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范文
時間:2023-04-11 18:19: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教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69-01
1983年,美國“國家高質量教育委員會”出臺報告《國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報告提出中學英語教學應該使畢業(yè)生“了解我們的文學遺產,以及這些遺產如何增強想象力和對倫理的理解,它怎樣與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風俗習慣、觀念和價值發(fā)生關系。” [1]
王愛娣老師的《美國語文教育》第7章“文學教育”第四節(jié)“高中階段:文學專題教育”中介紹說:“一直以歐洲后裔自居的美國人同樣把古希臘和英國文明作為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把《荷馬史詩》和莎士比亞戲劇作為古典傳統(tǒng)來學習。11-12年級則是文學專題研討,《美國文學》、《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這些教材都以時間和事件發(fā)展順序編排,每本書都是16開本、一千多頁的版面,相當于我國大學中文系的系列文學教材。” [2]仔細品味這番話,只是高中的11-12年級兩年的時間,研討《美國文學》、《英國文學》、《世界文學》,每本書16開、一千多頁,這容量遠遠超過我們整個中學階段的語文教材。由此可見,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國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對母語教材的重視。一個建國不足三百年的國家尚且把“文學遺產”提到重要日程,在母語教材的編寫中匠心獨具,這著實值得我們學習。
筆者也特意閱讀了由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陳元先生編輯、馬浩嵐編譯的《美國語文》一書,試圖探尋世界教育強國的在母語傳承上的獨到之處。《序言》部分介紹美國多數中學會有《英語》《拼寫》《文學》三部教材,這本《美國語文》是“較有權威的一個《文學》版本的中文節(jié)選譯本” [3]。此部教材按照美國歷史發(fā)展的線索,編排了六個部分的內容:文明的交會,國家的誕生,國家的發(fā)展,分裂、和解與擴展,不滿、覺醒與反抗,繁榮與保護。筆者注意到,其與廣東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存在以下不同:
一、內容豐富、體系龐大
教材有六個部分,每部分都有《時代故事》,里面含有“歷史背景”“本時期文學”兩個專題,此類似于我們的“單元導語”,但內容更具體;每單元有6課,每課有多篇選文,每篇選文的正文之前都有與之相關“閱讀指導”“背景知識”“文學與生活”“文學聚焦”,正文之后又有“問題指南”“作品累計”,“問題指南”重在閱讀理解、思考評價,“作品累積”重在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行寫作練習、探究合作活動。比較而言,美國的母語教材比臺灣的《國文》體系更龐大,內容更豐富。
秦健在《美國高中語文教材評介》中說“不管哪一套美國高中語文教材都注意選入相當分量的古典文學作品。如荷馬史詩,希臘、羅馬神話,莎士比亞的戲劇,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文學大師的作品。”[4]可見其在古典文化傳承上的豐富內容。
二、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這套教材中正文后面的助讀系統(tǒng)中有不少“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新合作中完成活動,而且答案不唯一,有不少活動需要學生走出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從而立足實際評價文中的觀點,既引導學生走出學校,關注社會,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臺灣、大陸的教材,尤其是關于古典文化傳承的,更多的是讓學生動腦去向,動口去說,動手去寫,而美國的教材常常需要學生走向社會,在人與人的溝通與交往中掌握知識,習得能力。哪怕在古典文化的傳承上,也別有智慧。
三、注重公民素質的培養(yǎng)
“美國的教育家們認為,語文教育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有見識、能思考的公民這一教育中心目的最重要的一種方法” [5]因此其教材也貫穿著一理念。其不少文本都引領學生反觀現(xiàn)實,思考公民的責任義務或權利訴求,培養(yǎng)公民的良好素質,引導學生盡早完成自己在國家、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并倡導多元理論,培養(yǎng)公民的獨立思想。
當然,我們的教材在古典文化的編寫上與美國教材在很多方面有共性,比如采取模塊的編排類型、開設關注生活的活動課,進行與單元內容相關的“點擊鏈接”,但在筆者看來,我們的學習還不夠到位,有其形而無其神。筆者并不是倡導一味的模仿美國教材,只是希望能從他們的教材中獲得一些啟發(fā),立足于我們的實際情況,從而更好地進行母語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2]王愛娣《美國語文教育》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11月
[3]本杰明?富蘭克林 等《美國語文》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9年8月
[4] [5]秦健 美國語文教育評介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第4期
篇2
下面就過去多次從事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學的經歷談幾點自己的教法,在二期課改新教材普遍推廣之前與同仁共勉。
(一)分析臺階原因,探究克服方法
物理教材的改進,可謂“與時俱進”,但不論新教材編得多么完美,都不能踏平高、初中物理教學的臺階,這是學生和教師在諸多方面造成的必然產物。如何讓學生順利跨越這個臺階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效果的關鍵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分析臺階的產生機理,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我在過去十幾年的教學工作中,雖然面對的都是高中學生,但總收集、收藏各階段的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對比閱讀,總結出產生臺階的原因總與下面幾個因素有關。
(1)初中教材對許多物理問題只作定性分析,即使有定量計算也非常簡單;而高中物理教材絕大部分問題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要進行大量的甚至是相當復雜的定量計算。初中到高中是從定性到定量的跳變。
(2)初中絕大多數的物理知識的掌握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的,而高中物理知識的掌握絕大多數上建立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上,階梯很高。
(3)不善于利用數學工具解題是形成臺階的重要因素。高中階段數學工具是解決物理問題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力學部分大量運用三角函數、直角坐標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數、矢量等,讓學生一下適應確實不易。
(4)呆板學法的“慣性”對高中物理難學的結論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初中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習慣于背牢記熟,而情景建立、過程分析極少考慮。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靈活運用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個學法的飛躍,也是一種能力的飛躍。
我在教學中根據形成臺階的原因,合理有效地采取針對性教法,幫助學生盡快走出誤區(qū),主要教法如下:
1)
(1)密切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師生之間不存在情感上的臺階。
(2)重視學生學習物理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能讓學生動腦動手的,教師盡量少代替。開始時學生膽怯為難,怕失敗,怕?lián)p壞儀器,怕老師埋怨,針對學生的心理活動,我給予鼓勵:“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重要的定理、定律的發(fā)現(xiàn)和驗證都是通過實驗來實現(xiàn)的……”,學生動手多了,實驗能力也就增強了。對于重難點注重啟發(fā)點撥,讓學生動腦去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開討論,這樣學生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入門快,學習信心增強,充分調動了學生潛在的對物理知識的追求和探索的欲望,使思維能力得到漸進式的發(fā)展。
(3)化大臺階為小臺階,降低臺階的高度。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教學的層次必須分明,決不能搞一步到位的教學法。我先用樸素的語言講清基本知識,讓學生通俗易懂,然后再利用嚴密的物理語言把學過的知識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高一物理的瞬時速度的學習中,我先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指明瞬時是指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通過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分析比較引出反映瞬時運動快慢的描述物理量——瞬時速度,最后給出或討論出瞬時速度的概念、物理意義。這樣化大臺階為幾個小臺階使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
(4)重難點內容和解題方法的教學舍得花時間操作。如物體的受力分析、牛頓運動定律等,教學進度盡量放慢,留給學生思考時間,增加基礎訓練;利用一切可利用時間幫助學生建立利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指導解題方法。
(5)教學中應明確高、初中物理知識的結合部分,以初中基礎為平臺由淺入深、潛移默化。如在第三章的“彈力”的教學中,初中教材有過零星的定性的論述,且學生對壓力、支持力、拉力都比較熟悉,教學時我沒有從形變入手,而是從對壓力、支持力、拉力的認識入手,分析產生的原因,直觀地講清產生條件從而引入形變的概念,這樣既能加深知識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6)抓住教材線索,適當調節(jié)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較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又能克服學習臺階,不致于囫圇吞棗、疲于應付,可適當調節(jié)教材次序。如在上科版高一物理教學中,我將第三章的牛頓第三定律和第四章的力的等效替代、第五章的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進行超級鏈接,這樣既加強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又為第四章的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對合力、分力的理解也更加清楚。
通過形成臺階原因的仔細分析,采取克服臺階的針對性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打破了高中物理難學的傳統(tǒng)觀念。
3
利用認知心理,優(yōu)化概念教法
概念是構成物理知識的基石。正確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基礎。目前在概念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概念教學應達到的目的不明確,忽視概念建立的背景和條件,忽視概念間的聯(lián)系。我們在教學中若能根據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能力,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設計概念教學過程,必將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根據現(xiàn)代的認知理論把概念教學分成三個步驟。
(1)首先讓學生領會概念。教學中通過適當的方法激活學生認知中的原有知識,同化新概念,并選擇信息的呈現(xiàn)方式,促進選擇性知覺,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復雜的概念簡單化。方法有:用實驗的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學生的知覺選擇;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尋找概念理解的捷徑。如物體的慣性,通過人乘車時車子忽然啟動、緊急剎車、轉彎時的感受來說明“物體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的含義,使慣性的理解更為確切。再如“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的理解最為困難,讓全班學生用手在桌面上滑動或有滑動趨勢,并改變施力的大小和方向,親自感受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相關因素,從而對知識有具體的認識,教學效果顯著。
(2)其次讓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鞏固概念。鞏固不是通過簡單的重復和強化訓練來實現(xiàn),而是通過概念的變式,重組學生認知結構;比較概念的異同,促進新舊概念的相互作用;組建概念的網絡,促進新舊概念的綜合是對概念的加深理解和提高。如在磁場的方向的表述教學中運用概念的變式加以認識,“磁感線的切線方向、磁感強度方向表示磁場的方向”與“磁場的方向是小磁針靜止時N極的指向或受力方向”本質上是一致的。再如電勢能的概念教學,首先激活電荷、電場、電場線等概念同時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作為先行者,比較電場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特點,得出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變化關系等。因此在知識網絡中激活任意一個網點都能做到相關的聯(lián)想,將非常有利于知識的鞏固。
(3)熟練應用概念解題是概念學習的高級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應用編制針對性的習題,檢查學生對概念應用的靈活程度,看其能否熟練地將實際問題概化為物理模型,并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強化應用能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同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如在同步衛(wèi)星的教學中,讓學生觀看在海南島正上方拍攝的中國南海“中美撞機事件”的一幅衛(wèi)星照片——“美機停在陵水機場。分析說明是極地衛(wèi)星還是同步衛(wèi)星拍攝的照片,從而使學生對同步衛(wèi)星有更深入的理解。
物理概念的教學分成三階段優(yōu)點在于有利于指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并使設計的教學過程具有與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目標相適應的層次性。這種教法也適用于規(guī)律和實驗的教學。
2)
(三)轉變教師角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當今世界的科技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最可貴的品質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性教育作為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已成定勢。老教材的不斷隱退,新教材的不斷出現(xiàn)就體現(xiàn)了這一指導思想。作為高中物理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角色,切實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這是物理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我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做法總結如下:
(1)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是從事創(chuàng)新教育的前提。中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觀已不適應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教師的認知特點、教學風格、教學方法和創(chuàng)新能力均影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我們常說“名師出高徒“,不僅是名師所授知識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名師的人格魅力、治學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一切教育因素都必須建立在教師的個性基礎上。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不斷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如變多講多練為少講精練,變注重講授為注重活動,變學生被動為師生互動,將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思想和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自己的創(chuàng)新教育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漸進式的發(fā)揮形成顯創(chuàng)造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意識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許多知識與其教師竭盡全力地講解,不如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更為有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發(fā)現(xiàn)”;巧設問題激發(fā)“發(fā)現(xiàn)”;鼓勵爭議促進“發(fā)現(xiàn)”;演示操作幫助“發(fā)現(xiàn)”等手段扶植和鞏固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愿望,只有這樣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如在高一物理“單擺”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到實驗室去動手研究,設計變振幅、變擺球、變擺長等,測定對應周期發(fā)現(xiàn)影響因素,得出一般的體驗性結論,然后我再給出單擺的等時性原理和周期公式,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意識,又有利于重難點知識掌握,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鼓勵大膽猜想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手段。猜想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形式。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推測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古今中外,任何科學學說的出現(xiàn),起初都是大膽地猜想。因此,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在物理教學中除了發(fā)展邏輯思維外還要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適時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如我在學生認識了直線電流周圍磁感線形狀后,啟發(fā)學生把直線電流彎成環(huán)形電流時,周圍空間的磁感線形狀又會是怎樣的?等等。
(4)加強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訓練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應多提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發(fā)散性問題,多做一些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的練習,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在發(fā)散思維訓練的同時還應注意收斂思維的培養(yǎng),設計多題一解、多問一答等練習。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交錯訓練,才能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如我在“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分組實驗前,先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設計哪些方法可用來測定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引導學生進行多方的聯(lián)系,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學生會提出幾種方法,接著讓學生進行收斂思維訓練,指導學生對各種實驗進行比較篩選,從而找出測定本地重力加速度較為準確而又簡單易行的“單擺法”。
篇3
關鍵詞:高中物理 新材料 教學
Abstract: new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cess and methods, attitudes and values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course specific goals. This makes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ake physical student life, social contact close to the actual protrusions Kurt poi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cientific inquiry.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new materials
中圖分類號: G6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教學過程是體現(xiàn)課程理念、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一種創(chuàng)造過程。根據新教材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結合中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教學建議。提出建議不追求全面,而是有針對性地強調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來設計教學過程
1、新教材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課程的具體目標。在教學中,課程目標的這三個維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們都融于同一個教學過程之中。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需要從三個維度來構思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安排。例如,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實驗方案來驗證對自由落體運動快慢的猜想,提高他們制定科學探究計劃的能力;可以用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力;可以討論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方法,體會科學研究方法對科學 發(fā)展 的意義;可以展示人類在月球上所進行的有關實驗照片,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熱情,領略 自然 規(guī)律 的普適性;還可以通過對打樁機的重錘下落和高臺跳水運動員等自由落體運動實例的討論,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的意識。
2、應該對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物理課如何實現(xiàn)課程目標有一個總的思考。與初中相比較,高中物理課程無論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強學生學好物理學的自信心,讓學生有一個逐步適應和學會學習的過程。教師應幫助學生,使他們在獨立獲取物理知識、探究物理規(guī)律、解決物理問題等方面獲得具體的成果;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和責任感。
二、提高科學探究的質量,關注科學探究學習目標的達成
1、高中階段的物理課,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學習質量,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科學探究的課題有的是與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相吻合的。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探究的物理問題是由教師和教科書直接提出,雖然其中不乏關于問題背景的介紹,但很少有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和構思問題的機會。在高中階段,教師有必要對一些探究的物理問題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后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聯(lián)想,萌發(fā)出科學問題;或者創(chuàng)設一些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運用科學思維,自己提煉出應探究的科學問題。
3、要提高學生制定探究計劃的能力,就要使學生學會把探究的課題分解為幾個相對獨立的小問題,會思考解決每個問題的不同方法,根據現(xiàn)實條件選擇、優(yōu)化有關方法,從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學會從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術、信息處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來構思探究的計劃;學會查詢相關資料并完善探究計劃。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學習制定探究計劃的機會。
4、在指導學生收集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時,教師不要預先設定表格,讓學生“照方抓藥”。在收集信息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客觀的思維品質,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與探究假設相符的物理事實上,同樣需要觀察和收集那些與預期結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過一定的科學探究之后,應該讓學生學會依照物理事實運用邏輯判斷來確立物理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樹立把物理事實作為證據的觀念,形成根據證據、邏輯和現(xiàn)有知識進行科學解釋的思維方法。
三、使物理貼近學生生活、聯(lián)系社會實際
家庭、學校、社會都有大量學生感興趣的物理問題:如家庭中新型電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 交通 設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裝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教師應選擇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可樂瓶、易拉罐、飲料吸管、膠帶紙等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來做物理實驗。學生的課后作業(yè)也應該因地制宜地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生活,例如:游樂場中的物理;車站、碼頭上的物理;超級市場中的物理等。把這些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引入物理課,就會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的親切感。
四、突出物 理學 科特點,發(fā)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篇4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B-0091-01
現(xiàn)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插入了大量的材料。筆者粗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人教版的5本高中歷史課本引用材料約有1000多處,這些材料使得歷史教材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筆者認為,現(xiàn)行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材料可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文字材料、圖片材料和表格材料。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材料,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給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對文字材料的利用
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文字資料,一般是從文件、報告、專著、名人名言、歷史文獻、文學著作中選取的,主要作用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在教學中,教師切忌將文字材料視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教師可以利用文字材料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思考題,激發(fā)學生閱讀材料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學會如何從文字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yǎng)其分析、歸納和提煉觀點的能力。
例如,《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材料:在以前時代的大發(fā)明中,我們看見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說除了偶然發(fā)現(xiàn)所帶來的發(fā)明之外,需要常在發(fā)明之先。但在19世紀,我們就看見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fā)明的前面,并且啟發(fā)了實際的應用和發(fā)明……科學過去是躲在經驗技術的隱蔽角落辛勤工作,當它走到前面?zhèn)鬟f而且高舉火炬的時候,科學時代就可以說已經開始了。——W.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
針對這則材料,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思考題:①材料中的“以前時代”和“科學時代”分別指的是什么時期?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以前時代”和“科學時代”的發(fā)明有什么不同。②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述“科學研究”的影響。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學生必須先讀懂材料,從材料中選取有用的信息,并將材料的內容與所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進而歸納、提煉出自己的觀點。這樣教學,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對圖片材料的利用
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圖片材料主要包括文物圖片、人物肖像、歷史地圖、古跡圖片、漫畫等,其主要作用是再現(xiàn)歷史現(xiàn)象,豐富教材,以更直觀的形式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怎樣更好地利用圖片材料呢?筆者建議,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教學法來展示教材中的圖片材料,把靜態(tài)的圖片材料動態(tài)化,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教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時,筆者用動畫將《西晉末年各民族分布與流民遷移示意圖》及“五胡”的圖片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五胡”的形象及其遷移的方向。這樣展示圖片資料,學生一目了然,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趁熱打鐵,筆者讓學生思考:①這一時期,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有哪兩個趨勢(流向)?其流動的主體和成因各是什么?②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談談這一現(xiàn)象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這樣教學,既發(fā)掘了圖片材料的內涵,又把教學中的視、聽、思、說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對表格材料的利用
表格材料主要是以數據直觀地展現(xiàn)相關歷史內容。表格材料表面上看起來簡單易懂,但若要真正做到通過表格材料來理解教材,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教會學生把表格材料與教材有機結合起來,并對數據進行系統(tǒng)分析,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
例如,針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的表格材料“19世紀90年代分布情況”,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分布在哪幾種性質的企業(yè)中?(答:外商經營的企業(yè),民族資產階級經營的企業(yè)。)②哪一種企業(yè)人數最多?(答:外商經營的企業(yè)中無產階級人數最多。)為什么?(答:因為外商經營的企業(yè)規(guī)模大,資金多,技術力量雄厚。)哪一種企業(yè)人數最少?(答:民族資產階級經營的企業(yè)中無產階級人數最少。)為什么?(答:因為民族資產階級經營的企業(yè)規(guī)模小,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這樣的問題簡單、明了,降低了學生理解表格材料的難度,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內容,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篇5
原左手定則一
伸開左手,使拇指與其余四個手指垂直,并且都與手掌在同一平面內。讓磁感線從掌心進入,并使四指指向電流的方向,這時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該左手定則之所以如此敘述是為了想滿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用來判斷通電導體所受力的方向。尤其是為了能滿足例一中所描述的情況。
例一:請判斷下面的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情況,如圖一。分析:由圖中所給信息,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出圖中通電導線的受力方向是垂直紙面向外。然而,總結此左手定則的學者們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要保證安培力方向與磁場方向和電流方向所構成的平面垂直。但是從原左手定則一中,我們并不能很清楚地看出這一點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去運用該左手定則。那么,在同一問題中我們或許會得到不止一種安培力方向的情況。
例二:請判斷下面的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情況,如圖二。分析:根據圖中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得出正確答案:該通電導線所受安培力方向是水平向右,如圖三。可是,當有人得出像圖四、圖五這兩種情況時,根據原左手定則一來判斷時,我們并不能說它們錯。因為圖四和圖五這兩種情況很符合原左手定則一。具體分析如下:同樣的,伸開左手,使拇指與其余四個手指垂直,并且都與手掌在同一平面內。讓磁感線從掌心進入(只不過此時手掌的擺放方式是,由水平方向向上或向下側翻某一小角度)并使四指指向電流的方向。這里的每一個步驟都很符合原左手定則一。而我們知道,圖四和圖五這兩種情況根本就不符合實際。如此一來,就可以說明原左手定則一是存在不足之處的。
原左手定則二
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個手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 在同一平面內,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應線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開的四指指向電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本人認為,該左手定則在敘述方面更是存在問題,因為它的適用范圍受到“垂直”這兩個字的限制。如果遇到像圖一那樣的問題,它就不適用了。因為此時我們無法做到既讓磁感線垂直穿過手心,又使四指指向電流的方向。所以,由此可以說明,原左手定則二也存在著不足之處。由于兩種左手定則都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此,為了使左手定則變得更加完善,筆者在此提出新左手定則。
新左手定則
伸開左手,使拇指與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與手掌在同一平面內。讓磁感線從掌心進入,并使四指指向電流的方向,拇指與磁感線方向垂直。這時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筆者在原左手定則一中加了一個限制條件為“拇指與磁感線方向垂直”。如此一來,修改后的新左手定則既能保證安培力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電流方向決定的平面垂直,又沒有限制磁感線與電流方向之間的位置關系。即新左手定則仍然可用于解決圖一中的問題。
綜上所述,雖然各種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都對左手定則作了很詳細的說明,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正確地運用左手定則,但是筆者認為,修改后的新左手定則,敘述更加嚴密準確,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也更加便于學生對左手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張維善.物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1.部分文字被錯譯
錯譯是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部分比較常見的問題。例如,在文言文《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然后惟其所愿”,新版教材中對于這句話的翻譯有些不妥。教材中的翻譯是“指讓奴婢們按照他們各自的想法離開或者留下”,然而,在《教師教學用書》中,針對這句話的翻譯卻是“這樣辦了,才算了卻了我的心愿”。顯然,對于這句話,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是翻譯出了錯誤。因為,“然后惟其所愿”其中的“其”是代詞,然而卻不是指代“奴婢”,而是指代作者本人“自己”。更何況,韓愈寫的這篇祭文的重點內容也不是描寫奴婢的去留,奴婢的去留并不會產生什么變化和影響,祭文全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吾”和“汝”,也就是我和十二郎之間的談話,若在其中突然插入一句關于奴婢的去留問題,必然是十分牽強的。因此,新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譯文是錯誤的。
2.部分文字為硬譯
在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部分中,硬譯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例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記》中,有一句“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界為之天門云”,其中,對于“崖限當道者”的翻譯也是頗有爭議。在新版的語文教材中的翻譯是“崖壁擋在道路上”。然而,通過對于全篇的語境以及作者所描繪的泰山特點,以及作者正在登上這一舉動來看,如果真的如新版高中語文教材所翻譯的“崖壁”“擋在登山的路上”,那么作者還能夠繼續(xù)登山嗎?而且,對于文言文來說,其翻譯必須將每一個字都翻譯出來,達到通順、不丟字落字才可以。然而,如果逐字的翻譯檢查一遍,可以發(fā)現(xiàn),新版教材中對于“限”字并沒有翻譯出來。顯然,如此翻譯是與原文相違背的,所以教材中的翻譯必然是硬譯的、錯誤的。根據查閱資料,以及分析語法和語義,整句話的正確譯文應該是“現(xiàn)在人們所經過的從中嶺到山頂中的那些崖壁擋在路上,人們將它稱作為天門”,如此才能符合文章的情景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
二、高中語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的方法
1.新教材的文言文編寫需要體現(xiàn)中國漢語文化變更的規(guī)律
漢語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在生活中處處存在。在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中,我們都需要從最基礎的學起,都應該從聽、說、讀、寫四個部分分別進行深入學習,這四個部分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對于文言文也不例外,我們應該改從“文言文詞語”入手,在了解和讀透每一個詞語的含義之后再對文言文句子、乃至文章進行學習。如果對于“文言文詞語”的掌握沒有良好的基礎,便不可能學習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語言,引導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和學習動力的前提,便是要為學生們講解古代漢語言文化的演變過程、發(fā)展歷史、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等等。所謂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最重要的標志便是指“詞語”所出現(xiàn)的順序規(guī)律。每種語言的出現(xiàn)以及發(fā)展都有著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在這個方面,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并沒有體現(xiàn)出對其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們不能夠完全的理解文言文篇章的含義以及文言知識的趣味性。
2.新教材的文言文編寫需要體現(xiàn)中國漢語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載體,它記錄著中華文化從古到今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可以說只有將文言文的各項知識以及對文言文的理解方法向學生們有效的傳授,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們提供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發(fā)展全貌的機會與能力。因此,在新教材的文言文編寫中,選取適當的、能夠直接體現(xiàn)我國文化發(fā)展以及文化特點的文言文是十分關鍵的。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其文化思想的熏陶與引領,對于高中生的文化思想的建構都是十分關鍵的。在原版的高中語文教材的對比下,新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對于文言文的注釋與參考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可以說基本上是成功的,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例如漢語文化的充分展現(xiàn),不僅讓學生學到書本知識,更感悟到傳統(tǒng)的輝煌。在學到《勸學》這篇文章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以優(yōu)秀馬與劣等馬行走的路途為依據,比喻人們要鍥而不舍的完成某一件事情。學生認識到文本蘊含的哲理,也體會到馬在當時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拓展了古代文化認識。
三、總結
篇7
類型多樣,作用鮮明
美國高中核心理科教材《地球科學》中,每個章節(jié)都配有“實驗室或家庭實驗室”板塊,并且在每一章節(jié)開頭,都有一個導航實驗。其中,“實驗室或家庭實驗室”這一板塊設置,主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對相關內容的探究。導航實驗的設置主要讓學生把握本章節(jié)的學習方向。
在《科學發(fā)現(xiàn)者?地理》一書中,共有實驗124個,分為四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現(xiàn)實意義,均是通過實驗形式引導學生對地理事象進行探究,激發(fā)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地理事物及其地理現(xiàn)象和原理的理解。并且,每種地理實驗在教科書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如每章都設有一個探索實驗,實驗的具體內容用以介紹本章概要,易激發(fā)學生對本章地理學習內容的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全面學習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從美國高中地理教科書實驗設置可以看出,編者很注重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地理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開展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這種設置方式更容易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建立對地理內容學習的網絡體系。
體現(xiàn)關懷,注重科學
美國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實驗都包含安全警示這一項,如在“制作晶體模型”實驗中,就直接提示,明礬溶液能引起皮膚過敏,第一次倒入培養(yǎng)皿時會很熱,如果濺到皮膚,要立刻用冷水清洗;實驗的過程中要一直戴安全手套和系圍裙。類似的安全警示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整套教材散發(fā)著濃厚的人文氣息。
美國高中地理教材一直倡導一種理念: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與實驗。所以實驗設置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yǎng)、求實的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探究能力。如在地學實驗中,主要包括實驗準備、實驗步驟、實驗分析和結論與應用等環(huán)節(jié)。其中實驗準備這個環(huán)節(jié)又包含問題、實驗器材、目標、數據記錄表以及安全警示等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在目標這一項中,明確指出了具體的學習程度,如確定、描述、推斷以及應用等行為動詞。這就有利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掌握學習內容。實現(xiàn)實驗的科學化設計上應著重考慮三方面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是否緊扣課標內容標準、是否有利于地理實驗綜合效果實現(xiàn)。首先,實驗設置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要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或者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便可以得出結論。其次,注意課標中的內容標準:學習的內容是理性還是感性,對學習內容所用的行為動詞如何要求。最后,還要考慮地理實驗綜合效果。地理實驗設置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貼近生活,高于生活
美國中學核心理科教材《地球科學?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一書中,“評估防曬霜效果”“穿什么”“擁擠的世界”等實驗,以及在美國中學主流理科教材《科學發(fā)現(xiàn)者?地理》一書中,“自流井是如何工作的”“查明污染物的來源”等實驗都與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這類實驗設計不僅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而且可培養(yǎng)學生作為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強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需要特別強調,實驗材料盡可能簡單易得;安全須知要結合實驗的材料和環(huán)境進行必要提醒;實驗分析盡量要求學生撰寫實驗報告,盡可能讓學生設置圖表分析;在實驗結論與實驗的應用環(huán)節(jié),問題設置要有層次性、遞進性,體現(xiàn)出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對學習內容的遷移。
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性質。美國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實驗的設置與數學、生物、物理、化學、語文、歷史以及信息技術等科目密切相關,很好地體現(xiàn)了地理學綜合性這一特性。如在美國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學發(fā)現(xiàn)者?地理》一書中所設計的技能實驗部分,就是以數學為基礎,對數據進行解釋和分析。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同時,也可涉獵其他科目,這種設計方式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加綜合的學科知識,同時培養(yǎng)完整而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
啟示
我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一共3本:必修地理1(偏重自然地理知識)、必修地理2(偏重人文地理知識)、必修地理3(偏重區(qū)域可持續(xù)知識)。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人教版地理實驗設置共涉及模擬熱力環(huán)流小實驗、制作三圈環(huán)流模型觀察實驗、模擬山前洪積扇形成小實驗,主要特點如下。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內容標準必修課程“活動建議”板塊明確提出地理操作實驗的活動只有一個: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地理觀察實驗有兩個:天象觀察、地質地貌等野外觀察。地理教材是以課標為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地理實驗的數量直接影響教材中實驗的設定。
篇8
關鍵詞: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多樣化模式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1-0097-02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語文課程改革與重建正處于探索完善階段,而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建設無疑是對傳統(tǒng)固定教材和教學模式的最大挑戰(zhàn)、突破和超越。“較之以前出臺的有關選修課的規(guī)定,它具有無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我們完全可以說,它顛覆了幾十年來甚至上百年來我們對于語文教材、語文教法以及語文學法的觀念,它適應高中教育發(fā)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語文素養(yǎng)普遍獲得進一步提高,選修課程可以稱得上是21世紀我國教育史上的亮點。”它既可以是現(xiàn)有高考課程的必要補充,又可以是學生在高中階段接觸“大語文”觀念的平臺。因此,如何處理選修教材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而如何讓學生在“選修”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個性,真正實現(xiàn)“選修”的初衷,更是一個重大難題。
語文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科,語言學習應該是無處不在的。過去有學者提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實在很有道理。中外語文教育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將語文學習僅僅局限于必修課、精讀課,既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也不利于他們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當語文改革出現(xiàn)選修教材后,我們也不能把語文的外延閱讀止步于規(guī)定的幾本選修教材,而應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進行個性化、多樣化選擇,以此來避免固態(tài)化與一元化。
針對當前中學教育的“校情”,結合現(xiàn)階段高中生實際狀況,實行完全自主選擇、自由學習的“走班制選修”的方式不是完全現(xiàn)實的。在當前“統(tǒng)一選修”的背景下,在已經形成的選修課教材體系提供選修可能的前提下,教師則應努力探索學生選擇權的實現(xiàn)途徑,并在這個選擇、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使學生的收獲最大化。如果要達到“多種選修教材選本,多種交流方式,多個受益方向”這一目標,就必須從教材中跳出來,開拓一個更大的空間,給學生一個更大的平臺,這就需要教師將語文教學中也處于探索階段的閱讀課與選修課結合起來,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資料,這樣才有可能實現(xiàn)盡可能多的選修方向,從而實現(xiàn)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目標。教學實踐中資料的選擇,除去學生自主廣泛閱讀之外,教師在課堂上參與引導、控制、檢查的推薦引導閱讀可以用兩種模式進行:①聯(lián)系法。教材的資源是有限的,薄薄一本,它只有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被補充,被豐富,被創(chuàng)造,才能實現(xiàn)價值的最大化。因而,我們教學選修課時,不能束縛于一個單元,三篇課文,這樣就又回到一元化的老路上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的興趣和基礎,選擇與教材相關的篇目,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和整合,以補充和優(yōu)化教學。例如,必修三的第一單元小說單元中包含三篇課文,分別是《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和《老人與海》。這是三篇審美風格完全不同的文章,所以學生的喜愛程度也是不同的。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推薦閱讀也相應地分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推薦閱讀《紅樓夢》的其他章回或讀全本。第二部分:推薦閱讀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彷徨》部分篇目或全本。第三部分:推薦閱讀《老人與海》全本及海明威其他作品及作家評傳。推薦工作完成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實際情況,自由選題,自由結組,出成果后通過組內交流以及組間交流的方式,溝通,評價,整理,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的效果。這些與課本內容相關的閱讀,都是課堂內容的必要的補充,它們不僅加深了對課堂知識課本內容的理解,也尊重了學生的學習個性與愿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興趣,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把選修的理念擴大了,真正體現(xiàn)了“選”,真正能夠讓學生根據興趣和自身條件“選”,并且“選”之后,有自主修習的過程,使選修理念得以實踐,使語文教學得以豐富。②補充法。把名著的閱讀補充進日常的學習,拓展選修的空間。老師要做到閱讀書目選擇的自主與統(tǒng)一。如果在閱讀課進行時,對于閱讀書目教師不進行任何干預,那么學生的閱讀必然不能達到在交流中行進的目的,而對于教師來說,閱讀的課堂教學的可操作性必然降低。而過于統(tǒng)一,又會限制學生的自主性,可能會降低他們的閱讀興趣,也不能體現(xiàn)“選修”之“選”。所以在書目的選擇上,應該是自主與統(tǒng)一相結合,即在固定時間段內,教師給學生2~3本書的閱讀任務,書目與導讀材料同時下發(fā)。學生可以通過導讀材料或快速閱讀的方式確定自己的本階段書目,來完成相應任務。
當然,作品的推薦應該有相應的原則,要照顧到學生年齡階段的接受能力,能有明確的選題方向,盡可能使閱讀與應試的作文素材積累與運用相結合,盡可能使作品對學生的良性影響達到最大化。
篇9
關鍵詞:新課標 教材特點 教學建議
高中數學新教材具有綜合編排的體系、富有一定彈性的教材結構、注重從實際問題引入等特點更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更適合一線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如何科學、合理、正確地使用好新教材,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能力是每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對于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fā)展智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起著基礎性作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能閱讀、理解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材料;能綜合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包括解決在相關學科、生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正確地加以表述,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利用對模型的求解的結果加以解釋。它是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基本數學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由于高考數學科的命題原則是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數學能力的考查,強調了綜合性。這就對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試卷的題型更新,更具有開放性。所以在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和方法尤為重要。
一、高中數學新課標教材的特點
傳統(tǒng)數學教科書所表現(xiàn)的是經過邏輯加工的嚴密的演繹體系,表現(xiàn)為“概念――定理(或性質、公式)――范
例”組成的純數學系統(tǒng),往往看不到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發(fā)現(xiàn)過程,解題的探索過程,只看到完善的結論,新課標教材在更適合學生閱讀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它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具有許多適合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
1、綜合編排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標教材打破了原來分科安排內容(分為代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的編寫體系;安排知識順序時注意處理好與初中數學的銜接;符合邏輯上基本規(guī)則;在深淺上注意了難度坡度的設計;工具性內容靠前安排;相關內容適當集中。這些特點更加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更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也有利于我們展開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能力。
2、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突出培養(yǎng)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不應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應在講知識內容的同時注意對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加以提煉總結,使之能逐步被學生掌握并對他們發(fā)揮指導作用。因此,新課標教材在各章的內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xiàn)。
3、 采用實際問題引入,強調數學應用意識
新課標教材突出了數學與實際問題的聯(lián)系,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教材編排上:章前圖的設計為了說明數學來源于實際;章前引言從實際問題導出;閱讀材料很多是介紹數學模型及應用方法;習題也適當地增加了聯(lián)系實際的題目,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創(chuàng)設聯(lián)系實際問題的氛圍,培養(yǎng)應用數學的意識。
4、增加實習作業(yè)和研究性課題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
增加“實習作業(yè)”和“研究性課題”是高中數學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數學學習從教室走向了社會,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群體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實現(xiàn)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完善。
二、新課標教學的幾點認識和建議
1、轉變觀念,提高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在使用新教材時要改進教學方法,按《新大綱》的要求進行,控制教學難度,確實從“應試教育”轉變到貫徹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要應試,但應從提高學生數學能力上下工夫。
2、把握好課堂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 重視知識的發(fā)生過程
如各章頭圖及引言加入了引入課題的實例及闡明學習本章的必要性及意義,教師應該盡力去展示數學知識的發(fā)生過程,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是人類基于實際需要,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而來,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數學學習擺脫枯燥、抽象和脫離實際的現(xiàn)象,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 重視基礎,淡化特殊技巧
教學中應把主要精力用于將最基礎的東西講透徹。當學生做出某一題時,他都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而這些成功都是靠他對基礎的基本知識的正確理解或深刻理解后得到的。部分學生總是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課上能聽懂,而課后作業(yè)或考試卻解答不出,實質是學生并未真正搞懂基本原理。沒有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記憶,不會作出一個正確的反應,更不會對某一類知識和題型產生長久的正效應。所以把最基本的東西講深講透,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影響很重要。數學是靠概念和公式的公理化體系,弄清概念和公式、公理才能有應用自如的前提。相反,熱衷追求解決深難題,教授一些學生難于接受的特殊技巧,對多數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提高并無多大益處。
(3) 研究課本例題,發(fā)揮例題功能
課本例題是經過編者反復論證精心設計的,具有典型的范例作用,蘊含著基本的解題思想和方法,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通過例題的典范作用,學生才初步學會了怎樣進行數學思維,怎樣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思考、解題,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題過程。因此,處理好例題是落實知識到位的關鍵一步。比如在函數單調性的證明中,通過例題,應要求學生掌握解題的基本步驟是:①在所證區(qū)間內任取兩個不相等的變量(通常情況下)②作差③變形(通常化成幾個因式的乘積或商的形式)④判斷差的正負⑤得出結論。通過這一解題過程讓學生對照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并強調證明函數的單調性,必須嚴格按照這個解題規(guī)范來解答。通過這個例題,可以讓學生明白,用定義解題是體現(xiàn)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
挖掘例題功能,貫通知識方法。教師講到的題目是有限的,而數學題是無限的,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題目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呢?因此在例題教學中就要對一個例題的題干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一題多變:改變題設背景、設問方式、引申新問題等,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通常就要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圍繞例題已知、求解中的信息,組織變式、拓展。在變式訓練中,學生可以自己去想象、琢磨,從而有機會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論等方面去認識知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發(fā)展,思維活動的質量也得到了提高。
解決一個例題,如果能夠輻射一類知識、方法以及類似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例題解法多變的教學則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而又打破思維定勢;有利于培養(yǎng)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3、 加強備課環(huán)節(jié),提倡雙向備課
老師在備課中不但要備課本知識,也要備學生實際,更要備好整個課堂的思維過程。除了本節(jié)課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教學策略,還要分析本節(jié)數學課包含的數學思想,要培養(yǎng)學生怎樣的思維品質;其次,要分析師生在進行教與學的過程中,會經歷怎樣的思維過程,會遇到些什么困難。只有這樣分析到了,認識到了,老師方能站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深度,去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而不是僅僅講授知識。
總之,在新課標下,為了更好的進行教與學,必須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法,同時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實踐,營造開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以學生為主體,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得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和諧、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章建躍.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7.10
[2] 簡洪權. 新課標高中數學策略[J].數學研究.2008.9
篇10
一、適度調整重組,優(yōu)化教材結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邏輯,并輔之以學習心理邏輯和學科邏輯,分別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為主題,以相應的學科知識為支撐,結合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所遇到的問題,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適應生活、反思生活、創(chuàng)新生活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建構的。這一教材建構方法較好地實現(xiàn)了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識結構和邏輯結構。但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教材的邏輯結構不等于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因為教材有普適性的特點,不一定完全適用于每位學生的學和每位教師的教,所以,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適度調整重組教材,從而優(yōu)化教材結構。具體要做到:根據教與學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內,對教材的邏輯結構、內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調整重組,形成合理、清晰、流暢的教學結構,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教材的調整重組包括:某一框題內部內容的調整重組;同一課內不同框題內容的重新布局;相關內容歸類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復。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例,其邏輯結構是: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市場經濟的含義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市場配置資源的優(yōu)點規(guī)范市場秩序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教學中筆者把這一邏輯結構做了兩處調整:一是調整為“市場配置資源的優(yōu)點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規(guī)范市場秩序”教學邏輯結構。這樣調整有助于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市場調節(jié),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市場經濟;突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需要良好的市場秩序,強調規(guī)范市場秩序的必要性;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教學邏輯更為嚴密。二是將規(guī)范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聯(lián)系起來,都作為彌補市場調節(jié)局限性、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措施。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注意前后知識的關聯(lián)性,拓寬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建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但是,調整也要有所側重,本課時著重教學“規(guī)范市場秩序”這一內容。
二、促進意義建構,內化教材內容
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已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積累了不少或直接或間接的知識經驗。因此,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他們往往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推理和判斷能力,通過“新舊經驗之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對新知的某種理解,建構意義。因此,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當然,教師應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目標之間找到相互作用的方式,通過恰當的情境探究活動促成這種相互作用的發(fā)生。
設置情境探究活動應做到:一要按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用現(xiàn)實生活呈現(xiàn)問題、把理論觀點融入鮮活的社會生活題材之中的思路設置有意義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和需要。二要考慮問題設置的思考價值,使其具有開放性、探究性,能引發(fā)學生思維,誘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問題的設置還應具有梯度性、啟發(fā)性,能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循階而上,不斷“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這樣的情境探究活動,能讓師生圍繞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質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建構意義,達成內化教材知識的目的。
三、挖掘德育功能,深化教材價值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以基本觀點教育和現(xiàn)代社會生活參與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法律素質培養(yǎng)為根本目標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公民素質教育課,具有多學科知識兼容性、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統(tǒng)合性、德智共生性、思想性以及實踐性等主要特征。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