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4-03-14 10:45: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學鑒賞能力是指鑒賞者對文學作品的感知、理解和判斷能力。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至少應包括以下因素:敏銳的審美感受能力,豐富的審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審美理解能力和客觀的審美判斷能力。無論是從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人文素質培養的需要,還是從文學教育自身的需要來看,都應該及時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以初步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二、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大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進行文學鑒賞活動,首先要閱讀。加拿大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閱讀史》中指出;閱讀,幾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那么我們可以說,培養閱讀的能力就如同培養呼吸的能力一樣重要。文學是“人學”,這早已是人們的共識。作為“人學”的文學,具有滋潤靈魂的涵養功能和提高人生質量、升華生命境界的發展功能。它對個體一生精神的生長發育,無疑具有水、空氣和陽光一般的特殊營養。這也是強調培養文學鑒賞能力的原因之所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討論文學鑒賞能力問題,在文學教育被強調的今天,就更具有其重要性。
第一,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有利于提高審美能力和思想素質。文學作品在描寫社會生活的同時,體現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理想、是非評價和愛憎態度。文學鑒賞就是要通過作品的文學語言把握藝術形象,具體認識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面貌和本質,體會其中所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獲得思想上的啟發、情感上的體驗,使整個心靈感到滿足充實,歡欣愉悅。
因此,要引導學生去賞析教材中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震撼心靈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于詩意的景物畫面。通過賞析,使學生感受到心靈美、自然美、理趣美、語言美、結構美,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學生逐漸學會感受美、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不容置疑,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就是由鑒賞來實現的,是和審美相結合的。因此,語文課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好地發揮文學作品的教育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二,培養學生文的學鑒賞能力,有利于提高讀寫能力。對作品中生動傳神的語言、精巧細致的結構、形神兼備虛實結合的意境、個性分明血肉豐滿的人物、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情節的鑒賞過程,本身就是讀寫能力培養和提高的過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鑒賞知識,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就自然而然地領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美、語言技巧美以及和諧的意境美,進而再研究結構是怎樣安排的,語言是怎樣運用的,人物場景是怎樣設置的。掌握了鑒賞文章的套路,加強了對文章的整體領悟,學生在閱讀中,就容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解寫作特點,理清結構,正確分析詞義。鑒賞是理解感悟的閱讀,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無疑會起到巨大的作用。學生在寫作時,會自覺不自覺地借鑒模仿賞析過的一些好文章的結構、語言、表現方法等,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其寫作水平。
三、培養鑒賞能力的理論基礎
傳統鑒賞理論受客觀決定主觀的影響,認為鑒賞只是被動地解讀作家寫入作品中的意圖。鑒賞的客體,即文學作品在鑒賞中具有決定意義,讀者在鑒賞時只是跟著作家的敘述路線走,完全是被動的。鑒賞水平也只是對作品中隱含的作家的創作意圖的闡釋和感悟。
接受理論的誕生則打破了這種作品決定論的局面,從此欣賞不再只是完全被動地跟著作家的路線走,也不再只是對作品中暗含的作家意圖的破解,而是欣賞主體與欣賞客體的一個雙向建構過程。接受理論是以德國的堯斯、伊塞爾、瑙漫為代表的、誕生并盛行于20世紀60-70年代的一種文學美學思潮。接受理論的理論基礎直接來源于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的闡釋學:“所有文學的藝術作品只有在閱讀中才能完成。”甚至認為“不涉及接受者,文學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這一思想被堯斯繼承并發展,堯斯認為作家創作出的文學作品并不存在于作家賦予它的語言形式中,而是存在于讀者的感覺中,正是讀者的閱讀才使其得以現實化。伊塞爾對此則有所糾正,“審美效應理論的一個主要缺陷是把文本犧牲于理解的主觀隨意性之中。”也就是在強調讀者對文本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顧及到文本對讀者的制約作用。
接受美學是以現象學和解釋學為理論基礎,以讀者的文學接受為旨歸,研究讀者在作品的接受過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規律的理論體系。它把讀者與作品的關系作為研究的主體,探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反應與接受以及閱讀過程對創作過程的積極干預,并研究對作品產生不同理解的社會的、歷史的和個人的原兇。在三十余年的時間中,它產生了相當深廣的世界性影響。
該理論提出了文學鑒賞作品內容的未定性、未定點和空白。文學語言不像科學語肓那樣,是確定的,它是描寫性的,本身就有許多言外之意,再者作家在描寫生活時也不可能將生活的全部都寫進文本之中。因此在文本的各個部分之間就留下了許多空白或未定點,它需要讀者在閱讀時將其填補起來。該理論提出了鑒賞就是使文學作品內容具體化、現實化。它是讀者以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知識和想象力填補文本空白以使其完整的閱讀過程。文本是不完整的,各部分之間留有許多未定點,讀者在閱讀時需要對其進行補充,這樣才能在自己的思維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學作品。
該理論提出了鑒賞的文本召喚功能。這是作品的一種固有的功能,即召喚讀者參與文學作品再創作的一種功能,因為作品是不完整的,它必須經過讀者的積極參與才能最后形成,也就是說文學文本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無限空間,以期待著讀者的積極參與。作品的意義并非是固定的,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的、向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讀者均提供同樣觀點的客體。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并飽含了現實化的各種可能。
該理論提出了鑒賞者的期待視野。具體地講就是讀者固有的審美心理結構,它決定著讀者渴望、愿意和能讀什么樣的文學作品,讀者對作品現實化的程度就是受其期待視野所決定的。與讀者
的期待視野一致的作品讀者就很容易接受,反之則有兩種可能:或者消極的放棄閱讀,或者積極地調整自己的審美心理結構,以適應與自己固有的期待視野不一致的文本的召喚。這種消極與積極的不同表現,本身即是讀者期待視野的一種固有的功能,也是讀者欣賞水平高低的一個標志。據此可以將鑒賞分為:主動鑒賞和被動鑒賞。主動鑒賞,指讀者不但能鑒賞與自己的期待視野一致的文學文本,而且能夠通過調整(順應)自己的心理結構,從而鑒賞與自己的期待視野不一致的文學文本。被動鑒賞,指讀者只能鑒賞與自己的期待視野相一致的文學文本,而不能鑒賞那些與其期待視野不一致的文學文本,它不能根據文本的召喚結構的需要以調整其審美心理結構,不能對文本的召喚作出應答,而只能按既有的審美心理結構選擇鑒賞文本。
上述理論對閱讀教學具有極強的啟示作用。學生就是讀者,我們要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以發展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為目標。
四、鑒賞能力培養的基本方法
首先,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學鑒賞課的著眼點是培養興趣,把學生引進文學藝術的殿堂,為青年學生的心靈世界洞開文學藝術的天窗。目前學生對文學的興趣相對淡薄,一方面可能是長時間的應試教育使很多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另一方面,信息社會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大量鮮活的有時代氣息的信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的作用和影響正在發生改變。因此,加強文學作品閱讀的興趣,是培養和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的首要前提。教師可從貼近學生的生活、情感、審美情趣的角度出發,選擇適當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經典文本引導閱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其次,要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由淺入深,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傳授方法就是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多讀名篇名著,養成深入體會的習慣。文學教育是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一節課所鑒賞的作品畢竟是有限的,但只要傳授給學生正確可行的方法,學生在課外的鑒賞范圍卻是無限的。這是一種辯證的關系。
篇2
2000年3月頒布的高中語文新大綱(試驗修訂版)強調,應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語文新教材(人教版)“說明”指出“全套書編排的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考查出現頻繁,分值漸增。可見文學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文學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的最大難點(甚至是盲點)之一”(劉真福)。那么,如何高效優質地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呢?本文試結合接受美學來進行探討。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理論,發軔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爾。他們反對作者中心論、本文中心論,而強調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閱讀并非被動地反應,而是主動地參與,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建立了一門全新的“讀者學”。其中姚斯承襲海德格爾的“前結構”,伽達默爾的“理解視野”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原理提出的“期待視野”概念,對提高中學生文學鑒賞水平有很大借鑒價值。
“期待視野”指閱讀前讀者的大腦并非呈“白板”狀態,而是有一個“預成圖式”,即閱讀文學作品前先行具備的一種知識框架和理論結構,也即既定的先在視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閱讀文學作品“讀者也應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感情,也須大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生聯系。”(《文藝的大眾化》)可見,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有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才能初步讀解文學作品。如讀《詩經·伐檀》第一章。首先,穡(sè)、廛(chán)、縣(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會讀。坎坎(砍樹聲)、干(河岸)、稼(種植)、穡(收獲)、廛(一畝半地)、爾(你)、縣(通“懸”)、彼(那)、素餐(白吃)等詞義能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這個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獵是怎么回事。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扎實地學習古今漢語知識,廣泛深入地體驗生活,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加強語文實踐”(新大綱),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心理結構。
但是,文學作品是用描述性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發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現實生活邏輯看這是荒唐怪誕的,但這種文學語言卻極富審美功用。因為“文學是運用語言媒介加以表現的審美意識形態。”如果僅憑語言文字知識、文化生活知識,我們讀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層意思,而讀不出深層意味。讀解文學作品必須能對其內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內容美與語言、結構等形式美進行感知、理解、評析,也即審美。所以,必須構建審美心理結構。姚斯提出的“期待視野”就是由此而發的。他認為“期待視野”由幾方面因素構成:“類型的先在理解”“已經熟知的作品形式與主題”“詩歌語言與實踐語言的對立”。這就告訴我們:(一)要熟知并掌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等文體的主要特征。這樣閱讀時就會有選擇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讀作品。如不能用讀戲劇的方法去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讀詩歌的方法去讀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也就是說平時教學應讓學生掌握一些文學體裁知識。如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冊主要是文學作品。我們可在作品教學前讓學生閱讀《中國文學鑒賞》(袁行霈)、《談讀詩與趣味培養》(朱光潛)、《散文的藝術魅力》(佘樹森)、《現當代小說鑒賞》(楊義)、《古代小說鑒賞》(吳小如)及《現當代戲劇鑒賞》、《古代戲劇鑒賞》等知識短文,也可選修《文學鑒賞常識》、《戲劇影視欣賞與評論》、《美學常識》等課程。(二)充分了解某一類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類作品的內涵、形式包括題材、情節、主題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學史知識。新大綱中也強調要“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發展簡況”。新教材第四冊也附錄了《中國古代文學概述》(方智范)和《20世紀中國文學概述》(殷國明)。另外,還可選修《文史常識》等課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國文學作品,所以也應介紹相關的外國文學簡史。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處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具備一定的文學史知識即建立了一個參照系。(三)積累一些文學創作經驗。“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雖然新大綱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創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規定文體不限,即可寫成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所以平時不能只要求學生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實用文體。嘗試文學創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學鑒賞。只有具備以上三點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這三方面形成“一種既定的先已構成的期待視野……它可以引導讀者的(大眾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轉貼于
認知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所構成的框架完善與否將決定文學鑒賞能力的高低。如《西游記》,小孩讀出的是八十一難的驚險、孫悟空的神通等,而專家讀出的是情節模式的變幻莫測、人物塑造時神、人、物三性合一的高妙新奇。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說:“頭腦最簡單的人可以看到情節,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與性格沖突,文學知識較為豐富的人可以看到詞語的表達方式,對音樂敏感的人可以看到節奏,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聽眾則可以發現某種逐漸揭示出來的內容意義”(《文學理論》)。文學閱讀鑒賞就是讀者以自己的內存圖式與文本(作品)圖式進行比較,或同化(把刺激納入已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一部分)或順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圖式來同化新刺激時,便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以求適應)。姚斯認為既定的期待視野與新文學作品之間存在一個審美距離。每次對新作品的接受,都會否定先前的接受經驗,并由新經驗再產生新的接受意識,這就造成“視野的變化”。皮亞杰倡導的發生認識論也認為,就一般而言,個體每遇到新刺激時,總是試圖以原來圖式去同化,若獲得成功,便產生愉悅,而得到暫時的平衡。如果原有的圖式無法同化刺激,個體便會作出順化即調節原有圖式或重建新圖式,直至達到認識上的新的平衡。對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的認識只有在同化與順化、暫時平衡與新的平衡交替過程中逐步深化。相應地,讀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不斷調整、重組,日臻完善,鑒賞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那么什么樣的文本圖式才能使讀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產生變化呢?姚斯指出:“期待視野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熟知的先在審美經驗與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視野的變化’之間的距離,決定著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反過來說,文學作品的藝術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視野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越有利于內在圖式的重組與完善,越能提高鑒賞水平。而“通俗或娛樂藝術作品的特點是,這種接受美學不需要視野的任何變化,根據流行趣味標準,實現人們的期待”。可見,閱讀言情、武俠之類的通俗娛樂作品是難以提高鑒賞水平的,必須經常、反復閱讀經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所以,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我們平時進行文學教學,不能僅把課本當書本,要讓學生將課本與《語文讀本》結合起來學習,更要自讀新大綱中規定的“古詩文背誦篇目”“課外閱讀推薦書目”,甚至更多的經典作品。
總之,只有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積累語文、生活知識和文學、審美知識,大量反復地閱讀經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認知心理結構和審美心理結構,在期待視野的形成變化中逐步培養起文學閱讀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字庫未存字注釋:
篇3
【關鍵詞】高職 文學鑒賞 能力養成 研究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不但要掌握好基本專業性知識、專業性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文學鑒賞》注重的就是學生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它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越高,專業技能就能夠更好地發揮出來,所以文學鑒賞是一種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一種自身能力發展的培養,探求大學生的自身素養能力的發展是高職高專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問題,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本是高職高專教學的主要目標,以學生的能力的培養為本的思想是現代教育所強調的主要理念。因此培養學生的自身素養能力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目前,文學鑒賞課的教學:人文精神的培養停留在形式上、而不重注學生的能力的培養、一言以蔽之,人文價值、人文底蘊流失、背離了文學鑒賞本身的規律。教學中不能從實際出發,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入手,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同時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呆板,多數高職高專教師的教學模式是“以教材為中心”“以理論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基本是“以講為主”,而對比較先進的新教學方法則知之甚少。這樣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權利和機會,極大地妨礙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怎樣才能培養、發展學生的鑒賞能力是我們主要研究的課題,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明確《文學鑒賞課》的重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到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求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高職學院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術與崗位技能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養,造成這樣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會因素,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時代,重視的是科學技術,文學意識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漸漸的疏遠,一方面是教育因素,學生來到高等職業院校后,學院重視專業課程的培養,強調專業課的實用性,不重視基礎課,這種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影響很大,造成很多學生重理輕文,厚專業而薄基礎,學生對文學鑒賞課同樣也不重視。所以一定要明確開設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一個合格職業學院的畢業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更應該具有健全的人文素養、人文情操,這是文學鑒賞所能夠達到的教學目標。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會視學習為苦事。興趣對學習者來說如此重要,那么在《文學鑒賞》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在閱讀興趣的基礎上再培養學生理解、欣賞、揣摩的興趣,只有閱讀,學生對文學作品才有的感知、感受,才能從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理性認識是教學的根本,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根本,多數教師在引導鑒賞文學作品時,往往就停留在文學作品的感性層面上,而對于作品的深層意蘊,往往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層面上。
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的認識活動。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 審美文學作品的形象性
文學作品的最基本的特性,是用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 ,作家始終進行的是形象思維的活動,在創造過程中作家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到藝術形象之中,創作出感性的客觀形象和感性的主觀形象。指導學生感悟形象,從形象中體會出藝術的美。
2. 審美文學作品的感情性
無論什么體材的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性是文學作品的生命,無論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離不開情感這個線索,文學作品是以感情為線索組織材料的,文學作品的情感性是熔鑄在文學作品形象之中的,沒有文學作品的形象塑造,也就沒有文學作品的感情之源,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之時也就體味到了文學作品的情感性。
3. 審美文學作品的虛構性
文學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并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照搬,而是高于現實生活,是對現實生活性的重新創造,這就是虛擬性,虛擬性,是文學作品的根本屬性,是文學形象創造的載體,虛擬性來源于真實性,沒有真實性也就沒有虛擬性、讓學生體會到虛擬性在文學中的重要價值及虛擬性之美。
篇4
一、深入發掘教材,激發鑒賞興趣。
高中語文教材是學生閱讀和鑒賞的基本材料,多數篇章閃耀著作者對社會的深刻認識之光和對人生的認識之光。善教者應從教材入手,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引導學生踏上鑒賞之路。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組織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鑒賞自然美與人性美、人情美,如《邊城》《荷塘月色》《再別康橋》等。《邊城》中,沈從文創造出閃耀著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體現著人性中的莊嚴、健康美麗、虔誠的一面,也同時反映了沈從文身上的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式的情懷。正如沈從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說:“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矛盾是常態……惟轉化的文字,為形象,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態,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生存和延續。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二是重視發掘教材中蘊涵求異、創新意蘊的文本,并引發學生頭腦中的舊有觀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對新與舊的觀念的質疑,思索中進入鑒賞的境地。三是注意通過教材的比較閱讀,啟動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主動地去鑒賞。
需要指出的是, 在閱讀教學中, 學生自主學習是“本”,教師的點撥是“火種”,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地感知和辨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圍繞問題教學,培養鑒賞能力。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鑒賞是學生、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鑒賞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整個高中語文教學的始終,要切合語文學習的目的性、特征和規律,讓學生學會品味學習材料中所負載的信息,學會推求作者的寫作意圖,學會獲取與人實踐能力。事實鑒賞學習的策略,主要是要立足于問題教學。在這里,“問題”是教學的重點,需傾注極大的熱情。
首先,要精心設計鑒賞性的問題,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引領。鑒賞性學習是可以將問題作為落腳點的,因此,能夠尋求到富有鑒賞意味的問題是教學的第一步。評價“問題”質量的標準,一是能否激發學生鑒賞興趣和熱情,二是是否具有啟發性和思辨性,三是是否符合“知人論世”的原則。在問題提出方面,應努力從教師設疑布陣的“要我鑒賞”到學生自發釋疑的“我要鑒賞”。其次,要精心組織鑒賞性的討論,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題內容。教學中,應極大限度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連續不斷地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一直處于自主鑒賞的積極狀態之中。第三,要恰倒好處地驚醒總結,并留有余地,把鑒賞的熱忱延續到課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會對教師討論的問題進行評判,看看孰是孰非。不評判固然不對,但不把握好評判的"度"也不利于鑒賞能力的培養,更不利于鑒賞的良性發展。比較理想的評判,應是在肯定鑒賞行為的基礎上,對一些不正確的看法進行扼要的剖析,對一些還需作進一步透視的問題進行思路、方法或角度的點撥,或將鑒賞要點深入淺出地處理,同時勉勵學生在課余時間探其精髓。
三、培養創新思維,提高鑒賞水平。
閱讀是閱讀者運用已有的知識對被閱讀對象分析、理解并進而把握其要點或主旨的復雜的思維過程,要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通過以下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質疑問難法。質疑問難是發現問題的基本條件,是開啟創新思維的鑰匙。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質疑的材料,精心設疑,引導學生對某些內容重新進行審視思考,以激發學生獨到的見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具有明顯效果的。
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賈母和寶玉先后都曾問黛玉讀的什么書,黛玉的回答卻截然不同。閱讀時提出疑問:為什么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提出這些疑問,討論這些問題,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對課文的內容和形式作出更確切更合理的評價,而且對培養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批判、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具有積極意義。
(二)輻射發散法。輻射發散法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運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圍繞某一問題,從多方面展開,從多角度著眼,分多層次研讀,進行思考、探索、創新。對同一事物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
(三)集中聚斂法 。集中聚斂法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運用集中思維的方式,把各種信息集中起來,通過整理、分析、比較,選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最佳角度,產生具有獨創性的真知灼見、富有創新價值的奇思妙想。在語文的單元教學中,這種方式相當重要。閱讀單篇的課文,學生很難把握文章的特點,把一個單元同一文體課文放到一起分析、比較,其文體特點、語言特色就顯而易見了。運用這種方法,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效果更為明顯。
(四)逆向求異法 逆向求異法是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正中求反,逆向求異。運用這種方法,并不是對常規現象的否定,而是對正面道理的補充,給司空見慣的現象、老生常談的話題、陳舊傳統的定論增添新意。有意識地對某些問題唱唱反調,找找岔子,可使學生不滿足于已學過的知識,已獲得的答案,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推想“補白”法 。推想“補白”法是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課文“空白”藝術,進行合理想象,把課文中常有的那些寫得含蓄、留給讀者想象和回味的內容推想出來。例如,在《雷雨》中,魯待萍和周樸園的對話,具有豐富的“潛臺詞”,閱讀時讓學生揣摩人物心理、運用獨白的形式把人物沒說出的話補上。這既是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挖掘,又是對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具體訓練。
(六)聯想遷移法 聯想遷移法是引導學生把課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方法運用到課外的某一個情境中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游褒禪山記》的閱讀教學中,討論了王安石關于達到某種境界所需的“志、力、物”三項條件及其關系的心得以后,隨即進行遷移,把它和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分析自身的學習情況,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篇5
關鍵詞: 英語閱讀課 文化語境 交流能力
1.引言
語言教學活動跟文化語境息息相關。克拉姆契曾說:“教授一門語言就是教授如何形成這門課程的語境,使其成為一個有關于場景、參與者角色、活動目的、話題、語氣、交流規則和任務類型的獨立學習事件和社交。”[1]但是,課程的語境不應該僅僅是情景語境,還應該擴展到文化語境。
在交流的過程中,“一個講母語的人不僅僅是以其獨特的聲音在講話,還是通過該聲音講述其社群和社會已確立的知識、社群所遵守的隱喻及他們所用的以表達他們經驗的類別”[2]。因此,講母語的人彼此之間很容易理解。但是,講非母語的人和講母語的人交流時便比較困難,因為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文化語境。
同樣,在外語課堂上,教學活動涉及的不僅僅是某一特定教學任務的情景語境,還包括內嵌于此教學活動的文化語境。文化意識應該被看成是提高交流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交流能力的提高可以使交流者的語言和舉止得體。
2.案例
不管是泛讀還是精讀,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國目前的英語閱讀課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上課時仍然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往往抱怨英語閱讀課跟口語課和聽力課比較起來沒有互動交流,比較無聊。事實上,如何在英語閱讀課上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一直以來都是令教師頭疼的事。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看看如何在閱讀課堂上通過建立文化語境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該段節選自《新視野大學英語4》(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Unit 1 Section A《名氣之尾》的第六段:
One drop of fame will likely contaminate the entire well of a man’s soul,and so an artist who remains true to himself or herself is particularly amazing.You would be hard-pressed to underline many names of those who have not compromised and still succeeded in the fame game.An example,the famous Irish writer Oscar Wilde,known for his uncompromising behavior,both social and sexual,to which the public objected,paid heavily for remaining true to himself.The mother of a young man Oscar was intimate with accused him at a banquet in front of his friends and fans of sexually influencing her son.Extremely angered by her remarks,he sued the young man’mother,asserting that she had damaged his “good” name.He should hired a better attorney,though.The judge did not second Wilde’s call to have the woman pay for damaging his name,and instead fined Wilde.He end up in jail after refusing to pay,and even worse,was permanently expelled from the wilder circle of public favor.When things were at their worst,he found that no one was willing to risk his or her name in his defense.His price for remaining true to himself was to be left alone when he needed his fans the most.[3]
這篇課文是篇議論文,文章的中心在第一段已經提出:追求名氣可能會導致自身的毀滅。文章接下來就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論述,第六段以奧斯卡·王爾德為例,說明名人很難忠于他們自己。教師在講授這一段的時候,除了基本的字詞句及翻譯語法的講授外,還應對這一段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補充,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把任務分配給學生完成,讓學生課前進行充分準備,在上課時著重從以下兩方面對這一段文章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補充。
首先,關于奧斯卡·王爾德的生平。他(1854—1900)是一位愛爾蘭劇作家、小說家和詩人。他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服飾華麗而聞名,是維多利亞時期倫敦最成功的劇作家之一。作品有《道連·格雷的畫像》、《理想的丈夫》和《深淵書簡》等。他因為課文中所提到的那次著名的審判(1895年)一落千丈,因為同性戀行為被判有罪,入獄兩年做苦力。
其次,奧斯卡·王爾德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這時的英國社會禁欲主義極端盛行,但人們私下卻過著放縱的生活,可以說這既是個一本正經的時代,又是追求自由的時代;既是傳統保守的時代,又是桀驁不馴的時代;既是端莊高貴的時代,又是虛偽做作的時代。奧斯卡·王爾德的同性戀行為,在當時被視為異端,有傷風化,還不為當時的社會所接收。
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以上兩點文化背景知識的補充,對本段進行更充分的講授。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對本段的主題及奧斯卡·王爾德的生平或者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社會進行討論,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語言交流能力。
3.結語
通過這種交流性的閱讀教學,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關教授英語閱讀課的方法。
首先,對于學生來說閱讀不再是被動接受。過去,閱讀課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結果只是他們對所閱讀的材料有了膚淺的理解,過后便很快將其忘掉。教師應該將閱讀課轉變為這種積極的互動課。
其次,學生應該沉浸于他們所閱讀的材料。如果學生不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他們的興趣便不會被調動起來,他們也不可能從所閱讀的材料中獲益。
再次,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不僅對所閱讀的材料的語言進行回應,還要對其內容進行回應。當然,研究所閱讀文本的語言、段落及句型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文本的意義及其所傳達的信息也同樣重要,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機會對這些信息做出反應,尤其是他們對于文本所說的話題的感受。學生的感受或看法可以激起他們對文本話題或語言的興趣。
第四,教師必須把任務和話題聯系起來。一旦決定了學生將要閱讀什么樣的材料,教師就應該選好合適的閱讀任務:問什么樣的問題,如何參與及出什么樣的難題。最有趣的材料往往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教師只是利用想象的和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使其變得激動人心。
最后,好的教師會充分利用閱讀材料。任何閱讀材料都是由單詞、句子、觀點敘述組成。僅僅讓學生閱讀然后又做別的事是沒意義的。好的教師會將閱讀材料與有趣的課堂活動相融合,對材料所講述的話題進行討論研究,對語言進行分析等。
參考文獻:
[1]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篇6
一、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現狀
1.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學中最早成形的文學體裁,韻律優美、內涵豐富、語言簡練、意境深邃,但如果對古詩中蘊含的情感、表達的內涵了解不深,就很難進入詩歌意境中,學習興趣自然無法提升。就當前學生的學習現狀來看,高中學生對古代詩歌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對詩歌內涵無法準確把握,缺乏詩歌鑒賞能力。從對詩歌的課外閱讀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閱讀時間較短,且不能堅持閱讀,或選擇雜志、小說等其他題材的閱讀材料。
2.教師的文學素養有待提升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掌握傳統的教學技能,更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注重對學生鑒賞能力、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對詩歌意蘊的深入講解。但是在高中古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文學素養不高,缺乏創新意識與發展眼光,只是死板地按照教輔書與教材內容講解,對涉及詩歌創作背景、作者經歷及思想內涵等方面的內容做不到適當拓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古代詩歌的教學效果。
3.教學方法陳舊
古代詩歌內蘊豐富、思想深遠,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應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嘗試新型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但就當前現狀而言,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采用以往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仍然是粉筆+黑板+教材,將詩歌作為簡單的背誦材料,要求學生學會背誦即可,至于詩歌的內涵、韻律、情感等重點內容只是一掃而過,使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到古代詩歌的美,更談不上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了。
二、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路徑
1.重視詩歌意象,理清情感思路
與現代文相比,詩歌并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且語言描述簡短、跳躍,表情達意內斂含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詩歌本意難以準確把握,也就難以做到對詩歌的正確理解。而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是詩人情感與客觀物象的融合體,因此,在古代詩歌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準確掌握詩歌的思想內蘊,首先要做的是指導學生從詩歌意象著手,通過對詩歌結構的分析,理清詩歌脈絡,明確詩人感情思路,進而加深對古代詩歌的理解。久而久之,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詩歌分析習慣,進而培養其詩歌鑒賞能力。
2.增加詩歌誦讀量,靈活掌握誦讀技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大量的詩歌誦讀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除了向學生教授教材上的詩歌篇目外,還應指導學生在課外時間適當多誦讀一些古代詩歌。例如,在教授完李白的《蜀道難》以后,教師向學生推薦李白的其他詩歌,如《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感受李白超然的英雄性格與高瞻遠矚的人生理想,進而加深對李白的認識,對今后理解李白的詩歌內蘊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另外,在詩歌誦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苦于詩歌背誦,一遇到需要背誦的詩歌就苦不堪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未掌握誦讀技巧所導致的。因此,教師在講授詩歌時,應注重對學生誦讀技巧的培養,引導學生在掌握詩歌內涵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同時要了解遺忘規律即先快后慢,多加復習,鞏固記憶,以此提升記憶效果。
3.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興趣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鑒賞;作用;加強;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3-0119-01
文學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審美觀具有重要作用。要有效地發揮鑒賞的作用,就必須對學生進行鑒賞方法的引導。本文僅對此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 文學鑒賞的意義與層次
有人指出,當代世界語文教學的共同趨向之一是:在教學觀念上,語言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并重,這是現代化進程向人們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要求我們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藝術修養的優秀公民,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人的閱讀能力的發展,大體可分為這樣四個層面:(1)認知性閱讀;(2)理解性閱讀;(3)鑒賞性閱讀;(4)研究性閱讀。由此構成閱讀能力發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個層面,盡管具有質的不同, 卻又是先后相連,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閱讀要以認知性閱讀為基礎性前提,同時,它又成了鑒賞性閱讀 的基礎。它們之間構成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序列關系。一般地說,認知性閱讀大體相當于小學初年級的閱讀水平,理解性閱讀基本相當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的水平,鑒賞性閱讀則大概相當于高中及大學低年級的水準,而研究性閱讀由于已經進入學術性研究的范疇,則與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程度相適應。可見,在高中階段及時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以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二 高中文學鑒賞的與內容特點
高中文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進行文學閱讀訓練,它的主要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就整個訓練來說,應該把培養鑒賞能力放在首位。
培養鑒賞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廣泛閱讀和深入鉆研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是培養鑒賞能力的重要基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鑒賞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規律,根據各種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和具體作家作品的獨特風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達。
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現代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諸體,尤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現以散文為例說說應該在教學中抓住哪些內容和特點來進行鑒賞。中國現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動下發展的,它有著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質和人民性傳統。
從題材看,中國現代散文繼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紀實性的傳統,在取材上始終堅持“決不能仰仗虛構”的 原則。這種紀實性特點就形成散文內涵的自在之美。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及其姊妹篇《記念劉和珍君》,就具備信史的意義和價值。唯其敘事真實與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見其殷紅,淚才愈覺其熾熱,愛與憎、歌與哭也才愈顯其強烈深沉。如果我們以面對著歷史的嚴肅心態接受這類作品,那么所得就會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這樣的抒情之作,所抒發的情感也決非無本之華。只要留意一下第三段里看似平和卻深含著內心矛盾的那些話語,再聯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屠殺后不久)那樣的時間,以及作家本人曾傾向進步的經歷,就不難體會其中的憂憤和苦悶都隱約在描寫月色荷塘的有如夢境的字里行間了。以致景的優美是那樣朦朧,情的沉痛卻那樣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現實 ,這傳世的美文才同時不失為特定時代里,一名暫處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識分子的一頁心靈史。這種史傳化的品格經得起人們對它付以極大的信賴,使它能在讀者心里引發共鳴,達到一種相當完整與美妙的審美過程。
從內容看,具有豐富性。舊時代的散文,內容難脫“綱常倫理”的舊套。而“五四”以來的散文,卻從 國恥民仇到親情鄉戀,從哲人勇士到工匠農夫,從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直到斷箋殘陶、片風絲雨,舉凡人 間百態、世事萬端,無一不可以信手拈來,形諸筆墨。只要飽含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就無一不可斐然成篇 ,動人以至傳世。這種種的豐富多樣,構成了散文在內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納力。
從結構看,具有“隨意”性。魯迅就曾感概于中國做文章的有規范,而主張“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 以隨便的”。魯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臺起承轉合之說的篇章。宗璞的《西湖漫筆》看似漫不經心,而層層 都以草木湖山的“綠”為著眼點,從容里見謹嚴。這種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看似閑筆交錯,仿佛言不及義,但卻句句情真意切的結構特色,實際上是一個作家藝術成熟和心態從容的表現,仍然是我們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從表現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筆談“風景”,卻意在大西北戈壁灘和黃土高原懷抱中的“ 特別的氣氛”,鐘情于那比之偉大山川“乃是偉大之中尤其偉大者”的抗日軍民,通篇洋溢著熱情。吳伯簫 寫三個獵戶,也飽含向往、懷念、敬慕之情,虛實相映,情境并美,這命筆含情、追求意境的藝術特點,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
在語言的運用上,散文更以本色為重,具有個性。盡管中國現代散文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內容和風格,但只要我們能由表及里地抓住這樣的一些基本特點,把握它內在的帶規律性的精神實質,我們就能夠在教學中做到披文入情、入理。
三 文學鑒賞的引導方法
篇8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詞鑒賞;語感;方法
1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教學現狀分析
1.1 瞄準考試,目的性過于單一
在現今的全民關注高考的社會趨勢下,高中語文的詩詞鑒賞越來越偏向于針對高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向于注重考試技巧的傳授,以便于學生能在考試過程中獲得高分。這樣在高中語文的詩詞鑒賞過程中反而缺少了真正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只是追求如何去鑒賞詩詞和教授學生鑒賞技巧,從而應對考試。這些現象說明了現今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的目的過于單一,只是追求學生高考成績,忽略了學生在詩詞鑒賞上能力的培養,
1.2 忽視學生個人的理解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的學習由于有著高考的壓力,使得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直接的灌輸給學生教師自身對詩詞的理解,學生被動的接收這些不屬于自身理解的鑒賞信息,機械式的記憶這些教師給出的答案。這樣不僅使得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也不利于學生高效學習。我國的詩詞中飽含著豐富的情感,這需要學生能夠以自身的角度來揣摩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如果僅僅是依靠教師的傳授,學生只能短暫的記憶一首詩詞的鑒賞模板,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這也是“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的道理所在。
1.3 詩詞鑒賞過于模式化
在高中的詩詞鑒賞學習中,往往存在著這些現象:學生手拿一本詩詞鑒賞參考,在自習課上背誦那些關于詩詞鑒賞的答題模式,教師在課堂學習中按類型的給出一些情感相近的詩詞,給出固定的模式讓學生來練習。這樣對詩詞學習的機械化的切割破壞了詩詞原有的獨特魅力,使學生只知道如何去答題,而不能更好的去欣賞這些優美的詩詞,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和文學創造積極性。
2 改進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的一些方法
2.1 擴大閱讀面,鼓勵課外誦讀
我國的詩詞毫不夸張的說的確是浩如煙海,學生在課本中學習了解的詩詞僅僅是我國詩詞很少的一部分,在詩詞鑒賞的學習中如果只依靠對書中詩詞的理解而去揣摩一個詩人的風格的話無疑是癡人說夢。有句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來也會吟”,在擁有著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的把握詩詞的情感和脈絡,抓住詩詞的核心。教師應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學生閱讀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系統的誦讀一些著名詩人的主要詩詞,教導把握詩詞核心的關鍵方法。經過這樣系統的學習,學生就會對這些詩人的風格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背誦詩詞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背誦的熱情。此外教師還可以傳授學生背誦詩詞的一些技巧,營造快樂放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科學愉快的背詩誦詞,從而在應對考試時能夠胸有成竹,也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和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
2.2 改進對詩詞的鑒賞環節
好的詩詞鑒賞步驟可以讓人非常清楚的理解詩詞的脈絡和內蘊的情感,而壞的詩詞鑒賞步驟不僅不能達到鑒賞詩詞的目的,還干擾了原本對詩詞的理解。高中語文詩詞鑒賞教學當今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標準模式為答題模板來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針對性太強而目的性過窄,只是功利的緊盯高考,關注學生得分,忽視了學生個人鑒賞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對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的教學環節進行改進,以確保學生能夠高質高效的學習詩詞鑒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己去理解詩詞,然后再對學生理解偏差之處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更深刻的了解詩詞的內涵,更好的掌握一些詩詞鑒賞的技巧。在教學過程中要拋棄以往的背誦鑒賞模板的教學方式,詩詞鑒賞模板削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使詩詞喪失了原有的韻味,變成了一堆可以用固定模式去分割的數據,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2.3 組織詩詞鑒賞活動,鼓勵學生闡述觀點
詩詞鑒賞不是閉門造車的過程,從古至今在詩詞鑒賞時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詩會來共同探討對詩詞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從他人的鑒賞中修正自己鑒賞的不足之處,提升對詩詞的鑒賞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教學間歇,組織學生進行詩詞鑒賞活動,相互交流對詩詞的理解,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詩詞創作,學生間相互傳閱,取長補短,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對詩詞的觀點,不管對錯都應予以表揚,然后再對學生觀點的不足之處進行指正,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詩詞鑒賞,通過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有利于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
2.4 注重詩詞基礎知識的學習
在高中詩詞鑒賞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對詩詞的鑒賞很通暢,但是對于詩詞的基礎知識卻不牢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詩詞基礎知識的學習,只有基礎牢固才能夠更好的進行詩詞鑒賞,不鬧出貽笑大方的事情來。基礎知識的學習也可以促進學生的詩詞創作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注意對詩詞發展脈絡的梳理,可以使學生清楚的了解詩詞的發展歷史,對詩詞的創作背景的了解可以使學生更快的抓住作者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對詩詞鑒賞的準確把握。
3 總結
詩詞鑒賞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有著很大的作用,更對于提高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恰當的方式,注重學生對詩詞的情感的理解,在詩詞鑒賞中做到理性與感性的良好結合,引導學生感受詩詞中所蘊含的精神,陶冶情操,做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好學生。
【參考文獻】
[1] 齊秀萍.抓住意象,抓住詩詞的靈魂――高中語文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2,10(8):63-65.
篇9
一
有人指出,當代世界語文教學的共同趨向之一是:在教學觀念上,語言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并重,這 是現代化進程向人們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要求我們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豐富的現 代科學知識、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藝術修養的優秀公民,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有人擔心,在重理輕文十分嚴重的中學課堂上,進行文學鑒賞教學,是否有點拔苗助長之嫌,其實認真 考察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序列,就不難理解中學文學鑒賞教學的可能性。
人的閱讀能力的發展,大體可分為這樣四個層面:(1)認知性閱讀;(2)理解性閱讀;(3)鑒賞 性閱讀;(4)研究性閱讀。由此構成閱讀能力發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個層面,盡管具有質的不同, 卻又是先后相連,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閱讀要以認知性閱讀為基礎性前提,同時,它又成了鑒賞性閱讀 的基礎。它們之間構成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序列關系。一般地說,認知性閱讀大體相當于小學初年級的 閱讀水平,理解性閱讀基本相當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的水平,鑒賞性閱讀則大概相當于高中及大學低年 級的水準,而研究性閱讀由于已經進入學術性研究的范疇,則與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程度相適應。
可見,在高中階段及時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以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 能的。
二
高中文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進行文學閱讀訓練,它的主要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不是系 統地掌握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知識,學點必要的文學知識,也是為了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就整個訓練來說, 應該把培養鑒賞能力放在首位。
培養鑒賞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廣泛閱讀和深入鉆研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是培養鑒賞能力的重要基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鑒賞教學,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規律,根據各種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和具體 作家作品的獨特風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達,見同見異,身臨其境,神會其中。
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現代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諸體,尤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現以散文為 例說說應該在教學中抓住哪些內容和特點來進行鑒賞。
中國現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動下發展的,它有著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質和人民性傳統。從魯迅始 ,凡進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從橫向看,它還吸取了世界散文創作營養——主要是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 時代精神,特別是通過一批文通古今、學貫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創作,在短時期內便取得了豐厚的實績,達 到了很高成就。
從題材看,中國現代散文繼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紀實性的傳統,在取材上始終堅持“決不能仰仗虛構”的 原則。這種紀實性特點就形成散文內涵的自在之美。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及其姊妹篇《記念劉和珍君》 ,就具備信史的意義和價值。唯其敘事真實與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見其殷紅,淚才愈覺其熾熱,愛與 憎、歌與哭也才愈顯其強烈深沉。如果我們以面對著歷史的嚴肅心態接受這類作品,那么所得就會超過一般 意義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這樣的抒情之作,所抒發的情感也決非無本之華。只要留意一下第 三段里看似平和卻深含著內心矛盾的那些話語,再聯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 屠殺后不久)那樣的時間,以及作家本人曾傾向進步的經歷,就不難體會其中的憂憤和苦悶都隱約在描寫月 色荷塘的有如夢境的字里行間了。以至景的優美是那樣朦朧,情的沉痛卻那樣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現實 ,這傳世的美文才同時不失為特定時代里,一名暫處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識分子的一頁心靈史,可見散文內涵 的美恰恰在于一種生活的本色,一種歷史的質地,一種不容矯飾的樸素。這種史傳化的品格經得起人們對它 付以極大的信賴,使它能在讀者心里引發共鳴,達到一種相當完整與美妙的審美過程。因為讀者心里知道, 它是真的。
從內容看,具有豐富性。舊時代的散文,內容難脫“綱常倫理”的舊套。而“五四”以來的散文,卻從 國恥民仇到親情鄉戀,從哲人勇士到工匠農夫,從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直到斷箋殘陶、片風絲雨,舉凡人 間百態、世事萬端,無一不可以信手拈來,形諸筆墨。只要飽含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就無一不可斐然成篇 ,動人以至傳世。這種種的豐富多樣,構成了散文在內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納力。
從結構看,具有“隨意”性。魯迅就曾感概于中國做文章的有規范,而主張“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 以隨便的”。魯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臺起承轉合之說的篇章。唐tāo@①的《瑣憶》行 文扶疏自若,又筆筆飽含對前驅者的無比敬仰,疏散中見根蒂。宗璞的《西湖漫筆》看似漫不經心,而層層 都以草木湖山的“綠”為著眼點,從容里見謹嚴。這種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看似閑筆交錯,仿佛言不及義,但卻句句情真意切的結構特色,實際上是一個作家藝術成熟和心態從容的 表現,仍然是我們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從表現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筆談“風景”,卻意在大西北戈壁灘和黃土高原懷抱中的“ 特別的氣氛”,鐘情于那比之偉大山川“乃是偉大之中尤其偉大者”的抗日軍民,通篇洋溢著熱情。吳伯簫 寫三個獵戶,也飽含向往、懷念、敬慕之情,虛實相映,情境并美,這命筆含情、追求意境的藝術特點,也 是我們不可忽視的。
在語言的運用上,散文更以本色為重,具有個性。無論是劉半農主張的“以手寫口”、“心手相應”, 還是朱自清說的“所謂‘閑話’”,大約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氣質、文化素養和美學趣味的自然表現。 即使是敘事之作,其間的人、物、事態和景象,也都是經過作家觀察、感受、選擇和評價,并用自己的語言 加以表現的。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語言最富于藝術個性,最能體現作家無可替代的語言風格的本色之作 。
盡管中國現代散文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內容和風格,但只要我們能由表及里地抓住這樣的一些基本特點 ,把握它內在的帶規律性的精神實質,我們就能夠在教學中做到披文入情,左右逢源,從容而自然了。散文 如此,小說、詩歌、戲劇又何嘗不是?
三
根據“教無定法”的道理,文學鑒賞教學的具體方法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靈活多樣的。但文學鑒賞教學 既然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它自然也是有一定規律和基本方法原理的,即所謂“教有常法”。辯證地看,前 者著眼于教學的藝術性,后者著眼于教學的科學性。要使文學鑒賞教學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做到科學性和 藝術性的結合,這應該是常識范圍的事。
文學鑒賞教學由于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內在規律和具體作品的獨特風格,所以在教學方法上不能簡單搬 用一般記敘文的教學方法,否則難免方枘圓鑿,削足適履、事倍而功半。可以嘗試的基本方法如下:
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 ,直到可以背誦。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于短小精悍的詩歌、散文或詩文中精彩的段落。
進行誦讀教學,首先要抓住“理解”這一中心環節,這是誦讀教學的基本前提。其次是加強朗讀訓練, 要求準確、響亮、流利、有語氣。第三是注意培養誦讀興趣,使學生學有所得,樂在其中。如采用提綱背誦 、限時背誦、接力背誦、抽簽背誦、打擂背誦、男女對抗背誦等多種方法來激發興趣和潛力,提高背誦的效 率。第四是要適時復習,不斷鞏固。另外在組織誦讀訓練中,要注意糾正部分學生不良的朗讀習慣,常見的 如“慢聲細氣讀書法”、“高頻快速讀書法”、“啦啦調”、“胡胡腔”、“小和尚念經法”等等,要求他 們切實做到準確、響亮、流利和有語氣。
2.研討法。把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內容或看法提出來,組織學生自由討論,鼓勵他們通過獨立思考, 在認真鉆研的基礎上,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包括對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觀點和教師講課提出的某些看法 )。如,講完《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可讓學生展開別里科夫形象討論:是“衛道士”還是“犧牲品”? (引入《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96.8—9期的《是犧牲品不是“衛道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 學參考書》理論)。
用研討的方法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一是要抓好認真鉆研這一基礎環節,必要時可令學生寫出書面發言提 綱。二是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課堂既要生動活潑,又要活而不亂;教師 既要點撥引導又要避免喧賓奪主。三是除了一些明顯的是非問題需要恰如其分地作出適當結論外,屬一般性 的認識問題,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應該允許保留意見。這樣對活躍思想,開發智力,發展求異思 維,培養創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處。
3.比較法。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兩篇或多篇作品之間,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識其同、辨其異,從而 加深對作品的鑒賞,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認識。通過反復比較,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 的;有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靈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比較法是一種可以廣泛運用的訓練方法。比較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可以拿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 來比較,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也可以拿不同作家描寫同一事物的作品來比較 ,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姚鼐的《登泰山記》。同樣描寫婦女形象,魯迅筆下的樣林嫂,孫犁筆下的 水生嫂和高爾基筆下的尼洛夫娜就迥然相異。比較的內容也可以豐富多彩,可以拿作品的主題作比,如:
小說名 主人公 主題(人物特征) 《吶喊》 《明天》 單四嫂子 做母親而不得 《彷徨》 《祝福》 祥林嫂 做奴隸而不得
《離婚》 愛姑 做妻子而不得
也可以拿表現手法(語文課上講怎么寫的)作比: 同一事物 不同立足點 特點 寫法 有 意境
江:《長江三峽》 雄 擬聲 明亮 雄壯
潭:《綠》 柔 比喻 濃麗 明快 水 塘:《荷塘月色》 情 疊字 朦朧 隱曲
湖:《雨中登泰山》 靜 擬人 素淡 清新
(虎山水庫)
比較可以用研討的辦法進行,也可以用講義(以上表格的填空)的方式訓練,有時也可用作文的方法。
4.提問法。從作品起始到末尾,從主題到表現手法,從對象到過渡銜接,從內容到形式,包括針對作 品的精妙之處,疑問之點,異議之論甚至瑕疵敗筆,通過精心設計的幾個乃至十幾個、幾十個問題作為全文 的教學結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找到圓滿的或者能自圓其說的答案。我教《藥》一課,就設計了十大問題 ,(例如“小說為什么一開場便是夫婦倆沒頭沒腦的對話?”)貫穿整個教時的始終。這是區別于研討法的 ,因為它以問題來結構教學。
用提問法結構文學鑒賞教學,一要講究問題的思考價值,緊緊圍繞教學中心,不能偏離。二要講究問題 的適度,思維的容量大小和難易程度等。此外,還要發揮教師啟發點撥引導的作用,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
5.作文法。文學鑒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多動口,多動腦,還要讓他們多動筆。結合作品研討,寫一點 鑒賞札記或評論,如《“精神勝利法”之我見》、《我與“套中人”對話》、《談樣林嫂的“眼睛”》,也 可以結合作文訓練,搞一點文學作品的改寫、擴寫及文學習作,比如:續寫《項鏈》;改寫《念奴嬌·赤壁 懷古》。
作文法旨在誘導學生有東西可寫,有興趣去寫,這樣既鞏固擴大了文學鑒賞訓練的成果,也是培養和提 高鑒賞能力的必要手段。
篇10
關鍵詞 鑒賞能力 教學內容 審美情趣 價值取向
一、引言
目前,音樂審美是高中生音樂教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部分,音樂審美的心理因素對高中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的作用已經被廣泛的重視起來,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音樂鑒賞的教學內容時提起對學生審美趣味關注的程度,保證音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從而令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二、高中生音樂鑒賞的能力培養受到影響的原因分析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81%的高中生偏愛流行音樂,教師怎樣才能引導自己的學生接近、喜歡高雅的音樂,了解民族和古典音樂,并對其音樂鑒賞的能力予以培養,這是一道擺在我們眼前的很大的難題。引發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對高中生本身存在的以及社會存在的因素做出了分析,并且對音樂教學內容的誤區加以反思。
(一)高中生的價值取向已經出現偏差。
大部分的高中生只對音樂的娛樂作用加以注重,以娛樂消遣和放松精神為主,在對音樂的聽賞進行選擇時只選擇符合其口味的音樂,這使得大多數學生偏愛通俗易懂且歌詞直白的流行音樂,而抵觸那些內涵深刻且古樸含蓄的音樂。
(二)以被動的態度學習音樂。
大部分高中生的音樂基礎較薄,音樂素養較低,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最基本的音樂常識,有些學生連歌手和音樂家都不能分清,他們覺得音樂教學的內容陳舊,不夠時尚,與實際的生活存在很大的距離,另外加上很少接觸高雅音樂,因此高中生總是以被動的態度來學習音樂。
三、改進教學內容,培養高中生音樂的鑒賞能力
如何改進音樂的教學內容使高中生能夠積極投入到音樂的活動中去,并且成為具備一定鑒賞能力的音樂愛好者,如何將傳統灌輸的教學模式加以改變,從而增強全體高中生的鑒賞能力和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質。以教學實踐為依據,本文將介紹以下幾種方法:
(一)將對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加以正確引導作為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
對高中生普遍喜歡流行音樂這一心態加以利用,適當而積極的引導學生體驗和學習音樂,在音樂鑒賞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流行音樂中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的部分,然后將流行音樂里的有益因素吸收進來,運用在教學里,這將對提高學生音樂的鑒賞能力有很大幫助。
1.以因勢利導為原則提高學生辨別流行音樂的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教師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對他們所喜歡的流行樂曲的特征加以分析,利用這一方式對音樂的教學能容加以改進可以使學生因音樂興趣推動,積極的獲取音樂相關知識,在對音樂的評價過程中完成了對學生音樂的鑒賞能力的培養。
2.將詩與體味感受音樂結合起來。
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體會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教師可以將一些詩詞加進教學內容中,讓學生自己將喜歡的詩詞配上適合的音樂。在課堂上留給學生足夠的施展空間,提高學生參與度,在給詩詞配樂時,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詩詞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其文學素養的培養也有所幫助。
3.將流行音樂作為切入點,找出連接民族音樂的橋梁。
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有很多相似之處。就民歌來說,許多流行音樂取材于民歌;有人認為流行音樂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現代城市的民歌;民歌中也有大部分是用來表達愛情的,而流行歌曲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的題材是愛情;當今流行樂壇出現很多歌手采用通俗的唱法對民歌進行演唱的現象,這是演唱民歌的另外一種體現形式。
(一)將有效靈活的教學法用于對學生的音樂教學內容中。
高中的音樂課最為基本的任務,是提高高中生的音樂以及文化素養,開發學生各個發面潛能,并且讓學生從中獲益。在高中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如何巧妙轉變教學的方法,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鑒賞作品更加完美獨到,這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1.重視體驗內心情感式的教學。
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最能抒感,最擅長撥動人心弦。在每個生命里,情感是最復雜、最內在、最豐富的抽象物。
2.采取個性化教學方式,因材施教。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間的個性差異予以充分尊重,發揮每個人個性的特長,讓每位學生都可以融入音樂中。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令教學內容具有愉悅性,讓學生處于良好的心境中,當學生產生對于音樂的濃厚興趣時,就會令其具有持久的學習音樂的動力。
- 上一篇:檢驗檢測服務行業報告
- 下一篇:網絡文明建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