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成果匯報范文

時間:2024-01-17 17:5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素質教育成果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素質教育成果匯報

篇1

1、依據新《綱要》,對全體幼兒教育工作者進行三個層次的培訓:一是縣市區級視導員培訓;二是幼兒園園長培訓;三是市級骨干教師培訓全年。

2、上半年開展認真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活動,并進行知識競賽10月。

3、在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運行一學期后,九月份開展“落實新《綱要》,樹立新觀念,運用新方法教育活動的評優”活動。

4、依據新《綱要》,修訂新的幼兒園教育質量評估標準,以指導工作。6――7月

三、繼續開展幼兒創造性實驗研究,“

六、一”期間,開展“幼兒藝術教育成果匯報”活動。

四、鞏固農村幼兒教育成果,辦好鄉鎮中心幼兒園。加大樺甸、磐石中心幼兒園工作力度,使之有2/3以上鄉鎮建立幼兒園。使全市中心園發揮好對村小的教育示范中心、培訓教研中心、科學研究中心的作用。

篇2

㈠、創造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21世紀將是競爭激烈的世紀,競爭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競爭,而決定人才質量高低的核心因素是創造力。未來社會需要教育培養出大批創造型人才。而開發人力資源、開發人的創造潛能,則是擺在每個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務。因此,創造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一種全面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和未來的教育。

㈡、創造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中小學教育要為未來社會人的發展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重要目標。創造教育則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我校始建于1945年,曾是區重點小學,在社會上享有“治教嚴、質量高”的美譽。但從客觀上看,因校舍小而分散,給各項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因設備簡而落后,現代化教學手段均受到一定制約;因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學方法及課堂氛圍已不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三條究竟如何發展?如何在小小的院落里培養出21世紀需要的新型人才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耙腴_創工作新局面,創出一流的成績,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必須走創造教育之路”這是全校教職工的共識。于是從1995年7月開始,我校參加了區“開發全腦,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課題研究。經過探索研究,增強了我們進行教科研的信心,我校還確立了以創造教育為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二、方法步驟㈠方法:即實驗研究與行動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㈡實驗步驟:第一步——組織落實第二步——學習培訓第三步——探索研究第四步——實驗總結三、實驗過程(“四個寓”)㈠寓創造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探索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我們遵循主體主導、民主和諧、成功激勵、延緩判斷等原則,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引導學生樂于學習、敢于發問、勤于發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及創造性地學。具體作法是:

⒈探索學科教學中創造教育的方法(歸納“六法”)⑴激勵法。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采用以下方法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①情景激勵法。根據學科內容采用錄音、錄像、掛圖、布置環境、語言表達、課本劇、小品等手段創設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興趣。

②質疑激勵法。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師生),激勵學生去思考、探索、達到理解掌握新知。其中包括探究質疑、發散質疑、求異質疑、逆向質疑、比較質疑。

③猜想激勵法。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動腦思考、操作實驗,解決問題。

⑵操作法。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馬昕老師數學課《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為了更好地貼近日常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老師請同學們在課前搜集有關百分數的資料,進行發芽實驗。課上,老師根據學生搜集的資料講授新課,既淺顯又實際,易于理解新知,學生學習興趣較高。

⑶繪畫法。即把課文中的“話”變成“畫兒”,把“畫兒”變成“話”。通過繪畫,一方面借助于形象思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⑷游戲法。即玩中學、學中玩,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這種方法更適合于低年級學生。(請林春老師介紹“立定跳遠、造型接力”一課的教學設計)

⑸觀察想象法。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定情景,讓學生去觀察、想象,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姚健老師語文課《火燒云》的教學。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理解作者能把火燒云寫得那么美妙神奇,是通過長期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教師以課文為例,出示圖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展開想象并表達出來,學生積極性非常高。

⑹合作學習法。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思考問題,組織學生或小組或全班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互相交流,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產生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

⒉探索創造思維訓練課的教學模式。開設思維訓練課,因沒有教材,造成教學中的困難。我們采取試點方法,與老師們一起研究安排教學內容。老師們根據創造思維訓練課計劃,確定每節課的發散點,設計出能啟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提問和創造思維含量高的練習題。目前,創造思維訓練課課型大體分為:

⑴故事課;

⑵議論課;

⑶技法課;

⑷操作課。

同時,初步形成了創造思維訓練課的六個基本環節:

⑴、提出問題,激發探討欲望。

⑵、集體討論,大膽想象,激起思維火花的互相碰撞。

⑶、獨立思考,合理構思。

⑷、動手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

⑸、匯報展出,引入競爭,標新立異。

⑹、老師講評,總結歸納,表揚激勵。(請王晶老師介紹“打破常規”一課教學的設計)

㈡寓創造教育于多彩活動之中,培養創造才能我校把創造教育滲透于各項教育活動中,力求讓學生在多彩的班隊活動、課外活動中受到啟迪,體現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信心、獨創性以及敢于質疑、富于挑戰的創造性和非智力因素。動手動腦的科技活動。我們抓住科技月活動這一契機,通過讓學生拼擺七巧板、組裝賽車、寫小

論文、搞小發明、小制作等活動形式,展示學生創造和實踐能力,樹立科技意識,培養創新精神。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我們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興趣活動,讓他們把所學到的書法知識、繪畫知識、英語知識等運用到實踐之中。學校則為他們開辟園地,展示其創作畫、自創英語小報、紅領巾小報、篆刻作品、手工藝品……每年堅持舉辦合唱節、藝術節、勞動競賽等。從而進一步激發興趣,使他們樂于創造,學有所長,全面發展。少先隊的“五自”實踐活動。我校少先隊大隊為突出學校創造教育的特色,以“五自”實踐活動為載體,努力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在活動中充分體現隊員是少先隊的主人,自己的活動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幫。隊員們自己認領小課題,成立課題小組;隊員們走向社會、步入家庭、走訪老師、進行社會調查;隊員們自制道具、自編自演小品、召開主題隊會;隊員們充分發揮想象力,自行設計21世紀新型的汽車和獨特的車標;自行設計紅領巾電視臺臺標、迎賓旗以及21世紀的上三條小學。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能力。實踐證明:創造來源于生活,動手實踐則是創新人才具備的必要條件。小型多樣的體育活動。我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體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到街巷長跑;在院內做體育游戲、組織小型體活比賽;請全國跳繩大王、踢毽冠軍、武術教練來校表演,以此推動全校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體質??鞓氛n間的創造活動。為保證良好的秩序,全校班班開展文明、有趣的課間活動。如跳繩、踢毽花樣翻新、集體舞等。班班有高招,月月有新意。學期末,校內評比自創活動特色班。

㈢寓創造教育于環境建設之中,發揮滲透功能我們全校教職員工發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現有的空間,創造性地進行校園環境建設,力求每年都變一點、新一點、發展一點,力求“小巷陋室開新花,創造教育結碩果”,真正使學生喜歡自己的校園,達到環境育人之目的。巧設專用教室。我們把平日上課教室與興趣班活動室合二為一,利用墻報、園地顯示興趣班的特色。如書法室、美術室、篆刻室、象棋室……。無榮譽室,則在校園門道設立了榮譽窗;無少先隊大隊部,則建立了紅領巾走廊;無多媒體教室,則在教導處隔墻建立了電視臺控制室。師生們在這簡陋狹小的天地中,倍感創造的無窮樂趣。力求墻壁說話。玻璃窗前掛名人畫像、掛地圖。院墻根下畫兒童壁畫、設書法園地。利用山墻設置標語、警句牌。利用校門口僅有的一面墻辦櫥窗,面向社會展示教育成果、教育特色,展示學生各方面學習收獲,讓家長和學生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悅。既可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的信息交流,也是對學校教育工作的鞭策。文化建設統一。即校園環境與班級環境相結合,體現“四有”:有主題、有系列、有特色、有展評。讓校園文化建設與班級文化建設融為一體,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㈣寓創造教育于家庭社區之中,產生合力作用以學校為主導,把創造教育引入家庭、社區教育,使其三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形成合力,則成效更大。為了取得家長的認同,我們先后組織家長觀看天津市右腦智力錄像灌輸開發全腦的思想,進行會后座談。我們請全校家長一起舉行別開生面的開學典禮,觀看中央教育電視臺對我校創造教育紀實報道的錄像。我們組織過家長與學生的同場電影、同臺演出。請家長來校聽課、參加班會、創造教育成果匯報會。還通過每學期的家長會及個別訪談,向他們匯報學校教育工作,聽取家長的意見。家長對學校工作也給予大力支持。如為配合課堂教學,主動繪畫課文插圖,為班級設計壁報,為班隊活動錄像;帶領學生開展假日小隊的實踐活動;為配合體育達標,帶領孩子在校外、家中進行左右肢體訓練……。

另外,社區是個大舞臺。學生們可以實踐在社區,服務在社區,教育在社區。同時社區也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依托。他們為我校開辦家長講座,市民學校,提高家教的認知水平,凈化街道、家庭的環境,為學生健康成長創設和諧幸福的氛圍。我校學生在社區里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動腦動手設計各種宣傳卡,為居委會出板報等,得到了居委會的稱贊。今年7月,我校的社區工作經驗總結在全區進行了交流。四、初步的成果

㈠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五年來創造教育的實驗,推動了教師自覺學習教育理論,教育觀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科研意識普遍增強。大家一致認為:要想培養出創造型的學生,就必須首先成為創造型的教師。要通過不同渠道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因而對實施創造教育充滿了信心。五年來,干部教師共撰寫論文765篇,在全國、市、區獲獎296篇,在報刊雜志上發表43篇。其中撰寫創造教育論文453篇,獲獎135篇,公開發表36篇。干部教師共做區級以上創造教育研究課22節。實驗班數學老師連續3年在全市上研究課并在電視臺錄像。有2節創造教育為主題的班會紀實分別在《星星火炬報》和中央教育臺進行報道。目前,我校有特級教師1人,區學科帶頭人2人,區骨干教師4人,區級導師4人,區研習生4人,區徒弟6人,一支以中青年為骨干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㈡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99年,我們請教育分院童長江老師對我校實驗班學生進行了創造思維水平的測試,結果是:發散思維、思維的變通性及創造性思維與對比班相比,均達到了lt;0.05的顯著性水平。其中獨創性達到了lt;0.01的非常顯著水平。這表明,經過四年的培養和訓練,實驗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提高。另外經過測試,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品質也初步形成。學生在自信心、探索欲、挑戰性這三項主要品質的總分上均達到了lt;0.05的差異顯著性水平。實驗班的學生善于聯想,敢于發言,詞匯豐富,邏輯性強,善于分析說理,語言表達能力強。從學生學習的結果看,仍表明他們創造性地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㈢學

校的整體辦學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創造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績。中國少年報、中國教育報、中央教育電視臺先后對我校創造教育進行了紀實報道。98、99年曾兩次召開創造教育成果匯報會,受到區領導、兄弟學校的好評。我校創造教育實驗榮獲區“九·五”教育科研中期研究成果二等獎,創造教育課題組榮獲區教育學會先進集體。今年9月,在全國創造教育研討會上,我校被評為全國創造教育科研實驗先進單位。創造教育的研究,帶動了我校各項工作。我們堅持面向全體,全面育人,保持了連續10年無一名留級生,《中國教育報》曾予以報道。全校學生的學習成績優秀率達80以上。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競賽活動,均榜上有名。98年我校被全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命名為書法實驗校。98年在區政府的教育督導中,給予學校很高的評價。我校還被評為區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師德建設先進單位、優美校園等。高質量的辦學水平受到了對口中學的好評,也取得了家長和社會的贊譽。五、討論與結論

㈠實驗證明:創造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辦學模式之一。開展創造教育可覆蓋學校整體工作。實施創造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篇3

筆者長期從事農村中學管理工作,身感責任重大,任務繁重,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潛心研究,精心開發,細心督查,形成了富有實效性、趣味性、常規性的藝術教育模式,使每一個農村孩子在學校里快樂成長,享受幸福的教育。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情趣

學校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藝術課程。為滿足藝術課程需要,學?;ù罅ε潺R配足了教學設備,為推進藝術教育教學創造有力條件。學校注重加強音樂、美術、書法、體育課的常規管理。實實在在備好每一節課,備好每一個學生,每堂課中學生人人參與,個個展示,力求達到有新意、有收獲,學校隨機對藝術課的教案、課堂、作業等進行督查。課堂不拘一格,或蹲或站、或唱或畫、或跳或彈,讓每位同學盡情展示,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情趣和愛好。

二、以班級活動為載體,培養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級活動比賽是促進班集體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一是每班每周由班主任組織開展一次藝術活動比賽,如繪畫、書法、剪紙、雕刻、唱歌、樂器、趣味體育等活動;二是每級每兩周由年級組長組織開展一項年級藝術比賽活動,活動結束后由班主任和年級組長將活動計劃、過程、結果、活動圖片等資料上報政教處,進行存檔和考核。豐富、有趣的班級活動,增強了班級的活力和向心力。

三、以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為催化劑和助推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

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校藝術教育起很大的推動作用。學校成立了美術、書法、剪紙、樂器、舞蹈、體育等興趣小組,安排有專長的教師負責,每周開展一次活動,各小組活動定時間、定地點,有內容、有記載、有匯報、有成果。異彩紛呈的興趣小組活動,陶冶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啟迪了心智,滋養了性情,滌蕩了靈魂,有力提高了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四、以學校大型活動為展示平臺,提升學校的辦學內涵

學校大型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一是學校在各級各班活動的基礎上每學期充分利用重要節日,如“五一”“五四”“十一”“元旦”等節日,舉行一次藝術教育專項評比活動,組織評獎,將美術、書法等獲獎作品在學校師生藝術長廊集中展出,并將部分優秀作品在學校食堂、學生宿舍、教室、樓道等位置懸掛,這樣既美化了校園文化,又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二是學校每年舉辦一次學校藝術周活動,向社會展示學校藝術教育成果。總之,學校大型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校園生活,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味和內涵。

五、以落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為保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篇4

關鍵詞 項目化管理 創新創業教育 就業能力 就業去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0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us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This project from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mployment whereabouts of the impa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the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whereabouts

1 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去向

1.1 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

就業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①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

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化管理、就業能力三個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剖析,但對基于項目化管理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研究不多,特別是蘇州大學部分工程類專業已經開展相關教育多年,有效地提升大學生溝通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就業能力,使學生盡早發現自己的興趣,確定就業去向。

1.2 大學生就業去向分析

就業去向是指大學生畢業后選擇的發展方向,包括直接就業、國內考研、出國留學、考公務員及自己創業等,就業意向的選擇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影響重大。②

近年來,“考研熱”開始明顯降溫,大部分“考研黨”的“考研觀”越來越偏向理智。與此同時,出國留學受到越來越多畢業生的青睞,特別是蘇州大學全面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以來,出國留學學生比例遞增。公務員考試已經超過高考成為競爭最激烈的考試;自己給自己打工是當下畢業生向往的生活,然而在畢業后隨即選擇創業需要勇氣和實力。

2 項目化管理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運行模式

2.1 項目化管理的內涵

項目化管理是由一個臨時性的專門組織,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工具和方法,對項目涉及的全部工作進行有效管理。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項目特征,為其引入項目化管理提供可能,運用項目管理的核心理論,可以切實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基于項目的學習或面向問題的學習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項目管理,有助于提升創新能力。

2.2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從宏觀層面上分析是在學生所學知識的基礎之上不斷開發學生創新性思維,樹立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③從本質上講仍然是一種素質教育,其核心目標是培養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在于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的價值,發掘自身創造潛能,其落腳點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④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以“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等為龍頭的創新創業類競賽影響力不斷擴大,運用“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校最普遍的教育載體之一。蘇州大學部分院系工程類專業本科生參加此類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已達到60%以上的比例,基本形成本科生項目化教育的規模效應,是開展此項研究的基礎,也正是開展此項研究的必要條件。

2.3 高校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

高校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包括項目立項、項目計劃、項目執行、中期答辯、項目結項、成果匯報等環節。項目執行中還需要參加相關經驗分享會、實驗知識培訓、論文寫作培訓、報銷規范培訓等業務培訓,符合現代項目管理的知識內涵和理論框架。

在項目立項環節主要分為項目確立與《立項申請書》撰寫兩個環節。項目確立采取學生與導師雙向選擇的形式?!读㈨椛暾垥纷珜懯窃趯熤笇拢瑢W生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對研究的意義、形式、內容、成效等方面進行描述,審核成功即可完成立項。這個環節對學生的溝通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有較大鍛煉。

項目計劃環節主要體現是工作分解、任務分工、進度安排等,而項目執行環節即按照既定的計劃而完成任務,這期間可以體現規劃與組織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

中期答辯是項目的階段性總結工作,采用結合PPT答辯匯報形式,是主辦方了解項目進展的手段,對項目團隊來說是一種鞭策與階段性展示,有利于最終按時完成既定目標,也是團隊之間互相取長補短的學習借鑒機會,對演講與溝通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等都有多提升。項目結項需提交《結項申請書》,對照《立項申請書》總結梳理一年來取得的成果,也是對整個項目管理成效的檢驗。

成果匯報包括論文式研究成果的匯編成冊和結合PPT總結匯報兩個部分。將自己一年來研究的成果寫成專業的論文樣式,對大部分大三年級的本科生來說是第一次,措辭、圖表、格式等都是挑戰?,F場的總結匯報則可從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總結分析,對項目成員的演講演繹能力、原創與進取技能、團隊合作技能等方面提升明顯。

3 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分析

3.1 從就業去向角度分析就業能力的提升

調查蘇州大學2015屆工程類390名本科生畢業去向發現,90%的推薦免試研究生學生參加過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其中60%的學生曾擔任項目負責人,20%的學生進入到國家級、省市級創新創業類競賽。在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中,參加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更多選擇自己申請國外高校,并且成功率高,申請到全球前100位的著名高校比例較高,這與其較好的英文基礎和突出的科研成果有較大關聯。在培養創新創業意識上,參加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創業意識遠高于普通同學。在40名選擇有創業意向的學生中,30位曾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中,說明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形成起著推動作用。

調研發現,在大三時,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同學已有90%確定了清晰的就業意向,并開始著手準備,而且95%的同學與最終的就業去向一致。而沒有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同學中,僅有75%確定清晰就業意向,且就業意向與其最終就業去向僅63%一致,說明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意向和就業去向的確定起著重要作用。

3.2 不同角色參與者的就業能力提升不同

項目化創新創業項目團隊一般由3~5名成員組成,其中1名擔任項目負責人,其在項目管理中對應“項目經理”。項目負責人對整個創新創業項目起著決策作用,通常也是由其與導師先期聯系,達成一致。項目負責人在團隊中擔任領導角色,需控制整個項目的進展,經常與導師、實驗師、學長學姐、項目組織方、項目成員等多方位溝通,以及后期研究結論的撰寫,在整個創新創業項目的運作中付出更多,鍛煉更多。調查發現,98.3%的項目負責人能堅持完成整個項目的立項到結項,不會中途退出,僅有80.6%的項目成員能堅持到底。項目負責人選擇保研、考研、出國、考公務員等就業去向的比例為78.7%,高于普通成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堅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學生的毅力、責任心、抗壓能力等多種就業能力與品質,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與提升。

3.3 不同年級參與者的就業能力提升不同

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從迎新開始便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進入新生視野,從大一時“新兵連”到大二時的“作戰部隊”,再到大三大四時的“特種兵”,在創新創業教育管理中,對參與者心態的把握尤其重要。

大一參與到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專業領域知識的涉獵成為其著重想提升的就業能力。大二時,很多積極備戰的學生早已蓄勢待發,培養耐心細心、提高專業技能、增強溝通水平、提升綜合素質。與此同時,對專業不感興趣或有其他發展愿景的學生頓時顯現,參與到其中的部分同學會選擇中途退出,另尋發展方向。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學生專業認同或職業興趣的煉金石。大三大四時學生參加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更多的原因是參加高級別大賽、成為學生導師、轉變就業意向等。

4 結語

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改變為“任務驅動”法,使得學生主觀規劃、能動參與到團隊化的項目管理實踐中。在自我修養和個人品行上,點滴積累;在創新意識和專業理論方面,精益求精;在思維邏輯和自主學習方面,突出方法;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及時準確;在團隊協作和人際溝通方面,注重實效;在職業生涯和就業策略方面,及早規劃,多方著眼綜合打造,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和未來工作的匹配性,在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就業去向的確定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注釋

① 王曉紅,杜文潔.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12):28-29.

② 馬書明.紡織類本科生的就業意向及工作啟示[J].紡織服裝教育,2012(12):473-475.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鞏固和提高文明禮儀知識教育成果,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為重點,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弘楊愚公精神,與“一創雙優”集中教育活動相結合,與文明城市創建相結合,穩步推進機關事業保險處文明素質教育工程的開展。

二、主要任務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針對性,突出實效性,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為重點,徹底解決全處職工在行為習慣,衛生健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全處職工的文明素養,在全處上下開展“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的濃厚氛圍,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處職工思想道德素質。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為主線,以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為主要內容,圍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文明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大力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通過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在全處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讓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進一步融合,讓公民道德規范成為廣大職工的自覺追求。

(二)整治不文明行為,提升職工的文明素養。

20__年是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年,全國上下都在積極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我省正在開展“熱情迎奧運,文明我先行”活動。大力普及奧運知識,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也是我處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要從基礎抓起,通過開展迎奧運文明禮儀知識學習教育活動,開展不文明行為集中整治活動,逐步消除影響我處形象的不文明行為,在全處形成“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的濃厚氛圍,提升廣大職工的文明素養。

(三)班子成員帶頭,培養文明先進典型.

班子成員帶頭,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全處上下形成濃厚的學習文明禮儀,倡導時代新風,進行文明道德規范,結合自己工作實際把文明禮儀公民道德完成活動體現到實際工作中,通過實踐來完善評選機制,開展先進文明模范和道德素養先進科室創評活動。

三、工作重點

全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過程,也是工作與學習相結合的過程。要在工作中去總結,在總結中去創新,在創新中去實踐。要突出工作重點創新活動載體,要適應形勢的需要,爭取讓全處職工都能從思想上積極參與行動上得到突破。

(一)開展“互幫互學”共創文明單位活動。

結合單位實際,開展“互幫互學”,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采取不同形式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并建立學習檔案,規范學習過程、總結學習經驗,使其得到規定目的。

(二)開展創建“六型”領導班子和“四型”文明機關活動,建設文明和諧機關。

機關是進行文明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要以創建“學習型、創新型、務實型、服務型、廉政型、和諧型”領導班子和“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節約型”文明機關為重要載體,加強文明和諧機關建設力度,樹立勞動保障良好形象。

一是以建設“學習型、創新型、務實型、服務型、廉政型、和諧型”領導班子為核心,加強全處工作人員文明素質教育。在全體工作人員中大力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積極開展讀書活動,每名機關工作人員每年要讀3-5本書,人人做好讀書筆記,不斷改進和完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創建學習型機關(處室)。二是以全市開展的“一創雙優”集中教育活動為切入點,以超前的理念、超強的力度、超常的作法,進行思路、體制、機制、載體創新,促進各項工作上水平、爭一流,創建創新型機關(處室)。三是落實服務承諾制,從廣大職工利益的每一細節抓起,做到領導為群眾服務、為機層服務,創建服務型機關(處室)。四是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依托,以科學決策、資源整合,加強管理,全面實行節水、節電、節支,建設人人節約、事事節約的節約型機關(處室)。開展“六型”領導班子建設和“四型機關”創建活動,是深化全民文明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提升機關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徑。要通過活動,努力建設一支廉潔高效、服務熱情、求真務實、具有創新精神的機關公務人員隊伍。

四、實施步驟

根據20__年全民文明素質教育工作任務和工作重點,活動分方案制定、安排啟動、組織實施和總結表彰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方案制定階段(20__年6月13——6月20日)

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擬定《濟源市機關事業社會保險管理處20__年全民文明素質教育實施方案(草案)》,召開座談會,征求各基層意見,完善工作方案。

第二階段,安排啟動階段(20__年6月20日——6月31日)

1、組織召開我處20__年全民文明素質教育工程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全年度工作。根據方案要求,明確工作任務,建立工作臺賬。

2、制定“十大不文明行為”整治方案。

第三階段,組織實施階段(20__年7月至11月)

1、在全處組織實施“四型機關”和“六型領導班子”創建活動,建設文明和諧機關。

2、告別十大不文明行為”整治教育活動。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__年12月至20__年1月)

1、總結20__年度全處文明素質教育的好經驗、好做法。

2、召開表彰會,大力表彰,并積極向市全民文明素質教育

篇6

關鍵詞:職高班主任 溝通 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既是聯系各科教師及學生之間的紐帶,也是溝通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橋梁。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的職業教育,客觀上要求教師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務實高效地開展班主任工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

如何走近職高學生,形成班級凝聚力?心靈溝通在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藝術也是一種溝通的藝術。筆者通過實踐,認為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的溝通工作:

一、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因此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是重要的。學生的健康成長除了學校(特別是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家長的熏陶與潛移默化的影響更為重要。

在與家長交往的過程中,班主任應做到文明禮貌、尊重對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長更熟悉教育知識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規律,決不能以教訓式的口吻與家長談話,特別是當其子女在學?!瓣J了禍”的時候,班主任仍要在談話時給對方以尊重;如果當著學生的面訓斥家長,不僅會使家長難堪,而且家長一旦將這種羞憤之情轉嫁于孩子,極易形成孩子與班主任的對立情緒。當與家長的看法有分歧時,也應平心靜氣地講清道理,說明利害關系,既要以禮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客觀、全面、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生,使學生家長聽后,覺得這是教師的肺腑之言,感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與學生家長的愿望相一致,從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學生。

二、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

在教育中,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教師要有意識地接近學生特別“問題”學生,不要一味地歧視。要通過耐心教育、噓寒問暖,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從學習到生活起居對他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這樣,通過溝通,能夠培養學生與老師的親近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三、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溝通

班主任與任課老師是班級管理共同體中的合作伙伴。班主任與任課老師關系處理得好,就能創設班級育人的和諧環境,及時互通教育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努力與任課老師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1.尊重任課老師對班級工作的建議與意見。

在安排班級工作、擬訂班級公約、選配班干部與課代表等工作中,班主任應尊重任課老師提出的建議與意見。這不僅能激發任課老師關心班級工作的熱情,也能消除其可能存在的顧慮,從而同舟共濟,共同為班集體建設出力。

2.主動協助任課老師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當任課老師在從事教學工作中遇到職高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等問題時,班主任應及時地調查了解,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協助任課老師解決這些難題。從一定意義上講,協助任課老師解決了這些問題,班務工作就會躍上一個新臺階。

3.幫助任課老師樹立威信。

班主任切忌在學生中間抬高自己而貶低任課老師,尤其是當學生提出某個任課老師在教學中的不足時,更要維護任課老師應有的威信。要正確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老師,積極主動地宣傳任課老師的長處與勞動成果,使學生對他們產生敬佩之情。這項工作做好了,任課老師便會與班主任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班級就會管理得更好。

四、班干部與同學之間的溝通

班級的各項活動,都要依靠每位同學的支持與努力,因此,班委與同學們之間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們班,班干部的任免都是學生自己經過民主選舉投票產生的。在每周的班會上各個班委要輪流作“述職報告”,內容是班委向全班同學匯報近階段的工作,對班級一周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予以總結,同時布置新的任務,學生有什么建議或意見都可以在此時提出,幫助班干部們更好地開展工作。同時班干部工作是否細心、負責,是否能真正代表同學發言,通過班干述職時的表現學生自會給其“打分”。這樣,在班級進行“中期選舉”時,學生就會不選擇那些他們認為不合格的班干部。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能給班干部以危機感、責任感,另一方面也調動了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

篇7

不可否認,由于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農村中小學校的藝術教育還停留在“唱唱、畫畫”的淺層面上,有很多地方甚至沒有藝術這門課,只有語文、數學這兩科。這些現象與國家的教育方針大相徑庭。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辦學理念陳舊。因為認識的差距,辦學理念落后,一些農村學校領導不具有開放的教育思想和藝術素養,總是把藝術教育課程看成可有可無,只重視“智”的教學工作,忽視了音樂、美術學科等藝術教育的課程開設,擠占、挪用藝術學科課時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教育硬件受到限制。 由于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十分緊張,放在藝術教育這塊的投入就更加有限。農村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器材配備根本不能適應當前藝術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有的學校只有一架破舊的腳踏風琴,有的甚至沒有可供上課用的樂器等。器材的缺乏直接影響了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課程的開設,限制了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

(三)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發展藝術教育,需要藝術教師的辛勤耕耘,夯實藝術教育的基礎,還必須有較強的師資力量做保證。然而現在農村中小學科班出身的藝術教師非常少,甚至很多農村學校沒有專職的音樂、美術教師。即使有些農村中小學分配來了科班出身的藝術教師,但因為師資力量不足,也只能先教語文和數學。例如2014年豐城市某鄉鎮中心小學新分配來了兩位音樂科班生,但因學校三位主科教師離職,所以這兩位藝術教師只好棄“音”從“數”或從“語”。如此情形,根本不要談培養農村學生的藝術感悟、解讀和鑒賞的能力。

如何適應教育發展新常態,如何更好地開展農村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內容,藝術教育包括藝術類課程、藝術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學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有這樣的理念,藝術教育不是要培養藝術家,而是要培養全面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學校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享有公平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學校要通過藝術教育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需求,為學生提供滿足個性發展的機會。

(二)形成合力擴大投入。音樂、美術器材的配置是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應形成政府、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硬件投入制度,為學校開展藝術教育創造必要的硬件。有了這些必要的物質條件,學生才能直觀、形象地感受藝術之美。

1.農村學校要立足實際,克服“等”“靠”思想,多渠道多措施地籌集資金,開展好藝術教育。地處山區的學??梢愿鶕镜刭Y源,自制部分教學用具和器材。例如豐城市荷湖鄉中心小學的音樂教師利用本鄉地處山區多產竹子的特點,指導孩子們用竹子制作出各種打擊樂器快板、雙響筒等竹制樂器,既讓學生學到了音樂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認識了大自然,一舉數得。此外,學??杀M量壓縮其他方面的開支,加大藝術教育的開支比例,為藝術教育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

2.開展必要的社會捐助活動。社會應該廣泛關注農村學生成長,呼吁人們進行獻愛心活動,如圖書捐贈、藝術品捐贈等物質精神的奉獻,呼吁大學生投身到農村藝術教育中。通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相信農村孩子公共藝術教育會更上一層樓。

3.爭取社會信任。其方法是通過向社會、向上級主管領導匯報階段性的藝術教育成果,以一流的業績、輝煌的成果贏得領導的信任,用滿意的效應、信任的效應爭取社會各界、上級領導增加對學校專項資金的投入。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有較強的師資是做好藝術教育的基礎。學校要重視音樂、美術教師和特長教師的選用和培訓,采用脫產專職培訓和自學成才、業余進修、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法,加強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學??梢詮谋拘_x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質高,并具備一定音美知識的年輕教師到師范院校進行專業學習培訓,充實音、美教學力量。而邊遠地區、人員較緊張的學校則可以采取假期集中培訓的方式,聘請一些有水平的音、美教育專家授課,使教師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到較系統、較實用的專業知識。

(四)挖掘資源,提升教育視野。正如一位藝術家所言,世界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農村學校開展藝術教育,同樣需要發現美的眼睛,用大教育的視野去審視身邊的藝術教育資源。

1.借力而為。筆者所處的豐城市河洲中心小學由于各種因素,開展藝術教育的條件有限,2014年下半年,學校附近建起了豐城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河洲中心小學借力而為,與青少年活動中心聯手,借助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師資力量,先后開展了繪畫、美術、舞蹈、書法、象棋、圍棋、航模、京劇等多種藝術教育,全校有三百多名學生參與了活動,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好評,取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篇8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了合作學習內涵的基礎上,闡述了高職體育合作學習的意義和教學過程:科學分組,明確職責;設計合作學習活動;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并對使用體育合作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合作學習 高職 體育教學 運用

合作學習著眼于全體學生,使他們能夠整體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是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它在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重視差異發展、改善課堂的社會心理氣氛,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等方面都起到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是學生們之間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明確的承擔的分工學習互助形式。這種學習方式是體現了學生為了集體利益和個人的學習利益而一起完成共同任務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合作學習是以協同合作的形式出發,以人際交往為基本方式,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合作學習可以是兩人或多人之間的合作,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們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團體意識和交流技巧,有利于培養學生終生體育觀。

二、高職體育合作學習的意義

(一)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

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素質教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指導思想,體育教育因其學科自身獨有的特性也更加明確了其作為開展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體育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可以為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在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是要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主動性來參與教學活動,進而形成好的教學氛圍,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形成一個良好的評價依據。而合作學習的模式則可以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觀念,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為在教師的安排引導下,學生自主的組合學習,使學生得到相互合作的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小組目標的過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認知水平,掌握各種運動技能技巧,促進非認知因素的發展。體育教學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參與程度越高,體育活動的效果會越好。而在體育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可以很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活動熱情,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

(三)有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

體育合作學習是在由不同體育運動水平的同學組成的合作小組中進行的。有利于培養競爭與合作的團隊精神。從客觀上看,世界各國的教育都在強調合作,人類今后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要解決這些問題,光靠個人力量已很難實現。因此,當代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缺少形成這種意識的氛圍,而合作學習無疑是這種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體育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明確學生之間的關系,發揮有體育特長學生的積極影響因素,還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三、高職體育合作學習的教學過程

(一)科學分組,明確職責

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按照“異質同組,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通常4-6人一組為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給每個小組成員明確分工,使其擔任一個具體的角色。小組內的角色和分工要明確,一般包括:組長、記錄員、匯報員、檢查員。

(二)設計合作學習活動

如有效改編田徑、體操、球類等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內容,使之符合合作學習的開展;針對性地選擇跳竹竿舞、劃龍舟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利用項目動作的一致性、配合性、幫等內在特點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仔細地觀察學生的互動情況,并通過觀察來判斷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適當的時候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干預,提供有建設性的信息,建議學生使用一些更加有效的共同學習的方法,促進運動技術遷移的發生。為了能提供給所有學生體驗每個角色的機會,在下一次任務時可以轉換角色。

(三)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果的直接手段,是伴隨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因此教師要在進行小組教學時要對技能掌握有很大進步的小組進行表揚,并讓成功小組介紹他們的合作學習經驗。由于這些經驗來自于自己的同學,學生們對此很容易接受,覺得比較容易操作,并能引起學生的反思,學生對實際的合作學習過程的反思,有利于他們合作意識和技能合作提高,從而促進合作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練結束時,分配一定的小組過程時間,讓學生討論在技能和方法中的體會及努力的方向。

四、使用體育合作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及其建議

合作學習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為體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合作學習小組為教師打開了一扇啟迪學生運動心靈的窗戶。合作學習是教學方式的一部分,必須體現達成課程目標的功能。同時,合作學習不能停留在轟轟烈烈的形式上,也不能停留在單一的目標上,任何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形式,要有利于調動學生運動參與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使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體育學科的本質特征以及當前我國體育教學的實際,注意與其他教學方式的結合與滲透,使合作學習真正成為體育教學變革的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 吳福春.高職體育課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淺談[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07).

篇9

【關鍵詞】實驗教學思考;研究生;分子遺傳學

1.綜合性實驗在高等醫學研究生分子遺傳學實驗中的作用及意義

目前,隨著新的課程教學改革的日漸改進,以造就動手能力為目標的素質教育成為新的教學思維模式和教育改革方向。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使分子遺傳學的內容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化,因此在分子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本學科國內外最新的科研發展動態與科技研究成果,并及時對分子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修改與整理更新,以使分子遺傳學實驗課程在研究領域和研究的方法及手段上與時俱進,緊跟學科的發展趨勢,使研究生及時接收和懂得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不斷推進和深入學科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我們認為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綜合性實驗或實驗課程設計,才能把理論與實踐巧妙的結合起來,提高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傳統的分子遺傳實驗

傳統的分子遺傳學實驗方法,每一次的實驗課,實驗內容就一個,而且做實驗之前老師要先講解實驗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全班研究生才可以進行實驗。這種實驗方法的特點:一是全班研究生做一個實驗內容,而且由于實驗室面積、實驗儀器的限制,往往需要好幾個研究生為一組做一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很難讓每個研究生都能參與到實驗的全過程,沒有機會對實驗現象進行仔認真地觀察;二是實驗在老師統一指導之下進行,研究生對課前實驗預習不夠重視,在實驗中遇到問題很難獨自解決,大多數都是按照實驗指導教材上的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三是實驗內容單一、具體的驗證性實驗多,具有整體性強、可塑性強、有創造性的實驗少;四是課堂規劃課時內進行的實驗多,課外研究生自主實驗的少。五是由于實驗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實驗程流程由老師規定下來,研究生不必設計實驗方案。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生只是跟著看和模仿著做的配角,較為被動。這樣既不利于激發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提高興趣,又不利于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揮[1]。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綜合性實驗的分子遺傳學實驗方法。綜合性實驗是讓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實踐。實驗須由研究生自己動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再擬定具體實驗方案或對關鍵的實驗步驟、實驗因素(酶的溫度、PH)等對實驗結果可能會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討論,督促研究生培養多思考多提問題的習慣。提倡研究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在實驗結束后對實驗步驟和原理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3.分子遺傳學綜合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

分子遺傳學綜合實驗的實驗過程如下:分子遺傳學實驗小組自行設計所做實驗的步驟和整理實驗要點,在教師的指引下列出實驗過程中所需要的儀器和試劑,完成所做實驗的設計,同時歸納出實驗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各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案交與實驗指導教師,由老師查看并提出建議,各小組集中匯報研討后,才可開展實驗。

4.綜合性實驗過程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方式

4.1為了方便研究生進行分子遺傳學實驗,學校可以指定《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并要求研究生嚴格遵守各項規定。開放的遺傳學實驗室一天12小時開放,研究生需要提前跟實驗室管理老師預約,就可以在預約的時間內安排實驗。對于實驗不理想的研究生,可以再次進行重復實驗。方便研究生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并且對失敗原因進行分析討論,提高研究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2]。為日后進行科研打下扎實的基礎。

4.2實驗指導老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實驗教學期間實行輪班制。可以在實驗室中觀察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是否規范,并解答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棘手的問題。也可以跟老師交流實驗心得。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尋求解答也是一個師生共同進步的一個過程。

4.3綜合性實驗大多以先進的儀器設備做為支撐,在分子遺傳學實驗這一模塊更是如此,我們所使用的儀器有PCR擴增儀、高速冷凍離心機、瓊脂糖凝膠電泳裝置、超級恒溫水浴、醋酸纖維膜電泳等。研究生在實驗過程中通過使用這些儀器能夠幫助他們掌握這些先進的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的事項[3]。同時,各研究生在進行小組匯報時有利于促進同學之間的思想碰撞有益于分享實驗經驗。

4.4綜合性實驗教學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不再是傳統的僅僅考察實驗出勤率和實驗報告。綜合性實驗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以研究生自主設計的實驗方案內容占30%、實驗過程(考勤、實驗安全、實驗態度、技能操作規范、實驗室清潔衛生等)占30%、小組匯報和小論文占40%的形式進行考核[4]。

篇10

一、“233”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基本內涵

“2”指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核心——仁愛之星和求真之星的評選。第一個“3”是指三個支撐:改革學業評價,科學設定學業成績等級劃分標準;落實過程評價,編寫養成教育讀本《播下仁愛求真的種子》;呈現評價結果,合理改造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第二個“3”是指三個優勢:融合過程和結果;融合差異性與全面性;融合學校、家庭和社會。

二、“233”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背景

1.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評價制度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指引著教師的教育行為,聚焦了家長的目光,引領全社會評判教育的價值導向。從這個角度看,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因此,這項改革實踐旨在讓更多的家長和社會群體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將目光聚焦到人的全面發展上來。

2.學校文化傳承的需要

學校創辦之初立下的校訓——仁愛求真,走過了100多個春秋。它反映了我校辦學宗旨和育人方向,即崇尚仁愛、倡導求真。隨著時代的發展,校訓還要被賦予哪些新的內涵?怎樣在新一代育才學子的身上打上烙???校訓精神的傳承需要一個載體,改革學生評價是落實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現實需要,對傳承與發揚校訓精神有實際意義。

三、“233”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實施舉措

1.創新校本評價

作為研究主體的《育才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又稱“仁愛之星”“求真之星”評選方案。該評選是對“三好生”評選和少先隊“雛鷹爭章”的發展和完善,保留了原有評價制度中的全面發展理念,削減了甄別與選拔功能,同時借鑒了“爭章”這一有效的形式和載體。

“仁愛之星”涵蓋五大素養:親近自然、胸懷祖國、熱愛校園、珍愛生命、關愛他人。“求真之星”也涵蓋五大素養:認識自我、管理自我、追求真知、遵守秩序、學會誠信。由此派生出十枚獎章,圍繞這十枚章開展爭章、評章活動,每一枚獎章都有具體的評比標準。最后,結合獎章獲得的多少和學業成績確定星級等次。第一學期評選“仁愛之星”,第二學期評選“求真之星”,兩個學期均表現突出的當選為最高級別——“仁愛·求真之星”。設置三個級別星級標準,既照顧全體又尊重差異,激勵每一個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方案還對自主申報爭章公開評選統計獲得獎章數參考學業成績星級認定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做出了具體指導,有很強的操作性。

2.改革學業評價

2009年11月19號,江蘇省教育廳下發了[2009]34號文件《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考試問題的通知》,其中第1條就要求各學校必須嚴格控制本校組織的考試次數:小學每學期統一考試不得超過1次,科目不超過3門,考試結果應以等級形式呈現。

傳統的等級是依據(百分制)分數劃分的,如表1所示。

分數值是絕對的,但劃分的結果卻是相對的。因為不同學科之間、同一學科前后之間試卷難度不均衡,從而造成等級劃分的信度和效度偏低。

改變等級劃分標準,把切分標準線改成百分比,按考試人數的百分比劃分等級,如表2所示,解決了上述難題。

表2中“優秀”的百分比從90%—80%—70%、“不及格”的百分比上限從2%—6%—10%,正好保證年級間的穩定和質態的遞升,也有助于學生學習心理的健康發展。

等級制的實施,在行為操作上要具有可行性,在評價理念上要科學有效,等級劃分的改變,使等級制更為科學,也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3.落實過程評價

《播下仁愛求真的種子》是學校自主編寫的學生素質養成讀本,是實施教育啟發和過程評價的雙重載體。讀本分上、下兩篇,上篇圍繞“仁愛”主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并處理與自然、祖國、生命、他人的關系;下篇圍繞“求真”主題,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求真知、做真人。每一個單元都分低、中、高三個級段,呈循環上升的態勢,不斷深化認識。讀本有很強的人文色彩,一個個小故事觸及心靈、啟發思考,正如讀本前言所說:“習慣無痕,并非簡單地應該或禁止,要以文化浸潤,用心靈滋養,在精神的沃土播種,從生命的深處喚醒。” 每個單元還有相應的辨析、操練和評價要求,教師在使用時,可以借此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并且通過適時的評價,為期末的綜合評價提供一手資料。

4.呈現評價結果

《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蘇揚出準字082號)第一版時間是1993年,后來每年修訂,最近的一次修訂是第十次修訂,時間是2004年10月。審視《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發現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整體序列模糊。“品行表現”的教育要求沒有整體規劃,應按年級層次特點形成序列化。如關于“關心身邊的先進模范”的教育要求就不適合三年級的學生。

二是兒童意識淡薄。素質報告書應從兒童立場出發,遵循兒童的生活心理和成長規律,不是從成人的視角規范兒童。如“遵紀守法”的表述之類。

三是設計操作繁瑣。素質報告書的表格設計多處違背邏輯,有自相矛盾之處,也有對學科考核隨意肢解之處,操作繁瑣。如一般情況下平均每個學生要畫300多個“”。

發現上述問題后,學校立即著手解決——改造《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改造后的《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在傳承歷史成果的基礎上,矯正了實踐中的偏差,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尊重、激勵、揚個性。新版《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第一學期綜合評價中設有“努力方向”欄目,而在第二學期該欄目被改為“教師寄語”。前者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論欣賞發現,鼓勵學生成長;后者從品行、身心健康、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維角度幫助學生明晰努力方向,體現了求真務實的辦學思想。這兩個欄目關注全面發展的同時尊重個性,不僅是對學生評價的真實記錄,記錄本身又發揮著評價激勵的積極作用。

二是真切、細致、有層次。新版《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品行情況”中的教育達標要求不是假大空的描述,而是真實細致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切實要求。這些要求與《播下仁愛求真的種子》以及“仁愛之星”“求真之星”規定的各級段的評價標準是同標準的。評價標準的一致性決定了評價行為的延續性、連貫性,強化了過程性。

三是簡潔、全面、易操作。新版《小學生素質發展報告書》在“學習情況”欄目中增設了任課教師姓名一欄,“師恩難忘”是對任課教師勞動的尊重,也是在明晰一份責任?!皩嵺`情況”記錄是在有意識地促進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得能力,增長才干,提高綜合素質。

在對報告書的內容進行改版的同時,學校還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評價結果的記錄與呈現服務。有了這套素質發展操作系統,學業成績再也不用人工謄寫,可直接從管理學業成績登記的部門一次性導入,減輕了教師負擔,確保記錄的真實性。數據庫管理還便于信息查詢,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構成整個評價體系的關鍵部分,各部分看似獨立,實際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系。《播下仁愛求真的種子》側重播種,是品行方面的過程載體;等級制改革是學業方面的過程載體;“仁愛之星”“求真之星”評選是對過程的強化,對教育成果的鞏固;素質報告書是對階段性發展狀況的記錄、匯報和展示。

四、“233”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優勢成效

1.融合了過程和結果

《播下仁愛求真的種子》素質養成讀本,涉及小學生若干必修素養,“仁愛之星”“求真之星”的評選標準就是參照此讀本而制定。這樣,讀本的使用為評價結果的產生提供依據,強化了過程性,從而提高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

2.融合了差異性與全面性

“仁愛之星”“求真之星”都有相應的評價標準,具體的標準為學生評價提供了依據,是組織評價過程的重要參考。而評價作為無形的指揮棒,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方向。為防止模式化,倡導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格局,在實施辦法中既有標準,又不唯標準,開辟了破格入選通道,尊重差異發展、個性發展。當然,在兼顧差異的同時,也不能違背全面發展的要求,評選標準既有對品行方面的要求,也有對學業方面的要求,不再凸顯語文、數學、外語主要學科的重要性,每一門學科,如美術、體育、音樂、信息技術等都有相應的要求。

3.融合了學校、家庭和社會

在“仁愛”“求真”的總命題下設若干分支,涉及學生素質發展的諸多方面,借以引領學生全面發展,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時,評價還兼顧多元主體。學生本人、同學、家長、教師共同參與評價過程,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最終的評價結果需要所有任課教師簽名方可生效。多主體參與不僅是對公正性的監督,更重要的是,使評價行為更為客觀,防止評價結果有失偏頗,產生負面影響。

“233”在我校全面推行已有3年,對約5000名學生實施評價,受到家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其核心價值體現了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育人、主動發展的原則,適應了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自我規范、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