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0: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排放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碳排放的方法

篇1

(一)碳排放的含義

比較早的給出碳足跡概念的是britishskybroad-casting(2006),是以碳足跡如何計算的方式給出的;POST(parliamentary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于同年也提出碳足跡是在產品或整個生產生命過程中釋放的CO2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總量。Eckel(2007)指出,對一個企業碳排放的評價不僅要計算能源消耗,也要涉及企業實踐的各個方面。英國碳基金(2007)認為碳排放或碳足跡應評估在生命周期中從原材料、制造到成品的處理過程中排放的以碳形式表現的溫室氣體的一種方法;識別和測量在供應鏈過程中個人的每項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綜合目前現有的研究,對于碳排放或者碳足跡,考慮和衡量的范疇應從CO2擴展到其他溫室氣體,即為某一活動(個人、企業、組織、政府等)、產品或服務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間接排放(包括上下游產業)到生態環境中的CO2及CH4(甲烷)、N2O(氧化亞氮)、HFCs(氫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及SF6(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的總量,以CO2當量表示。

(二)碳排放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應用范圍尺度,碳排放可分為產品的碳足跡(碳排放)、企業碳足跡、個人碳足跡和國家/城市碳足跡,目前國際上已經就這四個層面的內涵達成了共識。產品的碳排放足跡是產品和服務從制作、使用至廢棄階段的“從搖籃到墳墓”(fromcradletograve)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因使用化石燃料及處理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或組織的碳排放足跡,除了產品碳足跡外,還包含企業非生產活動時產生的溫室氣體。個人碳足跡是指個體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產生的CO2及CO2當量。國家/城市碳足跡為整個國家/城市的總體物質與能源消耗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果按照產生的方式分,可分為兩種。第一碳足跡,衡量的是能源消費和交通運輸工具燃燒化石能源直接排放的CO2或其當量,這類排放可直接控制。第二碳足跡,次級或間接碳足跡,是使用產品或服務時從制造到最終廢棄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的CO2排放總量?;蛘呖砂凑者吔绾头秶瑢⑻寂欧欧譃橹苯犹寂欧藕烷g接碳排放。前者是燃燒化石燃料,包括能源消費和運輸產生的CO2排放;后者是人類使用的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產生的CO2排放。

二、碳排放的測度方法的比較分析

對于不同尺度的碳排放,有不同的評估方法。大致分為自下而上(bottom-up)的過程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環境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目前主要有生命周期法、投入產出法、IPCC計算方法和網絡計算器。

(一)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評價和估算產品和服務從原材料、制造、分銷和零售、消費者使用、最終廢棄或回收處理的整個周期內產生的CO2及其當量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從搖籃到墳墓的計算方法。碳基金(carbontrust)最早系統使用LCA方法進行核算,并與Defra和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StandardsInstitution)在2008年了《產品和服務生命周期溫室氣體評估規范》(PAS2050),這是第一部通過統一的方法評價產品生命周期內溫室氣體排放的規范性文件,成為產品和服務碳排放評估和比較可以參考的標準化的方法。PAS2050是建立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由ISO14040&14044確立)之上的評價產品和服務生命周期內溫室氣體排放的規范,針對某個企業的具體產品,從搖籃(原材料)到墳墓(產品報廢進入垃圾場)整個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總量。PAS2050規定了兩種評價方法:企業到企業BtoB(business-to-business)和企業到消費者BtoC(busi-ness-to-consumer)。前者指碳排放從產品運到另一個制造商時截止,即所謂的“從搖籃到大門”(fromcra-dletogate);后者產品的碳排放需要包含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搖籃到墳墓”)。PAS針對溫室氣體評估的原則和技術手段主要包括:a)整個商品和服務GHG排放評價中,部分GHG排放評價數據的企業到企業(BtoB)以及企業到客戶(BtoC)的使用。b)溫室氣體的范圍。c)全球增溫潛勢數據的標準。d)處理因土地利用變化、源于生物的以及化石碳源產生的各種排放的處理方法。e)產品中碳儲存的影響的處理方法和抵消。f)特定工藝中產生的GHG排放的各項處置要求。g)可再生能源產生排放的數據要求和對這類排放的解釋。h)符合性聲明。

(二)環境投入產出分析方法(EIO)

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創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各領域,該方法也可用于估算企業、部門或城市和國家的碳排放數據。Matthews(2008)將碳排放分為三個層次,并分別計算。第一層次為來自部門或組織本身的直接排放,如生產或運輸;第二層次將邊界擴大到組織使用的能源產生的碳排放;第三層次邊界繼續擴大,包含了其他間接活動的碳,及產業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他將投入產出法應用于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形成了EIO-LCA方法。這種估算方法涵蓋了產業供應鏈中從采購開始的所有過程,邊界廣泛,包括了經濟中的所有活動。根據他的計算,碳排放的估算公式為:b=Ri(I-A)-1y其中,b為溫室氣體排放量,Ri為CO2排放系數矩陣,I為單位矩陣,A為直接消耗矩陣,y為最終需求向量。EIO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估算方法,并可以應用二手數據,將I-O表中的經濟活動與環境指標結合,將整個經濟系統作為邊界,可以提供一種比較綜合和穩健的碳排放估算數值。

(三)IPCC測度方法

該方法是2006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編寫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目前已經成為國際公認和通用的碳排放估算方法。指南中將碳排放的范圍分為能源部門、工業過程和產品使用部門、農林和土地利用部門以及廢棄物四個部門。其中,能源部門包含了能源產業、制造業和建筑業、運輸業等燃料燃燒活動;工業過程和產品使用包含采礦工業、化學工業、金屬工業、電子工業排放以及源于燃料和溶劑使用的非能源產品和臭氧損耗物質氟化替代物排放等;農林和土地利用部門包括林地、草地、農地、濕地、聚居地及其他土地的排放、牲畜和糞便管理過程排放和石灰尿素使用中的CO2排放等;廢棄物處理主要計算廢棄物排放、生物處理焚化和燃燒以及廢水處理與排放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溫室氣體。IPCC的測度方法是:碳排放量=活動數據×排放因子。

(四)碳足跡計算器

就個人或家庭的碳足跡而言,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departmentforenvironment,foodandruralaffairs,defra)曾了CO2計算器,可以根據個人或家庭戶使用的能耗設備、家電以及出行工具計算CO2的排放量;美國加州以及我國的一些網站也設計了一些碳足跡計算器,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以上幾種計算方法各有優缺點,如采用生命周期評價法時需要考慮目標和范圍、清單分析、影響評價和結果解釋,要確保數據的質量(數據來源、準確性、一致性、可再現性等)達到ISO14044及PAS2050的標準,為數據的獲得付出的成本較大。幾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及優缺點比較見表1。

三、我國碳排放測度方法及低碳經濟發展選擇

(一)以產品供應鏈為依據,確定碳排放的測度

計算碳排放是能夠量化減排的第一步。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通過對供應鏈的研究,計算產品從原材料到生產過程再到最終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般包含如下步驟。第一步,分析內部產品數據,了解產品過程,包括原材料、將原材料轉化成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廢棄物和產出的副產品、存儲過程中涉及的運輸環節。第二步,建立供應鏈流程圖,明確所有投入產出和過程,同時構成數據收集和計算的依據。流程圖應包括每一個具體的步驟和原材料,每一種原材料也許是另外一個供應鏈的成品。因此,每種原材料加工需要詳細的追溯,直到確認初級的原材料沒有溫室氣體排放。第三步,確定系統邊界和數據要求,應包括原材料、生產轉化,到使用和處理的所有過程中的直接和間接的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第四步,收集數據。構建的產品供應鏈流程圖有助于確定數據,涵蓋了從投入到最終處理的所有排放數據,為計算打下基礎。第五步,通過供應鏈流程步驟計算碳排放。在上面的基礎上,構建質量平衡,即在整個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流程中滿足:輸入=累積+輸出。此過程中,使用能源或直接排放氣體的排放系數,待每個步驟的CO2當量計算完畢,匯總的結果即為整個供應鏈中以CO2當量表示的產品的碳排放量。為了使計算結果具有科學性,需要與ISO14004生命周期評價、ISO14041生命周期清單系列標準進行比較分析,同時需要結合公司溫室氣體清單標準ISO14064、III型生態產品的環境標志的ISO14025以及WBCSD和WRI①共同頒布的企業溫室氣體議定書(greenhousegasprotocolforcorporatereporting),核查結果的標準化程度。

(二)考慮國際經濟的環境利益問題

此外,在碳排放測度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是國際貿易部分。隨著國際貿易、投資和運輸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生產過程被置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相對于科學技術和環境標準高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規制相對寬松,通過貿易和投資的方式,發展中國家成為高碳產業集中、碳排放密集的地區。因此生命周期的過程核算框架應該跨境延伸,在確定邊界層次時,需要考慮到擴展的碳排放。評估與核算產品和服務的制造(建立)、改變、運輸、儲存、使用、提供、再利用或處置等過程中的任一部分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激勵企業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產品系統的碳排放。

(三)采用具有成本效率的激勵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與其他環境措施相同,降低CO2的措施和方法,有以限制為主導的命令控制方式和激勵型的措施。命令控制方式通常由政府來決定企業實體的排放量或者應該采用的技術類型,而激勵型措施由于對如何達到減排標準和減排數量更具有靈活性,可以作為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激勵性的政策包括排放稅(ataxonemission)、固定的年度排放總量及總量限制和交易安排(cap-and-tradeprogram)等。無論采取哪種措施降低CO2排放,最有成本效率的政策是可以最好地控制減排的邊際成本。采取排放稅措施,政策制定者為企業或組織排放的CO2或化石燃料中所含的每噸CO2制定一個費率。研究表明將CO2排放稅的稅率確定在估算的減排邊際收益的水平,可以激勵企業在減排成本相對較低時采取更多的措施減少排放量。與固定總量限制相比,排放稅的凈收益為后者的5倍②。雖然從長期角度看,排放稅達到減排目標的成本小于固定的總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能源使用狀況與發達國家不同,而且北歐、荷蘭、英國、德國等國家征收碳排放稅的實施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鑒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和結構不平衡的現狀,全面實行碳排放稅需十分謹慎。在總量限制和交易安排計劃下,可就一段時間內規定總排放的上限,要求企業實體擁有限制量下的排放權利或者額度。在給定期限內額度或權利分配完畢,企業可自由買賣排放權。與排放稅不同,總量限制和交易安排會對排放上限有規定,但由于每個市場的能源、氣候和減排技術不同,減排成本也有差異。自2008年以來,我國多個省市設立了環境權益交易所,以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為龍頭,廣州、大連、河北、武漢、昆明等幾個省市均成立環境權交易所。與歐盟和美國相比,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缺少規范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初始分配權存在制度缺失、缺少排放權的定價機制、配套機制不完善以及法律體系不健全等方面。因此,除了法律規范和加強政府監督指導外,合理地設計總量和交易安排的結構,對達到碳排放減排目的有促進作用。首先,設定排放的上限,政府通過維持上限,出售給企業額度。其次,允許企業跨期轉讓減排需求,即存儲額度。當減排成本低于預期的將來成本時,企業將存儲額度;反之,企業可以借出額度。最后,基于額度的價格逐年修訂總量限制。

(四)改善能源結構,加快低碳發展

篇2

關鍵詞:碳市場 碳排放權 碳排放權交易 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國內各省市紛紛建立起環境能源交易所、節能減排交易所、排污權交易所等交易平臺。2008年,我國相繼成立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邁出了構建碳交易市場的第一步。2009年,湖北、廣東、浙江、云南成立了環境權益交易機構。2010年2月,河北環境能源交易所掛牌。與此同時山東、四川、山西等省份也正在積極籌建中。在國際化碳排放權交易如火如荼開展的大背景下和我國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下,各省市跟風成立的環境權益類交易機構,雖然有利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形成,但地域性明顯,各自為政,標準也不統一,應該說并不利于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另外從建立碳交易市場的秩序看,似乎全國“普遍開花” 、“ 各自為政”的行政色彩濃厚,碳市場建設缺乏統一規劃,而且形不成合力。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制約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發展的法律困境如下:

(一)缺乏國家層面的立法規范

從國家法律層面來看,目前尚無有關國家層面的法律依據,除國家一些政策性軟法文件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法規和規章外,在全國范圍內尚沒有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和法律規則。雖然在《大氣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規中對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實行總量控制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等有所規定,但在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中并未創設可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權概念,企業并未擁有所排放的碳排放指標的產權。從各省市出臺的地方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看,例如江蘇省出臺的《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和重慶市出臺的《重慶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等等,由于這些地方法規和規章大多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具有很大的地域色彩,且標準不統一,法律效力有限,不能充分有效的開展碳排放權交易。

(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與現行環境法律法規、環境政策的矛盾沖突

現行的保護環境的措施主要有排放總量控制、排污收費、排污許可證、脫硫電價政策等,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與這些現行的政策、措施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主要體現在法律標準不統一、理論基礎不一樣和運行機制上不相容。要讓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形成一個前后聯貫、層次分明、內外協調統一、邏輯結構嚴密的有機聯系的統一體,急需進一步理順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與其他相關環境法律法規的關系。

(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的欠缺

雖然各地相繼建立多家環境交易所是有利于競爭的,有利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形成,但就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也可能會由于平臺職能重疊而造成浪費。完善的市場機制要具備活躍的供需雙方及中介機構、充分的市場信息披露、競爭性的價格形成機制與規范的交易流程等?,F有的碳排放權交易中行政干預和政府指導價格色彩濃厚,尚未形成市場價格機制。

二、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體系構建

我國基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提出了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減少40%~45%的目標。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能效的同時,創建靈活、有效的碳排放權交易法律機制,是我們以法律、經濟、金融手段進行節能減排的創新性嘗試。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健全碳排放權法律法規,將碳排放權交易置于法律框架下

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根據中國特有和不斷變化的立法和司法要求,深入和廣泛的研究碳排放權的法理基礎,創造一系列法律條件,為碳排放權交易的推行奠定法律基礎。我國可以分步走和分階段的開展碳排放權交易,選定區域或省市開展試點工作,為摸索碳產品的定價機制和交易機制,培育并活躍碳市場,可以嘗試在選定的省或地區進行試點。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碳排放權交易的良性發展??梢詫ΜF行的《環境保護法》作必要補充和修改,規定碳排放權交易的基本原則和糾紛的解決規則,除外還應該加強法制建設,其內容主要包括:碳排放權的確認;碳排放權產權的取得和確定;碳排放權交易主體及交易范圍;當事人權利、義務和責任;碳市場交易程序及操作手段;政府的作用和職責等。

(二)建構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法律體系

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法律管理機制,整合現有的碳排放權交易機構,組建專業化的碳排放權中介機構,研發和建立高效的信息網絡系統,為交易各方提供準確和及時的碳排放權中介信息,提高碳交易過程的透明度,降低碳排放權交易的費用;建立經濟和政策激勵機制,對積極減少排放、出售碳排放權的企業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予以扶持;排放企業破產或被兼并,應鼓勵碳排放權作為企業資產進入破產或兼并程序;新增排放企業,除去按總量控制指標分配的碳指標外,對于超標的碳排放權可通過碳市場交易獲得或通過專業化的拍賣機構招標、拍賣、集中競價獲得。

(三)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構的法律建設

構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政府應盡快建立健全集約的組織管理機構、許可證發放機構,準確了解和掌握所有排放單位或設備的排放情況,并及時修改、完善有關環境法規和環境法律標準,從法律上引導和促進碳排放權交易向經濟、高效、可持續性方向推進。政府在碳交易過程中還應當肩負起監管職責:應建立主體資格法律審查機制,對于碳排放權主體的資格設定統一的法律要求;應建立相應的法律登記機制,對于碳排放權交易雙方當事人就碳排放權指標交易的情況進行登記;應建立相應的法律報告機制,對于碳排放指標持有者,每年提供的準確、詳細地報告其碳排放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公示;應改善碳排放法律監測系統,加強環境監測法律體系建設;應培育碳排放權經紀人法律制度,以加強和保障碳排放權交易的正確和合理運行;應嚴格查禁企業超標排放行為,加大處罰力度。

參考文獻:

[1]劉偉平,戴永務.碳排放權交易在中國的研究進展[J].林業經濟問題,2004(4).

[2]張芳.國際碳排放交易對我國排污權交易的影響[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1112.

[3]殷培紅,趙毅紅,裴曉菲.溫室氣體減排監管政策的國際經驗[J].環境保護,2009(6).

篇3

關鍵詞:低碳經濟;碳排放交易;碳減排;法律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1-0104-04

引言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人類共同生存的環境,國際社會已經開始采取共同行動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997年,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東京共同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為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規定了標準,并建立了三種國際合作減排機制。2003年,美國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碳排放權交易交易市場――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2005年,歐盟也推出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 )。之后,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相繼建立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逐漸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起來,特別是近年來碳排放交易額呈爆發式地增長。實踐證明,碳排放交易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有效地促進了各國碳減排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激勵企業自主地開展低碳生產和消費。中國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但在碳排放交易的體系和市場的建設方面遠遠落后與前述發達國家。直到2008年9月25日,中國才成立天津排放權交易所,2009年11月17日才完成中國首筆碳排放交易。這標志著我們也已在著手建立碳排放交易機構并逐步開展碳排放交易。不過,尚屬于試行階段,并未全面鋪開或較大規模地展開,相關法律制度仍屬空白。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到202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減排40%~45%,減排壓力和任務可謂相當繁重。建立和完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一、碳排放權交易的含義

碳排放權交易也稱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在全球減排的大背景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部門根據其環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然后將碳排放總量通過一定的方式分解為若干排放額度分配給各區域以及各區域內的企業,供其在一定的時期內使用。若該企業在該時期內的碳排放超出其分配的排放額度,它就必須接受嚴厲的法律制裁。對于這個碳排放配額,企業可以完全給自己使用,也可以通過減排技術的研發和運用等方式把碳排放配額節余下來。這種節余下來的配額,企業可以把它出售給那些需要超額排放的單位,從而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反過來,對于購買到排放配額的企業,他們通過支付若干費用而獲得一定的排放權,從而避免法律的嚴厲制裁。這種碳排放權配額或指標的買賣即為碳排放交易。它可在某一個國家或區域內進行,也可以在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

在碳排放交易體制下,碳排放配額或指標成為了可以轉讓的一種法定權益。在減排政策執行下,這種配額逐漸減少,具有很大的稀缺性。由于從事低碳排放技術研發、運用和服務的企業能節余或換取碳排放配額繼出讓給其他企業而獲得較好的收益,而那些碳排放大戶卻不得不花費較高的成本購買排放配額。這樣在市場的調節下,高碳企業就會不斷地向低碳領域轉移,也會促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運用。因此,碳排放交易體系可有效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實現碳減排總量的逐步減少。

作為一種減排機制,碳配額交易方式與單純的行政手段相比,更具可操作性。企業有更多靈活空間,它們可以按照相對成本的比較,來自行決定是否進行節能改造,還是到市場上去購買所需的排放額度,從而實現以成本效益模式來管理企業碳排放問題。政府僅通過行業碳排放總量,制定基本的交易制度,以經濟手段,讓市場的力量來進行調節,來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避免對單個企業的硬性管制和行政管理,從而實現降低排放量的目標。實踐證明,這種調控手段比傳統的行政手段,以及征收碳稅或碳關稅更為有效[1]。

二、碳排放配額初始分配中的公平問題

當一個國家根據碳減排目標確定好某一個時期的碳排放總量后,政府須再將其分配給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進而再分配給需要碳排放企業或個人。由于在碳排放權交易體制下,碳排放配額不再僅是一種減排義務,還是一種直接可轉換為金錢的法定經濟權益。這種權益不僅涉及地區和企業直接的經濟利益,還會涉及到區域經濟發展和個體經濟行為或活動的開展。同時,這種權益還會影響到區域環境保護和居民生活質量等問題。碳排放權分配的不公,除了部分企業的經濟利益直接造成影響外,還導致地區和產業之間的不平衡,破壞市場中的公平競爭秩序。另外,這種不公還可能會導致企業和民眾的強烈抵制情緒,從而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影響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運行效率。因此,我們必須對分配過程中的公平和公正問題加以足夠的重視。

如何在地區之間和企業之間分配碳排放權,如何在分配中保持公平性和公正性,將是一個備受關注和極具爭議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做到的是程序公正。政府應注意加強排放權配額分配制度和程序的透明度和參與度。將碳排放指標分配的各個步驟、程序、環節和事項以及分配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規則加以充分的公開,各地區、各企業和甚至民眾都能充分參與并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充分聽取各產業部門、各行業協會或經濟組織的意見,對于重要問題應當組織專家、學者、經濟實務界人士,以及民眾代表進行充分論證。程序公正不僅可以盡量減少政府部門決策的獨斷性和盲目性,防止政府決策失誤,還可以對政府的決策行為實行有效的監督,減少利益集團的不當游說和攻關,防止腐敗行為或不當行為的發生。

具體的分配方式與碳排放權分配有著重要的關系。從歐盟的實踐來看,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主要有無償分配和拍賣兩種方式。其在減排的第二階段,無償分配方式所占比例為90%,而拍賣占10%[2]。無償分配的方式,往往讓壟斷行業獲得巨額的不當利益,而對于競爭性很強的企業卻是加大了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增加了企業負擔。出現這種不公平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壟斷企業往往因其實力而獲得足夠多的碳排放配額。一方面,它們可以輕松地從消費者那邊收回減排成本,另一方面,它們還能轉讓其部分或全部配額而獲得額外收益[2]。在這些壟斷企業下游的競爭企業,例如金屬行業,它們不但得不到免費的配額,還要承受諸如電價上漲帶來的成本上升。這對于下游企業來說顯然不公。歐盟電力等能源型企業通過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獲得巨額利益足以證明這一點。①另一種不公是,對于這些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排放指標進行無償分配,極容易導致腐敗行為,進而產生分配上的不公平。因此,我們必須吸取歐盟的碳排放權分配中的經驗教訓,根據中國國情采取一些改進措施,以免在中國重新上演。

由于采取有償且公開的方式進行,拍賣方式自然在企業之間容易達成公平,但是在政府和企業之間可能出現新的不公平。碳排放權的拍賣實行有償分配,顯然與征收碳稅相似。而政府通過拍賣的獲得資金不一定被有效地用于碳減排領域,或者不一定公平地用到各地區、各產業、各企業上。同時,大多數企業因為沒有能力將這種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或下游企業,而導致企業成本的增加,進而影響甚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但是,通過拍賣方式進行初始配額,程序公開、價格透明,可讓企業多次參與,靈活處理;同時也可以減少企業對政府有關部門的游說,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尋租”,避免腐敗問題的產生[2]。

無償分配和拍賣方式哪一個更公平呢?拍賣似乎占上風,但是這種方式帶來的管理成本可能遠高于無償分配方式。筆者認為,歐盟將這種兩種方式結合采用的做法是可取的,但采取何種比例組合得視各國具體情況而定。在法制比較健全且監管嚴格的國家,無償分配的比例可以高一些;相反,無償分配的比例就宜相應降低,而應提高拍賣的比例。結合中國國情,筆者建議50%左右以上的碳排放權應當采用拍賣的方式進行初始分配。

碳排放的初始分配還可能給提前自愿采取減排措施的企業帶來不公。若在分配時,不考慮這些企業的利益,并根據其已經采取的減排措施和減排量給其分配若干排放配額,顯然對該等企業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鼓勵企業在自愿減排階段實行自愿減排。初始分配還有可以在現有的企業和新設企業之間產生不公。若現有企業能無償獲得若干排放權,而新設企業卻要必須有償取得,這對新設企業來說無疑提高準入門檻,顯然不公。對這些問題,我們在制定分配規制時也必須加以充分考量。

三、超額碳排放的處罰、執法和監督問題

在碳排放交易體制下,超出排放配額進行排放的企業,必須要受到法律的重罰,使違法成本遠高于購買碳排放權的成本,否則這些企業寧愿接受處罰也不會花錢向別的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碳排放權交易也就難以開展。

中國現行排污收費標準遠遠低于污染治理所帶來的成本,大多數只有治理設施運行成本的50%左右,甚至不足10%。這樣,企業往往愿意超標排放,而不愿意購買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進行污染凈化處理[3]。因此,在立法環節,我們必須制定嚴格的法律制度,對超額排放的企業應當規定較高的罰款金額和較重的處罰措施。在這些方面,我們可借鑒美國、新加坡等國的經驗,對違法者實施“按日計罰”制度。如在美國,聯邦環保局針對違法排污者向聯邦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后,法院可下達禁止令,要求違法排污者立即停止違法。在禁而未止的階段,每次違法罰款的幅度最高可達每個違法日25 000美元。也可制定一些加重處罰條款,如規定連續兩年以上排放量不能達標的且未購買配額的企業,責令其停產,并處以碳排放配額總額雙倍的罰款;或者對于那些排放超標的企業,限制其在金融市場的準入和融資,具體如采取吊銷貸款證,限制上市融資或從銀行取得貸款等處罰措施[4]。如只有通過這些嚴厲的制度設計,大幅提高企業超額排放的違法成本,才能保障和促進碳排放權交易順利開展和進行。

當然,徒有嚴格的立法而沒有嚴格的執法、司法和監督也是不行的。目前中國環境行政執法存在很多問題,不少地方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政非法干預和暴力抗法等情況還非常突出。為此,我們必須采取切實的措施完善和加強環境執法,健全環境執法監督機制,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并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建全公眾參與制度,完善環境行政公開制度,保障監督主體的環境知情權等等[5]。

除此之外,我們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設立專門的環保法庭,大力推行環境公益訴訟,這樣才能減少超額排放行為,促進碳排放權的正常交易。

四、交易中各方主體的創設、準入和法律規制問題

碳排放交易自然離不開作為交易平臺的碳排放交易中心或交易所。2008年,中國成立了三家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后來,山西呂梁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武漢、杭州、昆明等環境能源交易所也相繼成立。日前,由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深圳能源與環境技術促進中心及RESET(香港)在深圳聯合共同設立的亞洲排放權交易所也注冊成立。盡管國家發改委將全國能源機構限定在十家之內,但許多地方都在積極探索排污權交易,環境交易所大有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勢頭。從法律層面來說,交易平臺的創設絕對不能毫無制度和秩序,而應有一個明確的條件和程序,以確定一個合理的市場準入制度。面對各地地方政府或投資者的申請,發改委當然不能暗箱操作、隨意決策。另外,當這些機構創設之后,如何規范這些機構的運作,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碳排放交易的有序發展,也是中國政府急需要考慮的問題。

碳排放交易的另一類重要主體就是交易的相對方,即碳排放權的賣方和買方。最為基本賣方是那些依法取得碳排放配額并且有富余的企業,而最為基本的買方是那些用完自身的碳排放配額且不得不繼續實行碳排放的企業。但實際中,情況要復雜得多。從國際碳交易實踐來看,碳排放權的買家主要有以下五類:(1)“合規”產業部門買家,主要是一些大型能源、電力產業部門,如國內外的一些火力發電公司等;(2)政府參與的采購基金和托管基金,如荷蘭政府設立的專項基金,世界銀行托管的各類碳基金等;(3)商業化運作的基金,由各方資本匯集且以盈利為目的的專項從事減排額開發,采購、交易、經濟業務的投資機構。此類買家目前在國內CDM市場更為活躍;(4)銀行類買家,為其旗下的一些中小型產業部門提供一種創新金融服務產品,以擴大的銀行服務能力和競爭力;(5)其他類買家,包括個人、基金會等以緩和全球氣候變暖為目的非商業性組織[6]。這些買家的身份很復雜,購買排放配額的目的也不一定是供自己超額排放使用,隨時都可以從買家轉換為賣家,故其交易的目的也變得復雜。目前,中國的碳排放交易主要是國外買家向國內企業購買,碳排放權的國內交易還很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國內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買家和賣家。復雜的交易主體和目的,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投機性和風險性,進而產生影響碳排放權交易正常秩序的可能。因此,筆者認為,政府必須對碳排放權的購買者加以一定的法律限制,并對其交易行為加以規范。特別是對專門進行碳排放權交易的各類專項基金和碳基金,以及專項從事減排額開發、采購、交易、經濟業務的投資機構,很有必要對其作出專門立法,通過對市場準入法律制度和對碳排放交易活動的嚴格監控,以維護正常的碳排放交易秩序。

五、對碳排放市場的調控和監管問題

對于碳排放交易,政府不宜給予太多干預,其主要任務就是建立市場交易法律體系,完善交易環境和秩序,提高各方主體的交易效率。但這并不等于政府放棄對該交易市場的基本調控和管理,因為市場會存在失靈的情形,市場本身不一定能按照政府意志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進而提高交易效率。另外,碳排放權是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權,它往往影響國家的環境安全和經濟安全。因此,對之采取完全放任的態度顯然是不妥的,對交易市場實行適度的宏觀調控,以及對交易行為加以嚴格監管也是必要的。

政府對碳排放市場的調控主要在碳排放總量確定和交易價格的調控上。我們宜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好某個時期的碳減排總量,以及做好國際貿易中的碳平衡工作。若過多地確定碳排放總量,并將這些排放權過多地無償分配給企業,可能導致碳排放交易價格過于低廉。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理應由市場自由調節而成,但問題是,過低的價格可能導致從事減排技術投資、開發、真正購買減排設備采取切實減排措施的企業無法收回其成本,而沒有采取任何實際減排措施的企業卻可以通過購買低廉的排放權而獲得繼續排放的權利。故過低的交易價格難以刺激企業的溫室氣體的減排欲望和行動,進而導致國家確定減排目標和任務難以完成。另外,中國是碳減排大國 ① 而目前碳排放權配額主要是出賣給歐美國家。過低的交易價格不斷會損害中國企業的利益,也會損害國家利益,將會迫使中國政府和民眾將付出更多的碳減排成本。

目前中國企業出售給歐美國家的碳排放權單位價格普遍低廉,在國際碳排放市場充當了一個“賣炭翁”的角色。導致這些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國際上碳排放交易機構均為歐美等國家所設,它們主導了國家交易價格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另外,中國相關專業人員和專業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的欠缺,致使企業在碳排放權交易時信息嚴重不對稱,最后不得不將碳排放權低價出售。②導致交易價格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國尚處于自愿碳減排階段,碳排放權的取得似乎為無償取得,它們在低價出售的情形下仍能獲取一定的轉讓利潤。為了實行一定的價格調控,建議政府在自愿減排階段對碳排放額度實行有償分配或拍賣,同時,應盡快建立和完善中國碳排放交易平臺,爭取碳排放國家貿易的話語權和定價權。當然,政府還可以建立各種碳基金,代表政府參與碳排放市場的交易,通過市場的逆向操作,以實現對碳排放交易價格的調控和平衡。例如,在遇到金融危機,企業碳排放需求下降,甚至出現大量剩余時,政府可以通過碳基金對市場碳排放權予以回購,以防止碳排放權的暴跌。

在加強調控的同時,政府的另一任務就是制定一個富有效率的交易程序和規范,對各類交易主體和服務主體的行為進行嚴格監管,以增加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提高交易主體的履約率,從而提高碳排放交易的效率。

當然,無論是政府的宏觀調控還是微觀監管,都得依法進行,不能僅憑政府官員的意志隨意作出。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完整法律制度,為政府的適度調控和嚴格監控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另外,也可規范政府自身行為,防止權利尋租和腐敗行為的發生,減少政府行為對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不當干預和不良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易程序、特別是審批程序的設計和規定上,應當注意交易的便捷性和審批的效率化。過長的審批過程將導致碳排放交易風險,降低企業間進行碳排放交易的積極性。

結語

本文討論的上述問題均屬于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過程中不能回避基本法律問題。盡管這些問題存在較多的爭議,且未能形成一致認可的結論,但在立法之前對之進行充分的探討和交流卻是非常必要的。歐美發達國家在碳排放交易體制的建立方面行動較早,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加之它們在環境立法、司法和執法方面都比我們更為成熟和完善,因此,很多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當然,我們的國情存在著很多差異,在構建碳排放交易體制時應注意中國的特殊情況,使我們的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更為公平和有效。

參考文獻:

[1]戴承偉.應推行碳排放配額制度[EB/OL].21世紀網,.

[2]饒蕾,曾騁,張發林.歐盟碳排放交易配額分配方式對中國的啟示[J].環境保護,2009,(5):66-68.

[3]程會強,李新.四個方面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J].中國科技投資,2009,(7):23-25.

[4]孫法柏,李曉芬.“雙型社會”背景下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探討[EB/OL].青島法學會網站,,2010-04-22.

篇4

一碳排放制度的構建和民法基本功能的契合

生態危機的不斷凸顯使得人們開始反思原有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并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這一新型的經濟社會發展理念。同時,西方環境哲學的興起和我國科學發展觀及生態文明等當代哲學的新發展是其典型代表。碳排放制度作為發展低碳經濟的市場調節法律制度,以一般的市場交易機制為載體,目的在于通過環境權益的私法化和市場流通化,達到環境權益的合理分配和最優化利用。因為民法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基礎,使得碳排放制度的構建必須以民法為基礎,這具體包括:1.碳排放制度的構建需要同民法基本理念相契合。碳排放制度是環境權的私法化,這主要是因為私法化的權益通過市場機制的充分調節對于資源的優化分配具有基礎性作用。同時,為了防止權利濫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民法以誠實信用原則和權利不得濫用原則為基礎,在民法各子部門法的具體規定上凸顯了對絕對自由的適度限制,從而為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提供了保障。2.碳排放制度的構建需要依托于民法的主體制度。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律,為適合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根據風險和利益相關聯原則,發展出了自然人、合伙組織、有限公司、股份制公司等不同范疇的市場主體,尤其是公司法人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主體。這也是碳排放權制度構建的主體依存。如何實現民法主體在氣候環境資源上的合理分配成為重要的內容。3.碳排放制度的構建需要依托于民法規制下的市場調節機制。民法在財產占有使用和流轉過程中包含兩項機制:一是對財產權利的歸屬和利用的機制,目的在于權利歸屬明確化,并以此作為財產權利流轉的基本前提,簡而言之,該項功能就是定紛止爭;一是對財產權利的流轉機制,通過市場交易的二次分配達到市場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從而保障財產價值的充分利用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碳排放權制度是環境權益的私法化,并以此通過市場機制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低碳經濟的有效發展,基于此,碳排放制度的構建需要依托于民法規制下的市場基本規則。

二碳排放制度規制對象———氣候環境資源的民法屬性

氣候環境資源是碳排放制度和碳排放權所規范的價值所在。具體來講,環境資源的相關權益可以區分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權益、生態權益和排放權益,碳排放制度所規范的氣候環境資源是對溫室氣體排放權歸屬確權和交易流通的制度,屬于對環境資源利用的一種具體制度。民事規制對象的范圍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總體來講是以動產和不動產為主要形態的所有權為核心構建起來的法律制度體系,后來隨著社會發展以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成為新的權利類型,這些權利從屬性上來講是對傳統物權理念的衍生?,F在隨著氣候環境變化引起的生態危機迫使人類反思傳統的價值觀,并開始探討環境權益的規范問題。與碳排放制度相關的氣候環境資源在性質上是一種民事權利。

(一)碳排放制度規制對象———氣候環境資源的“物”化

傳統物權理論認為,物權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體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能滿足人類社會需要的有體物及自然力①。它具有須存在于人身之外、可支配或可控制性、有價值性。并且以此特征進行選擇,不動產和動產成為傳統物權法規制的主要對象。這些特征也反映了法律規制對象的選擇標準是人這一社會主體對行為客體的價值判斷。自工業文明大規模的社會生產以來,氣候受人類影響的程度愈發凸顯,這使得溫室氣體排放容量成為了有限資源,并逐漸具有了法律意義上物的特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存在于人體之外的可感知的現實存在。地球大氣層是由多種氣體成分組成的混合系統,但這并不影響氣體環境系統的物質性。同固體等其他物質形態一樣,在構成上,都是由原子等基礎物質構成的,具有物質的普遍屬性。另外,大氣層是存在于地表之上的物質層面,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領域。對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物系統具有多重功能。二是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排放容量具有稀有性。如前所述,在工業社會之初,人類活動的規模對整體氣候資源產生的影響有限,人與自然的矛盾并未凸顯。隨著人類社會化生產的普及和整體規模的擴大,人類行為的氣候影響已經凸顯。三是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排放容量具有價值性。溫室氣體排放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其具有經濟價值,人類社會生產過程是通過利用能源動力對生產資料進行加工的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容量的分配實際上是發展權益的分配。四是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排放容量具有可支配性?,F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類對自然規律有了更深層次的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對于環境要素的價值理解發生了變化,對環境要素的駕馭和運用手段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正因如此,促使了環境要素的特定化,使其能夠進入市場價格機制的有效統籌范圍之內,也使得市場手段在氣候變化應對過程中成為可能。

(二)碳排放制度規制對象—氣候環境資源的特殊性

溫室氣體排放容量的上述特征使其具有了一般自然資源的社會生產使用價值,具有了法律的規范意義和規范需求。但是同傳統物權標的及其他自然資源相比,氣候環境資源具有以下特殊性:一是氣候環境資源所針對的法律對象是溫室氣體這一類氣體成分,在物質形態上具有無形性。傳統物權法將規范的對象局限于有形物,以物的特定化為基準對其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全能的設置。后來針對水、礦產等自然資源所設定的用益物權所針對的法律對象也能夠以實體物質形態的方式體現。而碳排放交易所依存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源均有無形性特征,這是該物質的異化之一。二是碳排放制度所規范的氣候環境資源具有全球性和流動性。氣體的流動性和全球一體性使得大氣資源更難以以國別進行控制,就現有國內和國際法律來看,大氣環境資源既不屬于各國控制和管轄范圍內環境和資源,也不處于兩個或多個國家共享環境和資源之內。

(三)碳排放制度規制對象的性質評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碳排放制度規制的對象———溫室氣體排放,是利用氣候資源的一個具體體現。隨著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其具備了法律上的物的部分特征,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獨特屬性。同傳統排污權一樣,這使得人們對于其本質特性有了不同認識,并影響到了法律制度的構建。目前人們對傳統排污權的性質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討論。

一是排污權是種新型的環境役權。排污權雖然是利用環境的權利,但沒有固定的客體,歸入傳統的地役權或人役權不合適,應當創設新型的環境役權②。

二是排污權屬于特別法上的物權(準物權)。環境資源的上述物化特征使其具有了價值性和稀缺性,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排污權實際上就是環境資源使用權。但同時因為排污權客體的特殊性,以及排污權的取得需要行政審批,因此排污權屬于準物權的一種③。

三是將排污權的屬性歸納為合同債權。該類學者從物權法定、客體的特殊性、環保實際需要的暫時性等角度出發,結合美國的法律規定,將其認定為民事主體與政府機關之間的合同債權④。

上述認識反映了我國學者對碳排放權等一系列環境資源使用權性質的認識。本文認為,碳排放權和其所依據的環境資源均屬于物權范疇。碳排放權所依據的環境資源屬于國家為主體的公有財產,碳排放具體份額的出讓、取得和使用屬于用益物權的范疇。這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一是環境資源要素的物權屬性是客觀存在的。隨著科技的進步,量化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實現環境資源生態價值的權利化并非絕無可能。隨著碳排放總體容量和個體排放測算技術的發展,環境資源的可甄別性是有可能的。二是環境資源要素存在物權法規范的必要性。環境危機使我們認識到了環境資源已經隨著社會的發展成為稀缺資源,并成為具有了法律規范意義的對象。簡單的債權定性無法達到確認其歸屬和利用的基本要求和權利穩定性。資源利用秩序的需求決定了物權法規范的必要性。三是以環境資源所有權為基礎的物權體系的架構更加有利于實現法律規制的目的。環境資源的全球性分配體現了以國家為單位的公平發展權和環境問題的社會法屬性。同時,國家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權主體更具有國別社會法的基本屬性,通過國家出讓環境資源使用權使其能夠進入市場調整范疇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和有效調節。同時環境資源使用權還可以作為擔保權的客體為發展新型經濟提供融資渠道。

三我國碳排放權制度的民法構建建議

篇5

關鍵詞: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控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隨之而來就是中國交通事業的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我國有著遼闊的山地地形,因此,隧道施工交通事業的發展企業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中國的交通真正地做到四通八達,在必要的時候就要穿山鑿洞。從整體上看來,我國的公路隧道技術已經成熟,但是防排水技術一直是我國公路隧道施工技術攻克的難點之一。

一、公路隧道防排水的設計原則

不同公路隧道防排水設計類型有著不同的特點:(1)對水環境的影響:排水型隧道對地下水環境有較大影響(地下水流失),防水型隧道對地下水環境影響較小(基本沒有流失);(2)襯砌壓力:排水型隧道沒有水壓,防水型隧道全水壓;(3)防水層范圍:排水型隧道的拱與墻,防水型隧道全斷面鋪設;(4)抗侵蝕能力:排水型隧道二襯混凝土抗侵蝕能力較差,防水型隧道二襯混凝土抗侵蝕能力較差較好;(5)工程投資:排水型隧道投資較少,防水型隧道較多;(6)維護費用:排水型隧道的維護費用與使用時間呈正比,防水型隧道維護費用較低。

例如,在法國的公路隧道大多以排水為主,并要求圍巖水和污染水分開排放;但是“全封閉、不排水”是德國新建隧道的設計理念,它不允許地下水流入隧道。

二、公路隧道防排水的施工控制方法

1.隧道施工中混凝土初噴時的防排水措施。

建議采用超前固結注漿的施工方法。具體措施是在開挖前對掌子面前方斷層、破碎帶、含水層等施作超前措施并采用單液或雙液固結注漿,不僅增強了圍巖穩定性,而且對防水、堵水也起到一定作用[1]。

由于我國的隧道施工(包括公路隧道和鐵路隧道)通常都采取爆破開挖的方法,因此,對爆破的質量有著較高的要求,它的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圍巖穩定性的強弱,而且還對隧道的防排水效果有著莫大的影響。所以筆者建議如果可以采用預爆破或者光面爆破,應該盡量采用這兩種爆破方式,爆破的質量越高,對隧道防排水(主要是防水)效果的影響就越小。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采取對不同層裂隙漏水位置設置暗埋式排水管并多層噴混凝土的方式,達到二次襯砌和防水層之間無水壓的目的。雖然我國采用此種方法的時間還不是很長,然而也正是因為此種原因,它的開放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在應用的過程中,注意關注歐洲國家采用此法的最新動態,學習經驗,吸收教訓,盡量少走彎路。

2.二次襯砌之前的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控制方法

2.1土工布的鋪設。

現代隧道在鋪設防水板之前,普遍采用300-400g/m2土工布作為防水板的墊層,其目的有兩個:保護防水板,避免防水板直接與初期支護或圍巖接觸,造成損傷;濾水作用,通過土工布的過濾把一部分地下水泄到墻角的排水管道,減少水壓力,對阻止排水管道阻塞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鋪設時由拱頂向兩側對稱鋪設,采用專用塑料墊圈作固定點,使用射釘槍或鐵錘將水泥釘通過墊圈中央打入噴射混凝土中,用以固定土工布[2]。

2.2防止防水板的破壞。

相關的研究顯示,防水板的破壞原因是二次襯砌間與噴射混凝土的壓力(部分由于兩者收縮變形的失調)不協調而導致剪力的發生,會造成防止防水板破壞;除此之外,噴射混凝土表面的粗糙不平也是導致防止防水板破壞的誘因之一。防水板的破壞極大地影響了防水板的防水效果。目前,能夠用來避免防水板破壞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檢測噴射混凝土表面。假若發現錨桿露頭、鋼筋、噴混凝土尖,應該首先將它們去除,然后采用砂漿罩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防水板的表面光滑平整。

第二,噴射混凝土表層應該防止使用碎石,首先采用卵石作為粗集料,并且在初凝之前,應當機械壓抹,至少人工壓抹。

第三,恰當地增加防水板墊層,即土工布的厚度。例如,筆者建議防水板的墊層可以采用雙層的土工布,防水板的防護力度因此將得到加強。于此同時,防水板的厚度也可以恰當地增加一些。最好能夠達到1.2毫米至1.5毫米。

2.3橡膠防水帶的安裝。

預埋式橡膠防水帶在隧道施工中通常采用的安裝方式,橡膠防水帶具有施工簡便、構造簡單以及質量可靠等諸多的優點,因此在隧道防排水施工中比較受到青睞。

目前橡膠防水帶安裝通常先鉆鋼筋孔,然后將制成的鋼筋卡卡緊止水帶一半,另一半止水帶緊貼在擋頭板上。止水帶現場接頭一般采用搭接,通過膠粘劑進行粘合。也有采用鋼釘把遇水膨脹止水帶固定在預留槽內安裝方法,這種方法簡單、快捷,而且施工效果良好。為減少接縫防水失效的可能性,最好避免止水帶接頭。如果無法避免,接頭不應設在拱頂,可設在邊墻處,接頭要有利于排水,不應反向搭接[3]。

2.4二次襯砌施工措施

目前,國內公路隧道二次襯砌普遍采用抗滲或防水混凝土。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背后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往往留下空洞,二次襯砌出現蜂窩麻面等現象,給防排水留下很大的隱患,部分是施工的原因,也有材料自身的原因。通過提高施工人員素質、采用合適的材料、采用二次襯砌背后壓漿等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公路隧道防排水比較常用的防排水措施。

3.1安裝環向排水管。

環向排水盲管的作用是在巖面與初期支護噴射砼之間、初期支護噴射砼與防水板之間提供過水通道,并使之下滲匯集到縱向排水管。環向排水管的設置視地下水施工滲漏情況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3.2安裝縱向排水管。

縱向排水管是沿隧道縱向設置在襯砌底部外側的透水盲管。Ø為10cm的帶孔軟式透水管或者彈簧排水盲管是當前常用的縱向盲管,其主要作用就是將防水板墊層下與環形排水管排出的水匯集到橫向排水管當中,最后流出。在安裝之前,應該將安裝基面整平;在安裝的時候,必須保持適當的排水坡度,并且中間不能夠有扭曲和凹陷等等,避免泥沙在再次沉淀而導致排水管的堵塞與淤積。

3.3安裝橫向排水管。

橫向排水管位于襯砌基礎和路面的下部,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垂直,是連接縱向排水盲管和中央排水管的水力通道。硬質塑料管通常被作為橫向排水管來使用,在施工的過程中,通常要提前留好接頭,在地面施工的時候將其連接到中央排水管。

橫向盲管的檢查內容主要包括:查看接頭是否密實和牢靠,查看接頭位置是否有斷裂,在最大程度上確??v向盲管和中央排水管之間的水路通常。排水管的斷裂通常會導致排出水漫出地面,發生路面冒水翻漿,對過往汽車的行駛安全產生不利的影響。為了減輕路面負荷對橫向盲管的壓力,應該在橫向盲管上面建立適當的緩沖區,否則很容易導致橫向盲管的變形,甚至破裂,對正常的隧道排水功能造成不利影響。

結束語:

要解決好隧道滲漏水問題,不僅設計方案要合理,更要嚴格按圖施工,注重過程控制[4],并且還要考慮運營期間的維護問題,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

參考文獻:

[1]東西高速公路項目中標段專用技術條款(CCTP),隧道分冊[Z],2006.

篇6

關鍵詞:建筑安裝,節能減排,低碳社會

中圖分類號: TE0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近年來,房地產業發展熱以及國家基礎建設的開展催生了建筑行業的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節能、環保的認識也逐步加深,對建筑安裝過程中節能減排的實施也日益重視,本文即基于此進行探討。

1 節能減排必要性分析

在當前社會高度發展的情況下,不斷發展的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視,在建筑安裝過程中,實施節能減排乃當務之急,這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建筑行業能源消費量大。研究顯示,我國當前能源消耗中,建筑消耗最大,占總量30%以上。比如說,單單從樓宇方面來看,每年其電力消耗量就高達總量一成。而另一項數據也顯示,和美國相比,我國單位建筑面積明顯高于其同期水平,可以說,可以提升空間非常大。

其次,建筑安裝污染嚴重,建筑安裝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使建筑安裝過程中節能減排實施非常必要。不得不提的就是建筑垃圾,建筑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對城市環境造成了廣泛的影響,嚴重污染城市環境,降低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這從客觀上要求建筑安裝過程中盡量采取節能減排策略,實現綠色安裝,盡可能實現建筑過程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此外,節能減排也是可持續發展要求。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準則。建筑安裝過程中,不合理配置資源等問題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就從宏觀上要求節能減排制度的實施,借此,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發揮其促進作用。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們應該,也必須從每一個角度入手,實施節能減排。

2 節能減排的具體落實方法

根據以上幾個要素的分析,本部分內容對建筑安裝過程中落實節能減排概念的具體要點進行探討和分析。

2.1 方案設計階段節能減排概念的落實

如上面所說,方案設計階段是建筑安裝乃至整個建筑工程落實節能減排最重要的階段。為了在方案設計過程中就充分體現這一概念,我們在建筑設計初始階段,就需要對節能減排進行充分的考慮,發散性思維,盡量多利用自然能源,實現節能。比如說,可以充分考慮太陽能、地熱等要素,對各種可能利用的能源充分利用。一方面,建筑設計要符合采光和日照,這在前文已經設計,另一方面,如果有地熱資源,建筑設計應該考慮到這一點,并通過設計,使建筑物最終能充分利用地熱,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另外,在一些裝修的細節上也是,通過門窗的良好設計(如雙層玻璃的采用),實現能源流失最小化。

總之,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選擇合理朝向充分采光,合適的戶型減少熱流失,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科學設計,實現節能減排和城市建設的和諧發展。

2.2建筑施工階段節能減排概念的落實

建筑安裝施工階段是節能減排概念落實的具體實施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應當合理選擇的施工步驟,降低能耗,實現節能化。考慮到綠色環保的要求,建筑安裝施工過程中,應該強調對節能建筑材料的應用,并采用節能型工藝,降低能耗。舉例來說,在墻面裝修過程中,可以采用隔熱磚,這對建筑物的散熱作用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實現建筑保溫;雙層玻璃的采用也是出于這一考慮。為了防止散熱,還可以采用先進工藝,通過在散熱部位加入隔熱層,來實現建筑降低能耗的要求。另外,還可以使用節能燈、采用可降解材料等,實現節能減排。

2.3 建筑安裝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節能減排的落實

建筑安裝過程中廢棄物的處理,是節能減排概念落實的一個重要環節。一般來說,建筑廢料主要產生于建設安裝過程中,在拆遷維修等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很多估計垃圾,如果處理不當,就好對環境造成影響,熱如果能夠良好處理,則能有效實現物質回收,不僅自然環境得到了保護,實現減排,還能夠廢物再次利用,節約資金和能源,實現節能。

如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將建筑安裝過程中廢棄材料轉變成有用材料的技術也日趨完善,建筑安裝過程中廢舊的金屬材料(如鋼筋、電線等)能夠回爐冶煉,實現再利用;廢棄木料也可以粉碎后,制造木板。因此,對這一過程進行控制,也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但與此同時,建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21世紀,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各行各業都必須把節能和減排當作工作中的大事來抓,建筑行業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的大戶,更應該重視這一問題。在低碳呼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創建節約型社會已經成為工作的重點,我們在建筑安裝過程中,一定要從源頭抓起,做好設計,實現能源的有效利用,積極采用節能產品,做好建筑廢棄材料的再利用,以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一、發動機竄燒機油的故障現象

我曾對一臺東風車用的發動機進行大修,該車大修后不久,就出現了竄油現象,表現為:汽車行駛時,低、中、高速都有藍煙,且機油壓力低,啟動困難,行駛乏力。動力性能和經濟性能大大下降,燃油和機油損耗增加,機油約5天時間補加一次,廢氣排放超標。打開機油加注口察看,有一定的脈動煙霧冒出;檢查曲軸和進氣口,有刺激氣味煙霧竄出;看排氣管口,有油濕現象,檢查火嘴,積炭明顯。以上特征表明發動機竄油現象突出。

二、造成發動機竄機油故障的原因分析

發動機在正常溫度下運轉,要取得動力性和經濟性,工作時就必須要使進入燃燒室的混合氣的壓縮力符合設計要求,而且保證進氣充分并且燃燒徹底,因為只有壓縮壓力達到最大要求和進氣充分,才能保證發動機做功時能產生足夠的爆破力,從而產生足夠的動力,帶動發動機曲軸高速運轉。而要保證發動機氣缸壓縮力達到最大要求,則要求發動機配氣機構以及曲軸連桿機構等各配合部件密封配合良好。保證密封配合良好,則要求各配合間隙符合技術要求。一旦發動機各密封配合件磨損過大,將會影響其密封性,使發動機出現竄燒機油的故障,最終令其輸出功率下降且不能正常行駛。造成發動機竄燒機油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由配氣機構引起。配氣機構的氣門、氣門桿、氣門導管的磨損,令其配合間隙增大。當氣門桿和氣門導管由于修理工藝及磨損不均勻時,會造成密封配合不良,產生漏油現象。配氣機構出現上述故障,將使機油竄入燃燒室燃燒,從而影響發動機的動力性和經濟性。

2.由曲柄連桿機構引起。一是活塞環磨損或失效、各環環口對口?;钊h是活塞連桿組中磨損最快的零件,尤其是第一道活塞環的磨損更為劇烈。在燃燒的作用下,環背產生很大的壓力,當然大的環背壓力有助于密封,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環背的磨損?;钊h磨損或失效后,彈力減弱,開口間隙、邊隙以及背隙增大,令活塞環與氣缸體的配合間隙增大,使氣缸內密封性變差而出現竄油,造成發動機的動力性能降低,機油消耗升高,引致通風系統嚴重冒煙,排氣冒藍煙和燃燒室表面積炭。二是活塞磨損引起的竄油?;钊p最快的部位,是活塞環槽與活塞銷座孔環槽的磨損,其中第一道環槽磨損最嚴重,由上至下,依此減輕,環槽的磨損,使活塞環槽中配合間隙增大,結果容易引起竄油現象。

3.由氣缸磨損引起。氣缸的工作表面,在正常情況下一般是在活塞環運動的區域形成不均勻的磨損,沿氣缸軸線方向磨成上大下小的圓錐形,磨損產生圓柱度誤差,最大的磨損部位是活塞在上止點位置時,第一道環所對應的缸壁處,而沿橫向截面是磨成不規則的橢圓形,磨損產生圓度誤差。最大的磨損在進氣門對面的氣缸壁上,由于此處受新鮮混合氣流較強沖襲作用,導致油膜稀釋磨料增多,溫度降低,使該部位磨損嚴重。

4.由機油加注過多而造成。由于機油加注過量,發動機高速運轉時,飛濺的油多,使氣缸壁產生過量機油,而活塞環亦無法把其完全刮掉而竄到燃燒室燃燒。

三、排除故障的措施和方法

1.拆下氣缸蓋檢查,發現有個別排氣門座有灰白的積炭,進氣門有油濕。將有問題的氣門進行導管與桿的配合間隙的測量,發覺其配合間隙大于原廠標準0.12mm以上,造成個別進排氣門與座的配合密封不良而產生積炭。顯然這是由于維修工藝不規范或材質不佳而造成的。而部分氣門桿與導管的配合間隙過大,同樣不排除工藝與材質的因素。于是我重新更換氣門、氣門導管和氣門油封。

2.重點檢查活塞環幾個重要數據,沒有發現對口現象;個別環的漏氣弧長所對應的圓心角度偏大,>45o;環的端隙、背隙和側隙均符合標準,彈力正常,端隙為0.29~0.49mm。背隙低于環槽岸表面通常為0~0.35mm。我懷疑環的材質有問題,因為目前市面上的正、副廠原件都有,質量參差不齊,而環的工作條件惡劣,受高溫、高壓的影響。高溫達到600K,壓力有時會達到5MPa以上。條件差,如環的材質跟不上,會使磨損加快。于是,我又選一副原廠生產、認為質量可靠的活塞環試配,重新裝好發動機啟動試運轉,燃燒機油和動力不足現象有明顯改善,但尚有藍煙從排氣管排出。即發動機竄燒機油的故障還未排除。

3.重新用量缸表測量汽缸體的圓度和圓柱度誤差,圓度誤差為0.05mm,圓柱度誤差為0.01mm,且無拉傷痕跡,符合大修標準。但檢查汽缸表面的粗糙度時,發現氣缸有局部位置與活塞環無接觸的痕跡。根據這種情況,估計故障可能是氣缸體承孔與氣缸套外徑配合不良造成,因為如果氣缸套與承孔配合不是過盈,而存在間隙B,當發動機高速運轉時,有間隙的部位,在瞬間高溫高壓作用下,缸套會整體局部變形壓緊在承孔上,造成較大S型變形,使活塞環與缸體間產生瞬間密封配合不良。而采用量缸表是不能量出這一變形誤差的,原因是零件表面的實際形狀對理想形狀的變動量是在受到沖擊力時才出現的,而且發生時的變動量為形狀誤差,當實際圓柱面偏離理論圓柱面時,實際圓柱內各垂直面的直徑是相等的,所以用量缸表測量仍得到符合標準的數據。如圖所示,實際圓柱面各點直徑D數值相等,而缸套與承孔存在公差B。根據以上分析,我重新壓出缸套,經測量,果然是氣缸體承孔加工不符合技術要求。我重新鏜磨氣缸體承孔,配換合標準的新缸套,重新裝好機試運行,發動機竄燒機油現象消除。經過一系列的調試,發動機呈正常運行狀態。

篇8

摘 要 科學概念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形成,對于學生來說,是經過專門教學獲得的。這種概念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方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系,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一種經過科學抽象形成的理性概念。

加強對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即錯誤概念的研究成為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擬對體育教學中排球墊球的錯誤概念及其轉變提一些膚淺的看法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墊球 動作習慣 前科學概念(錯誤概念)

一、錯誤概念對體育學概念學習的影響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楊振寧教授也指出:“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苯虒W的藝術首先表現在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學生在進入課堂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建構了大量的有關排球墊球的樸素概念。這些前概念與科學概念相一致,有利于促進科學概念的形成,但是更多的是貌似正確,實際上與科學概念相去甚遠的錯誤概念,從而會嚴重阻礙他們的科學概念的學習。特別是墊球部位,在教學過程中就發現有的學生知道用小臂墊球,但是做的時候卻是用手腕墊球;為了能夠放松省力,在墊球過程中手臂一直是彎曲狀態腳步也不愿移動等。研究發現,學生頭腦中的錯誤概念有極強的頑固性。學生甚至在學習體育的幾周后,又恢復了最初的錯誤概念。為什么錯誤概念如此頑固呢?這是因為學生花了很長時間與精力建構了自己的樸素理論,他們無論在感情上還是理智上都離不開它們。學生頭腦中的錯誤概念含有自己對體育先入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體驗的東西,同時學生又要憑借這種錯誤概念來認識體育運動。因此,這種錯誤概念有很強的頑固性,不可能通過傳統教學那樣的知識傳遞,就能使學生輕而易舉地形成科學概念。

二、加快錯誤概念轉變的理論基礎和教學方法

波斯納等人在皮亞杰的認知建構主義理論和庫恩(T. S. Kuhn)的“范式更替觀”的基礎上,提出了概念轉變學習的機制:1.同化,指學生用自己已有的觀念理解新現象的過程;2.順應,指學生轉變或重組原有觀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現象的過程。為了促使學習進行概念轉變,他們認為必須提供以下四個條件:1.學習者對當前的概念產生不滿。假如學生認為他們的概念(錯誤的)能夠解釋科學現象,他們可能看不出有轉變它們的迫切需要;2.學習者必須盡可能地理解科學概念。沒有這種最基本的理解,學生就不能評價它們的意義;3.學習者必須認為科學概念是合理的,假如概念與保留在學生記憶中的其他概念相矛盾,就不能引起學生對它們的強烈關注;4.學習者必須認為科學概念是有用的。它們可用于結實和預測各種現象。根據波斯納的觀點,如果滿足了上述概念轉變學習的四個條件,學生的錯誤概念就會被科學概念所代替或改變。在排球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用對墻墊球的練習方法來改變學生的錯誤動作。我讓用手腕墊球,屈臂,原地不動和標準姿勢的學生分別做對墻墊球練習,看誰能夠墊的時間長而穩定。在練習過程中使學生發現用手腕墊球的學生由于手腕墊球是用點墊球,而手臂是面墊球,因此穩定性比手臂墊球要差很多。屈臂的學生由于手臂彎曲,因此在墊球過程中手臂很難保持高度相同,也使球在飛行中很難控制。還有原地不動的學生對突發的求變向和很小的失誤都無法進行補救。使學生理解在排球墊球中手臂墊球和移動的重要性,在這個基礎上,我趁熱打鐵的把標準的姿勢和動作要點“插、夾、抬、蹬”講解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練習,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用“墊球打點”的比賽性游戲讓學生進行墊球練習,這樣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即學到了知識又增加了興趣也提高了技術。

由此可見,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相關學科的原有知識經驗背景,了解學生有哪些錯誤概念并充分運用學生的原有概念創設教學中的認知沖突(情境),以此作為引發學生進行概念轉變學習的契機。

三、加快錯誤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

如何使學生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呢?根據前概念轉變學習理論,學習就是學生原有的概念的轉變、發展和重建,就是學生前科學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化過程。因此,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原有經驗與新發現的現象或事物之間的不一致或矛盾沖突,從而反思和修改自己的原有經驗和認識。只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才能形成科學的認知結構。具體的說,促進錯誤概念轉變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揭示學生的前科學概念,這是實現概念轉變的前提

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論及自己的觀點,不僅借此了解學生,也可以促進學生反思。例如:在墊球教學過程中,在教學前引導學生對排球墊球應該用什么部位以及理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及時發現在前概念中一直以為用手腕墊球的同學,在經過討論和練習發現在墊球中用手臂比用手要穩定的多,由此就可以幫助教師了解錯誤概念產生的原因。

(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是實現概念轉變的契機和動力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總是試圖以原有知識為基礎,來同化新概念。當不能解釋新知識時,就會引發認知沖突,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何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呢?教學中我使用了以下兩種策略:

1.通過揭示事實之間的矛盾引發認知沖突

2.通過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討論與對話引發認知沖突

值得注意的是,在剖析矛盾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學生流下認識和思考的空間,千萬不能用教師的經驗、思維來代替學生的認識,從而將正確的觀點生硬的強加與他。我們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加強鍛煉學生的意識,有目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幫助學生摒棄他們生活中的錯誤概念,建立他自己的科學概念。這也給我們的教學各個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爭將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堅持到底。

其實學生頭腦中類似的錯誤概念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研究學生都能把握的到,然后巧妙設計,加以利用,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更好的實現我們的新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篇9

摘 要 排球教學在體育教學中不僅占有一定的地位,它還是球類課的重要課程之一。本文主要針對創新排球運動訓練方法展開了探討,對排球運動訓練作了詳細的概述,并對其的訓練方法創新作了系統的分析,以期能為加強排球的訓練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排球 運動訓練 方法創新

排球作為國際上三大球類運動之一,具有著相當高的人氣,當然在我國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喜愛。因此,如何對排球的運動訓練方法做好創新就得到了眾多運動員的青睞。基于此,本文就創新排球運動訓練方法進行了探討,相信對有關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幫助。

一、排球運行訓練概述

排球屬于球類運行之一,其球場是一個長方形,將高網豎立在中間,比賽的雙方各自占據球場一方,運動員用手將球通過網子的上空打擊。排球運行中所用球,都是采用人造革或者羊皮做殼,用橡膠做膽,其大小與足球差不多。

(一)排球運行特征

1.群眾性。排球運行所需場地、設備較為簡單,極易掌握比賽規則,可通過球場進行比賽與訓練,還可在空地上進行活動,適合不同的性別、年齡、體質以及訓練程度。

2.全面性。在運行中每一個運行員都要位置輪轉,要運行到前排、攔網以及扣球,還會輪到后排進行防守和接應,所以每個運動員必須要掌握全面的技術。

3.技巧性。一旦開始比賽,球不能掉地,必須要連續持球及連擊,擊球空間多變,需要高難度的技巧。

4.對抗性。在比賽中都是通過網上扣欄進行對抗,要想獲得一分都需要許多次交鋒,因此,比賽的水平越高,也就會進行激烈的對抗爭奪。

5.兩重性。在比賽中通過多種技術獲取分數,同時失分也容易,因此每一項技術都有攻防兩重性,所以技術不但要具有攻擊性,還必須要具備準確性。

3.集體性。排球運行屬于集體項目,發球之后均需要集體配合,一旦配合不好,個人技術再好也發揮不出來。

(二)排球運行功能

相比較而言,排球運行也有其自身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改善姿態及體型,對脾腎進行調節;2.能夠發泄心情,保護肝臟,釋放壓力;3.降低血壓、減肥;4.改善肌肉力量,促進身體協調與靈活性;5.推動身體生長、提升跳躍能力,有效修復脊椎,改進心肺的功能。

二、對排球運行訓練進行創新

(一)對體能訓練進行創新

在排球運動時,運行員需要下蹲、起跳,以及用力打擊排球等,各種動作都需要運動員具有充沛的體能,便于比賽之時靈活使用。事實上,排球運動員也就是將體能作為運動之基礎,只有擁有了良好體能才能夠完成高質量的動作。特別是比賽到了后期,體能狀況直接影響比賽的最終結果。事實上,排球運動訓練中多數教練將體能訓練作為重點。比如在平常訓練的基礎上加強運動員連續起跳和下蹲訓練,這種體能訓練可以有效提升排球運行效率,達到訓練的目標。

(二)創新單項技巧的訓練

在排球運動訓練中體能訓練屬于基礎訓練,運動員只有具備了良好體能才能夠做到進攻、防守自如。擁有了良好的體能之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技巧才能夠達到訓練要求。由于排球訓練中動作的難易程度不同,在進行技巧訓練時,一定要重視運動員的基本動作訓練,重視運動員動作的規范性。只有通過良好的訓練,才能夠改變不良的運動習慣。尤其是訓練一些剛剛入行的排球運動員,更是要加強運動員的基本動作訓練,確?;緞幼饕幏缎?,只有這樣才能夠繼續學習其他的高難度的動作。

(三)創新隊員間的配合訓練

排球是由多個人共同配合、完成的進攻與防守項目。因此進行日常訓練之時,不但要高度重視每一個人的技能與體能訓練,還必須要重視各個隊員之間協調配合訓練。比如在比賽中,各個隊員哪怕是一個眼神都可以傳遞出是要進攻還是要防守之信息。在對隊員訓練配合戰術十分重要。在日常的訓練中,教練就要依據隊員自身優缺點,靈活分配運動員在整個運動中每一個隊員擔任的任務及角色,達到彼此的默契配合。

在訓練排球運動時,就需要分析球隊中每一個隊員實際水平及競技水平,依據每個人實況選擇合適戰術進行訓練,防止出現盲目的訓練,因此在訓練戰術過程中,就一定要遵循從簡單逐漸到復雜、從容易逐漸難度大的規律。假如脫離循環規律而盲目練習,往往會降低了戰術效率,對球隊水平造成影響。

(四)創新心理訓練

體育競技上不但要具有過硬技術水平,還要具有堅強的心理素質,這是影響比賽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各種排球比賽實況來看,心理素質較差的隊員輸掉比賽的可能性較大。特別是一些高級別比賽,兩隊運動員技術水平相差較近,在這種情況下除機遇外,球員自身心理素質十分重要。心理素質較好者基本上都能夠超常發揮,心理素質較差者常常會發揮失常。

對排球運動進行訓練時必須要加強隊員的心理素質訓練,強化運動員集體配合之時心理素質。經過平時訓練,各個隊員互相了解,比賽中就能夠互相呼應,如對進攻手和二傳手做心理素質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二傳手屬于較為關鍵人物,必須要依據排球高度、弧度以及方向等各種因素相結合,在訓練中一定要結合這些因素進行靈活轉變。很多比賽中都能夠看到進攻手和二傳手之間的彼此抱怨,總認為對方的傳球質量不高。因此,在訓練之時要做好進攻手與二傳手之間心理配合訓練,讓隊員在比賽場上揚長避短、互相配合,并且還要彼此相信對方技術和實力,防止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三、結語

綜上所述,排球作為一種普及競技性的體育運動,若要取得好的成績,就不能缺少日常的訓練。而為了進一步增強訓練的效果,我們就需要對訓練的方法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運動員綜合實力,達到訓練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城市排水;管道清通養護;方法的探討;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我國在關注節能減排的同時,對污水處理事業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使得城市排水建設發展到了空前的規模。但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科學系統的維護機制,造成城市排水管道輕維護、重建設問題的普遍存在。首先是城市管道出現淤堵、排水能力低等問題;其次,有些地區甚至還出現了局部管網癱瘓、管道系統部分功能喪失的現象。在無法及時對排水管網進行養護的情況下,人們正常生產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良好的清通養護工作,是城市排水管網系統運行正常的保證,這對城市居住環境的優化以及正常秩序的維護具有重大的意義。

城市排水管道的養護

通常情況下,城市排水管道的養護被分為清洗和疏通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只有同時做到,才能成為排水管道的暢通,并正常工作的保證。

1、排水管道的清洗

理論上來說,排水管道的清洗,就是把污水中可沉積的懸浮物質通過較大的流量挾帶輸送出去,這是在沖刷或分散管道中的沉積物(污水可推移)時對較大流速加以利用的體現,。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人為的處理方法,使得管道中水頭差提高的同時,水流壓力得以增加,然后通過流量和流速的加大來對管道的沉積物進行清洗。清洗主要有水力沖洗和機械沖洗兩種方法。

(1)水力沖洗

水力沖洗,顧名思義,在進行管道沖洗時,水是主力軍,這里的水可以是管道內自身的污水,也可是外面的河水或自來水,而對水的選擇,需要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和不同的沖洗方法來決定。

在水里沖洗的過程中,有三種方法可以提高水頭差。第一,是把閘門安裝在管道中,這里的閘門既包括固定也包括臨時的,它的優點就是對管道自身的污水完全利用,而且在操作時不需要人工。平常,閘門是緊閉的,由于阻斷水流而使得上游水位不斷升高,當升高達到一定高度時,浮力會將閘門沖開,從而使自動沖洗實現。第二,就是把水力疏通球放入管道內,這是利用經過浮球時水流的過水斷面縮小方法來增加流速,這樣形成的局部大流速完全能夠做好把管道沖洗干凈的任務。第三,是對泵站運行方式調整,即在某些時段內,以減少開泵的方式達到管道水位抬高的目的,與其他方法相比,這是最省錢,也是最方便的方法。

(2)機械沖洗

管道機械沖洗是對機械裝置加以利用,通過高壓射流的產生完成沖洗管道的任務。由于高壓水流的作用,處于上游的沉積物會產生松動,并變成懸浮物質,在水流的作用下被挾帶輸送到下游管道中,而下游管道出口處一般都會修建沉泥井來接納這些污泥,當污泥數量儲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真空吸泥車的幫助下把沉泥井的集泥吸出來,運輸到外面進行處理。

2、疏通排水管道

當淤泥沉積物過多地存在于管道中,或者形成堵塞對生產和生活造成影響時,就必須使用疏通工具來清除管道。簡單地說,疏通排水管道就是直接把機械作用于沉積物,在其在產生松動后變成管道中的懸浮物,然后用人工將其直接清除出管道,但是在多數情況下是在污水水流的作用下被挾帶輸送。疏通排水管道的方法分為竹片疏通、鉆桿疏通、絞車疏通和人力疏通這四種。在實際生活中,人力疏通應該是需要盡量避免的,因為這種方法的危險系數較高,所以本文就簡單介紹竹片疏通和絞車疏通兩種常用的方法。

竹片疏通的方法,就是通過人力在管道內部推入鋼條和玻璃鋼竹片等工具,然后對淤積阻塞的部位進行頂推,有時是對沉積泥采取擾動的形式,從而使疏通的目的達到。在我國,在疏通小型管道方面,竹片依然是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管道竹片疏通也是存在限制的,它不僅推力小,而且由于截面積小,使竹片對積泥的擾動有限。

絞車疏通一般使用在淤泥已粘結密實,管道堵塞嚴重的情況下。把兩輛絞車分別設置在堵塞管道緊鄰的兩個檢查井旁,然后將其中一輛絞車的鋼絲繩通過穿繩器牽引到另一絞車那里,并把通管工具連接在鋼絲繩的連接端,最后讓通管工具在絞車的交替作用下上下刮行于管道中,達到疏通的作用。

二、排水管道的檢查、維護及修復

排水管道作為每天的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經常性的檢查來確定是否需要清洗管道,并對其損壞和損壞原因及時發現。定期檢查不僅可以盡量對昂貴的修繕工作避免,還可以通過檢查發現出容易發生問題的管道,制訂出相應的檢查計劃對其進行監控,并通過對此類管段的檢查頻率加大來使整個管網的安全性提高。檢查排水管道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包括如視覺法這樣的定性方法和測量法這樣的定量方法。實踐中,定性方法由于使用簡單而更為廣泛地應用。

排水管道的維護維修內容包括清淘作業、修補局部損壞管道以及檢查井、雨水口的維修和更換等。排水管道的檢查、維護和修復是有相應日常養護合格標準的,檢查要求以季度為單位進行,每次檢查時管道內淤泥的高度要小于管徑的五分之一;而維護工作包括開啟井蓋、人工清淘、真空吸泥車、安置雨水口網籃等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相應的作用和特色;當輸水工作受管道損壞影響時,必須及時修復,這時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措施,比如,若管道損壞但還可以輸水時,就可以對塑料管內穿的方法加以采用來完成修復工作,而當無法輸水時,就可以將其替換成抗滲性較強的管道。

三、城市排水管道清通養護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排水管道方面,我國各個城市都正逐步加大真空吸泥車、高壓射水車、鉆桿疏通機等裝置的使用,想要把以往以竹片、絞車為主的老方法發展為以這些新的清通排水管道方法。目前,在城市管理水平現代化的影響下,城市排水管道清通養護也有了發展的方向:排水的設施向施工組織、專用機械靠攏,也就是說,對機械設計使用和施工組織有利的方向才是排水設施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柏杉. 淺析城市排水管道的清通養護[J]. 中國建設信息(水工業市場),2011(02)

[2]劉麗萍,白春燕. 試談排水管道的清淤問題[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2(05)

[3]張世娟. 關于排水管道清淤問題的探討[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4(04)

[4]邊艷玲,董巍.排水管道中的清淤方法[J]. 黑龍江水利科技.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