足,將導致建設目標脫離實際。同時,若基層政府對上級政策目標誤讀,將引起當地建設偏離中心路線問題。

2.2 橫向模式:以市級及其以上行政區劃為基礎

2.2.1 主要內容。評價模式基于廣東省區域發展存在差異性的事實,結合各地區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制約因素,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如:珠三角地區農業產業化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城鄉收入差距大;東翼地區村組織經濟實力弱,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低,清潔能源使用率低;西翼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垃圾實施集中處理程度低;北部山區農民生活水平低,經濟落后[5]。評價方法上,仍采用權重法、劃分評價標準,獲得綜合得分。

2.2.2 優劣勢分析。該模式充分考慮宏觀發展與微觀運作,有效結合地域差異性。既能客觀反映各地現實發展水平,又利于不同區域間的橫向比較與借鑒;既緊跟區域發展現實,又利于區域協調發展。但受地方發展定向思維影響,人為指標選取及劃分不可避免,評價結果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頗。

2.3 點狀模式:以縣級及其以下行政區劃為基礎

2.3.1 主要內容。評價模式基于以縣(市、區)域為評價單元,通過選取不同建設目標,結合現實政策發展實際,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如結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或“美麗鄉村”建設目標,某地可專門以“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為一級建設指標,通過二級建設指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5個方面落實一級指標[6]。

2.3.2 優劣勢分析。該模式基于單個縣(市、區)域范圍,評價體系特殊性強。評價的最終結果單純為落實上級建設要求提供服務,或借此契機為創新地方建設途徑服務。該評價一般僅適用于當地,或與當地情況類似的周邊縣(市、區)。實踐性、微觀性、局限性強,更高層次的宏觀指導性較差。

3 “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研究

3.1 “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線狀模式

由上文可知,3種常用的新農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雖各有特色,但評價程序(指標體系選取和評價方法)相同。不同之處在于:縱向模式著重于行政指導性;橫向模式著重于區域借鑒性;點狀模式著重于可落實及特色性。基于上述分析,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核心內容,即以村民群眾為主體,以村民基層組織為議事決策平臺,以規劃為龍頭,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以完善基礎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為內容,切實縮小農村與城市在生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實際生產中應該借鑒點狀模式的特色性、縱向模式的行政性、橫向模式的可比性,提出以區域交通干線為軸線的“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線狀模式,通過點的發展、線的輻射及面的整體提升,帶動區域“美麗鄉村”建設,既注重局部發展,又考慮到整體關系,有利于區域統籌。

3.2 注意的問題

3.2.1 指導思想。首先,近年來廣東省注重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注重發揮珠江三角洲地區輻射、服務和帶動功能,形成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帶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其次,為繼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廣東省注重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形成不同梯度與層次、相互配套、關聯互補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第三,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廣東省為適應區域城鄉協調發展需要,一直著力于拓展交通運輸網絡的覆蓋深度和廣度,著力于優化運輸網絡結構,進一步推進區域和城鄉運輸一體化。這些都突出了選擇基于線狀評價模式的“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性,選擇線狀評價模式成為必然。因此,作為“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指導思想上必須注重以交通干線沿線建設為核心,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為主線開展評價工作。

3.2.2 指標體系。以社會經濟建設內容為選取范圍,注重交通干道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影響,以“科學規劃布局美、創業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環境美、管理民主和諧美”作為一級評價指標,對交通干道沿線區域、村莊及其內陸輻射地進行評價。同時,依據村莊離交通干線的區位距離,將評價區域劃分為優先建設區、主要建設區、農業建設區、保護建設區等4個區域,選取不同評價指標,進行差異評價,以滿足不同發展條件村莊有區別的建設目標。其中:優先建設區和主要建設區一般包括了工農業比較發達、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建設比較成熟、經濟條件好的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莊;農業建設區一般包括傳統農業發展成熟、經濟水平在當地發展適中,基礎設施建設仍待加強的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莊;自然保護區一般包括開發較少、自然傳統村落明顯、區位條件差、經濟相對落后的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莊。

3.2.3 評價方法。著重不同類型評價區域指標權重選擇和標準劃分上的界定。其中,優先建設區、主要建設區以工農業/商貿型“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農業建設區以現代農業/農業保護區/傳統文化保護型“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保護建設區以旅游文化/傳統歷史文化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型“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三者均需制定權重及標準。

3.2.4 綜合評價。“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模式――線性模式,與其他評價模式評價思路相同,都是基于量化考核的評價模式。其特點就在于,結合了交通干道的線狀輻射功能,對交通干道周邊區域進行評價,是宏微觀的結合。缺陷在于,因人為的劃分,雖評價結果相對客觀,卻仍存在缺乏變通的可能性。基于正反兩面考慮,定量考核后的定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線狀模式的“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評價應基于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評價。

4 參考文獻

[1] 孫海燕,王富喜.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探究[J].經濟地理,2008(11):928-931.

[2] 王曉廣.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美麗中國建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9-25.

[3] 許可杰,劉喜波,馬鑫.我國新農村建設評價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改革與戰略,2013(3):77-79.

[4] 李大勝,余建斌,范文正.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監測指標體系研究[J].南方農村,2008(2):32-36.

篇7

隨著我國城鄉統籌一體化的逐步深入,在城鎮化視閾下,如何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就如何做好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展開了分析探討,論述中結合具體城市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實際工作,就其存在的問題,如何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為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城鎮化新型城鎮以人為本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從嘉興市城鎮化推進現況來看,我們在深入推進嘉興市產業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提出及嘉興市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建設的需要,如何統籌城鄉一體化,兼顧三化同步進行,則是評判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嘉興市城鎮化建設現狀及制約瓶頸

嘉興自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以來,聯動推進“多規合一”,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省、市級小城市培育試點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展良好,統籌城鄉發展水平列全省首位,已進入全面融合A段。盡管如此,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認識不統一,缺乏協作發展。對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建設的認識還不統一,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產業的空間布局散,缺乏整體規劃。我市網絡型結構體系雖然清晰,但系統有機性較差,各行政主體限于自身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沒有形成有效的分工聯系和相互銜接。

2.工業化體系仍待完善,園區科技能力有待提高。園區科技優勢并不明顯,沒有很好的利用嘉興市的區位和科教優勢,加之各園區自主創新能力意識不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工業化體系的建設;另外還有部分城鎮工業園區建成后只注重招商引資成績,對于工業園區的保障機制建設不完善,造成政策監管、勞動力、污染治理、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漏洞和管理偏差。

3.農業產業化尚未具規模,產業競爭力不強。產業集群基本上處于低層次的企業集中狀態,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集群效應尚未體現,產業競爭力不強。盡管近些年嘉興市在畜牧養殖、高端花卉苗木、食品農副產品加工、家庭農場等方面有所突破,但縣域產業結構失衡,同質化嚴重,農業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不足,新的特色產品、優勢產業不多。

4.城鎮化水平依舊不高,城區發展品牌亮點不夠突出。城鎮化水平不高反映在“半城鎮化”等問題上。嘉興市在解決農民工市民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存在“半城鎮化”現象,也就是農民、農民工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城市戶籍人口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農民工與市民還沒有融為一體。市域城鎮規模偏小,鄉鎮企業布局分散,規模效益差,競爭力弱,這些因素,都不利于城鎮的建設和發展。

二、加快嘉興市現代城鎮化建設的相關建議

1.構建工業化產業體系,支撐城鄉經濟的崛起

第一,力主“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招商引資的原則,不斷完善園區投資,多渠道為園區籌募啟動資金,為園區建設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第二,完善園區配套設施服務能力,如加固工業園區生產車間、大棚等硬件設施,確保園區投入生產的安全性等;第三、借鑒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在嘉興市城鎮化建設中,選擇有條件的區域進行低碳經濟發展的示范試點,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盡快實施一批低碳經濟重點開發項目,并從資金、技術、稅收和服務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

2.打造城鎮化文化品牌,賦予城鄉統籌新內涵

其一,完善城鎮規劃建設機制。一是要注重規劃引領,堅持城鎮化發展方向。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以全面推進“多規合一”為契機,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環境功能等規劃,構建區域發展“一張圖”;二是實施特色小鎮培育機制,規劃建設一批聚焦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和歷史經典產業,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以優勢特色產業吸引人口集聚;三是強化公共服務的水平。力爭更加全面的發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積極建立起城鄉統籌的財政體制,不斷擴大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比例,進而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其二,落實富民惠民政策。一是當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如解決農民實現身份轉型后的就業、定居、社保及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問題;二是應建立完善的保障體制。努力探尋最佳的績效評價及監督機制,將這些機制的指標全面納入到績效考核中去,從而形成現代城鎮化建設的有利機制;三是需強化公共服務的水平,如建立起城鄉統籌的財政體制,擴大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比例,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3.推動特色農業經濟,譜寫現代城鎮化新篇章

首先,培育鄉鎮龍頭企業。作為蔬菜產業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是帶動當地農業發展,帶領農民生產致富的關鍵要素。創造性利用“龍頭企業+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農戶規范生產。

其次,發展模式創新。根據各鎮特色農業基礎,推動“萬元千斤”農作模式“擴容”升級,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培育職業農民,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產模式更加豐富。

再次,整合旅游資源。協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廣度”和“精度”。集中攻堅,結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鞏固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已有成果。用好政策,建設一批具有特色和示范作用的美麗鄉村“精品點”,持續推進“整潔型”美麗鄉村建設。

三、結束語

總之,建設現代城鎮化是一場長久的工作,也具有深遠而廣泛的意義。為此,我們不能只為了加快農村發展,提升農民收入,卻忽視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等相關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把握好時代賦予的發展使命和機遇,朝著“三化同步”的道路努力前進,為嘉興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最終真正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宏觀目標。

參考文獻:

[1]孫娜,劉政永.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4).

[2]鄭明.浙西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認識誤區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3).

篇8

一、切實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

1、鞏固完善鄉鎮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一是針對一些發放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不斷提升。二是對在鄉鎮財政國庫集中支付軟件操作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向省廳市局反映,以便省廳對軟件作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2、抓好惠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工作。與各業務股室和業務部門加強聯系、溝通,將所有補貼給農戶個人的資金全部納入“一卡通”系統發放,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努力提高資金發放率,切實提高在全省的排名。

3、抓好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按照《關于印發縣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辦法和流程的通知》要求,做好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信息通達、公開公示、抽查巡查等工作,尤其是財政部聯系點大段財政所在資金監管中的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全縣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同時,做好充分準備,以迎接財政部鄉鎮財政資金檢查。

二、努力推進財政所雙基建設

4、推進規范化管理。按照“內強管理、外樹形象”的要求,進一步推進財政所規范化管理,通過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工作流程,優化服務形象等,使基礎工作更加扎實,內部管理更加規范,辦公條件顯著改善,工作效能全面提升。

5、抓好示范點建設。繼續抓好示范點帶溪、棋坪、排埠、高橋、港口財政所的新建和改造建設,通過示范帶動作用,全面提升鄉鎮財政管理水平。

三、做好鄉鎮財政基礎工作

6、健全檔案管理。包括財政所人員情況、崗位職責、內部制度、辦公用房、電腦打印機等其他硬件設施等,實行動態管理。

7、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強財政所計算機和網絡建設,搞好網絡的運行和維護,保持財政所網絡的正常運行。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各項業務,相關業務工作統一在網上布置與審批,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8、編制報表。認真做好鄉鎮財政決算報表工作。

9、加強鄉村財務檢查指導。建立“村帳鄉”工作的監督機制,開展對村級財務情況的檢查指導,促進村級財務逐步走向規范。

四、抓好農村綜合改革工作

10、做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今年繼續按照省市關于一事一議的有關文件,嚴格審批程序,規范操作流程,推進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并做好充分準備,迎接省市檢查。

11、做好美麗鄉村試點工作。按照省廳《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績效考評辦法》抓好試點村村、村建設工作。

五、加強鄉鎮財政干部隊伍建設

12、積極參加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按照局黨組的統一部署,積極參加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查找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切實提高為群眾服務的能力。

篇9

關鍵詞:文化建設;基層群眾;內涵;重要性;現狀;策略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in today's culture system is indispensable. The party's 18 years, will be the people, the masses of its own as the main culture, entertainmen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ulture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active grassroots cultural life, and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ill meet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case, "Strengthening the mass cultural,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future will build China into a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country.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was content, based on this propose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mass culture importance to us, and how we can 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mass cultu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Keywor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grassroots masses; meaning; importance; situ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的內涵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等一些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就要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應認真思考、統籌基層群眾文化發展工作,創新工作機制,解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打造別具特色、群眾參與、共建共享的基層群眾文化社區。為促進社區與鄉村平安和諧發展,就要始終圍繞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動,開展不同主題、多種形式的社區與鄉村文化活動,使社區鄉村文化具備盈實的文化內涵和魅力。為了進一步加強社區群眾文化建設,豐富我國居民文化生活,將我們的社區、鄉村創建成有文明、有道德的地區,就必須將建設文化網絡、加強我們的文化設施建設、促進社區與社區、鄉村與鄉村之間的穩定和諧,所以我國必須開展關于基層群眾文化活動。

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的重要性

(一)為村民群眾提供最好的服務。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群眾對幸福生活指數的要求,就應對加強群眾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推進基層群眾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作大量工作,這樣才可以取得了民間實質性的文化效果,近幾年來,鄉村也興起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傳統的都市文化活動,并逐漸成為時尚的活動。

(二)為鄉村文化建設指引方向。近十幾年來,國內外的學術界從理論層次和實踐層面對中國的民間文化、民間信仰、以鄉村廟會為依靠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與地方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等諸多方面都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地田野調查,我們要將民間傳統的社戲、龍燈、廟會等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一些娛樂文化活動逐漸復蘇并不斷發揚光大。根據鄉村的文娛文化寫成了有關鄉村文化活動的第一手材料要素。《鄉村文化建設》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鄉村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對未來的發展前景,這些探討會對于我們審慎地處理鄉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等問題提供一個重要參考,更為重要是社會科學的多學科之間交叉交流的產物,學者要從不同學科的視角為我們鄉村提供一幅當下中國鄉村與文化建設相關的新農村建設的真實畫面。這些描述將為中國鄉村基層群眾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出發點。

(三)為市民群眾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近幾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更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加市民的素質,加強市民隊伍的建設,精心打造廣大市民人人參加,人人創造,人人享受的基層群眾文化舞臺,為基層群眾文化立市,打造區域基層群眾文化高地,建設幸福城市,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文化環境。

(四)為城市文化建設創造財富。目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單中心”問題,即一個城市一個市中心,都圍繞著一個市的中心“攤大餅”。這個想法的主要弊端是: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過大,然后就形成“攤大餅”的模式。使建設布局產生不合理現象,由于市中心建設密度過大,邊沿地段繼續存在,建設差一些問題;這都影響了市中心地段公園、綠地的建設。造成大量的拆遷、反復的拆遷,這樣不僅浪費大量建設資金也浪費大量的時間。城區建設高度化,引起市規劃建設的不合理,產生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問題。城區過大,城區永無休止的開發、擴展,形成了惡性循環,使人們常常出現走進死胡同的情況。

三、如何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

隨著經濟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眾對于基層群眾文化方面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因而我們要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及創新,這樣能夠滿足廣大群眾逐步增長的精神領域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保障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必要手段。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門應合理優化群眾文化資源配置對于文化建設的投入雖有所增長,但是在總體財政的支出中仍占的比例較小,文化資源配置存在著重城市、輕農村的失衡發展現象,所以會導致較多地方缺乏足夠的財政支撐,導致我們國家城鄉的差距,國家發展不平衡。

四、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我國要進一步優化資源整合,健全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長效機制,加強管理,發揮作用,要發揮基層群眾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體育健身文化建設等惠民文化建設,健全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提升群眾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為美好城市建設作出最大貢獻。“要壯大文化產業實力,重點是加快地域特色資源文化產業發展,這要求我們掙脫舊體制的束縛,讓城市文化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美麗的景象。”

結語: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基層群眾文化品位逐步提高。這是加大政府對基層群眾文化事業的投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應用現代先進的經營方式和先進的傳媒手段,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廣大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務,促進基層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新型城市化;美麗鄉村;規劃;高山養生農莊;區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黨的十報告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理念,指明了我國鄉村建設方向。尊重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建設可感知、可評價的“美麗中國”。

浙江省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明確提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把建設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現代化美麗鄉村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文主要探討浙江省楚門鎮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的要點。

一、美麗鄉村概述

美麗鄉村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統領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美麗鄉村建設發軔于浙江省安吉縣,從2008 年初開始,安吉縣開展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用十年左右時間,把安吉建設成為“村村優美、家家創業、人人幸福、處處和諧”的現代化新農村樣板,構建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廣安吉經驗,把美麗鄉村建設上升為全省性的戰略決策。近年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成績斐然,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排頭兵,其創造的“安吉模式”、“桐廬模式”、“江山模式”等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

現階段建設美麗鄉村,絕不僅僅只是為了給村莊一個美麗的外表,關鍵在于提升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實在在地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推動城鄉一體發展。從先行先試的浙江及廣州的花都、增城、從化等地實踐來看,美麗鄉村的“美麗”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二是指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特色鮮明、社會和諧。

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要實現五個層面的“美”,即城鄉規劃科學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潔環境美、農民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農民素質美、管理民主鄉村和諧美。由此可見,美麗鄉村之“美”,既體現在自然層面,也體現在社會層面。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是集農村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于一身的龐大社會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關乎千萬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美麗鄉村規劃的意義

(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發展農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當前,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推進,加上發展方式相對粗放,浙江農村資源過度利用和環境污染的問題仍較突出,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日益加大。推進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民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有利于節約集約利用各類資源要素,從根本上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只有加快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把生態文明建設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把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產業導向、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融入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等各方面,才能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

(二)推進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的現實需要

盡管近年來浙江城鄉人均收入比逐年縮小,但仍遠比長三角的上海、蘇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東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時,在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等社會事業及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區農村與市區的差距還很大。如不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將不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和農村活力難以增強,農村社會結構矛盾和社會穩定成本有加大的風險。

(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應是城鄉一體、城鄉和諧發展的城市化,是城鄉經濟互補發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須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共同富裕。建設美麗鄉村則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優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生活在景色優美宜人的環境中,感受和體會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進程的必經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要點探析

(一)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美麗鄉村規劃的總體思路

1、區位條件

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共有規劃用地423.33ha,其中建設用地39.99ha,非建設用383.34ha。農林用地占絕大部分,占到總用地的91.43%。其中應家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151.6ha,余家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45.53ha,筠嶺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226.20ha。

該地區東與沙門鎮相連,南與龍溪鄉相連,其北部76省道復線穿楚門鎮而過,三級路網等級,其中盤山道路寬度4-6米,土泥車行路3-4米,村莊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村莊特色鮮明、交通便利。具體區位優勢見下表。

表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區位優勢表

2、“高山養生農莊”的總體規劃思路

從上表可以看出,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具有以下區位優勢:高山地理環境確保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免于破壞;存在多處較好的旅游景觀資源,且相對集中;具有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的優勢條件。由此,該地區規劃整合現狀自然要素,融入創新要素,并加以提煉,確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養生農莊”,即在“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養生 理念的指導下,發掘現狀空氣新鮮、環境優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離大城市較近的有利條件,利用高山自然村莊作為自然生態養生基地,規劃成集養胃養心養體成一體、休閑娛樂為一道、“旅”“農”結合的生態養生場所。

3、“高山養生農莊”的規劃理念

圖1“高山養生農莊”的規劃理念

①養胃

體驗農業勞作的樂趣,采摘豐收果實,品嘗綠色無公害食物。

②養心

回歸自然,體驗高山自然風光,到寺廟中會禪,都能讓現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壓力,使游客達到調理身心的目的。

③養體

養體重要的是一個動字,動字包括勞動和運動。參加農業體驗,進行戶外運動,到自然中洗肺,到綠色中洗眼,到潮潤中洗膚。

4、規劃理念解構

圖2規劃理念解構

①應家村“歡樂谷”

應家村的發展應借助本村大面積的集體山林用地,促進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規模水果種植產業;借助本村的農家樂旅游業基礎,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樂旅游產業。

②余家村“養心谷”

余家村應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為游人提供一個遠離都市喧囂,既能親近自然享受田園農耕之樂,又能修身養性、明心凈氣的恬淡雅致之所,通過日照寺上香、吃素齋、坐禪、抄經、禪修課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動,為游人提供一次滌蕩心靈的休閑之旅。

③筠嶺村“逍遙谷”

筠嶺村發展以古村為服務依托,以山林為娛樂空間,結合高山生態農業種植,將筠嶺村打造成建設具有特色的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區,形成極具美譽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閑旅游區。

(二)規劃實施措施

1、道路規劃設計

(1)鄉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寬度為5米。

②道路兩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綠化帶,綠化植物采取“喬木+灌木+地被”的三層垂直結構。喬木建議選擇本村特色果樹,營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兩旁增加路燈,完善村莊亮化工程。

具體規劃設計效果圖如圖3。

圖3鄉村干道規劃效果圖

(2)街巷規劃

①清理街巷兩邊的雜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對街巷道路進行鋪裝,營造特色。

(3)景觀道路

①景觀游步道,采用青石對路面進行鋪裝,路面寬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適當點綴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鄉村氣息。

2、民居整治要點

(1)石屋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傳統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潔墻面,盡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風貌;

①修繕窗戶,用暗紅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與現狀相同的深灰色瓦對屋頂進行翻新;

③山墻頂部噴繪“福”字花紋;

④改用具有獅頭門扣傳統風格木門,展現鄉村風貌。

(2)混凝土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黃色涂料對墻面進行粉刷;

②修繕窗戶,外側增加木格柵,防風防盜;

③換用更為結實的防盜木門;

④用防水涂料對墻腳進行粉刷,防水的同時,增加層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居民房,外層水泥涂層,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將墻面粉刷為米白色,改善外觀;

②增加木格柵,防風防盜;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墻腳,防水和增加建筑層次感;

④山墻頂部增加“福”字圖紋,體現鄉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務中心

此項目位于筠嶺村北部,盤山公路和村莊主路交叉口,是筠嶺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開闊林地,整個基地地勢較為平坦。

現狀保留8棟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結構保留完好,結合地勢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無人定居。規劃效果圖見圖4。

圖4游客接待服務中心

(1)功能定位為游客接待區,為游客提供餐飲、購物、休憩、娛樂功能。

(2)保留石屋結構,對建筑整體進行加固,對內部進行裝修,清洗外立面,更換木質門窗,利用燈籠、廊架等突出特色風味。對部分混凝土構建進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環境,添置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小品,規劃設計休憩廣場,為服務區和自行車騎車者提供休閑平臺。

美麗鄉村規劃中農民角色的轉變建設總結

通過浙東南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高山養生農莊”項目規劃,力圖使該地區發展更上一個層次,促使農民的角色從傳統角色轉變為農業工人和三產服務人員,實現農民增收,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高度重視鄉鎮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慮其在縣域功能櫛局中的地位。通過鄉鎮總體規劃修編,確保鄉鎮總體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點根據各自的資源特色,立足產業找定位,宜工則商,官商則商,宜游則游。加快形成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努力形成一二三產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局面。

鄉鎮建設中則堅持生態優先,切實推進環境綜合治理,積極實施垃圾化處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潔保潔。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綠化,健全社會治安防控

體系,完善文體活動設施,保持鄉村的和諧穩定。

在城鄉統籌上,浙東南楚門鎮更是創新提出把整個縣域作為“中國美麗鄉村”進行建設,圍繞“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辛福”目標,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要求,將全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劃分為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休閑產業、綜合發展和城鎮村落等類別,抓點連線擴而逐次推進,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縣域新型城市化進程,實現農民增收。

在該地區現有土地構成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發展規律和特點,從它與城市的差異性中尋找潛在的經濟發展機會,做到不僅為了美化環境,還要為村內產業發展尋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現有的空地規劃高山養生農莊,不但結合了農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也推動了高山區的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民角色的轉變。

本次規劃有別于單純完成任務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從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現有條件,在最大限度節約成本的同時,利用自然要素來打造藝術、生態、和諧的生活環境。通過建筑立面的美化、綠化景觀的增設、文化小品的布置,為村民帶來真正實惠且舒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陶德凱,彭陽,楊純順,等.城鄉統籌背景下新農村規劃工作思考[J].規劃師,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