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

篇1

《社會認知心理學》的出版對廣大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別是對致力于社會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對社會認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進行了梳理,比較全面地概括了社會認知的主要議題及社會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書不但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以及最新研究動態,還有助于我們研習社會認知的研究范式,進而幫助我們科學嚴謹地開展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綜觀全書,主要凸顯以下3個方面特點:

首先,該書對社會認知的概念進行了系統客觀的界定。作者把社會認知分為社會知覺、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3個方面。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刺激屬性直接的整體的反應,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則是在社會知覺基礎上形成的更為復雜的社會認知。同時作者把社會認知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進行了對比,詳細闡述了它們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上的聯系與區別。這種對基本概念的全面、系統、詳盡的闡述,有助于社會認知心理學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對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任務以及研究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其次,內容豐富、經典,但又不失新穎。《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比較全面地涵蓋了社會認知心理學領域的重點議題,例如印象形成、態度加工、歸因、偏見以及自我與情緒加工問題。這些研究問題同樣也是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或認知心理學非常關心的經典研究問題。該書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對這些經典研究問題進行了新的闡述與探討,使我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新的理解和深刻認識,既把握了研究問題的經典性,又注重新穎性。最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用一整章的篇幅來介紹社會認知的神經基礎(見此書第三章)。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進步,使得我們可以借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技術手段來考察人類的社會認知加工,從神經的層面來揭示社會認知加工的本質。認知神經科學技術的引入必定引領社會認知心理學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對該部分內容的介紹上,作者參考了大量關于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文獻。該部分內容都來自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體現了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最新研究動態。因此,《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既能讓讀者比較全面地把握社會認知心理學的重點及經典議題,又能讓他們了解社會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動態。

篇2

關鍵詞:心理學教學;教學質量;巧用

一、“發現法”教學的基本概況教學方法“發現法”的倡導者,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他認為,學習是為了產生特定遷移和廣泛遷移,且后者顯得尤為重要,這是一個原則和態度遷移。要達到這個目的,他認為,要“讓學生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采用“發現法”教學,達到用于教學的目的。布魯納的“發現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傳統的教導是讓學生記住現成知識的解釋,發現方法是引導、啟發,使學生從現有的材料、應該總結的原則和規則中獲得知識,開發潛在的智力。

二、心理學教學采用“發現法”的優勢所在

(1)學生在心理方面,已經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概念。雖然這些概念是前科學概念,但也有一定的基礎。這種方法提供了條件,為教學方法提供了便利,幫助學生尋求到了重大原則和規律。

(2)心理科學研究規律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現象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各種心理原則和規則體現的例子在生活中、教學中比比皆是,很容易為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這一發現為心理學教學方法提供了獨特的素材。當然,這也對選擇和編寫教材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研究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開發智力。教學是教學,學習是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心理學教學,它不僅關系到學生掌握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運用這些規律指導未來的教學實踐。發現方法教學只是為了能夠縮短理論與應用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學以致用。

(4)學習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性、有學習興趣。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學材料的興趣。發現方法與生動的現實情況,已經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要求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而每一次“發現”,可以作為內部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怎樣運用“發現法”進行教學

(1)設計合理、有序的啟發性問題。

心理學教學中,教師必須熟悉教材的知識結構,即教什么知識,這是根據各地的橫向聯系;技能培訓,發展什么樣的能力,什么是第一次訓練,訓練后培訓什么的順序和結構安排,你可以將知識理解到什么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啟發學生的發現能力及實現“發現法”等教學方法最佳的教學效果。也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了解圍繞中心的前提下設計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利用在本質上是合理,有序的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材料的結構,從外到內,由淺入深,并逐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事例。

興趣學習,使學生充滿強烈的求知欲,敏捷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堅忍的意志。學生對真正感興趣的知識,會千方百計地調動自己的潛在智能,主動地求知,“發現式學習”在這個時候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使被動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環境中觸發對新事物的求知興趣,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讓大腦保持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利用情境教導學生了解和掌握規律,廣泛地運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學習知識如同攀登,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3)鼓勵學生制定設想,提出假設。

篇3

一、傳統心理實驗教學的局限

心理教學的基本課程包含“普通心理學”還有“實驗心理學”,“普通心理學”一般比較注重理論的研究,通過式樣的演示,讓學生掌握一些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而實驗心理學更加注重的是實際的操作能力與實驗心理學的理論依據相結合,實驗心理學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對學生們的專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基本的實驗課程可以通過多媒體和計算機展示出來,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仍然沿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這就給心理實驗的教學帶來了很多的弊端。

(一)實驗教學儀器的性能與質量水平不足

就目前來看,很多的高校對心理實驗教學還都沿用最古老的實驗儀器,有的高校仍要在沿用自己自制的實驗儀器,這些實驗儀器的精確度有待提高,質量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證,無法滿足實驗心理學教學的各種要求,也無法演示出精準的實驗數據。

(二)先進計算機與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缺陷

在心理學實驗的教學的過程中,有許多的教學可以通過計算機或者多媒體的技術演示出來,利用先進的計算機設計一些程序、軟件或者動畫,再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給同學,可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完成心理實驗的教學,不僅精確完美的展示了心理實驗的教學內容,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學到最精準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理論。比起以往的傳統心理學的實驗教學模式,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設備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的便準化、模式化,使教學更加的有效和標準。一些無法用計算機和多媒體設備演示出來的教學內容也仍然可以利用傳統的教學儀器展示出來。

(三)計算機與多媒體投影技術在高校的心理實驗教學水平較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計算機與多媒體投影技術尚沒有完全的投入到各大高校的心理實驗的教學當中去,一些模式和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發和提高。計算機和多媒體的投影技術很好的輔助了心理實驗的教學,可以將一些心理學的基礎教學通過更加生動形象的計算機和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出來,更好的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這一技術的不斷開發和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心理實驗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發展前景很大。

(四)傳統的實驗教學儀器上存在著很多的弊端。

傳統的實驗教學儀器設備投資較大,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儀器的購買當中,大大的加重了教學的投資。并且這些傳統的實驗教學儀器體積較大且質量得不到保障,經常需要維修和檢修,在維修的過程當中無法正常投入使用,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這些實驗的教學儀器使用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實驗數據的調試,耽誤了較多的教學時間,同時要數據的精確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一些精準的數據無法正常的展示出來,影響教學質量。這些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并不高,長時間不用會淘汰一些儀器設備,不能有效地利用好實驗設備。相比這些不足,心理學實驗的教學需要引進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投影技術,大大的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質量。

二、計算機和多媒體的投影技術在心理學實驗的應用

在各大高校的心理學實驗教學當中,針對傳統實驗儀器當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心理學實驗的教學需求,需要對傳統的實驗教學做出了一些調整。更多的把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投影技術融入到了心理學實驗的教學當中,并且做好研究出了普通心理學實驗的教學模式和實驗心理學實驗的教學模式。

(一)普通心理學實驗的教學模式改革

1.建立普通心理學實驗的演示系統。相比傳統教學中,普通心理學實驗的教學內容多為一些概念性內容,正常的講解較為枯燥乏味,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在普通心理學實驗的教學當中融入了計算機和多媒體的投影技術,將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投影演示出來,增加了畫面感,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化抽象為具體,更有助于學生學習的理解。

2.傳統與先進技術互相融合。在心理實驗的教學當中,傳統的教學模式較為普遍,老師和學生對儀器較為熟悉,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并且傳統的心理學實驗的儀器設備也能發揮其原有的作用。在利用這些傳統儀器設備的同時,根據它的各種不足,可以融入先進的計算機和多媒體投影技術參與到實際的教學當中。既能彌補傳統心理學實驗教學的各種弊端,又能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生接受起來也更加的容易。同時并不是搜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投影技術來完成教學,計算機和多媒體也無法代替所有的實驗儀器,只有相互結合起來,才能在保證準確的實驗數據的同時,更加生動形象的傳授知識。

(二)實驗心理學的教學模式改革。

1.獨立教學實驗心理學實驗,改革實驗心理學教學內容。需要逐步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教學便準和教學制度,實驗的教學內容和基本形式都需要進一步的改善和調整,充分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的技術開發了研究更加完善的實驗性理學的實驗體系,包括心理學的教學中物理的方法,其中包含大小變化、物理平均量差和變量的恒定。還有信息的加工實驗,信號的檢測論等等。實驗者可以制定更多的實驗參數,根據實驗者的需求研究出個性化的實驗軟件,將實驗中的各個參數定義,并記錄實驗數據,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先進性,制定出不同的適合自己的實驗軟件,合理的調整,激發了學生們的自護研發能力。

2.開發計算機與各種實驗儀器聯機處理。在傳統的實驗心理學的教學當中,必不可少的利用各種實驗儀器的設備,將這些設備巧妙地和計算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實驗的實時監控,并且通過計算機記錄好實驗數據,使實驗更加的準確,實驗數據更加的清楚明了,同時利用多媒體的投影技術,將整個實驗清晰的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大大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也激發了學生們對實驗的研究興趣。

篇4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有效性

幼兒教育心理思想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強調的是兒童期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獨立地位。幼兒教育心理學是以研究幼兒學習的規律、特征以及教師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為中心,以促進幼兒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為主要目的。現如今,鑒于早期教育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普遍重視,幼兒教育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幼兒教學心理學是中專幼兒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和基礎課程,所以,學好這門學科對學生日后的幼兒教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目標是教育學生掌握幼兒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讓學生明確幼兒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含義,深入了解幼兒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及發展歷程。幼兒教育心理學是關于幼兒教育學與幼兒心理學互相交叉的學科,不僅強調較高的理論知識,還注重理論知識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的有效運用。所以,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運用先進的手法來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有效學習的效率。

一、重視課本理論知識,重視課外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中專院校開設幼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就是以培養學生實際的能力為目標,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一體化發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本的理論知識,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幼兒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還要教會學生在幼兒教育實踐中能夠充分運用這些原理來分析幼兒教學活動,做到充分運用學習理論去分析幼兒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心理現象、特點和規律,做到有效地指導幼兒學習與發展,引導學生嘗試解決幼兒學習和指導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教育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將理論知識實際運用到指導幼兒教育活動的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互依賴、相互共存。

二、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豐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幼兒教育心理學知識不僅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理論性,還伴有一定的枯燥性。作為學生很難運用抽象、形象的思維來理解這門學科,所以,部分學生就失去了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對于一些死記理論知識的學生又無法做到用理論知識聯系和指導實際,所以,部分學生就會產生學無所用的錯誤想法。讓學生建立起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責任和目標。只有建立對幼兒教育心理學的興趣,才能做到主動學習、積極好學。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盲目灌輸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先進的教育方式;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教師要利用計算機設備進行輔助教學,將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通過多媒體途徑進行展現,改變生硬的知識為靈活生動的圖片、動畫、影片等。通過對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死板的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探知和求索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利用信息技術參閱已集成的資源庫,借鑒和創新,實現幼兒教育心理學教學資源的互通與共享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行業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信息技術帶動了教育的現代化模式,推動著新型教育模式的發展,為教師的教學發展提供了資源整合的服務平臺。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促進了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的信息化,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優化過程。在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借鑒優秀教學的案例,吸取他人教學模式的經驗,通過網絡的共享與利用,豐富自身的教學資源與教學經驗,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的豐富性。

四、創設真實情景,充分運用情景模式加強學生的深刻記憶

《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目標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理論、方法,通過研究幼兒的各種心理現象與規律設計指導幼兒活動,從而有效地實施幼兒教育活動。幼兒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強調的是理論與實踐應用的綜合性與交叉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重視教學內容,發揮自身的創新力和想象力,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真實的互動教學情景,通過各種情景的互動模擬,提高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度,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探究他人心理的能力。通過各種實際情景的模擬訓練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刻記憶,從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教育心理學有效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以各種先進教育手段為媒介,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為準則,通過各種實際有效的方法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有效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篇5

(1)“中醫心理學概述”主要講授中醫心理學的歷代沿革,熟悉各代醫家對心理學的貢獻及臨床應用,重點掌握明代醫家張景岳對心理疾病的論述,熟悉五志相勝法。

(2)“中醫五臟神理論”主要講授中醫五臟神理論的理論基礎以及《黃帝內經》、《類經》、《景岳全書》等中醫古醫籍中的有關記載;掌握神、魂、魄、意、志等概念及其各自的功能;熟悉五臟神與現代心理學過程的相關性;重點講授神、魂、魄的生理和病理意義以及對臨床治療的指導作用。

(3)“心理障礙”重點講授心理障礙、人格障礙的病因病理、中醫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掌握常見心理障礙的表現和特征以及認知療法、分析療法等心理治療。

(4)“精神疾病”重點講授強迫癥、焦慮癥、疑病癥、抑郁癥、躁狂癥、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病因和病理,熟悉目前西醫研究進展;掌握常見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及各精神疾病的鑒別診斷方法,掌握認知力對精神疾病診斷的重要性,以及精神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目前中醫藥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進展等。

(5)“心理障礙的治療”重點講授認知療法、森田療法、精神分析療法等心理障礙治療方法及其理論基礎、操作流程、注意事項以及制定心理療法方案、評估、解決移情問題等手段。

(6)“精神疾病的西藥治療”重點講授抗抑郁藥、抗焦慮藥、心境穩定劑治療精神疾病的常規劑量、應用方法、適應證、禁忌癥、聯合用藥等,熟悉常見藥物如百憂解、怡諾思、黛力新、利培酮、丙戊酸鈉的作用機理、藥代動力學以及各自的臨床適用范圍。

(7)“中醫治療”重點講授中醫辨證治療癲證、狂證、郁病、不寐等心理精神相關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則治法及常用方藥加減以及五臟神理論、五志相勝療法在各疾病中的應用。

(8)“全科醫學處理”重點講授全科醫學對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處理要點、處理流程,如早期的篩訪、督促服藥、定期隨訪、預防復發、相關疾病檔案的建立等。

2《中醫全科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與學生能力的培養

目前,《中醫全科心理學》課程以主講教師講授并配合課堂討論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同時,開展案例式教學方法對典型病例進行討論、記錄,以提高教學效果;此外,配合教學錄像片、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對于一些醫學心理學理論或是經典實驗,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同時配合PPT、圖片、錄像片等形式。如洛倫茨(K.Lorenz)的依戀實驗、哈洛(H.F.Harlow)的關于猴子母子關系實驗、斯金納(B.F.Skineer)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Singer)的情緒認知因素與生理因素交互作用實驗及沃爾普(J.Wolpe)神經癥模型等。

篇6

[關鍵詞]藥品營銷心理學;教學方法;教學研究

藥品營銷心理學是研究如何應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技術解決醫藥營銷實踐活動中心理問題的學科,該課程對適應現在市場的需求,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的醫藥營銷專業人員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藥品營銷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以理論講授為主,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使教學內容達不到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無法滿足醫藥企業對營銷人才的能力要求,導致培養具有優良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的營銷人員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改革藥品營銷心理學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對于高職院校培養技能應用型的營銷人才迫在眉睫。

一、高職院校藥品營銷心理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單調

隨著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高職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在發生著變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但是,目前藥品營銷心理學課程依然是以理論講述和案例分析為主的教學模式,也就導致了理論與實踐脫離,教學質量下降,學生學習興趣低迷,從而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二)缺乏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藥品營銷心理學的教學采用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模式,從而缺乏實訓操作和實踐鍛煉,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只能紙上談兵,從而與我們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應用型藥學專業人才的目標相違背。

(三)教師缺乏營銷實踐經驗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均是受過高等教育學習,理論知識豐富,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但這些教師大多缺乏醫藥營銷市場的實踐經驗,沒有企業或醫院任職的經歷,也就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甚至醫藥營銷觀點落后,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藥品營銷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豐富教學方法

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充分體會自我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1.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獨立的任務交給學生完成,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和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講授“藥品展示中的心理學原則”這一內容時,通過分組,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對藥店招牌、門店、櫥窗、商品陳列、購物環境等方面進行設計,以更好的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也可以更好的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又能夠調動積極性,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以經典案例為基本素材,結合理論知識,通過組織學生對案例的分析、思考和討論,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例如,在講述“消費者的需要和購買決策”內容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認識到藥品能夠成功營銷,必須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以白加黑感冒藥和榮昌肛泰的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白加黑感冒藥與消費者的生活形態相符合,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榮昌肛泰采用貼肚臍治痔瘡,避免了栓劑、膏劑直接給藥的弊端———容易被排泄而產生藥物浪費。用藥方便,隨時隨地可用藥,一天貼一片,24小時持續有效地治療。通過對案例分析講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角色扮演法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夠更好的詮釋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述“消費者的個性”這一章的內容時,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設計藥店中的相關角色,如藥店銷售人員、店長、消費者、消費者同伴等,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進行模擬營銷游戲。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可以進一步鞏固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等。

(二)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走出課堂,深入一線,到醫院或藥品生產企業參與實踐鍛煉,從而增強實踐能力,打破紙上談兵的尷尬局面,將營銷理論與現實業務進行有效結合,豐富教學素材,提高教學質量。

(三)加強校企合作

在理論教學之外,組織學生參觀醫藥公司、零售藥店等,讓學生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獲得實踐知識,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還可以邀請一些成功醫藥營銷人員到校開展講座,與學生面對面地交談,介紹他們的營銷經驗和營銷策略,加強同學們探索未知的興趣,激發內心不斷求知的欲望。

三、結語

《藥品營銷心理學》是一門以心理學、營銷心理學和醫學倫理學為理論基礎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學科,旨在提高學生在醫藥營銷工作中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根據學生特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應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獨立營銷的能力,從而培養出符合藥品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藥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叢媛.藥品營銷心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劉剛."藥品營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3]鄭美娟.藥品營銷學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4]吳小蘋.高職院校《營銷心理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篇7

一、醫學院校消費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符合醫藥市場營銷專業特色的教材

目前,專門用于醫學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消費心理學教材很少。很多醫學院校使用的教材是綜合類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教材,基本是按照普通心理學的知識結構編排章節,案例基本是市場營銷專業的經典案例,涉及醫藥學知識和醫藥營銷的案例很少。這對于醫藥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學生很難將理論知識和將來的職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除此之外,當前的消費心理學教材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不符合市場營銷這個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專業的培養模式。所以,對于醫學院校的市場營銷專業來講,找到一本適合消費心理學的教材比較困難。教材是教學的指南和依據,教材的適用與否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醫藥市場營銷消費心理學教材的選用是教學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師資隊伍薄弱

消費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強、運用性強的交叉學科,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的理論,其中包括營銷學、管理學、心理學、廣告學、商品學等。醫學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消費心理學主要應該探討醫藥及健康相關的營銷活動各因素與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之間的關系。因此,消費心理學的教師不但要熟悉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也應該熟知醫藥營銷流通領域的知識。然而,在醫學院校目前該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單純有心理學背景的,也有少數醫藥學背景的,對非本專業的知識不夠精通,只能從某一學科角度闡釋消費心理學的問題,不能將心理學和醫藥市場營銷學的理論融會貫通,影響了醫學院校消費心理學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法傳統單一

很多醫學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消費心理學教學都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講授無疑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學習理論知識必要環節。但過于強調教師在課堂的主體地位,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就會忽略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能動性。盡管很多院校也開展了案例教學,但由于教材和師資專業背景的限制,很多個案是傳統的營銷案例,而不是醫藥學的營銷案例。或者個別有些醫藥學的案例,但分析不夠深入,教學效果不理想。這些都限制了這門學科在醫學院校市場營銷專業領域發揮作用。很多醫學院校開展的教學實踐項目也都圍繞著傳統營銷展開,沒有展現醫學院校消費心理學的特色,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效果不顯著。

(四)考核方式不全面

考核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消費心理學是一門兼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在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時,一方面應該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學生是否可以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目前消費心理學在醫學院校中的考試形式仍以試卷問答為主。考題的形式大多是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問答題,也有一些案例分析題。這些考題大多是考驗學生的記憶能力,少有考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考題。學生若想取得良好成績,只需要背筆記,套用老師的標準答案就可以。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出來的學生往往會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即,成績優異,但是面對實際問題時束手無策,不能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醫學院校消費心理學教學改革對策

(一)選用和開發適合醫學院校的專業教材

選用教材時,既要參照醫藥市場營銷專業消費心理學的課程要求,同時也要兼顧本專業培養目標。選取教材時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要兼顧,既不能只講理論、過于生僻,也不能過于通俗,忽略理論基礎。理論知識應結合與專業相關、與時代相符的案例和實踐項目,使教學更生動。任課教師也應該時刻收集與醫藥市場營銷相關的消費心理學案例作為課程補充以豐富教學內容。鑒于當前醫藥市場營銷專業的消費心理學教材缺乏,醫學院校應組建囊括醫藥學、市場營銷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的專業團隊,協作編寫具有醫藥市場營銷專業特色的消費心理學教材。

(二)建設適合醫學院校的專業師資隊伍

由于醫學院校與普通綜合院校在市場營銷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上有差異,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醫藥學、心理學、營銷學的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教師隊伍建設要從兩方面著手——“走出去”和“引進來”。一方面,鼓勵消費心理學教師深入醫藥營銷企業掛職鍛煉,親身體驗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同時也可以去有經驗的院校進行學習,從而勝任這門學科的教學。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有醫藥市場營銷經驗的職業人來學校為老師和學生開展專題講座,加強學生對醫藥消費者心理和行為的了解,既能提高學習興趣,也能強化學習效果。

(三)改革創新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用傳統的講授方式讓學生接受基本概念和原理,我們還可以運用其他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PBL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改革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互動良好的教學模式。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消費心理學的教學中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形象生動的案例中,有利于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接受和掌握消費心理學的知識。通過具體案例的展現,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網絡營銷的消費心理的教學中,在講授理論知識后,教師可以選擇網絡營銷情境中有關消費者心理學和行為的案例作為輔助,拋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和發言。教師做好引導和歸納總結的工作。此種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考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

2.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也叫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學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多種學科的教學中,是一種被普遍認可的具有實用性、科學性和經濟性的教學方法。教學中,通過設定特定情景的角色模擬扮演,讓學生感知和體驗所要學習的內容。尤其是在消費心理學的教學中,讓學生扮演消費者和商家,一方面,學生可以揣摩不同角色的心理變化,另一方面,可以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表明,情景教學法在消費心理學的教學中效果良好。在使用情景教學法時需要注意,教師要善于組織和指導,情景模擬要設計科學、準確定位。

3.PBL教學法就市場營銷專業發展來看,教會學生怎樣運用心理學原理在營銷工作中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教學的關鍵。從這個角度考慮,“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比傳統的“以主題為基礎的學習(subject-basedlearning,SBL)”更偏向于學生的能力訓練。PBL教學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案例為腳本,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發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自己搜集信息,通過自我學習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然,PBL教學法也對指導老師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高水平的專業及交叉學科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知識綜合能力和領導組織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的角色。

(四)實施多樣化考核方式

篇8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心理學》應用

心理學是師范院校師范教育專業的公共必修課程。通過教學活動,一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培養和提高未來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為將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由于該課程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掌握。傳統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厭學現象較為普遍,難以達到教學目的。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能有效改變這種狀況。

一、案例教學法簡介

在國外,案例教學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羅馬時代。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的“回答式”教學法(又稱“產婆術”或“精神助產術”),就可視作案例教學的雛形。它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啟發誘導、激發和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形式可以啟發學生的智慧。在國內,我國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舉一反三”等,其實就是最早的案例教學。如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因此我們認為,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組織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他們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案例教學在我國開始得以重視。現在師資通識類

培訓和專業類培訓中、校本培訓或教研活動中,案例教學躬逢盛世。在心理學教學中,案例教學風頭正健。

二、案例教學法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心理學課一直被認為枯燥、無味。一些觀點、概念、理論比較抽象,如果教師單純地講授,學生會難以理解、難以接受。而案例教學法把學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過對案例的討論、思考和評析,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使抽象變為具體形象,枯燥變為生動逼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教學目的。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能力。

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方法比結論更重要。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理念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案例材料,分析、思考、討論,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案例教學,教會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他們將來遇到類似的教育現象提供經驗借鑒。案例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對案例素材的分析、討論過程中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過程亦有助于學生良好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養成。

(三)有助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

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還要關注他們在學習中能否產生體驗和感受。應用案例教學法時,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會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價值觀也會有所發展。

三、案例教學法在心理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案例的選擇。

1.案例要鮮活。

選取貼近學習、生活的鮮活案例,使學生感到很親切,易理解,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課上愛不愛聽,聽與不聽,全憑自主自愿。如果教師不能在最初幾分鐘內,讓學生處于愛聽樂聽的最佳心理狀態,那么很可能整堂課學生會“游離”在外。鮮活的案例能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或熱點問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學生感到真實可靠。這樣的案例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如筆者導入《注意》一節課時,先讓學生自己說出經典廣告詞,如“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然后思考:經典的廣告詞伴著形式多樣的廣告畫面,為的是吸引人們什么?結果課堂氣氛很熱烈,學生很積極,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也很高,唱好了一堂課的開場戲。

2.案例要恰當、典型。

選擇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案例選擇的好壞決定著案例教學的成敗。所以進行案例教學,必須精選案例。在選擇案例進行教學中,應注重案例選擇的恰當性、典型性。恰當選擇案例,切忌隨心所欲。我們要帶著特定的問題選擇特定的案例,難易程度要適中,這樣才能科學地說明問題,讓學生深刻理解內容。如在講授注意外在表現時,有一個是無關運動的停止。筆者選擇好女秦羅敷的故事作為案例。《陌上桑》中寫道:“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做觀羅敷。”意為路上行人看見羅敷,就放下擔子撫摸髭須。少年看到了羅敷,就脫下帽子整理發巾。耕田的人忘了犁耙,鋤地的人忘了鋤頭。回家都抱怨,只顧著看羅敷了。“只顧著看”就是“只注意羅敷”了,那么與羅敷無關的動作就都停止了,這就是無關運動的停止。經過這樣的案例教學,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理解得更深刻,易于知識的牢固掌握。

3.案例要生動有趣

生動、有趣的案例能吸引學生,讓學生更好地分析案例,進而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能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的溝通、交流能力。在講到“相對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人的無意注意時,筆者舉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年輕的小學低年級女教師,穿了一件新的連衣裙,匆匆進入教室,急急忙忙開始講課,發現全班同學都在注視著自己。于是提問一個學生,學生站起來不但沒有回答,反而反問到“老師您的連衣裙是怎樣穿上的,又是怎樣脫下來的啊?”學生們聽了哄堂大笑。之后又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課堂上會出現這樣的窘況?學生們講到,由于老師穿了一件新衣服,沒有提前在學生面前“亮亮相”,這樣相對新異的事物引起了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在分組討論時,學生們還總結了教師的穿戴有什么樣的要求,教師換了新衣服新發型等,應該怎樣做?課堂有了新的生成,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在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1.運用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素質和勞動強度都有較高要求。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不易駕馭的教法,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面臨突發事件、突變情況能運用教育機智和心理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教師還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要能深入學生的討論之中,又要充當好組織者、管理者、引導者的角色,使討論有序進行,并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思考、做出決定、勇于發言,得到鍛煉。教師要選擇好的案例,就要查閱大量的材料,不斷篩選。而編擬案例,則要求教師的知識面更深更廣,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新動向,時時充實、完善案例,才能使案例教學法取得良好效果。

2.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實施案例教學法的難度加大。

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習慣了傳統教學的方式,希望得到現成的答案,記下來,順利通過考試就行了。因此,有些學生往往只對案例通俗、生動的情節感興趣,而對于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則敷衍了事,沒能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在作業和考試考查中,往往難以決策,或亂答一通,不能自圓其說。面對這些學生,教師需要更多引導、幫助,提供更多人文關懷與鼓勵。

3.案例教學法在實踐中的兩種評析方法。

(1)由理論到案例的評析。教師先講授基本概念、理論、規則,然后針對所講內容適時地插入案例進行評析,借助案例,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地理解消化前面所學的概念和理論。

(2)由案例到理論的分析。先給出案例,并通過案例,提出相關的心理問題,引起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由教師或是學生歸納總結。學生積極性高,不會感到枯燥和厭倦。在案例討論、評析過程中,學生由于理解程度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教師應注意引導和鼓勵。討論結束后,對于討論所涉及的多種知識點,以及討論研究出來的解決方案,教師應予以適當的點評。教師的點評應恰到好處,既要注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提出個人觀點,又要注意如何引導學生正確思維。

4.案例教學中注意時間分配。

教師要注意對用于自由討論的時間資源的分配和控制,合理分配案例介紹時間、問題提出時間、學生討論時間、教師總結和點評時間,安排好討論問題的最佳順序。

5.案例教學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由于案例教學存在一些諸如案例庫源有限、質量欠缺,以及對教師和學生有較高要求等種種缺陷與特征,因此案例教學不能完全替代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需要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案例教學是未來教學改革方式的趨勢,在心理學的教學中也是大有可為。我們相信,科學合理地運用案例教學法,能使心理學的教學獲得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美]舒爾慢主編.教師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黃希庭.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一、心理學自然科學模式產生與發展的背景

主流心理學(MainstreamPsychology)與科學心理學(ScientificPsychology)同義,即心理學的主流是一種采用了自然科學模式的科學心理學。諸多知識本身與知識之外的原因使得自然科學模式成為心理學研究一直以來的主流。

1.知識背景

哲學和生理學是心理學產生19世紀末的雙重知識來源。“心理學雖有一長期的過去,但僅有一短暫的歷史”[2](P2),在馮特之前的幾千年間,心理學長期作為哲學的一個知識門類而沒有獨立的地位,但哲學卻為整個心理學提供了認識-欲求的基本概念體系;笛卡爾以來的近代二元論傳統以及實證主義精神同時也為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化做了哲學鋪墊。19世紀中期,赫爾姆霍茨、韋伯與費希納等生理學家首開通過實驗和測量研究人類心理的先河,證明了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心理過程的可能性。生理學家的心理研究為心理學的先行者提供了方法-技術模板,直接促進了(實驗)心理學的建立。自然科學模式心理學“誕生”以及此后發展的宏觀知識氛圍是啟蒙以降科學理性思維方式的主導地位,即研究主體與客體的本質二分,對客觀、一元真理在場的形而上學預設,對研究主題的對象化、客觀化處理等。這種思維方式甚至滲透到了人類學和社會學等經典的社會科學之中,心理學也不能避免。在這種知識氛圍和相應的評價標準下,人文科學知識在價值序列上自然處于低位,這也解釋了人文科學取向心理學在心理學學科內部的邊緣地位。

2.知識社會學因素

知識社會學關注知識的社會性維度,致力于考察知識與學科中的社會、文化、心理、利益等非真理性因素。心理學從整體上采用自然科學模式并非純粹出于學術理性的考慮,而是在學科內外有著諸多知識社會學因素的參與。從心理學外部的社會背景來講。社會公眾對(自然)科學及科學專家的信奉使得自然科學模式心理學的存在與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其次,資本主義的興起即與自然科學在技術領域的應用有關,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對工具、實效知識的普遍高揚使得易于應用的自然科學模式心理學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至于心理學內部,建制化、專業化、職業化后的學科,會相應產生出相應的科學共同體,科學共同體作為一個權力-利益系統必然尋求擴張壟斷與自我辯解,這使得其信念與利益時常高于真理本身:人的心理行為并不等同于客觀自然物但卻套用了研究客觀自然物的研究方式,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這一錯誤發端于心理學家們對曾給自然科學帶來輝煌成就的機械主義方法論的崇拜”[3],即非學理的自然科學崇拜與科學共同體的群體協商、默認是自然科學模式在心理學研究中長期合法的保證。二、自然科學模式心理學的理論特征心理學在知識上的最高追求是達到客觀普適的、價值中立的真理。而其對真理的理解則攀附了自然科學的標準,因此其效仿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物的主客分離的研究范式來研究人及其心理與行為,這深刻貫穿到了心理學的方方面面。

1.強調研究對象的可觀察性

實證主義哲學本身承接了近代經驗哲學的傳統,與這一經驗傳統相對應,從早期的內容-構造心理學到隨后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至今日的認知心理學,皆主張研究對象的可觀察性,往往為可直接觀察性。馮特和鐵欽納強調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為可內省的內部經驗;行為主義心理學則認為心理學應排除無法直接觀察的內在意識,而應代以可直接觀察的外顯行為;當今的認知心理學也保留了行為主義的這一主張,并進一步通過外部行為反應推論內部的認知過程規律。必須提及的是,強調研究對象的可觀察性不僅僅關聯對研究對象的選擇與取舍,同時也是對研究對象的理解與建構。這一建構在本體層面將人視作動物或機器,將人的心理與行為視作客體、對象甚至是物理事實的存在;在技術實施層面,這一建構直接導致了心理學中的還原主義與元素主義,“心理學研究的根本途徑在于將心理分解為一些基本的元素,或將心理、行為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如物理、化學、生物過程,然后以元素說明整體的性質,或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規律說明人及其心理、行為的規律。”[4]

2.實驗室實驗法及方法中心

自然科學的研究目標通常為對研究對象進行本質觀察或發現研究對象間的因果關聯,同時這些研究應是可重復、可驗證的。為此,諸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在實驗室中即控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數量化觀察和相應的數學分析。現代心理學“誕生”的標志即是馮特等人采用了這種自然學科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人類心理。自馮特以后,雖然心理學中實驗、問卷-測量和觀察等方法并存,但實驗法(主要為定量的實驗室實驗法)一直是心理學方法的主流和心理學知識的主要來源。心理學中實驗室實驗法的要義在于通過脫離日常生活情景,在實驗室中對變量進行精心控制,對心理的外部結果———生理和行為進行數學統計分析,以達到因果關系的解釋。對科學方法的過度強調也使心理學陷入了方法中心的誤區:首先,以方法作為評價心理學科學性和心理學知識客觀性的唯一標準,正如卡特爾所言:“心理學除非建立在實驗和測量的基礎上,否則就不能達到自然科學那樣的明確和精密。”[2](P173)其次,方法的意義高于問題本身的價值,對程序和技術的關注優于對問題價值的關注,除卻規定研究對象的可觀察性之外,能否對對象施以科學研究也決定了心理學對研究問題的取舍。

3.個體主義

通常認為心理學的分析水平多在微觀的個體層面,在個體之外往往最多延伸至家庭,這種角度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心理學在其自然科學模式下卻普遍存在著將個體視角走向極端個體主義的誤區,即使心理學中的社會心理學也秉持個體主義。所謂個體主義是“強調個體心理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否認或忽視個體心理與社會文化的內在聯系,把個體研究同社會文化孤立開來而從個體內部尋求心理或行為的解釋。”[5]在心理學中,個體主義和自然科學模式內在契合,造成這種個體主義的直接原因仍然要歸結于心理學的自然科學模式,正如葉浩生教授所言:“文化因素、社會影響在實驗室中則無法控制和操縱,更無法操作化和量化,為了維護科學研究的可信度和效率,只能棄之不顧。”[6]

4.價值中立的知識立場

價值中立立場的背后是一種客觀主義的認識論,其要求在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見,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性態度”,如實地觀察和描述事物以發現客觀普適的真理。不過即使在自然科學中,是否存在著價值中立的客觀真理,也成為了一個引起廣泛爭論的學術議題:庫恩范式論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皆懷疑自然科學知識的客觀性。不過心理學科學共同體通常信任自然科學知識的價值中立性,同時認定在心理-行為領域也存在著類似自然科學的不牽涉主觀因素的普遍知識或規律。如若采用自然科學式的客觀方法來研究人及其心理與行為,并基于數學方式來呈現、分析研究結論,將會避免價值涉入,從而達到希求中的普適真理。即心理學家認定,在自然科學模式指導下其自身的科學活動以及科學活動的結果都因科學方法的帶入而得到了價值中立性的保證。

三、單一自然科學模式下心理學的困境與出路

作為心理學主流樣態的自然科學模式心理學,對心理學的產生、發展與實際應用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其對科學的信奉優先于對人的關切,不顧人不等同于動物或機器的獨特本質,執著于套用上述研究自然物的立場去研究人及其心理與行為,使得心理學成為了一門充滿了困境與危機的科學。

1.困境

首先,心理學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門科學,但人在心理學中的形象至今仍是還原式的動物或機器,“科學心理學將人性降格為單一的自然物的存在,消解了人的獨特本質,使得人在心理學中被遺落或消解。”[7]學術界作為一個精英系統,其觀點本身就需要超群出眾,而心理學研究往往通過復雜的技術程序來驗證一個生活智慧中早已存在的觀點;執著于方法-技術的心理學用力于枝節、瑣碎的問題而沒有興趣也無力建構出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具有真正影響力的理論,在科學心理學100多年的傳統中,尚未產生出可以廣泛影響周邊學術領域的學者和理論。其次,從學科的最高追求———科學性上來講,心理學并不成功。著名理論心理學家SigmundKoch曾指出,“心理學自一百多年前脫離哲學以來,一直未能成為獨立科學,且因受其本身條件限制,心理學將來也永遠不可能發展成為獨立科學。”[8]最后,心理學過度張揚了科學性,采用缺乏生態效度的實驗室實驗法而導致了與真實人性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正如英國心理學家P.凱林在《心理學大曝光———皇帝的新裝》中指出的,“科學心理學已經避免去研究那些人類存在的真正問題。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它選擇了一個自然科學的方法,而這種方法是不能很好地勝任調查這么一種問題的,同時也因為許多實驗心理學家通過求助于不人道的客觀科學以避免他們的個人沖突。”[9]

同時與科學模式相關聯的個體主義立場也無力面對復雜的社會政治生活現實,有學者對實驗社會心理學做出了批評,認為這種實驗室實驗是“真空中的實驗,宏大的社會現實被彎曲為人為的實驗室中漠不相關的個體之間虛假的社會互動”。[10]面對六七十年代席卷歐美的學生運動、女權運動和黑人運動,科學心理學家束手無策。此外還需指出的是,學科建制化也給心理學帶來了負向的后果。后果之一即是學科封閉,對生活世界和周邊學術領域中優質、精彩的心理學資源視而不見。甚至在心理學內部,各分支領域也往往秉持專業化態度,這造成了心理學在內部的分裂。后果之二在政治-倫理層面:正如愛德華•薩義德(EdwardSaid)所言,持專業態度、職業態度的知識分子,將會“無可避免地流向權力和權威,流向權力的要求和特權,流向被權力直接雇傭。”[11]

篇10

一、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物理解題的過程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這些信息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題目本身,通過審題而獲得;二是來自我們大腦,包括物理的概念、規律、思維方法和已經解過的問題及結論等。它們貯存在解題者大腦的記憶中,要通過回憶提取出來,這就是“聯想”。解題就是解題者這個信息處理系統與問題的相互作用,也是題目信息與大腦中的貯存信息的相互溝通、相互結合的過程,當我們面對一個物理試題時,成敗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將頭腦“記憶庫”中的相應知識與題目建立正確的聯系,并進一步應用這些知識分析、推理,最后完成解題。

提高物理解題能力的前提是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熟練掌握基本規律的應用,強化知識間的綜合聯系。這就要重視教材,認真閱讀教材,構建學科的知識網絡。因為教材是專家們根據教學大綱精心編寫出來的,教材是同學們學習物理的基本依據。是物理知識的“寶藏”,是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資源之一。讀教材時要重視物理概念、規律的建立過程,弄清每一個概念、規律是怎樣引入或得出的,它們的內容、物理意義如何。對相互關聯的概念,要辨析其異同。對于物理規律,要掌握它的公式表達、適用條件,用來解決什么問題等,邊看書邊思考,把讀、劃、批注相結合,所以讀教材時,不僅要記住知識結論,更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科學的研究方法,了解人類對于自然界的認識過程是怎樣一步一步深入的。在此基礎上,要善于根據物理學科特點,從整體上把握物理主干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使離散的知識形成彼此緊密聯系的網絡,以便于解題時能準確定位,迅速提取。

二、分析、建構物理模型

高考命題側重能力的考查,以問題的變化為切人點。千變萬化的物理命題都是根據一定的物理模型,結合某些物理關系,給出一定的條件,提出要求的物理量。而我們解題的過程,就是將題目隱含的物理模型識別、還原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學會分析并善于分析,通過對具體物理問題的分析。即分析題目涉及的物理情景、物理過程和狀態,分析各種條件下可能出現的結果和變化,以及導致這些結果和變化的原因。通過這些分析,把一個復雜的物理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子問題,判定各個問題的特點,建構起相應的物理模型,結合(對象)模型所遵循的物理規律,根據需要尋求的關系,寫出符合題意的物理方程。只有在分析基礎上的解題才能做到透徹、自覺、主動,正確地分析具體問題,建構物理模型是一種能力。我們應該在平時的學習中多注意培養和鍛煉這種習慣,通過訓練逐步形成“物理頭腦”。

三、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提高解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十分重要。

1、形成正確的解題程序

無論是何種題型的物理習題,解題過程一般都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環節:讀題、審題、情景、(對象)模型、規律、方程、求解討論。一些同學解題時習慣于讀題,找已知條件,找出要求的物理量,確定所用公式、定律,最后列出方程。其實用這種解題思路來解決物理問題是相當費時費力的。實踐證明,只有規范地按照解決一般物理問題固有的解題程序,或者按照物理解題的基本模式進行操作,才有助于增強自己思維的條理性,最終達到解題程序自動化,有效地提高解題能力的目的。

2、養成畫圖的習慣

畫示意圖(力學中的受力圖、運動情景圖、v-t圖,電學中的電路圖,光學中的光路圖等)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解答物理習題的一大法寶。示意圖能直觀清晰地展示物理情景,可將復雜的物理問題變得形象具體。畫示意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把握題意的思維過程,一條簡單的線段,一幅簡單的圖象,往往就是打開思路的金鑰匙,很多同學問老師問題,當老師畫出了示意圖時,待求問題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便是明證。所以同學們從審題開始就應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習慣,這是學好物理、做好物理習題的“秘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