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的環節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供應鏈管理的環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供應鏈管理的環節

篇1

關鍵詞: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結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從循環經濟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業的經驗總結,制定并實施循環經濟的發展規劃,除了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本身所體現的科學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等特點之外,也反映了發展循環經濟對于我國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緩解環境壓力、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通過對循環經濟概念的界定,系統研究了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基本內容。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界定

在我國循環經濟一詞最初由劉慶山在1994年使用,從資源再生的角度提出廢棄物資的資源化,其本質是自然資源的循環經濟利用[1]。作者對文獻中關于循環經濟定義的總結,主要基于內涵,并有重點按類別地介紹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定義。

1.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界定

循環經濟的概念來自于環境保護。然而,真正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界定循環經濟的并不多見。有文章認為,循環經濟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環境保護發展模式:①強調環境保護本質上與經濟活動是一個協調統一體;②指出人類經濟活動應遵從自然生態規律;③闡述了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及深刻內涵;④揭示了當今可持續發展的新趨勢。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這一表述主要是針對循環經濟的功能和性質而言的。

2. 從大物流角度界定

在迄今的研究文章中,從大物流角度界定循環經濟,含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循環流動,一是尊重自然規律。從這個角度定義循環經濟強調了物質閉環流動、經濟形態、生態經濟等內涵,要求按照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技術規律、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棄物處理過程,將現行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開環式經濟系統,轉化為“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閉環式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之中,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實現資源的減量化、產品的重復使用和再循環使用。

3. 從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的角度界定

經濟界中各地區、各產業、各行業和各企業的物流,我們都把它叫做經濟界物流,簡稱經濟物流。經濟界物流的特點:物是經濟商品的物;流的動力來自人類的經濟活動;是有贏利目的的經濟行為。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3]。其含義是以資源循環為主要特征,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資源,將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人類生產活動納入自然循環過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斷循環的經濟過程中得到合理和高效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二、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結構

1. 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的構建

構建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應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一是供應鏈上企業的生態企業化,二是企業間共生形成綠色供應鏈及其網鏈,三是延長生產鏈條,做好逆向供應鏈的構建,增強反饋機制。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是一種融合環境保護的現代管理模式, 通過綠色技術與供應鏈管理的手段,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內環境負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應鏈系統整體效益最優的目標。

2. 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的運作體系結構

綠色供應鏈研究的內容可以看出,研究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需要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包括產品的原材料獲取、產品的設計與制造、產品的銷售與運輸、產品的使用以及產品再回收利用的整個過程,其運作體系結構圖如1 所示。

⑴ 綠色設計。研究表明, 產品性能的70% ―80% 是由設計階段決定的, 而設計本身的成本僅為產品總成本的10% , 因此,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的理念,要求產品在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產品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 采用綠色產品設計。

⑵ 綠色材料。原材料供應是整條綠色供應鏈的源頭, 必須嚴格控制源頭的污染。從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經過各種手段加工形成零件,產生廢腳料和各種污染, 這些副產品同時產生許多環境污染, 這就要求生產者在原材料的開采、生產、產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節約資源, 減少環境污染。

⑶ 綠色供應。供應過程就是制造商在產品生產時,向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原材料的采購, 確保整個供應業務活動的成功進行, 為了保證供應活動的綠色性, 主要對供貨方、物流進行分析。

⑷ 綠色制造。綠色制造也被稱為綠色生產或清潔生產。它要求生產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均按ISO14000的標準生產,這意味著對生產過程、產品及服務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以期推行綠色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或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⑸ 綠色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綠色銷售是指企業對銷售環節進行生態管理, 它包含分銷渠道、中間商的選擇、網上交易和促銷方式的評價等。綠色包裝是消費者購買產品后, 其包裝一般來說是沒有用的, 如果任意丟棄,既對環境產生污染, 又浪費包裝材料。隨著物流量的急劇增加帶來車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氣環境因此受到嚴重污染。綠色運輸主要評價集中配送、資源消耗和合理的運輸路徑的規劃。在產品的使用階段上主要是評價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再循環利用, 使用壽命是延長產品壽命, 增強產品的可維護性, 減少產品報廢后的處置工作。

⑹ 產品廢棄階段的處理。工業技術的改進使得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全面, 同時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廢棄物消費品。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 而且成為固體廢棄物和污染環境的主要來源。產品廢棄階段的綠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環再用和報廢處理。

3 .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結構

實施綠色供應鏈,面臨著一系列決策問題,它是一個十分復雜但又很有研究意義的問題。基于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結構就是應用數學和計算機等手段建立綠色供應鏈的功能系統模型、信息系統模型、物流系統模型、資源系統模型、組織系統模型、過程系統模型,以及制造系統綠色供應鏈總體模型,形成完整的決策體系結構和系統模型,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如圖2所示。

⑴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追求的目標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尤其強調的是,在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要求對環境的影響的負作用盡可能小,資源利用效率盡可能高。

⑵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對象。基于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對象涉及供應鏈中的各個主體,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用戶和物流商等。因為,在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不僅要求一些關鍵節點企業制定并嚴格實施環境管理標準,而且其上、下游廠商及最終用戶也必須遵守同樣的環境管理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綠色性。

⑶ 綠色供應鏈的運作、控制和管理技術

在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過程中,要涉及綠色供應鏈的運作、控制和管理等使能技術和具體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綠色材料選擇、綠色采購、綠色倉儲、綠色運輸、綠色生產計劃、綠色分銷、多地點庫存協調和逆向后勤(回收和處理)等。借助于上述綠色供應鏈的體系結構、模型和評價體系等,盡可能選用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的材料,盡可能使材料的采購、材料和產品的倉儲、運輸、產品的分銷過程占用的空間、消耗的資源和造成的環境損害最小。

三、結論

再循環利用是根據“生態效率”的思想, 通過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 使得廢棄產品得到再循環, 從而節約原材料和能源。在我國,供應鏈管理還處在一個初級發展階段,在循環經濟理念下,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個系統工程,用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綠色供應鏈模式的構建,并且對綠色供應鏈閉環的每一個環節給予精心的制定和計劃,才能達到社會、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的系統優化,推進全球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61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609-02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以人工關節替代壞死髖關節的手術,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緩解髖關節部位疼痛,幫助患者恢復行走功能。盡管目前髖關節置換術已取得了新的發展與進步,但既為手術就必然有其損傷性,術后患者多需臥床制動,后期恢復也有賴于物理康復訓練。如何防止術后并發癥與促進髖關節功能的康復則成為臨床護理的要點。我科通過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取系統化的護理干預,均收獲了較高的滿意度,現將臨床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資料均為2011年3月――2012年3月間于我院住院治療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5.5士7.6)歲;致病原因:股骨頭壞死18例,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4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2例,股骨頸骨折6例,38例行單邊全髖關節置換術,2例行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均未合并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神經系統疾病者,均首次接受全髓關節置換術,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在骨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系統護理干預,如入院指導宣教、心理輔導、功能康復訓練、家庭護理指導等。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該組患者接受骨科常規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根據個體情況給予必要的基礎對癥治療,使患者符合手術指標;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的意義與療效,介紹治療醫師的臨床經驗與成功案例,打消患者疑慮,提高其配合度;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大小便訓練、自主咳嗽、深呼吸訓練;常規灌腸、備血、備皮、準備手術器械;②術后護理:常規進行心電監護,觀察患者意識與各項生命體征,記錄術肢膚色、體表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是否正常、手術切口與引流情況,定時更換敷料,按摩肢體,指導患者家屬進行正確的翻身與按摩方法,根據病情給予相應的飲食建議。

1.2.2觀察組該組患者在骨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并于圍手術期接受系統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入院指導與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安排登記,如個人基本資料、既往疾病、臨床癥狀等,以便于護理人員對患者做全面的了解,向患者講解治療與護理的大致方法與流程,讓患者知道如何做好術前術中的配合,了解術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等。

1.2.2.1心理護理主動了解患者的臨床治療感受,通過對話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由責任護士對每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盡量于術前消除患者對于手術的恐懼,術后通過心理輔導增強患者對于后期康復的信心,取得患者對于治療與康復護理的支持;詳細講解功能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以引起患者的重視。

1.2.2.2物理康復訓練[1]術前由責任護士向患者示范功能康復鍛煉所采用的各種方法,或通過宣教資料、錄像等形式使患者了解康復訓練的大致流程與方法,在患者能力范圍內先進行一定的功能訓練,如直腿抬高練習、踝關節背伸、趾屈訓練、下肢肌力練習,引導患者進行助行器與拄拐的練習;術后早期開展關節功能康復鍛煉,術后1-2d進行主動呼吸訓練,以預防心肺系統的并發癥,膝關節伸直下行踝關節的背伸、趾曲訓練;第1-3d重點進行肌力康復鍛煉,引導患者繃緊雙側股四頭肌,膝部下壓,膝關節保持伸直并維持5s,休息5s再重復,10次/d,下肢呈中立位,膝關節保持伸直下將足部下壓,維持5s再重復訓練,收緊臀大肌5s,休息5s后重復練習,10次/d,拔除引流管后,據病情配合CPM機對下肢伸曲度進行訓練,以關節耐受度為宜;術后4-7d在患肢外展的條件下,協助患者于床上坐起,在助行器協助下進行站立行走練習,身體狀況允許者則可以拐杖進行行走練習,術后第六天進行臥位-立位的轉移訓練,允許病人坐高椅,保持膝關節低下,引導患者在自制的加高座便器上如廁,禁止雙腿與踝關節的交叉坐位,前俯不宜超過90°,術后兩周內禁止彎身;術后第7d進行輕微負重訓練;術后第11d至一個月,該階段患者疼痛得到大幅度緩解或消除,假體周邊韌帶、肌肉逐步開始修復,該階段以離床鍛煉為主,假體為非骨水泥型者應于15d后開始:臥位外展練習:取仰臥位,下肢盡量伸直并外展,每天可重復約120次;臥位-坐位練習:雙臂支撐,患肢進行外展,借助雙手與健側腿部力量將術肢移到床邊,每日可進行約30次;坐位-站立-扶拐練習:患者移到床邊,讓健側肢體先著地,術肢后著地,借助雙拐并利用健側肢體與雙拐的支撐力進行站立,初始站立訓練可維持2min,警惕性低血壓,站立時間可逐步增加,進行站立-扶拐的行走練習時,術肢在不負重的情況下扶拐行走,需有陪護人員從旁給予適當的協助與保護,以防止意外發生,行走時間據患者體力而衡定,以不超過15min為宜,每日可分3次進行。

1.2.3家庭護理指導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家屬講解全髖置換術后護理的相關知識,并進行相應的指導訓練,患者大多術后2周可出院,此時后期康復鍛煉需在家庭中完成,責任護士可于患者出院前將家庭護理計劃以文字轉給家屬,并可定期進行電話回訪指導。

1.3觀察指標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第3個月需來院復查,以髖關節Harris評分與Barthel指數對患者術后第2周、第1個月、第3個月髖關節改善情況與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包括關節疼痛、關節活動范圍、關節評分、康復程度四方面,得分越高,關節功能康復效果越好,3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康復效果評價指標為:無效:患者關節疼痛與治療前相比無顯著差異,患者仍無法自主行走,或病情惡化;好轉:患者偶見輕微疼痛感,生活可基本自理,可適當運動,無法進行大量的負重與劇烈運動;康復:疼痛感完全消失,可自由行走,可進行跳舞等日常娛樂項目[2]。

1.4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P

2結果

2.1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與Barthel指數評分情況見表1。

2.2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照組術后3個月內有4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髖關節脫位,并發癥發生率為25%,觀察組術后3個月內1例發生髓關節脫位,并發癥發生率為5%。組間比較P

3討論

篇3

[關鍵詞] 農產品供應鏈 信息管理 ERPICT

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中解決“三農”問題的三個“最需要”,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信息作為供應鏈上各環節的溝通載體,21世紀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將會超越企業與企業、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競爭,取而代之的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

因此,本文從信息管理的層面,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進行研究,包括對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信息類型、企業資源計劃(ERP)和信息通訊技術(ICT)等信息問題,提出解決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的關鍵技術和方法。

一、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

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供應鏈管理是指人們認識和掌握了供應鏈各環節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基礎上,利用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激勵職能,對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以及業務流進行的合理調控,以期達到最佳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二、農產品供應鏈概述

1.農產品供應鏈的含義。農產品供應鏈,指的是由涉及將農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過程與活動的上游及下游農戶、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需網絡。農產品供應鏈是基于農產品這一特殊產品形成的供應鏈。國外研究揭示,在“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中,農產品供應鏈呈現為一種“生產商與消費者雙驅動模式”特征明顯的非線性系統。一般而言,農產品供應鏈由以下環節構成:生產資料的供應環節、生產環節、加工環節、配送環節、零售環節,各個環節流程。由圖1農產品供應鏈環節流程圖所示。

2.農產品供應鏈的特點。農產品的諸多特性,有如下特點:(1)參與者眾多;(2)農產品物流數量特別大,品種特別多;(3)農產品供應鏈物流要求高;(4)農產品物流難度大。一是包裝難;二是運輸難;三是倉儲難。同時還具有市場不確定性大和供應鏈易斷性等特點。

三、農產品供應鏈信息類型

農產品的信息流動主要有兩種類型:農產品需求信息和可追溯信息。其中,農產品需求信息受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驅動,而可追溯性信息則是來自國際組織的強制性要求比如歐盟,所有在歐盟銷售的農產品都必須有提供包括產品名稱、生產者信息、產品屬性,以及各環節交易的日期和時間等可追溯用信息。農產品供應鏈中產品和信息流動,如圖2所示。

四、企業資源計劃的理論分析

1.企業資源計劃。本世紀90年代初,美國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了企業資源計劃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這個概念。ERP 以客戶關系與銷售管理為龍頭,以企業內部的計劃和生產管理為核心,有效地整合企業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使其能夠幫助企業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

2.供應鏈與企業資源計劃的關系。供應鏈是面向市場的,企業資源計劃是面向企業的。在激勵的市場競爭的條件,企業直接面向市場,二者相互影響。

五、ICT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中應用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對ICT技術的需求對農產品供應鏈中ICT技術需求的分析主要針對供應鏈管理的以下三個主要功能:訂單處理,產品運輸和配送,庫存和倉庫管理。對ICT技術的文獻研究發現,供應鏈管理的以上三個功能對ICT技術有如下需求。

1.訂單處理對ICT技術的需求。改進訂單處理效果。農產品供應鏈功能的整合將有助于改善供應鏈績效、提高顧客反應速度并確保產品質量。

2.在產品運輸和配送對ICT技術的需求。首先是增加農產品的可追溯性,農產品的可追溯性將會影響供應鏈上的所有節點。因此,某一種ICT技術代表的識別信息要適用于供應鏈上所有運輸過程。

3.庫存和倉儲管理實現最優庫存量產生的對ICT技術的要求。通過對庫存管理的進行動態和實時跟蹤的技術,來實現對信息協調的管理。

六、結 論

綜上所述,農產品供應鏈的提高與發展,信息,英國有很多的軟件用于實現食物和農產品追溯,此外,ERP系統在英國農業供應鏈和食品行業中的應用也很廣泛。對于我國來說,今后ERP和ICT技術將在我國農產品中廣泛應用,GPS和GIS等技術也將為農業信息化的的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篇4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中國自從進入新世紀之后,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對經濟發展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視。經濟發展新形式之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中國企業在迎來很多機遇的同時也面對諸多國家企業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然要改變傳統的企業經營理念和供應模式,本文就從中國企業實施的供應鏈管理方面進行研究,總結現存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工業鏈管理;對策

對于企業來說,傳統的對供應鏈的認識僅僅局限于產品的銷售渠道方面,但是新時代新背景之下要求我們轉變思想觀念,對供應鏈在企業中的作用要有新的認識和思考。新時代之下的企業供應鏈覆蓋范圍很廣泛,從生產到包裝到銷售甚至包括消費者的反饋都是整個供應鏈的一部分,而供應鏈所起的作用也不僅僅局限于產品銷售方面,已經是涵蓋了企業服務的一門現代化的技術。在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前提下保證企業可以獲得穩健的收益和可靠的利潤,因此對中國企業實施的供應鏈管理進行研究,針對現存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于促進中國企業繼續向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供應鏈管理的科學認識

很多企業仍舊固守傳統的經營思想,依靠傳統方式來進行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僅僅在產品銷售的某個環節中應用到供應鏈管理的方式,大多數的企業對如何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問題處于迷茫階段,頑固保守,對國內外有關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知識和發展知之甚少,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企業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程度很低,根本原因就是在思想觀念的認識上沒有加強。

(二)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各個環節脫節,互相不信任

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從生產到銷售是一個系統的整體,所以供應鏈包含的范圍也很廣泛,需要眾多環節來共同支撐,對合作的方式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在中國企業中,供應鏈的各個組成結構和環節中存在很多問題,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存在很大的誤差,靈活性高效性和科學性程度非常低,各個環節之間聯系松散,無法協調運作。

在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過程中,各個企業或者各個環節各自為自身的利益作為出發點,缺乏整體意識,在技術水平落后于其他國家的基礎上又降低了供應鏈的整體運行效率,這樣很容易導致企業的經濟收入降低,直接拉低整個社會經濟水平,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三)企業管理者缺乏科學決策

作為企業管理者來說,對實施供應鏈管理方面沒有深入了解,缺乏必要的認識來作為決策的基礎,對企業發展情況認識不足,各個管理層之間相互推諉,各個部門之間的管理者和領導者也只對該部門之內的事情進行管理,加強注意,并不注意整個企業對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需要,個別企業雖然實施供應鏈管理,但是在實施過程當缺乏必要而科學的指導,導致最終效果并不理想。

(四)各個企業之間關系敵對互相孤立,分散化現象嚴重

各個企業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都想盡可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利潤收入,彼此之間都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采取各種措施進行打壓和競爭,拉低了整體的團結性,這樣很難在幾個企業之間甚至更大范圍內實施供應鏈管理,也就縮小了供應鏈在中國企業的應用范圍,不利于企業的整體發展。

(五)缺乏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

中國企業在實施相應的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專業性技術性的指導,目前我國企業中專業人才資源相對匱乏,沒有專業人員在各個環節進行指導和監督,很容易出現紕漏,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六)國家缺少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管理機構和部門

對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監督和制約機構不健全,國家沒有建立起系統高效的相關監督管理的部門,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出現某些問題甚至一些業務糾紛等等,無法通過相關部門得到很好的解決,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工作人員也沒有相應的保障制度,這就導致愿意從事供應量管理的人員數量減少,企業也很難通過供應鏈管理的實施來獲取更多的利潤,總體而言不利于供應鏈管理在國內企業中的廣泛應用和實施。

二、中國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根據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來制定相應的供應鏈管理實施辦法,通過對整個市場需求的整體觀察和分析來決定企業在進行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是采取分散化還是集中化的模式,做好齏嬖に闋急福實行科學的倉庫貨物管理和存放辦法,將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減少因為市場需求的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由于企業實施的供應鏈管理中不僅僅是單一的企業獨自運行,往往有幾個企業甚至一個地區的企業都加入在其中,因此相對分散獨立來說更應該實行倉儲式集中式的貨物存儲,共同作用在一個供應鏈系統中,可以縮短調配產品需要的時間,也可以減少貨物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費用進而降低物流成本。

(二)實施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環節,縮短供應鏈整體的運行周期,縮短中間環節花費的時間和費用,增加時效降低消耗,使客戶在最短時間內可以收到自己購買的商品,同時可以避免因為中間環節過多而造成的某些信息延遲和意外狀況,企業和購買者都可以更加直觀方便的了解貨物商品的運輸情況和過程,增加企業的服務質量。

(三)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首先要保證供應鏈的源頭也就是供應商的可靠性,進而依次確定相關各個環節的穩定性。現代社會中各項工作的專門性程度很高,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從事針對性工作的專門性部門,但是這些專業性的部門之間要互相協調,增加機動性和靈活性,才有可能共同構成一個供應鏈的整體。

當今時代是科技和信息的時代,信息化交互程度越來越高,市場需求也不斷的變化著,這就要求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時候,不能固守一套辦法,需要靈活應對,根據市場需求以及其他一些情況的變化來及時調整供應鏈管理實施的各項工作,將分散復雜的資源進行整理分析合并,找到最有利于企業共贏的方式。

(四)增加人才培養方面的投資力量

任何一個企業都是眾多部門共同構成的,同樣的道理,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和運行也需要很多部門的共同努力,而且面對當前市場經濟中強大的競爭情況,企業要想實施有效的合理的供應鏈管理必然需要配備相關的專業性技術人才,既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

因此,通過各種方式來吸引招聘大量的專業性技術人才是一個企業實施好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從一個供應鏈管理的管理者到各個階段的工作者都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中國企業要想更加合理高效的實施供應鏈管理,就需要切實的加強對有關人才的重視,通過各種有利的方式來吸引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或者在現有人才的基礎上,通過定期的專業培訓來提高人才的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通過擴大企業的工作技術人才基礎,更好的促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五)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關管理部門,保證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過程可以得到法律的規范。國家要幫助企業更好的實施供應鏈管理,應該建立一個有效的健全的管理監督機制,構建一個符合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監督部門,對實施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問題和從事工作的技術人員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可以避免這個過程中出現過多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加大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科學性和法律規范性。

三、結論

面對國際大環境的挑戰,中國企業要想更加穩健的發展,就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通過科學技術的手段來保證企業運行,在提高企業利潤收入的基礎上進行多方面的創新。由此可見,對于企業來說,實施供應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舉措,面對當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的進行了解和改進,通過推行有利于供應鏈管理實施的政策和策略,更好的推動中國企業的發展,這對于提高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暢.中國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14年.

篇5

【關鍵詞】 物流管理 供應鏈管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顧客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得整個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為了提高競爭力,采取了許多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管理方法。影響現代企業物流的一個著重因素——物流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

1. 物流管理內涵

物流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我國《物流術語》中對物流管理的表述為:“為以合適的物流成本達到客戶所滿意的服務水平,對物流活動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

物流管理是由以下活動或職能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綜合管理工作:采購、倉儲、運輸、物料搬運、用戶服務、通訊聯絡、廢物利用和處理,環境控制,其中運輸與庫存決策、供應和分配及其渠道一體化、用戶服務等是現代物流管理的重要內容,系統化和集成化是現代物流突出的特點。

2. 供應鏈管理內涵

我國2001年8月正式施行的國家標準《物流術語》把供應鏈定義為:“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在這個網絡中,每個貿易伙伴既是其客戶的供應商,又是其供應商的客戶。他們既向其上游的貿易伙伴訂購產品或服務,又向其下游的貿易伙伴供應產品或服務。供應鏈強調的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種新的管理體制策略,其主要思路是通過將具有供需關系(包括服務供需、物料供需和資金供需)的不同企業集成起來以增加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把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有機結合,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率最高。

《物流術語》中規定供應鏈管理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從本質上看,供應鏈管理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掌握了供應鏈各環節的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的基礎上,利用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激勵職能,對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以及業務流進行的合理調控,以其達到最佳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的附加值的產品或服務。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通過“鏈”上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和分工,致力于整個“鏈”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合理化,從而提高整條“鏈”的競爭能力。

3. 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區別與聯系

3.1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的聯系

物流貫穿于整個供應鏈,它連接供應鏈的各個企業,是企業間相互合作的紐帶。從時間上看物流管理的產生早于供應鏈管理,現代物流管理也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在縱向上要求企業將提品或運輸服務等供貨商和用戶納入管理范圍,并作為物流管理的一項中心內容在橫向上通過同一行業中多個企業在物流方面的合作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和物流效率;同時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與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之間形成多方位、互相滲透的協作有機體即實現垂直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網絡化。從某方面來看,供應鏈管理正是物流垂直一體化管理的擴展和延伸,但是供應鏈的范圍更為廣泛,它涵蓋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業務流等,而且它的目標是將多個具有供需關系的企業通過合作協調機制集成一個共同對應市場的有機整體,這種供需關系不僅涉及到產品需求,可能還有服務需求、資金需求甚至信息需求。總之,供應鏈管理比物流管理涉及的內容更復雜、范圍更廣、層次更高。

3.2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區別

一般而言,供應鏈管理涉及制造問題和物流問題兩個方面,物流管理涉及的是企業的非制造領域問題。兩者的主要區別表現在:一方面,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業之間的流動,而不涉及生產制造過程的活動。供應鏈管理則包括物流活動和制造活動。另一方面,供應鏈管理涉及從原材料到產品交付給最終用戶的整個物流增值過程。物流涉及企業之間的價值流過程,是企業之間的銜接管理活動。另外,供應鏈管理注重結果,物流管理注重過程;物流管理對物流的各個環節都要實時跟蹤、監控,而供應鏈管理更注重各節點企業自身情況,對各節點企業之間如何運作不太關心。基于以上,供應鏈管理更偏向管理,而物流管理更偏向技術。

4.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物流管理

4.1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物流管理特點

物流供應管理是以物流為對象的供應鏈管理,它致力于所有物流活動一體化管理的整個供應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根據物流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的重要性,降低整個物流成本和物流費用水平,降低庫存,通過供應鏈中各種資源運作效率的提供,賦予經營者更大的能力來適應市場變化并作出及時反應,從而做到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物流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的物料控制及儲運管理有很大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將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二是要求并最終依靠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戰略決策;三是供應鏈管理對庫存有不同看法,從某種角度來看,庫存不一定是必需的,它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的工具;四是供應鏈管理要求采用系統化、信息化、現代化、社會化、綜合化、一體化、全球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管理方法來統籌整個供應鏈的各個功能。

供應鏈管理環境中,企業物流管理有了很大的改進。企業物流管理特點包括:

4.1.1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的流量增加了,信息的傳遞網絡化。通過網絡信息共享,供應鏈上任何結點的企業都能及時地掌握市場的需求信息和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情況,每個環節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與其他環節進行交流與共享,從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現象。

4.1.2庫存總量減少,供應鏈環境下,成員企業通過信息共享,加強了相互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有助于集成化管理,這樣就可以減少鏈上每個成員企業的不確定性,減少了每個成員的安全庫存量。

4.1.3物流系統快速反應能力極強,供應鏈管理通過Internet作為技術支撐,其成員企業能及時獲得并處理信息,加速了物流作業流程重組能力,從而提高了整個系統對客戶物品需求快速有效反應的能力。

4.1.4物流系統無縫連接,這是使供應鏈獲得協調運作的前提條件,因為如果沒有物流系統的無縫連接,運輸的貨物逾期未到,顧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時滿足,采購物資中途受阻,這都會使供應鏈的合作性大打折扣。

4.1.5用戶的滿意度提高,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企業可以盡快地把握真實的用戶需求(一般性產品及服務、個性化產品與特殊服務)和準確的需求量,使企業的供應活動建立在真實的市場需求上。在供應鏈環境下,物流通暢,企業能比競爭對手更快、更經濟地將產品供應給用戶,極大地提高了服務質量和用戶滿意度。

4.2供應鏈管理模式中企業物流管理的措施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對物流的要求更高了。為了提高效率,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加強物流管理。

4.2.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高度依賴于對大量數據、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和及時更新。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如: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條形碼技術、電子商務等使得一切變得簡單、迅速而準確。利用EDI 等信息技術可以快速獲得信息,提供更好的用戶服務和加強客戶聯系,可以提高供應鏈企業運行狀況的跟蹤能力,直至提高整體競爭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物流的競爭已成為物流信息的競爭。

4.2.2建立科學、合理、優化的配送網絡和配送中心。產品能否通過供應鏈快速到達目的地,這取決于物流配送網絡的健全程度。缺乏健全的配送網絡,電子商務也只是紙上談兵,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4.2.3利用第三方物流。利用專業物流企業提供的物流運作能力,可以獲得其專有人才優勢、技術優勢與信息優勢,可以快速獲得更為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方式,從而達到物流合理化。并且,企業通過將非不專長的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2.4建立供應鏈企業績效評價機制。為了科學、客觀地反映供應鏈的運營情況,應該考慮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并確定相應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反映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指標有其自身的特點,其內容比現行的企業評價指標更為廣泛,它不僅僅代替會計數據,同時還提出一些方法來測定供應鏈的上游企業是否有能力及時滿足下游企業或市場的需求。在實際操作上,為了建立能有效評價供應鏈績效的指標體系,應遵循如下原則:

(1)應突出重點,要對關鍵績效指標進行重點分析;

(2)應采用能反映供應鏈業務流程的績效指標體系;

(3)評價指標要能反映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情況,而不是僅僅反映單個節點企業的運營情況;

(4)應盡可能采用實時分析與評價的方法,要把績效度量范圍擴大到能反映供應鏈實時運營的信息上去,因為這要比僅做事后分析要有價值得多。

結語

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思想就是要通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種低成本、高效率、響應性好、具有敏捷性的企業經營機制,產生一種超常的競爭優勢;就是要使企業從成本、質量、時間、服務、靈活性等方面顯著提高競爭優勢,加快企業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這種戰略思想的實現需要供應鏈物流系統從企業戰略的高度去規劃與運籌,并把供應鏈管理戰略通過物流戰略的貫徹實施得以落實。

參考文獻:

[1] 夏春玉.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7.

[2] Bow ersox D J,Closs D J.林國龍,宋柏,沙梅譯.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1-301.

[3] 程世平,彭其淵.基于電子商務的汽車業供應鏈物流能力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6):98-101.

篇6

【關鍵字】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物流系統

20世紀80年代,隨著物流一體化由企業內部物流活動的整合轉向跨越企業邊界的不同企業間協作,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簡稱SCM)的概念應運而生。能夠真正認識并率先提出供應鏈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豐富物流管理經驗和先進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級頂尖企業。這些企業在研究企業發展戰略的過程中發現,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僅靠一個企業和一種產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據優勢,企業必須與原料供應商、產品分銷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務者等結成持久、緊密的聯盟,共同建設高效率、低成本的供應鏈,才可以從容面對市場競爭并取得最終勝利。

一、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資的采購、運輸、倉儲和配送等活動,是企業之間的一種物資流通活動。廣義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產過程中的物料轉化過程,基于這種廣義的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也常常被人們認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圍、管理角度、組織內部關系等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由此可以看出,供應鏈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供應鏈管理的實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購、運輸、倉儲和配送等物流作業環節的管理和運作狀況。因此,物流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發揮整體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2、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

供應鏈管理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掌握供應鏈各環節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的基礎上,利用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激勵職能,對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以及業務流進行的合理調控,以期達到最佳組合,發揮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價值的過程。

供應鏈管理是在滿足服務水平需要的同時,為了使系統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應商、制造商、倉庫和商店有效結合成一體,并把正確數量的商品在正確時間配送到正確地點的一套方法。供應鏈管理把對成本有影響和在滿足顧客需求過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慮在內,從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應商的供應商及客戶的客戶,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應鏈管理把企業管理的范疇從單個企業擴大到整個供應鏈并對之進行有效管理,通過信息共享將錯失銷售機會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減少整個供應鏈上的庫存,降低操作成本,縮短交貨時間,改善現金流量,將市場需求變化的風險降到最低。

二、供應鏈管理下物流管理的應用

1、供應鏈管理在物流中應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統是一個社會化系統,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費區域的客戶情況和環境條件,配送環節,物流成本,庫存控制等等。供應鏈管理應用于物流是一種統一規劃下的物流系統,具有供應鏈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優勢。供應鏈管理中“業務流程重組”的思想使得作業流程快速重組能力極大提高,促進了物流系統的敏捷性,通過消除不增加價值的部分為供應鏈物流系統進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細化運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應鏈是一個整體,合作性與協調性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特點。在這一環境中的物流系統也需要無縫連接,它的整體協調性應得到強化,例如運輸的貨物要準時到達,顧客的需要才能及時得到滿足。采購的物資不能在途中受阻才會增強供應鏈的合作性,因此供應鏈物流系統獲得高度的協調化是保證供應鏈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

物流管理主要關注企業內部的功能整合,而供應鏈管理則是把供應鏈中的所有節點企業看作一個整體,強調企業之間的一體化,關注企業之間的相互關聯。物流管理是計劃機制,而供應鏈管理是協商機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通過協調分享“需求與存貨”的信息以減少或消除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緩沖庫存。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不僅僅是物流的簡單延伸。物流管理主要關注于組織內部對“流”的優化,而對供應鏈管理僅僅認識到進行內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夠的。所以,供應鏈應用于物流不但優化了傳統的物流系統,更使物流系統向更高一級發展,使物流的支鏈變大變廣,使供應鏈管理發揮最佳效果。

2、供應鏈管理體系下物流管理的特點

物流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顯著特點就是整體性。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信息傳遞很重要,其信息傳遞是在企業間逐級進行的,信息偏差也會沿著傳遞方向逐級變大,難免會出現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隨之降低。另外,一般環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體規劃的觀念,鏈上的每個組織只關心自己的資源(如庫存),相互之間很少有溝通和合作。這經常導致一方面庫存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當市場需求出現時又無法滿足,因而企業庫存成本很高,企業間因為物流系統不善而錯失市場機遇。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下,各環節之間是戰略合作關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傳遞方式實現網絡化,進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現象。除此以外,供應鏈管理體系下的物流管理還有以下特點。

(1)提高了物流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供應鏈管理以Internet作為技術支撐,其成員企業能及時獲得并處理信息,通過消除不增加價值的程序和時間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的物流系統的成本,為實現其敏捷性、精細性運作提供基礎性保障。

(2)增進了物流系統的無縫連接。無縫連接是使供應鏈獲得協調運作的前提條件,沒有物流系統的無縫連接,顧客需求得不到及時的滿足、物資采購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的增加會使供應鏈的價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顧客的滿意度。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下,企業能夠迅速把握顧客的現有和潛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業的供應活動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而變化。這樣企業能比競爭對手更快、更經濟地將商品或服務供應給顧客,極大地提高了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

(4)物流服務方式的多樣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的不斷發展,物流服務方式日益表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為了適應國際化經營的要求,出現了發生在不同國家間的國際物流、專門從事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及進行聯合庫存管理的分銷中心等等。

3、供應鏈管理體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庫存管理。通過庫存管理縮短訂貨—運輸—支付的周期,加速庫存周轉,減少及消除缺貨事件的發生,有利于整個供應鏈的協調和運轉。

(2)訂購管理。訂購是給供應商發出訂單的過程,主要包括供應商管理、訂購合同管理及訂購單管理。通過供應鏈管理,企業可利用配銷單據等對整個補充網絡制定計劃,并向供應鏈自動發出訂貨單,通過合同管理在供需雙方建立長期關系,通過檢查訂購數量將訂購單送達供應商并對已接收貨物進行支付。

(3)配銷管理。對進入分銷中心的物資,其管理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配銷需求管理、實物庫存管理、運輸車隊管理、勞動管理等。

(4)倉庫管理。倉庫管理除了入庫貨物的接運、驗收、編碼、保管及出庫貨物的分揀、發貨、配送等一般業務外,還包括代辦購銷、委托運輸、流通加工、庫存控制等業務。

4、如何協調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的關系

物流是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貫穿于整個供應鏈,連接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成為企業合作的紐帶。在制定供應鏈物流戰略的過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問題:要對客戶進行細分,對不同類型的客戶確定相應的客戶服務水平,如訂貨周期、運輸方式庫存水平等;要根據銷售情況對產品進行分組,針對每一類別的產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單錄入、定單執行及交貨作業處理占物流活動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過技術和管理使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別是對于成員企業間的接口部位,通過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個成員企業應通過改善合作關系、使用現代管理手段和技術來實現準確預測、信息共享,從而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

供應鏈與物流有著密切聯系,在現階段如何協調物流與供應鏈的相互關系,已經成為管理方向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只有協調好物流和供應鏈的相互關系,才能使企業更有條理、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配置、調控,應用更加適應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使企業獲得更大的效益。

三、總結

供應鏈管理在物流中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如沃爾瑪公司的銷售配送系統計劃、臺灣雀巢與家樂福的VMI計劃等,這些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實效性和成效性。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來建立新的企業管理模式,克服了傳統物流的缺陷,更適應企業發展,更能為企業降低成本、創造利潤。

【參考文獻】

[1]方美琪、鐘佳桂:電子商務與傳統企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嚴冬梅:電子商務物流與配送[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3]杜榮華、劉中、海霞:電子商務與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朱桂平、李懷政:物流企業分銷網絡戰略管理[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3.

[5]黃小原、盧震: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M].東北大學出版社,2002.

[6]查爾斯.C.波里爾、邁克爾.J.鮑爾:電子供應鏈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篇7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績效;優化

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時其對于公司績效有著極大的影響,如何在不同的供應鏈管理中執行相關的管理策略以達到較高的企業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活動的協調,實現最佳業務績效,從而增強整個公司業務的表現。因此企業不能片面地追求諸如采購、生產和分銷等功能的優化,而應該從總成本的角度考察企業的經營效果。

一、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利用一連串有效率的方法來整合供應商、制造商、倉庫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正確的數量生產并在正確的時間配送到正確的地點,其目的就是在一個令顧客滿意的服務水平下使得整體系統成本最小化。依據此定義,供應鏈包含了從生產至最終產品的運送與服務,成員包括了從最初的供應商到最終的顧客的所有成員。

供應鏈管理將企業內部和外部、上游供應商及下游渠道顧客間的流程做有效的整合、管理,也就是說不論物料、信息等都能由供應鏈的環環相扣而達到相互的整合,使企業、供應商和客戶間結合成了一個無形但有效率的渠道,再經過一系列有效的規劃與管理,企業便能有效的控制供應商的供應流程以達到時間上的效率。

供應鏈管理能針對顧客反應、市場變化等做出快速反應,并在提高客戶滿意度、提升市場競爭力、降低庫存成本上都有極大的作用。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近年來隨著全球制造的出現,供應鏈管理在企業運營中得到普遍應用,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摸式。由于目前國際市場競爭激烈、顧客需求等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技術迅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供應鏈管理日益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供應鏈管理能夠隨著發展和變化不斷修正和強化計劃的內容,直至計劃執行的最后一刻。因此供應鏈管理能提供進一步的有效決策支持信息,使得企業能夠評估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事件和客戶需求變化對企業的影響。

二、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

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為了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戶能夠在正確的地點取得正確的產品,讓存貨降至最低,但仍舊能夠提供給客戶優異的服務,并縮短產品生命周期,以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換句話說,供應鏈管理希望合作廠商之間能盡早將需求變動的信息傳遞出去,協調各組織間的企業流程,以減少存貨、降低成本,并有效的將產品送到顧客手中。

20世紀80年代許多公司發現新的技術和策略,這能使他們減少成本的支出,并且更能適應于不同的市場上競爭。然而,在那之后許多公司盡可能減少實際生產成本,而有許多進行改革的公司發現,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才是他們下一步為增加利潤并提升市場占有率的解決之道。1997年美國的所有公司花費了8620億在供應鏈的相關活動上,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0%,1999年全球的供應鏈市場,市場規模為38億美元,成長率為26%,2000年后供應鏈市場規模成長至54億美元,成長率約為42﹪,2000年以后的增長速度更為迅速,從1999年的38億美元發展到2004年的203億美元。

應用供應鏈管理會給企業帶來非常大的實際效益,很多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策略后,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90年-1998年的美國廠商的庫存管理能力,明顯發現英特爾(Intel)、戴爾(Dell)、惠普(HP)、IBM、通用電氣(GE)等美國大公司因力行供應鏈管理,使周轉天數由52天縮短為24天。1984年美國成衣紡織業,當時因為面臨東南亞國家低成本、高質量的競爭壓力,于是結合產業上下游的廠商,運用供應鏈整合的方式,縮短了產品上市時間,從125天減少為30天,每年節省了125億美元的成本。

產業的競爭加速、產品的周期變短、信息技術帶來的沖擊都說明了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時代,企業之間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方法,很有可能會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命運。除此之外,全球化、國際化的企業已成為目前主要的企業形態,因為許多的合作關系都是來自于各個國家,或是企業本身有許多海外分支結構,所以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來解決時間上和彈性變動上的問題。美國是最早提出供應鏈管理的國家,企業注意到除了降低制造成本之外,還需要提升開發能力才能促使企業成長。無論在運輸、倉儲流通上,都必須結合各廠商、客戶,形成快速的生產業務流程,形成應付信息時代的管理方式。

由此可見供應鏈管理可為消費者、制造商、供應商等創造價值,他會使消費者在規定的時間內即使收到貨物;對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產品庫存短缺造成的銷售損失,最小化庫存和相關成本,并使制造商為顧客和分銷商提供最好的服務水平;他更能提高供應商的滿意度,使之更好地與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協調一致,以避免庫存過多或短缺,減少原料報廢,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務水平,獲得較高回報。“供應鏈”這三個字對企業而言意味著10%-20%運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幫助企業形成無法復制的核心競爭優勢等。

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步伐,對供應鏈管理的支出逐年增長,從2000年以后企業對供應鏈管理支出的增加比例不斷上升。造成目前發展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技術的發展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優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業、知名公司在企業實踐中證實了供應鏈管理的價值,因而造成了其他公司競相追隨的發展形勢。尤其在目前國內的經濟發展氛圍中,游戲規則的改變,更日益強化了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

三、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供應鏈管理對于企業來講,是一種價值創造的手段。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整個供需體系產生最大的價值。供應鏈的價值與贏利能力緊密相關,贏利越高,表明供應鏈管理也就越成功。事實上,供應鏈中所有的信息、商品和資金的流動都會產生成本,因此,對這些流動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應鏈管理成功的關鍵。供應鏈管理本質上就是通過對供應鏈各節點之間信息流、商品流和資金流的管理來獲得最大價值。

供應鏈管理與企業主要業務密切相關,優化企業業務并創造價值。據有關調查表明,對于從未實施過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如果實施供應鏈管理可以帶來大約20%的成本節約,例如節約物流運輸成本、生產成本、采購成本等。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已經為公司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經濟利益,一方面這些利益包括傳統供應鏈的職能如庫存控制、采購和訂單履行,另一方面能在整個公司的范圍內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供應鏈管理的正確實施更是要貫穿于整個公司的戰略活動,范圍從產品的銷售和設計部門到收款部門。而供應鏈管理的成功基礎在于必須在公司之間實施供應鏈管理,因為優化整個供應鏈需要各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作。

優化供應鏈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為達到主要的營運目標,應積極采取措施,以保證供應鏈管理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

1、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基本的經營模式是價格的產生依成本和利潤而定,成本不變,價格可變,商品制造商和供應商在確定利潤和價格方面具有優勢。但就目前正在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而言,情況則完全不同,相應的經營模式也有所變化。現在的價格是由市場來決定,由消費者來決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應商來定,但是在企業運營的過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潤的產生來源于價格和成本的差價,因此企業想提高利潤,具體的方法只能是降低成本,而不可能依靠提高價格。企業想降低成本可通過生產環節、原材料環節、運輸環節等加以控制。例如對生產容量的優化利用,或者選擇直接向客戶發貨的方式,直接國際運輸成本等。企業更可以通過提高生產率和改進采購、訂單履行、應收和應付帳戶、意外管理等重組關鍵業務流程,來獲得可持續性的成本節約。

2、適當并適時減少資金投入

企業運營應盡量減少投入資本,集中存貨,減少庫存。企業如果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快速生產,合理銷售,具有很低的存貨,對于企業來講能夠使銷售策略穩定,保持較好的品牌形象,使企業獲得長久的收益。如果企業通過大量庫存的方式來滿足市場需求,不僅占用了大量的企業運營資金,還會使企業承擔一定的市場銷售風險,也許大量的庫存會帶來商品的滯銷。一旦出現商品的滯銷,勢必會使企業蒙受銷售業績的損失。因此,要做到減少投入資本,可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盡量使工廠網絡合理化,綜合從定單到現金的時間以改善物流績效等。

3、合理增加收入

企業增加收入,可以通過改善計劃的制定減少庫存短缺,縮短發貨時間改善服務水平等途徑獲得。尤其是通過供應鏈管理可以使企業改善服務和降低庫存水平這兩個目標同時實現。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在兩年時間內,通過進行供應鏈管理,關閉了全球內的六個倉庫和從在新加坡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顧客空運微型集成電路的作法,不僅降低了銷售成本2.5%,而且縮短交貨時間47%,增加了銷售額34%。?3?企業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可以極大程度的縮短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時間,進而提升有效的提升與改進服務水平,通過時間管理的變化,快速響應消費者的需求,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企業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可以獲得多方收益。據有研究表明,實施供應鏈管理后企業內部總供應鏈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過10%,中型企業的準時交貨率提高15%,相應的這種類型的企業生產率提高超過10%,對一般企業而言訂單滿足提前期縮短25-35%,如果對于績效良好的大型企業其資產運營業績提高15-20%,中型企業的庫存降低3%,績效良好的大型企業的庫存降低15%,在現金流周轉周期上比一般企業保持40-65天的優勢。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腳步,企業之間競爭的白熱化,也加速了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即看誰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將定制化的產品送交顧客手上。尤其對于一個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設備的采購,產品的制造與裝配、包裝與暫存,產品的運輸與配送,分銷與銷售以及最終交付用戶和售后服務等環節的多重業務和關系的網絡,供應鏈管理對于企業提升整體競爭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據有關調查表明企業在供應鏈領域具有比較優勢,那么依據它們所處的行業不同,它們的市值會高于行業平均水平7%-26%。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從提品、服務和信息來為用戶及股東提供價值,并且能夠出色的管理從原材料供應商到最終用戶關鍵業務過程的全部業務流程。隨著企業之間競爭逐步轉化為供應鏈管理之間的競爭,完善與反映迅速的企業供應鏈體系將是決定企業未來命運的主導因素。

通過供應鏈管理整合,可以把許多企業的生產力量與以集中,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貨,節省存貨倉儲成本,更可提高顧客滿意度,增加顧客忠誠度,進而提高銷售量,同時可分散資產的擁有風險和降低市場風險,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競爭力,創造更多競爭優勢等。這些種種利益都促使供應鏈管理在企業間形成一股強大的旋風。而我們都了解無論是營利或非營利企業都非常重視績效,一個或一組績效體系就是用來說明一個系統的效率,因此供應鏈管理對企業帶來的績效影響是評價整個供應鏈管理優劣的現實標準。

國際著名的企業如聯想、IBM、戴爾(Dell)等在供應鏈管理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績,有力地證明了供應鏈管理是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式下,適應市場競爭的有效途徑。隨著供應鏈管理的不斷發展,供應鏈管理將越來越顯現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作用。有效的供應鏈管理除了會給企業帶來效率與效能上的變化之外,還會因此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提高企業對客戶服務的反應速度,有效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強企業識別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以及應對市場的敏感度等。因此,積極優化供應鏈管理,使企業不斷完善和發展,最終能有效提高企業的總體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與改善服務的戰略[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16-36.

篇8

關鍵詞:供應鏈;柔性;設計;結構;管理

當前供應鏈管理已被看作企業成敗的核心因素,在1996年美國召開的全求供應鏈研討會上,這一理念成為大家的共識。企業要想很好的運營,供應鏈無疑起著關鍵作用,特別是面臨市場的激烈競爭,供應鏈管理存在不確定性、供應商的數量、消費者的需求狀況、商品的數量、運輸的方式、生產的環境都對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給供應鏈管理增加了新的難度,因此,只有創新供應鏈管理模式,努力規避供應鏈管理中的各種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這些都需要供應鏈管理者有開放、靈活地的管理思路,柔性管理被認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被業界高度重視。所謂供應鏈管理柔性(Supply Chain Mangement Flexibility) 是指供應鏈對于需求變化的敏捷性,或者叫做對于需求變化的適應能力。需求的變化也可以稱之為不確定性或者風險,這是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企業與企業之間或者企業與最終消費者之間。需求的不確定性程度提高會導致加大了供應鏈管理難度和成本。

一、供應鏈柔性管理視野下的供應商選擇和管理策略

Slack N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供應鏈管理柔性的概念。他認為,供應鏈管理柔性指供應鏈指對顧客需求做出反映的能力。隨后,一大批國外學者開始把供應鏈管理柔性作為評價供應鏈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Voudouri是較早提出把柔性作為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一個學者,Beamon在研究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時也認為柔性是指標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指標。國內的馬士華博士也指出,供應鏈管理柔性對于需方而言,代表了對未來變化的預期;對于供方而言,它是對自身所能承受的需求波動的估計。 在當今激烈竟爭和不確定的商業環境下,供應鏈的柔性管理在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方面至關重要。適當的供應商選擇和管理策略對制造商柔性的影響是直接并且關鍵的。

1.供應商選擇策略

供應商選擇選擇策略對供應鏈柔性管理有重要影響,所謂供應商選擇策略是指為了滿足生產需要,而對供應商采取的選擇方式,為了保證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生產企業一般會按照一系列合理的標準選擇供應商,當然,這些標準由于各種不確定性需要不斷地的調整,生產企業希望選擇長期合作的供應商,希望供應商在技術、成本等方面帶來更多的價值,由于各種不確定性,都對供應鏈柔性管理提出了較高地的要求,相應人員需要經過詳細地分析才能選擇出滿意的供應商,供應商選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決策工作,供應商選擇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首先,資源的短缺需要供應商緊密的合作;其次,按時生產的要求,需要準確確定供應商;第三,為了實現對顧客滿意度的要求需要供應商的早期參與,才能將商品更快地投放市場,這樣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因此,供應商提前介入設計階段,可以幫助制造商改進產品性能,改善制造工藝,一般情況下,供應商提供服務的質量、價格等要素對制造商選擇起著決定作用,此外,還包括供應商的財務狀況、聲譽、技術實力、位置信息等等,眾所周知,當我們采購時,采購商品的數量、性質、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比如:對于小批量商品來說,商品的質量和交貨的速度往往比價格重要,而對于大批量商品,往往價格更為重要。

2、供應商管理策略

所謂供應商管理策略一般是指為了確保供應商長期供貨而對其做出的保證其能力的對策措施,一般情況下是指的在供應商選擇后對供應商和制造商差距進行了彌補,在最初的供應商選擇過程中,無法保證每個供應商都能滿足要求,因此,為了降低供應鏈的成本,必須對供應商進行有效管理,在產品早期設計階段,供應商的積極參與有助于了解顧客需求,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的積極溝通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大大縮短商品的設計時間,與供應商建立親密關系是供應鏈管理的必然要求,因為只有供應鏈之間建立共享合作機制才能改善整個供應鏈過程的效率。當前,大量的企業投入人力、物力,開展供應商柔性管理,事實證明,這些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提高了商品水平和交貨的速率。另外,供應商和制造商建立良好的關系,當企業問題時,還可以提供相關的幫助與支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對整個供應鏈的柔性管理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供應鏈柔性管理的機制

供應鏈柔性管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同時成員之間的相互協調也對供應鏈管理產生重要作用。因此,供應鏈柔性管理機制的建立必須從供應鏈管理的大環境這方面考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供應商管理策略應根據供應鏈的特征采取對應之策

上文已述,在供應鏈管理策略中,通過供應商早期參與,供應商可以在技術和其它方面對產品制造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制造商加速產品的換代更新,采用更合適地的原材料,選取更相關的技術,加快商品的市場投放等等。總之,通過與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能夠使供應商積極地參與到制造商的活動中,對雙方都有積極地效果。

成本的最小化是供應鏈柔性管理的最根本目標,這就需要在整個供應鏈中把質量作為選擇供應商的核心標準,供應商選擇的策略包括三個要素,分別是:成本、速度和質量。在整個供應鏈管理中應該做到快速響應的同時降低庫存,通過充分利用供應商的技術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在。

2. 選擇和管理供應商應結合企業運營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企業在選擇和管理供應商時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考慮,當制造商關注產品和實踐柔性時,選擇供應商主要是考慮其技術能力;當制造商關注創新能力時,供應商的庫存能力和技術能力無疑起著關鍵的作用;而當制造商批量柔性時,質量無疑是最核心的要素。

3、組成供應鏈柔性管理的跨職能團隊,防止過度柔性

眾所周知,供應鏈管理應根據市場的變化和消費的變化進行柔性運作,供應鏈柔性管理機制的構建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需要從鏈條上的各個節點抓起,加強企業內外部信息的共享,采用合適地供應商選擇策略從供應的特征出發,采取相應地柔性網絡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實力。 隨著企業競爭環境的日益復雜,增強供應鏈的柔性可以降低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并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戰略決策水平和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實力。供應商柔性管理需要組成跨職能團隊,通過全面質量管理對供應商進行評估,評估供應商網絡的變化情況,從而保證供應商提供增值服務,保證供應鏈活動渠道的暢通。通過培養職能團隊的內部響應機制,提高整體供應鏈的創新性和競爭性,如此整個供應鏈才能更好地應對顧客的各種需求,具備良好的柔性水平,當然同時要防止過度的柔性,因為過度的柔性意味著系統控制力的減弱,其必將損害供應鏈上各企業的利益。所以在運用供應鏈柔性管理方式時,很有必要適當的控制供應鏈的柔性,保證系統控制力度和柔性的平衡。

三、供應商柔性管理的構建

1、FSC的目標設定

供應鏈管理目標的設定對保證供應鏈管理系統良好運行和實時追蹤有重要意義,是判定FSC系統效果的最終標準,該標準主要包括以下五個要素:

1、系統內部各種信息的傳遞和市場信息的及時反饋

2、供應鏈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協調運作根據市場的發展方向,以及客戶的不同需求對應采取相應的解決對策,這也是保證系統高效運轉的重要因素

3、供應鏈系統內部各要素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相互關系,提高反映速率,維持整體系統的松緊度

4、供應鏈系統內部的預警機制,當遇到突發事件時該系統能及時做出反映,采取對應措施,解決相關問題

5、供應鏈系統內部的利益機制的建立,供應鏈系統運作過程中,要平衡各個環節的利益價值,確保各個環節的價值實現

2、柔性供應鏈管理(FSCM)的模式設計

柔性供應鏈管理設計中主要有三個要求和兩大層次結構,三個要求分別是:第一,企業的統一指令;第二,確定系統的整合目標;第三,系統各要素關系的建立總之,在柔性供應鏈管理設中,第一要素是要界定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是整個供應鏈管理鏈條的中心,起著組織和協調供應鏈整個環節聯系的作用,它必須具有對應的整合實力,對整個系統的傳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供應鏈管理中,我們首先要結合市場和業務情況,搭建核心企業,預設系統目標,明確管理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核心企業可以是整個供應鏈鏈條上的任何一個環節,其它各類企業可以根據預先確定的標準進行選擇,統一設定相關企業的個數和評價標準。

同時需要主要的是在供應鏈管理中,還需要設立一套備用方案,在確定了現有的企業的同時,沒有被入選的企業應該建立相應的備用信息檔案資料,從而保證和未入選企業的相關聯系,這樣當出現不可預測事件時,可以及時做出反應,根據市場情況進行改善,建立完善的預警制度,綜上供應鏈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主體結構和輔助結構兩大部分,主體結構主要包含需求、庫存、定單三大要素,而運輸系統和信息系統構成了輔助結構的兩大支柱,上述結構一旦建立就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這是供應鏈系統正常運行的保證,當然市場是動態的,顧客是變化的,供應鏈的結構體系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市場和顧客的情況及時調整,動態管理。上述供應鏈柔性管理要求核心企業協作運行,統一于一個整體目標,只有這樣核心企業才能在供應鏈管理中起到帶動作用,保證整個系統的高效運轉,從而保證個體目標的最終實現。

3、柔性供應鏈管理的體系結構

柔性供應鏈管理的起點是顧客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因此,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掌握市場競爭的狀況和顧客購買需求的變化加以滿足,這就是供應鏈柔性管理的核心,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因素是定單,如果沒有定單,所以生產出來的商品就是浪費,也是企業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供應鏈管理要高度重視定單管理,定單就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供應鏈管理整個環節只有在確定相關定單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商業運作,而對于核心企業最為關鍵的指令也是定單,整個供應鏈管理的運作本質上就是各個定單向上和向下傳遞的過程,當然,除了定單之外,柔性管理的結構中還包括一部分庫存,這是柔性管理預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市場經濟下,市場瞬息萬變,所以儲備一定量的庫存是必不可少的,庫存的儲備可以采用定貨數量模型,有單級庫存和多級庫存兩種方法,這也是正是供應鏈柔性管理的特征,上文已述,柔性管理模型除了主結構以外還有輔助結構,包括運輸和信息系統,運輸是物流管理的中心,在供應鏈管理中準確的貨物傳遞是整個系統穩定運作的前提,沒有運輸作為保證,整個供應鏈系統就不能稱之為系統,更無法高效的運作。在運輸問題上,需求考慮的因素很多,包括車輛的利用效率、運輸路徑的選擇、交通費用的取舍等等。在目前的供應鏈管理中,運輸任務很多是有企業自身承擔的,這常常會出現很多問題,在把商品從上游企業運來再由下游企業運輸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效率低下、配送延誤、傳遞錯位等等,這些都會對整個柔性供應鏈管理造成影響,因此,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核心要注意兩個要素:第一,運輸的標準化;第二。預警措施的建立,眾所周知,在商品的運輸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很多意外的因素,這些都需要提前準備好預案,可以通過采用專業的運輸公司來解決,當然如果因為經濟原因,仍然采用身來進行運輸的話,則需要統一標準,統一規劃,從而進行有效管控,同時采用先進的運輸工具和技術對提高系統管理效率無疑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柔性管理系統除了運輸系統外,還包括信息系統,只有有了完善的信息系統,FSCM才有了真正的生命,真實地、迅捷地信息傳遞才能和市場與顧客發生更緊密的關系,才能使企業及時獲知有利地發展機遇,柔性管理系統中,信息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其一是內部信息;其二是外部信息,整個管理系統中,信息的流動是貫穿始終的,企業獲得用戶信息,然后把信息反饋到供應鏈系統是保證整個管理系統正常運轉的前提,內部信息主要包括:技術的革新、定單的狀況、庫存的數量等等,無論是內部信息還是外部信息,對信息的管理都要求有統一的標準,同時信息的傳遞要求及時,避免信息阻滯;對信息的處理要客觀準確,信息技術要開放,容易操作并且通用,要使用現代的信息工具,如: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等。

結論:

當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現實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企業與企業間的單打獨斗不再實用,他們開始將供應鏈中企業間的事業流程整合并加以管理,從而形成競爭優勢,迎接全球經營管理提出的新挑戰。然而當供應鏈的范圍從單個企業擴展到價值鏈上所以企業時,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高度不確定性不容忽視,在這種情況下,柔性作為對不確定性最為直接有效的策略,同時常被認為是促成供應鏈成功運作的一個關鍵因素。柔性供應鏈管理因其具有靈活、迅速、適應廣泛等優勢,在當前供應鏈管理中被廣泛應用。創新供應鏈管理模式,努力規避供應鏈管理中的各種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這些都需要供應鏈管理者有開放、靈活地的管理思路,柔性管理無疑能更好發揮供應鏈管理的效能,被業界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供應鏈管理環境中的制造柔性[J],閻海燕,徐波,特區經濟2006-06-25

[2]柔性供應鏈管理在電商服裝行業中的應用研究[J],王玲物流科技,2015-11-10

[3]面向敏捷制造的供應鏈柔性管理[J],張云波,經濟體制改革,2003-07-20

[4]柔性管理及應用──企業管理新策略[J].何曉暉,商業研究,2000-03-10

[5] 論柔性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J].王鵬飛,袁征, 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7-02-25

篇9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 戰略聯盟 信息指令

供應鏈管理是體現當前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之間,商業活動相互有機銜接所必需的系統綜合與總成本控制思想和管理的模式,使其能夠從系統的整體運行效果和費用控制出發,將供應、生產、銷售、運輸、庫存、信息等諸多活動融為一個整體。而現代供應鏈管理所具備的市場服務意識,能夠支持用戶提高整體服務水平,促進市場營銷戰略的實施,提高企業競爭力。供應鏈管理理論認為:現代市場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由企業與企業共同構筑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則更加強調構筑供應鏈上的不同主體(企業)的戰略聯盟關系。

供應鏈管理的優勢在于:供應鏈管理是對商品、資金、信息在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顧客組成的網絡中流動的管理。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以供應為基點,將生產流通直到消費者終端連接起來,實施高度組織化和現代化的管理。它的三大要素是:計算機及通訊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的組織架構和良好的貿易伙伴關系。

供應鏈管理的精髓表現在:以顧客的需求為前提,透過供應鏈內各企業緊密合作,有效益的為顧客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對從原材料供應商,中間生產過程到銷售網絡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對企業實體、信息及資金的雙向流動作出管理,強調速度和集成,并提高供應鏈中各個企業的即時信息可見度,以提高效率。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的物流管理有著根本的區別。傳統的物流是指按照市場的要求,將產品從供應地向需要地轉移的過程,它強調的是單個企業物流系統的優化,即對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實施一體化的管理。供應鏈管理則超越個別企業,對整個供應鏈的所有企業的物流實施一體化管理,也就是說用鏈中的企業共同對供應鏈的物流活動進行管理和優化。供應鏈管理的思想產生于對物流管理的研究,但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物流管理,它同時還包括對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除此之外,供應鏈管理所創造的效益也不是單個企業的物流管理所能比擬的。對企業來說,供應鏈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加快貿易循環,節省庫存,運輸及生產成本,增加流動資金,可以提高企業的對外服務質量。企業競爭的背后其實就是“供應鏈對供應鏈”的競爭,具有高效率供應鏈的企業才能在日漸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以某功能性飲料的市場領先者為例,2000年正式導入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管理模式,通過在技術上,管理上不斷地完善和規范,產品在發運過程中的破損率為千分之一以下,丟失破損率為零,在準時配送率上有很大的提高,加快了產品配送的速度,與第三方物流在產成品物流服務上,逐步形成了一個基于供應鏈關系的戰略聯盟,有效地支持了市場營銷的競爭。但從企業整個后勤保障系統要求來看,怎樣支持企業經營水平,發揮更大潛力,是企業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其后勤保障系統還需有效整合,從原材料供應到生產出成品,產品供應整個物流供應來看,還要強化原材料供應環節的管理,促使企業的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能相互協調,從而發揮現代供應鏈所特有的綜合能力。

首先,要減少因原有庫存材料資金的占有率,理論上實現原材料零庫存的概念,提高資金的使用率。目前該公司原材料采購采取的是傳統的訂購方式,需要運輸、需要中途中轉等諸多環節,而且,原材料到庫后,有時受到產量、生產時間及產成品庫存的限制,加大了因原材料資金使用周轉受到的限制。因此,在原材料供應這一環節上,必須提高資金周轉率和實際使用率為目標進行管理。針對實現采購中的環節,可以建立以外包管理原材供應的模式展開。比如,通過外包企業設在基地周邊的原材料庫,由外包企業來管理原材料,生產基地通過訂單形式就可以直接將材料調入生產線,根據實際使用原材料,支付外包管理企業或是供應商的費用,這樣既能減少原材料的資金使用壓力,又可以轉移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和承擔的貨物風險,控制原材料的庫存和成本。

其次,將生產基地生產的產成品與第三方物流有效銜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質量。根據產品市場的需求,強化配送公司的責任和服務。如果在產成品完成嚴格的檢驗后提送公司進行管理和按工作指令配送,同時提出管理配送的考核標準,例如準時率、破損率等指標。那么,在物流供應鏈的配送這一環節就能得到優化,在原配送成本基礎上,完善配送效率和服務保障。

信息指令,在各供應物流環節程序化開展工作之后,是指揮中樞在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有關鍵的作用。物流部將圍繞市場為中心,向各個供應配送環節的工作單位發出信息指示,使我們的要求隨時反映在物流管理全過程的各個環節上,真正將物流服務與客戶需求融為一體,并嚴格按照質量標準進行監督檢查。

總之,引入物流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圍繞市場供求信息,及時根據市場所需物資調動,保障市場需求,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現代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問題;對策

受到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深刻影響,同行企業之間競爭的趨勢愈來愈激烈。在激烈的競爭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優勢和經濟利潤,這成為其他企業爭相發展的方向。在供應鏈管理中,基于時代環境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僅僅可以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更不可忽略的是帶來無法估量的環境利潤和社會影響。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將公司的經濟效益與公益環保、節約資源合理地結合起來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策略,它將更好地探尋生態平衡,以最少的付出達到最大的回報。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當前整個行業中的技術人員討論最多的管理模式。

綠色供應鏈管理彌補了傳統供應鏈管理的不足,在考慮如何給企業帶來經濟利潤的同時,更多的考慮了在企業產生的濟效益后給環境帶來的種種影響。綠色供應鏈推動了整個供應鏈的全面發展,優化了發展的模式。從現有發展優勢來看,未來綠色供應鏈將可以更好的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在節省資源和經濟效益方面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相比較供應鏈管理的意義和優勢

供應鏈管理是在滿足顧客的某種服務要求前提下進行的,它的目的使企業在供應鏈這個環節的消耗費用降到最低而把提供貨物的廠家、生產滿足顧客需求的廠商、儲存物品的倉庫、中轉配送部門和銷售商等充分合理地整合在一塊,將商品最高效地送達消費者的手中,從而實現各部門各企業間的互惠互利,共存共贏。通常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中都具有提前做好管理計劃、相關部門采購貨物、流水線生產商品、配送中心全方位運送、顧客退換貨渠道五個關鍵的組成部分。供應鏈管理充分負責了供應鏈中對物流的管理和完善的主導作用,它是整個供應鏈中的從了解消費者需要到生產線生產高質量產品再到顧客售后服務等各個流程的重要和唯一紐帶,它的執行力決定企業今后的命運。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采集原材料、產品加工、經銷商經銷、貨物倉儲、物流運送、顧客售后意見收集分析等每一個細節。供應鏈管理的優勢在在于分析總結顧客對商品和服務的體驗態度與最終企業獲得的總的經濟效益之間的微妙關系,最終目的是要更好更快地將供應鏈管理的自身優勢體現出來,從而使供應鏈中所有的相關企業都能夠完成效益目標。

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具有了很大的不同,它是在供應鏈的基礎上出現的,相比較供應鏈管理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它在供應管理的基礎上考慮到了涉及環境保護的綠色主題,將整個供應鏈相關部門進行綠色化管理,綠色化管理其實就是生態化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環保化。從而實現企業和所在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供應鏈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將綠色主題滲透到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的各個部門,實現效益的平衡化和最大化。

現代企業的整個供應鏈管理的流程,是基于相關行業市場為前提的,將消費者對商品以及各種服務的需求視為重點,而消費者的需求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在準確的時間段內將令消費者滿意的商品和服務以高效快捷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而在單純追求經濟利潤的目的中,企業疏忽了自身的主導和宣傳綠色消費的重要責任,排放出無法估量的廢氣物、垃圾產品,造成環境污染等嚴重后果。

二、現代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所面臨的問題

相比于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由于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后,以及社會風氣和文化習俗的不同,再加上對企業的管理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而實施綠色管理對相關人員和企業文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需要先進的管理經驗與生產技術,所以我國的企業面臨著種種管理策略問題和技術壓力。

1.競爭形勢的加劇

由于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現代企業的數量呈跳躍式的增長。現代企業的增長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供應鏈對全球的經濟及企業帶來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國際企業爭相將產品的生產和物流運輸程序外包,這種工作流程導致了全球供應鏈的出現,因此產生了供應鏈外包的需求以及供應鏈危險防范等問題成為了現代企業物流業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企業的生產的規模和用地在不停地擴張,這就造成了外包需求的在成倍增張,不僅僅生產原材料、資源運輸和物品存儲等物流程序需要外包,存放、經銷商的管理和回收等供應鏈管理流程也需要外包。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這就對現代企業的各個方面提高了要求。

2.產品標準程度低和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為了使用標準化化的管理方法,高效管理供應鏈上各階段的企業行為,整理材料,構成整體的優于別的企業的特點,但是產品的原有資源至生產出的成品到最終的被消費者所接受的產品,這就要求采用規范化形式就成為了現代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前提。供應鏈中建設物質及設施,是現代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的硬件基礎。我國目前的企業生產水平相比于發達國家還存在巨大的差距,質量標準沒有一個準確的要求,產品核查不嚴格,在餐飲以制造行業尤其不足。企業間管理的模式太過于固化,沒有效率,更沒有明確的產品質量標準和審查系統。

3.供應鏈設計的不合理即將面臨轉型的挑戰

供應鏈管理中的生產程序、物流過程、倉儲階段的設計并沒有考慮到整個供應鏈的有效性和經濟效益,還有所有的分銷網也沒有實現完全信息化設計和持續優化、前后網絡設施與物流作業設計連接性差,很難實現協調工作,這就對流程的順暢性形成了阻礙,供應鏈的設施與管理的不準確,沒考慮到整個供應鏈的流程;供應鏈的競爭衡量失效,供應鏈管理績效的衡量標準和指標沒有達到要求.這些問題,世界各國的企業都有存在。因此,現代企業的物流管理需要轉型,傳統的供應量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轉型后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可以協同其它行業,從外包需求、系統信息化設計和安全強化三個階段來考慮,從第三方物流著手,分步驟整個物流資源,逐步強化一體化管理模式,從而可以順應全球供應鏈管理的趨勢。因此,發展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產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實現供應鏈管理的綠色轉型是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前提,供應鏈的高效管理不能缺少物流系統強有力的支持,兩者協同發展、相互依存。

三、現代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應對策略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存在著種種問題,轉型的趨勢迫在眉睫。然而,企業各部門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也面臨著重重阻撓。只有采取正確合理的策略,才是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有效手段。針對企業目前的供應鏈管理問題,結合現代企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如下的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應對策略:

創立綠色企業文化,構建以綠色供應鏈為主題的合作關系。現代企業應以生態平衡為自我約束,將符合時代要求的可持續發展觀為企業的戰略主導思想。通過規范深刻的大量重復宣傳以及對相關人員專業課程講解,打造企業的綠色主題背景,將企業的綠色文化深入到每個員工以及消費者的心中。從領導干部再到普通員工,全面徹底的灌輸綠色企業文化意識。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改變傳統的觀念,明確現有的目標,下定決心建設綠色企業文化。做好綠色建設的實際工作,開展以綠色供應鏈管理為主題的報告會、論壇、講座等,加強與其它同行業企業的合作交流,吸取成功經驗,互幫互助。切實做好相關的綠色績效獎勵策略,與業績掛鉤,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員工的綠色環保意識。企業各部門應主動與供應商等其他相關部門建立戰略團隊,組成聯盟,與整個供應鏈的資源作為支點,將有效準確的信息及時共享,實行聯盟集體作戰,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對于購買商品的顧客,應做好積極引導,除了做好商品外,要充分了宣傳綠色環保理念,從根本上扭轉顧客追求高消費而忽視環保意識的消費理念。企業應當在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方向上加大投入,推動群眾進行以綠色為主題的消費,例如在包裝上進行綠色環保處理,用低污染和可回收的材料作為包裝的材料。以保證相關生產部門的二次以及多次使用,從而達到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要求。

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實施綠色供應鏈關鍵在企業的內部管理,只有將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加以改進以及員工基本綠色意識提高,那么綠色供應鏈的管理工作將輕而易舉。為了適應重建后業務流程的需要,企業還應調整其組織結構。企業在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部主要在設計產品、生產產品、銷售產品、存儲產品中體現綠色主題概念,從各個環節對整個供應鏈加以影響和促進。但是,不同的企業由于領導員工等差別而產生了不同的做事風格,因此針對不同的企業實施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加強內部管理是根本,明確自身目標,確保成功。

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技術支持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保障。可根據更加“綠色”的數據對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提出直觀明顯的數據要求,從而準確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供應鏈管理之間的競爭,而綠色供應鏈的實施將是這場競爭中最有利企業的競爭手段。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大量的信息中重要的是將符合綠色消費觀念的數據加以推廣,設置標準,加以要求。企業要建立面向客戶的、安全的物流數據信息平臺,就要建立一個安全可靠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從系統中體現綠色環保理念,如果不達到數據要求,可從系統中直觀地看出出現問題的地方,對癥下藥,及時更改錯誤。我們應建立一個優秀的供應鏈信息平臺,用戶直接通過登錄便可準確識別身份并辨別其不同的需求,為用戶提供符合其自身特點的服務。最關鍵的是,要利用信息技術將整個供應鏈系統成功有效地連接起來,形成以客戶為導向的高技術水平的服務鏈,滿足客戶需要的才是真正成功的供應鏈。

四、結論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人類忽略的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我們面臨的非常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現代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對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員工素質提出巨大的挑戰。企業追求的不再是經濟效益而是符合可持續和生態平衡理念的大眾消費需求,只有滿足符合社會和人民要求的企業才是成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便是符合時展和消費者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它的出現將改變企業的命運,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益,它將會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加速企業的發展。不用行業都應充分分析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充分的結合市場和自身的特點,形成高效合理的整體順暢的綠色供應鏈,并有效地運用一些合理的管理策略,打造一套成功的綠色的供應鏈。

參考文獻:

[1]黎繼子.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實施途徑的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08(3):54-55.

[2]雷翔虎,孫功苗.基于核心企業和供應商視角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探討[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8(4):35.

[3]詹姆斯.供應鏈項目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5):7-11.

[4]馬國龍.供應鏈管理[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3):11-13.

[5]施先亮.供應鏈的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