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時間:2024-05-23 17:42: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前教育的價值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07/08-0050-07
所謂職業價值觀,是人們依據自身的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和工作結果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動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統。〔1〕職業價值觀是一個多元的心理結構,受到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個人成長經歷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2〕有研究指出,職業價值觀對人們的職業選擇、工作投入程度以及自我實現等方面有重大影響。〔3〕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專科生和本科生已經逐漸成為幼兒園教師的主要來源,這些未來的幼兒園教師在職前階段是否對自己已經基本定向的職業有高度的認同感,直接關系到未來幼兒園教師的整體素質,這是幼兒園教師能否不斷追求專業化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整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4〕因此,本研究對學前教育專業即將畢業的專科生和本科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了相關調查研究。
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的職業價值觀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兩者又具有哪些方面的差異?本研究擬針對以上問題展開研討,以期為高校對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提供借鑒。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在河南省三所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中抽取了176名學前教育專業即將畢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專科生87名,本科生89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蔣晟編制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是在參照西南師范大學于海波等編制的“高師生職業價值觀問卷”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研制者報告,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問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對幼兒園教師職業的評價,有愉悅、聲望、發展、物質、貢獻五個維度,共17道題,采用5級評分法。“愉悅”主要指幼兒園教師在工作中的身心狀況,“聲望”主要指幼兒園教師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地位,“發展”主要體現為幼兒園教師的個人前途發展狀況,“物質”與幼兒園教師的物質、福利條件密切相關,“貢獻”主要表現為幼兒園教師體現出來的社會價值。第三部分是職業選擇,該部分把學生進行職業選擇時所考慮的條件分為人際關系、貢獻、自我發展、物質生活、威望、家族等六個維度,共33道題,采用5級評分法。“人際關系”維度主要考量學生在選擇工作時所期待的人際關系狀態,“貢獻”是指學生擇業時對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的社會價值以及自身對社會貢獻的判斷,“自我發展”表現為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對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與自我價值體現的要求,“物質生活”體現為學生在擇業時對物質條件方面的要求,“威望”表現為學生對幼兒園教師職業所能帶來的權利、名望等的要求,“家族”則體現學生在擇業時所考慮到的諸多家庭因素。〔6〕
在實施調查之前,通過與調查對象的訪談,發現他們在評價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和進行職業選擇時,的確主要考慮的是聲望、發展、物質、貢獻等因素,因此,本研究選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問卷》中職業評價和職業選擇兩個維度作為學前教育專科生和本科生職業價值觀的結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得到的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0.87和0.92。職業評價維度問卷各部分的相關系數在0.50~0.61之間,各部分與總體的相關系數在0.58~0.80之間;職業選擇維度問卷各部分的相關系數在0.53~0.70之間,各部分與總體的相關系數在0.70~0.82之間,兩個維度問卷的各部分之間以及與總體的相關系數均存在中高度相關,說明兩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效度較高。
(三) 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問卷176份,有效問卷176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8%。數據通過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職業價值觀的均值差異檢驗
1.職業評價的均值差異檢驗
職業評價的均值差異檢驗結果(見表1)顯示,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在聲望和物質這兩個因子上的差異極其顯著,并且,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在這兩個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顯著高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
2.職業選擇的均值差異檢驗
職業選擇的均值差異檢驗結果(見表2)顯示,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在貢獻和家族兩個因子上的差異顯著,并且,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在這兩個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顯著高于學前教育R當究粕。
(二)學歷對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及其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1.學歷對職業評價的影響及其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職業評價各維度的得分為因變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別檢驗學歷、對專業喜愛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實習情況等因素影響職業評價的主效應以及學歷與對專業喜愛程度、學歷與家庭人均月收入、學歷與實習情況對職業評價的交互作用,結果見表3。
結果顯示,學歷對職業評價的聲望、物質因子的影響主效應顯著,與均值差異檢驗結果相同;對專業喜愛程度在愉悅、發展、貢獻上有顯著的主效應;家庭人均月收入對職業評價各維度的影響不存在主效應;實習情況對愉悅、聲望、物質、貢獻4個因子的影響主效應顯著。
學歷與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對愉悅因子的影響顯著,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學前教育專科生對愉悅的認同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而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本科生對愉悅的認同程度差異顯著。事后比較發現,家庭人均月收入為500~1000元的本科生對愉悅的認同程度顯著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為1500元以上的本科生。
2.學歷對職業選擇的影響及其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職業選擇各維度的得分為因變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別檢驗學歷、對專業喜愛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實習情況等因素影響職業選擇的主效應以及學歷與對專業喜愛程度、學歷與家庭人均月收入、學歷與實習情況對職業選擇的交互作用,結果見表4。
結果顯示,學歷對職業選擇的貢獻、家族這兩個因子影響的主效應顯著,與均值差異檢驗結果相同;對專業喜愛程度在貢獻和自我發展上有顯著的主效應;家庭人均月收入對職業選擇各維度影響的主效應均不顯著;實習情況對人際關系、自我發展因子影響的主效應顯著。
學歷與對專業的喜愛程度的交互作用對人際關系因子的影響顯著,對本專業喜愛程度不同的專科生對人際關系的重視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對本專業喜愛程度不同的本科生對人際關系重視程度的差異顯著。事后比較發現,對本專業非常喜歡的學前教育本科生對人際交往的重視程度顯著高于對本專業不太喜歡的本科生。
學歷與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對人際關系、貢獻、物質生活、威望、家族5個因子的影響顯著。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對人際關系、貢獻的重視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對物質生活的重視程度差異顯著,家庭人均月收入為1500元以上的學生重視程度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為500元以下的學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專科生差異不顯著;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對威望、家族的重視程度差異顯著,家庭人均月收入為1500元以上的學生重視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為500元以下的學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本科生差異不顯著。
學歷與實習情況的交互作用對人際關系、貢獻、物質生活、威望4個因子的影響顯著,專科生和本科生對人際關系、貢獻的重視程度均是實習過的高于沒有實習過的,而本科生中這種分化趨勢更加明顯,差異更大;專科實習過的學生對物質生活、威望的重視程度低于專科沒有實習過的學生,而本科實習過的學生對物質生活、威望的重視程度高于本科沒有實習過的學生。
三、討論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學歷差異
1.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評價的學歷差異
均值差異檢驗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職業評價中的聲望和物質兩個因子存在顯著學歷差異,且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對這兩個因素的認同程度高于本科生。這反映出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對幼兒園教師社會地位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確定職業社會地位排列模式的指標是經濟待遇、職業聲望和社會權益。〔7〕之所以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在職業評價的聲望和物質維度存在差異,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更加了解我國目前幼教工作者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社會期望值高、認可度低等現狀,加之不同學歷的幼兒園教師待遇相差無幾,易使其產生負面情緒和功利思想;〔8〕另一方面,相較專科生而言,本科生學歷較高,對于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所獲得的聲望和物質也會有更高的期待,然而,目前幼兒園教師聲望與物質的現狀可能還沒有達到本科生所期待的那樣,所以本科生對幼兒園教師物質和聲望方面的評價比專科生要更低一些。
2.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選擇的學歷差異
均值差異檢驗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職業選擇的貢獻和家族兩個因子存在顯著的學歷差異,且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對這兩個因素的重視程度高于本科生。這與王立新、廖冰(2003)對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結論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王立新等把對高師專科學生的調查結果與余海波對本科生的調查結果進行平均數差異檢驗發現,高師專科學生和本科生在貢獻和家族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在家族維度上,專科生得分明顯高于本科生,但是在貢獻維度上,本科生得分顯著高于專科生。〔9〕這里的不同是因為他們對高師專科生和本科生職業價值觀的比較,所使用的并不是同一批被試數據,而且他們研究的被試與本研究的被試也不一樣,存在不一致現象也就在所難免。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在貢獻維度上顯著高于本科生,可能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大學教育不再是少數“天之驕子”專享的權利,但部分本科生依然抱有濃重的“精英”情懷,自我定位高,片面地認為幼兒園教師工作是簡單、機械、瑣碎的重復勞動,因而對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價值抱有否認、懷疑的態度,而專科生因不具備這樣的心理優越感,因而自我定位更為準確,在貢獻方面顯得更積極。〔10〕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對家族的重視程度顯著高于本科生,這不僅僅是學歷層次不同造成的,主要是客觀實際的就業形勢影響的結果。〔11〕本科生的畢業去向除了幼兒園,還可以去中等師范學校任教或者可以考研繼續升學,而專科生基本上只能到幼兒園任教,就業范圍比較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更多地考慮家族因素。
(二)學歷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r值觀的影響
1.學歷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評價的影響
學歷與對專業的喜愛程度、學歷與實習情況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對職業評價的影響并不顯著,但是,學歷與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對職業評價的影響卻十分顯著,這主要體現在對愉悅的重視程度上。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本科生對愉悅的認同程度顯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本科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專科生所表現出的差異不明顯。這反映了不同學歷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家庭經濟條件上的差異對職業評價的影響。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一定的滿足,就會進一步關注精神層次的需求,而幼兒園教師在工作時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加之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所以他們認為幼兒園教師在工作中會獲得更多的快樂,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對愉悅的認同程度高于家庭條件差的學生。而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學生當中,本科生所占的比例較大,因此本科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所表現出對愉悅的認同程度的差異更明顯。
2.學歷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
(1)學歷與對專業喜愛程度的交互作用
學歷與對專業喜愛程度的交互作用對職業選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人際關系的重視程度上。對本專業喜愛程度不同的專科生對人際關系的重視程度有一定的差異,但是本科生對專業喜愛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對人際關系重視程度的差異更加明顯,并且對本專業非常喜歡的學生對人際交往的重視程度顯著高于對本專業不太喜歡的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對本專業非常喜歡的學生會對工作投入更多的活力和熱情,遇到問題時也樂于請教身邊的同事和朋友,能在工作中結交更多的朋友,也能夠與領導和同事融洽相處。而那些對本專業不太喜歡的學生對于工作可能會從內心存在一定的抗拒,往往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也就很難產生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對本專業喜愛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工作態度的差異導致其在職業選擇上的差異。
(2)學歷與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
學歷與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主要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人際關系、貢獻、物質生活、威望和家族的重視程度。在人際關系和貢獻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的專科生和本科生差異不明顯。在物質生活方面,本科生表現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重視程度顯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而專科生表現出的差異不大。在威望和家族方面,專科生表現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重視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而本科生表現出的差異不明顯。本研究樣本中大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學生來自于農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學生中農村學生占比為71.1%),由于其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因此更加注重生活條件的改善,在職業選擇時更加關注物質生活方面的因素;而身居大城市、父母有穩定收入、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因為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比較優越,因此對福利待遇、工作環境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而對聲望和家族更為重視。〔12〕本科生比專科生對于物質生活有更高的期待,而且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本科生與家庭經濟條件差的本科生對物質生活重視程度的差異更明顯。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本科院校甚至重點院校擴招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就越來越嚴峻,對于條件好的家庭,父母常常預先為子女的工作做打算,因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專科生與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專科生對家族和威望重視程度的差異更加明顯。
(3)學歷與實習情況的交互作用
學歷與實習情況的交互作用主要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物質生活、威望、人際關系、貢獻的重視程度。在物質生活和威望方面,專科生中沒有實習過的較實習過的更為重視,而本科生中實習過的較沒有實習過的更為重視;在人際關系和貢獻方面,專科生和本科生均表現出實習過的比沒有實習^的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本科生的這種差異更大。這兩個學歷層次的學生實習與否在職業選擇的物質生活和威望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專科生和本科生專業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差異。相比較專科生而言,本科生不僅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還具備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在實習的時候會比專科生表現出更多的優勢,所以有過實習經歷的本科生對物質生活和威望有著更高的期待,再加上目前幼兒園本科學歷的教師數量較少,所以他們認為自己應該獲得更高的物質報酬和威望。與未實習過的學生相比,實習過的學生對于幼兒園教師職業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僅能更加理解幼兒園教師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和自身所承擔的重大責任,也能更多地明白良好的人際關系對自身專業成長可以帶來的裨益,特別是優秀教師指導和幫助能讓自己更快適應幼兒教師工作,所以實習過的學生在職業選擇時更加重視人際關系和貢獻,而本科學生中實習過的學生所占的比例較大(約占80%),其實習與否所表現出的差異也就更大。
(三)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與本科生職業價值觀的共同特點
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職業價值觀在個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更多地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不同的職業評價因子重視程度的一致性。專科生和本科生都一致認為幼兒園教師的貢獻很大,均將其排在第一位,也都認為幼兒園教師所獲得的物質報酬不高。這一發現與蔣晟、李純(2010,2012)關于學前教育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13,14〕學前教育專業的專科生和本科生之所以認為幼兒園教師的貢獻大可能是由于幼兒園教師不僅承擔著幼兒的教育工作,還要做好對幼兒的保育工作,甚至還肩負著幼兒的安全責任。同時,隨著公眾對幼兒教育的普遍重視,幼兒園教師所要做出的貢獻可能更大。另外,專科生和本科生普遍認為幼兒園教師的收入不高,這也比較符合目前幼兒園教師薪資報酬的實際現狀。
其次是對不同職業選擇因子重視程度的一致性。專科生和本科生在物質生活、威望和家族這三個維度上的排序完全相同,都把物質生活排在了第四位,都不太看重威望和家族,這與宋妍萍(2010)對幼師專科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結論一致(宋妍萍,2009)。雖然專科生和本科生都把物質生活排在了第四位,但從物質生活維度的得分(平均分都大于4)來看,專科生和本科生還是比較重視物質生活的。但與其他因素相比,經濟收入多少并沒有成為他們擇業時最重視的因素,而是排在了貢獻、自我發展和人際關系之后,這說明他們對物質的需求并沒有那么強烈,究其原因,與他們意識到目前幼兒園教師待遇普遍不高、就業壓力大以及自身專業定向受限有關。而對于威望這一因素,學前教育的學生并不十分看重,這與當今社會體制改革所帶來的人才流動快,社會競爭壓力大,死守“鐵飯碗”的觀念被打破有很大關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職業價值取向積極、健康的一面,相對于物質需要、舒適安逸,他們都更加重視精神滿足和個人發展。另外,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都最不重視家族這一因素,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大部分是90后,還沒有步入社會,沒有過多的考慮家庭方面的因素。
四、建議
(一)提高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選擇的認識水平
與學前教育專科生相比,本科生在進行職業評價時,更多地認為幼兒園教師的物質收入和聲望偏低,同時在職業選擇上比較忽視幼兒園教師職業的貢獻性。為此,高校應有針對性地對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引導,以使其能更加客觀地評價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同時要注意提高本科生職業選擇的認識水平。首先,高校在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入學時就應對其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以便他們在專業學習開始時就可以慢慢認識和理解幼兒教育工作所要求的職業價值觀,并促使他們在大學學習期間逐漸把這些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充分認識到幼兒園教師職業的貢獻性,從而更加自覺、自愿地選擇和從事幼兒園教師工作。其次,在本科生畢業之前要對其進行集中的就業教育和指導,以幫助他們在客觀分析自身能力和外部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基礎上澄清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增強其職業選擇能力(宋妍萍,2009)。
(二)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
對本專業喜愛程度不同的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生和本科生都在職業選擇的人際關系方面有一定的差異,而專業認同感往往伴隨著對本專業的熱愛和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就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指出,教師對于本專業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學生專業認同度的形成與提升。〔15〕因此,大學教師應注重在日常教學中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強調和肯定本專業的良好發展前景和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增強他們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和喜愛程度。同時,學生自身也應學會自我調適,樹立正確的心態,充分認識自我,并積極投入到本專業的學習中去,從而產生專業認同感。
(三)為學前教育R笛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
學歷與實習情況的交互作用影響著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物質生活、威望、人際關系、貢獻的重視程度,總體而言,沒有實習過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職業選擇時更加重視人際關系和貢獻,而較少重視物質生活和威望。因此要充分發揮教育實習的作用,為學前教育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以便他們能夠直觀地體驗幼兒園教師工作的環境和內容,更加深入地了解成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并更深入理解幼兒園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這樣可以幫助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形成比較客觀的職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于海波,張大均,張進輔.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研究的初步構想〔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8-9.
〔2〕張玉柱,金盛華.蒙古族和漢族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比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70-76.
〔3〕吳青枝.河南安旭地區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0.
〔4〕〔5〕〔6〕〔13〕〔15〕蔣晟.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7〕金一鳴.教育社會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234.
〔8〕楊群,袁熹娜,張巖,等.不同學歷層次護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調查〔J〕.護理,2011,(1):26-39.
〔9〕〔11〕王立新,廖冰.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的調查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100-105.
篇2
一、知識價值
數學首先是以一種知識形態存在的。與其他所有學科一樣,數學能夠給我們以認識世界的基本知識。我們每天都在有意識無意識的運用數學知識在解決問題。數學的發展既包括數學內部自身理論的創建,也包括數學在其他學科和社會各方面應用的擴展和延伸。傳授數學的各種知識以解決問題是我們數學教師們最基本的任務。對教學實踐進行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內部問題的過程中,同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運算求解、推理論證、抽象概括、數據處理、空間想象等能力,也能提高學生數學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說數學知識價值是最基本的價值之一。
二、思維價值
人們在知識積累中發現了數學所具有的對思維訓練的價值。數學作為一種思維的體操,得到了人們普遍的認同。數學也就演變成了一種訓練人們思維的工具。人們認識到通過數學的訓練,能夠給人的思維帶來巨大的啟迪,引導人們在思維上有巨大的進步。通過數學的訓練,人們的邏輯推演能力,思維的嚴謹程度,乃至于思考的周密性、條理性、邏輯性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提高,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思維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學術的研究和知識的進步,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著基礎性的作用。數學思維有著自身的特點,具有極強的創造性、策略性、問題性、程式化、簡潔化、精確化、全方位等特征。前蘇聯數學教育家奧加涅相曾指出:“區別于傳統教學,現代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力求控制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而基本的思維方式則成為學生要掌握的專門內容"。“數學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數學地看待世界、數學地處理問題,即學會數學地思維、數學地認識問題、數學地思考問題、數學地解決問題;數學更能夠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抽象化、符號化、公理化、形式化、模型化、證明與反駁、數的意識、推理意識、化歸意識、審美意識等等)"。
三、應用價值
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的思維方法無時不有的信息時代,要求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是注重應用價值取向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價值取向。數學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會發展對數學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從根本上來說,數學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高道德、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因此,加強數學應用價值取向勢在必行。應用數學是做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最有用的數學基礎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應用這些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必須十分重視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入數學教學,再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此外,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能初步運用數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數學應用價值取向的具體闡釋
數學具有廣泛的應用性,這是由數學本身所具有的多方面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里所講的數學的應用是一個大應用,就是說其涵蓋范圍是遠遠超越一般意義上的用數學的結論、數學的成果或數學的思維方法,這里指的應用還包括應用數學的思想、語言、觀念,乃至數學的精神。
首先,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對數學的理論性成果進行應用。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生活中生產中方方面面都是數學的影子。如果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數學理論知識,在現代社會他是寸步難行的,是什么都辦不成功的。
其次,我們一般有意識的應用數學是將數學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在這種意義上,數學不再是以一種成形的理論形態出現,而是以一種分析世界解釋世界的方法出現,其體現出的是一種方法論。歷史學研究中運用數學方法,對已經發生過的,不能再重現的事情進行一種數學模型化的考察,通過對模型的分析不僅促進了新研究領域的開拓,而且使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更精確、嚴謹;不僅影響著對原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這些材料的方向、內容和著眼點,而且影響著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從而可能解決按照傳統的研究方法所無法解決的難題。
再次,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數學內在的思維對人們分析和解決問題有著巨大的價值。比如抽象化、模型化、符號化、化歸意識、推理意識等等都內含著極為深刻的知識價值。雖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會從事數學的研究,從事與數學有關的職業,但是我們都會應用這些思維方式,因為這些數學的思維方式具有普適性的特點。人類社會越是往前發展,越是需要思維方式的進步。具體的知識是有限的,要創造出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思維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最后,數學的語言、觀念、精神等方面的價值也正在逐漸的被人們認識到,并開始廣泛的應用。世界上的語言有很多種,幾乎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甚至有幾種語言,這些語言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知識、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阻礙。而數學語言卻是通用的,可以說數學語言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世界通用語言,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可以運用數學語言共同探討科學世界的奧秘。此外,數學的觀念和精神也正在被人們逐漸發掘出來,并體會著他們的價值,數學對人們的影響正在逐步向更深入的方向發展。
篇3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價值觀教育;德育;西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20-02
外國文學在高校文科文學專業課程中,顯得尤為“另類”,它可謂唯一一門與學生文化根基具有相當跨度的學科。無論其包蘊的歷史的縱深、文學的繁雜、美學的詭異,還是思潮的奇崛、宗教的厚重、哲學的糾結,無不遵循著內在的文化邏輯,呈現的是迥異的文化境遇下的審美樣本。鑒于此,它就不僅承載著一般文學類課程的功能,還面臨著跨文化傳播的諸多難題,例如,必須盡可能準確地把握并傳遞異質文化的文化品格、精神訴求、審美范式、文學表現,等等。而這需要的就不單是知識認知,更包括對價值觀的駕馭。也正是在這個視域下,本論文討論的命題被凸顯出來,然而目前學界對該論題尚不夠關注。[1]
一、概念辨析:何謂“價值觀教育”
在研究展開前,首先有必要澄清,什么是價值觀教育?傳統上,價值觀常被化約為“思想品德觀念”或“道德觀念”。因而價值觀教育也就被推理為教育教學領域通常所說的“德育”。然而推究起來,二者卻迥然有別。價值觀(values)是“個體對事物及意義評價的觀念系統,即推動和指引人們采取決定和行動的價值指向和標準。在心理學中,價值或價值觀是比‘態度’(attitude)、‘信念’(belief)更寬泛的概念,通常指人生觀的核心內容,為人生提供理想、信念和價值導向。”[2]而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質的教育。”[3]“我國教育界一般都認為,學校德育主要有四部分組成,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4]可見,價值觀教育比德育更著眼于形而上的精神層面,它遠非以實用目的和制度規范為圭臬,而致力于更寬泛意義上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的引領。價值觀教育側重的是如何對世間萬物和潛在影響自我行為的因素做出評價,德育關注的則是從社會倫理層面規范和協調個人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雖然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他的道德觀念必然會有交集,但本文認為,價值觀教育更關注“精神自我”,德育更偏重“社會自我”。[5]
不得不說,外國文學[6]由于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比一般文學類課程更需要價值觀教育的充分施展。這主要是因為,西方文學自源頭之一古希臘以來,就開始高度關注人本,以探求人生價值、丈量人在世界的位置而為文學目的之一,及至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奠定西方文化第二根基后,西方文學更是被引向深邃的精神層面,廣泛探尋人的生存意義,以靈性生命和精神呼吸劃定人存在的維度。盡管沿著這條脈絡,文學的發展不乏畸變,但無可否認的是,對生命和世界的意義與價值的終極關懷,始終回蕩在西方文學的心府,無論時代怎樣更迭,文學形式怎樣流變,價值觀探究始終是西方文學的靈魂。
當然,西方文學所熱衷思辨的價值觀,絕非超驗的抽象概念,而是灌注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價值觀教育本質上乃是關于文化認同的教育……在這里,文化認同是指個體與社會在生活中參與性地、體驗性地繼承與發展某種或某些特定文化的過程。”[7]高校外國文學教學通過文本層面的意義解讀和文化層面的觀念傳導,而使學生近距離體驗了異質文化。因此,對于價值觀教育來說,外國文學課的意義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播和普及,更在于提供了文化接觸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文化的差異在對照中彰顯,不同的價值觀也在交鋒中碰撞。外國文學課的一項重要功能正是引領學生辨別、體驗、吸納異質文化的價值觀之精粹,將人類思想的寶貴積淀傳承下去,同時也豐富、延展、調整我們自己的價值觀。
二、回溯生成體系:價值觀教育的前提與方法
明晰了“價值觀教育”的概念后,就抵達了問題的根本:究竟哪些才是需要我們積極認同的西方價值觀之精華?我們該怎樣理解和把握外國文學作品中浮現的林林總總的價值觀?本文認為,西方文學具有特定的生成體系,必須將其置入所由來的文化語境,才能理解和評價它所承載的價值觀念。這首先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前提。
當然,進入他者的文化語境并非易事,且不提我們主體的修養學識怎樣,單就我們的閱讀對象而言,同樣的語義單元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下,意義完全有可能大相徑庭。而且當代文學批評家布魯姆早就指出,一切閱讀都是誤讀。[8]這似乎使跨文化的閱讀更面臨尷尬的處境。但布魯姆并非意在終結閱讀活動,而只是指出閱讀和寫作必定是創造性的,詩(文學)的意義總是在有意無意地背離前輩中產生。我們認為,對外國文學的閱讀接受也是如此,我們既不可能也無必要期待與原作者的絕對契合,同時,倘若我們能夠深入探察西方文學的源頭和承繼嬗變,厘清各個時期文學的基本精神,捕捉諸多觀念生成的因緣際會,并以文本本身為根基,那么認識和理解西方文學所蘊藏的價值觀念是完全可能的。
眾所周知,西方文學歷經數千年演進,其內在的觀念意識、價值準則等等也在屢屢進行著確立、突破、回歸、重建等各種嘗試。但總有一些文明的酵素沉積下來,釀造了西方文化傳統最基本的精神理念,比如理性主義、人本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終極關懷等等。這些觀念雖然在不同的歷史話語中一再地被質疑、檢驗,甚至彌散不見,但它們的身影又屢屢重現,從未寂寞。即便在后現代思潮泛濫之際,本質主義的一切乃至意義、價值、真理本身都遭受了拋棄和解構,一個有意味的事實卻是,那些被質疑和消解的觀念、精神本身,卻并沒有真地死掉。[9]所以,本文認為,上述這些價值觀念盡管有著蕪雜的內涵和波折的接受史,卻基本可以視為西方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值得繼承的精髓。而即使那些卷起千重硝煙、甚至飽受詬病的極端顛覆傳統的價值觀念,我們認為,也應當看到它們所獨具的意義,那就是,它們抒寫了高度的批判意識,而這種意識在本質上與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人本主義、理性主義其實具有文化上的同源性,沒有對理性、個人、人本、自由精神的高度推崇,是絕不會誕生這種批判意識的。
然而,由于文化的差異和主流意識形態的牽絆,我們在外國文學尤其是歐美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往往又面臨著對上述價值觀的審讀困境。例如,西方文學作品中的“自由”精神是對人性和個體性的極度維護還是對人的社會性的顛覆、僭越?怎樣評價那些被極端化的個人主義英雄?個體的反叛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義的?宗教之愛與人本關懷是否具有不可掙脫的悖謬?悲觀主義與頹廢主義、非道德化等等,是富于意義的反思和批判,還是精神的逃避和淪陷?我們認為,這些富于爭議且反復回蕩于西方文學的問題,無不與價值判斷相關,每一重尖銳的思辨,無不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觀,必須將這些觀念、概念、問題放到西方文化系統內仔細辨析,才能理解它們的真實指向。
譬如,如果從道德說教的邏輯看,則無論愛瑪?包法利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都不足為訓,她們無疑拆卸了傳統道德的籬柵,成了可怕的縱火者。然而倘若能從愛瑪的迷夢透視出她對庸碌環境的極度抗拒,從她“墮落而不以為墮落”的義正詞嚴傾聽出作者深深的反諷和嘆息,則她才既不會被簡單地冠以罵名,也不至于被奉為沖破藩籬的勇士。沒有對歐洲浪漫主義思潮的全面反思、沒有對西方女性地位的歷史性審視、沒有對西方文學敘事方式之幽微的關注,則這個人物必定要慘遭道德之刀的屠宰,而且注定要喪失其偽浪漫主義反叛的悲劇內涵。同樣,于連(司湯達《紅與黑》)、阿樂哥(普希金《茨岡》)、布蘭德(易卜生《布蘭德》)們也都在演繹著極端的個人主義反叛,同時也在試探著自由的限度,經歷著“浮士德難題”的磨礪。那么如何看待這種個人主義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群體性,講究集體利益為先,重視德性修養,“從文化上講,個人主義的思想基礎在中國也極不發展。”[10]而且,“個人”首先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有其尊嚴和權利的個體,而是相對于整個等級制而言的渺小存在物,[11]如此看來我們傳統文化系統中的“個人主義”,就缺少古希臘以來就受到推崇的價值維度――“個人主義”代表著高度的人本關懷和對制度與積習的積極反思,而并非等同于自私自利主義。
我們略以數例為證是想表明,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價值觀的考量不能一概本土化,要評價某個觀念,不能止步于詞語標簽,而要追問概念背后的觀念體系。
三、結語:主體價值觀的重建
外國文學教學實踐證明,對他文化的評介、傳播難免要面臨價值觀的沖突碰撞。往往,即使我們很仔細地追溯了某些價值觀的來路,也未必能認同那些觀念本身。我們認為,既然價值觀教育關乎文化認同,那么多元文化接觸中出現的抵牾、排斥、質疑實屬正常。文化認同不是簡單的照單全收,而是要辨析不同文化觀念的精微,只有從各自內在的文化邏輯出發,才能洞觀異文化價值觀的真髓。倘能如此,也就達到了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的,那就是,通過主體的判斷而包容、吸收異質文化的思想精華,從而豐富、調整、重建主體的價值觀。
注釋:
[1]在中國知網以“外國文學教學”和“價值觀”為關鍵詞檢索相關文獻,結果為0,以二者為主題詞檢索,結果只有4篇,且均不同于本論文論題的范圍。
[2]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48-149.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97.
[4]趙玉英,張典兵.德育原理[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4.
[5]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人類的自我概念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和“社會自我”,本文借用了這一觀點。
[6]從外國文學教學的實際狀況看,一般院校該課程主要限于西方文學,故本文所討論的外國文學教學也做此限定,文中不再逐一說明。
[7]楊柳新.大學的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認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4):109.
[8]哈羅德?布魯姆.影響的焦慮[M].徐文博,譯.三聯書店,1989:65.
[9]解構主義等后學遭受質疑不必贅言,另有文章給出實例,“時至21世紀,當20世紀的多元民主在政治思想、文化和文學領域瀕臨無政府的極端化時,被暫時遮掩的傳統主流思想又有所抬頭。其中一種表現就是在西方,特別是美國文學中逐漸出現了一批宣揚和回歸權威的作品。”它們都表明了“目前美國文學中權威、秩序、上帝和傳統等價值觀再現的動態。”劉意青《略談文學和文學批評的道德承載問題》,《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22頁。
篇4
【關鍵詞】注重教育引導 實踐鍛煉 創新環境
當今,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不斷發展,社會思想意識呈現多元化、多樣化、多變化態勢。對高職學生來說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沖擊和影響。如有些學生缺乏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精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想不同程度地體現;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不足。針對這些薄弱環節,如何正確看待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引導高職學生提高認識,消除思想障礙,增強自信、自愛、自強、自重理念。因此,對高職學生深入開展“三觀”教育顯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面臨新的挑戰,在實際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
1.注重教育引導,提高思想認識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黨的十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支持青年創業”(扎十報告單行本56-57頁)。遵照這一精神,我身為大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任務更加艱巨而光榮,要把青年高職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須在高職學生中深入開展“三觀”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把自己培養成黨和國家的有用人才。
身為班主任要嚴格按照《教育改革發展綱要》和校黨委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結合本系專業和班級實際,做到思想上不懈怠、工作上不放松,明確目標任務,理清工作思路,把握重點難點,采取有效措施,設計開展“三觀”教育方案,分級段組織實施,全面貫徹落實。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學生黨校課等其他專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有機地把“三觀”教育內容滲透到各學科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聯系學生思想實際的教育引導,使學生增強明是非,辨善惡,識美丑的能力,提高抵制各種不良傾向和腐朽思想影響的能力。真正讓學生把“三觀”教育的認識程度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落到實處。
2.注重實踐鍛煉,提高綜合素質
實踐鍛煉是高職學生成長的成功之路。本校計算機系(01屆姚籍畢業生張超畢業后當年就業于舜宇集團,他從一個普通車間工人做起,到車間主任、生產技術科長、品檢科長、技術不長助理、副部長、部長……十幾年間,用踏實肯干、任勞任怨、刻苦鉆研的精神(人腦+電腦+智慧),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創出了引人注目的業績,在人才云集的舜宇集團脫穎而出,現成為境外上市公司“舜宇光學”總經理助理。2009年“寧波市首席工人”稱號獲得者,他和他的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試制了263個新產品,其中96%達到客戶的質量要求并按期出庫,創下了公司新產品試制客戶滿意率的歷史最高紀錄。企業老總說:“高職培養出來學生動手能力強,肯干會鉆,咱們歡迎。”事實證明高職學生大有用武之地,大有作為,用人單位需要這樣的大量有用人才。
因此,我們高職學校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培養所需的各類合格的專業人才,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堅持學校的理論知識教學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相溝通,從而把增強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有機聯系起來,互相融入、互相滲透。把握正確的導向,創新有效載體,搭建多方平臺,開辟多種渠道,讓學生到社會大課堂,社會大風大浪中去實踐鍛煉,去發揮作用。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學生社會實習期間,鼓勵他們走出校門,深入社會體驗生活,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支教幫學、暑期樂園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讓他們了解社情民意,鄉情習俗,了解國情世情,通過實踐鍛煉開展分析討論,暢談深刻體會,暢談中國夢——自己的夢。從而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人生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積極引導他們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技能去服務社會,服務百姓,貢獻事業,在實踐鍛煉中體現自我價值,努力實現自己的美夢。
3.注重創新環境,提高正能量
篇5
學校政教處和團委應開展、組織有益的活動,針對青年學生喜歡參與的特點,通過參觀改革開放成就展覽、舉辦征文大賽等活動,教育、啟發、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先進典型,發揮榜樣作用,宣傳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秀麗等先進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計回報、為祖國人民無私奉獻的光輝事跡。學校應邀請先進英模、優秀知識分子、優秀校友來校作報告,讓青年學生以先進的模范人物為榜樣,通過學習先進來克服在人生價值觀取向上的錯誤觀念。還要發現學生中的先進典型,使之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同時,因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響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所以要求教師要在各個方面起表率作用。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上教師必須講清人生價值在于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貢獻的理由,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貢獻,即就是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社會創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因此,每個人理當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回報社會、滿足他人。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人的貢獻主要是對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
在課堂上教師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事例中人物的感人語言和動人的行為,幫助學生歸納、總結,說明他的言行就是為社會或是為他人擔負了責任、或是作出了貢獻,受到了人們的好評和贊賞,從而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課堂上教師教給學生人生價值實現的途徑,即是社會實踐,教育青年學生要積極主動參加有益的社會實踐,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要先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能滿足社會和他人的有益需求,然后再實施。
篇6
一、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數學情感的作用,努力實現認知過程的情感化,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其積極情緒體驗相結合。我通過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親自動手制作鐘表,充分暴露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清楚地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讓學生體驗到真正參與活動的樂趣,讓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自主撥出時刻,面對自己的作品,自主展開質疑、辨析,爭著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讓學生的思維在一輪又一輪的找錯、辯論、解析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讓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展示個性的舞臺。
二、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使他們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在課堂教學中,富有挑戰性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對某些數學問題作一些變動,如改變設問方式或設問方向,或隱蔽條件,或提供多余條件,或條件不完備,鼓勵學生用發散性的思維解答,得到結論不是單一、固定的答案。例如,傳統的問題7+5=12。改變設問的方式,變成+=12,這時學生就必須開動思維,去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由于解答這類問題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因而更容易使學生獲得成功,學生更愿意去做,去探索,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三、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考慮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安排,提倡具有愉悅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話故事、創設輕松、愉悅、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如:本人在教學“商不變規律”一課時,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設備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境:“小白兔在買燒餅的路上被狐貍5兄弟的燒餅廣告弄糊涂了。廣告:狐老大的240元可買40只燒餅,狐老二的480元可買80個,狐老三的4800元可買800個,狐老四的60元可買10個,狐老五的24元可買4個。小白兔到底該買哪家的燒餅最劃算呢?”我讓學生幫助小白兔算一算。通過計算后得出燒餅的單價都一樣,我及時引導學生比較這幾個算式,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這樣的引入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篇7
論文摘要:為適應當前高職院校打破以學科理論知識為核心的傳統課程體系,積極構建以職業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改革,本文在對當前高職語文教學評價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新定位高職語文教學評價的目標和功能,主張樹立以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為本位的多元化教學評價觀。
高職語文是面向各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和素質教育課,作為高職院校最具綜合性、基礎性的課程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對學生綜合文化素質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教育價值。為了適應當前高職院校迅速打破以學科理論知識為核心的傳統課程體系,積極構建以職業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職業課程體系背景下的深層次教學模式改革,進行高職語文教學評價改革勢在必行。在對當前高職語文教學評價的利弊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新定位高職語文教學的考核目標和評價功能,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培養目標,實行以語言應用能力為本位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一、高職語文教學評價構成元素
語文教學評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成分,其基本功能是診斷與定位學生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效果,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并服務于課程目標。教學評價與課程目標是有機的統一體,它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和調節作用。教學評價的目的、功能、內容和方法等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考試內容和方式引導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是未來教學方向的導航,考試是一種手段,目的是測定學生學習成績,檢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考試的目的、內容、方法是高職語文考核整體化的三個互為支撐的元素,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檢驗學生對學習目標的完成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調整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
二、高職語文教學評價應符合能力培養目標
高職語文課作為基礎性、綜合性的能力培養價值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包括閱讀、寫作、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從知識、情感、審美、道德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文學欣賞和語言表達訓練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高職語文教學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化素養和職業道德,拓寬學生的視野,塑造學生的品格,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與人交際、表達思想情感的能力,判斷是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未來對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此,我們應努力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語文教學評價機制,以最大限度地適應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目前高職語文教學評價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評價中,教師以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為主,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不夠重視;從評價主體上看,評價主體單一,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對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夠重視;從評價功能上看,強調評價的等次評定功能,忽視評價的激勵促進功能;從評價內容上看,重視對知識與技能再現性評價,忽視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從評價的方法上看,重視書面考試,忽略對學生活動性評價。這種評價模式無論是目的、功能或是內容、方法都不適應新的以能力為核心的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具體表現在:
篇8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家庭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很多的選擇,從校園走向社會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大學生的家庭觀、婚戀觀也逐漸的成熟,積極的引導和支持有助于大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一、大學生家庭觀發展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家庭觀念正在受著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誘惑和挑戰,各種利益的沖突導致年輕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忽視自己的家庭,無法正確的面對人生的各種選擇。
經濟發展為人們帶來更多物質享受,但是也刺激了人們的消費心理,刺激人們對于財富的過分追求,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著青年人精神追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思想充斥著年輕人的心態,沒有腳踏實地的追求理想實現目標的勇氣,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某些不正當的途徑獲得更多的利益追求。對于父母缺乏關愛,對于未來的家庭沒有概念。沒有正確的對待戀愛觀念,懷著游戲的心態對待愛情,對于戀愛和家庭觀念沒有最好心理準備。近幾年因為高校戀愛問題產生的自殺案件不在少數,大學生的家庭觀念必須得到全社會的重視。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落到實處,深入到大學生課堂中和生活中,引導大學生正確的對待婚姻和愛情,正確的對待家庭。
二、加強大學生家庭觀念的策略
大學生的家庭觀主要包括大學生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另一方面代表大學生對于父母親人的態度。因此,加強大學生家庭觀需要從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出發,深入研究提升大學生的家庭觀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對于傳統的中華美德需要不斷的發揚和壯大,百善孝為先,家庭觀首先從家庭出發,對于父母應該體現的是一種孝道,大學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父母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對于大學生而言,無論是面臨人生的哪一個發展階段都應該對父母孝順感恩,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認真的做好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家庭出發再回歸到家庭當中去,這就涉及到家庭觀的另一個方面的內容,戀愛觀和婚姻觀。大學生對于愛情需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不應該過于的利益化和物質化,近些年來大學生因為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選擇違背道德甚至去破壞他人家庭的幸福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和對物質的追求,這些都是我們社會所應該抵制的。閃婚、閃離也成為了比較廣泛出現的現象,近幾年離婚率不斷的提升,而這部分人中,對于婚姻和家庭都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一個認真的態度來經營愛情,價值觀取向也是不正確的。所以從大學生出發,深入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家庭觀的影響,促進和諧的家庭關系、正確的愛情觀念的形成,幫助大學生需求更好的生活氛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要的課程研究,對于家庭觀念的培養需要從課堂入手,專門設置課程教育的內容,讓大學生了解婚姻和愛情的重要性。科學的引導學生面對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從而組建自己的家庭。在于他人的相處過程中,以強烈的責任感和認真的態度和諧的與他人相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不斷的豐富教育的內容,從社會的發展的角度出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層面進行指導。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細化家庭觀教育這一內容板塊,將家庭觀教育提升到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道德層面上,緊密的聯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大學生發展的現實案例,展開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通過對不同情況的分析和討論找出具體的研究的對策,幫助學生在處理家庭和戀愛婚姻的關系上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實現其效果。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和夫妻關系對于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的,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從自身出發影響孩子,讓孩子對于婚姻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責任感,自覺的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認真的對待戀愛和愛情。承擔對家庭的責任,孝順自己的父母,學會感恩和回報。社會應該營造良好的氛圍,積極響應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為大學生邁入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通過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實現對學生的婚戀、家庭觀念的培養。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觀作為大學生人生中重要的道德選擇能夠促使大學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實現人生的更好的發展,對于社會的穩定和諧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玉堂 ,哈玉紅 ,海存福 .對當代大學生性觀念狀況的調查分析——當代大學生性道德問題的調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J].中國性科學,2008,17(9).
[2]楊南麗 .大學生婚戀觀與高校德育 [J].昆明大學學報 ,2008,(3).
篇9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大學語文 融合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正在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從國家戰略層面描L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呼吁職業教育將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培養出有原創精神和精湛技藝的大國工匠之基石。在這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高職學生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群體。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是應試教育的失利者,他們對高職培養目標及所學專業缺乏了解。有的缺少遠大目標的激勵,思想趨于實際、實用和實惠;有的渴望成才,卻缺乏堅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實際和腳踏實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樂主義的人生價值。價值觀的缺失容易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虛,一些學生成為精神世界的流浪兒,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來打發時間。除此之外,中國當下也有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別是一些理工類院校“重技能,輕人文”,僅以專業技能教育為主,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就交給政治老師,學生對這樣的課程提不起興趣,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掌握了一些專業操作技能,但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小,最后只能淪為操作機器的機器,未來也無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提倡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十報告第一次提出了鮮明肯定普世價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內涵正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概括。價值觀的構建,是以人文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利用大學語文學習平臺,加強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構建高職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將他們培養成為“不器”的君子,使之正確領悟為學、為人之道,無疑比傳統的說教要好得多。本課題正是順應這一時代潮流而提出。
二、兩者融合的可行性
(一)基于“君子不器”理念,兩者的培養目標具有一致性。
《論語?為政》曰:“子曰:‘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不器”就是并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雖然最初是說明“為政”這一方面的道理,講一個為政的人,就要古今中外無所不通。此話雖然言簡意賅,但意義卻廣泛深遠,尤其適用于高職學生。李澤厚在《論語今讀》中將此句釋為:“孔子說:君子不是器具。”并寫到:“這句話今天可以讀作人非robot(機器人),即人不要被異化,不要成為某種特定的工具和機械。人‘活’著不是作為任何機器或機器(科技的、社會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為某種自己創造出來而又壓迫、占領、控制自己的‘異己的’力量(從科技成果到權力意志到消費廣告)的奴隸。”我們把它假借過來,發現也同樣能適用于我們的高職學生教育上――不管你是從事哪種職業,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創造性,而不是淪為操作機器的機器。人應使自己的潛在才能、個性獲得全面發展和實現。人的行為是受價值觀的影響和支配的,因此,作為主要為社會培養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高職學院,不能僅僅只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更要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黨的十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又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環境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應使其“文道統一”,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職業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培養相統一、語文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我們可以從“君子不器”的理念出發,研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和途徑,把發展“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使學生真正成為有見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動的“德藝雙馨”、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將兩者融合是國內外的發展趨勢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重視職業教育的國家,他們的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可持續發展的軟技能,在教學中設計學習活動,將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獨立和積極主動性、操作能力等軟技能融入教學中。
新加坡把傳統的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的民主、法治、公平、包容等理念相結合,既以東方價值觀為本,注重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又崇尚西方先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即“亞洲價值觀”,就是強調公平、正義、有序、倫理。他們不僅將道德作為必修課,還設定了“重要階段教育目標”。
國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有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經驗總結,如陳力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的國外學術維度》,強調國家對公民的教育責任、強調公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宿感;有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等學校教育的路徑和方法研究,如侯捷的《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效的對策思考》,李長水的《試論高校和諧文化建設》,指出當今教育過分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過于重視現代文化的培養而輕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以人為本理念、和諧發展理念落實不足,對精神文化的長期培育和深度挖掘不夠,和諧校園文化的引領作用不強,等等。許多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理論深度和較高的學術水平,這些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學理支撐和現實參考。
三、兩者相融合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利用大學語文這一平臺,引導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和語文實踐活動去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養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2.教育傳播學理論:在教學中可以把教師作為信息源,學生是信息宿。人文教師在高職教育的地位同樣重要,大學語文教育影響著學生走向社會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大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四、結語
將“君子不器”的儒家思想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中,借助大學語文平臺,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促使高職生自覺踐行。而針對高生群體的現狀,進行實證研究提出具體對策,討尋融入路徑和策略,是非常有意義的。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思政“兩課”的任務,利用大學語文課程對高職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使我們的學生不僅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同時做一個品質健全、人格豐滿的人,“君子不器”,干一行成一行,能更好地敬業、勤業、創業、立業。反過來,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大學語文教學融合研究,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體現了課程文本的傳承、借鑒與創新。這種跨學科性的融入,反映了學科課程發展過程的自洽,通過課程改革來提高高職大學語文的課程地位,相信可以迎來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發展的春天。
(基金項目:“‘君子不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路徑和策略研究”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一般課題,課題編號:[XJK016CZY024]。)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N].中國教育報,2014-4-2.
[2]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4-2-12.
[3]李孔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語文課程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14,(12).
[4]楊正先.大學語文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4,(2).
[5]孫偉平.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途徑[N].光明日報,2013-8-17.
篇10
【關鍵詞】 初中語文;生態價值觀;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2-0-01
一、生態價值觀的內涵
(一)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的觀點與看法。[1]”從中可以看出“價值觀”包括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指個人對周圍事物的價值判定,價值觀是評判這些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尺度;另一方面是指個人的價值取向和追求,表現為個人的價值目標。個人對諸事物的看法與評價構成了價值觀體系,并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社會制度的不同,人的價值觀也會有所區別。反過來,人在不同價值觀的引導下又會對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生態價值觀
生態價值觀就是處理生態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觀。生態價值的表現形式:包括生態的經濟價值、生態的倫理價值和生態的功能價值三個方面。其含義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是相互依存的,個體之間互為生存的條件;第二,任何個體的存在都為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對人類的生存具有“環境價值”。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生態價值觀培養的內容
(一)自然生態觀的培養
人類生活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條件當中,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我們今天的環境已經遭到了工業文明的嚴重的破壞,致使生態系統失衡,人類頻繁地受到自然災害的襲擊。要讓學生知道自然萬物之所以存在就有它們存在的道理,并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都是相互依賴的,他們的存在不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同樣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新課程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體現了這樣的主題,要把書本中的內容與現實的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自然萬物的認識,提高對生存環境的關注,并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良好品格。
(二)生命敬畏觀的內容
對生命的敬畏是指對自然界所有生命體的尊重,表現了人類珍惜生命的態度。人類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古來有之,佛教就提倡“眾生平等”、“不能殺生”等理念。現在,人類對自然界資源的過度使用已經導致許多物種滅絕、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的破壞。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物種的消失都為人類的未來增加了安全的隱患,決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而肆意傷害其它生命。初中語文中的《斑羚習渡》這篇文章就是以珍惜與關愛生命為主題,引導學生在生命的感悟過程中體會對生命的敬畏。教材中類似的作品還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
(三)生態利益觀的內容
“生態利益觀是指人對自然生態環境中的一切事物價值的認可,以及由它們之間的利益關系而形成的整體利益觀念。[2]”自然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是人類生存的條件,并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所以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對于人類來說都具有生態價值。舉個簡單的例子,人類如果離開了自然界中的空氣、水、陽光等資源就無法生存,人類保護自然歸根結底就是為了人類自己利益得到實現。培養學生的生態利益觀,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并能夠從自我做起,要通過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四)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
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通過多種措施達到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影響后展的需求。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存的必然選擇和最佳方式,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充分證明了我黨對未來社會發展形勢的清醒認識。比如在教學《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一文時,就要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來之不易,只有和它們共生互生,才能保證人類的長遠發展。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生態價值觀培養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首先要挖掘教材內容,將生態價值觀教育融入語文課堂。生態價值觀教育貫穿于初中各年級的教材,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其次是要恰當地利用與語文課相關的課外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課內內容的深入理解,可以通過課件、視頻資料、現場考察等方式對課內內容進行延伸,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讓他們認識到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只采取說教的方式很難對學生形成有效的影響,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把課內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效果會更好。比如在教學《大雁歸來》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侯鳥遷徙活動進行觀察,體會環境變化對鳥類活動的影響。
(三)教師身體力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想要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教師就必須擁有良好的生態價值意識。教師一要做好自己,要在生活方面力行節儉,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二要積極參與到生態價值觀的宣傳當中,利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有特殊意義的節日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
(四)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
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重要性,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比如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自然災難片、到生態保護基地參觀,體驗自然生態對人類的重要作用,還可以通過在社區內開展環境綠化、進行低碳環保產品的宣傳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參與意識。
總之,初中語文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生態價值觀培養的主要內容載體,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在這個方面的作用,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方法,促使學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