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范文
時間:2024-03-20 16:56: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具體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
學前教育,又稱幼兒教育,是指實施幼兒教育的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小學前的幼兒進行有計劃的教育,其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協調發展,為人小學接受小學階段的教育作好準備。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識基礎,具備基本的寫算能力,為接受更高一階段的教育做好準備的教育。初等教育是國家學制中的第一階段,又稱小學教育。我國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對6至12歲左右的兒童實施教育的普通小學;另一類是為未能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開辦的成人初等學校,主要是進行掃盲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識教育。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中等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分為初級中等教育和高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第一,現行的學校文化是一種缺乏教育思想的“行政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他強調:“如果你認為憑著什么特殊的行政工作的能力就可以領導好學校的話,那么你還是放棄當一個好校長的念頭吧。”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來審視我國的基礎教育,就會發現,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們的中小學最缺乏的是教育思想,最一般的學校領導——實際是“學校管理”——模式就是“行政模式”。因此,我要說,直到現在,在我國中小學,占統治地位的文化,是一種行政文化。隨著經濟社會改革越來越深入,市場經濟已經成為主導力量,我國的中小學校,尤其是沿海地區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正在發生變化,有教育思想的校長正在增多。因此,我們可以把現行的學校文化稱為“準行政文化”。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學校文化以現行中小學組織機構的設置和政府賦予學校的“級別”為基礎,而以學校管理和運行方式為其表現特征。現在學校的組織架構,完全比照于行政機關,是典型的科層制結構。而政府賦予學校及學校領導的“級別”則有(正副)廳級、處級、科級、股級等多個級別。而且這種現象還有擴大的趨勢。因為,在一些地區,不僅僅是省級“重點學校”而且連普通的中小學的正副校長也由市、區黨委直接任命了。而在不少縣(區),校長的“任期換屆制度”和“年限制度”,甚至還有“移校做官”制度正在成為一種“常規”。學校及其領導的行政級別制加上校長的黨委任命制,強化了校長的“行政領導”意識和“官本位”思想。以這種思想、意識為核心,借助于學校內部科層制組織設計,所以“行政方式”成為中小學極為普通的運行方式:“目標責任制、計劃、監督、檢查評比、總結表彰(或曰獎懲)、名次排隊”等等。因此,在我國,有教育思想的校長少之又少。因此,于光遠先生說,我國的中小學“不是教育思想錯了,而是沒有教育思想”。他還說,我國是“有教育行政,而無教育事業”。這話的確切中肯綮。在這樣的學校文化背景中,校長對學校的領導更多地依靠的是“科層制”本身所具有的權威,而能依靠自己的學問、學術領導學校的比例極少。這罪過當然不在校長,而在教育制度本身。因為在這種制度下,校長不僅不必有教育思想,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教學思想辦學,麻煩太多,風險太大。不過,正是這樣的學校文化,成為我國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的第一阻力。我反對“教師素質是課程改革的決定因素”的觀點,主要依據正在于此。與此同時,我還認為,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不是什么“更新教育觀念”,而是變革管理制度,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不是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嗎?
第二,現行學校文化,強調對教師外在控制,容易導致管理主義。
從“學校”的本質意義上講,它的運行和發展應該主要靠“領導”——價值觀、理念、目標、愿景等的引導——而不是管理。因為學校教育最根本的特性有兩個:一個是它的科學性,一個是它的藝術性。而教育科學不是可以明顯地具體化為“知識”的科學,它不能收集編輯為什么“教育手冊”,更不能程序化為操作技術。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管用的教育理論。至于教育的藝術特性,則其個性化、情景化的特征更強,在不少情況下,幾乎全靠教師的“靈感”。教育因不同教師的不同的個人秉賦、資質和不同的教育對象、教育情景而異。
根據教育的科學性、藝術性的特征,我認為,學校領導應該為教師創造寬松、自由的環境,以使教師的個人性格、風格、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換個角度說,學校應該使教師擁有充分的專業權利。
用這一標準審視現行的學校管理,就會發現多數學校最缺乏的恰恰是這樣的學校文化,而最普遍最常見的現象卻是過多的管理和控制,有不少學校已經走到了極端。
我所說的“管理主義”,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
(一)“技術——理性主義”是校長管理思想的核心。在這類校長看來,學校所有的工作都是“科學”的,都可以而且必須設立具體的標準和評價規范,都必須依據標準予以嚴格的過程監督和結果評價。而評價出來的“結果”必須量化為具體的數字,以便依據所得出的數字把教師分出優劣等級、名次順序。而且近年來,不少學校又發明了“動態化”的管理制度,教師中出現了什么既有制度管不住的新“問題”,學校便立即增補新的制度,結果是制度越定越多,無所不至其極,不少學校的管理制度都可以裝訂成“本”成“冊”甚至成“集”,直把教師限制得“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在這樣的學校,教師生活在“制度網絡”之中,他們形象地說:“只要來到學校,每一段時間,每一個空間,都有制度管著你!”這樣的管理,不僅極大地限制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給教師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且給教師增加了太多的無謂的負擔。如無限重復的計劃、總結、教案的書寫和作業批改、教研活動、政治學習……曾經有幾個學校的教師對我說,他們每學期之初僅各種各樣的計劃就達七、八項。有“計劃”就有“檢查”“總結”“評比”。因此,教師們疲于應付,不得不想出種種“對策”。
我認為,教育工作中,凡可以用數字計量的,都是最表層的非本質的工作,而那些無法計量的恰好是深層次的教育的內涵和本質。所以我國中小學中的“分數至上”、唯“升學率”以及種種形式主義等非教育、反教育現象才能夠長興不衰,而真正有教育內涵和文化特色的學校則極其罕見。
(二)“心理權威”是學校領導的主要權威來源。不少校長認為,人都是有需求的,滿足了教師們的需求欲望,教師們就會付出相應的勞動。因此,為了“調動教師積極性”,許多學校不僅建立了非常完備的規章制度,而且將所有的規章制度都賦予“獎懲”的功能,教師們的所有工作都與其“榮譽”或“物質利益”掛鉤,把教師當做只是為了獲得一片面包或一句贊揚而工作的可憐蟲。我曾經參加了一個學校的管理現場會,“學習”它的連教案、上課、辦公等方面情況的檢查都要轉化為“獎金”的經驗。但后來我連續幾次接觸到這個學校的教師,其境界之低令人驚訝。
凡“心理權威”統治的學校,必然產生三個主要問題:1.教育事業本身失去了吸引力,物質或榮譽“引誘”成為主要的管理手段。2.凡有報酬的工作人們才愿意去做,而沒有進入制度之中,不能得到“報酬”的事情,即使很重要,人們也不情愿去做。3.直接導致了“功利主義”,使人熄滅了高層次追求的精神之火。
(三)校長易染上“責任病毒”。在“管理主義”盛興的地方,連教育素養并不怎么樣的學校領導,都可能自認為是專業權威,都想要求教師們“一切行動聽指揮”,而那些教育素養(更多的是“教學能力”)較好的學校領導,就更容易沾染上“責任過重”的“病毒”(彼得·圣吉語)。
當蘇霍姆林斯基的“校長應該是教師的教師”的思想傳播開之后,頗有一些業務上“內行”的校長喜歡以“教師的教師”自居。凡教學業務工作,他都要親自制定出“操作標準”,諸如教案的寫法、課堂的環節、聽課的記錄、評課的步驟等等,細致入微,不允許教師有些許違背。
這樣的校長,其實是在以一人之頭腦、智慧代替眾人的頭腦、智慧,其管理效果如何,自在可預料之中。我就接觸過省內的三個這樣的校長,其本人的學問學識的確可以用“學者”二字當之,但遺憾的是,他們硬是把很好的學校給搞死搞垮了。這樣的校長是“武大郎開店——不允許有個子高的”。用梁曉聲先生的兩句話形容這樣的學校文化極為恰當:“大樹底下無美草,傷多陰也;高山之巔無美木,傷多陽也。”
第三,現行的學校文化,是一種封閉保守、拒絕發展的文化。
在基礎教育改革之中,我們有一種深刻的體驗,就是人們對改革的理論理念,說起來沒有人不認為很好,但到了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卻幾乎沒有人拿這種理論、理念當回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價值觀,就是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扎下根來。根本原因,就是現行的學校文化的根本特性是封閉保守的,他排斥任何先進的文化。
篇3
一、強化基礎知識教育,提高整體知識水平
教育就是一場接力賽,一棒接不好,可能滿盤皆輸。但,只要后面的接棒者能奮起直追,也有勝算的機會,至少不會輸得很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方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國實行的“九義”教育,小學畢業即意味著直升初中,接力棒傳到了初中教師手中。由于農村小學很多學校盲目跟從減負及其他多種因素影響,使得大部分小學畢業生整體水平較低,聽、說、讀、寫的能力用駭人聽聞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許多學生識字少,拼音不會拼,字跡潦草,筆順不正確,作文不會寫等!本地多所初中在升入七年級后,多年來都堅持要進行一次基礎知識摸底考試,結果是語數總分達120分的只占了一小部分!不能不令人扼腕啊!
輸在起跑線并不可怕,關鍵得知道奮起直追。這就要學生、老師都要敢于磨礪,一方面學生要覺醒揚鞭策馬,做到溫故——把小學落下的知識及早補上,學新——把初中的新內容掌握,另一方面學校開設針對基礎薄弱學生的課程,適當點撥,找到適合各自的學習方法,提高效率,做到不舍不棄,這根接力棒就能跑好!
對于學習動機不強,確實無心學習的農村中學生,教師應努力使這些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發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不至于落得腦袋空空,游手好閑!
二、思想道德教育要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
在農村初中,故意破壞公物、脆弱、冷漠、自私、不思進取、缺乏憂患意識、沉迷網絡、抽煙喝酒、早戀等等,這些思想道德、心理問題的缺失和錯位是常見的、普遍的現象。
因此,在教育理念上,要實現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構建起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符合農村初中學生特點的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加強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常懷感恩之心是一個人素質體現,也是人之常情。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對大自然的認同。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懂得回報。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由衷發出欽佩!只要學生胸中常懷感恩之心,就能溫暖、自信、堅定、善良常伴。最終達到知恩、感恩,進而施恩、報恩,健全人格。
立足農村初中實際,實施多元化評價機制。評價一位好老師,不僅要看教學成績,更要看所教學生的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狀況。機制要積極引導教師認真、耐心、科學地教育每一位學生,努力和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誠信、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樹立完美形象,感染每一位學生,因為老師的言行會給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提高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給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不但要會運用網絡,還要會甄別,迅速及時準確掌握一些典型案例,適時應用于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
三、把法制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體系中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轉型進程速度的加快,青少年犯罪問題也日益嚴重,特別是農村青少年犯罪問題更令人堪憂。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教育制度存在缺陷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無知、空虛,源于他們不學法,導致不畏法、不守法,甚至違法犯罪!這與農村初中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關系密切。
“嫩枝易直也易折”,初中生正處于人的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由于現行的教育制度存在缺陷,客觀上為缺點較多的青少年走向違法犯罪創造了條件。多數青少年犯罪雖然不是在校期間,但他們犯罪意識潛伏期仍在學校。所以,我們應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為青少年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素質教育質量不能只看其升學率,還應當看失學率、違法率、犯罪率。農村初中應當將法制教育真正納入教學計劃,將學校法制教育的好壞納入學校的評價體系,評價一個學校;學校應設立專門的組織或機構、聘任從事法制教育的專職或兼職老師授課,結合常見多發的青少年犯罪,對不同年齡的青少年進行有針對性預防犯罪教育,使每一個學生在接受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接受專業化的法制教育,并逐步養成知法守法的良好習慣。
四、要促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整體化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雖然教育起始于家庭,但學校教育是主體,社會教育反過來影響和制約學校教育。因此,學校還需促進三項教育整體化,才能很好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鞏固各項教育成果。
篇4
看他的童話長大的我們都已經長大成人,“鄭淵潔叔叔”還在寫童話,他一個人把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經營了20年。
十年前,他斷絕了與媒體及作家圈的往來,居于遠離喧鬧的地方,讓兒子棄校歸家,自己教育。兒子初長成,他也開始在媒體活躍。
記者面前的鄭淵潔,活像個大孩子,在提起自己的兩個寶貝時,更是陶醉得沒邊兒了,愈發忘形起來。據他透露:他一直管兒子叫“哥”,因為兒子亞旗1983年出生,比《童話大王》大兩歲,所以他這個“童話大王”就要認“小”。
別看老鄭對倆小鄭愛得沒心沒肺似的,但他對生活有獨特的判斷力,是他通過自身思考得來的思想,思考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還有傳統教育觀念的不合理。他對子女最著名的論調,就是“孩子永遠是對的”,“鼓勵可以把白癡變成天才”,“要把孩子往死里夸”。
眾所周知,鄭亞旗在小學畢業之后,鄭淵潔就沒讓他再去學校,而是自編400余萬字的教材,在家自已教。他對兒子的鼓勵遍布其人生各個領哉,所謂“廣種播收”,“總會有長處被激發出來吧”。
現在,鄭淵潔和兒子變為合作伙伴,在兒子的攛掇下,鄭氏童話在今年出了漫畫版、《皮皮魯》畫報,兒子是主編,他是總撰稿。并將從7月起,讓《童話大王》變為半月刊,上半月為文字版,下半月為漫畫版。
記者:聽你兒子說,你好象有鼓勵人的“愛好”。
鄭淵潔:這源于我自己的親身體驗。我第一次作文被老師表揚,是在小學二年級,從那時開始我就有一個錯覺,以為全世界我寫的東西最好。大量實踐證明:忠言其實都是悅耳的,鼓勵就是頂級的忠言。而兒子目前看來“長勢喜人”,他是北京一家媒體的網絡總監,一點也不比上過大學的孩子差。
記者:你反對現行的教育制度?
鄭淵潔:不,正相反,在對女兒亞飛的教育過程中,我從未有過也讓她輟學回家的打算--亞飛今年5歲,對考試有種狂熱,我會讓她一直讀下去,按照她自己的說法,要讀到博士。我計劃以亞飛每天的學校經歷為素材,寫一部日記體文學著作,全面記錄、分析我國學校教育的“長處”。
記者:你總能保持一顆童心,是受孩子的影響?
鄭淵潔:又正相反,兒女的童心是我的功勞,遺傳的功勞。我的心理年齡現在只有6歲,所以為人處事很幼稚。而且我的年齡好像在倒著走,去年我的心理年齡是7歲。
篇5
中國《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不應受財產狀況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但是,這種原則性規定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資源緊缺、地方保護、身份歧視、教學評價指標不合理等負面因素,致使從地方到中央的習慣做法、政策、法規甚至法律本身都存在相當程度的不公平,平等原則沒有很好地貫徹到具體的制度中。教育不公問題作為城市病的一種,囊括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教育機構的身份歧視、對學生的身份歧視、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高考戶籍限制等教育不公平現象。對于隨遷子女來說,現行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在明示的基本原則上,都是利好的,但具體制度規范往往是不利的。隨遷子女群體相對來說是個新生事物,現行的主要教育法律法規產生于限制遷徙的宏觀制度背景,立法滯后。過去的體制是城鄉二元分割,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雖然近期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補償和特殊關照隨遷子女的教育政策,但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對隨遷子女教育不公平這一現實。對現行教育制度進行分析總結并對照隨遷子女群體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其顯現出來的缺陷主要有:(一)小學屬地管理,資源優先滿足本地學生,對于隨遷子女就近入學沒有強制性的責任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于隨遷子女入學作出了強制性規定,目前已經不是問題,但是對于“就近入學”的小學生就學原則卻難以落實。在學位不足的情況下,隨遷子女往往被作為最后考慮的群體而無法就近入學,導致他們上學穿過幾條交通主干道、坐公交車十幾站的都有,嚴重影響了學習時間和人身安全。如某行政村小學在優先解決完本村戶籍生和買房戶的子女入學后,剩余的招生名額拿出來供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抓鬮。該學區教育負責人連續幾年呼吁新建學校或者擴容改造,由于籌集資金問題難以解決而未被上級批準。教育資源配置對受教育人口波峰波谷的適應能力不足長期難以改觀,主要是決策者沒有承擔不良決策責任的風險,缺乏解決問題的動力。以北京為例,2010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是41萬多人,2011年9月份的統計是48萬多人,2012年將近61萬人,到2015年預計會達到85萬人,因為義務教育的款項是按照戶籍所在地在劃撥,確實給北京的學校造成了很大壓力,也給隨遷子女就近入學造成了障礙。(二)教學評價以升學率、學習成績為最重要標準,導致隨遷子女在學校內部遭遇種種歧視有些學生經歷千辛萬苦,甚至是繳納了不菲的贊助費以后,進入教學條件相對較好的公立學校,由于難以融入學校的教育大環境,不得不再次回流到教學條件比較差的民辦學校。有些學生則被勸說轉學、退學,有些學生被迫留級。(三)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均衡分配的力度太小,無規定均衡分配漸進的時間表,也無規定針對規避政策行為的應對措施比如一些優質高中按照政策要求拿出一定比例招生指標分配到各個初中以后,仍然要求按照考試成績擇優錄取,一些教學質量差的學校因為沒有學生通過考試,指標就被調劑走了。以上種種制度偏差和規避行為,導致隨遷子女對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的享用極度匱乏,從而影響到其對高一級教育階段的選擇范圍,也間接決定了這一群體走向社會所可能定位的階層局限,導致社會階層固化。(四)戶籍藩籬導致一些城市抵制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和中考,給該群體造成難以逾越的障礙這一顯而易見的不公平由于有舊制度的撐腰,甚至造成了民間沖突,城市原住民與城市移民之間因為教育利益之爭而走上大街引發街頭事件,在網絡上更是兩軍對壘,劍拔弩張。比如占海特事件,隨遷子女一方呼吁教育平等,要求異地中考和高考權利,原住民一方要求制度因循守舊,拒絕城市移民的要求,繼續獨享優質教育資源①。目前中國大學招生中對當地考生投放了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名額,如39所國家“985工程”重點大學的招生名額即是如此,北京近幾年的高考錄取率都在80%以上,而作為生源大省的河南卻一直都在80%以下,這既凸顯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又加劇了隨遷子女考生與本地考生的教育利益沖突。(五)對于民辦學校的歧視性待遇導致民辦學校難以留住人才,教師流動頻繁如民辦學校登記為“民辦非企業”性質,教師退休待遇與企業相同,教師在崗待遇也不如公辦學校,引起教師對前途的憂慮,造成對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據調查,河南某市民辦學校流動年輕教師占該市全部流動教師的45%,他們既是民辦學校教師的主流,也是流動教師的主流。教師的頻繁流動,使其無法全身心投入教學,導致民辦學校教育質量難以提高,而民辦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隨遷子女。
二、可資借鑒的當代主流教育平等理論
教育平等理論主要闡釋教育公平與教育平等的內涵、分類與關系。概括來說,教育公平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橫向的公平,即受教育權的平等。每個人都擁有與他人相同的受教育權利,包括過程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其二是縱向的平等,就是有差別的平等。教育本身應當使人們獲得改善自身境遇的機會,應當將教育作為“補償利益”的方式,彌補經濟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問題。教育公平實質上是人們對既存教育利益,諸如教育機會、教育資源等的分配是否合理,以及這一分配方式產生的原因和標準等的價值判斷。以上橫向的公平和縱向的平等,也可以表述為均等性公平和非均等性公平。均等性公平是指平等地對待相同者,是一種橫向的、水平的和平均的公平;非均等性公平是指縱向的、垂直的和不均等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對待不同者。對于教育資源配置來說,這兩種公平要同時兼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均等性公平主要用于評價基于身份、能力方面的非歧視分配,反映的是人格平等和機會均等。非均等性公平主要用于評價基于地區、群體、個體差距方面的補差性分配,反映的是人道關照和歷史性補償。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哪一種公平,都不應該被理想化、絕對化和表面化,所謂公平,是基本公平,是相對公平,是實質公平。
三、隨遷子女受教育權保護制度的建構
篇6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現狀分析;基本對策
教師專業化是促進我國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的必然走向。因此,如何提出科學、合理的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評價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是所有評價中比較難做的,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專業化評價的特殊性,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對當前教師專業化評價體系的看法
大部分教師重視專業化評價體制對自身進行評價的效果、方法及合理性。她們能夠通過日常工作的經歷和體驗得到一定的對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的認同或者異議,也能夠對該體制進行理性和客觀評價。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教師對于現有的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是不滿意的。如果評價體制沒有年齡的區分,把所有不同年齡和教齡的教師放到統一的標準中進行比對和評價,那么評價結果必然會存在不公平的現象,這也必然會導致挫傷青年教師工作熱情和自信心等不良結果。絕大部分教師對于自身因素對專業化發展的制約是有很深的認識的。因此,在教師專業化評價體系中,我們不應該忽略“自我評價”這一重要環節。
我國現有的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在很多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2.現行教師專業化評價體系的現狀
目前的教師專業化評價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基本上是為確定教師晉升或獎懲為目的的,未對教師專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工作績效評價是對教師發展的主要評價、面向過去的總結性的評價、非綜合性的片面性的評價、為職稱晉升和獎懲而評價、評價無視個性,只有統一要求、現行的教師專業化評價受制于學校管理措施。
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評價的繁復性,在評價過程中,由于重操作、統計、排序,現行的評價體制體在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作為在一個現代教育制度下,現行的專業化評價體制不夠健全,評價體制過于片面。二是評價的區分度形同虛設。三是教師專業化評價結果與教師專業素質二者之間的不一致性。四是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關注教學實際不夠,不能完全尊重教師發展個性,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評價的方法上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主要體現為評價方法過于簡單。現行評價體制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主要是通過課堂活動互動情況或學生的測評情況以及教師參加教學評比的獲獎情況來進行完成的。那么如此重要的評價結果卻只是通過這些簡單的評價方式而取得,這樣的評價方法是否可以真實、客觀地反映出教師的專業化素質呢?在調查中發現,教師普遍認為通過這種評價方法得出的評價結果只能作為教師專業素質的參考,更有甚者可能會挫傷教師的工作熱情。
現行的教師評價體制只注重形式化或過于追求量化,用看似公平,實則僵硬的尺度來評價個性不同的教師,教師作為評價客體,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為這種尺度所羈絆,失去了自己的獨特個性與風采,當然也就缺乏了評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使評價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其激勵、促進教師成長的作用。
3.現行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的綜合分析。
教師專業化評價在內容上主要側重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育科研、教學結果的評價,對教師的專業情意、倫理和人格方面的評價少而簡單;整體評價上還往往側重于量性的評價,質性的評價過少,而且質性評價難以把握。
現行教師專業化評價體系的評價還主要著眼于教師的過去,對指引教師成長的發展性評價比重少;對指向教師未來發展的發展性評價,方式還比較單一,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引領性評價過少。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出現的不可控和人為因素,影響了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更多的注意了他評及教學的結果,而在教師自我評價上缺乏內在的自我需求、自我激勵機制。評價缺乏區分性,特別是對青年教師的關注度不夠,激勵性不強,缺乏相應的評價機制促使他們自主實現自身發展。缺少診斷和矯正機制,評價強調的是選拔和甄別功能,而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和發展功能。
4.現行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的分析啟示
臻于以上情況分析,在構建新的教師專業化評價機制時應該側重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評價要有區分性,注重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劃分。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其階段性,在不同的階段有其不同的特征。要充分維護教師的專業權力,教師擁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決策的權力,是衡量教師專業化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我國,過去人們習慣于從義務的角度去規范教師,而較少思考或研究在教師的職業工作中應該享有的權利,尤其是作為專業人員的權利。
在運用定量方法開展教師專業評價的同時,還要采用定性方法,這樣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師的實際情況,更有利于給教師一個切合實際的評價。對于教師而言,特別是對于年輕教師,他們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骨干和未來,他們的發展,也將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未來,因此,年輕教師不能一味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自身全面發展上有所規劃。可以說,什么樣的教師評價體制能夠更加符合教師工作的職業特點和心理特點,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全面性,這是值得大家認真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評價還要有診斷性和激勵性,教師專業化評價才能更符合實際,真正促進教師發展。也就是說,對教師進行專業化評價,其結果并不只是判斷一位教師過去工作的成敗,而更重要的意義是指明教師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從而促進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
不可否認,在我們的實際工作當中,影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如自身的發展目標是否明確,學校是否為教師提供了繼續學習的機會,教師是否具有自我提高的意識等,而教師專業化評價體制則是諸多因素當中影響力最為明顯的一個。評價結果直接影響教師的情緒乃至工作態度,因此,我們只有建立起更科學、更有效的評價體制,才能使評價結果信服于人,才能真正起到為教師指明方向、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作用。
總之,教育作為一項事業,指導教師工作的只能是先進的教育科學理念,教師的思想有多遠,教育的道路就有多寬,學生的素質就會有多高,社會的進步就有多迅速,人類就有多文明。教師的思想決定人類前進的步伐,而就現實來看,環顧我們周圍,有思想的教師又有多少?因此,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外部因素就是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作者單位:北華大學師范分院)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參考文獻:
[1] 劉紅斌;從教師專業化到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2] 蔣艷;教師專業發展芻議[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01期
[3] 孫杰;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年第01期
[4] 張莉;教師職業社會化與教師專業發展[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03期
[5] 劉永林;教師“專業自主性”缺失的歸因與策略選擇[J]教育導刊2006年第09期
[6] 劉俊;以評價為杠桿推動教師專業發展[J]人民教育2008年11期
篇7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補習;家庭因素;個人因素
小學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懵懂時期,各方面都不成熟,而且缺少社會經驗,很容易受他人影響。為使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必須伴有良好的教育。在這一階段,家庭對孩子影響較大,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非凡的意義,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性格、道德、修養、智力等方面有著深遠影響。父母除了扮演撫養者的角色,還應發揮一個教育者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但由于諸多因素,許多父母并沒有扮演好教育者這個角色,小學生之所以參加課外補習,很大一部分原因直接來自于家庭。
1 家庭因素
1.1競爭意識
當前社會復雜多變,經濟和技術都在迅速發展,各種壓力隨之而來,學校教育的競爭也有所加劇。從當前的競爭狀況來看,競爭壓力已呈現出低齡化的發展趨勢,許多家長都認為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長大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會。社會競爭壓力是其一,其二便是現行的教育制度。雖然國家呼吁實行素質教育,但多數學校還是以分數為衡量學生能力的標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并沒有得到廣泛實施,仍有些一流大學偏向精英化,家長都盼著自己的孩子成才,能夠考上重點學校,以至于選擇課外補習這一方法,使孩子能夠獲得更多知識,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出人頭地,在競爭中為自己創造有利條件。
1.2從眾心理
這種現象在鄉村地區尤為嚴重,由于文化素質較低,許多家長對當前教育狀況認識不清,也很少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規律,對其興趣更是缺乏了解。當看到有家長鼓勵自己的孩子參加課外補習時,便認為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去,就會與其有很大的差距,會失去很多,所以也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報名參加。其實,有部分家長對課外補習都不了解,而且在教育學習方面并沒有自己的主見,總是亦步亦趨,這是種從眾心理。還有少數家長認為有比沒有要好,參加補習班總會有收獲,對孩子來說并不吃虧,多少能學點知識。
1.3代償和虛榮心理
還有一種很現實的情況,即少數家長存在虛榮心理,到處都以自己的孩子為驕傲,常跟其他孩子比較,由于期待過高,只能給孩子施加壓力,盡快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要借助課外補習來提高孩子的知識水平和成績。此外,有些家長將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延續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分、是否感興趣,就將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給了孩子,嚴重地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
1.4缺少看管時間
現在很多家長為了生計都要外出打工,或由于平時工作繁忙,幾乎騰不出太多時間照看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逐漸減少,而小學生年齡過小,各方面都不成熟,若長時間呆在家里,很有可能會荒廢學業,而且獨自在家無人照顧,可能會出現意外,若去參加輔導班,人身安全有所保障,同時還能學習更多知識。
2 學生個人因素
2.1主動參加
凡事皆有利有弊,課外補習其實也有很多積極作用,對那些成績優良的小學生來說,由于熱愛學習,他們往往會主動參加課外補習,依靠補習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增長見識,在與別人的交流中還能夠培養交際能力,在選擇補習時,他們對補習是熱愛的,并且是有目的的,在補習中他們能夠獲得樂趣和自己想要的。此外,學校教育雖然比較正規,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教育精英化等現象,而且學校也很難照顧到每一個人的喜好和心理,對一些有特殊愛好的學生可能無法滿足其要求,在學校很是壓抑,通過補習班能夠做自己想做的,如歌舞等才藝補習等,有了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去參加課外補習了。
2.2缺少主見
然而對大部分小學生來說,參加補習班都是被逼的,由于年齡尚小,思想不成熟,他們在很多問題上都沒有自己的見解,許多事都是父母一手操辦,自己只需要執行就夠了。而且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認識和規劃,也很少深入挖掘自己的興趣所在,常常表現出的就是無可無不可的矛盾,認為參加也行,不參加也行,最終多半還是選擇聽從父母的安排。
3 結束語
近些年來,小學生參加課外補習已是司空見慣,這種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可能是孩子本身需要,可能是父母的強迫,但任何事情超過一定量都會出現負作用,因為課堂與補習課或補習班有很大不同,長此以往,課外補習會降低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同時補習費用往往是很高的,很容易帶來家庭負擔,最后,還有可能強化教育的不公平。
參考文獻:
[1]張俊梅.義務教育階段課外補習歸因分析[J].青春歲月,2011,27(20):187-189
篇8
論文關鍵詞:“韓寒現象” “全面發展” “平均發展” “完人邏輯” “素質教育”
論文摘 要:從“韓寒現象”發現教育本身存在與當前信息社會不適應的弊端:教育模式過于工業化,以“平均發展”代替“全面發展”,用“完人邏輯”代替“素質教育”。教育要科學發展就應該在“全面發展”與“自由發展”之間尋找支點、尋找平衡。
韓寒,原為上海市重點中學松江二中高一年級的一名學生,嗜好文學創作。韓寒讀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學《彎彎的月亮》和《書店》就分別刊登在《少年文藝》上了。1999年,在全國中學生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中,高一學生韓寒的《杯中窺人》榮獲一等獎。2000年,他再次參賽,《穿著棉襖洗澡》一文以文筆流暢、思想深刻,受到了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二等獎。同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萬字的長篇小說——《三重門》。該書剛一發行即銷售一空,上市至今據說已突破100萬冊。小小年紀的韓寒,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的確不簡單。但同時糟糕的是,1999年他因考試7門課亮紅燈,不得不留級重讀高一。2000年期末考試再次7門功課亮紅燈,只好辦理了休學手續在家休學。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第一本文集《零下一度》出版時,這位春風得意的“偏才少年”又不得不為考試所困——考駕照時交通規則筆試又不及格。
對于“韓寒現象”,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有兩點我們必須注意:
首先,韓寒是成功的,而且這種成功是顯而易見的。韓寒的作品很受讀者歡迎。其次,韓寒與現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存在激烈的矛盾也是客觀存在的。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沖突,責任不單單在韓寒方面。我們教育本身確實也存在不少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模式過于工業化
統一時間,統一內容,統一目標,統一方法,高度的統一導致高度的封閉,學生的個性被禁錮在單一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多年來,我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僅僅是:在54平方米的教室(空間),用若干個45分鐘(時間),學習一百多篇課文和高度濃縮了的語文知識(內容)。學生始終跳不出我們為之設計的語文教學的怪圈。我們不僅做了許多徒勞無功的傻事,而且還做了許多妨礙學生個性發展的錯事。那么語文教學效率怎么能不低?”(余蕾《課內外銜接語文能力訓練實驗的思考》)
青年學者楊東平從教育體制上分析了“韓寒現象”,認為這是學校教育中“全面發展”教育的目標和統一標準與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特長之間發生的激烈沖突。教育工業化的模式磨滅了學生的個性,壓抑了學生的興趣。
二、以“平均發展”代替“全面發展”
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就曾兩次展開過討論,學校教育中的確存在著將“全面發展”誤解為“平均發展”的問題,80年代的討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并非純粹教育理論,認為“和諧發展”提法更可取,因為“全面發展”是一個極其美好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標,但由于過于高遠而不易操作。可是往往我們的學校強調更多的是“全面發展”,這種過度強調就等于強調了“平均發展”。
三、用“完人邏輯”代替“素質教育”
在教育實踐中,特別是在教育評價中“完人邏輯”屢見不鮮,這種“完人邏輯”反映在教育目標上,它習慣于把學生學習的榜樣塑造成“超人”“完人”。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常常把這種美好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雖然心思是好的,可是這恰恰磨滅了學生最寶貴的個性品質。
現代教育越來越凸顯“全面發展”與“自由發展”之間的矛盾。韓寒現象所暴露出來的矛盾恰恰也是“全面發展”與“自由發展”的矛盾。在提倡教育科學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在“個性發展”與“自由發展”之間尋找平衡點:
1.擺脫工業化教育模式,重視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更強調“揚長”,強調讓學生主動發展,素質教育更適合培養創造型人才。大規模培養學生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需建立相應的制度規范、培養目標、質量標準,這是必須的。然而,學生是活的,世界上沒有一個相同的人,因而必須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的學校教育無疑應當更為靈活、開放和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
2.正確把握“全面發展”的含義,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全面發展”作為國家的教育方針沒有錯,可是這樣一個極其美好的最高理想,由于過于高遠而常常走偏為“平均發展”。學校教育中這種“求全責備”“平均主義”的代價,對于優秀人才而言,是會損害其個性和創造性的,對于眾多“偏科”或有特殊才能的人而言,則被阻斷了成才之路。今天看來,提倡“個性發展”可能是更為恰當、更有現實針對性的提法。
3.更新觀念,以人為本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所以以人為本對教育來說尤為重要。教育是師生雙方合作完成的事,而學習則主要依賴于學生自己,教師在課堂上應當盡可能多地把時間讓給學生,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以彈性,有彈性才有自由;給學生以選擇,有選擇才有特長;給學生以興趣,有興趣才有創新。要努力還給學生自主的權利,徹底摒棄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陳腐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質疑、調查、討論、交流、探究,努力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思考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因為明天,他們是國家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創新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蔡偉.“80后”現象的教育思考.中國教育,2005(1).
篇9
關鍵詞:職工教育 其他教育階段 關系
1、從職業教育的觀點來看職工教育
職業教育,小學開始就有從事文體技藝的職業學習教育,隨著初中后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職業學校教育的建立、健全,使職業教育得到了進步擴展,形成了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是從教育內容上強調教育行為,他包含了職前、職中(在職,即職工教育)和職后教育(老年教育)。它跨越時段最多,歷時最長。職工教育僅是職業教育中的某個時段。(見圖表1)
職業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施以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訓練。職業教育的重點在“就業前”和“學校”的教育。而職工教育強調的是“在職”和“結合實際的教育”。應該說:職業教育從教育時段上涵蓋了職工教育,在職業和專業上雖未能全部覆蓋職工教育,但也包括了其大部內容。1996年9月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為職業教育得以順利開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2、從成人教育的觀點來看職工教育
我國在1949年就提出“要加強對勞動者的業余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就是以在職職工為培養對象的成人教育。隨著成人教育和職工教育的并提,就把成人教育和職工教育混淆在了一起。在眾多院校掛出“XXX成人教育學院”的牌子后,成人教育就更顯正規化。成人教育,它與職業教育在時段上相近(見圖表1),強調的是成人之后的教育。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以成人的方式指導教育的過程,它也涵蓋了職工教育,比職業教育少了18周歲前的一些時段。它是從人的成熟度的觀點概括教育行為,為其提供的各級各類教育,他在教育時段上包涵了18周歲后的高等教育和60歲退休后的老年教育。成人教育雖然沒有立法的支撐,但在《教育法》中規定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在教育部的機構中由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來主抓。
成人教育與職工教育的差別是成人教育強調人的認知、自覺能力和社會性以及非正規性,而職工教育是在此框架內特別強調與專業崗位結合的能力提升教育。
3、從繼續教育的觀點來看職工教育
繼續教育是指已經脫離正規教育,并參加工作和負有成人責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種各樣的教育。他跨越兩個教育時段(見圖表1)。包含了不在職教育和職后教育(即退休后的老年教育)。繼續教育的施教主體是“XXX繼續教育學院”。繼續教育的對象是專業技術人員。目的是使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得到增新、補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創造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他強調的是在某些教育階段之后的“繼續”,不考慮是否“在職”的教育。
職工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在職職工,包括管理干部、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勞動者。其施教主體按其施教對象不同有不同的選擇。
一是管理干部教育培訓。依靠行業的黨校、干部學校和地方行政學院進行。主要是培養領導決策能力和規范管理能力,努力提升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能力。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應由工作單位結合崗位實際與“繼續教育學院”溝通制定教育培訓方案,行業主管部門審定后,由“繼續教育學院”實施。通過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使科技創新與個人發展相適應的培養和訓練得到加強。重點是努力提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得到增新、補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創造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三是技能勞動者的職業培訓。依靠行業內的單位、企業聯合共建教育培訓機構,加強與行業內單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設施、設備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其重點是以本單位的實際工作為主體,以需求為導向,以改善知識結構、加快提升崗位技能為目的,按照職業技能規范要求,大力開展對行業領域技能勞動者的崗位教育培訓。
4、從終身教育的時段來看職工教育
終身教育理論自確立以來,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目前許多國家的政府把終身教育作為本國的教育改革的總目標,努力把終身教育納入規范化渠道,并以終身教育的原則來改組、設計自己的國民教育體系,試圖建立一個從幼兒園到老年大學和從家庭教育到企業教育,全面實施終身教育的大系統。雖然各國在終身教育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來看,終身教育在世界各國都還處于實踐階段,現在還沒有哪個國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終身教育制度。甚至迄今為止也沒有統一的權威性定論。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即都認為終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種教育的總和。其特點是終身性、全民性、廣泛性、靈活性和實用性。以終身教育理念來分析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不難看出,終身教育涵蓋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職工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老年教育等等全部教育。職工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我們強調的職工教育是對在職員工,針對工作崗位技能需要進行知識更新、補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教育。職工教育既有成人教育的屬性,又有職業教育的特點,還與繼續教育相似。它屬于終身教育的范疇,其具有廣泛性、靈活性和實用性的特點。
篇10
本文就信息技術教育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內容的整合
現在我們使用的數學教材,以現實的生活舉例,這樣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還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
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代表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的收視率……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還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我們正是這樣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來的,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形式的整合
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化整合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基于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冊《十進制計數法》《數的產生》時,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性強等特性,促進教育制度的革新,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當前與時代的發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比,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看來是刻不容緩的。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節課時,我們安排了課堂練習。練習中,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但使學生很快地了解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中,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再是一個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與學習的主導者,他將成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探索活動的輔導者與支持者。
- 上一篇:中小學教師職業教育道德
- 下一篇:生態環保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