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垃圾治理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鎮垃圾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村鎮垃圾治理

篇1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面貌為核心,全面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進美麗清潔鄉村建設,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二、工作目標

按照“五有、十無、十三個達標”的總要求,以覆蓋全鎮15個行政村(社區)為目標,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置體系,實現所有村居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全覆蓋,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和保潔服務組織;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保障機制,落實長效管理制度,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扔現象基本得到清除。

三、主要內容及措施

按照工作目標,完成“九大”工作任務。

(一)組建專業保潔隊伍。每個行政村組建一支保潔隊伍,各行政村的保潔員配備原則上一村一名,保潔員由村委會聘用,優先在建卡貧困戶、低保戶中選聘。

(二)完善設施設備。按照“車車對接、流動轉運”模式,農村垃圾前端收集采取密閉垃圾車+240L垃圾桶的方式,由鎮保潔隊伍負責垃圾的運輸。各村配置前端保潔收集設施:手推車、掃把、鐵鏟等工具,實現保潔人員人手一套。各村結合實際情況配備垃圾桶。

(三)規范垃圾處理。按照“達到環境保護排放標準”的原則,采用二種處理方式。一是焚燒發電處理。各村的垃圾全部運到重慶綠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二是簡易填埋處理。修建填埋池,對道路條件差,存在運輸安全隱患或散居村民的垃圾實行圈圍防滲簡易填埋。

(四)清理存量垃圾。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點、因地制宜、標本兼治的原則,重點對居民聚居點、景區周邊及田野、村頭、道路沿線、村內空地等區域的存量垃圾進行徹底清理。

(五)實施垃圾源頭減量。實施垃圾分類,推行有機垃圾還田工程,由農戶對瓜皮果殼、秸桿雜草、剩菜剩飯、人畜糞便等有機垃圾,采取堆肥發酵后作為肥料再次施入莊稼地。原則上以戶為單位就近建設堆肥池,從源頭減少垃圾清運量。

(六)建立農村廢舊物資回收點。以村為單位,建立農村廢舊物資回收點,創新開辦“垃圾銀行”,采取積分制,由農戶在家中進行垃圾分類后,將塑膠、玻璃、紙質、金屬等可回收垃圾收集送回收點收購,兌換物品,實現資源化利用。

(七)制定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或全體村民會議,制定《村規民約》,建立《衛生保潔管理制度》、《保潔人員工作制度》、《門前三包責任制》、《衛生評比制度》,明確村民、保潔員農村垃圾治理工作中責任和義務,由村委會與農戶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簽訂率達到100%。

(八)開展宣傳工作。按照簡明扼要、圖文并茂的原則,由各村編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手冊和宣傳畫,每戶一冊一圖,創辦宣傳欄,使農村垃圾治理方法、標準和要求家喻戶曉。

(九)實施考核獎懲。制定考核辦法,實行半年考核,

以村為單位,對達標的給予獎勵,不達標的不予獎勵,并納入年終考核,給予一定處罰。

四、驗收標準

2018年6月底前,按照“五有、十無、十三個達標”的總要求,對各個村(社區)進行驗收。

五有:有完備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有長效的資金保障。

十無:無陳年積存垃圾;無臨時性垃圾堆放點;無水域漂浮垃圾;無隨意傾倒垃圾現象;無直接焚燒現象;無垃圾傾倒于河、溝、塘現象;無生化成分堆肥;無非法的垃圾處理設施;無其他非法處理方式;無拖欠保潔員工資現象。

十三個達標:編制了實施方案;明確區政府、部門、鎮鄉各級職責;農村垃圾治理納入各級年度重點工作;建立了經費保障機制;收運設施設備充足;有規范的處理設施并滿足需要;建立廢舊物資回收點;組建保潔收集作業隊伍;開展垃圾治理技術培訓;經常性開展宣傳工作;開展“整潔庭院”評比活動;制定村民自治公約;建立各級檢查考核制度。

五、經費保障

按照“輸血與造血”并重的原則,以“市、區、鎮、村、民”五方籌資的辦法,逐步實現長效資金保障機制。鼓勵村民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按常住人口每人每月1元籌集(五保戶、低保戶、建卡貧困戶免收),充分調動農村居民參與環境治理、保護環境的意識,籌集資金由村上統一管理,鎮監管,定期公布資金使用明細。財政投入按照“科學測算、以獎代補、包干使用”的原則,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所需人、財、物進行科學測算后,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初政府撥出專項資金,包干使用。

六、組織保障及責任分工

強力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成立以鎮人大主席為組長,鎮各辦公室及站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揮、協調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鎮環保所,負責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日常事務,辦公室主任由環保所所長兼任。

鎮:以“五有、十無、十三個達標”為目標,按照“戶集、村收、鄉鎮轉運、區域處理”模式,負責組織實施本轄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明確鎮、所、村三級農村垃圾治理工作職責,落實治理經費,加強宣傳工作。負責本轄區存量垃圾治理,農村垃圾收集、轉運和垃圾減量化工作;負責對各村檢查考核,開展“整潔庭院”評比活動;負責組織本轄區農村有機垃圾還田工程、廢舊物資回收站點設置工作;負責按照國家、市級驗收標準和審計要求收集各村農村垃圾治理資料,每月整理組卷統計歸檔各村治理內容、人員、設施設備、資金憑證、工作文件、照片等證明材料。

篇2

一、治理重點和目標

(一)治理重點。主要是我區四鎮的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收集與處理,禽畜養殖污染治理等。重點治理對象為蓮花和雨敞坪兩鎮。

(二)治理目標。用一到兩年時間在我區四鎮尤其是蓮花鎮和雨敞坪鎮兩個“兩型”社會示范鎮全面建立農村垃圾分類收集、集鎮生活污水和分散農戶生活污水三大處理體系;全面完成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和農村工業污染治理;建立完善的村、鎮兩級環境組織管理體系、教育體系和制度體系。全面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無害化和生活污水的潔凈化處理,進而把兩鎮建設成家園清潔、村莊整潔、環境優美、管理規范、鄉風文明的全國最美村鎮。

二、治理方式

(一)垃圾處理。按“戶分類、村收集、鎮中轉、區(縣)處理”的集中處理或“戶分類減量、村分類利用、少量鎮中轉填埋”的分散處置模式。每戶設置垃圾分類收集桶(池),每村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站,每鎮建垃圾轉運站。建立村、鎮級垃圾清理、運輸隊伍,實行公司化運作。

(二)生活污水處理。一是對分散農戶家庭生活污水,擬建設三格、四格式化糞池予以處理。二是對住戶相對集中區,擬采取建設凈化沼氣池加人工濕地法進行處理。三是對鄉鎮中心集鎮,擬采用濕地公園形式,對污水進行系統處理。

(三)禽畜糞便處理。對畜禽養殖場擬采用“零排放”技術或人工濕地加種養平衡技術進行處理。

三、技術標準

按照“兩型”社會示范鎮建設要實現“省市唯一、全國示范”的要求,我區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應體現“理念超前、技術精細、顯現特色、結合實際、節約成本”等原則。

(一)垃圾處理。做到農村生活垃圾定點存放綜合利用處置率達到100%。村鎮分散農戶一般按每戶配置一個垃圾桶,集鎮中心和村鎮主干馬路按每100米配置一個垃圾桶,并合理設置擺放。垃圾桶的制作按式樣統一、物美價廉的要求,統一設計,分鎮定制;連住農戶可建垃圾收集池。一般每村建一個垃圾收集站,按技術指標統一、式樣統一要求,統一設計,分村建設。

(二)污水處理。做到集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分散農戶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兩鎮集鎮污水處理以濕地公園模式建設。其中蓮花鎮建日處理污水能力4000噸的濕地公園,雨敞坪鎮建日處理污水能力2000噸的濕地公園。兩鎮分散農戶污水處理則根據實際情況分別采用三格、四格式化糞池或沼氣池等模式進行建設。

四、資金配套

我區“兩型”社會示范鎮農村環境治理建設資金的來源是在用活、用足國家省市相關政策,最大化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區財政原則上按照市政府要求以市政府下達資金1:1的比例給予村鎮集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農戶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畜禽污染治理、村鎮垃圾轉運及運行等資金配套。區政府配套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方式下達到鄉鎮和村,具體操作辦法由區環保局和區財政局共同制定后聯合發文執行。

五、工作步驟

(一)年完成兩鎮鄉鎮污水廠及配套管網建設立項、環評、審批和征地等前期工作,并正式啟動建設;完成鄉鎮垃圾中轉站建設;全面展開農村工業污染治理工作和清潔能源普及工作;兩鎮各選1-2個村作為試點,率先完成試點村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和生活污水處理體系建設,以及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達標。同時逐步推進其他村的污染治理工作。

(二)年上半年全面完成集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設施建設工作;完成集鎮污水處理廠的設備調試與驗收,并投入正常運行;完成兩鎮所有村莊垃圾收集站和分散農戶垃圾桶建設;完成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使其治理率達到100%;完成60%以上農戶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面建立完善的村、鎮級環境管理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全面完成農村工業污染治理。各項指標均達到《市環保先進鄉鎮考核指標》(見附件1)中環境保護部分要求,并于3月30日前申報環保先進鄉鎮。

(三)年下半年,全面完成兩鎮環境治理任務。基本實現環境友好目標。并由區政府按照本方案環境污染治理標準與要求進行“兩型”社會示范鎮驗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成立區“兩型”社會示范鎮環境污染治理領導小組,由任組,任副組,區政府辦、區委宣傳部、區財政局、區科技局、區建設局、區農林水利局、區衛生局、區城管局、區環保局、區交通局、區環衛公司、區國土分局、區規劃分局以及蓮花鎮、雨敞坪鎮政府行政正職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環保局,區環保局局任辦公室主任,區環保局副局及兩鎮鎮任辦公室副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二)明確責任。區“兩型”社會示范鎮環境污染治理領導小組不定期召開會議,統一指揮,研究處理“兩型”社會示范鎮環境污染治理的重大問題。負責對相關各單位執行情況進行督查和工作完成情況進行驗收。兩鎮人民政府作為“兩型”社會示范鎮建設主體,具體負責上述環境治理工作任務的全面落實。相關職能部門按職能積極予以配合和支持,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具體責任分工見附件2)。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兩型”社會示范鎮建設工作,按照職能職責完成好本單位建設和工作任務。

篇3

一、加強鄉鎮村莊規劃編制與實施

(一)科學制定鄉鎮村莊規劃。加強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編制與實施,強化對農村居民點有序調整與優化的科學引導。依據鄉鎮村莊規劃依法規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和農民自建住房。改進規劃編制方法,尊重基層實踐,便于農民直接參與,成果直觀易懂。

(二)開展工程項目與村鎮規劃一體化推進試點。以村莊道路、垃圾、污水治理、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為切入點,推進規劃編制和實施,吸納和引導各類建設資金有序投入,探索村莊人居環境治理新機制。

(三)采取措施支持國家貧困縣編制村鎮規劃。

二、穩步推動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

(一)組織實施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程。編制農村危房改造擴大試點規劃,會同有關部門出臺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實施要求。抓緊制定農村危房鑒定標準。

(二)調研總結貴州省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經驗,適時召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會,總結推廣試點經驗與做法。

(三)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關部門編制七省區定居工程規劃,組織動員有關力量,加大管理與技術支持力度,加強監督檢查與工程質量監管。

(四)組織研究農村住房建設政策,推動農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勵農民投資改善自身的居住條件,拉動農村消費,擴大農民就業。

(五)探索按照城鄉有別、依法自愿、同一平臺、預留接口的思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房屋登記發證工作。

三、加強法規、部門規章和技術標準等制度建設

(一)修訂《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按照國務院2011年度一檔立法計劃要求,組織全國力量,根據《城鄉規劃法》和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要求抓緊修訂。

(二)完善鄉村建設規劃管理制度。在有關研究課題基礎上制定《鎮、鄉、村莊規劃編制辦法》、《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實施細則》等部門規章。

(三)修訂農村規劃建設相關標準。

四、繼續做好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指導災區農村編制災后恢復重建村鎮規劃(縣域村鎮體系規劃、鎮鄉村建設規劃),按規劃要求有序恢復重建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對汶川地震災區農民住房建設的指導和監督,組織對災區農民抗震住房建設的技術援助,推進災區農村建筑工匠技術培訓與管理。

五、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編制發行《村莊整治技術手冊》與《村莊整治技術規范圖解》,繼續推動縣域村莊整治聯系點示范活動。

(二)組織編制全國村鎮污水、垃圾治理規劃研究,編制《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標準》,推動農村垃圾治理工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三)建立農村專項實用技術推廣機制,結合農村危房改造,開展農村住房節能工作。

篇4

1.農村生態系統脆弱農村耕地、山地、林地、草地及天然濕地等遭到破壞,而且部分破壞后很難在短時間內修復,農村生態環境面臨嚴重挑戰。村鎮的建設和經濟的發展是造成農村生態系統破壞的主要原因。無規劃的開發資源,過度索取,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遼寧全省耕地每年減少2萬hm2,林地減少2.5萬多hm2,部分礦產資源的開采(如調兵山地區、東鞍山等)破壞了生態平衡。脆弱的生態導致生物群落的結構變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系列變化,各種污染問題和生態問題交織在一起,呈現出空間、地表和地下的立體型污染特征,給農村的長久建設和長遠發展帶來隱患。

2.農村垃圾處置不當農村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養殖業廢棄物和農田廢棄物等。農村垃圾量大,且不斷增加,與農民的富裕程度正相關。農村生活垃圾基本露天隨意堆放,沒有任何分類或防滲、防流失等處理,不可降解物長期堆積,占用農村河流、耕地,破壞鄉村自然景觀;易腐有機物成為蚊蠅細菌、病毒的孳生繁衍地,對農村居民的健康構成威脅。養殖業畜禽糞便隨意堆放,其中含有大量病原體、寄生蟲等,可能造成疾病傳染,威脅人畜健康,同時會產生大量惡臭氣體,污染周邊環境。農田秸稈廢棄物主要是亂堆亂放,得不到有效利用,影響鄉村美觀;而地膜、農藥瓶等廢棄物基本無任何處理,致使土壤和水體污染。

3.環境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的生活基礎設施薄弱,大部分地區沒有專門的環境基礎設施,造成村莊的環境問題突出。由于受資金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大多數農村沒有建立專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場,更談不上污水處理,只有極少數村莊鋪設了排水管道,但是排水設施還不夠完善。生活垃圾到處亂放,不僅污染了環境,還會對農民安全飲水造成一定威脅。

二、遼寧新農村建設中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途徑

1.優先治理和維護已破壞環境目前來看,農村環境已經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或破壞,整體生態環境受到威脅,如水源污染、土地沙化等。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治理污染,遏制威脅。首先,明確農村環境狀況,可對遼寧各鄉村環境污染情況進行調查,確定各地主要污染源、污染程度等情況;其次,確定優先治理范圍,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治理、誰收費”政策,鼓勵鄉鎮企業和個人參與治理和保護當地環境,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對策。這一措施在遼寧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中得以示范應用,優先解決大伙房水庫及疏水工程周邊地區的撫順和本溪桓仁地區的突出環境問題,已見成效。

2.政策引導,合理規劃各級政府在環境治理中應發揮積極作用,確立相關政策以及專項行動,如農村小康環保行動、沼氣工程、安全飲用水工程等。省級政府應建立與公共服務籌資相聯系的財政保障體系,并且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確保農村公共服務資金有穩定的來源。同時建立多元化的農村環境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從資金和技術上給予支持。從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益性的角度,在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稅費減免、土地優惠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調動各方資本投資農村公共服務的積極性。此外,還應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新農村正處于發展階段,科學的規劃有助于鄉村發展,對鄉村環境的保護更是大有益處。合理確定不同村鎮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形成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協調發展的村鎮發展格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合理規劃,對生活區(含商業區)、村鎮工業區、畜禽養殖區、農田耕地區等各功能區統籌規劃,分區建設管理,有利于集中處理污染,減輕環境負擔。

3.優化水、土資源利用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污染影響了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對其造成了嚴重威脅。優先保障飲用水安全,建立鄉鎮特別是自然村的飲用水、日常用水供水途徑,提高農民用水水質,保障用水健康與安全;建立引水溝渠,協調水資源分配,加強監測與監督,保障農田用水水質和水量;保護相關水源地、河流、水庫、湖泊等,減少污染,設置相應保護區,加強監管。田地、山地等土地資源設立保護區,杜絕無規劃占用和開采,保護耕地農作物、山地農林作物等。農村廢棄物資源多,且綜合利用效率偏低,特別是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和循環利用尚未形成,農業產業鏈短,造成資源浪費。建立廢棄物收購站及固體垃圾處理、填埋場是一種有效途徑,可減少露天堆放造成的污染。特別對于可循環利用的廢物資源,應推動高效能源技術(如沼氣發酵、厭氧堆肥等)予以處理,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

4.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急需跟進,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農村生活垃圾灰渣成分多,不宜與城市生活垃圾一同處理,且農村生活垃圾分布散亂,必須建立適宜村莊生活垃圾處理的專門收運系統和處理處置場,解決生活垃圾散亂、露天堆放造成的污染問題。農村生活污水一般任其自留或利用自然溝或撇洪渠鋪設的簡易排水管排放,最終滲入地下水或流入河道,應建設生活污水收集管道、集中污水收集池及污水處理場集中處置廢水。

三、結語

篇5

一、明確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農村環境為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狠抓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面貌,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工作目標。通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使農村亂扔垃圾、亂堆雜物、亂排污水、亂搭亂建、亂停亂放的現象明顯減少,“臟、亂、差”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村容鎮貌明顯改觀,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機制基本建立,人民群眾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各類污染大幅降低,生態環境整體良好,為全面建設“兩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著力解決農村環境突出問題

(一)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力度,切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開展農村飲用水源水質調查和評估,依法劃定水源保護區,設置水源保護區標志,建設水源地周邊截污工程;對中心集鎮和村莊集中式飲用水源實施污染預防、治理措施;加強對施用農藥、化肥的環境安全監管,防止水源受到污染;清查治理廢水污染源和固體垃圾,消除農村飲用水污染和安全隱患,保障水質安全。

(二)加大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快排污設施建設步伐,實現村鎮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污水排放達到國家標準。采取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轉運、定點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辦法,逐步推行“戶收集、村集中、鄉(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深入實施“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鼓勵和支持農民開發利用沼氣等清潔能源。

(三)切實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廣生態種植、養殖模式,遏制農業面源污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推廣使用農家肥、新型有機肥、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擴大綠色和有機產品種植面積。鼓勵使用秸稈氣化爐技術,加強秸稈綜合利用,防止秸稈焚燒造成大氣污染。科學規劃和建設畜禽飼養小區,鼓勵農戶集中飼養畜禽,逐步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推廣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四)嚴格控制農村工業污染。淘汰污染嚴重和落后的生產項目、工藝和設備,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業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鼓勵農村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扶持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防止污染嚴重的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加強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五)強化農村自然生態保護。加強對湖泊、溝渠、河道、坑塘等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清理溝渠淤泥和垃圾,改善農村水環境,逐步恢復農村地區水體的生態功能。積極開展“綠色家園”活動,在村莊、集鎮規劃和建設公共綠地,在公共活動區域種花植草,鼓勵農民在房前屋后、小溝小渠旁及荒坡、荒地上栽種樹木,抓好“四旁”林網建設,力爭村莊綠化率達到30%以上,道路綠化率達到100%。強化對各類建設活動的監管,防止出現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努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村生態環境。

(六)加強村鎮建設管理。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鄉鎮總體規劃、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對集鎮和村莊進行科學布局。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引導農民進入集鎮和村莊規劃區建房,依法查處違反規劃建房的行為,切實規范村鎮建設秩序。

(七)積極開展農村生態示范創建活動。引導和推動一批基礎條件好、經濟實力強、生態環境好的鄉鎮、行政村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活動,力爭到2012年底,全縣創建30個以上省級“生態村”,創建4個以上省級“環境優美鄉鎮”。

三、強化農村環境保護措施

(一)建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把農村環境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積極創新機制,探索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工作責任制及任期目標責任制,并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依靠科技”的原則,逐步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聯合推進”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格局,使農村環境保護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的軌道。

(二)認真履行部門工作職責。縣環保部門負責編制和組織實施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測,抓好農村飲用水源保護,防治工業企業對農村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并指導具備條件的鄉鎮和行政村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活動;縣農業部門負責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組織指導生態農業建設、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清潔能源推廣;縣林業部門負責做好農村綠化工作,加強對天然林的保護,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推進生態林、公益林、防護林建設,指導林業病蟲害防治;縣水利部門負責加強對水體的保護,有效防治水污染,組織和指導農田水利建設,編制并組織實施農村安全飲水規劃;縣衛生部門負責農村飲水衛生監測和傳染病防疫,指導和監督農村衛生醫療機構規范處置醫療垃圾,并推動“衛生鄉鎮”、“衛生村”創建工作;縣住建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和實施鄉鎮、村莊規劃,并指導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活污水、垃圾的處理;縣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土地管理,抓好農村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強化措施,緊密配合,共同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篇6

南方沿江地區村鎮居民一般沿河浜兩岸或湖塘四周分散而居,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河浜或湖塘,造成河浜、湖塘污染嚴重,有些河浜、湖塘基本失去原有功能,成為納污池,水體富營養化十分嚴重[1~6]。沿江地區村鎮生活污水主要特點如下:①千百年來農村住戶分散而居,污水就近分散排放,造成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污水收集管網和收集系統建造困難;②污水成分復雜,含有較高的人畜糞尿成分,氮、磷含量較高,一般不含有毒物質,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卵;③污水排放量小,間歇排放,變化系數大;④污水可生化性強,水質渾濁、色深且具有惡臭。因而尋求基于村鎮污水特點的造價低廉、效果良好、維護管理簡單的村鎮污水收集處理方式[3,5,7],是環保工作者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

安徽省馬鞍山市某村鎮污水處理示范工程采用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沿湖塘岸邊建造生態混凝土墻,與岸邊構成生態調節溝收集污水,以湖塘自身作為污水處理載體,并在其中構建凈化浮島和景觀浮島以凈化水體,該處理模式在不建設村鎮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收集系統的前提下,實現了對污水的100%收集,同時解決了居民隨意向湖塘中傾倒污染物的問題,在治理分散村鎮生活污水的同時保持了湖塘良好的水質,具有處理效果好、運行費用低和維護方便等特點,生態效益顯著。

1示范工程概況

工程治理湖塘平均長度約為110m,平均寬度約為52m,面積約5720m2,平均深度為3m。接納的污水包括周邊居民生活污水、集鎮農貿市場污水及垃圾收集池滲濾液等,湖塘為典型緩流納污水體,水質惡臭,藻類瘋長。周邊常住人口為3000人,流動人口為1000人。

1.1設計水量

日用水量標準:居住人口用水量為100L/(人•d);流動人口用水量為50L/(人•d)。生活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計,為280m3/d。農貿市場屠宰家禽污水量約15m3/d,其他污水產生量按5m3/d計算,則總污水產生量為300m3/d,設計處理水量為360m3/d。

1.2設計進、出水水質

根據沿江地區生活污水相關資料,考慮到垃圾滲濾液直接排入湖塘,確定了工程設計進、出水水質(見表1)。出水水質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B標準。

1.3工藝流程與原理

工程采用生態調節溝/生態混凝土墻/原位增氧/生物強化/人工浮島方案,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以村鎮為單元,沿岸村鎮農戶將生活污水就近排入生態調節溝,一部分污水沿生態調節溝降解凈化水質,一部分塘內污水經生態混凝土墻過濾降解后,進入生態調節溝,再經提升泵進入原位增氧池,通過曝氣對水體進行復氧,以達到除臭、降解有機物的目的,處理后污水自流進入生物強化池,進一步去除氮、磷等污染物,出水進入湖塘內,利用凈化浮島和景觀浮島進行深度凈化,最終使得河浜或湖塘的污水得到凈化。生態調節溝中的底泥可作為綠色生態肥料,每年春季清淤一次。本組合工藝凈化機理如下:

①生態混凝土板具有過濾截留吸附功能,如土壤顆粒孔隙的截留作用,黏土等硅酸鹽類物質的離子交換和吸附作用,重金屬離子與土壤膠體、腐殖酸等的螯合作用,與土壤中的某些組分形成難溶性化合物或因pH值、ORP改變而產生的沉淀、揮發,與土壤中的鐵、鋁、鈣、磷、碳酸鹽等發生反應,氨氮在堿性條件下揮發等。

②生態混凝土板內部能夠產生生物膜進而通過各種微生物的相互依存、協同作用,降解各種有機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③生態調節溝內主要是利用水生高等植物降解污染物,其生長快,且在生長期間有效吸收并富集水中的營養鹽,起著營養泵或營養庫的作用,合理構建并維持水生植物生物量,可轉移出氮、磷等營養鹽,保持水體凈化能力。水生植物上附生的藻類在凈化水質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④凈化浮島和景觀浮島內種植美人蕉、聚草、四角菱、鳳眼蓮、燈芯草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降解和蒸騰作用及其植物根系表面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來吸收、降解有機物、氮磷等各種污染物。

2主要構筑物設計

2.1生態調節溝及生態混凝土墻設計有效容積為1320m3,停留時間約4.4d。設計長度為220m,設計有效水深為3.0m。沿湖塘岸邊建造生態混凝土墻,與岸邊構成生態調節溝,工程主要由生態混凝土墻、生態調節溝、凈化浮島和景觀浮島組成。生態混凝土墻由生態混凝土板、填充鋼渣、生態混凝土插槽、C15混凝土墊層組成,具有過濾截留和生物降解功能。實施了池塘清淤、周邊垃圾清理、生態護坡,利用在凈化浮島和景觀浮島種植的菖蒲、再力花和水葫蘆去除或分解有機污染物,削減污染負荷,提高可生化性。通過以上工程實現攔截水中雜質,均勻水質、水量,去除或分解有機污染物,削減污染負荷,提高可生化性的功能,為后續好氧處理創造良好條件。

2.2原位增氧池原位增氧池為鋼混結構,設計有效容積為90m3,平均寬度為2.0m,設計長度為15m,設計有效水深為3.0m,停留時間約為0.3d。池內安裝推流式曝氣機2臺(1用1備),對水體復氧,同時安裝不銹鋼支架和半軟性填料,通過半軟性填料上生長的生物膜,對污水進行生物吸附、過濾和降解。

2.3生物強化池生物強化池為鋼混結構,設計有效容積為45.6m3,平均寬度為2.0m,設計長度為7.6m,設計有效水深為3.0m,停留時間約3.6h。安裝不銹鋼支架和半軟性填料,通過半軟性填料上生長的生物膜,對污水進行生物吸附、過濾和降解,去除有機物、總磷和氨氮。

2.4塘內浮島凈化段設計浮島面積為300m2。浮島尺寸為5m×2m,共30組。

2.5生態護岸段主要工程包括河岸垃圾清理、沿岸垃圾池建設、現有排污渠道清理、生態護坡。其主要功能為規整河岸,美化景觀,建立起河水生態和河岸生態良好的互動,削減污染負荷。

3運行效果、減排與技術經濟分析

3.1運行效果本工程建設前塘內COD為12.03mg/L、NH3-N為2.89mg/L、BOD5為7.68mg/L,建成后水質監測結果見表2。監測結果顯示,其出水COD、NH3-N、TP、SS指標均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B標準,塘內水體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水質。

3.2減排效果分析工程運行表明:湖塘周邊地區300m3/d污水持續流入,通過本工程處理后,可減排COD為43.11t/a、NH3-N為5.98t/a、TP為0.86t/a,使湖塘水質由《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劣Ⅴ類提升至Ⅲ類水質,并較好地維持在Ⅲ類水質。#p#分頁標題#e#

3.3技術經濟分析

本工程按處理水量為360m3/d設計,總投資為30萬元,單位基建費用為833元/m3。本工程運行費用如下:①電費。污水站用電負荷為2.75kW(近期每天實際運行時間按8h計),電價按0.6元/(kW•h)計,則用電成本為0.037元/m3。②人工費。污水處理站共設1人(兼職),人均月工資按150元計,則人工費用為0.014元/m3。③日常維護管理費。以每年0.15萬元計,則日常維護管理費為0.011元/m3。④濕地植物養護費。用于植物的更換、修剪、收割的費用以每年0.30萬元計,則該項費用成本為0.023元/m3。污水處理運行成本總計為0.085元/m3。

4工藝特色

①取消管網建設,不占用土地。本工程針對村鎮生活污水分散、難以收集的特點,設計了生態混凝土墻,將池塘變成污水收集處理一體化設施,對污水進行原位生態修復,從而取消了村鎮污水管網建設,基本確保了污水的全部收集,既克服了在村鎮建設管網收集工程的困難,又節省了大量建設資金,不占用土地,使得村鎮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的實施得以可靠實現,并能長期運行。

②對塘內水體隔離保護,保證塘內水體水質。生態混凝土墻將湖塘隔成塘內和生態調節溝兩部分,形成對塘內水體的隔離保護,居民隨意傾倒的污染物質難以污染塘內水體,從而保證了塘內水體水質。同時生態調節溝沿水流方向建造,具有自動增氧功能,在生態調節溝中種植水生植物對污水進行生物過濾,通過增大污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對污水復氧,利用水生植物具有極強生態適應性的抗逆(旱、濕、寒、熱、酸、堿等)能力和生長迅速的優點,對污水進行降解和復氧,降低了運行費用,保證了塘內水體水質。

③采用了節能環保,且具有過濾、截留、吸附、生物降解等多種功能的生態混凝土墻,實現了對污染物的去除。

5結語

篇7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堅持“城鄉統籌、科學節儉、群眾參與、建管并重”的方針,按照“因地制宜、分層推進,完善機制、合力共建,量力而行、注重實效,集中整治、長效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加力度,豐富內涵,提升水平,整體推進村莊和農村集鎮環境整治,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強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加快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一)目標任務

到2012年,全市農村實現村鎮環境大改觀、基礎設施大改善、公共服務大提升、新農村建設大推進。以“改水、改路、改廁、改線”為主要內容,全面完成村莊環境整治。按照“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環境美化、服務強化”的要求,建成200個以上“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安居樂業、生活舒適、鄰里和睦、管理民主”的農村新社區。按照規劃科學、建設有序、設施完好、服務配套、生態良好、鎮容整潔的要求,全面完成全市小城鎮、鄉集鎮的環境綜合整治,改善集鎮面貌和整體功能。

(二)工作重點

1、全面提升村莊環境整治水平。以行政村為單位,對尚未整治的自然村實行擴面整治,對已整治但標準相對較低的自然村,以通村和村內主要道路建設、生活污水治理為重點,實行整治提升。加快整鄉整鎮整片整治,到2012年,全市農村除近期要撤并的村莊外,全面得到較高標準的整治。繼續對交通要道沿線、主要門戶、景區等重點地區實施定點整治,把主要區域建設成為潔美、和諧的鄉村景觀帶(區)。

2、積極推進農村新社區建設。以中心村、全面小康示范村為重點,按照體現科學發展、方便生產生活、突出鄉村特色、彰顯文化底蘊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村莊建設規劃,引導農村人口有序集聚,著力強化農村社區服務功能,積極推進農村新社區建設。

3、有序開展小城鎮環境整治。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開展以增添環衛設施、增添污水處理設施、增添道路面積、增添綠地面積“四增”為主要內容的環境設施建設;開展以亂停車、亂設攤、亂搭建、亂張貼“四亂”為重點的環境專項整治,進一步深化完善城鎮規劃,配套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提升管理水平。

4、全面實施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繼續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徹底清除農村陳年垃圾。加快市、縣垃圾焚燒廠建設,完善鄉鎮垃圾中轉站、行政村垃圾收集房、自然村垃圾箱(筒)等環衛設施,建立保潔員、清運員、養護員、監督員“四大員”的農村環境衛生維護隊伍,落實市、縣(區)補一點、鄉鎮貼一點、村集體拿一點、農戶企業出一點“四個一點”的農村垃圾清運費用籌資機制。到2009年,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覆蓋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已整治的自然村,做到“日產日清”。

5、大力整治農村水環境。制定和實施農村污水處理專項規劃,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到2012年,全市60%以上的村莊開展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實施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大力推進畜禽養殖的污染治理,力爭到2010年前,全面完成生豬存欄100頭以上規模場的治理任務和禁養區規模養殖場搬遷任務。加快推進溫室養殖、外河網箱養殖治理,加強農藥化肥的使用管理。扎實推進河道清淤工程,到2010年,全面完成村莊內河道清淤任務。加快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三、工作措施和工作保障

(一)工作措施

1、統籌城鄉規劃。以城鄉一體化規劃體系為基礎,逐步深化完善村鎮規劃,全面完成中心村建設規劃,著手開展村莊整治建設規劃編制工作,推廣農民住宅通用圖集使用,到2010年,所有行政村達到規劃全覆蓋。進一步加強村鎮規劃與土地、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規劃的銜接,按照村鎮規劃與土地利用“兩規合一”的要求,解決規劃落地難問題。加強村鎮規劃的實施管理,進一步明確各級職責,發揮鄉鎮、村主體作用,健全村鎮規劃管理隊伍,增強規劃監管力量。

2、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通組達戶的農村道路建設,村內道路路面硬化率達到95%以上。深入實施“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程,基本完成全市行政村的電氣化建設工作。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實現村村通電話、寬帶、有線電視。加大對農村網絡、廣電、電力“三線”交越、搭掛現象的整改力度。

3、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配套完善社區醫療、教育、就業、文化、購物、福利、保潔、治安、管理等社會服務事業。全面開展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范化創建。加快農村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加快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加強文化活動場所和體育健身場地建設。深入開展“千鎮連鎖、萬村放心店”工程建設。

4、開展村莊宅基地整理與置換。積極探索農村人口向中心鎮、中心村、中心點集聚的有效途徑。中心鎮鎮域范圍內的村莊按照城鎮社區要求進行整理改造。強化規劃引導和政策激勵,通過村莊整理與宅基地置換,推動自然村落的整合與農戶的相對集中居住,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的共享水平。

5、提升農民群眾文明素質。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群眾主動參與村莊整治建設。深入開展以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講法制和改陋習為主題的“四講一改”活動,拓展鄉風評議,完善鄉規民約,增強農民群眾的社會公德意識、環境衛生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大力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和道德、科普、法制、文化、健康等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二)工作保障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關鍵在縣區、責任在鄉鎮、基礎在村莊”的工作體制,縣區、鄉(鎮)要及時制訂今后五年計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并有明確的保障措施和責任制度。市“百千”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市農辦、市規劃與建設局聯合牽頭負責,縣區和鄉(鎮)也要充實和加強“百千”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的力量。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2、切實加強政策扶持。切實加大財政投入,今后五年,市“百千”工程專項獎勵扶持資金要在目前的基礎上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主要用于村莊規劃編制補助、小城鎮及村莊整治以獎代補、示范村建設獎勵、生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區域性重點建設項目補助。各縣區、鄉鎮也要增加對“百千”工程的投入。要切實保證實施“兩規合一”的村莊建設規劃所需的用地指標,建設用地復墾指標原則上專項用于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建房。鼓勵農村宅基地依法流轉,提倡在中心村按規劃建設農村新居。積極探索“宅基地有償選位”。對已在城鎮居住的農戶自愿退出原宅基地的,可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

3、切實加強部門協作。各級各部門要把有關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系列工程與“百千”工程進行整合配套,做到規劃銜接、資金整合、項目對接;簡化審批手續,降低規費收取標準,原則上能免則免,能減則減。認真落實社會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村莊整治建設。網絡、廣電、電力等項目單位延伸農村業務、開展“三線”治理,要“優質服務、惠民利民”,確實減輕基層負擔。

篇8

一、指導思想

堅持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上級相關會議精神,按照各級關于人居環境整治的總體要求,解決農村廣大群眾最急需、最關切、最直接的環境衛生難題,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通過長期努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

二、工作目標

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綜合整治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問題,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四抓四促”、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三城同創”結合起來,到2020年底,按照規范建設、改善環境、分類實施、統籌推進的工作思路,發動全鎮廣大群眾,廣泛參與、集中整治,著力解決主干道路、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實現村莊內垃圾不亂堆亂放,污水亂潑亂倒現象明顯減少,糞污無明顯暴露,雜物堆放整齊,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村容村貌明顯提升,強化農膜源頭防控,提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水平,文明村規民約普遍形成,網格化管理逐步完善,長效清潔機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潔衛生文明意識普遍提高,衛生習慣基本養成的農村工作新局面。

三、具體任務

加快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治理農村垃圾、污水和廁所。組織全鎮黨員干部參與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廣泛宣傳、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村莊清潔行動,努力實現“三清兩改一提升”的工作目標。以村莊清潔行動助力鄉村振興,著力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從而實現村莊內垃圾不亂倒,污水、糞污不亂流,雜物堆放整齊,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有序,村容村貌明顯提升,長效清潔機制逐步完善,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文明意識普遍提高的工作目標。

(一)集中清理整治全鎮范圍內農村生活垃圾。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保潔員、公益性崗位人員的作用,對轄區內道路沿線、河道、溝渠及房前屋后的垃圾以及亂堆亂放進行大清掃、大清理、大整治,不留死角,徹底清除可視范圍內的垃圾,基本做到無成堆暴露垃圾、無亂堆亂放。垃圾車負責全鎮垃圾每日清運,做到日產日清,促使全鎮環境衛生狀況隨時保潔。轄區內各企事業單位都要建立完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實行專人負責、專人清理、專人檢查,做到單位院內保持整潔美觀,辦公場所環境優美,窗明幾凈,無垃圾污水、雜物堆放。(責任單位:鎮政府、各村委會、村鎮中心、轄區內各企事業單位)

(二)全面開展農村道路交通沿線環境衛生整治。加大鎮村道路沿線環境衛生整治和綠化美化,全面清除道路兩側的垃圾、雜物,拆除道路兩側違章建筑,整治沿線小賣部、小廁所,清理公路沿線違規小廣告,不斷提升對外形象。進一步落實公路巡查制度,重點抓好農村公路沿線的巡查,杜絕在公路沿線兩側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設障礙、打場曬糧、放養牲畜、焚燒秸稈等違法違規行為。(責任單位:各村委會、村鎮中心、公路管理所)

(三)全面開展河道溝渠及大環境綠化區域的環境衛生整治。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大對河道排污整治力度,對河流溝道沿河排污口進行排查整治,對河道垃圾及漂浮物進行集中清理。采取生態修復等措施凈化流域水質,美化河道環境。落實日常管理維護責任,定期巡查,嚴肅查處取土采砂、損毀河堤、偷排污水廢液、傾倒垃圾雜物等違法違規行為。定期巡查和清理大環境綠化區域內的垃圾雜草、白色污染,切實整治綠化區域內垃圾亂堆現象,鞏固城鎮綠化成果,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責任單位:各村委會、農服中心、村鎮中心、環保站、安監站)

(四)全面開展轄區建筑工地環境衛生整治。按照文明施工管理的相關規定,做到工地內施工物品堆放整齊,工地出入口整潔有序,垃圾雜物清理及時。工地圍墻圍擋標準統一,無亂張貼、亂涂寫現象。嚴格落實建筑工地“六個百分百”抑塵目標要求,集中整治建筑工地揚塵及周邊環境,督促施工單位落實加蓋防塵網、灑水降塵、設置車輛沖洗設備和硬化路面及出入口,做到車輛不帶泥上路。(責任單位:各村委會、村鎮中心、環保站、安監站)

(五)全面清理整治畜禽養殖面源污染等農業生產廢棄物。鎮內建有部分規模化養殖場所,為防止畜禽糞便直排現象發生,需要加強對養殖戶教育宣傳和懲處力度,堅決杜絕畜禽散養行為和糞便直排,加大對隨意丟棄的病死畜禽尸體、農業投入品包裝物、廢舊農膜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清理力度,嚴格按照規定處置,積極推進資源化利用,防治農業面源污染。(責任單位:畜牧站、環保站、各村委會)

(六)全面開展門頭牌匾和沿街攤點環境綜合整治。

1.加強門頭牌匾、廣告設施的規范和管理。對各路段建筑物、公共場所的公告牌、電子顯示屏(牌)、櫥窗、燈箱、條幅、實物造型等形式的廣告牌匾進行規范整治,解決雜亂無章、年久破損、一店多牌、布局混亂、求高求大、視覺污染等問題。(責任單位:村鎮中心、食藥所)

2.對在建筑物、市政設施上亂貼、亂噴以及利用其它形式在戶外設置、懸掛張貼的小廣告進行整治,嚴厲打擊非法張貼噴涂“小廣告”行為。對電力設施、通信設施進行清理整治,對亂拉亂掛的線纜,廢棄線纜、線桿等設施進行清理拆除,消除街道上空“蜘蛛網”。(責任單位:各村委會、村鎮中心、電信所)

3.嚴格實施“門前三包”制度,保持環境整潔美觀。加強對沿街小旅館、小餐館、美容美發店和生產加工店的監督管理,堅決整治占道經營、店外經營、違章搭建、亂設廣告牌等行為,取締無證加工點和無照經營戶,對造成環境污染、銷售不合格食品、衛生條件不達標的,堅決按規定進行罰沒關停。加大對廢品收購站、露天燒烤、夜市攤區等區域的環境衛生整治力度。(責任單位:食藥所、村鎮中心、交管站)

(七)積極推進農村戶用廁所改造工作。牢固樹立“小廁所、大文明,小廁所、大民生”理念,按照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以數量充足、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管理精細、人民滿意為目標,充分尊重廣大群眾的意愿,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旱廁改造,積極推進農村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廁所革命”是一項系統工作,是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對文明生活習慣的養成,普及衛生知識。(責任單位:各村委會、村鎮中心)

(八)扎實開展農村拆違治亂整治工作。切實將拆違治亂與鄉村振興和全域無垃圾整治等結合起來,到2020年底,在全鎮范圍內開展拆違治亂專項行動,全面清查處理各類違法占地、違法建設,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筑;全面治理鎮村范圍內亂堆、亂倒、亂占、亂擺、亂貼、亂畫、亂停、亂養、亂拉、亂架、亂接、亂排、亂施工等現象,著力維護城鎮規劃、建設、管理良好秩序,努力營造整潔、有序、文明、優美的鎮村環境。(責任單位:各村委會、村鎮中心)

四、組織實施

篇9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12)03-0132-02

我國有將近10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生態環境的質量,不僅關系到農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且直接或者間接地對城市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縱觀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可以說現狀已經非常危急,必須采取斷然措施進行徹底治理。我國廣大農村環境整體可以概括為:局部好轉不多見,環境整體持續惡化,前景令人十分擔憂!從污染源角度來看,農村面源污染普遍沒有有效治理,點源難以得到有效控制,與此同時,和城市等污染源相互疊加加劇了農村環境危急的形勢。2006年《中國環境公報》對此有客觀的評價:農村環境保護形勢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新老污染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危及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農村面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雙重威脅,突出表現為生活污染加劇,面源污染加重,工礦污染凸顯,飲水存在安全隱患,生態惡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保總局等部門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的通知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目標:到2015年,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加劇的勢頭得到遏制,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和公眾環保意識明顯提高,農村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縣城市和新農村建設,取得突飛猛進成就,但城鄉環境保護存在著非均衡發展傾向,農村環境污染仍不容忽視,城鄉同步規劃、同步投入、同步建設管理“老話題”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無法回避的“新問題”。

1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對農村環境保護的特殊性、重要性認識存在偏差

由于環境保護的管理體系、資源調配體系建立在城市和工業污染防治基礎上,因此,我們的環保工作更多地體現了“以城市人為本”,對農村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農村污染治理仍需加大力度。同時,農村居民依法維權意識不強。

1.2 農村環境規劃要更為體現科學性、統籌性和整體性

農村建設時要擺脫傳統建設思維,更加重視農村整體科學規劃的重要性,在建設的設計期就應考慮農村或集鎮區供排水、垃圾處置、電力管網等設施建設,更加科學地考慮所轄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1.3 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大了農村環境壓力

主要表現為: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牧分離、種養脫節;散、小規模禽畜養殖業加大了污染防治難度;過度依賴化肥增產導致耕地退化和農田地表徑流污染加劇。

2 針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的策略

農村環境保護事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我縣的轉型、跨越發展,事關我縣城鄉統籌發展。為此,針對我縣城鄉環境保護非均衡發展傾向,結合我縣農村環保工作開展情況,提出以下對策:

2.1 完善農村環保機構職能

農村環境管理涉及農業、林業、環保、水力、建設等部門,各部門均掌握了部分審批和資源調配權。因此,需要科學劃定各部門“三定職責”,統一“責、權、利”,建立強制性協調機制。

2.2 強化農村環保規劃、計劃編制與管理

既要科學制定農村整體發展規劃,又要進一步制定鎮村畜禽養殖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農藥、化肥污染防治規劃、農村飲用水保護規劃、集鎮污水、垃圾污染整治規劃等。同時,增強規劃、計劃的落地性、可操作性,做到規劃、投入、項目落實三到位。

2.3 加大農村環保資金投入比例

目前,財政對村鎮污水與垃圾治理、村鎮飲用水源保護、農藥化肥等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污染土壤環境修復等直接性農村污染防治資金投入較少,需要逐步加大農村環保直接性污染防治資金的投入,達到并保持在污染防治資金比例的30%以上。在資金投入上要注意以下兩方面問題:①在村鎮生活污水處理方面。出于投入與產出的考慮,目前,應以建制鎮、一般集鎮的污水處理廠建設投入為主,首先解決鎮級生活污水污染問題;以村級污水處理站建設投入為輔,重點解決村鎮飲用水安全問題;②在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方面,要大幅增加財政對畜禽養殖場“種養結合、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的專項投入,力爭用3~5年時間,完成我縣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污染整治工作,以基本還清我縣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歷史欠賬。同時,積極爭取在縣政府每年安排的環保專項中,落實畜禽禁養區養殖場關閉、搬遷的縣級補償資金。

2.4 完善農村環境執法

要將農村環境執法作為重點工作之一,調整人力和物力配置,做好資源儲備,加大執法對象范疇和執法比例,會同具審批權或執法權或資金調配權的其他部門開展綜合執法。重點加強村鎮飲用水源保護、各級自然保護區、畜禽水產養殖、農村鄉鎮企業等環境執法,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2.5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工作

在加強綠色創建的宣教工作的同時,要加強生態示范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等生態系列創建的宣傳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姜文來《農村環境治理刻不容緩》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8.10.23新華網.

[2]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保總局等部門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的通知[2007]63號.

Th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of Yangcheng Count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Bai Lili

篇10

關鍵詞面源污染;現狀;防治對策;牡丹江流域;黑龍江林口

中圖分類號x832;x5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0)23-0268-02

currentstatusofnon-pointpollutionalongmudanriverwatershed in linkou county andcontrol measures

xu wen-tao 1zuo yan-dong 1zhou hao 2li jing 2ye zhen 2sun wei-guang 2zhou jun 2pan bao-yuan 2

(1 mudanjiang enviroment monitoring centre st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2 heilongj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ademy of science)

abstractthe current non-point pollution status of linkou county of mudan river basin was researched,and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linkou county along mudan river was evaluated through accessing the raw inform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of linkou county was class v or worse.the pollutants of linkou county included domestic wastewater,household garbage,livestock waste,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with 1 185 155.00,15 407.02,52 311.41,371.30~397.15t and 36.00 t,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the pollutants,the relative control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non-point pollution;current status;control measure;mudanjiang river watershed;linkou heilongjiang

20世紀80—90年代,我國由于工業污染嚴重,點源污染研究與治理一直被作為環境污染治理的重點。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對工業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源已由工業為主逐步轉到工農業污染并重,面源污染比例呈上升趨勢。目前,水體污染物來自工業、生活和農業面源大約各占1/3 [1]。治理實踐表明,單純控制點源污染,不能消除水體的污染,大量的面源污染物分散地、不間斷地進入水體,具有時空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過程更復雜、污染更嚴重、相應的研究、治理及管理的難度更大等特點。因此,在有效控制點源污染的基礎上,加強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林口縣為例,探討牡丹江流域沿江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

1牡丹江林口縣流域概況

牡丹江流域地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是松花江第二大支流,河流全長為726 km,呈南北走向,總落差為 1 007 m,流域總面積為37 023 km2 。牡丹江發源于吉林省敦化市,從寧安市西南部的鏡泊湖進入牡丹江市境內,經溫春鎮入牡丹江市,由柴河鎮進入海林境內,再由蓮花湖上游入林口縣境內,最后由林口縣北部出境入佳木斯市境內,在依蘭縣匯入松花江。因此,對牡丹江流域的污染控制對松花江的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由于東北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工業廢水、沿岸村鎮生活污水處理率低、農業面源污染強度大等因素的影響,已使得牡丹江沿岸部分河段遭受嚴重污染。林口縣是牡丹江流域牡丹江市區段最后一個控制單元,林口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地處張廣嶺和完達山脈交接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29°17′~130°46′,北緯44°38′~45°58′,東與雞東縣、雞西市相鄰,西與方正縣、海林市相連,南與牡丹江市、穆棱市交界,北與依蘭縣、勃利縣接壤。林口縣9個鎮3個鄉200個行政村,全縣人口43.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83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70.96%。

2牡丹江流域林口縣沿江面源污染源

在林口縣最終排入牡丹江的3個主要排污口采集水樣,對主要污染指標化學需氧量cod和nh3-n進行監測,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水體均為劣v類。因此,進一步弄清牡丹江流域林口縣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及途徑對于治理整個牡丹江的水體污染至關重要。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一些溶解性或固體污染物隨降雨以及地表徑流最終匯入牡丹江,對水環境造成污染,主要包括農村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染、化肥與農藥污染等。林口縣的三道通鎮、蓮花鎮直接排污進入牡丹江干流,對控制單元林口有直接的影響。

2.1農村生活污水

牡丹江流域沿江分散著很多村落,農村生活污染是造成農村面源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農村城市化發展,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棄物污染數量日益增長,資源回收率低,對水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滲濾液對水體的污染。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衛生環境狀況差,絕大多數農村無排水和垃圾清運系統。農村居民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有的直接排入水體,有的排入土地系統,直接危害著匯入區的飲水及食品安全。生活垃圾利用率極低,露天堆放是主要的處置方式,缺乏垃圾收集和處理處置系統,不僅占去了大片的耕地,還可能傳播細菌、病毒,在雨水的沖刷下,大量滲濾液進入水體,對地表水和地下水構成威脅。根據現場調查與相關資料分析,計算得出牡丹江林口縣沿河村鎮生活垃圾、污水產生量及其主要污染物的貢獻量(表2)。

根據國家推薦的cod產生系數(60g/人·d)、氨氮產生系數(7 g/人·d),以及北方地區每噸垃圾的滲出液占垃圾總量的15%,垃圾滲出液的cod含量為50 kg/t計算可知,牡丹江林口縣區段沿江村鎮年生活污水與垃圾產生的cod貢獻量為788.13 t,年生活污水產生的cod和氨氮的貢獻量分別為711.09、82.96 t。

2.2畜禽養殖污染

牡丹江林口縣規模化大型養殖和小戶養殖都比較多,但是相當部分的農村畜禽養殖場都存在設施簡陋、管理不善的情況,畜禽糞便廢棄物的排放和污染問題嚴重。絕大多數的小戶養殖畜禽糞尿更是沒有經過處理肆意排放,有些直接排入河道,有些露天堆置。根據調查、分析與相關標準測算[2],得出林口縣直排牡丹江的2個鎮的畜禽養殖情況以及禽畜糞便污染情況(表3)。

根據相關標準進行測算[3],牡丹江市林口縣cod年貢獻量為477.59 t,bod年貢獻量為388.02 t,氨氮年貢獻量為47.21 t,年總氮的貢獻量為112.60 t,年總磷的產生量為21.90 t(表4)。

2.3化肥與農藥流失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糧食產品的增加,我國化肥的生產和使用不斷上升,已成為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國家之一[4]。盲目地過量使用化肥以及施肥不合理,使化肥帶來的環境污染日益突出。我國每年農田養分被植物利用的部分很少,氮肥的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為10%~20%,鉀肥35%~50%[5]。大量未被利用的化肥通過地表徑流、淋溶等方式污染了地表水環境。農業施用的化肥主要是氮、磷、鉀3種,由于施用量不當及施肥方式不合理,導致很多化肥的浪費,隨水土流失進入水體,從而加劇了環境污染,牡丹江林口縣沿江農田每年施肥量大約為577 t,據計算,流入牡丹江量為371.30~397.15 t,嚴重影響牡丹江水質(表5)。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藥生產和消費量都居世界前列。據統計,我國每年施用的農藥達50萬~60萬t,其中約有80%的農藥直接進入環境[6],農藥污染已成為影響范圍最大的一種有機污染。據計算[6],牡丹江市林口縣的三道通鎮和蓮花鎮每年農藥施用量為45 t(其中,三道通鎮30 t,蓮花鎮15 t)流入牡丹江量36 t(其中三通鎮24 t,蓮花鎮12 t)。農藥在農業中的應用,在農業的增產、保收和保存以及人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作用,同時,也由于長期大量使用農藥,空氣、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積在牲畜和人體內引起中毒,大部分農藥殘留于環境中,造成潛在的環境威脅。

3面源污染防治對策

3.1建立緩沖帶,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

農村生活污水的截留處理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含量,減少生活污水對面源污染的貢獻率。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新興的污水處理工藝,具有建造成本及運行費用低、維護簡單、效果好、適用面廣、對負荷變化的適應能力強等特點,近年來在我國應用研究頗多。趙建剛等[7]分別以礫石和土壤為填料構建成潛流人工濕地和表面流人工濕地,處以較大水力負荷的污水處理,比較了2種濕地對污水的凈化效果,結果表明,潛流濕地對各種污染物的凈化能力都優于表面流濕地。

3.2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

與工業污染源不同,畜禽糞便含有豐富的肥源,牡丹江市林口縣畜禽養殖業cod年貢獻量為477.59 t,bod年貢獻量為388.02 t,氨氮年貢獻量為47.21 t,年總氮的貢獻量為112.60 t,年總磷的產生量為21.90 t,大量流失或棄之不用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應采取多種措施,鼓勵綜合利用畜禽糞便,既減輕環境的壓力,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3.3科學施肥,防止肥料污染

控制化肥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嚴格執行使用規程。目前,林口縣氮、磷、鉀肥年施用量分別為268、142、167 t,流入牡丹江量為371.30~397.15 t,應根據氣候、土壤類型,按作物對養分的吸收規律,科學預算作物需肥量中氮、磷、鉀的配比。適時適量施肥,提高肥料的經濟效益,減少化肥在土壤中的流失和污染。

3.4加快無毒、低毒農藥的開發研制,發展循環、生態農業

推廣利用食物鏈以蟲治蟲的技術,篩選生物工程菌種,加快土壤中殘留農藥的分解速度,加大生物農藥開發力度,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實施生態農業系統工程,推廣無公害農產品及有機食品。在農田中建設樹籬和溝渠,形成具有很高生態環境價值的人工網絡系統。加強立體農業生態模型的研究,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農業環保意識;引導農民科學種田、施肥、噴灑農藥等,以防治和減輕農業非點源污染影響,保證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編輯

4參考文獻

[1] 王海云,王軍.農業面源對水環境污染及防治對策[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4):53-55.

[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文件環發43號關于減免家禽業排污費等有關問題的通知[eb/ol].(2004-03-05)./epi-sepa/zcfg/w3/fa200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