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銀行發展中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06-29 17:2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鎮銀行發展中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銀監會出臺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放寬了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首批選擇四川、吉林等六省區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1月,銀監會出臺《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加快了村鎮銀行試點工作。10月,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31個省份。到末,全國已有148家村鎮銀行開業,發放貸款50多億元,其中支持農戶和農民的貸款達60%以上。今年“兩會”期間,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銀監會對村鎮銀行的發展目標是家,凡是有條件的縣都可以有一家。村鎮銀行發展呈現出美好的愿景。
湖南省自開展村鎮銀行試點以來,已組建村鎮銀行5家,較好地發揮了服務“三農”的作用。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來積極爭取村鎮銀行試點,得到了銀監部門的批準。但在組建過程中遭遇中梗阻,目前還是一片空白。
二、發展村鎮銀行的瓶頸
(一)政策失靈:自下而上,本末倒置。按照銀監會規定,村鎮銀行只能實行發起方式設立,且至少應有1家以上境內外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主發起人。規定要求村鎮銀行的最大股東或唯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這一規定,需要試點縣市政府從最基層的縣域開始向上逐級尋找主發起人。當前我國銀行業實行一級法人制度,分支行對機構的設置缺乏審批權限。由于村鎮銀行的設置處于試點階段,既沒有規定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義務,也沒有相應的數量規定,更沒有自上而下的特別指定。這樣,形成部分試點縣市“申請報告無處送,高層領導無法見,村鎮銀行無法辦”的難堪局面。
(二)主體失落:路徑單一,一主難求。雖然一些地方性商業銀行具備主發起人資格,但在欠發達地區,除農村信用社改制外,幾乎沒有地方性商業銀行。瀘溪縣為組建村鎮銀行,成立了專班,明確專人,積極尋找主發起人,從起,先后與省內外10余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聯系協調,開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條件,但都因經濟總量小、地處偏遠而被拒絕。一旦找不到主發起人,村鎮銀行便無法設立,致使這一惠農政策成為空中樓閣,試點縣市十分失落。
(三)市場失準:低門檻,高杠桿。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在縣(市)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低于300萬元人民幣;在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低于100萬元人民幣。村鎮銀行注冊資金的門檻要求確實很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尋求一定的規模效應,一般村鎮銀行注冊資金均在5000萬元以上。加之主發起人難找,形成了“低門檻,高杠桿”現象,導致欠發達地區村鎮銀行市場準入難。
(四)布局失衡:抓大放小,棄鄉進城。按照村鎮銀行試點初衷,本應在欠發達地區優先發展。據對全國已開業的148家村鎮銀行調查分析,除先期試點的六個省份外,一般機構都設在相對較發達的縣市一級,鄉鎮村鎮銀行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呈現出“發達地區多、欠發達地區少,縣城多、鄉鎮少”的不均衡格局。
(五)價值失離:嫌貧愛富,棄農逐工。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服務“三農”是村鎮銀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鎮銀行的發起人或出資人把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標,而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農業、農村經濟作為高風險、低效益的弱勢經濟,受自然條件和市場條件的影響巨大。在農業政策性保險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受利益驅使,村鎮銀行在價值取向上偏離宗旨,追逐高利潤、高回報的工業行業。
三、政策建議
篇2
一、村鎮銀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機構設立地點城中化。村鎮銀行設立的重要目的是為了填補農村區域金融網點空白,支持“三農”建設,完善支農金融服務。但從實際設立的情況來看,多數村鎮銀行的總部設在縣域主城區,下轄的支行設立地點也多位于開發園區或各縣的經濟發展中心地帶。未來發展規劃中,部分村鎮銀行甚至沒有在鄉鎮地區設立分支網點的打算,其管理中心和經營重點明顯向縣城中心地帶傾斜。
(2)注冊資本規模擴大化。銀監會為引導各家銀行到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設立村鎮銀行,切實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放寬了準入門檻,規定在鄉(鎮)、縣(市)設立村鎮銀行的注冊資本金最低限額為100萬元和300萬元。而地方政府卻把在當地設立村鎮銀行作為一種引資項目,希望盡量做大注冊資本,以增加信貸投放。同時,主發起人也愿意做大注冊資本,以增加單筆貸款額度,但對村鎮銀行所需承擔的資金成本以及業務逐步發展的規律等因素均缺乏通盤考慮。據調查,目前已開業的村鎮銀行注冊資本金普遍在5000萬元左右,已遠遠超過最低限額。
(3)發起人選取規模化。主發起人在組建初期征集其他發起人時,只著眼于未來信貸業務的順利開展,被企業的規模和影響力所左右,導致村鎮銀行的股東結構單一,規模化民營企業股東和有政府背景的官股成為其主旋律,投資的融資性目的明顯,嚴重忽視了吸收設立地小企業、種糧大戶甚者普通農民在當地的宣傳力。因此,村鎮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相比,既缺乏令農民信服的資金實力又缺少社會認知度,吸儲難度很高,由此對村鎮銀行資金流動性、資本充足率等造成不利影響。
(4)高管人員設置附屬化。絕大部分的村鎮銀行高管人員與主發起行存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一是村鎮銀行的董事長大多由主發起人派員擔任,經營思路和發展模式容易回到主發起人的經營模式,并最終成為主發起人在農村的一個經營網點,難以處理好法人與分支機構的關系。二是村鎮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也大多來自主發起行,在管理行為、制度設立和辦事程序上與主發起行雷同,缺乏配合實際情況的開拓創新精神,影響了業務的開拓。
(5)機制建設薄弱化。一是支付結算體系不暢。村鎮銀行作為獨立法人機構,應當新設各項結算信息系統,但大量資金投入會增加村鎮銀行的運營成本,為減小經營壓力,目前絕大多數的村鎮銀行仍然是依附主發起人的結算渠道來開展業務,效率差且成本高。特別在主發起行是異地機構的情況下,由于支付結算業務的收費高于本地機構,往往會造成客戶的誤解和不滿。二是人力資源配備不足。村鎮銀行通常整體人員較少,并且缺乏業務熟練的中層管理人員,在開展貸款額度小、覆蓋面廣的“三農”業務時明顯力不從心。
二、原因分析
(1)商業性和政策性存在沖突。村鎮銀行是基于商業化模式運行的獨立法人機構,首先考慮的是投資回報和自身發展,在資本逐利性和規模經濟等內在規律的作用下,村鎮銀行更加傾向于將機構設立在縣城中心或開發園區等易于發展的區域,而不是面向農村,不折不扣地履行政策定位。
(2)市場競爭的壓力。一是由于目前股份制商業銀行過度依賴貸款增長和存貸利差的發展和盈利模式,使得村鎮銀行在其發展過程中愈來愈求大求全。主要表現為注冊資本不斷增加,貸款集中度逐漸提高。在受單戶比例控制的情況下,增加注冊資本是村鎮銀行提高貸款額度,爭取企業客戶的重要途徑。二是村鎮銀行成立時間短,網點少,覆蓋范圍小,市場認可程度低,與其他類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相比明顯處于劣勢,儲蓄存款的增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尋求財政性存款以及單位存款來實現規模擴張顯然更加有效和便捷。
(3)經營管理依賴發起行。村鎮銀行的發起人主要是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日常運行大都照搬發起行的經營、管理體系,雖然是獨立的法人機構,卻沒有自主創新建設的意識。在機制和業務系統建設等方面也完全依賴發起行,沒有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的,能夠為當地“三農”服務的經營體系和產品體系,導致村鎮銀行的經營發展漸漸偏離了服務“三農”的政策初衷,不僅沒有成為農村金融市場的補充者,反而變成了傳統商業銀行同質化經營的參與者、效仿者和競爭者。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目前,國家對村鎮銀行的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政策不明確,各地區的政策也各不相同。與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相比,村鎮銀行在營業稅率、企業所得稅、存款準備金等政策上沒有額外獲得更多的扶持。再加上農戶和農業貸款信貸風險相對較高,信貸風險帶來的損失難以彌補,村鎮銀行的支農積極性面臨拷問。
三、對策建議
(1)明確市場定位,服務縣域,服務“三農”。在目前村鎮銀行經濟規模較小、輻射范圍有限的情況下,定位于“服務縣域經濟”是比較客觀和理性的選擇。村鎮銀行應堅定不移地加強政策定位約束,緊密地扎根縣域,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吸收縣域優質客戶。再由縣域輻射到鄉鎮,逐步設立分支機構,并能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基于“三農”特色,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村鎮銀行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當地企業、居民、農戶的認知度和信任度,牢牢抓住縣域和農村市場。
(2)轉變經營理念,實現差異化經營。一是產品差異化。村鎮銀行要針對不同客戶、不同行業的經營特點和需求特征,積極開發制定適宜的涉農信貸產品。二是價格差異化。村鎮銀行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利率市場化下的優勢,靈活調整存貸款利率,給予不同客戶不同的利率和收費標準。三是服務差異化。村鎮銀行要利用自身的地域優勢提供客戶更便捷、更貼心的服務,提高客戶的滿意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3)尊重市場規律,選擇適度資本規模。確定村鎮銀行注冊資本規模時,既要充分考慮設立地經濟條件、人文環境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堅持因地制宜,又要考慮其自身的分紅壓力、經營需求、股東質量、政策許可及主發起人的現有資本水平等因素。為此,對于經濟較發達地區,在科學測算農村地區資金需求及機構飽和度的基礎上,采取市場化方式促進民間資本投資參股,促進規模型村鎮銀行發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可設立小型化村鎮銀行,逐步發展。
(4)加強系統建設,加大金融創新。村鎮銀行要在借鑒傳統股份制商業銀行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管理體系,及時掌握當地農村金融服務的具體情況和需求,積極創新,重點開發與自身及所在地區相適應、與“三農”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發揮政策定位效應下的社會職責。人民銀行要鼓勵村鎮銀行加大先進支付結算服務設施的投入,加快農村支付結算網絡建設,利用跨行資金清算平臺,努力實現農村結算網點的資源共享,方便農村客戶在就近的結算網點辦理業務。
篇3
[關鍵詞]村鎮銀行;市場失靈;政府干預;策略
從2007年3月首批3家村鎮銀行掛牌開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起勢如破竹,2007年10月開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從試點的6個省(區)擴大到全國31個省市區。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國已有395家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349家,貸款公司9家,農村資金互助社37家,有效的緩解了農村的金融供給不足。然而,和其它新生的事物一樣,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前進的道路困難重重,需要政府對村鎮銀行進行積極引導,必要時可以適當干預,以解決其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一、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理論基礎
政府對村鎮銀行發展進行干預的理論基礎為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不能有效解決資源配置、提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產品或服務的現象。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對稱、外部性、不完全競爭和公共物品。現階段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嚴重的市場失靈,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不對稱增加了村鎮銀行的甄別成本和信貸風險
村鎮銀行的目標客戶是農產和涉農類微型企業,其生產兼具自然風險、社會風險以及貸款者的信用風險,對其進行貸前資信審查是必需的。然而,農村經濟貨幣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和企業的市場交易記錄缺失,無法全面掌握其信用信息,逆向選擇難免發生。即便可以在事前審查中全面掌握貸款申請人資信狀況,銀行還面臨道德風險,即借款人不按照批準用途使用貸款或者懸空、逃廢或者拖欠債務等。
(二)資本的逐利性使得村鎮銀行網點設立不均衡,“農轉非”現象突出
資本的逐利性驅使其流向發達地區和效益高的部門追求快速的資本增值,而村鎮銀行商業化定位恰恰決定了其資本的逐利性。村鎮銀行大都將網點設立在經濟較發達的縣(區)內,且銀監會把試點由中西部的6個省放開到全國31個省(區、市),東部沿海地區網點數量迅速超過中西部地區。截至2010年4月底,在全國開業的172家村鎮銀行中,東部地區11個省市設立66家,中部地區8省設立46家,西部12個省份共設立60家。銀監會出臺的東西部掛鉤準入政策加大了發起行設立村鎮銀行的成本,效果并不顯著。此外,不少村鎮銀行資金外流嚴重。截至2010年11月,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共425家,資本總額150億元,吸收存款607億元,發放貸款536億元,其中農產貸款185億元,僅占35%,中小企業貸款277億元,占52%,農產貸款占比遠低于中小企業貸款。
(三)設立村鎮銀行存在正外部性,導致發起人積極性不高
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和社會的“雙風險”,在國內農業保險市場不發達、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村鎮銀行服務的對象是農民,幫助發展的產業是農業,故帶有一些為政府向農民提供公共金融產品的性質L3,。對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而言,害怕村鎮銀行經營不善會波及到母銀行,對母銀行的聲譽和效益造成損害,遠不如設立分支機構劃算。目前,農業銀行發起的村鎮銀行有4家,建設銀行有9家,交通銀行有3家,中行尚且沒有。只有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以匯豐銀行為代表的外資銀行為了規避設立分支機構的政策限制才被迫成為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
(四)農村金融市場存在非完全競爭,不利于村鎮銀行發展壯大
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上一直處于壟斷地位,資金實力雄厚,與當地的政府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其國字號背景更是讓老百姓覺得可靠放心。而村鎮銀行作為全新的銀行,網點少,公信度低,沒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不能通存通兌和發行銀行卡,服務范圍、業務拓展受到限制。加之很少獲得農村信用社享有的支農再貸款,免稅或低稅率等優惠政策,使得其運行成本高,無力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抗衡。
二、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現狀
一是出臺政策引導村鎮銀行發展。(1)自村鎮銀行試點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組建審批工作指引》等引導村鎮銀行發展。(2)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相應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如江蘇省政府出臺《關于促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若干政策意見》(蘇政辦發[2009)32號)文件,文件規定:“對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為農服務業務繳納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和營業稅,省財政按其50%給予獎勵”。
二是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經營。(1)出資參股村鎮銀行,如2010年6月21日開業的安徽繁昌建信村鎮銀行引進了繁昌縣政府所屬的投資公司――繁昌縣建設投資公司參股。(2)為本地區村鎮銀行準入進行限制。(3)界定本地村鎮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等。
三是政府加強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1)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截止2010年6月末,全國31個省(區、市)所轄的2657個縣(市、區)中已有2426個縣(市、區)開展了農產信用檔案建設工作,2122個縣(市、區)已建立農產信用評價體系。(2)進行征信體系建設。
(二)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政策缺位或效果不明顯。(1)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尚未解決。如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的《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雖然解決了村鎮銀行開戶、資金清算、存款準備金和征信、統計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但急解決的央行再貸款、銀聯入網、支付結算等問題仍未得到明確。(2)政策效果不明顯。如按財稅[2010]4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有關規定,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農產小額貸款(5萬元以下)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但從目前村鎮銀行向農產發放的貸款結構來看,其貸款額度主要集中在5萬至20萬,5萬以下占貸款總額較少,削弱了優惠政策效果。
二是政府入股村鎮銀行令人喜憂參半。村鎮銀行設立之初,由于害怕政府干預經營,不少村鎮銀行只吸收縣域內知名度較高的民營資本入股,而發起銀行也不被縣域的老百姓熟知,容易被誤解為“私人老板開的銀行”,導致村鎮銀行吸儲困難。地方政府入股村鎮銀行有利于提高村鎮銀行的信譽度,制衡民營股東,令人擔憂的是,一旦地方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的日常經營,這就對保持發起行的主導地位以及村鎮銀行的獨立性提出了嚴峻挑戰。
三是政府管制限制了村鎮銀行發展。某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農產和中小企業貸款的可獲性,使其能夠以較低的利率獲得村鎮銀行的貸款,對村鎮銀行的貸款實行利率管制,利率限制自由波動。但是,村鎮銀行不具備規模效益,低利率運行很難彌補村鎮銀行的高成本,而又沒有相應的風險補償,不利于其商業可持續發展。還有一些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或者為了快速取得支農效果,對村鎮銀行市場準入進行了不合理的限制。如:湖北省政府拒絕中小商業銀行或股份制銀行作為發起人,致使由浙江寧波的中小銀行作為發起人、自然人參股的村鎮銀行計劃不能付諸實施。這些政府行為會挫傷村鎮銀行發起人的積極性,放緩村鎮銀行建設進展速度。
三、村鎮銀行發展中的政府干預策略
(一)總體思路
首先,不斷提高對政府(中央和地方)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必要性認識,合理界定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有效邊界。該管的一定要管到位,不該管的堅決不能管。其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司其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措施。在充分尊重村鎮銀行自主經營權的基礎上,為其發展壯大創造有利環境。
(二)具體思路
1 加快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1)地方政府應當發揮組織協調能力,領導動員工商、稅務、公安等部門繼續推進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并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使用征信產品。(2)加大對發展農業保險的政策支持。建議頒布《農業保險法》和《農業擔保法》等配套法律,通過一定的保險補貼或相關稅費減免吸引商業保險公司服務于農村領域。(3)加強農村信用評級、信用擔保機構建設,拓寬抵押物范圍,允許以機器設備、土地使用證和宅基地作為抵押,并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對不守信的借款者予以警告或處以懲罰。(4)加強推進支付結算系統建設,將村鎮銀行納入大小額支付系統。
2 放開村鎮銀行管制,建立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
(1)放寬準入限制。地方政府應立足長遠考慮,只要是治理結構先進、機制靈活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論發起人的類型是否為國有銀行都予以許可。退出機制建設與放寬村鎮銀行準入限制同等重要,在優勝劣汰的壓力下,村鎮銀行的相關利益者才會努力把銀行辦好。例如,由于沒有被市場淘汰的擔憂,農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就降低了規避經營風險的意識,造成了大量的呆壞賬,而地方政府也才能毫無顧忌地經常干預農村信用社的日常經營,造成農村信用社背負大量的政策虧損和壞賬。(2)放開利率管制。設立初期村鎮銀行的運行成本較高,貸款利率太低會進一步壓薄村鎮銀行利潤使其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應放開利率浮動范圍,由市場供求決定利率水平,在國家規定村鎮銀行涉農貸款比例的情況下,村鎮銀行會把貸款利率定到農產可以接受的水平,否則涉農貸款任務就無法完成。
3 進一步加大對村鎮銀行的優惠扶持力度
(1)通過多種渠道增強村鎮銀行的資金實力。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給予村鎮銀行一定的支農再貸款支持;給予其穩定性較好的以工代賑、農田水利等涉農性財政資金的對口支持;在村鎮銀行建立財政賬戶,并保證不干預村鎮銀行經營。(2)正向激勵各大銀行類金融機構設立村鎮銀行。可以將發起村鎮銀行數量和涉農貸款量與發起銀行的業績掛鉤,予以適當的獎勵。給予外地金融機構較其他村鎮銀行更多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使其增加發起村鎮銀行的動力。(3)鑒于村鎮銀行設立剛剛起步,經營風險大收益小,給予村鎮銀行實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此外,要充分考慮相關優惠的實施效果,建議政府制定補貼優惠政策時要做到全額補貼。
篇4
關鍵詞:河南省 ;金融體系 ;民間金融
一、前言
金融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對經濟收入水平與金融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研究的重心。盡管國內外的學者已經對金融發展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大多數的研究是從一個國家整體上進行研究的,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然而我國各地區、各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把中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其結果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所以,本文對河南省的相關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河南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對于促進河南地區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以及為我省制定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正確的現實意義。
二、河南省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
目前,河南省農村金融體系可以分為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正規金融主要是指法定的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中的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銀行中的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正在蓬勃發展的村鎮銀行,合作性金融中的河南農村信用社。非正規金融主要是指是指相對于正規金融機構而言自發形成的民間金融機構。
近幾年來,農村金融體系在河南省已初步形成。隨著我省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農業銀行逐步商業化 ,農業銀行從農村地區漸漸退出。隨著農業銀行的撤出,農村信用社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已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導者。所以,河南省形成以合作性金融為主,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作為助手,非正式金融作為補充,滿足農村各類經濟主體的需求的農村金融體系。雖然我省的農村金融體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其在發展過程中以及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河南省農村金融供需嚴重不平衡,無法滿足農村各類經濟主體發展的需求。
三、河南省農村金融機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河南省農村政策性金融存在弊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我省農村金融體系中唯一的政策性銀行,在河南省的農村金融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河南農業發展銀行長期以來為我省三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有效的發揮了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作用。然而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河南省農業發展銀行主要為農業龍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而不是為個人提供金融服務,金融服務業務單一,金融服務功能不足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限制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最大發揮。農業發展銀行主要對糧棉和其它農業龍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業務,對象范圍比較局限,對其他信貸匱乏的農業項目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性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撥款,財政撥款的資金往往不能按時到位。因此,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資金的需求,不利于河南省農村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二)河南省農村商業金融存在的問題。河南農業銀行是河南省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網點分布廣泛,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完善的服務機制,對促進河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適應我國金融發展的新形勢,農業銀行開始加快向商業銀行的轉變,業務經營方向逐步從農村轉向城市,河南省農業銀行大量撤出其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目前農業銀行在河南省農村地區的業務主要是針對一些農村地區發展較好的一些企業,農業銀行在改革中制定了錯誤的發展方向,以城市市場為其發展的核心,放棄了潛力巨大的農村金融市場。農業銀行忽視了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在發展中出現的方向性錯誤,使其無法進一步滿足河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的需求。
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以來主要為河南省農村地區提供發展所需的基本金融服務。然而,郵政儲蓄銀行曾經長期只能從農村吸收資金, 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貸款,使郵政儲蓄銀行的金融服務業務的發展受到制約,因此無法進一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服務。郵政儲蓄銀行的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農村金融發展中的地位。2008年,隨著河南第一家村鎮銀行欒川民豐村鎮銀行的成立,近幾年來村鎮銀行在我省得到蓬勃發展。截止2013年底,河南省開業村鎮銀行56家、籌建3家,另有4家已獲得銀監會正式備案,村鎮銀行已經覆蓋了河南省73個縣市,占河南省縣市總數的67%。雖然村鎮銀行在我省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目前的村鎮銀行貸款的對象還只限于一些小企業,其服務“三農”所起的作用并不明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需求資金卻很少能顧及。同時,一些縣域城鎮政府對村鎮銀行建設的支持力度不夠。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了村鎮銀行在河南省的進一步發展。
(三)河南省農村合作金融存在的問題。隨著商業銀行逐步從河南省農村地區撤出,近年來河南省農村信用社得到了迅速發展并逐步占據了河南省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然而,我省農村信用社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管理服務不到位、經營理念落后、農村地區經營環境惡劣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我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陷入困境。鄉鎮企業面臨著資金需求難以滿足,信貸支農資金不足,這些問題嚴重困擾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河南省農村信用社的支農作用的發揮,不利于河南省農村金融體系的進一步發展。
(四)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中的難題。民間金融是一種非正規的金融體系, 在河南省的農村經濟發展中廣泛存在。近年來,河南省民間金融迅速發展,2012年河南省民間借貸累計額為17.1億元,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80%,這些民間借貸資本主要是滿足了一些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民間金融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的所需的資金問題,但是民間金融保障體系不健全,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與此同時,我省的民間金融在法律保障方面還不完善,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我省農村民間金融的健康發展。
四、河南省農村金融市場優化對策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應根據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就河南省而言, 農村金融改革應該立足于河南省作為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中部農業大省, 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結構,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一)政策性金融機構經營策略的改善。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河南省農村金融體系中的唯一的政策金融機構, 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規范金融市場。但是,目前作為農村金融體系中的河南省農業發展銀行由于業務范圍窄,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支持力度不足。因此農業發展銀行要擴大業務范圍,拓寬業務渠道,才能滿足多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具體改革措施包括:對于業務范圍窄,我們可以拓寬金融業務服務渠道,使農業發展銀行真正承擔起支農的重任;針對一些鄉鎮企業缺乏資金,增加對農貸款,同時農業發展銀行要從金融服務的各方面增加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對于金融業務種類單一,我們需要進一步增加滿足各類經濟主體需要的金融服務業務;對于農業發展銀行資金來源不穩定,我們可以通過發行農業金融證券,從金融市場籌集資金等政策,使其真正的為河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服務。
(二) 發揮農村商業金融機構的作用。河南省農村金融市場潛力巨大,從農業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河南省農業銀行發展的優勢不在城市而是在農村地區。因此,農業銀行要抓住農村這一巨大潛力市場。目前,河南省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為農業銀行的提供了發展的機遇,農業銀行可以在農村金融市場發揮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河南省農業銀行應根據我省的具體情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發展力度,滿足農村不同經濟主體的金融服務需求。農業銀行只有面向三農,從新定位其市場,完善支農金融服務,才能更好地發揮農村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郵政儲蓄銀行是我省在農村地區營業網點最多的金融機構,為我省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由于郵政銀行長期只存不貸,因此,郵政儲蓄的從業人員缺乏金融業務方面知識,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與此同時,郵政儲蓄銀行應該利用其在農村地區的網點和資金優勢,使其在河南省農村金融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以更好的促進河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看來,盡管我省村鎮銀行建設正在蓬勃發展之中,但是河南的村鎮銀行建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這需要河南省當地政府加強對村鎮銀行的重視,拿出具體優惠措施,吸引外地金融機構來河南省進行建設。我省各地政府要積極引導支持村鎮銀行創新業務的發展,使其更好地為中小企業及農村金融發展服務,各地縣域政府要鼓勵村鎮銀行的發展,鼓勵其開展業務創新服務,鼓勵其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農村合作金融的作用。河南省農村信用社成立以來一直扎根于農村,農村信用社在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具有特殊的地位,河南農村信用社一直在我省農村金融機構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河南省農村信用社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及時有效的改革。河南省各地區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性,使得河南省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不能一刀切,應該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提供適合農戶需要的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金融產品,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加大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地區的優勢,促進河南省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發展農村非正規金融的作用。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河南省出現了許多非正規金融。根據河南省的具體情況,在融資困難的農村地區,由于正規金融機構的不足,難以滿足農村各類經濟主體的需求,民間金融正好起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民間金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的不足。但是,另一方面河南省的民間金融正在逐步發展,為了使金融體系便于管理,政府應該采取措施積極引導引導農村非正規金融的規范化發展,規范其金融行為,使其便于管理。只有形成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互補競爭形式,農村經濟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非正規金融對農村的融資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因此讓這些機構合法化才能更有效的服務于河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張穎慧.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 楊俊,王燕,張宗益.中國金融發展與貧困減少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8(8).
[3] 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9).
篇5
當前村鎮銀行(villagebank)的設立和發展已成為國內金融理論界探討的熱點問題。從近幾年我國發達縣域農村經濟發展與融資狀況看,資金需求的快速膨脹與資金供給的持續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場配置的結果是導致對農村經濟更為嚴重的信貸配給問題,農村領域的資金供給表現為持續不足。信貸配給(creditrationing)理論中,解釋了單靠市場機制即“利率刺激”并不會導致信貸資金過度供給問題,因而保持區域信貸的足額供給不能依賴單一的融資機構。結合西方新凱恩斯學派的逆向選擇論和道德風險論,大致可將我國農村經濟融資中的信貸配給問題描述出來。圖1中,由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存在,就單一貸款者和特定領域而言,在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提高利率會引起預期收益下降,貸款者提供的資金將隨之減少,導致資金供給曲線S向下彎曲。在利率為R0時貸款者預期收益達到最大值,盡管此時的信貸需求D1大于供給S1,但貸款者不會再提高利率而降低收益,即產生正常的信貸配給問題,D1與S1之間的差額顯示著信貸配給的程度。因而可以推出,要保持某一區域信貸總量的有效供給,尋求數量較多的資金供給者是一條短期即可見效的路徑。關于縣域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供求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如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需要大量的資金尤其是金融資金的投入和支持,而農村現有的金融制度加劇了農村資金的饑渴(吳念魯,2006);農村金融已經成為國內金融發展的一個軟肋和空白點,但是農村金融市場所蘊藏的能量卻不可低估(秦池江,2007)。鑒于縣域資金供需矛盾已經聚集多年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掣肘因素,決策高層對這一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在縣域增設新機構如村鎮銀行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實際上村鎮銀行在國外金融領域已非新生寵兒,世界上誕生最早的村鎮銀行是孟加拉國的格萊珉銀行(GrameenBank)②,1977年孟加拉國的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出資成立了格萊珉銀行,其經營模式主要是采取無抵押無擔保方式貸款給窮人。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格萊珉銀行已經發展成為擁有1277個分行、還款率高達98.89%的龐大鄉村銀行網絡,幫助全世界幾十個國家數百萬人成功脫貧,真正成為“窮人的銀行”。2006年10月尤努斯教授來北京參加“中國-孟加拉國鄉村銀行小額信貸國際研討會”,奏響了中國設立村鎮銀行的序曲。村鎮銀行的出現,打破了農村金融市場多年的沉寂,引起了諸多關注和爭論。
二、威海縣域案例:鯰魚效應與機制缺欠互現
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轄區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典型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特征。2010年威海市首家村鎮銀行在下轄的乳山市成立,至目前共組建3家村鎮銀行,榮成、文登和乳山三個縣級市各有1家。截至2011年末,威海轄區村鎮銀行各項存款達4.92億元,各項貸款達2.34億元,其中涉農貸款達1.54億元,占比達65.81%。威海轄區的3家村鎮銀行各有特色,榮成的匯豐村鎮銀行是由外資銀行發起成立的,文登的建信村鎮銀行是由國有銀行發起成立的,乳山的天驕村鎮銀行是由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起成立的。母行性質的不同決定了威海轄區的村鎮銀行具有典型代表性,對其經營發展情況進行研究也具有典型意義。
(一)鯰魚效應
從威海轄區來看,村鎮銀行的建立和發展表現出自身獨特的優勢:首先是發起條件寬松,政策規定在縣域設村鎮銀行的注冊資本不低于300萬元即可。以威海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設立村鎮銀行在注資上是極為容易的;其次是法人機構優勢,村鎮銀行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在經營上擁有完全的決策權,這決定了在貸款審批和發放等方面具有其他銀行無法比擬的優勢;還有一點是村鎮銀行產權明晰,沒有歷史債務和遺留包袱,在經營發展上可以輕裝上陣,而其他金融機構因種種原因導致不良貸款多、信貸風險大、經營活力差。由于以上經營優勢的存在,村鎮銀行設立后在較短時間內就顯現出對縣域金融的強勢沖擊,收到一系列連鎖式成效,形成了預想中的“鯰魚效應”。
1.縣域貸款利率不同程度下降。近些年來威海轄區農村基本處于資金供需失衡、金融缺乏競爭、貸款利率高企的狀態,村鎮銀行為滿足快速拓展業務的需要,利率定價機制靈活,實施較低利率策略,抑制了民間借貸的發展,同時也一定程度上迫使其他金融機構采取利率調整措施,引致了縣域貸款利率整體出現下降的良好局面。村鎮銀行營業初的貸款利率比其他金融機構平均低10%左右,目前縣域農行的涉農貸款利率比前兩年下降約5%,農村信用社的下降約10%。
2.涉農貸款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與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相比,村鎮銀行信貸審批具有管理鏈條短、貸款投放快等明顯優勢,在信貸審批中重在審查客戶的現金流、還款能力和信用狀況,而不注重抵押擔保,能夠根據農村經濟的實際需求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涉農貸款投放較快。在村鎮銀行的帶動下,其他農村金融機構也加大了涉農貸款的審批力度來搶占市場,涉農貸款投放速度明顯加快。2011年威海的縣域涉農貸款新增40.16億元,同比增長9.58%,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幅,比未成立村鎮銀行時的2009年涉農貸款增幅高4.38個百分點。
3.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極大改善。村鎮銀行經營的靈活性和貸款的快捷性,打破了農村信用社多年壟斷農村市場的格局,引起了農行和農村信用社的高度重視,在改進信貸審批流程的同時,紛紛加大農村金融服務設施投入。如在鄉鎮增設ATM、在農戶家中配置電話POS等,依托較完善的金融服務機具來穩定客戶和占據市場,促進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威海轄區農村金融機構在縣域以下增設ATM441臺,同比增長14.25%,增設電話POS9593部,同比增長35.28%,發放惠農卡24萬張。
(二)機制缺欠目前村鎮銀行這一模式的作用并未得到完全發揮,其生存發展還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約,這些都應引起決策者的關注。
1.國有銀行難以主動成為發起行。從現行金融監管機制分析,國有銀行在資本剛性約束下,更多地希望大力發展低資本消耗業務,而村鎮銀行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盈利較低,并且在經濟發達地區國有銀行在縣域均設有分支機構,因而國有銀行對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并不積極。而對于異地擴張需求強烈的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性銀行而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成為其跨區域經營的最佳路徑,因為要到異地設立自身分支機構的門檻很高,審批流程漫長,難獲監管部門批準。從威海3家村鎮銀行來看,只有文登的村鎮銀行是國有銀行發起設立的,并且設立時間最晚,是在國內村鎮銀行出現五年之久才開始設立的。
2.村鎮銀行尚未被完全接納。由于沒有統一明確的標準,村鎮銀行不能直接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不能以自主身份進行全國統一的劃匯結算;沒有聯行行號,村鎮銀行不能開具票據、銀行匯兌、發銀行卡,電話銀行、投資理財、擔保咨詢等新型業務也無法開辦,只能依賴存貸款業務來生存,造成業務經營模式單一、缺乏盈利增長點的局面。據調查,威海轄區最早于2010年設立的天驕村鎮銀行至目前也未能成功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只能依托其母行鄂爾多斯農商行進行結算,交易存在時滯。
3.村鎮銀行未將村鎮作為主戰場。從當前金融運行機制分析,村鎮銀行的設立雖對農村金融形成了有益補充,但仍未完全沖到支持“三農”發展的村鎮第一線,基本上是以縣市及周邊企業作為主要的信貸服務對象,以拓展中小企業貸款為主流。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村鎮銀行成立時間較短,機構單一,如果將服務重點確定在鄉鎮和農村,不僅經營成本高昂,而且也失去了原有的信息對稱優勢,這就導致了村鎮銀行“冠名村鎮、身處縣城”、“借助服務三農經濟而生、依賴支持縣域企業而存”的事實。據調查,威海的3家村鎮銀行所放貸款中,真正投放到農村領域的僅占48.72%,投放到縣域企業的占51.28%。
4.財稅政策扶持機制明顯不配套。從國家財稅扶持機制分析,目前財稅部門對村鎮銀行在營業稅、所得稅征收方面是比照其他商業銀行標準來執行,而同是服務于“三農”的農村信用社在征稅方面享受到更大的政策優惠,并且財政對農行和農村信用社發放的農業貸款還進行貼息,相比之下村鎮銀行在享受國家財稅扶持政策方面明顯不配套,這些都極不利于其生存和發展。從威海轄區農村信用社與村鎮銀行比較看,前者營業稅率為3%,村鎮銀行開業兩年后為5%,前者所得稅免征或減半,村鎮銀行要全額上繳,一年幾項合計可影響利潤150萬元左右。
三、發展模式研究:經營風險分析與市場策略設計
(一)經營風險分析
1.存款資金籌措的艱難性。村鎮銀行是新生機構,并且組建股東中有私營企業參與,城鄉居民對其認可度和接受度不高,部分企業和居民甚至視其為雜牌銀行,質疑其經營實力和信用程度,根本不愿到村鎮銀行存款。加上村鎮銀行沒有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匯總和結算等業務無法正常及時辦理,即使主動出去營銷吸攬存款,多數企業和居民也不愿意在村鎮銀行存款和辦理業務,吸收存款艱難、放貸缺乏資金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據統計,2011年威海縣域存款增加87.69億元,而村鎮銀行存款增加2.04億元,市場份額明顯弱于其他金融機構。
2.雙重經營目標的沖突性。國家設立村鎮銀行的初衷是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農村企業和農戶,一定程度上承擔著某些政策性業務的職能,但村鎮銀行又是市場經濟下的獨立企業法人,發起人必然會把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自身經營目標,當其面對服務對象是弱勢的農民和質差的農村企業時,政策性和商業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易導致村鎮銀行在經營中爭取利潤最大化而背離扶持“三農”的宗旨,服務對象選擇以盈利性較高的縣市大中企業為主、逐步舍棄以農民和農村企業為主的初衷。2010年威海轄區村鎮銀行發放農村領域貸款占比65.93%,縣市大中企業貸款占比34.07%;2011年這兩項占比分別變化為48.72%和51.28%,大中企業貸款明顯占主流。
篇6
【關鍵詞】新型金融 農村 市場發育
一、農村新型金融發展中的政府行為研究及相關理論分析
(一)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概念界定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分為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非正規金融機構包括私人錢莊、私人借貸、高利貸等。
(二)農村新型金融的概念界定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是相對于傳統的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來說的,國務院《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農村金融市場面向所有社會資本開放,境內外資銀行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都可以到農村地區投資,在農村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銀行業機構。
農村新型金融政府服務模式理論
面對發展中國家如何走向金融發展之路這一金融發展理論的難題,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R.L.Mckinnon)和愛德華·肖(E.S.Shaw)出版了《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1973)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首先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特征,然后提出了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理論和應采取的貨幣金融政策。并提出了與傳統金融發展理論完全不同的“金融抑制理論”和“金融深化論”。“金融抑制理論”是以麥金農的“互補性假設”為前提,論證了金融制度和經濟發展既可以相互促進,又可以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將儲蓄資金有效的動員起來,并引導到生產性投資上去,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蓬勃發展的經濟也通過國民收入的提高和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增長而刺激金融發展,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與“金融深化論”的出發點不同,金融深化是解除金融抑制的結果。在政府放棄對金融的過分干預和管制,取消對利率和匯率的人為壓制,使利率和匯率真實地反映資金和外匯的實際供求狀況的前提條件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活躍的金融市場能有效地動員社會閑散資金并使其向生產性投資轉化,還能引導資金向高效的地區和部門;另一方面,經濟的蓬勃發展,通過增加國民收入和提高各經濟單位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又刺激了金融業的擴展,由此形成金融—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由于“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從不同角度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因此也合稱為“金融深化理論”。金融深化理論,其本質是私有制和完全競爭市場前提下,建立起來的一般均衡在金融理論中的運用,是經濟自由主義金融理論的代表。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抑制特別嚴重,除國家準予的正規金融機構以外,所有的民間金融都受到國家的抑制。而我國農村的正規金融機構非常之少,特別是隨著農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后,農行逐步撤離了農村中的網點,農村所剩的唯一正規金融機構就是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全部落在信用社的身上,而農村信用社不健全的體制使其難以擔當重任。因此,農村金融的抑制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金融的市場發育和制度規范相應建議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第三大顯著特征是市場發育和制度規范的“雙重缺失”。由于人口密度低、市場隔離、風險高等特點,加之季節性因素導致的收入波動和高交易成本,使得缺少傳統抵押品的農村金融市場面臨無法有效分散風險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以利潤為導向的商業金融機構只能望而卻步。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先天不足,在放寬農村金融限制的條件下,金融機構的信貸分配容易發生失控或尋租現象,問題的累積可能會使許多金融機構喪失清償能力而面臨破產威脅。毫無疑問,當市場缺乏和制度不規范時,政府應當積極培育市場,為市場成長提供合理的政策環境和必要的法規,加強產權和市場約束。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在監管法規滯后、監管基礎薄弱以及監督約束機制缺失等現實因素的制約下,農村金融監管處于事實上的低效或無效狀態。隨著準入政策的放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逐漸出現,而專門針對這些新型金融機構的監管法規,如“合作金融法”、“社區銀行法”等監管條例尚未明確,這使得農村金融“加速發展”過程中的監管“真空”成為潛在隱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導向下的農村金融發展將再一次引發“金融政治經濟學難題”:在強勢政府主導信貸資源分配的過程中,政治權利的分布可能會明顯地決定信貸的發放過程和結果,并伴隨產生大量“權力租”,這對本就弱化的農村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
從某種程度說,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監管正處于一種形式與實質的“悖論”之中:形式上的審批制度和行政管制,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金融風險,但卻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而金融尋租和腐敗行為在國家針對“三農”異常優惠的政策環境中有了廣泛的滋生空間。毫無疑問,如果單純以短期內放開和做大農村金融市場為目標,而監管制度又長期滯后的話,隱藏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風險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此,實施農村金融扶植和鼓勵政策必須是鼓勵競爭與加強監管相結合:除了通過有效的法律制度規范金融機構的準入、運作和退出外,還應考慮將廣泛存在的非正規金融正式納入監管框架和監測范圍,通過審慎監管減少在相對寬松的政策導向下可能滋生的各種機會主義行為,真正做到積極推動和穩健發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侯希紅.農村金融保障體系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促進作用[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馬寧.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研究[D].吉林大學,2010.
篇7
一、村鎮銀行發展狀況
(一)機構發展狀況。2008年9月2日,重慶市第一家村鎮銀行-大足匯豐村鎮銀行開業,至2010年9月末兩年時間,重慶市正式開業營運的村鎮銀行已達6家,即:大足匯豐、開縣泰業、梁平澳新、豐都匯豐、璧山工銀、巴南浦發村鎮銀行。
(二)經營發展狀況。2009年末,6家村鎮銀行存款余額2.91億元,貸款余額0.88億元,全年實現利潤-1149萬元,6家銀行全部為虧損。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鎮銀行存款余額2.9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06億元,增長2.1%,貸款余額5.8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9億元,增長544.4%,2010年1-9月,6家銀行實現利潤-339萬元,比上年減虧810萬元,虧損數由上年的6家降為3家。重慶市村鎮銀行經營狀況詳見下表。
(三)支持經濟發展狀況。重慶市村鎮銀行雖然成立時間不長,多數銀行成立時間還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農經濟”、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及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銀行農戶貸款余額1.4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1億元,增長605%,占貸款總額的24.1%;農業產業化企業貸款余額0.5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56億元,增長560%,占貸款總額9.8%;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6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21億元,增長480.4%,占貸款總額的44.5%;其他貸款余額1.2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3億元,增長447.8%,占貸款總額的21.6%。重慶市村鎮銀行貸款余額及構成情況詳見下表。
二、村鎮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
據對重慶市6家村鎮銀行的調查顯示,當前,有六大因素制約了村鎮銀行的發展:
(一)公眾認知度不高。村鎮銀行是近幾年才開始成立的新型銀行,由于成立時間較短,經營規模較小,營業網點較少,金融產品較單一,宣傳力度不夠,社會公眾對其認知度和信任度較低。據對1000戶居民和農民的問卷調查表明,86%的城鄉居民和農民對村鎮銀行的信譽持懷疑態度,93.5%的城鄉居民和農民都不愿意把錢存到村鎮銀行,認為村鎮銀行規模小,把錢存在村鎮銀行風險大,不安全。公眾認知度不高,直接制約了村鎮銀行各項業務的拓展。
(二)資金來源不足。資金來源不足,嚴重制約了其信貸投放量。由于公眾認知度不高,營業網點少,除大足村鎮銀行成立時間較早,有一個分支機構外,其余5家村鎮銀行都只有1個營業網點,村鎮銀行在組織存款上較為困難。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村鎮銀行的主要優勢在于其是一級法人,具有經營靈活,服務快捷,手續簡便的特點,而在存款組織方面,就是村鎮銀行的弱勢,不僅機構網點少,也沒有ATM機,而且存款品種單一,沒有理財產品業務,導致村鎮銀行吸儲能力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鎮銀行存款余額只比上年末增加600萬元,而存貸比已達196.4%,也就是說,不僅把可用的存款、資本金用完了,而且還借用了部分其他資金。資金不足,制約了貸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村鎮銀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結算渠道不暢通。調查顯示:目前重慶市6家村鎮銀行都沒有直接接入人民銀行的大、小額支付系統,都采取委托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其他商業銀行辦理資金匯劃,無法享受到人民銀行現代支付系統帶來的資金匯劃便捷,人為壓票的情況時有發生。支付結算業務渠道不暢,不僅制約了村鎮銀行結算業務的發展,也制約了其他業務的發展。同時,村鎮銀行不能發行銀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業務的發展。根據中國銀聯規定,加入中國銀聯需入股300萬元,而目前村鎮銀行剛剛成立,經營規模小,盈利能力弱,沒有資金實力來入股,因而只有暫時不發行銀行卡,部分儲戶因不能辦理銀行卡而不得不中斷與村鎮銀行的業務往來。
(四)征信系統不通。征信系統未開通,制約了村鎮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據調查,重慶市6家村鎮銀行都沒有接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一方面,村鎮銀行信貸數據不能納入人行征信系統,影響了人行征信系統信貸數據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銀行機構的信貸風險控制。另一方面,村鎮銀行不能查詢人行征信系統數據庫中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記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貸款的投放。目前,村鎮銀行貸款審批所需企業、個人的信用記錄只能通過借款人到當地人民銀行去查詢,增大了人民銀行基層行的工作量。據了解,村鎮銀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統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費用較高,超過10萬元,村鎮銀行在發展初期盈利能力較弱的情況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詢系統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
(五)盈利能力不強。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于成立時間短,資本金額度不大,資金實力不強,決定了村鎮銀行的客戶是以農民、個體工商戶、規模較小的農業產業化企業、中小企業為主,這樣的客戶群,決定了每個客戶的貸款規模較小,業務經營成本較高,貸款風險較大,盈利水平較低。2009年,6家村鎮銀行全部為虧損,虧損額在300萬元以上的2家,100萬元以上的2家,100萬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鎮銀行盈利水平雖有好轉,但據測算,至年末,6家村鎮銀行中仍將有3家銀行是虧損。較低的盈利水平將制約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六)員工素質不高。調查顯示:6家村鎮銀行的人員主要是從其他商業銀行選調和對外招聘來的,其學歷水平相對較高,但業務水平相對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鎮銀行共有員工146人,從學歷上看:本科106人,占72.6%,專科38人,占26%,中專及高中2人,占1.4%;從專業技術職務上看:有專業技術職務的只有28人,占19.2%,沒有專業技術職務的117人,占80.2%。據調查,員工中熟悉信貸、會計、農村金融業務及金融新業務的人員較少,各項差錯時有發生。員工素質不高,難以適應現代金融業務發展的需要,必將制約村鎮銀行的長遠發展。
三、村鎮銀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適當降低村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增加村鎮銀行的可用資金量。目前村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是參照農村信用社的繳存比率,相對較高,建議將村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在農村信用社存款準備金率的基礎上降低2-3個百分點。二是向村鎮銀行發放支農再貸款,增加其資金來源,增強其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實力。一方面建議降低支農再貸款的準入門檻,將村鎮銀行發放農業貸款額占貸款總額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鎮銀行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村鎮銀行能夠獲得支農再貸款支持。支農再貸款最高限額仍然控制在不超過其資本金總額以內。另一方面適當降低支農再貸款的利率標準,可在現有支農再貸款利率標準的基礎上下浮10-20%。三是適當降低村鎮銀行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和征信系統的費用,使其能夠享受到人民銀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現對村鎮銀行發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適當降低村鎮銀行加入銀聯的入會費。對村鎮銀行實行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政策,建議將村鎮銀行的入會費降低到20-50萬元,以便于村鎮銀行能夠發行銀行卡,推動其銀行卡業務的發展。五是適當放寬村鎮銀行存貸款比例的限制,促其業務快速發展。建議在村鎮銀行發展初期,不實行存貸款比例限制,當村鎮銀行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再實行存貸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財政資金扶持。建議地方政府根據村鎮銀行發放“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額的一定比例將部分財政資金存入村鎮銀行,以增強村鎮銀行支持“三農”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實力。二是政府實行財政補貼。建議地方政府對村鎮銀行發放的“三農”貸款給予貼息,貼息率為2-3%,以降低村鎮銀行發放“三農”貸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農”貸款戶數多、額度小、距離遠、費用高,其他金融機構包括有些農村信用社或農村商業銀行都不愿意發放,所以對村鎮銀行發放“三農”貸款給予貼息,適當增加其收益,增強其發放“三農”貸款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農經濟”的發展。三是建立“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損失補償機制。建議地方政府建立“三農”貸款、中小貸款損失補償基金。每年按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撥付貸款損失補償基金,用于對村鎮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發放的“三農”貸款、農業產業化貸款、中小企業貸款因自然災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貸款損失進行補償,以減小村鎮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損失風險,增強其放貸的積極性。
(三)強化宣傳推介。針對村鎮銀行普遍公認度不高的狀況,村鎮銀行要利用各種媒體、各種平臺向社會公眾宣傳村鎮銀行設立的目的,開展的相關業務等,并用支持“三農”、農業產業化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典型事例開展宣傳,正面引導社會公眾充分了解和認知村鎮銀行,通過良好的服務使社會公眾積極支持村鎮銀行發展。
(四)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產品,是村鎮銀行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村鎮銀行要充分利用自身作為一級法人,具有經營靈活,服務快捷,手續簡便等特點,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增強自身的比較優勢,力求做到其他銀行機構不能辦的業務,我能辦,其他銀行機構不愿辦的業務,我愿辦,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和領域。
篇8
一、服務的現狀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和諧發展號召之下,服務機構得到了不斷的深化和發展,比如在2008年10月9日,三明市永安小陶鎮成立了第一家村鎮銀行(永安匯豐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永安匯豐村鎮銀行)。根據該行財務報告數據,截至2011年12月末,永安匯豐村鎮銀行各項貸款余額19750.48萬元,比年初增長了61.4%[1],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永安市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但也不能否認的是,經濟工作一直存在著向城中心偏倚,資源過度向城鎮地區、經濟繁榮的區域轉移,造成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速度相對于其他金融機構偏慢,金融抑制現象明顯,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體現出來。
(一)從供給方的角度分析1998年以后,在商業化改革和經營范圍改變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為了縮小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控制風險,減少甚至撤離其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有些鄉鎮以下的地區甚至沒有金融服務機構,缺乏農戶或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資金供求方范圍的局限性,使得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提供的資金就少了。同時,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對正規金融部門的資金需求也是受到限制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對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貸款主要以聯保互保和抵押質押方式為主。在聯保互保貸款發放中,出于借款人和貸款人考慮,往往是富裕戶一起互保聯保。即便是小額信用貸款的信用評級,也是以經濟因素為主要依據的,導致貧困線以下的農戶和已成為農村經濟活動有生力量的正在脫貧致富的從事個體經營的大批種植、養殖農戶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這種農村金融制度的安排存在缺陷的現象是產生金融抑制的最主要原因。
(二)從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三明市作為一個丘陵地貌的農業地區,農村金融服務應該滿足那些規模不大、資金需求較小的農戶或農村的中小企業,應該盡量提供方便靈活、無抵押無擔保的金融服務,不以經濟能力作為信用等級評定依據的小額信用貸款。[2](P8-14)再者農戶或農村的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是淺層次的,基本只有存款需求和貸款需求。大多數的農戶和農村企業的資金需求數額也比較小,但是這些資金需求少的農戶或農村中小企業的數量較多,滿足他們的需求才是村鎮銀行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意義所在。村鎮銀行首先是為農村最貧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幫助。比如永安有大量的林農,其中中低收入的家庭居多,他們都希望能夠在小額貸款融資方面,得到更多的保障性支持,而永安匯豐村鎮銀行的設立正好為他們解決了這方面的困難。由此可見,村鎮銀行能更及時地滿足小額資金需求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需要,這就是發展村鎮銀行需要解決的現狀和需求特點。
二、三明市創建和發展村鎮銀行面臨的主要問題
村鎮銀行是新興的農村金融機構,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其自身不斷的自我完善、增強競爭力,需要社會廣大媒體的有效宣傳,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在某些方面給予特殊的優惠,才能讓村鎮銀行更加在當今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從幾個方面來闡述三明市在發展村鎮銀行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經營規模小,業務系統不暢,資金實力不強首先,村鎮銀行是新型的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很稀少,經營規模小,三明市至今只有永安匯豐村鎮銀行一家。根據該行財務報告數據,截至2011年12月末,永安匯豐村鎮銀行存款余額為21991.28萬元,比年初增加4628.59萬元;貸款余額19750.48萬元,比年初增加7513.06萬元。[1]雖然業務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從永安當地金融市場的總量來看,其目前所占的市場份額還比較小,對當地金融市場的規模和結構性影響仍然有限。其次,永安匯豐村鎮銀行由于經營時間較短,其業務系統不暢,導致一些業務也受到了限制性的發展。該行運營至今,只能通過興業銀行以間接接入的方式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導致客戶辦理轉賬業務時,需先轉到當地合作銀行或匯豐銀行廈門分行,然后再轉賬到收款人,這樣一來增加了客戶的匯款成本,因此人們在綜合多方面的考慮,大多數都會選擇方便自己的金融機構進行存貸或轉賬業務。再次,農戶或農村企業對村鎮銀行的認知度還不高,人們更愿意把錢存入農村信用社或國有銀行。而且,三明市地勢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少,交通不夠發達,農民和農村企業的閑置資金不多,從客觀上也就限制了村鎮銀行的存款規模。這些因素導致了“村鎮銀行貸款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卻在農村解決不了資金來源的問題”局面的出現。
(二)后發劣勢,知名度低,信譽不足首先,與當地原有的金融機構相比村鎮銀行有明顯的后發劣勢。比如,企業知名度、穩定的存款來源、機構營業網點的布局等與原有的金融機構都存在明顯的差距。[3](P31-34)其次,村鎮銀行是新型的金融機構,它的知名度低、信譽不足,甚至有的人還不知道村鎮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區別,為什么還要建立村鎮銀行等。例如,在永安市的林權改革中,與當地同為“三農”服務的農村信用社來看,永安市林業和永安市農村信用社走向了互惠共贏的良性發展道路,更多的林農在已經選擇了通過農村信用社來融資的渠道后,就很少會再考慮到村鎮銀行。因此在同樣利率水平的條件下,林農還是會選擇較早進入農村市場、較早被認知、有較高信譽度的農村信用社作為林戶的融資渠道。截止到2011年年初,永安匯豐村鎮銀行共發放林權抵押貸款余額670萬元,占市場的份額較小。
(三)盈利能力不足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大多數設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方,這些地區基本上是以傳統農業為主,沒有形成有規模的、有影響力的、有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村鎮銀行想要發展,卻沒有高效益項目支持,盈利空間較小。另外,農民居住的地區大多都較偏遠,而且不集中,這樣導致了村鎮銀行業務經營成本高,影響村鎮銀行的經濟效益。[4](P84-85)2010年,永安匯豐村鎮銀行實現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全年實現利潤8.91萬元,利潤較少,其他的匯豐村鎮銀行投資甚至還未實現回報。2011年,該行實現利潤473.47萬元[1],增幅較大,但是相對于同地區的其他農村合作金融,其運營成本較高。
(四)專業人才匱乏,金融服務的創新性不足村鎮銀行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提升產品的創新能力,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金融產品,提高其競爭能力。雖然在2011年永安村鎮銀行加大了產品的研發力度,推出了新的產品和服務,但是,相比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其金融服務的創新略顯不足。比如,永安匯豐村鎮銀行營業網點的業務主要以存貸為主,只有少量的收費業務,其他中間業務發展不快。在村鎮銀行中,部分的從業人員是從其他金融機構中招聘,易于把原來的觀念帶入村鎮銀行中,但是農村金融市場有其自身的特色,如果沿用原來的老路子,村鎮銀行很難實現為“三農”服務的目標。而且,由于村鎮銀行主要為農村市場服務,所以很多營業網點均設立在經濟不夠發達的農村地區,很難吸引優秀的人才,以致于村鎮銀行的新生力量不足,創新后勁不大。
三、三明市實現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農村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金融要得到發展更加需要農村市場的支持。最近兩年,永安匯豐村鎮銀行的運行,讓人們看到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它在農村市場的廣大發展前景。但從上面的分析,也能看出三明村鎮銀行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三明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拓寬融資渠道,擴大存款來源由于村鎮銀行是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而且三明市村鎮銀行正處于創建初期,社會上對它的認知度并不高,對它的具體職能和服務對象范圍等都不明確,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就要利用各種媒體對村鎮銀行進行宣傳,讓農戶和農村企業對村鎮銀行有基本的認識,讓他們認識到,村鎮銀行的建立對新農村經濟的建設會帶來更加方便、靈活的服務。甚至深入到農村基層,宣傳村鎮銀行性質、服務宗旨和自身特點,經常拜訪客戶提高影響力和美譽度。另外,可以與當地的商會、協會進行合作,挖掘有價值的客戶資源,尋求合作空間,走銀企雙贏、共同發展之路。最后,通過大力宣傳,讓更多的企業了解三明、知道三明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引導有實力的投資者注入資本,為村鎮銀行的正常經營運轉提供了資本基礎,從而獲得了持續發展的能力,使其能夠健康地發展,使其能夠更加周到地為“三農”提供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
(二)協調內外發展,完善農村金融環境一方面,隨著村鎮銀行貸款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信用評價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永安匯豐村鎮銀行的征信系統尚不能與人總行正常聯網,無法對貸款人征信進行直接查詢,影響信貸業務的開展。同時也影響了人總行征信系統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所以,有必要對當地的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態進行調查評級,建立銀行信貸信用登記咨詢系統,早日與人總行的征信系統聯網,實現信息共享、共同合作。[5](P61-64)另一方面,盡早開通銀行卡、網銀等業務,啟用TM設備,方便客戶存取款,擴大業務的覆蓋面,拓寬客戶群。
篇9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1
一、小微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一)小微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的充分就業
小微企業發達的南方地區,城鄉居民的就業率和財產收入明顯偏高。小微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就業,推動了經濟的增長。數據顯示,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大概4000萬戶,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5%,提供了85%的城鄉就業崗位。
(二)小微企業是經濟技術改革的先鋒隊
小微企業通常是改革實驗田。小微企業創業及管理成本相對較低,社會波動小、新機制引入迅速,還有經營方式靈活、進退市場便捷等優勢,使它在經濟技術改革時動作更快,效率更高,反應更迅速,改革的結果也更能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市場和消費者追求自我的需求,這是大企業無法比擬的。再加上小微企業投資領域大多數是第三產業,貼近群眾,活躍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小微企業的改革成果,為大企業的改革實踐提供了有益經驗,因此小微企業的技術改革勢必促進整個市場經濟技術的改革。
二、我國小微企業的融資現狀及原因分析
現階段在全球經濟疲軟的背景下,小微企業的生存現狀并不樂觀。資金短缺依然是制約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軟肋,據有關學者統計,小微企業在爭取外部融資時希望的融資選擇為:向銀行貸款、向親戚朋友借錢、民間借貸、向小額貸款公司借款、向供應商賒賬等。可以看出向銀行貸款依然是企業希望的第一選擇,但是很多因素卻制約了其成功取得貸款。
(一)小微企業內部因素
從小微企業自身來說,與大企業相比,小微企業資本規模和經營規模小,信息觀念淡漠,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產品結構單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風險能力差,經不起原材料或產品價格的波動,這種產業屬性決定了小微企業在競爭性較強的市場領域中具有較大的經營風險。以上的種種原因導致小微企業難以達到金融機構貸款審查的要求,進而銀行偏好于向大企業貸款,而不愿意向小微企業貸款。
(二)外部因素
1.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融資的限制。(1)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重視。在目前的金融體制下,小微企業根本無法與大型企業進行抗爭,也不具備和金融機構議價的資本,很難引起金融機構的“關注”。另外,正規金融機構分布范圍窄,比如在鄉村一級基本沒有專業金融機構的身影。而小微企業的特點就是數量多分布廣,所以很難進入金融機構的服務半徑。據統計盡管近些年來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度持續加大,但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仍然只占到約1%。(2)專業性小額貸款人員的短缺。就銀行信貸人員自身來說,更愿意從事大企業、大項目融資。在對小微企業貸款時,銀行的高層不直接參與小微企業的經營活動,對借款人的信息,尤其是小微企業的具體資料掌握片面,主要還是靠信貸人員自己收集匯總,個人發揮的作用大,承擔的責任也大,因此大部分銀行員工不愿意從事小微企業貸款業務。2.國家政策對小微企業融資的限制。政府針對小微企業扶持的很多政策因為缺乏政策細化和有效的配套措施而效果不佳。其次,小微企業所承擔的稅負較大。再次,穩健的貨幣政策勢必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小微企業的融資,也就是說,在信貸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銀行更傾向于將信貸資源分配給大企業,從而引致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加劇。
三、解決小微企業融資現狀的對策
(一)繼續強化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對小微企業中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和經營狀況看好的產業,應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向各類企業很好地發出政府在一定階段特定意圖的信號,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的轉向。間接的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有力補充手段,調整市場產業結構。小微企業的繁榮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社會功能突出,應該繼續深化政策性金融扶持體系。
(二)量身定制小微企業評級授信體系,實現貸款流程簡單化
根據小微企業面廣、量多、需求急的特點,對現行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內容作調整修訂,量身定制一套小微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和授信體系,并開發評級授信模塊,對小微企業實行評級、授信、信貸審批和貸后管理“四合一”,簡化信貸流程。
(三)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1.逐步擴大融資工具。逐步擴大小微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積極穩妥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等融資工具。進一步推動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建設,改善小型微型企業股權質押融資環境。積極發展小型微型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發行小微企業轉向金融債。2.鼓勵企業在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大力發展經營良好的小微企業上市,直接融資會大大的降低融資成本。在我國的直接融資市場,小微企業占比接近零。直接融資對一些走高科技路線的小微企業最為適合,如果操作妥當的話,會快速緩解資金壓力提高生產水平。3.創新多層次的融資產品。商業銀行要更多地了解、研究小微企業的特點,要根據各行業、各個生產周期階段的小微企業不同的融資需求,打造出更多適合的融資新產品。
(四)加大縣域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支持
建議銀行監管部門在商業銀行機構準入審批時采用“城鄉結合”的原則,引導各家商業銀行在縣域設立新的分支機構,增加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覆蓋率,縮小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的差距。加快發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縣域金融機構,鼓勵按照市場化、規模化、可持續的原則,多渠道籌集資本金,批量布局,統籌管理,促進我國村鎮銀行快速健康發展。將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貸款戶納入全國統一征信系統;鼓勵地方政府出臺政策對在縣域設置A T M、P O S機等支付結算設備的金融機構給予財政補貼;降低銀聯在村鎮銀行的入會費或給予銀聯財政支持,推動村鎮銀行卡業務發展,便利小微企業主支付結算。
參考文獻:
[1]余莉娟.我國商業銀行小企業貸款定價模式的研究,[D].安徽大學科技出版社,2010.
篇10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金融制約分析
(一)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到位
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經過十多年的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與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仍不適應。從現行農村金融機構來看,其市場定位雖然是為“三農”服務的,但其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在貸款期限、額度和方式上很難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業發展銀行政策缺位,主要是為糧棉油收購和管理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其他政策性業務,如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的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功能并沒有有效運作起來,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經掛牌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因受自身經營管理的限制,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十分有限。
(二)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的調整,削弱了其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在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深化改革后調整了其發展戰略,推行集約化經營,在縣域及農村的分支機構向中心城市收縮,信貸業務向大中城市傾斜,占縣域及農村信貸市場的份額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持續、快速發展。據統計,4家國有商業銀行從1998年開始至今,共撤并3.1萬個縣及縣以下機構,上收了貸款權限。縣域網點功能萎縮。
(三)作為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主力軍,農信社潛在的風險仍然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難以發揮有效的激勵約束作用。股東大會在農信社經營管理和重大事務決策中基本上沒有話語權,難以行使監督和決策職能。目前,農信社“三會”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的進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這種形式上到位和實質上缺位的潛在風險阻礙了農信社的發展。二是增資擴股并未觸及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層次問題,農信社內部人控制問題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驅動下,農信社為了增資而增資,忽視了通過增資擴股改善股權結構、構建有效產權制度的重要意義,出現了存款化股金、承諾保息、甚至貸款入股等違規行為,股本金穩定性較差。
(四)金融中介組織不完善,使眾多中小農業企業受資金制約發展緩慢
我國銀行業的改革,不但使金融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日常經營管理也更加嚴格、規范和有序。源于民間資本興建起來的農業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達不到銀行貸款所要求的條件,再加之縣域范圍內基本沒有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的擔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中小企業在急需資金時,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缺乏足夠資金的支持,喪失了很多發展的良機,企業只能在緩慢發展中求增長,不能取得規模發展的效益。
二、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
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層次性,各種需求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表現出較強的多樣性。因此,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時,應從功能視角出發,以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標準,逐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健全和完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并存、功能互補、協調運轉的機制,打破和消除壟斷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競爭效率的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村金融市場開展競爭、提高效率,增加農業信貸資金供應,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對金融服務多樣化的需求。
(二)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的分支機構,要優先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農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實施農業工業化發展戰略,是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國有商業銀行要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在深化改革實行發展戰略調整的同時,及時改變經營思路,把在縣域經營的重點放在支持農業產業化和中小企業發展上,并根據各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創新信貸產品種類,廣泛進行營銷活動,積極拓展金融服務方式,擴大金融服務領域,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把自身的經營定位與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提高競爭力。
(三)完善農信社的管理體制,夯實其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基礎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實處,增強決策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杜絕管理風險。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足鼎立的分權與制衡治理機制,是農信社順利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實際操作中,要充分發揮股東大會的作用,增強重大經營決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確保“三會”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推動農信社不斷發展壯大。二是擴大增資擴股的范圍,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間資本或者外資入股,夯實基礎,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解決內部人控制的問題。
- 上一篇:電力工程進度管理
- 下一篇:企業養老保險工作總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村鎮銀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