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識字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年級識字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低年級識字教學案例

篇1

一、從看圖寫話入手

作為選編入低年級語文教材的課文,編者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都在每篇課文旁邊配備了精美的圖畫。這些圖畫不僅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寫話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圖畫內容的特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圖畫為媒介,把自己想要表達的語言用寫話的形式表達出來,長此以往,學生的寫話水平定會得到極大提高。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三冊《識字二》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在生動形象的場景中認識“練書法、彈鋼琴、下象棋、拉二胡……”等等生字詞,教材意為這些詞語配備了幾幅相關的情境圖,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只是讓學生借助這些情境圖來識字,那么,將是對語文教材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在教學時,在學生識字的基礎上,筆者又讓學生仔細觀察每幅圖畫,并且根據圖畫內容寫上幾句話,這樣教學,不僅深化了學生的識字學習效果,而且也把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價值充分發揮到了極致,學生學習效果顯著。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主要從教材中識字學習的相關插圖入手,極力挖掘插圖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寫話,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寫話的過程中,學生也真正享受到了語文學習的無限快樂,學生學習效果顯著。

二、從隨文寫話入手

選編入低年級語文教材的課文,在用詞上,語句組成或者段落的構成上大都有自己的特點,其中不乏一些優美的語句和段落,而這些內容教師如能利用的好,讓學生根據教學的需要,以此為范例,進行隨文寫話,那么,學生的寫話水平在具體參照素材的影響下,一定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柳樹醒了》一課時,課文主要以擬人化的語言,向人們講述了隨著春天的到來,給大自然帶來的勃勃生機與無限快樂。在課文中語言的表達上非常有特點,每個小節都是以“……給……,說著說著……”的結構形式進行描寫,在教學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以此為范例,讓學生想一想,在春天里,還有什么醒了,結果怎樣,然后,再讓學生仿照著課文中的格式進行寫話,這樣教學,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在仿寫中,學生的寫話水平也會得到極大提升。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寫話水平,教師主要鼓勵學生以文本中的結構樣式為范例,并且鼓勵學生在合理想象的基礎上,進行仿寫,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想象力,而且學生的寫話由于有了明確的例子作為基礎,也就會顯得更加從容,有效。

三、從續編寫話入手

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為了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興趣,課文中大都編排了各種各樣,形形的小故事。在這些小故事中,作者常常會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讓讀者去想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空白的地方展開想象,續編故事,這樣教學也可以使學生的寫話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小松鼠找花生》一課時,課文主要通過對小松鼠找花生的事件的描述,使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在這篇課文的結尾處,為了給學生留下大量想象的空間,文中對課文的結尾部分并沒有明確交代,課文結尾部分是這樣寫的:小松鼠……自言自語地說“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文章至此結束,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這個留白部分,讓學生通過想象續編故事,這樣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文本內容,而且學生的寫話水平也會隨之得到極大提升。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主要針對文本故事中的留白部分,鼓勵學生通過想象去續編故事,這樣教學,可以極大調動起學生的寫話興趣,進而使學生的寫話水平在續編故事中得到明顯提升。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低年級 識字 趣味性 效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66

隨著新課改的迅猛發展,小學語文面臨著重要的變革。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不能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小學語文教學。低年級小學生剛才幼兒園邁入到小學校園還有很多習慣要慢慢改變,小學語文課堂所教授的知識也比幼兒園要多,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小學生識字是為了深入學習做準備,只有認識更多的漢字才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得心應手,同時識字也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由此可見小學生識字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現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識字興趣不高,語文教師教學方法落后導致小學生對語文課堂感到厭煩等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效果,是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我認為采用趣味教學法是非常有效的,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識字興趣,還能夠幫助小學生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下面,我通過教學案例來談談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課堂上應用趣味教學法。

一、識字與閱讀相結合,激發小學生的識字興趣

低年級小學生由于識字量少,所以很多語文課文或者課外書都不能順利讀出來。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需求,從實際情況出發,優化語文識字教學方式,通過識字和閱讀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小學生識字的興趣,讓他們能夠產生主動識字的意愿,這樣非常有利于課堂教學的質量,也能夠增強小學生識字的效果。小學生有很多優勢,他們思維靈活,記憶力好,能夠很快地記住一些生字,因此,語文教師要巧妙運用趣味教學法激發小學生的意識,讓每一名小學生都能夠在語文識字課堂上有所收獲。

在識字教學中,我會采用做游戲與講故事等方式來與學生互動,得到他們的信任,在識字時鍛煉他們的閱讀能力,讓識字與閱讀同步進行。比如,我會在課前準備許多帶有漢字的紙帽子,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戴上。當我喊到其中一個漢字的時候,戴著相應帽子的學生要站起來才算獲勝。通過這樣的小游戲抓住小學生好勝的心理,會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去學習漢字,爭取當老師叫到自己名字的時候能夠獲勝。我還會給小學生選擇一些寓言故事,先讓他們自己去讀,有不認識的生字用鉛筆畫出來,最后再統一講解。這樣的方式使小學生在學習識字的同時還提高了閱讀能力。由此可見,趣味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是非常實用的。

二、開發學習識字的資源,使識字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小學生識字的資源越來越豐富,相對于傳統的只靠課本識字的教學方式來說,現代化識字教學有許多優勢。語文課本中的漢字有限,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識字量,語文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課外書中的漢字給小學生講解,提高他們的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讓他們更加喜歡識字,在遇到不認識的漢字的時候會主動請教家長或者教師。在低年級小學生識字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在家里多與孩子互動,開發身邊的漢字學習資源,使孩子具有良好的識字習慣。

網絡的應用使得很多繁瑣的工作變得簡單。如我會在備課時通過網絡查找一些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資源,比如視頻或者音頻資料,在上課的時候給小學生播放,讓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漢字的魅力。比如,在講課文《金色的草地》的時候,我會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蒲公英花朵開放和合攏的視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后再黑板上寫出課文中要求掌握的漢字,并在講解的時候穿插帶領學生回顧視頻中的內容,這樣會使小學生更加喜歡語文識字,他們會覺得識字原來這么好玩。

三、培養獨立識字習慣,鍛煉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低年級小學生在語文識字的時候還是存在依賴教師和家長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現象,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意識,鍛煉他們去自主學習識字,這樣才有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只有讓小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才能在識字方面得到幫助。小學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遵循漢字的特性和小學生認知的規律去教學,輔助利用聲音、動畫、圖片等方式給小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還要教給小學生識字的技巧和規律,提高他們的獨立學習意識。

在教小學生識字過程中,我會根據漢字的字形和字義去給小學生帶來趣味化的教學。我會把生字編成兒歌,這樣低年級小學生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比如“一人躲在門里面叫做閃”“四四方方一個口,小小十字在中間叫做田”,等等。這樣的識字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讓學生更加喜歡識字。在教學中,我還會找出日常用到的汽車站或者公交站的名稱、商場名稱、建筑名稱等,教會學生認識這些漢字,使教學更加生活化。學生也愿意參與到其中,他們會自發的去尋找一些名稱來跟其他同學分享。

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小學生識字的效率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識字效率,要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漢字。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小學校園中被越來越多的應用,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利用大屏幕和音響設備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全新的語文課堂體驗,增加小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現在網絡已經普及到每個家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回家以后在父母的監管下在網上找一些識字的小游戲,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喜歡玩游戲的想法,還能夠使他們在玩中學到漢字,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其實,小學生的心理很簡單,他們認為有趣的事物就會特別用心。因此,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多運用生活化或者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就一定能夠把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帶入新的層次。

在進行小學語文識字趣味教學的同時,我會穿插著給小學生進行一些總結和歸納,這樣更加有利于他們理解和記憶。比如,在講到“樹、枝、松”的時候,我會給學生總結:這些漢字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木字旁,也就是說都跟木頭有關。通過總結會提高小學生的記憶效率,讓他們以后再遇到類似漢字的時候能夠聯想起來當時老師講過的話。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提高小學生識字的興趣。

參考文獻:

[1]任海燕.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策略探討[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8).

篇3

關鍵詞:小學生寫話能力;寫話教學;問題;措施

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比較幼稚的發展時期,也是其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小學生正確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的關鍵發展階段。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從低年級的寫話教學抓起。重視低年級的寫話教學,培養小學生的寫話興趣,打好語言基礎,為日后的寫作教學做鋪墊。

一、低年級小學生寫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方面

小學生沒有寫話意識,缺乏寫話素材;沒有寫話意識,不了解寫話的意義;缺乏系統性的、有梯度的、經常性的寫話練習訓練,直接影響著學生寫話能力的提高。

(二)教師方面

1.教師的寫話教學理念比較落后,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寫話教學單純注重應試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寫話規范和寫話技能,忽略了學生寫話興趣的培養。教師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忽略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寫話教學目標,對寫話教學不夠重視,教學目標不明確、具體,不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導致學生對寫話產生抵觸心理。

2.教師對教材使用不正確,大大浪費了寫話資源,導致學生失去了常態化的寫話訓練計劃,直接阻礙了小學生寫話能力的發展。學校的教育制度不健全。新課標對中高年級的寫作提出了明確的次數要求,每學年要求16次左右,教材每個單元的練習中也有相應的寫作要求,但低年級的教材中寫作的部分不固定,沒有具體的量化要求,教材中對寫作的要求很少,導致學校不能合理安排低年級小學生的寫話課程,教師不重視學生的寫話教學,影響了學生日后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低年級小學生寫話教學改進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寫話教學理念

樹立以生為本的寫話教學觀。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發展觀。隨著科技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小學生從小就會使用電腦,雖然識字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小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也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師要做到及時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緊跟時展的趨勢,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

(二)全面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

1.豐富寫話教學的內容。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寫話教材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其感染和熏陶作用,將閱讀課文作為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寫話訓練,例如,二年級語文課本中的《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現代詩歌,節奏感強,文筆優美,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學完這課以后進行部分內容的聽寫,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豐富寫話教學的形式。教師可以根據寫話教材開展寫話教學,也可以開展相關主題的游戲活動,例如在六一兒童節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慶祝活動,使學生共同參與活動的策劃、組織及實施,并進行才藝展示,隨后可以讓學生根據今天的活動寫一段話,談談自己的感受,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學生寫話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學會觀察和體驗生活,不斷從生活中積累寫話素材。

(三)培養學生寫話素材的積累能力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積累寫話素材。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注意將觀察和體驗相互結合在一起,在體驗生活的同時學會觀察。在觀察時要注重觀察事物的外部環境及其他與之相關的事情,同時也要指導學生展開聯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課外時間可以督促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課外閱讀活動,學會對閱讀內容的積累和運用。

(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

1.合理安排寫話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時應該加入說話和寫話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語言的規律性和正確的書面表達方法。在寫話教學過程中,應該由易到難,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2.學習借鑒寫話經驗。寫話教師可以交流寫話的心得體會,盡可能多地閱讀寫話教學資料,注重自身語言的示范性作用,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和積累。教師在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學校應該根據教師的自身特點和寫話教學的具體情況,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例如寫話教學案例評比、寫話教學設計競賽、優秀課堂教學展示等,加強教師對寫話教學的研究意識。

綜上所述,寫話是一項創造性的腦力活動,低年級小學生寫話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善于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積累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寫話水平。

參考文獻:

篇4

一、案例回放

《借生日》識字教學片段:

引入

師:(播放《生日歌》)小朋友們,準備好了嗎?今天我們來聽一首很好聽的歌曲,可要豎起你們的小耳朵哦!邊聽邊想這首歌叫什么名字?

生(齊答):生日歌。

師:一般什么時候會唱呢?

學生(甲):吃生日蛋糕的時候。

學生(乙):過生日的時候。

師:生日可以借給別人嗎?

生(齊答):不可以。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18課――借生日。

學習生字

師:下面請小朋友打開書125頁,自由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畫出來。

師:讀完的同學請舉手。(學生紛紛舉手)好,現在我們看黑板,這些生字大家認識了嗎?跟著老師讀一遍。

師:會讀了嗎?一起讀一次。

師:哪個小組愿意開火車讀?

師:這篇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呢?全班再讀讀課文。

逐段學習課文,課堂上不再學習生字了。

二、原因分析

以上的教學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這樣學習生字,學生就會認了嗎?筆者認為不行,原因有三:

1.備課膚淺,蜻蜓點水

上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前的準備。課備得深入、細致,課上得就有深度;備課下的工夫深,課堂上的辦法就多,上課才會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如果課備得不好,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備課上必須要肯下工夫。就本節課來看,主要任務是識字,在備課時教者要很好地思考: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要重點解決音的問題?哪些要解決形的問題?哪些要突破字義的問題?以上的案例中,教師對這些問題沒能深入地思考,沒有明確讓學生識字該識到什么程度,弄不清教學的目標,沒有進行充分地備課,處理教材簡單化,蜻蜓點水,應該解決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教學效果難以得到體現。

2.忽視學情,學不扎實

作戰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教學也如此。教師不僅要精通教材,知道自己教些什么,也要深知學生,了解學生需要什么。一年級的學生大多是六七歲年齡階段的兒童,他們觀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體,比較籠統,思維主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剛剛入學幾個月,還沒有形成識字的能力。所以,教師首先就應該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樂于識字。令人遺憾的是,本課的識字教學,教師沒能調動學生主動識字的積極性,使得單調的復現成了索然無味的“炒剩飯”,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得不到關注,導致學生對本課的生字未能扎實掌握,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未能得到激發,識字能力也未能得到較好的培養。

3.識字匆忙,重點不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與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但從這一案例看,識字、寫字并沒有擺在突出位置,老師僅僅教讀了一遍,就讓學生自己讀一遍,最后開火車讀一遍,讀的形式單一,識的方式單一,沒有放手讓學生拼讀,沒有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更沒鼓勵孩子運用獨特的識字方法進行識字,仍停留在老師教讀學生跟讀的教學上。這樣的識字教學成了課堂的點綴,還沒有落實好識字的任務,就急急忙忙進入課文的學習,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分析課文上,識字、寫字缺少時間保證、指導保證、練習保證。由此可見,重視識字教學很多時候只是一句空話。

三、改進策略

小學階段是識字的關鍵時期,一定要重視。那么,如何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呢?

1.鉆透教材――尋方法

小學語文教育大師于永正說過:“這法那法鉆研不透教材都沒有法。”這句話道出了鉆研教材的重要性,如果鉆透了教材,教學方法就會了然于胸。例如《借生日》一課共有“放、布、熊、快、怎、飯、班、拿、正、禮、物、今”12個生字,對這12個生字在課前可做如下分析:

在讀音上:南方人對平翹舌音不容易讀好,如“怎”(平)、“正”(翹)。三拼音對于剛剛學完拼音的孩子來說較難拼,如“熊、快”;后鼻音、第三聲讀不到位,如“禮、放”等。對這樣的字要重點進行讀音的指導,切實讓學生扎實地讀準確,做到在書上認識,換個地方也能認識;全班齊讀時會讀,自己單獨讀也能讀。

在字形上:如“熊”和“拿”,字形較為復雜,學生比較難記,教師可做恰當的點撥,那些只要求認,不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運用加一加或減一減、猜字謎等方式讓學生加深對字的記憶就行了。

在字義上:學生不易明白意思的詞語,可以讓學生做動作理解,如“拿”。當然有些字詞必須放入具體語境中才能去理解的,那就到學習課文時再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理解。

教師只有對本課的各個生字特點了然于胸,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2.多種形式――激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一節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節課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借助拼音自主認讀,讀準字音;然后同桌互相正音,提醒讀準翹舌音和三拼音等音節,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再檢查認讀情況,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正、怎、飯、放、禮、拿”等字的字音,檢查的形式可以是個人讀、小組讀、開火車讀、小老師教讀、去掉拼音讀、在詞語中讀、在句子中讀等。最后通過讓學生讀整篇課文,檢測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在閱讀課文的同時體會識字的快樂,感受識字的成功。通過變換多種形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這樣識字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3.體驗成功――自主認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知識由學生發現。在識字教學方法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發現探討的方式,讓學生說說哪些字已經認識了,還會記哪些字,怎樣記住它。本課生字中,“布、放、快、怎、禮、今、熊”等都可用熟字加(換)偏旁的方法來識記,如“巾――布、方――放、能――熊;視――禮、想――怎”。教師重點指導認記“飯、物”,隨生字認識“饣”,盡量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還可以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或“你還有什么更好的記憶方法”,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潛在的創造能量,找到適合自己識記字的方法。對于孩子獨特的識字方法,教師要多加鼓勵,有時即使孩子說得不夠好,不夠完整或者不夠正確,教師也要鼓勵他們獨特的思維,對他們的方法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生識字能力的提高。

篇5

—— 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案例分析

每當面對一年級小朋友那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就覺得像是沐浴在清澈見底的泉水中.覺得他們臉上寫滿說不完的快樂,覺得迎面撲來勃勃的生氣。覺得眼前是一個個生龍活虎,蘊藏著智慧,洋溢著情感的小天使。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比大人更富有情感與主動性。可就是這樣的一群孩子,每天必須寫那么多的作業,無休止的讀,十幾遍的寫那些枯燥的方塊字,一雙雙清澈的明眸常常被疲憊所掩蓋,真讓人心痛。

可是 就新課程標準而言,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初步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新教材雖然課文趣味性濃。但是面臨的具體教學情況卻是識字量多,教學課時緊張。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在最短期限內掌握所學生字,為提高閱讀和寫作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必須完成識字教學任務。真擔心前面提到的一幕在自己的眼前重現。聽了我校一年級孫仕蘭老師教《口耳目》一課后,覺得她 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培養主動識字能力”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下面是孫老師教《口耳目》一課的一個片段: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和藍精靈玩闖關游戲有意思嗎?

生:有。

師:還想不想玩?

生:想。

師:那我們一起請出藍精靈。

藍精靈(放錄音):嗨!大家好!你們又想玩闖關游戲了,是嗎?通過上一節課我發現小朋友們果然是特別聰明。如果這幾關都闖過了,你們可以得到我送的智慧魔法石,首先請大家闖第一關:請用多種方法認識智慧樹上的六個生字。

師:藍精靈為什么鼓勵我們用多種方法來識字呢?因為上節課,我們在學習這六個生字(口耳木日月火)的時候,大家表現的非常好,一起來讀一讀這幾個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生:(搶讀生字)

師:讀得真好!老師和藍精靈都知道同學們是因為采用了多種識字方法,才把這幾個字記住得又準又牢,后面聽課的老師也很想向你們學一學識字方法。現在,我們就從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六個生字中找出一個一起學一學,給在場的各位老師展示一下好不好?(羊鳥兔木禾竹)

生:好。

師:這個字筆畫最多,我們就先把它所表示的實物請出來(兔子的彩色圖片)先看一看,它怎樣讀?

生:(齊讀tu 兔)

師:怎樣記住它?

生:上面像兔子的兩只耳朵,中間的口像兔子的頭,下面像兔子的身體和爪子,一點像兔子的短尾巴。

師:嗯,是對著動物的形狀來學習的,真不錯。

生:免費的免我認識,加上一點就是兔。

師:和自己認識的字對比著學,這個辦法真好!能告訴大家“免”是怎樣認識的?

生:前幾天,媽媽帶我去新溝衛生院,門口寫著“免費體檢”。

師:在生活中都非常善于學習,真能干!

生:我能給它找朋友,兔子,小白兔。

生:我能說一句話,我家有只小白兔。

師:我們都知道兔是一種動物,那你對兔子的了解有多少呢?

生:它愛吃蘿卜愛吃菜。

生:它蹦蹦跳跳很可愛。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剛才你們沒看見,后面的老師和我一樣不停的向你們翹起大拇指,那剩下的5個生字打算怎么學?

生:自己學。

師:行!你們一定能想出更多的辦法,學的時候如果遇到困難怎么辦?

生:問同學。

師:好辦法。

生:問老師。

師:如果我知道,我一定告訴你。大家還等什么呀?5個生字可不少啊,抓緊時間學吧!

生:(自學,同桌互學,小組研究學)

師:好,誰來說一說你學會了什么?

生:這五個字我都認識了,還能領大家讀呢!

師:好,老師把位置讓給你。

生:(領讀生字)

師:真像小老師!

生:我能幫大家記住“羊”字,“羊”字的上面是羊的兩個角,三橫是羊的眼睛鼻子嘴巴,一豎是羊的胡須。

生:我能給羊找朋友 ,山羊,綿羊。

生:我知道它們愛吃草,叫聲咩咩的,我在東荊河堤上見到過。

生:我記住了“木”字,“大”加上一豎就是“木”。

生:還有“十”字加上一撇一捺就是“木”。

師:采用了熟字加筆畫的方法,真聰明。

生:一橫像上面的兩個樹枝,一撇一捺像下面的兩個樹杈,一豎像中間的樹干。

師:也就是這個字很像圖上的實物,是嗎?

生:我能幫它找朋友,木頭,木材。

生:我知道木頭可以做家具。

生;我們上課用的的桌子凳子就是木頭做的。

師:大家知道的真多,再接著說一說。你還學會了哪個字。

生:我學會了鳥字,鳥字的上半部像鳥頭,下半部像鳥的身子,一橫像那根樹枝,一點像鳥的眼睛。

生;我喜歡小鳥,我家還養了一只畫眉鳥。

師:小鳥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快樂,我們應該保護小鳥是不是?

生:是。

師:那你想怎樣保護小鳥?

生:我想把畫眉鳥放了。

生:我們再也不吃“顧雀子”了。

生:我知道麻雀最能吃田里的蟲子,禾苗才會好好的長。

師: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們這真有一株禾苗,說一說你怎樣記住它?

生:木字加一撇。

生:禾字的一撇是禾苗上面穗,下面“木”是禾苗的“桿”。

師:辦法可真不錯。看看還有哪些字咱們沒說到?

生:竹子的竹。

生:我家的后院有好多竹子。

師:怎樣把它牢牢地記在腦子里。

生:兩個“丁”字各加一撇,左邊“丁“勾去掉。

生:竹字的上面像竹葉,下面像竹竿。

識字教學記字形是難點,這個教學片段中,孫老師先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一個生字,滲透了學習方法,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識記其它幾個生字,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課堂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方法是多樣的,無論采取的是什么樣的方式,教師都給予鼓勵。學習中體現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相互啟發、相互促進。

孫老師引導學生尋找識字與生活的聯系。啟發學生運用漢字的基礎知識,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較好地記住漢字的音、形、義,這樣不僅使學生記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義,增長了知識。從課堂教學中還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能從抽象的文字聯想到日常生活中有關的具體事物,說明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聯想、想象能力。學生能用多種方法分析記憶字形,反映出學生已具有分析、綜合、類比等能力。學生能夠獨立找出字的難點、解決難點,能想出獨特的記憶字形的方法,這說明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也得到了發展。學生回答問題或敘述自己自學生字的方法時,語言清楚明白、比較簡練,這標志著學生的語言能力,在識字過程中也得到了發展。

剛剛入學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勞,孫老師教學時從一年級小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運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樂學、會學,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根據一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引入課堂。 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

篇6

一、種土春風里 天暖自生根

“問題”即“課題”,在教研的氛圍中我們種下“問題”的種子,在每個教師心中萌生我們這個階段教學中所要探究的問題,明確課題的方向。就如竹子一般,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一場春雨過后竹筍破土而出,生機勃勃。

1.“問題”促研究

課堂是“根”,所以教師的教學研究是基于“根”的研究,學校教學研究部要求申請的所有校級教師個人小課題必須植根課堂,以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真問題”。在每學期初學校教學研究部會組織一次校本科研培訓,幫助教師確立課題研究思路,引領每個教師從自身課堂實際出發選準問題,發現問題。在校本培訓之后,我們開展教科研活動,以學科組、備課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互相啟發思路,共同商議備課組的課題研究方向。如英語教研組,學科分管領導會解讀目前小學英語教學最前沿的教學理論,隨后所有英語老師圍繞這些前沿的教學理論對比我們目前的教學狀態,從教師和學生兩頭共同發現教學瓶頸問題。在議論過后,各備課組組長會整理大家討論中列出的問題,梳理主要問題所在,隨后和組員共同商議決定備課組所要研究的小課題方向。又如,一年級語文備課組根據學情主攻識字教學,備課組經商榷確立了四個小課題,即“小學低年級情境化識字教學初探”“低年級學生語文自主識字能力的策略探究”“低年級語文在閱讀中提高識字量的探究”“低年級語文識字興趣的培養探究”。通過對同一研究主題多角度的探究,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呈現“立體式”的研究思路。

2.“群研”促互補

由教研組長帶領備課組進行同一方向的教學課題研究,同時備課組每一個教師都能積極開展“教師個人小課題”研究,形成同一方向不同層面的多角度學科教學研究,以每個老師不同的教學探究來完善同一個教學問題的研究,變“獨研”為“群研”,“群研”可以彌補教師個體思維的不足,充分展示教師群體的創造力和凝聚力,“群研”也便于學科組開展立體式的課題研究,以子課題的形式圍繞重點課題開展研究。例如:英語組的課題“小學外來務工子女英語學習困難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研究”已經被立項為2012年的上海市級規劃課題,圍繞這一重點課題,課題主持人組織課題組的老師確定了七個子課題,如“小學外來務工子女自主學習英語語篇的有效性策略研究”“文本再構對外來務工子女英語學習有效性的實踐研究”“漢語拼音輔助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外來務工子女英語閱讀水平提高的策略方法研究”等多項子課題。從語音、詞匯、文本、閱讀等方面研究教學的有效性以及輔導的有效性,從案例中研究出對英語學習上各個薄弱環節的教學策略研究以及輔導策略研究,為改善學校英語面貌而努力。從橫向看,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小課題研究,從縱向看,所有老師的小課題研究最終都指向同一個問題的探究,這就是“群研”的意義所在。

二、隨雨夜夜長 向陽日日新

教師提出個人小課題申請后,教學研究部會經過審核,公布被立項的校級教師個人小課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科組通過備課、磨課等逐步展開小課題的過程性研究。就如破土而出的春筍,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新竹就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竹子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

1.“備課”重實效

課堂是“根”,那么教師的備課就是“養料”,教師必須儲備好的“養料”去灌溉幼苗,備課必須重實效。為了確保“群研”形式深入化,近兩年,學校教學研究部大力推行“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突出“單元備課”特色,做到“把握單元重點,突破單元難點,設計單元亮點”,同時做到“一人主備,他人補充,教案詳盡,提倡特色”。集體備課作為“群研”的主要形式,能夠彌補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備課獨立思維的不足。單元備課活動以四個階段推進,即組內說課、教學研討課、同步單元練習、單元反思等。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堅持做到“組成一個教研團隊,建構一種教研文化,健全一套教研制度”。組成一個教研團隊,以學科組、備課組為單位,形成實踐性學習共同體,學科分管領導下設有學科大組長、備課小組長;構建一種教研文化,每周教科研活動主講人提前準備好材料,其余老師同步深入鉆研教材,相關學科分管領導參與每一次集體備課,有時還聘請教研員和外校學科專家,把集體備課活動引向高效;健全一套教研制度,備課組根據學校教學活動,安排教師進行課題研究課實踐,推出骨干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評比課,以展示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2.“磨課”出精品

磨課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為目標,利用集體備課開展集體性的推敲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行為的校本教研活動。圍繞備課組的課題研究,在教學設計中尋找解決研究問題的途徑。通過多種磨課形式搭建教師成長的舞臺,例如:語文組開展的“同課異構”,聘請外校優秀青年教師和本校青年教師執教同一節課,分享兩校教研組不同的教學思路。數學組開展同一教學問題在各年級段的磨課,如“小統計”這一數學問題,在三、四、五年級開展磨課,探究如何有效搭建促進學生知識發展的梯度,做好知識鏈接。英語組開展“基于單元整體設計的”教學目標構建與實施,全面把握單元備課,根據學情構建單元教學目標。反復推敲單元整體設計,推出同一單元的二至三課時課堂教學。通過不同形式的磨課,近兩年來,學校逐步形成了優秀教學設計案例,形成了教學優質資源庫。同時也在師徒結對,名師帶教等制度下促進了青年教師隊伍的快速成長。在反復磨課中推出了許多精品的課堂,參與區級教學新秀、中青年教學評比、骨干教師風采展等。

三、經霜才得悟 歷雪始知魂

暑盡寒來,竹子變得綠蔭蔥蔥,笑迎風霜雪雨。白居易在《題窗竹》中留下這樣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盡,留向紛紛雪里看。”隨著備課、磨課等校本教研活動的推進,教師從單純的“教書匠”轉變為自覺的研究者、主動的實踐者、積極的反思者。

1.“亮課”促提升

因為“研”扎于“根”,研究的原動力來自于教師的教學實踐,研究的對象是教師自身課堂中碰到的真問題、真困惑,研究的目標直接指向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的結果在于突破教學瓶頸。所以“亮課”是教師對前期探究的實戰演練,是對自己課題實施中的探索與嘗試。近幾年學校每學年開展教學節系列活動,給予全體教師一個“亮相”的舞臺。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骨干教師風采展,讓骨干教師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上好引領課,促使全體教師對新課程的透徹理解,以點帶面帶動全體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青年教師通過教學新秀比賽,在與結對師傅的切磋和團隊的互助下亮相,呈現出了團隊帶教的智慧結晶,促使青年教師迅速成,真正將“教中研”“研中教”落到實處并產生實效,牢牢確立了教師的課題研究意識,同時培養了教師的研究行為成為自覺行為。

2.“研修”重自主

具有明確的教育觀念和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是教師進行研究學習的前提,唯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方能高瞻遠矚地研究。為此,在常規教科研活動中,我們要求備課組要兩周必須進行一次理論學習。我們組織教師學習“綠色指標”,以十大指標作為教師“以學定教、課堂轉型”的理論支撐,從學科分管領導、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進行先行學習,隨后分享學習感悟,然后通過教研活動的部分時間帶領教師學習并分享感悟,以專題論壇的形式交流學習和實踐感受,如何在綠色指標的指導下根據學校的生源特質,走進學生,研究學生,做學生喜愛的老師,從而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喜歡學校。此外要求備課組教師能不斷充實與研究課題有關的理論學習,利用“文獻綜述”法為課題尋找有利的理論依據,同時學會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在自己的課題研究中學會運用、推廣,當然更重要的是求異創新。學校為每個教師征訂學科雜志,辦公室設有書報欄,圖書室學習資料一應俱全。學校還組織教師前往上海圖書集體購書,營造了濃郁的研修氛圍。

四、推窗見玉秀 撥霧是金門

盡管竹一年四季經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它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無怨無悔。正如教師面對自己的教學生涯,唯有兩袖清風、志存高遠,勇攀高峰。在教學研究中不斷提升自我,用課題研究激發潛在的憧憬,成就自己教學生涯的拔節。

1.“沙龍”促交流

一味地教研活動、備課磨課,有時教學研究會有刻板與沉悶,為了點燃教師思想的火花,激發教師研修的熱情,各種形式的教學沙龍則是一種新模式,也是具有創造力和感染力的教師交流活動。教學沙龍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例如:每學期定期開展“教研組共讀一本書”活動,暢談讀后體會,分享讀書樂趣,在交流中成長,在碰撞中提升。學校還組織了“萌芽社”青年教師論壇,讓新入行的教師把自己的成長故事一一講述,也是新教師與大家分享他們師徒磨課的成長歷程。英語教研組為大家呈現了現場教研活動,并以沙龍的形式對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的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課,通過評課將一節研討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片斷、教學反思、課題實施等進行了精彩了大串燒。學校也推出了“骨干教師論壇”,以教學案例的形式分享了精彩的教學片斷,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骨干教師們在課堂中如何解決教學問題,通過課題研究形成解決問題的新認識和新方法。沙龍呈現了學校教師在分享教學智慧中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也成為學校促進教師思想交流的“茶話會”,更是學校對教師課堂教學經驗和課題研究成果的大盤點。

2.“分享”存智慧

沙龍是交流的一種有效途徑,因為交流帶來了智慧的分享。我們追求的智慧分享是希望能打破學科的界限,構建自由交流的平臺,圍繞同一研究主題,從不同的角度暢談研究的心得和體會,讓教師全面審視自我,彌補“閉門造車”的缺陷。在實施小課題研究的幾年實踐中,我們收獲的是在廣大的普通教師中建立一種教科研的氛圍,確立一定的研究意識,開展一些“草根”的研究活動。而這些研究活動是我們全校教師真實的研究與行動,我們可以分享的真智慧。學校創立了校刊《葉小教苑》,定期將教師的教學點滴思收錄起來,同時也將一些優秀的案例和征文向區級以上刊物推薦,我們也圍繞一個專題進行了多次組稿,例如:如何開展有效輔導,我們組織了《葉小教苑》有效輔導專刊,其中4篇論文也被發表于《現代教學》刊物。我們開辟了校園博客,在博客論壇中我們開展網絡教研,進行網上跟帖評課,創新了教研模式。

篇7

【關 鍵 詞】 教研;教育教學;文化

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規模大如國家的課程改革、省級的試點項目,精品小巧如學校的校本教研、個人的小課題研究等。在如此滾滾洪流之中,作為教研最基層的學校如何避免隨波逐流,做到自我定位準確、突出自身特色呢?

一、文化自覺,沉淀教研的厚度

一所學校的教研文化氛圍是否濃厚,教研風氣能否長盛不衰,和這所學校倡導的校風、教風、學風等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師生們朝夕沉浸其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文化自覺,對個體的教研行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匯聚教育科研的正能量。如漳平市實驗小學在教育科研方面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從90年代開展的“在學科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課題研究,到參與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至“十二五”教育部重點課題“指導―自主學習”系列研究,再到福建省教育改革試點項目“新課程背景下‘指導―自主學習’的深化研究”教改項目的試點工作。

二、制度創新,增強教研的力度

(一)加強試點項目工作的組織領導

今年漳平教育部分實施“一校多區”體制,實驗小學和原桂林中心學校本部組成實驗小學“一校兩區”。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教師隊伍變動(城鄉交流、校區互動)等因素的影響,確保試點項目工作可持續發展,學校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教研管理力度,確立試點項目工作基本思路,以創新課題管理機制迎接新的挑戰,保障試點項目工作的順利推進。

(二)創新試點項目工作的管理機制

實小“一校兩區”教研活動以省級教改試點項目為統領,以子課題領銜小組為單位,以月教研活動為平臺,以案例研討為載體,扎實穩健地推進課題研究工作,探索“常態化”的教育科研道路,打造優質、高效的新型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保障試點項目工作的重要進程

各級領導、試點項目主管部門十分關心試點項目工作的推進情況,對工作進程可謂了如指掌,保障了試點項目工作的重要進程。課題組成員每天都要登陸“福建省教改試點QQ在線研討平臺”,了解課題資訊、交流心得、向專家咨詢等。每個月都要向省課題中心、龍巖市普教室上報工作進展情況。學期末要專門上報試點項目進展情況,內容涵蓋試點進度、改革措施、存在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等。市教育局、進修學校和學校定時召開試點項目會議、出臺相關文件保證試點工作的穩步推進。

三、團隊合作,挖掘教研的深度

(一)抓子課題領銜人研究制度

為了扎實推進課題實驗工作深入展開,學校組織課題組專家,對“新課程背景下‘指導―自主’學習教改實驗的深化研究”的基礎問題進行研究,結合學校教研團隊的實際情況進行細化,以語文、數學、英語為基礎學科,下設“低年級識字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低年級如何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等十四個子課題,每個子課題由一名學科帶頭人領銜擔綱,3~5名成員組成子課題活動小組。

(二)抓月教研活動平臺

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和星期五定為月教研活動日,各領銜小組輪流開設課例研討活動,按照子課題研究對象和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先在小組內進行研討(試上),然后由專家組驗收后在月教研活動日進行更大范圍的研討。在月教研活動日上,通過課堂展示、階段成果匯報、課題研討等環節,對領銜小組的課題進展情況進行跟蹤、研討和評估,每學年每個小組要負責完成一份子課題實驗報告和兩節的課例。

(三)抓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積極探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是我校承擔的試點項目核心任務。學校課題組堅持“重點研討,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的工作策略,扎實有效地推進試點工作。

1. 案例先行。課題組從理論培訓與案例設計兩個方向入手,再通過課堂教學驗證把二者統一起來。學校有專門機構聘請我市教育專家開設《構建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專題講座,詳細闡述了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和構成要素,提出了構建“指導―自主學習”教學模式與普通教學模式的共性與自身的特點,明確現階段實驗教師應該結合理論學習和自身的經驗,大膽設計以教學案例的主要步驟為雛形的“指導―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初級模式。每位實驗教師撰寫一份以教學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設想。學校組織專家對這些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設想進行評選,評出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模式設想若干篇,為課堂驗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結構或形式。

2. 課堂驗證。預設的教學模式只有經過驗證才能得知它是否可行,通過教學實踐的不斷解構與建構過程中獲得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提升。在課堂驗證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重示范引領、同伴互助與反思的作用。

3. 理論提升。按照《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論述,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設計和組織教學而在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它以簡化的形式穩定地表現出來。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一種系統的概括。

四、專業引領,提升教研的高度

(一)專題培訓

通過“走出去”或“請進來”等不同方式,得到專家的引領和指導。自承擔課題實驗以來,學校先后派出60多位教師到福州、武夷山、廈門、山東等地參加省課題組組織的教研活動。聽取了余文森、王敏勤、梁秋蓮等專家們的講座。學校根據試點進度適時舉辦教研培訓,強化課題實驗的基本活動要求:即準確把握“指導―自主學習”的魂:以學為基礎,為中心,為主線(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以高質量為目的,為導向,為歸宿(教學合一、教學相長);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三個關注”:指導先學,關注“會讀”;課堂交流,關注“會學”;教師指導,關注“反思”(教師指導,核心是方法和思維的引導,做到導讀、導路、導疑、導思)。

(二)網絡平臺

學校教研有三個網絡平臺:福建省教改試點QQ在線、“指導―自主學習”課題組博客和“漳平市小學第一教研共同體博客”。前兩個平臺職能是分別實現學校及實驗教師和省基礎教育改革試點工作小組、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聯系,提供信息報送、專家咨詢和校際交流服務。第三個平臺的職能是漳平小學第一教研共同體成員學校教研信息、共享教研資源、進行互動交流等。

(三)青藍工程

我校有58名市級以上的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名師),其中相當一部分的中青年教師都有參加過市級以上的評優課、示范課和教師技能大賽的經驗,專業素質普遍較高,教研能力強,有10多位教師在歷次的課題研究中獲得過省級“優秀實驗教師”的稱號。學校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把子課題領銜小組的成員組成、教師之間的“傳、幫、帶”結對子等活動統籌安排,通過實施“青藍工程”,加大對中青年教研力量的培養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實驗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創新學校教研的途徑和方法,為教師發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與發展空間,需要為學校和教師量身定做真正屬于自己的“教育科研”,才能讓教育科研更好、更長久地為教育教學服務,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

【參考文獻】

[1] 劉娜. 深化教研提升教師專業水平[J]. 山東教育(幼教版),2013(4).

篇8

關鍵詞:課堂教學;評價;人文關懷;童趣;多元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7)03-0026-02

課堂教學是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過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豐富情感和個性的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評價語言,是激發學生個體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在新課堂中,教學評價語言應該充滿激勵,充滿人文關懷。教師要及時把握和利用課堂動態生成因素,對學生發表的不同意見,在采取寬容態度的前提下,或者延遲評價,或者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評判,或者順勢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充滿愛心、智慧的牽引和評價,有助于營造愉悅、寬松的學習氣氛,給學生創造出一個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間,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產生爭取進步的信心,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濃厚興趣。以下結合幾個實際教學案例,來說明自己對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看法。

一、關注學習興趣,童趣評價

教例:識字教學《心里的世界》

師:(課件出示隱去情境圖的帶拼音的詞語)你最喜歡哪種景物或水果,挑一個拼給大家聽。(生自由拼讀后,一個個舉起了小手。)

師:(學生拼讀后,教師適時插入評價語)瞧!你那么準確地說出果園這兩個字,果園里的蘋果高興地出來跳舞給你看了!(點擊后相關水果閃現)你是不是正確地叫出了其它景物或者植物的名字呢?快來試一試吧!(點擊相關植物或景物的圖案,相關的圖案閃一閃)

如果學生拼得不正確,則說:“唉呀,小草不愿意和你見面,是不是你叫錯了?哪位小朋友幫幫忙,提醒他哪兒錯了?”或是“海浪連動也不動,是不是你拼錯了它的名字,它生氣了?”(課堂上出現了踴躍發言、積極拼讀的場面,有學生拼讀錯誤時,“小老師”熱心地幫助糾正。)

評析:六七歲的兒童都是喜歡童話的。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創設了一個童話情境:當小朋友拼對音節時,教師給予充滿童趣的語言評價,再適時輔以小動物歡叫、水果閃現的動畫,拉近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賦予詞語生命力。學生處于這樣一個童話世界里,喚起了主動識字的情感,始終處在“我想讀”“我要讀”的狀態。在這種情感刺激下,自主地識字,自主地交流合作,感受到識字的快樂和自己獲取知識后的成功喜悅。

感悟: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在心理上及態度上產生的反應,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魅力。童年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學生學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贊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低年級中運用生動的、充滿童趣的評價方式,會使學生躍躍欲試,大受激勵,會使課堂內生機勃勃,如沐春風。可以說,這種別致的富有童趣的評價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氣氛。一個個教學的正是如此形成的。

二、關注學生個性,多元評價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多角度”是指每個學生在閱讀過程的感受、理解和價值的差異性;“有創意閱讀”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悟和再創造。可是在我們的課堂中,許多教師在學生朗讀后,往往以“讀得好”“真不錯”一概而論。這樣泛泛的評價,學生聽起來茫然不知所以然,而一些虛假的評判反饋給學生的是錯誤的信息,這種狹隘的“尊重”換來的是無盡的“傷害”,難以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直覺敏感度。

教例:《爸爸,你知道嗎》教學片斷

師:(投影出示句子:爸爸,你知道嗎?當我親眼看見你擊傷一只快樂的小鹿,我的夢,就再也不能飛翔。)這時你的心情怎樣?你會怎么讀這句話?

生1:(皺著眉頭,很傷心地讀起來。)

師:哦,你看到快樂的小鹿受傷了,很難過!

生2:(一臉怒氣,氣憤地讀出來。)

師:是呀,可愛的小鹿被爸爸的獵槍擊傷了,太不應該了。真讓人生氣!

生3:老師,我和他們讀的不一樣。(讀句子。)

師:哦,你看到可愛的小鹿受傷了,心里真著急!

師:同一句話,小朋友能讀出這么多的意思,真不簡單哪!

評析:朗讀有三個層次的要求:一讀正確;二讀流利;三讀出感情。如果學生朗讀時出現錯誤,教師可以及時糾正。讀得流利與否,也很容易辨別出來。但讀得是否有感情,卻難有明確的標準。有感情朗讀是學生對課文內化認識的表現,因此有感情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不同的人對文章的情感基調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再則感情本身有一定的直覺性、模糊性。這一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情感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將內心對小鹿受傷或氣憤、或著急、或難過……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和融合于朗讀之中。而教師的評價語言因人而異,這些貼切的評價語客觀地指出了學生的長處。這樣,朗讀不再是機械僵化的套話,而是學生個人情感自然真實的宣泄。

三、關注學困生,真情評價

案例:在一節公開課上,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竟然在遲疑之下舉起了手,老師微笑著鼓勵她站起來朗讀課文。這是一個學習基礎不太好的學生,當她生生的不太流利又不夠準確地讀出指定的段落后,小朋友們早就紛紛高舉小手要給她指出缺點(有個別性急的孩子已經叫出口:“她讀錯了!”)。認識到自己要成為小朋友們批評的眾矢之的,她是那樣局促不安。這時,老師沒有急于讓小朋友們評價,而是走到她身邊,撫著她的肩,親切地對大家說:“在小朋友提意見前,老師先要表揚劉丹小朋友。(小朋友們滿臉的疑惑)今天她第一次在這么多老師的面前勇敢地站起來發言,大家覺得她是不是很有勇氣呢?”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接下來當小朋友們真誠地為她指出朗讀中的不足時,她已沒有了剛才的難堪,很愉快地接受了同學的幫助。最后老師又不忘鼓勵說:“老師相信,有這么多小朋友的熱情幫助,再加上劉丹自己的努力,她一定會進步得很快,下次她一定會讀得更好。”

評析: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和藹的態度、激勵的語言和親切的引導,化解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了學生的心靈。在這樣一個充滿關愛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學會欣賞別人,學會寬容同學的錯誤。而寬容產生的巨大力量,讓學困生消除了內心的自卑和怕失敗的局促,愉悅地接受同學的幫助,在課堂中品嘗被人尊重的喜悅,感到生命存在的價值。

篇9

我們始終堅持通過問卷調查、隨堂聽課、學生座談、校領導訪談等多種方式,對學校全面狀況進行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希望學校開誠布公、暢所欲言,提出問題,詳細了解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調研,應該能較好地反映我縣小學起始年級新教材實施的具體情況。現在我就調研情況匯報如下:一、基本情況

(一)各校領導普遍重視

凡調研過的小學都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并由校長親自任課改領導小組組長。絕大多數學校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分別制定了課改實施規劃,這些規劃基本上能目標明確、措施具體。絕大多數學校能保證一年級教師的培訓和科研經費,一些學校在財政不十分不足的情況下撥出專項的經費,為課改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有的還專門為一年級教室添置投影設備、配備小平臺等等。

絕大多數學區主任和校長比較關注新課改。有的始終堅持和起始年級的教師一道參與課改培訓(如:鶴盛學區主任李建榮、花坦鄉中心校長王國孟等);有的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了解情況,始終跟隨教研員一起共同探討教改問題(如:橋下學區主任戚海平、應坑鄉中心校長麻向前、張溪鄉中心校長張連光等等)。然而,一些學區、學校的主要負責人對課改調研工作不問、不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并不鮮見。

為了取得社會及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許多學校用開辦家長學校等方式廣泛傳播課程改革的信息,讓家長了解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與改革的重要性,使他們盡快接受現代教育觀念,從而為課改營造積極而主動的外部環境氛圍。在調研的過程中,許多學校已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家長做了這方面的宣傳。有的學校多次召開家長會,辦好校內外黑板報,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讓家長對課改在理性感受的基礎上有更直接的認識。但是,因新教材識字量的大大增加,由于對生字的要求“認寫分開”,家長對孩子的“只認不寫”表示擔憂,因而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再說這套教材給農村的學生使用也有一定的難度。

(二)師資隊伍富有活力

在調研中發現,各校領導對一年級任課教師的配備都有明顯的傾斜。我們所調研的近100所小學,看到的都是身體健壯,責任心強,教學水平高的年輕教師。這些教師大都有低年級教學的經驗,或者是基本素養較好的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師。年齡在40歲以上的幾乎是很少很少,據我估計平均年齡不會超過30歲,這些教師大都處在教學生涯的成熟期,是學校的中堅力量,年輕化是課改實驗教師隊伍的一大特征。這些教師對執教新教材充滿激情,一些青年教師就是主動要求執教新教材的。普遍發現很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或通過校際之間的交流,或通過網絡查閱備課資料,對下發的教案研讀、修正,并堅持不懈地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像制作生字卡片,自畫插圖等等。特別從去年12月4日新上崗教師的“補培”情況來看,就可見一斑。本來“補培”對象不會超過100人,結果到會人數300多人(這次培訓沒有給學分的)。又從今年上半年案例評比的情況來看,共收到新教材教學案例193篇,這是歷次案例評比篇數最多的一次,大多案例都很有見地。可見教師投身教改的熱情是多高啊。

(三)學生學習充滿樂趣

我們每到一所學校都對學生進行了座談、問卷調查。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生活是比較開心的。在座談會上,孩子們踴躍發言,絕沒有發現像以往的學生那樣膽怯,他們普遍反映喜歡小學學習生活,覺得小學比幼兒園有樂趣,這與以往的新生入學開始產生的恐懼情緒大不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學能學到很多知識;教師語言親切,關心學生;校園很大、很美,下了課有很多可活動的地方;小學可以交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 老師來上課等。可見學生對學習興趣高,無壓力,不懼怕。對所學的課程,不同的學生有自己不同的喜好,能認字、能畫畫、還可以唱歌做游戲、動手做實驗等等這些都成了他們喜歡的理由。

作業負擔普遍較輕,基本不留課外的書面作業,除了少數學生反映回家要寫幾個生字外,一般均是口頭作業,如:讀課文給家人聽,給父母講故事等等。

二、課堂教學現狀及思考

(一)成績是可喜的

1、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其樂融融。

課堂上,教師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肢體語言、豐富的表情及親切的目光關愛學生。大多數教師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巧妙地設計活動,創設情境,盡可能把課堂顯得生動、有趣。學生能在讀讀、說說、玩玩中快樂地學習,使一年級的新生始終在興奮、主動的狀態下學習,能較好地使課堂教學目標順利達成,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2、學生始終是學習活動中的主人。

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明顯增多,自己拼讀、自主讀書的機會多了。讓學生自主讀書,同桌互讀,在讀中玩,玩中讀等等已成了課堂中常用的學習形式。教師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適應這種學習方式,課堂紀律也基本能得以調控。學生在一種較為寬松的氣氛中樂于學習,思想得到了放飛,個性得到了張揚,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思維發展。

3、注重學習過程成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教師能從過去的重答案、重結果到現在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對知識體驗的過程,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教師試圖能把學習內容與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獲得書本知識的同時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尤其是大多教師重視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環境中識字的良好習慣。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環境識字有興趣,有較強的主動識字的欲望,這是相當喜人的事情。

(二)現狀不容樂觀

下面,筆者著重把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羅列出來,以求引起大家的共同關注。

1、課改---游離文本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知道教學方式的翻新,脫離了文本,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及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有的課,許多學生連生字還不會認讀,連句子還沒有讀通,教師就急于讓學生漫無目標地想像;有的課,不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為基礎,不以文本為憑借,很隨意地向課外拓展,任憑學生不著邊際地討論等等。一位教師在上《比一比》一課,首先,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插圖,說出圖中的事物名稱,意在引出插圖下面的詞語。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很快地把八個詞語分成動物和水果兩大類,然后老師問:誰還能說出一些表示動物和水果名稱的詞語嗎?不少學生都能說出一個或幾個,整個課堂看起來學生都說得很熱鬧,但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10多分鐘。接下去,又急于學習后面的兒歌。結果是僅讓學生自讀兩次(大部分學生還沒有讀流利),教師又出示了事先準備好的一些帶拼音的兒歌叫學生讀,意在拓展課程資源,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從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習“詞語”的教學目標是認讀生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借助課文中的插圖,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位教師卻忽視了,重點放在“還能說出幾個詞語”上。學習這首兒歌應該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積累閱讀語言,培養閱讀興趣。案例中的教學卻是文本中的兒歌沒有讀熟、讀好,文本外的兒歌僅僅當做了課堂上的“商標”--拓展課程資源,這豈不是“荒了自己的園,種了別人的田”嗎?將會給我們追求的“實實在在”的新課堂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新一輪課程改革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的教育思想!,而是要求我們要在扎實的基礎上放開手腳,大膽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在深入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使我們的教學不偏不頗,才能在課堂上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好學生,真正使這次課改順利實施。

2、民主----追求熱鬧

新課堂主張師生民主、平等,努力使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地學習,有效提高課堂實效。然而,我們經常看到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偏差:讓學生帶上各種小動物的頭飾在表演,你一言,我一語,僅僅停留在“鬧哄哄”的層面上,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半節課是常見的事。

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明顯特點是:教師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處于相當被動的學習狀態。現代教育觀倡導“民主”,是強調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并不是追求低效率的“鬧哄哄”課堂。而是要求將一種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引進課堂,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能主動地和文本對話,積極自覺參加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中學習的主人,能夠使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讀自悟,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3、合作----放任自流

合作學習是新理念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也是時展的需要。然而,我們在課堂上經常發現,一些教師往往提出一個問題,就急于要求小組合作學習,前排學生“呼”地轉身,整個教室就“嗡嗡”一片。有的小組像南郭先生在“裝腔做戲”,看似人人在張嘴,細細觀察誰也聽不清他們在講什么;有的只是小組長在唱“獨角戲”,其余學生當陪客,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把此作為做小動作的大好時機等等。老師站在一旁無所事事,幾分鐘過后,教師一聲令下“停”,全班同學“肅然起敬”,緊接著是一個個優秀生“我讀懂了……”“我發現了……”等等,一次次“精彩”的合作學習就此結束。下面是《四季》的一個案例。在初讀課文學習了幾個生字后,老師就急于說:這篇課文共有四個小節,每個小節都寫了一個不同的季節,請喜歡同一個季節的同學坐在一起合作學習。結果是大部分學生喜歡春天,其余三個小組的學生三三兩兩,很不成氣候。接下來就是幾個優等生代表發言……

上面案例中,這種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既沒有初讀的整體感知,也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的合作,更談不上引起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合作學習”嗎?顯然不是。在整個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從表面上看起來自主組合小組伙伴,合作學習也很投入,但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在交流過程中,發言的是優等生,其余大部分學生往往是沒有去傾聽別人的發言。

楊振寧博士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那么,進入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和他人合作學習,讓他們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提高合作協調的能力,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合作學習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

(1)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有思維的空間;

(2)分工要明確,使每個學生各負其責;

(3)創設民主、平等的氣氛,各抒己見;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實踐能力,講究實效;

(5)有教師的親臨參與,適時指導。

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必須要把這些原則作為我們選擇教學方式的決策依據,并恰當地加以運用。

4、探究----放棄講解

當前,我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一些“怪現象”: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該給學生引導的不“引”,該給學生講解的不“講”,恐怕別人冠以“理念不新”、“教法傳統”的帽子;有的教師往往是游離教學目標,脫離文本,讓學生信馬由韁,漫無目的地去“探究”、“發散”。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教師在教《菜園里》一課學習兒歌時,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同桌,可以自找伙伴,也可以自個兒),說說你在朗讀中發現了什么?頓時,課堂上書聲瑯瑯,氣氛相當活躍。接下去就是學習成果的交流,甲生說:我發現了豆角;乙生說:我發現了黃瓜;(教師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時而點頭贊許,時而豎起大拇指給予肯定。)后面的同學自然就是:我發現了茄子、辣椒……。

這位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很有思考價值的,遺憾的是在于他沒有把握好文章的精髓,學生的“發現”不應該停留在某一種蔬菜上,而應該著眼于從朗讀中發現了某種蔬菜的什么特點,在朗讀中學會識字。這里關鍵就是取決于教師沒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探究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的歸宿,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探究學習的根本目的。我們所謂 的“探究”,就是要求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和學生一起參與整個學習活動,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通過探究,必須經歷從不知到知、不會到會的過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該講的十句不多,不該講的一句都是廢話”。我們的老前輩,著名語文大師袁瑢老師也曾經告誡過我們:在培養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要密切注意他們表情的變化,捕捉其思想動態:或旁敲側擊;或指點迷津;該鼓勵時就鼓勵,該講解時就理直氣壯地講解。新課標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新課程改革主張的“探究”,意在摒斥繁瑣的分析、滿堂灌等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方法。筆者認為:在新課堂教學中,教師正確的引導和講解是相當必要的,不然教師的主導作用怎樣體現呢?

5、尊重----盲目隨從

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尊重學生,呵護學生,已越來越受廣大教育者的關注。因而,課堂上經常看到一些教師面對學生的回答,一味表揚:“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創新精神!”“你真聰明,老師佩服你。”老師對學生只是一味表揚。這將會對學生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呢?尊重學生,并不是說對一些錯誤的結論不加糾正,對模糊的概念不可置否,甚至對學生的一些偏見還推波助瀾,搞得學生在空中飄浮,云里霧里。這實在是當前新課程改革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篇10

之子課題《詩詞誦讀基本模式研究實驗報告》

浩友慧全

一、課題提出

所謂兒童經典背誦,是指在0-13歲這一人生中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里,各國兒童們通過誦讀古今中外最經典的篇章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

中華傳統經典詩詞文化不僅蘊涵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地智慧美,更積淀著一個不滅的精魂。可是,由于種種原因,近年來,社會上重理輕文急功近利的現象比較嚴重,人們得不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使民族的文化傳承產業斷層。而喪失傳統文化素養的人,很容易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而誦讀經典古文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理智和詩情的融合,會塑造出有教養的人。有了根源性的文化素養,很容易開發個人的理性,涵養出深廣的心胸和能力,一生受用無窮,直至生命升華。我們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其目的是不僅讓孩子記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尋根,尋民族精神的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尋學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蘊。

從1994年開始,有許多有識之士倡導和推動,臺灣、香港和中國大陸乃至北美、東南亞開展了“兒童經典背誦”活動,目前這一活動的良好成效主要表現在:

(1)兒童的記憶力加強,注意力集中。

(2)行為好轉,心地向善,修養提高。

(3)語文程度提升。

(4)帶動其他學科,如數學、歷史等成績的提高。

(5)培養讀書興趣,增加歷史、地理、天文、數學、常識、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知識。

(6)父母子女一起誦讀經典,更能增進親子感情,是最好的親子活動。

二、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經典詩詞誦讀活動依據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精神,以“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以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宗旨,真正落實“素質教育”,以“經典詩詞誦讀”教學為核心,從語言教學的改革出發,進而遷移到其他科目的教學,從而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通過經典文化誦讀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有利于培養學生最真、最善、最美的性情,防止淪為功利主義的奴隸;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記憶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使學生真正達到養性、養正、養志、養德的目的,讓人人“性情端正,才華洋溢”,以面對世界,面對未來。

三、研究對象、實驗時間及誦讀選本

1、研究對象:五年級在校學生

2、文選讀本:《古詩絕唱100首》《宋詞絕唱100首》《唐詩絕唱100首》

3、課時安排:充分利用早讀20分鐘、第二節課預備鈴響后的10分鐘、下午第三節活動課35分鐘進行誦讀,誦讀為主,講解為輔。每天晚上回家后,再與家長一起誦讀20分鐘,復習鞏固當天誦讀的內容。

四、研究的主要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開展,提高孩子們的人文修養,積淀孩子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們打好傳統的根基。探索開展經典文化誦讀和豐富學生人文底蘊,培養民族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相互關系。

2、誦讀經典文化對提高兒童智力,發揮學生潛能的研究。

3、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力爭總結出一些值得推廣的教學案例,教學方法。探索適應新課標要求的經典誦讀的形式與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對培養學生熱愛和誦讀經典詩詞的方法、途徑進行研究。

2、誦讀優秀經典對提高兒童智力,發揮學生潛能的研究。

3、對做學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六、具體方法措施

(一)、研究方法:

1、運用對比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調查法,對實驗班級進行方法和途徑的研究。

2、運用激勵法培養孩子誦讀的興趣,尊重孩子對優秀經典理解的方式,培養孩子創新和想像的思維品質。

(二)、具體措施:

1、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

2、教學方法:

(1)、采用“跟我讀、聽錄音、自讀、小組讀、全班讀”等方法。“人人是教師,處處是教室”。只要有熱誠,能讀拼音,就能成為一個導讀老師。初期,在每天進度中,或“聽讀”或“隨讀”或“自讀”,總計遍數二十三至五十遍為度。一至二月之后,每段一百遍為度,通過如此教學,80%以上的兒童能夠熟背本日進度,只要80%的學生通過檢測,即可進行新進度。至于少數尚不能背誦之兒童,潛移默化中,亦達成多項教育目的,無須要求人人會背。

(2)、“同學們!跟我念!”誦讀的六字箴言。這是進行經典文化誦讀的基本方法,是讓兒童用活潑愉快唱兒歌或背廣告詞的方式,讓兒童和老師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自然地熟讀,是一種在唱中學習的方式。時間上,充分利用零碎時間,不增加學生負擔,受到誦經之樂,使誦讀活動成為課外生活中的一件樂事。在學校由老師利用課間,活動課分幾個時段誦讀后,回家后,再由家長帶動誦讀,既能培養親子關系,又能把誦讀經典的樂趣與好處和家人分享。總之,就是反復再反復的多念,很少講解,或甚至不講解。

(3)、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也采用了多種方法,如:模糊教學法、情景設計法、鼓勵與表揚、讓兒童在生活中感悟經典。

3、誦讀原則:

兒童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讀;只獎勵,不強求”。只要反復念,兒童自然就能背誦。

師長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

4、經典雙語文化誦讀教學的學生成績的評價與測量:

學生的經典雙語文化誦讀成績以鼓勵為主,應采取“每天評量”及“百分主義”結合的方式,亦即“每天都讓每個學生得一百分”。其方法如下:(1)、正常評量:評量的范圍是前一天的學習內容(或幾天來的復習,由教師在前一天宣布)。評量時間最好在早自習時間。老師用幾分鐘,檢查幾個學生,他們會背了即可得一百分,作為當天的誦讀班長。讓他們利用下課時間去檢查其他的人。不能通過檢查的人,記下名字,交由老師處理。(2)、特殊評量:凡通不過檢查的,讓他利用下課時間,拿著書,補讀約二十或三十遍即可,補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會背,也給他一百分。(因為經過這樣訓練,對他已有相當進益,不一定都要會背。而且此一階段不會背,不影響下一階段的學習。)所以凡是“經典雙語文化誦讀考試”,一定人人一百分。

七、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一)、學生情況:

參與實驗的56名學生基本完成了《古詩絕唱100首》《宋詞絕唱100首》《唐詩絕唱100首》中的86篇的誦讀任務。

參與實驗的學生有了明顯的變化。

1、自信心增強了,厚厚的一本書背完了,并且有的能做到隨便抽一章都能背誦,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有些原來比較內向的孩子,眼睛里也充滿了自信,學習質量、習慣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2、培養了堅強的意志品質,有個別的孩子在誦讀過程中,出現了畏難,想偷懶情緒,經過與家庭的及時聯系,及時調整,孩子堅持跟了下來,戰勝了自己,這些孩子的意志品質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3、提升了孩子的記憶力,這些參與實驗的孩子的記憶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與沒有參與實驗的孩子一對比,他們背誦的速度都要快好多。

4、提高了孩子的閱讀速度,這些孩子的語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閱讀的速度比沒有參與實驗的孩子要快很多。一本楊紅纓的小說《貪玩老爸》,參與實驗的孩子幾個小時就可以讀完,其他的就要慢一點。

5、提高了書面表達能力。參與實驗的孩子在書面表達上,能準確形象的使用詞語,做到有條理的描寫,具有一定的文采。

(二)、具體的背誦方法:

“同學們!跟我念!”誦讀的六字箴言。這是進行經典文化誦讀的基本方法,是讓兒童用活潑愉快唱兒歌或背廣告詞的方式,讓兒童和老師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自然地熟讀,是一種在唱中學習的方式,以此為基本方法,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也采用了多種方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