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點范文
時間:2023-03-28 09:1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聞熱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新聞學的概念及背景
從理論角度來闡述,新聞學主要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客觀、真實的新聞事件。新聞學中重點研究的是新聞內容和人類社會的關系。作為一種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特性的科學,新聞學所探索的是新聞產生、發展的普遍情況和特殊規律。新聞學解決的是社會客觀現實對人新聞活動的影響和改變,以及新聞活動對于社會的反作用。
新聞實際上是一種人類社會信息的傳播活動,傳播是新聞被制造之后的出口,不具備傳播價值的內容則不具備新聞價值。回望原始社會,在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為了交流信息并了解周圍的變化和危險,人們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信息,這種口頭傳播信息的方式和今天的廣播、電視的信息傳播其實是類似的。而這就是新聞產生的最初雛形。
中國新聞學的起步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晚。直到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出版,才有了第一份中文報紙。但是中國人對于信息及新聞的渴望與熱衷卻是超越西方國家的。從中國近現代史中,我們從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能看到新聞業對時代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而新聞學和新聞業對國人生活及思想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互聯網當道的今天。
二、新聞熱點事件對新聞學的影響
新聞熱點作為當下新聞行業當中的重要角色,其每次出現都會給新聞學界帶來震動。新聞熱點的出現仿佛新聞學界的狂歡,一眾新聞從業人員、學者、評論家、網絡公知在當前時代都是新聞熱點事件的簇擁者。他們對于熱點事件追逐點評,蜂擁而上的姿態仿佛是一場學界盛宴。然而,新聞繁榮的背后所隱藏的卻是思想的枯竭。新聞熱點事件逐漸喪失其新聞價值的本真,而變成學界乃至媒體用來追逐名利的工具。對于新聞熱點的過度消費很大程度上在透支受眾對于新聞事件乃至新聞學界的關注與信任。新聞熱點事件的追蹤在當下逐漸失去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新聞從業者忘記初心,開始忽視對于新聞熱點事件中所隱藏的普適性規律的探究。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當今這個娛樂至死的“速食”年代,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稀缺品質。新聞學者對于新聞熱點事件的盲目追求導致新聞事件研究中的“真、善、美、深、新”已經逐漸開始被人忽視。研究實實在在問題,推動新聞學界學術進步的重任正在被新聞從業者遺忘。
新聞學是一門與傳播學、歷史人文科學等學科密切相關的學科,實踐性強是新聞學的特點。新聞學的研究可以分為現象研究與問題研究兩個方面。所有社會及生活中的新聞內容都可以稱為新聞現象,但是并非所有新聞現象都可以稱為新聞問題,并非所有新聞現象都具有研究價值。那些能夠從個別事例中總結出普適性規律、能夠從個別事件中體現出人類社會共通價值觀的內容,才能夠構成新聞問題。為人類社會提供值得學習和借鑒的進步經驗,是新聞學產生的價值之一。新聞熱點事件的追蹤和報道在關注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和獵奇性的同時,也要結合其是否能夠為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進步提供有用的普適價值觀來作為篩選標準。以當前新聞熱點事件為例,某明星的婚戀狀況、某電影票房多少、某傳媒公司的危機公關等內容成為熱點新聞事件受到廣大新聞受眾的關注和追捧,甚至這類新聞有些竟然成為新聞學界研究的主流,而真正有“營養”、值得關注的內容反而無法激起受眾及新聞研究者的興趣及關注、這是當前新聞學界存在的很大問題。新聞及新聞學作為反映社會現實及記錄當下歷史的工具,不應該“套路化”生產。新聞的內涵性、真實性、社會性,是新聞保持生命力的法寶。如果新聞從業者對于新聞熱點事件的追逐停留在套路化點評、模式化觀察的層次,而缺少對于真正有價值新聞事件的挖掘及思考,那新聞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失去其生命活力,而變得讓公眾喪失關注的興趣。
同時,在對于當下新聞熱點的研究中,新聞從業者及新聞學者忽視對于新聞理論深度的挖掘,模式化的借用國外學者研究理論和標題,缺乏根植于我國社會特色的新聞探究精神。這種借鑒國外先進的新聞研究理論方式并沒錯,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犯了用理論反推觀點的錯誤。在新聞研究中,我們通過對于新聞事件的記錄與觀察分析,來推斷證明某種新聞理論,這才是新聞研究的正規路徑。然而當前“拿來主義”之風的影響下,新聞學界產生一種用新聞學既定理論去推新聞事件現象的錯誤方法,這是本末倒置的新聞研究法。因此在對于新聞熱點事件的分析闡述中,一定不能有理論先行的思維定式。一個合格的新聞學工作者一定是從事件本身挖掘其新聞價值和新聞內涵,最終總結出新聞規律與論點的。
篇2
利好政策+實實在在的行動=笑臉
如果要給2010年的薪酬畫個像,那么應該是一張充滿了希望和憧憬的笑臉,因為正是在這一年,收入分配問題得到了國家從上至下前所未有的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有了實實在在的行動,讓2011年的薪酬也前景可待。
《職業》:2010年薪酬領域有哪些新進展值得我們關注?
劉學民:一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醞釀“破題”。2010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收入分配問題均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在這一年,強調要用“包容性增長”將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求是》雜志專題撰文強調必須下大力氣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將其視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
二是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單就工資分配政策來看,這一年實施了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和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完善了企業工資分配宏觀指導和調控制度,最低工資、工資指導線和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得到落實;此外,2010年還初步建立起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分配激勵和約束機制,壟斷行業工資過快增長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控等。
三是勞動者增資訴求強烈,普通勞動力價格進入上升通道。2010年,“富士康事件”及本田發生的“集體停工”事件,引發了企業的“加薪潮”,勞動者參與分享企業發展成果的意識增強,普遍要求提高工資待遇,“就業難”與“招工難”同時并存,有評論認為,我國勞動力價格已進入上升通道。
《職業》:您提到了最低工資的調整,為什么要將其作為2010年的一個亮點?
劉學民:因為2010年是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下滑后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年,這一年的調整范圍廣、幅度大,并且一些配套措施也陸續出臺。
首先,到2010年年底,全國30個省(區、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長幅度為22.8%。就金額大小而言,東部地區處于領先位置;就漲幅而言,中西部和東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明顯;就調整頻率而言,經濟發達地區調整相對頻繁,一些省市還嘗試建立最低工資和物價水平的聯動機制。
其次,全國29個省(區、市)并調高了2010年企業工資指導線,上線平均增長幅度比上年提高3%左右,基準線平均增長幅度比上年提高2%左右。
同時,各地在制定政策時也都強調,各類企業在確定本企業工資增長時,應當著力提高工資水平偏低的生產一線及技術工人崗位的工資水平。如北京市規定,對工資水平低于上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60%及本企業平均工資,或兩年未增資及工資增長緩慢的人員,要予以傾斜,其工資增幅應當高于本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平均工資增幅;生產一線及技術工人崗位人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不增長的企業,經營者工資不得增長。
《職業》:壟斷行業的工資收入一直飽受非議,2010年在這一方面有何進展?
劉學民:2010年,對壟斷行業工資增長的調控力度是有所加大的,主要包括制定工資指導線上線、建立健全壟斷行業的工資增長約束機制等。一是通過改進和加強對企業收入分配的調控和管理,推進電力、金融、電信、煙草等壟斷性行業的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減少和消除壟斷超額利潤。二是強化壟斷收益分配管理,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三是加強對壟斷企業的工資收入管理和總量控制,建立健全工資增長的約束機制。
在各地采取限制措施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可以看到部分壟斷行業工資增長確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如成都市2010年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企業工資呈上升趨勢,部分行業職業工種工資卻有所降低,其中就包括被社會認為是“壟斷行業”的電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行業,其平均勞動報酬下降了7.1%。
低工資勞動者將實現“五年倍增”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獨立成章。從這之中,我們可以解讀出哪些與錢袋子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和信心呢?
《職業》:未來五年,收入倍增計劃有多大的實現可能呢?
劉學民: 從剛剛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可以看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關注民生改善,實現收入快速增長。未來五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規劃年均增長7%,實現收入快速增長的物質條件將更加充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進一步完善,和諧社會建設將全面推進,實現收入快速增長的體制機制保障將更加有力。同時,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較大篇幅地闡述了深化健全初次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加快完善再分配機制,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還明確居民收入預期指標從年均實際增長5%提高為7%以上,并加了一個強調性的“注釋”――收入增速不低于經濟增速,兩者有了“硬性”關聯,實現收入快速增長的制度保障將更加健全。所有這一切,將使未來五年收入快速增長有了更大可能。
《職業》: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是實現“十二五”期間“包容性增長”的重要保障,未來五年,這方面最值得大家關注的是什么?
劉學民:“十二五”規劃綱要將“完善最低工資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在改善民生的十大行動措施中,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也作為其中一項,這為未來五年最低工資標準的較快幅度調整定下了總體基調。每年增長13%以上,簡單計算一下,以1000元為基數,連漲5年后將達到1800多元,低工資群體會基本實現事實上的“五年倍增”。
還有“40%”這一比例值得關注。“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準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這里使用的是“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而不是“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這一比例與國際勞工組織的最低工資標準實現了接軌,并且有利于收入分配調節。而目前我國多數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是達不到40%這個水平的。如廣州市剛剛將最低工資標準調整至1300元,為全國最高,然而也只是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27%左右,若納入私營企業員工等人員工資計算占從業人員工資比例,也只有30%多。
《職業》:此外還有哪些因素在支撐收入的增長?
劉學民:“十二五”規劃綱要還提出了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擴大工資集體協商等一系列措施。相信通過這些措施的逐步落實,工資分配局面將會有較大好轉。
除了直接漲工資以外,“十二五”期間政府將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方式,把做大的社會財富蛋糕分得更加合理。此外,綱要還提出,國有土地、海域、森林、礦產等公共資源的出讓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務支出。這些舉措也有利于平衡社會財富,提升中低收入者福利水平。
越來越多職業進入高薪之列
高薪,在許多人眼里,是一個與幸福感緊緊相連的詞,但心甚往之卻似乎總是遙不可及。
《職業》:什么樣的職業才能稱為“高薪職業”,有沒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標準呢?
劉學民: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出一些新興的行業和職業,尤其是引人注目的高薪職業,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具體體現。
所謂“高薪職業”,是指從業人員實際得到的薪酬水平遠遠高于社會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職業。成為高薪職業,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薪酬水平較高,一般應在社會從業人員平均工資3倍及以上;二是從業人員具有相當的規模,某些個別人從事的特殊高薪職位,不能納入高薪職業范疇。
在高薪職業范疇內還存在著超高薪職業,即從業人員得到的薪酬水平遠遠高于社會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比如某些著名球星、影視明星或電視臺主持人等職業。
《職業》:目前,有哪些職業、哪些人才能站進高薪隊伍之中呢?
劉學民:我們通過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有關高薪職業的數據進行詳細分析后,總結出兩個規律。一是目前高薪職業大都集中在管理技術崗位,二是大都集中在帶“長”的崗位上,尤其是企業的中高層管理崗位。
當然,四個一線城市的高薪職業分布情況也有所差別。北京的高薪職業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中高層管理崗位上,如企業總經理、黨群工作部部長等職位;上海的高薪職業主要集中在金融業相關崗位上,如證券營業部門經理、銀行支行行長等職位;廣州的高薪職業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中高層管理崗位及企事業單位部分專業管理技術崗位上,如人力資源總監、法務總監等職業;深圳的高薪職業主要集中在金融業相關崗位及企事業單位部分專業管理技術崗位上,如證券交易員和航空運輸飛行服務員等。
而從事這些高薪職業的人才都具有專業化、高學歷和高技能三個內在因素,并且企業對這三個因素的要求越來越高。
《職業》:高薪職業在未來會繼續一枝獨秀,還是能夠越來越利益均沾呢?
劉學民:相對我國龐大的職業類別來說,我國大城市中只有幾十個高薪職業,相對于全部職業類別及從業人員明顯太少。未來五年,伴隨我國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收入分配結構優化調整,低收入職業將會明顯減少,中等收入職業將會大幅增加,高薪職業將較大幅度增加,超高薪職業將會保持相對穩定。
《職業》:能否請您預言一下未來有哪些職業具有高薪的潛力?
劉學民:未來五年將是“行行出狀元”的時代。不僅高端行業、新興行業的高薪職業和從業人員數量將越來越多,低端行業、傳統行業也將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高薪職業和從業人員。這個趨勢在過去五年間已經顯現,在未來五年內將會更加明顯。員工只要努力提升能力和業績,不管在哪個行業、哪個職業,都有可能拿到高薪,其所在職業都可能成為高薪職業。
當然,這種趨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十二五”時期,我國高端行業、新興行業高薪職業的數量及增長幅度仍然會顯著高于低端行業、傳統行業。特別是未來五年,國家政策支持的信息產業、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型服務業、海洋產業和新農業等新興行業將產生大量的高薪職業。
如果說預言一下具體都有哪些高薪職業的話,根據調研和分析,初步預測我國未來十大社會高薪職業會是:影視明星、球星、著名主持人等崗位;企業中高層管理崗位;證券投資崗位;企業核心技術崗位;大學教授、科研事業單位研究人員、管理咨詢人員;律師;醫生;營銷人員;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財務管理、高端服務等高端專業人員;教師。
《中國薪酬發展報告》三大亮點
今年5月,中國薪酬領域第一本綜合性年度報告《中國薪酬發展報告》將正式。這份報告對我國的薪酬狀況進行了系統調研和梳理,厘清了人們最關心的許多薪酬問題,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個人來說,都是一本解讀“薪情”、關系“薪愿”的權威藍皮書。
《職業》:《中國薪酬發展報告》的出版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劉學民:我想至少有三點意義。一是能夠系統地展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年度薪酬變化的歷程,包括薪酬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脈絡以及未來趨勢;二是填補了中國薪酬領域的空白;三是為政府主管部門、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專業人士的實務工作、理論研究提供重要參考。特別是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更好地宣傳工資薪酬方面的相關政策和具體做法。
這份報告集權威性、實用性、特色性于一體。在理論闡述、實踐總結的同時,注重數據分析,盡量以最新年度的數據為支持;輔之以相關的案例、示意圖及表格,簡明清晰;內容基本涵蓋了我國薪酬的全部內容,并盡可能地符合社會和企業的要求。
篇3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熱點問題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改革帶來的教學成果是顯著的,為原有的數學知識注入新的動力。小學數學教育進步明顯,學生的成績也有了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只有教師和學生堅持不懈地努力與完善才能推動新課改的一些重難點問題的解決。
一、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熱點問題
1.小學數學大眾化問題
德國數學家首次提出大眾數學的概念,不同的人在學習數學時得到的發展是不同的。我國新課改也倡導數學大眾化。數學大眾化理念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普及性,數學教育應該使每個人都從中得到益處。二是選擇性,學生可以進行自由選擇,并且數學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三是發展性,不再根據數學考試成績來判斷學習成功與否,而是轉變數學思維。我國新課改以來,在大眾數學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考試制度方面沒有體現出數學的大眾化理念,而且現階段我國城鄉發展還不平衡,鄉村師資力量缺乏,也是目前小學數學大眾化的一個難題。
2.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
情境教學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的學習與我們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以來,情境教學法引起了學校和教師的重視,但是有些教師只是把情境教學當做一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辦法,并不能真正體會到情境教學的深層含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這也是課程改革后,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希望能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
3.“自主學習探究”方法實際應用問題
課程改革標準說明小學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學習探究,在這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常常可以看到學生幾個一組進行交流探究,一般情況下都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探索。但是這種學習方式并不適用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因為低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進行交流探究時,學生不知該從哪里入手。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浪費課堂學習時間,也會使教師中斷教學,自主學習探究流于形式,進而影響到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效率。
二、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熱點問題解決對策
1.增加數學教學投入,實現小學數學大眾化
基于上述對小學數學大眾化問題的分析,要更好地實現小學數學的大眾化,就要增加對小學數學的投入資金,實現城鄉師資平衡,保證教師隊伍水平、教學資源和教材質量。雖然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達成小學數學的大眾化,但是為了能夠給學生提供更高的教學質量,有效實現小學數學大眾化,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實現這一目標,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真正實現小學數學大眾化。
2.將生活實際問題引入小學數學課程
小學數學的教育不能與實際生活脫軌,數學的基礎和資源均來源于生活,因此,小學數學的課程內容更應該貼近生活,保證小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特別是現階段小學生會數學計算但是缺乏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也是數學教材與現實生活脫軌造成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進行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基于真實場景和學生需要進行教授,不能為體現數學生活化而有意識地進行情境設置,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
3.發揮教師的帶動作用,完善“自主學習探究”方法
“自主學習探究”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讓這種方法更適合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能力選擇適合學生合作的教學內容進行探究,還要在學生分組時將分析能力強的學生與能力弱的學生進行搭配,兼顧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教師更要起到引領作用,告訴學生數學問題的大致分析方向,然后再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探究”中收益最大。
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進步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完善教學模式。除本文分析的熱點問題外,還有其他問題,這也要求教師要不斷進行探索,逐漸提高我國的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樂.以生為本,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師,2015(36).
[2]譚德祥.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12).
篇4
【關鍵詞】體育新聞;體育文化;體育賽事;研究熱點
一、問題提出
互聯網自1994年進入中國以來迅猛發展,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7》數據,“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22億”。[1]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帶來了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也為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作為一門體育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的學科,體育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主要來源于新聞傳播學,但其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又表現出與母學科的不同。體育新聞傳播相關研究在新聞傳播類期刊中的“市場份額”如何,體育新聞傳播研究在大數據、虛擬現實、全媒體等背景下有哪些核心問題,相比于體育類期刊中的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成果有何差異性體現,這些都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和質化相結合的方法,以呈現我國2015-2017年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的熱點。文獻資料法。“學術研究領域所認可的核心期刊,其代表的是一個學科的前沿動態和最重要的成就”。[2]本文將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中的學術論文作為研究對象,時間截取2015至2017年,以“體育新聞”“體育新聞報道”等為關鍵詞進行人工篩選,最終獲取517篇研究文獻。內容分析法。將已獲取的數據導入SPSS軟件,以圖表的形式呈現體育新聞傳播相關研究在各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中的分布情況,并進一步分析時間與發文量之間的相關性。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借助基于科學計量和數據可視化背景發展起來的CitespaceV軟件,繪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和時區視圖分析我國體育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熱點主題。
三、研究結果
(一)體育新聞傳播研究在新聞傳播類期刊中的分布情況
《新聞戰線》刊發的體育新聞傳播相關研究文獻最多,占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的67.89%(N=351),其次是《青年記者》(10.25%)、《電視研究》(4.84%)、《傳媒》(4.64%)、《新聞與寫作》(2.51%)、《新聞愛好者》(2.51%)等以關注新聞傳播業務實踐為主的期刊。而由國內新聞傳播院校主辦的、側重于學術探討研究的CSSCI來源期刊,如《新聞與傳播研究》(N=0)、《國際新聞界》(N=0)、《新聞大學》(N=3)、《現代傳播》(N=9)卻鮮有體育新聞傳播類的研究成果,僅占比2.3%(合計N=12),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體育新聞傳播這一研究主題并未進入到國內傳播研究的核心領域。另一方面,在年份與刊名的相關性分析中發現,三年間國內各新聞傳播類期刊中體育新聞傳播的相關研究呈現下降趨勢。
(二)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中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熱點主題
將CNKI中的517篇研究文獻導入CitespaceV可視化軟件進行數據轉換和除重處理,共獲得513篇文獻。根據研究目的,對時間切片TimeSlicing(From2015To2017,#YearsPerSlice1)、節點類型NodeType(Keyword)、數據抽取標準SelectionCriteria(Top30)、剪枝Pruning(Path-finder)等功能進行參數設置,最終繪制得到90個節點、148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37的關鍵詞共現圖譜以及高頻關鍵詞。如表2所示,關鍵詞出現頻次與其中心性并不呈現正比關系。當中心性大于等于0.1時,表明該關鍵詞在該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可見,“新媒體”是近年來我國體育新聞傳播研究中中心性最高(Centrality=0.50,以下簡稱“C”)的關鍵詞,其次為體育文化(C=0.24),此外體育賽事的中心性雖然只有0.19,但其出現頻次僅次于體育新聞,因此三者間接地呈現了近年來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的焦點,即新媒體與體育新聞、體育文化、體育賽事傳播的相關研究。媒介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紙媒、電視和門戶網站,到“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再到直播、視頻、VR、機器人報道、數據可視化、H5等,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體育新聞新的報道格局,也為新媒體環境下的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另一方面,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文化建設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通過新媒介技術傳播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及塑造國家形象,成為體育文化傳播研究的關注點。此外,體育賽事也是出現頻次和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特別是如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對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發展將會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而作為媒介事件的大型體育賽事,如何利用新興傳播媒介與賽事進行互動成為研究的熱點,同時,體育賽事新媒體轉播權也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選擇聚類視圖ClusterView,可繪制模塊值Q=0.5764(0.3)、平均輪廓值S=0.6148(0.5)的顯著、合理的聚類圖譜。由表3可見共形成9個聚類,其中聚類號與聚類大小成反比。根據上述關鍵詞共現頻次和聚類圖譜,可見三年來新聞傳播類期刊中發表的有關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熱點主要表現在體育新聞、體育文化、體育賽事等三方面。
1、體育新聞報道研究
體育新聞是“大眾傳媒對體育運動進行及時的報道和傳播,具有大眾性、娛樂性、情感性、全球性等特點,不僅是吸引受眾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各類媒體擴大自身影響力、爭取受眾群體注意力的必要新聞品種和報道內容”。[3]從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到微博、微信、體育新聞APP等新媒體,當前“以新媒體為核心的體育新聞傳播媒介新格局已經形成”。[4]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包括聚類0、1、2、3、8,在新聞實踐中表現為奧運會等綜合性體育賽事以及世界杯等單項賽事中的數據可視化報道研究,其影響主要體現在“體育新聞數據多樣化的呈現方式,數據圖形成為主體,數據新聞應用更加輕量化”[5]、“新聞中的數據與故事更適合當下的視覺閱讀趨勢,使受眾收獲更好的閱讀體驗”[6]等。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促進了體育新聞傳播實踐,并推動著體育新聞傳播學理層面的研究,如《融媒時代的體育新聞傳播》《體育新聞傳播的特征與轉型路向》等。此外,還體現在對體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研究,如鞠峰認為“全面的新聞專業技術、具備與新媒體思維融合的專業態度、深厚的體育新聞專業知識和內外兼備的體育新聞專業能力是新媒體背景下對體育新聞人才的要求”[7],而王湛卿從體育院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認為“樹立以國際化、復合型、個性化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以體育、新聞、外語、人文為合力的課程體系,打造以體育、新聞、學術、技能為中心的師資團隊,搭建以政府、媒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為一體的實習基地”[8]是當前體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必要路徑。
2、體育文化傳播研究
“體育文化”和“體育文化傳播”也是體育新聞傳播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議題,主要包括聚類5和聚類6。現代體育的發展至今不過一個多世紀,因其本身具有的魅力和大眾傳媒的推動,體育話題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正如英國學者大衛羅提出的,“體育、文化和媒介之間的關系,它們總是無處不在地發生作用,以永動的斷言和反斷言的方式影響對方或被對方所影響”。[9]大眾媒介已經成為當今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作為當下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文化的傳播載體已經逐漸多元化,如體育賽事、運動品牌、體育明星、全民健身等等”,[10]而這些體育文化形態的傳播對國家形象的建構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三年來體育文化傳播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戰線》《青年記者》等主要關注新聞傳播業務實踐的期刊,共有32篇。探討的議題可分為三類:一是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的體育文化傳播問題,如《論微博在體育文化傳播中的特征與作用》《新媒體促進體育文化發展路徑探析》《體育文化傳播如何塑造國家形象》等;二是討論新媒體對于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作用與途徑,如《新媒體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優勢傳播》《論媒體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等;三是探析校園體育文化傳播中新媒體的作用,如《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體育文化傳播》《體育傳媒對我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影響》等。
3、體育賽事傳播研究
“體育賽事”是三年來體育新聞傳播研究中出現頻次排名第三的關鍵詞,“大型體育賽事”出現次數雖靠后,但其中心性并不低(0.03)。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后,大型體育賽事如青奧會、亞運會、羽毛球世錦賽等在我國各大城市相繼舉辦。媒介手段的介入讓受眾擺脫了特定空間的局限,使世界各地的人們成為體育賽事這一“媒介事件”的見證人,經歷一種不在場的“現場體驗”。因此,新媒體時代的體育賽事傳播就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主要包括聚類4和聚類7,共有《門戶網站大型體育賽事移動化傳播邏輯創新》《微博大型體育賽事的傳播路徑研究》《大型體育賽事微傳播發展的局限與對策》《互聯網思維下的電視體育賽事報道模式創新》等20余篇文章。除此之外,2014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的“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11]及同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使得從法律角度等探討體育賽事轉播權備受關注,三年來的相關研究達15篇以上。其中,南京體育學院的李金寶連續三年發表了與此相關的文章,如《體育賽事轉播權法律性質認定的困境》《體育賽事新媒體轉播權的三大關鍵議題》等。
(三)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成果在體育類和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中的差異性體現
體育新聞傳播作為體育學和新聞傳播學兩門學科的交叉領域,其在兩類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也表現不同。從上述分析可見,新聞傳播類期刊是我國體育新聞業務方面研究成果發表的平臺,多以實踐應用為研究點,在理論層面探討的后勁稍顯不足,僅有幾篇從傳播學、符號學等視角對體育現象進行研究,如《儀式傳播視域下的NBA賽事電視傳播》《體育奇觀的生產與消費——以女子網球運動員李娜為例》等。而在體育類期刊中,體育新聞報道、體育文化傳播以及體育賽事傳播這三大熱點主題更多地呈現了“理論+實踐”的維度,即研究議題既與當下“一帶一路”倡議、體育文化建設等實際問題保持一致,又從不同學科的理論視角進行論證。此外,這種差異性還體現在體育類期刊中對中西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的梳理性總結,如《現狀與未來:對我國體育新聞與傳播研究的思考——基于2012—2015年發表的學術論文》《機遇與挑戰:國外體育新聞研究進展及其啟示》等。
篇5
5月13日的央視國際報道:針對近日有媒體報道的我國“各省市的最低工資普遍低于國家標準”的消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5月12日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表示:該說法嚴重失實。
看了這一消息,不禁使我聯想到最近一個時期在我國的主流媒體屢屢發生的熱點新聞失實問題:如關于我國的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費旅游等“三公”消費高達9000億,《學習時報》報道不久,財政部門就糾正:不是9000億,而且只有1000多億;關于我國國有企業去年的虧損數額,也是中央級的媒體前面報道是“歷史上的第二個虧損高峰”,緊接著就有有關部門宣布“此報道不實”;前幾天有境外的一家會計事務所,了一份“全球不良貸款研究報告”,稱“中國的不良貸款額為9110億美元。”對此,“上海證券報”5月12日報道,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對此消息“予以駁斥”。
這些屢屢失實的“熱點新聞”,由于公眾關注程度高,傳播迅速和輻射面廣,造成了十分嚴重的不良影響:最直接的是使媒體的信譽度下降,也使政府的形象受到影響,如這類熱點消息,大多數都和政府的職能部門相關,消息的“失實”,在沒有被“糾正”前就早已傳播,影響很難挽回。
為什么熱點新聞會屢屢“失實”?我想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新聞單位在采寫報道時不深入、不細致,缺乏與相關部門的核對與溝通,經常是一個電話或一份傳真就能避免的不實報道,個別新聞從業人員卻懶得去做;二是新聞的體制不規范,比如現在的不少論壇、研討會等領導、專家的演講、發言,都被新聞輿論部門當作消息來源,顯然,這與政府部門的相關文件是有區別的,因為政府部門個人的觀點并非代表政府,但是這一點當被報道時往往被忽略,誤導了公眾 ;三是政府部門的“熱點新聞”意識比較弱,沒有建立對“熱點新聞”的定期制度,如對公眾比較關注的“三公消費”、“金融系統不良資產、不良貸款比率”、“工資調整”、“住房價格”、“教育收費”等,多數處于被動地位,經常是媒體公布了,政府去“糾正”,為什么我們有關部門不去主動向社會公布呢?四是對“不實新聞”的單位,缺乏嚴厲的懲治措施。近一段時期,“不實新聞”多次發生,哪一家新聞部門的,哪一位記者寫的,哪一個編輯遍發的,都非常容易“追究”,但是,公眾很少看到對那些責任者的單位及個人進行公開處理。
在社會已進入信息化的時代,在網絡日漸普及的時代,新聞、特別是“熱點新聞”對人們的生活有相當大的影響,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有責任維護“熱點新聞”的真實性。新聞的“真實性”比新聞的“時效”、“獨家”要重要的多。
篇6
3月14日,以“暢通網絡,誠信服務”為主題的2006年電信服務年會在北京召開,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奚國華為大會致辭。
奚國華說,“十五”期間,全國通信業務總量和業務收入分別年均增長27.6%和13.4%,平均每年新增電話用戶1億戶左右。通信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萬億元,平均每年2000億元。電信企業境外上市融資累計達到252.5億美元。電信業的持續快速增長,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到2005年底,全國電話普及率已經達到57.3%,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為27線/百人和30.3部/百人,互聯網上網普及率達到8.6%。2005年電信業務平均資費水平比2001年下降45%。
奚國華特別強調,經過艱苦努力,“村村通電話”工程實施取得階段性成果,累計投資159億元,為5.28萬個行政村新開通了電話,有11個省市實現了全部行政村通電話。
奚國華還對今后一段時間的電信服務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進一步提高對服務工作的認識;以解決服務熱點問題為突破口,建立健全長效的工作機制,推動電信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改善;繼續推進“村村通電話工程”,加快農村通信發展和信息化進程,進一步提高電信普遍服務水平。(相關報道見A12版)
申請國家高技術項目需五大基本條件
《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將于4月1日施行
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進一步規范管理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討論通過,《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日前公布,并將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該辦法共分總則、組織管理、申報及審核、資金管理、項目實施與管理、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附則等七章,共43條。它明確了申請“國家高技術項目”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符合發改委項目公告或通知的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節能、降耗、環保、安全等要求,項目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應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歸屬明晰;項目單位必須具有較強的技術開發、資金籌措、項目實施能力,以及較好的資信等級,資產負債率在合理范圍內,項目已基本具備實施條件,項目所需資金已落實;建設項目應按本辦法第九條完成審批、核準或備案,已基本具備開工建設條件,或已經開工建設,但審批、核準或備案未超過兩年,已通過項目用地預審或用地已經依法批準,具有環保以及其他許可文件。
該辦法指出,發改委安排給單個國家高技術項目的資金最高限額原則上不超過兩億元。國家高技術項目實行項目單位責任制,發改委負責對實施情況進行稽察。
尋找盛大巨虧的真實原因
盛大2005年第四季度財報的,在業內引起巨大轟動。是什么原因導致盛大收入的下滑?是什么原因使得盛大在收入下滑的同時,運營費用卻成倍攀升?又是何種重要因素迫使盛大立即就要推出游戲免費的策略?
當盛大這個季度盈利2.3億元的公司瞬間陷入巨虧的境地,我們不禁在猜想,除了可以看到的ACTOZ股權損失導致巨虧這一直接原因外,還應存在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使得盛大的運作結構早已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扭曲,而此次巨虧不過是因為其在扭曲結構下長期運作,致使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遂于最脆弱的環節集中爆發。
本期《財富門》,將試圖從收入支出、資金鏈運作等資本層面進行更深一步的探析,力圖揭示出在公司治理、戰略運作等方面重點環節的作用,既可能促進資本積累,也可能加速資本狀況惡化,因此必須得到重視,以供企業決策層參考。(詳見A32~33版)
WAPI標準難“嫁”國際市場
同樣是在2006年3月7日,北京和日內瓦卻上演著WAPI前景的不同版本。
在北京,包括方正、聯想、華為和四大電信運營商在內的22家中國企業,由發改委、信息產業部及科技部等牽線搭橋,攜手并肩成立了WAPI產業聯盟。這是繼財政部、發改委、信息產業部在去年12月30日《無線局域網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以來,繼續推進WAPI標準產業化進程的又一重棋。
在日內瓦,國際標準組織(ISO)有30個國家成員體對WAPI進行快速流程投票,其中贊成票只有8張。但是,在31個國家成員體對WAPI死對頭802.11i的投票中,卻有24張贊成票。盡管仍有一段時間的復議期,但專家認為WAPI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
近20個月的苦口婆心,并未能夠把WAPI嫁入ISO的標準家族。WAPI命運似乎注定坎坷,它能邁過這道坎嗎?(詳見A13版)
ISO/IEC 20000的實踐應用
ISO/IEC 20000是由英國國家標準BS 15000通過快速通道(Fast Track)而成為一個國際標準的,因此,它的結構和內容與BS 15000是基本一致的。而BS 15000又是建立在ITIL的基礎上。那么ISO/IEC 20000與大家比較熟悉的ITIL究竟有哪些區別與聯系?ISO/IEC 20000作為一個國際標準,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ISO/IEC 20000針對的是什么,是IT服務的提供者還是ISO 20000或者ITIL的咨詢企業?是針對產品還是管理流程系統?ISO/IEC 20000 的認證流程又是怎么一個過程?(詳見A30版)
新農民用數字智慧躬耕壟畝
數字時代,安徽的新農民正利用日益成熟的農網,在奔小康的路上大有作為。
種紫荊、紫薇是個致富的好法子,但怎樣才能賣出好價錢?一氣賣出紫荊樹苗兩萬棵、交易價格10萬元的忠義村村民周成錦可以告訴你。一個月兩塊錢看起來微不足道,可用過農網致富短信的農機手可以告訴你,它能有多大用場。不要說農民就不能走在信息化的前列,不要以為上歲數的人就會注定在信息時代落伍。這不,圖中年過60的白土鎮農民王世武就樂在網中。(詳見A9版)
倒計時103天中國企業備考RoHS
篇7
【關鍵詞】心理熱線電話;婚姻問題;戀愛問題;熱線干預策略;效果
【中圖分類號】R39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8-045-2
此報告的的主要內容是對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6月1日期間,昆明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熱線部接聽的274例關于婚姻與戀愛問題的咨詢案例進行解析,繼而希望社會人群了解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婚姻與戀愛問題,了解處理婚姻和戀愛中危機問題的方法。
①相關概念;②熱線中婚姻戀愛問題的分類與解析;③熱線接線的干預策略;④熱線接線的效果評估;⑤小結。
1相關概念
1.1婚姻我國現行法及司法解釋均未明文規定婚姻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定義有兩種:
一是認為婚姻是“男女雙方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的,以夫妻的全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合法結合。”
二是認為婚姻是“男女雙方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締結的,具有公示的夫妻身份的兩性結合。”
1.2戀愛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定義。現代定義為兩個人基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對對方的最真摯的仰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生伴侶的最強烈、最穩定、最專一的感情。
2熱線中婚姻問題的分類與解析
2.1類別
2.1.1在來電者求助的婚姻問題當中分為以下幾類
⑴婚外情;⑵夫妻吵架(包括孩子的問題;夫妻相處的空間;性生活不和諧;雙方家庭的摩擦;家務;夫妻不同的生活習慣);⑶經濟問題;⑷兩地分居;⑸新婚期的磨合;⑹婚姻破裂;⑺家庭暴力;⑻再婚的問題。
2.1.2在來電者求助的戀愛問題當中分為以下幾類
⑴失戀;⑵戀人間的吵架;⑶兩地相處;⑷懷疑戀人移情別戀或已經發現第三者影響感情;⑸戀愛對象其中一方在戀愛前已經失身;⑹分手后想再次復合。
2.2求助者年齡段
由于電話咨詢的特殊性,以及求助者的個人意愿,未能完全統計274例案例中求助者實際年齡,僅能依據求助者提供的所屬年齡段進行區分。
20―30歲
30―50歲
60歲
2.3戀愛、婚姻問題的分類解析
出現戀愛、婚姻問題的因素包含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來自家庭外部。
我們在這里把所有核心家庭(夫妻及子女)以外的因素都稱為來自家庭外部的影響因素。
第二種類型:來自家庭內部。
兩人之間愛情表現不足,一方或雙方感到感情受到了傷害,一方認為另一方漠視自己的存在,都可以成為危機的導火線。
第三種類型:個人素質。
男女雙方由于價值觀的不同,個性;人格的不同,性格、興趣、愛好的不同而引起婚姻危機。
3熱線接線的干預策略
3.1傾聽、共情;表達理解與支持。
3.2評估來電者心理健康程度(當時心理狀態處于正常或異常)。
3.3澄清矛盾的核心與重點事項。
3.4建議解決兩人之間沖突的辦法。
3.4.1認識到沖突不是壞事,壓抑才是。
3.4.2不能盲目爭論對錯,每個人的看法不同。
3.4.3看到傷害對方后另一方的傷痛。
3.4.4吵架的時候學會暫停,安靜下來才會思考。
3.4.5學習溝通技術。
3.4.6評估來電者當時情緒問題緩解程度。
3.4.7若來電者情緒處于急性應激狀態;焦慮、抑郁狀態;長期處于情緒不穩定狀態,建議接受專業心理治療,或轉介精神科就診。
3.4.8鼓勵來電者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感謝來電者的信任。
4效果評估
由于電話咨詢的局限性,無法得到來電者周圍其他關系人的確認,無法核實來電內容的真實性與全面性。
在來電過程中,由于來電者的苦悶與煩惱得到部分的宣泄,痛苦和焦慮得到適度的緩解,情緒的暫時性改觀比較明顯。對事物片面的理解和錯誤的認識能夠在咨詢師的引導下開始新的認知,對事物接納不同的解釋,對心理健康有進一步的了解。
但心理問題的持續影響并不是一次電話能夠完全改善的,有些情緒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電話咨詢更多的是給予一些建議,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容易應用的心理學知識。求助者若想要讓生活徹底發生改變,還需要自身不斷的努力與完善。
5小結
愛情應該是與情愛的結合,缺乏的愛情是畸形的;只有的滿足,沒有感情的升華,也無法產生真正的愛情。
沖突也是戀愛、婚姻中的一部份,是雙方深入互相了解的重要契機。沖突之際,也是雙方真情流露之時,如果不懂得溝通、相處的技巧,那么許多夫妻的關系就容易由‘相敬如賓’演變成‘相見如兵’(大動唇槍舌箭,暴力相向)。
相愛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愛情婚姻美滿。要獲得美滿的愛情,應具備以下心理條件:
其一,不過分癡情,不咄咄逼人,不公開表現自己的愛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對方。重視對方,不干涉對方的活動,但又不是漠不關心。要為雙方的個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
其二,將愛情給予對方,比向對方索取愛情時,自己更感歡欣,并以對方的幸福為滿足。即是要有無私精神。
其三,美滿的愛情是彼此雙方獨立個性的結合。即戀愛雙方不作為對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讓雙方都有發展自己個性的余地。
其四,尋找和珍惜雙方心理上的共鳴。美滿的愛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諧,心靈上的溝通。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地理熱點;教學;誤區
地理熱點是指同地理學科密切相關的、人們普遍關注的時事熱點、生態環境熱點和生活熱點,即關系到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環保等方面的自然、社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熱點教學已被廣大初中地理教師所關注,成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現對地理熱點教學中的誤區和相應對策作出初步分析。
一、地理熱點教學的誤區
1.把新聞熱點當地理熱點
不是所有的新聞熱點都是地理熱點,地理熱點也不一定是新聞熱點。凡涉及地理學科主干知識(如空間特征與空間過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義或影響等)的熱點問題應備受關注。在教學中,由于地理熱點的來源非常廣泛(如網絡、新聞、報刊等),大家都在盡力收集,力求廣泛、新穎。但有的教師過于強調地理熱點問題的時效性,在選取熱點時,取材時間周期短,往往只搜尋一年內的重大時事問題,混淆了熱點問題與地理學科的關系。
例如,巴西里約奧運會是2016年的一個地理熱點。有的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向學生娓娓道來:①國際奧委會的宗旨、奧林匹克口號;②體育健兒如何發揚奧運精神、中國代表團獲得哪些項目的獎牌;③中國女排如何重振雄風、應怎樣弘揚女排精神等。將熱點問題搞得沸沸揚揚,使地理課變成新聞快播課。甚至有教師詳細地向學生介紹IS問題、南海仲裁案過程等,這些事件雖然是新聞熱點,但是關系到問題、國際關系走勢不清晰等,比較敏感,并不符合地理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只能作為時事新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新聞事件,把新聞熱點當作地理熱點,缺乏“地理味”,既難以把握一年內的短期地理熱點,更容易遺漏具有一定穩定性的長期地理熱點,使地理熱點教學變成新聞熱點教學。
2.把熱點材料當地理知識
地理熱點教學應巧用地理知識,合理分析社會熱點,解決實際問題。在地理測試中,命題者往往以地理熱點問題作為背景資料和以具體的區域圖為切入點,常采取隱性的方式創設試題情境,使試題既立足于學科教材之上,又游離于教材之外,正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但有的教師過于關注熱點問題,淡化了熱點問題與地理學科的聯系,忽略了地理基礎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近年來,各地中考地理測試中,以熱點作為背景,結合課本基礎知識考查學生能力的試題已成為常態。如2016年海南卷第34題、云南卷第29題的背景就是第31屆夏季奧運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兩卷都以巴西地圖、巴西某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柱狀圖為載體,考查內容雖然有所差異,但都主要涉及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環境、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問題,以教材知識的記憶、理解櫓鰲?杉,地理熱點教學要考慮的不是熱點事件本身,而是以該事件作為背景材料,引申出事件背后所包含的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如“南水北調”是近幾年的一個長效地理熱點,有的教師過于關注工程進展、管理和三個方案優缺點比較,把地理熱點本身當作地理知識點,只是讓學生了解了一些教材上沒有的新內容,忽視了揭示材料文字背后所蘊含的地理知識和原理,這就失去了熱點問題教學的根本。
3.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熱點教學不僅是為獲得地理知識,更是為深化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應用,訓練理論聯系實際、歸納、判斷、綜合和分析等能力。命題者十分注重運用熱點問題作為試題的背景材料,以考查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試題的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原理、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只注重對地理熱點知識本身的傳授,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奉送給學生,滿足于用材料簡單地再現教材,忽視了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導致學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普遍下降。如利用“南水北調”熱點問題開展復習教學時,有教師深入挖掘了熱點事件,引出與該事件和該區域有關的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并結合教材擬定從下列幾方面去講解:①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②北方地區自然特征。③北方地區工農業生產。④長江水系及水文特征。⑤分析調水方案。但教學時,教師照本宣科、按提綱把知識點向學生過了一遍,未能以分析“南水北調”為例,通過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梳理,進一步形成分析資源短缺問題的一般思路:找出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
4.重應試訓練,輕情感培養
地理課程具有思想性,突出當今世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美德。但現階段,不少師生把中考當作學習的終極目標,一味地注重應試訓練,不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從而導致個人發展的基本素養難以形成,學科教育教學的價值不能發揮;也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生知識能力的健康發展。
如“資源問題”是一直備受關注的地理熱點,樹立正確的資源觀是開展“自然資源”教學的歸宿。許多資料中都有關于自然資源概念、特征和分類的題目,大多數是選擇題,判斷某種物質是否屬于自然資源,或判斷可再生、非可再生類型等。教師指導學生結合生產、生活實例,通過圖文資料來營造問題情境,在鞏固知識、訓練能力的同時,對自然資源分類的積極意義和具體分類后的做法往往避而不談,沒有很好地滲透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的教育,忽視了資源憂患意識的培養;未能把課堂教學融入社會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資源消費觀和環境意識,以便進一步指導學生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這種畫龍不點睛的情況,在日常教學中并不少見,題目中的“魂”還沒挖掘出來,教學過程頭重腳輕。
二、地理熱點教學的對策
1.把握地理熱點,杜絕節外生枝
教師要養成關注國內外熱點新聞的習慣,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從各種繁雜的新聞中找到其體現出來的地理知識,準確地把握地理熱點,避免把地理熱點教學搞成時事新聞拼盤,杜絕節外生枝。一應用心收集地理熱點,從正規的網站、報刊上摘取,保證它的真實性;弘揚正氣,關注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熱點。二應精心整理地理熱點材料,分析教材知識與熱點問題的聯系,用教材主干知識對熱點涉及的知識進行一次條理化修訂,即熱點問題地理化。
2.回歸地理教材,避免喧賓奪主
地理熱點問題考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圍繞教材,最終問題的解決都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相應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教師要把熱點問題教材化,防止地理熱點教學變成熱點材料展示,避免喧賓奪主。一應找準與教材內容結合的切入點,保證地理熱點材料既不偏離教材主題,也不僅局限在教材的少許內容上;讓熱點材料能夠對教材知識進行補充與更新,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實現由事實材料到理論的飛躍。二應將地理熱點教材化。學生答題時的語言只有回歸教材語言,才能避免出現語言不規范、表述不準確等現象。同時,通過問題的設置,將材料所體現的“理”蘊涵在教材之中,使熱點問題回歸教材。把熱點問題放到教材系統中,通過發散性思維把握“熱點”與教材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弄清問題的前因后果,解答問題才有層次性、邏輯性。
3.立足主干知識,重視能力提升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升華。地理熱點教學在于鞏固已學知識,把課本知識內化為學生知識,讓學生形成新的地理思維方式,學會運用地理知識、原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而轉化為能力,提升地理素養。一應注重“雙基”落實,將熱點問題和學科內容結合起來,深化、鞏固、遷移學科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應注重熱點區域化,將熱點、區域、原理運用三者結合起來,提高運用知識和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應注重學用結合,引導學生關心地理熱點問題,注意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與生產、生活的聯系,逐步訓練學生學會運用教材主干知識分析熱點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提出創新的見解。
4.挖掘情感載體,關注情感培養
地理課程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列為核心論題,把資源環境教育與品德養成教育結合起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不是空泛地說教,要滲透到地理知識和地理事件的講解中,運用多種情感載體,做到以境育情。一應倡導民主課堂,重視學習興趣和學科情感的培養。充分利用地理熱點來拓展學生的思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重視學法指導,培養認真學習的態度;重視對學生作出恰當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成功意識,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二應引導地理訓練,彰顯地理課程的基礎性和教育性。設問要遵循“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原則,使問題生活化,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逐漸培養學生答題的自信和能力;設問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探究性,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和地理思維能力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倫理觀,并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
參考文獻:
[1]金衛東.淺析地理熱點試題的編寫技巧[J].地理教學,2016(7):4951.
[2]單詠,丁長城.地理“熱點問題”教學的幾點誤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7):7778.
篇9
關鍵詞:政治課堂;選取原則;新鮮資源
我們都知道,新聞事件的發生往往摻雜著各種因素,當前中學生思維特別活躍,興趣非常廣泛,喜歡探討國內外各種時政熱點問題。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若能恰當地把理論知識與時政熱點、典型事例、新鮮事例結合起來,在第一課堂把“鮮味”送給學生就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現在的中學生想了解的不僅是新聞本身的內容,更多的是渴望了解一些相關的政治背景,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多地去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讓鮮活的新聞資料激活政治課堂。
一、“新鮮”資源的內涵
所謂“新”,就是政治課教學必須面向世界,跟上時代的脈搏,與我們的思想政治教材內容有著密切聯系的,又能觸及學生的思想、生活世界的最新、最有感觸的資源。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學生關系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注意和喚起學生的需要。用最新的事實、時事以及現代科學的新成果、新材料去說明問題,證明課本原理。
二、“鮮活”資源的選取原則
1.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取課程資源
教師要使鮮活的課程資源選取的新穎又貼切,就要對周圍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學習和運用有關的原理全面科學地分析當前現實生活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根據教學要求進行整合。
2.根據課程資源的不同特點,配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鮮活課程資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義
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所選取的部分鮮活的課程資源也正與政治中考試題的材料題、探究與實踐題相一致,由此可見,鮮活的課程資源的選取,體現了能力培養的利益性,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成績。
三、“鮮活”資源運用的做法
1.巧用教學資源,實現與新聞熱點巧“對話”
如果將思想品德課比作一份“大餐”,那么在“烹制”之前就要注重所選材料的新鮮與美味,而新聞熱點恰巧符合此選材標準。此外,新聞熱點素材具有典型性與真實性的特點,運用于課堂教學,更能增加新穎性、增強可信度,如能將圖文并茂的時政材料充實于課堂教學,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2.運用時事雜志資料,進行針對性教學
近幾年蘇州市政治中考命題中的時事背景及材料,有相當部分來自當年時政資料,解決此類題的關鍵是教師引導,我每次上課前布置一個任務:要求學生每天收集一到兩條新聞線索,或國內外大事,到上課時首先進行“三分鐘演講”,引導學生交流國內外大事件,然后結合當前社會動態和學生興趣共同選定重點和熱點事件進行重點分析。方法很多:時政點評、新聞調查,關鍵是要讓學生參與近來,把“新鮮”傳遞進來,以達到三個目的:一是提高學生興趣,二是幫助學生獲取資料中最有效信息(即找到文中能運用的背景資料),三是找到有效信息與所學知識的結合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選取現實背景材料自行設計題目,開展討論,表達見解,讓學生自己的時事知識處處開花。
3.選取學生生活的社區課程資源
充分利用社區課程資源,是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方式。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莫過于生他、養他的家鄉、成長的搖籃。說家鄉、贊家鄉、愛家鄉是愛國的重要體現,在九年級的教學中,結合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艱苦創業精神的教學內容,發動學生進行社區調查。經過社區調查,有的學生就家鄉發生的重大變化,從住房變化談社會發展,談取得成就的原因(這也就是我們教材上所涉及的要點)。
經過社區課程資源的選取與運用,使學生走出課堂,感悟社區,同時又豐富課堂,感悟人生。學生不僅了解自己村的由來與發展的歷史,而且感受到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艱苦創業的教育,謳歌了改革開放的功績,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與決心,增強了建設家鄉的責任感,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實現了學生對祖國、家鄉熱愛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尋找課堂“新鮮”資源的途徑或要求
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怎樣才能在第一課堂把“鮮味”送到學生手上呢?我認為至少做到以下幾點:
1.思維要活、要靈,不墨守成規
觀念決定行動,只有新的觀念、活的思維在腦袋生根,行動才能緊跟上時代的節拍。
2.多讀書、多看報,關注新聞
世界日新月異,不讀書看報就無法增長自己的見聞,也就失去了“源頭活水”,想新也無法新起來。為了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新聞資訊,教師必須堅持每天收聽廣播電臺的“新聞報紙摘要”,每晚準時收看“新聞聯播”,盡可能多地收看“焦點訪談”和“今日說法”等節目,捕捉時事熱點,從浩如煙海的各類新聞資訊中攫取政治課堂上需要的新聞熱點。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做到新聞資訊與政治教材的有機統一。
3.適當記錄,做好摘抄
篇10
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可以通過做專輯、專欄,對新聞的內容進行深度、廣度開發。網絡新聞如果要對新聞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在實踐中通常采用網絡新聞專題的形式。網絡媒體制作的新聞專題以其超強的時效性、豐富的表現形式(集新聞稿件、照片、視頻、音頻、論壇互動、網上訪談等表現形式)、海量的信息內容成為網民閱讀新聞的重點所在。它起到了報道最新動態,整合新聞資源,揭示新聞事件本質的作用。因此網站尤其是重點新聞網站應該重視新聞專題的策劃和制作。
聚合的優勢
表現手法的式樣性是網絡新聞區別于傳統的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媒體的重要標志所在。其形式包括文字稿、新聞圖片等形式以及FLASH、音頻、視頻等形式。多種表現形式可以增加新聞專題的可讀性,加強傳播效果。
對于一般的報紙來說,新聞的刊登有版面的限制;對于電臺和電視臺,也有時段的限制。而擁有“信息海量”特點的網絡,則基本上不受上述的限制,它可以在編輯的布局下,全面對相關事件的最新動態,以及前因后果等,而頁面上“更多內容”的運用,則基本上可忽略版面的限制。但這并不等于將網絡成為“信息垃圾站”,網絡編輯在發揮此特點的同時,還應該加強精品意識,仔細挑選相關的稿件。
對于受眾來說,他不可能輕易地找到一個月以前登載于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的新聞事件,但在網絡專題上,他們發現一切都是如此地容易,就像在大型圖書館熟練地查找資料一樣十分方便。
在同一角度看,網絡新聞專題可以在網上實現較長時間的,一個月,半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按網站的新聞價格取向,它們可以長時間地存在,并且不斷地進行第一時間的更新,永遠以“最新”的形象出現。
互動是網絡新聞的最重要的特點和優勢之一,也是網絡新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所在。BBS(論壇)、新聞跟貼等形式可以讓網民在閱讀了某個新聞專題后,可以即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新聞專題編輯亦可第一時間了解到受眾的喜好,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形成雙方互動和雙贏等良好的傳播效果。
選題應抓熱點
什么是網絡新聞專題的熱點?可以簡單分為新聞熱點和宣傳熱點,這兩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緊密相連的。作為重點新聞網站,絕不能單純強調“新聞性”而忽視輿論引導作用。南方網近年來,對黨的十六大、抗擊非典、廣東兩會、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重大新聞進行了詳細的專題報道,正是由于抓住和做好了這些熱點,才有效地確立和提升了網站的權威性。
比如《2005廣東警民心連心》專題,圍繞著當前市民普遍關心的社會治安問題這個熱點問題,既有公安機關加強整治的力度等正面宣傳內容,也有省公安廳領導與市民在網上聊天的互動訪談,還結合了原創的公安練兵圖片集,使此專題獲得了極高的點擊量,傳播效果十分突出。
還要避免重復制作和無用功,改正“做專題才能顯示水平”的觀點。目前存在一種觀點,好像不做專題就顯示不出編輯的水平,此種認識并不科學,專題的選題必須精,不能過濫,如果一味單純強調專題的數量,其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專題制作前應有充分的準備和相關資料的積累、對事件重要性的判斷、及對今后更新的考慮等內容,還有與相關專題的鏈接、制作人力的安排、工作的周期、掛出的時機、相應的推廣、擴大影響的實施等內容,均需要一個通盤的考慮。其實這就是在強調策劃。新聞專題一定要在事前進行策劃,沒有策劃的專題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經不起考驗的。同時也要求網站內部要有良好的溝通機制,避免重復,集中資源,更有利于做出精品。
南方網制作的《廣東2005年兩會》的專題報道中,除了有最新的新聞報道,更是策劃了《熱點話題》的欄目,每日推出一個精品專題,針對每日的新聞熱點,由編輯共同商定當天的熱點,以整合其他媒體的資源和自主采訪為新聞來源,相當于每日掀起一個宣傳,成為頗受網民歡迎的一個熱點欄目。如果沒有相應的策劃,僅僅是羅列當天的報道,則根本不可能有這樣和效果出現。
南方網在黨的十六大召開前夕進行成就宣傳報道,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制作出精品。我們將廣東省在外經貿、城建、基礎設施、工業、開發區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動漫和FLASH等形式整合起來制作了《廣東人的幸福生活》專題集,有效地進行了成就報道形式的創新,也受到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友的熱烈歡迎。
新聞專題表現手法多樣,但更要注意內容的提煉和分類。不能單純羅列,讓人家害怕。要注意唯美和唯實的統一。如果一個專題將所有的新聞從頭到尾簡單羅列擺放,讀者所看到網頁上僅是密布著的一條條新聞,試問誰會有興趣和耐心仔細看下去?
互動與溝通
網站新聞資料來源與傳統媒體有很大的不同,引用其它媒體的內容是相當多的,從網站目前的編制上來說,也無法在短期內像傳統媒體一樣擁有一批遍布社會各個層面的記者隊伍,但是不是說網站僅僅復制一下別人的作品就夠了呢?筆者認為網站應該有重點新聞地積極進行采訪,一方面可提高新聞的時效性,成為名符其實的“首發”;另一方面,第一手資料更增加了所發新聞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從而增強傳播效果。
網站自己的編輯在現場采訪新聞,亦可令到本人對新聞事件有直觀的了解。網絡新聞第一手資料的來源可以由自己的記者、編輯采訪得來,也可以是由自己的通訊員投稿所得。在南方網所做的《廣東首次反恐演練》專題,就是網站派出了兩名編輯,直接在演習現場拍攝的,整個專題了近200張生動的現場圖片,由于專題在演練結束的半個小時之內馬上掛出,稿件和照片紛紛被國內外各大網站和軍事論壇等多方轉載,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網絡新聞的優勢和特點除了體現在“快”上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互動性上。如果說“快”,目前國內已經有了全天播出的電視新聞頻道,它可對任何重要的新聞事件進行現場直播,對于網絡新聞專題來說,互動是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武器”。所以說網絡不能僅要拼速度,它還要運用互動這張“王牌”。可以同時利用新聞跟貼、論壇、網民調查等方式迅速與網民進行實時交流,讓網民暢所欲言,從而實現雙向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