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23:5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等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等教育論文

篇1

作為中等教育類期刊編輯,我們首先要胸懷國家、胸懷教育。中學各科教育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具體到我國,就是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中等教育類期刊的受眾主要是中學教師,中學教師個人的道德修養、專業能力是影響國家中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學老師自身的提高又有賴于他們自覺、不斷地學習。就期刊特點而言,中等教育類期刊與專業書籍相比較,出版周期短,刊載論文數量大、內容新穎、發行與影響面廣,能及時反映國內外中等教育教學方面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動向;中等教育類期刊內容廣泛、角度多樣,可涵蓋教育熱點、教學實踐研究、教研情況、中考高考研究、教師學生的生活智慧等等內容;中等教育類期刊還可刊登文獻述評、會議情況、書評等,這些資訊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有很大的價值,便于他們及時了解課程改革的新動向、學科方面的新成果。中等教育類期刊具有連續出版的特性,不僅有利于信息的傳遞,而且它們所積累的大量文獻,歷史地、系統地記錄了某一學科或某一研究對象的發展過程。期刊每期都有目錄,卷末或年末編有各種索引,有的期刊還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積索引,便于文獻情報檢索。許多一線教師多年堅持訂閱、收藏相關學科的期刊,甚至自己裝訂成冊。對于期刊的閱讀、積累,大大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也建立了與期刊深厚的感情。中等教育類期刊的特點決定了期刊編輯必須能夠站得高看得遠,要了解國家關于教育的規劃與政策,了解世界范圍內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觀點,只有站得高,才能捕捉到最美的風光并與讀者分享。

二、引導與選擇

中等教育類期刊的作者與讀者具有特定性,所以對于期刊內容的選擇與引導也應有自身特點。在堅持出版物內容明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嚴肅的學術性原則的前提下,我們應從工作實踐出發確定符合中等教育類期刊的一些行為規范,做到“以質取勝”“以誠待人”。中等教育類期刊的作者主要包括高校及一些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各省市教研員、一線教師等。其中,一線教師的比例最大。中學老師責任重大,工作繁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教研成果。同時,又非常需要通過閱讀專業的期刊來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了解同行的優秀成果,以此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基于這樣的情形,期刊編輯在期刊的內容選擇、方向引領方面就必須花大力氣。筆者認為,堅持導向性、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等原則,是做好內容選擇與方向引領,使期刊能夠“以質取勝”的重要前提。在選題策劃方面,編輯應將教育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在體現國家意志的前提下,了解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吸收新觀念、新成果,融入策劃創意中,實現期刊的導向作用。有了好的選題,我們在選擇稿件方面應堅持優選原則,踐行在原則面前人人平等。在期刊出版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大量的作者。對待來自不同背景的作者,與之交流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編輯本著“以誠待人”的這一原則是最基本的,應當持這一態度,努力地“發掘和尋找具有一流水準的作者,并和他們成為朋友”。中學老師工作壓力大,用于教學研究的時間很少,寫文章的動力多是為了評職稱。在這種背景下,老師很難靜下心來梳理自己積累的東西。許多老師急著要用文章參加評選的時候,才確定選題寫文章,選題的時候往往是注目于一些當下流行的新理念、新方法,寫的時候也很難抓住重點,往往會面面俱到地寫一大堆空話,這樣就很難寫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很難寫出編輯心目中期待的文章。因此,對待一線教師的投稿一定要有耐心,要用編輯的“火眼金睛”看到他們文章中出現的亮點并引導其進行取舍。筆者在工作中非常珍惜與一線老師進行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教研成果,幫助他們修改文章,通過與老師交流還可以了解到許多相關的信息并融入辦刊實踐中。

三、加工與潤色

篇2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德育職業道德師資建設

一:對中等職業教育現狀的分析

(一)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1.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及現狀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設的船政學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形成我國職業教育雛形。1917年5月,由黃炎培先生聯合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梁啟超,張謇,宋漢章等48人,在上海創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開創了我國職業教育新紀元。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也在相應調整其教學制度,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中等職業教育體制。進入21世紀,各國之間形成了無形的競爭,漸漸演變成為科技與教育的較量。作為社會與學校的“中間站”,中等職業教育具有其獨特的作用與意義。

2.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四類:

(1)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專”)。這類學校以招初中畢業生為主,學制三年或四年。傳統的培養目標主要是中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小學教師。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培養目標已擴大到各類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學校。這類學校主要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三年,培養目標是中、初級技術工人。

(3)職業高級中學(簡稱“職業高中”)。這類學校是在改革教育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學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養目標與中專和技工學校類似,以生產服務一線的操作人員為主。

(4)成人中等專業學校(簡稱“成人中專”)。這類學校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職人員為主)培養成中等技術人員。由于形勢的變化,其招生對象已經以應屆初中畢業生為主。學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紀后,傳統的這四類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步趨同,辦學形式也日益接近,國家已決定通過改革、布局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門界限,推動它們走向融合。

(二)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現狀和教學現狀的分析

(1)學生現實狀況

從近年來職業學校錄取的學生中考分數較低的情況看,結合學生進校后的實際來考察,可以說,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幾點:

1)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對象以初中畢業生和部分高考成績不太理想的高中畢業生為主,這部分學生中考、高考成績分數較低,生源銳減,生源素質差。

1999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滑坡。據統計,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占整個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個百分點。200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形勢更為嚴峻,很多職業學校報名人數不及計劃招生的一半。勞動力市場形勢的嚴峻,中專畢業生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就業觀念保守,畢業生就業困難,到今年為止,此種狀況仍未有一個明顯的改進。究其原因可歸納如下方面:

首先: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長望子成龍成鳳,并帶有一種“補償心態”,希望子女讀大學,讀好書。

其次:由于“普高熱”的日益升溫,使中等學校的生源銳減。為了維持生存,各中等職業學校面臨“饑不擇食”的境地。只要有人報名,就被錄取入校。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造成了上課睡覺,打鬧,逃課等不良現象。

(2)部分學校教學狀況

職業學校,特別是職業入學校中相當一部分中專學校,教學方法、內容上,由于中專的“專”字等歷史原因的影響,比較偏重理論教學,注重知識的記憶,倚重書本教學,聯系實際不夠。理論教學內容多,強化職業技能教學不足,實用性的實訓教學少。在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忽視了職校學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辦學指導思想還不夠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是否端正,這是影響和制約職業教育道德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實事求是地講,目前有很多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指導思想還不是十分明確和端正,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缺乏對職業道德教育在過去、現在特別是將來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以及職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認識,把舉辦職業教育視為一種“副業”。

其次,把舉辦職業教育視為權宜之計,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認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學質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職業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時,忽視對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規律、性質、模式、特點以及專業設置、教材、教學目標等的深入研究,對教學的基本條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師資隊伍還不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

教育觀念上存有錯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現是:只認識到職業教育與其它教育的共同之處,而對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認識不夠,因而習慣于過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維定式,而不能適應職校教學;并且錯誤地認為職業教育是一種“不正規”、“低層次”的教育,因而從自身降低了對教學質量的要求,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職業道德教育。

“雙師型”教師亟缺。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即成為“雙師型”教師。一般來說,中等職業學校大部分現任專業教師,都是從學校到職校,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難以完全勝任職業教育對技能培訓的要求。

二:如何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

職業教育是職業學校的主要任務之一,科學的完成這項任務,是保證職教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種種情況都說明,如今的中等職業教育,特別是德育,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下面,筆者從學生和師資兩方面,談談如何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內容

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應該包括以下部分:

1.基本理論教育

2.黨的基本路線和形勢政策教育

3.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

4.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教育

5.紀律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6.國情、廠(場、店)情教育

7.專業思想教育

8.勞動生產教育

9.職業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圍繞一個工作目標: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學校各部門要緊密圍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標,形成齊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寬基礎,高技能,復合型,高素質”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認真總結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經驗,積極創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條適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屬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設兩支骨干隊伍:德育師資隊伍和學生干部隊伍。

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輔導員和德育課教師”、“學生干部”兩支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一系列教育活動的開展,影響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教職工要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觀念,擔負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形成全員參與,言傳身教的作用。

(1)建設一支以班主任、輔導員和德育課教師為主體的高素質德育師資隊伍。

班主任是基層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體實施者。學生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班主任工作,選派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的教職工擔任班主任。學生管理部門要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加強對班主任的業務培訓和工作指導,積極幫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運用多種方法,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規范他們的道德行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觀念,采取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學生,深入班級,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班主任要通過深入細致的教育引導工作,及時發現、糾正和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德育課教師要發揮德育課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理論知識的講授;要探索德育課教學新方法、新途徑,工作務實求新。其他課程教師應結合課程特點,充分發掘德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德育內容。

3.抓好三個層次教育:養成教育、成才教育、創業教育。

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決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層次教育。養成教育、成才教育、創業教育等三個層次很好地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

4.利用四種教育方式:灌輸教育、模范激勵、活動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設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針對每個學校學生的特點,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和主題教育活動。要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通過灌輸教育、模范激勵、活動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和衛生習慣,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輸教育:通過開展“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三德”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教育、法制紀律教育、艱苦奮斗教育、行為規范教育、誠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模范激勵:要運用各種方式向廣大學生宣傳介紹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進典型,激勵他們崇尚先進、學習先進,激勵學生更好的開發自己的潛力。

活動陶冶: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和主題教育活動,寓教于樂,使學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的活動(技能大賽、田徑運動會、球賽、文化藝術節以及通過各社團組織開展的日常活動)讓學生增長才藝,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情感凝聚教育,著力培養廣大學生尊重人、關心人、寬容人的態度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廣大學生養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針對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大力實施“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健康發展、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堅強保證。

3.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是全體教師的任務,因此,他們的職業德育的養成直接關系著職業德育工作的成敗。

(1)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為本的理念、終身學習的理念,使教師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實處。

(2)教師需終身學習,是學習性社會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對穩定的職業道德規范,也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新要求,如電子商務,同樣是講求誠信的,同時也有了新要求—嚴格守時。自覺學習、掌握職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建立職業道德平臺,要學習并且養成良好的師德,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道德規范,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養成的。

職校教師要在終身學習的理念指導下,要把師德和相關職業的道德規范融合在一起,構建起教師的道德平臺,以次作為起點,在教育學生中教育自己,自覺成為職校德育的對象。

綜上所述,在我國現有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中等職業學校應該把德育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來抓。教師與學生都是職校教育的對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認識。教師既教學生,也教自己;學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響教師;在教學相長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圍中,師生共同完善著自己的職業道德規范,促使自己成為一個職業道德高尚的職業人。必須明確職業德育的特點,使職業德育的預期結果,成為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爭取最優的教育效果。作為職業教育者,應擺正自己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思想認識,達到人教合一,為國家培養更多素質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職業教育學》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劉合群主編

2.《北京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馬學平耿學超劉志

篇3

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經過中考后的層層選拔而剩下的,基礎知識薄弱。表現在概念模糊,基本公式、原理、性質不清,更談不上理解,加上語文底子差,感知能力差,基本上沒有掌握數學思維方法。

2學生學習觀念上的誤區

大部分職校學生主觀地認為到職校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專業知識,掌握一技之長,這才是將來賴以生存的基礎。由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側重于技能訓練,而把數學等文化課的學習放在無足輕重的地位,再加上職校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較差,對學習數學來說屬于“弱勢群體”,數學的抽象性和連續性讓他們覺得要學好數學簡直是“天方夜譚”。錯誤的認識和學習的困難導致他們“理所當然”的“厭棄”數學。

3數學課堂教學的弊端

3.1課堂教學受“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學習方式影響

學生還是習慣于被動接受學習,填鴨式教學,缺乏主動的求知欲望,以書本和教師的結論為信條,思維僵化,提不出問題。并在學習過程中重結論,輕過程;重理論,輕應用,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2教學過程重教、輕學;教學方法上只顧自己灌輸,不顧學生接受;

3.3教學方式落后

教學過程比較封閉,學生普遍缺乏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不敢大膽設想,即使心有疑惑也不愿意提出問題。學生參與不夠深入,能力得不到培養;

3.4教學目的上只考慮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從而造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數學的重要性,更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以至認為學習數學是做“無用功”。雖然,我們平時也常常強調數學是“多么”重要,但并沒能“喚醒“”昏睡”的學生。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才能促進其主動學習,獲得全面發展。對此,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1)設計現實問題,創設意識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最活躍的情感因素,是他們的認識興趣。從身邊的現象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從報刊和其它媒體中獲取生產生活的信息來提煉出數學問題、從其它學科中尋找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這樣的實際數學情景,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體現了數學的本質,反映了數學的特點,而且因為學生們熟悉,容易產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加深學生的理解。

(2)開放課堂,讓學生探索中發現問題,討論中解決問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自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引導學生用實驗、觀察、分析、類比、猜想等方法去探索、去發現,嘗試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在討論中解決問題。著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及數學思維能力。

(3)注重與實際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數學需要應用,應用需要數學。數學教學必須培養學生具有用數學的意識,良好的信息感、數據感。能把相關學科、生產和日常生活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它們。例如在講橢圓的第一節時結合神州六號的成功發射及其返航。在講雙曲線及其標準方程時課尾我引入兩個生產實際的例子:a.雙曲線齒輪。b.發電廠的冷卻塔,這兩個生產實例典型、接近專業課、接近生活,并且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使數學知識真正的應用到實際中去。

(4)加強學法指導,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不少學生不會學習,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比較科學的學習方法。在適當的條件下,95%的學生能夠高水平的掌握所學的內容。許多學生所以未取得最優良的成績,問題不在于學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們沒有得到適合各自特點所需的教學幫助和學習時間。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尋求使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手段,給學生以幫助,使其樹立信心,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興趣,從而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5)運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動作,引導學生自由地展開想象,這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習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同學們,為什么自行車的車輪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騎這樣的車會是怎樣的情景嗎?“”如果自行車的車輪是橢圓呢?”學生立即展開想象,一邊想一邊說,那會顛簸的很厲害,有的學生甚至做起動作表演來了。學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課件動畫:一個騎著車輪是橢圓的自行車的人,在馬路上被顛簸得狼狽不堪的滑稽情景。通過這一活動加深了同學們對圓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借助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的想象力變得更加豐富。

4總結

篇4

1、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缺乏

很多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有“習得性無助感”,表現為對學習喪失信心和興趣,甚至在英語學習方面有畏懼感,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有別于普通高中,職業學校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更加注重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英語學習。在這種前提下,很多學生認為專業課比英語重要,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專業課的學習中,英語課的重要性逐漸在下降。殊不知,時代在變化,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相應有所變化。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英語學習的能力是用人單位衡量學習學習能力的一項指標,將英語學習能力看做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方面。

2、教材與教學內容缺少創新

國家倡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是發展的側重點都在專業建設上面,忽視了基礎學科的建設。職業教育中英語教學應該是與專業緊密相關的,但是教材的出版和更新很難與專業的發展同一步調,也很少看到職業相關的專業英語教材,就出現了英語與專業互不相關的知識脫節現象。專業英語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英語教師應該對職業或專業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學生需要哪些與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師英語水準很高,但是對于所教的學生的專業或職業缺乏實踐了解,所以出現了英語教學與學生的專業脫鉤現象。

3、英語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單一

當前很多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仍舊沿襲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注重知識的講解而缺乏對語言應用的指導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沒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基礎差的學生最后甚至放棄英語學習。

二、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育的改革措施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不是不是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經過很多年的發展積累起來的,因此要針對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辦法。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英語是一門工具,如果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應試知識,就喪失了英語的工具。但中等職業英語教育又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學生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英語。很多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如果在思想上認為英語不重要了,最終可能導致學生放棄英語的學習,所以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非常重要。競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學校可以依托社團開展各種英語競賽:英語歌曲比賽、英語知識競賽、口語競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比賽等。同時可以在學校開展英語沙龍、英語合作學習小組等,為英語程度較好的同學提供展示的平臺,為愿意學習英語的同學提供學習機會。

2、開發校本教材

學生對英語缺乏興趣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與專業相脫離。[3]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學習上更加有功利,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對自己將來就業更有用的科目上,所以應該讓英語變成“有用”的課程,也就是靠近自己專業知識的課程。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建設編制本校的英語校本教材共教學使用:如計算機英語、導游英語、會計英語、酒店管理英語課等。有了專門的英語教材,為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3、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分層次教學

篇5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口語教育重要性

語文是什么,這應該是我們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正確理解的第一要義。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在1964年2月的《譽滕萬林》信中說得十分清楚:“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簡而言之,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加書面語言。我們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育的目的有四個,即聽、說、讀、寫,這四者是一個并行的整體,沒有主次之分。但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當中似乎更重視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而往往忽視了他們聽、說能力的提高。呂叔湘先生早就對語言訓練的問題提出過嚴厲的批評:“表面上看,兒童七歲入學,口語早已學會了,不用老師操心,只要教他識字、讀書、作文就是了。現在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從這種認識出發的,也就是說,只注意文字的學習,不注意甚至不理會語言的學習。盡管我們天天講‘語文’教學,實際上我們教的和學的都僅僅是‘文’,并不包括‘語’,我們的語文教學仿佛有點半身不遂似的。”

口語表達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作為現代人三大法寶之首的口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口語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個人的交際能力和交際效果。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越來越頻繁,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已成為衡量一個職業者整體素質的外在表現之一,是現代職業人必備的基本素質,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最基本的手段。所以,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運用多種方法,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農村,閱讀量少、詞匯欠缺、基礎知識薄弱等客觀因素制約了他們口語能力的發展,加之有超過七成的學生頭腦中都存在“是人就會說話”的錯誤、落后觀念,致使他們對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興致不高。有一部分學生鄉音重,好面子,羞于表達,不善言談。另外,我們發現課堂與學生的心理因素也影響著學生的口語發展。現在我們的大多語文課都是以老師為主導的講授方式,學生發言的機會并不多,而課上能積極討論問題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學生們往往更重視是否能將掌握的知識正確地寫在卷子上,至于能不能將其中的道理說明白無關緊要。我們校園中能夠鍛煉其口語的也就是為數不多的朗誦比賽和辯論賽了,可參加的人數又是屈指可數。心理因素也是影響學生口語能力的一個問題。這個年紀的學生自尊心和自我意識較強,好面子,個性開始變得沉穩,遇事不愿意隨隨便便張口。但對于事物的認識,開始有自己獨到的看法,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和社會經驗,他們不敢放開心態,張開嘴,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何扭轉口語交際教學止步不前,尤其是口語表達難登大雅之堂的局面,為學生的將來發展奠定基礎,以求中職生的口語水平有真正的突破,職業能力有極大地豐富呢?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一、調整語文課教學思路,加強口語教學

我們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首先必須調整好我們自己的教學思路。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什么樣的學生,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什么樣的技能才能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要充分體現出其工具性。我們可以在課程安排上進行調整,如可以開設普通話口語教程、演講與口才等相關課程。這樣我們才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專門的口語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二、提高語文教師的口語素質

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特別是口語水平。首先,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應該使用標準、良好的口語教授知識,這樣才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并能夠激發學生提高口語能力的積極性。其次,提高一個人的口語水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學生要建立很強的自信心,教師要幫學生建立自信,鼓勵、支持學生敢說、多說、多練,并給予耐心的指導。創建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學生都能夠投入其中,自由地表達。另外,要讓學生意識到口語水平的提高對于自己日后的工作、生活、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入校之初,就應該為自己制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一個合格的職業人所必備的口語交際能力更應成為其培養的一個重點內容,這一點必須引起學生們的注意。

三、擴展口語訓練的途徑

篇6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教學改革;

一、問題提出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的教學模式受普教的影響很大,在傳統教育思想和考試制度的影響下,許多教師講讀課文時仍喜歡面面俱到,課內外知識深入拓展過多,教師講、讀課文仍然以參考書和考試的形式為基準。從職業教育的特點來看,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適應崗位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而傳統的語文教學一直都是為了“教”而教,很少考慮語文課對學生的職業發展的影響。職業中學的語文課教學中的職業特色不明顯,語文課的教學效果達不到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

二、問題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習慣是語文課教學改革的最大障礙

教學習慣也稱為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理念下,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穩定的、符合個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獨特結合。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是教師業務水平成熟的標志之一,但同時也是影響教學改革的最大障礙。由于語文課內容多年來變化不大,教師在對教材的反復使用過程找到了固有的教學規律,進行一成不變的教學設計,只是為了適應考試要求。現在提倡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進行教學改革,但由于教師受到教學習慣和程序化教學思想的影響,使得語文課教學改革在起初稍有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力度衰退,教學也就逐漸趨于固化。保守的教學思維方式和教學習慣使得改革效果不明顯,學生素質提高的不明顯,遠遠低于崗位要求。

(二)教學方法固化影響了教學效果

現在提倡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新式的教學方式,提倡采用導學的教學方式,編制導學案。在編制的語文導學案中,所列出的內容大都是基礎知識,缺少開放性的話題。導學過程和教學過程仍脫離不了課本的束縛,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廣度,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審視教學過程,沒有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學方法看,問答式的教學過程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提問也局限于課本或參考書,學生的發言局限于標準答案,學生的討論也圍繞著課文內容進行。采用導學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現象,但是其形式過于單一,導學案逐漸變得程序化,甚至成了教師檢查學生預習作業的工具,過度提倡使用導學案影響了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

三、語文課堂改革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語文課教學目標不僅要注重知識積累,更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是使學生適應崗位需求和個性的形成。語文是其他學習的工具,教學過程要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積累,二是能力培養。需要教師從多角度審視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要在形成初步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加以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和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同專業在制定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按照專業特色進行科學設計,不要按照同一個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活動,要體現出職業特色,培養學生的特長。

(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課本

課堂教學內容雖然是以課本為載體,但不一定要按照課本內容和順序進行教學活動,允許教師適當的對課文進行改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建立課堂情景,組織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學會了語言就等于掌握了交際和文化承載的工具,領悟語言就是文化的渲染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中學的不同點就在于沒有應試壓力,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適當的泛化,讓學生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下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表現欲,拓寬自己的思維空間。教師不要試圖對學生的見解進行否定或者肯定,肯定學生之間的認識沖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意見進行辯證。從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看,知識的積累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唯一要求,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才是教學尤其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課堂形式要靈活多樣

導學法并不是現代教學形式的唯一選擇,學生的討論探究也不是現代課堂的唯一形式。在國外,孩子常常說“我認為”、“我的研究結果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等等,表現出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見解,而教師也樂意這種現象發生,對學生的回答不發表任何意見,或者干脆就不知道該怎么辦。自由的課堂是國內大部分學校所不能接受的,卻對國內許多中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的教學形式應該學習一下國外,給予自由、多元的教學空間,鼓勵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塑造活躍的思維形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對知識進行積累和交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篇7

【摘要題】比較教育研究

【關鍵詞】教育公平/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

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社會公平面臨的嚴峻挑戰

知識經濟的興起,信息社會的到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使得低成本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各國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大眾化的高等教育是當今任何發展中國家想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升本國競爭力,取得主動的必要條件。由于各國教育經費的絕大部分都必須首先保證基礎教育的普及,僅靠國家投資不可能實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政策,結果,擺在發展中國家決策者面前的經常是一個兩難選擇:要么維持高等教育只培養少數人的精英性質;要么放開政策,鼓勵國家不花或少花投資的私立高等學校的建立,同時發展開放式的遠程教育,藉此兩翼,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起飛。眾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正是沿著這條路子過來的。他們的成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原來并不想實行這一政策的國家仿效。但面臨的挑戰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現有的精英高等教育,全部或主要由國家撥款運營,不收或少收學費,實際上更多的是為富裕家庭子女提供了幾近免費的高等教育,號稱“公平”,已經存在嚴重的社會公平問題;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全部依靠收取學費維持辦學經費并保證適當贏余,則必將造成貧富之間接受高等教育機遇的差別進一步加大。

任何市場經濟都必然導致貧富差距甚至兩極分化。實行和應時調整社會公平政策,是其最終能否持續下去的條件。如果人們要探討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并沒有如一些先哲們預言的那樣在上個世紀崩潰,多種原因之一便是都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公平的政策。自上個世紀50年代后一直沿用下來的教育民主化的口號,便是這一政策的體現,它包括保證人人享有免費義務教育,實行近乎免費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保證一切智力合格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接受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資本主義的穩定與發展得益于其不斷增長的所謂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的一個普遍特征是受過高等教育。事實證明,教育機會的公平,使每個人的潛能,尤其是來自各種不利階層、群體的人的潛能都有機會開發出來,從而最終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片人群的社會地位。進入中產階級行列,是最根本的社會公平。它較自失業補助、救濟、基本醫療保險等“急救”措施,更能從源頭上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分化和公平問題,更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任何忽視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社會公平問題的政策,都是短視的政策。

來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教訓

應當說,發達資本主義各國政府自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實行教育公平政策是認真的。除了義務教育延長、免費并加牛奶、午餐外,更多的是體現在高等教育方面。它包括擴建老學校,大量興建和擴展社區學院式的高等學校,放寬入學條件,普遍提供助學金、低息貸款,為少數民族、婦女、殘疾人入學創造便利條件等。當然,這樣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當時席卷西歐北美的民權、學生運動的巨大壓力,又有社會主義的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所造成的震撼,使西方世界對自己的教育制度與質量產生了相當的危機感等。五十年后的今天,教育民主化,教育機會公平、均等,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無人可以撼動的政策基石,任何在教育政策上的所謂公平應讓位于效率的議論或提議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西方人的初衷是,教育機會的平等將導致來自不同階層的人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平等,最終鏟除社會不公(蓋·尼夫,1986)。這一信條至今仍然是西方各國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當然,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將是漫長的。請看德國實行了這一政策20年后的變化:

聯邦德國幾個年份學生的家庭背景:

年份學生雇主文官職員體力勞動其他

1972小學生14.25.214.759.56.4

(10-15歲)

1970大學生26.525.234.012.02.3

1979大學生22.121.738.914.82.5

1979高專生21.315.034.125.34.3

(資料來源: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網絡化和法人化,王一兵,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從上表可以看出,體力勞動者家庭出身的小學生占小學生總數的59.5%,所占大學生比例則從1970年的12%上升到1979年的14.8%,高專生1979年為25.3%。1979年體力勞動者家庭出身的大專生加起來占大學生總數的40.1%。如果小學生的比例反映了不同階層人口比例的話,體力勞動者占人口約60%,其子女已占大學生人數的14.8%、高專生人數的25.3%,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進步。從這張表同時還可以看出,文官占人口約5.2%,但其子女卻占大學生數21.7%、高專生15%。

再看社會執政時間最長,推行教育民主化最力的瑞典的例子:瑞典1971年各種家庭背景的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后的去向百分比:

父母大學高級中級熟練非熟練

背景管理管理工人工人

性別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接受基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礎教育

進大學7166333821261121611

上好專業3012112723111

(資料來源: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網絡化和法人化,王一兵,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從上表可以看出,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子女上好專業的比例,遠遠落后于高級管理人員和中級管理人員的子女。

德國、瑞典的例子說明,實現教育公平與機會均等,是一項防止市場經濟條件下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的根本政策,是實現社會安定和長治久安的社會改造系統工程的一個極其重要并長期起作用的組成部分。它的實現必然是一個漫長的社會發展與改造的過程,它要求決策者的高瞻遠矚,要求決策者不僅要從人的發展、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角度,而且,還要從社會安定和長治久安、社會系統改造、政治文明建設等高度看待教育和實施教育公平政策的作用和潛力,一以貫之,持之以恒,五十年、一百年后,必見其功效。

應當承認,西方人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已經注意到了推行20年教育民主化改革以后仍然存在著上述的實際的不平等,即高等教育免費,實際上是富有人家子女得到了更多實惠,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并普遍享受著全體納稅人提供的補貼。這一反思后的共識是,普遍按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學費,同時,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實行補貼,保證無息或低息貸款發放,可能實際上更加公平。但是,當西方各國要將這一意圖變成政策時,總是遭到學生抵制,過程很不順利。澳大利亞實行所謂“貢獻高等教育計劃”,讓學生繳納低于成本25%的學費,學生可以在畢業以后找到一份高于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工作以后再開始償還所欠學費,算是比較成功實現了從高等教育免費到收費轉換的西方國家。西歐多數國家明知不合理,礙于社會安定和選票考慮,仍然維持原有高教免費政策。

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推行教育公平原則的幾個試金石

1.能否逐步改變窮國卻提供免費精英高等教育的狀況?

多數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仍處于精英階段,即按18-22歲年齡段的入學率低于15%并實行免費或基本免費政策,維持表面上的“社會公平”和“教育機會均等”,實際上是更多地有利于富裕家庭子女,造成更大的社會不公。不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就不能尋求更加公平的教育政策。但是,改革起來同樣舉步維艱,政治家們要觸及這一問題需要足夠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斯里蘭卡一所大學醫學院院長曾主張改革這種大學免費制度,對學生實行收費,結果卻被學生打死。南亞其他國家情況皆大同小異。

2.助學金、學生貸款的數量和條件是否足以保證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要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后按教育成本收取一定比例的學費,一般國家皆出臺助學金加學生貸款的配套政策。問題在于,獎、助學金是否具備一定數量,無息或低息貸款,借款條件,返還要求、方式是否保證需要的學生能借得到、還得起,同時,又不至于對學生學習期間構成巨大壓力。澳大利亞規定借貸學生畢業后取得本行業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工資十年內還貸,并可寬限至30年還清。有些國家還規定30年內還不清的,債務可被免除。同時,各國實行學生貸款過程中,總是發生一定比例貸款無法追回,損失一般由國家承擔。學生貸款無息或低息,要使商業銀行承擔此項政策性貸款任務,國家亦必須對銀行進行一定補貼。以上各點,都是獎、助學金和實施學生貸款制度能否取得成功,并真正以此體現教育公平的關鍵。

3.私立高等學校能否在諸多方面享有同等權利?

如前所述,私立高等學校的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可短缺的重要一翼。問題在于,私立高等教育是否意味著其一切成本均由學生學費負擔,不能享受國家的任何財政資助或補貼,國家只補助公立或國立高等學校?否。從理論上講,私立學校學生皆為本國公民和納稅人的子女,他們應當有同公立高等學校的學生一樣,享受國家對高等教育補助的平等權利,包括國家貼息學生貸款和公立高等學校學生享受的其他權利。私立學校為本國公民和納稅人子女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應當有權享有國家為公立高等學校提供的相當部分的優惠政策,如土地使用,銀行借貸,國家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一些專項補助,國家鼓勵學生的獎助學金、貼息貸款等。在實施中,美國和日本的私立高等學校經費中,10%-15%是來自國家通過各種形式的補助。荷蘭、比利時的私立高等學校甚至與公立高等學校一樣享受政府財政撥款,所謂私立僅僅是其宗教背景和管理模式不同。至于學生基本權利,如取得國家補助和低息貸款等方面,與公立高等學校學生享有同樣權利。國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總趨勢是,公立高等學校逐步實行收費制度;私立高等學校通過不同途徑和形式,享受的國家補助在增加,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公立學校實行一校兩制,有公有私,一些私立學校尤其是一些有教會背景的私立學校同樣具有明確的非盈利的公益性質,以至于不少學者認為,高等教育中公立與私立的界限在逐步模糊。

4.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是否照顧地區差別和某些特殊、弱勢群體,如少數民族、婦女入學,殘疾人等的利益?

高等學校分布地區的不平衡,有的再加上招生政策上的地區限制,使不同地區的合格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不能享受同等機遇。眾多弱勢群體,由于分布在邊遠地區,文化起點低,經濟上相對貧困,或因為身體殘缺等原因,同樣不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機會。因此,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規劃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時,都十分注意考慮后進地區,合理分布新建學校,有時還會規定特定地區和特殊群體的招生名額比例。當然,消滅這一差距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要隨著不同地區經濟、文化與社會的平衡發展逐步實現。重要的是,要采取各種可能措施,向這一方向努力,并貫徹始終,使這種差距逐步縮小而不是繼續擴大。

篇8

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素質的教育。人的素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通常是指一個人的精神品質,而廣義的素質是指一個人全部的生理和心理的特質系統,即一個人的身心系統。人的素質有些是先天的稟賦,在后天的各種活動中形成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有了創新,才有了技術革命,有了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創新能力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教育領域迎接新世紀挑戰中面臨的刻不容緩的課題。職業學校主要是培養有文化的勞動者,因此創新精神、應變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推進職業學校素質教育的關鍵。

一、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目前狀況

1、由于生源質量較差,職業學校的領導、教師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意識淡薄。認為學生的知識基礎及非智力因素較差,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

2、由于教材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專業化,嚴重脫離學生知識基礎差的現實,導致教學效果差,所以,將創新教育的思想及內容融入教材、進入課堂教學幾乎是空談。

3、由于職業學校的技能實訓等實踐活動形式較單一、機械性的操作多,而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開發他們潛能的實訓活動少,加上科技、文藝、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嚴重不足,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4、由于傳統的強制性管理、不民主的師生關系、社會對職業教育熟悉上的偏差,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淡薄,阻礙了學生創造個性的發展。

二、職校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學生,其創造力和其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密切相關。創造性思維是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險性、挑戰性、自信心、獨立性等心里品質是非智力因素。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實施。重視和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的任務,素質教育是以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復合型教育,而創造能力是個體綜合素質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質,是推動個體適應環境發揮潛力、走向成功的內在動力。所以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

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下的職業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務于經濟建設,擴大畢業生的就業門路,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才能求得新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各行各業對職業綜合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就業者的流動性和工作的頻繁更換已成為社會工作的特征。所以,只有通過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實驗實訓等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使職業教育獲得新一輪發展的動力。

三、創新教育的開展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老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權威。在教學中,老師是主動者、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服從者。在這樣的關系下,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甚至健全的人格也難以發展。

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人格的平等。首先,老師和學生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再次,學生應該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教師的首要任務在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究創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種以創新意識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態度。教師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還有促進學生發展的責任,非凡是促進學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有所創新地發展。

(二)加強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1、搞好課程設置。以“厚基礎、寬專業、多方向”為原則指導專業課程的設置。深入探究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文化課和專業課之間的聯系,理論課和實訓之間的結合等等,既要考慮專業的實際需要,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程度,對課程進行創造性的刪、增組合,同時積極開發教材中培養創造力的課程內容,以提高教學效果;要專門開設創造思維或創造技法課程,向學生傳授創新思維方法,點撥他們的創造靈感,激勵他們的創造精神。要進行改革實驗,要為他們開設“創造思維和方法”系列講座,這種講座題材應當多樣化,融文化和科學為一體,寓教于樂,以獲得學生的歡迎。

2、改革教學模式。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封閉式教學為以培養能力為主的開放式教學。在課堂的基本結構中,重學生學習過程,重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重培養能力的過程;開展情境教學,營造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逐步培養學生大膽質疑、提出新問題、多向思索、科學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探索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信息、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發展其創造力,同時教給學生發現的方法,包括觀察發現、模型發現、相似發現等。這樣,學生就能更有目的、更自覺地進行發現活動并取得發現成果。

3、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運用和計算機互聯網絡同步發展的多媒體技術,運用以電子信息為先導的遠程教育、視聽結合的聲像教學,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視聽感受,了解人類創造活動的成果,激發其創新精神,樹立創新意識。

(三)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和多樣的競爭性活動

學校除常規教學活動外,還應開設科技、體育、工藝、勞動、文藝等課程,為學生提供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鍛煉才干及展示才能的機會。通過組織課外喜好小組、科技小組、智力競賽、專題講座,通過在生產第一線及流通環節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動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塑造他們自信和個性品質;開展多樣的競賽性活動,讓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目的不僅僅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評價,真正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并促使人的創造性向更高層次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流暢性及其培養

流暢性主要依靠記憶中貯存的信息量。為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老師在教育工作中要有計劃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要從各學科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學生只有把握了大量的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思索新問題才能從多方面發散,才有發散性思維的基礎。要培養學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時,自動地重復已有的知識內容的能力,增加邊緣交叉學科的知識的數量,教師應當告訴學生如何對待交叉學科的知識,鼓勵學生過渡學習,使學生不受材料的束縛,靈活地利用材料,將其變成新的東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記憶品質。個人經驗的積累和行為的逐漸復雜化是靠記憶實現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發奮學習的同時,還應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記憶方法,使學生能對知識存貯、再熟悉,從而引導學生聯系記憶,多渠道協調記憶。

2、變通性及其培養

人腦進行思索活動時總是存在思維定式,思路的定向性,能使人順利的思索并解決一般的新問題,但卻會妨礙創造性的解決新問題。教育中必須做到摘要:重視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和提高,培養學生善于從多角度觀察新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破除定式的干擾。思維定式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預備狀態,它影響著解決新問題的傾向性。教學中,教師應直接打破定式的不良影響,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新的方向、更多的方向發散,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

3、獨特性及其培養

發散性思維以流暢性為基礎,以變通性為關鍵,以獨特性為核心。因為發散性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對事物表現出超乎平常的獨立見解,提出和眾不同的新觀念。因此,獨特性有更重要意義,要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首先,教師要鼓勵多樣性和首創性,使學生能夠得出非凡、獨創、新奇的見解;教師為個人學習提供最大限度的機會,答應每一個學習者按照自己的速度進行,并為之提供靈活的幫助,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其次,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再次,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勇于提出疑問,敢于攻關。求異思維即學生不被成見、陳規所束縛,不人云亦云,善于從各個側面觀察新問題,從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設疑,并善于引導學生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州摘要: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教師是物理及自然科學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語都會受到學生的關注。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采取風趣的講課方式,才能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減少學生上課的緊張感,同時也可以提高教材講解的效率。如在正式開始上課前,教師可以問學生:“同學們,從古至今有三個有名的蘋果,你們知道是哪三個嗎?”大多數學生都搖頭,紛紛說不知道。教師趁機解釋:“第一個蘋果,被夏娃和亞當吃了;第二個蘋果,砸在牛頓頭上了;第三個蘋果,就是蘋果手機啊!我們現在沒有蘋果,但是可以看看牛頓被蘋果砸了之后,為物理及自然科學做了什么貢獻。”教師的講話會讓學生覺得很有趣,同時對物理及自然科學課堂也有了更多的期待。這時,教師就可以講解教材內容了。教師風趣的講課不僅可以創設輕松的教學氛圍,而且可以增加學生對物理及自然科學的喜愛之情,這都有利于物理及自然科學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實驗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

好奇心能夠驅使人們積極思考,通過努力獲得答案,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因此,在中等師范物理及自然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實驗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努力思考和認真聽課。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同學們,不同物體下降時的速度一樣嗎?它們會同時落到地上嗎?”學生一時難以肯定地回答教師的問題,于是教師就可以做一個實驗,選取幾種不同的物體在同一時間從相同的高度拋下,然后與學生一起觀察實驗結果。當實驗結果與學生的認知發生沖突時,學生一定很想弄清楚原因,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教材內容,解決學生的疑問,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教材內容。

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物理及自然科學教學之所以讓學生覺得很難,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實踐,難以驗證和深入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動手實踐有利于學生鞏固課本知識,也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中等師范的物理及自然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自己動手。如在講關于摩擦力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動手,采用不同的物體做實驗,通過自己的實踐發現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然后再根據教材內容的講解驗證自己的實驗結果和猜想。親自動手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當中,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且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中等師范物理及自然科學的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動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強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總結

篇10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Culture choice;Kuimao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2

一、引言

中國的近代教育制度是在清末“西學東漸”和廢科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2年至1903年間,清政府先后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和《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正式確立了中國的近代學制,但前者頒布不久就為后者替代,對中國近代教育有實質作用的則是“癸卯學制”。

“癸卯學制”吸納了張之洞以日本為藍本的西方近代教育精神,幾乎原封不動地移植了日本的近代學校制度。該學制初步構建了從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到通儒院的不同梯級和以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實業教育為主干的教育體系,使中國傳統教育“讀書做官”的目標導向發生巨變。[1]在高等教育學制部分,其高等教育思想觀念、學校制度、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方法、管理體制、教育途徑等方面也發生了相對應的調整。

探析癸卯學制的文化內核,首先要厘清文化和文化選擇的概念。文章采用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對文化的概括:“文化指借助符號獲得并流傳的各種明確的和模糊的行為模式,它構成了人類群體的各項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傳統(即經過歷史的演變和選擇而保留下來的)觀念,尤其是附屬于觀念的價值;文化系統一方面是行為產品,另一方面又是構成遠期行為的必要條件。”[2]文化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也包含物化的結果,而癸卯學制就是文化的物化體現之一。而文化選擇是指在文化變遷過程中,文化本身發揮其選擇和整合功能,對外部多元的文化進行選擇、吸收和淘汰,其發揮功能的依據是正確的文化理念的指導。[3]癸卯學制對外部文化的吸收和對本土文化的選擇淘汰,一直存在一定爭議,因此,從文化選擇的視角出發,探析癸卯學制的文化內核,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

二、高等教育與文化的互動關系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與文化的互動關系是建立在教育與文化的關系之上。教育與文化的關系具有雙重性特點,將社會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則教育與經濟、政治、文化都是該系統中的子關系,那么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兩個社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即外部關系;單從教育系統考察,知識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組成教育系統的內部關系,而文化又是以知識為主要形態的,因此又是教育系統內部關系的關鍵環節。(當然,從文化系統看,也可以說教育是以傳承文化的功能作為文化的內部因素。[4])

基于教育與文化的雙重關系,其相互作用也呈現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教育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并促進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文化又在教育與經濟、政治等的關系處于中介地位――經濟、政治對教育的制約和教育對經濟、政治的作用都要通過文化折射。教育與文化的雙重關系與雙重作用,特別突出地體現于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上,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既有為一切教育共有的文化功能,又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5]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傳承、文化選擇和文化創造。文化傳承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社會通過教育將前人所積累的經驗、人文知識等有計劃、有目標地傳遞實現文化的承接。然而,個人的精力往往有限,所能傳承的文化往往只是滄海一粟,而文化本身也有優劣之分,因此,教育對文化的傳遞必須有所選擇,將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精華加以選擇的繼承和傳播,這就是文化選擇,雖然文化選擇也是教育的基本文化功能之一,但高等教育在文化選擇中往往起到決定性影響。而文化創造功能,僅就教育領域來看,主要是由高等教育來承擔的,是高等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文化功能的主要方面。

在文化選擇上,該功能雖非高等教育所獨有,但高等教育的文化選擇所起的作用更為深遠,與其他教育的文化選擇具有顯著的差別。從涉及面來說,高等教育涵蓋學科門類眾多,遍及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夠進行最廣泛的選擇,影響力更為深遠。從層次上說,高等教育是高層次的教育,它選擇的文化代表了社會文化的較高層次,而高層次的文化對整個社會文化起著導向的作用,具有權威性和決定性,一定意義上來說,其他層級教育的文化選擇,實質是在高等教育文化選擇基礎上的再選擇。從性質上說,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種專業教育,不像普通教育那樣屬于基礎教育。盡管通才教育的呼聲很高,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仍不會改變。這就決定了高等教育對文化選擇具有高層次、權威性、多樣性、專門化的特點。[6]

三、“癸卯學制”的文化選擇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產生與發展,一方面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動,以西方教育模式為導向,不斷更新教育內容,變革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在國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下,教育演變呈現本土化趨向,在教育指導思想、課程設置、機構變革、教學評價與教育管理等環節,形成一定的民族特性。[7]前者主要涉及近代中國對國外教育和文化吸收,即通常而言的外來性,在近代高等教育中居于主導地位,學界多有關注,后者則是高等教育對傳統文化的主動選擇。

教育變革是一個漸進積累、由量變轉向質變的歷史過程,而近代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其產生和演化過程中,受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文化課程的影響,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因此,對近代高等教育中的外來成分進行探究,對于系統的把握近代高等教育具有顯著的意義,而鑒于近代高等教育本身發展的局限,筆者僅以“癸卯學制”中的高等教育學制部分為切入,略作分析。

承上所言,結合時代的特殊性和文化選擇的一般特點,筆者為便于分析,將近代高等教育的文化選擇具體細分為教育觀念的選擇、教育制度的選擇、課程設置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考核管理的選擇等。

從教育觀念來看,“癸卯學制”體現著當時普遍的教育觀念,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9世紀后半期的西學東漸使得傳統的知識價值觀和人才觀念逐漸動搖,儒學教育指導思想開始出現危機,一部分有識之士意識到科學技術的價值,倡導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率先進行教育改革實踐,逐漸形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改革指導思想,該理念雖依附于傳統文化之上,卻開始體現出中西兼容的時代特點。

以教育制度而言,“癸卯學制”深受日本影響,其中的高等教育學制,以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和新式學堂取代書院、國子監等中國傳統高等教育制度,建立起新的、完整的高等教育教育體系:按照學制規定,清末高等教育分為高等學堂、分科大學、通儒院三級,高等學堂為預科,畢業者可入大學,通儒院為最高學府,相當于現在的研究生院,而與高等學堂平行的,還有優級師范學堂、實業教員講習所、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進士館、譯學館等,注重培養各類專門人才,“以各學皆有專長為成效”,已經具有西方專業教育的基本性質。

就課程設置來看,“癸卯學制”基本放棄了以科舉為參照的課程體系,如四書五經、八股文,規定大學堂“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以各項學術藝能之人才足供任用為成效”,實行西方模式的分科和綜合教學相結合,每個學門的功課分主課、補助課、隨意課3類,以經學科大學之周易門為例,其主課是周易學研究法,補助課是爾雅學、說文學、欽定四庫全書提要經部易類、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中國古今歷代法制考、中外教育史、外國科學史、中外地理學、世界史、外國語文等。隨意科目各分科大學相同,從第一年到第三年,每年皆設中國文學、心理學等4門以上。

從教學內容進行考察,不難發現,雖然學制還保留了一定的儒家經典課程(高等學堂和優級師范學堂都設有經學大義和群經源流等課程,在大學堂還專設經學科),但課程內容已經轉變和偏重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文化知識(即使是經學類的學科也需要學習外國科學、世界史),這與傳統學校教育存在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