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規劃原則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區規劃原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景區規劃原則

篇1

關鍵詞:居民小區,景觀設計,小區設計、規劃原則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住宅小區規劃設計重要性

“房子、車子、票子”,房子位居中國老百姓的“三大生活理想”之首。住房條件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它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財富積累情況。建市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市的民用住宅建設速度驚人。從居住格局上由土壞房、磚房、家屬房到筒子樓,再到居住小區、別墅;住房愿望上也從“居者憂其屋”過渡到了“居者有其屋”、“居者優其屋”。住宅以建筑符號的形式,闡釋著一個城市的變遷,我們也經歷了從憂其屋到有其屋再到“優”其屋的變化。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烏海市海勃灣區共有小區181個,百戶以下小區70個,百戶以上小區111個。近年來還有經濟適用房、棚戶區、保障房也相繼落成。要做到人人有房住,人均住房面積不低于30平米,其中小區綠化面積不低于小區總面積的30%,這在城市綠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小區綠化好了,那么烏海市的園林綠化也就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2 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構思

住宅小區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子系統,其景觀的構成元素不僅僅是一個視覺或觸覺上的感觀認識,它應該是一個棲息地的概念,是講究人和人、人和自然關系的感性與理性結合的景觀作品。景觀設計師們在處理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時不光是在建筑物外部空間中構筑一種開放性小區居民生活活動的戶外環境,更應明確實現人、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的活動與生活環境和諧發展的目的。

2.1 適地適樹原則

住宅小區作為城市景觀組成的一個組團,它的景觀設計之美表現在它能結合所處位置的地段特點進行有效的景觀設計,使之既符合城市的整體布局和景觀要求。契合城市人文精神風貌又能融合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的特色。

烏海地處三大沙漠交匯處,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不足150毫米,所以要做到適地適樹,在這里要多運用沙生植物,比如用景天、八寶這類宿根花卉代替草坪就是一種很好的設計方法。為了促進和推動城市住宅景觀的生態美、意象美。住宅小區景觀設計要因時因地,景觀可因季節、氣候、天氣、晝夜、小區原有地形條件等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就要求在設計構思時分析和處理好地形地貌、林木花草、建筑色調、燈光配置之間的相互關系。

2.2 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創造居民能參與其間的景觀環境,形成流動交融的景觀體系。一個小區除了住宅建筑之外,不只是“景觀”那么簡單。住宅建筑以外的戶外空間是居民的生活空間,它擔負著很多功能,如:兒童游戲,居民散步、晨練、健身,鄰里交往,改善住宅小氣候等。因而景觀設計師必須從滿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為出發點,關注人的心身健康、人的參與性,而不應該只強調形式美。所以景觀設計的真正內涵是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

3生態景觀原則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速度的日益加劇與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居民對小區的環境質量日趨重視。在這種形勢下,景觀設計師更應充分認識到: 21 世紀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在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態中求得平衡,是“質”與“量”的結合。作為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住宅區中,綠化猶如呼吸系統,能起到空氣凈化和屏蔽作用。已成為提高住宅小區環境質量,創造健康小區必不可少的有機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區綠化設計,是將建筑、綠化與小區居民的活動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間,有機運行的居住環境生態機制,實現“人與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區卻存在著設計師在進行栽植配置時,一提筆便是色帶拼花,處處是剪切出的樹籬、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蕩蕩的草坪與大片的鋪裝連在一起,這樣的設計不僅營造不出舒適的景觀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要想使一個住宅小區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與眾不同的特色,在綠化景觀系統設計上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應講求植物的層次,從低向高依次為草皮、地被、灌木小喬木、大喬木,配合地形,圍合出豐富的綠色空間;其次在植物的種類選擇上,應該盡量采用當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過多的外來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現象;最后提倡多種植香化植物,這類植物對人的身心健康能產生有益的影響,可以使小區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綠色的同時治療疾病,獲得身心健康。 比如丁香就是一種很適合在烏海生長的香化植物,這在小區設計中應多運用。

4功能優先原則

規劃設計應從功能出發,以人為本,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適的小空間。設計師在合理理解了地形后所進行的戶外空間的設計應該盡量將大型廣場化整為零,分置于綠色組團之中,在住宅區中盡可能地不搞市政設計中常出現的集中式大型廣場。

小區戶外休閑系統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場地自身形式的完整性,而是要和整體的設計相輔相成,多用一些不規則的小巧靈活的構圖方式。特別是廣場的外延可采用虛空間的構筑。以避其生硬,與周圍的建筑環境有機地結合。我們提出住宅小區戶外空間采用“隱形”廣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居住區內的建筑能與環境融為一體。一般小區建筑的外形簡單,若戶外景觀也片面地強調本身的平面構圖,則極易與其周圍的建筑邊緣線產生沖突,使得景觀不能與建筑相呼應,且更易與建筑之間產生一系列的難于處理的邊角空間。其二“隱形”廣場的處理更易于將其他的環境因素(地形、水體、植物等)有機地組織在廣場空間,使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融為一體。

篇2

關鍵詞:風景區;可持續發展;規劃

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風景區的規劃也越來越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風景區規劃,將是未來風景區規劃所要堅持的首要原則。但是由于各個風景區的自身的特點不同,加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與經濟效益的沖突關系,因而在實施規劃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困難。下面我們就來就基于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風景區規劃進行一些探討。

一.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雖然目前理論上對這一思想尚未形成明確的定位,但是其豐富的內涵對人們的指導是顯而易見的。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觀,就是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一種體現和發揚。所謂的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觀,就是在結合風景區的實際情況下,在其現有的承載范圍內,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充分協調好人類需求和風景區之間的供需關系。

二.基于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風景區規劃所要遵循的原則

(一)保護優先的開發原則

風景區充分的自名勝是自然和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不管是風景區內的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都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基于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風景區規劃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保護優先的原則。所以在進行規劃的時候,要在充分考慮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規劃,適度開發,才能使風景區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二)以人為本的原則

風景區的規劃,說到底也是要為人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規劃原則,才能實現風景區的長遠發展。以人為本的規劃原則,就是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候,充分考慮到游客的需求,結合風景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區。例如,考慮到殘疾人行動不便,可以設計一些無障礙設施;在合適的位置設計休息區和食物供給站;在爬山的樓梯上增加護欄,增加安全性的同時又能方便體力較弱的人上下。只有以游客的利益為先,把游客的需要放在首位,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

(三)維護生態平衡的原則

風景區的建設和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風景區的生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修補和恢復。所以,維護生態平衡的原則,是風景區規劃所要堅持的一個重要的原則。任何環境的承載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想維護生態平衡就要在風景區的承載能力范圍內進行規劃,這是風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生態環境是一個風景區的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良好的自然風景。優美的自然風景,清新的空氣,才能使人流連忘返。只有風景區的生態平衡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才能得以實現,才能實現風景區的長遠發展。

(四)整體規劃原則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風景區規劃所要考慮的另一個原則就是整體規劃原則。整體規劃就是要使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者之間達到和諧統一。不能只考慮環境規劃而不考慮經濟效益,也不能只顧經濟發展而不考慮自然環境的保護。如果只考慮到自然環境的規劃而忽視了經濟效益,風景區沒有了經濟基礎支撐,就不可能實現良好的規劃;如果只考慮經濟效益,而忽視了自然保護,使景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那么景區也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所以,要做到三者兼顧,對風景區進行整體的規劃,才能實現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風景區可持續發展規劃的一些建議

(一)實施品牌戰略

在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什么都講求競爭,有利益就必然存在競爭。風景區的存在和發展,也離不開競爭。風景區想要存在和發展就必須要擴大知名度,提升和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實施品牌戰略,否則,談何可持續發展,談何規劃?風景區擁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經濟效益得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能得到更好的貫徹和實施。

(二)樹立自身特色

風景區的形成是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的結晶,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處于不同的地域,也會有不同的特點。樹立了自身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地游客,擴大風景區的知名度。發現和擴大這種特色,結合市場需求和景區的資源特點,才能實現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規劃。

四.結束語

本文在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對風景區的規劃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想要實現風景區的長遠發展,就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原則,那種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進行風景區規劃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結合風景區的實際情況,樹立全局的、長遠的、發展的思想,才能創造出和諧統一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實.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設計[J].西北大學學報.2000

[2]萬幼清. 旅游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的探討[J]. 當代經濟管理.2006

[3]李天元.《中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M].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

[4]李莉,王楠. 淺析旅游可持續發展[N]. 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6.4

篇3

引言

旅游業一直被視為“綠色產業”和“朝陽產業”,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人們的鋼性需求。但是,以霧霾為首的環境污染現象的加劇為居民出游蒙上了一層陰影,生態旅游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景觀生態學作為在生態學、地理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綜合了多學科的核心理論,注重景觀內部各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維持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穩定之間的平衡,可以為旅游景區規劃方案的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一、景觀生態學理論概述

景觀生態學與傳統生態學理論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空間和時間的異質性,是以景觀的結構、功能和動態變化等方面作為研究重點,整合人類活動和生態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的學科。景觀的結構主要包括斑塊、廊道和基質三部分,斑塊是指與周圍環境不同的相對均質的塊狀結構,在旅游景區中主要體現在旅館、停車場、演藝廳等。廊道是指對與兩側的斑塊環境明顯不同,對斑塊具有阻隔或者通道意義的線性結構,在旅游景區中主要體現在河流、棧道、車輛通道等。基質是指斑塊鑲嵌在內的人文或自然環境背景的面狀結構,在旅游中一般指的是旅游景區的類型,例如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

二、景觀生態學理論應用于旅游景區規劃的必要性

滿足人們生態旅游的需求。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單元樓中的鐵門疏遠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逃離冷冰冰的鋼鐵城市獲得身心放松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再加上城市環境污染的加重,生態旅游成為了多數游客的首選。

突出景區的視覺美。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對旅游景區進行規劃,可以充分考慮景區視覺美對人的影響,針對景區規劃對美學的影響效果,采取科學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做出預測,選取最優規劃方案,實現構思與構圖、對景與借景、隔景與障景、滲透與延伸、尺度與比例、節奏與韻律等方面的完美結合,促進景區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提升景區的視覺美。

有利于生態旅游功能分區。優化配置旅游資源,充分發揮生態景觀的旅游功能,結合景區的植被、地貌、水文特征,將景區分為生態重點保護區、游客密集游憩區、游客限制游覽區和綜合服務區等,對每個功能區位進行主題的設計,增強景區吸引力,也有利于游客的分流,提高景區環境承載力。

增強景區的防災效應。由于大多數景區處于“深山老林”之中,地形復雜多變,景觀生態學理論綜合考慮生態敏感區域,合理分布植物的種植種類和數目,防止水土流失、預防山體災害,尤其防止坡地植被遭受雨水侵蝕后,造成滑坡落石自然災害的發生。

三、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進行景區規劃的原則

整體優化原則。景區規劃者站在景區整體規劃的高度,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分析景區內部各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景區的每個元素的構成和分部進行綜合考慮,實現景區生態系統整體的穩定性。

多樣性原則。景區規劃要保持景區元素構成和功能的多樣性,種類多樣的元素更能體現景區的異質性,突出景區的美學效果,構建不同功能和主題的旅游分區。同時,景區元素的多樣性也可以增強整體的抗干擾能力,尤其對于游客活動對生態的影響實現內部的生態凈化,增強生態恢復力,保持景區的生態平衡。最后,景區構成的多樣性有助于開發更多的景觀和旅游項目,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提升游客滿意度。

綜合效益原則。景區開發要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堅定景區規劃開發后取得的經濟效益是建立在生態效益基礎之上的理念,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暴利,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生態規律,保持生態平衡,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基于景觀生態理論的旅游景區規劃方法

“斑塊”層面的規劃。首先,斑塊層面的規劃要考慮環境的通融性,將打造的人文景點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協調,美化自然風光的過程中要注意景區整體風格的一致性,所有規劃要符合景區的主格調,切忌過度的商業氣息和人為建筑影響景區的整體美觀。其次,對斑塊要進行功能劃分,按照斑塊內的元素構成可以分為植物景觀斑塊、地質景觀斑塊、氣象景觀斑塊和人文景觀斑塊等。再次,斑塊的大小和數目要搭配得當,以大中斑塊最為景區的核心景點,小斑塊發揮自身的特色來作為大斑塊的補充,保持景區的多樣性。最后,斑塊的設計要盡量緊湊,減少與外界的接觸面積,更有利于斑塊內部生態平衡的維護。

“廊道”層面的規劃。對于“天然廊道”,例如河流、山體等將斑塊隔開,應盡量保持廊道的原貌,在微觀進行一定程度的修a即可。對于人為建設廊道,要考慮廊道的寬度、長度和形狀,便于斑塊之間能量和物質的交換,增強物種之間的整體生存能力。同時,要盡量將景區內的廊道系統建設成“網”狀,提高斑塊的通達度。

篇4

關鍵詞:德州市;水系;河流;濱水;景觀設計

1.德州市濱水景觀概況

1.1德州市濱水景觀存在優勢

城市的濱水資源較為豐富;城市中已建成許多富有特色的濱水開放空間;城市區域內已形成較好的濱水景觀生態系統雛形;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促進德州市濱水景觀的建設。

1.2德州市濱水景觀存在問題

已建成濱水區之間及濱水區與其它城市綠地之間缺乏聯系;城市水系水質較差,城市內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中仍較為缺乏具有地域文化的濱水景觀;城市已建成的濱水景觀仍有不足之處;濱水g岸形式單一,缺乏親水性設計;城市濱水景觀缺乏后期管理與維護;公眾參與性低,城市濱水景觀建設多為政府行為。

2.長河風景區濱水景觀設計

2.1長河風景區區位特征

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與河北省相鄰,長河風景區地處德州市市區中心部位,西與岔河相臨,與德州舊城區相望,東與新城區相連,是整個城市自西向東拓展的起點,也是整個城市的核心地塊。

2.2長河風景區概況

長河風景區位于德州市河東開發區,景區原為農村磚瓦廠房、廢棄土塘、化工企業以及廢水排放池。于2004年開始動工建設,總面積120hm2。水體面積40hm2,道路廣場面積達10萬m2,是魯西北地區最大的開放式濱水景區,也是國內第一個以太陽能為照明光源的風景區。

2.3景區濱水空間線性景觀分析

東段:景區水體面積較小,呈河流形態流經三座城市市民文化娛樂健身的新建建筑。以水線為界南側為城市行政中心區、城市所有行政單位多匯聚長河風景區南側。中段:景區南臨高地世紀城高層住宅區,北臨蔚來城高檔住宅區。西段:景區水體來自于西鄰岔河,岔河作為城市的防汛行洪河流,河流水位年際變化較大。

2.4設計理念

(1)拓展發展空間,結合德州歷史文化及現代科技,形成文化、科技的強強聯合,融入到公園的空間布局,營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科技特色的場所,打造德州的游憩景區。(2)凸顯文化內涵,文化是游憩的生命力,體現地方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創建獨特的形象。(3)創造游憩效益,通過與周邊游憩景區的互動,帶動當地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促進生態與環境的改善,提升城市形象與魅力,創造多方位效益。(4)提升用地功能,結合城市新區的建設,逐步強化景區的整體性、地標性,提升景區吸引力。豐富地塊功能,融入休閑、科普、娛樂、商業、創意等多元功能,塑造品質一流的現代的時尚的生態休閑游憩區。(5)呵護生態環境,以水體資源保護利用為重點,重視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的保護,在本區域開發建設中,在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前提下,結合地域太陽能技術優勢開展一系列的環境治理、美化、綠化工作,豐富各景點的景觀,提升環境質量,營造生態示范性城市風景區。

3.德州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3.1整體性與連續性原則

城市中各濱水景觀之間整體性的保持,應將各濱水景觀相互關聯性開發設計,從而使德州市濱水景觀整體上與理念上得到統一。

3.2多目標統籌兼顧原則

統籌兼顧,整體協調,合理分區,提供多樣化的景觀,巧布觀賞游覽路線,從而滿足德州城市生活多樣化的需求。

3.3空間利用原則

在建設商業辦公濱水區時,應考慮周邊居民用地情況,形成相互促進、公共發展的共生機制。避免城市空間缺少市民活動而產生“空洞化“現象。

3.4自然性與生態性相融合原則

優秀的城市形態,應對人類的生理需求有充分的支持與促進,有利于人和其他生物的協調,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并組建―個可持續的環境。

3.5親水性原則

在濱水區開發中,親水性設計要做到可見、可近、可觸。不僅滿足參與者視覺上的愉悅,還要令參與者感到親切舒適。

3.6城市文脈延續原則

維護歷史文脈的延續性,使市民在其中隱隱約約感受到歷史文化與痕跡,使水濱作為重要的生活休閑場所,有利于恢復和提高景觀活力,塑造城市的新形象。

篇5

《*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業經縣長辦公會議研究討論通過,為更好地貫徹落實《規劃》,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對實施《規劃》認識。《規劃》是縣委縣政府聘請廣東省旅游研究發展中心、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研究所負責組織,經專家組多次實地考察、廣泛征集縣四套班子及紀委班子主要領導成員、各鎮、相關縣直機關及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通過多次易稿編撰而成。它提出了我縣發展旅游經濟的總思路和總目標是:依托全縣旅游資源和縣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為基礎,以“綠林飛流、生態家園、客俗桃源”為旅游形象,以綠色生態走廊旅游區開發為重點,以白水瀑布公園、紅椎林生態公園、黃金坑溫泉度假村、瑞龍莊園、廣東生寶農業科技示范園等景區(點)建設為龍頭,以各級旅游區建設為主體,以客家文化和美食為主線,逐步把*建設成為粵港澳旅游區上的一個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客家文化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實施《規劃》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統一規劃,整體設計,區域發展,突出特色,重點優先,堅持保護第一,合理開發,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規劃》具有重要的科學性、指導性和實用性,是我縣實施“旅游旺縣”、“抓旅游促商貿”戰略指南。因此,各地各部門要提高對《規劃》的認識,采取措施,加大力度,確保《規劃》實施到位,加快我縣旅游資源開發和景區(點)建設步伐。

二、依法行政,齊抓共管,形成發展旅游業的良好運行機制。各地各部門在實施《規劃》中,必須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的運行機制,才能保證我縣旅游業發展總體目標的實現和確保旅游業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專門成立旅游發展工作領導機構,由分管旅游工作的領導負責,旅游、計劃與發展、財政、建設、規劃、宗教、環保、林業、國土、農業、交通、衛生、工商、公安、廣電、文化等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機構要掛牌辦公。負責指導、協調、審議旅游業發展中的相關業務工作。各重點景區所在鎮(場),有旅游開發項目的鎮(場)要相應成立機構,在縣旅游發展工作領導機構的指導和協調下開展工作。

(二)堅持政府主導戰略。各級政府要把旅游業作為當地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發展,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在財政計劃內,對重點旅游資源開發,配套的交通設施、環保、生態設施,供水、供電設施和安全、衛生保障設施,以及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設施等公益性的項目啟動資金要給予保障。同時,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旅游宣傳促銷經費,把本地的整體旅游形象推介納入公益性宣傳,從而提高地區和景區(點)的知名度。

(三)堅持科學規劃原則。各鎮開發旅游項目要嚴格遵循《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和發展目標,在《規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認真做好本地的旅游發展編制工作。

(四)堅持合理開發原則。旅游景區開發建設要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科學技術、歷史文化知識與趣味性、參與性相結合的新風貌。旅游項目建設要上檔次,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景區(點)按規劃設計方案要求,公開招商,投資者按方案投資建設,不得改變規劃設計方案。

(五)加強對《規劃》的實施監督。縣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代表縣人民政府對《規劃》實行指導,協調和監督。一般新建、擴建、改建旅游景區(點)和旅游娛樂等投資項目,先由縣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評價,加具意見后再報縣級有關部門,并報市旅游管理部門備案。列入*市規劃的重點旅游區和投資3000萬元以上旅游項目、按三星級以上標準設計的賓館飯店應提供可行性報告,報*市旅游管理部門審核,經審核后再向有關部門申報立項和報建。

(六)加強對控制區和景區用地管理。對按《規劃》確定的旅游資源和景區(點)建設范圍用地要予以保護。國土部門要抓緊落實景區旅游資源控制區和景區項目建設用地征用工作,處理好土地權屬與土地資源保護的關系,處理好農用土地與景區用地的關系。不得把控制范圍地域改作對環境有破壞和污染的其他項目用地。

(七)加大對旅游交通支持力度。交通部門要千方百計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籌集通往景區的道路建設資金,加快通往各景區(點)道路建設。在主要道路口為重點旅游景區(點)設置交通指示牌。

(八)加強對景區(點)、旅游賓館的治安管理。公安、交警部門要采取強有力措施預防景區(點)、旅游賓館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維護好景區(點)沿途及區內的交通秩序和旅游賓館安全,消除治安隱患,切實保障游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創造良好的旅游治安環境。

篇6

【關鍵詞】景區規劃;旅游發展;生態保護

近年來,中國的房地產業正處于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時期,傳統的房地產項目經歷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后,價格的上漲已經抑制了人們大量的購買欲望,在市場日趨飽和以及控制房雙重壓力下,為了尋求新的發展、尋找增加效益的新途徑,房地產投資商將目光投向了旅游產業的發展項目,開始轉戰旅游地產的開發。旅游地產作為近些年來出現的一個新概念,主要是通過依托于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兩方面的資源,并調整和完善現存的敏感的生態體系,達到經濟和生態和諧統一的一種地產開發形式。旅游地產的發展呼應著經濟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需求,為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的深入發展開辟了新空間,理性的旅游地產規劃設計有利于兩大產業的良性互動。

一、景區旅游地產開發原則

景區規劃必須以景區內的資源為主,并貫徹“保護、利用、保護”的方針,堅持以自然為主,景觀協調,旅游地產開發要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藝術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效益性,以促進景區自然保護與利用的協調發展。具體來說應遵循如下原則:

1、優先保護原則

任何旅游地產的開發,依托的都是景觀和周圍優美的環境,因此,開發必須以保護作為首要的出發點,在創造利益的同時,景區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同樣重要。

2、整體優化原則

景區規劃不僅包括生物和環境條件的因素,同時還包括人類活動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因此,景區規劃是多因子、多層次的集吃、住、行、旅游、購物、娛樂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開發,因此需要從整體出發、全面考慮、綜合衡量,進而實現景區整體規劃的最優化利用。

3、旅游地產開發與景區生態保護相結合原則

旅游地產開發是以景區所在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主要的依據、依托條件為主的開發項目,要使旅游資源得到可持續的利用和發展,就必須加強對景區的生態保護。地產開發應服從生態保護,在景區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地產項目開發工作,這也是景區規劃的首要遵守原則。

4、特色原則

景區規劃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或依托于風景秀麗的自然環境,或依托于豐富的人文歷史遺跡,或依托于當地極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等等,只有在規劃中保持、放大特色旅游,充分體現著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觀的美學、文化以及藝術價值,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游人的游覽需求。旅游地產開發同樣適合該原則,只有極具當地特色的地產項目,才能使用不同需求的人群。

5、鼓勵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原則

刺激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景區規劃的重要功能之一。只有讓當地居民積極參與景區規劃和旅游地產的開發,才能使規劃切合實際,才能被當地居民接受。

二、旅游地產的開發模式

1、借景開發旅游地產

以居所為主要景區住宅開發模式適用于旅游資源豐富的城市。旅游資源可以是風景秀麗的自然風光,也可以是較為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娛樂設施等等,其主要的開發目的是,利用現有的旅游資源直接提升住宅的環境品質,增加休閑娛樂的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和精神質量。

這種景區住宅的開發依托的周圍風景區天然的自然環境,能為住宅營造出良好的自然氛圍,且開發項目周圍的環境無需進行人為的維護,只需任其自然發展、不對其進行破壞即可,節省大量的維護、管理費用。很多城市旅游景區附近的住宅多為此類。這類開發項目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觀極其外墻顏色、建筑物的材料都有嚴格的規定,首先一點就是要做到住宅與景區的融合,與此同時,這種地產開發項目對旅游景區以及景區的生態環境已經造成了無法修復的破壞。

2、自行構造旅游景區開發旅游地產

這類旅游抵償的開發,不依賴于現有的旅游資源、旅游景區,二是通過投入巨資,專注于旅游項目的開發,拉動旅游后,聚集了較大影響力、沖擊力的旅游景觀景區。這不僅僅改善了該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同時還改善了環境質量,靠旅游業拉動經濟,吸引人流、物流,經該地區炒熱之后,景區周圍的地產也就會相應的升值,然后在趁勢開發房地產。如北京華僑城、香港吉尼斯樂園等等,為自己創造了區域旅游資源的優勢,再以此為依托,開發高質量的旅游主題地產,房價因周邊的環境而持續上升。

3、旅游景觀開發合二為一的地產開發

旅游景觀地產開發與旅游景觀開發進行高度融合,房地產開發即旅游景觀開發,房產本身就是旅游景觀的載體或表現形式。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景觀房產本身就是景觀構成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別墅、公寓、商鋪、公共服務設施均按它所在的環境氛圍建造,在造型、選材、用料、裝飾上都極富個性,將旅游地產開發提升到一個新境界。如,宋城集團在杭州樂園開發的荷蘭水街私人酒店、地中海公寓、地中海別墅、高爾夫酒店等。

4、以旅游度假為主的度假房產開發

這種旅游地產主要建設在大中型城市的遠郊,或者是遠離大中型城市的著名風景區附近,或是建設在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這類地產的最大特點就是休閑度假。依附于現有的旅游資源,并大力投入資金建設休閑度假設施,大力營造旅游度假的氛圍,為想要在異地置業的人提供第二居所。這類模式可以細分為度假酒店、養老型酒店、時權酒店等。這就需要有良好的經濟背景為依托,使得人們有良好的經濟收入,有休閑度假的時間,這是客戶來源的保障。此外,還要求具有度假的鄉野情調,有先天良好的風景旅游資源,還需要有配套的商業區、醫療點、辦公室、商務中心、通信設施等。

5、以大盤形式出現的綜合型旅游地產開發模式

前面介紹的幾種地產開發模式較為單一,而以大盤形式出現的綜合型旅游地產屬于復合型開發模式。這類房地產項目多在旅游目的地城市,兼有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兩種功能。它涉及的旅游地產開發項目眾多,包括旅游、休閑、度假、酒店、鄉村風情小鎮、公寓、別墅、學校、醫院、購物中心等等。

無論是采用哪種開發模式,旅游地產開發都應保證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并重,在切實保護好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資源加以利用,尋求旅游與房地產的良性互動,走健康、理性的旅游地產開發之路。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何種旅游地產開發都需要遵循:自然資源只能借用,不能侵占和掠奪,這是旅游地產開發成功的基礎;同時,調整并完善現有生態系統是旅游地產增值的重要手段;保護和限制性開發是旅游資產長期增值的法寶。另外由于投資造景有其臨界點和門檻效應,項目一旦建設不好則很可能面臨失敗。因此要想人工創造旅游資源,需進行相當的投資,才有可能建設出相當的規模和氛圍,如果抱著先投入一部分資金試一試的心態,而實際工程不能達到其預期效果,整個樓盤很難帶動起來,其地產開發也可能無法啟動。資金收回也將出現困難,因此此前的深思熟慮就更加必要。

參考文獻

[1]瀟琦.威海國際海景城如何打造休閑旅游地產創新模式[J].北京房地產. 2008(04)

[2]金細簪,虞曉芬.休閑度假旅游地產的崛起與需求特點[J].經濟論壇.2008(02)

[3]邱仁都,傅鴻源.旅游地產的選址研究[J].山西建筑. 2008(02)

篇7

關鍵詞:風景區、道路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U412.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對生活層次的質量要求也愈發嚴苛。旅游產業作為新興的第三產業在當前經濟中的重要部分,推動著我國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近年來,由于旅游市場的興盛,風景區的建設規劃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對風景區道路的規劃也發展了巨大的轉變。

一、 風景區道路交通特點

風景區因其不同于其他道路的特點,公路交通以機動車為基礎,設計的道路通行公路道路的道路設計主要以馬路的實用和便捷為核心。風景區內的交通主要包括人群、自行車、觀光車、機動車等,其中人群是風景區交通的最主要構成。風景區內的混合交通具有復雜性,多種交通內容交叉,在交通管理上存在一定難度。具體說來風景區的交通具有以下特點:1、風景區內的機動車少,風景區內往往是人車公用道路;2、以觀光人群為主要交通構成;3、交通密度小;4、交通流速度慢,通行速度較緩慢;5、交通狀況較為混亂,呈現出無序狀態,行人在道路上自由穿梭,在風景區內部很少有交通管制。

二、道路和景觀配合的原則

1、避免路線穿過有較高視覺價值的地區,比如在由挺拔山峰、清澈湖水的視覺景觀中,最佳的道路設計是靠近或者俯瞰,而不是從中間穿過,這就防止了對自然景觀的破壞。

2、盡量使風景區的道路從相鄰風景單元交界處通過,從而增加游客對每個單元的興趣和新鮮感。

3、道路的地形和橫斷面設計要和風景單元協調一致,換言之,即是要在環境景觀中增加道路設計和景觀的配合性,通過設置曲線或者路面寬度,展示不同的組合效果。

4、適當選擇能夠在游客中形成強烈視覺沖擊和吸引力的地形、景觀。

5.適當改造道路沿線容易影響游客情緒的不良視覺資源。

6、有選擇性的清楚或者預留原有的地表植被,適當增加保護措施,減少道路建設過程中對風景區景觀和自然環境資源造成的破壞。

在進行風景區道路規劃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原則,揚長避短,適當調整路線,為游客創造最佳的游覽路線和環境,增加風景區景觀的吸引力。

三、風景區道路景觀綜合設計

風景區內的道路是游客游覽觀光的載體,是建筑藝術和實際技術的結合,良好的風景區道路建設能夠帶給人輕松愉悅的感覺,增添了游客們一路上的快樂和清新。具體說來,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幾下幾方面的設計注意點,進一步完善風景區道路的設計規劃。

(一) 行人視覺心理特征

風景區是游客放松心情,愉悅身心的地方,風景區道路景觀設計也應該從有課的心里需求出發,設計迎合游客心理以及客觀自然規律的事情。道路景觀是由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共同構成的,具有特定的結構和特征。當前引導游客對風景區的影響常常通過視覺展現出來。因此在進行風景區道路景觀的綜合設計時必須牢牢把握游客的需求,從道路景觀的視覺沖擊力出發,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道路和景觀配合

風景區道路規劃設計要求道路和景觀的完美配合,雖然針對如何做到配合,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方法和標準,但是從協調上來講,應該準確把握道路和景觀的特點,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對于景觀,是目前無法量化的指標,在道路景觀設計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如何將景觀融入道路是當前道路景觀設計規劃的一個難點,筆者認為可以從整體著手,結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對道路景觀進行綜合設計。

(三)道路沿線視覺資源利用

視覺資源也可以理解為風景區的環境資源,包括了風景區內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視覺資源在風景區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它主要是指道路兩側的地形、花草、建筑、綠化等共同引起的。視覺資源是一直存在于風景區內部的,在風景區的道路規劃中首先要明確視覺資源在道路景觀規劃中的重要作用,在選擇道路走線時,可以參考道路沿線的視覺資源情況,盡可能在道路沿線選擇景區內的最佳景觀。視覺資源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它具有令人愉悅的功能,比如有明顯輪廓的山谷。丘陵;島嶼;冰山;人工建筑等。視覺資源是風景區內部的重點內容,常被劃分為集中單元,即是把具有相同景色特點和特征的區域景觀集中在一塊,在道路沿線充分把握視覺資源有利于突出風景區道路沿線的景色特點。

綜上所述,風景區的道路規劃設計是風景區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具有區別于其他道路規劃的特點。對風景區道路的規劃是對風景區資源的充分利用,是道路和景觀有機結合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姚亦鋒; 風景區道路的美學意義 [J]; 《規劃師》 2005年05期

[2] 江海燕;自然游憩地步道系統規劃設計[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6年04期

[3] 韓春鵬、程培峰、劉柏哲、王丕祥;風景區道路線形設計的探討[J];《森林工程》 2005年03期

[4] 韓春鵬;關于風景區道路網規劃設計的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6年

篇8

Abstract: light content of min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protection, "sustainability"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a common planning strategy to build a scenic area..

關鍵詞:風景區;文脈;永續性;規劃策略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 A

Keywords: Scenic Spot Area; Context;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Strategy

中國古代就很多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論斷。例如儒道思想的 “天人合一”、“萬物與吾一體”天人是相通的。道家主張的是“道法自然” ,即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樸質貴清、淡泊自由、浪漫飄逸。釋迦思想可總結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以心傳心,自解自悟”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這些思想傳至至今,我們深知地域文化傳承與風景區開發有著密切關系。而經濟利益的驅使使人們越來越看不清楚“文化和金錢哪個該傳承”,“人與自然該如何和諧相處”。在當今倡導可持續發展觀的時代,如何尋找合適的規劃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常規風景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湯老師的資料和自身理解,我簡單總結為一下幾點:

1、重經濟利益,忽視景觀資源自身重要性

大部分風景區開發的根本出發點在于經濟利益的驅使,開發的核心價值觀在于短期能不能取得較大收益,而這些就導致大部分景區形成模式化、盲目規劃形成一個短期你呢個取得收益的商業景區,造成了景區高價值原生資源的破壞,造成長遠利益的毀滅性流逝。從而從根本上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重表面文章,忽視風景核心區的核心內容――文脈地脈傳承

無論任何一處地方,它都有著自身的文脈與地脈,而文脈與地脈的傳承問題更是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風景區規劃的核心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逐漸提升,對風景區的審美要求就不僅僅在于景區原本所具有的自然景觀,而要求在審美的過程中能夠得到熏陶、教育,觸摸歷史,聆聽文化、陶冶情操。在我們規劃過程中真正地域文化精髓的挖掘還做不到位,因為我們規劃價值核心,即是摸索風景名勝區傳承表達核心。

3、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不可持續發展

近年旅游規劃中,大家都無法回避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優美旅游景觀環境創造這兩大問題,發展的主流則在于基于可持續發展原則下的風景區開發,但往往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僅僅成為一種不負責任的空號,建設行為更是開山頭,斷水流,絲毫沒有估計植物、動物甚至是景區內的一粒沙子,一滴晨露所具有的特殊含義。

總之,目前風景區開發存在問題的根源在于:人類依舊駕馭與自然之上,無情的侵略整個動物界、植物界、非生物,而可持續發展觀念依舊是專家、學者報告中的專用名詞!

二、風景名勝區規劃實質

1、風景名勝區規劃的核心是保護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1999)》對風景資源定義為“能引起審美與欣賞活動,可以作為風景游覽對象和風景開發利用的事物與因素的總稱。”可見,風景資源是構成風景環境的基本要素,是風景區產生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物質基礎。而風景資源既是脆弱的,又是有經濟利益的。而經濟利益的驅使往往導致高強度的開發,這就必然的會對脆弱、稀缺資源造成損害,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資源是經受不起任何破壞的。所以景源的保護是規劃中的重重之重。

2、 風景名勝區規劃應將風景資源自身演化作為風景區持續發展的動力

風景名勝區規劃以保護為核心,并不意味著規劃就只是保護,更不等于維持現狀。風景區規劃,既不是造景點,也并非單純保護景點,而應該是促進景觀資源的合理演化,保持景源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景區的發展才真正有希望。

3、 風景名勝區開發的重點是協調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

風景規劃以資源保護為核心也好,促進景源的延續發展也好,其根本目的還是要解決人類自身發展與自然環境協調的問題。人類已經意識到任何開發都是對原有自然狀態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人類而言或許是會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但是對于原有生態系統來說就是破壞。所不同的只是破壞程度是否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這個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極限,就是保護與規劃能夠協調到的底線。

三、風景區開發基本策略

遺產保護的“永續性”準則強調:現代人類是可以、也必須對遺產有新的貢獻的。只要承認遺產是歷史累積的,就應該承認現代人類的某項具有特定的人文、科學意義的作品可能會成為遺產的新的組成部分而向未來傳遞,而且永遠不會停止。“永續性”準則強調在不損失遺產在生存的“歷史”過程中,所獲得的有意義的歷史、文化、科學和情感的信息的前提下,對這些“信息”增添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要素,達到“演進的真實性” ,從而使今天的信息可以通過景源而傳遞到未來。

在此,我將“永續性”策略引入風景區規劃中,主要體現一下幾點:

1、 規劃核心――文脈的“永續性”

沒有文化就不能稱之為風景。并且其對地域文化的發展植下了根基,形成一種文化氛圍又反過來提升風景名勝區的文化內涵,以致循環螺旋上升發展。一旦把握住了風景名勝區文脈這條主線,我們也就找到了我們規劃的核心

要對文化進行傳承與表達,我們必須搞清楚風景名勝區及我們自身滋生的文化土壤,以評判我們的規劃價值核心,從而摸索風景名勝區傳承表達核心即規劃核心。風景名勝區的開發,應以局部的自然狀態的損失,換取當地經濟結構和居民的生存狀態的改變,使其長遠的發展同自然資源的保護建立起共生的關系,是實現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最現實可靠的途徑。從而提出開發的生態性策略:尊重并融入生態大背景、與自然環境充分結合、反映生態主題的建設、景觀生態原則、人文生態原則、工程生態原則。

2、 意境的“永續性”

中國哲學對風景區的描述中“境由心生,謂之心境;境中有意,謂之意境”被認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因而風景區可還原性建設的基本站點就在意境打造,而非粗枝爛葉的符號堆積。

旅游作為目前風景資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具有豐富內涵。規劃部門應充分發掘旅游的內涵,避免粗淺的開發景源。規劃工作應該從整個風景區典型景觀特征、人文歷史資料以及游覽過程可能涉及到的科普知識中提取易于被大眾所接受,讓游客經歷一次震撼心靈的“心路歷程”。

3、 人性化“永續性”

提出人性化策略:活動設計的人性化、(有良好的活動內容設計,以做好旅游的宣傳)場景設計的人性化(人性化設計不單單從宏觀上考慮更重要的是不忽略微觀上的內容,也就是說須落實在每一個細節上,從場景中每一個角落的細微之處呈現出來)、配套服務設施的人性化等等。只有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才可能有故事,才可能有內涵,才可能使文化永遠流傳。

四、結論

在風景區規劃中,保護不能忽略和阻斷資源的演化進程從而導致資源活力的退化。必須堅持可持續的保護策略,順應景觀資源發展的客觀規律。明確了風景規劃的核心并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將有助于規劃者根據風景區具體情況做出兼顧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決策。只有抓住景源的“永續性”,風景區乃至整個人類生存環境才有可能被建設成為活力持久、資源保護與自身發展相協調的良性系統,達到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麥克哈格、丙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北京中國建筑業出版社,1992

篇9

關鍵詞:風景名勝區、原住民、保護利用、經濟利益

Abstrac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mous scenic sites at the same time, its social problem increasingly. Most of these problems and the scenic spots on indigenous people. How to recognize and properly solve the control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positive studies the corresponding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 have become very urgent.

Keywords: scenic spots, and indigenou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economic interests

中圖分類號: S7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研究背景

1.1風景名勝區與原住民的矛盾日趨突出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與旅游行業的飛速發展,風景名勝區內的居民人口猛增,風景區內居民點規模越來越大。原有的村莊、城鎮隨著旅游服務基地的建設不斷擴大,生產經營活動越發活躍,加之風景區管控不到位,造成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風景資源價值逐漸降低。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隨著風景名勝區的發展將越來越突出,嚴重威脅到風景名勝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2風景名勝區規劃中居民調整環節薄弱

風景名勝區規劃中規定“凡含有居民點的風景區,應編制居民點調控規劃;凡含有一個鄉或鎮以上的風景區,必須編制居民社會系統規劃。”雖然居民調控作為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專項規劃,但由于原住民的延續性、社會性和復雜性,使得許多風景名勝區規劃選擇性地回避了居民調控問題,或者僅是簡單的“照本宣科”按照風景名勝區規范中的內容機械的劃分為搬遷型、縮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等,造成居民調控專項規劃空泛,可操作性差。

1.3管理者與原住民關系不平等

我國法律規定,風景名勝區的居民不掌握資源的所有權,即使是當地居民數代耕種的土地也不屬于居民所有,而管理者和開發者卻掌握風景名勝區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所以當前風景名勝區的管理者與原住民在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與利用以及利益分配方面存在著較為尖銳的矛盾。

2.風景名勝區原住民現狀

2.1原住民的聚居特點

2.1.1原住民人口地域分布相對分散,多沿河公路分布

由于受風景名勝區自然條件影響,大多數景區內的原住民以村為單位聚居,且主要分布在山麓、河流及道路兩側,而在公路網絡相對發達的景區,沿公路分布的特征相對明顯。這些特點在大多數山岳型風景名勝區中均有體現。

2.1.2農業是風景名勝區的主體經濟

大多數風景名勝區內的原住民目前主要從事農業,除部分居民從事護林、風景區管理、服務工作外,大量原住民從事農業、采礦業、鄉鎮工業,居民的生產生活與景區形成緊密關系,一方面依賴景區,“靠山吃山”,并造就獨特的景區文化;另一方面其生產生活對景區生態環境、自然景觀造成一定破壞。

2.1.3原住民對景區具有一定保護意識

現在許多人認為風景名勝區內資源的破壞與原住民有著不可推卸的關系,甚至把責任都推脫到原住民身上,主觀的把原住民“妖魔化”。事實上,原住民對于景區的感情要比管理者、旅游者、規劃者等人深的多,他們中的大多數世世代代居住在此,已經與環境融為一體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另外,加之我國幾十年來對于保護環境的大力宣傳,大多數原住民已經具有自然保護的意識和行為,能夠有意識的約束自己不進行資源破壞等行為。相反,許多村莊隨著景區的開發建設,淳樸的民風與善良的村民反而逐漸消失。如何在景區建設中保持原有的民風民俗或許也是我們規劃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2.2風景名勝區與原住民的關系

風景名勝區與原住民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共生型、共存型、沖突型。

2.2.1共生型

共生型是指風景名勝區和原居民兩者同時存在并相互依賴。二者是互利共生的關系,風景區和原住民相互能夠產生正面影響,形成良性互動局面。風景區的發展,吸引大量旅游者前來旅游消費,使原住民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財力資源。同時,風景區原住民多為幾代居住于此,文化具有可貴的平民性和連續性,這個特色是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物,大大增強了風景區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2.2.2共存型

共存型指風景名勝區和原居民兩者同時存在但相互之間影響不大。景區和原住民雖然在某一個區域存在,然而卻是“各行其道,影響甚微”。一種情況是,風景區的自然地理特征、資源的開發以及旅游活動的開展未對原住民生產生活造成不便,同時風景區的原有自然資源和后續經濟資源也未被原住民充分利用,居民繼續保持原有的生活狀態;另一種情況,原住民雖然利用風景名勝區內的自然資源來維持著他們的生活,但是對風景區的景觀、資源等未造成破環,原住民也是風景名勝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風景名勝區特有文化的一部分。

2.2.3沖突型

沖突型是指風景名勝區和原居民兩者同時存在,相互沖突并產生負面影響,造成景區和原住民“兩敗俱傷”的局面,使得風景名勝區不能獲得持續發展,原住民生產生活無法正常進行。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對原住民生產生活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使居民對風景名勝區的發展產生反感;另一方面,風景區居民點規模的增大,人口密度的增加,生產經營的不當,環境污染的加劇等,降低了風景名勝資源價值,阻礙了風景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風景名勝區與原住民之間的關系仍以沖突型為主。

3.如何協調風景區與原住民關系的思考

3.1對管理者的教育宣傳與對原住民的一樣重要

我國法律規定,風景名勝區的居民不掌握資源的所有權,即使是原住民數代耕種的土地也不屬于居民所有,而管理者和開發者掌握風景名勝區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這些嚴重侵害原住民權益的事情與景區管理者缺乏對風景名勝區的認識和專業知識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管理者往往與開發者合一,他們更多關注的是景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風景資源的保護和原住民的妥善安置等問題則考慮甚少。所以風景名勝區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應僅僅是管理者對原住民、游客等提出的要求,更應該在管理者內部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普遍提升管理者的相關專業知識與道德素質修養。風景名勝區的管理很大層面上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只有擁有一支道德水平高尚、專業知識過硬的管理隊伍,風景名勝區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3.2以人為本與保護優先并不矛盾

面對風景名勝區原住民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生存博弈,以自然為本與以人為本已成為風景名勝區規劃過程當中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要求,在風景名勝區發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發展需求,為當地居民謀求幸福、實現人居和諧的規劃;以自然為本的規劃理念認為,在人與資源的發展關系發生矛盾沖突時應當犧牲人的利益以確保資源的安全,資源保護在一切風景名勝區規劃建設活動中都必須占據第一位。無論是以自然為本還是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面對當前我國風景名勝區自然資源與原住民生活的雙重發展需求,規劃過程中應因事、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各要素的發展權利,通過風景名勝區的適度開發,以局部自然狀態的損失,換取當地經濟結構和居民生存狀態的改變,使其長遠的發展同自然資源的保護建立起共生關系,是實現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最現實可靠的途徑,也是促進風景名勝區人居環境和諧發展行之有效的途徑。

3.3生態優先并不是風景名勝區唯一不變的原則

風景名勝區最容易產生的典型問題就是多方利益博弈最終導致“公共悲劇”,即所有利益主體都致力于利用風景資源而無視資源保護的責任,使得風景資源瀕臨滅絕。但這并不意味著生態優先是風景名勝區規劃的唯一不變原則。在這一場博弈當中,風景資源無疑處于弱勢,而作為風景資源使用者之一的原住民由于資金短缺、信息閉塞和技術落后等原因在博弈競爭中同樣處于弱勢。生態優先要在景區內部不同區域分別對待,在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域應當堅持生態優先原則,而在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地帶,尤其在風景名勝區村鎮內部應充分考慮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經濟優先或是社會優先原則,統籌協調風景名勝區村鎮與資源生態、村鎮與區域社會經濟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王淑芳. 我國風景名勝區與原居民和諧發展模式探討[J].人文地理.2010(3):139—143

[2] 魏民. 風景名勝區現狀問題的判讀與解析[J].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論文集(上冊).2010:146—147

篇10

生態保護和建設是青海長期面臨的重大課題。今年4月,省委書記強衛同志在黃南調研時指出:要按照堅持科學發展是第一要務、生態保護是歷史責任、改善民生是當務之急的要求,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扎扎實實打基礎,一心一意謀發展,突出重點抓生態,齊心協力促和諧。黃南州委十屆三次全委會議也提出:“凡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工程和開發項目不予審批建設”,這是黃南州委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工作緊迫性和重要性的再認識,也是在執政理念和發展思路上的一次大飛躍。文化旅游業是尖扎縣今后重點培育的支柱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而坎布拉景區作為尖扎縣乃至黃南州發展文化旅游的重點地區和我省建設旅游名省的重要內容,如何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是我們必須正視和思考的問題。

1坎布拉旅游開發的現狀和機遇

坎布拉擁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景區集宗教文化、丹霞地貌、民俗風情、原始森林、庫區風光為一體,先后被國家有關部委確定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也是藏傳佛教后宏期的發祥地,極具研究價值。近年來,青海高原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青海打造旅游名省戰略的提出,為坎布拉景區的開發與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青藏鐵路、阿賽高速公路及坎布拉至貴德旅游公路建成通車,國內外游客人數與日俱增,為進一步提升坎布拉的旅游知名度創造了有利條件,坎布拉已成為環西寧百公里旅游圈中的重點景區;截至目前,坎布拉景區已投入資金1.45億元,景區內的旅游二級專用公路、觀景步行道、庫區北岸碼頭、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據今年七月州委十屆三次全委會議提出“把坎布拉鎮打造成高品位、上檔次、能留住人、多消費的青海旅游名鎮”的總體要求,尖扎縣委、縣政府也將旅游業確定為今后全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大旅游的氛圍日漸濃厚,群眾對發展旅游業的愿望更加迫切。2006年,坎布拉景區接待游客人數達到1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000萬元大關,占全縣旅游總收入的90%以上。

2坎布拉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自然條件、人為破壞等因素的影響,尖扎縣境內草原、森林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特別是坎布拉地區尤為突出。進入新世紀以來,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生態移民等一批生態工程,生態惡化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坎布拉景區內大部分群眾依然沿襲著半農半牧的生產模式,牲畜增加以及森林病蟲害和人為因素破壞草原、森林植被的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由于坎布拉景區環衛設施缺乏,在旅游高峰期難以“消化”產生的旅游垃圾,嚴重污染了坎布拉的生態環境;三是資金投入有限,生態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能力不足,環境保護執法不力;四是在坎布拉生態保護區內有1000戶左右的農牧民在林區內進行農牧業生產活動,導致景區內的農、林、牧矛盾突出,植被破壞嚴重;五是在景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由于未采取有效的生態保護及恢復措施,對景區生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3坎布拉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對策

3、1要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保護優先、綜合治理”的原則,合理開發坎布拉豐富的旅游資源。要明確開發的不僅是現在亮麗的坎布拉,而是永遠亮麗的坎布拉,因此應當按照“高起點規劃、高品位打造、高層次招商、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經營”的要求,本著規劃先行、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把生態保護貫穿于規劃的每一個細節、貫穿于規劃的始終,規劃與建設應體現古色古香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土文化。

3、2坎布拉景區既要明確優先開發、重點開發區域,又要根據環境承載能力劃定限制、禁止開發區域。要嚴格控制景區內基建項目和人造景觀,任何項目建設必須經過嚴格的環境評估后方能上馬,嚴防在建設中破壞生態原貌,規劃建設項目要由建設、環保部門實施嚴格監控,核心景區內不允許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同時,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對破壞的生態進行恢復和補償。景區景觀建設要和村落建設融為一體,對景區內的展廳、射箭場、露天舞臺及廁所等設施的設計建設也要賦予深刻的生態內涵,從而體現景區的文明程度和經營理念。

3、3妥善處理景區開發與景區居民利益的關系。在核心景區逐步推行退耕還林和禁牧,同時以實施異地搬遷和發展替代產業等方式,引導人們向城鎮聚集、向其它產業轉移,減輕景區生態壓力。妥善處理因景區開發而出現的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等問題,切實讓景區部分居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要依托旅游拓寬景區居民從業渠道,引導景區農民發揮主人翁作用,調動他們熱愛景區、保護景區、建設景區的積極性,積極鼓勵和引導群眾,通過募集民間資本等方式從事服務、餐飲、娛樂、運輸等行業,指導景區周邊群眾進行藥材、藏繡、工藝品等體現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的開發,讓當地群眾廣泛地融入到景區旅游開發中來,提高景區群眾的人均收入,從而減少景區居民因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而對景區生態的人為破壞。同時,為了景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應積極爭取和引進合作項目,在景區內建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苗木種植基地,幫助景區居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

3、4以合理保護和利用坎布拉林區生物的多樣性、提高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為目的,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協調李家峽、直崗拉卡、康揚水電站按一定比例出資,共同承擔坎布拉林區水源涵養林保護、生態脆弱區治理和林區內農牧民植樹、護林的費用,進一步理順關系,更好地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