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行政方法的利弊范文

時間:2024-03-26 17:43: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行政方法的利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簡述行政方法的利弊

篇1

關鍵詞 建賬 偷稅 稅收核定 逃稅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

一、案情簡述

某房地產開發公司為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范圍為某區皮革皮具城項目房地產開發經營,批發,零售貿易等,由于涉嫌偷逃稅款,稅收稽查機關對該公司進行了檢查,發現該公司在2004年至2006年期間為查賬征收期間,但公司該建賬而未建賬,一直拒絕提供賬簿,檢查人員從五個方面確認了企業的商鋪銷售收入,一是檢查人員從企業調取的商鋪銷售合同原件,二是由當地國土局提供的商鋪銷售合同復印件,包括合同,契稅完稅證,發票復印件,三是銀行提供的商鋪業主按揭記錄復印件,四是地方稅務分局提供的企業稅控機開票記錄,五是檢查人員從企業調取的五本手寫記錄商鋪銷售的筆記本原件,通過這些數據的逐步對碰,確認收入,同時,通過調取的一些數據,發現該公司虛報成本,遂根據這些數據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重新核定其成本,最后發現,該公司在2004年-2006年間企業所得稅的偷稅比例分別達到了73.34%,68.44%,79.06%,對此稅務機關作出了補繳稅款和滯納金的決定,但在是否將本案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

二、不支持移送司法機關的觀點的解讀

有觀點認為,本案不應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因為1997 年《刑法》第201條規定: “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只有符合上述四種罪狀的行為才構成偷稅罪,而該建賬未建賬并不符合上述任何罪狀,未建賬也不是銷毀賬簿的行為。根據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則,即行為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我們應嚴格按刑法的規定來出入人罪。但是理想和現實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背反,如果放任企業不建賬,而采取檢查時用核定稅額的方法來補繳稅款,那么可以斷言,人們會選擇不建賬,因為根據他們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建賬要比建賬風險小的多,隨著不建賬的納稅人的不斷增加,偷逃稅款的口子將越開越大,這對一直強調要健全企業會計制度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也會給稅收的征收造成極大的困難,這是每個人都不愿看到的。

三 、稅收核定的合理性分析

實質課稅原則的經典闡釋是有應稅事實就應當繳納稅款,當納稅人該建賬而未建賬,拒絕提供賬簿的情況下,我們無法了解納稅人的事實,但根據實質課稅原則,只要有經濟活動,哪怕納稅人未建賬,我們也要向納稅人征稅,如果我們不能采取核定的方式來追繳稅款,必然使國家的稅款流失嚴重,不利于國家的經濟建設,而且也不符合稅收公平的原則,對其他納稅人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現實生活中,由于稅務機關的水平千差萬別,稅收的核定的質量有高優低,但這并不影響稅收核定的合理與合法性的存在,同時我們可以制定更加詳細的操作流程和執法程序來提升我們核定的準確度,現實中納稅人也有提出異議,進行聽證的權利,當納稅人覺得稅務機關核定過高時,他可以提出證據,稅務機關將據此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擔心稅收稽查機關產生惰性的擔憂我們也可以通過完善稅收核定程序的方法來避免。

四、完善建議

在追繳稅款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征管法》第35條的情形,稅務機關可以依法采取核定的方式,但是對于是否可以以核定的稅款作為衡量當事人偷逃稅額的標準進而追究其刑事責任目前的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這是立法的一大漏洞,亟待我們加以完善。但是,2009年新修訂的《刑法修正案(七)》將偷稅罪修改為逃稅罪,一字之改不但體現了對人權的尊重,更加重要的是改變了過去采用列舉罪狀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更加明智的歸納概括的方式,將逃稅罪的罪狀規定為“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 的行為,這樣我們就能夠將很多日新月異的逃稅行為歸入其中,并追究納稅人的刑事責任。同時,應當在《稅收征管法》中規定,對于已經建賬,并按照查賬征收方式的納稅人,如果其涉稅信息只為納稅人本人掌握時,當其拒絕提供時,稅務機關已盡最大限度履行檢查義務后仍然不能查清應稅事實的,在查處違法行為時,可以采取核定方式確定逃稅數額并進而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當然我們一再強調,由于刑事制裁是最為嚴厲的制裁,因而在核定的精確性上應當有所保證,應當建立健全稅收核定的各項制度,完善稅收核定的程序,通過嚴密的法律程序來限制核定權實施主體的權利濫用,同時也要給予納稅人異議權,通過納稅人的異議或聽證來糾正稅收核定的失誤。

五、結 語

“哪里有行政活動,哪里就有財政的影子”可見國家職能的實現需要財政的支持,而稅收作為最重要的財政收入形式,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動力所在,強調行政法治,要求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但是我們不能顧此失彼,也應當保護國家的征稅權利。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對未建賬公司的處罰力度,提升其違法風險,讓他們在權衡利弊之后作出建立健全會計制度的選擇,這樣國家的稅收環境才會向著好的方面發展,國家利益才會得到更加全面的保護,最重要的是我們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才會最終建立起來。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在職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電子政務;政務信息資源;熱點主題;發展趨勢;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6)12-0133-06

〔Abstract〕Through keywords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research,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hot topics of domest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re mainly in seven areas,including basic theory,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sharing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investment-benefit analysis,data format and system standard,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By analyzing keywords time seris,trends of domest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research mainly contained dynamic adoption,cloud computing,government transition,public opinion guidance,open data,etc.

〔Key words〕e-government;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hot topics;trends;knowledge map

政務信息資源的研究由來已久,從作為的附屬產物發展為獨立的資源形態,從基于數量的分類組織發展到基于效益的價值拓展。在理論探討和實踐進展中形成了多維主題,主題的深化和演變顯示出政務信息資源的研究趨勢。

1 政務信息資源研究主題領域分析

2016年2月15日選擇在中國知網(CNKI)中利用檢索式:主題=“政務信息資源”or“政府信息資源”,檢索時間=“2005-2014”10年數據,共檢索到相關研究論文2 229篇。

我國政府信息資源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通過考察與梳理最早的研究文獻,發現最初的研究只是簡單的介紹國外的理論與實踐現狀,并未有十分系統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框架,這種情況持續了將近十年時間,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學界才開始有系統的理論研究,經過近20年的研究,到2009年達到了一個研究的高峰。其中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和政治學5個學科領域對政務信息資源和政府信息資源研究最為關注,分別1 432篇、258篇、156篇、198篇和96篇。可以看到相關文獻數量到2009年達到最高峰,政務信息資源研究以2009年為研究最,當時以政務信息公開條例等相關極大推動電子政務發展的法律法規在多年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得以完成并,對此的研究構成研究熱點。2009年之后,研究呈現下降趨勢,研究熱度有所下降,可見政務信息資源研究經過全面研究后,研究內容進入深化階段,這種“欲揚先抑”的態勢正在醞釀新一輪研究的到來。同時可以發現核心期刊發表數量與總的期刊論文數量在分布趨勢呈現出一致趨勢,即研究的總體狀況與高水平研究狀況的趨勢一致,如圖1所示。將相關數據導入CiteSpaceⅡ軟件進行進一步分析,并繪制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

1.1 基礎理論研究

基礎理論研究是政務信息資源研究的基礎,主要是關于基本概念與研究理念的闡釋,關鍵詞的代表為電子政務、政府信息資源、政務信息化、信息分類等范疇較為寬泛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本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與主體概念,是基礎理論研究的代表性主題。

周曉英等[1]基于情報學基本原理指出政務信息的目標導向是以公開為渠道的社會使用,要將“面向公開”轉向“面向使用”,從而使政務信息的語法層次深入到語用層次。朱曉峰、王忠軍[2]援引各國對政府文件與信息資源的認定與界定性闡述,分析了政務信息資源的內涵與外延,并且引入譜系原理將基本概念分解為層次表現維度、職能發揮維度、技術接受維度和價值導向維度,并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政務信息資源類型進行了劃分。商曉帆[3]系統梳理了政府信息資源這一概念的生成與演變歷程,分析了其形成的內在機理,并主張不能單獨局限于信息本身,應該將與信息相關的因素也納入資源范疇并加以管理和開發。

羅賢春等[4]從信息鏈信息的不同層級結合行政管理經典原理,可以將整個電子政務的發展劃分為5個承前啟后過渡期的階段,認為現階段正處在“信息-知識”階段,并認為未來的電子政務信息服務將提供智慧-情報層次的解決方案與行動指引。在這一階段主要著重于政務信息資源價值的實現機理,就也是政務信息資源與社會服務的融合關系與程度。

1.2 政務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政務信息資源從廣義上說是信息管理學科的分支,在武漢大學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博士招生目錄中在信息資源管理專業設置了政務信息資源管理方向,并且中國科學院專門以“電子政務”為刊名主辦了專業期刊,而狹義上說則是從檔案學科延伸而來,成為檔案學科的重要研究增長點,其中云南大學在檔案學科下屬設置電子政務方向。

鮮明的信息資源學科價值與研究取向催生了信息資源管理與電子政務的結合,使得政務信息資源管理模式的研究成為研究重點,如何通過合理的信息資源管理使得政務信息資源的價值得以充分實現,是現有研究的側重點。宋恩梅[5]基于價值鏈視角,從情報空間角度以政務信息資源管理者為主體分析了網絡環境下政府信息資源的發展階段與分布結構,指出基于信息資源整合視角的電子政務功能與流程的集成、公共―私人合作的管理方式將成為未來政務信息資源管理的發展趨勢。吳鵬等[6]將語義互操作引入政務信息資源管理研究,分析了語義互操作技術模型與政務信息資源管理的結構性對應關系與應用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在現有框架內的政務信息資源元數據操作框架內進行異構信息語義解析和整合的必要性,提出政務信息資源語義互操作模型,并在國家土地資源土管理系統中進行了實證性實驗。肖衛兵[7]通過對SSCI對政務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現狀,總結出了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政府信息開發與利用模式,認為私營部門主導模式符合市場經濟環境,具有更高的效率與可操作性,政府應作為管理者而不是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政府應該通過立法推動私營部門對政務信息資源進行開發,法律應填補政策盲區,尤其是著作權方面與反壟斷方面的修改與制定。

1.3 開發利用研究

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將原有的載體分散、內容不一的信息通過組織和排列,形成有效的內容供用戶獲取的。

夏立新等[8]著眼于個性化推送服務的嶄新的信息服務理念,通過社會學實證方法獲取電子政務環境下用戶需求,建立了基于需求的政務信息資源個性化服務框架體系。賴茂生等[9]從機制維度、國家維度、技術維度等方面梳理了我國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現狀,認為市場開發、政府主導、政府壟斷3種模式是主流模式,并分析了3種模式的利弊,并從宏觀管理機制、中觀技術體系建設和微觀個體服務理念構建等3個方面討論了以上3種模式的創新方向與發展趨勢。陸穎雋[10]著眼于亞洲尤其是東北亞地區政務信息公開實踐,選擇與我國國情民情較為相似的踐行較早的日本國的情況,著重對比了中日兩國在此方面的差異,提出了可以借鑒和學習的部分措施。夏義[11]以公共圖書館納入政務信息公開查詢場所為契機,認為公共圖書館應該主動擔負起信息傳遞者的責任,并且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對政務信息資源進行進序化和開發,指出政務信息資源的加工序化、政府網站的公共進入、信息資源的增值開發、個性化服務以及用戶信息素養教育是圖書館參與政府信息資源管與開發的重要擴展途徑。

1.4 共建共享與信息資源整合

政務信息資源的生產流程與利用過程往往涉及多個相關部門,尤其是在電子政務剛剛起步的時候,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嚴重,政務信息資源的完整性難以保證,且由于分布不規律而導致獲取較為困難,如何實現政務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成為政務信息資源社會價值提升的重要著力點。

王銳等[12]認為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將顛覆現有政務信息資源建設的相關理論與實踐,能夠更加有效的實現信息資源集中存儲、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的充分有效共享,基于云計算技術,提出了一種應用于政務信息共享領域的“共享云”,將共享云的共享模式與現行共享模式進行了比較,設計了共享云的應用體系架構,并提出了共享云的共建共享策略。羅賢春[13]認為“數字城市”政策與理念推行下的實踐建設背景下,政務信息資源對城市數字化進程的潛在推進作用,認為政務信息資源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廣泛共享將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數字城市建設最為重要的信息資源來源之一。楊秀平、張玉珍[14]著眼于歐美發達國家電子政務實踐,介紹了美國政府實施委托圖書館計劃等多種措施推動政府信息資源的全社會共享的實踐,在經驗借鑒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政府公共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的基本運作模式。

1.5 投入-效益分析研究

電子政務是國家主導的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化進程,國家投入的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力資源培訓方面的費用十分巨大,其收益如何,是評價電子政務效果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政務信息資源價值定量化價格估算的重要指標。

何振、周偉[15]應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了我國政務信息共享過程中的效率問題,認為在特定的共同建設與共同享用的基本面維度內,共建共享總收益與總成本的差值是計算其效率的基本數值,提出在現階段的政務資源建設中的技術創新問題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新型“下一代”智能搜索引擎技術的研制和應用,正在大大降低信息資源使用與應用者的時間成本,進而逐漸逼近信息資源共享的帕累托最優狀態。王芳[16]著眼于政府信息資源采集、組織、集合、等信息生命周期過程中的資金來源,并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在民眾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認為在我國當前的政務信息資源承載著權力象征、政績表現、權威保障、市場壟斷等因素,并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計算并實證了政務信息資源獲取與共享的資金消耗情況,得出政府信息資源的獲取與共享的障礙在于利益博弈的結論,具體表現指標為“信息租金”。

1.6 數據格式與系統標準

這是在大數據背景下政務信息資源實現全國范圍內傳播與存儲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標志著政務信息資源實現了標準化生產,這將大大促進政務信息資源參與社會化公共服務[17]。曾荷[18]描述了GILS的生成、應用、完善、成熟的歷程,梳理了元數據理論與技術在政務信息資源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轉變,認為以元數據為代表的數據標準與系統規范研究是政務信息資源在信息層面的研究核心,與之相適應與配套的制度層面的框架搭建與維度設計都是以此為基礎的,創造性的提出了元數據為構建線索的政務信息資源登記體系與管理規范,并做了初步的理論探討與設計構想。王紅霞、蘇新寧[19]分析了現有的復雜的政務信息收集與獲取環境現狀,這些都對信息采集的系統與體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采集系統不但要適應動態性與高速度的處理求與抓取稍縱即逝的政務信息,還需要應用智能化的處理手段去將采集都政務信息進行智能處理,在此基礎上提出動態信息采集政務信息采集系統應有的應用模式,是建立科學政務決策系統的基礎,并按照相應理念進行了理論建模。劉家真、王n璇[20]基于電子文件管理視角,通過梳理與對比以國家檔案局為代表的現代檔案和以中央檔案館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檔案在電子化方面的實踐,關于電子文件管理元數據規范,以及對已有的文件與文檔元數據標準的分析,指出我國政務信息資源管理元數據管理與應用的設計缺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與提升對策。

1.7 制度政策與知識產權

在最初的政務信息資源建設與開發利用中,由于政務信息資源的公共性與開放性等特點,似乎不存在知識產權問題,隨著政務信息資源數量的增加與內容的擴展,包含豐富信息內容與具備良好邏輯表達的政務信息資源不斷涌現,加上主體的多樣化,制度政策與知識產權問題開始得到關注,對宏觀政策構建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注是電子政務信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志。

劉煥成、邱均平[21]認為隨著政務信息資源的社會化應用的開展,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日益凸顯,其電深入分析了政務信息資源知識產權的內涵和權利義務關系,論述了了政務信息資源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倫理基礎與具體策略。蔡祖國[22]認為政務信息資源符合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描述,是與農業品與工業品具有同等地位與價值的創造性勞動產品,同時也認為政務信息資源知識產權保護與其他知識產權保護案例的特殊性,提出制定因地制宜的、充分尊重信息特性的專門法律史知識產權保護的關鍵。馬海群、宗誠[23]認為電子商務實踐中的電子簽名同樣適用于電子政務實踐,政務信息資源立法應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推進政務信息化建設、提高政務辦公效率為目標與宗旨,并簡要介紹了現有立法中的立法流程不規范、立法層次較低下、立法效力難以實現等問題產生的原因。

2 政務信息資源研究趨勢分析

為了考查研究的年度變化,將關鍵詞按年份排列,并繪制關鍵詞時間序列圖,如圖3所示。

關鍵詞時間序列譜圖顯示出了關鍵詞的年度變化趨勢,從關鍵詞的變化來看,研究主題正在發生變化,原有的重點與熱點不斷為新興熱點所取代,呈現出了政務信息資源研究的最新趨勢。

2.1 信息與在線政府為電子政務動態采納過程取代 在個體信息采納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用戶認知意識,研究著眼點可以說是不斷細化與深化,研究的擴展方向逐漸明確。此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通過官方網站信息過程中如何通過合理與恰當的信息組織方式讓民眾更好接受政務信息資源的獲取流程與內容,也就是信息技術方面軟件系統與硬件裝置的接受,這種范式的研究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大量技術與理論模型被引進,研究從社會學實證逐漸過渡到心理學和生物科學研究。經過近10年的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與設備經歷了跨越式的大建設與大發展,原有的PC終端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與此用時,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嶄新的信息交流平臺不斷發展與完善,民眾與政府的實時交流得以實現。楊雅芬、李廣建[24]從概念界定、研究數量分布、理論/模型使用、研究方法及內容等方面對當前電子政務公民采納研究進行了回顧與梳理,認為未來研究應當不斷發掘出不同公民群體采納電子政務的各種潛在影響因素,構建符合電子政務特定情境的實證研究模型,在建模過程中應該盡可能選擇最合適的樣本,并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實證檢驗,同時擴大樣本量,提高研究的普適性。

2.2 資源共享為云保存與云計算取代

傳統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在大數據環境中逐步為云保存與云計算所取代。徐曉林、李衛東[25]簡述世界各主要國家對云計算的戰略部署情況,著眼于政務信息資源管理領域,論述了的到來對云計算對政務信息資源管理與電子政務領域的框架與體系、發展模式和戰略部署將產生的深刻影響,并結合云計算特點提出了“政府云”平臺構建的相關因素與不同層級的構成。呂元智[26]則結合云計算的超強的計算力和低成本等特點,從理論深度、技術程度、實踐厚度等方面論述了云計算應用于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可行性,預測了云計算對電子政務領域產生“顛覆性”影響的趨勢。趙暉[27]認為以云計算促進信息資源整合、業務協同和系統集成應用是政務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并提出促進電子政務云部署的對策建議。

2.3 管理過程重塑與管理流程再造促進下的電子政府為政府轉型取代 政務信息資源管理最初被認為具有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工具性意義,是對政府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塑造,而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研究的深入,其工具性意義逐漸淡化,而成為政府改革的方向與政府管理范式革新的主導力量。杜治洲、汪玉凱[28]認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諸多方面,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人民群眾民主意識與參與政府管理意識的提高,民眾的需求形成對原有政府管理模式的沖擊,對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形成“倒逼”機制,公共政務與公共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相對不足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理念上率先突破原有“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理念,進入公共服務推進階段。民等[29]探討了電子政務推動下的公共服務升級與轉型,深入分析了電子政務推動下的轉型政府的內涵,從整體政府的視角、跨部門協同和增強公眾權能的角度研究了電子政務環境下的公共服務轉型,構建了轉型政府的框架。

2.4 信息互動與交流為輿情引導所取代

作為政府信息的主要渠道,政府網站在網民激增的情況下,信息與在線交流等基本職能依然發揮,但是通過后數據的分析獲取輿情走向趨勢,進而應對網絡信息危機成為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的領域。張芳源、陸和建[30]認為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興起,政務信息資源在政府與民眾間的傳遞方式日益便捷,為此其著眼于政府決策過程的信息行為特征,認為構建基于信息資源類型與功能分類的輿情采集、基于文獻與數字資源參考咨詢的輿情定題生成與分析、基于信息計量的服務過程評估的決策生成與交流、數字資源長期利用與便利提取的輿情信息保存是將輿情信息這一重要政務信息資源納入全程管理的重要步驟。梅松[31]著眼于虛擬社會云社區管理現狀,認為網絡輿情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力因為互聯網的廣泛覆蓋與迅速傳播而擴大,同時,社會事件通過網絡轉化為網絡輿情危機的事件頻頻爆發,嚴重挑戰了政府公信力與治理能力,根據網絡突發事件的周期特點,結合相關“小世界”、“導數原理”、“對數原理”等情報學經典理論分析了負面網絡輿情的危害。

2.5 政務公開與透明為開放數據所取代

政府過程利用大數據的使用大數據技術整合政府信息資源、行政組織和業務流程再造,提高操作效率在部門內和跨部門。同時,大數據公開數據,數據共享和數據重塑行政決策思維的想法。通過大量基本的數據挖掘和多維度的深度分析主動識別公共需求,找到社會熱點,基于顧客導向的服務創新過程,集成服務、電子政務從而提高治理能力。政務信息公開是電子政務建設的初衷之一,相關的實踐和研究一直是該領域中的熱點。近年來,對于信息公開和透明政府建設漸漸從量轉到質,形式上的沒有信息質量的公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反思。鄭磊[32]認為開放政府數據國內外近年來之狀況與電子政務和信息管理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政府收集和保存的數據與生產密切相關的社會公共生活,在大數據時代,政府保持對公眾開放政府事務數據,申請增值利用和社會創新,將創建一個巨大的公共價值。陳濤、李明陽[33]認為政府數據開放對擴大信息公開、改善政府治理、促進社會創新和經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武漢市正在建設中的數據開放平臺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武漢市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建設的政策環境、建設目標、內容以及面臨的挑戰,并從數據開放范圍、數據質量、協調力度和用戶需求四個方面提出了應對策略。丁念、夏義[34]介紹了印度、巴西、肯尼亞等發展中國家開放政府數據戰略實施背景、戰略實施舉措和內容以及戰略實施效果的多維度分析,歸納發展中國家開放政府數據戰略實施特點與實施路徑,總結其經驗與不足,為中國開放政府數據戰略的推進提供指導和借鑒。

3 結 語

可見,現有的關于政務信息資源的研究逐步呈現出系統科學趨勢,多學科協同研究已經是常態,研究成果涉及廣泛。通過研究熱點與研究重點的的遷移分析,可以發現,政務信息資源研究對象不斷泛化,載體形式多樣化,傳播方式多元化,利用效果多維化。無論是開放數據還是智能推送,亦或是知識管理與移動政務。總之,都是圍繞政務信息資源價值實現展開的,實現政務信息資源價值測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曉英,劉莎,張萍,等.情報學視角的政府信息公開――面向使用的政府信息公開[J].情報資料工作,2013,(2):5-10.

[2]朱曉峰,王忠軍.政府信息資源基本理論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1):10-12,5.

[3]商曉帆.從政府信息公開的角度看政府信息資源建設[J].圖書館學研究,2006,(11):61-62,77.

[4]羅賢春,余波,姚明.信息鏈視角的電子政務發展階段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4,(6):35-40.

[5]宋恩梅.電子政務環境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結構及發展趨勢[J].圖書情報知識,2010,(3):45-50.

[6]吳鵬,高升,甘利人.電子政務信息資源語義互操作模型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2):77-82,122.

[7]肖衛兵.論政府信息開發利用的商業模式[J].圖書情報工作,2011,(7):122-125.

[8]夏立新,翟姍姍,李冠楠.面向用戶需求的個性化政務信息服務模式[J].圖書情報工作,2010,(8):21-24,9.

[9]賴茂生,麥曉華,曹雨佳.我國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6):25-31.

[10]陸穎雋.日本政府信息公開與開發利用對我國的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0,(6):9-13,28.

[11]夏義.圖書館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功能的定位與實施[J].情報資料工作,2011,(1):72-75.

[12]王銳,白慶華,劉華玲.政務信息“共享云”及其建設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13,(2):78-82.

[13]羅賢春.數字化城市建設中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建共享[J].情報資料工作,2004,(6):36-39.

[14]楊秀平,張玉珍.政府公共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11,(7):55-57,61.

[15]何振,周偉.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經濟特性及其效率分析[J].情報雜志,2005,(4):10-13.

[16]王芳.政府信息共享障礙及一個微觀解釋[J].情報科學,2006,(2):194-199,221.

[17]閏偉.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元數據庫的研究與應用[D].上海:東華大學,2006.

[18]曾荷.基于元數據的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登記管理規范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6,(2):47-50.

[19]王紅霞,蘇新寧.電子政務動態信息采集模型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3):73-76.

[20]劉家真,王璇.我國辦公自動化系統的管理元數據方案研究[J].檔案學研究,2009,(5):51-58.

[21]劉煥成,邱均平.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J].情報科學,2005,(5):648-654.

[22]蔡祖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屬性及其“特殊”保護[J].湖北社會科學,2010,(5):47-49.

[23]馬海群,宗誠.電子政務的立法狀況、法律框架及核心問題[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2):42-45.

[24]楊雅芬,李廣建.電子政務采納研究述評:基于公民視角[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1):73-83.

[25]徐曉林,李衛東.論云計算對電子政務的革命性影響[J].電子政務,2012,(10):18-25.

[26]呂元智.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建設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4):106-109.

[27]趙暉.云計算環境下電子政務發展問題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4,(1):65-68.

[28]杜治洲,汪玉凱.電子政務與中國公共服務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07,(6):47-50.

[29]民,劉密霞,丁藝.電子政務推動下的轉型政府研究[J].電子政務,2015,(3):62-69.

[30]張芳源,陸和建.基于政府決策信息行為的網絡輿情政務工作平臺功能設計[J].圖書館學研究,2014,21:22-28,46.

[31]靳曉婷.基于電子政務視閾的負面網絡輿情導控研究[J].情報雜志,2014,(5):161-164,142.

[32]鄭磊.開放政府數據研究:概念辨析、關鍵因素及其互動關系[J].中國行政管理,2015,(1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