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培訓方案范文

時間:2024-03-18 18:0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民培訓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民培訓方案

篇1

一、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二屆十次全會、農村工作會議和市二屆人大六次會議精神,堅持“培訓提高,轉移輸出,回引創業”的工作思路,面向市場需求和農業產業化要求,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務工人員夜校培訓,使農民掌握1至2門適用技術、市場競爭力和轉移就業能力不斷增強、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為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用的原則。根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際需要,因地制宜開展用得著、能賺錢的適用技能培訓,確保農民素質穩步提高,增加群眾收入。

2.堅持因材施教,分類培訓的原則。根據農村勞動力的性別、文化、年齡、務工需求等分別進行摸底統計,因材施教,開展分類分層培訓。

3.堅持形式多樣,方便群眾的原則。深入村組宣傳發動,采取集中辦班、發放學習資料、廣播、板報等各種有效形式組織培訓,就地就近方便群眾。

4.堅持適應市場,注重引導的原則。結合用工企業需求,大力開展引導性培訓和技能訂單培訓,有針對性地做好就業指導、跟蹤維權等服務。

(三)工作目標。

2017年,開展務工人員夜校培訓試點,實現每戶農戶有1名勞動力參加培訓,全鄉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以上。計劃培訓800人次,其中,務工技能培訓260人次,;務工引導性培訓400人次,經營能人、種養業能手培訓140人次。

二、培訓時間、內容與方式

(一)培訓時間。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

(二)培訓內容。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自愿擇業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對年滿16周歲至50周歲的農村勞動力,開展種植,養殖等各種技能培訓。同時,著力抓好經營能人、種養業帶頭人的適用技術培訓。

(三)培訓方式。按現有農村勞動力資源和市場需求,以提高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為目的,增強夜校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采取多種方式,就近組織農民集中在鄉村夜校開展務工培訓,培訓后建立完善培訓就業臺帳。

(四)教材編寫。培訓教材由參與夜校培訓項目實施的培訓機構按農民所需的技能培訓要求,組織專業人員編寫,培訓時做到培訓人員人手1冊。

(五)課程設置。根據培訓內容確定培訓課時,力爭使每一位參學人員學懂、學會、能運用,其中,理論知識占1/3,實踐操作占2/3;經營能手、種養業能人的培訓,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2017年的務工人員夜校培訓,是黨委、政府承諾辦理的惠民實事之一。各村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及時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各村專職老師不少于6人,建立教師使用庫,不少于30人。師資力量由村干部、駐村干部、鄉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各村致富帶頭人中產生。各夜校校長協調各方力量,落實各項措施,確保夜校培訓的資金、師資、設備、人員到位,力求舉辦一期、成功一期,培訓一批、轉移一批,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確保圓滿完成年度工作目標任務。鄉、村兩級要切實做好務工人員夜校培訓的宣傳發動工作,做好不同工種、不同專業學習人員的組織和轉移輸送等工作,確保務工人員夜校培訓取得實效。

(二)明確工作責任。

各村負責整個夜校培訓的組織、實施和協調工作。包括培訓方案的撰寫、申報及師資的整合、引導性培訓教材的編寫、培訓設備的詢價和購置、培訓工作的檢查驗收等。負責對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進行監督,參與培訓設備的詢價和購置。負責夜校培訓工作的宣傳發動、組織務工人員參加培訓,并做好培訓場所的安排、布置;協助做好培訓設備的詢價、購置及相關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等。培訓基地負責技能培訓教材的編寫、培訓聘用教師的推薦、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等工作;并負責按要求完成培訓及相關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等。

篇2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以服務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和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滿足農民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訓質量效能為關鍵,根據鄉村振興各類型人才的需要,加強統籌謀劃、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培訓體系、改進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強化指導服務,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示范帶動引領廣大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持續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二)目標任務。2020年全縣計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800人,其中經營管理型培訓600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550人,產業扶貧帶頭人50人),專業生產型培訓50人,技能服務型培訓150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

(三)實施主體和實施范圍。全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由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共同組織實施,由按規定程序確定的培訓機構承擔具體培訓任務。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在全縣范圍內實施。培訓對象遴選向貧困村傾斜。

(四)獎補標準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產業扶貧帶頭人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3500元,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1500元,獎補到培訓機構。

二、實施內容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分類分層分模塊實施,今年主要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產業扶貧帶頭人、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具體內容如下:

(一)確定培訓對象。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主要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微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帶頭人、管理骨干。對象遴選基本條件:培訓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0周歲。

2.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主要面向直接從事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的高素質農業勞動者和農業專業技術服務人員(含農產品電商人才、農村信息員、益農社信息員、休閑農業服務人員、農用無人機操作人員、農村改廁技術人員、農村物業管理人員等)。對象遴選基本條件:培訓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0周歲。符合對象遴選條件的貧困戶、小農戶,優先確定為培訓對象。

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美麗鄉村建設培訓班。培訓對象為行政村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優先安排當年在建的美麗鄉村所在行政村主要負責人為培訓對象。縣農業農村局可委托縣美麗辦作為培訓主體,將該培訓列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技能服務型(專業生產型)培訓任務中調配培訓班內容,單獨辦班、統一實施。按所轄行政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總數,合理安排培訓班次,力爭當年內將列入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的村輪訓一遍。

以上各類培訓對象遴選,按照個人申請,村、鄉(鎮)逐級推薦,縣農業農村局擇優確定的程序進行。優先遴選肺炎疫情影響較重地區的農民參訓。上述各類培訓的對象當年不得重復;2019年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學員可以參加2020年同一層級不同培訓,或參加同一類型更高層級培訓。2020年同一層級培訓對象與2019年重復率不超過8%。

(二)遴選培訓機構。培訓機構由縣農業農村局會同縣財政局采取政府采購的方式遴選,并報省、市農委備案。

培訓機構條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必要的培訓場所、專兼職教師隊伍和專職教學管理人員、配套設施設備和實踐實訓基地、培訓目標要求的其他軟硬件條件,具備與培訓內容相適應的培訓能力和跟蹤服務能力等。

縣農業農村局與承擔培訓任務的機構簽訂培訓合同。

(三)明確培訓內容。按照《高素質農民培訓規范(試行)》的要求,緊扣需求,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科學組合教學模塊、設計培訓課程。課程體系分為綜合素養課、專業能力課、能力拓展課三類。綜合素養課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農業通識、農業農村政策法規、文化素養等課程;專業能力課包括但不限于鄉村治理、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營銷、綠色發展等課程;能力拓展課根據本地主導產業發展和培訓對象需求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要強化品牌創建、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融資擔保、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科學發展等內容;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要強化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的推廣應用,著力提升技術技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能力水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干班培訓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核心,重點突出農村改廁、美麗鄉村建設、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及鄉村文明建設等內容。

(四)優化培訓方式。實行分類型、分專業、分階段、小班制、重實訓、強服務的培訓方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128學時;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經理人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176學時,項目周期2年;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人員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48學時。原則上每期培訓班不超過50人;結合農業生產周期,分時段培訓。積極采用系統知識培訓與跟蹤指導服務相結合、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本地培訓與異地培訓相結合等方法開展培訓。培訓結束后,由培訓機構對學員進行考核,并對考核合格者頒發結業證書。

(五)強化跟蹤服務

加強對參訓農民的跟蹤服務,創造有利于農民成長發展的政策環境,提升務農興業含金量,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強化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資源,引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參訓農民傾斜支持,鼓勵其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融資擔保力度,鼓勵農業信貸擔保公司面向農民開展符合規定的信用貸款擔保業務,支持有條件地區開展農民個人信用擔保貸款。在示范農民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評選中對參訓農民給予傾斜,促進其創業發展。完善農技人員跟蹤服務培訓學員機制,統籌利用基層農技人員和培訓機構師資力量,對結業學員跟蹤服務不少于1年。

積極搭建服務平臺。支持農民參加多種形式的展覽展示、發展論壇、技術技能比賽、創新創業創意大賽、涉農公益活動等,創造機會條件,讓農民參加跨省區交流,拓展理念視野,激發創新活力。支持農民抱團發展,在產業發展、生產服務、營銷促銷等方面開展聯合與合作,通過專業合作、資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引領活動,搭建展示舞臺和平臺,引領農民與市場充分有效對接。

(六)做好信息管理系統運行工作。

培訓機構負責對培訓人員登記造冊、錄入網上系統。

三、實施步驟

(一)精心制定方案(4月)。一是制定實施方案。縣農業農村局會同縣財政局制定實施方案,并及時報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備案;二是按照要求遴選培訓機構,分解落實培訓任務;三是是遴選培訓學員,各鄉鎮基層農技推廣部門配合培訓機構,遴選培訓學員;四是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縣農業農村局依據實施方案,參照《高素質農民培訓規范(試行)》,結合學員專業需要,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五是制定教學計劃。培訓機構依據分專業培訓方案,制定每個培訓班教學計劃,隨同開班報告同時報縣農業農村局批復后實施。

(二)認真開展培訓(5月至11月)。嚴格按照實施方案、分專業培訓方案和教學計劃開展培訓,落實培訓環節,創新培訓方法,嚴把培訓時間和質量關。對象遴選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力求對象精準。授課教師從各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遴選,每期培訓班至少聘請1名省級以上師資庫成員。優先選用部省統編教材,保證參訓學員人手一套省級以上統編教材。每期培訓班建立5項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確定一名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課制度(縣農業農村局安排人員上第一堂課,宣講政策,并了解培訓機構培訓工作安排和學員需求等情況);學員培訓考勤制度(實行學員每天簽到);滿意度調查制度(最后一堂課,由縣農業農村局安排人員組織學員網上進行滿意度評價,了解培訓效果);培訓臺賬制度(建立培訓臺賬、培訓過程影像資料等培訓檔案)。同時,抓好培訓班日常管理和服務、考核和頒發結業證書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干班要根據鄉村工作實際,靈活選擇培訓時間,可通過美麗鄉村現場教學、邀請美麗鄉村建設典型村的村干部“村長說村”等形式,豐富培訓內容,提升培訓效果,組織開展好專題培訓。

(三)抓好管理服務(11月底前)。培訓結束后,及時建立健全培訓檔案,按要求將相關信息錄入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落實跟蹤聯系服務。

(四)做好總結工作(12月)。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做好項目驗收和總結工作。按照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關于年度績效評價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年度項目實施情況自查自評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建立健全會商機制,統籌推進工作。縣農業農村局發揮牽頭作用,加強本部門內相關單位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

(二)嚴格資金管理。一是資金撥付。縣財政局會同縣農業農村局按照項目目標任務,及時將項目資金撥付到培訓機構。繼續建立資金預撥機制,縣財政局根據下達的培訓任務和下撥的省級以上補助資金補助撥付到農業農村局到,縣農業農村局根據各培訓機構承擔的培訓任務在各培訓機構開班后及時將80%補助資金預撥到培訓機構;培訓結束后,根據縣農業農村局和縣財政局對培訓機構培訓考核驗收合格意見等情況,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再將余款撥付到培訓機構。二是資金監督。縣農業農村局按照農業農村部有關項目資金管理規定和《省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獎補資金管理細則》要求,制定和完善項目資金管理細則,規范管理使用資金,繼續實行項目縣項目資金審計制度,切實把民生資金管好用好,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各培訓機構要按要求規范使用項目資金。

(三)注重條件建設。統籌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特別是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加快構建多元化培訓體系。推進培訓基地建設,優先選擇培訓基地承擔培訓任務,將培訓基地建設成為高素質農民培訓主陣地。培訓機構要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建設培訓基地。加強農民田間學校、實踐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確保培訓的每個專業建立一個實訓基地。加強師資培訓,開展推介名師和精品課程活動,加強精品教材建設,積極開發網絡課程。運用好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等信息平臺,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

(四)創新培育機制。各培訓機構要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機遇,積極探索建立合作開展培訓機制。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精準扶貧結合機制,貧困地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對象,每人結對幫扶同產業的貧困戶1個以上。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農業職業教育、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結合機制,支持參訓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參加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

篇3

農民培訓計劃6600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3600人;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3000人,轉移農民就業2400人。

二、工作措施

(一)抓好培訓體系建設。一是健全組織協調機構。調整縣“千名干部當教員、十萬農民提素質”工程活動領導小組,充分利用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平,分解落實工作職責和任務,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支持農民教育培訓的強大合力。二是要抓好培訓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民培訓管理機制,加大對培訓基地的管理力度,嚴格執行《縣農民培訓工作規范》和《縣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機構不良行為和黑名單記錄制度》,定期公布定點培訓地的培訓合格率與轉移就業率,對于一些培訓程序不規范、培訓質量欠佳、受訓學員意見較大的定點培訓機構將勒令停課整改,甚至取消培訓資格。三是抓好培訓信息平建設。充分利用“農民網”等信息平,促進培訓與就業信息的有效對接,進一步提高培訓就業率。

(二)加強農村“兩創”實用人才培訓。其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主要以農村中的生產能手和鄉村科技以及能工巧匠為培訓對象,通過培訓,提高其實用技能;農村創業人才培訓,主要以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領辦者、行業協會帶頭人、家庭工業創辦人、小企業經營主、農家樂經營主、農村經紀人等農村經營能人為培訓對象,通過創業技能培訓,帶動更多的農民轉移就業、增收致富。真正將這道“農民點菜、培訓機構下廚、政府買單”的惠民大餐深入民心,培養出一大批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

(三)繼續加強農業專業技能培訓。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形勢下,按照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培育高素質新型農民的要求,注重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農業專業技術的培訓,開展全程式、系統性的農業專業技能培訓,把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的經營方式及時傳授給種養殖專業農戶,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四)鼓勵農民參加農學類成人學歷教育,根據成人“雙證制”教育培訓的要求,適當延長培訓時間,增加文化課學習內容,使參訓學員同時獲得相應學歷,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

(五)深入組織實施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主要面向農村富余勞動力、失地農民,開展以計算機、電工、電焊工、鉗工、車工、育嬰師、商品營業員、數控車工、機械維修、SYB(創業)等專業技能為主的理論課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培訓,為富余勞動力、失地農民轉移就業服務。按照我縣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需要設置中長期培訓專業,培訓后考證率、就業率達到80%以上。抓好培訓勞務品牌化,提高農民就業競爭力,瞄準對崗位技能要求較高的特殊工種開展戰略型培訓,適時、有重點的拓展一些有基礎、有特色的行業工種,培訓內容分類化,按照市場各行各業的需求和企業需求,著力提高農民培訓針對性,提升培訓檔次,促進農民就業。鼓勵成職技校與杭州綠城集團訂單式培訓(石梁滑雪場員工培訓),探索培訓學校走進企業培訓模式。

(六)加強培訓管理工作。整合現有培訓學校的資源,以“上門服務、技能培訓、政府買單”的市場化培訓格局,充分調動各類培訓學校的積極性。重點從規范培訓標準、加強師資建設、提高學員動手能力和實際技能入手,推進培訓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同時進一步完善培訓經費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培訓經費的激勵作用,使有限的培訓經費發揮最佳的經濟效益。

(七)突出特色,狠抓精品班培訓。20xx年,我們將繼續與大學、農林大學、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擬舉辦“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專題研修班”、 “農業管理干部現代農業發展知識更新培訓班”、“村干部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班”、“農家樂經營管理高級研修班”、“茶藝(茶道)中高級培訓班”、“高級評茶員專題培訓班”、“來料加工經紀人高級研修班”、“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高級研修班”、“茶葉營銷師”等精品培訓班。

三、主要工作安排

1、三月上旬,分解落實培訓任務,科學編制對鄉鎮(街道)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三月上旬,與旅游局聯合舉辦導游高級研修班;三月中旬,組織舉辦扶貧干部高級研修班。

2、四月上旬,修編農民培訓日常工作規范;四月上旬,組織舉辦農家樂經營業主高級研修班;四月下旬,組織舉辦村干部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班。

3、四月—11月中旬,指導七個山區鄉鎮開展專題培訓;抓好日常培訓管理,配合做好各培訓班次的考試考核工作。

4、五月上旬,組織舉辦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高級研修班;5月中旬,組織舉辦骨干農民專業合作社長高級研修班。

5、七月,開展農民培訓工作半年度檢查。

6、7月中旬,茶藝(茶道)中級培訓班。

7、八月中旬,組織舉辦來料加工經紀人高級研修班。八月下旬,組織舉辦中級評茶員專題培訓班。

8、九月下旬,組織舉辦第二期新任村干部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班。

9、十月下旬,組織舉辦農業管理干部現代農業發展知識更新培訓班。

篇4

以《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實施意見》(吉政發〔20*〕22號)和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精神為指導,以市場用工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培訓為基礎,以引導性和維權性培訓為重點,統籌各類培訓資源,綜合運用各種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培訓,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二、目標任務

通過集中強化培訓,力爭使受到培訓的農民工掌握一定的實用勞動技能和外出務工的維權常識,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和崗位需要,實現更多更快輸送農民工的目的。20*年全年計劃培訓農民工2500人,就業率要達到70%。

三、培訓對象

培訓對象主要是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未升入上級學校人員、農村退役士兵、有外出務工意向的農村富余勞動力。

四、培訓內容

(一)引導性培訓。主要是開展農民工基本權益保護、農村勞動力轉移相關政策、安全生產常識、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生活常識等基礎知識培訓。通過引導性培訓,增強農民工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生活觀和就業觀。

(二)勞務輸出技能培訓。主要以輸入地和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設置培訓內容(包括服裝加工、農產品加工、機械加工、機械維修、餐飲服務、保安等)。以市場急需短平快的培訓項目為主,靈活安排培訓時間和培訓形式,以實用為主,緊緊圍繞勞務輸出進行培訓。通過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就業本領。

五、培訓形式

(一)以引導式培訓為主,技能培訓為輔,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長期與短期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延伸培訓相結合,技能和需求相掛鉤的培訓方式。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為了更好地轉變農民的就業觀念,要采取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方法,請外出務工典型人物進行現身說法,調動農民工參加培訓和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二)農民工培訓師資的組織。培訓教師從勞動系統、培訓基地、招工企業等單位有素質的人員中聘請,并給予相應補助。勞動部門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出版的農民工進城務工培訓教材為基礎,結合我縣農民工輸出地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和專業需求,有針對性地自行編制教材,培訓教材和內容的選擇編制堅持實際適用和適應市場需求的原則。勞動部門要成立培訓小組對各鄉鎮的農民工分批分期進行培訓,培訓場地由各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負責安排。

六、培訓時間

勞動部門培訓機構從12月1日至12月31日,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對全縣8個重點鄉鎮農民工進行集中培訓。每個鄉鎮的農民工集中培訓時間安排3—5天,保證每名農民工接受培訓都在20課時以上。集中培訓后,針對某些訂單定向培訓的農民工需要專業技能提升,需要繼續培訓的,可委托社會培訓機構按照用人單位和專業標準進行延伸培訓。延伸培訓以實際操作為主,理論授課為輔。

七、政策落實

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實行免費培訓、免費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介紹,給予一定的誤餐補貼。充分發揮職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的效能,使農村更多勞動者享受到優惠政策。根據吉林省財政廳、吉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資金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培訓補貼標準為500元/人,共計培訓補貼125萬元。

八、幾點要求

一要加強領導。為了切實抓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縣政府成立了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房華同志任組長,勞動、教育、就業和相關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辦公室主任由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榮海兼任,負責全縣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協調落實和日常工作。各相關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織,將此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要建立責任機制。各鄉鎮政府要認真組織,協助勞動部門抓好培訓工作。各鄉鎮勞動保障所按照其各自職責,將此項工作作為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完成任務好、工作成績突出的給予表揚,否則給予通報批評。

篇5

一、成立專門組織,為服務培訓提供保障

在縣農委的統一領導下,縣農廣校作為承擔辦學機構主抓培訓工作,確定縣農技中心、畜牧技術中心、漁業漁政中心為協辦單位。縣農廣校負責編制培訓方案,根據實施方案制訂每期培訓班的詳細教學計劃,包括學員名單及人數、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師資、辦班時間和地點等內容。培訓方案上報縣農委審定確認后,與協辦單位簽訂培訓協議,明確各自責任,實施分類培訓的方式。培訓時實施班級管理,配好班主任,建立班委會,引導學員加強相互交流和自我管理,注重資料收集歸檔。

二、組建“兩庫一基地”

為解決農廣校系統“雙師型”教師緊缺和實訓基地不完備的問題,學校依托農業部門優勢以及作為安徽農業大學函授站的有利條件,著重組建了“兩庫一基地”。

一是建立由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安徽省農科院專家、原蕪湖農校老師、市縣農業推廣部門農技人員及本縣農業戰線上土專家組成的導師團隊伍,目前有近百人加入,并簽訂了長期聘用協議,解決了“雙師型”教師緊缺難題。

二是建立了種植(含水稻、果蔬、食用菌)、養殖、農機等專業的“教學模塊與資料庫”(含課件、教學資料、試題),根據南陵縣產業特點制定教學計劃,組織采購和編寫了農業創業指導、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種植實用技術、養殖實用技術、農產品儲運與初加工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新型農民素質與禮儀等系列培訓教材和講義,免費發給學員學習。

三是依托南陵大浦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蕪湖有賢龜鱉養殖基地、惠民養殖生產合作社、興農優質稻生產合作社、藍莓種植基地、金誠蔬菜基地、雨田科技苗木基地等七家農業龍頭企業和省市示范農民合作社來建立種植、養殖、果蔬苗木等實訓基地。

“兩庫一基地”的建設,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提供了一流的師資,極大地改善了實訓條件,更為下一步開展更廣泛的農業科技服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多方聯合,分階段、分類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

全程培訓采取滲入型互動式培訓模式,實行集中學習、場景模擬、外出培訓、實踐考察、研討交流及跟蹤指導服務相結合的培訓方式。

一是分類型培訓。200名學員分為種植業班、養殖業兩個大班,每個大班又分為兩個小班。

二是分階段培訓。針對農事農時,每個類型分四個階段來開展培訓。

第一階段為農民創業能力培訓,分激發農民創業激情、選擇農民創業項目、提高農民創業能力、編制創業計劃書四個模塊,參照syb(start your business)創業培訓模式進行培訓。

第二階段與高校聯合進行先進技術理念及能力提升培訓。分兩批次,組織學員到安徽農業大學集中學習并到省農業示范園區參觀學習,接受先進理念、開闊視野、增加見識、提升能力。

第三階段是參觀學習實踐交流,在上兩個階段培訓基礎上,組織學員到實訓基地參觀學習,結合自己生產實踐學習,有條件時進行跟班見習和頂崗實習。學員在實習考察過程中要針對性地修改完善自己的創業方案。

第四階段編寫創業計劃書并開始創業實踐。通過集中研討交流,在創業培訓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創業方案,編寫好自身的創業計劃書,回家開始創業實踐。同時,對全體培訓學員上一堂職業道德及新型職業農民所需的科技素養課,努力使他們真正成為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

四、以學歷教育與系統性經常性培訓相結合創新培育方式

南陵縣農廣校以中等職業學歷教育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培訓相結合來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養。200名培訓學員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5歲以下的免費參加中專職業學歷教育,以提高他們的科技素養。

五、強化措施,保障培訓成效

一是管理保障。縣農廣校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確定培訓目標和推進措施,科學設置培訓課程,精心編制培訓計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各協辦單位強化培訓管理,并建立包括培訓教師、學員、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效果跟蹤等內容的培訓臺帳制。學員培訓臺帳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身份證號、文化程度、培訓專業、培訓時間和家庭住址及聯系方式。同時,做好對農民培訓實施的宣傳報道工作。充分利用縣里出臺的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支持扶持政策,對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農民在土地流轉、項目安排、技術服務、科技示范戶培養等方面上予以傾斜,充分調動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充分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二是質量保障。為提高培訓質量,縣農廣校會同各協辦單位在實訓基地創辦“田間學校”,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建立以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導師團成員為主的導師隊伍,結合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及省農技人員包村入戶工作,采用“幫扶指導式”的培育模式。在會同各專家組綜合研究后,確定培育導師對培育對象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全程培育。針對不同的產業,指導學員選擇合理的種養植模式,在生產全程給予指導,尤其在關鍵環節強化幫扶指導。加強導師團成員管理與考核,實行掛牌服務,向農民發放聯系監督卡,全程接受農民的監督,建立一套師資水平考核體系。對受訓農民反映不滿意的將及時撤換,并進行通報。將農民滿意度和跟蹤服務作為考核導師團成員工作業績的主要指標,對導師團成員的補貼要預留20%左右待年終考核通過后支付。

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篇6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農廣校是公益性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基層農廣校也是最接地氣的農民教育培訓單位,其培訓水平的好壞、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民素質和農業生產水平,影響到中國夢的實現。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體現出在新階段農村、農民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

一、準確定位培訓目標

由于農民培訓種類較多,培訓目標不同,因而實施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其主要培訓對象是種植、養殖、農機大戶、家庭農場以及農村經紀人等新型市場經營主體,培訓目的是培養一批以農業為職業、具有較高素質與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重點是吸引“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并把農業生產作為終身職業,從技術型的農民轉變成市場化的農民,所以更加注重提高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基層農廣校在制訂培訓方案、選擇培訓對象時,要充分理解且有的放矢地做好培訓工作,以提高培訓效果。

二、科學制訂培訓方案

1、掌握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區域經濟是綜合反映區域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掌握區域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特點是科學制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案的前提。基層農廣校要注重加強對區域農業主導產業的現狀、布局、存在問題與發展趨勢的分析,將扶持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農業轉型升級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等要求在培訓方案中予以體現,并根據培訓對象、產業特點不同,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

2、掌握區域農村勞動力現狀。基層農廣校要充分掌握區域農村勞動力現狀,比如勞動力年齡、性別、素質結構及數量比例、務工務農比例、人員區域分布等基礎數據,重點瞄準農業生產企業主、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以及種養大戶等培訓人選,上述人群具備成為職業農民的潛質,可以培養成為生產技能型、經營管理型及技術服務型與市場營銷型等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高端“職業農民”。

3、掌握區域農業產業化水平。農業產業化是以主導產業為中心,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地方發展,形成貿工農、農工商、產供銷及農科教等一體化經營模式。基層農廣校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離不開農業產業化。從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規模化、市場化、一體化(產業鏈)、科技進步與農村社會發展五個方面評價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并對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三、實現培訓形式創新

1、借鑒先進國家培訓理念。比較成熟的國外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分為東亞、西歐與北美三種。東亞模式共同的特點是人多地少、資源有限,難以形成較大的土地規模經營;西歐模式主要指以家庭農場為主要農業經營單位進行農業生產,通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的模式;北美模式主要結合自身自然資源豐富與土質肥沃,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特點,構建以農學院為主導的農業科教體系。那么基層農廣校要結合國情與本區域農業生產特點,有選擇地借鑒先進國家職業農民培訓理念。

2、借鑒發達地區培訓形式。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基本可分為“三類十一型”模式。其中,政府主導類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遠程教育型、創業扶持型與文化活動型;政企配合類包括園區依托型、推廣服務型、科研項目型與科技示范型;市場運作類包括合作組織型與產業促進型。基層農廣校要根據不同經濟區域、不同產業領域、不同的培訓目標來選擇不同的培訓模式,并實現由政府主導類模式向政企配合類模式轉變,條件成熟的可以過渡到市場運作類模式。

四、保證培訓實施效果

1、抓好時機。培訓選時要根據農事、農閑或開展專項活動前后等,便于擴大培訓范圍。比如,農作物種植培訓課選時要抓住農業生產關鍵時期:秋種前、開春后、小麥拔節期與果樹幼果期等,這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時段。

2、因地制宜。要善于利用地利,因地制宜,合理進行專業、課程設置與培訓地點安排等。在充分考慮區域地理環境、資源現狀等基礎上,圍繞主導產業設置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常規的種植、養殖技術外,要開設農產品營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與管理、企業經營管理、農產品經紀人實務等專業課程。在培訓地點安排上,除常規的課堂集中教學外,還可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或組織到先進地區進行學習,以提高培訓實效。

3、全面協調與溝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涉及農業、教育、共青團、婦聯、財政及基層政府等部門,所以基層農廣校要善于加強與各部門間的協調與溝通,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

(1)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在經費、人員、政策及物資等方面的支持,爭取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納入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2)要建立起以農廣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等機構為主體,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經常性及制度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

4、走進農村,貼進群眾。很多農民培訓工作之所以變成“走過場”與“花架子”,究其原因是培訓工作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與脫離百姓。基層農廣校要把“接地氣’作為培訓效果評價的重要標準。

(1)要“走近”群眾。采用送教下鄉、教師進村等方式,把教育培訓辦進農村、辦進田間、辦進合作社與農業企業;

(2)要“求教”群眾。真心實意地拜群眾為師,虛心學習;

(3)要用群眾語言。用農民耳熟能詳的語言進行授課,使農民能夠“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能致富”,切實收到行之有效的培訓結果。

五、小結

篇7

一、加強組織領導,分解落實責任

民生工程是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領導下開展和實施一系列惠民工程,我局按照《市年民生工程實施方案》相關部署,及時成立了民生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局黨組書記、局長呂賢江同志擔任,副組長由張澤波、安躍斌二位副局長擔任,各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具體工作由局辦公室主任韓厚平同志負責。并針對我局承擔的民生工程內容,及時組織規劃及項目實施,并加強單位內部各科室協調,做到多方互補、資源整合、形成合力、狠抓落實。同時,將民生工程完成情況納入對局屬各部門的年終考核,明確獎懲,以制度確保民生工程目標的順利完成。

二、民生工程建設相關情況

(一)完善措施,農民工培訓蓬勃開展

按照市委農工委的安排,今年全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任務數是15萬人,其中下達我局的任務數為10萬人。為此,我局高度重視,完善相應措施,成立了由局長掛帥分管領導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培訓領導小組,并將農廣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作為培訓工作辦公室,統一組織協調全局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通過一年來的努力,我局超額完成了市委市府下達的培訓任務,完成情況如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引導性培訓6000人次,農民實用技術普及培訓12.8萬人次,農民工培訓1450人次,學歷教育培訓251人,專業農民(新型農民)培訓人次,返鄉農民工培訓100人次,綠色證書培訓100人次。開展短期實用技術培訓1525班/期,培訓涉及種植業實用技術共有26項,短期實用技術總學時3050課時。

(二)分解任務,沼氣池建設成果顯著

年市委、市政府下達我局新建沼氣池目標任務7000口,計劃安排資金1055萬元(其中:上級補助1050萬元,本級安排資金5萬元)。通過我局積極有效工作,全年共新建農村沼氣池11780口,累計投入財政補助資金1767萬元,圓滿完成了民生工程目標任務,完成率117.98%。共計落實建成了災后重建項目15580口(其中:日元貸款項目1371口,修復災后受損沼氣池989口),落實沼氣物業網點106個。年我市災后重建集中點共742個,涉及農戶2.7萬余戶,建生活污水凈化池近5萬立方米。現集中點的排污工程已完成95%,基本投入運行使用。

此外,年我市農村沼氣服務網點已落實的配送站基礎運行模式,現為沒有養殖的建池農戶配送沼氣發酵原料,采用馬井鎮運行模式的全市達800余戶,解決沼氣使用后期運行問題,得到建池農戶肯定,在農民對沼氣建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增強農民節能減排意識。同時,全年培訓農村沼氣專業技術人員200余人,組織省級以上培訓一次,培訓人員100余人。

(三)科學規劃,改田有序推進

民生工程下達我局的耕地質量建設目標任務為建設標準農田4000畝,計劃安排資金488萬元(其中:上級補助480萬元,本級安排資金8萬元)。今年,我局承擔了新增農資綜合補貼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共計投入資金1089.4萬元。目前,項目均已基本完工,圓滿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我局民生工程目標任務。

篇8

活動原則

(一)鄉、村聯動,進村入戶。組織動員全鄉農業科技人員力量,人人參與,緊密結合創先爭優,把科技大會戰活動作為創先爭優的主題實踐活動扎實推進。要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服務活動,推進農業專技人員與村級農技員、廣大農戶的對接與互動,邀請縣155專家組深入生產一線與示范基地和推廣人員對接;強化農技推廣責任,全面建立科技人員包村聯戶制度,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通過示范帶動和指導,加大科技服務力度,務求取得實效。

(二)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在服務作物上,重點突出水稻;在服務時間上,堅持全年全程科技服務,重點突出春季、夏季和秋季等三個關鍵季節。

(三)創新機制,力求長效。完善“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成果快速轉化應用機制。通過科技大會戰活動,增強農業科技人員服務意識,檢驗和提升服務能力,構建長效服務機制。

目標任務

全鄉穩糧增糧科技大會戰活動以“科技會戰、穩糧增糧”為主題,以滿足農民的科技需求為出發點,以提高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為目標,以創先爭優,服務農民的成效為檢驗標準,組織全鄉農技推廣人員圍繞水稻生產,落實關鍵技術方案,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提高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力爭全鄉糧食總量有新的增加。

主要內容

(一)細化落實技術方案。按照“技術方案細化到村、技術明白紙落實到戶、技術人員服務到田”的總體要求,組織農業專技人員制訂相關技術方案。組織全鄉農技人員積極參與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因地制宜遴選和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輕簡實用、節本增效等田間管理技術,通過技術明白紙、科技專欄等形式,把主要技術傳送到大農戶實際生產中。

(二)廣泛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按照“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的要求,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確保基地有專技人員指導,村村有農技人員服務。圍繞農民實際需求,在關鍵環節主動入戶,突發事件及時入戶,技術咨詢隨時入戶,開展“手把手、面對面”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全面提高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

(三)抓好農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建設。我鄉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集中在水茜村開展,各村要建立一個百畝示范片,開展農業“五新”單項示范與組裝配套,集成推廣,使其成為科研與推廣對接的展示基地、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種植大戶的培訓基地。

(四)加強技術培訓。通過集中學習、會議講解、現場指導、跟蹤服務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

主要活動內容安排

(一)農業“五新”科技服務活動

主要內容:在全鄉范圍內繼續全面示范推廣農業“五新”,建立“五新”服務組,采取單項示范與集成示范相結合,不斷加大推介、展示、培訓、觀摩和進村入戶指導服務力度,把優良品種推介到戶;把先進實用、配套集成、簡單易學的新技術傳授到戶;把節本增效、生態環保、應用簡便的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推廣到戶;把農產品供求、病蟲害防治等有關信息及時發送到戶,切實把農業“五新”示范推廣作為穩糧增糧,促進增收的重要抓手。

(二)農技人員培訓活動

主要內容:通過異地交流、集中學習、現場觀摩等形式開展農技人員培訓,不斷提高農技人員業務技術水平,結合各村生產實際,開展針對水稻生產關鍵技術的培訓和重要農時季節農機作業技術培訓。

(三)水稻高產創建活動

主要內容:在水茜村為全鄉推進試點村,安排2個百畝示范片,即:連海窠、衛生院塅上等村實施面積560畝;其余14個村,每個村必須選擇一個點,建立百畝以上高產創建示范片,促進全鄉平衡增產。

創建目標:示范區產量明顯提高,水茜村示范片煙后稻平均畝產600公斤以上,較上年增產3%以上,培訓核心農戶160人次;其他村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550公斤以上。

(四)再生稻示范推廣活動

主要內容:落實分管領導包片、科技人員包組、服務培訓到戶、技術指導到田的責任制,繼續對再生稻種植戶給予每畝補貼20元催芽肥,及其它一系列補助。確保再生稻平均畝產達280公斤以上。各村要建立至少一個一定面積的示范片,從而帶動全鄉再生稻大面積發展獲取糧食增產。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鄉穩糧增糧科技大會戰活動由鄉農技站牽頭,各村共同參與并抓好落實。

篇9

1、早入手。認真總結和吸取多年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的經驗教訓,組織和引導各縣(市)區,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提前入手。各項目縣(市)區5月份開始著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招生前期準備工作,6月份利用廣播、電視、微信群等宣傳媒體進行了近一個月的招生廣告,使得項目下達后,順利完成招生報名工作,為培訓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

2、細規劃。各項目縣(市)區依據《遼寧省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相繼制定了《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基本思路、工作原則、目標任務、方法步驟、資金使用、保障措施等具體工作內容,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行動規劃。

3、重實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的事業,以政府為主導,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培育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堅持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聽取了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愿,通過提升培訓質量和宣傳引導,調動了農民參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立足農業主導產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實際,根據產業發展水平和培育對象特點,分類分產業分層次開展培育,強化了培育的針對性。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為重點培育對象,以糧食和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領域,以教育培訓為重點環節,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在培訓實施階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擴大培訓效果。一是根據主導和優勢產業發展需求,按產業類型組建培訓班,統籌培育各類型職業農民。二是大力推廣分段培育,推行“一點兩線、全程分段”模式,即以產業發展為立足點,以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為兩條主線,在產業周期內分階段組織集中培訓、實訓實習、參觀考察和生產實踐,結合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努力將新型職業農民學員作為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農業科技示范主體,享受補助項目物化補助,從政策上給予扶持。三是充分發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廣校)等公益性機構培育主體作用,積極調動各類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等機制創新,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參與培育工作。四是跟蹤服務。每個生產技能班配備一名指導員,我們的學員作為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農業科技示范主體,每7-8名學員配備一名技術指導員,學員在生產中遇到問題既可以詢問培訓班的指導員,也可以向補助項目技術指導員咨詢,同時,技術指導員隨時可以進行入戶指導,快速解決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4、管好錢。認真貫徹省《方案》對資金管理的要求,各個縣(市)區能夠積極與財政部門溝通,落實專項資金,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任務保質保量完成。財政部門負責本級培育資金的籌集、撥付、監督管理和績效評價等,要確保補助資金及時足額到位。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建立監管機制,做到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資金使用過程中,能夠按照“錢隨事走”的原則,項目資金只用于課堂培訓及實訓費、組織學員在本地和異地參觀交流費、信息化手段利用及后續跟蹤服務、開展需求調研、考評認定、專家論證、招生宣傳、檔案管理、技能鑒定、證書印制等培育管理工作等費用。保證了資金用途和支出范圍合理合規。

5、建好檔。各縣(市)區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能夠將相關資料及時裝訂成冊,每期培訓班裝訂一冊,其中,包括培訓通知、學員簽到簿、課程安排、教案、活動照片、總結考評、各種典型資料等相關資料。

6、勤督促。在機構改革過程中,負責培訓工作的單位、人員都有所變化,培訓工作出現了擱淺和停滯狀態。市局主管領導和科教科及時到各縣(市)區進行溝通協調,確保工作有人管、有人干,通過協調和督導,保證了機構改革過程中工作有序開展。

 二、存在的問題

1、由于機構改革,職能變遷,機關和事業職責分工不清,協調困難,影響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資金撥付緩慢,影響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進度。錦州市是欠發達地區,各個縣(市)區的經濟比較困難,省項目資金撥付到位后重點保“吃飯”了,項目資金撥付是一拖再拖,嚴重影響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進度和培訓質量。

篇10

一、制度建設

(一)地市、縣制定的實施意見或者試點方案

(二)地市、縣制定的清產核資類文件

(三)地市、縣制定的集體資產(財務)管理類文件

(四)地市、縣制定的成員身份確認類文件

(五)地市、縣制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類文件(包括折股量化;股權設置、分配與管理;合作社成立、運營、管理等)

(六)地市、縣制定的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類文件

(七)地市、縣制定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類文件

(八)地市、縣建立健全督查督辦、考核制度等

(九)地市、縣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等

(十)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等重點任務的工作流程與操作方法

(十一)其他文件或者制度

二、宣傳培訓

(一)地市、縣統一編印政策宣傳資料情況

(二)地市、縣組織對鄉村干部和農民群眾進行培訓情況

(三)地市、縣組織工作人員、鄉村干部外出考察學習情況

(四)在縣、地市、省部級以上媒體進行宣傳報道情況

三、人員與經費保障

(一)工作人員保障情況

(二)專門工作經費保障情況

四、改革過程與成果材料

(一)鄉鎮、村的試點方案、清產核資方案、成員身份確認方案、折股量化與股權設置及管理方案、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方案、合作社成立及章程等。

(二)村級每項改革任務的過程材料(包括方案討論、會議召開、民主表決、公開公示、農民簽字等)

(三)村級每項改革任務的成果材料(包括摸底表、統計表、登記表、清查核資報告報表、股東名冊、組織證書頒發、股權證書發放等)

(四)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建設及應用

(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及其股權管理系統建設

(六)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及應用

(七)改革文件、過程材料、成果材料的整理、裝訂、歸檔、管理等

五、改革成果應用及成效

(一)農村集體資產有償退出、繼承、抵押擔保改革試點推進情況(包括文件制定、推進進程、具體做法、階段性成效、主要障礙或者問題、建議等)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與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等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推進情況

(三)農村“政經分離”改革試點推進情況

(四)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建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

(五)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

(六)農民收入增長情況

(七)城鄉融合發展情況

(八)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情況

(九)其他成效

六、自評報告、工作總結、典型案例等

(一)地市、縣自評報告

(二)地市、縣評估指標

(三)地市、縣改革情況調查表

(四)地市、縣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等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