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4-02-07 18:08: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教學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4年4月17至18日本人在旬陽縣城關一中參加了旬陽縣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能提升和復習培訓,短暫的兩天學習時間使我從中收獲了很多。我將自己的一些看法與體會供大家一起分享。
其一、這次培訓得到教育局領導和師訓教研中心老師大力支持,為我們歷史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與交流的平臺。我才有機會參加了這次學習。
其二、此次培訓不僅使我領悟了新課程理念下對歷史教師的具體要求,更重要的是面臨課改,歷史教師如何落實高效課堂,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縣師訓中心教研員趙玉萍老師做了《新要求、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講座,他從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的變化出發,對我縣初中歷史教師從專業素養、教學思路、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追夢及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指導,鼓勵教師要博覽群書、腳踏實地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及專業素養。
其三、三位教師的公開課和示范課讓我領略到如何進行有效教學。他(她)們的這幾節課各有特點,課堂容量之大、課堂氣氛的活躍、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題、導入課設計新穎、課件和導學案的設計等等,都是我今后在教學中要重點思考的內容。
篇2
時間過得好快,踏上講臺身為人師已經有十三年了,一路走來,有淚水,也有歡笑;有迷茫,也有收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師德師風的建設對于一個學校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師德師風良好的環境學生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老師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師德是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家長關系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同時也是一定社會及其階層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不同時代對師德有不同的要求,現代師德是對古代師德的繼承與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對師德賦予了新的內涵。
通過學習縣教育局組織的師德師風建設的動員大會和學校組織的“立德樹人師德師風”的動員大會,深有體會。我知道當一個好教師,應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這樣才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在學生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的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后應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溫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有了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能樂教勤教,才能善待學生。否則就會對學生敷衍塞責。關愛每一個學生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內容,我們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一、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于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教師是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總之,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
二、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是師德的升華。
如果不常常處于學習狀態,我們的知識結構不是社會的要求,因為在當今社會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識和技術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所以,時代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學習觀念,確立“邊學邊干,邊干邊學,終身學習”的觀念,緊跟當代知識技術的發展步伐。
三、愛崗敬業、獻身教育是師德的基本要求。
教師不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是同樣在汲取,在更新,在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是照亮別人,充實自己。正是這種成就感、幸福感,激勵著千千萬萬的教師不辭辛勞地為教育事業獻身。
四、培養師德,應加強修養。
篇3
1 課堂現狀
通過教學發現,學生在開始學習某門課程的時候還有一定的新鮮感,熱情很高。但隨著課堂內容的逐漸深入,難度的不斷加大,一些學生開始產生一些畏難厭學的情緒。如果學生僅僅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機械的完成布置的任務,沒有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思考,是不會真正融會貫通的。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學內容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沒有真正的動腦去思考。
2 問題分析
C語言是一門比較成熟的課程,關于這方面的教材書籍很多,運行版本也很多。大部分教材前幾章都是介紹有關C的基本概念和語法知識,后半部分開始介紹程序設計。由于C語言的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比較多,很多知識點之間聯系密切。這就使教師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證明,大部分高職學生的特點是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弱。上課時太強調原理的來歷,理論推導和論證過程,會讓學生覺得難以理解。
因此,職業教育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應側重于過程性知識,以情境性為主,科學性為輔。在計算機教學中,將抽象理論及概念進行具體化改造,重點考慮如何用實際的案例和任務將課程內容銜接起來。這樣符合職業院校的學生特點,學生接受起來難度系數會大大降低。
3 什么是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把要學習的知識點融入到具體的教學案例中。以典型的程序設計案例為中心,強調在應用中學習。在教學實施過程當中,案例教學法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不以教材為主線,避免了枯燥的理論說教,不僅增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
4 案例教學法的多種教學形態分析
4.1 互動式案例教學,在教學中從案例入手,改變老師是課堂上唯一主體形式的狀況,讓學生也作為主體形式參與到課堂上來。通過老師提問,讓學生演示自己的程序,分小組討論,對比各種方法的優缺點等。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避免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效果顯著,課堂活躍,學生的參與程度很高。
4.2 變抽象為具體,在計算機教學的情境案例設計中,盡量減少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增強課程的生動性,激發學生對程序設計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些問題的設計可能與教學無關,但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或者能夠引導學生思維,展現學科的邏輯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很好的掌握教學主題,能利用相關的背景知識組織教學過程,讓學生共同參與分析和思考的過程,掌握教學內容。
4.3 采用問題驅動式,將案例與一系列問題相結合,讓學生自己去動腦設計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僅僅只是將案例以實例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把課堂的實例重復一遍就算完成了任務。沒有真正的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及方法,一旦問題出現變更,依然束手無策。這種案例教學是失敗的。
很多概念和程序設計步驟通過教師講述,和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結論,在理解深度上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
4.4 培養學生讀程序的能力。讀程序是學習編程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不是所有的案例都要當成習題來練習,很多案例重在發現新思路。學生讀程序的過程,也是拓展自己編程思路的過程,很多編程的思想、方法、技巧都可以拿來歸為己用。要培養學生獨立編程的能力,首先應該讓學生多讀程序。
4.5 案例的成果展示法,即把項目完成的結果先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知道自己完成成果的預期,通過成果的精彩去激發學生的探索欲。由于只展示了結果和大致的構架,具體的實施細節和解決方案就需要學生自己去實現。學生需要充分理解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后,用這些方法去設計解決方案。
4.6 案例教學法的差異性實施。通過課堂提問、小測驗來摸底學生的基礎,將學生分為幾個層次。分別是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學生、接受能力一般的學生和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將學生分組,每組會有一個對編程興趣濃厚,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任組長,帶動組里掌握程度差的學生。
在案例實施時,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完成基本教學任務,余下約四分之一的時間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對已經較好完成任務的學生,引導其自主學習,擴展知識面。對一般的學生,針對一些普遍性問題進行示范性操作。對沒有完成任務、掌握程度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或者讓組長幫助講解。
學生層次的分布狀況基本能夠體現他們對本課程的整體接受水平。
4.7 行動導向教學與案例教學法相結合。在實際授課中,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適當刪尤其是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將理論知識穿插在案例中進行授課,達到“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目標。
如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設計一個貫穿整門課程的綜合項目――班級成績管理。再將整個項目分為若干子任務。根據教學進度,每個小任務由一次或幾次課來完成,最后讓學生整合項目,最終完成這個大的綜合項目。從項目出發,再講解道理,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即“做中學”、“用中學”的教學模式。
結論:通過對本課程教學現狀的分析,作者羅列了案例教學法在C語言程序設計授課過程中的多種教學形態。并在進行闡釋后,探索性的提出了一些設想和思路。高職教育強調動手與動腦并重,教師在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同時,也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賦予學生將來成為工程師極大可能性,為將來作為設計師做好儲備。
5 心得體會
對于軟件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程序設計是重點,C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把一個算法改寫成相應的程序而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編程習慣、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而不僅僅是在學C語言的語法。因此開始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時,盡量引導學生把精力放在最基本常用的內容上,不必要在每個語法規則上死摳。在有一定基礎后再滲入到細節,水到渠成。因為有一些細節是需要通過長期實踐才能熟練掌握的,剛開始接觸時過多強調容易使老師和學生都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
篇4
阿里木是個樂觀開朗的新疆人,他的肉串深受畢節人民的喜歡,他本人就是一個節儉的人而且非常的善良。他把賺來的錢全部捐給了那些貧困的學生,他的事跡激勵著我們關注身邊需要援手的群體。我們大家都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們偉大的祖國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共同建造和諧社會。我們五十六個民族都精誠團結起來,我們就是真正的愛我中華。
作為一名普通的西部志愿者,我要學習阿里木的善良,一個好人必定是善良的,善良是道德的基礎。阿里木能成為人們追捧的道德楷模,成為公眾心目中的道德英雄,首先是因為他善良。
學習阿里木的節儉,勤儉節約歷來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正因為阿里木的節儉,才成就了他今天的成績。
學習阿里木的快樂。他是個快樂的人,一個人背井離鄉從遙遠的新疆來到貴州,地理上的跨越就是幾千公里。生活習俗的跨越也是一條鴻溝。正因為他的樂觀,他戰勝了這些看似不能戰勝的困難。
篇5
主題班會是中學班級教育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是班主任根據教育教學要求及班級的實際情況確立并圍繞主題開展的一種班會活動。不過,當前中學的主題班會開展效率總體并不高,這和傳統的“關注問題”及灌輸說教的模式有很大的關系,這種傳統模式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其實效性則存在更大的問題。積極心理學一改傳統心理學研究心理問題的傾向,轉而關注人的積極品質和積極情緒體驗,這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不一樣的目標視域,即將中學生心理能力的養成及可持續提升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1]。積極心理學從個體自身的實踐、個體認知的改變以及個體對自身的評價等方面來探討如何發掘人的潛能、調動人的積極因素,使個體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2]。“心流”作為積極心理學理論的重要部分,對提高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實效性具有彌足珍貴的啟示。
一、心流理論概述
我們在從事某項活動時,有時候會達到一種高度專注以致于廢寢忘食的狀態,美國的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最早關注這種現象,并把這樣獨特的心理體驗稱為“心流’,并以“最優體驗心理學”命名心流理論。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其代表作《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有一段生動的語言來描述“心流”:它像是一名水手,握緊鼓滿風帆的纜索,任憑海風吹拂發際,感覺船只破浪前行的喜悅——此時帆、船、風、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產生了一種和諧的共鳴。他進而把心流體驗的要素分成八項:工作是可完成的、全神貫注、明確的目標、即時的反饋、自然投入并樂在其中、自由控制、忘我狀態、時間感改變[3]。在后期積極心理學手冊中,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則認為心流的特征包括:對當前活動的瞬間高度集中注意力;行為與意識的融合;自我意識的喪失;對行為的控制感,即對于當前的處境能夠適當、有效地應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反應;暫時的時間感扭曲,典型的是時間比平常快很多;體驗活動的內在意義,最終的目標是活動持續的動力。
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理論基礎上,很多人對心流的特征或要素也進行了研究。例如諾瓦克(Novak)和霍夫曼(Hoffman)將心流的特征歸納為前提、特性和經驗的結果等三個群組,而陳(Chen)等人則認為這是心流產生的三個階段:事前、經驗和效果階段[4]。見下表:
此外,國內一些研究者也重點關注心流體驗的所有構成要素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如有學者認為,心流是一種高度投入某項活動時全神貫注的積極情緒體驗,當人們所從事的活動具有三個特點,即目標明確、即時反饋、技能-挑戰相平衡時,容易出現心流體驗 [5]。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有所差異,但實際上對心流的內涵和構成要素大體上是一致的,且都認為心流作為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包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啟示。
二、心流體驗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課是一種成長性團體心理輔導形式,而真正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絕不僅僅是觀念的簡單“植入”,因此靠灌輸和說教是很難起實效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活動促使學生在理解和體驗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認同并內化。這種體驗式主題班會遠比傳統式班會班主任唱“獨角戲”有效得多。體驗式主題班會即是在學校教育教學環境下,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師、學生共同設計活動,用團體活動的方式來組織班會,學生在活動中參與體驗,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種主題班會形式[6]。而融入心流體驗不僅能讓學生專注于班會活動之中,而且能在活動體驗中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一)提高主題班會的實效
心流體驗是一種自然地專注于活動的一種狀態,因此主題班會活動如果可以讓學生體驗到這種心流,其實效性則可以得到大大地提高。因為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當外部事物符合我們的主觀需要時,就會引起我們積極肯定的情緒感受;反之則會引起消極否定的情緒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對我們所進行活動的效率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心流作為一種自然投入且樂在其中的體驗狀態,其所激發的如水手起航,破浪前行的那種喜悅情緒和情感,是可以大大增強活動的效果的。
Fredrickson(1998)相信積極情緒必定具備異于消極情緒的適應意義,據此她提出“認知—行為儲備”(thought-action repertoire)的概念,意即認知與行為的整合系統。Fredrickson主張,與消極情緒窄化認知—行為儲備的即時相對范圍相反,積極情緒則對認知—行為儲備具有擴展功能,使得個體的認知與行為系統更為開放、靈活,這會導致積極情緒的不斷累積、螺旋上升,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持久的發展資源得以建構,此即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理論[7]。所以當教師多多采用體驗式主題班會的形式,在活動中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心流體驗時,就可以有效提高主題班會的實效性。
(二)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一般來說,人性都是趨樂避苦的,正如邊沁在其代表作《道德與立法的原理緒論》一書中所指出的:“自然把人類置于兩位主公——快樂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們才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將要干什么。是非標準,因果聯系,俱由其定奪。”[8]因此中學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活動時,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真正體驗快樂的基礎上培養積極情感,強化積極行為。而作為積極心理學的一部分,心流正是一種積極快樂情緒情感下的一種最優體驗,在體驗式主題班會中盡力設計能讓學生產生心流體驗的班會活動,可以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其中保持積極快樂的情緒,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中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心理壓力較重,休息時間也相對匱乏。在主題班會課中創設心流體驗可以讓學生“喪失時間感”、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也能暫時地一掃而空。因為這種體驗式主題班會可以讓學生在共同參與的形式下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好玩、有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自愿參與其中,且在其中有所鍛煉和提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對青少年進行了一個為期4年的心流研究后發現,在參加學校活動中,那些積極投入并有更多心流體驗的青少年更少體驗到焦慮,他認為持續的心流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活動的內在興趣,還表現為對積極情緒的遞增效應[9]。體驗式主題班會以學生為主體,形式新穎,對中學生來說本來就極具吸引力,要是能將心流理論融入體驗式主題班會,不僅能幫助學生減少焦慮、放松自己,還能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有所悟,其參與主題班會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秉承了它的一貫做法,主張人格心理學研究不僅要研究人格形成的消極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格形成的積極因素,特別是研究人類積極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也即研究積極人格,而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是培養積極人格的最有效途徑[10]。心流理論又是積極心理學重要研究領域,也注重人在心流體驗產生時所產生的快樂充實的感受。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課以活動為班會主要形式,讓學生作為班會主體,能夠做到讓學生參與活動之中,但是不一定能夠讓學生產生積極體驗。所以將心流理論與體驗式主題班會結合起來,就能讓體驗式主題班會“形神兼具”:不僅學生在其中有所體驗,而且都是積極體驗。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利用班會時間調動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和價值,從而一步步建立自信,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
三、 中學主題班會活動中創設心流體驗的策略
(一)活動具有適度的挑戰性
根據馬西米尼和卡里的研究可得出,在挑戰和技能都處于“高”的水平時,我們會比較容易產生心流體驗,會比平時更專心,具有掌控、幸福、有力、積極、投入、創造、自由、興奮、開放、清晰、滿足等感覺[11]。所以我們在設計班會活動時,必須選擇有挑戰性且又有一定技能性的活動,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班會活動中并產生心流體驗,從而提高班會活動的參與度,達到全體學生都能夠通過班會活動中有所觸動和感悟的效果。
不過,另一方面,挑戰要適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體驗構成要素中第一條就是“工作是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說,一定的挑戰性可以激發我們的專注力和創造性,從而容易產生心流,但如果挑戰過大,超過我們可以完成的限度,則反倒適得其反。根據心理學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時,中等的動機水平活動效率最高;過于復雜和困難的任務反倒降低動機水平,工作效率也會下降。
(二)活動應有一定的結構性
不是所有合適挑戰性的活動都能產生心流體驗,有些時候還要求活動具有一定的結構性特征,即“活動應該具有確定的目標、明確的規則和相應的評價標準,也就是說活動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評判性”[12]。在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中,教師在設計階段就要特別注意班會的目標是什么,根據目標在確定相應的活動。同時要注意這些活動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從細節出發制定相應的規則。
班會實施階段也要注意根據目標做靈活的調整。設計階段只是一個規劃,但現實的情況是可能出現各種問題和突況。不顧實際,一味遵循設定的結構和活動安排,必然會影響到活動效率。另外班會結束要注意對效果進行評價,從而在以后的主題班會活動中完善結構、內容和細節。
(四)活動要做到即時反饋和強化
即時反饋和強化可以有效且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這種反饋和強化不一定只是獎賞。內在動機是由于喜愛活動本身而非為了得到獎賞或者避免懲罰而參與活動所產生的動機。從事具有內在動機驅使特征活動時,人們僅僅關注活動本身,因為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獎賞和動機,因而很少關心活動要達到的目的,所以由內在動機驅使并在其導向作用下能夠引發心流體驗[13]。班會活動若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即使外部動機夠強,也容易出現半途而廢或是求勝心太強導致某些行為過激影響同學之間情誼等現象。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有其目的、希望有所反饋的,不論是為了得到別人夸贊、從其中獲得某些東西還是為了自我的能力和人格發展。班會活動設計也同樣要注意到這一點,活動當時的體驗和感受、想法,本就較短暫,不能維持很久,要是學生在當時不能收到及時的反饋與強化,可能班會還沒結束,學生已經將感受全部拋之腦后了。
篇6
一、自主、合作、探究
在聽課中,我深刻體會到課程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親自去體驗、嘗試,來逐漸打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的基礎,從各個方面來培養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盡量只起到指導的作用,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為重點。開課的教師自身素質較高,駕馭課堂能力強,對于學生錯誤性的認識,教師能夠及時通過實驗等方法予以講解。如:***老師《平面鏡》的課中,學生得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象的錯誤結論,教師馬上利用簡單的實驗,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想法,教學的機智性真是非常不錯。課堂設計新穎,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老師的《平面鏡成像》公開課中,桌上實驗器材先只給出平面鏡、跳棋,沒有玻璃,然后在實驗中逐步引導讓學生發現用不透明的平面鏡很難找到像的位置,而應該用透光的玻璃。這樣就讓學生大大加深了對實驗器材的印象。在確定像的位置時,讓幾組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方法,再讓學生討論找出其中最簡單準確的一種。這樣在實驗中讓學生自選器材,自己探究多種實驗方法,并且能夠再讓學生討論驗證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每一組同學都爭先恐后,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另外教師善于運用啟發,教師引入新課、提問題時有針對性,讓學生有的放矢;幽默、流暢、優美的語言也很有吸引力。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教師設計游戲環節,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知識。開課教師非常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起來談自己的想法,學生積極性很高,紛紛舉手發言,上前演示,這樣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恰到好處。
二、教師能靈活地運用教材,處理知識點,與信息技術其他學科整合,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在講課時,不拘泥于教材順序,而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變動。物理新課改后,需要學生接觸學習很多的信息,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傳授大量的信息量、實現學科滲透、乃至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是難以實現的。利用信息技術能演示現有實驗條件下不能完成的實驗,利用多媒體的圖形、圖像、聲音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知識。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搜集生動的素材,讓學生感受,降低了教學難度。以計算機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為新課改提供了機遇,要把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效果,也能加快新課程改革的進程。從他們身上,可以學習很多東西,但是美好中也存在著點滴不足。諸如教師的鼓勵手段應該及時、多樣;在給予學生展示自我風采的機會時,應該讓學生充分、徹底的進行思考、討論,而不搞形式主義;再是教師在課前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太長,影響了聽課的效果;有些教師在設計上還是以問題作為引線,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走。
這次的培訓學習,我的確感到長了許多見識,教學思路靈活了,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首先作為新課改教師,在課堂的設計上一定要力求新穎,講求實效性,不能活動多多而沒有實質內容;教師的語言要有親和力,要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來看學生,充分的尊重學生;再者在課堂上,教師只起一個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學生去解決問題,那樣又成了“滿堂灌”的形式;在引領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實驗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但是不能全靠問題來牽引學生,讓學生跟著老師走,這樣便又成了“滿堂問”的形式;另外教師的個人修養和素質也尚需提高,要靠不斷的汲取知識,學習先進經驗來作保證。
篇7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歷史 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課程高中歷史課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學生學習歷史課的方法有誤區。高中歷史的學習不能像初中一樣簡單地死記硬背,即使學生熟悉課本內容,但對綜合答題的解答就不盡人意。新課程的高中歷史內容不是將中外歷史簡單羅列,而編成了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中外合編的專題式教學內容,許多知識的專業性極強。高中歷史課程需要學生對歷史的政治、體制、經濟、文化有整體的認識,要有較強的整體對比、歸納能力,對同一時期的中外歷史進行縱橫比較,找出異同點,學生對高中專題性教學內容的學習進行適應,才能很好地掌握課本的內容。
第二,教師不按實際情況進行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標中,促進新課程實施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信息技術的進步給課堂教學帶來不少的幫助,但不少教師努力將大量精心準備的歷史課堂內容,借助多媒體工具進行講授,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試圖將全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過多講述大量的信息和內容,容易給學生造成學習壓力,一旦學生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不強就會難以掌握課堂的內容。
第三,課堂教學過程缺乏整體性。新課程的歷史教學內容是分成三大“主題”―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進程是一個整體運動的過程,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可能脫離歷史的整體進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節的講授,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將內容孤立,單一的講授,沒有與之前必修1的當時的歷史背景、經濟發展情況聯系起來,即便教師對這節課進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講述,學生的考試情況并不理想,甚至導致學生在高考中對綜合題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沒有得到很好的成績。
面對上述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總結了以下幾點方法:
第一,明確高中歷史課程的特點。讓學生明白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內容的差異,引導他們找適合高中歷史學習的方法,找到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不再簡單地認為歷史只是記得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歷史地位,而是從整體上掌握歷史課程的內容,以每個時期的政治體制為背景,從而產生相應的經濟與文化,而經濟與文化又反過來影響著政治,推動著政治體制的改革,從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發展,推動人類歷史的進步。在新課程內容上,課本是分成了一個個主題進行陳述,但教師可以在講授一個主題,比如《中國的曲折發展》一節,先回顧必修1中這個時期中國正處在一個什么階段?當時的政治體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礎是什么?教師要把知識點都串聯起來,要學生將知識整體性的學習與掌握,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學結合式”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在“美式”教學中,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多發表看法,提出意見和建議,學生和老師都積極參與教學的討論中,在新課標改革的目標也很強調讓老師與學生轉變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為老師,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美式”教學模式帶到高中教學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我們需要更好地融合兩者,鼓勵更多的發言和討論,盡量對內容進行講授和分析,但老師在準備教學前,要充分認識將要講授的課堂內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認真考慮那一節適合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那一節更適合老師利用多媒體和其他教學輔助工具講述的方式進行,每一節課都幫助學生總結課堂內容的重點、難點,使得學生既能學得輕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績。讓每個學生明白知識學習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實現新課程教學總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三,在教學中做學生的“心理導師”。高中的學生學習壓力大,面對多個科目的學習,感覺很困難。歷史屬于文科類科目,文科科目的特點都是記憶性的知識比較多,需要學生對內容進行大量的記憶。作為高中歷史老師,要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盡可能將過去的歷史生動、形象、貼近生活的方式給學生講述,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認識觀,價值觀,如講述“文化”主題時,多列舉成功、有偉績的歷史人物給學生作為學習的榜樣,學習偉人的奮斗精神,教學中多鼓勵學生,激發他們的斗志,讓他們比較輕松有效地學習歷史課,激勵他們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總之,新課程的歷史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思維能力,用客觀辯證的角度看待歷史。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盡心盡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課本內容,讓他們從中獲取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云東.關于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幾點體會[J].神州,2012(32):169-169.
篇8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探究;創新
2003年我國頒布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揭開了新一輪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帷幕。《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與《高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相比,內容與形式上有明顯的改進和發展,《標準》對《高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發展力度恰當、依據充分,順應了時展的潮流,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如何解讀《標準》,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是筆者一直思考和探討的問題。下面就談談自己近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一些體會。
一、從生活中學數學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內容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開展數學應用的教學活動符合社會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擴展學生的視野。作為數學教師就要創造性地使用數學教材,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創設教學情境,組織數學教學活動。
現實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素材,學生個人認知發展水平、已有的知識經驗及客觀現實世界是數學教學的起點。我們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提出數學問題,探究數學的規律。
高中數學教材非常注重聯系實際,突現數學的本質。編排時增加了許多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素材,來展現數學知識、數學思想與方法。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引入等差、等比數列的概念時,對我國現行儲蓄制度規定銀行支付存款利息(單利各復利)的計算,引入指數方程概念時的人均GDP增長率問題(2004年上海市人均GDP為6683美元,若今后人均GDP每年增長10.5%,那么經過多少年本市人均GDP翻一番?)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師在教學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有利于學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問題情景。這樣有利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與反思等過程。如,平面向量加法教學時,以虛擬的小故事引入課題: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塊大石頭阻住去路,三人在合作搬走石頭的過程中就“人多力量大”這句話發生爭論,并提出三個搬運方案讓學生選擇,讓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作答。教師根據引入中的故事題材,提出三個問題:(1)悟空師兄弟每人若都以1000 N的力推石頭,則石頭受到的合力是3000 N嗎?(2)唐僧當年取經路線是先繞到新疆,再往天竺走,若悟空單獨前往,可以直接飛往西天,兩種走法的路程相同嗎?位移呢?(3)向量加法與數量加法是否相同,向量加法還需要注意什么?多媒體動畫展示,動畫中提出三個方案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作答,學生對這個問題僅憑生活經驗和直觀的看法,卻無法說出其理論依據。教師所提的三個問題是以導入中的小故事為載體,學生利用物理中學習的知識可以得到答案,教師提出這兩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有意識地將物理中力、位移的合成與即將學習的知識形成類比,有利于學生新知的學習。
二、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數學活動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要改進教學的模式,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在對話后重視體會、總結、反思,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及研究數學的方法。
如,在指數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教學時,引導學生從具體問題、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讓學生討論并給出指數函數的定義。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完成對定義中為什么要求的限制條件探究。在探究指數函數的圖象性質時,將學生分為兩大組,一組從解析式的角度入手(不畫圖)研究,另一組借助電腦通過幾何畫板的操作從圖象的角度入手研究。每個大組再分若干個合作小組(4人一小組),每組都將探究所得到的結論或成果寫出來上臺匯報交流。考慮到各小組水平有差異,教師應加強巡視,對要幫助的組做適當的指導。這樣讓學生充當了學習的主人,而且加深了對所得到結論的理解。讓學生上臺匯報研究成果,使學生具有成就感,同時還訓練了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表達能力,培養其數學素養。
三、改變教學的方式,勇于創新
傳統數學教學只注重“雙基教學”與“變式教學”,往往教師會代替學生忽略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過程。在新課程理念下,堅決杜絕“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師一定要樹立以“以學導教”的思想,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數學教學活動,不但要把數學知識教給學習者,更重要的是學會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把知識變成自己的認知、主見、思想。注重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自學輔導法的靈活應用。
例如,在一次試卷評析時有這樣一道題:定義R上的函數y=g(x),若滿足g(x-2)=g(2-x),則函數y=g(x)的圖象()
A.對稱軸是直線x=0
B.對稱軸是直線x=2
C.對稱軸是直線x=-2
篇9
關鍵詞:處理教材
教學方式
合作
學法指導
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我們教學帶來了新的空氣與活力。有許多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也在逐步更新,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改變。但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主義的傾向,甚至有的教師對新教材的知識內容的編排體系、邏輯結構、知識的呈現方式等發生改變不習慣,“懷念”舊教材,對新教材采取應付的態度。如何在教學過程落實新的教學理念,下面談談自己在新教材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正確處理好教材
新教材實施教學以來,有不少教師反映學科內容多,課時少的問題。我覺得問題并非在新教材的設計上,而是由于教參少了,教材給予教師自由處理的空間大,特別是有些教輔的誤導,使有的教師的教學規劃定位出現偏差。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1、在教學中對新課標降低的要求,不要再拔高;2、刪掉的內容無須再講解;3、能力培養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不要期望一步到位。4、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注意課程資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二次開發。而師生在選用教學輔導參考書的時候,都要保持清醒、以課標為重要標準,既要肯定一些優秀的教輔對新課程的正面作用,更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輔對新課程的干擾和誤導。
二、以探究為主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我們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針對以往學生將接受式學習作為其主要甚至唯一的學習方式而言的。實際上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并沒有提倡把探究當作唯一的學習方式。教學也是如此,有效的化學教學要求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不可能所有的化學知識都通過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這樣做也是不值得的。所有化學知識只用一種方式教是低效的,并且讓學生枯燥無味。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探究性的教學應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方式本質上還是探究性的教學。[1]
三、合作,形式與效果要統一
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上應注意合作與交流,給教學帶來了清新的空氣,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變得頻繁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教師把構建新的學習方式當成外在的東西。即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的具體表現形式上,以為課堂熱鬧,學生合作、討論了,就是體現了新理念,這是對轉變學習方式的誤解。1.有的交流雖然熱鬧、但沒有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相當于走過場,沒有什么效果。2.只有當學生遇到了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而處于躍躍欲試的“憤悱”狀態時,合作交流才有意義:也只有學生意見不一,感到有必要爭論探討時,合作才更有價值。換句話說,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求,再開展全作學習,才會收到實效。3.某學生發言很精彩深刻,其它學生一直在傾聽,在欣賞、在接受別人學習上的閃光點,這就是觀察學習,這實質上是一種更本質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學會共享,并有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4.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在于某些教師只是在形式上接受了新的理念,沒有把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質,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探討旨在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
四、加強學法指導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習方式轉變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方法的掌握如何對學習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學法指導的很必要的。
1.加強學習目標的指導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于每一個課程模塊的課時相對較少,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要輸入較多的化學信息;而這些信息中有關解釋和說明的內容占的比例較大,特別是有些輔導資料的干擾和誤導,使學生對重點知識與非重點知識把握不準,學習效果事倍功半。因此結合課堂教學過程,加強化學內容的區分、選擇地學習是必要的。
學習目標是學習者對學習結果的預期,對學習起著定向和標準作用;通常目標不同,選擇的信息內容、方法就會有差異。由于課程標準的內容是以學生的學習水平為表述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自己對課標的理解,幫助學生明確目標層次,發揮良好的目標導向作用。比如化學中膠體這個知識點,在化學模塊1中只是從分散質的微粒直徑大小來了解膠體的概念及丁達爾現象就可以了,但有許多學生卻做了大量有關聚沉、電泳的習題,搞的得很疲憊。因此對《高中化學標準》中不同模塊都出現的內容,特別要注意目標要求的水平差異,指導學生進行選擇性注意,準確把握內容的不同要求。對不同模塊的課標要求,如果在每一課時教學前,以學案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可以訓練學生對課標內容的把握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目標體系。[2]
2.指導學生聽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效果好壞與學生聽不聽課,會不會聽課非常關鍵。聽課不是只指學生信息的輸入,還包括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輸出。它是動靜結合的過程,應該是接受、思考、懷疑、醒悟的心理過程,是靠聽覺、視覺、腦想、手動等感官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我總是聽到有的教師發牢騷:“這個問題講幾遍了,還是做錯,我看不論講多少遍,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不會。”許多教師也有同感,都覺得這是普遍存在的教學問題。我覺得出現這種情況,問題還是在“聽”上。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可能聽懂了,但不在意,過后就忘了。有的學生可能是沒聽懂,覺得無所謂,課后也不去理它,還是不會。任何科學知識的學習,都應是學習者利用已有知識或認知結構去同化或順應新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可能接受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所有知識,只有那些依主體價判定有意義的內容,才被大腦進行語義編碼,進行長時間記憶加以保存。要使有效的知識被學生所掌握,除了精講知識內容外,教師應該告訴學生,聽就是要聽教師闡述的觀點,怎樣理解教材,重點、難點;此外還要聽同學的發言,用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來啟發自己。聽是思的基礎,思促進聽。沒有思的聽,聽不深刻,記不清楚。有的時候要邊聽邊記。這里的記就是做筆記,記筆記不是只是記教師的板書,要記重點、記方法;記下自己不懂的問題,不懂的問題課后還要請教同學或老師。我們還應告訴學生,善于聽還要善于疑,有疑就要爭論。只聽不疑也沒有進步。
3.指導學生掌握些科學的記憶方法
記憶力是智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記憶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遇到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的東西記不起來,課本的問題搞不清,學習成績上不去。這些學生學習能力差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與記憶力有關。在中學化學里需要記憶的知識比較多,有些知識可以通過理解來掌握,有些知識無法理解,要憑記憶才能學到,因此,應讓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
4、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習慣
杜威認為反思是:“一種得以產生思維活動的懷疑、猶豫、困惑、心靈困難的狀態,和一種為了發現解決這種懷疑,消除這種困惑而進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為。”由于懷疑、猶豫、困惑導引起探索、探究尋求解決,使學生由學習者到“研究者”。古語焉:“失敗乃成功之母”就說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由于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內隱性和自動化的特點,大多數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缺乏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造成學習效果不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反思的指導。
新課標實施以來,很多教師都更新了教學觀念,但具體要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以上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5-116
篇10
《課程標準》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高中歷史課程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標準》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在目標陳述上,采用相關的行為動詞對學生歷史學習結束以后的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進行表述,其行為主體是學生。新課程提倡學生“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自主學習方式,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簡而言之,做教師的就是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養成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樂學、會學、學好。具體講,有下列兩大方面的要求:
一、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參與歷史教學的意識,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與興趣
說通俗點兒,就是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讓他們原來被動的學習變成“我要學,我去學,我樂意學”。具體而言,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讀史使人明智,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民族文化的繼承者,中學生只有認真學習歷史,才能通曉中外歷史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具有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熱情,才能形成熱愛祖國、關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中,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那么怎樣才能達到上述目的呢?有兩點值得注意:
1.教學中力求做到歷史與現實的緊密結合
歷史教學必須堅持時代性,加強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使歷史貼近現實。要密切關注史學研究新動態,提倡教學中運用新材料豐富歷史學習內容,引用新觀點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為學生更好地認識現實、適應新時代提供借鑒。教師可以把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新聞時事、社會現實結合到歷史教學中來,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和現實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并非過眼云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從而使他們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如在學到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一課中英國侵占我國香港的內容時,結合香港的現情,讓學生搜集有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成功實現的事例,從而把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教學效果。
2.教學中注重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多樣性
高中歷史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學生求知欲,將教學目標轉為學生學習目標;使他們自覺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多角度回答開放性問題,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橫向遷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情感投入程度,通過交流、討論、辯論、表演等形式,使教學立體化,如開展演講會、故事會、知識搶答、辯論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滲透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歷史故事、古詩等;結合教學媒體來整合教學內容,發揮直觀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來加強教學效果……總之,教師要盡可能改變“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落后教學模式,而應依照學生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歷史。
二、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思維能力,要學生會學
具體說,就是學生要善于自學,善于梳理總結,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注重實踐活動,有探究精神。如課前能根據老師的要求預習,并能提出初步問題,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能認真品讀教材,會做筆記,全面參與教學過程,當堂理解知識點,能積極提問,敢于質疑,回答問題的思維開闊,富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討論性學習,能自我演繹學習內容,并且樂于與同伴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學習;課后能有效完成作業,積極參加各類歷史活動。做教師的還要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如討論學習法、辯論學習法、表演學習法、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以達成三維目標。還要善于啟發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能用學過的歷史思維方法去聯系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現象等。總之,教師要教得靈活多樣,學生要學得靈活多樣,條條道路通羅馬,要選取有效的方法達到學習的目的,取得學習的實效。
- 上一篇:社會環境的概念
- 下一篇: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