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職業教育道德范文
時間:2024-03-20 16:5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小學教師職業教育道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據筆者研究,主要問題是職業道德教育課不被重視,實效性意識淡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從教者、管理者的認識不到位。有許多學校、教師把職業道德這門學科當成副科排除在教學研究之外,各級評優課很難有職業道德教育這門課。二是教學內容缺乏與行業聯系。現行教材80%是一般職業道德教育,對行業職業道德教育少,失去了針對性和適用性。我國現在處于社會轉型期,多種經濟體制共存,不同的體制有著不同的職業道德要求,而現行教材卻滿足不了這個要求。三是生本教育理念淡薄。教師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不參與,不實踐,職業道德知識不能外化為學生的行動,知行不統一,失去了實效性。因此,強化中職學校職業道德的實效性,勢在必行。
實效性簡單來說就是實踐活動結果對目標的是否實現及其實現程度,亦即實際效果問題,其核心是教學的效益。主要指通過一段時間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實效性的唯一標準。
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的源泉來自生活――教學內容,主體在于學生――主體地位,重心在于課堂――主要渠道,關鍵在于老師――主導作用。因此,要實現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就要做到“三貼近”,即內容貼近生活,增添活力,增強針對性;主體貼近學生,激發興趣,因材施教;課堂貼近實際,形式豐富,方法靈活。
一是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現在我國多種經濟體制并存,不同的經濟體制,不同的工作崗位,有著不同的職業道德要求,我們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必須滿足這個要求,凡是教材上沒有的都要補充進去。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更有針對性,為學生今后參加工作,做各行各業的合格的員工奠定基礎。
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最突出表現,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使其個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張揚,教師沒有批評只有鼓勵,沒有責難只有引領。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引導他們自己探究問題,自主解決問題,有充分的主動權和話語權,能最終解決“什么樣的員工才是一名合格的員工,怎樣才能做一名好員工”這一根本性問題。
三是課堂主渠道的實效性。一要做到開放性。(1)打破教學內容封閉。不僅講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也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道德的案例。(2)教學主體開放,根據實際情況,聘請企業家、成功人士等參與職業道德教育,現身說法,更有目標性、針對性和說服力。(3)教學手段開放,除常規教學外,還要根據教育內容、課程進度,定時或不定時去參加企業活動。尤其是學生實習階段,學校要及時與企業溝通確定教育內容,在學生的實際工作崗位上進行現場職業道德教育。二要做到自主性。“自主課堂”最顯著的特點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可分若干小組,這樣既有益于個人特點、特長的發揮,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協作精神,體驗到共同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嘗試,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實現職業道德教育中知識內化和外化的統一。
篇2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專業性;實踐
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歷程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正逐步邁向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制度規范不斷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趨于豐富、實效。在新的形勢下,我國只有吸取傳統師德的精髓,借鑒他國師德教育的先進理念,才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專業倫理,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師專業隊伍。
一、我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發展
(一)從經驗到法規:第一個十年
黨的之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被重新提上日程。1983年,全國教育工會召開老教育工作者座談會,討論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對各地學校開展師德教育起了有益的推動作用。1984年,在總結各地學校制訂師德教育規范、開展師德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教育部、全國教育工會聯合頒發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草案)》。該試行草案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六點要求,規定了教師個人在處理與國家、社會、家長、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時理應遵循的道德規范。[1]《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嘗試吸取各地方院校師德教育的經驗和教訓,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次以明確的法規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規范的文件,對推動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規范的明確和完善:第二個十年
1991年,國家教委和全國教育工會在總結1984年《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的基礎上,重新修訂、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該規范的基本精神與1984年《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反映了新的時代要求。1997年,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對我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產生重大沖擊,一部分教師受到“全民經商”浪潮的影響。這種新形勢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要求。1991年,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修訂并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新增“廉潔從教”條目,旨在引導教師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規定的師德內容已經逐步滲透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次修訂的規范成為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基本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三)凸顯專業性和務實性:第三個十年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師德規范逐步凸顯其專業性和現實可操作性,對各類不同性質的學校提出了各自的師德教育規范。2000年,教育部、全國教育工會頒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進一步完善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該規范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業道德方面提出六項要求,特別突出強調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工作。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等不同類型學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標準及其教育機制受到重視。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關于師德問題再次引起社會的熱議。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征求意見稿,“保護學生安全”這一條被首次納入其中。新修訂的《規范》增強了可操作性,這正是過去的《規范》薄弱的一環。其中的條目是教師經過努力可以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且每一條目的最后都列舉出教師不應該做的行為。“如在‘熱愛學生’條目中,要求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等。”[2]
二、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模式的演進
(一)對教師職業道德內涵的認識逐步清晰
第一,從強調政治性到凸顯專業性。在我國為師者具有很強的政治意識是古代重要的師道思想,以教至治是教師的神圣責任,教育與政治的貫通是教師不可推卸的義務。[3]我國的人民教師被賦予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神圣使命。教師一度被認為是執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傳遞者”,政治色彩濃厚。相應的師德規范、師德教育偏重于從政治上、思想上對教師提出要求,而不僅僅是從教育這一特殊而又相對獨立的專業領域來看待師德教育。然而,教師職業道德的專業性隨著教師專業化越來越凸顯。“在教師專業化的運動之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轉換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教師質量與專業精神不能分離,因此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師德走向具體、明確和專業化的倫理規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教師越來越被認為是專業人員,其道德建設逐步與國家政治相剝離,教師職業道德被認為是其專業領域內的事。
第二,從強調德行到關注人性。教師曾經一度被推向神壇,人們期望教師理當“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忽視了教師首先也是一個“人”,有其合理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新世紀以來,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職業倦怠等問題。如,有的學者從“為人師表”的時空范疇和行為范疇切入,認為“為人師表”作為教師的一種道德規范和行為要求,應限制在教師從事職業活動的特殊時空范圍內,而不應當把它擴展到一切時空范圍,也不能泛化到教師的一切言行中去。有的學者從法治的視野認為,多年來社會領域存在著以“靈魂的工程師、蠟燭”等贊譽性、感彩濃重的描述代替對教師切切實實的社會地位現狀加以理性分析的傾向;呼吁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們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為,既不把教師妖魔化,也不把教師神圣化,還教師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同身份。月從這些觀點可以發現,教師的身份不再被泛化,教師的角色不再被“神化”。只有給予教師最大的尊重與愛護,才能挖掘教師人性中的德行。
(二)師德教育方法趨于實效
“由于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傳統教師教育體系下的師德課程教學一般只限于課堂理論講授,而缺乏其他教學渠道和形式,所以只能講解關于師德厲測、師德規范、師德范疇等理論知識,與此相應的在教學方法上仍然是陳舊落后的灌輸方法。”當前,隨著我國對師德教育實效性的關注,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也不斷趨于多元和務實。
第一,根據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師德教育策略。不同的教師表現出不同的職業道德認識和發展階段,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其師德水平與需求并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策略。所以,在師德教育中,我們將師德水平與教師需求進行分類,對促進師德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現實意義。
第二,采用榜樣學習與反面事例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師德教育。運用榜樣示范、教師故事、視頻電影、真實人物現身說法等方式,在師德教育中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比如,歷年舉辦的“全國十杰教師”評選活動及“十杰教師”在全國范圍內的巡回演講,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得到教師們的共鳴。
第三,加強教師自身道德修養,注重反思學習。通過反思培訓模式,教師對自己的師德活動進行評價與思考,是師德培訓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不僅要使教師遵從既有的道德規范,更重要的是教會教師如何應對多元道德價值觀的沖擊,教會教師作出選擇,避免理論上的高調和實踐中的迷茫。(三)師德培訓職前職后一體化
師德教育作為教師教育重要的一環,其發展與教師教育系統密切相關。我國自第一次全國師范教育會議以后,逐步確立了定向型、封閉型的教師教育體系,新師資的師德培養主要靠師范院校在職前教育階段進行。但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應該貫徹教師職業生涯的始終。雖然職前師德教育能培養師范生對教育工作的理性認識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師職業道德成長的土壤在于職場的錘煉,在教育教學的生動、豐富而復雜的情境中。因此,以各級各類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為主要渠道的職后師德培訓得到迅速發展。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和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等教師培訓機構要積極承擔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任務。《意見》對職后師德教育也做了相關規定,要求建立職業道德教育制度,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實踐活動。
三、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從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形成到師德教育模式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師德教育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不斷走向專業化和實踐領域,真實的教育職場越來越成為教師師德成長的重要場所,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方面零散的經驗也逐步被更為系統規范、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所代替。
(一)從“職業”走向“專業”
教師道德從傳統的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轉化是教師隊伍專業化的內在構成和重要標志。在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往往是一般道德規范在教育行業里的簡單演繹與應用;而沒有從專業特點出發討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建立,導致師德建設經常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實施。“專業性”實質上是指某一行業行為主體和主體行為的“不可替代性”。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轉換首先意味著教師應被當作特殊的專業人員來對待,要有其特定的行業道德。其次,我們應當從專業生活的角度理解教師專業道德建設,將教師的職業道德理解為專業生活的必需。當然,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或專業倫理的轉換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師職業道德從“職業”走向“專業”是我國師德發展業已出現的新趨勢。從“職業”走向“專業”預示著“通用”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即將落幕,“不可替代”的教師專業道德逐步建立。
(二)從課本走向實踐
多年來,我國師德教育主要是在職前培訓的課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方式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相關的師德知識進行集中說教和灌輸。“道德教育具有的實踐性是與知識教育的本質區別,關注教育實踐是重塑師德教育的必然選擇。”師德教育從課本走向實踐,首先是因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提升與養成的。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產生職業道德需要,并逐漸地轉化為道德觀念,外化為道德行為。其次,師德教育從課本走向實踐意味著教師要勇于接受新的理念,通過教育實踐,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形成“實踐+反思”的教師職業道德成長模式。再次,教師最重要的道德實踐表現為與學生的交往。教師作為大眾預期的道德楷模,對學生的道德成長有深遠的影響。要培養良好的師德品質,教師與學生交往的過程是最好的道德實踐。
(三)從經驗走向制度
“經驗型教師向專業型教師的轉變是人類教育生活歷史性進步的一個重要表征。”同樣,將零散的師德教育經驗上升為制度層面,是克服師德缺失的有效途徑,也是今后師德建設要努力達成的目標之一。合乎倫理的師德教育制度是加強道德他律的重要措施。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確立為師德教育從經驗走向制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不少制度急需建立。從美國等西方國家教師倫理建設的經驗來看,我國在師德建設方面,操作性強的制裁和懲罰制度一直比較缺失。一些師德規范,由于缺少獎懲制度的保障,在實踐中難以落到實處。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例,其條例主要以提高教師道德水準為著眼點,屬勸誡性的尋條,充其量可以對有德行的教師起作用,而缺乏對“缺德”教師的鞭策力量。同時,科學的師德評價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本文系華東師范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子項目“教師教育評價與管理制度創新”之“教師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明山,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范與原理[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61—67
篇3
關鍵詞:就業市場;電氣自動化技術;課程改革
在近些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中職院校的改革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國中職院校在整體規模以及設施的建設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同時,教師的整體素質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這就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教學方式,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變化,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保證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為在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中職院校的學生應該是具有綜合性能力的學生,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是促進學生各方面技能得到有效培養的重要條件,也是適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希望在本文的論述下,能夠為相關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幫助。
1 電氣專業教學改革的背景
電氣專業的人才是時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在各個中職院校中,需要培養出能夠有效應用電氣控制技能,保證電氣得到順利運行的技能型人才,在校期間,他們需要考取相應的證書,表明能夠在社會中開展這方面的工作,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在電氣方面的專業人才是比較穩緊缺的,因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理論知識的看重,他們沒有過多的機會可以進行實踐,所以在動手能力方面是一個弱勢,如果步入社會,很多學生都從事的是與自己所學的電氣專業毫不相關的職業,這一問題的根源就是沒有對實踐具有深刻正確的認識,所以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 電氣專業教學改革的基本措施
在當前的電氣專業教學改革過程中,要始終將學生放在第一位,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加大電氣專業學生的培養力度,@是教學改革的基本任務,也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主線,在對知識以及課程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也應該始終貫穿這一目標,這樣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滿足學生今后就業的需要,更好的實現現代化建設。
2.1 進行校本教材的研修,編寫合適的校本教材
受到學生整體水平的影響,中職院校的學生在文化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接受以及掌握知識的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應該對教學課本進行改革,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要,適當的降低教學難度,抓重點,抓主體,對學生開展實用性的教學,不斷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以及積極性,這樣學生的能動性才能得到顯著的提高,教學效果也能得以實現。對教材進行編寫,以滿足學生的需要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能夠保證得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所以這也是在當前教學改革過程中所提倡的一種方法,中職院校應該注意這一點,保證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得到發揮。
2.2 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采用一體化教學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忽略了對學生能動性的認知,所以學生對于就業這個概念并不熟悉,所以在校期間就會無形浪費大量的時間,等到畢業后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是因為在上學的時候,就沒有對就業這個概念加以正確的認識,所以在改革以后,應該將就業貫穿在學習的始終,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盡快的找到目標與方向,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積極的發展學生的能動性,將他們的潛能在課堂上充分的挖掘出來,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不斷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在新的教學模式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以項目教學為載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至關重要。一體化教學法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章節次序,把知識點按照教學需要整合起來,某個項目就可以涉及整本書的內容,也可以包括某個章節的內容,以最精簡的方式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在實際教學中開展以行動為導向的任務教學法,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一體化教學方法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協助作用,選出適當項目,開發項目課程。
2.3 根據一體化模式改革課程
課程體系改革關鍵是用好工作任務分析,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務分析將工作任務模塊轉換成課程。電氣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電氣實用型人才,就是要使學生掌握各種電氣設備的工作原理、使用和操作,學會典型電氣設備常見故障的維修方法。各個工作任務對應核心課程:
(1)電工基礎理論與實踐模塊。(2)電機控制理論與實踐模塊。(3)機床理論與實踐模塊。(4)PLC控制理論與實踐模塊。(5)變頻器控制理論與實踐模塊。(6)照明電路安裝理論與實踐模塊。(7)單片機技術理與實踐模塊。
七大模塊,根據每個模塊的能力結構,要求學生參加“維修電工考證”技術等級的鑒定與考核,使每個學生均能持“雙證”畢業。基礎理論課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自學和創新創業能力。專業課可適時調整,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和快速發展的專業需求,以此增強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2.4 加強師資建設,造就“雙師型”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加快建設具有合格教師資格和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啟動“技師培訓工程”,確定定點(企事業單位)培訓基地,實施專業教師定期輪訓制度,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工作或實習鍛煉,提高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專業教師每年必須有1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第一線進行實踐,并作為教師職稱晉級的必要條件。
2.5 加強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
實驗室、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有一定的先進性,應有配套齊全、能滿足培訓要求的教學場所,模擬、仿真或真實的培訓設備要保持同期企業生產使用設備水平。要完善實踐教學的基本標準和規范建設,切實加強實驗、實訓等實踐性課程建設和教學環節,認真安排,嚴格考核檢查,確保學生畢業能夠達到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技能考核要求。
3 小結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學改革下,對于中職院校而言是一個應該抓住的機遇,為學生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是今后的重點工作任務。
參考文獻
[1]王盛.當前我國電氣自動化技術現狀及發展展望[J].現代商貿工業,2012,5.
篇4
一、《職業道德》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程度不足
在目前很多的中職學校中,由于學校往往比較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從而忽視了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也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關注的不夠密切。由于《職業道德》在課程的學習中不屬于專業知識,所以也被很多教師和學生不重視,忽視了學生的職業道德的培養[1]。而這種重視程度不足也可以從幾方面表現出來:首先,以人教版《職業道德與法律》為例,教材更新的緩慢,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比如在講到愛崗敬業時,課本中的案例是2007年的勞動模范。案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對于過了將近10年的事情來說,顯得過于遙遠,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共鳴。其次,教學模式的單一也讓教師和學生缺乏動力,一味的灌輸式教學,加上學校并不過分要求《職業道德》課程的成績,自然不會受到重視。
(二)內容枯燥,學生缺乏動力
在中職學校中,很多學生來的目的是為了學得一門手藝,所以潛意識的認為《職業道德》并沒有太大的用處。這使得學生在進行《職業道德》課程的學習時缺乏動力。而《職業道德》的內容也只是大面積的遵守職業道德,知識點很多,讓人感到枯燥。
二、對中職《職業道德》課程的優化措施
(一)貼近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實際
在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中,學校可以聯系各行企業,增進合作,讓學生在企業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其可以早日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以及工作環境,使其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 [2],通過企業活動感受《職業道德》中愛崗敬業,勤勞奉獻,責任感等。同時改進《職業道德》課程中的一些內容,把同專業的在一些領域做出成就的前輩的案例寫進去,使其更加貼近學生,讓學生們有認同感。
(二)豐富教學內容,創新德育方法
在中職《職業道德》教育上,應該積極尋求創新。首先,完善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教育中,配合教學目標和教學成果可以進行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感受書中的道理,養成職業道德,提高學生對于職業道德的認識。其次,要豐富教學內容,加強職業道德信念的教育[3]。可以將一些勞動模范,優秀事跡或者是學生們都很熟悉的人或事引入到教學當中,營造一個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的氛圍,鼓勵學生們向他們學習,努力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水平。
(三)加強教師學生認識程度
《職業道德》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不能消極怠工,要充分認識到職業道德對中職生的重要程度。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用“硬灌”的方式,而是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對情感性,體驗性的德育產生認識,以學生的言語出發,總結歸納,讓學生們產生興趣,自主學習。同時,學校一定要重視起來,多開展德育活動,培養學生職業道德意識,促進中職生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三、結束語
篇5
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培養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3.5萬人。
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系列,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
教育人才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是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大省轉變、建設中原經濟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日前,省教育廳印發了《河南省教育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在這里,記者以基礎教育內容為重點,對其要點進行了一番梳理。
戰略目標
到2020年,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育人才隊伍。
(一)擴大教育人才規模
到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人才總量達16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46萬人,管理和教輔人員23萬人。
(二)優化教育人才結構
教育人才分布趨于合理,專業素質和層級結構不斷優化,教育人才結構與教育布局更趨協調。到2020年,中小學教師隊伍結構符合課程設置要求,短缺學科教師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增農村薄弱學校短缺學科教師3.5萬人,教學骨干人才區域、校際布局結構和教師性別比例基本合理。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到70%以上,從事專業教學的專兼職教師比例達到1∶1。高等學校學科專業教師分布、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和學緣結構得到優化,新興學科教師滿足學科發展需要。民辦教育教師隊伍得到加強,教師短缺問題基本解決。
(三)提高教育人才素質
到2020年,幼兒園教師基本具備專科以上學歷,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基本具備本科以上學歷,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大幅提高。高等學校教師基本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40%以上。
(四)改善教育人才發展環境
健全教育人才培養開發、評價使用、管理配置、激勵保障等政策機制,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不斷改善教育人才工作生活條件。形成富有效率、充滿活力、更加開放、有利于優秀教育人才脫穎而出的發展環境。
主要任務
(一)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著力建設基礎教育人才隊伍
1.重點建設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
不斷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鼓勵引導優秀人才到農村從教。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每年選拔1萬名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開展“三支一扶”活動;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培養一批高素質農村中小學教師。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做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河南省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實施中小學教師省級培訓計劃。擴大高中教師隊伍規模,著力培育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滿足高中教育發展需要。到2015年,培養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2.5萬人,2020年達到3.5萬人。
2.加快培養學前教育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
實施河南省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加強幼兒師范院校和專業建設,加快幼兒教師培養步伐,對幼兒園園長、教師和保育人員每5年輪訓一遍。完善幼兒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對農村幼兒教師,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崗位聘用、工資待遇等方面實行傾斜。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擴大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培訓規模,在優秀教師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師比例。依法落實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切實維護其社會保障等權益。
3.重視中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中小學班主任在青少年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認真落實《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完善班主任聘任辦法,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班主任津貼納入績效工資管理,在收入分配中向班主任傾斜。制訂并落實班主任培訓規劃。組織開展中小學優秀班主任評選活動,對長期從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予以表彰獎勵。
(二)以提升科學管理水平為主線,著力建設教育管理人才隊伍
加強教育行政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領導方式轉變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理念、轉變作風、提升素質、強化服務,切實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效能。
堅持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制度。對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長開展全員培訓,促進專業發展,全面提升辦學治校素養和能力。
以校長隊伍為重點,建設一支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高水平職業教育管理人才隊伍。依托高水平大學、國家示范性職業院校和知名企業,大力開展職業學校管理人才培訓研修。全面推行職業學校校長任職資格培訓,落實校長持證上崗制度。
機制創新與政策支持
(一)培養開發
把教育人才資源開發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優化教師教育院校布局結構,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強化師德修養和教學能力訓練,完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以青年教師為重點,大規模開展各級各類教師培訓。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學時)管理制度。創新校企合作培養培訓職業學校教師的模式和機制。健全產學研合作培養培訓高校教師機制,實行工程學科教師到企業參與工程實踐的制度。高度重視民辦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將民辦學校教師培訓納入各級各類教師培養培訓計劃。完善教育人才繼續教育激勵和保障機制,推進教育人才終身學習。
(二)評價使用
建立科學化、社會化的教育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尊重人才稟賦和個性,不拘一格發現人才、評價人才、使用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堅持在實踐中發現人才,以貢獻大小評價人才。按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把教書育人效果作為教師考核的核心指標。鼓勵教師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搭建優秀教師成功實踐經驗交流平臺,引導教師及時將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系列,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正高級講師職稱評審工作。堅持教育、制度、監督相結合,促進形成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
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建立科學合理的校長選拔任用機制,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積極開展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各類學校校長的探索和試點。堅持任職交流制度,加強實踐鍛煉,完善符合學校特點、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考核評價機制。推進校長職級制。
(三)管理配置
推行教師資格準入和教師公開招聘制度,加強崗位管理,優化人才配置,提高教育人才使用效益。落實幼兒園教師配備標準,逐步配齊幼兒園教職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編制標準,推進教職工編制動態管理,對農村偏遠地區、貧困地區、深山區實行政策傾斜。建立健全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機制,均衡配置教師資源。城鎮中小學教師在評聘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時,原則上應有1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完善高等學校教師分類管理辦法,促進教師分類發展。健全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制度。逐步改善教師學緣結構。健全高等學校之間人才流動自律約束機制,保證人才流動的開放性和有序性,促進高等學校人才隊伍協調發展。完善民辦學校教師聘用和管理制度,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在人事、檔案管理、職務晉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各類學校教師退出機制。
(四)激勵保障
依法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改革學校內部薪酬分配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堅持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完善農村教師工資分配激勵機制和津補貼標準,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教師,在崗位、工資、職務職稱、津貼、表彰獎勵等方面實行傾斜。推進教師醫療、養老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教師住房優惠政策,建設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國家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優先解決青年教師住房問題。依法落實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平等地位,民辦學校人才平等享受政府在教育人才培養、吸引、評價、使用、激勵等方面的各項政策,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完善教育人才表彰獎勵制度。
重點項目
(一)名師培育工程
強化梯次培養,促進專業發展,完善省級中小學(含幼兒園)名師遴選機制。到2020年,省級中小學名師達到6000人。繼續開展職業教育教學專家評選活動,到2020年,省級職業教育教學專家達到500人。健全高等學校國家、省、校三級教學名師培育體系,發揮教學名師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到2020年,國家級教學名師達到50人,省級教學名師達到500人。
(二)中小學名校長培育工程
篇6
關鍵詞:班主任 思想政治修養 重要意義 有效措施
一.充分認識提升班主任思想政治修養的重要意義
1.提升班主任思想政治修養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班主任既是班集體的組織者,也是學校思想道德建設的示范者。伴隨著我國的文化產業的開放化,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隨西方的影視、音像、書刊傳入我國,這既為我們吸收和借鑒西方優秀的文明成果提供了便利,也容易使班主任的價值觀受到西方資產階級腐朽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消極影響,有可能使其在理想信念上產生動擺和彷徨,造成思想觀念的混亂和沖突。抓班主任思想政治修養提升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之一,因此,班主任思想政治修養提升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2.提升班主任思想政治修養是建立高水平班主任隊伍的需要。
抓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既要提升其學歷和職稱,也要提升其思想政治修養。近些年,中小學盡管也很重視班主任隊伍建設,這支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正逐步趨向合理。然而,伴隨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受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少數班主任的思想政治修養出現了下滑走向。職業理想迷茫,政治信念動搖,師生情感淡化,不能恰當協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學校的關系,不會把握育人與教書的關系,出現了所謂“職業理想趨向實際、價值傾向注重實用、行為導向偏重實惠”的傾向。
3.提升班主任思想政治修養是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班主任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是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和探索者,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不僅需要班主任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增長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需要班主任修煉出良好的職業道德。班主任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和品德提升的引領者,其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示范效應。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在思想道德上、文化修養上、文明禮儀上,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則,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有了高尚的思想政治修養,班主任才能熱情關注班集體建設,不斷研究班級實情,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班級管理質量;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促使班級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二.加強班主任思想政治修養的有效措施闡釋
1.加強班主任思想政治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質,重點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小學教師行為十不準》、《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法規文件。在堅持定期集中學習的前提下,平時強化個人學習,學習相關政治教育理論、法律法規政策等知識,結合班主任的工作現實端正態度,積極探究,深刻領悟法規、理論的內涵本質,切實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養。
2.規范班主任的言行,做學生的表率
班主任必須在自身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工作作風等方面給學生帶頭示范,起表率作用,否則,學生不肯接受班主任的教導。特別是在目前國內國際政治的文化的風云不斷變幻的情形下,班主任更應該把遵紀守規、廉潔從教作為自覺的行動,用熱烈的堅持探尋真理,以敢于抵制不良風氣的實際行動來感化、教育學生,成為學生的榜樣。
3.堅守班主任道德,全身心投入班集體教育工作
篇7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對其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中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更加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使學生既能夠擁有較高水平的職業技能,又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積極進取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 :中職教學職業道德校企合作
人力資源部門及招聘網站的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如今企業對員工職業道德素質極為關注,甚至成為衡量員工是否具有崗位勝任力的關鍵因素。然而反觀中職院校而言,多數學生對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不高,沒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對一線工作的思想準備不足,造成自己期望與工作實際不相符,進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職業規劃。
一、校企合作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需求
從培養人才的責任和義務視角來看,中職院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學校主動尋求發展而聯合企業的教育模式,這種合作模式從理論上講,最終受益的是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而在實際的校企合作模式運行中,由于企業的參與度不高,學生職業規劃不明晰,造成最終的受益方只有學校和學生,企業并未獲得期望的利益,進而使得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強烈,最終是校企合作偏離了本質目標和期望。校企合作偏離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不對接,職業道德培養的缺失則是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二、探索學校、企業、社會相結合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
中職院校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進入企業,并迅速適應企業崗位,在適當的崗位上完成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發展,這就使得中職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和企業環境。社會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評價和認同,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輿論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社會要從各方面增加對中職學生的認同感,給中職教育提供足夠的便利,對中職學生的成長過程給予重視和關注。
作為直接培養就業者的教育機構,中職院校要加快自身與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的對接,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根據社會需求和企業需要制訂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個體了解,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所要從事的行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培養他們具備初步的職業道德判斷和推理能力。企業與中職院校建立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學校、學生、企業之間建立明晰的互助關系,一方面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輔助完成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提高校企合作下的職業道德教育針對性
首先,借助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人的道德素養是在不斷解決道德沖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需要真實的職業道德環境才會對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產生實質的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職院校老師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時,能夠將具體的企業文化、企業風氣、企業氛圍、企業職業素養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在這個氛圍中產生內心體驗,有助于學生將職業道德自覺地轉化到職業行為中,內化成為學生正確的職業信念。比如企業聘用人才的標準、優秀員工的評審標準、企業規章制度等,都能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作用。
其次,體現中職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強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職業道德培養。中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其強調職業性和實踐性。將校企合作引入更深層次,將學生的理論學習、技術應用能力、就業競爭力與企業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學校和企業雙向介入,給學生提供真實的企業工作經歷,使他們在企業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最終構建正確的職業道德體系。
再次,采取多種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職院校與企業建立互動式的培養模式,實現雙方合作的共贏。一方面師生到企業一線進行實踐教學與工作,體會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聘請企業優秀員工來學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工作經驗。要體現校企合作的雙贏,從學校方面,可向企業提供科研技術支持、定向培養學生、提供企業員工培訓和深造等;從企業方面,可向師生提供實踐工作機會、向學校推薦優秀員工進行職業教育等。
因此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校企共同制訂職業道德教育計劃、課程設置、考核標準等;二是增加校企人員來往,相互感受、接受企業道德要求與企業道德教育;三是安排學生到企業實地體驗職業道德要求;四是增加學生與企業員工的交流,增加學生對職業道德的理解;五是校企合作制定學生職業道德考核標準,并作為學生畢業、企業入職的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黃素梅.校企合作視域下中職德育創新的探索[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5).
篇8
行業特點專業方向興趣程度
三百六十行,行行需營銷。這句俗語把營銷的內涵作用表現的全面具體。說明市場營銷專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最近二十年內,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在就業排行榜上,穩居就業前7位。但是這樣的人才需求,對于營銷專業學生來講卻是巨大的挑戰與危機。
市場營銷是企業管理的一種手段,可以使資源合理調配與充分運用到效用最大化,是企業本身的附屬手段與資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方式。這就要求,市場營銷的策略與方法必須要服務于企業的發展,服從于行業的特性。這服務與服從的前提,是必須要了解行業特點,了解企業特性。這種行業與企業的差異性在營銷中的具體體現則是十分巨大的。
這就需要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中盡早樹立學生選擇行業觀念,樹立就業方向的重要理念。這樣的理念樹立,在學生學習中會產生良好的驅動力與方向指引作用,而且對于樹立學習興趣,體驗職業身份,檢驗所學知識,都是具有良好的驗證途徑。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筆者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首先,將社會目前需要營銷工作崗位的行業分為若干:快速消費品行業:化妝品、食品飲料、部分服裝穿戴、藥品、部分電子產品;耐用消費品:住房、交通工具、體育健身器材,裝飾穿戴設備;還有就是服務產品:影視娛樂,旅游音像,醫療保健,教育心理,金融保險等。
教師作為教學中第一責任人,應該明確作出引薦與區分行業之間的不同與特點,并發掘學生的潛力與興趣點,進行差異引導。其次,學生提交自己的職業規劃預測書。職業規劃預測書中詳盡提出如下內容:學生本人的興趣與愛好,專長與自身優勢,家庭情況與親屬關系,關注方向與性格分析。老師,最好是所有專業任課教師進行認真研討,然后講初稿意見給學生反饋并且對學生提交的職業規劃預測書進行評價分析,并且將分析意見反饋給學生。然后,學生根據指導意見并且加之家長的反饋意見得出再稿的提交。教師專家組結合學生的職業規劃預測書與家長反饋意見,得出較之前面較為成熟的意見書,最后交付給學生,僅供學生參考。這樣的工作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是卻為學生做出了很大方向性的指引與趨勢方向的把握,對于學生的職業選擇積極作用是顯著的。就業的提升,學校的美譽度的提升都是起到積極作用。
由各科教師在所授課班級中摸清大致就業方向,大致每行業就業學生數量,工作地理位置去向等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后,形成在授課中的備課重點。
并在案例引入、重點知識講授中要融入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側重。授課老師要及時建立多渠道的溝通方式,對于學生的新動向,新思路要充分了解與支持,并且進行積極引導。對于大部分學生選擇行業的新動向,要有及時的跟蹤,并且引入該行業的標志性企業進入課堂,以講座方式進行職業化的引導與交流。盡早樹立學生的基本行業從業理念與職業規范。對于行業新動向,要積極主動適應與學習。并把新知識,新動向引入授課體系中,進行完善與補充,進行梳理與規范,進行修改與增加。因為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科特性,說明學科本身需要進行不斷改革與增加,推陳出新這個過程是由經濟社會本身發展所決定。在教學過程中要牢牢把握住這一主導思想。任何不以學生學習興趣、就業導向為主要的教學注定必然失敗的;任何不以學科變化發展、知識更新為主要的教學也注定必然失敗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的興趣引導不僅僅是學習興趣的建立與知識重點的把握,更多的是對學生就業一種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預判把握。這樣的專業導入就業機制,在每屆新生入學教育中就要確定為重點引導方向與把握。形成一種制度文化,導向機制。使學校制定制度中有尺度,教師教學中有重點,學生學校中有方向。避免陷入一個假設的情景環境中,脫離社會發展對于營銷設計,營銷教學都是大錯特錯。
市場營銷作為一門與社會實踐極強的學科,他的發展性,他的前沿性是其他社會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只有牢牢掌握住營銷發展的新動態,學生就業的新常態,教學教法的新業態;才可以將所授,所教,所用三位一體,避免“學了正確的,教了理論的,用了沒用”的脫離營銷崗位需求實踐的營銷新情況出現。
篇9
關鍵詞: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師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8-0048-04
一、調查的背景
面對社會的期望,當今教師職業道德狀況及師德修養卻不能完全令人滿意,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在實施績效工資以后,社會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我們的師德建設遭遇了新的挑戰。特別是隨著青年教師比例的日益增大,具有時代特點的師德建設出現了新的問題:第一,社會大眾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高要求與青年教師對自身職業低認同之間的問題;第二,青年教師職業狀態處于“生存型”狀態,對所從事的職業沒有發自內心地感到幸福與快樂;第三,青年教師樹立權威形象與學生渴望“尊重”之間的矛盾,第四,就業壓力的日益加強,許多非師范類的人員參與到教師隊伍,這類人職前沒有經歷正規的師德教育,師德觀念相對薄弱也影響了這個教師群體的師德形象。
鑒于以上問題,南京市教育局選取玄武區、雨花臺區的1714名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作為調查對象,以座談、個別訪談、發放問卷等形式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714份,收回有效問卷1644份。南京市中小學、幼兒園現有專任教師約56186人,其中青年教師約21084人,被調查青年教師占全市青年教師總數37.5%。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南京市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的總體狀況
本次調查中,認為周圍教師“很敬業”的青年教師占85%,認為“很不負責”的占0.2%;對全市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現狀的總體評價是“好”的占52%,但還有3%的青年教師認為“一般”,2%認為“不好”。總體來說,青年教師的師德現狀是令人滿意的,都能夠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職業責任,熱愛教師崗位。
(二)存在問題的分析
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雖然只是發生在少部分教師的身上,但具有代表性,讓其蔓延,影響極大,其形成因素大致如下:
一是認識偏差造成定位錯誤。一些青年對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沒有足夠的認識和思想準備,就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們把從事教育工作當作謀生和生存的手段,有較高的固定收入就滿足了;而沒有把教育當成一項事業,沒有把教師工作和光榮的使命與肩負的責任聯系起來。從調查問卷情況看,“您之所以從事教師這一職業,主要是因為”“興趣”的占40%,“精神追求”的只占20%;“您對所從事的教師職業最深的感受是”:“適合自己,比較喜歡”的占58%,“熱愛這項工作”只占28%。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把教師僅僅當作是一份“普通的職業”這一趨勢值得關注。
二是社會因素造成德行缺失。教師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當處在信息時代,價值觀會受到社會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對教師造成重大負面影響。不少教師會與比自己收入更高、待遇更好而又不是很辛苦的行業相比,認為當教師太苦,社會對教師的關注度和要求太高,責任太大,稍有不慎,就會遭到社會的抨擊、家長的指責,甚至有的教師還因管理學生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威脅,造成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放松,甚而聽之任之。在問卷中有44%的教師認為工作壓力主要來自“社會的要求”,有27%的教師認為工作壓力來自“學生的成績”。在市場經濟影響下,教師從事其他工作(如炒房、炒股、家教)也逐漸得到教師的“默認”,甚至對此興趣很濃。對教師從事有償家教選擇“可以理解,市場經濟的必然”的占35%,選擇“能接受,但我不會做”的占45%,而選擇“不可以,會影響教師形象”的只占13%,說明有償家教在教師中某種程度上是被認可的。
三是心理因素影響師德表現。一個師德好的教師一定是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反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師德一定不會好。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其一工作因素,要求高、壓力大;其二自身因素,獨生子女多(參加這次問卷調查的1644名青年教師中,獨生子女有920人,占56%),個性強,經歷少,耐挫能力弱;其三學生因素,學生的不良習慣易反復;其四學校因素,學校對教師的身心關心不夠,民主管理不夠,教師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其五家庭因素,主要為家庭變故、家庭矛盾;其六社會因素,對教育及教師期望值高、關注度強,有過多的指責和批評。
心理因素影響了教師的師德表現,體罰與變相體罰、挖苦與諷刺學生屢禁不止,這是不良師德表現,但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師德問題,而要對教師當時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可能是教師在工作中遭受了挫折(問卷調查中“您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煩惱是”選“教學中的挫折”的占40%)、可能是教師家庭發生了變故、可能是教師得不到關注與關愛、可能是對學校的管理發泄不滿,也有可能教師有心理疾病。目前,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疏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在各種壓力下出現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和釋放,從而影響教師言行。
篇10
【關鍵詞】混合式教育 小組合作學習 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3-0045-03
在全球進入信息化的時代,網絡新媒體時刻影響著我們社會的發展。大多數醫科院校也緊跟時代步伐,建設各類醫學網絡課程,將網絡引入醫學教育中。事實上,這些醫學網絡教育課程因為自身的缺陷,并未成功地將網絡教育的優點帶入醫學教學之中,而逐步淪為為了使用網絡而使用網絡的教育模式,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尤其在臨床醫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中,陳舊不新穎的醫學網絡學習系統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使用欲望,也就失去了醫學網絡教育在互聯網時代服務學生的意義。
一 混合式教育在臨床醫學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作用
現代醫學生具有現代化和網絡化思維,傳統課堂教育刻板保守的特性已經不能滿足其對最新醫學知識和技術的需求。新媒體支撐下醫學網絡教育具有大量的高清圖片、高清影像資料,相比于傳統課堂中的課本,既對現代醫學生有著更強的吸引力,也賦予了醫學生對知識渴求的選擇性。
在醫科院校的教學實踐中,純粹的醫學網絡教育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一是現階段醫學網絡教育過度脫離課堂教育和書本教育,并沒有有效的監督和檢驗手段,無法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二是網絡教育成本較高,使很多院校無法提供大量資金建立自主的網絡教育平臺,而且人機交互落后,用戶體驗差,對移動端和多平臺支持不夠,給教師和學生的使用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三是教師群體對醫學網絡教育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對醫學網絡平臺的使用不夠頻繁,導致大量的平臺建設近似于荒廢,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各所醫科高校正在積極尋求對醫學生網絡教育的改革。
混合式教育,即Blending Learning,在吸收現代網絡技術的同時,并不完全拋棄傳統課堂教育和面對面的交流模式。簡而言之,就是運用多種教育思維和教育理念,達到提高效率和減弱負面因素的目的。
臨床醫學專業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生自發組織、自我管理的學習組織,對醫學生課外學習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采取的是扁平化管理方式,秉著人人參與的原則,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對醫學學習的參與程度。小組合作學習自發組織的模式使具有相同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能夠集思廣益,將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放到一個平臺中解決,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富有效率,小組合作學習對臨床醫學專業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現代新媒體支撐下的混合式教育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的特性以及對現代醫學生極具吸引力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正好迎合了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需求。對此,筆者以人體解剖學為例子進行混合式教育相關實踐研究,希望能總結出一套有效地吸收網絡教育優點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和規則。
二 混合式教育在人體解剖學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實踐探索
1.人體解剖學學習小組的基本情況
人體解剖學學習小組由南通大學醫學院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20名大一學生組成,歷時約一學期時間。
學習小組在線下每周舉行一次小組討論,每隔兩周進行一次學結,并不定期開展教學活動。小組的召集人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
2.前端分析
筆者通過資料查詢、問卷調查、小組試運行等方式確定了本小組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在征求了人體解剖教研室相關老師的意見之后,總結出相應前端分析的結構,下面以人體解剖學中的運動系統部分為例展示我們的分析結果(見表1)。
3.網絡支持環境分析
利用騰訊QQ軟件實現基于網絡的學習交流、主題討論、資源共享以及自主學習與小組協作學習等教學功能。
4.教學活動的設計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筆者圍繞學習目標和小組成員的反饋,根據相應的教學單元,設計了線下和線上互動的學習方式,并確定了教學活動的序列。下面以上肢骨及其連結為例。
在安排相關教學活動時,主要依據學習目標、小組成員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資源的特性,將適合線上學習的學習活動放到線上,將適合線下學習的項目放到線下。將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上傳到QQ群的群文件之中,這樣使小組成員前期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來選擇查看文檔,從而減少線下討論閱讀相關文檔的時間,充分體現線上學習的便捷性和移動性。而對于小組討論、階段測驗這樣的學習活動,筆者認為線下大家面對面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不適合在網上討論。因為線下活動有線上活動所不具備的嚴肅性,更適合醫學生的討論和交流(見表2)。
確定了流程之后,我們對教育單元的設計進行了具體的設計,包括對小組活動內容、相關資源、活動地點、討論形式等方面進行了設計。
5.相關的學習支持
第一,教師支持。在我們的小組學習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內容和大體方向由學生進行選擇。人體解剖教研室的教師參與小組學習,對小組學習進行指導、點評和監督,對同學們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及時通過反饋對小組學習進行調整。
第二,評價支持。在混合式學習中,因為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學習過程更加細致,傳統評價手段并不能達到其要求,純粹的網絡評價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對混合式學習應該采用傳統和網絡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來達到最好的效果。小組學習實踐中,在線上我們對小組成員的活躍性和其主持的相應網絡交流內容進行評價,在線下我們采用測試的模式對其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測,并在案例討論環節中對其表現做出相應點評。評測模式由教師測評、學生互評和自評組成,對綜合評價結果進行最后的統計。總而言之,在小組評價中,我們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方式進行評價,這符合混合式教育的特點。
三 混合式教育在人體解剖學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效果分析
在一個學期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基本上都能認真地參與線上和線下活動,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大多數學生表示,以前對自己的課余時間利用不夠,而在參加相關小組的活動之后和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如何在課外對人體解剖學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有了自己的理解。整個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激發,能夠順利地完成相應的任務。在小組討論環節中,小組成員的資料收集、知識歸納、口頭表述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整個學期的學習結束后,我們對小組成員進行了相應的調查,對結果進行統計。他們對整個小組學習過程的滿意度達到95%,對整個小組學習過程達到預期效果的人數占90%,在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中,整體達到優秀的學生占比為100%,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為了進一步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調查,我們擴大了調查范圍,對173名大一學生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在閱讀相關小組學習文檔資料和學習流程之后,表示感興趣的學生達到98.2%,表示符合自己對醫學課程學習預期的達到91.3%。可以說該學習模式對絕大部分醫學生是有吸引力的。
當然整個學習小組學習過程還是存在相應問題的,比如教師參與度不夠、線下學習時間選擇較為不易、部分成員任務完成效率不高等,我們收集了相應的反饋信息,并準備在下一期小組學習中進行改進。
四 總結
總體而言,混合式教育在臨床醫學小組合作學習中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其低成本、活動性強的特點是對課堂教育的良好補充。現階段臨床醫學教學改革逐步轉向PBL、CBL模式,筆者相信,混合式教育指導下的臨床醫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這種改革的一種良好載體,這種教學模式對激發學生自主性和培養合作素養是有好處的。
參考文獻
[1]齊建華、任傳忠.“小組學習,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在普通專科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中的實施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8(32)
[2]鐘志榮.基于QQ群平臺的混合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以《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J].價值工程,2010(19)
[3]何敬、尹斌亮、賴利旗.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學習模式研究――以“藏語常用語”專題學習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8)
- 上一篇:森林防火工作宣傳方案
- 下一篇: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