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29 02:23:55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歐陽修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采用文獻分析、比較互證等方法,探究歐陽修的儒學思想與其詩歌風格形成的關(guān)系,結(jié)論認為:歐陽修經(jīng)世致用的獨到儒學見解,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實作用。他以政治家與文學家的雙重身份進行創(chuàng)作,令詩歌表現(xiàn)出內(nèi)容的擴展性,風格的議論性及以文為詩、平易流暢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詩歌的面貌,也為宋詩風格的逐步形成,創(chuàng)造出自由縱橫之廣闊天地。
蘇軾對歐陽修評曰:“自漢以來,道術(shù)不出于孔氏,而亂天下者多矣。晉以老莊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韓愈,學者以愈配孟子,蓋庶幾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歐陽子,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達于孔氏,……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這正可說明歐陽氏深刻精辟之儒學見解和獨具特色的儒學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史而言,文史哲本為一體,那么歐陽修的儒學思想與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間又有哪些關(guān)系呢?思考這個問題,更能深刻把握歐陽修詩歌創(chuàng)作逐漸深化和豐富的過程,以及對宋代詩風產(chǎn)生的深遠詩學意義。
一、對“人”的關(guān)注與詩歌內(nèi)容的擴展性
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來鞏固新生帝國,以加強集權(quán)統(tǒng)治。但這時的儒家思想隨著隋唐時期佛、道的發(fā)展,已日漸式微,它的作用和影響也遭受了巨大沖擊。這種思想上出現(xiàn)的混亂狀況,令有識之士有所警覺。恢復(fù)儒家道統(tǒng),復(fù)興儒學,成為這些人首當其沖的任務(wù)。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中,歐陽修身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負起了對儒家思想價值重新認識和闡釋的艱巨任務(wù)。在他看來,儒家之道不僅僅只是維護封建社會的一套具體制度和道德規(guī)則,它除了講究禮樂刑政和道德仁義之外,還應(yīng)該經(jīng)世致用,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社會。他認為儒家之道決不是玄之又玄,無法追求的東西,它蘊藏于百姓日用之間,社會政事之中,包含了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類自身的生存發(fā)展戚戚相關(guān)。不難看出,歐陽修是一個儒學的實踐家而非純粹的書齋學者,在主張貼近現(xiàn)實生活與實踐的基礎(chǔ)上,他對儒學關(guān)注的落腳點,在以往對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關(guān)注人,以人之常情為出發(fā)點,以人事為歸宿。他不僅對凡人的人情有深刻的體察,也將圣人拉下神壇。在歐陽修看來,圣人也是人而非神:“圣人,人也,知人而已。”“圣人之言,在人情不遠。”圣人之道蘊藏于百姓日用之間,正是:“教人樹桑麻,蓄雞豚,以謂養(yǎng)生送死為王道之本。”所以人情是世人易知而近的日常生活和規(guī)律,也是人所共有的生活習性,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形態(tài)與認識方式。
哲學是存在之思,濃縮了人類理性思維的精華;而“文學是人學,文學藝術(shù)的每一個毛孔都透射著人性的光輝”文學作品的立足點就是對人的關(guān)注,對人性的發(fā)掘,詩歌也不例外。歐陽修以人情為關(guān)注對象的儒學思想,正是在這一點上與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契合。如果說他的儒學思想是一種理性的對人類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觀照,那么他的詩歌則在感性層面上抒發(fā)了對人和人生的真誠體驗,顯示出他對生活意義的重視。這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社會下層人民生活狀況的關(guān)注上,比如《邊戶》,儒者情懷借助詩歌的表現(xiàn)力更深入人心。其次,表現(xiàn)在歐陽修擅長用詩歌來議論時政和社會問題,詩歌成為歐陽修政治主張和社會意識的獨特體現(xiàn)。如《夜宿中書東閣》、《寶劍》、《班班林間鳩寄內(nèi)》等都是對國事的強烈關(guān)注及激切批評。最后,表現(xiàn)在歐陽修喜歡書寫日常生活的瑣屑小事或奇異事物上。歐陽修不斷在士人生活中發(fā)覺美的意味,在表達上則更富于情韻,宋調(diào)淵雅的精神特質(zhì)也已初步顯露。
歐陽修對于人情、人事、多層面、多角度的深沉體味,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現(xiàn)實生命中,這種突破一旦轉(zhuǎn)化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動力,會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影響,也會不期然地影響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擴大其表現(xiàn)范圍,令它散發(fā)出面對社會現(xiàn)實巨細兼容的特質(zhì),為宋詩內(nèi)容的不斷豐富和宋詩疆域的不斷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二、“論議爭煌煌”的精神體現(xiàn)
歐陽修認為真正的儒者應(yīng)該“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亂之原”“夫儒者所謂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達其理,而酌時之宜爾。”儒者對于經(jīng)籍的正確態(tài)度是“不徒頌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于古,必能施于今”。而對于僅僅醉心于文字之間的儒生,歐陽修感嘆曰:“今之學者,莫不慕古圣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于文字間者,皆可悲也。”儒者要從書本中脫離出來,真正起到經(jīng)世致用、匡救時弊的作用,就必須聯(lián)系現(xiàn)實,在關(guān)心社會,關(guān)心政治的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的見解,闡發(fā)議論,并積極實踐。歐陽修從小就接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價值觀念的教育,注重砥礪自身的品行,培養(yǎng)剛正不阿的人品氣節(jié)。并注重發(fā)揚儒家“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仁義思想,時刻將自己個人的得失榮辱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lián)系起來,以心系天下的廣博情懷,為治理國家、改造社會而獻身。他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學也。今幸以文字試于有司,因自顧其身、時、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他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地占據(jù)了身、時、偶三個有利條件,就更要將這些條件充分利用,為國家人民,積極進取;關(guān)心百姓疾苦,擔負起道義與責任。遇到不合理、不公正的方針政策與社會現(xiàn)象,理所當然不能沉默自保,要敢于議論朝政,批評時局。
歐陽修這種立足現(xiàn)實、勇于批判的儒學觀照成為一種特定的價值理念,構(gòu)成了他反觀自身的最高標準。而當一種認識升華成一種價值觀念,并深深根植于作者心中的時候,它必定也會影響其內(nèi)在的審美需要。所謂“哲學的個性觀則是藝術(shù)個性觀形成的最重要的認識論根源”。那么以“關(guān)心百事”為既存的審美框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敢于“中于時病,而不為空言”,大膽地闡發(fā)議論,并在此基礎(chǔ)之上傾注更多的審美感悟與生活體驗,就會令詩歌擺脫空談性理,無的放矢的傾向。歐陽修詩歌議論化的風格通過這種思想的充實與強化,也漸漸成熟起來,新的詩歌標準也隨之建立。再者,歐陽修善于對儒家經(jīng)典進行深刻思索與學習,如他治《春秋》,不僅是去探索《春秋》的本義,更對《春秋》之筆法心領(lǐng)神會,《春秋論》云:“《春秋》之法,使為惡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辨明,所謂是非之公也。”他研究《詩經(jīng)》也有感觸,“《詩》之作也,觸事感物,文之以言,美者善之,惡者刺之,以發(fā)其愉揚怨憤于口,道其哀樂于心,此詩人之意也。”這種出于公心,物無遁形,以寓褒貶之手法與“美者善之,惡者刺之”的原則融合于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對形成歐陽修詩歌的議論特征具備潛移默化的影響。“平生事筆硯,自可娛文章。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不僅是其精神的體現(xiàn),更是歐陽修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自我寫照。
對歐陽修來說,當務(wù)之急是復(fù)興儒學傳統(tǒng),重建儒家禮樂制度的絕對權(quán)威。那么自己的儒學觀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人理解與接受,就取決于這種思想的現(xiàn)實影響力,要擴大它的現(xiàn)實影響力,就必須對它進行廣泛傳播。傳播思想的途徑除文章之外,同樣能起到昭示真理作用的詩歌無疑成為最佳選擇。借用詩歌弘揚儒家之道,自晚唐逐漸流行起來的律詩,因體制短小的緣故,自然遠不能夠適應(yīng)他的這種創(chuàng)作欲望與要求,只好借助能酣暢淋漓、綜合表達的古體。元好問云:“百年才覺古風回,元祐諸人次第來,諱學金陵猶有說,竟將何罪廢歐梅?”對歐陽修大量創(chuàng)作古體詩也有肯定的評價。以大容量的詩歌來表現(xiàn)社會生活,宣揚客觀、冷靜的儒家教義,兼用大量議論,這與散文的功用及表現(xiàn)手法漸趨相似,歐陽修又是散文大家,詩歌和散文也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相互滲透影響,彼此啟發(fā)。歐陽修詩歌以文為詩的特征,便“巧得來不覺”的自成法度了。李調(diào)元以為:“歐陽文忠詩,則全是有韻古文,當與古文合看可也。”至此歐陽修完成了對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特征的初步建構(gòu),為宋詩創(chuàng)辟一代面目作出重大貢獻,不僅奠定了其上承中唐、下開兩宋的詩壇地位,還為具有綿長生命力的儒學思想在滲入宋代詩史主流時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簡要與平易的構(gòu)成
歐陽修的儒學思想以經(jīng)世致用為核心,無論是在政治、學術(shù)還是在立身處事上,他都強調(diào)要注重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關(guān)注百事生活。從這種實用角度出發(fā),“平易”、“簡要”的思想就成為除舊布新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歐陽修認為所傳之道應(yīng)該“易知而可法”,所說之言應(yīng)該“易明而可行”。他深信只有簡易、平易之道才能根植現(xiàn)實,遠離天命,更迅速為百姓大眾所接受,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篇2
關(guān)鍵詞:歐陽修 師法 北宋初期 書法觀
藝術(shù)創(chuàng)作離不開“法”,“法”即技巧、方法。漢語的“藝術(shù)”一詞,由“藝”與“術(shù)”二詞素構(gòu)成,“術(shù)”就包括“法”的內(nèi)涵,“術(shù)”與“法”作為藝術(shù)理論概念,都是指技巧、方法。書法藝術(shù)較其他藝術(shù)來說,與“法”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因為“書法”本身就包含著“法”。另外,書法家的成功,往往都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掌握技巧方法。對于“法”的重視,也是古代書論家的一個基本觀點關(guān)于書法的研習,很多書法家都強調(diào)臨摹傳統(tǒng)法帖的重要性。晉代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中評價張芝說:“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這是說張芝的成功,與古帖臨摹之勤分不開。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學習古代書法時要“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強調(diào)對古帖的臨摹應(yīng)精準。唐人張懷灌《六體書論》也說:
是故學則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然而,書法發(fā)展至宋初,書壇出現(xiàn)古法衰絕的現(xiàn)象,導(dǎo)致書風靡敗。朱長文認為宋代書學之不振的原因是“師法罕傳”,他在《續(xù)書斷》中云:
蓋經(jīng)五季之潰亂,而師法罕傳,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雖志于書者,既無所宗,則復(fù)中止,是以然也。
“師法”之不傳一是因為“賢者”不屑于此,二是因為即便“有得之”者,卻“秘不相授”,致使學書者無所宗,因而導(dǎo)致了“古法”的衰絕。
歐陽修針對宋初書風不振的狀況,不但深表不滿,而且深為擔憂。他指出:“自唐末干戈之亂,儒學文章,掃地而盡。宋興,百年之間,雄文碩儒,比肩而出。獨字學久而不振,未能比蹤唐之人。”[1]1488深切地感嘆:“書之廢,莫廢于今。”[1]1223在《試筆?蘇子美蔡君漠書》中很惋惜地說:“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
為扭轉(zhuǎn)書風靡敗的現(xiàn)象,歐陽修提出了學書應(yīng)“猶有師法”、“不可無法”,反對那種“忽書不足為學”、“不師乎古”、“率然以自異”的做法。在《唐辯山石鐘山記》中云:
蓋自唐以前,賢杰之士,莫不工于字畫,其殘篇斷稿為世所寶,傳于今者,何可勝數(shù),彼其事業(yè),超然高爽,不當留精于此小矣。豈其習俗承流,家為常事,抑學者猶有師法,而后世偷薄,漸趨茍簡,久而遂至于廢絕軟?今士大夫以遠自高,忽書為不足學,往往僅能執(zhí)筆,而間有以書自名者,世亦不甚知為貴也。至于荒林敗家,時得埋沒之余,皆前世碌碌無名字,然其筆畫有法,往往今人不及,茲甚可嘆也。
“筆畫有法”,應(yīng)該尊重。這也是“唐以前,賢杰之士,莫不工于字畫”的因素之一。違背其法,難以創(chuàng)作出佳作。“學者猶有師法”,不可“廢絕”。“今人不及”古人之處,正在于法。在《與石推官第二書》中,歐陽修又針對石介“己之所學,乃堯舜周孔之道,不必善書”的觀點予以嚴厲地辯駁,并明確提出了“不可無法”的觀點,要求學書必須重視法:
足下謂世之善書者,能鐘、王、虞、柳,不過一藝,己之所學,乃堯、舜、周、孔之道,不必善書,又云因仆之言,欲勉學之者,此皆非也。夫所謂鐘、王、虞、柳者,非獨足下薄之,仆固亦薄之矣。世之有好學其書而悅之者,與嗜飲茗、閱酒圖無異,但其性之一癖爾,豈君子之所務(wù)乎?然至于書,則不能無法。古之始有文字也,務(wù)乎記事,而因物取類為其象。故《周禮》六藝,有六書之學,其點畫曲直,皆有其說。揚子曰:“斷木為棋,革為鞠,亦皆有法焉。”而況書乎?[1] 993
“道”為形而上,“藝”屬形而下。石介重周孔之道,認為鐘、王、虞、柳之書“不過一藝”。同堯、舜、周、孔之道相比,“書”作為“一藝”,確屬形而下者。但石介未看到書法作為藝術(shù),有其獨立的價值,因而歐陽修批評石介之論“皆非”。他指出,雖然“鐘、王、虞、柳者,非獨足下薄之”,且類似石介之觀點者不乏其人,但“世之有好學其書而悅之者”亦多,他們對鐘、王、虞、柳之書鐘情之深,喜愛之甚,“與嗜飲茗、閱酒圖無異,但其性之一癖爾”。之所以“世之有好學其書而悅之者”,甚至“與嗜飲茗、閱酒圖無異”,成為“其性之一癖”,就因為鐘、王、虞、柳之書是藝術(shù)品,有其自身的獨立價值。石介未認識到這一點,只重周孔之道,而輕書法之藝,放出“不必善書”之謬誤怪論。在歐陽修看來,書法與“務(wù)乎記事”的“古之始有文字”不同,古代“始有文字”之初,其功能在于“務(wù)乎記事”,因為當時尚未形成書法藝術(shù),書寫只是為了“記事”。“然至于書,則不能無法”,即到了書法成為藝術(shù)的階段,其功能就不是單純地“務(wù)乎記事”了,而是按照一定的藝術(shù)方法,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這種書法藝術(shù)的書寫,“則不能無法”。歐陽修對石介的批評之所以深刻,因為他站在書法藝術(shù)的高度,看到了書法能使人“悅之”,即能給人帶來審美愉悅,有自身價值,而石介則沒有這種眼光。歐陽修從書法藝術(shù)的角度,提出“不能無法”之命題,完全符合書法藝術(shù)之規(guī)律,并強調(diào)學書“當從常法,不可以為怪”。他在《與石推官第一書》中還直言不諱地批評了石介作書“率然以自異”、輕視古法的行為,認為石氏作書不師古法,一味索求怪異,因而“不足為來者法”,云:
君貺家有足下作書一通,及有兩像記石本。始見之,駭然不可識;徐而視定,辨其點畫,乃可漸通。吁,何怪之甚也!既而持以問人,曰: “是不能乎書者也邪?”曰:“非不能也。書之法當爾邪?”曰:“非也。古有之乎?”曰:“無。今有之乎?”亦曰:“無也。然則,何謂而若是?”曰:“特欲與世異而己。”修聞君子之于學,是而已,不聞為異也,好學莫如揚雄,亦曰如此。然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合爾。行非異世,蓋人不及而反棄之,舉世斥以為異者軟?及其過,圣人猶欲就之于中庸,況今書前不師乎古,后不足以為來者法。雖天下皆好之,猶不可為。況天下皆非之,乃獨為之,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高欽?然向謂公操能使人譽者,豈其履中道、秉常德而然歟,抑亦昂然自異以驚世人而得之欽?古之教童子者,立必正,聽不傾,常視之毋狂,勤謹乎其始,惟恐其見異而惑也。今足下端然居乎學舍,以教人為師,而反率然以自異,顧學者何所法哉?不幸學者皆從而效之,足下又果為獨異乎!今不急止,則懼他日有責后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歸,此修所以為憂而敢告也,惟幸察之。
歐陽修認為,“君子之于學,是而已,不聞為異”,即君子應(yīng)以“是”為學習或創(chuàng)作標準,而不應(yīng)以標新立異為標準。“是”即正確、正當,有益于世。歐陽修以“是”為標準,尖銳地批評了石介“書前不師乎古”的書風,因為這種書風的目的是“特欲與世異而已”。歐陽修指出,“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但“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合爾”。古代“獨行而高世”的標新立異者,其行為是君子,而非庸人。而石介書法的標新立異,則不然,是“特欲與世異而已”,是“好異以取高”,故非君子所為。這種“前不師乎古”的“與世異”書風,其害處在于“不足以為來者法”,因而“天下皆非之”。而石介“端然居乎學舍,以教人為師”,“不幸學者皆從而效之”,必然誤人子弟,貽害一代,對整個書壇的影響劣矣大矣。倘若“今不急止”,“則懼他日有責后之好怪者”。因此,歐陽修的批評極有必要而且非常及時。歐陽修以“師乎古”、“從常法”批評石介的怪異書風,“以為來者法”為法,目的是引導(dǎo)“來者”走上書法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正途。
在具體的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中,歐陽修也十分注重“常法”。其《試筆》云:
自此已后,只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shù)脮?/p>
又云:
余始得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謂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jié)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
歐陽修學書時取法唐代書家李邕的筆法,由“不甚好之”到“好之尤篤”,這與他主張“猶有師法”,反對不失古法的書法創(chuàng)作觀是相一致的。
歐陽修關(guān)于書法創(chuàng)作 “猶有師法”的尚法原則,在當代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歐陽修為扭轉(zhuǎn)宋初書風靡敗的現(xiàn)象,提出了學書應(yīng)“猶有師法”、“不可無法”,反對那種“忽書不足為學”、“不師乎古”、“率然以自異”的做法,要求學書必須重視古法。這些觀點對于今天的學習書法者來說,都有切實的指導(dǎo)意義。
篇3
??題記
自古以來,筆便隨著一代一代文人走過了一個又一個世紀。“江山代有才人出”,文人都相繼逝去,而筆卻記載下了他們的事跡,代代相傳,流芳百世……
李白之豪放
李白,一個豪放的詩人。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不盡人意,然而,你可曾見過他一蹶不振,黯然神傷?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寫盡了他的脫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寫出了他的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寫盡了他的豪情……
不畏風雨,只管向前。這就是他,李白,一位面對困難挫折如筆一般壓不彎的詩人。
歐陽修之堅毅歐陽修曾被貶謫,可他不曾因此而頹唐。
你看他,勵精圖治,為滁州百姓而嘔心瀝血,他放下了仕途之不如意,只為百姓謀福謀利。
滁州百姓生活之富足,是他忘懷個人得失,奮發(fā)圖治的結(jié)果。同滁州共游,他陶醉其間,只為百姓富足的生活而樂,不禁喊出:“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就是他,歐陽修,一個與民同樂而忘記個人得失,只管向困難沖擊的人,就如筆般正直而堅韌。
李白、歐陽修,這些在仕途中歷盡挫折的古人,都不畏艱難,他們堅信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勇敢向前的精神難道不像極了我們手中緊握的筆嗎?
如鷹擊長空般,短暫,卻壯麗。
如飛蛾撲火般,短暫,卻動人心魄。
篇4
鶴在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長壽、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與神仙聯(lián)系起來,又稱“仙鶴”。把鶴養(yǎng)在家中實在是極為少見的,而林逋竟然養(yǎng)了兩只鶴,并且經(jīng)他訓(xùn)練過的鶴還能派上特殊的用場。林逋經(jīng)常坐小舟泛游西湖,每當客人來到山莊拜訪,家中童子便出來迎接,并打開鶴籠,放出一只仙鶴。這只鶴就會飛翔到云霄之上,盤旋良久。林逋在湖中看見它,就回家見客了。
林逋種梅也很有特點,既不多種也不少種,只種360株。每株梅樹結(jié)出梅子后,他賣掉梅子換回生活的開銷。而每株梅樹結(jié)子賣的錢,林逋包成一包,投入瓦罐里。這樣,一個瓦罐里裝了三百多包銀兩。他每天只取一包,作為生活費,買來柴米油鹽醬醋茶。瓦罐空時,剛好是一年過去了,新結(jié)的梅子又可換錢了。
林逋終身未娶,他稱自己是“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于是“梅妻鶴子”的稱號就傳開了。
除了養(yǎng)鶴種梅,林逋還喜歡寫字,詩歌也寫得極好,可是寫完之后隨手就扔掉了。別人就說:“為什么不把你的作品收錄刊印出來流傳后世呢?”林逋說:“我現(xiàn)在隱居山林,不想以詩歌獲得現(xiàn)世名聲,又怎么會在乎后世之名呢?”不過他的一些門人子侄,還是把他的詩文搜集起來,流傳到了后世。
其中有一首十分著名的詠物詞《點絳唇》。
這首詞說,故人遠去了,唯有滿地春草還在原處,似乎寄予著說不盡的離愁別緒。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離愁常用芳草比喻,芳草萋萋往往象征著離恨悠悠。一是因為春草標志季節(jié)的更替,春色容易引起游子懷鄉(xiāng)的感情;二是芳草繁茂伸展天外,最能表達無窮無盡的離愁情思,正所謂“離恨恰如春草,漸行漸遠還生”。
據(jù)說,在一次宴席上,梅堯臣與歐陽修同座。席上有人提起了林逋的這首《點絳唇》,特別對“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兩句稱賞不已,稱這首詞為詠草至美者。這引起了同樣擅長作詞的梅堯臣和歐陽修的好勝心。歐陽修便請梅堯臣也作一首詠春草的詞,梅堯臣隨即寫了一首《蘇幕遮·草》,其中有“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的句子,歐陽修看后大加贊賞。后來歐陽修自己也作了一首《少年游》,同樣也是歌詠春草,上片寫道:“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有些暗中要和林逋、梅堯臣較勁的意思。
這三首詞都境界高遠,可以說寫出了春草之“魂”,后世的人也無法將它們分出個高低,于是將這三首詞并稱為“詠春草絕調(diào)”。
【誦讀】
點 絳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①,亂生春色誰為主②?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③。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④。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⑤。
這首詞以草為題,以荒園暮春為背景抒寫離愁別緒。
①金谷:指金谷園,西晉富豪石崇在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石崇曾在此為友設(shè)酒食送行。
②亂生:說明這里雜樹繁生的荒蕪。
③“余花”兩句:寫無主荒園在細雨中春色凋零的景象。
④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后來在詩詞中,往往代指出門遠游之人。
⑤這兩句是說唯有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
【博聞館】
流傳千古的詠梅佳句
古往今來,有很多詩人都寫過贊頌梅花的詩詞,其中如王安石的“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等,都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林逋也曾寫過一首詠梅的詩,名為《山園小梅》,備受后世稱道。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二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聯(lián)詩,歷來被讀者譽為詠梅的絕唱。乍看上去,全詩沒有提到一個“梅”字,似乎讓人不知道寫的是什么,但我們仔細品讀后便能明白,作者不是直接寫花的姿態(tài),而更著重寫出花的神韻:疏疏落落的梅枝,縱橫交錯,映在清淺明澈的池塘中,黃昏的淡月下,飄散著縷縷幽香。兩句話就把梅花寫得如此超凡脫俗、俏麗可人,這大概要歸功于作者與梅朝夕相處的獨特感受及靈動文思吧。
篇5
閱古知今 陶淵明的“粉絲”為什么如此眾多,而且不乏大腕級、重量級人物?歸根結(jié)底,就是陶令的人格魅力、文學才華。我們當代中學生也在追星,也是某些“星”的粉絲,追星、做粉絲無可厚非,但追什么樣的“星”,做什么“星”的粉絲,還是值得商榷的。陶淵明的“粉絲”們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正確的答案。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粉絲”眾多,但深究一下,李白還是陶淵明的“粉絲”呢!
很明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和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脈相承的。李白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字里行間洋溢著粉絲對偶像的仰慕之情。
說起來,陶淵明的粉絲還真不少,除李白外,還有很多“重量級”、“大腕級”的人物。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推崇,幾乎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蕭統(tǒng)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他編的《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文人專集。此外,他還寫了《陶淵明傳》,創(chuàng)作了摹寫陶淵明精神氣質(zhì)的詩歌作品,他所編輯的《文選》收錄了陶淵明的詩歌作品8首。蕭統(tǒng)做粉絲做到如此敬業(yè)的地步,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追星”行為而有了別樣的意義。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也非常崇拜,他在詩中說:“賞讀《高士傳》,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意思是說:雖然星空燦爛,但你是我的唯一。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孟浩然在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上,對陶淵明詩作多有傳承。
杜甫也是陶淵明的粉絲。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隔世的知己,他詠詩道:“寬心應(yīng)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杜甫不但認同陶淵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獨立自由人格,而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吸納、發(fā)揮陶淵明的思想和詩藝。由表及里也是其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做這樣有品位的粉絲,方不辱沒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白居易也把陶淵明作為自己的偶像。江州離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潯陽很近,白居易任江州司馬的時候,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一詩,用“塵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頌陶淵明高尚的人格。白居易自稱是“異世陶元亮”,也就是另一個時空的陶淵明,陶淵明的隱逸情懷和生活情趣,被他引入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中。
“唐宋家”中,至少有兩個是陶淵明的粉絲:歐陽修和蘇軾。歐陽修盛贊《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他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閑。”蘇軾呢,不但自己喜歡陶淵明,還拉上兒子一起“追星”,讀陶詩、和陶詩曾是他們父子謫居生活中的一大樂事。蘇軾晚年在《與蘇轍書》中說自己“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又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也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留下詞作六百多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淵明詩文的就有60首,也就是說,他差不多每10首詞中就有1首與陶淵明有關(guān)。從這個角度來說,辛棄疾堪稱陶淵明的“超級粉絲”。
篇6
金雞五言十四韻
蠻荊鮮人秀,厥美為物怪。禽鳥得之多,山雞其粹。眾采爛成文,真色不可繪。仙衣霓紛披,女錦花。輝華日光亂,眩轉(zhuǎn)目睛憊。高田啄秋粟,下澗飲寒。清唳或相呼,舞影還自愛。豈知文章累,遂使網(wǎng)羅掛。及禍誠有媒,求友反遭賣。有身乃吾患,斷尾亦前戒。不群世所驚,甚美眾之害。稻粱雖云厚,樊豈為泰。山林歸無期,羽翮日已。用晦有前言,書之可為戒。
2 解體
五言古詩。十四韻韻部如下:“怪”,去聲十卦;“粹”,去聲四置;“繪”,去聲九泰;“”去聲十一隊;“憊”,去聲四置;“”,去聲九泰;“愛”,去聲十一隊;“掛”、“賣”、“戒”,去聲十卦;“害”、“泰”,去聲九泰;“”,入聲八黠;“戒”,去聲十卦。其中“泰”、“卦”、“隊”三韻通押。
3 解題
本詩作于景四年. 金雞,即錦雞,又名山雞。宋?朱輔《溪蠻叢笑》:“金雞,羽族,似雉者;金項,火背,斑尾,揚翹,志意揭驕,籠之不能馴。”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錦雞》:“錦雞,又名金雞,形如小雉,湖南北亦有之。”
4 注釋
蠻荊: 古代稱長江流域中部荊州地區(qū),即春秋楚國的地方。亦指這一地區(qū)的人。《詩?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朱熹《集傳》:“蠻荊,荊州之地也。”物怪: 怪異事物,怪物。《史記?天官書》:“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時應(yīng),其文圖 祥不法。”唐?柳宗元《非上》:“孔氏惡能窮物怪之形也?是必誣圣人矣。”
紛披: 散亂。北周庾信《枯樹賦》:“紛披曹樹,散亂煙霞。”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下驢入省門,左右驚紛披。”女錦:即天女錦。:象聲詞,行動時衣服摩擦的聲音。
舞影還自愛 :傳說山雞自愛其羽毛,常照水而舞。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羽毛,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命其鳴舞而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唐崔護《山雞舞石鏡》詩:“盧峰開石鏡,人說舞山雞。”
有身乃吾患:《老子》:“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有身:指有己身。斷尾: 蓋用“雄雞斷尾”的典故。見《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牲也。’”杜預(yù)注:“畏其為犧牲,奉宗廟,故自殘毀。”
樊:謂拘系於籠中。南朝宋鮑照《野鵝賦》序:“有獻野鵝于臨川王,世子其樊,命為之賦。”
:猶指剪除(鳥羽);傷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支公好鶴,住剡東峁山。有人遺其雙鶴,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其羽,鶴軒翥不能飛。”
用晦: 隱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眾,用晦而明。”王注:“藏明於內(nèi)乃得明也;顯明於外巧所辟也。”
5 賞析
欲深入理解此詩內(nèi)容,必須要對寫作背景及歐陽修創(chuàng)作時心態(tài)有一定了解。
景三年,歐陽修因替范仲淹仗義執(zhí)言被貶為夷陵縣令。事情的起因是范仲淹向仁宗皇帝上“百官圖”,批評朝廷用人方面的腐敗行為,引起宰相呂夷簡的不滿。呂向仁宗進言詆范仲淹務(wù)名無實,范于是又上《帝王好尚》等四書,指責當時朝政。呂氏在皇帝面前一一辯駁,并指責范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范遂被撤銷天章閣待制、權(quán)知開封府之職,出之饒州。余靖、尹誅為范鳴不平,相繼被貶:余貶為筠州酒稅,尹貶為郢州酒稅。此時,作為諫官的高若訥非但不履行進諫的職責,還當眾非議范仲淹。歐陽修甚是氣憤,寫下《與高司諫書》一文,指出無論范仲淹賢與不賢,作為諫官,高氏都難辭其咎:“且希文果不賢邪?……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抵罪在默默爾。”接下來又語帶譏諷的寫道:“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愿足下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也。” 高若訥見此信后暴跳如雷,馬上將信件交給朝廷,并說歐陽修攻擊天子以忤意逐賢人,惑亂眾聽。于是皇帝降旨,將歐陽修貶出朝廷,任夷陵縣令,臺諫官們更是落井下石,責令他立即起程,不得逗留。
歐陽修至貶所后對被貶有一些思考。《與尹師魯?shù)谝粫罚骸鞍驳溃ㄓ嗑福┡c予在楚州,談禍福事甚詳,安道亦以為然。俟到夷陵寫去,然后得知修所以處之之心也。又常與安道言,每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師魯察修此語,則處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貶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為大不為小。故師魯相別,自言益慎職,無飲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語。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飲酒,到縣后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這表明詩人在逆境中奮起,絕不被逆境壓垮的決心。
以山雞為對象吟詠的詩作,唐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數(shù)首。例如,崔護《山雞舞石鏡》:“廬峰開石鏡,人說舞山雞。物象纖無隱,禽情只自迷。景當煙霧歇,心喜錦翎齊。宛轉(zhuǎn)烏呈彩,婆娑鳳欲棲。何言資羽族,在地得天倪。應(yīng)笑翰音者,終朝飲敗醯。”(《全唐詩》卷368)許渾《山雞》:“ 珍禽暫不扃,飛舞躍前庭。翠網(wǎng)摧金距,雕籠減繡翎。月圓疑望鏡,花暖似依屏。何必舊巢去,山山芳草青。”(《全唐詩》卷528)薛能《又和留山雞》:“五色文勝百鳥王,相思兼絕寄蕓香。由來不是池中物,雞樹歸時即取將。”(《全唐詩》卷561)溫庭筠《詠山雞》:“萬壑動晴景,山禽凌翠微。繡翎翻草去,紅觜啄花歸。巢暖碧云色,影孤清鏡輝。不知春樹伴,何處又分飛。(《全唐詩》卷581)齊己《謝南平王賜山雞》:“五色文章類彩鸞,楚人羅得半摧殘。金籠莫恨傷冠幘, 玉粒頒慚剪羽翰。孤立影危丹檻里,雙棲伴在白云端。上臺愛育通幽細,卻放溪山去不難。(《全唐詩》卷844)齊己《謝南平王賜山雞》:“五色文章類彩鸞,楚人羅得半摧殘。金籠莫恨傷冠幘,玉粒頒慚剪羽翰。孤立影危丹檻里,雙棲伴在白云端。上臺愛育通幽細,卻放溪山去不難。”
本詩為詠物詩,也是寓言詩,詩中曲折地表達了歐陽修對為人處世的反思。
詩可分兩部分。前七韻十四句為第一部分。寫金雞外表的美麗和自由的生活,為其后被捕獲作了鋪墊。首句寫夷陵缺乏人才,人文落后;第二句則寫該地物產(chǎn)很美,這兩句形成對比,表現(xiàn)作者對文化落后的鄙視和對豐富物產(chǎn)的喜愛。接著兩句點出題目吟詠對象金雞,認為它是物產(chǎn)中的精華。以下六句以鋪陳的手法渲染金雞外表的美麗,極力突出其“真色”的不可描繪,描寫強調(diào)了在光線照耀下的華美。接下四句寫金雞自由自在的生活。
后七韻十四句為第二部分。主要寫金雞被捕獲后的生活及其反思教訓(xùn),這是本詩的重點:豈知四句寫自己因華麗外表以及輕信鳥媒被出賣而遭網(wǎng)羅之禍。“有身”兩句后悔自己沒有吸取歷史教訓(xùn)。“不群”兩句說明遭禍的重要原因是特立獨行和極其美麗。“稻粱”四句寫系于籠中雖然不乏食物,但失去自由,過著并非安泰的生活。羽毛已被剪除,回歸山林,再獲自由已是遙不可及。“用晦”兩句得出最重要結(jié)論:立身處世,過分張揚,必將招致禍患;只有隱藏才能,不使外露,才能遠禍保身。
歐陽修性格具有嫉惡如仇的特點,此次因為范仲淹仗義執(zhí)言被貶斥,某種程度上也是不能“用晦”的結(jié)果。歐陽修被貶的直接導(dǎo)火線是《與高司諫書》言辭太激烈,不夠注意策略。對此,連乾隆皇帝也認為這也許還與其從政經(jīng)驗不足有關(guān)。歐陽衡刻本《歐陽文忠公集》卷首載乾隆評語:“是歲修甫三十歲,年少激昂慷慨,其事之中節(jié)與否,雖未知孔、顏處此當何如,然而凜凜正氣,可薄日月也。時修筮仕才五年,為京職才一年余,未熟中朝大官老于事之情態(tài)語言大抵如此,千古一轍,于是少所見多所怪,而有是書。”
篇7
分析語言特色屬于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范疇。由于社會背景、個性經(jīng)歷及審美喜好不同,詩歌語言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與特色。一般來說,詩歌語言可分清新自然(淡雅)、質(zhì)樸平淡、絢麗華美、簡練生動、多用口語、明白曉暢、委婉含蓄、婉約細膩、沉郁頓挫、渾厚雄壯等特色。
二、題型突破
1. 了解、熟悉并積累有關(guān)語言特色的常見鑒賞術(shù)語。在復(fù)習時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根據(jù)不同的詩歌題材進行記憶。如山水田園詩的語言往往平淡質(zhì)樸,清新自然,沖淡深遠;邊塞詩(詞)往往豪邁雄壯、慷慨悲壯;懷古詠史詩往往沉郁頓挫、含蓄深沉。
(2)根據(jù)詩人個性及經(jīng)歷進行記憶。如李白的詩語言豪邁飄逸,清新俊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慷慨悲涼;王維的詩清新空靈;李商隱的詩瑰麗含蓄等。
(3)根據(jù)詩歌流派進行記憶。如現(xiàn)實主義類的詩歌,語言一般質(zhì)樸平實、明白曉暢、沉郁悲慨;浪漫主義類的一般絢麗華美、雄渾奔放等。宋詞中的豪放詞豪邁奔放,渾厚沉雄;婉約詞一般委婉含蓄,細膩雅致等。
(4)對詩、詞、曲等詩歌體裁之間的風格差異,如詩莊、詞媚、曲俗等,也應(yīng)有基本的把握。
當然,對詩歌語言特色的準確把握,還是應(yīng)該建立在對具體文本的深入分析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死搬教條。
2. 了解常見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語言風格),請簡析。或:本詩如何體現(xiàn)了××的語言特色?請結(jié)合詩句分析。
3. 一般答題思路。(1)閱讀判斷,用積累的鑒賞術(shù)語準確概括詩詞的語言特色。(2)結(jié)合原詩的詩句,具體分析語言特色。(3)指出詩歌語言的表達效果,或綜述詩歌的情感意旨。如:
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2011年湖南卷)
春暮西園 高 啟
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里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
(1)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分析:此題的設(shè)計甚為開放自由,此處試從語言特色的角度進行賞析,并組織答案。
答案:此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清新平淡。(第一步,以術(shù)語準確概括詩歌的語言特色)綠池、芳草、晴波、春雨、人家、菜畦等意象,用語簡樸淺顯,不事雕飾,展現(xiàn)了一派清新自然的鄉(xiāng)村風光;滿、過、知等動詞,明白簡練,表現(xiàn)了春水明媚、春色將盡而生機依舊盎然的景象。(第二步,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語言特色)詩歌語言清新自然,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第三步,總結(jié)詩歌表達的情感思想)
4. 難點突破。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真題,此類題型一般很少作大而空泛的提問,命題人往往會選擇某一角度切入,甚至直接給出詩歌的語言特色,要求學生作具體分析。
因此,突破該類題型,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尤為重要。那么,該從哪些方面對詩歌的語言特色展開具體分析呢?正確的思路是:緊扣原詩的文句,尤其要結(jié)合詩歌的具體意象、意境、形象,或從想象、聯(lián)想等角度出發(fā),深入、具體地剖析詩歌語言的特點與魅力。必要之時,再聯(lián)系詩人的個性氣質(zhì)、所屬流派、所處時代等,進行深入分析。如:
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2013年天津卷)
鷓鴣天 送廓之秋試?? [宋]辛棄疾
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注]??秋試:科舉時代秋季舉行的考試。??白苧:用白色苧麻織成的布。??即龍門,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
(2)“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怎樣體現(xiàn)了辛詞豪放的特點?
分析:題目選的是原詞中的一句,要求學生分析該句如何體現(xiàn)辛詞豪放的語言特色。豪放一詞本虛泛,倘若就虛寫虛,胡子眉毛一把抓,必然陷入迷局,或錯失得分點。然參考答案分別從意象、意境及人物形象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充分展現(xiàn)了詩歌語言豪邁、雄闊、剛健的特色,透析深入,條理分明,實乃答題至佳范例。
答案: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太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
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2013年湖北卷)
臨江仙 [宋]歐陽修
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
聞?wù)f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注】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詞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閬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評此詞,稱其“飄逸”。請結(jié)合“聞?wù)f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作簡要賞析。
分析:該題要求結(jié)合原詞中的一句詩句,賞析其“飄逸”風格。從參考答案的兩點來看,無不是緊扣原詩文本進行分析的絕佳范本。答案第一點,從想象入手,分析詩句虛實相生的意境,以浪漫色彩作結(jié)。第二點咬文嚼字,點出語言的灑脫靈動,境界的飄渺,照應(yīng)了飄逸一詞。此題難度較大,然而從思維上看,只要扎根文本,緊抓住意象、意境、形象、聯(lián)想、想象等基本點進行分析,題目是可以做好的。
答案:①想象奇特,虛實相生。詞人忽發(fā)奇想,將本來荒僻的閬州點化為神仙閬苑,賦予閬州神話般的美麗。虛實處理得當,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閬山”通“閬苑”,“滁州”望“閬州”,展現(xiàn)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聞?wù)f”二字導(dǎo)入傳說,忽又接以“樓高”句設(shè)想將來,靈動飄逸,揮灑自如。
篇8
中圖分類號:I05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325-01
摘 要 在中西傳統(tǒng)愛情詩中,愛情不約而同成了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主要的永恒的主題,中西詩人由于思維方式,審美意向以及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而成就了形態(tài)各異的詩歌。然而愛情作為人類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題,又使得中西詩歌不同文化的交流成為可能,
關(guān)鍵詞 中西文化;愛情;詩歌
戀愛婚姻在人們生活中是頭等大事,所以愛情不約而同成了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主要的永恒的主題。在中西傳統(tǒng)愛情詩中,因為各自在社會文化和人情風俗上的分別,中西詩人表現(xiàn)愛情時也大異其趣。西方社會受騎士尊重婦女風氣的影響,婦女地位較高,側(cè)重個人主義,重視戀愛,愛情至上,且西方愛情詩大半寫于婚媾之前,所以西方愛情詩最長于“慕”,稱贊容貌訴申愛慕者最多;與此相對的是,中國人向來重視婚姻而輕視戀愛,男女戀情多半為社會所不齒,真正的戀愛往往見于“桑間濮上”,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無聊者才肯公然寄情于聲色,所以中國愛情詩大半寫于婚媾之后,最善于“怨”,最佳者往往是惜別悼亡。
然而,任何概括都有例外。中國也有大膽表述戀愛的詩,如《詩經(jīng)·國風》和“漢樂府”里一些出自民間的情詩,情感表達就相當直率和深摯。而西方的愛情詩中,最動人的篇什也有一些是惜別悼亡之作,如拜倫的《當我倆分別時》,是惜別的名篇;華茲華斯被人廣泛傳誦的六首寫露西的詩,是露西去世后的產(chǎn)品;另外一首美國當代著名詩人威廉斯為其母親而作的《春日寡婦怨》更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The Widow’s Lament in Springtime-- Sorrow is my own yard-where the new grass-flames as it has flamed-often before but not -with the cold fire-that closes round me this year. -Thirty five years-I lived with my husband.- The plum tree is white today-with masses of flowers.-masses of flowers-loaded the cherry branches-and color some bushes-yellow and some red- but the grief in my heart-is stronger than they-for though they were my joy-formerly, today i notice them-and turned away forgetting.-Today my son told me-that in the meadows,-at the edge of the heavy woods -in the distance, he saw-trees of white flowers.-I feel that I would like-to go there-and fall into those flowers-and sink into the marsh near them.譯文:《春日寡婦怨》--我的庭院是哀愁-那兒初生的嫩草-依舊灼灼欲燃-像往常一般-可是今年卻以-冷冷的火焰包圍我。-我跟丈夫共度了-三十五年。-今天例樹一片白- 滿樹累累的花朵。-累累的花朵-曾壓低櫻桃樹枝-而今替不少灌木叢染色-一些染紅-一些染黃-可是我心中的悲哀-比它們強烈-因為它們雖一度是我的歡娛-今天我向它們注目-轉(zhuǎn)頭卻將它們忘記。-今天兒子告訴我-在遠方 郁郁林木邊緣-青草地上 他看見-一棵棵白花樹。-我覺得非常想-去那里-陷入花深處-沉入樹旁的沼澤里。
特別是第一句,反復(fù)默念幾遍,便不難發(fā)現(xiàn)歐陽修的《蝶戀花》中“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句子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春日、庭院,孤婦,懷舊,皆以哀怨庭院來開頭: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用花、草、樹木來反映投射幽怨心情,是中國古詩詞的特點之一,也是這兩詩的共同之處。這兩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由男性的角度來揣摩、表現(xiàn)女性心理情感活動。當然,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化中長大的人,讀歐陽修的詞與讀威廉斯的詩,不言而喻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審美情趣。中國古詩詞中那種神韻微妙和格調(diào)高雅,是西方詩所不能達到的。反之亦然,西方詩歌中匪夷所思的觸悟、耐人玩味的深意、深廣的象征性哲理在中國的詩詞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同樣的空幽庭院,春草花木,在東西古今詩人筆下,展現(xiàn)出不同的色調(diào):威廉斯詩中青草轉(zhuǎn)化成冷冷的火焰,雪白的梨花,紅黃相間的櫻桃樹,強烈的感彩和對比,表達了一個貴族寡婦懷念亡夫,心灰意懶的心態(tài);而歐陽修的詞,則是典型的中國古代貴族婦女深閨寡居,感怨漂泊無定的男人,又無力掙脫封建枷鎖,陰柔朦朧,纏綿凄婉又情思悠長。
從上述的異同中我們可以看出,詩歌作為一種表達人類情感、思想的文學形式,在表達的具體對象上,有很深的文化根源。不同文化的獨有現(xiàn)象與各異的表達方式,會發(fā)展出相應(yīng)的體裁和格式,構(gòu)成了文化差異的基礎(chǔ)。與此同時,人類生活有基本的、共同的主題、情感或環(huán)境,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成為可能。所以我們能夠理解、欣賞兩種不同的表達,比較其異同。錢鐘書先生曾云“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shù)未裂。”誠哉斯言!
參考文獻
篇9
關(guān)鍵詞:對聯(lián) 學習興趣
對聯(lián)似乎距離我們越來越遠,許多老師在教學中也漸漸把它淡化。其不知如果能巧用對聯(lián),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能力。現(xiàn)就從教學的實踐中摘出與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有關(guān)的幾種對聯(lián),例說如下:
1.諧音聯(lián)。北宋丞相呂蒙正,少年喪父喪母,家境十分貧寒。他向鄰居親朋求借,人們都不肯接濟他。這種貧富不均的現(xiàn)象,使他深感不滿。春節(jié)到了,家中空無一物,一氣之下寫了一副怪聯(lián):“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先讓學生動腦筋,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來,有的雖然回答了,但不在點子上。老師最后給出了答案,學生頓感省悟,激發(fā)興趣,收益頗大。
2.雙關(guān)聯(lián)。一次一位學童遇到秀才,這位秀才狂妄無比,藐視學童,狂秀才罵道:“稻粱菽,麥黍稷,這些雜種,哪個是先生?”這位學童從容應(yīng)對,“詩書易,禮春秋,許多正經(jīng),何必問老子。”“稻粱菽,麥黍稷”本是五谷,狂秀才說這些“雜種”,表面上指的是五谷雜糧,實際上罵這位學童為雜種。哪個“先生”,表面上是“先生”實際上又是指這些谷物種下地后,哪個先出土。然而這位學童毫不示弱,從容應(yīng)對,“詩書易,禮春秋,許多正經(jīng),何必問老子。”也是一句雙關(guān),對仗工整。詩書易,禮春秋是四書五經(jīng)中的代表作,許多正經(jīng),即是讀書中的正經(jīng),暗指何必去裝那些正經(jīng)呢?既有正經(jīng)在,又何必去問“老子”,表面上指的是道學家老子,實際上是學童自稱為“老子”,狂秀才無奈,只好逃走。經(jīng)過分析,學生的思路大開,忍俊不禁。在愉快教學中,提高了思維能力。
3.類比聯(lián)。劉伶和李白都是酒仙,李白的“斗酒詩百篇”已家喻戶曉。向一家飯館寫了這樣的一副對聯(lián):“劉伶借問誰家好,李白還言此處佳。”“瓦缶澄來銀無影,金刀割處玉無瑕”(豆腐行),把潔白如雪的豆腐和銀玉進行類比。“許多丘壑胸中貯,無數(shù)煙云筆底生”(書畫店)“今晚棲身留燕窩,明朝展翼赴鵬程”(旅店)“行程遠大,腳跟須站穩(wěn),工作浩繁,步奏要分清”,橫批“始于足下。”這些對聯(lián),都是運用了類比的方法,由此失誤聯(lián)想到彼事物,事物之間都具有類似之處,這樣拿來比喻,十分妥帖,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狀物比擬的準確性。
4.即席聯(lián)。一次我把這樣的對聯(lián)講給學生聽。少年時的李鴻章,從小跟周老先生讀書,時值盛夏,一天周和李同行,走到塘邊,他倆脫下衣服下塘洗澡。周先生隨口吟出了“千年古枝為衣架,”李鴻章隨口應(yīng)對“萬里長江作浴池。”有一次李鴻章的父親在算賬,自言自語道,“日用千金,支付不易”,李鴻章馬上答道:“花開萬朵,色彩無窮。”這些對子對的既俏皮而且有氣魄。
歐陽修未出仕時,家境貧寒,為了生計,四處奔波。一天暮色蒼茫。他背著書囊,匆匆來到一座城下,此時城上有一老兵把守。歐陽修說,讀書人遠道而來,進程求宿,老者求一聯(lián)以對,“開關(guān)早,關(guān)關(guān)遲,放過客過關(guān)”;歐陽修道,“出對子容易,對對子難啊!請先生先對吧。”老兵生氣地說:“我是要你來對的”。歐陽修說,學生已經(jīng)對過了,老兵恍然大悟。原來他對的是“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老兵打開城門,讓歐陽修進城。所有這些即席對子,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們急中生智的能力和遇事應(yīng)變能力,實際上也是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5.多主題聯(lián)。同學們在學習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的詩歌時,其中有些對偶句子,實在使我們玩摩不已,可以從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無題詩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多數(shù)人理解為這是對愛情的忠貞執(zhí)著。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也有人把這兩句作為歌頌教師的形象而引用。還有的用它來歌頌革命先烈無私奉獻精神,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直到生命的結(jié)束。究竟是些什么,主題是多角度的,只有自己去理解。因此這些句子,更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李商隱詩歌中的對偶句子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往往不拘于特定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只注重感情本身的表現(xiàn),于是常常寫出“人人心中所有,個個筆下所無”的境界,引起了古今讀者的共鳴,讀來愛不釋手。
篇1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yīng)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這預(yù)示著語文課堂一改過去滿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xiàn)代有效課堂教學。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實施,構(gòu)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追求。有效的課堂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開拓學生思維,使他們感到學習的快樂,并體驗成就感,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鐘時間內(nèi)最完美地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我認為,我們平時所說的“輕負擔、高質(zhì)量、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就是“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語文有效課堂呢?
一、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教授巴甫諾奧曾寫過《快樂學習法》一書,他在書中賦予快樂學習以更廣義的解釋,他認為:快樂學習是一種享受,學到新知識是一件快樂的事,讀書、上課、完成作業(yè)、與同學交往、向老師提問等,都是很有趣的學習。而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動地學習,少有快樂可言,在這種心理支配下,我們又怎敢奢望他們能夠高效學習?所以打造高效課堂的首要前提是讓學生愛學語文,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這方面我做了一些嘗試:
1.課前演講激情趣。知識的掌握,說到底需要學生自己的體驗和實踐。只有當學生以主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才有脫胎換骨的變化。課前三分鐘的演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空間和展示的平臺。為了演講成功,獲得大家的肯定,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準備。他們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組織材料、反復(fù)練習。由于演講內(nèi)容新穎,學生們愛講、愛聽,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起來了,口語表達的能力也就逐步增強。
2.多樣導(dǎo)入引興趣。導(dǎo)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設(shè)計優(yōu)美生動的導(dǎo)語,創(chuàng)設(shè)一種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它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如學習《觀舞記》導(dǎo)入利用多媒體播放優(yōu)美的印度舞視頻,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習《三峽》一課,導(dǎo)入時課件出示有關(guān)三峽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三峽的神奇和美麗,產(chǎn)生走進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蘇州園林》時,我是這樣設(shè)計導(dǎo)語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生在世,不去蘇杭游覽實為一大憾事。同學們,今天,咱們就帶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圖畫中”的蘇州園林走一遭,欣賞一番她的“廬山真面目”。于是,同學們興致盎然地進入了這一課的學習之中。
3.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興趣。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好”是掌握知識的重要前提。那么,使學生產(chǎn)生“好”這種興趣的動因是什么呢?心理學告訴我們:幽默恰是有效的誘發(fā)這種學習動因的重要的要素之一。興趣激發(fā)出來,教學效果便會相應(yīng)的增強。初中語文教材收錄了許多傳唱千古的詩詞美文,為了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古典文化的興趣,可通過介紹文學家的一些趣聞軼事。如在學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先講這樣一個典故:一日,歐陽修出游,碰上一位自命不凡的“大詩人”李黑,李黑見到路邊有一棵樹,詩興大發(fā),吟道:“路邊一棵樹,兩個大丫杈。”一時沒了下文。歐陽修聽后,便續(xù)了兩句:“未結(jié)黃金果,先開白玉花。”李黑一聽連連叫好。一會兒又看到河邊跑來一群鵝,又詩興大發(fā),吟道:“遠處一群鵝,撲通跳下河。”歐陽修聽了一笑,見他又沒了下文,不由隨口吟道:“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李黑聽后大喜:“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聽了,不等他苦思,忙接上兩句:“修(羞)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這樣一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和課堂的氣氛,學生便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懷著對古典文學濃郁的興趣去學習了。
二、寓教于樂,調(diào)動學生情緒
圣人孔子曾根據(jù)自己的多年實踐經(jīng)驗總結(jié)出“寓教于樂”的教法。當代有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在學生入校開始就要求學生寫日記,并規(guī)定題目為《學習是一種樂趣》,這種日記學生要從之一寫到之九十九。其目的無疑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從而自然而然地激發(fā)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使之能夠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實證明魏書生取得了成功,其輝煌的教學成果全國矚目。上海特級語文教師于漪則與此稍有不同,她上課總是滿面春風充滿激情,使學生如沐春風,既學到知識又樂趣無窮,這也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她的教學效果也是舉國公認的。這些事實再次證明,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能發(fā)揮他們的巨大的潛能、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小辯論、分角色朗讀、競背比賽等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生的口、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充分調(diào)動起來,讓思維也運轉(zhuǎn)起來,讓個性得到自由的張揚。
三、放開手腳,讓學生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