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5: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主要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及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如何更好的生存發展尋找商機,需要轉變觀念,更好的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意識和理念,同時不斷優化發展供應鏈管理的能力及水平,提升自己適應新環境的綜合實力及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核心競爭力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特點
我國中小企業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中小企業產業結構的不平衡;
2.中小企業經濟政策欠缺;
3.中小企業缺少配套設施;
4.簡單的加工型企業屬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在核心競爭力方面、品牌意識及品牌建設方面和科技含量方面等都處于缺乏狀態,中小企業在產業鏈的結構中處于被動地位,對于外界環境及經濟動態方面適應能力非常薄弱,反應非常遲鈍;
5.外部環境的金融危機促使企業家千方百計優化企業管理,更好把握新環境下的商機及促使自己生存下去的給予。
二、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遇到的困境及難題
金融危機下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
1.中小企業對外貿易方面突出的不利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如下幾方面:
(1)中小企業面臨的出口環境大變,變得更加嚴峻惡劣。
(2)中小企業面臨停產,倒閉的狀態。
(3)中小企業的貿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場競爭力大大減弱了。
(4)中小企業在資金鏈方面面臨更大的風險。
2.中小企業的成本壓力加大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很多中小企業開始面向國內消費市場,使得企業伙伴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生存環境非常惡劣。
3.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大了貸款的審核力度。
三、金融危機下的策略
金融危機下中小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中小企業必須提高產品的質量,主要表現在品牌意識及品牌建設上。
2.中小企業還應以市場為導向,全面關注市場變化。
3.中小企業加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策略研究,主要表現在:利用兩個市場環境、利用兩種資源價值、引進高端管理策略技術及引進高端科技人才。
4.中小企業發展方向:需求良好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幫助、盡最大努力實現產品升級、具備不斷超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凸顯超越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戰略性發展。
四、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1.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之一:供應鏈管理隨著全球經濟貿易往來的中小企業及其經營者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中小企業如何在競爭合作并存并加強的大環境下很好的度過難關并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時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超越自己,就必須把如何應用供應鏈管理這種新興的管理模式提升日程,并不斷在自己企業不斷發展及其信息化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升級對供應鏈管理,對自己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體非同尋凡的意義。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決策體現:
(1)中小企業不斷加強急提升樹立供應鏈管理的意識和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供應鏈管理水平及能力。
(2)中小企業建立誠信經營的理念,樹立合作共贏的觀念,積極融入到供應鏈管理的大環境當中,與自己的產業結構中的上下游企業建立相互信任懂得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
(3)中小企業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為導向,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爭取最大努力活動精準市場信息,最大限度地減少經營市場風險。
(4)中小企業不斷深化加強樹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識,不斷完善和實現加強信息化建設及其管理能力,更好地實行更高級更優化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善于整合信息資源,發揮自己最擅長方面,逐步建立自己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第二:加強人才引進制度,培養適合于高新技術需求及發展的高端人才,進而實現推廣供應鏈管理的經驗優勢。
2.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之二: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策略:
(1)快速反應中小企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如何生存如何發展,怎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采取QR策略。QR主要是面對產品消費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主要有三各不同層次:第一,實現QR所必須進行的信息技術EDI對中小企業的產品條碼標志;第二,在前面信息技術進行條碼標志的基礎上,在中小企業內部業務處理的策略,并采用EDI技術傳輸更多的信息,如報文;第三,中小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建立密切友好合作關系,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做到快速反應,實現中小企業整體供應鏈更大經濟效益的目的。
(2)有效客戶反應ECR是供應鏈管理的一種策略,對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同時體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密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ECR是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實現為客戶服務的理念的重要策略,同時具有中小企業降低整個供應鏈系統的成本的重要功能。中小企業實施“有效客戶反應”這一供應鏈管理戰略思想:涉及到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中上下游相關企業的業務流程優化管理,實現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的成本。這樣中小企業通過采取供應鏈管理策略,實行快速反應和有效客戶反應,以滿足客戶對產品及信息的需求為目標,向客戶提供最準確最及時的信息,向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和產品,更好地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電子訂購系統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應用電子訂購系統,更好地協調供應鏈鏈條上零售商與批發商之間的關系,即EOS系統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終端利用條碼閱讀器獲取準備采購的商品條碼,并在終端機上輸入訂貨材料,利用電話線通過調制解調器傳到批發商的計算機中;批發商開出提貨傳票,并根據傳票同時開出揀貨單,實施揀發,然后依據送貨傳票進行商品發貨;送貨傳票上的資料便成為零售商的應付賬款資料及批發商的應收賬款資料,并接到應收賬款的系統中去;進而更好地實現促使整個供應鏈管理的效率。
3.建立企業間網絡式供應鏈系統第一,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相關企業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中小企業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特點,認識到協調鏈條上各企業間商務活動的必要性,及怎樣才能很好地滿足客戶對產品及信息的需求,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可以選擇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小企業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組織結構,不斷協調、利用和管理與鏈條上上下游伙伴企業之間的關系。第二,中小企業如何進行供應鏈管理整合,促進中小企業物流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實現信息分享作為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整合的基礎。這樣中小企業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信息技術與信息流作為基礎,利用更有效的客戶對產品及信息的需求預測方法及技術,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高效率的貨物流動獲得客戶需求的真實信息。第三,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實現信息化,需要引進中高級人才,這些人才具備一定的才智:懂得企業供應鏈管理,具備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的經營理念,熟練及掌握供應鏈管理的最新理論,并愿意付諸于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實踐,能熟練掌握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信息技術基礎,同時尤為關鍵的是能做到與供應鏈鏈條上的各合作伙伴企業友好合作。
五、結語
總起來說,中小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這種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中小企業如何改變基本的生存方式,如何更有效地應用管理信息資源,從而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進而提升中小企業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中小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能夠實現供應鏈管理中降低風險如庫存積壓,送貨不及時等等的風險;進而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在企業內部集成各供應鏈流程管理體系,降低整體供應鏈成本,增加中小企業的效益;在中小企業外部,通過利用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技術策略,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實現信息共享,以滿足客戶對產品及信息需求為目標,提高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對客戶需求的反應速度,更好地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更大地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及提升自己立足生存與發展之本。
參考文獻:
[1]周榮輔.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中小企業發展戰略探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02).
[2]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李杰梅.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戰略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4.
[4]陳根.我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與培育途徑[J].生產力研究,2009(04).
篇2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財務管理 融資模式
一、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特征
由于相應體制不健全,以及我國經濟模式的差異,與大型企業不同的是,我國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有其自身特點:
(一)財務管理理念經濟化
規模小、資金小、人員少的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理念基本奉行簡單化和節約化,投資項目單一,財務管理往往依靠經驗操作,財務活動決策著重于成本節約。
(二)財務關系單一
大多數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單一,基本靠出資人自身關系融資,而出資人本身既是企業的擁有者也是經營者,沒有大的債權人,主要是通過市場交易產生的交易關系及經濟利益等而忽略了自身所處的供應鏈環境,從而財務關系單一。
(三)投資能力弱
中小企業資金少,投資項目單一。為維持企業生存及資金周轉率的提高,其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視自身規模的擴大。
(四)融資難問題突出
“小、急、頻”是中小企業貸款的特點,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貸款方式以固定資產抵押為主,但對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可以作為抵押擔保的固定資產非常有限,而這些企業擁有占總資產較大比重的流動資產,如存貨、應收帳款等,卻無法取得貸款。
二、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模式
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因其組織結構不同而不同。中小企業主要組織結構有職能型結構,網絡型組織結構。對于職能型的中小企業,由于其組織權力集中于企業最高層,因此選擇“集中型”的財務管理模式,但這種財務管理模式對于環境變化適應性差,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及傳遞路線較長等。對于網絡型中小企業,它的網絡結構較為復雜。
三、中小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創新
供應鏈金融授信的支持性資產主要是應收賬款、存貨及預收賬款,因此,根據支持性資產的不同,供應鏈金融模式可分為基于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基于貨權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基于預付賬款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
(一)基于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
基于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資模式是指依據真實的貿易合同,授信企業將未到期應收賬款轉讓或質押給銀行,并以此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一種融資模式。該融資模式的好處是盤活了供應鏈上游的廣大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資產,銀行可以依據核心企業的資信對中小企業進行授信,以此來降低授信風險。從供應鏈核心企業出發以降低風險,國外銀行多數都采用了這種模式。
(二)基于貨權的供應鏈金融
基于貨權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是指銀行以企業的存貨作為質押,并借助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監管和供應鏈核心企業提供的擔保,向企業授信的融資模式。此項模式使得在中小企業資產中占有較大比例的存貨成為了銀行接受的授信抵押資產。此外,借助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監管可以分散商業銀行的風險。因為國內供應鏈金融服務始于以貨押授信業務為代表的中小企業自償性貿易融資解決方案,因此,我國的商業銀行目前多采用基于貨權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
(三)基于預付賬款的供應鏈金融
基于預付賬款融資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是指買賣雙方以真實的貿易合同為基礎,由買方(一般為經銷商)從銀行取得授信向核心企業,也就是產品賣方支付貨款,核心企業則按照合同的約定將貨物發至授信銀行指定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融資模式。此模式主要通過保證金的累積取得授信,在核心企業承諾回購貨物的條件下銀行的風險較小。
四、供應鏈金融環境下財務管理轉變
供應鏈金融創新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選擇有效的供應鏈融資模式,幫助其提高資產廣度,提升投資能力,并幫助其擺脫短期投資收益目標的困境。在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下,利用應收款質押銀行獲得融資,從而減少了應收款項,增強企業財務運營能力。基于貨權的自償性貿易融資,盤活貨物資金,提高了資金周轉率,增強企業的投資能力。在預付款融資下,增強企業的融資投資能力,促進供應鏈的和諧發展。在供應鏈金融環境下財務管理轉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轉變:
(一)管理類型轉變
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管理類型混亂,有些過于集權,全靠企業擁有者或債權人憑經驗一人說話。在供應鏈金融環境下,企業要合理妥善處理供應鏈上下游關系,就必須有既定的管理類型:緊密集權型;半緊密集權型;松散網絡型。
緊密集權型由企業核心成員組成財務專項控制小組,以提升在供應鏈融資過程中提升企業的話語權,獲得有利于企業自身的融資機會。半緊密集權型是企業各部門有各自的財務管理制度或團隊,但由企業核心成員控制其實際操作權,在作重大財務決策時,必要時須經過核心成員討論通過。松散網絡型是根據中小企業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即核心管理層完全下放控制權,進行完全的財務分散管理,各個部門或組織自身進行財務核算、財務決策,并有獨立的財務報表,融資權完全由部門自己掌控。
(二)財權配置轉變
篇3
一、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具體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戰略合作和服務意識
供應鏈的良好運作需要企業具備正確的合作觀念和較好的服務意識。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誠信度普遍較低,對供應商托欠貨款、給客戶提供劣質產品和服務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直接影響了企業間合作關系和機制的建立。另外,仍有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供應鏈為推動式,這必然會導致企業研發的產品不能滿足客戶需求。而供應鏈管理強調的是要節點企業間形成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最終客戶需求為驅動力,通過協同運作來實現“多贏”,所以這些短視行為不利于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二)物流運作難以滿足供應鏈需求
物流是供應鏈管理高效運作的關鍵之一。我國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宏觀物流環境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異,我國物流市場成熟度偏低,相關的規章制度不太完善,缺乏統一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物流的暢通。對于自營物流的中小企業,不同的自建標準在企業溝通合作時設置了巨大的阻礙。另有部分中小企業選擇將物流業務外包,但由于當前我國物流供應商的整體服務水平較低,不少企業總在選換新的物流供應商。這不僅產生了較高的變更成本,也影響了中小企業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
(三)信息化水平影響信息共享實現
供應鏈的一體化運作需要以信息系統建設、信息平臺搭建為前提,通過配置相應的信息技術來整合資源,優化供應鏈管理。但由于受到經營環境、管理理念、資金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總體水平偏低。雖然中小企業意識到信息化建設應向更高層次的系統應用與整合方向發展,但是信息化建設不足的現狀使節點企業間的數據難以及時、準確、安全地傳輸,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信息共享。雖然部分企業實現信息共享,但每個企業對于互接區域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也不相同。
(四)成本偏高、資金周轉率低、訂單響應不及時
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中有較強的成本控制和資金回收能力。我國中小企業供應鏈的存貨過于分散而且整體規模偏大,這不僅造成了較高的倉儲成本,更意味著低效率的資金周轉。另外,將近半數的中小企業訂單準備時間需要10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30天以上。平均兩周的訂單響應時間說明了中小企業供應鏈的反應能力整體偏低。過高的庫存水平和成本,會影響企業競爭力提升;過低的資金周轉率,會降低對支撐技術的投入;過慢的響應速度,會使企業失去商機,在市場競爭中淘汰。
(五)復合型供應鏈管理人才緊缺
人才是供應鏈之間競爭制勝的關鍵。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大跨度的管理理念,所涉及的業務基本上均具備跨職能、跨行業的特點。中小企業根據業務需求配置人員,但是供應鏈的運作經常涉及多項領域的高新技術,所以中小企業供應鏈運作不但需要專門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應鏈管理理論、方法和手段,又懂電子商務和IT網絡等其他領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在我國無論是中小型企業還是大型企業都缺乏這樣的人才,國內更是缺少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訓。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我國正逐步全面對外開放各項領域,國外各類企業抓住機遇相繼涌入中國市場,導致國內企業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小企業增強競爭力勢在必行。中小企業應及時克服缺點,盡快形成高效的供應鏈,以獲得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為了更好的實施供應鏈管理,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中小企業應該采取如下對策。
二、中小企業的供應鏈問題解決對策
(一)轉變傳統觀念,樹立共贏思想
中小企業必須轉變和更新傳統思想觀念,主動意識到供應鏈管理的價值。只有那些改善組織結構,敢于資源整合、資源共享的中小企業,才能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在合作伙伴關系建立過程中,需要注重與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融合,消除節點企業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碰撞和沖突。合作企業之間要加強溝通,做到逐步兼容,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在合作過程中也要建立協作意識,樹立共贏思想。中小企業的經營目標要與供應鏈總體目標一致,把握核心優勢、積極合作,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把自己融入到供應鏈中,依托供應鏈企業群體合作優勢來參與競爭,實現共贏。
(二)業務流程重組,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為使整個系統最優,中小企業必須進行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業務流程重組,加強過程控制,不斷地對原有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徹底性再設計。企業的業務流程重組有三個步驟,第一進行職能機構內部的業務流程重組,手工業務計算機化,消除重疊的中間業務;第二進行職能機構部門之間的業務流程重組,跨越企業職能部門界限,實現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第三進行企業之間的業務流程重組,這是供應鏈管理有效實施、業務過程一致的必要條件。重建后的業務流程需要有利于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扁平化或網絡狀的組織結構。具有吸引力的核心競爭力是供應鏈伙伴關系穩定持久的前提。中小企業會在業務流程重組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通過組建專業團隊盡快培育。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共享
供應鏈管理的實質是通過企業間的資源互補,快速研發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這就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為此,中小企業應把信息化建設作為首要工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供應鏈運作,以實現信息共享。具體做法應該首先強化企業管理層對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感,做好企業發展規劃和投資計劃;其次建立信息管理機構,安排專職人員負責,做到既滿足目前的信息處理需要,又考慮到將來的升級,還要充分考慮到供應鏈各成員企業之間信息系統的兼容對接;最后要有計劃地安排員工進行信息化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四)聯合采用第三方供應鏈管理平臺
很多中小企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為了有效規避投資風險,中小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應該共同采用第三方供應鏈管理平臺,與平臺服務商達成協議,通過Internet為其提供供應鏈管理軟件功能,并享受第三方供應鏈平臺服務商提供的各項服務。所以對于供應鏈管理不是核心業務的中小企業最好的方式是將其外包,利用第三方供應鏈管理平臺避免了平臺建設的巨大投資,也不會被軟件升級套牢。而且企業和平臺提供商之間是租賃關系,這就有效回避了信息不對稱。另外,信息產品還具有網絡效應,中小企業將會在這個共同的平臺上獲得更多的價值。
(五)加快建設人才隊伍,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人才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因素。由于復合型人才的缺乏,要求中小企業必須加快人才隊伍的建設,采用引進復合型人才、加強在職員工的進修培訓等方式,盡快形成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人才隊伍,以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知識儲備決定員工層次,員工層次決定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不僅需要實施人才引進與培訓,還要引導員工主動學習,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求知氛圍,逐步在企業里建成一個能適應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學習型組織。
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阻礙。面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中小企業要做好各項準備,爭取在短時間內完成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實現做強做大的目標,與大企業一同分享市場開放的成果。讓我們共同關注中小企業的蛻變。
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范麗君.《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鄒長城,王玨.《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研究》.企業研究.2011
篇4
[關鍵詞]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F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27-0084-02
1 供應鏈管理的含義
供應鏈管理是圍繞核心企業,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整個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業務流及各自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等,開展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等全方位的集成管理。它要求以正確的數量和質量,在正確的地點和時間,進行產品制造和分銷,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連成一個鏈狀結構,使系統成本最優化,提高系統效率,完善服務水準,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
供應鏈的構建強調核心企業與眾多關系企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相互配合和協作,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發展比競爭對手更擅長的關鍵性業務,不斷提高本企業的競爭力,并使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受益,從而實現1+1>2的目標。
采用供應鏈管理模式,能使企業在最短時間里尋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好的質量、最優的客戶的滿意度贏得市場。有資料表明,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實施可以使企業總成本下降20%左右,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按時交貨率提高15%以上,訂貨到生產的周期時間縮短25%,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生產率增值提高15%以上。
2 我國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意義
2.1 實施供應鏈管理有利于中小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所謂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生產能力范圍內,隨著生產能力的增加,平均成本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即長期平均費用下降的趨勢。
實現規模經濟一是依靠企業逐步投入、滾動發展來擴大規模,二是通過兼并和收購擴大規模。但是,企業規模并非越大越經濟,在企業達到最優經濟規模之前,擴大其規模可以實現規模經濟;而當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擴張到最優經濟規模之后,反而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導致規模收益的遞減。這是因為企業規模過于龐大會導致組織失靈,從而產生信息傳遞不暢、管理失控、組織管理成本上升等。
因此,在企業規模逐步擴大并在經受企業內外雙重約束之下,組建供應鏈聯盟則為中小企業實現外部規模經濟和聚集規模經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組織形式。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的水平低,缺乏專精特點,所以中小企業之間通過締結聯盟,就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專業分工,從而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組織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在無須擴大企業自身規模的情況下,達到實現規模經濟的目標;而且,供應鏈聯盟企業之間仍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擁有較強的競爭活力。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外部規模經濟和聚集規模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馬歇爾沖突問題。
2.2 實施供應鏈管理有利于分散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
復雜多變的市場和外部環境以及市場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性、快速性和公開性,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究開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縮短開發時間、進一步降低開發成本。而任何一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要獨立承擔一種新產品或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既需要巨額的研究開發投入,同時又面臨錯失市場機遇、運營失敗等各種風險,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因此,中小企業需要轉向尋求合作,通過與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建立聯盟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分散其經營風險。雖然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總體的市場風險依然存在,但是由于市場風險在各個供應鏈聯盟伙伴之間得到了重新分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個別企業的經營風險。
2.3 實施供應鏈管理有利于中小企業快速有效地響應市場需求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一旦發現新的市場機遇,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否迅速設計出一套解決顧客需求的方案并實施,但這并不是單個企業的能力所能完成的。
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能夠尋求到與本企業具有互補能力并與之組成供應鏈的聯盟,就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外部資源,實現獲取所需資源和能力的快捷、低成本;各企業相互協調,充分利用自身特長和優勢,大大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可以快速及時地響應市場需求。同時,可以針對顧客個性化需求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組織優化的供應鏈,為顧客提供個性解決方案,形成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有效反應。
3 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策略
3.1 強化供應鏈管理的理念,提升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中,中小企業僅依靠本身的競爭力是不夠的,必須依靠供應鏈整體,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優化整個營運流程,達到改善企業競爭力和贏利的最終目的。
現代供應鏈的管理理念,更加重視圍繞核心企業建立網鏈關系,供應鏈作為一個利益集合體,強調企業間的戰略合作關系。在傳統產業中,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接近市場的完全競爭,因此,中小企業與其上、下游的關系是對立而非合作的關系。許多企業彼此在價格上進行博弈,把價格競爭作為唯一的競爭手段,把渠道伙伴作為產生利潤的來源,極力以其商務伙伴為代價,來達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目的。這種企業與上、下游之間的成本轉換具有短視效益,不可能使其獲得真正的成本競爭優勢。
3.2 建設ERP管理系統,實施供應商關系管理
篇5
【關鍵詞】中小企業 SCM ASP J2EE
中圖分類號: C29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目前,我國成功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主要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相應的管理方法和組建模式都是以大型企業為基礎,中小企業的運作模式和資本能力與大型企業有著很大的區別。中小企業一般具有如下特點:企業資金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低,員工流動率高等。這些與大型企業截然不同的特點使得供應鏈管理在中小企業難以得到應用與推廣。在我國的經濟構成中,中小企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故供應鏈的構建與管理不僅僅限于大型企業,必然要有中小企業的介入,中小企業對于經濟的發展和整個供應鏈的構建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中小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如何在弱肉強食、劣者出局的環球供應鏈中樹立競爭優勢,進而穩固自身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并不斷強化,把握主動,成了我國中小企業急需解決的難題。
二、中小企業實現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目的、意義
(一)SCM信息化的定義
SCM的信息化是指將供、產、銷各個環節中的信號、數據、消息、情況等通過電腦和軟件進行雙向式甚至多向式的溝通和處理,并配合決策支持技術,對供應鏈中涉及的各部門,發出協調指令,及時獲得終端反饋和掌握信息,從而在快速、高質量和低成本的前提下,實現供應鏈管理和決策的高效率。
因此,中小企業構建SCM信息化對于提高企業的管理運作有著十分顯著的效用。
(二)建設SCM目的和意義
未來的市場競爭,將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單體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面對這種新形勢,產品生產者和相關企業如何組織生產、經營,增強競爭能力需要由產品生產者到消費者乃至政府組成的供應鏈來協調解決產品經營者將產品由生產推向市場,保持贏得利潤的有效途徑是建立在有效的供應鏈上,這已為研究者和企業管理者普遍認同。
供應鏈管理本質上就是一種資源的整合,是借助供應鏈內企業的合力來提高自己的經營績效,供應鏈管理能充分利用企業外部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同時又能避免自己投資帶來的建設周期長、風險高等問題,使產品在成本、質量、市場響應等方面獲得優勢,從而增加企業的利潤和市場占有率。并且,供應鏈管理追求的是一種多贏的局面,不僅供應鏈核心企業受益,鏈內成員企業同樣可以獲利。
因此,尋求適合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好方法,并結合我國現有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現狀,從中找出我國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中的不足,提出解決這些不足的辦法,加強供應鏈的管理,使企業在現有條件下獲取最大的利潤,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是我國中小企業現代化信息管理的大勢所趨。
三、中小型企業實施SCM的必要
(一)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
1、銷售市場的變化
(1)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
(2)顧客需求多樣化、個性化
(3)市場變化加快、不確定性高
2、信息技術飛速發展
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供應鏈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信息的集成與共享,網絡技術把企業內部原來分散的信息系統連通,有利于企業內部之間的信息交流。
3、競爭日益激烈
4、企業間聯系更緊密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上的每個企業都被各種經濟紐帶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補充。為了加強競爭優勢,企業紛紛將生產經營活動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而將其他輔助活動外包,在激烈的競爭面前,企業間傳統的對抗競爭逐步轉向合作競爭,企業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關系不斷增強。全球化市場逐步形成。
(二) 企業內部管理的需求
管理模式的變化:“縱向一體化”到“橫向一體化”。
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采用“縱向一體化”戰略,即企業出于對制造資源的占有要求和對生產過程直接控制的需要,或擴大自身規模,或直接并購上下游企業,使自己擁有從原材料采集、半成品制造、產品生產、到商品運輸、銷售等全部的生產和服務能力。
這種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在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下是有效的,但進入 20世紀7O年代以后,科技迅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顧客需求不斷變化。在新的形勢下,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暴露出種種弊端:臃腫的企業規模看似完備,但卻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分散了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減緩了對市場的反應速度,使企業在每個業務領域都直接面臨眾多競爭,也增大了企業的行業風險。
從8 O年代后期開始,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企業放棄了這種經營模式,隨之而來的是“橫向一體化”管理模式的興起,即本企業只集中精力發展自己最核心的業務,而將其他業務全部外包出去,利用企業外部的資源擴大自身的優勢,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關系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全球制造及由此產生的供應鏈管理正是“橫向一體化”管理思想的一個典型代表。
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建設本企業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系統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四、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的目標實現
供應鏈管理信息化(SCM),應該包含“MRPII + DRP + e― business + 物流運行支持系統”。一個完整的供應鏈涉及到的關鍵流程包括采購、物料和半成品倉儲、生產制造過程中的在線庫存管理、成品的分撥以及最終的配送等.而支持這些關鍵流程的物流活動更為復雜,從基本形態上可以分為運輸和倉儲.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則包含了采購和銷售訂單的處理、采購運輸物流、物料的精細化倉儲、生產線的及時配送、成品的入庫保管、對經銷商的分撥配送、貨物的在途跟蹤等。對于國內眾多類型的中小企業而言,供應鏈管理的本質需求,就是貨暢其流、財盡其利、物盡其用。中小企業經營者最重視的就是掌控企業財和物的情況,首先從財務系統開始,接著管好銷售、采購、庫存,再接下來抓好生產和客戶服務。
五、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的內容
現實中的SCM不是指把所有的企業整合在一起,而是首先基于對一個企業內部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1、銷售管理。
通過銷售管理建立客戶檔案與合同管理,健全客戶信用監控體系,建立對客戶訂單的動態管理,快速響應客戶訂單,及時處理銷售退貨需求,建立靈活的銷售價格策略和銷售折扣管理,銷售發票、應收款、成本核算與財務系統集成,銷售預測、生產訂單、采購訂單等的業務應用集成。
2、庫存管理。
通過庫存物品的入庫、出庫、移動和盤點等操作對企業的物流進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以達到降低庫存、減少資金占用、杜絕物料積壓與短缺現象,提高客戶服務水平、保證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要求管理系統支持倉庫、區域、貨位等多層次管理;提供物料ABC分類,提供物料的分級、分類管理;支持對庫存物品的批次、單件、保質期管理方式;
3、采購管理。
完善供應商檔案管理,建立供應商評價體系,理順采購詢價、采購合同、采購訂單,建立采購價格控制體系支持采購申請計劃的多級審批;理順采購物料管理,支持采購物料的入庫質量檢驗管理;動態地查看物料庫存、采購到貨情況;支持采購物料對應以及采購退貨管理;實現采購發票、應付款、成本核算等財務系統集成;實現銷售訂單、生產訂單等業務應用集成。
4、財務管理。
在物流系統實施前,財務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失去了對業務系統進行監控的功能。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業務管理才是核心。因此,中小企業在物流信息化過程中,迫切希望實現財務系統與采購、銷售、應收應付系統集成.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完美協調。
篇6
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分支,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是指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的各種活動和過程,其目標是要將顧客所需的正確的產品能夠在正確的時間、按照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和正確的狀態送到正確的地點――即“6R”,從而并使總成本最小。但是,供應鏈上傳遞的產品除了涵蓋傳統的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要素,即資金。對供應鏈上資金流的有效管理就是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一種獨特的商業融資模式,依托于產業供應鏈對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個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以促進供應鏈上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產-供-銷”鏈條的穩固和流轉順暢,降低整個供應鏈運作成本,并通過金融資本與實業經濟的協作,構筑銀行、企業和供應鏈的互利共存、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融資難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而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大概80%都是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是這些中小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按照傳統的企業規模、固定資產價值、財務指標、擔保方式等信用標準,中小企業很難進入銀行融資的門檻,但是如果將一個獨立的中小企業放在供應鏈中看待,根據其貿易的真實背景和供應鏈主導企業的信用水平來評估中小企業的信貸資格,將比傳統方式評估的要高。中小企業不但是供應鏈金融主要的支持對象,也是銀行融入產業鏈發展,拓展業務平臺的突破口。
“供應鏈金融”也是一種獨特的產業組織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體現在企業間的關系以及企業與銀行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由于銀行的介入使供應鏈上的企業合作能夠更加緊密,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之間能夠達成長期穩定的關系;另一方面,企業與銀行之間突破了單純的資金借貸行為,而是基于企業真實業務的資金鏈維護與監控的全程合作,形成了實體經濟和金融企業共生發展的新模式。
根據2009年4月國際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科法斯集團(Coface)在上海等多地針對中國內地“企業微觀付款行為”的《2008中國企業信用風險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企業通過賒賬銷售已經成為最廣泛的支付方式,比例已經從2007年的54.1%上升至2008年的64.9%,與之相對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貨到付款的比例已經從2007年的25.8%滑落至2008年的12.9%,而賒賬銷售額占企業國內銷售額的比重更是攀升至了51.3%。這為銀行介入供應鏈,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提供了平臺。來自供應鏈金融電子平臺提供商Demica公司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11月,全球最大的50家銀行中,有46家向企業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剩下的4家也在積極籌劃開辦該項業務,金融危機之后,供應鏈金融迅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國內市場上,在中國的外資銀行最先開始搶占供應鏈融資市場,早先供應鏈融資市場主要由渣打、花旗等外資銀行壟斷。從2000年之后,國內商業銀行才開始涉水供應鏈金融業務。深發展、招商銀行(以下簡稱招行)最早開始這方面的信貸制度、風險管理及產品創新。及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大部分商業銀行都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如深發展的供應鏈金融、招行的電子供應鏈、華夏銀行的融資共贏鏈、浦發銀行的浦發創富等。
根據Aberdeen集團的調查,即便在發達國家,運用供應鏈融資來改善財務供應鏈管理的做法也并不普遍,目前已經這樣做的企業只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13%,表示錯過了機會目前正在制定和考慮可行方案的企業占56%,還有31%的企業在這方面仍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二、供應鏈金融:研究進展與缺口
與在實務界的受關注程度和紅火發展相比,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理論研究則顯得相對滯后,Hofmann,E(2005)首先對供應鏈金融作了理論上的界定:供應鏈金融是位于物流學、供應鏈管理、協作和金融的交界層面,為處于供應鏈中的兩個或多個組織,包括外部服務供應商,通過計劃、引導、控制組織間金融資源流,從而聯合創造價值的方法。而國內對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從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管理衍生出來的一個分支,因此我們可以將相關領域的研究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財務供應鏈的研究,第二階段為供應鏈金融的研究。
第一階段:財務供應鏈的研究。供應鏈管理以構成供應鏈的商品流、信息流、財務流的最優化為理念,Profhl et al.(2003)將金融資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間的金融供應鏈,并在供應鏈管理的框架下將凈流動資產的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超越了基于降低物資存貨的商品流最優化方案,他們分析了現金管理的工具,考慮了商業活動的最優時間、對應收賬款、負債、預付賬款的控制。Stemmler和Seuring(2003)最先使用供應鏈金融這一術語表示由于物流所帶來的金融流的控制和最優化。由物流所引致的金融過程涵蓋了存貨管理、財務流和支持過程,如保險管理等。財務供應鏈管理就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供應鏈上下游及金融機構間的業務流程整合,優化收付流程和減少支付成本,有效降低企業的營運資本占用。財務供應鏈管理在戰略、營運、成本之外,關注現金資本的效率。田中禾等(2007)提出財務供應鏈管理下的新型財務流程具備的動態財務平臺和五個功能模塊,為企業優化財務流程,提升動態財務能力,構建企業動態能力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第二階段: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國外學者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論研究拓展了財務供應鏈的研究范疇,Hofmann,E.(2005)解剖了供應鏈金融的基本流程和構成要素,分別從宏觀、微觀層面分析供應鏈金融的參與主體,以及供應鏈金融的協作特征與跟蹤資金流、使用資金流和融通資金流的基本功能,為洞悉供應鏈金融提供了概念上的鋪墊。Pfohl et al.(2009)通過對財務供應鏈的研究文獻的評論,提出了在供應鏈金融研究中對資本成本的考察和最優化的研究缺失,因此為彌補這一領域,作者構建了一個目標(資產)-主體(融資參與人)-杠桿(特定條款)的供應鏈金融概念框架,并構建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供應鏈金融的數學模型。
國內學者對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從以下兩個視角展開的:一是從中小企業融資的視角探討供應鏈金融。鄒武平(2009)分析了供應鏈金融的三種基本模式: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存貨質押融資模式和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作為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覃宇環(2009)從銀行和中小企業兩方面分析了供應鏈金融的融資優勢,并以深發展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實踐為例分析供應鏈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趙亞娟等(2009)運用信貸配給理論,從銀企信息不對稱和盈利不對稱角度,分析供應鏈金融能有效化解中小企業信貸配給,提升信貸能力。二是基于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分析。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風險評價,提出了考慮主體評級和債項評級的信用風險評價體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歸方法建立信用風險評價模型,減少目前對供應鏈金融業務評價大多依靠專家評價的局限。陶凌云、胡紅星(2009)運用中間層理論和博弈論,指出供應鏈金融可以降低信貸風險的原因在于供應鏈強度對信貸風險調整的影響,以及供應鏈上大小企業間動態博弈對信貸風險的制約作用。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財務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從降低資本成本率提升公司價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這正是供應鏈金融領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
三、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優勢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和產業組織模式,對于企業和銀行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為了定量和定性評估供應鏈金融帶來的收益和決定供應鏈金融方案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Springer供應鏈雜志聯合IMD針對全球范圍購買供應鏈金融方案的經理進行了調查,從55個國家收到來自經理層面的213個調查回復,幾乎覆蓋了所有行業。調查結果顯示,采用供應鏈金融方案能給買方平均降低13%的運營成本,給供應商能平均降低14%的運營成本(如圖2)。調查同時顯示,供應鏈金融方案的實施也企業帶來了支付條款的標準化、增進供應商關系、價格下降等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積極因素(如圖3)。
由此可見,供應鏈金融方案能夠有效緩解參與企業的資金壓力。同時,對銀行而言,供應鏈金融作為一項重要的業務創新,已經越來越為各大商業銀行所重視。國內首家明確提出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深發展,不但在產品創新上彌補了金融服務市場空白,更無疑大大提升了銀行自身的競爭力。2007年,深發展貿易融資新發生的受信總額超過1000億,不良利率卻在0.3%以下,壞賬率為零,累計扶持了超過2500家中小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供應鏈金融使核心企業信用“外溢”,以真實貿易為支撐,顛覆了傳統的信用評價體系,大大提升了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因此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之下,銀行和供應鏈各企業的關系,完全顛覆了傳統融資模式之下原有的融資關系,銀行可以基于核心企業的信用,不僅為核心企業提供融資,而且也可以為企業的上游、下游提供融資支持。銀行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擴展到了整個產業鏈競爭力的提升,從而構建了企業與銀行相互依存、共生發展的產業網絡。那么,如何成功實施供應鏈金融方案?據Springer供應鏈雜志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合適的銀行合作伙伴是最重要的,企業CEO主導推動供應鏈金融方案的實施是重要因素之二。
參考文獻:
[1]Pfohl et al.(2009):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 Logist.Res.(2009) 1:149-161
[2]Hofmann,E.(2005):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In: Lasch, R./Janker,C.G.(Hrsg.): Logistik management-innovation logistikkonzepte, Wiesbaden 2005, S.203-214.
[3]田中禾、王斌、顏宏亮(2007),基于財務供應鏈管理的財務流程優化研究,軟科學,2007第2期,P80-87。
[4]鄒武平(2009),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探討,商業會計,2009年第17期,p12-13.
[5]覃宇環(2009),中小企業融資新途徑――供應鏈金融,生產力研究,2009年第16期,p179-181.
[6]趙亞娟、楊喜孫、劉心報,供應鏈金融與中小企業信貸能力的提升,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10期,p46-51.
[7]熊熊、馬佳、趙文杰,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風險評價,南開管理評論,2009年第4期,p92-98.
篇7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融資 模式
供應鏈融資是指銀行將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對其進行評估,并設計融資方案,運用多種金融組合產品,向供應鏈上有資金需要的企業進行融資,使得供應鏈上相關的中小企業得到融資支持,從而解決供應鏈上資金分配不平衡的問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供應鏈正在成為國際上產業組織的主流模式,要求核心企業具有較高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不但要協調節好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同時要盡可能利用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機構和電子交易網絡等外部機構的支持型服務。
供應鏈金融是物流和金融相結合的產物,即包括金融服務功能的供應鏈服務,供應鏈金融業務不再片面強調受信主體的財務特征和行業地位,也不再簡單地依據對受信主體的孤立評價做出信貸決策,而是真正注重并結合其真實貿易背景。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供應鏈中尋找出一個大的核心企業,其為出發點,為整個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
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分析
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非常大,情況也相當復雜。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訪談等方式可以把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歸為下面幾種:
(一)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單一且缺乏融資多元化的現實條件
融資方式是指企業籌措生產經營資金所采用的具體方法,融資方式選擇實質上反映的是企業在資金融通過程中的行為選擇,這種選擇表現為內部積累、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銀行借款、民間信貸等。這種行為選擇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二)中小企業自身的管理缺陷
很多小企業主對于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強的愿望并不太強烈,因為在他們當中很多人本身就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在這些企業主看來,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到目前的境地確實已經不錯了,他們的競爭意識有所淡化。并且這類企業在日常管理當中也堅持一個人說了算,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企業就是他自己的,企業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別人是無權干涉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思想才導致了企業主在日常管理當中任人唯親,把自己的親屬都安排到自己覺得合適的部門,甚至在和財務有關的事情上都由同一個人完成法律所要求的由多個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由此,就直接導致這些企業的財務信息不透明或者財務混亂的局面出現。如此一來,這些小企業在無形當中把自己的形象給毀了,因為他們的自以為是直接導致了無論稅務部門還是銀行系統或是其他金融機構都對這些小企業無形中產生了一些偏見,所以不合理的管理將這些小企業推向融資難的境地。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評估、監管系統
小企業的靈活經營是它們賴以應對市場風險的法寶,但也正是它們的優點成了它們在融資方面的限制。許多的金融機構都是憑經驗或偏見將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劃歸到缺乏信用的行列,對它們的融資需求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甚至是不作為的態度。即使有一些銀行因為向小企業放貸形成了壞賬呆賬,但它們卻也遲遲沒有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以指導或避免中小企業逃避欠款,而是一味依靠國家統一的法規政策,對管轄范圍內的所有企業都采取統一標準,無論對方是規模多么小的私營企業。另外,盡管地方政府也認識到了中小企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繁榮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也出臺了相關的規章措施,但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各種問題,比如在政策的支持上就明顯的偏向國有大中型企業,而對民營中小企業幾乎都是象征性的,尤其是在政策性資金的撥付使用上民營中小企業是很難得到。所以中小企業的融資完全是依靠市場的競爭實現的,這無疑更加大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
供應鏈金融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目前國內不少銀行開始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供應鏈管理服務,但國內普遍存在企業供應鏈管理意識薄弱、供應鏈整體潛在風險大、企業信息技術滯后、核心企業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很多中小企業對供應鏈融資缺乏認識,習慣于從銀行獲取普通形式的長期貸款,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金融資源,把融資業務與上下游企業結合起來,針對供應鏈特點與自身情況安排融資,因而失去了許多融資機會,降低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反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我國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和制度性制約因素。國內供應鏈融資相對集中于汽車、鋼鐵等少數幾個有限的行業,其他多數行業的供應鏈融資發展相對滯后。國內商業銀行在供應鏈融資新業務的開發方面嚴重滯后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供求雙方缺乏采取一致行動以優化供應鏈融資的內在激勵機制。
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款和行業性指導文件可以依據。已經形成的供應鏈融資中存在較大的財務風險和法律風險。企業間逾期應收賬款居高不下及復雜的債務關系,使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面臨巨大風險。據相關權威機構統計分析,在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中,企業間的逾期應收賬款發生額約占貿易總額的0.25%-0.5%,而在我國則在5%以上。
部分企業信用觀念淡薄,舉債意識強烈而償債意識不足。在供應鏈融資中,不擇手段大量套取銀行貸款并挪作它用,造成銀行資金回收困難。有些貸款企業偽造合同騙取貸款,賬款付款人拒絕付款,使得應收賬款質押貸款隱含較大風險。供應鏈融資涉及不同主體和行為,要求法律對各種行為的責任和權利有相應的法律界定,但我國的立法明顯滯后于業務的發展,法律的滯后也導致信用體系至今仍未有效地建立。
缺乏健全的信用體系,導致供應鏈融資雙方出現利益偏差。供應鏈各成員企業之間、企業與銀行之間缺乏相對可靠的信用保證。作為供應鏈融資雙方在融資時往往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金融機構為防范金融風險,考慮的是安全、流動、盈利之間的統一,所以對融資本身的程序、抵押或擔保方式、融資企業資信狀況等都有較嚴格的要求;而融資企業考慮的是需求、成本和效益之間的聯系,當現金流出現困難時只考慮獲得融資,追求的是供應鏈的運營效率和資本利用率。導致供應鏈融資雙方出現利益偏差,直接制約了供應鏈融資的健康發展。
供應鏈金融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分析
供應鏈金融是指銀行從整個產業鏈角度開展綜合授信,并將針對單個企業的風險管理變為產業鏈風險管理。供應鏈金融有以下幾種基本業務模式:
(一)應收賬款融資模式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指以中小企業對供應鏈上核心大企業的應收賬款單據憑證作為質押擔保物,向商業銀行申請期限不超過應收賬款賬齡的短期貸款,由銀行為處于供應鏈上游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方式。在該融資模式下,債權企業、中小企業、債務企業、核心大企業和銀行都要參與其中,且債務企業在整個運作中起著反擔保的作用,一旦融資企業出現問題,債務企業也將承擔彌補銀行損失的責任。
(二)保兌倉融資模式
保兌倉業務是指在作為產業鏈核心大企業的生產商承諾回購的前提下,由融資企業向銀行申請,以賣方在銀行指定倉庫的既定倉單為質押,獲得銀行貸款額度,并以由銀行控制其提貨權為條件的融資服務。保兌倉業務除了需要處于供應鏈中上游的生產商、下游的經銷商、融資企業和銀行的參與外,還需要物流企業、倉儲監管方的參與,負責對質押品的評估和監管。
(三)融通倉融資模式
融通倉是指將物流與金融集成于一體的一種創新服務,以第三方物流企業存儲的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資產為抵押,與銀行合作開展的一種金融服務,為供應鏈上相關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融通倉融資模式包括質押擔保融資模式和信用擔保融資模式。在融通倉融資模式中,中小企業是主體,同時也是金融與物流企業的服務對象,也是融通倉融資模式中的受益方。在融通倉融資中,也存在巨大的風險,這需要銀行加強監管,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也要對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進行慎重選擇,使得各方利益最大化。
促進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的對策
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長期存在的市場條件下,大力開展中小企業的產業集群實踐及其供應鏈融資模式融資,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拓展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服務,重要的是強化供應鏈融資業務中的風險防范,創新供應鏈融資主體,在服務模式上尋求新突破,與供應鏈和產業鏈配套并為之服務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是國內供應鏈發展的主導力量。但是中小企業自身實力還有待加強,缺乏走向世界的實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亟須政府的政策和金融支持。
(一)建立公共金融服務鏈平臺,以替代部分企業財務人角色
盡快建立由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牽頭的綜合金融服務網絡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可以實現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線上化,通過這個平臺的渠道和信息,銀行能夠提供包括授信、結算、理財、資金管理在內的全面服務,以替代部分企業財務人的角色。
(二)從企業內部提升資本運營效率,銀企共建規范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業務的拓展,除了需要銀行等機構設計出更完善的供應鏈融資方案與技術,提供更有力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外,同時還需要企業積極參與銀企共建規范的、制度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商業銀行力爭與核心企業建立全面的戰略合作關系。
(三)構建數據信息共享的供應鏈融資服務平臺,突破供應鏈融資技術瓶頸
供應鏈效率的提高主要取決于信息管理技術水平,通過共享信息,使供應鏈上的企業及時或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實現鏈上企業現有資源的高效整合, 優化配置,實現其價值最大化。供應鏈融資服務平臺需要相關各方共同努力,相互合作,使得物流、銀行與企業之間建立信息傳遞與共享平臺,實現數據的共享,而且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實現相關資信評級業務操作,信息查找等功能。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健全授信評級體制和貸款管理模式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是以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關系為基礎的。雖然供應鏈融資能夠有效規避單個企業的風險,但仍然不能消除其中的信貸風險,建立完整的信用體系是供應鏈融資的保障。研究制定一套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評定/評級辦法,同時,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流程進行設計改造,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業的授信評級體制和貸款管理模式。
(五)擴展供應鏈融資領域,促進供應鏈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發展
我國目前推出的各種供應鏈融資方案都是以商業銀行為中介機構的間接融資方式為主,供應鏈直接融資還未起步。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是供應鏈融資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下的供應鏈直接融資,困擾我國多年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改變,供應鏈融資才能有質的飛躍。
(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為供應鏈融資服務規避信貸風險
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融資服務,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是一種金融與物流集成式的創新服務,對推動供應鏈融資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物流企業在對動產抵質押物監管,價值保全資產外,還將為銀行提供提高信貸擔保效率的增值服務,降低和轉移銀行貸款風險,設置風險防火墻,為供應鏈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資機會。因此,供應鏈融資服務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于物流業的成熟發展,依靠物流企業的資信實力,從物流業入手規避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王雷.基于供應鏈的中小企業融資探討[J].生產力研究,2010(10)
2.祝文峰,韓克勇. 供應鏈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新型信貸模式[J]. 生產力研究,2010(7)
3.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供應鏈金融”課題組.供應鏈金融[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篇8
【關鍵詞】供應鏈融資 中小企業 抵押 信息不對稱
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供應鏈融資,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供應鏈融資是指銀行通過審查整條供應鏈,在對供應鏈管理程度和核心企業信用實力掌握的基礎上,對其核心企業和上下游多個企業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簡單地說,就是通過銀行與企業間的通力合作,實現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的一個全新方案。供應鏈融資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不十分成熟,隨著經濟發展,供應鏈融資還將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系統地規劃供應鏈融資,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是當前一項很重要、很有價值的研究。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
1、信息不對稱。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擁有不同的信息,就融資而言,主要指借款人擁有關于自身資信、資金使用等方面的信息,而貸款人卻因搜集成本過高不能獲得信息的這樣一種狀況。信息不對稱使貸款人無法事先確認哪些借款人會發生違約行為,是否會發生償付困難,放款以后是否會從事不利于貸款人的行為。為了保障資金安全不受侵犯,貸款人往往會放棄交易。而目前一般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公開,財務報表及其他信息披露可信度不高,甚至有的企業為達到融資目的,與審計機構串通舞弊,提供虛假財務報告。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尤為突出。
2、缺乏可供抵押的財產。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中小企業往往缺乏可供抵押的財產。一方面,雖然中小企業資產總額較大,但由于負債比率高,企業擁有處置權利的自有資產總量較少。另一方面,企業擁有的資產往往不符合銀行對變現能力、保值能力的偏好。企業真正能依靠資產信用取得的貸款數額是非常有限的。另外,從金融機構對抵押物的偏好看,金融機構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不愿接受中小企業的流動資產抵押,而要求企業用固定資產來抵押。而中小企業通常固定資產規模小,缺乏金融機構所樂意接受的不動產抵押物,同時資產評估中介服務不規范,對抵押物的評估往往不能按市場行為準確評估,隨意性很大也是導致有效抵押品不足的重要因素。
3、擔保資源匱乏問題。擔保方面,由于中小企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一般難以找到合適的擔保人。首先,中小企業經濟效益普遍較差,有擔保資格的企業數量少;其次,由于我國大中小企業之間更多的是競爭和替代關系,而不是協作與互補關系,中小企業很難像發達國家那樣從實力較強的大企業那里取得擔保。這樣一來效益好的企業不愿意給別人作擔保,效益一般的,金融機構又不允許作擔保人,這使得擔保往往變得有名無實。
二、供應鏈融資構成要素
1、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泛指能夠提供貸款的機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它們在供應鏈融資服務中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持。中小企業雖然不動產比例較小,但融資需求旺盛。銀行等金融機構如能開發新產品,采取較為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等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就可以拓寬客戶群體,提升自身競爭力。
2、第三方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是供應鏈融資服務的主要協調者,一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物流、信用擔保服務,另一方面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資產管理服務(監管、拍賣等),搭建銀企間合作的橋梁。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都是從傳統的運輸和倉儲企業轉型而來,仍以運輸、倉儲等基本物流業務為主。在激烈的競爭中,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才能吸引更多的顧客。對于從事供應鏈融資服務的物流企業,不但要具備相當的資本和業務規模,以及良好的商業信用和金融信用,還需要強大倉儲服務能力和經驗,以實現對物資的有效監管。
3、中小融資企業。融資企業是供應鏈融資服務的需求者,主要是供應鏈中處于弱勢的中小企業。它們通過動產質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或核心企業擔保等方式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中小企業由于受規模和管理的限制,企業抗風險能力差,違約成本低,一般金融機構不愿意向它們進行貸款。
4、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是指在供應鏈中規模較大、實力較強,能夠對整個供應鏈的物流和資金流產生較大影響的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核心企業可以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相關的擔保。供應鏈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環節相互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所引起的問題會給核心企業造成供應或分銷渠道上的不穩定。核心企業依靠自身優勢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過擔保和承諾回購等方式幫助供應鏈中的弱勢企業進行融資,維持供應鏈中各企業的合作關系,也有利于自身的發展壯大。
三、供應鏈管理下的融資模式分析
1、保兌倉融資服務模式。保兌倉融資(又稱融通倉業務)是指以銀行信用為載體,以銀行承兌匯票為結算工具,由銀行控制貨權,賣方(或倉儲方)受托保管貨物并對承兌匯票保證金以外金額部分由賣方以貨物回購作為擔保措施,由銀行向生產商(賣方)及其經銷商(買方)提供的以銀行承兌匯票的一種金融服務。通俗一點講企業向合作銀行交納一定的保證金后開出承兌匯票,且由合作銀行承兌,收款人為企業的上游生產商,生產商在收到銀行承兌匯票前開始向物流公司或倉儲公司的倉庫發貨,貨到倉庫后轉為倉單質押,若融資企業無法到期償還銀行敞口,則上游生產商負責回購質押貨物。保兌倉融資模式,它不僅為銀企間的合作構架新橋梁,也將金融機構有機地融入產業供應鏈體系之中,成為供應鏈管理中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倉單抵押下的銀行承兌是當今主要的保兌倉融資方案,被許多金融機構采用,其最大特點是各盡其職。倉儲商:開立倉單,為經銷商管理商品,為金融機構監控商品;金融機構(出資方):對買賣雙方的商品交易簽發銀行承兌匯票、融通資金;經銷商(買方):簽發匯票并向銀行申請為其開立的商業匯票提供承兌,按期存入保證金兌付銀行承兌匯票;供貨商(賣方):取得倉單后發貨,并對銀行承兌匯票敞口部分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即回購到期未發出商品)。保兌倉融資服務模式能利用銀行信譽促成貿易;有效保障賣方貨款回籠,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買方提供融資便利,解決全額購貨的資金困難。保兌倉融資服務方案已經在我國多家倉儲企業試運行。比較成功的有: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和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浙江嘉興)開辦的保兌倉融資業務,他們與包括四大國有金融機構等數十家金融機構都建立了合作關系。
2、融資服務模式。融資是指金融機構委托大型生產或銷售企業,對其配套的物流企業進行金融監管,再由金融機構提供融資、結算等多項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服務業務。這里大型企業是供應鏈主導企業。由于主導企業的參與顧及供應鏈整體利益,利用供應鏈管理優勢,融資和監管,使得銀行融資風險有效降低。主導企業可以通過供應鏈融資服務,幫助中下游物流商解決融資困難,保證與其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和穩定的供貨來源。融資服務模式引用物流動態監管思路,即利用較強實力的大型企業監管,將銀行、大型生產或銷售企業以及多家中小供應鏈服務企業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有機結合,封閉運作,為供應鏈提供全程金融服務。融資主要服務對象是處于供應鏈中下游的中小物流服務企業,這些物流企業是通過供應鏈來整合社會資源,降低物流成本為目的的服務型企業,企業的大量資金用于社會資源的整合與服務,流動資金占企業資金絕大比重,很少用于長期固定資產的投資。由于我國金融融資體系基本采用抵押融資模式,但是這些供應鏈服務企業由于缺乏長期固定資產而造成抵押物不足,以致很難得到金融服務的支持,僅靠自有資金維持,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發展速度。融資正是針對我國服務類中小物流企業現狀而設計的,當他們處在正常貿易流轉狀態而且符合供應鏈管理要求時,金融機構對缺少抵押物的下游物流企業提供信用擔保融資,解決物流服務類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在融資服務模式中外包擔保是其核心內容。外包擔保是指擔保既不用融資企業所屬的物品擔保,也不是負責監管的大型企業來提供信用擔保,而是委托第三方專業擔保機構負責擔保。從構建供應鏈融資下的信用擔保體系來看,建立或完善與其相適應的第三方擔保公司或擔保基金,對融資的金融資產安全至關重要。在我國,海信科龍通過融資服務模式,不僅獲得融資,緩解公司資金緊張的局面,而且博取了“利率”和“匯率”的雙重套利,在操作上取得成功。盡管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融資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而且這一途徑比直接向銀行融資成本高,但這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燃眉之急的一條有用通道。
3、保理融資服務模式。保理融資又稱“無追索權的應收賬款轉讓”,是指金融機構以收購債權人應收賬款為表象的貿易融資。即:賣方(供貨商)將應收賬款賣給金融機構。保理融資與其他融資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機構采用無追索權的買斷行為,只要承購了應收賬款,在信用限額內,金融機構必須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和損失。在運行模式上,將保理融資的重點放在服務上,在保理融資的方案中圍繞應收賬款展開一系列的綜合服務。企業想要進行保理融資,應當先要按照協議規定適當選擇保理的某些服務項目,如金融機構提供的財務分析服務和協助應收賬款催收服務等等。只有在企業履行規定義務,接受一定服務后,才能真正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保障。保理融資服務模式提供的應收貨款增值服務,能有效減少或杜絕三角債的形成,確保貨主及時回收貨款,整合物流與資金流,使其同步發展。其實,在歐洲保理融資一直被當作金融機構的中間業務來開展,服務費是歐洲各家金融機構辦理保理融資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內金融機構必須面對一個基本事實:保理融資服務是與國際接軌的業務,是供應鏈下游配套客戶采用賒銷這種買方市場銷售方式的技術保障。所以設計有針對性的保理融資服務方案是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最有競爭力的銷售手段之一。國內金融市場已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面對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商機,我們不開展保理融資,外資銀行也會開展,其代價是我國金融機構的客戶大量流失。震動國內銀行界的南京愛立信“倒戈”事件,其焦點就是中資銀行難以提供“無追索權的應收賬款轉讓”業務,而南京愛立信卻急需對下游配套客戶采用賒銷這種買方市場最有競爭力的銷售手段。
供應鏈融資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模式,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銀企雙方在融資和信貸管理上的一種觀念上的變革,它充分發揮了金融機構、第三方物流以及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各自的優勢,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出發,在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途徑的同時,也帶動了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的創新與發展,提高了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實現了多方共贏。當前,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將目光關注到供應鏈融資領域,供應鏈融資正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流,也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侯洪鳳: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4).
[2] 陳兵兵、陳軍軍:供應鏈管理的價值與實現途徑[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5(4).
[3] 鄧云、周德群、翁建枝:供應鏈管理研究進展探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5(4).
篇9
關鍵詞:供應鏈融資 ;中小企業;銀行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小企業在我國企業總數上占了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的就業問題。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規模小、管理不規范、信用水平低等局限性,導致傳統的融資渠道嚴重的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供應鏈融資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是供應鏈融資在我國發展不成熟,很多相應的規章制度還沒有健全,導致供應鏈上企業在融資時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針對供應鏈融資時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政策。望供應鏈融資能夠在我國市場上健康的發展下去。
一、供應鏈融資的概述
1.概念。銀行對供應鏈的管理水平以及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進行評估,基于真實交易的基礎上,對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企業提供多種金融產品的一種融資方式。
2.特征。(1)涉及多個主題。供應鏈融資打破了原有的單一主體融資,不再是銀行對一家企業的融資,而是對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進行投資,主要包括對核心企業,以及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分銷商的投資,還有物流公司參與協調,物流公司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對質押貨物就行監督管理。
(2)降低整體的融資成本
由于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比較低,可抵押的固定資產也比較少,銀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業融資,有時即使給予貸款,也會收取高額的費用,嚴重的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供應鏈融資為這一難題提出了新的解決辦法,投資銀行主要考慮的是核心企業的信用等級和整個供應鏈上交易的穩定性,降低了對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和貨物抵押情況的要求,降低了整個供應鏈上企業的融資成本。
(3)融資產品種類和方式多樣
供應鏈融資不再是以固定資產和不動產為抵押的融資模式,它增加了應收賬款融資、預付賬款的融資和融通倉融資等新型融資模式。放寬了融資抵押品的限制,為中小企業注入了資金。
二、供應鏈融資存在的問題
1.缺乏制度規范,管理松散。供應鏈融資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以往的一些制度規范已不再適用。由于新的規范制度沒建立起來,供應鏈上企業管理意識比較弱,導致供應鏈上的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出現虛假交易和資金外流的現象,嚴重損害了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利益,最終導致整個供應鏈的瓦解。
2.核心企業融資的積極性不高。供應鏈融資實質上是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所需的抵押物都集中在核心企業上。只有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和經營狀況符合銀行信貸要求,并愿意為上下游企業進行擔保時,銀行才會為其上下游企業進行融資。通過上下游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最終來降低供應鏈整體的融資成本,但核心企業在其中并不是直接受益者,同時核心企業還承擔著供應鏈上下游供應商和分銷商違約的風險,導致核心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積極性不高。
3.供應鏈上企業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由于供應鏈上的企業是一個長期的合作關系,在生產過程中,如果供應鏈上一個企業發生危機的時候,就會迅速波及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從而導致生產上的不連續性,使得整體的利益受損。由于供應鏈上的企業整體意識不強,常常無法意識到這些風險,在生產中只考慮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供應鏈整體的發展,最終會導致供應鏈的競爭實力減弱,供應鏈的運行效率不高。
三、應對的對策
1.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供應鏈上的企業應建立一套激勵約束的機制,企業之間互相監督,保證專款專用,防止資金外流,提高供應鏈上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在監督的同時也提出相應的激勵政策,對于供應鏈上那些信譽好、經營狀況好的企業給予既得利益上的合理分配。調動供應鏈上企業的積極性,確保供應鏈整體持續協調的發展。
2.建立信息管理系統。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對企業進行投資時,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銀行很難了解到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在此基礎上,供應鏈上的企業可以建立一個信息管理系統,將彼此間的交易的記錄收錄到其中,方便供應鏈上的企業了解彼此的經營狀況,也便于銀行在投資時對供應鏈上企業進行信用水平及經營狀況的考察,利于供應鏈上企業的融資。
3.培養供應鏈管理人才,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隨著供應鏈融資這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此時就需要培養一批能夠統籌全局的管理人員,能夠對供應鏈上不合理的部分進行調整,建立供應鏈整體目標,提高供應鏈上企業的融資效率,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
四、結束語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供應鏈融資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開辟出了一條新的道路,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供應鏈融資在我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它的相關制度體制不健全,企業的管理者關于供應鏈融資方面的知識掌握的也不全面,相關的金融機構對供應鏈融資認識不深刻,供應鏈融資在我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祝文峰,韓克勇.供應鏈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新型信貸模式[J].生產力研究,2010,(7).
[2]潘曉惠,陸岷峰.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風險和對策[J].銀行家,2001,(4).
[3]張淑煥,陳志蓮.基于集群理論的中小企業"融資鏈"問題探討[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 5) :11 -16.
[4]白馬鵬.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設計與優化[D].天津: 天津大學,2008
篇10
關鍵詞:ASP模式;企業信息化;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5-2553-03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SCM System Based on ASP Mode
ZHANG Xi-kun, FU Hong-zhen
(Xiamen Xoceco Data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8, China)
Abstract: In the environment of drastic competition, the enterprises that use limited resources in the core business and outsource their none-core business could acqui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P mode is a new leasehold Internet-based commerce mode that grows up quickly in the recent years, which adapts to the demand of rapid realization of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SCM’s birth background and som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at present, and puts farward a solution of DEMA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s.
Key words: ASP mode;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olution
1 引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整個市場競爭呈現出國際化、一體化的趨勢。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企業不能單靠自身力量與本行業的對手競爭,而需要與外部供應商、分銷商等組成戰略聯盟來增強競爭實力。傳統的“大而全”、“縱向一體化”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時代潮流,取而代之的是“橫向一體化”的經營策略,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是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手段,實施供應鏈管理系統已成為企業經營的戰略新起點,但對于許多制造性的中小企業來說,自建信息系統,不僅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的投入太大,而且項目實施周期長。面對一個快速變化、靈活的市場,企業可能會錯過商機而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因此,企業向外界租用一個信息系統,采用外包的形式,快速獲得所需的應用服務,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經濟的信息化解決方案。
2 供應鏈管理及其面臨的挑戰
2.1 何為供應鏈管理
所謂供應鏈就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再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即貫穿整個供應鏈的所有業務過程,包括采購、制造、配送、銷售和售后服務,以及與之相聯系的運輸和儲存等的統籌管理,實現價值鏈的價值最大化目標。
供應鏈管理是進入21世紀后企業適應全球競爭的一個有效途徑,正如英國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專家馬丁?克里斯多夫(M?Christopher1992)所說的:“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供應鏈管理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對所有節點企業的資源進行集成和協調,強調戰略伙伴協同、信息資源集成、快速市場響應及為用戶創造價值等。但由于企業信息技術應用相對滯后于先進的管理模式的發展,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然采用傳統的,基于紙張、傳真、電話的供應鏈運作手段,未能實現企業與合作伙伴間實時的、同步的信息交互。目前雖然一些制造企業采用了MRPII、ERP等系統,但這些系統往往局限于企業內部,合作伙伴之間未能實現在線的電子聯接,形成了一些供應鏈上的信息孤島,不能充分支持和體現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優勢和系統特征。
或許認識到傳統信息化的不足,一些站在前沿的企業信息化軟件開發商已經轉向開發面向Internet的供應鏈系統。這種基于Internet的供應鏈軟件進一步突破了企業內部供應鏈和外部供應鏈間的壁壘,使整個產業鏈中的企業連成鏈條或網絡,把鏈條上各節點的資源有效整合并互動管理,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來完成單個企業所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由此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信息化的新起點的重要標志,使企業信息系統真正突破了“企業內部應用”的限制,把信息化管理推向企業內外集成的新階段。
2.2 企業供應鏈管理面臨的挑戰
企業在建設供應鏈管理的過程,常常會遇到種種的困難與挑戰,主要體現如下:一些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不夠重視,對供應鏈的運作前景持“觀望”或“沒必要”的態度;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之間缺乏信任,合作力度小,一些企業不愿意把自己管理信息與合作企業共享;企業不能正確把握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無法有效整合外部資源;缺乏系統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機制等等。另外特別是在很大程度上困擾絕大部分企業的一個挑戰:即企業不具備足夠地經濟、技術實力,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企業為中小企業,其信息化程度不高。一個企業建立供應鏈管理系統,實現供應鏈管理信息化,需要經過初步調查、需求分析、系統建設方案的提出和實施,購買昂貴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同時還需要配備專業的系統維護人員、網絡管理人員等。這種過程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依靠自己有限的資源來建設供應鏈管理系統顯然不堪重負:首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工作量大,實施周期長、系統復雜龐大,維護和更新難度大,頻繁的軟硬件升級和安全性防護對缺乏有經驗的信息技術人員的中小企業是個難以克服的困難;其次,即使企業投入巨資建立一套信息系統,也會因為業務量不大,數據處理頻度不高,從而使得整個信息系統的利用率不高,設備負荷量不足而產生極大的浪費。
為此,如何幫助企業尤其是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實現供應鏈管理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或SaaS(Software-as-a-Service)模式的迅速興起與壯大,已成為一種軟硬件部署的新模式,為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全新的、完好的解決方案。
3 ASP應用服務模式
3.1 ASP的運作模式
ASP模式是一種企業外包IT業務的租賃模式,由ASP服務商為企業的業務過程和信息管理集中提供服務。企業只要租用ASP服務商為其部署的信息管理系統完成自己的業務處理,而應用服務軟件運行在ASP服務商的服務器,運行結果通過Internet傳遞給企業。
在ASP模式中主體是ASP應用服務提供商。由ASP服務商購置服務器、路由器、防火墻各種硬件設備、第三方軟件系統,租用電信網絡寬帶線路,在ASP專業機房里構建系統運行平臺,然后,ASP服務商通過Internet向企業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應用軟件服務,如SCM、HRM、CRM、物流管理軟件等,并負責軟件升級、數據備份、運行管理等常規維護。ASP模式的主要收入是運行平臺的租賃費,其直接成本主要是構建運行平臺所投入的軟硬件設備的費用及運營成本。ASP運營模式如圖1所示。
3.2 ASP模式特點
一般來說,ASP具有五個方面的特點:
1) 以應用為核心。ASP的核心就是應用系統,它所有的建設、實施和市場推廣活動也均是以業務應用系統為核心的,就是以業務軟件系統為推廣核心,而不是硬件平臺或者其他類型的服務。
2) 互聯網應用。安裝在ASP服務器上的應用軟件必須采用B/S架構,這樣用戶才能通過瀏覽器遠程訪問服務器上的應用軟件系統(而不需要像C/S體系結構應用軟件那樣需在用戶端安裝前臺軟件)。
3) 集中式管理。所有的ASP應用軟件均安裝在ASP的中心機房的應用服務器上,由ASP服務商統一管理,相關的數據也放在ASP中心機房的數據庫服務器上,日常的系統維護和數據備份也均由ASP負責。
4) 租賃式收費。ASP模式和軟件銷售的最大不同點就是,ASP模式的收費是租賃收費的,即采用包年、包月、會員制等收費模式,而不是像軟件銷售模式下一次性買斷。
4 基于ASP模式的德茂SCM系統解決方案
4.1 德茂ASP模式
廈門廈華德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04年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項目――制造業信息化ASP平臺建設。通過該項目,德茂公司構建了面向制造業的ASP應用服務平臺,摸索出適合當前國內中小企業信息化特點的ASP運營模式,并提供標準的ASP應用服務內容:
1) 平臺和軟件租用
不僅提供各種應用軟件租用,如SCM、TSM、OA、DRP、EIP等,同時也可根據客戶的需求,在現有的軟件平臺上對軟件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以符合客戶個性化需要。
2) 規劃和培訓
可以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信息系統解決方案,并提供完善的應用培訓,即就所實施的信息系統進行初級、中級、高級三種培訓,另外也提供相應的管理方面的培訓等。
3) 監控和維護
在應用監控和主機監控方面,采用雙機容錯等方式對應用軟件進行實時監控,保證企業能7*24小時不間斷的應用服務;在數據庫監控和維護方面,主要提供數據熱備份、數據庫的實時優化以及災難性的數據恢復等;在安全管理方面,在 Internet 接入處采取多路防火墻技術,防止外部病毒和黑客的攻擊,主要包括基于路由器的IP 層防火墻,基于主機的應用防火墻和病毒防火墻,同時在業務數據交互過程采用不同級別的加密、不同級別的權限管理等技術;在升級服務方面,及時升級系統和應用軟件,確保系統的適用性。
4) 咨詢和建議
提供專業的企業流程重組及軟件應用的咨詢和建議。企業部署應用軟件,如SCM軟件,為了使軟件能發揮其效用,就必須應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及軟件應用解決經驗對其業務流程進行優化。
4.2 德茂供應鏈管理實現方案
德茂公司開發的供應鏈系統綜合考慮了制造業供應鏈管理存在的種種問題,本著為企業解決問題的出發點,設計了一套符合企業實際需要的B/S架構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如圖2所示。
德茂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整體設計,體現了供應鏈管理的五大理念精髓,即協同采購、認證采購、績效采購、陽光采購、質量采購,其中陽光采購是手段,協同采購是根本,認證采購及績效采購是保障,而質量采購是目標。
1) 協同采購。把企業的采購人員從傳真、電話、報表、對帳等一系列低價值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從事計劃、分析、評估等更高價值的業務活動,同時供應商們也能及時準確地了解企業的采購需求,更加高效及時地配合企業的生產活動。
2) 認證采購。供應商的選擇是建立供應鏈戰略性合作關系的基礎,供應商的資質對采購件的質量保證非常重要因素。因此供應鏈系統中定制的供應商的資質認證體系是供應鏈實施不可缺少的環節。
3) 績效采購。通過對采購部門目標績效考評、采購人員績效考評、供應商績效考評等,為企業對采購部門管理的工作提供了翔實、完整的數據支撐,同時也為優化供應商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服務。
4) 陽光采購。運用在線招投標,將整個招標評標過程網絡化,尤其是在評標過程中的一些硬性指標通過網絡進行全面分析比較,根據系統統計出來的科學數據來評分,最大限度地限制了招投標中評委憑印象和喜好打分的隨意性,從體制上限制了采購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
5) 質量采購。質量管理是企業的生命線,為企業搜尋最適合企業產品質量要求的原材料則是采購工作的基本目標。借助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實施應用,通過流暢及時的供貨渠道,對供應商的資質認證,對采購員、供應商的績效考核,通過透明公平的招標采購,無不為高質量的采購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通過這五大理念的實施及應用,為企業提供高效的內外協同運作平臺,實現在線競標、網上詢報價管理及供應商關系管理及績效考核,從而有效提升采購質量及效率,從根本上縮短采購、生產、分銷的反饋周期,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降低采購運營成本。
由于企業信息化的歷程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步提升,這就形成了企業之前的信息化建設偏向于企業內部信息化的特點,如OA、HRM、MRPII、ERP等都是屬于這種內部信息化應用的情況,但因SCM系統與企業內部企業應用系統(特別是ERP系統)業務及數據的相關性,這就需要考慮SCM與其他應用系統間的集成性問題。對此,德茂科技采用針對供應鏈系統所特有的中間件技術,有效解決了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同步問題。
SCM中間件是運行在服務器端的多線程服務軟件,用于高效安全地實現供應鏈系統與企業原有各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流轉。中間件邏輯結構如下圖3所示。德茂SCM運行原理是:通過SCM中間件的數據批量導入器把ERP、DRP等內部各系統的相關數據批量導入SCM系統的數據庫,再由分布式事務容器確保企業內部數據庫及SCM數據庫相關數據的實時一致性,同時通過定時調度容器設置自動提取數據的時間,實現內部信息系統異動數據自動同步至SCM系統,這樣最終解決SCM系統與企業其他信息系統的數據流轉的集成性問題。
4.3 基于ASP模式的德茂SCM解決方案效益分析
考慮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現狀,為最大化降低企業信息化成本,德茂提供基于ASP模式的SCM解決方案,有效降低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門檻。ASP 模式的德茂供應鏈管理平臺可以為企業帶來許多益處:
1) 業務流程的優化。通過和上下游企業的通力協作,可以暴露出企業業務流程上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可以提出解決辦法,優化供應鏈,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最后提升供應鏈的整體價值。
2) 平臺的可擴展性、靈活性。基于租賃模式的信息系統,其可擴展性、靈活性更高,在原本未知的需求提出來以后,系統隨時可以升級。由于平臺的可擴展性,不會影響整個供應鏈上的運作。
3) 技術及時更新。IT 技術隨時在更新,如何使自己的信息系統及時跟上技術更新?一般的企業由于成本問題、人力問題是很難實現這一點的。然而,ASP 服務商由于提供租賃服務是其核心業務,自身需要時時提高、更新以應對市場需求,而且人才上有優勢,確保了系統及時更新,系統不會滯后。
4) 降低成本。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降低采購成本和信息化成本。通過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實施,可以降低企業庫存,提高采購質量和效率,進而降低采購成本。另外,企業每月僅需支付在線軟件應用的租賃費150元左右,而不需要購置軟件系統及硬件設備,也不需要配置專業的IT維護人員,這就極大降低了企業信息化的成本。
5 結論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企業之間相互依賴日益增強,用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的環境下,企業需要有效整合上游及下游的資源,形成一條有競爭優勢的供應鏈,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因而供應鏈管理日益成為企業的一種新的競爭戰略,企業開始把信息化的重心轉移到供應鏈的環節,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高昂費用投入,使不少企業望而卻步,而ASP模式的興起正好為企業提供了實施SCM系統的良好契機。企業采用ASP模式只需交納一些租用費,不必在相關的技術、設施和人員上投入費用,便可以使用完整功能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同時企業可以專注于核心環節,不必分心于IT人員的培養及系統的維護。基于此目的,本文所提出的基于ASP模式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及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錫坤,候斌峰.供應鏈管理―企業信息化的新起點[J].海峽科學,2008(3):358-361.
[2] 杜娟,沈良瓊.中小型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ASP[J].計算機應用,2006(6):32-34.
[3] 王春紅,何志林.ASP模式SCM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計算機應用,2007(6):26-28.
[4] 謝平順,張光明.基于J2EE的制造業供應鏈管理信息平臺的構建[J].成組技術與生產現代化,2006(1):26-28.
- 上一篇:護患溝通的案例及技巧
- 下一篇:網絡工程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