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影產業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影產業的特點

篇1

[關鍵詞] 供應鏈;供應鏈金融;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9—0100—03

一、供應鏈金融的產生與概念

(一)供應鏈金融的產生

供應鏈金融伴隨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而產生,作為企業優化管理方式的供應鏈管理在謀求企業內部整合,控制成本,提高競爭優勢后,逐步將目光放在企業上下游采購和銷售等與外部的聯系上,企業經營伴隨著物品、資金的流動,企業之間必然發生存貨、賒銷、預付款、訂單等貿易行為,在金融機構的推動下,供應鏈成員企業積極參與供應鏈融資問題的解決,以節約成本,提高競爭力,實現多方共贏。從1998年起,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實施了抵押、擔保制度,純粹的信用貸款已很少,而商業銀行信貸又以擔保和抵押信貸為主,能否提供有效的物品抵押擔保是企業得到信貸融資的關鍵。同時商業銀行存在的信貸配給使得只有個別企業能夠得到信貸支持。供應鏈金融正是在解決抵押、擔保的問題上,利用供應鏈中的結構性資產,實現企業信貸融資的金融創新。

國內最早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是20世紀初上海銀行開展的存貨質押業務。改革開放后,相關業務逐步恢復,而國內對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始于對產業集群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作為供應鏈金融實踐和理論研究領先者的平安銀行首先于21世紀初開展了產業集群供應鏈金融研究,在珠三角地區產業集群帶,選擇能源產業鏈作為供應鏈金融融資探索的突破口,為其供應鏈節點企業提供票據貼現等金融服務,解決了集群企業融資問題,發展自身業務,進而把發展能源供應鏈金融的融資經驗擴展到汽車、鋼材、有色金屬、糧食等產業領域。后來為了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實踐和風險控制,逐步側重對單一供應鏈上企業融資需求的分析,形成了自償性貿易融資模式。

(二)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供應鏈金融作為新興的融資方式,其理論及模式還處在不斷完善中,如胡躍飛(2009)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人們為了適應供應鏈生產組織體系的資金需要而開展的資金與相關服務定價與市場交易活動,對供應鏈金融的概念進行了更加廣泛的闡釋。徐學峰(2010)認為供應鏈金融應當界定為整個供應鏈范疇之內,將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系和行業特點設定融資方案,將資金有效注入到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融資方案。

首先,雖然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大都由商業銀行的實踐推進完成,商業銀行作為資金供給方在供應鏈金融主體中占據主要席位,但也應看到供應鏈金融主體不僅僅是商業銀行,一些財務、擔保、小額貸款公司、物流公司等機構正逐步進入其中,從整個金融市場來看,供應鏈金融的主體應當界定為金融機構;其次,供應鏈金融的外延不應太大,供應鏈金融的產生是基于對貿易融資的探索,所以在概念的界定上應當體現出兩者的不同。

綜上所述,供應鏈金融就是金融機構或物流企業通過對特定供應鏈進行分析,對這個鏈條上的相關節點企業提供系統性金融與資金服務的活動。

二、產業集群的概念與特點

產業集群是一個研究較為成熟的經濟領域。早在100年前,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就提出了產業區的概念。隨著對集群現象研究的深入,產業集群的概念由邁克爾·波特提出,他認為產業的發展往往是在國內幾個領域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國內外有很多對產業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鑒王緝慈(2001)對產業集群的定義,即同處在一個產業領域,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由于具有共生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的企業群體。這些公司的相互聯系和關聯主要體現在供應鏈上產生的貿易關系。

(一)產業集群的特點

1區域性

產業集群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它是基于一定目的的企業和機構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定企業區域或地理上的集聚現象。形成這種集聚的原因包括成本最小、勞動力充裕、資本、信息服務等經濟因素和一些社會因素。許多企業集聚在一起,構成了各條供應鏈企業,可以實現勞動力和信息的便利流動,從而為企業的生產和技術革新創造了條件,同時產業集群中還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如地緣能夠維持企業間的貿易穩定。產業集群也被稱為塊狀經濟區,正是源于其區域特征。

2網絡性

產業集群內部各經濟體基于不同分工形成了特定的角色,處于生產經營的不同供應鏈上,各條供應鏈節點企業的客戶和供應商的關系使了供應鏈之間的穩定的契約合作關系,構成集群內企業的相互聯系的空間網狀結構。長期的合作關系使企業間的供應鏈與單一企業的供應鏈模式具有相似性,在集群發展過程中,集群內部的資金、貿易和信息技術的交互,形成網絡化的供應鏈,有利地推動了整個集群的發展。

3共生性

產業集群中企業不僅具有地理上的聯系,同時在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聯系。集群中的企業基于供應鏈的延伸發展而來,集群內企業目標一致,形成了穩固的經濟關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區的經濟實力。集群中的企業一般具有同一產業類別,即所屬行業具有一致或相近性。他們共同組織在一起與群外企業產生聯系,正是基于內部企業的頻繁貿易和非正式的聯系使得集群能夠生存發展。

三、供應鏈金融與產業集群的聯系

產業集群中的眾多中小企業形成各供應鏈,供應鏈企業間必然產生貿易、資金往來,這就為供應鏈金融服務與產業集群提供了客觀的環境,實際上,由于產業集群的特點與供應鏈金融的實施環境較為契合,使兩者聯系緊密。

篇2

20世紀80年代英國學者西蒙最早提出戰略成本的概念,其研究方向主要是成本管理系統如何為新興的企業戰略管理服務,其目的是為企業的發展戰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主要是對成本管理視野和方法的拓寬,如成本動因分析、戰略定位分析、價值鏈分析等。美國管理會計學者波特提出了戰略觀點,《戰略成本管理》一書的作者桑克使戰略管理更加具體化。戰略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來提高成本管理的戰略地位和降低成本,其本質是運用“成本優勢”取代單純的“成本降低”。戰略成本的管理主要運用戰略管理的思想,以戰略的角度和時空觀來對成本形成與控制進行管理。戰略成本管理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和戰略管理的理論方法相適應,其提出是基于戰略管理的需要,其主要管理方式就是針對企業進行成本信息的分析與利用,并貫穿于整個管理過程。戰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是單純的降低成本去進行市場的競爭,而是在戰略管理的過程中提供每一關鍵步驟的戰略性成本信息,將信息的分析應用于管理決策,有利于形成競爭優勢和有助于戰略管理目標的實現,并且有助于企業想形成良好的成本管理機制,加強市場的控制。石油企業是傳統型資源采掘企業,在同樣的油價和相同的生產規模下,降低成本成為了企業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徑。石油行業國際上競爭十分激烈,我國的石油企業處于開采的中后期,加強成本戰略管理有助于將企業的發展納入市場經濟競爭的大潮中,有助于推動產業戰略的發展,有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規劃,因此加強石油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恰逢其時。

二、石油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分析

與傳統制造業相比,在生產經營方面石油企業有其獨有的特點,比如其發展成本多少就主要取決于當今石油資源量、技術水平等因素,并且其成本還會隨著開采難度增大、油氣資源匱乏而逐漸增高,從而對石油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構成一定的挑戰,為對當前我國石油企業成本管理工作開展進一步的研究,首先我們就必須對石油企業生產經營特點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我國石油企業生產經營特點總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生產對象為深埋于地下的油氣資源,從而造成了油氣生產周期長、勘探、開采成本高;其次,在油氣開采后期,隨著開采難度的增加,開采成本也逐漸提升,對石油企業成本管理控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難度。但從科技發展角度來看,科技的創新帶動了油氣開采效率的提升,使其開采難度大大降低,這就使成本的有效控制得以實現;最后,油氣開采對技術創新的需求較大,且開采場地多在野外作業。為此,企業需要在技術研發、場地處理等方面投入較大的成本支出。

三、石油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原則

(一)系統性。戰略成本的管理包含多個部分,主要有業績評價、實施戰略成本控制、編制戰略成本計劃、成本預測與決策的展開、成本信息的收集、目標的確定等多個方面,它們相互聯系、互相作用、最終組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戰略管理成本的系統性。因此,戰略成本管理要想做好就要將其各個組成部分當作一個系統,協調各組成部分,將總體戰略當成最終目標,實現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完善。

(二)戰略性。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不是一個短期的管理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動態的管理過程,它不是只針對管理成本的高低,而是將企業系統的協同當作成本管理的主要方式,以系統的完善來創造持續降低的企業成本,將競爭優勢發揮到最大。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工作主要為戰略管理服務,它是一個長期的、循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來關注成本的變化,加強企業競爭中的地位,將成本持續降低。

(三)競爭性。戰略成本管理作為戰略管理系統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標就是通過系統自身的有效運行來幫助企業管理層制定正確的、有競爭力的戰略方案,將企業的發展推向更高的水平,在市場中形成更大的優勢。市場是一個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只有產品有優勢、成本有優勢、服務有優勢就會吸引大量的關注,因此戰略成本管理是否達到實際目的、是否有利于公司發展,是否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成為了戰略成本管理是否完善的指標。

(四)激勵性。戰略成本管理是一種人工管理系統,需要人的積極參與,如果缺乏激勵性則不能調動人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激勵本身不具有強制性,但能夠在客觀上促使人的欲望,使人自覺的、努力的工作。因此,企業要有一套良好的激勵機制,按照總體戰略目標來進行責任的劃分以及考核指標的建立,這樣才能使企業按照預先的規劃前進。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人在管理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只有調動人的積極性才能使企業充滿活力,使工作實到實處,保障總體的戰略目標順利實施。

四、石油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成本管理觀念缺乏。觀念支配著管理工作如何開展,決定著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的實施,影響著管理質量的高低。雖然大部分企業已經接受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但是管理者由于長期受以往觀念制約,新觀念并沒有落到實處,員工為主體的觀點并沒有受到行政管理者認可,行政管理者在踐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上還是存在著忽視員工的老觀念,沒有把員工真正當作成本管理工作的主體,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二)項目成本控制問題。企業都是利益優先,而成本控制存在于項目各個環節之中,其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1、投標環節存在的問題。第一,日益競爭激烈的石油行業,投標單位不計成本的相互壓低報價,使得造價高于成本價,施工方為了獲取利益,在成本上盡量壓低,嚴重影響了石油工程的質量;第二,投標市場管理不規范,到處存在拉幫結派、走后門、找門路的問題,無法保證競標市場的公平透明。

2、項目評估環節存在的問題。項目評估是企業通過評估進行相關成本的預算、效益測算,然后根據評估結果編制一系列指標、合同等。當前,市場上項目評估主要存在的問題:項目評估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思路與方法;為了使得項目評估效益最大化,違反國際政策,侵害國家和職工利益。

3、施工生產環節存在的問題。第一,沒有完善的項目成本核算制度,造成了核算的簡單化,造成了成本費用計算偏差,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無法統一,不能滿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第二,成本管理不到位,在施工中不進行分階段成本計算、核對,對設計方案隨意變更,造成了成本與預算偏差。合同的管理不夠規范,在施工中無法嚴格執行,出現問題就相互推諉,甚至鬧上法庭;第三,工作人員成本意識差,領導對成本管理不夠重視,沒有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規范,問題責任制不明確,造成了工作人員花錢不思考,有出現問題也沒事的普遍思想。

4、考核獎懲環節存在的問題。績效考核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工程結算很長時間之后績效考核無法跟上,造成員工的不滿意。還有獎懲機制的不透明,有的人獎金多有的人獎金少,各有怨言,打擊工作積極性,損害企業長遠利益。

(三)成本預算機制不健全。企業預算就是企業進行未來一段時間的財務支出與收入統計,并依據預算的合理規劃制定企業未來一段時間或者項目的戰略。當前,預算管理已被應用于各大企業的財務管理中,并且在企業的發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企業預算管理不能夠在財務管理中正確的發揮其作用,使得企業的預算管理達不到實際想要的結果,其主要問題有:對預算管理機制認識不足、企業預算編制與企業經營目標不一致、缺乏嚴格有效的預算考核機制、預算執行情況反饋不及時等,嚴重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五、石油企業成本管理策略分析

(一)樹立先進的成本管理理念。先進的成本管理理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公司的決策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并實現長期高效的穩定發展。因此,要加強學習,將企業的成本管理與當前社會發展相結合,創造屬于企業自身的特色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確效益第一,將成本意識放到突出的位置,對于不必要的投入要及時制止,對責任人要賞罰分明,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運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人力資源,依靠人的內心心理和行為規律,對管理對象實施軟控制,使他們內心順暢的同時激發其內心潛力和創造精神。

(二)加強項目的成本控制。加強項目的成本控制,首先要加強投標環節的管理,加強對投標市場的分析,不打無準備的仗。結合本企業歷史數據或者其他企業數據建立相應的壓價預警機制,確保造價最大降低幅度不應侵蝕直接成本;其次,以科學合理原則做好項目評估工作。將項目細分,分部分項編制,測算項目的盈利水平,然后編寫項目責任合同,將利潤、成本、管理費用等與考核、獎懲標準相對應。還要完善工程施工環節的成本控制,加強項目內部的控制,明確崗位責任制、各項目審批制、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制、工作績效考核制、合同管理制等等,嚴格落實執行規章制度,這是規范高效施工的重要保證;最后要嚴格遵循目標責任制中各項指標,認真核對、精確計算并認真審查,將其作為項目績效考核的依據。然后根據獎懲辦法,對責任人進行相關處理,并將考核結果進行公示。

(三)完善成本預算機制。第一,企業要加強對成本預算的認知,將企業的預算管理當成解決財務相關問題的突破口,加強財務人員的培訓,使得財務管理人員有繼續更新知識為企業培養一批有用的預算管理人才;第二,企業預算編制要與企業戰略管理流程相一致,要在企業預算管理中以企業戰略目標為基礎,從企業的整體戰略布局出發,進行預算編制。此外,企業預算編制還要結合市場因素,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變化,因為它是對企業未來一段時間支出和收入的統計,需要針對市場存在的風險進行規避,機遇要把握;第三,建立科學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預算信息反饋機制可以加強企業預算的控制,更加明確實際工作中與戰略目標之間的偏差并及時作出調整。目前,市場發展千變萬化,如果企業的發展不能緊跟市場作出調整,那么就會被市場拋棄,而信息反饋機制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實時進行對比,修正偏差,為企業前行找到正確方向。

六、結語

篇3

關鍵詞:盈余管理;房地產;會計核算

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盡管國家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宏觀調控房地產行業,特別是在2010年,出臺了“史上最嚴厲房產調控政策”,但房價一直在上漲。房地產公司在獲得巨額的利潤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威脅了宏觀經濟的健康運行。

1 房地產行業盈余管理研究的意義

房地產行業由于其會計核算特點而存在顯著的盈余管理空間。房地產行業的盈余管理不僅誤導投資者決策,也影響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決策。過度的盈余管理造成房地產行業欣欣向榮的假象,且有利于房地產商抬高價格。而過高的房價不利于社會穩定。根據國外經典的研究成果,房地產泡沫一旦發生破滅,可能要持續三到五年的時間。

歷次會計準則的出臺都被認為是救火式出臺,證券市場出了問題,會計準則就出來救火。1研究盈余管理,做好事前防范顯得格外必要。

因此,研究并規范房地產行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是理論界、事務界和政府部門的重要課題。

2 房地產行業會計核算特點及其對應的盈余管理手段

2.1 無法統一界定銷售收入的確認時間

房地產企業會計核算收入的關鍵是收入的確認和計量。根據《企業會計制度》,銷售商品收入確認的四個條件為,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收入確認以風險和報酬的轉移為標準。

房地產開發商品通常是采用預售方式和分期付款方式進行銷售。采用預售形式時,大致需要經過以下環節:簽訂預售合同及收取部分預售房款、簽訂正式銷售合同、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并交付買方驗收、收取剩余房款、辦理產權過戶等。由于對銷售收入的確認——風險和報酬的轉移——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會計人員可根據公司需要自行選擇環節作為收入確認的時間,由此進行盈余管理。

房地產開發企業一般采用預收款的方式收取售房款。相關準則規定,當房屋竣工驗收并與房屋購買者辦妥了相關的手續后,就應該將預收款項確認為銷售收入。但是房地產開發企業通常會采取措施來拖延“預收賬款”轉為銷售收入的時間,比如拖延所開發的房屋的竣工時間,或者拖延辦理相關的手續,從而減少當期的銷售收入,減少當期稅款的繳納。

2.2 銷售收入的計量模式存在可選擇性

2007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在堅持歷史成本基礎的前提下,引入了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和公允價值計價模式。準則明確規定以成本模式作為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的基準模式,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

當存在兩種可供選擇的計量模式時,公司會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有研究表明經營業績不理想的上市公司,通過變更投資性房地產會計政策,增加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調節業績、提高凈利潤,在扭虧、免于退市、摘牌時,公允價值是個救市良方。2

2.3 成本和收入難以配比

配比原則是指以實現的收入與所發生的費用的直接聯系為基礎,將所有與收入產生有關的成本在同一會計期間轉為費用。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生產周期較長,開發項目從獲得土地并開發完成到確認收入需要數年時間,必然使得企業投入產出比例呈階段性不合理。在項目建設期內大量投入資金,并發生大量費用計入當期;由于項目尚未完工,即使開發產品已預售完畢,其預售款項也無法確認為收入,其結果是為配比原則的應用造成了困難。3

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一般都會同時開發多個樓盤,每個樓盤的開工時間不同,并且時間較長,這樣就會有多期樓盤存在于一個會計期間情況的出現。當期完工結轉的樓盤的成本,應該按照配比原則記入賬面。但是房地產企業通常會根據自身的需要任意的分配當期完工樓盤應當承當的成本,以此來調節當期的利潤。

3 如何規范房地產行業盈余管理

3.1 明確收入確認的環節

收入確認環節的不確定性為公司進行盈余管理帶來了空間。各公司采取不同的收入確認標準不利于行業內各公司之間的對比。因此,《企業會計準則——收入》在建立了收入確認一般標準的基礎上,還應當建立并推廣針對特殊業務的會計準則指引,讓所有房地產開發企業有統一標準的確認方法,從而使企業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收入信息能反映企業的實際價值。

篇4

[關鍵詞]電影產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P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0-0062-01

1.電影產業的屬性與特點

電影產業是指從電影制作、發行到放映以及前端電影投融資、后端周邊產品服務等一系列圍繞電影形成的經濟形態的統稱。從屬性上來看,電影產業兼具經濟和社會文化兩種屬性。影視產品本身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能夠產業巨大的經濟效益;電影產業還具有獨特的社會屬性,電影在敘事的過程中,蘊含著文化的傳遞,具有強大的宣教功能,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文化載體。

電影產業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電影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從制片到放映各個環節投入較大,資本系數較高。二是獨特的盈利模式。表現在票房收入、版權收入、播放權出售收入,廣告植入、衍生品開發等方面。三是具有規模經濟效應。電影制作完成時,其主要要素投入已完成,母版包含了電影產品的大部分成本。電影播放的次數越多,成本就越低,規模經濟效應明顯。電影產業衍生市場規模經濟效應更加明顯。四是具有高度的外部相關性。電影產業與出版、音樂、電視、互聯網、動漫等產業都保持著極強的關聯性。電影產業還與衍生產品的開發、主題公園的開發、電影相關周邊產品的授權以及數字技術產業的銜接等方面緊密相連。五是電影產品具有很強的體驗性。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消費者可以從制片方渠道、影u渠道及口碑傳播等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此外,電影產業還具有集群化、全球化發展的特點。

2.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問題分析

2.1 市場活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

2014年,我國電影產業總體規模達到650億元,年增長幅度超過或接近30%,2015年僅票房收入就達到440.69億元。活力不足的主要表現在:一是資本活力不足。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上都缺乏政策性投入,缺少電影本身對資金的吸引力,有效利用現有資金的渠道有限,不能有效發揮資金應有的作用。二是文化活力不足。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滯后和國際文化保護的制約,遲滯了我國電影發展的動力,凝滯了發展的活力。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在文化上的急功近利、積極文化引領的缺失、消極文化的泛濫等等,加之國際文化保護主義的抬頭,都極大的制約了電影文化活力的爆發。三是創新活力不足。電影發展到今天,從技術、內容到運作模式都還在走“模仿性創新”的老路,這也是我國電影國際競爭力弱的最好例證。在一個缺乏電影文化創新、技術創新、內容創新、運作模式創新的市場,是不可能持續出現好萊塢式現象級大片的。

2.2 理論研究缺乏、人才培養失衡

理論研究的缺失和人才培養的失衡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可否認,西方電影理論的引進和研究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電影理論和電影實踐的發展,而且進一步的影響到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但卻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和電影實踐的進行。進入新世紀后,電影界喧囂而起的是票房、小鮮肉、現象等等。“一時間,宣傳與教化的功能有意無意被淡化了,藝術與審美的特征則被推向邊緣。”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我國電影已經成為世界電影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份量越來越重。但如果沒有自己電影理論的支撐,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恐怕只能是曇花一現。近幾年,關于綜藝電影、粉絲電影等的爭論和墻里開花墻外不香、墻外開花墻里不香的現象就可見一斑。沒有科學主義和實踐主義的結合,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只能是一個現象接著一個現象,就會失去堅實的理論基礎支撐。

3.加強電影產業的發展

3.1 加強資本效益控制,提高回報率

電影產業的核心是影視產品完成、上映、收獲社會效益,尤其是經濟效益。多元化引進資本,資本規模擴大能夠加速影視產品的制作,強化宣傳推廣,一定程度上提升票房,提升資本回報率,縮短資本流通周期,這有利于解決電影產業的資金壓力。比如,北京新畫面影視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成功拍攝《英雄》獲得巨大成功,參與了角逐奧斯卡。不僅很快收回了融資而來的3000萬美元成本,還取得了較好的資金回報率。

3.2 健全市場監管體系,規范競爭秩序

第一,市場監管部門常態化開展市場整治行動,加強執法力度,從影片審查、發行和放映各環節入手,在杜絕非法內容上映的同時,突出電影知識產權保護。第二,強化新聞媒體、網絡輿論監督作用,通過媒體平臺的信息披露等手段發揮規范電影市場的作用。第三,發揮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在規范、完善行規行約,維護行業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抑制壟斷、虛報票房和不當競爭等行為。

3.3 發揮電影品牌的帶動作用

后影院市場離不開電影本身品牌的帶動,在這一點上,要認真借鑒迪斯尼打造品牌電影,并通過影片這個產業上游“火車頭”帶動電視、網絡、旅游等其他延伸產業發展以及玩具、游戲、服裝、日用百貨等在內的全產業鏈產品銷售的經驗,引導國內電影公司重視電影品牌效應,塑造電影品牌,打造產業發展“火車頭”,以更好帶動后產業鏈條發展。

結束語

電影的繁榮,只有市場繁榮是不夠的,最終應體現在創作的繁榮上,體現在內容的深度和厚度上。優秀的電影作品不但能體現我國的主流價值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有效帶動相關電影產業的開發,起到火車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徐進毅.電影產業中的政府介入性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6,01:238-244.

[2] 劉漢文,陸佳佳.2015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報告[J].當代電影,2016,03:25-31.

篇5

[關鍵詞] 電影;視覺產業;電影產業

一、視覺產業的背景及其特征

視覺產業這一概念的廣泛傳播始于陳逸飛先生,陳先生將視覺產業理解為和現代生活相關的“眼球經濟”,主要包括工業設計、建筑、電影、家居、服裝、人體等。視覺產業其實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最典型的審美經濟,是指那些主要立足于人們視覺感知經驗、行為、過程及結果,以形象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視覺文化觀念、內容及創意成果的呈現為核心,以視覺知識產權的實現或視覺消費為主要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視覺審美體驗并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和服務的產業集合。[1]21隨著傳媒工業的發展與消費文化的勃興,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趨勢在西方和中國正愈演愈烈。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審美化的傾向。“日常生活審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是當代文化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轉向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是視覺產業得以實現的理論背景。這一命題是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MFeatherstone)于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來的。他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正在消弭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在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

視覺產業在生產方面不僅表達著藝術家的審美理念,更表達著整個社會的審美發現、審美認識及審美愉悅,表達著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審美觀。而視覺產業的消費過程更是視覺的傳播和放大過程。比如電影就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視覺產業在注重產品或服務的審美體驗的同時,應注重自身文化含量的提升和加強文化資本的轉化能力,同時擴大視覺傳播的影響力。“文化資本”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文化資源的資本化表現,即具有增值可能性的那部分文化資源。視覺產業的形成及其所能最終實現的程度取決于文化資本轉換成經濟資本機制的科學性。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眾所周知:生產什么(what)?如何生產(how)?為誰生產(who)?那么視覺產業也就直接反映出這些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二、電影與視覺產業

電影作為一種以視覺呈現為主要特征的綜合藝術,從無聲到有聲,從視覺感受到視聽體驗,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程。電影是鏡頭的藝術,沒有鏡頭就沒有形象,當然也就沒有蒙太奇。因其傳播方式等特點,電影可以形成產業并成為視覺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從百余年前無聲電影的出現,人們便開始應用影像技術充滿熱情地追求對于視覺世界的逼真模擬。影像技術超越于平面圖像的復制技術在于它賦予了實踐性于展示表現中,從而突破了傳統的靜態展示,使人們在動態變化的圖像中感知一切。[1]32從2D影片到3D影片,電影愈來愈強調技術帶來的視聽震撼。從《泰坦尼克號》的誕生到《阿凡達》的橫空出世,從場面宏大的視覺奇觀到運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出的視覺饕餮盛宴無不深深地印入人的眼簾,激蕩著人的心靈,讓人獲得如癡如醉的視聽審美感受。

我們身處的時代是一個追求審美體驗和精神享受的時代,電影中的“迷人之色”“動人之形”“繞梁之聲”無不讓人魂牽夢繞,纏綿悱惻。在娛樂化和商業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電影產業作為一種視覺文化的生產具有鮮明的經濟意義。一部《阿凡達》就創下了18億4 300萬美元的票房總收入。據享有“世界創意產業之父”美譽的約翰•霍金斯估計,全球電影業每年約推出3 000余部電影,如果以通過電影院、DVD和電視等渠道的銷售來算,電影產業價值約810億美元。雖然電影票房收入已不是電影產業的惟一收入,甚至在總收入中僅占30%~40%的份額,還包括電影衍生市場上的收入,但這已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投資回報。

作為視覺產業之一的電影產業還是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象征。“軟實力”(Soft Power)是約瑟夫•奈(Joseph SNye)在20世紀9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以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所形成的優勢對他者發生“同化式”(Co-optive)的力量,包括吸引力、凝聚力、導向力和效仿力。毋庸置疑,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必須借助于我國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電影產業不僅能提高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更對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很大幫助。

三、作為視覺產業之一的電影產業的發展路徑

(一)視覺轉向:從敘事電影到奇觀電影

英國學者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在其著作《后現代主義社會學》(Sociology of Postmodernism)中寫道,從敘事電影向后現代奇觀電影的轉變可以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的某些贏利最多的影片中看到,比如一些西部片中,現實主義的敘事結構遭到了一些可互換的和無必要的事件呈現的破壞,這種傾向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進一步增強了,情節在其中不過是為了展現一連串奇觀事件的借口而已。拉什這里所說的“敘事電影”從概念本身來看就昭示了一種敘事性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電影類型。這種電影是依照敘事性要求來組織電影的。作為一種時間性的視覺藝術,電影的敘事性最主要地呈現為電影的蒙太奇處理或者更準確地稱為敘事蒙太奇。敘事電影講究敘事性在時間或邏輯上的因果關聯,比如希區柯克的許多電影,無論是《蝴蝶夢》還是《后窗》,都是敘事電影的代表作。而“奇觀電影”是一種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影像和畫面,或是借助各種高科技手段創造出來的奇幻影像和畫面及其所產生的獨特視覺效果。比如電影《阿凡達》和《愛麗絲夢游仙境》等。“奇觀”一詞或許來自當代法國著名思想家、實驗主義電影大師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德波發現:“在現代生產條件無處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spectacles)的龐大積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2]在奇觀電影中,蒙太奇的邏輯理性敘事原則已經轉向視覺和奇觀的快樂原則。敘事充其量只是一個服務于奇觀效果的功能性結構因素,敘事結構的完整性和邏輯性讓位于奇觀場面的展現。我們認為從敘事電影到奇觀電影的這種視覺轉向是后現代主義消費文化的產物,是隨著電影自身的發展,特別是好萊塢商業性電影的發展而逐漸凸顯出來的一種電影模式。我國電影產業在這一方面已經做了較為卓著的探索,比如張藝謀導演的一系列影片,諸如《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就是以場面的視覺效果取勝,這些影片也正迎合了時代大眾文化消費的口味,獲得了不菲的利潤。

(二)氛圍營造:從電影及其傳播到電影院的審美體驗

“氛圍”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周圍的氣氛和情調,包含了客觀的環境和主觀的感受雙重意義。其英譯atmosphere的解釋包含:“a:the overall aesthetic effect of a work of art(一件藝術作品給人帶來的全部的美感);b:a dominant aesthetic or emotional effect or appeal(某種占主導地位的美感或情感效應)。”[3]由釋義可以看出,對氛圍營造的探討會涉及一些美學方面的問題。就電影而言,氛圍設計包括電影前期的傳播造勢,電影劇情中的氛圍營造,同時也包括觀眾對影院本身的觀感體驗。在傳播造勢方面,諸如各種宣傳海報、視頻、影評、首映式等,都需要通過氛圍營造打造一種強烈的宣傳攻勢,取得先聲奪人的效果。在電影場景的氛圍營造方面,須圍繞主題,既要表現那些形、色、光、聲等外在可感知因素方面,也要考慮那些不易察覺的因素,如意識形態、民俗風情、地理氣候、社會關系等方面。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喬家大院建筑群所具有的封閉、圍合的特征有力地塑造了靜穆、肅殺、壓抑、了無生趣的氛圍,從而很好地烘托了主題。在電影院的氛圍營造方面,好的觀影環境、視聽效果給觀眾帶來的體驗是不一樣的,隨著影片攝制技術的大幅提升,一些更具有視覺呈現力的奇觀電影相比以往的敘事電影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阿凡達》曾一度被賦予具有“開創性特效”“革命性技術”等評價,該片的成功主要歸功于使用3D數字技術,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能夠獲得更大的審美體驗,這一點從《阿凡達》的票房收入就可以明見。但是,目前國內院線的3D、Imax3D數字銀幕還相對較少,這樣就制約了高技術電影的院線傳播,同時也影響了票房收入。因此,注重影院氛圍營造,提升影院放映層次和觀影效果,成了當務之急。

(三)視覺營銷:從電影到衍生市場的產業鏈擴展

“正如瑞內•克萊爾所指出的,銀幕的大門通向美景的閨房,世間最可愛的血肉之軀和它相比似乎也是碧玉有瑕。葉芝把電影視為柏拉圖似的理想世界,因為放映機‘給一系列鬼怪般的東西抹上一層泡沫’。”[4]電影產業的價值實現,實質上就是電影的生產者將電影的審美價值販賣給電影受眾以換取價值和獲取增值的過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電影業就形成了“大電影產業”的概念。電影產業作為一種可擴展的產業,可以形成一個從電影向電影衍生市場擴展的產業鏈。電影產業的結構分為制片―發行―放映三大環節,在放映環節中,多廳影院因為能夠提供給觀眾多樣的選擇,被廣泛采用。然而,大部分的電影收入卻來自于電影產業鏈的延伸。在放映之后,既可以有各類影像產品的發行、付費電視的點播,又可以有各類衍生產品銷售。通過衍生產品的開發,不僅能夠促進電影產業的發展,而且能帶動相關產業――時尚、裝潢、電子、家居、零售等多個與視覺營銷相關的領域發展。一方面,某些電影中的角色所穿的服飾既可以形成一股時尚潮流,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趨勢,又可以通過電影傳播一種流行文化。后者如《哈里•波特》,在全球熱播后的原著銷售情形如火如荼可見一斑,發行量達到近千萬冊;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電影向電視劇的擴展以及通過成功的角色塑造產生出很多種類的紀念品,包括玩具、郵票、紀念冊等。甚至有的可以根據電影劇情開發成電子游戲、主題公園等。總之,通過視覺營銷,衍生市場擴展了電影產業的產業鏈,增加了電影的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詠雷.世博與視覺產業[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2] [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

[3] [美]梅利亞姆•韋伯斯特公司.韋氏大學詞典(第10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4:73.

篇6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多數行業之時,影視產業也在所難免。那么,國際影視產業將會受到怎樣的沖擊,國內影視產業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影視企業融資機制如何,是否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渠道能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成功運作?

歐美影視產業面臨挑戰

從全球來看,金融危機已經影響了影視企業的生產與制作。作為世界影視業中心的好萊塢影視產業園區,每年生產的作品不但滿足美國的國內需要,更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是洛杉磯重要的經濟支柱。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美國電影的銷售額達到267億美元。“大手筆,高投入”的好萊塢電影的特點吸引了本次金融危機的風暴中心――投資銀行的介入。例如,2004年,美林、高盛等華爾街投資銀行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電影制作投資,承擔了制作資金的30%~50%。

當金融風暴首先席卷華爾街之時,這些銀行自身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險,投資影業的熱情銳減,好萊塢影視園區的籌錢之路隨之受到阻礙。此外,對電影市場的預期也在風暴中蒙上陰影,一些經典的作品也不敢輕易出擊。好萊塢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投資銀行,后者的困境會很快折射到影視產業的具體運作環節中。

投資成本的縮減,使作為一個整體的影視產業在產品的制作投入、包裝設計、發行渠道以及銷售市場等后續生產環節或交易中受到連鎖式的影響。影視產業對投資銀行資本的依賴度越高,這種反應會愈加明顯。

影視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之時,中國這個飛速發展的電影大國開始走進全球電影人的視野,不少歐美電影人意欲向中國尋求解答的方案,而到底中國電影市場是否能成為全球影視產業的新出路?可以確定的是,金融危機在嚴重打擊了整個歐美電影市場的時候,卻正在給中國電影帶來新的機遇。

中國影視業一枝獨秀

隨著金融危機逐漸在全球蔓延開來,中國的電影產業在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但是,中國經濟相對比較封閉,并沒有完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相對較輕。另一方面,中國有非常龐大的內需市場,政府關于影視產業的資金扶持政策、貸款政策等,都有利于影視產業進行戰略調整。

2008年中國電影產業在投融資方面進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很多經典的案例和成功的融資模式,值得關注。政府開始出手聯合金融業,共同扶持電影產業發展。北京銀行、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推出的版權質押貸款,北京市影視產業的扶持政策,廣電局一系列鼓勵國產電影發展的有效措施,以及稅收的減免,為國產電影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契機。

2009年春節7天假期票房1.6億,創下歷史最高值,這給北京各大電影公司在新年里增強了信心。目前金融危機沒有對國內影視劇制作行業造成影響,新劇投拍都在平穩進行中。京城多家影視企業都保持了旺盛的勢頭,拍片計劃沒有減少,如華誼兄弟公司年內將推出《追影》、《風聲》、《狄仁杰》、《余震》等至少5部大片,而橙天娛樂公司也不甘其后,緊張籌拍《風云2》《機器俠》、《樂火男孩》等影片。

目前中國電影業有兩個最吸引人之處:首先,票房不斷上升,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票房42.8億,已經躍居世界前十;其次,成本相對低。中國電影跟中國制造一樣,意味著相對低的成本和更穩定的利潤。

必須看到的是,目前中國電影業存在產業鏈不健全、市場不規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電影制作融資困難,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中國電影業受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國際電影巨頭的市場萎縮,將為快速增長的中國電影產業提供在世界崛起的機遇;

第二,海外電影市場的購買力下降可能造成中國電影海外銷售的下降。對于中國影視來說,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是海外市場的銷售,雖然現在中國電影海外版權的價格已經比過去明顯提高了很多,但是市場購買力減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第三,由于其他產業的投資及社會投資撤出導致投入的削減,電影的質量或會受到影響,這對電影公司的專業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第四,電影產業的融資出現困難。國內電影產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有海內外企業投資、風險投資、廣告投入、版權銷售、個/k融資、政府出資、間接贊助和電影基金資助等,由于投資方的資金鏈、資金源和投資信心等因素,所有這些融資來源都受到影響,必將給電影投融資格局帶來新的變化。

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影視業持續發展的高票房、低成本、利潤穩定的特點能否吸引投資人的注意力?當前中國影視投資的方式及特點又有哪些?

當前中國影視產業投融資特點

中國影視企業融資面臨諸多困境。例如,影視企業融資與銀行常規信貸存在不匹配;影視企業的品牌價值難以評估;影視企業無形資產的流動性差;著作權質押存在法律問題等。因而即使是擁有自主版權的影視公司,拿著版權等無形資產做抵押物去貸款時,也很難說服銀行。銀行即便放款,通常也會要求有實物資產的抵押。影視企業面臨的困境造成當前中國影視產業投融資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私募基金介入中國影視業

私募股權基金進入中國影視業,不僅可以為亟需擴張發展的影視企業引入資金,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建立一整套制片預算方案、審計和財務管理制度。通過資金方對資金使用的有力監管,從而保證嚴格的成本控制。

目前活躍在中國影視界的PE主要有:IDG新媒體基金、由中影集團等發起的中華電影基金、紅杉資本、軟銀、A3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韋恩斯坦(TWC)亞洲電影基金、“鐵池”私募電影基金,此外,漢能、易凱等PE以及海外的影業公司和大型投行也在密切關注其中的投資機會。

中國本土基金剛剛起步,相關政策在2007年才制定出來,對于風險莫測的電影叢林,建立產業基金的時機尚未成熟。建立專業電影基金是非常合適的方式。只有專業基金、商業銀行和投資機構共同合作,才會有一個大發展。

上市計劃不斷

由于國內電影產業迅猛發展,各家影視企業的融資需求也逐步增強。各大影視公司意欲通過上市獲得融資,擴大規模。中影集團、華誼兄弟、光線傳媒、上海電影集團上市或者轉板的消息不斷。國內發行巨頭保利博納內部整改完成后,將更名為博納國際影業集團,并期望能在201D年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這些影視龍頭企業,產業基礎和產業結構穩定,盈利狀況也比較可觀。上市融資是它們擴大規模的重要手段,也必將是遲早之事。

多樣化融資方式

除上述的主要融資模式外,其他多樣化融資模式也推動了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

境外影視企業融資模式

境外電影制作公司獲得銀行貸款是通過完整的保險機制來貸款。例如渣打銀行,有專門給影視業貸款的部門,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對影視業的了解非常專業。在渣打銀行自行研發的一套影視產業融資程序里,規定影視制作公司融資項目必需具備的條件有:劇本和故事大綱、電影和電視系列節目的細節(包括制片人、導演、演員陣容、制作預算、制作時間表、完片保證人或按時按預算完成項目的保證書、保險、發行合同、有威望的銷售出示的銷售評估等)。

在香港,影視公司一般用基金和貸款做融資。香港影視業融資一般是銀行和電影基金同時發放,銀行貸款給電影制作公司時不需要抵押,但要求制作公司有一定的基礎。比如制作1億元的影片,影視公司需要自身有4000萬元才可以獲得銀行的貸款。如果有預售票房的合約,則是拿到銀行貸款的砝碼。

國內影視業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尋找適合中國國情和影視市場的新型融資模式,影視版權可以作為融資創新的突破口。

版權信托融資――影視企業融資新模式

版權是娛樂傳媒業的核心價值,優質版權能帶來持續的利潤。例如2004年索尼拿出將近50億美元并購米高梅,從此擁有將近8000部電影的版權,不但在DVD租售和網絡視頻點播領域可能實現大規模盈利,而且《007》等系列電影的后期開發,也帶來可觀的利潤。

影視企業質押貸款現狀

2007年交通銀行北京分行與北京天星際影視文化傳播公司的電視劇《寶蓮燈前傳》簽訂了一份以版權作為質押的貸款合同,成為中國影視產業版權質押貸款的第一例。

銀行版權質押貸款模式隨后得到進一步推廣。2008年北京銀行進軍影視業的行動成為影視融資圈內一大亮點。自北京市啟動影視產業與金融資本對接工作以來,北京銀行發放的文化創意企業貸款占金融機構發放總額的90%以上。

2008年5月,北京銀行以版權質押方式為華誼兄弟提供1億元的電視劇多個項目打包貸款,這是無專業擔保公司擔保的“版權質押”貸款第一單,也是迄今為止金融業為影視企業發放的最大金額貸款。2008年7月,北京銀行與保利博納、光線傳媒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分別為兩家影視民營公司提供1億元的貸款支持。

版權質押融資存在的問題

中國大多數影視企業版權抵押資質不足。無實產抵押的銀行貸款,如果沒有第三方擔保機構,版權質押貸款就相當于信用式貸款,并不適合國內所有影視公司融資。因為銀行是否放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影視企業的實力。實際上,中國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制作相當有實力的影視公司是很少的。

此外,我國在抵押、質押權的行使方面還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沒有轉讓和殘資處理的二級市場,影視版權等非傳統的抵押、質押物如果要“變現”,不確定性很大,程序復雜,周期也長,這就增加了融資風險,然而銀行最在乎的是風險控制,所以不可能輕易給與影視企業大額貸款。貸款銀行主要關注融資影視企業是否有可靠的資金來源、是否有操作電影的成功經驗等;該影視項目是否有著名的導演、演員加盟,主題是否積極向上;此外是對擔保方式的選擇等問題。目前對于銀行來講,投資拍片是具有高風險的。對于大部分影視公司,尤其是大量的小公司,幾乎不可能獲得超過公司注冊金額的貸款。

在銀行“規避風險”為第一的前提下,華誼兄弟的《夜宴》是通過尋找擔保機構獲得的銀行貸款。周潤發主演的《黃石的孩子》,交通銀行北京分行采用的是固定資產抵押加上擔保的方式為其融資。目前,信用擔保機構不能對影視著作權知識產權做出評估,最后只能用融資人的房產、甚至法人代表個人的無限連帶責任作為抵押物。北京銀行對保利博納、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的貸款,也是在對公司做盡職調查,評估其資產狀況之后,不僅將版權、銷售收入作為擔保,還把法人代表個人的無限連帶責任作為抵押后才準予發放,《畫皮》向北京銀行貸款的1000萬元也遭此尷尬。

版權信托融資模式開辟影視融資新渠道

2009年5月,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旗下的版權產業融資平臺正式開通,為信托公司介入解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了契機。北京版權產業融資平臺由國家開發銀行、北京銀行、申信信托、北京東方文化資產經營公司共同建立,該平臺一期準備12億元授信額度,通過版權信托的金融創新模式,為文化創意企業、版權企業提供獲取資金的渠道。版權人可通過該交易系統轉讓版權,也可以借助版權信托的方式通過融資平臺尋找資金。當信托公司介入后,影視公司把作品版權信托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以這部分信托資產做抵押物,協助申請貸款。由于在資金出現問題時,信托公司對信托資產有全權處置權,這樣就降低了銀行的風險,也降低了貸款的門檻。而版權交易中心在這個過程中則起到征信平臺的作用,協助銀行和信托公司審核企業背景,搭建銀行與項目之間對接的橋梁。

目前,首批影視、音樂、動漫等30個文化創意項目掛牌“待嫁”,總價值近1億元。首批掛牌交易的項目包括電影《赤壁》在新媒體領域開發的版權、北京交通臺品牌欄目《歡樂正前方》改編為動畫片的版權、電視劇《奮斗》的電影版版權、北京電影學院出品的動畫電影《快樂奔跑》版權,以及部分網絡暢銷小說的出版權等。

版權信托融資面臨的問題

版權信托的出現在給信托公司提供業務空間的同時,也對信托公司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業內人士分析,版權屬于無形資產,在信托業務涉足無形資產領域時,需要解決兩個最主要的問題:

篇7

關鍵詞:澳大利亞 電影產業政策

政策是指國家、政府或政黨為了實現和完成既定的目標與任務而制定的措施和規范。 包括電影產業政策在內,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的基本保證,是國家與政府或政黨制定的建國方略及其法律的重要的體現,是推進各項事業前進的基石。澳大利亞電影百年發展到如今,電影產業經歷了從繁榮到低谷的階段,現在以其獨特的風格在全球電影業上贏得了地位,政策支持無疑是澳大利亞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其經驗對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也頗有啟示。

澳大利亞政府負責電影產業的融資與支持的機構叫“銀幕澳大利亞”。從歷史沿革看,“銀幕澳大利亞”是由不同的機構整合而來。1968-1971年的總理約翰哥頓十分支持電影藝術的發展,在任期間成立了澳大利亞藝術委員會、澳大利亞電影發展集團和國家電影和電視培訓學校。繼任的總理高夫維特拉姆繼續支持澳大利亞電影,1972年成立了南澳大利亞電影集團以推動影片的制作與銷售,1975年成立了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影片的制作提供資金支持。從那以后,政府主要是通過澳大利亞電影金融集團、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和電影澳大利亞等投資與發展機構為電影產業提供資金。2008年,這三個機構被整合進“銀幕澳大利亞”之中。“銀幕澳大利亞”并非政府機構,以資金支持為主,約束管理較少,體現出澳大利亞電影產業政策的金融服務功能。澳大利亞政府對影視產業的干預歷程較長。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政府已開始有意識地頒布相應的政策來指導和扶助電影產業發展了,一直到當代也還有這個特點,如1988年,政府成立了提供7000萬美元預算的澳大利亞財政集團。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也被授權投資有商業潛力的劇情片、電視劇和紀錄片生產。當然,政府對電影產業的經濟支持遭到了本國一些專業人士的異議,認為過多資助商業電影會影響獨立電影發展,所以后來政府也開始大力支持獨立電影,用的也是資金支持的方式。

澳大利亞的電影產業政策的運行不是一帆風順的。20世紀20年代,澳大利亞電影業出現了停滯,這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雖然澳大利亞本土沒有受到戰爭影響,但英國電影工業試圖把戰爭的負面影響轉嫁給澳大利亞,從而加強了對澳大利亞電影業和電影市場的控制。同時,美國也沒有放松對澳大利亞的文化沖擊,美國影片銷售商對連鎖影院的控制限制了澳大利亞電影的本土市場。澳大利亞電影也因題材的缺乏、成本的高昂而一蹶不振。在英、美文化產品的沖擊下,澳大利亞本土制片舉步維艱,1922、1926、1927、1928年澳大利亞都成為了世界上引進好萊塢電影最多的國家。1927年,澳大利亞放映的87%的電影都是好萊塢制作的,還有5%來自英國,8%來自其他國家。1929年,澳大利亞的本土影片幾乎失去了公映的機會,這個趨勢到了20世紀50-60年代也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美兩國的電影業通過垂直一體化系統(即電影廠擁有發行和放映連鎖公司)及大批量預定電影院等運營方式在國際電影業上占據了主導地位。美國電影也因此壟斷了澳大利亞電影市場,占領著94%的市場份額。

這一時期澳大利亞政府也禁止放映有關“叢林大俠”的電影,減少了本土電影放映的機會,本土電影行業呈下坡狀態。從1946年到1969年,澳大利亞平均每年只有2部本土電影出爐,其中1948、1963、1964年一部都沒有,20世紀60年代整個澳大利亞電影工業幾乎完全停止了運轉。①直到了20世紀70年代早期,戈頓和魏特曼政府建立了電影資金機構和通過澳大利亞電影電視和廣播學校,在政府的干預下,這個幾乎要被遺忘的行業重新開始呼吸。

1978年是澳大利亞電影產業政策的關鍵性節點。從這一年開始,電影產業投資政策更加完善,澳大利電影正式邁出發展停滯的困局,走向了全面繁榮,為后來的電影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后勁。澳大利亞電影發展委員會是主要的電影資助機構,1978年《稅收法案10B分支》開始實施(1981年《稅收法案10BA分支》作了補充),鼓勵私人資本投資電影,私人投資成為澳大利亞影視生產的主要投資商,支撐起澳大利亞影視產業的繁榮。

1981-1988年間,澳大利亞電影在本土票房上平均的市場份額達到12.4%,之后持續進步,使得澳大利亞電影產業成為支柱產業。近十年里,澳大利亞的觀影人數不斷上漲。2005年的觀影人數為822萬,2015年的觀影人數達到902萬。觀影人數的增加帶高了票房收入,2005年的票房是8175萬,到了2015年,票房達到1億2263萬,比2005年的票房增加50%。根據劇情片生產投資額,2010年,澳大利亞排名世界11位。2008-2013年,澳大利亞電影在德國票房超過120萬歐元的有7部,在英國票房超過100萬英鎊的電影有9部,在美國票房超過2000萬美元的電影有9部。其中,2013年的澳大利亞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在德國的票房達到了1220萬歐元,在英國的票房達到了1573萬英鎊,而在美國的票房達到了1.45億美元;2011年的澳大利亞電影《鐵血精英》《幸福腳2》和《奪命深淵》在德國的票房分布為306萬歐元、304萬歐元和126萬歐元,在英國的票房分別為581萬英鎊、113英鎊和200萬英鎊,在美國的票房分布達到2512萬美元、6400萬美元和2320萬美元。澳大利亞電影市場堪稱是世界一流,②其中自然有政策的推助之功。

澳大利亞政府注重推動本土電影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澳大利亞的重視和鼓勵(如建立電影委員會,對影片進行資助,開辦電影、電視學校,創辦電影資料館等),電影業進入了復興時期。首先表現在長故事片產量的穩步上升。澳大利亞1969年只發行了5部國產片,而到1971年則上升為11部。整個二十世紀70年代,平均每年發行15.2部國產片,之后這個數字又有所上升。其次,電影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隊伍不斷擴大并日趨成熟,特別是一批中青年編導人員在二十世紀70年代初陸續走上影壇,促進了國產影片的發展。這些新生力量中有:T.伯斯塔爾、P.韋爾、B.貝雷斯福德、J.杜伊甘、D.克龍比、F.謝皮西、戴維威廉森、艾戈爾.奧津斯、G.阿姆斯特朗等。這批編導的大部分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極具澳大利亞文化特點,例如,由P.韋爾導演的《懸崖上的野餐》(1975)和《加利波利》(1981);由B.貝雷斯福德導演的《獲得智慧》(1977)和《馴馬手》(1980);由G.米勒導演的《從雪河來的人》(1981)等影片,都是新生的澳大利亞民族電影中的佼佼者。澳大利亞除制定吸引國外電影人的政策外,還十分重視推動澳大利亞電影走上世界電影產業舞臺,如官員直接參加電影機構的出國代表團(如“銀幕澳大利亞代表團”),通過有規律的合作、交流和實習,提高本國電影人拓展亞太市場的能力和文化競爭力。

澳大利亞把對國產影片工業的扶持與對抗好萊塢電影當成重要的事情來做。在1960年,政府介入電視內容配額,至少整個發行時間的40%必須放映澳大利亞項目,每周晚上7:30-9:30一個小時被作為獨特澳大利亞時間。澳大利亞廣播控制局1961年就規定在澳大利亞以外地區拍攝的廣告不能超過20%。1962年,“澳大利亞內容”被提高到45%,1965年則提高到50%。在1966年,澳大利亞廣播控制局正式宣布實施戲劇配額,要求澳大利亞媒介、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等機構每個月在黃金時段放映至少2小時的本土戲劇。這些規章的執行不但為澳大利亞影視作品的生產提供了支持,而且擴大了國內的影視市場。澳大利亞還專門設有一個發展本土電影的機構:澳大利亞國家電影和聲音檔案,它在保護和收集澳大利亞獨特電影、電視和聲音遺產方面扮演了領導性的角色,保存了澳大利亞令人難忘的“電影時光”,表明了政府對本土電影的支持和重視。在通過電影產業來保護和傳承國家文化遺產上面,澳大利亞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澳大利亞不僅重視電影的產業市場,而且重視電影對國家文化的傳播作用。1911年,“電影澳大利亞”已單獨行動制作了《澳大利亞影像編年史》,后來它成了政府電影制作的分支機構,主要負責資助那些有關國家利益或涉及澳大利亞生活的影視產品。1975年,它被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替代,電影委員會除提供貸款和投資外,還資助編劇創作類的項目,包括那些低成本預算、短的、實驗性的和記錄性的作品。

澳大利亞還提供了多樣性的資金扶持政策,如電影稅返稅補貼于2001年9月實施,旨在吸引外國電影和電視制作。該補貼按照澳大利亞電影項目的生產支出的固定利率12.5實施,補貼那些預算至少達到1500萬美元的本土電影,適用類型為動畫電影、電視電影、迷你電視劇系列、其他電視劇等。2004年中期,政府決心打造“世界領先的澳大利亞電影業”,承諾四年投入1750萬美元用于劇本創作。電影澳大利亞也獲得了額外的資金用于制作十集的《澳大利亞史》。直接補貼和間接激勵機制有力地支持了澳大利亞電影產業,推動了澳大利亞故事的銀幕傳播,在創造社會凝聚力和促進民族認同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鱷魚鄧迪》《普里西拉》《沙漠皇后》《閃光》《芭比》《十只獨木舟》之類的影片為澳大利亞國家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國際聲譽,對旅游和貿易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澳大利亞實施了很多細則用于吸引國外電影人和積極開展與外國的電影合作,在吸引國外電影人來澳拍攝時,提供了相關稅收減免支持,以吸引外國電影制作資金投放到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為吸引外國影視拍攝與制作項目前往澳大利亞,還專門成立了電影國際合作署。它是私營企業與政府機構共同組成的合作機構,成員包括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州及領地政府以及30家私營企業,作為來澳大利亞拍攝電影的門戶,為前往澳大利亞拍片和“做后期”的劇組提供各種服務。澳大利亞電影國際合作署的“電影制作激勵計劃”提供如下三種激勵措施:16.5%的拍攝地點補償。30%后期制作、數字效果制作和影像制作(PDV)補償。40%故事片制片人補償和20%電視節目制片人補償。制片人補償是對符合條件的澳大利亞故事片的制作經費(QAPE)給予40%的退款,該補償必須通過澳大利亞內容(SAC)測試,其他類型的作品(電視、紀錄片、動畫片)可獲得20%的退款,而且為外國電影人來澳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官方協議合作拍片項目可立即獲得制作人補償,而不需要通過澳大利亞內容測試。澳大利亞電影國際合作署在全球范圍宣傳澳大利亞的“電影制作激勵計劃”,并向全球電影人提供如下支持:攝影棚、制作服務、后期制作、數字和視覺效果以及各種設備,拍攝地點勘察及信息,推介制作人等創意人才,推介技術和制作人員,配合辦理攝制組成員出入境手續。

當前,西方國家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支持正在呈現頻繁、多樣與深入的“世界性趨勢”。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各國經濟復興的重要途徑,哪個政府也不敢輕視文化產業,都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文化產業相比第一、第二產業,仍然是發展形態不成熟、市場邊界不明顯、結構模式不清晰的新興產業,起步初期難以與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完全市場化的競爭對文化產業發展是不利的。信息全球化、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硬實力競爭向軟實力競爭轉型的全球化語境下,文化產業比的是創新和創意,而不是資源和硬件,各國文化產業起步的差距沒有傳統產業那么大。即使是西方發達國家,也不敢說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有完全壟斷的優勢,自然也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與保護。文化產業不僅有商業影響,而且有文化影響,是國家發展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樹立世界影響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與國家戰略、國家形象緊密關聯,如果放任文化產業市場自由競爭,失守的不僅是利潤,更有傳統、文化與精神,可能損害文化傳播和傳統繼承的國家使命。這種文化產業領域的“文化防守”并不僅出現在東方和西方國家之間,而且出現西方國家之間,都需要政府統一行使協調、分配和計劃之功,這已經形成了理論界、實務界的共識。

澳大利亞的電影產業政策史幾乎是一部本國電影產業復興史。電影產業競爭的背后也就是政府的競爭,政府不作為或作為不足,無疑會大大削弱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全球化語境下,產業的跨國合作已成大勢,政策要主動適應大勢,做好服務工作。【本文獲國家社科后期資助“江蘇藝術家與早期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研究”(14FYS003)和江蘇省“青藍工程”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欄目責編:曾 鳴

注釋:

篇8

對于目下一些大的中國電影公司來說,除了“上市”,最熱的一個詞匯莫過于“全產業鏈”了。且不說近些年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憑借其資源和行業地位優勢,早已形成了一種集影視制片、電影數字制作基地、發行放映、院線投資、電影進出口、電影頻道、洗印加工、電影器材營銷、后電影開發、光盤生產、媒體運營、廣告、物業管理和房地產開發等為一體的主業突出、多種產業門類共同發展的鏈條式經營模式。電影產業“國家隊”的另一支勁旅———2008年利潤已15倍于中影集團的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也在其近年來著力打造的強大的電影院線經營、影視傳播宣傳業務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影視內容產品的制作力度,從產業鏈終端溯流而上,全面提升其電影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實力。與此同時,在民營電影企業中,作為中國電影公司上市“第一股”的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原有電影、電視、藝人經紀三大主營業務為據點,兩三年來圍繞著“內容+渠道+衍生”的發展思路,正在穩步進行其全產業鏈布局。而作為中國電影公司海外上市“第一股”的博納國際影業集團有限公司,借助資本的力量,以電影發行為核心,往上游的電影制作和下游的影院擴展延伸,以打通全產業鏈,形成協同效應,降低企業運營風險。與此同時,一些國內的電影院線公司、影視基地甚至投資公司也在積極進行全產業鏈運作。如作為中國首只人民幣影視文化投資基金的管理人的一壹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不僅投資單個電影制作項目,還分別投資電影發行公司、院線等,并且正在籌備完片擔保公司,“我們要鑄造一條產業鏈”是其公司的發展目標。由此可見,謀求全產業鏈布局,已不只是國內某一家電影公司的選擇,而成為了一種國內有一定實力的電影公司乃至文化娛樂公司的集體選擇。全產業鏈布局,無疑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近十年連續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產業,不僅催生了不少實力顯著增強的電影公司、迅速擴大的電影消費市場,而且使電影企業之間的競爭空前加劇、電影產業鏈的形成初露端倪。到目前,國內電影市場和電影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完全是簡單的電影產品的票房之爭,而是電影公司的整體實力尤其是產業鏈的競爭。正是在此背景下,國內電影公司幾乎是出自本能地、普遍性地產生了全產業鏈沖動。然而,無論這種沖動多么符合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對于每一個具體的電影公司來說,把全產業鏈作為其主要發展目標,是基于企業發展狀況和當下中國電影發展現實的一種理性的選擇,還是只是一種不愿意做“瞎子”、“瘸子”、“傻子”①的盲目跟風,是一個非常重要、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僅關系著一個電影企業未來的生死存亡,也關聯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持久發展。

一、當下中國電影公司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本文所謂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是指國內電影公司圍繞電影產業鏈布局經營業務的方式和特點。電影產業鏈是一個關于電影產業中圍繞電影產品而展開的各環節之間,以及電影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所存在的相互依存關系的概念。它所揭示的是電影產業運行中不同的環節和不同產業形態間相互作用的價值關系,又稱價值鏈。傳統的電影產業鏈通常是指包括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在內的垂直一體化流程。但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和“大電影產業”[1]概念的建立,電影產業鏈不斷向前后端和周邊延伸與細分,于是前端加入了電影投融資過程,后端加入衍生產品生產和經營環節,并在同時不斷拓展其發行、放映渠道,形成了現代大電影產業鏈構成系統。如下圖所示。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當代電影產業,基本是在現代大電影產業鏈的支撐下運營的。而好萊塢黃金時期那些屈指可數的大電影公司則是傳統電影產業鏈架構的杰作。我國當下一些電影公司的全產業鏈建設,也是基本依循傳統產業鏈路徑而開始布局的。

(一)幾家有代表性的中國電影公司的產業鏈分析

為了更好地說明我國電影公司的全產業鏈建設狀況,以下將對中國電影集團、華誼兄弟傳媒公司、博納國際影業集團公司、星美傳媒集團公司、橫店影視集團等有代表性的中國電影公司的產業鏈作一個分析。

1.中國電影集團

中國電影集團是國內電影產業鏈最為齊全的公司。它擁有電影制作從藝術創作、拍攝基地、數字制作到電影洗印等最完備的核心和配套體系;它的電影發行渠道包攬影片進出口和國內發行業務;它控股、參股的院線達7條,簽約加盟影院400多家,票房占全國市場份額一半左右,是全國最大的院線及影院經營者;它擁有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影頻道,并積極開展與土豆網、優酷網等視頻網站的合作,拓展新媒體發行與制作渠道;同時,它還成立了后電影開發公司,開展影片授權、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與發行、VOD視頻點播業務、電影形象產品的開發等業務。其產業鏈之完整體系如下圖3所示。

2.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以影視劇制作著稱于業界的華誼兄弟傳媒公司,不僅是本公司影片的一級發行商,而且已建成重慶、合肥、北京等地4家影院,2011年新建影院將達到8家。與此同時,在網絡、手機電影播放市場收益不菲,尤其是最近騰訊公司作為其第一大機構投資者的介入,十分有利于華誼渠道的進一步拓展;在后產品開發方面,不僅積極開發了本公司電影的多種衍生產品,還參股掌趣科技公司,成立北京華誼巨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進軍網絡游戲市場。另外,華誼已啟動10億元投資建設“文化城”影視基地。“制作+發行+放映+衍生產品”的產業鏈已然成形。

3.博納國際影業集團有限公司

博納國際影業公司是國內民營發行公司的龍頭企業,2010年發行影片的票房累計超過15億元,連續5年占全國市場票房份額的20%。但主導投資制作影片也已成為其重要的業務板塊之一,僅2010年制作的影片就達15部。而已建成的9家影院,成就了其公司的另外一個業務板塊———電影放映。由此,初步形成了公司三足鼎立的業務格局。

4.星美傳媒集團公司

星美傳媒集團公司是從產業鏈下游———院線和影院做起,逐漸擴展到上游的制作和投資環節,已是國內最早形成較為完整產業鏈的公司。尤其是其下屬的中影星美院線,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跨省市院線,截止2010年底,擁有影院124家,覆蓋了全國26個省市,獲得票房收入12億人民幣。

5.浙江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

浙江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以規模宏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而聞名天下,是全國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通過影視基地的實景開發、后期制作、設備租賃、演藝經紀等要素的集聚,以及在北京等各地影院的建設,橫店形成了一條影視基地、制作、發行、放映、衍生產品開發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二)我國電影公司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通過對上述5家電影公司的產業鏈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電影公司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具體呈現出如下特點:

1.主要在傳統電影產業鏈范圍內布局。無論原來是制片公司、發行公司,還是院線公司、影視基地公司,在架構其產業鏈時,基本依循“制作+發行+放映(院線+影院)”的垂直一體化路徑推進。只不過制片公司實行的是向發行、放映領域滲透的前向控制方式,院線公司采取的是向制片、發行環節的逆向兼容策略,發行公司則采用的是向制片和影院兩極拓展的方式。其中近來最得到各公司重視的是影片制作和影院建設環節。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2011年中國電影故事片產量達到558部,比2005年翻了一番,進入世界前三甲。2010年,中國銀幕總數突破6200塊,2011年又新增銀幕3030塊,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和印度。由此帶來的全國城市票房收入2010年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01億元,2011年是130億元。如此驚人的發展速度,跟國內的電影公司紛紛投資制片和影院有著直接的關系。建構傳統電影產業鏈,意味著一個電影公司以做加法的形式,逐漸形成一個獨立自足的閉環運營結構:自己制片,自己發行,在自己的影院里放映。這無疑會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收入來源,降低投資風險。尤其是此前國內票房收入在制片—發行—放映三個環節大致以3:1:5的比例①分成的情形下,垂直一體化結構非常有利于電影公司包攬各個環節的收益,提升其市場議價能力,并且還有助于電影公司在群雄逐鹿的國內電影市場跑馬圈地,迅速擴大規模,建立行業壟斷地位———這也是很多電影公司打造全產業鏈的內在動力。

2.開始向大電影產業鏈推進。這主要表現在國內的電影公司正在不遺余力地伸展拳腳,在產業鏈的上游打通資本市場,中游拓展發行渠道,下游開發衍生產品。華誼兄弟公司和博納國際影業的整體上市,已經使其成為國內電影公司延伸上游的榜樣,并激發了更多電影公司的跟進;與此同時,除了不斷擴大院線和影院等傳統發行、放映渠道的規模,不少電影公司都在網絡視頻點播、電視播放、數字電影發行、海外發行等其他渠道方面進行探索,明顯豐富了電影發行的渠道,網絡視頻點播甚至已成為電影公司越來越重要的收入來源;衍生產品雖然一直是國內電影產業的薄弱環節(賀歲片《讓子彈飛》帶火的衍生品“麻匪面具”卻全部都是山寨產品的案例,就是一個明證),但也是中影集團、華誼兄弟、橫店影視城等為代表的電影公司已經強烈意識到、并努力付諸行動的發展目標之一。相信經過它們的奮斗,電影產業鏈的這個環節能夠得到有力提振。國內電影公司向大電影產業鏈的推進,一方面解決了其制作、發行等所需的資金來源問題,另一方面增加了其產品的收入來源渠道,暢通和擴大了企業的資金流,延長了其價值鏈,對于電影公司的發展和壯大無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國內公司這種向大電影產業鏈的推進,還處于起步階段。因為它們跟資本市場的連接跟自身真正的投融資環節的建立還有很大的距離,發行渠道的多樣化還遠沒有達到常規化、規模化,衍生產品的成功還僅限于個例。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們的大電影產業鏈運作與我們所引進的美國的大電影產業鏈的內涵并不一致。美國的大電影產業鏈是將電影產業中的生產、發行與放映業強行分離之后的產物,是其電影公司在經營業務上不斷做減法,將其非主營業務部門外部化,從而與相關聯企業形成一個開放、協作而又具有緊密內在聯系的橫向價值鏈的經營模式。顯然,這與中國電影公司目前在傳統產業鏈基礎上做適度拓展的大電影產業鏈做法是有很大區別的。因而,國內電影公司經營的主流模式依然是傳統電影產業鏈。

3.拓展電影產業鏈關聯業務。電影產業鏈關聯業務是指對電影產業鏈起輔助或支持性作用的業務,即邁克爾•波特所謂的產業價值鏈上的“輔助活動”。從上述一些電影公司的產業鏈來看,這些關聯業務包括藝人經紀、影視基地、后期制作、廣告宣傳、設備提供、音像制作、網絡游戲等。這些產業鏈的周邊業務有力地支持了電影公司從制作、發行到后產品開發的主營業務。尤其是藝人經紀和影視基地業務,不僅能夠直接適用于電影制作,提升產品在消費市場上的影響力,而且還能夠進行演出和旅游項目開發,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渠道,因而幾乎受到各公司的重視和大力發展。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國內電影公司對周邊業務或輔助活動的開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如藝人經紀中的造星機制還不夠發達,從影視基地到主題公園的蛻變還未出現,后期制作技術還欠缺全球競爭力,后產品開發的輔助機構還很少,等等。并且,還有許多在美國等已很成熟的、服務于電影公司的關聯業務沒有建立起來,如電影完工擔保、版權價值評估等。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指出,一個企業或一個產業的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共同構成其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而其中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企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因此,重視電影產業鏈關聯業務的建設同樣重要。主要在傳統電影產業鏈范圍內布局,開始向大電影產業鏈推進,并逐步拓展電影產業鏈關聯業務,形成了當下我國電影公司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雖然這種模式跟成熟的大電影產業鏈還有距離,但正是這種距離激發了中國電影公司強烈的全產業鏈發展沖動,正是這種沖動推動著中國電影產業迸發出了強大的活力和驚人的發展速度。

二、我國電影公司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如上所述,我國電影公司以構建傳統產業鏈為中心、逐步向前后端和周邊拓展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對于電影公司節約交易成本、分散投資風險、拓展多元市場乃至建立規模經濟壁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這并不是說,我國電影公司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不存在問題,相反,有些經營風險已露出端倪,可能會對電影公司乃至中國電影產業產生負面影響,迫切需要我們的注意。關于這些問題,本文主要從其對電影公司和電影產業的影響等兩個角度來論述。

(一)影響電影公司本身發展的問題

1.產品、業務雷同,帶來市場風險

由于我國大多數電影公司在其全產業鏈拓展中,無論原有的主營業務是什么,基本目標都是包攬傳統電影產業鏈的制作、發行、放映環節;在投融資環節眾口一詞地謀求上市,新開辟的發行渠道大同小異;拓展的關聯業務也相差無幾……雖然全產業鏈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這樣的局面,但由此造成的各公司同質化競爭的后果未必是一件好事。我國制造業中的不少行業就曾經因為眾多企業業務雷同、產品一致,而導致惡性競爭、利潤率大幅降低,最后不得不面臨生存困境。我國電影的市場規模雖然在不斷擴大,但僅僅是連續幾年的擴張,一線城市的影院數量就基本趨于飽和,二、三線城市影院扎堆開業的情景也屢見報端。電影業內經常算的一筆賬是:美國有4萬多塊銀幕,平均8000人擁有一塊;日本與韓國兩萬人占據一塊銀幕,中國目前的銀幕數平均下來是幾十萬人共享一張銀幕,“電影產業終端供給嚴重不足”[2]。但殊不知,美國的影院規模是歷經了幾十年的商業地產、城市社區、觀影人群、影院公司等的發展逐漸形成的,是各種相關因素相互促進、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國內目前影院建設領域的“”速度已然造成商業用房租金過高、成本上升的現象,未來很有可能導致產業未真正壯大而相關電影公司已經進入經營的危機狀態。更重要的是,如此眾多的影院,由于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有限,并且通常還不能夠自主選片,同一檔期所放映的影片基本相同,“同質化”競爭的噩夢事實上已經縈繞在一些影院公司的上空。其實,制片領域同樣如此。諸多公司紛紛涉足制片,影片產量大幅提升,為了搶灘暑期、賀歲等有限的熱門檔期,諸多電影公司紛紛量身打造相關類型的影片,結果不僅同一檔期內的影片常常呈現出相類似的特點,表現出產品的同質化傾向,而且還時常會出現由于影片扎堆而導致放映周期過短、影響票房收益的狀況發生。同樣,當諸多中國電影公司都把制作、發行、放映作為自己的主打業務時,由此所帶來的同質化競爭也一定會使各方針鋒相對、互相抵觸,反而制約了各自的發展。

2.產品多元,帶來質量風險

對于電影全產業鏈的追求,使得國內電影公司的產品線延長,種類增多,不僅有影片生產、發行,還有影院經營、藝人經紀、影視基地等,從而形成多元化的產品體系。多元化的產品固然能夠帶來多渠道的收益,但由于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質量標準,多重把關免不了會帶來產品質量控制上的風險。如在制片領域,影片數量擴大了,但并不等于優秀之作或曰市場有效產品增加了。事實上,近年來,國內制片數量激增,“2010年拍攝出的影片一共有626部,但其中真正進入院線上映的只有120部左右”,而120多部進入院線上映的影片中真正賺錢的不足10部。[3]大量雖生猶死的影片中也不乏具有全產業鏈的電影公司的作品。同樣,在不斷擴張的影院建設中,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不足五成。如何提升影院的上座率,如何將影院的經營提升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也一直是困擾著經營者的難題。產品多元,但其質量的層次較低,是目前大多數國內電影公司的現狀。而在電影公司的全產業鏈角逐中,想要改變這種現狀還任重而道遠。

3.資金分散,帶來財務風險

電影公司在全產業鏈布局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對于融資渠道較少、資金始終不是很充裕的國內電影公司來說,無疑會帶來財務風險。首先,有限的資金用在制片、發行、影院建設與經營等多種業務上,會削弱各種業務的投資能力;其次,如影院建設、影視城等業務占用資金的數額很大,周期很長,會給公司的資金周轉帶來較大壓力,如果強行上馬建設,為產業鏈而產業鏈,稍有不當就會造成資金鏈斷裂,危及公司的財務安全乃至生存。

4.高速擴張,帶來管理風險

國內的電影公司由于歷史原因,大都缺乏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相應的人才儲備機制。在各大公司的全產業鏈高速擴張中,對于人才和管理的需求會急劇上升。應該說,華誼兄弟公司這些年的快速成長與其人才的引進和管理的提升有著直接的關系。電影導演馮小剛、藝術監制陳國富、財務主管胡明等實力派人物的加盟,成為其公司影片質量、制作水平、運營規范的保證。尤其是華誼兄弟從2006年開始推行的財務管理、決策流程、團隊考核等方面的一系列公司規范,使其在管理制度和經營理念上已經接近國際領先傳媒企業,也由此打通了公司的上市通道。但在國內娛樂圈里財務不透明和管理不規范的公司占絕大多數,它們要擴張,要建設全產業鏈,就必須四處尋找人才,提升管理水平。于是,激烈的人才爭奪戰開始了。事實上,人才流失或欠缺人才,已經成為國內不少電影公司的隱痛了。如影院投資領域曾經的領跑者星美集團就飽受“挖角”之苦。其星美影院發展公司前總經理轉投博納,其北京金源星美的駐店經理加盟成龍的耀萊國際公司。這種管理人才的流失,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公司的發展,使之在制、發、放三個環節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榮耀。[4]這種由高速擴張而導致的惡性人才競爭,不僅電影公司深受其害,還會影響到電影產業的發展,弊大于利。

(二)影響中國電影產業健康發展的問題

1.電影公司爭先恐后的全產業鏈經營,會影響我國電影產業整體的生產和經營效率

目前在國內,全產業鏈經營對于某一家有實力的電影公司來說,可能是最經濟、最快捷、最有效的一種發展模式,而且對于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整體規模的擴大也有積極的作用。但這并不是說,電影公司的全產業鏈運作是中國電影產業一種最好的發展路徑。相反,由于電影公司爭先恐后的全產業鏈經營所導致的同質化競爭,反而有可能會使我國電影產業整體的生產和經營效率不斷降低,最終阻礙產業的快速發展。因為一方面,全產業鏈經營意味著很多電影公司只顧跑馬圈地,囫圇吞棗,不管主營業務的精深掘進,加上專業人才短缺,從而導致粗陋之作泛濫,生產、經營水平難以提升。我國現在每年生產出的大量的無效電影產品(即制作出來基本沒有市場的影片),眾多的硬件差別不大、放映內容無特色的影院,以及由此顯示出來的龐大的無效投資規模或極低的投資回報率,就是我國電影產業整體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高的明證;另一方面電影公司紛紛進行全產業鏈擴張,當產業擴張速度大于市場拓展速度的時候,其發展的力量會由于過度競爭而互相牽制、互相抵消,最終難以形成一股合力來推動電影產業快速前行,從而影響電影產業的整體經營效率和發展速度。國內這兩年的影院高熱度投資,一定程度上已經顯現出影院或院線相互擠壓、都越來越難以形成規模的態勢。如果電影產業整體的生產和經營效率持續低下,不加以改善,無疑會影響人們(包括投資者和觀眾等)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信心,甚至帶來電影市場的萎縮。

2.全產業鏈競爭易造成不公平競爭,可能會削弱電影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進而影響我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全

產業鏈經營模式,使我國的一些電影公司規模迅速擴大,對電影市場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公司制片、發行、放映等業務齊全的閉環運營結構,使其不僅能夠在自己的院線及其影院優先放映自己的影片,而且在某些時候會有意識地抵制甚至拒絕其他制片商的影片進入其影院或重要檔期放映,從而造成了電影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損害了中小獨立制片商和放映商的利益,達到了一定的壟斷目的。二是大公司全產業鏈經營所帶來的資本和資源的高度聚集,使其影片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一部影片動輒上億元的投資額,大幅拉升了國內電影產業整體的平均制作和發行成本。與此同時,資金、資源缺乏依然是絕大多數中小電影公司發展的瓶頸,它們也許有創意但卻很難承擔得起高額的明星片酬和發行費用,因而也就常常無緣進入影院的熱點檔期甚至影院放映。這種明顯的差距,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主體———大量的中小電影公司來說無疑是無法承受之重。而給予眾多的中小電影公司以較大的生存發展空間,無疑是增強電影市場的競爭活力,打造中國整體的、良性運行的電影產業鏈,保持電影產業生態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而大量的獨立制作的中小成本電影的存在,對于穩定國產電影質量,保持電影產品的多樣性,平衡商業與藝術的關系等,更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性作用。或者說,中小電影公司或獨立制作的中小成本電影就是中國電影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和大電影公司或其商業大片一起構成了中國電影產業鏈的脊梁。如果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一味鼓勵“損不足而奉有余”,只剩下了大公司,即使大公司內部的產業鏈再齊備,整個國家的電影產業鏈也是殘缺不全、缺乏競爭活力的,是有礙于電影產業健康發展的。

三、解決中國電影公司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問題的對策

鑒于上述中國電影公司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本文提出如下對策性建議,以供參考。

(一)專注核心業務建設,成就更多專業化電影公司

由于電影產業鏈尤其是大電影產業鏈的構成比很多產業都要長,而且生產環節眾多,服務機構多樣,涉及范圍廣泛,一個企業想要將一個電影產品從投資、生產、發行、放映到后產品開發盡數攬于懷中,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極少數實力雄厚的大電影公司,絕大部分公司恐怕都很難勝任全產業鏈經營的使命。與其使出渾身解數跑馬圈地,搶地盤,承擔高風險,不如游刃有余地進行核心業務建設,將自身打造成為首屈一指、不可替代的專業化公司。所謂專業化公司,據IBM商業價值學院、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的深入研究,是指“公司將那些能為公司贏得最大競爭力和最大化利潤的業務歸類為核心業務,然后重點圍繞這些業務功能培育專業化能力;對于那些不能提供競爭優勢或對利潤不能發揮關鍵杠桿作用的業務功能,則由外部的專業合作伙伴來實現。采用這種由內外部專家裝配而成的商業模式的企業稱為‘專業化企業’”[5]。IBM對全球各個行業的最佳實踐進行了大量的調查、比較、研究后還發現,專業化企業由于具有差異化、快速反應和高效率的特點,在未來最具競爭優勢。由此類推,電影產業中的專業化公司,就是對公司的核心業務進行提煉,然后圍繞其核心業務進行精耕細作,以達到公司在該電影領域的高度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市場認同性,即專業化。建設核心業務,并非只做一件事情,或制作,或發行,或放映,而是圍繞電影產業鏈的某一個環節進行全方位拓展和經營。即制作公司要將電影制作的環節做全、做透,制作相關要素齊備優質,流程管理科學高效,影片在市場上具有獨占性;院線公司則不僅要以規模取勝,更重要的是要盡可能地挖掘核心業務的經營潛力(如影片的多源化、管理的高效化、會員制等)和放映環節的一切贏利點(如賣品部、電影衍生品等的收益),將環節做細,做充分。另外,電影公司還可以按影片類型、目標受眾、地理區域、院線渠道、服務項目等的區分,構造其核心業務。如此,才能在電影產業鏈的各個構成環節形成一大批專業化的公司,并依賴這種專業化,達到其在電影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重要地位甚至市場優勢,進而建立起其在市場和行業里的品牌影響力。其實,即使是超大規模的電影公司,今天也日益走向專業化經營。如在好萊塢,由于派拉蒙訴訟案等的影響,其黃金時期那些垂直一體化的大公司體系早已被分解,“一度由它們的很多部門執行的職能現在已經由獨立的服務性公司來承擔”[5](P92)。大電影公司除了制作少量的商業大片,主要扮演獨立制作影片的包裝商、資金提供商、發行商角色。它們和中小獨立電影公司之間維持著一個高度相互依賴的企業間運作,按照需要組合成不同的專業團隊,來行使各種生產所要求的職責。[6](P76)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表現出高度專業化進而高度合作和共贏的特點。這對于我國電影公司和電影產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是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的。

(二)實施差異化競爭,共同構建中國電影完整產業鏈

我國電影公司在趨于業務專業化的同時,還須相應地在其總體發展和市場行為中實行差異化競爭,才能真正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淖,獲得持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謂差異化競爭,并非差異化戰略,而是指各類電影公司應根據自己的目標、資源和環境,以及在目標市場上的地位,來制定不同的競爭戰略,以獲得競爭優勢的經營行為。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實行差異化競爭過程中,電影公司應首先確定自己在目標市場上的競爭地位,然后才能依據自己的市場定位選擇適當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因此,確定自己的市場定位,應該是電影公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有多種分類方法。根據企業在目標市場上所起的作用,可以將企業分為市場領導者、市場挑戰者、市場跟隨者和市場利基者四種類型。市場領導者是指在相關產品的市場上占有率最高的企業;向市場領導者和其他競爭者發動進攻,以爭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的企業,是市場挑戰者;維持市場現狀,避免與其他競爭者產生爭端的企業,是市場跟隨者;而專注于市場中被大企業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通過專業化經營來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益的企業,則是市場利基者。目前我國很多電影公司紛紛進行全產業鏈經營,其目的即在群雄逐鹿、還未定型的國內電影市場上角逐市場領導者的地位。但是,一個行業中擁有市場領導者地位的企業通常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企業都需要以自己的產品特色、經營策略和目標市場來確定自己在市場上的或挑戰、或跟隨、或利基者地位。因而,電影公司應盡早確定自身的市場定位,據此明確自身的核心業務,與其他企業進行差異化競爭。電影公司進行差異化競爭,并非不參與競爭,而是要盡力避免你爭我奪、血拼到底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對抗性競爭,這種競爭雖然能夠造就最終的市場強者,但也會因此付出過于慘重的代價。在目前我國電影產業的邊界還沒有建立起來、電影市場的版圖也遠未成形的情況下,電影公司要放寬視野,發現更多更新的陣地,通過專業化進行錯鋒競爭。提出“藍海戰略”理論的W•錢•金和勒妮•莫博涅曾在其《藍海戰略》一書中將一個產業的市場分為“紅海”和“藍海”兩大空間,“紅海”即一個產業中已知的、高度競爭的市場空間,“藍海”則為一個產業中非競爭性的、全新的市場空間。并專門指出,“一旦企業把目光集中于紅海,就等于接受了戰爭中的限制因素———有限的陣地以及必須擊敗敵人才能獲取勝利的概念,忽略了商業世界的獨特力量———避開競爭,創造新的市場空間”[7](P8)。而“避開競爭,創造新的市場空間”的藍海戰略,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差異化競爭策略。依據藍海戰略理論,一個企業完全可以避開競爭對手,將視線移向更多樣、更前沿的買方需求,跨越現有競爭邊界,將不同市場的買方價值元素篩選并重新排序,從而將自身的發展從既定市場結構下的定位選擇向改變市場結構本身轉變,獲得一個“未開墾的市場空間、需求的創造以及利潤高速增長的機會”[7](P7)。由此可見,致力于差異化競爭的電影公司,不必比照現有電影市場領導者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去趕超對手,也不必都局限于已有市場的消費者去開發電影產品和服務,各個公司完全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從自己的市場定位出發,既可以選擇在紅海中進一步采取低成本、差異化或集中化戰略,擴大已知需求下的更大市場份額;也可以實施藍海戰略,致力于創造和攫取新的市場需求,并由此去拓展一個非競爭性的、全新的市場空間。而無論哪一種選擇,電影公司都應當盡力避免由于直接交鋒所帶來的割喉式的惡性競爭,而應以一種錯峰競爭的“自覺并存”意識,去尋找現有市場的各種空白,去挖掘乃至創造各種新的消費需求,去生產更多富于創新品質的電影產品,去與更多的相關企業通力合作,齊心協力共同把整個電影產業和電影市場做大做強。就像擁有其國內大部分的電影公司、電視公司、音樂市場和全球衛星廣播頻道,并且在圖書、雜志出版行業也占據重要地位的美國7大傳媒集團那樣,相互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高級壟斷階段的競爭合作者,而非相互傾軋的廝殺者。尤其是在世界各個國家越來越注重以產業集群而非單個大企業拉動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今天,強調電影公司間的合作、并存,對于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非常重要。

(三)實行政策引導與市場規制,為電影公司營造健康的產業發展環境

隨著國內電影公司紛紛聚焦于全產業鏈建設,國內電影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公司眾多、資源分散、產品同質、惡性競爭、效率低下、品牌產品和優質企業稀少的低層次運轉狀態。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中國電影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香港著名導演陳可辛接受新浪娛樂專訪時表示,他們之所以組建“人人電影公司”,是因為中國電影正處于迅速發展階段,電影產業鏈的各部分運行都證明急需要在北京建立一個總部對這個鏈條進行統一規劃。同樣,面對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鑒于目前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還無法有效調節資源配置、引導產業發展的基本狀況,政府應當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對國內電影產業鏈建設進行引導與規范,為電影產業發展營造健康環境,從而促進電影公司的良好運營。

我們看到,近年來國家已經出臺了《電影管理條例》、《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對影院安裝2K和1.3K數字放映設備補貼的通知》、《關于促進電影制片發行上映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各項政策或措施,同時,《電影產業促進法》也已在征求意見中,中國首部電影法律將很快推出。這些政策和措施對電影產業發展的支持和指導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但是,目前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以管制和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為特征,對產業的引導和規制作用尚不足。而一個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推動力,還需要目標的指引和行為的規制,否則就成了野蠻生長。正因如此,國際上和我國經濟領域才會出現宏觀調控手段和市場規制法等的運用。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同樣需要進行相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一方面保障市場活力的存在,另一方面推動產業向更高階段發展。這其中,市場規制尤其重要。市場規制并非計劃經濟體制下令行禁止的行政管制,而是指國家通過制定行為規范引導、監督、管理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也同時規范、約束政府監管機關的市場監管行為,從而完善市場規則,有效地反對壟斷,制止不正當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保障市場秩序的一種管理方式。從這種管理方式出發,我國政府可以在繼續消除各種政策、體制、機制壁壘開放更大市場空間(包括海外市場),引導大電影公司錯鋒競爭,給予中小電影公司以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平等、自由的市場競爭,推動完整、高效、良性運轉的大電影產業鏈的形成等方面,進一步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

篇9

關鍵詞 :影視旅游 ;雙重價值 ;融合發展

一、問題的提 出自2010年12月22日電影《非誠勿擾2》上映以來 ,影片鏡頭里涉及的慕田峪長城、798(YI HOUSE酒店)、尚8創意產業園等景區一時成了旅游勝地 ,其實早在2008年《非誠勿擾》第一部上映后 ,影片中的浙江西溪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唯美浪漫的景色就已經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高漲,此次續集的拍攝乃是在與北京旅游局的合作下完成,影片中加入了很多北京的旅游景點,由此電影對旅游的推動作用可見一斑。現階段由于缺乏商業運作的空間和意識,以及盜版嚴重等原因,我國的電影收人主要依靠票房 ,這嚴重制約了電影產業的發展空間。而電影是一個依靠產業鏈經營最突出的產業,這個產業鏈包括圖書故事、劇作創意、影視圖像作品、音樂、DVD、授權播放使用和部分 肖像授權 、開發后續產品等『l1。我國電影產業急需延長產業鏈 ,進行后電影產品開發增加贏利能力。旅游產業作為一種戰略性產業 ,具有資源消耗低 ,勞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 ,綜合效益好的特點。根據旅游消費自身的發展規律,其將經歷一個消費升級的過程,即先經歷觀光游(人均收入1000美元起步 ),然后是休閑游(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起步),最后是度假游(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起步)三個階段嘲。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 日益提高,消費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漸發生變化 ,觀光性的旅游產品不再能夠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 ,消費者更加注重追求彰顯個性化的旅游產品與服務的體驗性旅游,旅游產業由此面臨著不斷加快自身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挑戰。在電影產業急需延長產業鏈,旅游業面臨產業升級挑戰之時,影視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模式,將電影業與旅游業完美融合 ,發展前景被學者及業界人士所看好。影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與發展對于突破影視產業和旅游產業各 自的發展瓶頸,實現二者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 ,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我國影視旅游發展情況概述

目前關于我國影視旅游現在所處的階段,被學術界廣泛認可的是劉濱誼、劉琴的觀點。他們二者以國內外影視旅游發展興衰為依據 ,總結概括出影視旅游的發展階段以及各階段的特點 ,指出中國影視旅游的發展經歷了萌芽、發展、成熟三個階段 ,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13),即游客仍以游覽拍攝地和影視主題公園為主,旅游活動的內容僅限于參觀 、娛樂 ,旅游特征雖然已經體現出動靜結合、注重參與互動和體驗的特點 ,但是發展程度不高,距離成熟階段游客完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特點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總之 ,我國的影視旅游從最初萌芽時期開始,歷經20年的探索與發展,走過了從低到高的三個階段 ,分別是:影片外景地或旅游景區、電影拍攝基地或影視城、電影節或主題公園,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收獲 ,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與不足,比如發展進程緩慢 、影視旅游產品單一 ;文化內涵體現不夠 、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顧客忠實度低 ;各地區重復建設嚴重 、資源嚴重浪費 ;經營管理不善、環境破壞嚴重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并加以合理解決。所以,只有正確認識我國影視旅游的雙重價值 ,才能更好地促進影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與發展 。

三、影視旅游的雙重價值體現 影視旅游作為影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產物 ,是二者雙贏的表現,對影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有著雙重的價值體現。

1.影視旅游對于旅游產業的價值體現。影視旅游又稱電影引致旅游,由此首先想到的便是影視作品對于旅游業的價值體現,即通過影視作品帶動旅游業的發展。由于影視作品包含信息的廣泛性 、中立性,觀眾的移情作用及影視作品的美化作用 ,使得影視作品在促進 目的地旅游方面具有其他手段無可 比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經濟效益。在產業融合過程中,影視業與旅游業珠聯璧合,給影視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最直接的經濟效益體現在旅游人數增長后,隨之而來門票 、餐費、飲料費以及購買其它旅游紀念品消費的增長上。Riley與Baker:~~其《電影旅游》一文中得出結論 :影片對拍攝地的旅游影響至少4年 ,使游客數量增長了40%~50%。吳晉、葛全勝等學者借鑒旅游經濟學的貢獻定理,定量地估算 了《喬家大院》影視引致旅游收入對祁縣經濟增長的貢獻及拉動效果。2006年影視引致旅游收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最高為8.95%,超過了同期祁縣對晉中市經濟的貢獻率6.6%。2006年恰為電視劇《喬家大院》播出的時間,由此表明影視旅游對于地方經濟有十分顯著的拉動作用。其次,影視旅游具有十分明顯的聯動效應,能夠帶動其他產業的迅猛發展 ,諸如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浙江橫店影視城2000年開始實施影視拍攝免費制度,劇組明顯增多,2002年共有47部劇組進駐。2008年宣布攝影棚免費,僅2010年11月17日當天就有31個劇組在影城內拍新片 ,而這31個劇組直接帶來的是2000問客房的消費。“這是橫店的獨特營銷模式 ,除門票外,衍生消費占40%。”~2010年11月份為止,光劇組在酒店消費已經達~4000萬元,群眾演員創收也有700萬至800萬元。就連這些劇組一年在當地租用車輛的費用也已經超過1000萬元[41。②社會效益 ,宣傳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國外學者的研究案例中發現 ,影視劇在短時間內顯著地改變了目的地的形象。

Butler(1990)認為,在不久的將來,視頻(電視 、電影)中播放的內容在塑造旅游地形象方面要遠遠重要于印刷媒體。觀眾在觀影中隨著劇情的推進,在不知不覺中對目的地留下深刻印象并產生去 目的地旅游的強烈念頭。旅游地應該利用這個大好機會 ,大力推出旅游景區。影視作品相對于其他營銷方式而言,能夠更加全面、立體和持久的宣傳旅游 目的地。一部影視作品有著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從而對旅游 目的地有更長時間的展現 ;故事情節能夠使人產生強烈的旅游欲望,加上特技效果的應用。明星效應和最佳的拍攝角度更加強化了旅游 目的地的形象閻。

2.影視旅游對于影視產業的價值體現。目前學界對于影視旅游價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視旅游對于旅游業的促進作用 ,鮮有提及影視旅游對于影視產業的影響。作為一個雙向過程,在影視業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必有一個反作用力作用在影視產業上 ,從而影響影視產業的發展 ,意識到影視旅游的雙重價值對于更好地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尚軍輝與聶建波總結出影視旅游對于影視產業有四方面的影響嘲:①有助于影視產品競爭力的提高與增強。影視旅游能夠增加觀眾 、降低拍攝成本 、豐富影視 內容 、規范影視拍攝,從而提高與增強影視產業的競爭力。②有助于形成平衡協調發展的影視產業格局。③有利于實施產業融合 ,豐富并深化影視產業鏈。借影視旅游拓展影視產業項 目,進行“后影視產品”的開發 ,向賓館 、博物館、玩具、游戲、網絡、服飾 、教育等領域延伸 ,逐步整和為跨行業 、復合型的影視產業鏈。④有利于影視產業政策與法律法規的完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影視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融合模式 ,對于影視產業和旅游產業各 自的發展以及二者的融合發展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價值體現是雙方面的,能夠順利幫助實現突破二者 自身發展瓶頸的目標 ,同時促進我國影視旅游向著更完善 、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

篇10

近年來,以樸贊郁、金基德、奉俊昊、李滄東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韓國導演屢次在國際重要的電影節上獲得獎項,其作品相繼進入國際視野。在韓國優秀的電影中,犯罪題材作品儼然成為韓國電影藝術中最具鮮明風格特色的題材類型。通過對韓國犯罪電影內涵的研究,可進一步挖掘電影所帶來的潛在人文意義與價值。以本文研究的韓國犯罪電影為例,事實上,韓國電影文化價值的整體概念是指電影所具有的文化物質形態,也就是虛體物質,主要是從引發社會反響的角度進行概述。韓國犯罪電影對亞洲地區乃至全球其他電影市場均有較大的藝術傳播影響力,應當重點對其藝術價值加以關注并進行相應的論述。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內研究綜述

在中國知網檢索中,以“韓國電影文化研究”為關鍵詞共檢索出有關論文15308個結果,以“韓國犯罪電影”為關鍵詞共計檢索出5508個結果,以“韓國電影價值”為關鍵詞共檢索出有關論文668498個結果,以“韓國電影跨文化價值傳播研究”為關鍵詞共檢索出有關論文181402個結果。由此可見,“韓國電影價值”的相關論題研究最多,“韓國犯罪電影”相關論題研究最少,但本文將這二者相互融合,以韓國電影價值研究為論述主體方向,重點以韓國犯罪電影為實際研究案例,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

張虹(2014)在其著作《韓國犯罪題材電影在影視文化意義上的特征淺析》一文中指出:“韓國犯罪題材的電影往往具有深刻的‘社會問題意識’,作品中既有真實事件的改編,又有在聚焦社會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戲劇張力之間的變換。例如:作為韓國犯罪電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的《熔爐》就是聚焦2005年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發生的性暴力事件,該電影清晰地表述了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抨擊了學校的道貌岸然與司法過程的不公。該部影片上映后,引發了韓國社會的極大反響,并最終推動了韓國犯罪的量刑標準的提升,這一成果的取得實屬不易。”隨著全球電影市場的不斷細分,對于電影市場本身而言,有些看起來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也必須引起重視,這一點事關電影題材之間的諸多變化。當前,雖然電影中出現大量的非理性投資,但在電影行業,資金、資本等優質投資的優勢也展現出來:首先是票房大制作電影之間的關聯性被破壞,專業人員早就不再迷戀大制作的電影,而是變為注重觀眾的興趣愛好,作為電影的主要思考因素;其次就是電影院的建立速度也在逐漸放慢。電影院不再通過增加票價來促進票房增加,而是用適當的價格來吸引觀眾,讓每個觀眾都能看得起電影。但是,我國電影更應當學習的是韓國犯罪電影的題材選取性,從深層次價值的角度探索電影的內涵價值與社會意義。

張藝璇(2014)在其著作《淺析韓國犯罪題材電影特征》一文中指出:“近年來,韓國犯罪題材的電影總能夠在某一種高度層面上以驚喜、創意、深刻等人文內涵的角度不斷反映其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并在影片中不斷找尋韓國電影文化價值的進步與探索。以韓國犯罪電影題材特征為例,其主要具備影片主體之間的彰顯民族意識、影片風格之間的突顯黑色陰郁、影片敘事之間的獨具匠心與升華影片主題等特征價值。并且,韓國犯罪電影一個較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在人物的設置、影片中的意象運用方面均顯示出了超高的藝術水準與價值,并最終成就了韓國電影的輝煌。”①近年來,電影產業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了諸多外部影響,著重體現在:由于受到了歐洲金融危機以及各國經濟的緊縮政策,總體來說電影文化創作的增長模式是和國家政策緊密相關的,特別是根據現時展的需要,電影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國民的經濟支柱,韓國電影產業每年平均投入近3萬億韓元,約合近500億元人民幣,這一產業投入比重遠遠超過我國電影產業的投入比重。并且,韓國在電影創作機制方面已經形成了一體化編劇、導演、發行等完善的機制,這一點在當今世界的電影文化產業中也是較為領先的。因此,我國更加需要從政府政策機制入手,完善我國電影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形成,根據《“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目標可以看出,到2015年年底,文化產業將迅速增加,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能夠建立健全的公平競爭市場、企業自主經營的電影產業經營體系,能夠不斷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電影產業的增長速度同時帶動著相關產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文化價值有明顯的增長,綜合效益也有很明顯的提高,隨著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政府對電影也極力地推動,這對電影文化價值傳播市場具有很強的推動力。

張鳳雯(2014)在其著作《以真為影,震撼心靈――韓國真實事件改編的政治及犯罪類型電影淺析》一文中指出:“相比韓國其它類型的電影創作題材,韓國的犯罪電影大多不是以殘暴的電影畫面作為描述方式,而更多的是以電影唯美的畫面,其整體畫面細膩而又真摯的情感抒發著稱。實際上,韓國犯罪在一方面把這種美渲染地極為絢爛美好,在電影的文化價值內涵中不斷使其飽有深刻的溫情。在另一方面,可以將它作為本來的美好毀滅,不斷挖掘電影潛在的內涵價值,使其在變成某一種狀態時,既是一種可怕又是一種殘忍,最終形成某種階段的真實狀態與真實情感的統一,那份真誠充分顯現出電影文化價值中的美好與殘忍,在觀看的過程中,足以震撼塵世間麻木的心靈。”②在韓國犯罪題材類型的電影中,真實是其一大顯著的特色,并最終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價值與反響,例如:因為電影《辯護人》使得成為韓國社會話題的“釜林事件”再次受到關注,2014年9月25日進行了復審宣判,33年前曾被判有罪的五名被告在幾十年后被法院認定無罪,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韓國著名青少年犯罪題材電影《熔爐》的放映,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2005年光州聾啞人學校案件的調新啟動,并且最終使韓國國會對2011年罪量刑標準重新修訂《韓國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這部又可以被稱作為《熔爐法》的法律在韓國國會立法成功后,曾引發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也引發了其他國家電影人的思考。

(二)國外研究綜述

韓國著名學者金鐘元和鄭重憲在其合著的《韓國電影100年》一書中指出:“韓國電影的發展歷程與韓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存在著極其微妙的關系,每一次電影歷史的發展階段均伴隨著韓國政治以及社會的變革,無論是在政治封鎖或開明時,韓國電影均存在低迷與復興之間的徘徊,隨著韓國政治形勢的不斷昌明,韓國電影最終實現了復興。在某種意義上,對于韓國犯罪題材電影而已,其想要能夠延伸發展出電影文化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不是所有的韓國犯罪電影都能夠開發電影文化傳播。需要開發犯罪題材電影文化需要有一些比較特定的特征:電影必須經典有一定的影響力,一種文化價值能夠讓社會所接受,就必須能夠影響到社會,如果電影本身不具有吸引力,那其發展的文化價值與意義也沒辦法吸引社會民眾,只有具有影響力的影片才能大范圍地進行文化意義的傳播,才能夠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觀看,也只有這樣,文化傳播才能夠永遠被追隨購買。例如:對于韓國犯罪題材電影而言,這些犯罪題材電影的文化價值意義與傳播就有很好的社會效應,并取得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力,這些都是電影文化傳播的重要價值體現。”③在韓國犯罪電影題材的研究特點方面,應當堅持從商業電影文化價值傳播的角度進行探究,需要對具體的社會題材進行藝術加工和演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電影文化價值概念的定義。長期以來,韓國諸多不同題材的電影憑借其電影作品內涵的廣泛影響力,在當今世界電影界擁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其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不斷堅持從電影的社會性價值角度入手。因此,對我國電影的文化價值傳播而言,其在發展與研究過程中需要重點從電影社會性風格角度、電影的影片主題、影片藝術思考、影片商業性特征、影片制作方式、影片插曲等諸多方面引入社會性內涵價值。

美國學者閔應軍、韓國學者朱真淑、郭漢周等在共同編寫的《韓國電影:歷史、反抗與民主的想象》一書中指出:“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布局曾經歷過一個漫長復雜的演變過程,其電影的審查制度曾將公眾置于民主、自由之外,并使得這種文化綿延至今,使得電影文化成為韓國一種恐怖的回憶。無論是快樂的,還是丑惡的,無論是壓迫的還是獨立的,脫離文化的電影歷史均是不能存在的,也是需要不斷對其進行審視與呈現的。在韓國電影產業布局的調整上,除了過去多年一直強調的創作制片環節和影院終端建設仍需強化外,發行環節的建設已經越來越迫切。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經過10年產業化改革,當韓國電影產業已經從初級階段逐步升級,整個產業的渠道系統、市場系統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突顯出來。在好萊塢,世界聞名的六大電影公司都是以發行為主要業務職能的企業,但在國內,目前公眾對電影企業的認知還仍然停留在電影內容生產商層面。”④要想真正體現出電影文化歷史脈絡的價值內涵,就需要對電影的無差異特性進行深入地研究與論述,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市場細分以后,不參照任何市場的特點,只是考慮市場的普遍性,僅僅推出一種產品,使用單調的市場營銷組合,它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盡最大可能來滿足所有的觀眾要求。無差異性的特點就是規格、品類、格式簡單易懂,這樣有利于大規模運作和標準化制作,有利于降低電影在制作、傳播、播放等環節所產生的費用。不足之處表現為:在眾多電影中,一旦有一部分電影實行無差異性市場營銷時,在我國電影行業里就會出現強烈的競爭力,這時小制作電影就沒有競爭優勢。比如有一個電影院為了推出電影優惠政策,而不考慮整個電影行業的價格規定,忽略了電影的整體性,這時候制作出的電影,就是單一性的電影,不會被觀眾喜愛。雖然有的電影是大手筆投資,可是現在我國電影行業內競爭強烈,小制作電影不被人們接受,最終會對整個電影行業造成影響,導致整體收益減少,阻礙了電影的發展。

二、小結

我國電影產業目前存在三個重要的問題:第一,我國電影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上游制片業和下游影院終端都非常龐大的格局,但本應成為產業驅動關鍵所在的中間發行環節卻非常脆弱。第二,我國電影產業經過十年產業化改革,雖然已經擁有了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但在市場逐步放開的形勢下,國產片的生存壓力卻越來越大。第三,我國電影產業當前的盈利模式過于單一,對票房收入的過度依賴導致行業上下游不得不絞盡腦汁,在有限的“飯碗”里多分一點羹。相比韓國犯罪題材的電影文化價值,我國電影的文化價值內涵該如何進一步地體現,需要業內人士不斷關注與反思,只有這樣,我國電影才不再只是夢幻的光影,夢幻才可以照進現實,種種光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最終會變成一種力量,真正成就我國電影產業的輝煌與價值。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對電影的社會文化價值題材的市場開發還不夠成熟,甚至有的地方沒有開發意識,與韓國已經較為成熟的電影開發機制存在很大的出入,國內在電影社會文化價值題材的開發力度上、廣度上都很不足,而且相對國外來說起步較晚。

注釋:

①張藝璇.淺析韓國犯罪題材電影特征[J].大眾文藝,2015,(10):184-185.

②張鳳雯.以真為影震撼心靈――韓國真實事件改編的政治及犯罪類型電影淺析[J].藝術科技,2015,(05):7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