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
時間:2023-04-11 05:4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秋天景色的句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深秋的天空里,團團白云像彈好的羊毛,慢慢地飄浮著。
2、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 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 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 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于是薄暮。
3、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秋天,沒有春天五彩斑斕的鮮花,沒有夏天茂盛異常的綠樹,沒有冬天紛紛揚揚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實累累的果樹,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到處都是瓜果遍地!
4、秋天,葉子一片片落下,帶著一絲絲的遺憾,投向大地母親的懷抱。她們跳躍著,旋轉著,輕舞飛揚著,翩然落下。
5、在秋天里,大部分花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花瓣已經落下,而各種各樣的卻在爭奇斗艷,裝點了城市,美化了環境。
6、楓樹林給大地鋪上了紅色的地毯,秋風一吹,楓葉發出嘩啦啦的響聲,好似在鼓掌歡慶這豐收的景象。看,那,它們開得多么熱烈!多么旺盛!黃的、紅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著秋風,披著寒霜,爭妍斗艷,噴芳吐香,開得到處都是,簡直成了一個錦簇的世界
7、雖說入秋已久,但今年盛夏酷暑那整天泡在臭汗中的滋味,那隨手一摸,一手滾燙的感覺卻刻骨銘心,似乎盛夏的余威還遲遲不退卻。
8、秋雨打著她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壓著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里。
9、秋天來臨了天空像一塊覆蓋大地的藍寶石。村外那個小池塘睜著碧澄澄的眼睛,凝望著這美好的天色。一對小白鵝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楓樹的葉子,不知是否喝了過量的酒,紅的像一團火似的。村前村后的稻子,低著頭彎著腰,在秋風中默默地等待著人們去收割,半空中,排著“人”字形的雁群,高興的唱著歌,告別人們,向天邊慢慢飛去……
10、秋夜,天高露濃,一彎月牙在西南天邊靜靜地掛著。清冷的月 光灑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銀河的繁星卻越發燦爛起來。茂密無 邊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應地響著秋蟲的唧令聲,蟈蟈也偶然加上幾聲伴奏,吹地翁像斷斷續續吹著寒茄。柳樹在路 邊靜靜地垂著枝條,蔭影罩著蜿蜒的野草叢叢的小路。
11、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澀,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內向 。
12、秋天來了,天高云淡,蔚藍的天空中,大雁成群結隊地飛往南方,它們有時排著“一”字形,有時排著“人”字形。
13、蔚藍色的天空。在深秋時節,一塵不染,晶瑩透明。朵朵霞云 照映在清澈的嘉陵江上;魚鱗的微波,碧綠的江水,增添了浮云 的彩色,分外絢麗。
14、秋天,在一場緊張的收割之后,轉眼間一切都褪了顏色,一望無垠的土地蒼黃地裸露著。
15、秋天,楊樹葉子黃了,掛在樹上,好像一朵朵黃色的小花;飄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黃色的蝴蝶;落在樹旁的小河里,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16、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 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 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 了凋敝的顏色。
17、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于是薄暮。
18、秋也許就藏在金燦燦的稻穗上,也許藏在火通通的柿子里,也許藏在綠油油菜地間。
19、秋天,沒有春天五彩斑斕的鮮花,沒有夏天茂盛異常的綠樹,沒有冬天紛紛揚揚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實累累的果樹,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到處都是瓜果遍地!
篇2
一、
文學常識:作者:酈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二、
整體感知:作者通過對三峽地適合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秀麗,表現了他熱愛祖國山河的深厚感情。
三、文言知識
通假字
1、略無闕處
(“闕”通“缺”,空缺)
2、哀轉久絕
(“轉”通“囀”,聲音曲折)
一詞多義
1、絕:①沿溯阻絕(斷)
②哀轉久絕(消失)
③絕巘多生怪柏(極,極高)
2、自: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清:
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榮峻茂(水清澈)
4、其:
①其間千二百里(這)
②飛漱其間(它們,代古柏)
5、以
①不以疾也(如)
②以叢草為林(把)
古今異義: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詞)
2.雖乘奔御風
(雖:
古義:即使,表假設;
今義:雖然,表轉折)
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奔: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
(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
(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響:動詞作名詞,回聲)
4、回清倒影
(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5、晴初霜旦
(霜:名詞用作動詞,降霜)
6、素湍綠潭
(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指急流)
其他重點詞語解釋
1、略無闕處
(略:完全、全部。)
(“略無”,
完全沒有。)
2、重巖疊嶂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見曦月
(曦:早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
4、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到)
(襄:上,上升到高處)
5、則素湍綠潭
(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6、飛漱其間
(漱:沖刷)
7、良多趣味
(良:甚
很)
8、沿溯阻絕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9、屬引凄異
(屬:zh
ǔ,接連)
(引:延長)
10、故漁者歌曰
(故:所以)
11、不以疾也
(疾,快)
12、哀轉久絕
(絕,消失)
13、林寒澗肅
(肅,清冷)
四、重點句翻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即使騎上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到了夏天江水上漲漫上小山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絕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⑤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懸泉瀑布在山峰間飛流沖蕩
⑥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⑨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
(10)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在三峽七百里的(沿途)中,兩岸群山連綿,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
(11)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如有皇帝命令急需傳達,(則)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荊州,
(12)其間千二百里,雖乘
奔御風,不以疾也。
這中間間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也沒有這樣快。
(13)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極高的山峰上長著許多長著奇怪形狀的柏樹,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沖蕩下來,
(14)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常常有一些高處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在叫,叫聲連續不斷,音調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15)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哦,巫峽最長;聽那綿綿不息的猿猴叫聲哦,不禁淚濕衣裳。”
五、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
(3)絕巘多生怪柏
(4)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5)常有高猿長嘯
六、理解性默寫
1、文中從正面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全文描寫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文中描繪了山形的挺拔險峻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盡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
5、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6、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7、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8、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9、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0、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11、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寫山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2、抓住特點描寫三峽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榮峻茂;三峽的秋天——寂靜、凄涼。
13、酈道元堪稱寫水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描寫水勢之大,有用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寫三峽水清澈,語言凝練而意蘊豐富。
14、《三峽》與《與朱元思書》兩文都寫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連綿高峻和氺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兩文都寫了猿鳴但寫作目的不同《三峽》通過寫猿鳴烘托環境凄清,《與朱元思書》則通過猿鳴表現了環境的生機勃勃。
七、拓展延伸
1、引用漁歌的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把自然景觀與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側面表現三峽漁民船夫的悲慘生活,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同時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涼的氣氛。
2、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寫,而是從夏、春冬寫到秋?
答:主要根據三峽江水的特點來選擇寫作順序的,
1夏水最盛,最為兇險、迅疾,最具有特點。②夏天江水暴漲,水勢最浩大,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空,水勢由多到少,順勢而下。
③順上層山勢的高峻、江面的狹窄之勢而寫。
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世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寫下的《早發白帝城》請說說其中后兩句詩與文中“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之間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答:(1)描寫對象和寫法相同:同寫三峽、同詠猿鳴,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寫法:(2)表達的情感不同:詩句流露出作者重獲自由的喜悅、歡快之情:漁歌則表達了三峽漁民艱辛的悲涼感慨。
4、酈道元筆下的美麗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聞名于世并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想前來觀光的游客介紹山下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答: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偉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涌:秋季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桔: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其它:
1、本文語言精致、洗煉,用語俏麗貼切,選一點分析。
(如:描寫三峽深秋清幽靜寂,說明人們感傷程度。如:描寫三峽春冬時,因急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
“綠”字修飾“潭”字。“飛漱其間”的“飛”字。答:“飛”形象一寫出了瀑布從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氣勢。)
2、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
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3.開放性試題
①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②閱讀下面這首詩,你能說出它和本文之間的某些聯系嗎?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篇3
1、楓樹林給大地鋪上了紅色的地毯,秋風一吹,楓葉發出嘩啦啦的響聲,好似在鼓掌歡慶這豐收的景象。
2、稻田里,一片黃澄澄的稻谷隨著秋風翻起金波,綠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葉上閃耀著晶瑩的露珠。
3、黃澄澄的稻穗垂著沉甸甸的穗頭,棉桃像小樹,綻了雞蛋似的花絮。啊,不是稻田,是黃金的大海;不是棉田,是白銀的世界。
4、唯美的句子-秋天悄無聲息地來了,邁著輕盈的步子,帶著收獲的希望和喜悅。稻子成熟了。金燦燦的稻田,那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承載著的,是農人一年的寄托和夢想。
5、當秋風吹過田野,吹黃了稻子,金燦燦的稻谷,笑彎了腰.人們這才感受到勞動的甘甜、豐收的喜悅,地里的農民,被太陽曬得發黑的臉上印出了笑容,不知淌了多少汗,如今豐收在望,能不叫人開心嗎?
6、秋天到了,果園里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在秋陽的映射下閃著金燦燦的光。果農們樂得合不攏嘴,憨憨的笑容里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和希望。
7、秋從身邊拿出一只小口袋,變戲法似的取出一顆顆豐碩的果實,向臺下拋去,那只袋里像有無窮無盡的果實,拿也拿不盡,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實飛向大地,墜滿金黃的枝頭,好一派碩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8、秋姑娘唱著豐收之歌向我們走來了。稻田里機聲隆隆,一臺臺收割機唱著歡歌,正在田里來回穿梭,將沉甸甸的稻穗攬入“懷中”。
9、秋天,稻田里的禾苗成熟了,田野遍地一片金黃;樹上的葉子,不斷地改變著顏色,逐漸變成深紅色、粉紅色、淡紅色、金黃色、淺黃色、淡黃色、橙色……呈現出五顏六色。秋天的景色美如童話,美如夢境。秋天來臨,天氣一天比一天涼爽,仿佛在告訴人們夏天已經過去,秋天開始。陣陣秋風的到來,樹木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葉子的顏色也在不斷變化,漸漸地變成黃色、紅色,然后,開始落葉。田野一片金黃,好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給人一種“春華秋實”的感受。到了秋天,盛開,各種各樣的都不甘示弱,千姿百態,盡情綻放,的顏色異彩紛呈:有的潔白如雪,有的黑紫如墨玉,有的金黃如金……顯得雍容華貴,令人賞心悅目。享受一夏的陽光和雨水,秋天里,稻子熟了,奉獻給精心照顧她們的農民朋友金光燦爛笑容!初秋的北大荒,到處翻滾著無垠的金浪,流淌著沁人肺腑的稻菽豆香。一臺臺水稻收獲機在一片片金黃的稻田中忙碌著。
10、秋天,紅艷艷的蘋果扒開綠葉往外瞧;小紅燈籠似的棗子掛滿了枝頭;像紫瑪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掛在葡萄架下,真迷人呀!
11、當秋風吹拂著你的雙頰,稻田里,那一株株飽滿的稻穗充滿著成熟的喜悅,彎著腰,躬著背,低著頭,它好像是成功者謙虛的楷模,當秋天來臨時,碩果累累,秋高氣爽,一股成熟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一切都是那神奇的畫布——大自然,精心用粗細不一的線條,五彩繽紛的顏料,勾畫出一幅又一幅美得動人,色彩斑斕的圖畫, 讓人心曠神怡。 我愛秋天,愛秋的寧靜,愛秋的樸素,愛秋的高潔。
篇4
這次習作要求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先跟同學說一說圖畫的內容,再寫一寫你選的或畫的畫。注意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寫好后讀給同桌聽和同桌交流交流,再把習作和圖畫一起貼在教室里,讓大家欣賞。
學情分析
真正的作文是從三年級開始的。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學生不知道寫什么,如何寫。三年級學生生活閱歷淺,積累也較少,對習作沒有興趣,這就給學生習作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進行過說話和寫話訓練,說一句完整的話,寫一句完整的話,這也為第二學段的習作打下或多或少的基礎。本單元教學內容都是涉及秋天的課文,課下已經讓學生把描寫秋天的好詞佳句積累下來,為這次習作作必要的知識儲備。
設計理念
三年級是起步作文的開始,為此本次習作教學設計體現以下理念:首先培養學生說的興趣和能力,由詞到句,由句到段地說,在展示觀察畫面中說,按一定順序說,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在“說”中提高學生習作興趣,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其次以說促寫,“說”是前提,“寫”才是真正的目的。為了能把習作寫好,要求學生“我手”寫“我口”,再加上老師的“授之以漁”,使學生知道如何去寫。由于學生畫的是身邊的秋天,寫的也是身邊的秋天,學生便有內容可寫。整個習作過程,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并從中感受習作的輕松和快樂。
教學目標
1、能認真觀察圖畫,按一定順序說說畫面的內容。
2、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把一句話說完整,說通順。
3、寫好后,修改自己的習作,并和同桌交流交流。
教學重難點
重點:觀察圖畫,介紹圖畫。
難點:修改習作,交流習作。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小黑板、圖畫。
學生準備:圖畫。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現在正是金秋時節,我們已經看到了她繽紛的色彩,聽見了她美妙的聲音。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帶著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寫一寫自己身邊的秋天。
(老師入情入境地導入,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繼續上好課打下基礎。)
二、檢查學情,由易到難
1、師: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相信同學們一定積累了不少關于秋天的好詞好句。請大家拿出來,美美地讀一讀。
(本單元學習的都是描寫秋天的課文,課下已經讓學生對課內和有關課外的好詞好句進行了積累。此教學環節的目的是強化記憶,做好知識的遷移,為下一步習作作準備。)
2、師:老師也積累了不少好詞語,同學們愿意讀讀嗎?
(出示小黑板)
落葉天空鮮果 大雁蟋蟀
飄香 飛舞碧藍 彈琴南飛
3、師:請大家把這些詞語進行連線,再讀一讀,
落葉飛舞 鮮果飄香大雁南飛 天空碧藍蟋蟀彈琴
4、師:能否用以上每個詞語說句話,并且說通順,說完整。
5、師:如果能把剛才說的話,連成一段話,那就更好了,誰來試試?
(由詞到句,由句到段,充分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降低說話難度,讓學生感受到習作是輕松的。同時對學生說話提出要求,養成把一句話說完整、說通順的好習慣。)
6、同桌合作,交流說話。
7、師指名說話。
三、欣賞圖畫,介紹畫面
1、師:秋天的景色就是美,為了表達對秋天的贊美,老師畫了三幅圖畫,請同學們邊欣賞,邊選其中的一幅進行觀察。(出示圖畫)
(個性化的選擇,不固定學生的思維,充分體現學生的興趣和喜好。在學生欣賞圖畫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2、師要求學生說說觀察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
(“提倡自由表達,不拘形式地表達”,讓學生嘴巴“大”起來。)
3、師指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來介紹,比如:由遠及近,從上到下,由整體到部分等。
遠處,樹木_________________,一條小河____________;近處,河水________________,高大的____________,河左邊是 ___________________,右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經過認真觀察,他們眼中已經變得豐滿,再加上老師把“說話”設計成填空的形式,難度一下子降低,學生由“怕說”變成“想說”,教師的“導”和“授之以漁”恰到好處。)
4、師:請大家再用上自己積累的詞句,說說圖畫上的景色。
(“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讓知識得到運用和深化”,學生的語言表達會更加生動形象。)
四、展示圖畫,以說促寫
1、師:剛才老師展示了自己的畫的畫,下面請大家把自己畫的畫拿出來,相互展示展示,看看誰畫的美。
2、師:能說說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樣美的嗎?
(學生的畫是習作之前就布置下來的,目的是讓學生實地觀察,畫出身邊的秋天。課堂上通過展示和表白,激發學生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感情。)
3、師:同學們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秋天,都是自己熟悉的景色,如果能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的畫介紹給大家,那就更美了。
4、師指名上臺介紹自己的畫,要求按一定的順序,句子說通順,說完整。
5、師:剛才大家都介紹了自己的作品,有條理,有的同學還能抓住景物的特點,現在請同學們把自己剛才介紹的內容寫下來,用上自己平時積累的詞句。
(以說促寫,學生有了“說”的前提,“寫”便有了儲蓄和準備。)
6、師:寫好后,請同學們讀一讀,自己試看修改,把句子寫通順。
7、師現場指導:讀習作,評習作,改習作。
(學生試著修改自己的習作,一是為了修改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把句子寫通順,二是為了養成修改習作的好習慣。但初次修改習作,學生不知道如何修改,老師及時的評改,使學生有例子可循,有方法可鑒。)
8、學生再次修改習作,并整理習作。
9、師: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同桌聽,和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讀給老師聽,讓老師也欣賞欣賞你的習作。
(“把自己的習作讀給他人聽,讓他們也分享習作的快樂。”)
10、師:從大家的習作中老師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麗,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給自己的習作擬個題目,寫在圖畫上。
(“擬個題目”是畫龍點睛之筆,也是學生對自己作品內容的概括和提煉,學生可能會有難度,但這是一個有彈性的教學環節,只對“感興趣”的同學而已,同時老師不必要求過高,因為畢竟是三年級學生。)
五、完整習作,張貼展示
1、師:現在請你把內容附在圖畫下面交給老師。
篇5
1、秋天的早晨是美麗的,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輝灑在大地上。萬物也隨著第一縷陽光照耀在身上而蘇醒了。
2、冬天的太陽像月亮一樣蒼白無力。
3、仿佛月亮正在那道亮光之前撤退。亮光愈來愈呈現出粉紅色,愈來愈明亮了。露濕的、獲得了一夜休息的、快樂的世界蘇醒過來了。
4、太陽剛露臉的時候我沿著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霧氣氣那么潤潤的濕濕的泥土氣味不住地撲在我的臉上鉆進我的鼻子小河水清得一眼望到底。
5、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輕紗,吐出燦爛的晨光,迎來了新的一天。
6、旭日披著烈烈的酒氣上升,將一種無限的醉意朝田野遼闊的天空酣暢地播散開。
7、剛剛誕生的黎明如同一個嫩紅的嬰兒,在這濃濃的潑灑中顫了三顫。
8、秋天的早晨是熱鬧的,一群群天真活潑的小學生蹦蹦跳跳地背著書包上學去了。爸爸媽媽也提著公文包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最清閑的要算爺爺奶奶們,他們有的在小廣場上跳舞,有的在唱歌。
9、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小鳥在樹上歌唱孩子們在森林中歡樂地游戲的生活情景 。
10、太陽還升起可空氣里卻已彌漫著破曉時的寒氣草上也已掩蓋了灰色的露水。
11、歡樂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峽谷里,但它已經把我們頭上兩邊峭壁的頂端染上黃澄澄的顏色,長在巖壁深罅里的葉子稠密的灌木,只要一陣微風吹過,就把一陣銀雨撒在我們身上。
12、天漸漸破曉,淡青色的天空鑲嵌著幾顆殘星,大地朦朦朧朧的,如同籠罩著銀灰色的輕紗。
13、黎明,像一把利劍,劈開了默默的夜幕,迎來了初升的陽光。
14、潤濕的黑土仿佛還留著玫瑰色的晨曦的余痕百靈的歌聲驟雨似地漫天落下 。
15、當我起床準備開門時,就聽見了早晨的聲音,它在叫我快開門,它在等著我一起跳舞。
16、秋天的早晨是千變萬化的,我愛秋天的早晨,愛它那美麗的景色,更愛它豐富的內涵。
17、太陽剛從蒼蒼的山巔后面露它那最初幾道光芒的溫暖跟即將消逝的黑夜的清涼交流在一起使人感到甜美的倦意 。
18、春天,那太陽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渾身舒坦。
19、街道上是一片潮呼呼的露水氣味,樹影子漸漸的淡了,星斗漸漸的少了,天空漸漸的高了,寨子上的第一頂著露珠兒開,豆莢子在微風里搖擺,菜飯的香味兒開始飄蕩。
篇6
一、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1.感悟語言文字的美。
(1)抓重點詞語,體會用詞的準確與豐富,對課文有整體感悟之后,開始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于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如《花鐘》一文中有一個精彩段落寫不同的花開了,但詞語不重復,表達非常生動。這樣的妙處,在學生閱讀中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就難以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如果讓學生把文中描寫花開的詞語全部換成“花開了”。再讓學生讀一讀,感受體會,學生會體會到一直用這個詞,太煩了而且語句很單調,從而很容易體會到正面例子的表達效果。
(2)靈活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語言訓練,感悟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如教學《蜜蜂》一課中“它們飛得這么低,怎么能看到遙遠的家呢?”與“它們飛得這么低,不可能看到遙遠的家。”這兩句話要求學生進行對比理解,可讓學生體會到反問句的語言表達的重要性。
2.讓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材料。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語言積累意識,閱讀教學中的語言積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礎上,它既包括必要的語言知識的積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如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積累、片段的積累、篇章結構的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靈活篩選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詞、句、段等進行吸收。如《秋天的雨》一文,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的句子。而《花鐘》一文中可引導學生積累有關花的語句、詩句……總之,應引導學生積累自己認為好的句子,好的詞語,都可以積累下來。
3.重視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能運用所學語言材料和語言表達形式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如何進行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呢?訓練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可以運用詞語,也可以運用句子,還可以運用表達方法等進行有機訓練。
(1)用詞口頭說話訓練,如《秋天的雨》中的“五彩繽紛”一詞,要求學生會用它造句,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五彩繽紛”是表示色彩繁多艷麗,我們可讓學生說說色彩繁多艷麗可能會是哪些顏色,如:紅色、黃色、紫色……用五彩繽紛形容的事物可能會是什么,比如:各種花朵、名族服裝等,然后讓學生用上“五彩繽紛”一詞形容。
(2)句型模仿訓練。課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后,應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進行句式訓練。如《秋天的雨》一課中描寫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動,我們可以讓學生仿照其中句式,摹寫“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學《玩出了名堂》時,在學生感悟課文之后,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中的表達方式,提高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學生聯系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讓學生運用課文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說一說他們玩中的樂趣和收獲。在教師點撥下,學生暢所欲言,說出收獲。
(3)抓特色課文,進行寫話訓練。有的課文段落的結構表達的方式,選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相機進行寫話訓練。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在學完后,可以讓學生選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描寫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的方法,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
二、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加強小學生語言文字的教學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每一位從事語言教學的老師從主觀上都能夠充分認識到。但如何把這一教學任務卓有成效地體現在教學實踐當中,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教學研究。
1.探索教學模式。語文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還負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發展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擺脫困擾教學效率提高的以灌輸為主的課文內容分析的教學模式,要精講巧練,講練評結合,切實地把語言文字教學和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語言文字。
2.進一步完善教法。每一課的教學是語文整體教學任務這一長鏈中的一環。語文教學的著力點在哪兒?一個例子應選取什么內容教給學生,這是需要認真對待的。教師只有在繼承優秀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篇7
1、田野里,美在那里跳舞!春天,田里禾苗綠油油。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葉子上都有一個綠精靈在跳舞。轉眼秋天了,田野里一片金黃,一陣微風吹來,層層梯田翻金浪,沉甸甸的稻穗搖擺著軀,仿佛一個個黃精靈在舞蹈。
2、這堵石壁似摩天大廈仰面壓來,高得像就要坍塌下來咄咄逼人。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巖壁里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3、春天來的好快,悄無聲息、不知不覺中,草兒綠了,枝條發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開的燦爛多姿,一切沐浴著春晨的曙光,在春風中搖弋、輕擺,仿佛少女的輕歌曼舞,楚楚動人。
4、陽光照在波光細細的湖面上,像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光的碎銀,又像被揉皺了的綠緞。
5、近了,近了,我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了,這一切都報告著春天的到來,我整個心都飄了出去,飄到那鮮艷的花兒上,飄到那油綠的草地上。
6、我喜歡,我喜歡白雪皚皚的冬天,因為冬天可快樂地打雪仗。我喜歡,我喜歡鵝毛大雪的冬天。因為冬雪是那么賞心悅目。冬天給人們帶來特別的驚喜,北國風光是那么吸引游客。人們在雪地里盡情地劃著雪橇,歡樂的笑聲響徹云霄。
7、午后的陽光,太強烈了,連秧田里的水,都給蒸得暗地發出微小的聲音。禾苗葉子曬得起卷子,失掉嫩綠的光澤,又沒有一點風,人走在兩邊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簡直悶熱得渾身流汗,氣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誰也不愿出來了。
8、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9、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著,--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10、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于是薄暮。
11、炎炎的太陽,高懸在世界的當空。紅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地面著火了,反射出油一般在沸煎的火焰來。蒸騰,窒塞,酷烈,奇悶,簡直要使人們底細胞與纖維,由顫抖而炸裂了。
12、雪中的景色壯麗無比,天地之間渾然一色,只能看見一片銀色,好象整個世界都是用銀子來裝飾而成的。
13、湖上泛著一片青煙似的薄霧,遠望微山,只隱約辨出灰色的山影。
14、海水那么藍,使人感到翡翠的顏色太淺,藍寶石的顏色又太深,縱是名師高手,也難以描摹。
15、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拋開煩惱,盡情地欣賞。
16、仰首望上去,湛藍的天空下,陽光燦爛地做著背景,勾勒出高山那懸崖峭壁奇石怪壘的身架,更是把人們所有的崇敬和贊嘆都寫在了高處。
17、秋天已到,雖然還未在福州感受到這般涼意,但是卻不免會思念起家鄉的秋天,()這時候我窗前的梧桐樹是不是已經穿上金黃的外套?放幾張秋天的景色圖片和幾句古人描寫秋天的詩詞,權當抒發自己的思念。
18、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麗:到處放射著明媚的陽光,到處炫耀著五顏的色彩,到處飛揚著悅耳的鳥叫蟲鳴,到處飄蕩著令人陶醉的香氣。這是綠的世界、花的海洋。
19、重重疊疊的高山,看不見一個村莊,看不見一塊稻田,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知幾千萬年了,從來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臟,就是那最愛冒險的獵人,也只到它們的腳下,追逐那些從山上跑下來的山羊野豬和飛鳥,從不攀登它的峰頂。
20、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秋天,沒有春天五彩斑斕的鮮花,沒有夏天茂盛異常的綠樹,沒有冬天紛紛揚揚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實累累的果樹,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到處都是瓜果遍地!
21、春雨連綿,灑在院里的梧桐樹上,沙沙沙像音樂家輕輕拔動琴弦,又像蠶寶寶在悄悄吞食桑葉。
22、我喜歡春雨,不光喜歡它換來的雨后春筍的英姿,更喜歡的是:踏進這淡藍色的煙雨,在這雨季,你為我撐出的一片無雨的天地。
23、哦!春雨呀,原來你跟著春姑娘一起來到大地,使大地生機勃勃,散發著清新的氣息,你靈巧的手,拔動著人們的心弦,拔動著人們美好的希望。
24、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的飛翔。
篇8
一、讓流暢在朗讀中回旋
字、詞、句是形成語言的最基本元素,是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工具。有人說:字典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準備一本字典。在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如在學習課文《畫風》中,我首先播放一段錄音,請學生聽聲音猜猜它是誰?孩子們聞聲立馬就猜出是風聲,接著我順勢引導:風能唱,能寫,能聽到,能看到,能感受到,那它能畫嗎?引導學生帶著好奇心初讀課文,接著利用拼音把學生讀錯的字打出來,學生通過反復讀,及時糾正讀音錯誤的字,最后,通過分組讀、開火車讀、個別讀,能把課文讀得準確、流利了。
二、讓激情在朗讀中澎湃
教學中學生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然而要達到有情感地朗讀,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指導學生有情感的朗讀課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
1.以教師的范讀引導學生朗讀
我們知道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天分,教師的范讀不僅僅是使學生模仿著教師的語調、情感讀課文,而且能夠讓學生很快地投入課文中。在模仿的過程中,一些孩子摹仿出來的情感一點也不亞于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么讀書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如《小竹排在畫中游》一課時,我先用輕松的語氣,節奏舒緩的語調領讀“小竹排,順水流”,渲染快樂的氣氛;領讀“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則用欣喜的語氣誘發學生對景物喜愛之情;最后充滿激情地高聲朗讀“江南魚米鄉,小竹排在畫中游”,將學生的情緒推向。跟隨老師的領讀,學生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猶如置身于美麗的江南魚米之鄉,親身感受著那里風景如畫,鳥語花香的動人美景。
2.用比較、揣摩引導學生情感朗讀
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傳遞情和意的一種符號載體。“一切景語皆情語。”課文里有許多描寫優美的詞句,這些詞句正是作者需要表達的情和意。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形成一種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所以教師務必要培養學生的語感。比^、揣摩富有表現力的詞語,這是培養語感準確性最常見的方法。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一句“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為了讓學生體會銀杏樹的美麗和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我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讓學生比較一下,談談哪句好?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課文的好,因為它通過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楓葉的樣子,傳神地表現了秋雨帶給楓葉的快樂、美麗。另一個孩子說“課文的好,因為它還寫出動作,‘扇哪扇哪’形象地展示了楓樹的優美姿態。”我順勢請孩子們做動作表示,并且補充說:這里不僅寫出了植物的顏色、樣子,還寫出了它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機。請大家讀出美,讀出勃勃生機。學生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讀,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佳詞妙句,感受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這樣長期的訓練,語感就自然形成了。
3.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有個性地情感朗讀
篇9
這里是波蘭人朝拜的圣地,是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是參觀游覽的古跡,更是噴射創作音樂的不竭源泉。
肖邦的故園不再是具體的,實在的,有形的一個故居;而是一種無形的、抽象的象征.一個象征波蘭民族凝聚力的符號,一個音樂拓荒者的橋頭堡。
肖邦的音樂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這里啟航的。
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飄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樹木欣欣向榮,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黃,霧繚煙繞;冬天,大雪覆蓋,粉妝玉琢,清新素雅,在這潔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條的柳樹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風得意,翩翩起舞。
這分明是一幅美麗的四季美景圖,圖中生機勃勃,氣象萬千;春夏秋冬,似水流年;如歌歲月,沁人心脾。驀然,人們會覺得這不僅是一幅圖畫,更是一支支旋律優美的浪漫樂曲。你聽,“丁香怒放”“青翠欲滴”“遍野金黃”“霧繚煙繞”“粉妝玉琢”,這些四字詞語整齊劃一,節奏明快,充滿了音樂美與節奏感。我醉了,完全醉了!
美麗的音樂來自于美麗的故土的熏陶。
當我們在他降生的那間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滿鮮花或綠枝的大花瓶,我們就會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個源泉,它噴射出金光閃閃的清流――他的音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流。
“一只插滿鮮花或綠枝的大花瓶”――多么富有意象色彩的句子!這一語句濃縮著作者對音樂家成長土地的深切體察與嚴重關懷。“清流”,多么樸實的詞語,寄托了人們對音樂家作品的厚愛與欣賞。記得一個名人曾云:一個人的成長,得益于生他養他的土壤,得益于哺育他的環境。是啊,肖邦的成長,是他的故園的滋潤,是特定環境的熏染。也許您還記得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肖邦的故園,簡樸,清寒,簡陋,卻誕生了一個劃時代的人才,唱出了人世間最美妙的旋律。肖邦故園不再是一個園子,簡直是一個偉大的音符!
美麗的音樂來自于五彩自然的啟迪。
自然流暢的文字,真切中見精神,樸素中有華彩;親切平和的筆調,抒情優美,感情深邃沉穩,真摯感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凱維奇對肖邦懷有深深的敬意。他選取肖邦故園為切入點,特別攝取了故園之“四季”色彩:
春天,栗樹新葉初發,幾乎還是一派嫩黃色,它們懸掛在屋頂的上方.猶如剛剛出繭的蝴蝶的嬌弱的翅膀。粉紅色的日本櫻花,宛如在旭日東升的時候飄在莊園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嬌嫩的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
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比喻,神奇的通感技法融合了視覺與聽覺,始覺得不可思議,終覺得盡在美妙中。音樂很舒緩,也很抒情,給人一種寧靜以致遠的感覺,好像遠離了塵世的一切,整個人的思緒都瓢浮在空中,來到那寧靜優美的波蘭小鎮。
夏天,水面上開滿了白色和黃色的睡蓮,那扁平的葉子舒展著,像是為蜻蜓和甲蟲準備的排筏……這芬芳的香味,使我們心蕩神馳,猶如是在聚精會神地傾聽這獨具一格的音樂的悠揚的旋律,清麗的和聲。
夏天是成熟清麗的,馥郁悠揚的,它使人回憶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景色描寫如詩如畫,畫中有樂,樂聲似畫,交相融合,時隱時現,美不勝收。這支曲子的節奏忽而急促有力,讓人感覺到暴風雨的迫近,忽而在舒緩的節奏中帶著一種強有力的情緒,讓人感到在對祖國依依惜別的惆悵中有一種堅定和執著。
秋天又別有一番風味……作為悠悠往事“見證者”的樹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它們以自己干枯的沙沙聲招來了那么多的思緒,那么多的回憶,那么多的樂曲。
秋天是歡快喜悅的,憂傷郁悶的,它使人理解了憂傷的鳴奏曲。突然間,積郁很久的感情變得矛盾,內心很是凌亂,不可避免地噴薄而出,但是還有另一種聲音在叫他抑制,抑制……無奈的、哀傷的、孤獨的他看清了面前的路,于是默默地背起行囊。
然而,這里最美的是冬天。請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蓋的房舍安然入夢。花園的樹木變成了水晶裝飾物,且會發出銀鈴般清脆的響聲,就像昔日掛在馬脖子上的鈴鐺。如今既沒有馬,沒有雪橇,也沒有狐裘,更沒有裹著狐裘的美女。
篇10
一、美景沉醉,營造氛圍
閱讀唯有沉浸在文本的氛圍中,才能從精神上融入文本世界,達到調動學生情感的目的,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交融,為探究文本、剖析作者的情感創造外部環境。教學《煙臺的海》這篇課文時,教師可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出美輪美奐的景色,便于學生形成感官體驗。
在教學中,多媒體課件是營造課堂氛圍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其強烈的代入感可快速引導學生融入文本氛圍。多媒體課件的播放可采取圖片切換的方式,但圖片的選擇與制作則需要精心安排。
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地理位置,由太平洋到東海,再到煙臺的海,逐漸引入煙臺這座城市的自然環境,引導學生觀察海景,使學生從感官上對煙臺的海形成認知。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逐漸熟悉煙臺的海,并從文中提煉作者的描寫順序,也就是文章的框架。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背景音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不僅僅具有卓越的視覺記憶能力,還具有良好的聽覺記憶能力。教學實踐證明,聲音有助于記憶。在課堂教學中,背景音樂是營造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音樂可模仿海浪的聲音,使學生有如步入海濱之感。教師可先進行心理暗示,隨后讓學生朗誦,加深學生內心的感受。比如在這篇課文中,除海浪聲外,教師還可加入煙臺港口輪船的汽笛聲、起錨聲以及海鷗的叫聲等,渲染海濱的氣氛,使課堂充滿情趣。
二、人海相依,解讀特色
在文本解讀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大意,剖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更要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寫作特色和深層寓意,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寫作打下基礎。在課文中,除了了解作者按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來描寫煙臺的海景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剖析各段描寫的文學特色,了解作者所表現的人與海相依的深層寓意。
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分別描寫了煙臺海景的四季變化,同時描寫了以海為生的煙臺人面對四季變化的不同表現。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按不同季節分別標出描寫“海”與“人”的句子,通過這些句子列出提綱,以此來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如春天,大海是活潑的,漁民不違時節,辛勤播種養殖的種子;夏天,大海是寧靜的,游人們享受著夏日涼爽的煙臺和平靜的海景;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大海呈現出高遠的景象,漁民們再次忙碌起來,為收獲而捕食;冬季,大海是凝重的,而人們不畏嚴寒,觀賞冬天的獨特海景。
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件中的圖片和課文所描寫的海景,談一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季節的海景,并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提問可促使學生思考、回憶課文內容,同時迅速組織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作者著墨最多的部分是對冬日海景的描寫,但學生的個人喜好有所不同,答案也不盡相同。教師在總結發言時,要引導學生觀察冬日海景,包括課件中的圖片和文章中的文字描寫,以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能力展示,拓展閱讀
學習語文知識最重要的是內化與外顯。內化即對閱讀信息的理解、剖析,使其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外顯則是對已掌握知識的運用,也就是達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的效果。能力訓練與拓展閱讀是知識內化外顯過程中兩項重要的內容。能力訓練從實踐入手,在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能力。而拓展閱讀則是對課文閱讀的豐富,也是學生鍛煉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這篇課文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文章詞匯的記憶,以及對寫作方法和修飾方法的體會,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演說活動,以“導游”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為形式,增加課堂教學情趣。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掌握重點詞匯的基礎上,扮演“導游”的角色,結合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向扮演游客的同學介紹煙臺海景的四季變化,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知識的內化與外顯效率。
另外,在寫景課文的解讀中,拓展閱讀可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景物描寫方法。在這篇課文中,教師可篩選一些內容相關或是描寫方法相近的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這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既可參照課文的解讀方法,又可在解讀中實現描寫方法、修辭方法的對比,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