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模式
時間:2022-02-21 09:44:20
導語: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21世紀的今天,尤其是當下步入新時代、樹立新標桿以及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的大環境下,適當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嘗試增設新的課程內容,并逐漸形成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代、新理念和新標桿的要求,這何嘗不是一件具有建設性、時代感和現實意義的事?作者在多年的基礎教育實踐中,一直在接納、在思考和探索,試圖尋求一種有別于過去且展望未來的音樂表演教學模式,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教學體系。教學模式是教學實踐的先決條件,教學實踐是教學模式的具體表現,教學體系的確立有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
教學模式,抑或稱“教學范式”,是20世紀中葉美國教育界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規范,在西方教學領域盛行了半個多世紀,并形成相對成熟的一種集教學經驗與教學理論為一體的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理論。美國學者喬伊斯(B·Joyce)和韋爾(M·Weil)在形成和推廣這一理論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1]。誠然,這些教學模式有部分已經在我國中小學義務教育、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以及大學高等教育教學中實施,而且均屬小組班級集體授課形式的教學實踐。而音樂教育教學,特別是音樂表演主科教學和室內樂教學等是否適合這種教學模式?抑或在目前現有的教學模式理論框架基礎上,探尋適合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育教學的教學模式,并逐漸形成專業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的音樂表演教學體系,以適應新時代、新理念以及新標桿的要求,這是筆者提出建構音樂表演教學模式之目的所在。
一、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的特殊性
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秉持的辦學方向和教學理念,就是培養未來出類拔萃、勇于攀登藝術高峰且具備綜合素質的音樂表演人才。對于這樣一種教學目標,人才的篩選無疑至關重要,但是,科學的教學體系、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就更為重要。因為,音樂表演專業的獨特性決定了音樂表演教學的特殊性。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與普通義務教育人才的培養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音樂表演教學,不但在教學理念與義務教育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學方式方面與義務教育更有較大差異。以音樂表演主科教學為例,其方式是一對一授課模式,普通義務教育是集體授課模式。也就是說,一個是個性化教學為主旨,另一個是非個性化集體授教為主導。同時普通義務教育是教師課前準備教案,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事前設計安排后進行施教,而音樂表演教學是教師依據現場施教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這兩種形式迥異、授教方式不同的教學模式,相對應的情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很特殊,在傳授知識與接受教育方面也很不一樣。因此,形成一種不同于其他教學方式的個性化教學摸式,即集引導性、模仿性、啟發性以及散發性四種教學方式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是音樂表演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2]。毋庸置疑,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引導性和模仿性教學模式是必須的,也是很有成效的。在進行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互動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音樂表演中的每種技巧技能都是通過實際操作、具體實踐循序漸進,逐漸形成動作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也就是形成動作或智力活動的自動化模式。例如,小提琴演奏技術中的運弓、換把和揉弦;鋼琴演奏技術中的連奏、斷奏和轉指等;聲樂演唱技術中的發聲、呼吸和咬字等。這些技能都是依據教師口傳心授,學生內心領會,直接模仿學習,再經日積月累,不斷磨練,逐漸形成演奏、演唱和指揮技術或技能。這是引導性和模仿式教學模式成就的結果。然而,當學生進入中、高級學習階段,這兩種模式又不利于中、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弊端。因為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的“口傳”容易讓學生下意識走上模仿的學習之路,而且教師很容易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學生,讓學生不容置喙地接受哪怕是錯誤的方法和理念。這種傳統的引導性和模仿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的接受就不再適合具有現代意識的教學要求。特別是在創感時代的今天,會讓剛萌生自主意識的學生無所適從,在未來遇見具獨創性和挑戰性的事情就更顯其平庸而無從置喙。當然,不否認學生在初學階段和在演奏技能的形成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主導作用。但是,啟發性和散發性教學應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因素。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在學生處于中、高級學習階段時,如何調整和改變過去陳腐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主動的學習和啟發性的教學,以及具有現代意識且相對獨立和平等的師生關系將成為重中之重,這是21世紀新時代、新思維給予我們的新挑戰。當然,這只是音樂表演教學模式的一個側面,其他音樂基礎學科或課程的教學模式也因時代變遷而適時調整或轉變,這是歷史使然。由此看來,構建新的音樂表演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在不同學習階段的調整和轉換,以及其他課程的新的教學模式(重奏、室內樂和音樂理論課等)的重新建構,這些都是音樂表演教學模式研究的范圍和內容。況且,這些不同學科或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都是音樂表演教學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且應該是建立在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基礎上的教育實踐。
二、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模式類別
從傳統的意義來看,音樂表演教學包括主科教學,室內樂教學,合奏、合唱教學,音樂基礎理論教學(視唱練耳和樂理),音樂技術理論教學(音樂欣賞、和聲和作品分析)等[3]。這些教學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經基本形成常態化教學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各大音樂院校附中及部分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基本上都實施這些教學模式。筆者在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領域從事教育實踐多年,深深感悟到,在不同年齡階段以及不同學習階段,學生在掌握演奏技能和學習音樂基礎理論、提高人文素養和音樂修養等方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瓶頸和短板,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和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總的說來,全面而有效的基礎教育是學生未來成才和成功的關鍵;合理且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和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成才和成功的前提條件;高素質有愛心的教師隊伍以及高標準高要求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成才和成功的決定因素。當然,有些方面應該從課程設置和課程更新方面著手。下面是筆者嘗試調適和增設的教學課程內容,綜合起來,有如下幾個方向:主科教學,室內樂教學,合奏、合唱教學,音樂基礎理論教學,音樂技術理論教學(和聲、作品分析和音樂賞析),樂器藝術史教學(鋼琴藝術史、西洋樂器史、民族樂器史、聲樂藝術史)等人文學科課程。
(一)主科教學
首先,音樂表演主科教學,是指教師給學生傳授聲樂演唱技巧、樂器演奏技能、指揮動作技術以及演繹音樂內涵進行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實踐。這是音樂表演教學的主要部分,是音樂表演教學的核心,其他教學均圍繞主科教學的需求而存在,是其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音樂學院附屬中學和中等藝術職業學校是培養音樂表演人才的搖籃,音樂表演主科教學是培養人才的具體實踐,音樂表演人才的基礎教育是在這樣一種教育環境和教學模式中完成的。主科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主科教學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六種方式,分別是:初級階段的引導性和示范性方式,中級階段的鞏固性和拓展性方式,高級階段的啟發性和發散性方式。這六種方式適用于器樂教學、聲樂教學和指揮教學實踐中。1.初級階段在教師的指導和敦促下,通過引導性和示范性方式,讓學生不斷反復練習基本動作,逐漸形成集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為一體的基本演奏、演唱和指揮動作系統。例如,西洋弦樂器和民族弓弦樂器演奏的坐姿、持琴、夾琴,右手的握弓、運弓、換弓、分弓,左手的按弦、擊弦、活指、把位等;鋼琴和其他鍵盤樂器演奏的坐姿、手指支撐、放松、站立,以及走動訓練,手指起落、觸鍵、發音(五指均勻)、連奏、斷奏、音階、琶音、雙音、和弦、轉指、簡單復調等;西洋管樂和民族吹奏樂的持管/號、口型、呼吸、舌動、按鍵等。這些動作系統必須在教師的主導和規范下,通過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示范性動作,讓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學習,強化肌肉記憶訓練,逐漸形成下意識程式化、自動化和完善化的音樂表演技能。2.中級階段在形成技能動作系統以及掌握基本演唱、演奏和指揮表演技能的基礎上,鞏固和強化所取得的成果,向縱深方向拓展,包括擴大演奏、演唱音域和難度,為步入高級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西洋弦樂器和民族弓弦樂器演奏右手的快速分弓、頓弓、連頓弓、跳弓、拋弓等各種復雜弓法;左手的高難度換把、換弦、揉弦、雙音、和弦等。鋼琴和其他鍵盤樂器演奏的速度(快慢)、力度(強弱)、跳音、音色、綜合技巧訓練(連奏和斷奏相結合),八度練習、屬七和弦、作品篇幅、音樂風格、音樂結構、復雜多聲部等。西洋管樂和民族吹奏樂的良好氣息(運氣、換氣)、斷奏吐音、聲音概念、音域擴展、內心聽覺等。這些表演技能學生均在初級階段已掌握且在中級階段得以強化,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動作系統,在音樂表演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表演技能以外的音樂表現、情感表達、風格把握、表演意蘊等闡釋音樂的諸多要素或稱“軟實力”,在此階段需列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與表演技能一起共同承擔主科教學的重任。簡言之,音樂表演中的表演技能與音樂表現應該在教學中交相輝映、并肩前行,共同創造完美的教學效果。3.高級階段掌握全面的表演技能,并達到相當的高度,每種技能只在譜上標示相對的符號或提示。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啟發性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精準地把握技能,有創造性地闡釋音樂,前提條件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此外,發散性思維可以作為教學的方向標。在高級階段學習中發揮作用,“發散性”是心理學概念,意指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方向、途徑和角度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在音樂表演中表現為演繹音樂的多種渠道和多種可能性。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在未來的道路上自主前行,逐漸形成獨具個性的表演風格。
(二)室內樂教學
室內樂是指兩件樂器以上組合的演奏形式和兩個聲部以上組合的演唱形式,是相對于大型交響樂隊演奏和合唱隊演唱而言的小型器樂表演和重唱表演形式。這些重奏、重唱組合可能是純管樂器組合、純弦樂器組合、管樂器和弦樂器組合、純聲樂組合、樂器和聲樂組合[4];也可能是某一件樂器組成的室內樂演奏形式等。室內樂教學是建立在不同樂器組合基礎上,由學生重奏/重唱組演奏或演唱。專業教師有針對性地輔導,均屬小組課教學模式,是音樂表演專業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5]。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在國內外音樂院校、藝術院校附屬中學以及各中等藝術職業學校實施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隨著時代的變遷,室內樂組合形式和演奏、演唱樣式的更迭和轉型,尋求一種新的、適應新時代、新理念和新標桿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例如,風靡全球的大提琴重奏組合,流行甚廣的長笛重奏組合、單簧管重奏組合,還有正在興起的雙鋼琴重奏組合等。這些重奏/合奏(Ensemble)組合逐漸形成新的表演態勢,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且頗受不同受眾的歡迎。而我們的教育和教學是不是也要緊跟而上、順勢而為呢?從中西音樂文化視野來看,近年來中外作曲家依據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樂器組合,創作了許多現代、當代的室內樂作品。這些作品已經成為當今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的載體,且成為國際作曲比賽的風向標。這是21世紀文化碰撞、藝術相融、音樂相通的結晶,是時代使然。面對新趨勢、新理念和新形勢,應該從室內樂基礎教學著手,依據樂器組合和作品特性,有針對性地實施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從室內樂創作形態來看,傳統的西方室內樂創作趨于飽和,新穎的東方室內樂創作正在崛起,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民族室內樂”一詞應運而生。新時代提出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重視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的語境下,民族室內樂演奏形式應運而生,形勢喜人。大量民族室內樂作品問世,音樂表演形態出現前所未有的民族風趨勢,民族器樂話語得到重視,華夏器樂文化得以重塑。相對而言,新語境下的民族室內樂教學顯得滯后。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勢必以作品為導向,以樂器組合為基點,適時調配受教人員,調整教學方案、教學要求和演奏水準,這是筆者提出構建新的室內樂教學模式之原因所在。簡言之,新的室內樂教學模式應該建立在傳統室內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伴隨著年代的更迭、藝術思潮的衍變、音樂創作的發展、樂器組合的演變、表演形式的創新,教學模式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但是,無論怎樣改變,室內樂教學作為音樂表演專業之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是基礎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合奏、合唱教學
合奏、合唱教學分為西洋管弦樂合奏和民族管弦樂合奏以及男女聲合唱三部分。這種純器樂組合的合奏和純聲樂組合的合唱表演實踐在國內藝術院校已成為常態化課程出現,這是一種教師為主導(指揮),眾多學生共同參與演奏和演唱音樂作品的集體授課教學模式。就西洋管弦樂隊授課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經典的合奏作品、合格的演奏人員,這些都是實施樂隊教學的前提條件。當然,所演奏的作品均是流行于18、19和20世紀的經典作品,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德彪西等。民族管弦樂隊也不例外,除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外,作品來源渠道相對比較狹小,傳統傳承下來的器樂作品有限,改編和創作的合奏作品居多,特別是現代、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應該作為主要教材在合奏課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從音樂表演專業教學內容來看,合奏、合唱課教學應該是僅次于室內樂教學的教學實踐,是音樂表演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訓練未來西洋管弦樂隊、民族管弦樂隊演奏人才以及合唱隊演唱人才的基礎階段,以培養學生相互聆聽、共同合作為目的,與室內樂教學模式相類似。合奏、合唱課教學模式不同于主科教學,與主科教學強調自主性、個性化教學有很大差異。合奏、合唱課教學要求一切規范、統一和標準化,如弓法、指法和音色等。簡言之,必須遵循統一性、規范性和團隊合作的原則。然而,在傳統的合奏、合唱課教學實踐中,最常出現的情況是:合奏、合唱課教學等同于職業樂團、合唱團排練。當然,對大學或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而言,這種排練模式是無可非議的,實踐證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對于基礎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是不是可以考慮在此基礎上稍加調適和轉換?也就是說,教師(指揮)在主導教學的同時,可以采用共同研討和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事先布置案頭工作,讓學生課前準備,上課時有備而來,如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特點、風格特征、演奏版本、音樂感悟等。當然,教師的教學風格也在考慮之內。簡言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激活思維、濾清思路、活躍氣氛、盡情演繹。做到理論與實踐互動,理性與感性交融,形成相對活躍、充滿生機的樂隊合奏教學實踐。從教學的目標看,就是將合奏、合唱課以各種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在具體的教學中,不但實施具體的教學方案,而且在教學中滲透其他學科(歷史、人文、藝術等),使之相互結合、共融共通,使合奏、合唱課教學活動,既有實踐性和互動性,又有知識性和趣味性。
(四)音樂基礎理論教學
主修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都要經過多年系統專業的基礎樂理和視唱練耳訓練,因為這兩門課程是專業音樂教育基礎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理論。我國現階段音樂院校音樂基礎理論教學基本上延續蘇聯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音樂基礎理論從綜合性基礎理論課程拆分為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兩門課程,而視唱練耳又被細分為“視唱”和“練耳”兩大類別。這種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一直持續至今。當然,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略有改變,如上世紀90年代后期,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課程內容增加了中國調式音階、傳統樂理以及與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但是,總體而言,仍然是受歐美影響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應對藝術院校高考、中等藝術職業學校等音樂基礎理論考試方面仍起著主導作用。然而,在新時期、新標桿和新理念的大環境下,重拾傳統音樂文化,回歸傳統音樂文明,重視“音樂母語”基礎教育,對傳統音樂理論的回溯與重構應該是當下音樂理論界、音樂教育界,特別是音樂基礎理論教學領域當務之急的要事。與此同時,有選擇地吸納西方現代技法基礎理論,將西方現代技法基本知識納入教學之中。也就是說,從音樂基礎理論著手,在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加大傳統基礎理論部分的比重,適量介紹西方現代先鋒派基本樂理知識,在具體的教材編訂和教學中付諸實踐,嘗試以篇、章和節篇幅將這些內容嵌入理論教科書中,內容包括傳統曲調曲式、傳統旋宮轉調、傳統記譜法以及傳統樂律等;西方現代音樂的不規則、非對稱性節奏和節拍運用;多調性、泛調性、無調性和聲等新技法、新思維和新理念。盡可能做到既能應對院校高考又能兼顧當下發展,既可回望傳統又可面向未來,民族性與世界性雙向前行,本土化與多元化雙軌并進。所有這些均從基礎的基礎開始,為培養未來全面發展的音樂表演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音樂技術理論教學
音樂技術理論是西方音樂理論形態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實用性的領域,是針對作曲系學生必修的技術理論課程,其中包括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配器以及復調四大件。所有這些均屬西方音樂理論體系中技術理論范疇,在國內外音樂院校、綜合性大學音樂學院等均屬大學生主修的課程,特別是作曲系學生必修的實用性理論課。這些技術理論內容包括旋律走向、節奏組合、和聲序進、曲式結構、樂器配置、多聲復調等,其中曲式結構、節奏組合以及和聲序進是構成音樂的主要方面。曲式結構是音樂作品的形式范疇,專門講述音樂的結構規律,是理解音樂作品基本框架的切入口。和聲和配器是構成音樂作品音響效果的有效方式,和聲序進是講述和弦與調性的邏輯關系,是深入理解音樂內部結構的密鑰。所有這些在音樂作品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西方古典音樂基本上是在這些技術理論的框架內完成的。因此,在創作或演繹這些經典作品同時,要對這些技術理論有所了解,而且是越早越好。對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而言,在高中學習階段接觸這些技術理論應該是最佳時間點。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和掌握了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對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法有所了解,而且專業學習進入中高級階段,所演奏的作品是西方古典、浪漫時期以及中國民族傳統經典作品。除了解決演奏技術問題外,對作品從宏觀到微觀的把控,比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也是勢在必得的要務。因此,建議在學生高中階段開設作品分析與和聲課程,以每周兩個學時,兩個學期一年為好。由于這兩門課程理論性偏低,思辨性較強,可以考慮有針對性地面向表演專業學生的特點,從教材編訂、教案設計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盡可能與學生所能企及的理論水平相當。從具體分析音樂作品入手,特別是作品分析課程,多從作品的結構、作品的風格和作品的內容著手,具體到樂句、樂段、高潮的劃分以及全曲的結構布局等。和聲課程對表演專業學生而言,更多的是注重和弦功能序進以及調性邏輯分析,與作品分析課程相結合,共同完成音樂作品的理論分析過程。此外,在教材甄選方面也要有針對性,多選擇18、19世紀的器樂作品。以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管樂以及中國傳統經典作品為代表,盡可能剖析作品的結構形式,理解作品的邏輯內核,闡釋作品的音樂內涵。對表演專業學生來說,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且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素養。因此,在高中學習階段開設和聲與作品分析課程是很有必要的。
(六)樂器藝術史教學
在音樂表演專業領域,分別有西洋樂器表演、民族樂器表演和聲樂藝術表演等。西洋樂器表演包括管樂器、弦樂器、鍵盤(古鋼琴、手風琴和鋼琴)以及打擊樂器。管樂器又分為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木管樂器有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以及大管;銅管樂器有小號、圓號、長號以及大號;弦樂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當然還有各種樣式的打擊樂器等。民族樂器分為弓弦樂器、彈撥樂器、吹管樂器以及打擊樂器。弓弦樂器有板胡、高胡、二胡;彈撥樂器有揚琴、柳琴、琵琶、中阮;吹管樂器有笛子、喉管、簫、笙、嗩吶;還有大小不同、樣式各異的鼓等打擊樂器。這些樂器表演都是目前音樂院校附中、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所涵蓋的專業范圍。作為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掌握演奏技巧技能同時,應該對自己從的事專業器具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有所了解。因此,可以通過開設樂器藝術史課程,讓學生深入系統了解樂器起源、樂器特性、歷史沿革、作品文獻以及表演風格等。課程可分為弦樂藝術史、管樂藝術史、鋼琴藝術史以及民族樂器史。必修課或選修課均可,每周兩個學時,兩個學期,一個學年為好。教學模式以授課、視頻、聲頻以及現場演示方式呈現。其實,樂器藝術史課程目前在國內藝術院校均有開設,是專為大學本科學生設立的。而在中學階段開設樂器藝術史課程,旨在讓學生早點接觸樂器文化的歷史沿革、樂器演奏的基本特性,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對本專業的認知、發展與進步有很大的幫助。
三、新時代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體系的確立措施
通過上述六種教學模式的探討可以了解到,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學是一個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實踐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的教育過程,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專業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教學體系。它有別于高等藝術職業教育和教學實踐,是培養未來全面發展、勇于創新、敢攀高峰的音樂表演人才的基礎進程,是演奏、演唱技術與演奏、演唱技能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踐行傳承音樂文化使命的良好開端。所有這些均通過教學體系中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實踐得以實現,教學模式是教學實踐的先決條件,教學實踐是教學模式的具體表現,教學體系的確立有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在音樂表演教學體系中,主科教學是核心,是主導,其他教學僅僅是其補充和支撐。主科教學由教和學兩部分組成。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過程。教是以生為本,學是以師為導,而且教與學的方法和渠道也是多樣化的。可以說,沒有一個定律說明,某一位教師的教學是無可挑剔的;某一位演奏家的演繹是權威的;某一位大師的闡釋是無懈可擊的。他們教授的演繹方法和對音樂作品的解釋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權威性和普遍性,只代表某一時期某一風格的教學方法和演繹方式。因此,教學應該是開放性和多元化的。因為,音樂表演實踐是二度創作的藝術化再創造行為,音樂作品的教與學存在著很多的可能性。室內樂教學、合奏和合唱課教學是主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主科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主科教學的成功與否可以通過室內樂演奏和集體大合奏體現出來。當然,主科教學更關注獨奏和個性的培養,室內樂、合奏和合唱更注重與他人的合作,強調集體的團隊精神。無論是聲音的協調和諧,還是節奏節拍的規范統一,抑或組合搭配和整體團隊的默契等,都需要大家的配合與協作。因此,兩者是音樂表演專業教學中僅次于主科教學的教學內容,是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樂基礎理論教學是專為音樂表演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理論課程,而且應該是與主科教學并軌前行的教學實踐,主科教學中的樂理知識和練耳訓練均以掌握這兩門課程的情況為基礎,主科教學與基礎理論教學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關系。而音樂技術理論教學是更深層次、更高端的理論教學,是觸及音樂本體內核的前提條件。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而言,既是深入了解音樂作品結構、闡釋音樂作品內涵的重要手段,也是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理論素養。至于樂器藝術史教學,可以歸屬于人文學科教學范疇,是音樂修養和人文素養相互交融的基礎性學科,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而言,也是應該盡早涉獵的基礎性理論。
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表演教學體系應該是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音樂表演教育教學重點實施的教學范疇,而且在長期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相對成熟且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理論,在未來的音樂表演教育教學中起著引領和方向標的作用。當然,教與學關系到教師與學生相互溝通、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問題,教與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持開放的思想、敏銳的目光、包容的心態,鼓勵學生“眼看四方,耳聽八方”,帶著質疑的眼光去學習、去努力、去思考,而不是無條件去盲從、去接納、去行動。總而言之,我們希望培養的是有素養、有個性,且有自己想法和獨特見解的音樂表演人才。
參考文獻:
[1]布魯斯·喬伊斯,瑪莎·韋爾,米莉·卡爾霍恩.教學模式[M].蘭英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戴維·埃利奧斯.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齊雪、賴達富,譯.謝嘉辛、李小瑩,校.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3]華倫·安德生,伊恩·芬朗,N·C·卡彭特等.音樂教育學:音樂詞典條目匯輯(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M].鄒愛民、馬東風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4]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5]杜亞雄.中國傳統樂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黃海昌 肖婷 單位:深圳藝術學校弦樂科
- 上一篇:學校德育教育開展立德樹人的新舉措
- 下一篇:新形勢下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10中等生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