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篇1

【關鍵詞】低年級 閱讀教學 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91-02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逆向思維是重點培養對象,教師需要創新閱讀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自主閱讀能力還有待加強,教師需要提供科學的閱讀指導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實現有效閱讀教學。

一、注重課本閱讀,打下閱讀基礎

在設計閱讀教學方式時,教師需要以課本閱讀為前提,利用基礎閱讀資源,逐步擴展課外閱讀教學,為學生打下閱讀基礎,讓學生形成自主閱讀意識。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利用課外時間,推薦適合學生的課外書籍,讓學生習慣閱讀、愛上閱讀。例如,在某小學一年級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荷葉圓圓》課時內容,設計備課教案時,采用“閱讀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文中的生詞和語句進行講解,讓學生流利的朗讀課文,在結束課本教學后向學生推薦類似的課外書籍,如:張俊以的《樹葉船》和《吹泡泡》,在班級建立圖書閱覽角,不同的書籍可以放在閱覽角展示,通過課外讀物共享的方式,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類型的書籍,建立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逐漸養成閱讀習慣,在一定程度有助于發展閱讀教學。

二、結合圖片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為響應文人教學理念,教育部門在設計小學教材時,利用圖文并茂的編輯特點,為小學生制定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書頁內容,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結合小學生的獵奇心理,教師可采用圖片閱讀的方式來看展閱讀教學。比如,在小學語文課本《春雨沙沙》中,配有大量的圖片插畫,教師可利用插畫內容,在講臺上擺放一些綠色植物,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綠意盎然。針對文中的圖片內容,讓學生觀察畫中景物,通過語言表達出對春天的感覺,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自主閱讀能力。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進一步的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也可采用朗讀背誦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閱讀的魅力,在閱讀中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也大有裨益。這種教學策略,讓學生的看圖說話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也提升了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自我想象中提高閱讀能力。

三、提高演說能力,體現閱讀作用

所謂閱讀,顧名思義就是邊看邊讀。因此,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演說能力必不可少。演說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語言表達又分成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通過多種教學訓練,達到“語言通暢”的表達境界。以《鬧花燈》教學內容為例,重點提出培養演說能力的主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文章實際內容,讓學生了解元宵節的風俗習慣,開展“談論家鄉的花燈習俗”演說活動,學生可通過查閱相關書籍資料的方式,在課堂上暢談自己家鄉的習俗行為,在口語表達中感受家鄉的美好,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演說能力。

四、增強寫作意識,發揮閱讀能力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了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加寫作能力的訓練課程,實現閱讀與寫作并重的教學理念。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在培養寫作意識時,需要從仿寫語句和模仿練習入手,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完善寫作能力。例如,人教版教材中對春天景物的描寫,利用比喻、擬人的描法,對春天的景物變化進行細致描寫。教師可讓學生就其中某一句話進行仿寫,在寫作手法后,加大寫作訓練力度;在完全掌握寫作技巧后,可讓學生進行個人創作,重點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寫作中進行閱讀,通過閱讀發現寫作方法的缺陷,全面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也有利于寫作能力的增強,充分發揮了閱讀的獨特作用。

五、總結

總而言之,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閱讀教學,教師可以結合“課本閱讀”、“圖片閱讀”、“演說技巧”和“寫作方法”實現有效教學。在注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下,采用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教學活動,對小學生開展實際有效的閱讀教學,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內在美,激發閱讀興趣,以“自主閱讀”為教學目標,也可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且,閱讀教育的實際意義,重在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利用語言表達能力,流利通暢的表達出自身實際想法。因此,教師需要創建更多的生活情景,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實現教育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管霞,李俊慶. 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 科教導刊(下旬),2016,01:128-129.

篇2

一、引言

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此,積極探索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模式,深入研究其在小學英語課堂的開展,是小學英語教育教學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繪本的概念和作用

1.什么是繪本。繪本“Picture Book”,指的是文字與圖畫相輔相成的圖畫故事書,是一種表達特定情感和主題的讀本。它是通過繪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在不同維度上交織、互動來說故事的一門藝術。繪本不僅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以生動的圖片彌補文字描述的不足,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繪本用簡短的文字構筑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生動有趣,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習慣。專家們一致認為,繪本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形式。

2.英語繪本在小學低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在英語學習中,要想靈活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同樣需要大量地閱讀英語。英語繪本閱讀是一種符合孩子認知需求、能更好地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讀物。在引導學生進行繪本閱讀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它有以下作用:(1)幫助學生加深對單詞的記憶,拓展詞匯量。低年級的學生也很容易根據圖片及上下文猜出詞義、理解句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圖文并茂,學生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在愉悅的閱讀過程中記憶了重點單詞與句型結構。(2)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學會說地道的英語。學習母語也要學習語法,但是語法的學習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枯燥乏味。具有足夠的英語閱讀量,書中的表達形式會印在我們的大腦中,漸漸形成語感。學生不需要刻意學習語法也能輕松表達英語。(3)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使表達更加自然流暢。原版的英文繪本是由國外作家寫和插畫家繪畫,是以他們的思維方式創作而成。通過閱讀原汁原味的英語繪本,學生會逐漸建立英語思維結構,擺脫中式英語的束縛,避免了說英語前先在腦海里翻譯后再生硬地說出英語的現象。久而久之,學生就能自然流暢地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4)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閱讀素養。繪本故事有許多種類,如科普類、歷史類、文化類等等,不同內容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眼界,還能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人格。

三、小學低年級英語閱讀教學現狀

近年來伴隨著英語繪本的引進,教師普遍能夠認識閱讀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作用,也能意識到應該從起始年級就著手開展培養,紛紛開展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實踐。低年級學生純英語文本閱讀有很大困難,受制于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學生很難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基于這樣的現狀,教師首先應在理論層面理清思路,明確小學低年級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繼而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合適的英語閱讀材料,開展怎樣的教學活動有效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與能力。

四、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及實施策略

1.確定各年段繪本教學的總體目標。我校英語科組針對本校英語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共同規劃了一到六年級的英語繪本教學計劃,并建構本校英語繪本閱讀指導模式。由于各年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差異,我們的繪本教學目標定位也有所不同:

2.選擇合適的英語繪本資源。在目標確定下來之后,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發展程度及學習特性,選擇適合的英語繪本。

五、結束語

在我國,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仍然處于初始階段,它的具體運用還需要廣大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究,深入思考,充分挖掘繪本教學的優勢,同時,繪本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和契機。教師應發揮繪本教學價值,用小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英語水平,為其以后發展奠定基礎。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低年級閱讀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閱讀越早,對智力發展越有益。”閱讀有利于孩子接受語言知識,促進思維發展,促進智力開發。所以,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不能認為孩子識字少,就忽略閱讀教學,而應該讓識字教育與閱讀教學同步進行。

那么,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用何法去進行呢?那就應該尊重學生,改換教法,也用激發興趣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現就上述問題,淺談一下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積極參與學習,獲得良好效果。對低年級而言,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而激發興趣的最好時機是閱讀前的情境創設。現舉例說明:

1.前后課文對照創設。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3課《菜園里》的情境創設:“同學們,昨天我們到商店、商場里參觀了一下,今天,我們再到菜園里去看一看,好嗎?”這樣一激,很容易的就把學生引入情境。

2.針對學生的愛好性導入。例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13課《平平搭積木》,可創設情境:“同學們,你們喜歡搭積木嗎?這節課,我們就看看平平這個小朋友是怎樣搭積木的,他是為什么搭積木的。”這樣一激發,就把學生愛好搭積木的心理以及一心想知道平平怎樣搭積木,為什么搭積木的問題勾起來了,于是想弄清這些問題,讀書的欲望產生了,為學文作了鋪墊。

二、同桌合作,互教互學

優、差生合理搭配,有目的地安排在同桌,形成兵救兵、兵練兵、兵強兵的格局,很有利于同學間的互教互練,合作學習,共同提高。這種合作學習方式,方便于學習生字的閱讀教學。方法是老師出示帶有生字的小黑板或讓學生按照本篇課文每頁下面樹葉,蘋果里的生字同桌互學,能使學生認識生字快,記得牢,教學方法簡單,課堂氣氛活躍。但這需要老師及時給予點撥、指導、激趣。

1.互相表揚法。老師要對孩子說:“現在同桌二生互讀生字,一個讀一個聽,如果你的同桌讀得好,你就表揚表揚他(她)。如果有讀錯的字,你就幫助幫助他(她)把音讀準。這樣,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一心想讀好受到同桌的表揚和一心想幫助同學當上小老師的欲望頓時產生,課堂氣氛極為活躍。

2.學生自我發現法。老師可提出,你們同桌二人,誰先發現這些生字的書寫規律,誰就是聰明的孩子。這時,學生就會根據以前掌握的漢字結構規律知識,來觀察本課生字的構字特點。

3.學用結合法。這種方法是,老師先誘導學生:你們同桌互相比賽,再互相檢查一下,看誰能先把這些生字添上伙伴,使它能組成一個詞。這樣,就出現了兩個要求:一是給生字找伙伴組詞,二是自己同桌互查,有利于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至此,通過同桌合作學習,學生們從音、形、義上掌握了生字,掃除了閱讀中生字的障礙。在此段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生硬地去教,死板地去灌,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

三、小組合作,交流探索

低年級小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老師應積極參與,有效配合,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首先注意,合作學習,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分組,而是使孩子間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動的關系。也就是說,不能把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形式上,而是關注效果。分組方法是:①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這種好處是孩子們找關系好,投緣的同學結合在一起,可以把課文閱讀學得更好。而老師順勢選出讀書好的同學以點帶面以點帶面,解決閱讀教學中的問題。②可以有目的地將學生分組。這種好處是:優、差生相配,以便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分組合作學習,教師都要抓住時機,及時給予點撥交代學習任務,評價檢查學習效果。

1.分組合作學習。這種小組最好是以四人為單位,適合新課文的合作閱讀。讀前,教師提出要求,讓小組長負責本組,并對課文讀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且選一人報告老師。對讀得不流利的同學小組內給予幫助。各小組讀完后,老師要把各組選出的優秀讀者在班內進行聯讀聯評,以帶動全班把課文讀熟。

2.自由結合分組,合作學習。這種小組的合作學習,適合于對課文重點問題的深入探討,弄清問題后引向全班學習。弄不清,老師再給與幫助。老師要有目的的出示問題,以便讓學生很快進入探究情景,突破難點。

四、班集體合作,延伸提高

這種合作學習小組人員多,學生群體參與,能有利解決在同桌小組合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起到延伸提高的作用。所探究的內容有:體會課文含著的意思,向課外延伸、實踐參與活動等。

在合作探究學習中,老師要及時給予口頭表揚和鼓勵,有時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剪紙小蘋果、小五星、所畫小紅花等物品獎勵給學生,以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這種合作學習,可采取下列方法進行:

1.提一提。即把課外延伸題提出來,供學生討論。如《窗前的氣球》一課,老師可這樣提問:說一說氣球還有什么巧妙的用處?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提高思維能力。

2.演一演。因為愛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尤其低年級學生,總希望老師給予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老師可選擇教材中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或情節有趣的課文片段讓學生當小演員,親自“演一演”,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28課《淺水洼里的小魚》,可挑選一名學生當“我”,一名學生扮小男孩,分角色演讀第2~6自然段。要強調演讀語氣,最后一段的六個“這”,一定要讀音重一些。

3.看一看。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圖書館、街道、大自然去看一看,可有力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教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可有組織地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春天來了”,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把觀察到的景物先口頭表達,再寫下來。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教學的一個方面,是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我們只有積極去探索實踐,才會真正落實到課堂中,不只是中高年級的課堂閱讀教學是這樣,更要注重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注重低年級在閱讀中的合作學習方法。這就要靠我們小學老師精妙的引探導學,有啟思有質疑,才會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學習知識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臨沂市小學語文“自主探究”課堂教學策略.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識字寫字;問題;策略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當中,識字寫字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任務。為了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功底,就必須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尋求有效的教學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我國小學識字寫字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分析了提升教學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一、當前我國小學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1.對識字寫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小學低年級教學當中,識字寫字是主要任務之一,它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輔助作用。然而當前,許多教師并沒有認清識字寫字的重要價值,尤其是寫字方面,由于認識不足,所以缺乏有效教學手段,由于缺乏教學手段,識字寫字教學就成為小學教學當中的一大難點,由此陷入死循環當中。要想打破這一僵局,教師首先要端正態度,以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生理特點著手,學會運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熱愛語文,喜歡積累生字詞。除此之外,在實際的教學當中,由于教師沒有端正識字寫字教學態度,所以常常忽略學生在寫字當中的不良習慣,例如,有些學生在寫字時忽略生字詞的筆順,教師沒能及時給予糾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不良的寫字習慣。

2.沒有能夠將識字與寫字有效結合

通過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往往只重視識字教學,而忽視了寫字教學。這就導致出現識字教學與寫字教學相脫節的情況。在課堂上,教師很少會安排獨立的寫字時間,學生大部分的寫字任務都是在家庭作業當中完成的。這樣就會讓學生從心里忽視寫字的重要性,而且也不會對寫字產生興趣,更不會有更多的熱情去解決在寫字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有些學生在寫字不工整,不注意筆順,長時間養成了不良的寫字習慣,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小學閱讀教學中識字寫字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在小學低年級當中,小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對教師的依賴較強。因此,教師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下介紹一些有效的教師引導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識字寫字水平。

1.對于形近字教學,要重點關注其漢字結構

形近字教學是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當中較為特殊的一類,而且也是難度較大的一類。由于這類字詞的外形極為相近,因此,教師要重點從其差異上著手。漢字結構是差異性最主要的體現。在形近字教學當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其漢字結構,分析其中的偏旁部首在漢字當中的區別。例如,在引導學生掌握“淌”和“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淌”的“氵”偏旁理解為與水相關,因此我們會有“流淌”“淌水”的詞語。“躺”的“身”偏旁理解為與人的身體相關,因此我們會有“躺下”“躺在床上”的說法。這樣運用生字的偏旁特點來幫助學生記憶生詞的含義,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記憶力,還能幫助學生記憶與其相關的詞語。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進行互動,創建一個愉悅的課堂氛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

2.對于一些象形字,教師可以借助形象字體幫助學生記憶

象形字在漢語當中占有的比例較少,如果教師能夠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這類生字的教學就較為簡單。例如,“禾”“眾”“孕”等。現在我們學習的都是簡化的漢字,在繁體字或者更久遠的甲骨文或先秦文字當中,這些字的寫法是十分形象的。因此,我在進行象形字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有效結合其先秦文字的寫法,向學生介紹漢字的起源及演變。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還能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如,在教授“禾”“眾”“孕”等象形字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其甲骨文的寫法:

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象形字從甲骨文到繁體字,再到現代簡化漢字的變化,觀察現代漢字中的部分,是由以往哪些部分演化而來的。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漢字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大大增加了我國漢字文化的感染力。

3.教師要加強對常見字的訓練

篇5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現階段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沒有正確的認知,認為數學閱讀能力培養對學生數學能力提升并沒有任何幫助,數學語言過于枯燥無味,忽略了數學閱讀教學的價值。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學生并沒有了解相關文化,數學教學課本成為學生的習題冊,教師對學生看書作業布置也并不是非常關注,學生失去了在數學語言解讀中掌握數學思想的機會,忽視自身的體會和感悟。對新課標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閱讀能力培養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的,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一、小學低年級數學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在新課標影響下,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對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教師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并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程度。課程教學實踐中由教師念、學生聽,由教師進行講解,要求學生進行記憶。學生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中,學生所需要做的就是認真聽教師講解,依據教師要求完成習題練習。在這種狀態下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過于沉悶,缺乏正確的數學閱讀教學方法。

1.數學閱讀教學重視程度較差

小學數學教師對數學閱讀教學重視程度較差,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更多是一種“口號”,并沒有實踐。教師提倡學生更多的閱讀課本,但是在從課堂教學結束前幾分鐘就完成了作業布置,給予學生時間要求學生自由“閱讀”課本,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閱讀成為一種形式與敷衍。這段時間內學生具有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尊重,教學與實踐相互脫離,學生思想上也沒有意識到數學閱讀的價值,認為只要完成了作業也就完成了所有的數學學習任務。

2.缺少正確的閱讀方法

數學教師認為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是語文課程的任務,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方法進行指導。小學生還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需要進一步激發,學生以一種較為冷淡的態度對待小學數學閱讀教學。

二、新課標下小學低年級數學閱讀能力策略分析

1.課前預習

課堂預習可以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初步的印象。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自己的腦海中會產生眾多疑問,從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例如,教師在對除法教學內容進行講述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

2.幫助學生體會數學語言語感

數學語言具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分別為簡潔、嚴謹。教師死板的通過口頭講述不能取得良好閱讀教學成效的。在北師大版1~3年級數學教材中,并沒有給出完整的數學知識相關的概念,教材結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語言語感,使得學生逐漸掌握數學閱讀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掌握數學思想、數學觀點。例如,教師在講述分數有關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課本閱讀思考分數是如何讀的。課本中并沒有對分數讀法做出明示。教師可以采用比喻的方式將分數線比作劃分的刀子,要求學生想象二分之一就是用一個刀子將蛋糕分成兩份中的一份。二是分成的份數,一是你所擁有的數量。然后要求學生試著去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數,加強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掌握分數的概念和實際用法。

3.應用動靜結合數學閱讀教學方式

篇6

關鍵詞:低年段 中年段 高年段 閱讀策略

一.低學段重在“激趣”――讓學生愛上閱讀

低學段(1-2年級)的小學生剛剛踏進校門,剛剛開始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比較系統的閱讀訓練,他們最需要的是初步感受閱讀給他們帶來的樂趣,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慢慢愛上閱讀,從而為中、高學段的閱讀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倘若在這個階段學生無法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就會引起他們的疲憊感、厭倦感,這對于學生們向中高學段閱讀學習的過渡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如果給低學段的閱讀教學定一個核心目標,那就是:激趣。激起孩子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樂趣,在閱讀學習的初始階段愛上閱讀。要激發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就不能忽略低年級學生普遍具有的特點:年紀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根據這一特點,可以確定一個基本的原則:在低學段的閱讀教學中,采取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策略來抓住學生的目光,打動學生的心。

1.感官激趣。本文中的感官激趣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圖畫、多媒體動畫、音樂等方式刺激學生的眼睛、耳朵等感官,讓學生獲得強烈的視覺感知、聽覺感知,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2.游戲激趣。低年級的小學生正處在喜歡做游戲的年紀,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能帶著他們一起做一做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游戲,就能讓他們感到興趣盎然。例如,一年級的課文《畫家鄉》敘述了幾個孩子各自筆下描繪出的自己家鄉的樣子。在這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我來畫家鄉”的小游戲,課前讓學生準備好蠟筆、水彩筆、圖畫紙。閱讀課上,在學習了課文后,讓學生也來畫畫自己的家鄉,然后開一個小小的畫展。看著自己的畫作也能像畫家的畫一樣進行展覽,學生們一定感到開心又自豪,學習自然有興趣。

二.中學段重在“養成”――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中學段(3-4年級)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是一個過渡階段,即:從低學段向高學段的過渡。相對于低學段的學生而言,這一學段的學生已經經過了初步的閱讀訓練,對知識的接受水平也相應有所提高。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時機,著重引導學生養成初步的閱讀習慣,以便為學生在高學段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打下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如何促成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呢?可以采取先課上再課前的策略。先在閱讀教學時專門拿出一節課來引導學生,將閱讀習慣的教育滲透其間。當學生逐漸養成閱讀習慣r,則讓他們在課前的預習中依照閱讀習慣進行預習,從而進一步鞏固閱讀習慣。具體策略可以是這樣的:

1.課上引導。在進行新課前,利用一節閱讀課指導學生一步步進行閱讀預習,促使他們養成閱讀習慣:首先查一查,掃清字詞障礙。將課文中的生字詞做上記號,然后查字典、詞典給字詞標上讀音、明確字詞的含義。其次略讀,了解課文大意。將課文大致閱讀一遍,在讀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小聲讀或者默讀的方式,邊讀邊體會課文大意,讀完后將課文大意記在本子上。接著細讀,發現問題。了解課文大意后,將課文仔細閱讀一遍,問問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疑問?”將心中的疑問記在本子上。最后再讀,摘抄好詞好句。再讀課文,選取一些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摘抄到本子上。同時問問自己:“為什么認為這些詞句用得比較好?”以上的閱讀引導,旨在幫助學生明確地知道自己在閱讀預習時應該做些什么,應該怎么做。

2.課前鞏固。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閱讀預習方法后,便可以將他們的閱讀預習“陣地”由課上移至課前。長此以往,閱讀預習就會成為他們的一種常態。換而言之,學生養成了基本的閱讀習慣。

三.高學段重在“會讀”――讓學生向著“無師自讀”邁進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不局限于課內閱讀,能夠在課堂以外,不借助教師的幫助,自己運用閱讀方法自覺自愿地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高學段的學生已經經過了低中學段的閱讀指導,養成了初步的閱讀習慣,他們的接受水平、思維水平相對于低中學段的學生來說,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因此,高學段的閱讀教學可以側重于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他們初步學會閱讀,能夠進行自主閱讀。

那么,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樣的閱讀方法?如何判斷他們是否掌握了閱讀方法呢?我們不妨分三步走。第一步:以自讀課文為突破口,滲透閱讀方法。教材中安排自讀課文,本身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自讀能力。對于此類課文,教師只需給予指引,主要靠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學習。所以,我們可以以自讀課文為突破口,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閱讀學習中體會閱讀方法。第二步:課外閱讀嘗試。在引導學生了解了初步的閱讀方法后,讓學生運用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嘗試,幫助他們鞏固剛剛習得的閱讀方法。第三步:閱讀交流、閱讀心得批改。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嘗試后,組織他們進行閱讀交流,并對他們的閱讀心得進行批改,以便了解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情況。

篇7

一、 集束閱讀和課內閱讀的區別

課內閱讀和集束閱讀有著各自的功用。在課內閱讀中,學生以單篇閱讀為主,比如,低年級語文閱讀教材中,學童謠是借助一首兒歌或童謠引出生字、凸顯生字,讓學生通過童謠來鞏固拼音、識字寫字、掌握局部的讀童謠閱讀策略。集束閱讀可以將同主題同類別的內容集中組合閱讀,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讀一類文章,探尋同類文章中的普遍規律;集束式閱讀可以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提升閱讀速度、閱讀品味,巧妙地實現課內外閱讀銜接。

二、 集束閱讀的材料選擇

對于集束閱讀內容的選擇,組建主題的方式可以多樣。選擇以童謠專題進行集束閱讀,我們是這樣思考的:第一,目標定向。我們先把《語文課程標準》與現行低年級教材對照起來,審視現行教材和課內閱讀教學能達成哪些目標,據此列出系列的教學目標,然后,根據目標去選文。第二,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什么年齡的學生讀什么書。兒童閱讀教學要回歸兒童本位,兒童的主要讀物應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報刊。

《七彩語文》雜志是優秀的兒童期刊,是學生童年的最佳禮物,低年級版每個版面的內容都深受兒童喜愛,是積累學生語言的最好資源。鄭老師為什么選擇《七彩語文》雜志“樂樂牛唱童謠”這一板塊中的童謠,作為教學內容呢?因為,童謠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類別。它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不同的表現形式,我們常常看見同學們在課間三五成群地,一邊游戲一邊誦讀《牛皮筋》《編花籃》《丟手絹》等童謠,這些游戲童謠,早就成了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

因此,我們認為,集束閱讀的材料選擇,一是應該來源于學生的需求,這是他們成長發展的需要;二是來源于教材的擴展。集束閱讀是以一個主題或一種文體統整多篇材料,所以,統整既要注意選編材料的組合,也要講方法的整合。鄭老師選編的三首童謠《猴子和扣子》《你說好笑不好笑》《春天的種子長呀長》就是融趣味性、綜合性、實踐性于一體,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樂于進行閱讀交流、創造性誦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習得方法,發展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 集束閱讀指導的方法

鄭老師這節課指導的有效性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 在游戲中激發興趣、習得方法。鄭老師根據三首童謠內容、情感、形式的不同,由扶到放,靈活運用適宜學生年齡特征的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于樂,通過“怎樣讓童謠既好聽又好玩”“你們還想怎樣讀”等問題,啟發學生探索發現,自主實踐,讓學生已有的童謠閱讀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自內而外地“生長”,以節奏讀、限時讀、滾雪球讀、表演讀、改編讀等多種創造性形式,進行面向全體、大面積的誦讀訓練,讀出童趣,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課結束時,教師出示更多的童謠,引導學生遷移運用誦讀方法,將童謠誦讀學習向課外拓展,體現了童謠的誦讀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的理念。

2. 在過程中展開想象、品味語言。在品讀童謠的過程中,鄭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品味富有形象和想象力的語言,對猴子的粗心形象和春天的美好展開想象,引導學生在童謠中體味意蘊,發現規律,讀出畫面,讀出情趣。真正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要求:“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3. 在實踐中積累語言、發展思維。本節課,教師不僅設計了大量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活動,使學生感受顛倒歌等不同的語言方式產生的作用,還要求學生模仿《春天的種子長呀長》中的句式 “春天的 長呀長,長出 ” 進行創編,在實踐中“學以致用”,使學生享受創造的樂趣,對積累語言、發展思維產生很好的作用。

四、 集束閱讀的研究價值

篇8

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大有沒有課件就不能上課、就無法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之意。于是,我們看到教師為了獲得所謂的形象效果,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對身邊唾手可得的插圖資源熟視無睹。如此舍本求末、舍近求遠的做法實在得不償失。那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教材插圖,使之更好地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呢?

一、依托插圖,走近文本人物,感受風采

語文教材中的不少插圖有很大一部分展現了課文中的歷史名人或者作者的肖像。教材編著者之所以在這類課文中設置這樣的插圖,主要在于低年級學生對于這些人物的感知往往滯留于枯燥而僵硬的文字之中,或者源自教師對其生平經歷和事跡的介紹。而這些沒有感性元素的內容無法真正走進低年級學生的視域和心靈,肖像圖片為學生從感性形象的層面補充了文本人物的風采,讓學生既能感知其形,更能悟得其神。

如在學習《梅蘭芳學藝》這篇課文時,教師在教學之初,即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教材中梅蘭芳的圖片,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最初印象。緊接著,教師結合梅先生的重要生平和典型事跡,向學生簡單介紹梅蘭芳,并再次引發學生對人物的感知。而在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努力將文本語言與教材插圖始終融合在一起。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從直面肖像到結合資料感知人物,直到最后在文本語言的浸潤下,插圖與文字相得益彰,促發了學生對人物神韻的整體感知,并口頭表達出來,促進了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提升,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插圖,走入文本意蘊,感知大意

語文學習的核心任務在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但由于低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符號的理解還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在感知理解的過程中要么出現錯位偏離,要么是詞不達意。而如果適當運用教材中的插圖,學生則能夠借助插圖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來理解文本大意,促進其對文本內蘊的整體吸收。

例如,在教學經典課文《狐貍與烏鴉》這篇課文時,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感受狐貍、烏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特性,除了緊扣核心語詞之外,還引導學生從教材中配置的插圖入手,深入細致地觀察狐貍昂首企盼的動作、貪婪的眼神、流下的口水……這些生動的畫面與文本語言相得益彰,將貪婪而有狡猾的狐貍形象凸顯出來。由此學生走進了文本的意蘊之中,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充足的圖片資源更給予了學生廣闊的想象和認知空間,以圖解文教學策略的運用為這一類型的閱讀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撐。

三、賞析插圖,走進文本語言,感悟精妙

蘇教版教材在低年級學段安排了大量寫景游記的文本。作者以生動淺近的語言,根據自身的行蹤,有的據一點描寫景物,有的移步換景,從不同的視角對事物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景色描寫。這類課文教材都配放了大量的圖片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圖入文再由文入畫的策略,讓學生深切體悟到意境之美和語言之妙。

如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文時,教師在教學之初率先出示了眾多關于蝴蝶谷的圖片,引發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激活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而后,選擇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并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緊接著,出示課文中的語言對照插圖進行賞析,從而深切地感受到臺灣蝴蝶谷的景色特點,并幫助學生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的精確性和生動性。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始終以插圖為抓手,先是讓學生通過賞析圖畫進入文本,讓學生形成整體畫面感;其次再從文本中進入畫面,在圖文對照下感知文本語言;最后,圖文交融,提煉概括,以插圖為藍本,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運用積累的語言,從而真正將語言的運用落在實處。

篇9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從我國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著普遍偏低的情況。因此,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成為了目前小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項重大難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想要從根本上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該注重對其閱讀興趣的培養,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其次,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認知能力的培養,最后,要對學會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的教學目標,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一、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接受教育不久,認識的字也不多,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他們規定要讀多少書,這樣不僅不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還會使學生們對閱讀產生反感,失去閱讀的興趣。為了能夠培養小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欲望,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

1.1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讓學生感受書本的魅力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所致,故事對每個孩子的吸引力都非常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外以及每個星期的班隊活動的時間,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讓學生們感受書本中所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學生被老師講的故事所吸引,同時也會在無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對書本中的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從小愛看書的目的。

1.2合理設置問題,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

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故事的內容向學生提問題,讓學生們在聽故事的時候能夠充分發揮調動自己的思維。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聽故事的興趣,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求知欲望。比如說,教師在給學生將《龜兔賽跑》的故事的時候,在給學生們講完小龜和小兔子第一次賽跑完,小龜再一次找小兔子賽跑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這次猜一猜,小龜和小兔子哪一個會贏得比賽呢?”,這時,就會引起學生的討論,大部分的學生會認為小兔子會贏,教師就可以抓住時機對學生們說:“故事的答案就在‘龜兔賽跑’的故事當中,同學們自己的看看吧!”,這樣學生們就會拿起課本津津有味的讀起來。

1.3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文章的人物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班隊活動課的時間來進行表演訓練,通過表演的形式讓學生體會文章中的人物情感,比如說,在學生們學習完“守株待兔”這個語言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扮演農夫的角色,體驗農夫那種希望“不勞而獲”的思想,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們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認真閱讀書中人物的動作、表情、姿態。

二、注重學生閱讀認知能力的培養

認知能力是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系、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閱讀知識是閱讀能力的基礎結構,是閱讀能力形成的先導,因此,注重學生閱讀認知能力的培養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新舊知識相結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們的閱讀認知能力。首先,在進行教學之前,應該引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課前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向學生們提供感性知識或者相關的背景資料等等,其次,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用這種方法在新信息與舊信息之間建立聯系,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只有將新舊知識得以順利結合,知識的整體結構構件才能夠有效形成。除此之外,讓學生熟悉好的記敘文、說明文以及議論文的圖式結構,幫助學生迅速理解各種體裁的文章,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

想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讓學生可以在自由的空間,優雅的環境中進行閱讀,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收獲知識,體會快樂。首先建議學校應該開發圖書館,圖書館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我國信息化時代腳步發展的不斷推進,學校必須要提高學生利用圖書館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有了圖書館,可以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遨游知識的好場所。其次,為了能夠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還應該考慮建立班級圖書庫。教師可以動員學生將自己所擁有的圖書放到班級里供同學們閱讀,也可采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各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這樣不僅能夠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而且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還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以及所講內容的關聯,向學生們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和文章,保證有計劃的開展課外閱讀及指導。優化讀書環境。在窗明幾凈的教室內,裝點上幾幅書畫作品,增添文化氣息。在學生們讀書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適當的播放上一首優雅舒緩的鋼琴曲,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進入情感交融的境界。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僅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定,而且還應該結合整體的教學目標來合理展開教學活動,要在注重學生閱讀興趣培養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們的閱讀認知能力,并且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條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以期實現教學的整體目標。

參考文獻:

[1]徐麗芳.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現狀與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教師》.2009(S2)

篇10

關鍵詞:合理安排;合作方法;小組合作

一、合理安排小組人員

為了使小組內成員能夠團結協作,共同進步,教師在安排小組人員時要合理,要根據不同的學習能力給學生安排不同的職責、任務,鼓勵能力強的學生積極帶動能力差的學生,使能力差的學生能夠得到幫助,有所進步。

二、合作方法的指導

培養低年級學生小組合作能力重要的一點在于對其合作方法的有效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創造自己獨特的合作方法并適時獎勵以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例如在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練習拼音時,可以先由小組長帶頭進行領讀,帶動全組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領讀的過程中,要密切注意小組成員的表情,其往往預示著對所學知識的接受程度。在朗讀結束后,可以由小組成員就朗讀速度、清晰程度以及聲音洪亮度等方面進行簡要評價,之后小組成員自愿練習或由小組長點名練習,最后由組長向老師匯報小組的學習合作效果。教師要就其合作順序及合作環節的連貫性做出關鍵性指導。

三、將小組合作運用到各個環節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可以運用于拼音練習、課文朗讀、閱讀理解及基礎知識檢查等各個方面。

實踐證明,在閱讀理解的環節中,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朱自清的《春》,其中有很多優美的詞句,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對課文的朗讀,每個小組成員各自負責一部分,然后將自己認為優美的詞句簡單摘出來向其他組員分享并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這樣使學生能夠通過他人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另外,可以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找出問題的依據,通過小組內的評比提升學生的合作熱情,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夠熱情地加入討論中。課文的中心思想及大意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思考,然后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交流,這樣往往會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小組的合作能力越來越成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值得教師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不斷創新使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