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戰爭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25 11:13: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戰爭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戰爭的詩詞

篇1

邊塞詩詞是反映以邊塞生活為主題的詩詞,這類詩詞大多和戰爭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它的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所抒發出來的情感也千差萬別,情況相當復雜。比如說,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詞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邊塞詩詞大多感慨深沉。邊塞詩詞的創作形式大多為古風(考慮到高考命題使用長篇古風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絕句,詞的數量較少。中學生在解答邊塞詩詞的鑒賞問題時,應掌握下面幾種方法:

第一,要弄清邊塞詩詞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從總體上對作品進行把握。異彩紛呈的邊塞詩詞,或綺麗俊俏,雄渾挺拔,或清新優雅,纏綿悱惻;或慷慨高歌,響遏行云,或低回淺唱,感慨萬千;或令人熱血沸騰,欲躍馬橫戈,或使人愁腸寸斷,想折戟斷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寫與所抒之情的關系。先看一下王維的《使至塞上》詩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出大漠奇藝的風光——大漠上升騰起的炊煙是那么的直,黃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圓,這簡直讓詩人感到震驚,精神為之一振,前面的惆悵則被溶化在廣闊的自然現象中,霎時一掃而光。抑揚頓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壯麗、奇特美景和詩人的激昂情緒。詩人通過對大漠壯麗風光的描繪,發出了對為國御敵戍邊,立功異域的將士們的崇敬之情,充滿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來說,前兩句以工整的對仗的形式來寫景,用了兩個色彩鮮明的比喻。先從俯視的角度來寫莽莽大漠上的黃沙,在月色的輝映下如同白雪,再從仰望的角度來寫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猶如嚴霜,上下交映。只見整個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頓覺涼颼颼。詩人從地點、景物、氣候三個方面著意刻畫,反復渲染,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后兩句抒發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蓄勢。可見景不同,情各異,而這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沒有多讀,多練,是很難找到這把鑰匙的。

第三,要弄清詩中哪些地方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戰爭是非常殘酷的,是血淋淋的,從詩歌藝術美學的角度考慮,它一點兒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寫,所以絕大多數詩人都采用側面描寫。對中學生而言,要找到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那么,怎樣去挖掘出來呢?一定要抓住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旗、鼓、干、戈、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二是要抓住與戰爭有關的地點與人、事、物,如樓山、陰山、涼州、長城、琵琶等,然后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還以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五)》來作個剖析:“紅旗半卷出轅門”中的“紅旗”指的是戰旗,它“半卷出轅門”,說明部隊為了提高行軍的速度和不被敵人發現,他們半卷紅旗,飛速前進,雖然作者沒有告訴人們這支部隊究竟要干什么,但透過緊張的氣氛,讀者自然會知道其中的奧妙。而“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戰場,最關鍵的是末句,寫唐軍已生擒敵酋“吐谷渾”取得了豐碩的戰果。“擒賊先擒王”,敵人已經群魔無首,只能狼狽逃竄,如鳥獸散。至于怎樣生擒敵酋,殘敵如何逃竄,那就讓讀者自己去想象了。這一構思非常巧妙,極富戲劇性,極富弦外音。

邊塞詩詞的鑒賞方法有了,而且不只一種,這就需要考生靈活運用,對具體的詩詞做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找到相對應的方法,正確做出解答。

篇2

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以講授故事的手法,讓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詩人和寫詩的背景,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不好學的學生,其實每個學生都渴求知識,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精神,但每個學生都有對事物喜好的興趣,如學李白的詩,我們可以通過鐵杵磨針、金龜換酒、妙筆生花等故事來了解詩人,再通過“李白斗酒詩百篇”的佳話來學習詩仙酒后所做的詩,那樣我們就能自己勾勒一幅《望天門山》的另一番美景,也會理解了《將進酒》的豪情才華。同樣通過十里桃花香的故事,可以理解《贈汪倫》中“桃花潭水”般的深情。再比如學習王之渙的詩,自可以用旗亭畫壁的故事來了解作者詩歌傳唱的廣泛,從而更深層地感受詩歌的境界。這一方法簡單且有效,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像看電影一樣去了解一個個“演員”和他們的“作品”。我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發現學生們對古詩歌喜歡的程度明顯加大。

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欣賞的方式,讓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去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通過興趣的開發,學生們會逐步地以一種欣賞的態度去讀詩人的詩,這時可以給學生們講一些平仄、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等詩歌常識,幫助學生們從理論的角度去讀詩。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與“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不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與“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區別,樂府詩與唐詩宋詞的特點,“離騷體”與“律詩”的異同。總之,讓學生們在興趣之余如同采詩歌之“菊”,見文化之“山”。

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對詩歌有了興趣,又了解了詩詞常識,再進一步就是深入理解了。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一首送別詩,是王維為送友人元二出使安西而作。后因譜入樂府,取首句二字題作《渭城曲》。詩中有“西出陽關無故人”句,故又名《陽關曲》或《陽關三疊》。詩中描寫送別情景,抒發作者對友人的真摯友誼與依依惜別之情。此詩入樂之后,成為社會上流行的歌辭,別席離筵的絕唱,一直影響到后世。

詩的前兩句寫景,點明時間、地點和環境。渭城是送別之地,客舍是餞行之所,春城是離別之時,微雨、柳色是別外之景。綿綿朝雨,濕潤輕塵,柳色清新,依依送翠,為行人上路烘托了氣氛。古人送客有折柳相送之習,“柳色”二字使人聯想到送別,起到以景襯情的作用。后兩句抒情。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處說起。“勸君更進一杯酒”便是表達這種復雜感情的最好方式。一個“勸”字,一個“更”字,寫出了詩人與友人之間難舍難分的情景。直中見曲,有豐富的感情內涵。“西出陽關無故人”道出了勸酒之意,既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切,也不免流露出傷感情緒。

這首詩篇幅極短小,內涵豐富。詩中只選取送別的典型環境和臨行勸酒的兩個場景加以描寫,主客雙方惜別之情在一瞬間達到頂點,許多要說的話和種種復雜的感情盡在不言之中。全詩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語淺情深,言近旨遠,真切自然,含蓄不露。

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分析來深入感受詩詞的魅力,從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需要經過不斷的努力與學習,日積月累,耳濡目染,從內心深處去提升品讀理解的境界,這樣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再比如我們欣賞別塞詩歌時,要了解盛唐時期,唐王朝國勢強大,疆域廣闊,同邊地少數民族交往密切,增進了人們對邊塞生活的了解。又由于邊事增多,文人們常有出使邊塞的機會,有些文人希望從軍邊塞,為國立功,向往新奇的邊塞景物和邊塞生活。因而邊塞生活成了邊塞文人的重要生活內容,也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他們以樂府歌行和雄放的風格著稱,多運用長短不拘、變化自由的文句,表現邊塞題材,描寫邊地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反映邊塞戰爭、個人的從軍生活和征人思婦的不幸境遇,表達了自己建功立業和不滿現實的情緒。他們的人生觀是積極的、現實的,他們的詩詞格調雄厚、豪放,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篇3

關鍵詞 文學鑒賞 技巧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Problem Solving

――Talking about Literary Appreciation Skills

LI Yanhui

(Zhengzhou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Poetry Appreciation problem is that the ordinary tricks up their sleeves and Adult Entrance annual compulsory subject, in material aspect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extbook, ancient poetry in the language are highly condensed and image, and exam candidates in poetry appreciation title relative losshigher frac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the small increase from the subject of analysis, to find out some of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e effect is quite good.

Key words literary appreciation; skills approach

古典詩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奇花異葩,是優秀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古典詩詞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地位相當重要。因此,決定了文學鑒賞在高考中的地位。在教學中,有的老師主張廣采博收的閱讀和積累,有的主張題海戰術的實際操練,有的主張舉一反三的觸類旁通……但所有這一切對于時間緊張,課時有限的學生而言,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并非易事。如想在此方面全取三分,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 利用選項,建立逆向思維,把握詩詞中心

古典詩詞的語言具有高度凝練性,使我們在把握該詩詞時必須以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為基準。準確把握中心,和一個人的人生閱歷修養、文化知識修養、藝術修養和哲學境界修養密不可分。而這一切又是我們所缺乏的,特別是由于知識容量的限制,會使許多同學對詩詞不理解。所以,在做題時,應先把詩詞讀兩遍后,就快速的切入選項中,利用選項的提示,把握詩詞的梗概。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考慮到文學鑒賞的難度,命題人會讓考生找出對詩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這就是說四個選項中有75%是正確的,25%是錯誤的。我們就要利用出題人給我們的便利條件,利用選項,建立逆向思維,讓選項成為我們利用的工具,讓選項為我們正確把握詩詞的中心做出保障。如:

對白居易的《問劉十九》一詩的詩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A這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首詩。“問”是邀請的委婉說法,其內容是請人喝酒,反映了朋友之間親切真摯的情意。

B首句寫新釀米酒,細如綠蟻的浮渣尚未濾去,味美醉人,接著描寫溫酒和取暖的火爐,渲染出一種優美、溫馨的氣氛。來表達主人邀請朋友的誠意。

C第三句寫時間和氣候:冬季雪夜,對環境進行刻畫,四句則寫主客二人坐在一起,舉杯對飲,互相勸酒的情景:能再喝一杯嗎?

D這首詩語言清新平易,卻包含著醇濃的詩意,豐富的感情,可以看作是一張便箋式的請帖,表現詩人詩藝純熟到得心應手的地步。

如只看詩文,大意不好理解。但只要參照選項,所有的不解就會隨之煙消云散。而文中提到的“綠蟻”也能很明確的知道其中的含義。再加上對其他選項的把握,不難看出此題的正確答案是C。所以,要利用選項達到把握中心的目的。

2 用“文以載道”的標準來衡量選項是否正確

把握中心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用“文以載道”的思想去考核選項。所謂“載”即“裝載、記載”或者可以說“符合”。“道”及道理、儒家思想,說的再廣一些是要符合歷史,符合作為詩歌能廣泛流傳的意境美。文章能流傳千古,就是在于它對美好事物的謳歌,是作家喜、怒、哀、樂情感流露的佳句。總而言之,文章是用來表達思想,闡明道理的,所以要用此觀點看一看選項在詩詞中的解釋有無違背這個原則。如:

對蘇軾《春宵》一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聲細,秋千院落葉沉沉。

A末句開篇就概括了春宵的珍貴――“一刻值千金”。

B二、三句花香、月陰和遠處樓臺飄來的歌聲、笙簫聲渲染出春宵美景。

C末句由眼前空蕩蕩的秋千架想到良宵沉睡的人們,進一步襯托出春宵美景。

D全詩簡煉,以“花有清香月有陰”提醒人們應及時行樂。

顯然在答案中D項的解釋明顯違背了詩歌美的原則,沒有遵循“文以載道”的思想。而且在運用此方法時,不妨換一個觀點,再把“文以載道”的“道”在理解的“偏激”一點,除了道理、儒家思想外,把修辭、表達方式以及詩詞的內容也可以理解為“道”的內涵,這樣在做題時,就進一步拓展了空間,提高了做題的效率。如:

對下面這首《》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A第一句寫叢叢秋菊圍著房舍,仿佛是陶淵明的家。

B第二句表現詩人賞菊入迷,留戀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寫轉入議論,突出渲染了的高潔氣質。

D全詩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義雋永,極富藝術感染力。

從題中可以看出C答案在敘述上和文意有明顯偏差,“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句詩文表現的是作者喜愛的原因,而并非在渲染的高潔氣質。

3 在選項中尋找矛盾項,結合其他選項,找出正確答案

所謂“矛盾”就是對同一詩句有兩種不同釋意,或就其中心而言,有兩項或多項敘述有明顯不同的地方。如能在選項中找出矛盾項,在做題時就能得心應手。矛盾項一旦找出,根據辯證法唯一性的原則,答案肯定從矛盾項中產生,也就意味著除去矛盾項以外的其他兩項都是對該詩文正確的解釋。那么我們就要從這兩項選項中整體把握該詩文的意境,看矛盾項中哪一項與這兩項所述意境相似。或據詩文原句仔細推敲其中含義,答案就不難選出。如:

對下列這首唐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A前兩句是與“莫怪鄉心隨魄斷,十年為客在他州”的詩句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一樣的。

B后兩句借助更渡桑乾這件小事,表達了作客他鄉的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懷念。

C“無端”及“沒來由”,其實應該是有來由的,只是詩人沒有說出來,這樣表達顯得更加含蓄。

D這首詩以“更渡桑乾”為紐帶,突出表現了詩人既思念咸陽又留戀并州的矛盾心理。

參看選項,可以看出B、D兩項都是敘述同一事件“更渡桑乾”,但釋意不同,便知B和D是矛盾項,然后再利用A、C項和原文,顯然B項的解釋不夠確切。再如閱讀下面一首詞《水調歌頭》回答問題。

血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出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對上闕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A“血洗虜塵”描述了擊退金兵的勝利。

B三、四兩句寫聽到勝利消息后的振奮、悲壯的心情。

C“關塞”句渲染了戰爭形勢十分緊張的氣氛。

D“吳鉤”句抒發了收復神州、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

篇4

關鍵詞:李白;儒學思想;詩歌研究

一、初唐儒學思想發展狀況

儒學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謂儒學,就是指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在初唐時期,儒學得到了比較廣泛的發展,唐朝是一個盛產詩歌的時代,唐詩三百首的名號人盡皆知,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十分鼎盛的時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進步,尤其是初唐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統治者們吸取了前朝滅亡的經驗教學,把國家治理得很穩定,尤其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方面,繁榮程度都是空前的。在政治上,唐朝的統治者們任人唯賢,勵精圖治;在經濟上,鼓勵自由生產,開展多重買賣;在文化上,鼓勵百家爭鳴,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不斷誕生新的文化;在外交上,結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迎來了大一統時期,并且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鼓勵民族融合。正是得益于統治者們這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唐朝的文化璀璨無比,儒學思想廣泛傳播,唐朝人的胸襟也是格外寬廣,詩人自信昂揚。

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極為森嚴,統治者們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因此,統治者們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展,社會上的任何思想學說的興起也都與統治階級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是統治者的愛好都能夠影響社會思想的導向。早在漢朝時期,漢武帝就曾經大力倡導儒學,從而確定了儒學的超然地位,社會上的知識分子都在大力鉆研儒學,一時間,社會上刮起了一陣儒學之風,唐朝也是如此,由于統治者們偏愛儒學,儒學得以恢復并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

二、李白的儒學思想表現

在中國古代的詩歌歷史長河中,李白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作品一瀉千里,氣勢如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大氣磅礴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語言風格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并且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然而,李白之所以能夠稱之為一名偉大的詩人,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詩歌風格的獨樹一幟,更是因為在他的詩歌中體現出的一種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思想。王運熙曾經說過,一個詩人之所以成功,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更是因為他的作品能夠描寫真實的歷史和深刻的思想,如果沒有這種深度,那么這種藝術就是虛偽的,不具備真正的價值。的確,李白就是這樣以為充滿藝術性的詩人,他的詩歌之中充滿了深刻的思想,給后世以啟迪。

(一)積極入世的政治渴望。李白有著積極入世的渴望,李白曾經見過玉真公主,并為其寫下《玉真仙人詞》,從而寄希望于玉真公主,希望她能夠為李白進行引薦,謀求官職,然而這次謁見并沒有結果,無奈之下,李白不得不離開長安繼續他的漫游之路。或許是上天對李白的眷顧,在天寶元年,玉真公主與吳均共同向統治者舉薦李白,從而讓李白被供奉為翰林,這次的經歷對李白來說具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他引以為豪的事情。然而,在這三年的翰林生涯中,李白并沒有搞出什么大的動靜,由于沒有功成名就,他就被賜金放還了,這是李白人生的一處十分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他的詩歌風格的重要轉折點,此后,李白離開了長安,創作了大量的游仙詩,以表達對于仙境和自然的追求,然而,通過對他的詩歌進行細致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李白內心之中的矛盾,他想游仙,但是有十分眷戀儒家世界,他之所以想游仙,就是因為自己的懷才不遇,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雖然李白一心求仙,但是他的內心深處還是隱藏著一抹對于仕途的渴望。李白的游仙詩把虛幻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有機結合起來,亦真亦幻,表達出來了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狀態。

(二)李白對儒家倫理觀的尊崇。倫理思想是儒家的一項最為基本的內容,“仁義禮智”是我國儒家思想的最為核心的觀點,對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李白自幼年時期就接受了儒家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儒家理論觀點,主要是體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一是“事君榮親”思想,“仁”字是維護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基礎,儒家大力倡導仁學,用仁字來處理人際關系。

(三)“事君榮親”的倫理思想。在處理君臣父子關系問題上,儒家倡導事君要忠,由于李白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很深,事君忠君就成為了李白一生的一個追求,這也是他積極入世的一個重要原因,李白十分想要有所抱負,以天下為己任,在詩歌之中,李白曾經多次表達自己的這個想法,并且經常“獻濟時策,進興亡言”,從而想要謀求實現抱負的途徑。他始終懷著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自己的才華一定會被統治者所看到,一定會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因此,他的一生都在為這個理想而奔走,李白滿腹詩書,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他曾經寫到“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由此可見他對事君的渴望程度之高。

(四)“濟世愛民”的仁愛思想。孔子曾經說過“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李白的仁愛思想就表現在他十分關心民間疾苦,反對統治者們因為自己的利益和喜好而發動戰爭,因為無論戰爭是勝利還是失敗,受苦的總是人民,社會上的家破人亡和妻離子散數不勝數。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這首詩中,李白詳細地敘述了自己借宿農家的經歷,“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體現出了農家百姓生活的艱難,表現出了他對于民間疾苦的關注。在《丁督護歌》中,“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寫出了人民的飲食之差,短短幾句話,描繪出了工作條件的惡劣和階級剝削的無情,令人深感悲痛。

(五)“重義輕利“的義信思想。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儒家十分講究重情義,李白在他的是各種對此深有體現,在《上安州裴長史》中,李白記載了自己與蜀中朋友之間發生的故事,詳述了自己的重情重義,后來,有人客死他鄉,李白痛苦不能自己,面臨猛虎也絲毫不離開友人的尸體,對友人不離不棄。李白不但描寫自己的重情重義,也在詩歌中描寫他人的重情重義,在《陌上桑》這首詩歌中,“使君且不顧,況復論秋胡”體現了忠貞女子貧賤不能移的高貴品質。

總而言之,李白的詩歌作品是有著豐富的內涵的,這些作品不但具有著藝術價值,還具有著歷史價值,通過李白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的歷史,深入了解儒學思想,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參考文獻:

[1]趙朝芳.儒學思想與詩歌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

篇5

關鍵詞:古詩詞;人文素養;細細品味;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1;G623.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4-0020-01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古詩詞是小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啟迪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有著重要作用。

一、挖掘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在文學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詩詞之所以能源遠流長,并成為經典,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古詩詞有著深刻的主題、優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語言。人們能在誦讀古詩詞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聽先人的教誨,讓心靈受到啟迪和熏陶。小學生是母語學習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心靈成長的關鍵期,古詩詞精妙的表達及唯美的意境能讓學生的心靈徜徉在美感的氛圍里,進而讓身心獲得審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從而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絕句》和《村居》兩首古詩,并且安排在第二單元,這個時間段剛好是春天,學生會在學習古詩時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師可以借助課件將春天的美景展現,并讓學生背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從而調動學生的內心體驗。還可以借助插圖讓學生說說古詩都描寫了哪些景象,當學生將古詩所描述的景象表達出來之后,教師再次借助課件將古詩的意境展現。這樣,學生就會走進春天,詩句的意境也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他們在品悟中對古詩有了多一層的體會和喜愛,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會在品悟中逐漸提升。

二、細細品味古詩詞意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將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現給讀者。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接觸到各個時代、各個主題的古詩詞,不同的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也不同,它蘊含著詩人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小學生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詩詞時,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背古詩詞容易,但要真正走進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品的內涵,并與作者產生共鳴,對小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要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細細品味和感悟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從而真正讓學生的情感與古詩詞融為一體。

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涼州詞》和《浪淘沙》,它們分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但兩首詩的意境和表達的意蘊不盡相同。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詩歌感悟基礎,但這兩首古詩意蘊比較深遠,學生要通過對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詩中的情懷。如《涼州詞》,短短幾句,卻將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此詩以境設情,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前兩句寫景,將黃河與玉門關以對比的形式展現,讓學生感受到邊塞的荒涼寂寞,并逐步將作者的孤獨之感滲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以“羌笛”“楊柳”為寄托,征人懷著此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最后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學生腦中浮現了征人一去不復返的悲壯,生與死的離別在看似寫黃河之景的詞中顯現,學生感受到了先人內心強烈的情感,他們的心靈會在作品的意蘊中得以啟迪,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三、拓展古詩詞的品讀渠道,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文明五千年,古詩詞是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所積淀的人文精神是我們后代子孫的巨大財富,對小學生來說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營養”。古詩詞題材非常豐富,有抒情、寫景、生活、感悟、愛國、惜時、戰爭等,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它能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寫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如何以教材為載體,有效拓展學生品讀古詩詞的渠道,是豐富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教材收錄的古詩詞數量有限,但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載體,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拓展古詩詞的閱讀渠道。如四年級上冊有兩首古詩《鳥鳴澗》和《暮江吟》,它們所描寫的意境都與月亮有關,教師可以在課后引導學生尋找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如李白的《關山月》和《靜夜思》、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等。在學習了某個詩人的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去閱讀有關這位詩人的作品。通過搭建平臺讓學生多接觸、多閱讀古詩,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總之,想借助古詩詞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教師抓住古詩詞蘊含的人文價值,緊扣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搭建平臺,從而讓學生浸潤在古詩詞的意蘊之中,沐浴著人文的芳香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6

一、篆愁君――或濃或淡的愁緒

蝸牛爬行時黏液在墻上留下痕跡,形似篆文,古人稱之為“蝸篆”。也許,這位天才的“書法家”是在用生命書寫自己對生存的執著追求吧!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想象:那行行晶瑩的蝸篆正是蝸牛灑下的淚水,前路的漫長讓這位安步當車的“書法家”不免憂心忡忡。蝸牛因此獲得了“篆愁君”的美稱。例如:

①泥銀四壁盤蝸篆,明月一庭秋滿院。(毛滂《玉樓春》)

②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 (陳師道《春懷示鄰里》)

③幾縷腥涎蝸篆細,一鄉信雁聲長。(侯克中《久客》)

前兩例中,“篆愁君”的杰作透視出詩人家徒四壁的貧寒生活。例③中,“篆愁君”“筆跡”之細反襯出歸雁的鳴叫聲之長,觸發了詩人客居異鄉難耐的思鄉之愁。原來,無語無字的蝸篆寄托了詩人的真實情意――不盡鄉愁、濃濃情愁盡在其中。

二、蝸廬與蝸舍――窮困的處境

古詩詞中的“蝸廬”和“蝸舍”是作者對自己居所形象傳神的謙稱。

三國時,焦先和楊沛造圓型屋舍,形如蝸牛殼,并稱之為“蝸牛廬”。后來,文人雅士習慣稱自己的居所為“蝸廬”。蝸廬雖狹小簡陋,卻是款待客人的好場所,是讓人忘卻塵世煩惱的好去處。例如:

④野老采薇暇,蝸廬招客幽。 (錢起《玉山東溪題李叟屋壁》)

⑤閑言揮麈柄,清步掩蝸廬。 (楊巨源《郊居秋日酬奚贊府見寄》)

⑥蝸廬四壁空,也過百年中。 (陸游《蝸廬》)

“蝸舍”義同“蝸廬”,也喻指簡陋狹小的房屋。崔豹的《古今注?魚蟲》中說:“野人結圓舍如蝸牛之殼,故曰蝸舍。” “蝸舍”既表現出詩人窮困的生活境況,也傳達出他身困寒舍心憂天下的情思。例如:

⑦蝸舍嗟蕪沒,孤城亂定初。 (呂本中《兵亂后雜詩》)

三、蝸角――微小和空虛

“蝸角”的出名,得力于莊周的奇妙想象。這位為文恣肆的哲人在《莊子?則陽》中描寫了一場奇特的“戰爭”:“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多可怕的一場微型“戰爭”啊,也只有莊周才能“挑”起!從此,蝸角便用來喻指極微小的境地。例如,“蝸角列州縣,毫端建朝市”(沈約《細言應令》)。“蝸角之爭”則用來喻指因細小事而作無謂的相爭,例如“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白居易《不如來飲酒》)。這樣的詩句不無調侃、戲謔與嘲諷之意。

戲謔與嘲諷之意。

莊子的“蝸角”創意,得到眾多詩人的應和,其后的詩人也化用“蝸角”入詩,南宋陸游尤甚。如:

⑧蹙縮戰蝸角,崎嶇走羊腸。( 《周元吉蟠室詩》)

⑨成敗兩蝸角,貴賤一鼠肝。 (《寓懷》)

在生物學上,“角”一般指有蹄類動物的頭頂或鼻前所生的突起物,具有防御、攻擊等功能。“蝸”,有角似牛、慢行似牛而名為“牛”, 然而此角非彼角。蝸角,柔軟、善縮,卻無防御和攻擊之力,所以詩人賦予蝸角以“微小空虛”之意。如:⑩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蘇軾《滿庭芳》)

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漫相高。(柳永《鳳歸云》)

篇7

一、朗讀營造:感悟詩詞音樂美

朗讀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對所學詩詞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在讀的過程中,感悟古詩詞的韻腳、韻律,感悟作品中蘊含著的音樂旋律。同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作者傾注在作品中的喜怒哀樂情感及思想會在潛默移化中感化學生,陶冶學生性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但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對學生朗讀技巧的訓練,注意在節奏把握、語氣輕重緩急、情感濃烈與淡然、音調高低的把握上,做到聲情并茂,從而提升培養語感和情感的領悟能力。

二、找準詩眼:感悟詩詞語言美

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蘇軾認為“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詩貴含蓄,古詩詞語言最為凝煉,常常一詞一句就能夠將事物的特征生動地描摹出來,深刻地反映出詩歌思想感情。因此,古代文人都非常重視煉字,賈島“推敲”的典故,傳為千古美談,唐代詩人陸延讓亦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感慨。而詩眼能使詩詞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使詩意含而不露,暗香浮動,使詩詞靈動飛揚。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最后一句“獨”字是全詩的詩眼,詩人登上幽州臺,煢煢獨立,悲從中來,潸然淚下。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分析詩眼就成了鑒賞古詩詞語言的關鍵,讓學生在尋找、分析中感悟古詩詞的語言美。

三、聯想想象:感悟詩詞意境美

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將詩歌語言用散文式的語言描繪成優美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由表層的審美感知深入到藝術美的欣賞,獲得審美情感的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驟去分析理解詩詞作品。一是對作品中表示意象的詞語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抓住這些描寫生活的場景,這樣就抓住了詩詞所塑造的意境中的“景”。二是體會詩詞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三是去分析作品中表示意象的詞語,領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表示意象的詞語有“云腳”、“早鶯”、“暖樹”、“淺草”、“綠楊”等,它們是喚醒讀者的形象思維、構成意境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這些表示意象的詞語進行講解,著力分析它們與作者騎馬春游時“喜悅”情感的聯系。詩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從“鶯”與“燕”的動態中將春意生動地體現了出來。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拭它婉轉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它啄泥銜草建筑溫暖的家。這些都會引起人們愉悅的情感體驗,尤其作者更是如此。

四、品味意象:感悟詩詞意象美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重要范疇。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也就是說意象是融入詩人情思的藝術形象。意象的審美特征在于以具體的客觀物象來反映豐富的主觀情感,寄意于象,以象盡意。

在我們的古典詩詞曲中,常常運用意象組合,意境營造的方式來表現作者的情感,《天凈沙?秋思》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意象的組合和意境的營造,作者運用了一組可視可感有形且帶有灰色基調的意象組合,即“枯藤”、“老樹”、“昏鴨”、“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生動的現實生活圖景:某個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晚秋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獨行。看到纏滿古藤的老樹,聽到歸巢的烏鴉的悲鳴,溪上小橋及溪邊人家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這十個意象被作者組合成三組意象,每組意象里的景物在時空和色彩上又相對統一,從而與其他組合形成鮮明區別。第一組意象組合成一幅悲涼的晚秋圖,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哀鳴的烏鴉,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的表達出游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二組意象組合成一幅幽雅恬靜的農家生活圖,與第一組意象組合形成鮮明對比,把一種凄涼、悲苦的情調籠罩在意境展示的末梢,更加引發游子的鄉思。第三組意象組合成一幅荒郊夕照圖,“古道西風瘦馬”,古道荒涼,西風驟起涼意襲人,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瘦弱不堪,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在《天凈沙?秋思》中,正是借助了意象的渲染和烘托,人類情緒體驗才變得含蓄綿遠,使詩詞的內涵更加豐富。

五、拓展風格:感悟詩詞情感美

詩詞教學應通過聯系并賞讀同類題材作品中的相關語句,去領略各有千秋的風格美。根據詩詞內容,古詩詞題材一般可以分為七大類。送別類,主要是寫親人摯友離別時不舍的離別情,或者寫分別后的思念;思鄉類。主要寫對家鄉人事物的思念與牽掛。如杜甫的《絕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寫的就是詩人思歸又不能回的傷感情緒;感懷類,表達對古人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之嘆,或表達對人生世事無常的感慨;戰爭類,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閑適類,表達恬淡的心境,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寫景類,主要是描繪美好風光,抒發喜愛或向往之情;愛情類,主要是表達對愛人的思念或怨恨之情,如《關雎》。

篇8

古典詩詞鑒賞意境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泓雋永流淌的清泉,千百年來蕩滌和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是古典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閃耀著奪目的光彩。近幾年來,隨著漢文化的普及推廣和新課標改革的日益推進,古詩詞的學習和鑒賞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課。那么如何來鑒賞古典詩詞,我想根據我的理解來淺談一番。

一、知人論世,兼及流派風格

1.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生平遭遇

作者寫詩往往有著特定的寫作背景,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處境和心態,這些是鑒賞詩詞要了解的。如《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孟浩然):“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這是孟浩然科場失敗后所寫的。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了解這一點,那么也就很難領會孟浩然的孤愁和“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的傾訴。

2.把握詩人所處的時代特征

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中都對不同的社會時代特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反映。比如唐代的詩歌就有一個明顯的分水嶺,安史之亂前的詩歌剛健大氣,境界開闊,多寫麗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邊塞戰事;而安史之亂后的詩歌則多是一些寫戰爭之慘,征調之苦,離亂之愁的文字。

3.熟悉詩人的詩歌流派及風格

詩歌流派比較簡單,如有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有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創作傾向和藝術風格,他們在題材的選擇、形象的塑造、語言的風格以及創作方法的運用等方面,都有許多共同點。讀古詩詞,甄別流派,可以更好地把握詩的意旨及其藝術特色。

而藝術風格是由創作個性決定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是詩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藝術個性。就具體而言,陶淵明的淡遠拙樸,王維的恬淡空靈、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王安石的雄健高峻、蘇軾的樂觀曠達、李清照的清麗婉約等。但同時要注意的是,作家的思想和藝術風格常常是多樣統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時,一定要注意其復雜性和多樣性。

二、體味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詩的靈魂,為創造和諧、完美、鮮明的意境,詩人把抒情與寫景、敘事結合起來,力求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運用比喻、擬人、象征、夸張、聯想和想象等手法為大家鋪就一幅畫面。所以體味意境要從詩歌描繪的生活圖景入手,進而體味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我們要鑒賞詩歌的意境,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借“意象”探求靈魂

意象是作者主體心靈的創造性想象的產物,是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意象是意境的靈魂。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會,是進入詩的意境,洞察作者心跡的關鍵。如對張繼的《風橋夜泊》的鑒賞就可以先從把握意象入手,通過對各種意象的解讀,我們領悟到作者半夜難寐、靜夜臥聽寺鐘的孤孑清寥和羈旅愁思。

2.借“詩眼”拓開思路

詩眼是詩中最富表現力、最能開拓意旨的關鍵語句。古人常以精心構思巧設詩眼,將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給讀者。因此我們可充分析詩眼入手拓開思路,進而探知作者的心靈。如對王維《過香積寺》一詩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的鑒賞,我們可以從詩眼“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煉傳神的表達效果中感悟到詩中描繪的幽靜孤寂的意境,而這種意境恰好與作者內心幽冷孤寂的禪境巧妙契合。

3、借“聯想、想象”構建情景

想象是詩的翅膀,因此,在鑒賞古代詩詞時,可以從解讀語句出發,聯想生活實況,借助再造想象構建即時情景,進入并感悟詩的意境。如鑒賞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可以想象成一幅深秋晚景的凄涼畫面,循著這幅畫面很容易就能捕捉到隱藏在這位漂泊異鄉的游子內心的懷鄉思家的傷感。

4.借“知人”洞察意境層次

“詩品出于人品”。詩的品評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決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因此我們通過“知人”可以洞察詩歌意境的層次。如富有浪漫氣質,飄逸才情的李白,他的詩歌之境往往體現在疏宕、豪邁、宏闊;而飽經憂患,嚴謹老成的杜甫,他的詩筆創造的多是深沉、蒼涼的意境。因此,作者所處的時代、所站的立場、心胸氣度、品格修養、審美標準等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詩歌作品的意境。

三、分析詩歌所用的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又叫藝術手法。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可分為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1.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在詩歌中起著豐富意蘊,增強表現力的重要作用。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通感、雙關、用典、設問、反問等。詩中修辭手法運用之處往往正是全詩最為精彩,韻味最為悠長之處,必須仔細咀嚼,反復吟詠,才能深入領會作品的神妙之境。

2.描法

描法有襯托,聯想和想象(又叫虛實結合),白描(不加渲染、鋪陳,使用最簡練的筆墨,抓住形象主要特征進行描寫,勾勒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象征(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以草木保持本性來象征自己堅持操守的高潔志向),對比,抑揚,遠近、高低、點面等結合。

3.抒情手法

篇9

【關鍵詞】詩歌教學 選修教材 審美價值 實用價值

提起詩歌,對學生來說,可謂“愛你不容易”,高二的學生接觸的詩歌并不多,對詩歌的感受力不強。許多學生反映,一首詩讀完了仍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提筆做題,更是無處入手,自己的答案與參考答案對照,相去甚遠,他們學詩歌的信心大受打擊,有些學生甚至體會不到詩歌的美,認為詩歌沒有實用價值,不愿花時間去學。針對這種現狀,利用《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這本選修教材,從審美的角度熏陶學生,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從知識和方法上去引導他們培養實用技能,與高考能力銜接,與生活樂趣銜接,才能真正發揮這本選修教材的作用。

一、從審美的角度熏陶學生情感

把充滿生命美感與體悟的詩詞,上成單純的知識講解、做題訓練課,必然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因此,選擇一些可實際應用、可鑒賞陶冶、可探索研究的篇目,讓學生課前做好準備,課上教師設計好激趣的環節尤其重要。要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美,就要注意下面幾個環節:

1.讀出詩味。根據詩歌的情調特點,教師進行配樂朗誦示范,學生個別朗讀,分組朗讀,全班朗讀,讀出情味,讀出節奏,讀出韻律之美,有感情地朗誦,讓學生進入一個曼妙的境界,體會詩人的喜怒哀樂。

2.品出畫美。讓學生在理解了整首詩的情調后,創造性地再造畫面,以散文的語言描繪生動的畫面,并以畫相配,讓學生在諧趣的氛圍中領略詩畫之妙。如學了《早雁》一詩,可讓學生根據前四句的內容,用散文化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再現畫面。

3.悟出情美。注重學生的個性解讀,抓住詩中的字詞、色調,整體把握形象,體悟詩人的情之美。詩無達詁,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對學生合理的個性解讀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恰當地設計一些探究題,讓學生提出問題,在設疑、質疑、解疑中提高對詩歌情感的認識能力。如學《小松》,可設問:“從詩中你悟出什么?”

二、從做題的角度提高答題技能

每學完一類詩,讓學生歸納這位詩人的詩歌特點、這類詩的特點,老師展示各種題常考的問題及答題模式,如歸納詠史詩鑒賞步驟:首先,知史實,了解何地(古跡)、何時、何人、何事。其次,明觀點(對史實有何看法)、析目的(聯系生平背景際遇,明感情,悟意圖)。掌握兩種目的:述己志(感慨個人遭際)、憂天下(思考歷史、借古諷今)。熟記常見情感:(1)嘆朝代興亡變化;(2)感慨歲月瞬息變幻;(3)諷刺當政者荒;(4)借古傷懷。再次,賞技巧:借古抒懷、直接議論、以景襯情、對比。

在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基礎上升華到如何具體去表達對作品的定向理解,學生會欣然地接受,這一舉措,為高三詩歌總復習作鋪墊。

三、從寫作的角度積累素材,掌握技法

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提醒學生學會從中積累寫作素材,從美詞佳句中體會其意境特點,適用寫作方向,感悟哲理哲思,為議論文提供論據素材,為記敘文提供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素材。疏理歸納有關親情友情的詩句、讀書學習的詩句、立志自勵的詩句、戰爭節日情景感受的詩句等,為高考作文作好充分的準備。詩歌中藝術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可為學生寫散文及記敘文提供參考,在學詩時注意引導。寫元宵節可引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通過詠物詩《葡萄》《小松》學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可讓學生嘗試用這種手法寫詠物散文;學了《蜀相》,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體會以景襯情的手法,學會在記敘文和抒情散文中用景物描寫襯托人物的心情感情;學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懂得如何在寫作中運用以聲襯靜的寫法;通過學習《題烏江亭》,比較寫項羽的三首詩,學會從不同角度辯證地分析評論歷史人物。

四、從實用角度指導人生

篇10

【考情剖析】

一、以名家為主要對象,以詩歌為主要體裁,重點考查情味悠遠、意境豐富的作品

1.今年的高考詩歌鑒賞題其作者基本上都是名家,3套全國卷的詩歌作者分別是李白、杜甫和曹翰,雖然曹翰知名度不是很高,但與之相比較的篇目卻是辛棄疾的作品。另外,北京卷的詩歌作者是陸游、江蘇卷的詩歌作者是辛棄疾、浙江卷的詩歌作者是劉克莊、天津卷的詩歌作者是王維。這些作者都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大腕”,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所選的作品大多是大家較為陌生的,以便在“熟悉”的“陌生”中考查大家的閱讀鑒賞能力。

2.除了江蘇卷選用的是詞和山東卷選用的是曲外,其他省市的材料形式都是詩,主要是唐詩和宋詩。如全國卷Ⅰ選用的是唐代李白的《金陵望漢江》,全國卷Ⅱ選用的是唐代杜甫的《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全國卷Ⅲ選用的是宋代曹翰的《內宴奉詔作》,北京卷選用的是宋代陸游的《西村》和《游山西村》,浙江卷選用的是宋代劉克莊的《北來人二首》,天津卷選用的是唐代王維的《登裴秀才迪小臺》,可見,唐宋詩歌在高考語文命題中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

3.凡被選入試卷題目中的都是情味悠遠、內涵深刻、意境豐富、語言優美的作品。在這些詩詞曲中,邊塞、山水、詠史、詠物、詠懷、送別、思鄉均有涉及,但以情景交融的寫景抒懷之作最多。寫景抒懷詩主要包含兩大類題材,一類是山水田園詩歌,此類詩以寫景為主,情味悠遠,抒情較含蓄;一類是即事感懷詩歌,景、事、情交織在一起,情味深厚,抒情議論的特征較為明顯。

二、考點分布廣泛,重點難點突出,強調基本能力,難度系數穩定

1.考點廣泛,但重點突出。今年的9套試卷涵蓋了“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及“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考點,考點集中在思想內容、情感、意象意境、語言、技巧等幾大方面:

(1)考查思想內容或情感態度。如:北京卷要求將陸游的《西村》與《游山西村》進行比較,指出在內容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新課標全國卷Ⅱ第8題:“如何理解曹霸畫的馬‘一洗萬古凡馬空’?曹霸是怎樣做到的?請簡要分析。”新課標全國卷Ⅲ第9題:“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山東卷:“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江蘇卷:“上闋選取了李廣的哪些事跡,下闋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考查意象意境。如:新課標全國卷Ⅰ第8題:“詩的前四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要求概括景象并闡述意境的作用。

(3)考查語言。這里主要指考查煉字(詞)。如:新課標全國卷Ⅲ第8題:“詩的頸聯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軟,眼昏猶識陣云高’,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請簡要分析。”重點體會詩中“弱”“昏”的含意及作用。浙江卷第21題:“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重點對“殘”和“泣”字進行賞析。@些題都以考查字、詞為主。考查煉字的多為動詞或形容詞,同學們一定要體會特定的字在詩句中的特定內涵及用意。

(4)考查技巧方面的也較多,根據表達技巧的種類可分為四個方面:表達方式、抒情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如:新課標全國卷I:“詩中運用任公子的典故,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即寓情于景與用典)新課標全國卷Ⅱ第9題:“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作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考查襯托與鋪墊)山東卷要求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中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考查擬人和排比)浙江卷第22題:“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考查對比與敘述視角)對于這類考點,同學們一定要積累一些詩歌鑒賞的常用術語,并能夠做到靈活運用。

【備考策略】

根據2016年詩歌鑒賞試題考查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做好備考工作。

一、重視課本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高考詩歌鑒賞題的設題往往和教材緊密銜接,所以抓好課本的復習至關重要。立足課本,儲備知識,提升能力,是做好詩歌鑒賞復習、真正提高鑒賞能力的關鍵,是答好高考詩歌鑒賞題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一要強化誦讀,增強語感。如果能夠將課本中的詩歌熟讀以至背誦,增強閱讀詩歌的語感,就能更好地應對高考鑒賞題。二要了解詩人所處時代及主要經歷。了解了詩人的生活時代及生活經歷有助于理解詩歌,鑒賞詩歌。三要熟悉詩人的風格及作品的特點。在復習中要充分利用課本作品了解詩人作品的主要風格,同時對詩人其他不同風格的作品也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鑒賞時更好地把握詩人作品的特點及抒情基調。四要把握詩人的主流情感。生活時代、生活環境會影響詩人的思想,因而,詩歌所抒發的情感也要就千差萬別。所以我們應抓住詩人的主流情感大做文章。五要總結詩歌中出現的典故。詩歌鑒賞題中常常考查一些典故,這些典故大多在課文中有所出現。如果課本知識學得扎實,遇到這類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注重基礎積累,注意分類突破

(1)積累常見意象。識記一些具有鮮明特征的景物形象和常見的人物形象,如送別類的意象、思鄉類的意象、抒懷類的意象、戰爭類的意象等;再如憂國憂民、心系社稷的人物形象,歷經磨難、堅持追求的人物形象,胸懷寬廣、豪放灑脫的人物形象,孤傲高潔、堅持操守的人物形象等;還要注重通過分析相關詩句內容,掌握賞析詩歌形象的方法,并能夠準確分析詩歌形象的社會意義和蘊含的作者情感。

(2)掌握詩詞內容分類。如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等,還應了解各類詩歌所表情達意的一般方向。

(3)注意各種題型的有效突破。高考詩歌鑒賞常見題型有概括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表現手法型、鑒賞語言特色型、煉字煉詞型、分析詞句內容型、分析思想感情和內容主旨型、比較閱讀型等,我們要熟練掌握其不同的答題模式,這樣才能了然于胸,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