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范文

時間:2023-12-29 17:4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篇1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廣大教師應該怎樣把握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幾種閱讀教學策略,進而來探究閱讀教學這一種師生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閱讀教學中巧妙激發學生的興趣

閱讀興趣是閱讀動機中最活躍的一份子,是閱讀的“凝聚力”。教師對一堂閱讀課創設相關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能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例如,將學生閱讀的課文以講故事或者播放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學生此時會產生本文的相關聯想,這就能吸引學生尋找學習文本的方式,從而通過閱讀文本,了解重點內容,師生探究并最終解決疑惑。由于閱讀的高層次境界是審美,對于讀者來說只有把文本當作一種美的事物來追求的時候,才能激發自己鑒賞的興趣,所以教師上的每一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美的感受,再加上教師的評點,取得理想的課堂效果并不難,這樣這一堂課才能接近成功。

此外,教師鼓勵學生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興趣,謹慎選擇文本。在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書籍之外,還要給出學生選擇其他文本的余地。語文新課標還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可見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料來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鼓勵學生多讀一些文質兼美、閃爍著人性之光的書目,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

二、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只重視教學結果的現象十分嚴重,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屑一顧,壓榨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在以“機械的背誦閱讀答案”的模式去灌輸自己的學生,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這種師生互動的動態過程根本沒有奏效。語文新課標提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展。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想改變語文閱讀教學目前的狀況、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僅僅依靠學生的自主創新是遠遠不夠的,主要在于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的創新能力,教師要以自己的創新行為去帶動學生。所以廣大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思維的發散和集中,并且要有存異的教學思想。說到底是從多角度去培養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即從一個目標起點出發,沿著不同方向,從不同角度,提出設想,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此外,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板塊,在課堂中,廣大語文教師要利用這一現有的內容,激勵學生大膽想象,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給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語文閱讀的海洋中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對閱讀充滿信心和正能量。學生在閱讀文本時不墨守成規,不唯書是信,能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新成分,同時能使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別出心裁想別人之所未想,見別人之所未見。并且在閱讀中那些新穎獨特的發現對學生發展來說具有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還要求語文教師準確的把握文本的深層次內涵。例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這篇課文時,父子之間的愛是表象,學生很容易讀出感悟,但是除了愛之外,父親與作者之間的隔閡也是文本的深層意蘊,另外,教師還要從深處挖掘作者對父親真正的情感是自責與懊悔。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在講授的同時帶領學生體會出來的東西。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入文本,把握人物的思想,這樣才能接近作者的意圖。

三、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對閱讀方法的指導

在語文閱讀課中,教材、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等教學手段都和教師與學生有著復雜的信息傳遞關系。那么,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就構成了種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精讀與略讀的方法尤顯重要。葉圣陶先生對精讀和略讀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筆者認為二者應該結合應用,才能很好地掌握語文閱讀方法,提高課堂閱讀質量。

此外,教師要對閱讀教學方法有很好地專業性和研究,主要表現在主動積極,勇于探索;專心研究,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協商合作;敢于發現,習慣總結。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中有太多的問題向老師提問,就為師生平等協商式的討論打下基礎。所以,學生正確的提問方式應該是: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再詢問教師的看法并與之討論,對教師的觀點有何見解,要及與之質疑和討論。教師還要利用多元解讀的重要性,去提高學生的閱讀狀態。要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并且多角度的建構對文本的解讀。例如,著名詩人李商隱的《錦瑟》一詩,解讀其主題有很多種,譬如“悼亡說”“詠嘆身世說”“戀情說”等。對于種種不同的解讀,教師沒有任何理由給予否定。學生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本主題的不同解讀,并且都是言之有理的。所以說對于同意文本的多元解讀是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并對其閱讀能力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好處的。

四、掌握學生的閱讀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教師作了大量的工作指導學生閱讀。但是教師只是要求學生去閱讀而沒有掌握學生閱讀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學生閱讀了什么內容,那么老師所有的培養學生閱讀的工作都是失效的,就像風箏斷了線、馬失去了韁繩。特別是課外閱讀,因為在課外進行,更無法知曉。這時我們要掌握學生閱讀的成效,怎么辦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針對這一情況應該開設閱讀課,比如每周一第七節課為閱讀課。閱讀課安排為:第一,全班同學把自己前一個星期包括周末讀的作品,用幾句話概括介紹給全班同學。第二,同桌之間讀書筆記的相互交流和批改,然后七嘴八舌評講,最后教師做出點評。第三,“我讀得最好”的環節展示。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有聲有色的介紹自己喜歡的作品。這樣的反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其他同學也學到了新的知識,使閱讀課成了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橋梁。這樣真正的使大量的閱讀落到實處。老師和同學都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閱讀收獲。才能真正達到了閱讀的目的。

總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一環,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對于中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廣大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地探究更多的閱讀教學方法,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其能更好的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研究表明,語文教育不只是一項單純的技能訓練過程,而且是一個陶冶性情、促進文化素養生成的動態過程。”所以語閱讀教學方法與呈現的形態是豐富多彩的,主要在于教師能否有對其創新的勇氣和鉆研精神。若能克服種種困難以文本解讀為基礎,再配以精彩的教學設計,那么一堂生動精彩的課堂就能完美的呈現在學生們的眼前。(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指定,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2

關鍵詞:中學語文;審美教育;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1]然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觀念的影響,家長和教師過分的追求知識點和知識體系,從而忽視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并且一些教師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之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完全以教師或課本為中心,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題地位,這種“獨角戲”的講授方式,無法達到情感陶冶,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目標。因此,為了能更好的促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應充分重視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一、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

優美的教學情境,可以更好的引人入勝,而學生對與優美的韻律、鮮艷的色彩、和諧的畫面等較為感興趣。[2]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置身于內容之中,體驗教學內容中強烈的情感。

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音樂進行渲染,用音樂再現相關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感受其中的美,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父親》這首歌曲作為課堂的導入,先讓學生感受歌曲中父親的愛,并可以讓學生展開一定的聯想,想想父母帶給我們的愛。之后再進行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朗讀,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的體會到作者多要表達的父親對于我們深深的愛意,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之外,還可以更好的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體會到父母帶給自己的無限深情。

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3]生動的畫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呈現優美的畫面,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的內容都蘊含著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藝術美等情感。例如,在教《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教師可以把課文內容與畫面結合起來。首先,教師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一個美麗的荷塘月色圖,給學生創造一個優美的意境,讓學生進行聯想。然后,讓學生帶著此意境對全文進行朗讀,細細品味其中優美的畫境。之后,教師在對全文進行解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在講解到不同的知識點時,要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優美的畫面,最后能夠給學生呈現出一份完整的優美的荷塘月色的畫面,讓學生感覺到身臨其境。最后,可以讓學生描繪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讓學生在課下將自己的所感所想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可以以文章的形式、也可以把它以一幅美麗的畫卷的形式呈現出來。

二、利用語言藝術,激發審美興趣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體裁形式多樣,語言精煉,句式優美多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4]課堂中,教師要充滿真情實感的進行閱讀,注意要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之中。同時,組織學生細讀默念或者讓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細細品味其中的情感,使學生能得到語言藝術美的熏陶。并且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咬文嚼字中體會作者的用詞之美以及意境之美。

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以“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為主線,利用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出了一幅幅優美清晰的山水圖。在描繪的過程中,“山”、“水”緊密銜接,并多次運用擬人的寫法,將整幅畫卷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世人眼前。例如:在文章中運用了“睡著”“喚醒”“臥”等字詞,使得整篇文章具有了生命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不斷的展開現象。通過擬人化的修辭手法,提高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發揮,并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更多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對藝術的鑒賞力得到提升。[5]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的感受到濟南冬天的美,讓學生在咬文嚼字中體會到語言的藝術美。

三、開展課外閱讀,提升審美品質

教師除了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的教學內容之外,還應該組織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利用校內外各方面的資源,為學生提高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讓學生閱讀各類文學作品,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尋找人類的共性,使學生在曲折的情節之中,用心閱讀,感悟文學作品中的深刻內涵。從而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設身處地的投入其中,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并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彌補作品中提供的藝術空間,通過閱讀、感受、體驗、想像將作品反映精神魅力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因此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能實現審美教育目標。[6]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外閱讀活動實現閱讀教學中的美育目標,例如教師可以組織詩朗誦、話劇表演等活動。學生只有用心體會作品中的內容才會更好的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表現出來。所以,在準備活動的同時,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也可以達到實現美育的目標。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內外的材料,將美育的內容與知識的傳授有效的結合,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情感教育[D].碩士論文,四川師范大學,2007.4:11.

[2] 玉枝.中學語文閱讀中的審美教育[D].碩士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7.11:22.

[3] 李瑞雪.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三)[C].2016.9:23.

[4] 陳剛.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的滲透策略[A].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16.5:200.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品讀;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8-0094-01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由此看出閱讀的重要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讀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如何才能發揮讀的作用,是很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要從品讀的形式展開閱讀教學,才能實現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突破,獲得思想的提升。

一、品讀風景之美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入選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這些文章中有很多都是抒感的寫景散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一字一句入手,感受文中的景色描寫,不但從中欣賞到美景,還要感受到文字之美。如在教學《春》這篇課文時,文章文字優美,描寫的春天美景令人向往,可以讓讀者感受到無限的活力。為了讓學生能產生共鳴,我特意將春天的美景作為一個主題,讓學生自由品讀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學生抓住“草地”的相關文字,然后通過想象,感受內心對春天綠色草地的喜愛之情。學生一邊品讀,一邊觀察筆者制作的多媒體視聽課件,再配上輕緩的音樂,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圍中,感覺和意識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激發了想象力,學生從中體驗到無以復加的快樂。這就是品讀帶給人們的一種精神享受,是其他活動所無法給予的。

二、感知語言之美

文學語言的美是無與倫比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每一個動人的字眼和詞句,讓學生從多個層次和多個角度展開品讀,通過對文字的品讀,提升自己的語言賞鑒能力,并由此提升語感。

如在教學課文《濟南的冬天》時,筆者先通過自己的范讀讓學生感知文中的優美意境,在學生獲得了文本具有的美感之后,再展開語言探析。例如,“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針對此內容,向學生發問:“你對哪一句最有感覺?對照生活中的雪,你能感知到什么?你能抓住句子中透露出來的感情嗎?”學生抓住文中的字眼“看護婦”,很快體會到:雪在作者的筆下,充滿了暖意,給人一種溫暖和愛。這樣的品析,激活了學生對語文的美麗體驗,語文閱讀成為一種精神享受和快樂。

三、賞析結構之美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都是經典佳作,有著極為巧妙的構思和設計,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激發起豐富的想象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根據作品結構進行品析,感知文本的結構之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如在教學《木蘭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文本中的結構之妙,筆者帶領學生展開解讀和品析:哪里寫木蘭對爺娘的思念之情?哪里寫木蘭離家后沙場奮戰的豪邁之情?學生從中找到相關段落。“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一段寫出了木蘭離家后對父母的思念,表現出她堅強的內心。在這里,爺娘喚女聲與流水聲、胡騎鳴叫聲,聲聲在耳邊回響,對于孤身在外的木蘭來說,親情和戰情,思鄉之情和衛國之情,她選擇了后者。她毅然決然地告別安逸的生活,來到這黃河流水的陌生之地,聽著胡騎鳴叫……這些都表現出木蘭內心堅定的忠心報國的精神。在這段描寫中,作者既描寫出了木蘭的兒女柔情,又表現了木蘭的英雄氣魄。這種構思充分體現出作者對木蘭的贊美。通過短短幾句詩,讓讀者看到一個立體的、豐富的木蘭形象,并且能夠受其影響而產生共鳴。類似這樣的結構,課文中數不勝數。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契機,讓學生展開品讀之旅,挖掘文本中的精妙結構,提升自己對結構的理解和賞鑒能力。

四、探析情感之美

情感是文學的精髓,也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文學作品中,只有通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描寫,才能營造出一種非常個人化的獨特意境。教師的引導尤其重要。如在教學《小石潭記》這篇課文時,如何讓學生體驗柳宗元內心的情感,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學生可以從文章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進行評析,如魚兒在水底游動玩耍,文章明明是寫作者內心的寂寥,為何這里卻描寫了魚兒的歡樂游動?這是一個矛盾。于是我帶領學生對所學的舊知進行探析:柳宗元被貶謫在永州,他的內心是非常孤苦的。這里的描寫,魚兒雖然是快樂的,但作者卻不能與之呼應,可見他對魚兒的歡樂并沒有太多的感受,因而也無法獲得融合。后來坐于潭上,作者看見“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樣的描寫就表達了他壓抑的內心,他的人生境遇的波折。因為心中抑郁寡歡,只好來到這寂寥的山林中排解一二,由此可以看到他的情感底色。一切景語皆情語,品讀此情此景,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憂傷、悲涼的情感。

總之,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值得品讀的地方很多,這就需要教師交給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讓他們能夠通過有效的品讀,培養語文閱讀能力,提升語文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篇4

一、充分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用計時閱讀訓練激發學生的緊迫感和效率感

中學生的閱讀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閱讀能力低所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緊迫感,時間觀念不強。因此,充分利用青年學生積極向上的競爭心理,用計時訓練法,增強他們的緊迫感,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快速高效閱讀訓練過程中,由于有老師為訓練準確計時,然后按統一答案和評分標準給每人判分,這樣即可根據閱讀的量(字數或段數)計算出閱讀速度、理解率和閱讀效率這三個數據。根據這三個數據,把閱讀訓練搞成了競賽的形式,從而大大激發了閱讀的積極性。

由于這種訓練的時間以分秒計算,一開始,學生的心情就是興奮的、緊張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許有拖拉疲沓現象,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緊張的作風,增強時間觀念。同時由于在閱讀中要加強記憶,思維活動空前活躍,久而久之,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強。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興趣并提高閱讀的能力

語文課上一定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不要吝惜時間。要以學生的讀為本,著力點放在學生的讀上,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閱讀者、思索者、探究者。并且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大聲地朗讀,讀得盡興、讀得忘我。還可以組織學生多種形式的讀比如:默讀、精讀、泛讀、略讀和瀏覽等,全班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個別讀等,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傾聽文本本身發出的聲音,盡可能走進作者創作時的心聲,讀出作者的情感,并教會學生掌握不同文體不同文章的讀法,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比如:節奏、語速、停頓、輕重音、感情基調等。同時鼓勵學生有自己創造性的讀。做到這些,學生課內閱讀的習慣慢慢就培養起來了,閱讀的能力也會提高。

三、探索閱讀規律,實現閱讀訓練規律化

所謂規律化,實際就是條理化、系統化。我們的知識結構越是歸納為定理法則、定義公式,有條理,有系統,有規則,就越好學,越容易理解,其適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聞一知二,舉一反三,越能無師自通。

根據教育學上的定勢原理,讓學生把這些規律在腦海里強化記憶,形成固定的閱讀程序,當然就會使閱讀速度、閱讀效率加快。比如,根據定勢理論可知,當某一事物在腦子中形成定勢之后,如果經過多次反復出現,就會使不斷變動的狀態變成一個固定不變的形象,人們所形成的這種習慣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輕易地、自動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根據定勢理論,快速高效閱讀法把閱讀的過程基本固定為七項內容或稱七個步驟(①標題;②作者;③出處及發表時間;④基本內容;⑤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實;⑥文章特點及有爭論之處;⑦文中的新觀點新思想及讀后啟示)。每次閱讀時,基本上循著這七項內容去讀,久而久之,這七項內容在腦子里就形成了“定勢”。只要看出,就會自然地、習慣地循著這七項內容去讀。由于這七項內容包括了一般讀書內容,又由于這七項內容中不單要有一般記憶,還需要有思考,要邊讀邊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資料,所以在閱讀速度提高的同時,理解率、閱讀效率也相應得到提高。

四、借鑒相關學科原理,克服影響速度與效率的弊病

1.關于朗讀與默讀。人們的閱讀過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朗讀,即看到文字,讀出聲音,再由聲音在大腦中喚起意思,達到理解;另一種是默讀,就是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腦中喚起意思,直接由文字來認識意義,所以默讀速度要比朗讀速度快得多。這里借鑒了語言學的有關原理。

2.閱讀時是否用手指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我們在閱讀時,眼睛要順著字行做一系列的短暫而急促的運動。每看一定間距的材料,眼睛就會短暫地停頓一下(據心理學研究者的研究發現,人們眼睛停頓的間隙是相當固定的,大約是五分之一秒)。在閱讀中只有眼停時才能感知字句。閱讀的大部分時間屬于眼停,眼動只占全部閱讀時間的百分之五六。這樣一來,要想提高閱讀速度,就只能是增加眼停時所讀的材料的數量了。也就是說,在同一眼停時間內,你所讀的材料多,你的閱讀速度就快;反之速度就慢。實驗證明,每次眼停,視覺廣度大的可見六七個字,視覺廣度小的則只能看見一兩個字。如果老是用手指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次眼停最多也不過能看一兩個字,當然會大大影響閱讀速度。

總之,閱讀教學的高效策略是一項綜合的工程,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從整體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意識,既繼承傳統的語文教育方法又能夠吸收創新,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應用寫作》月刊1997年第1期《廣告與懸念小議》

[2]《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9年第3期《創設教學情境實施有效教學》)

[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4]《百度百科:閱讀方法》

[5]《中國學生學習法(高中生版)》丁曉山主編2009年1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邵瑞珍 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關鍵詞:高中語言 個性化 閱讀教學 優化策略 

        一、閱讀教學的現狀

        就當前閱讀教學現狀而言,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一些問題。首先,“閱讀退化是當今青少年文化中一種值得全社會關注和重視的現象。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目標定位問題,恰恰又是語文教學中常常被忽略的一個問題。無論是哪個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都必然按照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正音解詞、分析句段、理清結構、領會主旨、分析寫作手法及語言特色等模式進行教學。其次,講解分析煩瑣不堪。內容的煩瑣在課堂上表現為教學的內容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從頭至尾進行分析,不管課文的深淺和難易程度;方法的煩瑣導致了閱讀教學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其三,學生主體意識失落。雖然新課改目前已經全面實施,但是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四少”現象,即學生讀書時間少,揣摩語言時間少,語言訓練時間少,獨立思考時間少。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索能力。”新課標的目標如此清晰,因此加強閱讀教學研究優化課堂閱讀教學刻不容緩。

        二、優化策略

        在實施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今天,依據前面的研究,高中階段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1.強化興趣意識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具有求知熱情的教師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學過程中把這種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傳達給學生,喚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信念,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教育不只是奔向未來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現實中找到歡樂的情感。因此,‘愉悅’理所當然應成為學好語文的一個有效支點

2.強化主體意識

        新課標第一次將語文的課程目標確立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作為發展主題的地位更為關注了。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一是要有效利用學生的主體意識,二是要不斷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我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體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謂自我教育,在閱讀教學中就是給學生提供獨立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真正閱讀的權利,尊重學生在一定范圍內的閱讀選擇。因為我們的學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獨有的個性,所以我們的教學就應該滿足學生不同的個性需求,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個博覽群書、思想自由馳騁的環境。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師善教與學生樂學結合起來,否則學生就會將我們的講解當成一種噪音。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在教學時間中就必須具備教育的民主思想,和學生多商量商量,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參和教師熟悉的內容和長處去教書。閱讀教學中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天性,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感,誘發學生的悟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有一種有利于自己發展的閱讀,實現獨立閱讀中的自我感覺和感悟。

        3.強化訓練意識

        語文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立足于語言的訓練。對此,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就曾深表遺憾。我們認為閱讀教學不注重語言的訓練,以機械的做題替代了真正的語言訓練,失去了語文課原有的

色和個性,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悲哀。在注重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的今天,閱讀教學必須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如果沒有對語言的感受,就沒有對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如教《拿來主義》時,學習這篇文章關鍵是要學習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作者論證的方法、文章語言的特點等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這些知識設計一些合理的問題,把學習的重點引導到學習寫作駁論文的方法上來。如對論點的學習,要引導學生注意論點出現的位置,陳述論點的語句的特征等,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比喻論證的特點、作用,以及自己如何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來進行寫作;對議論文的語言的分析,可以從嚴密和準確兩個特點來對學生進行訓練等。規律清楚了,再輔之以有針對性的練習,學生閱讀、寫作議論文的水平必然會逐步提升。

        總之,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是一項綜合的工程,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從整體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意識,既繼承傳統的語文教育方法又能夠吸收創新,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邵瑞珍 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 教學 研究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早在古代,人們就充分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這些經驗經過時間的沉淀和考驗,也都成為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法寶之一。然而從古至今有多少學子在勤奮于學的時候,花費的時間和心血與得到的收獲不成正比,事倍功半。傳統的閱讀方法顯然已經逐漸不適應新形勢新背景下的語文教育。所以,語文的閱讀教學同樣應該與時俱進,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讓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逐漸適應新要求、新形勢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呢?下面本人根據自身經驗做一些簡單建議。

一、樹立全新的閱讀概念

閱讀是人們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學生文化修養的提升和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語文閱讀教學都通過讓學生從少量的經典文章的閱讀中學會閱讀的基本技巧,并以此應用于學習。然而,這種技能型的鍛煉除了讓學生能夠在考試時取得高分以外,無論是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還是對閱讀量的擴大上來說都收效甚微。語文的學習本身也是一種情操陶冶和培養情感的過程,作為一個富有感情的科目,用這樣機械的方式去進行閱讀,應付考試,自然也讓學生們對閱讀學習開始興趣乏乏。閱讀的本質,不是讓學生掌握某種技能,而應是讓學生養成這種讀書的習慣,將閱讀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積極生活方式。閱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內容,一切語文的教學活動都將以此開展進行,而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了對促進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要求,在閱讀教學中同樣如此,教師切忌用自己的講解來完全代替學生在閱讀中自我理解的過程,那么閱讀也將失去應有的意義,相反,應當營造一個氣氛和諧,自由閱讀和思考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維擴散,以此達成新課標要求,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在閱讀過程當中還應當引導學生擺脫教材的束縛,擴大閱讀范圍,使得學生樂于讀、善于讀。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不會閱讀,就不會學習,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多讀書,寧可減少作業量也應充分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以此讓學生掌握更為廣闊的知識和培養良好的習慣,而不僅僅局限于一時技能和知識,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培養閱讀興趣和積極性

諸多事實證明,凡是在所處領域有極大成就的人,往往對其所專研的事物或者所在的行業有著濃烈的興趣,興趣是一切專研和學習的最佳原動力,也是同學們最好的老師。以激發興趣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主動對語文閱讀進行探究,相對于其他方法來說顯然是效果更佳的。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支持他們學習語文和自主探究的東西所在,也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保障。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不應當僅僅是懂得教學生們如何理解課本,而是善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能夠用適當的方式引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多收集學生感興趣的材料,讓他們在自主的反復閱讀中品味課文含義,感受字里行間的意味和情感,融人到課文所營造的情感氛圍當中,自然也就容易產生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這些也都是新課標理念和要求的一種體現,促進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進行探究學習,實現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思維擴散的鍛煉。

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一個好的方法,能夠讓人事半功倍,反之自然則是事倍功半了。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的質量,也是閱讀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地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認真品味。鼓勵學生制定系統的計劃和目標進行閱讀,通過廣泛的閱讀和總結掌握正確以及適合自己的閱讀法方法。同時,還應當加強在閱讀上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精讀和瀏覽,根據文章不同,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讓他們掌握創造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等等閱讀技巧,養成對優文美句的摘抄記錄習慣,通過長時間的累積和正確方法的引導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和綜合能力,讓語文閱讀質量得到質的飛躍。

四、拓展閱讀空間

語文的學習需要一個長期的知識累積過程,并不在于一時方法和技巧,而更多的在于一種語文情感、文學素養的培養。閱讀也同樣如此,需要學生長期堅持且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的閱讀,還應當善于對課本以外有用知識進行收集閱讀,擴大閱讀渠道,通過課內的閱讀指導,自發的擴展個性化的課外自主閱讀。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閱讀空間和時間。還可以在平時為學生推薦一些值得一看的優秀作品,構建良好的閱讀平臺。更可以利用班級文化角的形式,建立一個班級的閱讀文化角,通過大家收集等多種方式湊集各種各樣的優秀書籍擴展大家的閱讀渠道。新課標的要求,是要讓學生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閱讀空間的擴散,豐富學生知識,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有一定的作用。語文有別于其他學科,課外閱讀同樣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對于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和語文的學習都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我們應當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更多的閱讀渠道,擴展他們的閱讀量,培養他們的自主閱讀習慣養成,實現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文本細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4-180-01

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提升學生文本細讀的能力。文本細讀不僅使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深入了解,還培養了學生優良的閱讀習慣。可以促使小學語文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但怎樣才能使學生正確的學會文本細讀呢?下面根據經驗總結出一些文本細讀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為各位老師提供參考辦法。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文本細讀應用的理解誤區

1、老師一味追求拓展延伸,忽略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新課標的不斷改革下,拓展延伸語文知識在語文教育方面備受關注。語文課本的特點是綜合能力強,各學科的知識點都可以在語文課本中體現。通常老師在課堂上都會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擴展延伸,老師要拓寬知識面來達到學生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要對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引導學習,組織學生積極的進行探索討論。如果老師把拓寬其他學科的知識視為語文教學重點,那么語文教學的質量很難得以提升。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更加關注語文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文章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內容,將拓展延伸其他學科知識作為輔助教學,方能達到語文學習的質的飛躍。

2、老師代替了學生進行自我理解

雖然是小學語文教育,但是授課內容一樣很多。所以課堂時間應用起來也顯得非常緊迫。這就致使很多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朗誦課文的重要環節,通常只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快速瀏覽閱讀,然后對文章進行講解。這種做法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對文章的朗誦主要是來體會作者的心境、情感。但是快速瀏覽式的閱讀方法,怎么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表露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將課文朗誦作為授課重點。老師在文章解讀方面通常過分的進行了自我理解,忽略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受。學生只是單純的聽老師灌輸學習內容,自己沒有真正的進行思考理解。導致課堂氣氛沉重,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教師一味的灌輸個人理解知識,學生有的時候聽的不知所云,怎能讓學生做到自我理解呢?

二、小學語文教育應用文本細讀的方法

1、開展一系列的課外文章朗誦活動

在對課內文本細讀以后,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文章的閱讀。老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好文章,好書籍的閱讀。老師可以推薦學生一些優秀的國內外經典名著、或根據學生興趣愛好進行書籍的選擇閱讀,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知識面。同時,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開展一些有利于提升閱讀能力的朗誦活動。

2、不同年級學生制定不同學習計劃

老師要依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來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例如借景抒情的文章表現方法,在低年級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只需要進行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但是在對高年級的學生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重點是要讓學生快速、準確的掌握這些文章寫作方法的應用。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通過閱讀對文章中作者表達出來的情感流露產生共鳴。其次,老師要將教學重點放在語言表達方面。文章作者通過優美的詞匯及修辭方式的應用來展現出情感世界。學生通過對各種修辭方式的學習理解應用到實際中去。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詳細閱讀,對各種修辭手法加以理解之后,老師還要對文章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使學生沖破自我理解,深層次的了解文章內含的哲理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3、老師要根據語文特點來講解課文

首先,老師要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掌握情況進行細致的了解。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文章的情感和意境,還要教導學生學習文章所用的敘述方法和語言組織的美感。同時,對課文的構架、內容特點、表達方式都進行細致的解讀。這些內容可以為學生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其次,老師要對文章中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進行總結,把握文章的核心,讓學生通過文章的學習掌握寫作的方法。

4、老師要對文章作者的情感進行還原

語文課文閱讀授課過程中,老師和學生要進行緊密的配合。有的課文有著鮮明的情節性,思想感情時起時落。老師在對課文進行朗讀之后,要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文本細讀。親身去體會課文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提升學生自身的感知力。在某些特殊的文章學習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發揮一定的想象力。比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文章,有一段動情的描寫,就是說一位父親為國而戰,孩子在家苦等父親平安的歸來,但是不幸的是父親戰亡,再次回家的時候,孩子只看見了靈柩,悲傷至極的孩子,跪倒在父親的靈柩前嚎啕大哭。本文的作者將孩子得知失去父親那一刻的悲痛心情通過生動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背景環境描寫體現出來。在對文段的學習中,老師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失去了父親的小孩,我的當時會是什么樣的?”“以后以這種方式與父親相伴,我又會在父親的靈柩前說點什么?”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以將學生的思緒帶入當時悲傷的氣氛中去,進而對作者的情感進行理解、感受。還原了作者的情感,拉近了學生與課文人物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義。

參考文獻:

篇8

一、促進語文學習策略的原則

學生在語文學習、文章閱讀時常常使用各種不同的策略,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師一直在探討到底哪種策略有效。一套適用于具體文章學習方法的有效學習原則:

1、文章特定性。語文學習策略一定要適于文章學習目標和學生的類型。即通常所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發現,同樣一個語文策略,高年級和低年級同學,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同學,用起來效果就不一樣。

2、要點生成性。有效語文學習策略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要利用語文學習策略對文章進行重新加工,產生新的理解,這就要求學生進行高度的心里加工。要想使一種語文學習策略有效,這種心里加工是必不可少的。要點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給別人寫課文提要,向別人提問,將筆記列成提綱,圖解要點之間的關系,向同學講解課文的內容要點。

3、教師有效監控。教學生何時、何地與為何使用語文學習策略似乎非常重要,但教師卻常常忽視這一點。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學生自己能行。

4、策略效能感。成績和態度之間的關系很重要,學生可能知道何時與如何使用語文學習策略,但是如果他們不愿意使用這些策略,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是不會得到提高的。教師要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在學生學習課文是要不斷向學生提問和測查,并且根據這些評價給學生定成績,由此促進學生使用語文學習策略,并感到使用語文學習策略,語文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二、常見的語文學習策略

掌握促進語文學習策略的原則,還要了解提供給學生適合他們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并且采用鮮活的手段和方法進行講解。在這里,我們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介紹幾種常見的語文學習策略。

1、在文章中劃線。

劃線是一種最常用的學習策略。劃線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和復習課文中重要的信息,監測學生學習的進度和程度。但在使用劃線策略的時候,應該注意只劃出確實重要的句子或詞語,如果什么都劃,就失去使用這個策略的價值了。研究表明,只有在文章中每段劃一個句子,才會促進語文學習。因為劃出無關句子會干擾學生將注意力真正集中到重要句子上,從而影響回憶的效果。另外,單獨地使用劃線策略,并不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因為劃線并不能提供思考文章的機會。將劃線與其他策略如在劃線的旁邊做注釋結合起來使用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劃線能使學生快速找到和復習課文中重要的信息。劃線有一定的方法:圈出不知道的詞語;標出定義;標明例子;列出觀點原因或事件序號;在重要段落前加強調符號;在混亂部分加問號;畫箭頭表明事件或觀點之間的關系;注上評論;標出總結性的陳述。可以首先解釋在一個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如主題句;其次教學生謹慎地劃線,也許只劃到一兩個句子;最后,教學生復習和用自己的話解釋這些劃線部分的含義。

2、做閱讀筆記。

在閱讀中,用得比較普遍的學習策略是做閱讀筆記。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記筆記,仿佛是為了復習,筆記僅僅成了一種用以復習的信息的外部存儲。其實,筆記的意義遠不止于這些。它能促進新信息的精細加工和整合。

做閱讀筆記有多種類型,其效果并不一致,筆記的種類將影響整合和組織信息的方法。逐字逐句地做筆記是對文章一字一句的編碼;做總結性筆記將增進對文章的再組織和整合。用自己的話做簡要筆記,組織和總結文章中的要點,這可能使筆記更適合于自己。有人發現用自己的話做筆記和未來準備教別人而做筆記是很有效的,因為,它們要求對文章進行高水平的心里加工。在難度大的文章中,關鍵的任務又是找出思想大意時,做筆記似乎效果最佳。要求有一定心理加工的筆記比純粹筆錄閱讀文章要有效得多。為了增強學生做筆記的能力,教師在講課或閱讀文章之前,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梗概”,這等于是給學生一個類目,引導他們做筆記。這種做筆記的方法,再加上復習,能提高語文學習效果。

做筆記的過程包括以下三個步驟:(1)在筆記的每一頁的左邊扉頁上留出1-2寸的空白。(2)做筆記時保持這扉頁是空白的。(3)做完筆記后,在扉頁上用詞和句子簡要總結筆記。這些詞或句子應當是能有助于引發對筆記上所有信息的回憶,它們起到了標簽的作用。除了扉頁上寫總結性的詞和句子外,還可寫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能 提醒你回憶筆記上的信息,通過這些問題,你也能檢查自己對這些文章的理解。

雖然說做筆記有助于編碼加工,但是只記不復習也打不到應有的效果。學生自己做筆記并且進行復習,比只做筆記不復習和借別人的筆記復習要學得好。復習筆記的益處在于它能允許對文章的進一步精細加工和整合。因此,你不僅反復地看筆記,而且還要積極地思考筆記中的觀點,并且和其他所學的文章進行聯系。當然,如果學生錯過了一次課,也不妨借閱他人的筆記,看他人的筆記,也能從中受益。

教師可以通過下列方法促進學生做筆記和復習筆記:(1)講慢一點。(2)重復復雜的主題詞句。(3)呈現做筆記的線索.(4)在黑板上寫出重要的信息。(5)給學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筆記,讓他們觀看。(6)給學生提供結構式的輔助手段。但是,在聽講的同時做筆記,必定占用有限的學習資源,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從做筆記中受益,對能力較低的學生和處理聽覺信息有困難的學生,做筆記效果較差。這樣的學生也許先認真聽老師講然后看老師的講義更好些。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習作滲透

閱讀和習作中應該學習如何布局謀篇,如何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教學中要依據課文的語言和結構等方面的特點隨文練筆,并堅持下去,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領悟習作技巧,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一、巧用文本,尋求習作基點

小學生習作的過程就是從仿到創的過程。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所以我們不能拘泥于課本,被文本束縛,而應該從文本中得到啟發聯想,挖掘課文中的習作素材,尋求習作的基點。尤其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中,更要通過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包含的人文性、語言特點以及表達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借鑒課文的寫作特點進行仿寫。

《我想》這首兒童詩內容淺顯,結構簡單,充滿豐富的想象,是學生仿寫的極好范例。在學完第一節后,我問學生:“你想把小手安在哪里呢?”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我想把小手/安在迎春花上。我想把小手/伸到星空……在我的激勵下,學生仿寫的積極性提高了。一節詩誕生了:我想把小手/安在迎春花上/采著幾朵花兒/捧著一縷春風/唱啊,唱――/唱出聲聲春天的歌/學完整首詩后,我鼓勵學生以《我想》為題,仿照詩歌的寫法,把自己的夢想寫成兒童詩,可以寫一節,也可以寫一首。這樣的結合與訓練自然而高效。

二、角色轉化,創設語境

語境是伴隨著交際活動開展而出現的言語交際環境。自覺利用語境,可以提高自己口頭和書面的表達技能。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運用語境來指導寫的訓練,使學生意識到讀寫結合是一種真實的學習需要和生活需要,不是附加的任務。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歷史故事……這些教學內容,若采用角色轉化策略進行習作滲透,既可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文本學習的快樂,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如,在教學完《負荊請罪》后,讓學生根據這一歷史故事,編寫劇本,并安排時間組織課本劇的表演,學生在角色體驗中習得語言,實現了讀寫結合。

三、據文改寫,提煉語言

現行的語文教材編排中出現了多種文體的交叉,相同的內容經過不同體裁的轉化表述,所收到的閱讀感悟是不同的。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多種文體的轉化,需要學生精讀課文、超越課文,在轉化的過程中進行另一種探究學習。改寫訓練,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逐漸掌握了不同體裁的習作技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也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改寫的方式很多,最常見的有古詩改寫,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村居》等。這些古詩語言簡練,內容給孩子很大的想象空間,貼近兒童的生活,學生改寫的過程,就如描寫自己生活一般輕松愉快。兒童詩與記敘文、童話等文體也可以進行互換。兒童詩相對于古詩而言,故事情節完整,更加利于兒童理解和朗誦,學生進行改寫并沒有多大難度。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兒童敘事詩,通過記述“我”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故事,表達了少年兒童關愛他人的美好的心靈世界。我在教學這首小詩時,訓練學生將詩的語言轉化成敘事的語言,按照事情發生的原因、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編成一個小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想象補白,加深感悟

教材中有許多留白:有時是故事情節之間出現的跳躍,有時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留下的空白,有時是人物對話中的省略……而這些留白本身是有內容的,既可以是內容的銜接,也可以是情節的變化;既可以是文本內容的深化,也可以是課文的新解。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留白開啟想象之門,進行“補白”,這樣既可以點燃學生發散思維的火花,又可以為習作訓練架設階梯。

比如,教學《特殊的葬禮》一課時,我針對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即將枯竭這一現象設計了“大瀑布的自述”這一練筆環節,引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讓學生感到妙趣橫生,樂于表達。緊扣文本留白處,加強知識積累,對學生習作能力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

又如,在《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中,我利用文中的三處留白,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任選一處練習想象寫話:第一處,送蟈蟈時“我”會說些什么?第二處,盲婆婆在歌聲中會看到怎樣的大自然?又會想起哪些快樂的童年回憶?第三處,聽著蟈蟈的歌唱,盲婆婆會對“我”說些什么?這樣的寫話,在加深學生對文本理解感悟的同時也拓展延伸了教材。

篇10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策略;促進;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3-0-01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識字、造詞、組句、閱讀、及寫作能力。小學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的未來乃至一生的教育事業都有著重要的積極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是對孩子的學習影響最大。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本文著重要論述。

一、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所占的比重僅次于寫作,從一張小學語文考試卷的內容來看,滿分是100分,除去作文占得的50分,在剩下的50分里,閱讀就獨占了30分。由此可以看出,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從小學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不僅有利于孩子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能從實質上提高孩子組詞、說話、朗讀、概括以及思維能力的提高。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小學生的閱讀情況如何呢?

二、我國小學生的閱讀情況

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方面。課內閱讀主要面對的是教學課本內規定的內容,與課堂教育內容緊密相關。課外閱讀則指的是教學大綱以外的閱讀內容。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科目。課內閱讀能夠有效地鞏固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內容和知識,課外閱讀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二者的地位是同等的。

根據有關部門在2010年進行的統計,全世界小學生的閱讀量,以歐美國家居高,我國的小學生閱讀量還排在中等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總署在2011年對五大洲,50個國家的小學生月均閱讀量(以一萬字的讀物作為標準,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作了詳細的調查統計。歐美國家的小學生平均每個月要讀完10本書,其中美國每個小學生平均一個月完成7本書的閱讀量,英國的小學生每個月平均讀完6本,法國小學生每個月的閱讀量是5本。而作為亞洲大國的我國,小學生的月平均閱讀量僅為3本,在這50個國家當中排在中下游地位。

從這兩組數據來看,我國小學生的語文閱讀量現狀不容樂觀。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國小學生的語文閱讀量如此之少呢?

三、造成我國小學生閱讀困難的原因

第一、教學內容繁雜,時間不充裕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小學教育內容較為繁雜,在完成了課堂上教室安排的教學任務和課后作業之后,回到家里還要被家長安排去各種課外興趣培訓班上課,這就使小學生原本就少得可憐的閱讀時間都被各種各樣的作業和興趣班占用,小學生的閱讀量當然會少。

第二、教師和家長的誤解

一些教師和家長認為,孩子閱讀課外讀物是一種無用處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殊不知這種想法和行為,才真正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我國的語文學家呂叔湘對于閱讀曾說過這樣的話:“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上學會方法,課外才能去實踐。而實踐的方法正是去閱讀那些書籍或課外讀物。而閱讀也正是改善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對文字的駕馭能力。

四、促進我國小學語文閱讀的策略

針對我國小學生閱讀量不高的現狀,一些語文教育工作者提出引導學生不僅喜歡課內閱讀,還要愛上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發展自己。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呢?

第一、緊抓學生心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還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心智還不算成熟,對事物的好奇心也非常重,而且他們更渴望色到教師或家長及同學們的認可。所以教師在把握好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恰當地舉辦閱讀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大賽等趣味活動,讓這些活動去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是他們積極的去閱讀,讓學生的才華在這些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滿足他們小小的“成就感”。

第二、教會學生如何讀書

因為學生的個人素質、生活經歷、理解能力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所以在指導學生讀書的時候,也要做到“因人而異,面面俱到”。

晚晴漢族軍閥將讀書與自己戎馬生涯的經歷相結合得出了讀書三法:精讀、略讀、瀏覽。認為,讀書和攻城打仗是一個道理,因個人資質,對待同一本書,可采取精讀、略讀和瀏覽這三種讀書方法。不同資質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這樣做才會事半功倍,達到讀書的目的。

第三、為學生選擇推薦一些書籍讀物

小學生還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涉世未深,極易受到社會上的不良思想影響。雖然說開卷有益,但是未必每一卷書開卷都有益。前蘇聯教育家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書還要壞。”由此可以看出,指導學生閱讀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書籍,它的意義非常重大。

五、結束語

閱讀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開拓視野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教師和家長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本領的人,他們的競爭力就越強。學會閱讀就是學會學習的核心,也就是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閱讀,要把閱讀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利用閱讀不斷地去發展學生,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炎夏.淺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J].語文教育,2004(10).

[2]王心影.小學語文閱讀新模式的探究[J].新課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