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結構設計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裝結構設計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服裝結構設計基礎知識

篇1

【摘 要】服裝結構制圖課程是服裝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學生就業層次及就業后的專業發展空間。本文作者從服裝結構課程內容、基礎知識技能訓練、實踐環節訓練及生產實效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

【關鍵詞】服裝結構制圖;內容;基礎技能;生產實效

服裝結構制圖課是服裝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學生就業層次及就業后的專業發展空間.但是,服裝結構制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觀念、教學手段等等方面還沒有完全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教學與企業有一定的脫節現象,教學與社會對人才培養和需求之間也有較大的差距。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能夠有效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進入企業打好基礎,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下面我簡單的談談自己的觀點。

1. 整合服裝結構課程內容,重新組織教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現有的《服裝結構制圖》教材往往更多考慮學科的系統性,教材前三章的內容,都是制圖基礎理論知識,一開始就向學生傳授這些枯燥而又脫離實際的理論,學習基礎原本就較弱的新生一則聽不懂,二則會不感興趣,同時還容易從此對服裝結構制圖課程產生畏難或厭煩心理。如在講到人體外形與服裝結構的關系時,教師只要讓學生明白“服裝的基本結構和形態是由人體的外形決定的”這一知識點就可以了,因為以后可以通過一次次實踐加深學生的印象。如果讓學生多畫畫圖,多動動手,都看看自己的學習成果,使他們對服裝產生更多的感性認識,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中職服裝結構制圖教學還應該走出教材的局限,走向企業的生產實際,從企業的實際生產中不斷吸取新的內容和形式,緊跟行業、貼近產業,不斷發展,從而要真正落實到能力與技能相結合、“為企業生產實踐服務”的職業教育正確發展軌道上來。根據企業對學生的要求,在教學上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將服裝結構的基礎知識歸納整理后分類為人體結構、制圖基礎、裙裝、褲裝、上衣、連衣裙等幾個知識點,教學上先學習相關理論,再在課堂上讓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動手制版,開動腦筋,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基本款式結構的具體應用,深入掌握基礎知識。只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掌握好基礎,今后在工作中就能很快的融會貫通,使自己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

2. 重視基礎知識技能訓練,由淺入深教學 服裝結構制圖教學中,應注重基礎人體的測量把握、服裝面料特性的了解、服裝工藝的結合等基礎知識。

在制圖技能訓練中,對繪制一般品種的服裝樣式要掌握透徹,并能運用服裝結構變化規律的基本理論去分析,并解決服裝款式的變化結構。例如,在褲裝的結構制圖教學中,要學習掌握好西褲的款式制圖,要求對西褲的結構特點充分掌握。然后在西褲的基礎上對部分結構進行變化。為了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在教學上要進行長度、部件、變形等變化,讓學生明白新款式怎么來的,實訓時,既要強褲裝結構的變化,更要把基礎知識和變化款式結合起來。通過對基礎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服裝常用款式的制圖,又學會了運用各種方法進行結構變化,對較為簡單的服裝結構已能了然于心了。

3. 注重與人體、面料、工藝的結合,加強實踐環節訓練 服裝款式是結構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如何根據具體的款式要求設計出合理的服裝結構,是一個優秀打板師的必備素質。在教學上要教會學生看圖制版,根據款式的特點,結合服裝風格、造型特點進行制版。例如,在教學生西裝領繪制時,可以讓學生先學習看圖的方法,即分析款式特點,繪制穿著效果圖,再用對稱法繪制最后的樣板。這樣繪制出來的樣板就可以很準確的表達出設計師的意圖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分析教會學生方法,再與學生一起繪制,最后再選擇一些變化款式讓學生自己打樣并制作,看看學生自己打樣制作成成衣后的效果,最后,再講評學生的作業,指出問題,要求學生及時改正。這樣就將理論和實踐一體化了,在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理論知識,又有時間進行實踐操作,教師在課堂上隨堂指導,隨時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充分有效的利用課堂的時間,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踐能力都得到相應的提高。

在教學上除了強調結構的訓練外,一方面,結構設計要適應工藝要求,即結構設計在工藝中能夠實現,不同的結構處理,工藝手法有所不同,要充分考慮工藝特點來設計結構,以西裝領為例,領面、領座的關系要準確,做出來的領子才會服帖漂亮。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結構設計,還要借助工藝手段來實現。實際上,結構理論很抽象,與實物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用具體的工藝來表現結構理論更直觀,印象更深刻。特別是通過實際工藝演示,可以調整結構設計的不足,有助提高結構設計水平。

篇2

關鍵詞: 高職教育 服裝結構設計 項目驅動法

《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研究以人體為本的服裝結構平面分解和立體構成規律、結構設計原理與技巧、服裝制板技術,解決服裝從立體到平面、再從平面到立體結構的轉變的課程。它與服裝制作工藝及成衣技術緊密銜接,是實現設計思想的根本手段,涉及的知識有人體工學、服裝衛生學、服裝材料學、服裝造型學、服裝生產工藝學、美學和數學等,是一門文理滲透、藝工結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

現代服裝工程由款式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三部分組成。結構設計既是款式造型設計的延伸和發展,又是工藝設計的基礎。因此,服裝結構設計在整個服裝工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能真正學懂并能夠變化運用,因此必須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現在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認為服裝結構設計的學習就是聽老師講解,然后進行操作,記住一些基本知識,最后通過考試。導致這樣現狀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對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灌輸性的教學。服裝結構設計在現在的服裝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服裝結構設計,是從事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的教師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以下對以往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容易出現的一些弊端進行分析。

1.理論與實際不能完全結合。

學校的學習環境不同于實際的生產環境,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只是講解一些基礎款式的操作,并不進行實際的生產應用,所以學生在學習中只能掌握一些理論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的版型操作。

2.灌輸式教學。

上課只是簡單地講解一些知識點,強迫學生記住某些知識點,進行反復的操作練習,學生感到乏味無趣。

3.自由散漫。

由于服裝結構設計的課程著重于實際操作,自覺性比較差的學生上課沒有興趣,學生逃課時有發生,教師不聞不管,久而久之,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4.填鴨式教學。

在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中,只講解一些基礎款式的操作,學生學一款會一款,遇到變化款式操作時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不能進行舉一反三的操作。

這些教學方式從某種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只是按照老師設計好的模式進行學習,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有些老師上完課就走人,和學生之間沒有溝通交流,學生有問題也沒機會問,甚至不敢去問。

傳統意義上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授課模式是教師首先講授理論知識和工具操作,其次分析基礎款式,最后學生練習。這種授課方法使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厭煩枯燥的學習氛圍,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更不能使他們學以致用。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我們可以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采用項目驅動法。

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學習者的角度說,項目驅動是一種學習方法,它適用于學習各類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幫助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從教師的角度說,項目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適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我們會發現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很適合這類課程的教學。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符合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發起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基于建構主義的項目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改變了傳統的三個中心,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所以,在運用項目教學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遵守以下四項原則。

1.在學習中,教師起指導作用。

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接受,而是讓學生嘗試自己去繪制新的項目,就算操作不了,也可以試一試,在試的過程中讓學生加深印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教師利用情境、協作、對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當前所學知識并獲得相應能力。

2.學習的重點是項目的選取。

選取項目要以教學的內容為依據。傳統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以一些基礎的款式作為練習,項目本身缺乏趣味性。教師可采用跟市場相結合的款式進行講解,啟發學生主動采用身邊的素材來進行操作學習。高職院校普遍注重技能的培養,對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首先應該讓學生充分認識掌握服裝結構設計技能的重要性及其實用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趨于程式化、單一化,教學款式陳舊,所以,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更新和改進,精選一些時尚性、流行性的款式供學生學習和討論使用。

3.營造學習的氛圍。

將三至八位學生分成一個小組,一同討論課程中的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見與獨到的見解,然后作出對該問題的研討結論,再和其他組的同學分享。小組研討可以提供每位成員較多發表意見的機會。對于那些害羞與不敢在眾多人面前講話的學生而言,小組研討會讓他們較有自信和發言的膽量。

4.建立新的評分機制。

在以往的教學中有部分學生不注重學習的過程,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基礎不夠扎實。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評分機制進行改革,平時成績占一部分比例,考試成績占一部分比例,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不會只為了通過考試而去學習,會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習的質量。

總之,項目教學法采取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透徹,特別適用于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

參考文獻:

篇3

【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衣著服裝的要求也與日俱增。不僅僅停留在原始的蔽體作用上,更加追求美觀大方和個性。在各大院校和實際設計前線工作者的努力下,服裝的結構設計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本文主要通過對當前我國服裝結構設計方法的主要內容的綜述,使讀者對服裝結構設計方法有更加全面和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

【關鍵詞】服裝結構設計;設計方法;新方法;三維立體

眾所周知,服裝設計的構成要素很多。其中結構設計是最具重要性的,不僅僅是款式造型設計的延展,而且是工藝設計的前提,在服裝設計中是極其重要的銜接過程,對服裝結構設計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一、服裝的結構設計內容

服裝結構設計是將服裝款式圖通過一定的方法變成平面圖的過程,它是服裝設計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設計人員根據效果圖來確定各部位的位置尺寸關系,決定采用何種制作工藝。

服裝結構設計和制版是相同實質的不同說法,都是包含在服裝設計中的一部分,服裝結構設計是較正式的學名,而其俗稱是服裝制版。服裝結構設計的主要內容應包括:(一)創作的設計(款式圖,包括款式、面料、色彩等的體現);(二)結構的設計(需要詳細掌握每個部位的具體規格尺寸);(三)工藝的設計(一般被稱為車位,一件成品的縫制過程)。簡言之,它是服裝制作過程中的極其重要的過渡環節,設計思想的實現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設計理念,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立體一平面一立體,這點很像哲學上的實踐論的表述,每一個領域,每一門技術都是可以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的范圍來思考和探索,并尋求其規律,以此來指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因此,現代化的服裝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與藝術密切結合的基礎上。

二、服裝的結構設計方法

服裝作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又是一件變化多端、依據個體的審美觀點不同而體現出不同價值的藝術品,一件簡單的服裝上極有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社會歷史痕跡和文化藝術內涵,因而只有采用正確合適的設計方法才能設計出符合要求的服裝產品。在中國服裝結構設計活動中,平面裁剪法應用較廣,立體裁剪運用相對較少。當遇到的款式較復雜的時候,這兩種方法可以考慮并用。

(一)平面設計方法

從數學上講,平面是由線的運動軌跡構成的二次元空間。在服裝造型層面上,平面更能給人直觀而又形象的感性認識。有機形平面自然、淳樸,體現了輕快鮮明的生動之感;幾何形平面簡潔規律,體現了一種清晰的理性之感;偶然形平面則大膽潑辣,以人的意識和想象力為依據,是一種無法復制的不定形,極具獨特的個性。因而,不同的平面特點對應了風格各異的服裝款式。

1比例分配法

比例分配法的設計原理即是首先掌握人體主要控制部位尺寸,再利用其與長度圍度的比例關系來確定制圖時的各個點的相互關系,與此同時需要結合服裝款式特點預留相應的放松量,按理想情況下身體各部位之間的比例關系計算出衣片各部位尺寸大小,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方法要求更加精細、嚴格。通常這種方法電被稱為直接制圖法,與間接媒體不同的是,它是直接測得所需數據,或運用人體部位與服裝之間的對應關系,運用比例計算方法得出服裝結構圖各部分尺寸。但其缺點也十分明顯,即不能適應款式變化較大的情形。

2原型法(間接法)

原型法在學術上的另一個名稱更容易理解,即過渡法。放開來說即是以原型或基型為基礎,根據每一款服裝的尺寸大小,通過一定的工藝過程得到符合要求的產品。原型法在日本、歐美等國比較廣泛,按不同國家及使用慣例又分為不同類型與流派。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即依據款式變化而變化,從制作平面圖或立體裁剪的布型開始至裁剪衣料的過程。其中,平面裁剪又叫短寸式裁剪法。立體裁剪的原理是將衣片從人體上裁剪下來,做成很符合人體曲線要求的原型。而原型裁剪運用的是推理的方式,按照性別、款式,不同人體的軀干部分起伏幅度,因人而異,應要求而異,才能設計出舒適合體的服裝。

(二)立體設計方法

服裝的立體設計換一種說法就是服裝立體裁剪,即用特殊布料在人體模型或人體上直接裁剪,可以形象直觀地觀察出外觀效果圖,掌握這種方法,也需要學習人體結構和服裝結構基礎知識,但是需要學習者花費較高的成本。根據立體設計理念,探討三維立體形狀規律性的知識,也就是利用特殊的布料和數字模擬,把不同形狀的立體形態通過一定的方式以立體的直觀形象呈現在設計者的面前,同時,依賴于創作者的感覺和靈感來表達某一特定的主題。立體設計作為重要的設計方法之一,涵蓋了從平面設計到形狀色彩設計的多方面的內容,所以可以視為由基礎設計向專業領域設計的過渡環節。所謂立體設計,就是由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轉化的最終結果。設計的好與壞相當一部分將直接取決于設計形態的選擇。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立體設計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思維,對設計者的思維練習效果顯著。

(三)服裝結構設計新方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實力的迅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服裝結構設計的新方法如雨后春筍般也在不斷地涌現出來。比如現如今非常前衛的三維服裝設計方法,就是利用新一代計算機平臺為基礎,利用各種先進的軟件進行的服裝設計。這種方法的建立是在二維平面設計的基礎上,使所要達到的設計目標更加符合用戶要求,更加受廣大設計者青睞的一種形象直觀的新方法。計算機技術在各學科各領域的普及不斷深化著已有的設計方法,并推陳出新,日益顯示著重要性。

三、上述各方法之比較

在西方圍家中,立體設計方法最常用,而平面設計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輔助方法在使用:比如在標準人體模架上是以立體設計方法為主,而以平面設計方法為輔。東方發展中國家多采用立體設計、平面設計并舉或以平面設計為主、立體設計為輔的模式,立體形態簡單的服裝使用“平面設計一立體檢驗一修正一推板”的模式;對于立體形態相對復雜的款式則多數情況下必須使用立體設計才能完成。平面設計方法同樣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和專業性,通過“視覺”來實現主客體之間的溝通和表現。透過多種方式來靈活運用和結合符號、圖片、文字,借此作用來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比例設計方法對一般款式能一步到位,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設計者的體力及腦力勞動強度,缺點是不能適應靈活多變的款式要求;原型法在設計過程中要求二次成形,雖然加大了工藝難度和工作量,但能靈活的適應款式的變化。同時對平面設計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立體設計方法能夠達到很好的直觀效果,使設計者能夠充分發揮所學和靈感并能及時對設計內容做出合理的修改。綜上可知,相比之下立體設計效果更加直觀形象,但要求的條件和設計者的綜合素養也更加嚴格和苛刻。

四、結語

因此,在結構設計時必須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人體形態情況下,善于綜合運用各種結構設計方法,結合設計經驗和實際情況及數學計算工具,靈活的設計出實用、美觀、具有創造性的設計。

篇4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案例,以案例講解、研討以及實踐等教學活動與學生充分互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能力,改變傳統的由教師一人控制課堂的教學方式。同時,充分利用BB電子教育平臺和其它網絡資訊平臺,開展第二課堂學習,使學生在掌握服裝設計理論知識的同時,逐步具備勝任未來服裝設計崗位的能力。案例實踐完成后,對結果以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以及企業參與等三種方式進行評價與整改,利于教學的改進與發展。由此循環,建立以師生互動為中心的立體式案例教學模型。

二、設計教學案例

《服裝設計》課程涉及到的內容主要有服裝的設計風格、設計流程、設計方法,而且還具體到服裝的分類設計、系列設計、工業化設計等等。根據課程內容及教學目標,設計了基礎知識案例、知識拓展案例和知識運用案例三大類,并將三類案例分解、融入案例講授、案例研討和案例實踐三個教學環節中[8]。基礎知識案例主要用于案例講授環節,包含服裝設計風格、設計方法等理論知識點,例如:在講解服裝內結構設計方法時,我們擯棄傳統的純理論講授,準備了人臺、坯布、珠針等工具,先將坯布簡單固定在人臺上,然后,由老師引導,讓學生們用自己的方法實際操作解決衣身浮余量的問題,在學生想出的眾多方法中老師再從美觀、實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

通過這個案例使學生對服裝內結構設計與應用的方法透徹理解、靈活運用。知識拓展案例主要用于案例研討環節,目的是通過設計思維的拓展訓練,提高學生分析、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由于針織面料具有卷邊性,如處理不好易使針織服裝邊口產生卷邊、起翹、波浪等現象。在討論針織服裝設計方法前,老師收集了各種針織面料小樣、針織服裝實物以及針織服裝圖片,組織學生進行研討,最后總結、歸納出在針織服裝的變口部位采用羅紋、空氣層等組織來避免這個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啟發、引導,又衍生出變劣勢為優勢,利用卷邊性設計俏皮、活潑的針織服裝樣式的新方法。知識運用案例在案例實踐環節運用較多。案例教學法能啟發學生研究實際問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最佳途徑[9]。因此,課題組先后與平湖伊思佳制衣有限公司、浙江三十秋服飾有限公司、浙江三星皮業有限公司等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讓學生進行了戶外運動服設計、皮革服裝設計以及針織服裝設計案例的實踐,部分產品被企業采用,生產投入市場銷售。通過將企業的實際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提前接觸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經常可能遇到的情景。

三、完善成績評定

傳統的《服裝設計》課程成績主要由老師根據學生的作品評定,缺少學生參與,且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不能全面、及時地反饋給學生,最終影響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改革后,評價過程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學生對服裝設計質量要求的理解。另外基于區域經濟的《服裝設計》課程案例式教學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經濟資源和產業環境,校企聯合,老師將企業提出的產品開發計劃融入教學過程,帶領學生實踐,最終選出優秀作品交由企業二次開發或直接投產,因此還增加了企業評價作為一項參考值。同時評定標準也與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在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設計創意思維能力和設計表達能力外,增加了設計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自律、誠信行為等。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中職服裝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

多年來,筆者一直從事中職學校服裝結構、服裝工藝、服裝美術設計三門專業主干課的教學工作。在招生并軌前,服裝美術設計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完全圍繞學生對口升大學;招生并軌后,雖然對服裝結構、服裝工藝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了優化整合,逐步轉向以學生就業為主,但大多數學校對服裝美術設計課的教學改革力度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學目標盲目,教學內容孤立、隨意。為此,筆者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進行了探討。

一、從學生的就業崗位入手,確定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的總體目標

首先要明確中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能在服裝企業的服裝款式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制作、裁剪、整燙、經營管理等技術崗位上工作的高素質中、初級專門人才。我校服裝專業90%的學生來自貧困的農村,他們在小學和初中幾乎沒有學習過美術,美術基礎差,審美意識弱。盡管他們有想學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礎太差而失去信心和興趣,也就不可能從事對美術基礎要求較高的服裝款式設計工作。他們中的90%所從事的職業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還有服裝打板、服裝裁剪、樣衣制作、CAD制板放碼、跟單、質檢、服裝產品生產流水線的組織與技術管理、服裝產品推廣渠道管理等工作崗位。這些崗位雖不要求從業者有扎實的服裝美術設計功底,但也要求其具備一定的服裝審美能力,掌握服裝工藝款式圖、服裝結構款式圖繪畫表現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數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特點及能力要求,結合我校服裝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校把提高服裝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裝美術設計理論知識和線描服裝效果圖的繪畫表現技能,熟練掌握服裝工藝款式圖、服裝結構款式圖的繪畫表現確定為教學的總體目標。

二、從教學的總體目標入手,優化課程設置

我校服裝美術設計課使用的主要教材是丁杏子主編的《服裝美術設計基礎》。其主要教學內容是學習服裝美術設計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我們在考慮學生的素質能力,結合學生的就業崗位要求的基礎上,對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的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將整個教學課程劃分為三大模塊,即設計基礎模塊、設計理論模塊、綜合實訓模塊。設計基礎模塊課程首先是繪畫基礎課。繪畫訓練不僅是畫好服裝款式圖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繪畫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對形式美法則的理解。但鑒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教材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增加了學生最易掌握且最適合表現服裝的線描技法的教學,如結構素描、花卉線描等。其次是服裝繪畫表現課。這是設計基礎模塊課程的核心部分,教學的重點放在大量的服裝線描效果圖、服裝款式圖(工藝款式圖、結構款式圖)的訓練上。設計理論模塊課程的教學做到淺而實在,學以致用,盡可能與實際結合,與市場結合,與企業結合,與具體課題結合。設計綜合實訓模塊是整個教學中最重要的實踐環節,是學生從服裝設計、服裝結構處理到服裝縫制工藝全過程的綜合實訓。這三大模塊層層遞進,科學地組成一個技術知識體系。

三、從整合教學內容入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服裝美術設計、服裝結構設計和服裝工藝設計是服裝設計的三大組成部分,它們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要改變服裝美術設計課教學孤立隨意、脫離實際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上必須與服裝結構、服裝工藝課的教學結合起來。目前,我們修訂后的服裝美術設計基礎三大模塊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都與服裝結構、服裝工藝課教學同步進行。如在款式圖的繪畫教學時,同步進行的是男女褲子、男女襯衣的結構和縫制工藝的教學,款式圖的繪畫表現教學重點就放在男女褲子、男女襯衣的表現上。在表現款式圖時,對款式的結構、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線和門襟扣子的位置的確定,縫制工藝特征的表現,都要體現褲子、襯衣的結構制圖和縫制工藝的要求。設計理論課的教學實訓的課題也結合了同步進行的服裝結構、服裝工藝課的教學內容。特別是設計綜合實訓模塊更是將服裝設計、制板、工藝融為一體。教學內容的交叉整合,極大地克服了設計課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篇6

本文作者:余真平工作單位:江西服裝學院

課程考核體系無法全面考察學生的真實能力。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考核體系以應試教育的考試模式為主,重視理論知識的標準答案考核,而忽略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使得學生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而缺乏實際服裝設計能力的鍛煉,從而致使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力下降。在這種評價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只看考試結果,關注分數的高低,完全漠視學生學習過程取得的成效和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怠于創新和創造。

合理配置課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這一特殊性決定了高校必須以產業發展需求為核心,緊密聯系企業,明確專業培養方向,依托企業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之路。首先,要對教學計劃進行動態的管理和修訂,經常下企業實地考察職業崗位的要求,依據服裝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保證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其次,明確專業方向,課程設置要立足現實,突出應用性。根據市場需求,按照“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不斷調整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專業技能與崗位服裝市場管理技能等,要根據課程特點和服裝企業的要求進行配比,突出實戰性教學環節,改變以往的課程配置面面俱到,課時平均的局面,并且要注意各門課程間的橫向交叉滲透、緊密結合。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優化教學內容。服裝專業的教材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不能偏離當前產業發展和企業生產實際,應該深人市場、企業考察職業崗位之需,及時修訂教材,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在基礎教學期間,可以遴選優秀的國家級、省級教材并注意教材內容的整合,如服裝結構設計中,可將基礎知識歸納整理后分類為:人體結構、制圖基礎、裙裝、褲裝、上衣、領、袖的設計等;在提升學生能力階段,教師要積極走訪考察國際國內市場,及時收集與行業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信息與資料,跟蹤前沿,關注最新的專業雜志、網絡信息等傳媒報道,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自編教材,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最快的速度傳授給學生。保證學校授課內容與服裝產業發展、服裝企業生產緊密相聯,構筑現代服裝企業所需的先進教學體系。

面向國際化、創辦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服裝設計專業。在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服裝設計專業必須堅持國際化的視野,學習借鑒國際上服裝設計專業成功的辦學經驗。認真學習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設計經驗。并根據我國服裝設計專業的特點融匯貫通,辦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服裝設計專業。因此,學校應在國際服裝學術合作,國際服裝設計作品交流展覽等方面開展更廣泛的合作交流。另外一種重要形式是與國際知名服裝學院聯合辦學,互派訪問學者,交流學生和教師。針對課程特點,完善考核體系。在各科課程的考核中,首先要將考核目標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考核重點應放在學生對平時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上,試題內容要豐富、題意要新穎,由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來完成考題,不拘泥于標準答案,應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只要立論有據,就應得到鼓勵。其次,課程成績是用來評定學生在該課程中的表現狀況的,所以考核就應該是對學習全過程的考核,如出勤、學習態度、課內外作業、平時考查,結合考題成績形成最終課程成績。

篇7

[關鍵詞] 中職服裝專業 職業生涯教育 教學思路

在中職服裝專業教學中,貫穿職業生涯教育,就是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基礎、適應為標準、發展為目標,在教學模式中的每個環節都是在培養學生的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職業轉換和創新創業的價值理念與能力。其目的主要是幫助服裝專業學生確定個人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設計和實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激發和調動學生自覺學習、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本人在從教十年中,針對學生的職業生涯培養也在不斷的摸索與改進,現把教學實踐具體的形式和過程整理如下。

一、入學后的職業生涯教育

學生從初中進入中專剛剛接觸到服裝專業初期,仍處于瞢鈍狀態,所以,服裝專業的職業生涯教育一般在入學后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為易,在學生基本全面了解所學專業的同時,讓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市場調研和崗位分析。

首先,自我分析。通過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知識、能力、性格、愛好等,明確自我職業發展的潛能,指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可以成為追求成功的驅動力,俗話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在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時,首先要確立志向,確定目標,這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也是職業生涯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點。

具體的策略是用量表進行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性格、興趣、特長、學識、技能、思維、道德水準以及社會中的自我等。如表達能力強的適合做服裝企業中營銷人員;創作能力強的適合做設計人員等。

其次,市場調研,師生一起對市場調查與分析對于制訂學校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服裝消費市場和企業的調研本質基礎上,認真分析了進行服裝社會調研的主要方式以及實踐應用,采用了對服裝市場、服裝企業的典型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等方式,服裝市場調研的基本步驟是:

1.調研主題的確定、選擇最佳的調研方式

調研的主題主要是:服裝消費市場中工作人員的種類;服裝企業中工作人員的種類以及他們的職業特征和需要。調研方式可設計為問卷、實地調查等形式。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服裝廠進行重點調查,對他們服裝廠工作人員的數量、種類、職業特征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分析。對服裝市場的工作人員進行分析調查,以及對各類服裝進行分析調查。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進行座談、專訪的形式進行調查。在遵守問卷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對調查問卷進行設計。撰寫調查報告。結論分析:(1)外貿服裝企業工作人員種類;(2)各類服裝企業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3)當地服裝企業對人才需求狀況;(4)服裝企業各工種的工資待遇及現有素質情況;等等。

2.崗位分析

通過調研和聘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一起進行崗位分析,讓學生對服裝企業崗位進行充分了解。

首先,企業崗位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企業部門劃分:業務部門、技術部門、生產部門(生產車間)、整燙包裝車間、銷售部門。

各部門需要的工作人員種類:

業務部門:業務主管、業務員、駕駛員等。

技術部門:技術主觀(部門經理)、打樣師(樣板師)、樣衣工、裁剪工、檢驗員、小燙員、放碼員、工藝單編寫員等;

生產部門:廠長、車間主任、小組長、縫紉車工、小燙工、質檢員;

整燙包裝車間:部門經理、大燙員、訂扣員、質檢員、貼標員、裝袋員、裝箱員、統計員等。

銷售部門:店長、店員、收銀員等。

其次,通過調研更明確各工種的素質要求,對職業發展有了明確的要求,對調研的公眾舉例如下:

職業――服裝制版師

職責:利用平面裁剪和立體裁剪方法,驚醒各種不同服種及款式服裝的結構與版型設計。

工作任務:根據服裝工藝要求進行制版。

(1)理解客戶提供的資料,掌握新款的工藝及客戶的要求,進行服裝結構分析;(2)利用平面裁剪方法或立體裁剪方法進行結構設計,做出結構制圖準確,部位標識清楚,避免車工在縫制過程中出現誤差;(3)所制樣衣必須經模特試穿,負責人確認,如樣衣某道工序或部位不符工藝包裝車間客戶要求,必須及時更正紙樣;(4)對難度較高的頭版樣,先用面料試樣,再修改紙樣,以確保樣衣的準確性;(5)借助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運用CAD技術完成服裝結構設計和樣板縮放等工

業用樣板設計工作。

能力目標:

(1)掌握基本的制版工藝,具備基本的服裝制圖技能;(2)熟悉各類服裝面料特性,能領會服裝設計師的基本設計意圖;(3)基本掌握常用的計算機服裝設計、制圖軟件;(4) 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有強烈的事業心,對服裝制版工作投入,善于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實際工作技能。

以上的職業生涯教育工作可以稱為始學教育,讓學生熱愛本專業、了解服裝專業、學習優秀畢業生、結合自己開始確定人生奮斗的方向,是學習好本專業,成為服裝職業人的基礎。學生在參與中熱情極高,他們改變了原來單純理解服裝從業人員的想法,認識到了服裝專業的興旺和發達,看到了希望。

二、進入工作室中的職業實踐

在學生明確自己成長方向后,指導學生進行職業培養設計,包括自我職業生涯的意識是什么,我想成為的服裝專業職業人需要那些技能?指導學生掌握職業生涯設計基礎知識、形成設計自我職業生涯的能力,以及職業抉擇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職業生涯設計過程輔導,重點輔導學生設計職業生涯發展方案,即勾畫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藍圖;職業生涯設計向現實轉化的相關核心素質的培養,主要包括職業道德素質,綜合職業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創業能力等。

在具體的實踐教學工作中,專業教育應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因此,我們在教學工作中把服裝教學設計為工作室模式,針對學生的愛好、選擇和基礎,把學科分為:服裝設計工作室,服裝制作工作室,服裝制版工作室。同時在進入工作室學習時,教師要協助學生學習的項目和內容,指導他們在中職階段完成要學習的學業,掌握該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術能力。如,想成為服裝工藝師的學生,第一階段首先他要完成的是三個工作室里所有必選的項目,然后在第二階段重點進入服裝制作工作室里完成這個工作室里限選項目,指導學生自由選擇本工作室里的任選項目。這些學生在學校期間就結合自己的興趣、基礎、自身條件,學習到自己最想學習的東西,培養成為自己最有可能成為的人才。

三、走出工作室后的頂崗實習

篇8

王前新教授認為,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主要由四個方面的能力構成,即:“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與職業或崗位有關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能熟練地運用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與職業或崗位要求相適應的實際操作技能,并達到中高級以上的操作水平;所在職業或崗位相關領域內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評價、吸收和利用國內外高新技術的能力。”①這四個方面同樣是服裝高職人才職業能力的內涵。現今服裝專業人才大概可分為這樣幾類:設計型、營銷型、生產型、管理型、研究型等。通過分析可以得知,其中設計型、研究型只占非常少的份額,絕大多數是偏重某一專長的“能動腦,更能動手的高技能專業人才”,②這正是高職院校的培養重點——中間技術型人才,將服裝效果圖通過結構設計和工藝制作實踐解決實用和欣賞兩者的矛盾,或將成品推向市場交付顧客手中的人才。

綜上所述,高職服裝院校培養的是生產和管理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在生產銷售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具有一定的服裝設計能力并能理解服裝設計師的意圖,熟悉服裝成衣工藝的制作,制作出結構上合理的紙樣;同時還要根據流行時尚正確把握服裝結構變化,保證制作出來的成品不走樣。他們有自己的專業方

面的特長但并非一定是全才。

二、針對學生與目標,調整課程體系

高職的生源主要兩類:一類是職業學校對口升學的學生,一類是普通高中參加高考的學生。前一類大多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但是文化基礎知識和美術功底較為薄弱。后一類大多與前一類恰恰相反。

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和共同的培養目標,筆者認為應該設置不同的課程體系。首先是分類開班;其次是分開設置課程。分三個階段,但第一階段不同,職業對口升學學生課程設置側重于提高人文素養、科技素養和服裝美術(時裝畫、服裝色彩、服裝圖案等)功底等課程。而普通高中學生課程設置側重于提高服裝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科技素養等課程。第二三個階段相同,先是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相結合,到最后是以實際運用為主。

在課程前階段,要盡量增加課程數,減少單個課程的節數,爭取在短時間內給學生以最大的信息量,如將時裝畫由四周壓為兩周,但不減少內容,可用計算機相關軟件進行教學,這樣就縮短了學習周期、節約了人力資源。在二三階段,逐步加大實際運用的訓練時間,可由開始的(理論與實踐比)5∶5過渡到3∶7、2∶8、1∶9,通過動手實踐來學習、融會貫通理論知識,發展創新與創造能力。

三、調整思路與教學,強化實踐環節

一般中小企業生產流程是:設計稿——設計總監定稿——打樣版——車樣版——試衣——設計師修正——修版——樣衣編號——根據市場或訂單確定生產數量——采購原料——下單——生產——銷售——售后反饋。我們要以企業的生產流程作為實際教學的最終落腳點。

在課程的第二三階段,要調整思路,真正由教、學、做過渡到產、學、研,講究課程的實用性,做到教學與實際結合、與市場結合、與企業結合、與具體課題結合。

1.進行實踐教學的先期指導

根據企業崗位有設計、打版、制衣、生產管理、銷售等不同類型,在教學中可先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傳授,然后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專業興趣小組,教師根據小組分別指導,加強理論基礎并突出他們的某一專長。如對有設計天賦和興趣的學生,一方面提倡學生要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藝術修養,注重培養學生對形式美及前衛時尚的敏銳感受力;另一方面,要強調學生對服裝本質的認識,使他們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體現服裝的功能價值,從而樹立起正確的設計意識及理念。

2.聯系相關場地進行實踐教學

進行實踐教學的場地有校內、校外兩類,如校內對外服務的服裝工作室、校外的實習企業、服裝市場等,或是運用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一方面開闊學生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盡早接觸具體的成衣及面、輔料市場,了解企業的高新設備、技術以及生產流程,使學習更具有目的性。后期則是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由教師和企業技師共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督促學生快速進入角色。

3.總結進行實踐教學的經驗教訓

對理論教學與實際運用銜接這個問題,我們要根據學生和生產實際進行靈活把握,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以實踐教學為中心,以培養“技術為主體”的實用性服裝技術人才為目標,或是先講部分理論再實踐再理論,或是先理論后實踐,或是邊理論邊實踐。

夸美紐斯說:“凡是應當做的都必須從實踐去學習。”③服裝專業是一門很強的技術性學科,教師適當講授理論知識,要多點撥,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實踐去領會、總結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學生才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又能順應將來的發展。

注釋:

①王前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M].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28.

②王玉蓮.對服裝設計人才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J].藝術教育,2007(02):58.

③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49.

篇9

一、教學方法的前后銜接貫穿與統一

一般來講,一個好的制板師在工作的時候是要達到無法勝有法的境界。但在教育過程中,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方便學生的理解與系統的掌握,還是要講究結構制圖前后的統一與銜接。一方面,是專業詞匯及術語的前后統一,另一方面,是結構制圖方法的前后銜接。畢竟大部分學生沒有服裝制圖方面的知識基礎,尤其在本課程的初期——基礎知識和基本款式講解階段,如果對于這個款式的講解采用一種制圖方法,那個款式的講解又采用另一種制圖方法,那么學生的思考就會不連貫,在學習過程中疲于記憶,無暇服裝結構要點的理解與分析,自然無益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二、進行獨立繪制結構圖的訓練

在掌握基本款式結構制圖以及服裝結構變化原理之后,可以給定學生一款沒有講解過的服裝款式進行結構制圖,在初期還是要細致地分析款式特征并講解結構處理的方法,這個階段等于是讓學生鼓足勇氣獨立制圖,慢慢扔掉老師這把拐杖。然后循序漸進,逐步培養這種獨立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要寫出好的文章,必須要讀萬卷書。同樣,要繪出好的樣板,必須要多讀服裝結構圖。通過廣泛地閱讀結構圖,開闊眼界,接觸當前流行服裝的紙樣處理方法。當學習達到一定程度,進入后期綜合制圖技能培養的階段,除了進行一定的實踐訓練以外,鼓勵學生多多吸收來自各個渠道的知識。

三、創設情境,放手讓學生進行服裝藝術設計“再創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藝術設計的“思維、藝術再創造”的教學方法個人拙見“學習服裝藝術的唯一正確方法是讓學生進行‘思維、材料的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服裝設計知識自己去發現或者創造出來。”個人覺得傳統的服裝藝術教法“只是一種模仿的服裝造型”,“不是有效的服裝設計,而是無價值的服裝藝術”。服裝藝術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化過程,好的問題能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啟迪思維、激發求知欲和創造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由遇到要解決的問題而引起的,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思維過程、創設思維情境,使學生處在服裝設計問題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服裝設計思維的積極性。

四、發散思維法──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發散思維方法又稱輻射思維法,它是從一個目標或思維起點出發,沿著不同方向,順應各個角度,提出各種設想,尋找各種途徑,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方法。根據美國學者吉爾福特的理論研究:與人的創造力有密切相關的是發散性思維能力與其轉換的因素。他指出:“凡是有發散性加工或轉化的地方,都表明發生了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步驟地擴大思路,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達到訓練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在訓練方法上,可引導學生大量欣賞經典作品。應重視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為了便于啟發學生思考,防止冷場,教師將啟發性問題排列成表,在討論中使用——如頭腦風暴法通過多人集體討論,相互啟迪,激發靈感,從而引起創造性思維的連鎖反應,形成綜合創新思路。

五、設立服裝設計課外組織,多渠道開發學生創造思維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服裝藝術設計作為生活中最凝練、最富表現力的語言,也必然體現出它的多姿多彩。服裝藝術設計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必須經過親自檢驗,僅僅靠聽講或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服裝藝術設計來源于實踐,和大自然、社會緊密相連,服裝設計教師應努力開展課外活動,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廣泛地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為學生提供數學學習的廣闊天地。帶領學生到大自然、社會中去認識、發現各種藝術表現。在我們周圍,造型各異的建筑結構就是運用服裝設計中的立體構成與平面構成設計,許多自然景觀無不與服裝設計中的任意圖形相聯系,通過對大自然的認識,可以使學生產生探索服裝設計的激情與創造的動機,令學生在感知服裝設計形象的基礎上引感反應,產生積極聯想和深刻理解,從而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篇10

【摘要】本論文從中職學校服裝專業教學的現狀分析,尋找教學中與就業需求的脫節點,以服裝設計課為切入點,立足學生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強化服裝款式造型與結構的一體化教學,注重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服裝設計;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62-02

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由"服裝結構、服裝工藝、服裝設計、服裝CAD"等幾門專業主干課組成。近年來,對服裝結構、服裝工藝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了優化整合,逐步轉向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注重教學實操的新型課改。但也有不少學校由于對服裝設計課的教學改革力度不夠,教學模式乏善可陳,教學重點與學生就業所需無法實現"互動",學生走出校園,不能適應工廠的操作流程,不能嗎上上崗等原因。導致學生知道理論,動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現象。造成學習效果不理想,出現或想得到畫不出、或想得到卻因打板不合理做不出、或只能臨摹沒設計想法的無奈現狀。針對這些服裝設計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服裝設計專業課教學亟待深化改革。

一、立足學生就業,確定服裝設計教學總體目標

首先我們要明確中職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能在服裝企業從事服裝款式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制作、裁剪、整燙、經營管理等技術崗位上工作的高素質中、初級專門人才。學生中90﹪所從事的職業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還兼有服裝打板、服裝裁剪、樣衣制作、CAD制板、款式設計、放碼、跟單、質檢、服裝產品生產流水線的組織與技術管理、服裝產品推廣渠道管理等工作崗位。這些崗位雖不要求從業者有扎實的服裝美術設計功底,但也要求具備一定的服裝審美能力,掌握服裝工藝款式圖、服裝結構款式圖繪畫表現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數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的特點及能力要求,結合我校服裝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會把提高服裝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裝美術設計理論知識和線描服裝效果圖的繪畫表現技能,熟練掌握服裝工藝款式圖、服裝結構款式圖的繪畫表現和電腦繪制款式圖的綜合能力,確定為設計課教學的總體目標。

二、改進服裝美術教學模式

服裝設計作為設計藝術范疇,自然離不開繪畫基礎,繪畫基礎的訓練不僅是為了畫好服裝畫和設計圖,還關系到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形式法則的培養。在美術基礎教學,我校服裝美術設計課考慮到學生現狀,以轉化為幾何形體的人體為切入點,教材上使用的是由丁杏子主編的《服裝美術設計基礎》。其主要教學內容是,如何學習與服裝美術設計相關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在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基礎上,再結合學生的就業崗位的需求,對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呢?我們的教學實踐決定將整個的教學的課程劃分為三大模塊,即"設計基礎模塊、設計理論模塊、綜合實訓模塊"。

2.1"設計基礎模塊"課程首先是繪畫基礎課。繪畫訓練不僅是畫好服裝款式圖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繪畫可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對形式美法則的理解。但鑒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教材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增加了學生最易掌握,且最適合表現服裝的線描技法的教學,如結構素描、人體動態線描等。在課堂教學中會配合服裝雜志,臨摹圖中人物與動勢,在了解服裝的流行與趨勢的同時。鍛煉學生繪制人體動態,要求人體簡潔、夸張,服裝款式準確、清晰。進而從事到對視頻中"服裝"的運動著的模特的描繪,在動中觀察,在靜中總結歸納。 

其次是"服裝繪畫表現課",這是"設計基礎模塊"課程的核心部分。教學重點放在大量的服裝線描效果圖、服裝款式圖(工藝款式圖、結構款式圖)的訓練上。服裝繪畫表現的是人與服裝的關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體結構知識,對物體結構、空間、質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現,以及大量的人體、著衣人物動勢的速寫等短期作業,則是繪畫基礎訓練的主體內容。同時配合鑒賞國外大師、名家的服裝繪畫作品:洗練、簡潔的線條運用;夸張、到位的結構刻畫;概括并富于質感的衣料效果;豐富學生的眼球,提高審美情趣加深印象,使其對設計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2.2設計理論模塊課程的教學要做到淺而實在,學以致用,盡可能與實際結合、與市場結合、與企業結合、與具體課題結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具體的服裝零部件的設計專題,利用原型、立裁的綜合教學體系。在教學上,可以從平面的紙樣剪切剪裁,到立體人臺的三維展示,將工藝的教學手法應用到設計的教學方法中,使學生明白,設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想畫什么就畫什么,設計是一個科學的有依據的思維加實踐、總結的過程。

三、 款式造型與結構的一體化教學

服裝設計教學的重點,就是要強化服裝款式造型設計與結構對應變化的訓練,掌握服裝設計的主體核心。

1、以此為目的,從教學方面上講,如在款式圖的繪畫教學時,同步進行的是男女褲子、男女襯衣的結構和縫制工藝的教學,款式圖的繪畫表現教學重點就放在男女褲子、男女襯衣的表現上。在表現款式圖時,對款式的結構、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線和門襟扣子的位置的確定,縫制工藝特征的表現,都要體現褲子、襯衣的結構制圖、縫制工藝的要求。設計理論課的教學實訓的課題也要注意結合同步進行的服裝結構、服裝工藝課的教學內容。特別是設計綜合實訓模塊更應將服裝設計、制板、工藝、融為一體。教學內容的交叉整合,極大地克服了設計課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2、從教師方面來講,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款式造型設計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服裝工藝技術水平。這并不等于說設計教師必須要把服裝做得如何精致,但起碼的縫制工藝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對服裝結構的設計、分析,要有很強的能力。不僅常規服裝的結構、裁制要懂,還要能運用服裝結構原理,隨意變化出新的結構形式。做到能以繪畫表現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來設計結構,再以結構驗證款式造型的合理性。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款式造型與結構變化的能力。

四、中職服裝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改革策略

4.1全面與市場接軌、注重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

中職學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最終培養目標是為服裝市場培養出綜合、實用且富有創意的全能型人才,因此為了完善鞏固這一目標,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全面與服裝市場接軌,依據服裝企業的產銷供一體的發展趨勢,拓寬專業口徑,積極創辦與服裝設計、服裝營銷與品牌效應等密切相關的多樣性學科及專業,從而培養出既擁有綜合的服裝設計能力,又會營銷之道,能將服裝品牌推向市場,走向成功的專業服裝設計與營銷人才。服裝不僅僅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消費品,更是一種文化理念的傳承,凝聚著不同國家、不同人們對文化的不同理解與綜合的審美意識。因此服裝行業的發展水平象征著一個國家的文明水平,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促進學生樹立內外兼修的創新設計理念、綜合藝術修養,培養他們對抽象美、行為美、藝術美、前衛美的綜合敏銳感,細微洞察力,并使他們具有強烈的超前設計意識與綜合創新設計理念,才能最終體現中職學校服裝設計課程教學的真正內涵。我們可在學校現有實驗資源的基礎之上,加大投入建設力度,全面引進CAD設計室、成立專業的服裝設計模擬工作室,通過豐富的設計、打樣、銷售、剪裁、制作等各項實訓環節,強化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

4.2強化師資建設,靈活設置教學計劃、編制教學方案,令學生掌握繪窗技能。面對目前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師資匱乏的現狀,我們應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師創造更多的行業交流機會:如通過定期聘請行業知名設計師來學校講座,令教師更多地參加行業內組織的各項交流比賽與成果鑒賞會,使教師走出課堂、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設計理念與經驗,同時在不斷充實自我、豐富自我的同時構建起一支專業理論知識扎實、雄厚,專業技能強勁、全面的雙師型服裝設計教師隊伍。在教學計劃與方案的制訂中,我們應充分依據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現狀及人才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人才培養定位目標;通過深入實踐的社會調查,了解專業的發展走向與趨勢;同時聘請行業內的成功教育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真正設計出靈活、多變,適應中職學生特色,注重動手能力強化,專業知識面拓寬的實踐教學方案。

以上是筆者從事服裝設計教學的一些體會,通過以學生為主體,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將服裝設計課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服裝款式造型與結構的一體化教學,避免了課堂教學和實習教學脫節以及課程設置不合理性,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提高教學質量,縮短學生掌握技能的周期。使學生走出校門就能很快適應并勝任工作崗位,發揮學生的才能。

參考文獻

[1]康玉娥.淺談服裝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論叢,2006(1).

[2]劉小玲.對高職服裝設計教學的探討[J].江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