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物學特點范文

時間:2024-01-14 15:29: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的生物學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生物的生物學特點

篇1

我校自1998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環境工程專業的本科生,為了適應環境工程專業開展了環境微生物實驗課教學,近年來我們對環境工程微生物的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進一步提高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效率,培養具備理論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大學畢業生。

1實驗教學改革

l.1實驗課程的設置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2001-2006年之間是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36學時)的一部分,占其中的4學時,實驗項目2個。實驗內容較少,教學方式單學生缺乏足夠的實驗訓練,不能充分掌握實驗技能,在后續的實踐及科研中感到比較吃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加深學生對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認識,2007年開始將“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獨立成為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共16學時,1學分。

1.2修訂教學內容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具有突出的專業特點,實驗內容的選擇要做到既能培養學生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顧微生物在環境工程實踐中的應用。例如,培養基的制備、器皿及培養基的滅菌、顯微鏡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觀察、微生物的培養及分離等實驗內容是必不可少的,這些都是微生物實驗最基本的操作,學生必須扎實掌握,但在實驗微生物種類的選擇上也要照顧到環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學中較少涉及環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較重要的藻類、原生動物和微型后生動物等,本人自2007年起,對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不斷完善,及時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加大實驗知識和實驗技術的傳授,同時將教師的科研項目引入實驗教學。將實驗項目拓展到8個,并出版校內講義《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技術》,作為實驗指導教材;2011年9月,將實驗教學內容進一步修改完善,出版了校內講義《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技術》(修訂版),將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項目增加到10個,并增加綜合性實驗項目;設計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內容、實驗項目、學時數和實驗類別等。

1.3改變教學方式

改變以往簡單的學生實驗、編寫報告的教學方法,將實驗教學貫穿到實驗準備、實驗過程、編寫報告、實驗考試等全過程。

傳統的實驗課程教學方法是由實驗教師幫助學生完成很大一部分準備工作,學生只是按教師的講解和實驗手冊的步驟進行操作。我們在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實驗指導書并寫出預習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原理、儀器、材料、步驟等),做到對所做實驗心中有數。實驗過程中從準備實驗器材、配置試劑到實驗結束每一步都由學生自己動手,教師只起到輔助、監督和示范作用。每個實驗都設置有相關思考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實驗,實驗課程中進行討論、驗證或課后進一步查找資料來解決這些疑問。

1.4改革教學手段

微生物個體微小,學生對它的感性認識不多,這使許多有關微生物的概念變得抽象、難以理解。在實驗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入視頻實驗教學等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增加實驗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采用視頻教學短片,向學生展示基本的實驗操作,以及相關實驗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或科研中的應用,通過屏幕清晰形象準確地展現每一個步驟,如無菌操作技術,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技術,消毒滅菌技術,斜面、液體、平板接種培養方法等。采用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具有形象、生動、信息量大的優點,結合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的講授和示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實驗操作技巧,實驗操作更加規范。因此,我們建立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網站,制作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建立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圖庫,完成了課程試題庫建設,該網站成為適合學生自學的網絡平臺。

1.5有效的考核和評價方式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方法。實驗課程考試方式是綜合考核(實驗+閉卷考試),實驗主要考核項目有預習情況、操作情況、數據的記錄及處理、實驗報告的質量等,該部分占考核成績的70%。閉卷考試主要考核實驗涉及到的知識點及操作關鍵點,該部分占30%。

2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實踐的特點

2.1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的全過程

實驗室的前期準備工作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實驗課程多許多。讓學生參與到前期準備工作中,不但要認真預習實驗內容,還要準備實驗所需的材料。實驗課分組進行,每組實驗結束后,做好后續整理工作,比如微生物生長量的測定和生長曲線繪制實驗,測試完畢要將實驗菌種和器材進行滅菌后清洗,然后每組分別準備出下一個實驗自己小組所需的器材,要對培養皿、試管、鑷子等消毒滅菌,配置各種試劑,這個過程使學生學習到完整的微生物實驗操作技術。

2.2及時更新實驗教學內容

微生物學和環境科學知識的更新推動著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不斷向前發展,實驗技術和方法也在不斷改進。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現代生物技術如基因重組、PCR技術也在環境工程得到應用,但是傳統的實驗教學對這些實驗技術在環境工程中運用很少涉及,為了緊跟時代和學科發展的步伐,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學科前沿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我們及時更新實驗內容,將分子生物學的部分內容寫進教材,如2011年進行實驗教材的改編時,將電泳、凝膠成像、PCR基因擴增等實驗引入到實驗教學中。

2.3增強不同實驗間的連貫性

過去實驗內容多為孤立、連貫性不強的項目,各實驗之間的內容重復較多,學生難以系統地把握微生物學實驗,對此,我們調整了實驗內容,將原來獨立設置的實驗內容整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連續性的實驗體系,比如培養基的配制和滅菌(實驗一)培養出的微生物可進行觀察細菌的形態結構和染色練習(實驗二),微生物的分離和純化(實驗三)后的微生物進行數量和大小測定(實驗四)以及生長曲線的測定(實驗五)。在這個環環相扣的實驗體系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系統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并使之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慣性,對學生在日后的學習或工作中的創造,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2.4結合多媒體實驗教學、更直觀展現實驗內容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中的各種微生物需要在光學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環境樣品中微生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應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不便于更好地展示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動態變化過程,針對這點我們在多媒體課件中放入大量宏觀及微觀圖片,并建立了污水處理指示性微生物圖庫,從而更直觀更豐富的反應微生物的形態特征,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實驗知識。

2.5增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高等學校實驗室是“知識創新的源頭,人才培養的基地”。增加本科生科技創新實驗項目,是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實驗室資源條件,充分發揮實驗室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參加實驗,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活躍學生的第二課堂,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其動手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日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創新性實驗項目把實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在教師有限的啟發引導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項目選題、實驗設計、項目實施、結果處理、項目報告評審等均由學生解決。創新性實驗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設計實驗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所以在實驗項目的安排原則上不做范圍的限制,只要是實驗室條件滿足就予以安排,創新性實驗結束后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實驗,找出成功或者不足之處,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如2013年我校的科技創新項目:微生物處理高氯酸鹽的研究、利用餐廚垃圾發酵廢液培養產油微生物及其油脂提取技術的研究和餐廚垃圾與玉米秸軒混合干式厭氧發酵產沼氣工藝參數優化試驗研究等;2010年的科技創新項目:2-MIB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復合生物填料處理垃圾滲濾液的研究和體育館有害微生物研究。每個項目由3-5名本科生,1名指導教師組成。學生自由組織,編寫項目申請書,提交申請,申請通過后實驗室提供場地和實驗材料,項目完成后進行答辯驗收,驗收由3-5名評委進行,優秀的項目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

2.6完善的考核手段

合理的考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能起到積極的督促作用。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對實驗技能不夠重視的傾向,他們在實驗中不認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卻可以寫出很好的實驗報告。為克服這種不良傾向,我們在本課程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手段,除了實驗操作+實驗報告成績(占70%),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還增加了閉卷考試(占30%),將實驗中的重要內容或者操作的關鍵點靈活轉化為試題的形式進一步進行考核,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實驗關鍵點的掌握。

3實驗教學改革的成效

通過對實驗內容的不斷改進,實驗教學環節的優化以及考核評價體系的優化,減少了重復操作,豐富了實驗內容,提高了實驗效率,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驗技能,增強了科研意識及專業信心,通過實驗環節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2007年至2012年,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進行了5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連續3年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在本科教學網評中排名前10%。2010-2011年,“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成為校第五批優秀課程建設項目,2012年11月,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項目被評為我校第十屆實驗技術成果獎二等獎。為了配合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出版了2本配套講義和1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分別是《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技術》(2007版和2011版,校內講義)和《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4結語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已進行了多年,很多學校也進行了不少教學改革探索,目前國內文獻或會議報道的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有讓學生盡量多的參與實驗準備過程、完善教學內容、增強實驗連貫性、增加綜合性實驗的比重、結合多媒體教學等。本論文的特點在于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教學改革中,增加了網上教學交流及多媒體教學的比重,采用了更加完善的考核方式(實驗操作+閉卷考試),將分子生物學的內容引入到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教學中,進一步適應目前環境工程微生物技術的要求;本文的創新性在于增加了創新性實驗項目內容,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

篇2

【關鍵詞】生物技術 微生物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014-02

微生物學是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因涉及面廣、實用性強、受益面寬、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和發展迅速等特點,在生命科學領域中越來越受重視,在整個學科設置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對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長沙醫學院生物技術本科專業開設于2010年,是一門新開專業,如何結合醫學院實際情況及生物技術專業特點和科技發展的要求,讓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是目前醫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教學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針對生物技術專業特點,結合筆者的教學經歷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三個方面提出自己的點滴體會,期望能夠對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的教學改革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 明確課程地位、合理修訂教學大綱

1.課程地位

根據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將微生物學作為生物技術的主要專業基礎課。微生物學課程的作用,一是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實現專業培養目標;二是為學生今后從事相關專業工作提供豐富的微生物學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生只有具備了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才能更好地到與之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生產經營、科研和管理工作。

2.教學大綱

在教育改革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專業特點,我們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反思和總結,重新修訂了醫學院“微生物學教學大綱”和“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大綱”。在大綱中明確了本課程的性質、目的和任務,對某些章節內容的學時數進行了一定調整,突出了重點內容,減少講授時數,增加自學、研討時數;對每一章內容都從“掌握、熟悉、一般了解”三個層次進行分解,形成知識結構體系;每章結束后安排15分鐘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總結和討論章節內容,調動和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例如,“原核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中“細菌細胞壁組成結構”等重點內容更為突出,所占課時比例增加;學習“真核微生物”時,讓學生查閱文獻,寫出“酵母菌/霉菌在生產中的應用”的綜述并安排小組討論;在學習“微生物遺傳”內容中補充微生物的基因組結構。在實驗教學大綱中,筆者對實驗順序做了適當的調整,將“培養基的配制”和“消毒滅菌”實驗分別作為第一、第二個實驗;將“土壤中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微生物的形態觀察如“革蘭氏染色”和“微生物菌落的觀察”等實驗進行有機組合,形成連續、系統的綜合大實驗。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實驗教學中還加入了自主設計性實驗,由學生分組進行。教師提供幾個可選主題,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最后通過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操作。大綱中明確規定,實驗考核不及格不能參加理論課考試,實驗技能考核占微生物學總成績的20%。

二 合理選擇教材,注重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更新

目前,國內出版的微生物學教材很多,但真正適合生物技術專業的微生物學教材卻少見。另外,我國教材建設明顯滯后國外,出版周期長。為此,在準備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首先應根據專業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國內外優秀教材,同時要隨時關注和緊跟學科發展動態,及時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系統性和合理性。

1.教材的選擇和調整

教材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是教與學的基本依據,選用具有系統、完整的微生物學學科知識體系和反映當代微生物學領域最新成就的優秀的教材,是確保微生物學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選擇了袁生教授主編的《微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作為教材進行試用。該教材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在結合精品課程建設,汲取、借鑒和參考國內外一些優秀教材的長處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微生物現代分子生物學前沿、微生物多樣性等知識,以及當前熱點問題的介紹,并且在教材編排比例上做了新的嘗試,是一本內容全面、簡明扼要、結構合理,并適用于綜合性大學生物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專業微生物學課程的教材。同時,筆者將周德慶先生編寫的《微生物學教程》、武漢大學沈萍教授編寫的《微生物學》等作為參考教材,這兩部教材內容較新、知識性強,匯集了學科近期研究進展,資料翔實、信息量大。既避免了單純靠一本教材所帶來的局限和不足,拓寬了學生在微生物學領域的視野,又加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此外,還通過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課外學習的參考資料和網站(如《微生物學通報》、生物谷論壇等),讓學生自主地了解微生物學的發展前沿與動態,從而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

2.根據教學需要,優化更新教學內容

微生物學課程由于其內容龐雜、微觀形態學內容較為抽象,在有限課時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學中容易出現主線不清、體系不嚴謹等問題,而且如何在學時相對減少的條件下,處理好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經典內容與現代科技的發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內容間的關系是進行教學內容改革首先遇到的問題。為此,首先,要深入研究和領會教學大綱,仔細鉆研分析教材,理清脈絡,形成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突出重點和難點,與實際應用統一起來,然后再系統地、有側重點地傳授給學生,完成大綱的要求。其次,避免課程間內容交錯重疊。筆者對交叉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優化整合。例如,“微生物的代謝”一章,生物共同的代謝途徑部分為生化課的重點內容,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重點講解微生物特有代謝途徑及其作用和應用意義,如乙醇發酵、乳酸發酵、生物固氮等。又如“微生物遺傳變異與育種”章節,對于在分子生物學課程重點“遺傳物質及基因表達調控”等內容僅作簡要概括或讓學生自學。此外,適當補充微生物學在工業中的應用等相關教學內容,如在每講完一大類微生物時,補充相關微生物工業和產品相關內容,既提高了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的興趣,又注重了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

三 嘗試多種教學方法,選擇正確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反映微生物學課程“聽得懂、理不清、記不住”。因此,繼續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只會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形象生動地將微生物學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過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歸納、對比式教學法

對于知識點零亂、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內容,可以通過歸納與比較其間的異同,使知識點層次清晰、分明,也可減輕學生記憶的難度。如原核微生物與真核微生物的比較;真病毒與朊病毒的比較;G+細菌與G-細菌細胞壁的比較;細菌、酵母菌、霉菌、放線菌菌落特征的比較;消毒與滅菌的比較;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比較等。比如,G+細菌與G-細菌細胞壁的比較可從四個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和說明:細胞壁結構;肽聚糖含量與單體結構;革蘭氏染色反應;磷壁酸、LPS的有無等。歸納和比較法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列表比較,既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又能提高其自學能力。

2.實例教學法

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多引入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或有趣事例。例如,講到“蕈菌”的時候,可以查閱最新文獻向學生們介紹一些常見的食用蘑菇的培養過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開始“病毒”一章的學習時,通過簡單介紹當時SARS流行情況,引出其病原體—冠狀病毒,講到“亞病毒”時引入瘋牛病的例子,激發學生學習病毒的興趣。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對學生起到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3.討論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與當前熱點問題有關,可以提前幾周布置作業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寫成綜述或總結。如講到細菌耐藥性時,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總結和分析當前細菌耐藥性研究的進展,包括耐藥菌種、耐藥機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課時分組派代表發言討論,最后教師總結。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查閱資料、綜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提高了學生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4.多媒體課件的合理利用

微生物的微觀形態特點使得微生物學的教學變得抽象、難以理解,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把在顯微鏡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中,使課堂教學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如細菌、真菌、病毒的顯微世界及鞭毛運動、噬菌體復制、擔孢子形成的過程可以通過色彩豐富、生動形象的動畫展示,再配有優美的音樂和解說,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講課效率。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板書與多媒體的有效結合,避免多媒體畫面富于變化而帶來的講授內容條理不清晰的弊端,在板書清晰的主線框架的前提下正確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

四 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根據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為搞好課程教學而進行的一些改革實踐和探索,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醫學院生物技術專業開設時間不長,微生物學課程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教學改革工作任重道遠,今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同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革、思考、總結和深化,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 教學模式;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9-117-002

微生物學是生物科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是生物科學中理論性、技術性、應用性都很強的基礎學科之一。微生物學的發展,促進了許多重大理論問題的突破,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2],對印證和鞏固微生物學理論知識,以及研究與應用微生物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隨著生物科學的不斷發展,如何進一步通過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掌握實驗方法與實驗技能,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重要的研究課題。對這一問題,許多高校都展開了探索和實踐,如林雁冰[3]等研究構建了一種創新型微生物實驗教學體系,黃族豪[4]等對生物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近年來,我們針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學生,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為高素質創新性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依據。

一、修訂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大綱,整合實驗內容,構建實驗教學模式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程中,由教育部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的一所省州共建、以省為主的本科層次的民族師范院校。新建的地方院校,經費困難,用錢的地方很多,實驗設備短缺而陳舊落后,由于微生物實驗受儀器設備和實驗學時等條件的限制,擬訂的實驗教學大綱開設的實驗項目數偏少,僅有8個實驗(只有1個綜合性實驗,其余都是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實驗內容單一,相當學生學習消極,培養學生的實驗方法和技能單調、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學院的投入增加,實驗室建設有了長足發展,實驗設備儀器得到添置,實驗條件有所改善。為了加強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的實驗素養和創新能力,我們根據微

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我院的實際和多年的教學實踐,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教學理念,夯實學生基礎,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修訂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大綱。新的微生物學課程實驗大綱將原來的實驗內容由8個實驗調整為10個(其中5個驗證性實驗,3個綜合性試驗,2個設計性實驗),實驗學時由原來的24學時增加至48學時(其中2個綜合性實驗與1個設計性實驗,每個實驗時,其余為3個學時,共計48學時)。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微生物學知識的邏輯關系,將上述微生物實驗的內容整合為三個模塊,即基礎性微生物學實驗模塊、綜合性微生物學實驗模塊、創新性微生物學實驗模塊,構建形成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該模式體現了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客觀規律的教學框架,它具有目的明確、內容具體、結構穩定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在實施過程中注意三個模塊的實驗內容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使學生能系統掌握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二、基礎性實驗模塊實驗內容的整合

1.教學目標

通過開設5個實驗,使學生印證和鞏固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掌握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臨時裝片制作技術、微生物形態觀察技術、微生物轉管培養技術、微生物實驗無菌操作技術),環境消毒的方法,體會無菌操作的重要性,牢固樹立無菌概念;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實驗儀器開展實驗的能力,為進一步開展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奠定良好的基礎。

2.主要內容

將微生物在實驗室環境和人體表面分布,微生物的形態識別,細菌特殊構造的觀察,真核微生物與原核微生物的形態和區別,顯微鏡、細胞計數器、測微尺等儀器使用,培養基制備、無菌操作技術、微生物染色觀察技術等知識整合為5個實驗。即:(1)培養基制備、滅菌及環境消毒;(2)實驗室環境、人體表面微生物的檢查及無菌技術;(3)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制片及簡單染色觀察;(4)細菌革蘭氏染色、芽孢、莢膜、鞭毛染色;(5)微生物大小測定、顯微鏡直接計數技術和懸滴觀察。每個實驗3學時。原來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大綱對這部分實驗內容安排了7個實驗(每個實驗3學時),但還不包括細菌芽孢、莢膜、鞭毛染色和微生物大小測定等實驗內容。經過上述整合,不僅豐富了實驗內容,還對學生的實驗技術和操作技能進行多方位的訓練,為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驗順序上,按前一個實驗作為下一個實驗的基礎或準備進行安排,使實驗體系緊湊,邏輯相連。如培養基的制備實驗的結果,就為實驗室環境、人體表面微生物的檢查及無菌技術實驗做好了培養基的準備,節約耗材,提高實驗的效率。

3.教學方法與效果

該模塊的教學方法利用黑板板書和多媒體,教師用邊示范操作邊介紹的方法進行教學。對微生物形態觀察的實驗內容為學生制作示范鏡顯示觀察結果。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觀察各實驗臺學生操作情況,并及時糾正不規范的操作。實驗報告按傳統的格式完成。實驗準備和預備實驗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生以實驗臺為單位輪流安排)。經過該模塊的學習和訓練,學生反映良好,對他們實驗能力的提高幫助很大。

三、綜合性實驗模塊實驗內容整合

1.教學目標

綜合性實驗的教學目標是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將微生物各單項基礎實驗技術整合應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實驗技術,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主要內容

將基礎性實驗模塊的實驗內容有機整合,把微生物的分離、培養、鑒定、生理生化、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的影響等知識整合為3個綜合實驗。即:(1)IMViC試驗;(2)土壤中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及初步鑒定;(3)大型真菌菌種分離、質量鑒定。其中第1個實驗為3學時,剩余的的2個實驗各為時。該部分實驗在強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把實驗內容與生產實際和科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為微生物實驗技術廣泛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3.教學方法與效果

綜合性實驗的教學主要以學生為主,將單項基礎性實驗根據實驗目的進行有機組合,集成微生物實驗方法和技術,形成對微生物研究和應用的綜合技術。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及初步鑒定綜合性實驗,將培養基的配制、滅菌、分離、鑒定、轉管培養、菌種保藏等技術進行整合,形成土壤中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及初步鑒定整套實驗方法和技術。教師在實驗前提前布置實驗題目,交待實驗目的和要求,學生獨立擬定實驗方法和步驟,實驗前由教師檢查實驗方案合理后,學生獨立實施。實驗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方法是否規范,并及時指正。實驗準備以實驗臺為單位,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實驗報告以小論文的格式完成。學生對這種應用性較強的模塊學習積極性較高,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知識掌握程度也牢固。

四、設計性實驗模塊

1.教學目標

該模塊以人才培養與社會對人才需求有機接軌為目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開展設計性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2.主要內容

該模塊是學生進入工作崗位(教學、科研、生產等各領域)從事微生物和相關領域工作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也是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對人才需求實現無縫結合的重要環節。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生活與生產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結合學生特點作為實驗內容,開展具有本院微生物學科特色的設計性實驗。即(1)當地飲用水源水中細菌總數和總大腸菌群的檢測(時);(2)牛乳的巴氏消毒、細菌學檢查、酸乳的制作及質量檢測(3學時)。

3.教學方法與效果

設計性實驗由教師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在實驗前提出實驗題目和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方案,指導教師檢查合理后,學生獨立進行實驗。實驗過程教師觀察學生操作,指導學生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驗準備以實驗臺為單位,仍然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實驗報告以小論文的格式完成。該模塊內容結合社會生活與生產實際,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主動性強,能有效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五、實驗成績考核

實驗成績由學生制訂的實驗方案(30%)、完成的實驗報告(30%)和實驗技能(40%)構成。實驗方案和實驗報告按統一的基本要求作為評分的標準,由指導教師評閱給出成績。技能考核以大型真菌組織分離制作菌種作為技能考核單元,從培養基配制和滅菌、接種環境消毒、組織分離方法、無菌操作等方面綜合檢查學生對微生物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以成功分離無污染的菌種為判定標準,記載考核成績。指導教師對實驗報告評閱在下一個實驗前批改發給學生,并在下一個實驗前對前一個實驗進行小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以利于學生及時改進。

六、小結

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模式從2009年開始在我院生物科學專業2007級兩個班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中摸索,在生物科學專業2008級職業師資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逐步完善,經過對生物科學專業2009級兩個班學生的教學實踐檢驗,得到學生的認可。不管是哪個年級,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結束后,相當部分的學生向指導教師提出申請,要求教師指導他們進行微生物學方向的研究性學習,有些同學在畢業論文選題時選擇微生物學領域的內容。由此微生物學課程教師常常因要求的學生過多而超過學院規定教師指導學生的任務。學生通過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模式的學習訓練,成果顯著,有的發表了研究論文,有的考取碩士研究生。實踐證明,通過以上對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建立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符合我院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特點,使學生認識到了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對微生物學實驗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適應將來工作或進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黔教高發[2012]426號;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微生物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院政發[2011]04號;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院教發{2011}5號。

參考文獻:

[1]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2]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篇4

[關鍵詞] 專升本教育;醫學微生物學;PBL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1(b)-101-02

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專升本教育是在專科教育的基礎上對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再提高的過程,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分析和實踐解決問題能力的臨床、科研人才。[1]由于專升本教育對象有的從事過醫學工作,有的尚未參加工作,但均經過專科培養,若按一般本科教育不僅會出現教學內容的重復,也難與醫學實踐相結合,甚至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對于專升本教育不能按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進行,應以現實需要為目標,真正做到理論服務于實踐。本文根據專升本教學特點,就《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方法作初步探討。

1 針對學生特點,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基礎知識重點突出,體現微生物學特點,醫學微生物學總論是微生物的共性知識,是說明各論每一個微生物的知識點,而各論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總論的理解。如果醫學微生物學總論學得扎實,各論的部分內容完全可以少講或自學。針對微生物學科特點,專升本學生雖然經過專科學習,但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而且由于課時有限,一些知識在專科時沒有涉及到。因此,在理論教學上對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還要給予闡述,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教學,要把握教學重點,加強教學深度,適當補充新知識,以拓展教學廣度。

2 PBL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由于講授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出現易懂、難記、易混淆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2]。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在微生物學各論的講授中,采用了PBL教學法。

2.1 問題的設計

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我們始終堅持以下原則:以臨床實際問題為中心,引入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問題的深度、難度適中,使多數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這樣,確保了PBL教學法的可操作性。如在講授化膿性細菌這一章時,提出如下問題:臨床常見的化膿性感染與哪些細菌感染有關?這些細菌的生物學性狀如何?其致病性與臨床表現的關系如何?怎樣進行病原學鑒別診斷?在腸道感染細菌這一章,提出引起夏季常見病――腹瀉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如何區別導致腹瀉的各種病原微生物?使學生對原先繁雜、無條理性的微生物學性狀內容產生興趣,主動學習相關內容,以便于其解決問題;最后,讓學生思考腹瀉患者如何診斷,治療及預防?進一步引出腸道桿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則。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相關知識[3]。

2.2 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重點講授

針對事先留下的問題,采用“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老師總結”的模式來進行教學。如對各種化膿性細菌,老師最后通過列表比較各種球菌的形態結構特點、培養特性、致病物質、所致疾病等,幫助學生理清條理、化繁為簡、強化記憶。這種模式,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分析、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從中也受到一些啟發,既增長了臨床知識,又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助于教學相長。

3 PBL教學法的效果與評價

3.1 成績比較

我們在2004~2007級專升本科學生中,隨機抽出200名學生,將其理論課考試成績進行比較。其中2004級和2005級共100名采用傳統的微生物學教學法,2006級及2007級共100名采用PBL教學法。成績采用方差分析,用SAS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傳統教學法與PBL教學法學生成績比較

結果表明,PBL教學法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成績呈增高趨勢。

3.2 學生意見反饋

由教研室統一制作學生意見反饋調查表,每學年結束前,由任課教師發給學生,采用無記名的方式,收集學生意見,進行統計。通過對兩屆專升本學生的調查統計,28.2%的學生認為適應傳統教學法,70.7%學生認同PBL教學法。學生普遍反映課堂效果好,知識掌握牢固。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通過這兩年對專升本專業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發現,專升本教育不應也不能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其教學應與普通本科、專科有所不同。要充分認識到專升本教育的特殊性,進而從使用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突出和體現其繼續教育的特點

《醫學微生物學》是醫學生的基礎課之一,在臨床學習和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圍繞微生物學學科特點,采用適合專升本教育的教學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臨床和科研素質成為專升本《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戎華剛.“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28-129.

[2]李婉宜,李明遠,楊遠,等.醫學微生物學引導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91-92.

篇5

關鍵詞:水產微生物學;改革;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30-02

食品、環境、能源已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21世紀的農業已從植物、動物的“二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的“三維”轉變,微生物對資源循環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實現農業微生物產業化,大力發展“白色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目標。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應與我國農業發展方向相一致,重視水體中的微生物是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因此,水產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探索,一直是高校水產養殖專業水產微生物學教學工作者討論的熱門話題。目前,有關微生物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已有報道,本文針對水產養殖專業開設的水產微生物學課程進行了改革探索,主要從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實驗課內容的重建三方面進行了分析,旨在進一步提高水產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合格的水產專業技術人才。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中心。水產微生物學起步晚,發展快,內容覆蓋面大,且廣泛聯系實際。由于該學科發展時間較短,容易出現主線不清、體系不嚴等問題。因此,針對水產養殖專業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認真鉆研教材,突出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深入淺出地對其進行講解。目前,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內容龐雜,在有限的學時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時,教材內容有些滯后,造成學生對學習本門課程興趣不大等問題。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了解學科的最新動向,如何在授課過程中補充一些學科發展的新知識、新動向,如何處理教材的經典內容與現代技術的發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內容間的相互關系,是水產微生物學講授過程中教師需要處理的重點內容。首先要強調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微生物在水產中的應用”是水產微生物學的兩大塊教學內容,“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細胞類的微生物及不同種類微生物的特性等;有關“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包括微生物的營養、代謝(初生代謝和次生代謝)、微生物的遺傳育種等;“微生物在水產中的應用”包括微生物對環境生態、飼料、水產品及魚病的影響等內容,這樣整理以后能使各章節聯系更加緊密,抓住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把微生物在水產中的應用貫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部分中講解,易于學生理解掌握、融會貫通。其次要避免教學內容交錯重疊,《水產微生物學》與多門課程密切相關,如與《生物化學》、《水化學》、《水產動物營養學》及《水產動物疾病學》等課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最后要理論聯系實際,適當補充學科發展新知識。微生物學是一門與生活實踐有密切聯系的應用學科,課堂教學中應盡量把生活、生產中一些與微生物緊密聯系的有趣實例引入到課堂中進行講解,用平時看得見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水生微生態學一章時,可列舉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使用及對水質改善及對水產動物的影響,從而了解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從心理學角度看,面對新的知識時,學生總有畏縮、退讓、回避等心理暗示,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效果的關鍵。水產微生物學教材講授內容是一個微觀世界,是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在教學中,傳統的黑板教學無法做到直觀教學,結果是老師難講、學生難懂、課堂教學過于呆板。而板書結合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態講授過程中,可通過課件及音像制品先將一些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圖和真實圖片展示給學生,同時簡單介紹這些微生物與一些常見水產動物疾病的關系,與水產品腐敗變質的關系,與發酵生物飼料等的蛋白飼料關系,與改善環境的微生態制劑等的關系;然后從形態、結構及組成上講解各種微生物的特點及應用。這樣利用大量的教學課件,將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觀、清晰、準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將逼真的畫面和清晰的、環環相扣的圖表展示給學生,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直觀、簡潔,學生帶著積極、主動、熱情的態度去學習,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節省了時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和教師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是現代教育中學生和教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學生學會學習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包括如何閱讀、預習、聽課、做筆記、總結、復習、應用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目的。如在閱讀時,我們根據教材內容,列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或查閱相關資料,避免無明確目的地盲目讀書,而查閱資料可貫穿預習、學習、復習各個階段;應用是對知識掌握的最高境界,相關章節學習結束后,安排學生進行小論文撰寫或論述相關問題,以鞏固學習內容和靈活應用知識。總之,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掌握知識結果更為重要,更具有長效性。教師要把這一任務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三、實驗課內容的重建

實驗課是水產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實驗課教學內容設計應體現實驗的連貫性、整體性、邏輯性和綜合性,從而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融會貫通,提高實驗課所掌握的技能的實際應用性。根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水產養殖行業對水產技術人才的需求狀況,分析學生在今后實際工作崗位上應具有的相關技能,將《水產微生物》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為2個教學模塊,即基礎實驗部分和綜合實驗部分。基礎實驗為綜合實驗做鋪墊,其內容包括微生物檢驗操作技術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如:無菌操作技術,培養基配制,滅菌消毒等技術,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和保藏技術,常用微生物的鑒定技術等。在基礎實驗中強調操作的連貫性,充分考慮前后操作內容的銜接性。在準備工作,培養學生必需的無菌操作概念,培養基的制作,并對相關物品進行消毒及滅菌;接著是微生物的分離、培養、純化及保藏;獲得了相應的菌株后再進行一系列的觀察和初步鑒定,包括染色技術、形態的觀察、大小和數量的測定、相關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測定等。整個授課順序內容連續且完整,達到了培養學生對微生物操作的整體認識,為進一步開展綜合實驗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礎。綜合實驗是在學生掌握了基本實驗技能后開展。考慮到學時數的限制,綜合實驗可放在后面開始的“動物營養與飼料”、“水環境監測”等綜合實驗課程中開展,開設內容為“微生態飼料添加的制備”、“微生態制劑的制備”,學生在掌握微生物培養等的基本操作后,運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制備出微生態飼料添加或水質改良用微生態制劑,然后將做準備出的產品運用于養殖過程中再進行下面的其他綜合實驗,從而體現了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水產微生物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總之,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的不斷關注,微生物知識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就對水產微生物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水產微生物學教育應承擔起水產養殖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只有積極深化水產微生物學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教學方法的革新,才能培養出實用型、創新型、吃苦耐勞型的專業技術人才,為我國水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樹青,江曉路,牟海津.促進微生物實驗技術創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04,31(5):127-129.

[2]于海,徐鑫,汪志君.微生物學課程改革[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7,(2):46-47.

[3]李新社,陸步詩,王放銀.微生物學課程改革初探[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2):211-213.

[4]譚鳳霞,彭本英,羅靜波.水產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8):270-272.

[5]謝潔,左偉東,潘國慶.淺談高等學校微生物學課程改革策略[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5):164-167.

[6]侯竹美,王繼芳,王鳳舞.水產病原微生物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科技信息,2007,(31):52.

[7]周德慶.水產微生物學[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 實驗教學 教學改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11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01-0124-01

醫學微生物學是醫學類較為重要的基礎性學科,所進行的主要教學研究內容是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學特征、免疫機制、致病機制、微生物的檢查方法、微生物類疾病的防治、診斷及治療等方法。在醫學及生物科學等學科的高速發展推動之下,醫學領域內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轉變與優化,知識獲取的便捷性和多樣性給基礎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著較高的要求,就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而言,進行適當的改革探索與踐行已顯得非常必要。

1 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在傳統的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實踐中,試驗教學多附加于理論教學之后,即在某章節理論知識的講解完成后安排相應的實驗課教學,指導教師和實驗室相關技術人員在落實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之后,學生依據試驗指導書上的步驟及方法進行實驗操作,主要是就所學理論知識實施驗證。該種試驗教學模式缺乏足夠的連貫性及系統性,需要教師做大量的試實驗前的準備工作,而學生真正參與動手的機會相對較少,這使得學生多處于被動的地位,影響到學生學習熱情及創新型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可就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模式及內容等實施適當的改革,對傳統的邊理論邊實驗的教學模式進行突破,對課時內容進行歸并劃分,在理論課的教學活動結束后集中安排實驗教學,讓實驗教學在理論教學的引導之下依據自身的發展演變規律系統性的進行,使得實驗教學不再受到理論教學的課時進度的影響及限制,將實驗教學作為相對獨立的實驗技能教學。

綜合專業特點及教學要求,將素質教育及能力的培養作為立足點,實現實驗教學不同層次的定位,例如麻醉學專業中可將實驗教學劃分為驗證性的基礎實驗、綜合實驗、探索及設計實驗、開放性實驗等,其中驗證性實驗包括顯微鏡使用、微生物分離培養鑒定、染色體著色、細菌生化反應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學理論及技能;探索及設計類實驗要重視學生的創新及探索能力的培養,開放性實驗重視試驗內容的選型、樣本的采集及實驗規程的制定等。

2 實驗教學的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實踐

以往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多是由教師先進行實驗原理的講解,然后進行示范性操作,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因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該種教學手段并不理想。教師可在實驗教學環節中適當添加實驗理論課,在實驗課進行之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等,就現代化的微生物學的相關實驗技術的發展現狀、實驗常規儀器、常用的實驗手段、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原理等進行介紹;就某些受到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開設的實驗操作及前沿性實驗技能可進行動態展示,在激發學生實驗動手興趣的同時,可讓學生就醫學微生物學的實驗有較為系統完整的認知。

實驗指導教師可進行現代化的試驗教學手段和傳統的實驗教學手段的有效結合,在實驗教學中采用講、看、示范操作、學生獨立操作、總結的教學手段,其中講解環節中要求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各種多媒體設備等,就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及實驗技術要點等進行講解反分析,看是要求學生就教師利用教學網站所進行的演示操作進行深入細致的觀看;該實驗教學手段中使用到的課件圖片要清晰、動畫設計要生動形象、選定的微生物的形態盡可能的典型、操作示范要規范清楚等,可使學生就所進行的試驗操作有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及掌握,以提升實驗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重點的進行實驗教學相關圖片、視頻、動畫等的制作收集。

3 實驗教學的評價方式的改革與實踐

科學完善的實驗考核體系對于推動實驗教學效果及質量的提升,踐行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實現創新性實驗教學的保障。傳統的實驗教學考核方式多以實驗報告作為考核依據,也就是實驗指導教師依據學生呈交的實驗報告給出評分,該種考核方式多流于形式,部分學生甚至為應付考核而抄襲他人的實驗報告,同時該種試驗教學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及實際水平。對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考核評價方式所進行的改革重點體現為,選用綜合性的實驗成績評定方式,并就實驗成績在學科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進行重點設立,例如綜合麻醉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及實驗比例,將實驗成績設定為學科總成績的40%。同時就實驗教學的考核內容進行明確細化,主要包括動手操作、創新設計、實驗觀察、綜合分析等實驗技能,實驗報告編寫,實驗過程中的提問,實驗過程中的態度、日常考勤及值日等。例如開放性的衛生病菌的檢驗中,就實驗樣本的采集處理、實驗用培養基的制備、細菌總數的檢測、各類菌群檢測(大腸菌、霉菌、酵母菌、致病菌)、微生物形態觀察、實驗數據統計分析等進行全面綜合性的評定考察。綜合性的試驗教學評價方式,可就每位學生真實的水平及能力進行全面細致客觀的評定,這有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踐行真正的醫學微生物學實驗精神。

4 總結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要立足于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方式的優化及教學評定方式的創新,從實驗教學、實驗指導教師及學生等多種因素中實現實驗教學改革的深化。

參考文獻

[1] 王寧,姜鳳良.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方法初探[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12)

[2] 王志強.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常見問題探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01)

篇7

【論文摘要】:《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本人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緒論部分的教學,(2)加大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傳授,(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加強實驗教學。做到以上幾點,將極大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水平,培養出該領域的優秀人才。

微生物技術是現代高技術之一,對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以低耗高效、副產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決生態和環境問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現代技術的交叉滲透過程中,將微生物技術的基本原理應用到環境工程中,為微生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在解決目前人類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廢物處理等環境問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顯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國內許多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開設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并將課程的重點放在了介紹微生物的生態與微生物在解決環境問題的應用上。但同時《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在內容與研究方法上和環境工程的其它課程又有較大的差別,所以該課程的教學有它的獨特性。

我校水資源與環境學院自開始招環境工程本科生以來,一直把《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目前,我有幸成為這門課程的主講老師。如何對待該課程的教學? 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微生物學教學緊跟學科發展步伐,使學生在系統學習和掌握微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防治環境污染、改善與提高環境質量的微生物學原理、技術和方法? 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工作,感受頗多,特將我對講授這門課的一些體會總結如下,請批評指正。

1 加強緒論部分的教學

有些人認為緒論沒有什么具體內容,在教學上可有可無,有些老師往往是讓學生們自學緒論部分。但實際上緒論是一門課程的序曲,又是一門課程的縮影和向導。在緒論的講授中,授課教師應該介紹微生物的發現及其與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微生物對于我們人類和環境的重要性;介紹微生物學的奠基、發展歷史、現狀及發展方向,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學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是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介紹顯微鏡的發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發現者弗萊明等為微生物學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迪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1];介紹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當前的研究熱點和難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多聯系生活和實踐,努力使抽象深奧的內容變得具體簡單。例如,在講授微生物發酵時,聯系酸奶的制作,告訴學生各廠家生產的酸奶呈現不同的風味就是因為不同廠家選用的菌種不同,因而發酵產物不同所致,使學生深刻了解了發酵的不同類型。

2 更新教學內容,加大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傳授

環境微生物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隨著生物學、微生物學及環境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呈現出新的內容。特別是日新月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滲透到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各個領域,尤其是與微生物學關系密切,這更加促進了微生物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為了緊跟時代和學科發展的步伐,培養高質量人才,教師需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跟蹤學科前沿發展變化的動態,將新的知識和新技術及時增加到教學中來,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學科前沿性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為他們將來深入開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可以講解有關DNA重組技術、基因擴增技術、DNA測序技術等高新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2,3],為學生將來開展創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同時還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知識,例如ADIS的傳播及預防,SARS、禽流感的爆發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紹給學生,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另外,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引入教學中,也可以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激發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研動機,幫助學生認識發現真理的過程,培養其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和勇氣。

3 改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一種內驅力,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只有在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想象力和參與能力的情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力。環境微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其教學內容是一些微觀的、抽象的、闡述性的內容,并且涉及到遺傳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諸多前沿學科,具有較強的廣度與深度。如果不能及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這些繁雜的內容就會使學生感到味如嚼蠟,毫無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最終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佳。如果激發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就會增加學生課后查找、閱讀參考資料的主動性,這對學生后續內容的學習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

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之前,主要學習了數學、物理和基礎化學等課程,專業課程學習尚未展開,所以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習微生物目的缺乏認識,在他們思想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決環境問題必須用物理化學的方法。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將工程實踐中一些有影響的或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的實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城市垃圾資源化系統等內容引入課堂,讓學生明白微生物在處理環境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還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前幾個章節主要講述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及生化過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種類多且形態多變的特點,而且由于微生物形體小,無法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觀的印象,學生普遍感到“看不見,摸不著”。針對這種情況,應當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圖片或三維動畫形式,描述其形態與生長發育過程,這樣既方便講解又生動活潑,利于學生理解,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實驗室開放時間,自己去觀察體會,并通過查資料,關注學科進展,采取互動形式,增加學生從課外獲得相關知識的能力。

4 加強實驗教學

微生物學是來源于實驗的科學,所以我們應著重加強實驗教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是一門原理性、概念性、實踐性、操作性難度較大的課程。比如顯微鏡技術、制片和染色技術、培養基的制備技術、無菌操作技術、純種分離培養技術、菌種保藏技術、大氣及水中微生物監測技術等。這些都需要特殊的設備和獨立的訓練,如果沒有足夠的課時及儀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術是很困難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課前期準備工作是一項比較復雜、精細和繁瑣的工作,工作量大,連續性強,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實驗的失敗。在做實驗準備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細致才能保證實驗課的順利進行,這就對實驗室老師的素質和教學態度提出嚴峻的考驗。

還有,實驗操作過程是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最好的過程。實驗中,我們應該采取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大膽探索,教師積極引導、注重啟發的實驗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做“細菌革蘭氏染色”實驗時,我們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完成3個不同類別典型細菌的正確鑒別染色片,從挑取菌種、涂片、固定、染色、調試顯微鏡,直到觀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態,鑒別出正確的菌種為止,整個過程完全由學生自己操作,而且實驗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認真仔細,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確結果[4]。實驗中,學生對涂片后固定細菌時的溫度高低、洗片環節、酒精脫色的時間等精心分析,反復實驗摸索,并在教師的啟發下,找出問題癥結,直到得出滿意的結果為止。實驗過程中,我們還應對學生操作時的習慣性問題和錯誤作重點提示和講解,并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及時指導糾正動作,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實驗課的講授過程中,我們還應盡可能地開一些綜合性地實驗。綜合實驗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教學過程,其特點是學生獨立自主進行實驗的設計、組織、實施和管理。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多,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少是過去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對實驗過程印象不深,理論掌握不牢,動手能力不強,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我們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實驗課題,如水、室內空氣、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種類、數量、分布等應用于實驗教學,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由指導老師指導和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方案,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激發了學習興趣,鞏固了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微生物學博大精深,微生物在處理環境問題時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之一,《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的微生物教學進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具備較高的微生物學綜合素質,相信通過對教學經驗的不斷總結和改革,通過主講老師地不斷學習提高,最終能夠使《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工作適應時展要求,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環境科學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張洪勛,王曉誼,齊鴻雁.微生物生態學研究方法進展[J].生態學報,2003,23(5): 988-993.

篇8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探討

嚴格來說,食品微生物學是屬于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涉及到很多學科、很廣范圍的的課程。食品微生物學主要是對和食品有關的微生物進行研究,目的是為了研究些食品和這些微生物之間的聯系,從而開發出有益的微生物,并將其利用到相關的食品生產、制作和保存上,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好、更多的食品;同時也對危害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的微生物進行研究,研究相關的檢測技術并將之運用于食品安全監測和監控上,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防止人們食用之后發生食品中毒事故。食品微生物學作為高等院校食品科學的一個重要課程,它是培養食品安全專業人才的必修課。而如何讓學生在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學會生物學理論知識,掌握食品安全檢測、安全控制、以及產品的研究開發等專業技能,從而適應市場對于食品安全人才的需要,則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課題。因此,做好食品微生物課程的教學工作,促進教學改革,對于培養高素質的食品安全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結合近幾年來的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經驗,并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了改進和探索,以期望可以提高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1調整教學計劃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應用性實用性比較強的課程,要培養高素質實用性的食品安全人才,就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調整食品微生物學課程計劃,合理安排好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的分配。而根據一些相關的課程安排情況,我們建議將理論課和實驗課的課時分配由原來的7:3調整到6:4,或者5:5。通過適當增加實驗課的課時,讓學生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從而加強他們對食品微生物學實用技能的掌握,提高他們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2選擇合適教材

教學離不教材,教材是教學工作最基本的一個工具,因此,選擇的教材合不合適,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選擇一個合適的教材,則是一個成功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例如,筆者在這里就選擇了浙江大學編寫的《食品微生物學》,這套教材的結構比較完善,知識的總結和歸納也比較合理,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為學生提供比較豐富比、較全面的食品微生物知識,讓學生以較短的時間獲得較大的知識收益。

3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實施的手段和過程,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們分別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兩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3.1教學方法

科學的教學方法就如同科學的學習方法一樣重要,這是所有的教師都認可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采取的是“授之以魚”的方式,主要強調教師的知識傳授作用,而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為了適應教育改革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必須要改變這種單方面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還原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根據食品微生物學的實踐性特點,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采取情景教學來提高學生對食品微生物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最終學會應用。例如在進行大腸桿菌的講解時,直接向學生講解:大腸桿菌的長度是1納米到2納米。這樣的感覺就很死板,很沒意思。筆者在這里是這樣說明的“1500個大腸桿菌首尾相連的長度差不多就等于一顆芝麻的長度”,通過引用了芝麻來進行對比,就顯得生動很多了。另外,合理利用課堂討論教學,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充分活躍了他們的課堂思維,培養他們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就微生物和食品釀造進行專題討論,讓學生講解自己喜歡的釀造食品和比較感興趣的釀造工藝,并分析釀造食品的制作和微生物之間具有什么聯系等,最后教師再適當進行總結。通過課堂討論,大大活躍了課堂教學學習的氛圍,并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

考慮到食品微生物學的理論概念比較豐富繁多,其研究對象的范圍也比較廣,因此采用比較法來進行教學往往可以起到很好效果。例如真核、原核微生物的比較,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的比較,不同微生物之間的營養類型的比較等,這些比較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3.2教學手段。現代信息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學工作提供了許多的教學手段支持,因此,應該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來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些比較清晰的微生物圖片,播放一些比較形象生動的動畫,從而為學生展示一個微觀下的奇妙世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將各個知識點連接起來,從而加強理論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使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照搬教材內容,文字要盡量精簡,同時還要注意在講解過程中要注重和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不要只顧對著幻燈變照本宣科。

結語:隨著食品科學和食品工業的不斷發展,微生物在食品的制造、保存、檢測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加強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工作,促進教學改革,從而培養出具備高素質的實用型食品安全人才,既是食品專業學生的發展需要,也是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馮建英.微生物學課程緒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10(07).

篇9

關鍵詞: 微生物學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教學改革

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生物學基礎學科,它包含了細菌學、病毒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類學、生態學等豐富多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教學內容涉及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的描述與講解及復雜細致的實驗操作技術。傳統微生物課堂教學模式以黑板式講授為單一模式,課本圖片資料較少,并且大多數圖片為黑白圖片,且圖片模糊,質量較差,造成教學效率低、效果差。雖然教師有時利用掛圖和幻燈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直觀性,但教師操作不方便,并且使用一段時間后,幻燈片變模糊,影響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應用于微生物的課堂教學,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上述弊病,且已應用到我們的微生物教學中,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1],[2]。然而,目前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過多濫用、缺乏與學生的有效交流。這樣的授課方式沒有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有時還降低了教學效果。當前,如何正確處理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即實現真正意義上現代教育技術與微生物教學的整合,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的需要,是探索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新思路、新方法的關鍵。筆者在此分析當前多媒體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如何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適時地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微生物的課堂教學中。

一、微生物學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微生物學教學,多數以課本為基礎,靠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來進行講解。但是,微生物是形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情況下肉眼看不到的低等生物,所以,導致傳統的微生物教學存在不少問題。

教師講解抽象,重點難點難以突出;學生難以理解,學習興趣不高、效果不佳。例如在講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態結構時,由于微生物形態微小,肉眼看不到,學生對其沒有一個整體形態方面的觀念,常會感到抽象、復雜、難以理解。教師在上課時,所能利用的教具也只有黑板和課本。教師板書畫圖受到時間、繪圖水平等許多因素的限制;課本上的圖片也存在圖像模糊、無立體感和動態感等缺陷。這對于學生掌握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態結構、運動特征和繁殖方式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由于板書畫圖需要時間較長,教師往往只能在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總結重點難點,而學生因聽課時間長,大腦相當疲憊,對教師總結的內容不能很好吸收,勢必造成學生重點難點不清楚,學習效率低,教師的教學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有時也利用幻燈片、掛圖等媒體輔助教學。但是,它們操作起來較麻煩,既浪費時間,又缺乏真實感,且時間久了,圖像變得模糊。這些輔助教學的上述特點,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倦情趣,學習興趣不搞,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傳統教學方法需要時間長,而且現在各高校大多數課程課時進行壓縮,微生物學內容多,板書畫圖消耗時間長,所以,很明顯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二、多媒體課件應用于微生物學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技術集圖、文、像于一體,形式多樣,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3]。我們可以把多媒體的優點應用到微生物的教學中去。以微生物形態結構為例,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設備、顯微鏡等設備,掃描到微生物的真實照片,把它們放入我們所制作的教學課件中,這樣就可以真實、生動直觀地展現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給學生強烈的感官效果,使學生對微生物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以便于增強記憶。再如,在細菌的遺傳變異這一章中,基因轉移和重組的方式,采用多媒體動畫畫面,使原來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變為生動直觀的畫面,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能夠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這些優點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是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過程的精彩體現。

2.豐富和優化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

微生物學內容繁多,教師在傳統教學中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板書和畫圖,使得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師的課堂教學僅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很少涉及本學科發展前沿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介紹。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教師從繁重的板書畫圖中解脫出來。教師可以查閱較多本學科相關知識,舉更多的例子,深入淺出,突出教學重點,講透教學難點,合理設置教學問題并進行總結歸納,使教學效率極大提高,教學信息容量大大增加;教師還可以適當引入微生物學發展的最新展示,如微生物制藥、微生物發酵和微生物疫苗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質量既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又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在微生物多媒體教學中,通過教師生動地講解加上圖像、動畫等合理的運用,增強了教學感染力和教學內容的內在魅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教師在講微生物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時,就可通過播放大量環境污染和環境污染處理廠的真實圖片,介紹環境污染以及微生物在污染處理中的作用。盡管微生物在污染物處理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如篩選的對污染物進行降解和轉化的菌株容易變異,失去對污染物處理的能力怎么辦;污水處理后,大量的微生物隨處理好的水進入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有無影響?這樣可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留給學生去深入鉆研的余地。

三、多媒體課件應用微生物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多媒體教學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微生物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完善。

1.多媒體教學應處理好教師、學生與多媒體課件三者之間的關系。

課堂教學始終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在合理使用多媒體同時,教師要吸引學生,引導、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微生物多媒體課件僅是教學輔助軟件,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替代微生物課堂的教學活動,而只能作為微生物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補充和手段。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是靈活多變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很難預計的,但多媒體微生物課件是教師據教學內容預先設計好的軟件,不可能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千變萬化。所以,在微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是起主導作用,多媒體只是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互動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師要避免過分依賴課件,忽視與學生的交流,否則,教師就會淪為電腦的操作者和解說員[4]。

2.課件制作應言簡意賅,突出重點。

目前,微生物課件制作最常用的軟件是PowerPoint,再輔以必要的圖片和動畫。制作幻燈片應做到內容簡潔明了,突出重點,不過多地堆積文字材料。過多的文字,易使學生無法處理好聽課與記筆記的關系,更談不上思考問題,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幻燈片色彩不能太復雜,動畫、聲響、切換等不能太頻繁,以免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3.微生物多媒體課件應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微生物多媒體教學極易出現的問題是:教師講解速度、放映速度較快,內容較多,學生和教師都處于思想緊張狀態,缺乏師生交流,學生沒有時間和空間思考理解,最終導致學生重點把握不住,難點理解不透。我認為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汲取傳統教學的優點。傳統教學的最大優點就是教師利用黑板板書和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與學生相呼應。我們在微生物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將一些重點、難點,配合黑板書寫,并與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與教師一起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已達到更好的效果。

4.在微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的時機。

我們在微生物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應掌握適當的時機。在微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掌握適當的時機,使用精心編制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激活課本內容,讓靜止變為運動,讓抽象變為具體,讓微觀世界變為宏觀世界,可以將外部資源引入課堂,把課本以及課堂的概念大而化之,變為無限,例如模擬實驗操作、模擬微生物運動、微生物形態結構等。在這樣的課件引導下,學生可以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且還會有廣泛學習、探索發現規律、認識本質的興趣,提高學習認知的能力和思考創新的能力。

我們微生物學課程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仍處在探索階段,還需要不斷地更新、完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總結,創造出新的教學模式,并合理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出更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在微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紅妹.微生物學多媒體教學的實踐和思考[J].文教資料,2006,(22):82-83.

[2]姜艷玲.運用多媒體課件優化課堂教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4,(4):20-21.

篇10

【關鍵詞】林業微生物學 理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76-02

林業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著重研究微生物與土壤環境、森林病害及森林培育關系的一門科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為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在課堂理論教學方面進行思考,形成以下幾點想法。

一、將微生物知識生動化、趣味化和可視化,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生物學知識點多,聽起來枯燥乏味,且不易記憶。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努力將枯燥乏味的微生物知識生動化、趣味化和可視化,使學生在復雜中有律可尋、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中獲得樂趣。如:在講緒論部分時,教師應像講故事般地把微生物研究對象、特點、發展簡史及其應用娓娓道來,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新學科的大門,使他們對本學科產生較大的興趣;再如,在講病毒時,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講解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及其繁殖特點,并播放相關視頻詳細介紹噬菌體在發酵工業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二、老師走“下臺”,學生走“上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老師應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將老師的“喂飯吃”轉變為學生自己“找食吃”,改變過去“學生圍著教師轉”的被動局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講”,重點突出,畫龍點睛,重點講解關鍵基礎知識,課后教師通過布置任務,讓他們統籌安排學習時間,根據學習要求圍繞一些小知識點主動搜集資料進行自學并進行歸納、凝練和總結,然后走上臺來給同學們講解,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對一些重點知識點,可在學生講解完后,再召開小組討論會,老師跟學生一起相互提問、共同交流。這樣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因此,教師要敢于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三、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林業微生物是一門內容枯燥、復雜并且難以理解的學科,初學者往往都難學難懂難記。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可加深學生對微生物知識的記憶。如:為了說明大部分陸生植物都能被菌根真菌侵染,可讓同學們從校園中采集各種林木的根系,染色后在顯微鏡下鏡檢,觀察菌根真菌的菌絲、叢枝、泡囊等結構;為了說明楊樹潰瘍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可讓學生采集發病楊樹的病斑,從中分離病原微生物,然后再將分離的病菌接種于健康楊樹,觀察楊樹的發病狀況。此外,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可引導學生將微生物理論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實際、科學上的最新成就實際、前人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際、學生的思想實際等相聯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認識所學課程的重大價值,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興趣昂然地去學習微生物學。

四、將學科前沿知識貫穿于林業微生物教學過程

博士研究生是工作在科研一線的研究者,經過多年的研究訓練,他們掌握著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方法與進展。據此,在林業微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邀請了與林業微生物相關的博士研究生深入課堂,給同學們做專題報告。博士研究生們就“菌根與植物抗逆性的關系”、“食源性致病菌特性與檢測”和“根瘤菌在逆境生態修復中的作用”等專題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向同學們講解了微生物學的最新研究方法與成果,并就各自的研究內容與同學們進行了深入交流。專題報告結束后,同學們“現學現用”,自行分組,各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收集不同微生物的特點、研究方法及其應用等方面的文獻和資料,進行演講比賽,比賽中再邀請博士研究生擔任評委,就同學們PPT制作、資料查詢、文獻總結等方面進行點評和評比,并對表現優異的小組予以適當的獎勵。通過開展“邀請博士研究生進課堂,學生“當家作主””專題活動,一方面讓同學們掌握了一些微生物學領域的研究前沿,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如何收集資料并進行總結、凝練和展示,另一方面讓博士研究生的“光環”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本科生對微生物學的學習熱情,為切實提高教學效果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總之,林業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對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今后還應進一步強化理論與實驗并重,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和個性發展,完善知識背景和提升創新能力,注重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延茂,胡江春,汪思龍,王書錦. 森林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與應用[J]. 應用生態學報,2004,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