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方法:選擇2008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診治的80例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術后均給予關節恢復鍛煉,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洗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進行分析比較。
結果: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及格率明顯較對照組患者高,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結論:中藥熏洗的方法治療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后關節功能康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且不會引起復雜的并發癥和發生不良反應,臨床效果顯著提高,可作為今后臨床對該類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中藥熏洗 膝關節周圍骨折 關節功能 康復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93-02
由于骨牽引、石膏托、夾板外固定、關節損傷等造成的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及其周圍骨折內固定術后常見并發癥[1]。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療較困難,目前,保守治療較困難,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因術后易發生關節黏連從而導致的膝關節功能障礙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中藥熏洗有熱療、藥療雙重作用。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我院給予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中藥熏洗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診治的80例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0±2.6歲。單側左膝10例,右膝12例,雙膝18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12年;股骨髁上骨折13例,股骨髁間骨折7例,脛骨平臺骨折10例,髕骨骨折5例,復合骨折5例。對照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1±2.5歲。單側左膝8例,右膝15例,雙膝17例,;病程最短2天,最長11年;股骨髁上骨折15例,股骨髁間骨折5例,脛骨平臺骨折8例,髕骨骨折6例,復合骨折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關節功能康復護理。術后2~3天,使用膝關節功能鍛煉器,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膝關節活動;術后5~7天,指導患者行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持續至出院。另外,使用膝關節功能鍛煉器時要注意,屈伸角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角度由10°開始,逐漸增加,以患者無不適為宜。
1.3 中藥熏洗方劑組成和用法。治療組在采用鍛煉器對相關關節進行恢復鍛煉的基礎上,術后7d予中藥熏洗。該方劑的藥物組成為:伸筋草、紅花、當歸、宣木瓜、三七、乳香、沒藥、茜草、木香、木通、雞矢藤、七葉蓮、三棱、細辛、草烏、蘇木、桃仁、防風、地鱉蟲、白芍、甘草,將上藥用小塊紗布按藥名分類包好投入盛5000mL清水的盆中浸泡30分鐘,再煮沸30分鐘。將患膝置盆上先薰后洗,亦可將熱藥袋敷于患膝上進行治療。每次30分鐘,早晚各1次,7天為一個療程,堅持治療4個療程。每劑中藥可用2~3天。注意薰洗時勿燙傷皮膚,避免弄濕衣被等。
1.4 療效評價標準。治愈:腫脹、疼痛消失,關節活動范圍>120°,伸直0°;顯效:腫脹、疼痛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范圍90~120°,伸直受限10°,或膝關節活動幅度較治療前增加30°以上;無效:膝關節腫脹、疼痛及功能無任何改善。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患者臨床恢復效果及格率明顯較對照組患者高,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組別例數治愈顯效好轉無效及格率
治療組4015(37.5%)10(25%)9(22.5%)6(15%)34(85%)
對照組4011(27.5%)8(20%)7(17.5%)14(35%)26(65%)
P值<0.05<0.05<0.05<0.05<0.05
3 討論
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或鄰近部位的骨折損傷,局部血腫機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黏連攣縮,導致關節伸屈活動發生障礙,關節僵硬,使膝關節活動受限。中醫傳統醫學認為,骨折后膝關節僵硬為骨傷或術后關節長期不適當外固定,跌打損傷后因其疼痛,患肢關節不能活動導致骨節失動、氣血瘀滯、經脈閉阻、津液運行不暢,筋骨關節失去氣血津液的溫煦濡養,日久則肌肉失養而萎縮,經脈攣縮,屈伸不利[2]。治療當以舒筋活絡、除濕消腫通利關節、活血化瘀為主。中藥熏洗能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我院利用中藥熏洗的熱效應及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局部新陳代謝,松解粘連等作用治療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收到很好的療效。方中當歸、紅花、伸筋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宣木瓜、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川烏、草烏、細辛、艾葉溫痛散寒止痛;乳香、沒藥、三棱具有破血逐淤的功效,茜草、木香、蘇木、白芍、防風、甘草具有行氣消腫、緩急止痛的功效;,細辛、木通、地鱉蟲脫水溫經通絡,全方具有活血化淤、溫經舒筋通絡、脫水消腫止痛等作用。減輕了對神經未梢的刺激,藥力從皮到肉,從筋到骨,層層滲透,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肌力和關節功能的恢復。治療組患者在中藥熏洗治療后,患肢普遍有輕松感,屈曲加壓時無痛感,患者易于接受此法。且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患肢好轉程度明顯,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縮短了康復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表一顯示,治療組的及格率率達85%,對照組僅為65%。
總而言之,在給予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術后進行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進行中藥熏洗的方法,可以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基本康復量;脛骨平臺;膝關節;功能
脛骨平臺由大量松質骨及皮質骨包繞而成,極易因高能量壓力及剪力而發生骨折與塌陷。因此,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應做到無創解剖復位、骨折塊固定以及保持正常重力線等要求,為早期功能康復鍛煉提供良好基礎[1]。除手術治療外,骨折術后如何進行有效的功能康復鍛煉也一直是臨床關注重點。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康復訓練方式在術后功能康復訓練中的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60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包括研究組A、研究組B及對照組,每組各2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42.1±11.5)歲,右膝部33例,左膝部27例。三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病例納入標準[2]:①明確外傷史;②經X線檢查確診,脛骨平臺骨折明顯移位行內固定手術治療;③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①膝部陳舊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②≥65歲;③合并惡性疾病或精神障礙者。
1.2方法
1.2.1研究組A 在"動靜平衡"原則下進行康復訓練法,予較小康復量(即"基本康復量"),術后第3 d行膝關節被動活動,仰臥位,上下左右活動髕骨數次;雙手握住股骨遠端,徐徐抬起膝關節,使小腿自然下垂,緩慢屈曲到指定角度,若股四頭肌疼痛,可行手法放松肌肉,第1次屈曲膝關節至30°左右,置墊枕10 min左右,每隔3d操作1次,增加10°/次左右,該操作要求康復師力量穩定、緩慢而持續進行,避免動作粗暴也引起患者恐懼、排斥。
1.2.2研究組B 操作方法同研究組A,予較大康復量,但活動次數改為2次/d。
1.2.3對照組 予傳統無痛康復訓練,包括壓腿鍛煉、屈伸鍛煉等常規內容。
1.3療效判斷[3] 骨折復位效果標準:優秀:解剖結構復位,關節面平整;良好:接近解剖復位,關節面基本平整,關節面臺階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1三組骨折復位情況 三組骨折復位效果均良好,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三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研究組A膝關節恢復優良率為95%,研究組B為85%,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的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骨折后手術治療目的在于保證骨折部位良好、快速愈合,實施良好的復位及持續可靠的手術固定極為關鍵。固定包括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及外支架固定術,但實施手術固定必然會導致肢體肌肉萎縮、關節攣縮以及瘢痕粘連形成等失用性改變,致使肢體關節功能障礙。相關研究指出[4],骨折術后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缺乏應力刺激,可引起骨質疏松及骨痂形成緩慢,進而加重肢體關節功能障礙。如何平衡骨折愈合與肢體關節功能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現代骨科、康復醫師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與其他骨折類型相比,骨折愈合過程更為緩慢,對穩定的生物力學與生物學環境要求更高,實施功能鍛煉時應保證與骨折愈合每個階段相適應,避免因任何不恰當功能鍛煉對骨折愈合產生不良影響。研究指出[5],傳統功能康復鍛煉盲目以"無痛"定位活動、負重標準,并非以不同骨折類型及內固定穩定性要求為準則,康復訓練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本研究結果說明,3種康復訓練方法均不會影響脛骨平臺骨折愈合,均可應用于骨折術后功能訓練中;在"動靜平衡"原則下進行康復訓練法療效優于傳統訓練法,并且較小康復量(即"基本康復量")就可滿足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康復需求。
綜上所述,在"動靜平衡"原則下進行較小康復量康復訓練法效果優于較大康復量訓練法予傳統訓練法,與該骨折類型骨折愈合生物力學要求更吻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笑珍,鄧珍良.早期康復訓練對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9,30(30):154-155.
[2]楊治濤,葛廣勇.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5):1658-1659.
[3]劉敏如,郝仕強,陳麗.動靜平衡康復訓練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響[J].廣州醫藥,2015(05):15.
篇3
[關鍵詞] 骨創傷;康復功能鍛煉;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1(b)-0133-02
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骨創傷患者的預后恢復也越來越好??祻妥o理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復骨創傷患者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筆者對本院治療的55例骨創傷患者進行綜合性的康復功能鍛煉和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0例病例均為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骨科接收手術治療的骨創傷患者。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各55例??祻徒M: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齡16~58歲,平均(37.35±13.81)歲;其中,鎖骨骨折10例、肩關節脫位9例、肱骨髁上骨折10例、前臂骨折8例、股骨頸骨折5例、膝部骨折7例、腰椎骨折6例。對照組:男性37例,女性18例;年齡17~59歲,平均(36.75±13.63)歲;其中,鎖骨骨折9例、肩關節脫位8例、肱骨髁上骨折10例、前臂骨折9例、股骨頸骨折6例、膝部骨折6例、腰椎骨折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創傷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給予骨外科的常規護理;康復組患者術后由專門的護士給予有針對性的綜合康復功能鍛煉及護理,康復功能鍛煉分為被動和主動兩種。被動康復功能鍛煉是指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術后盡早幫助患者進行關節的功能鍛煉,鍛煉強度以不引起患者的疼痛為宜,并注意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1]。在患者出現自主肌肉收縮后給予主動康復功能鍛煉。主動康復功能鍛煉是指在患者的肌肉能夠自主收縮后,讓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功能鍛煉,主要的鍛煉目的是緩解患者患肢的疼痛、加快瘀腫的消退、促進骨折的愈合、預防和減少不良反應以及后遺癥的發生[2]。具體的主動康復功能鍛煉如下:
1.2.1 鎖骨骨折
在患者術后局部固定的過程中,讓患者進行握拳、肩肘關節的外展和后伸運動、挺胸運動以及雙手叉腰等動作。但禁止進行肩關節的前屈和內收的動作。在使用夾板固定時要注意不要過度的壓迫皮膚,在夾板拆除后可以讓患者進行肩關節前屈以及雙臂劃船的動作。
1.2.2 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的患者術后需要進行外固定2~3周,在固定過程中,以腕關節的鍛煉為主,包括抓空增加練習、上翹下鉤練習等,固定一周后可以進行肩肘關節的屈伸鍛煉,2~3周后可以進行肩關節的多方位運動,包括手指爬墻以及雙手托天等動作。
1.2.3 肱骨髁上骨折
患者常常伴有上肢血管和神經的損傷,從而遺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因此,在康復鍛煉過程中要注意患者是否伴有血管痙攣以及供血不足的情況。固定早期,患者無法活動肩肘關節,因此以上臂的靜力性活動為主,同時進行手指的鍛煉和腕關節的鍛煉,包括抓空增力練習、五指起落練習等。中期加大患者的運動量,適當增加患者肘關節的練習以及前臂的旋轉練習。
1.2.4 前臂骨折
前臂骨折以橈尺骨干骨折最為常見,患者多伴有局部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因此,在康復鍛煉時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患肢情況。早期的鍛煉以手指關節和肩關節的運動為主,同時進行前臂肌肉的靜力鍛煉,禁止進行旋轉等活動,當患者的外固定拆除之后,再進行肘關節的鍛煉,包括伸直、屈曲、旋前旋后等動作。
1.2.5 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多見于老年患者,主要的手術方法為髖關節轉換術?;颊咝g后需要長期臥床,因此術后的并發癥較多。必須密切的觀察患者的情況,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早期在外固定的情況下,進行患肢肌肉的鍛煉,同時可以使用CPM機進行鍛煉,上肢以肩肘腕關節的活動為主,下肢以踝關節屈曲活動為主,不能進行膝關節的內彎運動。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于術后1~2周開始進行下床行走,但患肢不能負重。同時增加各關節的活動度,但要注意避免發生關節拉傷。
1.2.6 膝部骨折
膝部骨折主要影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術后患者膝關節內的粘連一般比較嚴重,因此,早期以髖、踝、趾關節的動作為主,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環,促進肌肉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膝關節的功能鍛煉,以最大限度地恢復膝關節的功能。
1.2.7 腰椎骨折
患者腰椎骨折后,導致腰背部肌肉的痙攣,易發生二次損傷,因此,患者早期的功能鍛煉以腰背部肌肉的鍛煉為主,主要目的是恢復患者腰背部肌肉的肌力,防止骨質疏松的發生,保持患者脊柱的平衡。術后第2天開始進行直腿抬高練習,然后逐漸過度到多點支撐法練習。
1.4 療效判定標準
6個月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將治療效果分為優、良、可、差四級評定。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數據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患者治療后關節功能恢復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 < 0.05)。見表1。
3 討論
關節是人體運動功能的重要結構,骨創傷常常造成患者關節功能的障礙,對患者預后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3]。而術后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康復功能鍛煉和護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預后的肢體運動功能[4-6]。康復護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骨創傷患者的功能,能夠有效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增加患肢的肌力,有效預防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7-8]。本組研究顯示,康復組患者治療后關節功能恢復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有效地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術后給予骨創傷患者有效的康復功能鍛煉及護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淑霞,李力佳. 下肢關節置換術后院外康復功能鍛煉指導方法[J]. 光明中醫,2010,27(1):62-64.
[2] 劉偉,吳宇黎,叢銳軍,等. 全膝置換后早期持續主動功能鍛煉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35):6509-6513.
[3] 涂春蘭. 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應用床上操隊效果觀察[J]. 護理學報,2008, 15(11):1-3.
[4] 杜晶晶,趙萬秋,林月秋,等. 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的影響與對策[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0,31(3):151-152.
[5] 黎華珍. 骨折支架外固定術后實施自我護理的體會[J]. 現代醫院,2012, 12,(3):84-86.
[6] 付霞麗. 個性化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治療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6):166-168.
[7] 張蓉. 骨創傷病人術后康復功能鍛煉及護理[J]. 健康必讀,2010,11(2):26-27.
篇4
[關鍵詞]骨折術后;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術后需一定時間臥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動。若護理不當,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發生攣縮及粘連,影響術后康復。因此,骨科術后的功能訓練及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類骨折手術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17~79歲,平均46歲。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髖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復的基本原則
白骨折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康復訓練,貫穿骨折治療過程的始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應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功能訓練的內容、強度應根據骨折治療的不同階段而改變,訓練量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活動范圍逐漸增大,不要過急、過猛,以防加重損傷;功能訓練應不使病人感到疲勞或傷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一切活動均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
3 心理護理
在術后早期,病人表現為恐懼、焦慮、煩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產生多疑不安,對治療喪失信心;當肢體功能障礙或殘疾時,會悲觀、絕望,甚至輕生。面對情緒多變的骨折病人,應主動關心,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精湛的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通過溝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講解功能訓練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動配合。鼓勵病人家庭成員參與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訓練個體化
根據病人的病情及手術部位、性質、手術方法、全身健康情況,確定個體化的功能訓練方法和內容。
5 康復護理措施
5.1初期護理:在骨折早期對病人實行康復措施,既能發揮病人的潛能,也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相結合。手術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縮或放松活動。原則上,除骨折部位上、下關節暫不活動,身體其它關節均需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直。對脊柱及髖部的大手術后幾天內的翻身和患肢活動必須由醫護人員指導和協助。上肢手術后,讓患者早期離床下地活動,同時做聳肩、握拳動作。下肢手術后,活動上半身和未固定的關節處。同時還要做踝關節及趾間關節屈伸活動、股四頭肌靜態收縮活動。
5.2中期護理:指從術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牽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的疾病及手術切口創傷正在愈合,手術部位疼痛、腫脹明顯緩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纖維連接,并正在形成骨癡。在此期,醫護人員要幫助病人進行骨折的上、下關節活動,并在初期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活動時間、強度、范圍,配合簡單的器械或支架輔助訓練,使全身關節達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動,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復。
5.3后期護理:指從骨關節等組織已經愈合到恢復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還需繼續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訓練,使患肢功能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對仍有不同程度障礙的關節、肌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并利用器械加強活動,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療、按摩、針灸等,使肢體功能得到恢復。
5.4行走活動:要勸阻病人不用傷肢負重,許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復或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傷肢或帶腋杖行走負重,在此期間應及時指導病人正確負重,幫助病人采用三點步行走,防止骨折處的再損傷。
6 結果
本組52例經過康復護理,50例骨愈合良好,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隨訪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術后傷口感染,經對癥治療,痊愈出院;1例79歲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篇5
【關鍵詞】跟骨骨折;依從性;護理干預
跟骨骨折是常見的足損傷,占跗骨骨折的60%,較難處理,長期以來臨床對手術治療持謹慎態度,近幾年來對于移位較重、形狀變化較大的跟骨骨折傾向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一般都能獲得理想的療效。為此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息,而長時間的關節和肌肉活動被限制,局部血液和淋巴淤滯,會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縮,關節的活動度和牢固性的改變,甚至殘廢,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術后早期康復可以促進骨折處的愈合,預防失用性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已被臨床接受,但對術后患者早期康復的依叢性了解偏少。筆者將跟骨骨折鋼板螺絲釘內固定術后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開展護理干預,探討護理干預對早期康復的影響及如何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干預。
1材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本院在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跟骨骨折并行鋼板螺絲釘內固定術的患者共52例(9例是雙側)。按Sanders分型,III型41例,IV型2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骨折分型、病情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予以跟骨骨折術后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予以跟骨骨折術后常規治療及護理+針對患者和家屬實施聯合護理干預?!白o理干預”是指加強健康宣教及督促,內容包括:制動對患肢功能恢復的影響,抬高患肢小腿使后跟懸空禁負重的意義,早期康復鍛煉對骨折愈合和肢體功能的作用,早期康復鍛煉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心理指導、飲食指導、精神調節和自我放松方法,正確用藥、定期復診指導。觀察組除常規健康宣教,還由專人負責實施全程護理干預。對觀察組患者設立檔案,由臨床工作經驗豐富、較高健康教育能力的護士負責實施整體護理及全程用藥督導。具體措施:實施就醫環節管理,由??谱o士接診;患者出院后定期電話回訪(每月1次)或督促及時復診(早期1次/周,1個月后改為1次/2周,3個月后改為1次/月,直至痊愈,不適時隨診);發放病情記錄卡、健康教育卡,以方便復診,強化患者及家屬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
1.3評價標準參照有關文獻設計依從性評價標準:①了解康復知識;②掌握鍛煉方法;③每日完成康復計劃;④保持心情愉快;⑤進食和休息正常;⑥正確用藥;⑦按時復查。達到以上前3項者為依從性好,反之為依從性不好。療效評定標準:按馬元璋的療效評定標準:優:步行及活動時患足無疼痛,足外觀正常,貝累角>30°;良:患足行走較好,跟距關節輕微疼痛,能堅持正常工作,足外觀大致正常,貝累角>20°;差:步行及活動時跟骨及跟距關節、跟骰關節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足弓明顯減小,貝累角
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
2結果
2.1治療1年后2組患者早期康復依從性情況,(見表1)。
2.2治療1年后2組患者的X線檢測,調查自我癥狀,按馬元璋的療效評定標準評定結果比較,(見表2)。
3討論
3.1依從性由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依從性與對照組比較(P
本次研究發現,術后早期康復依從性差的原因主要有康復知識缺乏、康復方法不正確、溝通不夠、害怕疼痛、怕麻煩、耐力不夠、內固定的影響,缺乏社會支持,復查就診不方便,經濟拮據等。
3.2依從性與療效縱觀表1及表2,2組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依從性程度不同,療效也是不同的,由表2可知觀察組患者術后治療的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
3.3提高依從性的措施針對本次研究發現的原因,一方面加強健康教育,做好溝通工作,發揮聯合護理干預潛能。醫生、護士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患者產生信任感,樂于接受醫生、護士的術后早期康復指導。再根據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溝通、健康教育,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減輕患者痛苦,術后早期疼痛仍明顯,使患者不敢活動患肢,害怕牽拉傷口加重疼痛及增加出血,影響內固定效果。所以早期減輕患者痛苦,做好溝通工作,循序指導患者行功能鍛煉,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及運動量,以不引起疲勞為度,達到早日康復效果。部分患者因麻醉反應及臥床等影響,腸蠕動減慢,營養吸收稍差,故應加強飲食指導,減少對病情康復的影響。另有部分患者復查不方便,可就近復查,及時匯報結果給醫師,便于隨時指導康復。
篇6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6-130-02
1 引言
脛骨平臺骨折是膝關節內骨折中一種較嚴重的疾病,也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對膝關節的穩定性、 完整性和活動性都有很大的影響。為使患者早日康復,不但與骨折類型、手術方法有關,也與此類患者術后的護理方法有關,因此加強術后護理也很重要。選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78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和分析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后康復護理的方法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2 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78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47例,女患者31例;最小年齡17歲,最大年齡81歲,平均年齡43歲。骨折原因:車禍傷33例,高處墜落傷27例,其它18例。開放性骨折29例,閉合性骨折48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20例,Ⅱ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11例,Ⅴ型7例,Ⅵ型9例。
2.2 治療方法:
對本次研究中的78例患者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術中盡量恢復脛骨關節面的平整,并根據骨折情況給予堅強內固定,必要時予以植骨。
2 結果
78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最短住院14d,最長住院43d,平均住院22d;骨折愈合時間最短2.5個月,愈合時間最長6個月,平均愈合時間3.4個月;78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中有2例發生皮膚壞死,1例感染,2例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在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措施處理后癥狀緩解。
3 術后護理
3.1 常規護理:
患者術后6到8小時后可采取低枕平臥,暫禁食、禁水,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術后第1天可半靠坐起。密切注意患者傷口的血液循環情況,當發現患者傷口有滲血現象時,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切記注意敷料包扎的松緊度,不可過松或過緊,并密切注意患者傷口周圍的皮膚張力、患肢感覺以及運動功能。術后疼痛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的恢復,在臨床中可采取雙氯芬酸鈉1粒塞肛或曲馬多注射液100mg 肌內注射,觀察效果?;颊唛L時間臥床有可能導致壓瘡的產生,因此應在患者的腰下墊小枕,并定時幫助患者按摩受壓部位。建議并囑咐患者多食用高纖維易消化、高蛋白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3.2 心理護理:
心理康復決定肢體功能的康復,應調動起患者積極的心理因素,使患者主動參與機體康復訓練。首先應向患者耐心詳細地講解病情,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并對患者宣教明確、有效和積極的疾病預后信息,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在護理的過程中,應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示范指導,多鼓勵患者,使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3.3 術后早期的功能鍛煉:
在患者手術完回病房后,將患肢抬高置于功能位,小腿處墊一軟枕,膝關節屈曲5度,等患者麻醉消失并清醒后,確定患者可以鍛煉時,即指導患者做以下恢復訓練,如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環轉足趾的屈伸、股四頭肌的收縮的鍛煉。每天活動3至4次,每次鍛煉時間10至15 min,每次運動限度以患者適宜為準,不可過度鍛煉,以免加重患者的病情。應逐漸加大患者的鍛煉限度,如第一天初始角度-15-0度,終止角度10-30度(一般以患者能忍受最大角度為宜),時間60 min,2次/d進行鍛煉;次日可根據的患者的病情以及使用度適當的加大鍛煉限度,活動角度增加10-20度,時間頻率不變。第3天后對病情良好且適應的患者加大活動限度,活動角度增加10-20度,以此類推。檢查活動是否有效的方法如下:可以把手放在膝關節上方,感覺到髕骨向上隨肌肉收縮而移動,也可以用手推動髕骨,如推不動,說明收縮股四頭肌方法正確。
3.4 術后中期的功能鍛煉:
把患者術后4天到術后2周稱之為術后中期,本次研究中在患者的術后中期,采用CPM機被動訓練關節活動度并輔以主動功能訓練為主要的功能鍛煉方式,幫助患者骨的礦物質沉淀,使骨堅固的結合在一起,有利于骨的愈合,同時可避免假骨的形成。減輕疼痛、腫脹,最大限度增加關節活動度。
3.5 術后晚期的功能鍛煉:
把患者術后3周以后稱之為術后晚期,在此階段可以逐步加大運動幅度,引導患者在鍛煉時提高活動限度到膝關節完全伸直和屈曲60度至90度,對關節僵硬的患者可以輔助理療促進瘢痕軟化,從而緩解膝關節僵硬。術后8-10周攝X線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若X線顯示骨折線模糊、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 可以扶拐在無痛下負重行走,粉碎性骨折和術中行植骨的患者開始負重的時間適當延長1-2個月,直至愈合后再進行練習。術后12-15周且患者經X線證實骨折完全愈合后,可以進行負重訓練,但應謹記循序漸進的原則。
4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除及時手術治療外,良好的康復護理是提高療效、改善預后的重要保證。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如常規護理、心理護理、早期功能鍛煉、中期功能鍛煉、晚期功能鍛煉等,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趙曉鷗,鄭光新,何寧.骨折內固定對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7,22(12):1051-1052.
[2]朱,楊衛新.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對患膝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7):634.
篇7
關鍵詞 老年人 髖骨折 康復護理
老人髖部骨折后由于傷殘、嚴重的心理困擾、醫療費用、消極的生活質量及其生存率的下降,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的問題。隨著住院時間的縮短及住院費用高昂等問題,骨折患者更多的康復是在家中完成的。本研究通過調查髖部骨折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和康復計劃,提供相應的社區康復指導,提高社區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
資料與方法
2005年5月~2007年5月以方便抽樣的方法,選擇2家醫院60歲或以上行髖部骨折內固定或關節置換術出院的老年患者共30例,實際隨訪家住城區和近郊的患者20例,骨折原因85%跌倒,其中室內跌倒64%,室外跌倒36%,10%撞傷,5%病理性骨折,股骨頸骨折68%,內固定術和關節置換術各50%。
結 果
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患者出院后家庭康復情況: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患者的各領域生存質量較社區老年人低,尤其是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力得分社會功能與健康變化方面,評分為中以上47%,評分達完全獨立53%,部分依賴34%,患者術后抑郁率30%,骨折患者社會支持情況與正常人群相比有差異,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對他人支持、醫院提供家庭康復信息和肌力訓練等維度的需求率較高,而相應未滿足率也較高。
討 論
人口學因素對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患者家庭康復的影響:增齡和性別對行走功能的影響。研究發現年齡越高,行走能力和功能獨立性越差,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機體各器官發生單向的衰退性改變,老人更容易失去平衡導致跌倒,老人害怕再次摔倒而導致不敢早期活動,高齡患者患慢性病多,社會獨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從而影響術后的康復效果。
治療情況對家庭康復的影響:術后并發癥對康復的影響。主要是疼痛程度、關節活動度和行走功能的影響。有些患者出院時能扶拐杖行走,出現癥狀時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鼓勵,停止功能訓練,隨訪時發現患者已臥床多月,關節僵硬,喪失行走功能。
抑郁癥狀明顯影響家庭康復:研究發現,抑郁癥狀得分越高的患者,其行走能力、自理和移動功能的評分越低,說明抑郁是老年患者家庭康復中主要的影響因素。髖部疼痛、行走困難、日?;顒幽芰退降南陆祵е禄颊擢毩⑸钅芰p退和與社會接觸減少,使老人的自尊心受到挫折易產生抑郁,這種負性情緒成為阻礙家庭康復的因素。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骨科護理 骨科術后 康復鍛煉 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66-02
骨科護理當中,康復鍛煉在恢復身體原有功能,大幅度降低致殘率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康復鍛煉的護理應由主治醫師和護士共同完成,一般根據患者的情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為了不造成傷害,切忌動作粗暴。
1 臨床資料
2011年8月~2012年2月,觀察了骨科術后患者64例。其中,按骨折部分來說,上肢骨折術后20例,下肢骨折術后44例;按年齡來計算,60歲以上50例,60歲以下14例。所有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了1~8周的康復鍛煉。完全無肢體障礙59例,輕度障礙5例,康復率達92.2%。
2 康復鍛煉的方法和臨床意義
2.1 康復鍛煉的方法??祻湾憻捠侵富颊咄ㄟ^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來維持肌肉和關節的活動,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等,進而恢復骨骼功能,將致殘率降到最低。其中主動運動靠肌肉主動收縮來完成,被動運動則是在外力幫助下進行關節運動,而肌肉不作主動收縮。一般情況下,骨折后的康復鍛煉更注重使用復位固定術的治療方法,忽視康復鍛煉,這會使本可以恢復的功能喪失,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傷殘,造成的傷害程度比原發性損傷更甚,因此,康復鍛煉必須要依據科學進行。
2.2 康復鍛煉的臨床意義。
第一,康復鍛煉可以消除水腫。外傷手術的創傷愈合期為4-6周,在這期間手術部位會有一定程度的水腫狀況,尤其是傷肢肢端會更加明顯。因此在這期間一定要注意指導患者將患肢抬高有利于血液的靜脈回流,減輕甚至消除水腫。
第二,康復鍛煉可以減少肌肉萎縮的癥狀。骨科術后進行主動或者被動運動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對患肢進行鍛煉少肌肉萎縮,保證患者的健康。
第三,康復鍛煉可以防止關節僵硬、粘連。骨折患者由于手術原因,肌肉不能自如活動,因此靜脈和淋巴會瘀滯導致水腫的發生,最后會出現滑膜粘連的情況。所以在術后醫生和護士可以指導患者做些主動運動。如果是上肢骨折可做些握拳運動;下肢骨折可做股四頭肌的長收縮聯系,因為主動運動有牽拉作用,通過溫和的主動運動可以運動關節周圍的肌肉,從而減輕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僵硬和粘連。
第四,康復鍛煉有利于促進骨骼愈合。在進行康復鍛煉時,肌肉會加速代謝從而產生乳酸。乳酸則可以刺激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量,加速新生血管的成長,促進骨痂生成,加速骨骼的愈合。
3 康復鍛煉的幾種方法
3.1 疼痛心理護理。在進行鍛煉之前,我們要讓患者明白關節僵硬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關節長期固定而出現的攣縮現象,也就是關節周圍的肌肉短縮以及關節囊里的空間緊縮。除此之外,關節內還會出現由于脂肪組織增生導致的關節占位,堵塞骨膜上的通道,關節的軟骨會被該軟組織的過度增生覆蓋,并且融為一體。在壓力作用下,在關節表面互相接觸的位置會出現纖維化和退行性變,更有甚者會發生纖維粘連造成的骨性愈合,喪失運動功能。
3.2 骨折早期的康復鍛煉?;颊邆蟮?-2周,是康復鍛煉的早期,這時的骨折肢體局部反應相對較大,腫脹和疼痛狀況明顯,還未形成骨痂。手術后骨折斷端雖然已經被固定,卻并不穩固。所以,在此階段的鍛煉主要以不活動關節為前提,主要是進行主動收縮和舒展肌肉。
(1)上肢肌肉的鍛煉方法是握拳運動,患者用力握拳,充分伸直手指,并進行反復和交替訓練,從而增強雙手握力。
(2)下肢肌肉的鍛煉方法則是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該練習不僅可以增強臀大肌、小腿三頭肌以及股四頭肌的力量,同時用力做踝關節的伸屈和背伸足趾的運動,這樣能夠有效減少肌肉萎縮的發生,關節僵硬的情況也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控制。
(3)被動活動,例如進行一些向心性按摩,可以達到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的效果。
(4)肌腱用力踩床,用雙肘和頭部將全身支起,盡量使背部和臀部騰空,五點受力,即五點支撐法。該方法不僅能鍛煉腰背肌,還能避免壓瘡。
3.3 骨折中期的康復鍛煉。手術后的3-6周是康復鍛煉的中期階段,這段時間骨折患者的特點是骨折肢體腫脹明顯減輕,疼痛感減少,初步形成骨痂,骨折斷端也已初步連接。這個階段患者需要在醫生和護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肢體活動,逐步擴大肢體活動的力度和范圍,但是還必須有所限制,避免由于活動范圍的突然加大而導致的骨折錯位。在這個階段,有三步可以幫助患肢下地:第一步,用健肢和雙拐組成三點,支撐身體的重量來進行地面活動,需注意的是患肢并不負重。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下,可以讓患肢的腳尖輕微點地,適當負重。第三步,在進行了以上兩步之后,讓患肢全腳著地,與健肢一起負擔全身重量。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進行,切不可一蹴而就,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訓練時的不良反應,同時可以逐漸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
3.4 骨折后期的康復鍛煉。骨折手術后的6-8周是康復鍛煉的后期,這個時期骨骼已經基本愈合,關節活動也恢復到正常范圍內。此時的康復鍛煉強調的已不僅僅是局部的鍛煉,同時也會進行全面的關節和肌肉鍛煉。
3.5 注意事項??祻湾憻捯欢ㄒ_保在醫護人員的監護下進行,堅持主動運動,適當添加一些被動運動。首先,康復鍛煉以恢復肢體生理機能為目標,以上肢為例,恢復手的功能是恢復上肢活動的關鍵,同理,下肢則是以增強步行能力和負重為主。其次,在進行康復鍛煉時,既要穩,又要慢,不要急于實行對骨折部位的被動按摩。此外,康復鍛煉也應有度,避免讓患者感到勞累,更不能引起疼痛,如果運動過量則會出現劇烈疼痛,甚至出現水腫。
4 結論
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經過1―8周的康復鍛煉,完全無肢體障礙59例,輕度障礙5例,康復率達92.2%,根據隨訪1-2年的情況,患者康復狀況良好。
參考文獻
[1] 劉瓊芳.康復鍛煉在骨科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求醫問藥,2012,10(5)
篇9
【關鍵詞】 髕骨骨折;圍術期;護理體會
髕骨骨折是骨科臨床常見的一種關節內骨折, 占全身各部位骨折的1.65%;臨床治療多主張早期手術復位、牢固固定和術后早期鍛煉, 以最大程度恢復膝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致殘率[1]。膝關節處血供豐富, 如護理不當, 極易引發術后關節腫痛、膝關節功能障礙等不良后果, 因此術前、術后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髕骨骨折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6月~2012年12月間鄭州市骨科醫院收治74例髕骨骨折患者, 對其圍術期進行系統的護理干預和康復指導, 取得滿意效果, 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0年6月~2012年12月間本院收治髕骨骨折患者74例, 其中男53例, 女21例, 年齡14~65歲, 平均(37.2±8.3)歲;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皮下淤腫, 膝關節屈伸困難, 交通事故致傷58例, 摔傷13例, 其他原因致傷3例;其中無明顯移位骨折15例, 采取石膏外固定, 明顯移位骨折59例, 包括橫行骨折32例, 粉碎性骨折21例, 下極骨折6例, 術后行記憶合金聚髕器固定36例, 克氏針鋼絲固定18例, 中空釘加張力帶固定5例。
2 護理方法
2. 1 術前護理
2. 1. 1 心理護理 骨折多為突發意外暴力所致, 患者的身心痛苦較大, 加之陌生的醫院環境和未知的手術預后, 易使患者產生恐懼不安的負性情緒[2]。醫護人員需主動和患者溝通, 就骨折情況以及手術必要性、注意事項、預期效果等做耐心細致的講解, 以消除患者顧慮, 積極主動配合手術。
2. 1. 2 基礎護理 保持病室環境清潔舒適, 認真核對患者信息, 帶領患者及家屬熟悉醫院環境;告知患者手術時間、術前禁食及注意事項;對擇期手術的患者進行臥床排便指導和訓練, 防止術后便秘和腸梗阻發生。
2. 2 術后護理
2. 2. 1 術后監測 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注意觀察患肢血運、溫度、感覺及運動狀況, 外固定的松緊度是否適宜, 一旦出現血供異常需立即查明原因, 對癥處理。給予傷口常規止血包扎處理, 密切觀察有無紅腫、滲血等情況, 定期更換敷料, 合理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2. 2. 2 疼痛及腫脹護理 術后早期疼痛劇烈者, 可遵醫囑使用止痛劑緩解痛苦。但盡量避免止痛劑的使用, 可對患肢周圍組織進行按摩以緩解疼痛。疼痛通常在術后2 d會自行緩解消失, 應告知患者以消除恐懼感[3]。另外, 術后腫脹致使繃帶過緊也會加重疼痛, 適當松解繃帶會迅速緩解此類原因所致疼痛。指導患者于膝下墊軟枕, 使患肢高于心臟水平10~15°, 有利于靜脈回流, 可有效減輕患肢水腫程度。
2. 2. 3 生活護理 骨折患者術后需臥床休息, 預防局部感染。指導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纖維、易消化的清淡膳食, 多飲水, 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保持傷口及皮膚清潔, 及時更換床單被褥, 按摩受壓部位, 防止壓瘡產生。
2. 2. 4 康復指導 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可加快靜脈回流, 利于腫痛緩解和關節功能恢復。本院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制定了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計劃:術后第二天即開始健側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 患者掌握正確鍛煉方法后自行鍛煉患側;待外固定解除后, 開始進行膝關節屈伸訓練, 忌用力過猛;每日對髕骨進行適度推動按摩, 防止髕骨與關節面粘連。術后1周可下床鍛煉, 拆線后可逐漸加大步行量。此外, 配合舒筋活血的中藥熏洗外敷, 能夠加快膝關節功能恢復[4]。指導患者出院后按計劃堅持鍛煉, 定期復查;石膏外固定于術后1個月去除, 術后半年視骨折愈合狀況拆除內固定。
3 結果
74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無明顯并發癥發生;術后隨訪9~24個月, 72例患者膝功能恢復完全, 2例老年患者膝關節屈伸功能受限, 遺留輕微疼痛。
4 討論
髕骨是髕骨關節完成屈伸功能的中間結構, 能夠保護膝關節, 增強股四頭肌伸縮力, 對于維持膝關節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髕骨位于關節淺表, 外來暴力易致骨折, 早期手術復位固定和術后早期鍛煉, 能夠最大程度恢復膝關節形態和功能。對髕骨骨折患者進行圍術期的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和康復鍛煉等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能夠獲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 可提高治療效果和護理質量, 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劉建偉,熊波.髕骨骨折的手術治療.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8,16(6):442-449.
[2] 張真.106例髕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醫學信息, 2011, 4(1):1480-1481.
篇10
關鍵詞:心理護理;康復鍛煉;骨科;臨床
骨科患者病情常常較重,其術后康復需要較長的時間,而康復鍛煉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且能夠降低致殘率[1]。由于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對康復鍛煉的認知不到位,不當的康復鍛煉能夠造成傷口裂傷等意外,從而降低手術及預后效果不佳。另外,患者常對骨折的認知及治療上存在較大的誤區,因此,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與康復鍛煉對患者至關重要。筆者特選取42例骨折而手術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與康復鍛煉干預,取得了較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1例骨折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所有患者意識清晰,均可獨立思考與正確表達主觀認知,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的方式把81例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41例,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為24~84歲,平均年齡為(35.45±13.16)歲;術后住院為8~29d,平均術后住院為(14.54±9.75)d;患者的手術類型:椎間盤突出術1例,脛腓骨骨折21例,股骨骨折術19例。實驗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25~82歲,平均年齡為(35.26±14.87)歲;術后住院為9~29d,平均術后住院為(14.58±9.89)d;患者的手術類型:脛腓骨骨折20例,股骨骨折術2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術后住院時間及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與康復鍛煉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心理護理 術前護理人員應用向患者講解手術原理、流程及安全性等相關知識,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對骨折的認知上存在較大的誤區者,應向患者介紹骨折病癥的一些相關知識,以便糾正患者在病癥上的錯誤認知,對針對性不同骨折病癥患者的實施個性化護理,給予其鼓勵與支持,以便消除或降低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
1.2.2康復鍛煉 骨折后2w內患者的骨折處的上下關節暫不活動,功能鍛煉應與患肢肌主動舒縮為主,幫助患者做患肢肌部按摩,以便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骨折2w以上,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患者盡早進行骨折處的上下關節活動,以防肌萎縮與關節僵硬。當患者骨折已愈合并去除外固定后,應鼓勵患者逐漸進行離床活動,增強關節活動范圍,鍛煉肌力,對于肢體部分腫脹者或關節僵硬者更應增強鍛煉,使之消除。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4個月后的康復效果、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祻托Ч鶕F-36健康調查量表評定,主要分軀體健康評分(PHS)、精神健康評分(MH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2,3]。
1.5統計學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臨床資料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計量并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PHS、MHS比較 兩組干預后的PHS、MHS評分較干預前均有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改良Barthel指數比較 兩組干預后的Barthel指數較干預前均有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學意義(P
3 討論
骨科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較復雜,而手術后需要一個較長的恢復時間,而且對患者的預后也影響極大[4]。
康復鍛煉護理由主治醫生與相應的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骨折及其恢復狀況,一般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相應的康復鍛煉指導及護理。骨折部位的上下關節的活動強度與范圍應隨著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緩慢增加,以防肌萎縮與關節僵硬,保障骨折處的血液循環。
本文研究顯示,兩組干預后的PHS、MHS評分較干預前均有明顯增加,但實驗組在PHS、MHS評分增加幅度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李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預見性、舒適護理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3):123-124.
[2]董玉會.評估系統護理模式在骨科手術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河北中醫,2014,36(8):1231-1234.
- 上一篇:電力安全反違章發言
- 下一篇:盆底肌的康復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