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的基礎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供應鏈管理的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供應鏈管理的基礎

篇1

當時的美國,正進行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外包業務方興未艾。美國的跨國企業站在戰略高度以全球視野來考慮其供應鏈結構,亞洲特別是中國成為產業轉移的理想之地。選擇外包商或者在中國建廠,已經脫離了簡單的全球采購或者一般意義上的選址,而是更具戰略性,其實質是構建一個全球性的供應鏈體系。所以“設計”供應鏈便成了企業發展中運營戰略的重要部分。決策者希望能夠清楚地知道“如果這樣……那么……的結果”!許多新的供應鏈的理論和策略正在被創立和實施中。而在歐洲,歐盟的成立導致了歐洲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供應鏈網絡體系的重構整合,我們的歐洲同行正忙于思考應當如何幫助客戶關閉地區性的配送中心。

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全球供應鏈上最為重要的環節,供應鏈咨詢服務的需求由此誕生。

供應鏈優化是物流咨詢的一次革命

站在咨詢公司的立場上,供應鏈優化咨詢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包括:

1、量化的戰略決策:供應鏈優化涉及到整個跨企業的合作伙伴,客戶的戰略決策的難點不僅僅是要說服企業自身的決策者,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整個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理解供應鏈網絡優化的整合舉措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用量化的結果告訴合作伙伴的利益所在,證明未來舉措并非零和游戲。咨詢公司如果僅僅提供文檔去描述客戶存在的問題或者定性地判斷重構方案的好處,客戶將不會接受這樣的成果物。

2、動態的戰略決策:在激烈變動的商業環境下,供應鏈網絡決策的可維護性極為重要。咨詢公司遞交的成果物是靜態的,無法反映未來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客戶所遇到的供應鏈新挑戰。客戶更希望咨詢公司的成果物是一個架構精巧的數學模型,使其在商業環境變化后或者企業戰略變化后,仍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3、戰略方案的可操作性:供應鏈網絡優化咨詢既是戰略層面的咨詢,又與戰術層面的操作密切相關。不管是采購的集中化或者VMI/X-DOCKIN6/DSD等策略的實現,都與客戶具體的作業密切相關,客戶的資源或者供應鏈上的話語權受限,決定了客戶的實施過程不是快速和短暫的。咨詢公司和客戶必須找到共同的語言,在同一個平臺上去對話,才能確定合適的可操作過渡方案。而且客戶企業組織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也需要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平臺。

應對以上的挑戰就是供應鏈網絡優化咨詢業務的核心意義。可以說,供應鏈網絡優化是物流咨詢的一次革命,改變了那種與客戶之間“一錘子買賣”的關系。一些有豐富工程咨詢經驗的物流咨詢公司,可以通過一個業界公認的標準決策工具,建立一個精巧的數學模型,在計算機里置信客戶現在的供應鏈運作狀況,并設計多種商業情景或供應鏈策略,用計算機模型來模擬仿真,按照成本最優或服務最優的原則去求得最佳情景。客戶也可以用此模型去模擬未來商業變化對供應鏈的影響。從長期的意義來講,供應鏈網絡優化使咨詢公司與客戶能夠有更密切的合作。

供應鏈網絡優化的實質:求得整體最優

在傳統意義上,供應鏈就是一些離散業務的松散連載,而現代的概念中,供應鏈就是“網絡”。所以供應鏈的另一個定義是:供應鏈是一個網絡,是一群互為聯系、互為依存的組織機構構成的網絡,他們一起協同工作,以控制和管理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和信息流。在一個動態的供應鏈環境里,供應鏈的調控和協調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牛鞭”效應,而解決之道除了信息的透明化和共享外,其基礎是必須具備一個優化的網絡結構。供應鏈網絡的優化。考慮的是有關在網絡中如何決定作業設施的理想數量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還有采購的數量、制造產出的數量,以及這些產出的流程,其目的是在既定的服務水平下獲得總成本的最小化。

所謂總成本最小化,就是要在傳統單一企業內成本概念之外去理解和認清一些在物流網絡上我們不曾注意的投資,其中包括:

1、物流網絡設施:除傳統意義上的建筑和設備的租金以及折舊、運行費用外,還要考慮與作業密切相關的設施的設計、規劃、建造以及設備設施的維護服務等開銷;

2、物流網絡人力:除考慮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成本(包括稅收)外,還要考慮到期后的解聘成本、招聘成本以及培訓成本;

3、行政/人頭費用:不僅僅要考慮供應鏈的管理費用和客戶服務成本,也要考慮到供應鏈優化項目本身的項目管理費用和團隊費用;

4、運輸: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內外向運輸成本,也要考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存貨設施搬遷費用;

5、庫存:不僅考慮傳統意義上的庫存占用資金成本,也要考慮在網絡整合搬遷期間的庫存占用資金的增加;

6、信息系統:不僅僅要考慮傳統IT系統維護和啟動費用,還要考慮因為供應鏈網絡優化所帶來的信息系統重新配置所產生的許可費、硬件和網絡費用。

按照DTT(德勤全球)的研究:“僅僅有7%的公司能夠有效地管理他們的供應鏈,然而,這些公司比其他公司能夠多獲得73%的利潤。”足以見得架構優化的供應鏈網絡意義巨大。而根據埃森哲、斯坦福和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研究:“盡管供應鏈的理念在目前很是流行,但是很少的管理者能夠確切地知道應該如何投資以及投資在什么地方,以使其投資效果最大化,這是一個嚴重的不匹配。”這表明,相當多的企業都是從局部而不是從全局和戰略層面來考慮供應鏈的問題,沒有考慮到設施地點不同等因素會極大地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結構。此外,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能力也是因為許多企業從來沒有風險池和風險共享的概念。

傳統的庫存理論考慮的是局部優化,解決的是低的庫存周轉率、不一致的服務水平、頻繁的運輸、物流成本的增加等問題。而供應鏈網絡優化是從全局和戰略層面出發,其重點是戰略性的配置庫存、管理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實施推拉策略和確立剝離點。從細節入手,解決諸如網絡上工廠的服務效率低對供應鏈造成的成本增加、如何設置DC中的SKU、不同訂貨周期對成本的影響、新系統投入和節省成本的關系等問題。因此,基于供應鏈網絡優化的庫存策略決策考慮的因素包括:

1、供應鏈影響因素:包括網絡的結構、產品流和VMI/XD等策略;

2、合作管理的因素:是否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合作伙伴關系、供應合同中對服務的要求和合同的柔性程度;

3、局部的影響因素:需求和供應的因素,包括預測以及預測錯誤、承運商的可靠性,以及局部的庫存策略。

下圖表明了一個供應鏈網絡優化的工作框架:

物流網絡優化

以上框架形象地說明了供應鏈網絡優化的決策思路和方法,從中不難看出,每個地區有不同的服務目標和成本目標,再疊加上由于采購策略不同帶來的每一個SKU的庫存和運輸策略的不同,其變量可謂海量,計算量之大,真的超出大家的想象。感謝現代IT硬件技術的飛速進步和MIT(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出來的新的“聚合”方法論,使得我們仍可以量化地得出結論。供應鏈網絡優化的應用:你什么時候需要?

網絡優化其實并不是什么新課題,問題的來源是從簡單的運輸優化開始,運輸節點的確定是整個運輸優化的關鍵,所以早期的許多工具提供商都是TMS(運輸管理系統)供應商。當年,12、CAPS、Manugistics等幾家大型的供應鏈軟件公司也在國內推銷他們的供應鏈網絡決策支持工具。但由于這些基于運輸節點優化為基礎的運作優化軟件太過繁瑣,無法表現其戰略性,所以一直沒有能夠在國內得到推廣應用。直到2002年左右,季建華老師翻譯出版了MIT著名教授David Simchi-Levi的《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一書,清晰闡述了供應鏈網絡優化的建模道理。基于該理論的Logictools供應鏈優化工具很快成了一個被咨詢公司和客戶廣泛使用的標準決策平臺工具。

在中國,外資企業很早就開始大量應用供應鏈網絡優化這一工具來進行決策。例如,百事可樂的裝瓶廠的選址、肯德基的配送中心的服務區域確定等項目都是在10多年前就應用了供應鏈優化工具來進行決策。近年來,跨國公司開始整合旗下的各個工廠以及分銷渠道,將中國的供應鏈網絡納入亞太或者全球的供應鏈網絡結構中,最為常用的輔助決策工具就是供應鏈優化軟件。隨作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全面進入消費社會,尤其那些直接面向中國市場的快速消費品企業,更是將供應鏈網絡優化作為一種持續優化的日常決策的手段。

總結起來,兩種驅動因素會迫使企業考慮供應鏈重構。其一是商業環境的變化,要求企業變革目前的供應鏈現狀。具體體現在:

1、市場容量的變化:當企業所面對的市場突然容量增長或者減小時,需要考慮其目前的物流網絡是否能夠適應這種變化;

2、新的客戶:當企業突然獲得一批從未涉足的細分市場的客戶或者失去一批某地域的一類客戶時,也應當考慮是否要重構供應鏈網絡,以適應這種變化;

3、分銷能力的變化:當企業的分銷渠道發生變化,或者分銷商的能力發生變化時,必須考慮現有的供應鏈網絡結構與這種變化的適應性,進行供應鏈網絡結構優化;

4、新的服務水平的變化:不論是提高或者降低某些產品的服務水平,這背后都意味著需要企業改變其供應鏈網絡結構,以確保能夠實現這些變化并且成本最優;

5、區域市場的增加或者緊縮變化:這一點在中國這樣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顯得尤為重要。當企業開拓一個全新的區域市場時,就要考慮是否改變目前的供應鏈網絡結構;

6、導入新的產品:導入一個新的產品,絕不僅僅意味著在市場營銷上的投入,也許這個產品的獨特特性和服務水平的要求,使得企業不可能用習慣的供應鏈網絡結構去支持其運營,需要考慮重構其供應鏈網絡結構;

7、兼并或者賣出業務:在劇烈商業環境變化的中國,行業的整合是正在上演的故事,無論企業賣出還是買入了新的業務,在資源整合中重要的一塊就是物流資源或者供應鏈網絡結構的整合;

8、外包業務決策:企業考慮將物流運作外包時,選擇什么樣的外包商是正確的選擇,是否要將已經外包的業務重新拿回來,這些決策背后的邏輯仍然是要求其進行供應鏈網絡結構的優化。

另一個因素是為了改變供應鏈在服務和成本的曲線,以求得更好的服務水平或者降低成本。改變供應鏈曲線的驅動因素包括:

1、合理化庫存:這是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想到的供應鏈網絡優化的第一驅動力,與國際相比,中國無論是零售業還是制造業,庫存周轉率都相當低,庫存的不合理比比皆是;

2、降低運輸成本:毫無疑問,運輸成本在物流成本中占了較大的比率,不合理的供應鏈網絡結構造成了大量的運輸浪費;

3、降低倉庫空間成本:沒有整合的物流網絡結構,不僅僅是造成存貨的增加,而且直接造成了倉儲空間的浪費,尤其是沒有經過庫存合理配置的網絡,挖下去就是“富礦”;

4、降低行政成本:中國的物流網絡體系絕大多數都是隨企業的發展而自然形成的,其布局大多與企業行政管理的劃分有關,倉儲資源管理耗費了大量平時不易察覺的行政成本;

5、降低稅收: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顯得必要。即便在中國,各地政府給你或者你的合作伙伴的優惠政策是不同的,如何在優化供應鏈網絡結構時考慮稅收的因素,是許多跨國公司重點考慮的驅動因素;

6、降低訂單履行錯誤和提高訂單履行率:一個優化的供應鏈網絡結構和一系列好的供應鏈策略,可以幫助你大幅度降低訂單履行錯誤,提升服務水平;

篇2

關鍵詞:零售業;供應鏈管理;問題;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零售行業,取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外資經濟逐漸進入我國,相較于我國的零售行業來說,其管理制度更為完善,規模更大。其中體現明顯的就是供應鏈管理上的差別。

1.我國零售業供應鏈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供應鏈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是供,一個方面是銷,為了將這個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其成為一些優化的系統,從而降低成本在呼出。這其中涉及到的主體不但包括供應商和制造商,還包括了零售商和分銷商,只有對這個產業鏈條進行優化,才能更好地促進零售行業的發展。而目前我國的零售業供應鏈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1管理觀念淡薄

現在市場經濟發展已經逐步成熟,在產品、運輸等各方面的相對優勢逐漸減弱的今天,人們開始關注點放到了管理方面。但是我國的零售業中,缺乏相關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識。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1.1缺乏必要的認識

大多數零售業對于供應鏈的理解還停留在物流運輸的基礎上,認為供應鏈就是產品的采購、運輸、倉儲等職能。缺乏對于供應鏈管理的宏觀立體化的認識,對于部門之間的協調、信息系統的建立、客戶之間的維系等方面的內容認識并不是非常到位。由于在認識上就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導致了我國的零售行業在發展的時候就存在諸多漏洞,自然經濟效益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1.1.2職能部門不健全

對于市場經濟來說,分工合作是保證效率的基礎。雖然現在很多零售業在管理中已經將具體的職能,諸如采購、倉儲、銷售等進行了劃分,對于零售業的效率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并不存在相應的部門設置,這就造成了每種功能的發揮都欠缺一定的穩定性、積累性,使得每項功能的發揮都不能深入,難以提高整體的效率。

1.2長遠戰略缺乏

零售行業的發展往往具有周期長、利潤低的特點,現在我國的很多零售行業雖然都有了一定穩定的供貨商,但是缺乏合理的戰略布局。零售商和供貨商之間往往展開價格博弈,以期能夠獲得最大的效益。一旦市場發生變化,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勻就會造成雙方的合作關系終止,從而影響零售業的長遠發展,使其可能面對斷貨、缺貨等情況,這就會對零售頁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1.3物流效率低下

供應商和零售商為了確保自己在經濟交往中處于比較優勢的地位,都傾向于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統,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重復。供貨商或零售商的凈利潤都需要將倉儲以及運輸的成本扣除,這樣往往造成企業利潤空間狹小。另根本調查現實,缺貨現象的發生的原因并非供應商生產能力不足,而是物流運輸系統存在的問題,由于在信息采集上存在著問題,導致供求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不但加劇了倉儲成本,對于銷售來說也有很大的影響。

1.4技術水平偏低

零售行業對市場很敏感,只有及時把握市場的信號,才能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現在很多零售企業的零售終端系統建設以及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都不是非常完善,這大大影響了供應鏈管理水平的提高。

2.零售業供應鏈管理對策

2.1轉變觀念

為了更好地促進零售業供應鏈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強零售業相關人員的認識觀念,并建立相關的職能部門。在加強認識方面可以采取培訓的方式,企業可以定期對員工開展培訓,邀請相關的專家來進行講授相關課程,使員工能夠對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知識有更加清晰地認識。之后,在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來建立具有不同職能的部門,這樣完善我國零售業供應鏈管理系統,提高零售業的經濟效益。

2.2建立戰略聯盟

零售商與供應商之間往往都是簡單的交易關系,并沒有建立相應的戰略聯盟。考慮到現在市場變動的因素比較大,只有雙方能夠互通有無,才能更好地達到聯合效益,增強其在市場的競爭。具體來說,雙方都應該出讓一定的價格,承擔一定的風險,并要有相應的合同規范雙方的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雙方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

2.3完善物流系統

物流系統的建設對于提高零售業的經濟效益具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達到理想的運輸效果,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3.1采取集約型庫存

以往零售業的庫存往往比較分散,雖然這在運輸時間上能夠更加合理,但是其人力成本、管理費用等各個方面的支出卻大大增加。考慮經濟性原則,應該建立集約型庫存,加強對對庫存的調節能力和管理水平,這樣對于貨物的缺貨信息能夠更好地掌握,減少避免缺貨現象發生。

2.3.2提高供貨速度

為了保證良好的物流運輸效果,使供求關系能夠最大的滿足,就需要加快供貨的速度。以往供貨商與零售商之間存在著很多的利益考慮,因此在配貨的時候,周期比較長,量比較大,而這對于零售業來說并不是最好的發展模式。為了提高供貨速度,雙方應該形成伙伴關系,以少量多次,加強覆蓋面的方式進行運輸,這樣能夠減少每個地方的庫存成本,還能節省物流運輸的費用。

2.4加強管理技術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普及,信息化管理技術已經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因此,為了提高零售業供應鏈的更好發展就應該建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雙方的信息共享,將需求、庫存、生產進度、銷售預期等方面的信息錄入信息平臺,使得供貨商、零售商都能根據充分的信息來完善自己的行為,這樣就能達到更好地銷售鏈管理效果。

3.總結

零售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其在供應鏈管理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零售業的發展。(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集散;監控;供熱

中圖分類號:TU9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26-0058-02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在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即能源供應系統、供水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環保環衛處理系統、防衛防災安全系統六大領域新技術、新理念的研究不斷涌現,本文重點討論集散監控系統在熱電聯產城市集中供熱領域中的應用,提出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企業實現智能化供熱管理的途徑。

1 集散監控系統的必要性

換熱站是鏈接熱源和終端用戶極為重要的中間環節,其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直接影響熱源的生產安全及供熱安全和質量,充分發揮換熱站的紐帶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各個換熱站分布在各個小區,點多、面廣、分散是集中供熱換熱站的顯著特點。換熱站采用人工監控,出現事故隱患時因操作人員素質原因不易及時發現,易造成設備事故。特別是各換熱站都獨立運行,難以達到供熱系統整體最佳狀態,易造成熱力失衡,并且在系統參數發生變化或氣溫發生劇烈變化時,系統熱平衡調整困難,影響供熱效果,且造成能源的極大浪費。

2 集散監控系統的總體方案

2.1 系統簡介

熱電廠集散監控系統由中心控制室、各換熱站和兩者之間的通訊線路組成。主要硬件有服務器、操作員站、換熱站控制器、ADSL、GPRS等組成。主要監控的參數有:一、二網供、回水溫度、壓力、一網流量、一網調節閥開度、二網循環泵變頻器輸出電流、輸出頻率、室外溫度等,軟件使用亞控公司開發的組態王。

2.2 中心控制室

中心控制室設置2臺服務器、2臺操作員站、1臺A3激光打印機。服務器和操作員站均安裝組態王軟件。服務器及操作員站分別采用冗余設置,主機與從機相互備用,可無縫切換。換熱站運行參數上傳到換熱站控制器、中心控制室。中心控制室根據實測參數進行運行狀態分析、調度、故障檢測與診斷,計算累計熱耗。換熱站內安裝溫度傳感器、壓力變送器、超聲波流量計、電動調節閥、變頻器等測控裝置。用來檢測和了解一、二網的運行情況、故障診斷、系統平衡調整等。

2.3 通訊方式

各換熱站分布點多面廣,集散系統所需通訊較為復雜。可通過通訊運營商現有資源,采用有線和無線兩種并用的通訊方式,解決了各換熱站與中心控制室之間的通訊難題。在電信基礎設施齊全的小區,采用ADSL線路,利用固定線路帶寬大、速度快、穩定性高、無干擾的優點,并由運營商提供VPN通訊方式,組成廣域局域網實現數據的雙向傳輸。在電信線路暫時無法到達的小區,可采用GPRS通訊方式,利用組網便捷、不受線路限制、資費低等特點組網。換熱站控制器通過廣域網固定IP地址與服務器進行雙向通訊。

2.4 系統優勢

①可靠性:通訊方面具有先進可靠的糾、檢、容錯能力。②先進性:采用先進控制技術,適應時展需要,系統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單可靠,保證系統長期穩定運行。③成熟性:以實用為原則,采用成熟的經過工程檢驗的先進技術。④開放性:采用開放的技術標準,系統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擴展性,避免系統互聯或擴展的障礙。

3 集散監控系統實現的功能

在以上基礎上建立的集散控制系統,除具備遠程參數監視、畫面顯示,如圖1所示。報表自動生成并打印等基本功能外,指標統計,見表1。

同時因城市供熱的特殊性,根據供熱站點點多、面廣、分散、不便管理的特點,可新增以下功能:①根據室外溫度,自動進行氣候補償,調節二網供水溫度,根據用戶室內溫度通過循環泵變頻器自動調節二網循環流量。②在參數越限和設備故障下自動報警,將畫面自動切換到該換熱站工藝流程圖,同時視頻系統聯動切換至該換熱站,便于監控人員及時處理。③與電廠內MIS系統實施雙向通訊,可隨時監視廠內首站的各項運行參數。同時方便熱源廠運行人員根據熱網的運行狀況進行及時調整。④將用戶供熱計量系統納入本集散控制系統,對用戶熱計量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掌握用戶室內溫度和用熱量,便于熱網平衡調整和收費管理。

4 集散控制系統實施效果分析

4.1 實現供熱動態量化管理、節能減排

集散控制系統通過安裝在各個換熱站的一網流量計,可隨時了解整個系統的熱量分配情況。避免了以前只根據經驗調整,造成整個系統水力失衡的現象。實施集散監控系統后,用戶室內溫度在實施集散控制系統前在18~27 ℃之間,實施后室內溫度控制在21~24 ℃范圍內,避免了用戶冷熱不均的現象。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飛速發展和采取集中供熱城市的不斷增多,集散控制系統不僅在供熱動態量化管理方面發揮愈來愈重大的作用,而且在節能減排方面也將起到重要作用。通過1個采暖期的運行統計,集散控制系統極大地節約了各項成本,用電成本降低10%,耗熱量降低16.67%。

4.2 提高安全運行水平

經過培訓的專業值班員,通過在集中控制室的監控,各換熱站所有設備均在監控范圍之內,通過參數監控和自動報警可及時發現設備隱患。出現事故之后,可在集中控制室遠方操作,及時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并可在第一時間通知搶修人員,及時修理設備,避免了事故擴大,防止長時間停暖,保證系統平衡不被破壞,從而提高了供熱質量和設備的安全運行。

5 結 語

通過工業自控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等工程的集散控制系統,構成一個熱源、換熱站、用戶的三級供熱控制平臺。這個平臺涵蓋了供熱的各個環節,為熱電聯產集中供熱解決了人員缺乏和熱網平衡等突出問題,并起到了很好的節能、高效的作用,實現集中供熱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篇4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在加入WTO后,將直接面臨跨國公司的競爭與挑戰,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快,跨國公司供應鏈管理正日益成為跨國公司管理的核心內容。

由于社會分工的不斷專業化,企業越來越注重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傾向于把自身價值鏈上非核心業務外包,同時為了能夠以更快的反應時間和更快的交貨速度響應客戶的需求,企業越來越需要對于所在供應鏈進行統籌管理與協調,這樣不僅需要完善內部供應鏈的管理,而且要協調與其他在同一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的關系。供應鏈管理主要是面向企業內部各個流程環節之間,以及各個企業之間進行管理和協調。

供應鏈管理思想是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產生的,并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越來越被各國企業所重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進行全球性運作時,全球供應鏈管理是很關鍵的部分,跨國公司在其良好的管理基礎和長期跨國管理的經驗基礎上,正在逐步采用現代供應鏈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整合原有供應鏈.

國內企業將面臨跨國公司嚴峻的競爭。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在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上。中國的企業還沒有大規模建立海外供應鏈網絡,必須最大程度地聯合國內的相關業務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供應鏈體系。同時中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加入跨國公司相關的供應鏈體系中,努力使企業適應全球供應鏈競爭的要求。

本文主要從供應鏈管理產生和發展的背景,供應鏈管理內容和演變過程,跨國公司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策略,跨國公司在華供應鏈管理策略和中國企業的應對措施,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和風險控制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努力梳理出在當今環境下跨國公司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方法,跨國公司在華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策略,以及中國企業如何應對跨國公司供應鏈策略和自身如何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跨國公司供應鏈管理“”版權所有

篇5

供應鏈管理對中小企業帶來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從功能管理向過程管理的轉變、從利潤管理向贏利性管理轉變、從產品管理向顧客管理轉變、從交易管理向關系管理轉變、從庫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轉變。“五個轉變”對中小企業戰略價值的提升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中小企業的戰略價值

促進現代流通方式的創新和變革。供應鏈管理是現代流通方式的創新,也是企業新的利潤源。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形成了戰略聯盟,關系相對穩定,利用供應鏈信息共享,形成雙贏關系,從而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有效降低企業總成本。加速現代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供應鏈管理作為現代流通方式新的管理辦法,其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完善,加速了現代生產方式的發展。

改變現代社會競爭的方式和格局。現代供應鏈管理促進了社會競爭方式的轉變,從企業間競爭轉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間的競爭由你死我活到互助共贏的根本轉變。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并對供應鏈進行重構。企業內部重構要敢于沖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生產和流通方式,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指導。企業外部的供應鏈重構要優先選擇和確定好企業的戰略聯盟伙伴,規范聯盟間的程序和技術,并對風險和利益進行合理評估、分配。

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在供應鏈管理的主要方法EClK和QR中,廣泛運用了EDI、POS、自動補貨(cAO)、預先發貨通知(ASN)、廠家管理庫存(VMI)等信息技術,促進了供應鏈管理的成熟和發展。

對中小企業的戰略提升

加快中小企業供應鏈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對中小企業供應鏈整合,主要是對業務流程的優化,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企業的管理,不斷加強核心業務,將非核心業務外包,使企業內部供應鏈外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篇6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績效評價;研究趨勢

一、引言

21世紀,經濟增長與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國際社會“綠色化”運動普遍展開,而傳統供應鏈管理的環境管理標準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無法達到環保的真正目的。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個供應鏈環境管理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眾多國內外大型公司與企業或多或少地將某種形式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應用于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在企業改善環境績效、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最終達到企業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統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必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的戰略模式。

由于涉及領域廣泛及研究的復雜性,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進行跟蹤研究,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從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入手,探討其發展過程,詳實闡述目前對其研究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及內涵

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工作流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及控制。它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將供應鏈各個環節(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用戶)聯系起來的全過程集成化管理。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是管理和協調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強調節點企業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它僅僅局限于供應鏈內部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視了其相關行為對環境引起的危害。

進入21世紀,人類生存環境的實際狀況越來越引起社會、公眾及各國公共部門的關注,提高“綠色”意識、加強環境管理、改善人類居住和生活環境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產品從原料獲取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注重對資源投入的減少和環境的保護,從而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當今時代的迫切要求。美國兩大汽車制造商大眾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它們所有的供應商和協作商于2003年7月(大眾)和2002年12月(福特)獲得ISO14001認證。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內涵非常廣的術語,它的發展起源于制造業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在供應鏈管理中增加環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當時只是作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個次要方面提出的。較有意識的研究綠色物流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國內外還沒有公認、權威的概念。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MRC)基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義。Steve V. Walton 等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將供應商加入到企業的環境戰略中,其核心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應用到綠色供應鏈的領域中。M. H. Nagel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涉及到產品的使用、組成以及生產的全過程,并強調供應鏈內戰略合作關系的長期穩定。Sean Gilber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重視長期的合作關系基礎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動,將環境管理戰略納入各個環節(設計、采購、生產、分銷、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指供應鏈節點企業在設計、采購、制造、分銷、使用及再使用個環節中注重實施環境友好實踐,而采取的行動及合作關系等。Jeremy Hall的觀點更進一步完善,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環境友好設計,建立戰略聯盟,樹立供應鏈成員環保意識,為整條鏈營造一種綠色氛圍,最終實現協調優化。但斌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環境制造理論與供應鏈管理的集成,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應洛等人著重從分析、比較前人研究成果和綠色供應鏈與一般供應鏈的區別入手給與定義,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的目標是資源的最配置、增進福利以及實現與環境相容,將其劃分為四個子系統(生產子系統、銷售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指出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強調了知識流的重要性。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現狀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的影響因素

1、內部因素。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重要的內部環境影響因素是多維的,這些不同的因素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主要包括:(1)產品生命周期(PL),包括產品開發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這幾個階段能夠充分顯示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化水平。(2)運作生命周期或價值鏈(OL),主要有采購過程、生產工序、配送及傳輸運作網絡、逆向物流、包裝等五個環節。(3)企業環保實踐(EN),通常被稱為“4R+D”原則:減量化(reduce)是通過提高產品生產過程中資源利用率、延長生命周期、控制廢棄物的發生,實現建立循環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廢舊產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則需圍繞一個中心來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組件;循環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業回收廢舊產品,并通過處理實施循環利用;廢棄物處理(disposal)系統對企業具有長遠意義,若不徹底治理廢料會經常困擾企業。(4)企業績效標準(PE),包括成本(C)、質量(Q)、時間(T)、柔性(F)四個方面。這些動態績效因素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有效運行的有力支持,通過績效評價可以改進供應鏈環境管理標準,改善整體環境管理質量。

2、外部因素。從各國環境保護的狀況來看,與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直接相關的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政府、制度、社會準則、市場、信息和技術。(1)政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體系主導地位的同時直接提供或經營環境“服務”,更加注重利用市場經濟手段來引導企業和公眾的綠色生產和消費行為以及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體系給與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政府通過運用規章制度、經濟激勵等手段在產品設計綠色化、消費者需求轉變、產品鏈關閉三方面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發揮推動作用。(2)風險管理是為了規避因制度規則等因素所導致的供應鏈管理中斷的奉獻、市場優勝劣汰的風險、環境風險等。(3)社會準則,即通過社會準則的建立來規范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典型的社會準則理論的代表者為斯蒂格利茨的黃金律及黃有光的良心效應。(4)市場是綠色供應鏈管理運行的重要的激勵因素。消費者逐漸顯示對環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業對環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場的環境壓力。(5)環境信息傳達不暢通直接導致企業與顧客溝通的沖突,同時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知識、技術創新與商業機密存在曝光的危險。保障綠色化技術創新和知識的更新,加強供應鏈組織的綠色文化,達到增強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柔性。另外,對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高效率運作,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核心企業的示范作用更加關鍵。Richard指出供應商評價、精益供應鏈以及在供應鏈內建立合作戰略等有利于改進整個綠色供應鏈條的活動與環境相容的程度;Steve Lippman說明了有效實施綠色化供應鏈的關鍵因素包括:最高領導層的參與、多功能團隊的集成、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合作創新等;Ken Green認為,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動、激勵與強迫各企業運營活動與環境相容的關鍵因素;Jeremy Hall通過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個供應商的行業領導者在供應鏈渠道中占有主導地位有利于綠色供應鏈的運作;HAW同樣指出合作研發等供應商之間環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勵綠色供應量管理有效實施的因素。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決策問題

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中的決策問題是一個典型復雜的新問題,屬于多目標決策問題。王能民、汪應洛等對此曾給出相關研究: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0)在基于對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環境質量提高的探討中,提出了四個步驟的決策框架(成本識別,機會確定,計算收益,決策、執行和監管);Joseph Sarkis(2002)發展了ANP(網絡層次分析法),基于ANP技術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決策框架模型;Anna Nagumey(2003)的研究側重了綠色供應鏈成員企業的決策行為,在參考博弈論基礎上,運用網絡模型建立多目標決策模型。

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決策涉及面廣,是一個典型的多目標決策問題。其中,供應商選擇問題的研究相對比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側重于供應商選擇的因素/標準以及評價工具。Noci給出的定量評價標準:綠色能力、環境管理效率、聲譽、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將層次分析法作為供應商選擇的評價工具。Walton基于對美國制造商的調研,分析了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供應商選擇的影響因素和標準。朱慶華等比較了中美不同環境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供應商選擇問題。Anna 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級分銷商、顧客三個層次中主體的決策行為。Sarkis J.發展了決策技術層次網絡分析,并指出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決策的因素主要有:產品的生命周期階段、企業在價值鏈所處活動、環境意識活動、組織績效要求、可選擇的系統/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綠色制造模式下平價供應商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模糊決策的方法給出了評價模型。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的技術工具

Steve V. Walton(1998)指出從選擇與環境相容材料、改進產品設計過程、改善供應商過程、有效的供應商評價和改善制造商內部的供應鏈五個方面來改進供應鏈運營;Guide 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應鏈管理問題中,指出信息系統、新產品計劃和控制技術資源和產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決策四步驟模型、產品評價矩陣等;Stefan A.(2001)重點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運營成本管理問題;Jens Brobech Legarh(2001)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基于信息技術進行環境意識采購的框架;綠色供應鏈的構建是其運營的一個關鍵問題。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評價研究了綠色供應鏈構建問題,將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分為遵循戰略、過程戰略和市場戰略三類。利用LCA設計了供應鏈結構,指出不同綠色供應鏈戰略類型需要相應的LCA、信息與數據。同時,利用LCA對供應鏈的環境影響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聯盟復雜程度與成員間聯系緊密程度兩個維度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結構分為圓桌會議結構、分散結構、多中心簡單結構及多中心網絡結構;Sarkis J.(2003)指出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使用環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庫存管理系統以及建立專家信息系統、使用仿真系統的重要性。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特定產業運營現狀

目前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及實踐在幾個特定產業中的運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例如房地產業、電子行業、食品行業等。王能民等通過肯德基“蘇丹紅事件”和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等案例研究,闡述了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的障礙分析及運營環境。2000年,瑞典、荷蘭、美國分別由針對電子行業、食品行業等研究項目;Remko I.(2001)從技術與運營兩個角度研究了汽車產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問題;Giannis T.Tsoulfas(2002)研究了廢舊電池回收問題;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應鏈,認為在牛奶供應鏈中對環境影響最關鍵的因素是產品的包裝材料、運輸及廢棄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 Zhu(2004)研究了中國一家制糖廠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

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的領域是績效評價問題。通過真實、準確、全面的績效評價可以有助于我們把握綠色供應鏈及節點企業的運行軌跡和存在的不足,為實施相關流程的改進提供依據,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基礎上探討了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問題,同時提出評價時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應商可以通過一些公認的標準(如ISO14000體系的認證)來表現其環境管理水平與績效;Benita M.Beamon(1999)提出了一個評價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標桿管理的思想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問題進行了討論;王能民等(2005)給出基于經濟、顧客和環境三維目標的綠色供應鏈運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國內有關學者、專家運用層次分析法、專家調查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模型。

五、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理論發展和實踐檢驗,綠色供應鏈管理從提出至今,內涵不斷被擴大,涉及領域廣,其不確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復雜性較明顯。已有研究成果顯示,綠色供應鏈管理尚待新的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來支撐,很多領域等待開發。

(一)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進一步研究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各學科理論與方法的融合。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前沿理論,需要包括現代化手段與方法、環境管理技術等成果,特別是針對其產業特征的工程技術知識應引起重視。

2、科學問題的提煉。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增強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技術的探究,由操作層面向提煉科學問題前進。

3、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在基礎性理論研究基礎上,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應用性研究加強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領域或方向

1、集成管理的運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戰略目標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體的多樣性與目標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論、技術的綜合應用,國內外眾多學者從各個角度對集成管理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運用展開研究。

2、協調機制與控制系統。鑒于以上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復雜性,對綠色供應鏈成員間的合作機制與控制系統應給與相應的進一步研究。

3、市場機制與制度。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有效運營必須得到市場機制與政府制度的保證。目前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限,為解決外部性問題及綠色產品的市場地位,需要對市場和制度進行深入研究。

六、小結

環境問題的突顯使得綠色供應鏈管理迅速引起國內外理論界和學術界的關注。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進行跟蹤研究,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從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入手,探討其發展過程,詳實闡述目前對其研究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

參考文獻:

1、王能民,孫林巖,汪應洛.綠色供應鏈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綠色供應鏈研究述評[J].山東經濟,2007(2).

3、王能民,汪應洛,楊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管理工程學報,2007(2).

4、朱慶華,趙清華.綠色供應鏈管理及績效評價研究述評[J].科研管理,2005(4).

篇7

關鍵詞:建筑工程 施工企業 供應鏈管理 現狀

在我國現代市場經濟穩步發展的今天,我國建筑市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城市改造、城市擴建的需求,為建筑工程施工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建筑工程施工企業經營發展中,施工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是影響施工企業經濟效益、影響工程施工進度的重要因素。為了保障現代建筑工程施工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加強供應鏈的管理。通過對供應鏈管理現狀的分析、管理方法的探討,掌握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要點。以此為基礎,優化、強化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為保障工程順利施工、保障工程施工進度奠定基礎。

一、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我國建筑工程施工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增加的今天,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工作是影響企業市場競爭力、影響工程建設施工進度、影響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要工作。供應鏈管理工作是工程施工企業技術、施工、物料、設備、勞動力供應的管理工作,是保障施工過程中各項內容管理的重要工作。在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中,供應鏈施工管理工作對施工企業的項目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力資源供應、物料供應、技術供應等因素都將影響工程施工進度,同時也對工程施工企業市場競爭力有著極大的影響。在現代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管理中,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點、是企業綜合管理能力的體現。因此,加強建筑工程供應鏈管理,是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建筑施工中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及問題的分析

(一)建筑施工中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的分析

我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起步較晚,相關理論也多為國外理論。受我國建筑施工企業、上下游企業經營理念影響,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諸多的不足。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企業對供應鏈管理工作認識不足,同時缺乏完善的管理組織架構及管理體系。另外,供應鏈管理歸屬部門缺乏科學性,單純依靠采購部進行管理影響了工程施工進度及相關施工管理工作。工程施工材料供應市場現狀也使得建筑材料市場存在供大于求的局面,進而使得施工企業對材料供應缺乏足夠的重視。受市場經濟因素影響,多數施工企業會面臨物料、勞動力缺乏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加強相關管理工作體系的建立。通過供應鏈管理認識的提高、管理體系的完善,提高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

(二)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應對措施的分析

針對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我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在正確認識工程施工行業現狀。通過勞動力市場、物料市場、設備市場的了解,掌握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各因素供應鏈的實際情況,為降低供應鏈斷裂事故奠定基礎。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提高對供應鏈管理工作的認識。通過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建立、相關崗位職責的完善,保障供應鏈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在此基礎上,建筑工程施工企業還應建立人力資源儲備系統,降低人力資源供應鏈斷裂風險。針對建筑工程施工材料供應需求,施工企業應加強采購管理工作。針對建筑工程施工中各施工材料的需求,建立多渠道采購系統。避免,單一供應渠道斷裂對施工進度、施工工作的影響,降低工程建設施工風險。

在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建筑工程施工企業還應加強設備供應鏈的控制。在選擇適宜施工設備供應基礎上,施工企業還應建立備用設備供應體系。避免施工設備故障對工程施工的影響。例如,建筑工程混凝土澆筑施工中,應準備兩套混凝土輸送泵車,避免混凝土輸送泵故障對澆筑施工質量的影響。通過多渠道、多方面的供應鏈預備體系,降低建筑工程施工風險,保障工程施工進度。

三、強化人力資源建設,預防人力資源供應鏈的斷裂

現代企業經營發展中,人才培養、發展空間、福利待遇是保障人才穩定性的關鍵,是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的重要內容。針對現代建筑市場現狀,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立。通過人才儲備、人才培養、薪酬體系的建立,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人才體系的穩定性,預防人力資源危機的發生。

四、結論

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供應鏈管理是提高施工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是降低施工企業經營風險的關鍵。針對建筑工程施工行業特點,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建立供應鏈管理體系。針對人力資源管理、設備管理、物料管理需求,確定供應鏈管理的重點。以此為基礎,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供應鏈的通暢,為建筑工程施工企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8

在博弈論中有一個經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在博弈論中,對人的最基本的假定是:人是理性的(或者說是自私的)。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體策略選擇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囚徒困境”模型也是基于理性人的利益沖突。但在博弈論中,由于雙方各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結果導致了群體利益的損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僅僅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去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樣做不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卻有礙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提出了供應鏈管理思想。供應鏈管理思想是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本著共贏的原則,使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企業都能獲利的從而能夠適應當代市場競爭環境的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對囚徒困境的分析不能僅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而應該是在“局中人”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利益最大化。這也正是基于供應鏈管理思想的囚徒困境分析。

2供應鏈管理概述

2.1供應鏈管理產生背景

在20世紀40-60年代,企業處于相對穩定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很適合企業的發展。但是在90年代,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競爭日益激烈、顧客需求不斷變化的形式下,“縱向一體化”管理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如迫使企業從事不擅長的業務活動、使企業在多個領域面臨競爭對手、增大企業的行業風險等。鑒于“縱向一體化”管理模式的種種弊端,從80年代后期開始,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企業放棄了這種經營模式,隨之而來的是“橫向一體化”思想的興起,即企業利用外部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本企業只注重其核心競爭能力提升,而將非核心的業務委托或外包給合作伙伴。例如,福特汽車公司的Festiva車就是由美國人設計,在日本馬自達生產發動機,由韓國的制造廠生產其他零件和裝配,最后再在美國市場上銷售,形成了一條從供應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銷商、零售商的貫穿所有企業的“鏈”。這條鏈上的節點企業必須達到同步、協調運行,才有可能使鏈上的所有企業都收益,于是便產生了供應鏈管理這一新的經營與運作模式。

2.2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作為管理學的一個新的概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目前還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的定義或對其相關活動進行清晰的描述。這里僅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供應鏈管理進行闡釋。供應鏈管理的廣義定義:包含了整個價值鏈,描述從原材料開采到使用結束,整個過程中的采購與供應管理流程。但是,由于廣義供應鏈管理描述的價值鏈非常復雜,企業無法獲得供應鏈管理提供的全部利益,因而,產生了狹義的供應鏈管理定義,即在一個組織內集成不同功能領域的物流,加強從直接戰略供應商通過生產制造商與分銷商到最終消費者的聯系,利用直接戰略供應商的能力與技術,尤其是供應商在產品設計階段的早期參與。這種狹義的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提高生產制造商和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2.3供應鏈管理的特征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它的先進性體現在是以顧客和最終消費者為經營導向的,以滿足顧客和消費者的最終期望來生產和供應的。除此之外,供應鏈管理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客戶為中心。在供應鏈管理中,顧客服務目標的設定優先于其他目標,它以顧客滿意為最高目標。供應鏈管理本質上是滿足顧客需求,它通過降低供應鏈成本的戰略,實現對顧客的快速反應,以此提高顧客滿意度,獲取競爭優勢。

(2)集成化管理。供應鏈管理的關鍵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種從供應商開始,經由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客戶的全要素、全過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種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的企業集成起來以增加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注重的是企業之間的合作,以達到全局最優。

(3)對物流一體化的管理。物流一體化是指不同職能部門之間或不同企業之間通過物流合作,達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供應鏈管理實質上是通過物流將企業內部各部門及供應鏈各節點企業聯接起來,改變了交易雙方利益對立的傳統觀念,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協作伙伴關系,供應鏈管理把從供應商開始到最終消費者的物流活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管理,始終從整體和全局上把握物流的各項活動,使整個供應鏈的庫存水平最低,實現供應鏈整體物流最優化。

(4)供應鏈管理是“外源”整合組織。供應鏈管理與垂直一體化物流不同,它是在自己的“核心業務”基礎上,通過協作的方式來整合外部資源以獲得最佳的總體運營效益。

(5)節點企業密切合作、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在供應鏈管理中,把供應鏈中的所有節點企業看作一個整體,企業已經超越了組織機構的界限,而要通過與供應鏈參與各方進行跨部門、跨職能和跨企業的合作,建立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關系,追求共同的利益,發展企業之間穩定的、良好的、共存的互助合作關系,建立一種雙贏的合作關系。

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中,競爭與合作是無處不在的。筆者認為對于競爭與合作有兩種方式,即合作基礎上進行競爭、競爭基礎上進行合作。這兩種方式哪種方式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筆者的觀點是:合作基礎上進行競爭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這也正是供應鏈管理思想所倡導的。

3基于博弈論的囚徒困境分析

3.1經典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講的是,兩個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房間里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個嫌疑犯都有罪,但是缺乏足夠的證據。實際情況是:如果兩個人都抵賴,警方證據不足,只能各判刑1年;如果兩個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兩個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10年。所以。每個囚徒都有兩種選擇:坦白和抵賴。表1給出博弈的支付矩陣。

3.2基于博弈論的囚徒困境分析

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納什均衡是指這樣一種均衡:在均衡中,每個博弈參與人都確信,在給定其他參與人戰略決定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最優戰略。也就是說,所有人的戰略都是最優的。這里談到的囚徒困境其實就是納什均衡的一個經典案例。納什均衡的前提就是: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所以,囚徒困境中的兩個“局中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賴,坐10年牢,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賴,我就可以被釋放,而他會坐10年牢。綜合以上幾種情況,不管他坦白與否,對于我而言都是坦白是最優策略。兩個人都會這樣考慮,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坦白,結果都被判入獄8年。

4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囚徒困境分析

正如前面談到的,在博弈論中,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由于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結果導致了群體利益的損害。但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個系統的有效性,使系統的總成本達到最小,并使整條供應鏈的獲益最大。21世紀的市場競爭已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任何一個企業只有與其他企業結成聯盟,才有可能取得競爭的主動權。所以,出于促進企業和行業發展的初衷,基于供應鏈管理思想,即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實現自己和合作伙伴的“共贏”,對囚徒困境模型進行新的分析是有實效意義的。

從表1可以看出,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的支付成本為:雙方都坦白支付的總成本為“坐牢16年”;一方坦白,一方抵賴支付的總成本為“坐牢10年”;雙方都抵賴支付的總成本為“坐牢2年”。根據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囚徒困境中的“局中人”就應該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為出發點,雙方都選擇抵賴才是最優策略。

由此導出的結果與博弈論的理論恰相反,供應鏈管理思想認為,雙方都選擇坦白其實是最不利于“局中人”的發展,因為他們的支付的總成本最高——“坐牢16年”。

5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經營策略

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企業,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那種“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管理思想已愈發不再適應企業和行業發展的要求。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要想持續發展,不斷獲益,最佳的途徑就是與其供應商及其客戶更好的合作,將自身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供應商或客戶,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業務,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

互相合作帶來群體利益的最大化,但可能會使某些個體的利益受到損害。供應鏈管理思想是指整條供應鏈的利益是最大的,但并不是供應鏈上的每個節點企業的獲益都是最大的。由木桶盛水原理可知,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板決定。在供應鏈的節點企業中總有一個是效率最低的,而且整條供應鏈效率的高低也是由這個“瓶頸”所決定。要實現供應鏈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使“瓶頸”環節的效率不斷提高,結果是“瓶頸”環節的投入大獲利小,個體利益受到損害。各個企業都回避供應鏈(或行業)的責任,不去“補最短的板”后果畢竟是整體供應鏈(或行業)的衰退,最終反饋給企業,對企業的利益造成損害,阻礙企業的發展。相信企業必將能夠在市場博弈中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

并且瓶頸是會發生轉化的,原來的瓶頸經過創新、改進,就會成為非瓶頸,致使原來的非瓶頸成為新的瓶頸。創新后的非瓶頸也會因效率的提高獲得更多的利益,新的瓶頸為了獲得更多利益也必須進行創新提高效率。結果形成了瓶頸—非瓶頸—……—瓶頸(新的)—非瓶頸(新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動態發展過程。經過這種螺旋式上升的動態發展過程,使整條供應鏈的效率不斷提高,獲得更多利益,也使整條供應鏈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

在供應鏈的節點企業的合作中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一些企業為了獲得更多利益選擇合作,但仍有一些企業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合作,這與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一方選擇合作而另一方卻選擇抵賴相類似。這種策略對于整條供應鏈來講,并不是最優策略,因為在囚徒困境模型中這種策略支付的總成本是坐牢10年。所以,在實施企業聯盟進行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要實現供應鏈高效運作并達到整體效益最優化,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供應鏈激勵機制,激勵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能夠按照供應鏈管理目標的要求為準則進行合作,達到共贏的目的。

篇9

關鍵詞:ERP;供應鏈;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02-0196-01

一、ERP與供應鏈管理概述

(一)ERP的概念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中文含義是“企業資源計劃”。ERP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是一種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實行企業內外資源優化配置,消除生產經營過程中一切無效勞動和資源,提高企業競爭力為目的,以網絡和信息技術為平臺,將企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價值流和業務流進行全面一體化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統。它代表著當今全球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一種企業管理方法,是建立和規范企業管理的有利工具。

(二)供應鏈管理

簡單地說,供應鏈管理就是優化和改進供應鏈活動。供應鏈管理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供應鏈上各企業分擔的采購、生產、分銷和銷售的職能,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同時它也是一個對與產品相關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及業務流進行計劃、協調、組織、執行和控制的管理活動,最終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供應鏈管理注重了與其他企業的聯系,注重了供應鏈的外部環境。供應鏈管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增強企業競爭力,其首要的目標就是提高顧客的滿意度。

二、ERP與供應鏈管理集成應用的必要性

(一)ERP存在的弊端

ERP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為很多企業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但。隨著企業間競爭的加劇,ERP系統也日益暴露出來一些弊端。主要體現在:1.ERP更多地停留在對企業內部資源進行管理,缺乏企業間信息交流的支持。2.ERP是在MRPⅡ的基礎上擴展了管理范圍,計劃管理的模型依然是MRPⅡ編制計劃的方法,目前不能完全適用于當前多變化、需求個性化的市場。3.ERP的技術支持落后,對于不斷變化的商業需求做出反應方面相對來說也不夠靈活,對企業外部環境注重不夠。

(二)供應鏈管理的優勢

相比于ERP系統供應鏈管理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1.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戰略管理,更多注重的是企業之間的合作協同,以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率為目標。它要求各節點企業之間實現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存、從而真正實現整體的有效管理。2.供應鏈管理采用了許多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數學模型,這些使得供應鏈管理系統在編排計劃時更合理并具靈活性,模擬性更強,因此更具指導性。3.供應鏈管理體現了敏捷制造和網絡制造的思想,其組件中的核心部分APS采用常駐內存的操作,使信息實現企業間雙向傳遞,有助于企業實時計劃,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三)ERP與供應鏈管理的優勢互補

ERP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系統主要面對企業內部資源信息的管理,而供應鏈管理則將各個企業獨立的信息化孤島連接在一起,把過去分離的業務過程集成起來,覆蓋了從供應商到客戶的全部過程,建立起一種跨企業的協作,以此來追求和分享市場機會。由此可見,將ERP和供應鏈管理進行集成應用,能夠有效地實現功能與優勢互補,即可以有效地促進現有企業管理的現代化、科學化以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要求,又能強化企業間的聯系,形成共同發展的生存鏈。

三、ERP與供應鏈管理集成應用的解決方案

ERP與供應鏈管理的集成必將在技術上緊密結合,實現ERP與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無縫集成。其集成不僅是一個企業將自身的資源數據庫向客戶或供應商延伸,而是供應鏈上所有企業的數據庫相互連接,不同企業的數據庫一起展示在同一個交易平臺上,同時供應鏈管理也會促使傳統ERP功能不斷完善。

(一)與供應商、客戶的集成整合

通過向前與供應商的整合,采用專門的整合技術或軟件來擴展ERP的功能,通過企業的計算機數據庫與其供應鏈伙伴直接相聯,實現包括即時需求數據、銷售數據、庫存數據、貨運狀況數據等數據的共享,減少或消除所有供應鏈成員企業所持有的緩沖庫存。向后與分銷商及最終用戶的整合。銷售模塊設置功能時,要把從最初的需求生成,到自主銷售,到最后的銷售人員傭金管理都涵蓋其中,讓企業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的整合有助于在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使市場的需求信息、客戶資料信息、企業內部人財物信息實現整合,使企業的內部運營過程高效統一。

(二)生產計劃功能的集成整合

由于供應鏈管理要求將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等聯結起來,所以新的生產計劃已不局限于企業內部,而是把供應鏈內的供應商等外部資源也都看作是受控對象而集成進來,根據供應鏈系統內部的所有企業的資源與能力進行計劃的平衡,并將時間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要素加以管理,這種新型的計劃模式稱為同步化供應鏈企業計劃,它涉及了供應鏈系統內部各個層次的集成,從而增添了新的計劃。這些信息均是整體供應鏈信息流的一部分,它們在供應鏈系統內部循環流動,并不斷地得到修正,從而得到最為準確的結果。

(三)庫存管理功能的集成整合

為了避免整體供應鏈系統內部的庫存量過高、資金占用過大、需求信息不真實等現象,可以進行庫存管理功能整合,實現新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方法―供應商管理的庫存VMI。VMI以系統的、集成的管理思想進行庫存管理,使供應鏈系統能夠進行同步化的運作,實施VMI使得信息在供應鏈系統中得到共享,尤其是訂單信息,供應商、批發商使用同樣的系統處理方式和信息模式,這樣就可以保證庫存狀態的全局透明性,通過不斷監督協議執行情況和修正協議內容,減少需求的不真實程度,從而降低整體庫存量,使庫存管理實現合作性策略。

供應鏈管理與ERP的發展,使企業間信息和資源的集成成為可能。所以企業一定要從自己的企業出發,清醒認識自己面臨的業務問題,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逐步構建企業信息系統,將來真正實現供應鏈管理與ERP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篇10

1、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內涵

供應鏈管理實質是一個擴展企業概念,隨著當前企業競爭環境的不斷變化,促生了新競爭環境下供應鏈管理思想的出現,其借助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有效連接起原材料生產商、供應商、分銷商及最終的消費者,將這種連接構成一種一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講求讓貿易伙伴具備多重的身份,在物流活動中,既可以是供應商,更能作為供應商的客戶。作為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應鏈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了物流行業中的各種組成部分,如貿易伙伴關系、信息流、資金流等等,將其凝聚為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整體規劃物流企業的源頭原材料供應商直至零售商,讓企業整體流程達到最優,在提高客戶服務水平的前提下降低總的交易成本,繼而促進物流企業的完善發展[1-2]。

2、傳統物流與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區別分析

相比于傳統物流管理,當前新出現的供應鏈管理更趨向于整合,繼而將物流活動看做是一個整體的,在運用其進行物流傳統物流管理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轉變分析文/陳建鑫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其戰略決策要結合企業群所依靠的整個供應鏈來進行,另外,在庫存管理方面,傳統物流管理認為庫存是必須的,但是現代供應鏈管理則認為庫存不是一定需要的,從這個管理理念下的視覺看來,庫存管理只是起到了平衡作用,這也體現了二者的區別所在。相比于傳統物流管理,物流供應鏈管理更注重社會化、集成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重在用綜合性的管理方法來統籌物流企業的發展,使得各個環節的功能得到良好發揮[3]。

3、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物流管理的作用

當前發展中,基于供應鏈管理思想的深入的,使得現代化的物流環境發生了改變,這也使得以往的傳統物流管理方式必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而當前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物流管理主流,就當前的物流行業發展環境來看,其所起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3.1供應鏈管理對現代流通方式的創新

物流企業的運營中,其中的流通方式在傳統稱謂上,被叫做零售和批發,這是由其所處的時代特點所決定的,在電子商務進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零售被稱為C2C或B2C,而對應的批發則被稱為B2B,綜合以往的發展來看,在傳統的批發在社會商品的流通中占據的份額即為B2B,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對社會資源的配置等方面,從流通方式的革命視角來看,物流企業更希望自己的商圈相對穩定,這對企業自身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供應鏈管理所能做到的。

3.2加速了現代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

作為新時期的一種新型現代化流通方式,供應鏈管理的出現暗合了現代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趨勢,借助于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使其能勝任在物流企業中的管理及運用,繼而加速了現代生產方式的發展。綜合相關方面的發展來看,比較優勢的理論是現代生產方式的基礎,并借助于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集中體現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方面,凝聚為企業發展的優勢所在,實現全球化的采購、組織生產及銷售,繼而有效地銜接了現代物流與生產方式,推動了現代物流行業的發展,逐漸成為了現代生產和現代物流的有力工具,對經濟的促進和帶動方面意義重大[4-5]。

3.3改變現代社會競爭的方式

根據以前的物流行業發展來看,企業之間的競爭為其行業企業競爭的主體,細分之下有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間的競爭,也可能表現為同業之間的競爭,但是不可否認,這種現象帶來的結果多數情況下會對生產和流通的規律和次序造成破壞,進而影響到了企業的效益,而從以往的發展實例來看,嚴重的情況下會加速產品的滅亡,更多的表現為一種低檔次的競爭方式,在其對應的手段方面,往往以降價為主,這將嚴重威脅到企業自身在未來的有效發展。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大環境下,更注重于促使上下游企業形成戰略聯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以往社會競爭主體的改變,使其逐漸轉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組織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程度逐漸走向了臺前,成為了競爭主體的核心所在,使其成為了現代信息技術更高水平的競爭,對于現代物流行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4促進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現展的大背景下,相比于以往的物流企業管理模式,基于利益主體不同等方面的影響,勢必將會使供應鏈的管理更為復雜,這其中以各企業的地域分布更廣方面的表現最為突出,作為當前供應鏈管理必不可少的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企業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供應鏈管理的主要方法ECR和QR中,都無一例外地運用了眾多的信息技術,如廠家管理庫存(VMI)、自動補貨(CAO)及EDI、POS等等,以上技術都產生自供應鏈管理,同樣地,其也會對供應鏈管理的成熟和不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其的有效運用,能促進物流行業的更規范更高效發展,利于我國經濟的復蘇[6]。

4、傳統物流管理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轉變策略探討

4.1加速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新時期的物流發展中,其基礎是無可非議是現代信息技術,這也構成了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在向供應鏈管理轉變的過程中,勢必要用到的對應的數據庫系統的共享及EOS系統、POS系統等等,對于Intranet、Extranet的商務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和加速作用,并以此為基礎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使得物流工作更為便捷有序。物流是供應鏈形成和連接的關鍵活動,對于當前的供應鏈運用有著積極的改造和優化作用,基于物流發展的影響,對于生產和流通企業物流外包的現象的出現產生了促進效應,并借助于后續的降低成本等方式,讓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最終引起了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此外,就物流發展中的配送方面而言,向供應鏈方面的轉變,使得其發展中需要更為專業的物流配送,亟待提高物流配送服務的水平,以適應供應鏈的管理在物流行業的運作,引起了物流方式的改變和發展,這時,第三方便隨之出現,基于情況的不同,甚至于會出現第四方,這也使供應鏈管理運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綜合來看,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作用重大,是滿足向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轉變亟待解決的問題。

4.2面向客戶,重組流程

綜合而言,現代物流企業的發展若想合理高效運用供應鏈管理模式,應黨注意到其更強調跨企業的資源整合,這必然讓維持和管理客戶關系將日趨重要,無可非議,企業物流的源動力是客戶需求,物的增值方案管理更是物流也從單純的物的處理應當提升的方向所在,針對服務對象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物流企業勢必需要度身定制可行,具體細化而言,就是需要從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結合整個管理的供應、生產等一系列過程,在其中的各個環節體現這種管理的價值和理念,組織其必要的物流供應鏈,并從企業自身競爭力等方面出發,確保其無繞道、無等待及無中斷等,繼而有效地為企業的發展形成一種增值物流供應鏈,帶動企業在同行中脫穎而出[7]。

4.3誠信合作,發展核心競爭力

綜合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看來,供應鏈的競爭逐漸成為了新時期物流競爭的關鍵所在,這必將成為未來很長時期內的物流發展趨勢,將來勢必需要更科學的物流規劃和生產管理。所以,當前的物流企業發展中,企業若一味注重自身的利益,轉而使得對應合作伙伴的利益被犧牲,用這種代價去追求所謂的“零庫存”,這樣的發展模式必將失去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基于此,筆者認為物流企業應當在向供應鏈轉變方面注重的聯合各節點的企業,有效地聯系起管理和產品等各個方面,改變交易雙方利益對立的傳統觀念,借助于聯合、規劃和運作,實現企業內部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數組合運用,促使物流企業供應鏈競爭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4.4促進信息共享和物流管理體系的完善

筆者認為在向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轉變過程中,對于物流整合所需要的信息,供應鏈節點企業應當做到與其他企業的分享,這種發展模式有助于有效的物流管理體系的形成,此外,基于企業發展的需要,對于其功能要素,勢必需按系統工程的原理對其進行整合,借助于信息系統平臺的建立和支持,完善對大量信息、數據的采集及后續分析等,并在企業的發展中注重對其及時更新,因為物流企業和供應鏈中,勢必需要進行相應的信息交流溝通,任何一個節點企業之間更是如此,企業應建立面向客戶的物流數據信息平臺,并保證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產、供、銷關系的協調與控制上做到更完善和更合理,確保其能及時反映物流活動和其資金狀況,用戶登錄便可立刻識別身份并辨別其需求,并結合用戶組成的不同,去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繼而將整個供應鏈系統順暢的連接起來,使得整條服務鏈將以客戶為導向,促進信息的高度共享,完善企業自身業務的發展,且其自身在市場的競爭力也將不斷地得到提高[8]。

5、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