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0: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碳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篇1

2013年江蘇省口岸進出口總值高達5508.44億美元,位列全國第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江蘇省直接碳排放量顯著增長。2001年~2010年省內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增長率為7.79%,高于全國同期6.67%的水平。盡管江蘇省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具有新能源開發、科技創新等優勢,但省內高碳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節能降碳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分析江蘇省對外貿易、經濟增長和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探索適合江蘇省發展的低碳模式,有利于江蘇省貿易政策的調整和進一步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對外貿易、經濟增長和碳排放這三者的動態關系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要問題。目前主要研究成果有:DaboGuanetal(關大博等,2008)利用中國1980年~2030年的碳排放量實際和預測數據,分析得出促進我國碳排放量持續增長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別為家庭消費、出口貿易以及資本投資。[StreteskyaLynchb(斯垂特斯卡林奇,2009)結合269個國家1989年?2003年的出口貿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結論表明全球大部分國家出口貿易的發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但Kearsley&Riddel(基爾斯利和里德爾,2010)選取了全球27個經合組織(OECD)國家對外貿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據進行分析,結論表明這27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對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向效應并不顯著。中國作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前列的國家,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沈利生(2008)結合投入產出模型,具體研究了我國對外貿易對S02排放量的影響,研究結論表明,導致我國對外貿易污染排放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不斷增加的外貿順差和出口貿易產業結構的惡化。陶長琪(2010)等運用ARDL模型,結合我國1971年~2008年的面板數據研究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費、人均GNI及其平方對對外貿易系數的作用效應,結論顯示這三者與對外貿易系數存在長期的正向效應。^李鍇(2011)等利用中國1997年~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面板數據覆蓋我國30個省份,全面分析了各省份對外貿易系數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動態關系,結果表明對外貿易系數與我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對外貿易的增長增加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強度。

二、模型與變量的選取

(-)VAR模型

向量自回歸(VectorAutoregression,VAR)模型米用多方程聯立的形式,結合統計數據,基于系統中內生變量的滯后值函數構建形成的模型,從而實現將自回歸模型的變量從單一推廣至多元時間序列的突破。滯后階數為P的VAR模型可以表達為:

yt=^1yt-1+L+$pyt-p+0xt+stt=1,2,L,T

其中,yt為k維內生向量,xt為d維外生向量,p為滯后階數,kxk維矩陣屯,L,$p和kxk維矩陣0是系數矩陣,&為k維隨機誤差向量,T為樣本個數。

(二)變量的選擇

筆者共選取3個變量分別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t)、人均碳排放指標(Ct)、對外貿易依存度(Ft)為模型指標。模型中還涉及到各期對外貿易總量、各期人民幣匯率以及人口數量的數據均取自1995年~2013年《江蘇統計年鑒》。對外貿易依存度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利用如下公式求得:

(1) 對外貿易依存度=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x100%

(2) 二氧化碳(CO0排放量=KxE

(3) 二氧化碳排放系數(K)=單位熱值含碳量x平均低位發熱量x碳氧化因子x44/12。

其中,進出口貿易總額使用年平均匯率換算;E為不同類型能源以標煤為單位換算的使用量;K為不同類型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7種能源:原煤、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油,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數如表1所示。文中所涉及的7種能源的消費量均取自1995年~2013年《江蘇統計年鑒》。3.上表后兩列來源于《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發改辦氣候[2011]1041號)。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先對文中時間序列變量進行自然對數轉換,其目的在于使實證數據趨向線性的同時又可以有效消除異方差的影響,設變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t)、人均碳排放指標(Ct)、對外貿易依存度(Ft)分別為LN(Gt)、LN(Ct)、LN(Ft)。筆者分析的結果均通過Eviews7.2計算得出。

(三)實證分析

1.穩定性檢驗

本文共涉及3個系統變量分別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t)、人均碳排放指標(Ct)、對外貿易依存度(Ft),建立無約束且滯后期為P的VAR模型,依據PLR、FPE、AIC、SC和HQ等準則確定VAR模型的滯后期P,表2分析結果表明P為2。VAR模型的穩定性可以根據其所有特征根模的倒數是否小于1來判斷,當模型所有特征根的模的倒數均小于1則模型穩定。如圖1所示,VAR(2)的特征根模的倒數均在半徑為1的圓的范圍內。因此,VAR(2)穩定,具備進行脈沖響應分析的條件。

2.ADF檢驗

筆者使用ADF檢驗方法對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其目的在于避免時間序列的“偽回歸”現象并測度變量的平穩性水平。如表3結果所示,LN(Gt)、LN(Ct)、LN(Ft)的ADF值均大于其對應的5%臨界值,即變量為非平穩。而其對應的一階差分ALN(Gt)、ALN(Ct)、LN(Ft)的ADF值均大于其對應的5%臨界值,表明變量的一階差分通過了平穩的顯著性檢驗,為一階單整。

ADF檢驗結果表明變量LN(Gt)、LN(Ct)、LN(Ft)在5%的顯著水平下為非平穩序列,而一階差分序列ALN(Gt)、ALN(Ct)、ALN(Ft)在5%的顯著水下序列平穩,為一階單整。ADF檢驗結果表明ALN(Gt)、ALN(Ct)、ALN(Ft)都服從1(1),據此可以進行協整檢驗。Johansen檢驗是在VAR模型的基礎上產生多變量協整檢驗方法。表4中Johansen檢驗結果表明,跡檢驗以最大特征

表4 Johansen檢驗結果值檢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至少存在2個協整方程。由此可知三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4.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分析表明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并不能明確表明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和因果關系的方向,所以在脈沖響應分析之前需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根據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判斷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其方向。鳴下一步進行的脈沖響應分析來說,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可以說明對于目標變量而言,某些內生變量能否判定作為外生變量。

表5中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經濟增長是碳排放的單向Granger因,而對外貿易與碳排放互為Granger因。這說明碳排放量的增加對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具有正向效應,但當碳排放量持續增加并達到一定程度時,即超過一定的環境容量時,一定程度上就會制約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同時,經濟增長又是對外貿易的Granger因。綜上結論說明江蘇省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這必然導致未來碳排放量的持續增加。

5.脈沖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可以捕捉變量之間全面復雜的動態關系,根據建立的VAR(2)模型,分別作出它們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如圖2所示。其中,橫坐標表示跟蹤期(筆者選擇10期),縱坐標反映脈沖響應的程度;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10期的變化路線,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

    (1) 碳排放對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碳排放對自身信息的一個標準化沖擊立即作出響應,首先是迅速衰退,然后緩慢下降,表明江蘇省碳排放在短期內會大量下降,但在長期內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干擾,其下降幅度會減弱。碳排放對對外貿易信息的一個標準化沖擊響應后,先是迅速提高,達到正效應最大值,然后逐漸衰退,隨后又經歷一輪小幅升降才趨于平穩,這表明從長期來看,江蘇省碳排放對對外貿易帶來同向的沖擊作用,短期內碳排放促進對外貿易的增加。碳排放對經濟增長信息的一個標準化沖擊,首先是一個負向沖擊,然后效應慢慢減弱,第2期開始回升并趨于0,說明在短期內江蘇省碳排放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影響,且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應不明顯。

(2) 對外貿易對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外貿易對碳排放信息的一個標準化沖擊后正向效應開始衰弱,第三期以后緩慢增加,但處于負效應狀態。表明江蘇省對外貿易的增長短期內會促進碳排放的增加,長期來看并不具有促進作用。對外貿易對自身信息的一個標準化沖擊響應,同樣是迅速下降然后繼續緩慢增加,第3期達到最大值0.27,然后開始逐漸減少并趨于0。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信息的一個標準化沖擊的響應,負向效應由降轉升并逐漸趨于0,這表明短期內江蘇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并不具有促進作用。

(3) 經濟增長對碳排放和對外貿易的影響

經濟增長對碳排放信息的一個標準化沖擊響應,碳排放迅速增加,第2期達到效應的最大值,然后開始緩慢減少趨于0附近,表明江蘇省經濟增長對碳排放具有正向持久的沖擊作用,這與前文協整理論分析的結果吻合。經濟增長對對外貿易的沖擊影響,同樣在第1期開始下降又于第4期回升至正向效應,且該正向沖擊作用一直持續到第10期,說明江蘇省經濟增長對對外貿易同樣具有積極作用。經濟增長對自身信息的一個標準化沖擊,首先是正向效應迅速下降,直到第5期基本保持穩定,表明江蘇省經濟增長在短期內對自身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持續的時間不長。

1. 方差分解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形象地展示了一個變量的沖擊對另一個變量的動態影響路徑,而要準確地計算出每一個結構沖擊對每個內生變量變化貢獻的數值到底有多大,則需要用到方差分解方法。[9]運用Eviews7.2進行分析,運行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看出,碳排放對自身的預測方差貢獻率呈不斷下降趨勢,自第8期開始逐漸保持在-0.8%的穩定水平上,可見碳排放受到其自身的影響不大。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貢獻率相對來說不高,第一期貢獻率為0,并逐期下降且一直為負值,說明江蘇省經濟增長對碳排放具有抑制效應,這和近幾年來江蘇省提倡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相關。對外貿易對碳排放的貢獻率在第二期達到2.5%后又回落趨于穩定,充分說明了對外貿易發展在短期內會引起碳排放的增加。

篇2

關鍵詞:外貿依存度、外資依存度碳排放、VAR模型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貿易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為應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低碳排放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和討論的焦點問題。傳統的文獻從環境庫茲涅佐曲線的角度論證了收入變化與環境污染的倒U型曲線關系,而貿易作為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碳排放作為環境污染的重要表現形式,兩者的關系研究對于庫茲涅佐曲線和積極減排作用的認識顯得至關重要。以湖北省為例,探索湖北省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作用,是以一個新的視角來考慮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湖北省位居中部,但伴隨著中部崛起戰略,以及湖北高新電子產業的興起,貿易日益在經濟發展起到日益關鍵的作用。而同時湖北省為節能減排做出巨大的努力,實施一系列的相關經濟政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武漢兩型城市圈的不斷推進與建立以及一些生態項目的實施等等。我國以1983年開始改革開放和對我貿易,湖北省作為中部大省,1990年開始對外貿易有了顯著的規模,所以本文采取截取1990-2013年的較新的湖北省對外貿易相關數據,運用VAR模型具體分解分析對外貿易開放對于湖北省碳排放的相關影響因素,為實現全省有效控制碳排放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二、文獻綜述

關于環境庫茲涅茲曲線,有很多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至少表明環境質量與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從環境庫茲涅佐曲線角度研究貿易與二氧化碳之間的具體聯系,具有大量學者研究的文獻基礎。李秀香和張停(2004)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例分析了出口貿易增長對我國環境質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出口貿易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李小平和盧現祥(2010)運用部分發達國家和中國各工業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貿易數據,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國際貿易能夠減少工業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中國并沒有因為對外貿易而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天堂"。這些大量的文獻論證了貿易與碳排放之間的實證聯系。而對于這種關系研究的計量方法也有很多,王源(2011)運用LMDI因素分解法研究中國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的問題,龐軍基于MARIO模型研究中歐貿易隱含的碳排放問題。大多數的文獻主要集中于研究國家貿易出口卻很少有將視角集中于省份的貿易對于碳排放的影響中。事實上貿易的政策傾向對于省市的經濟發展以及節能減排的實施都有一定的影響。本文以湖北省為例,通過VAR模型,研究貿易開放程度對于碳排放的影響,以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三、VAR 模型及變量選擇

(一)變量選擇

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湖北省統計年鑒》中1990-2013年的較新的統計數據,作為研究對象。

以往研究貿易開放與二氧化碳排放關系的國內外文獻中,多數是采用對貿易依存度指標來反映貿易開放程度,而忽視了對其他貿易開放度指標的考察。僅僅考察對外貿易依存度是不夠的,其只能反映進出口規模的變化情況,考慮到研究期內多數年份外資企業的進出口在湖北對外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本文將貿易開放程度表示為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兩部分。外貿依存度即進出口貿易總額與湖北地區生產總值之比,記為TR。外資依存度,是用當年外商直接投資與湖北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表示的,記為FD。

由于化石等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所以在計算時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種碳排放量大的能源為基礎對碳排放總量進行測算;依據IPCC 提供的測算方法,碳排放量= Σ 能源i 的消費量× 能源 i 的碳排放系數(i 為能源種類),能源消費量必須換算成統一熱量單位的標準煤。另外,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結果,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為0.7476噸碳/噸標準煤、0.5825 噸碳/噸標準煤、0.4435 噸碳/噸標準煤。碳排放量記為C。為了避免在計量研究中出現異方差現象,以上序列均采取對數化處理,以ln(C)、ln(TR)、ln(FD) 作為研究序列。

(二)變量ADF檢驗結果

為了防止虛假回歸,在建立VAR 模型之前,必須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檢驗該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并確定單整階數。本文采用ADF 單位根檢驗方法。首先,使用Eviews 對序列進行顯著性檢驗,其檢驗形式應設為既不含截距項也無時間趨勢,并采用SC 信息準則自動設定最優滯后階數。最終,得出檢驗結果如表一 所示,變量ln(C)、ln(TR的ADF 統計量均大于其臨界值,是不平穩的。當一階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平穩性檢驗。當二階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上均通過平穩性檢驗。而ln(FD)經檢驗直接平穩, 所以ln(C)、ln(TR)、ln(FD) 均為平穩序列。

(三)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約翰森(Johansen)在1988年及在1990年與杰森留斯(Juselius)一起提出的一種以VAR模型為基礎的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是一種進行多變量協整檢驗的較好方法。假設模型中無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情況下,對ln(C)、ln(TR)、ln(FD)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表明,跡統計量和λ-max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R=0、R≤1的原假設,接受R≤2的原假設,說明ln C、ln TR、ln FD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湖北省的碳排放與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

(四)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上文的協整檢驗證實了這三個變量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但具體方向的因果關系仍然不能確定。為了研究LnTC、LnTR、這三個變量之間具體的因果關系,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他們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外貿依存度與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湖北省對外貿易的增長是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對外貿易增加的Granger原因。

外資依存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即外資依存度是導致湖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卻是外資依存度的Granger原因。

(五)脈沖相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刻畫了內生變量對誤差變化大小的反應,它是測量其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值和未來取值帶來的變化,它不僅能全面映射變量間的動態關系還可以量化各變量間擾動影響的數量關系。故運用Eviews7.0 軟件對構建的VAR 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在此主要分析ln(C)、ln(TR)、ln(FD)間動態關系的路徑變化,本文設定滯后階數為10 期,脈沖響應結果表明:碳排放對對外貿依存度的脈沖響應曲線接近于倒U型曲線,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的的沖擊為長期的正效應隨著滯后期的推進,而后沖擊力度小幅減緩并趨穩水平,說明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為持久效應,即湖北省對外貿易水平的高低會對碳排放的變動產生持續影響,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會導致碳排放水平的穩步增加。而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為長期的負效應,除去在第三期的小幅度增加外,其負效應持續推進,到第10期達到最低水平-0.004682,就滯后十期結果來看,其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較小。所以由此得到的是對外貿易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作用較大,而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作用較小。

(六)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通過將每一個內生變量分解為結構沖擊各期方差的線性組合,計算結構沖擊在不同期限內方差總和占各內生變量總方差的比例來度量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的影響,可以更具體的表示內生變量相互影響的重要程度。它能夠提煉對內生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信息,能夠量化每一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這里主要分析ln(C)、ln(TR)、ln(FD)所受沖擊對碳排放的貢獻率,方差分解結果表明:對外貿易依存度對碳排放變動的貢獻率最大,但第1期開始貢獻率達到85%逐漸下降,說明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不僅會產生即時效應還會在長期產生較強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逐步減弱,直至第10期的22.64%。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貢獻率在在滯后第5期達到最大值7.06%后,小幅度逐步下降直至4.19%。說明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貢獻具有短期時滯性和長期顯赫的影響。而外資依存度的平均貢獻度則只有2.08%。這個結果與上面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所得的結論是一致的,即外商接投資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比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要小。

四、結論與建議

第一,協整分析。單位根檢驗發現二氧化碳排放量、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三個變量均屬于I(1)序列。Johansen協整檢驗發現發現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外貿依存度之間存在正的協整關系,而與外資依存度之間存在負的協整關系。因此,從實證角度來看,湖北省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了負的環境效應而外商直接投資產生了正的的環境效應。第二,Granger因果關系。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顯示了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影響關系。說明了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是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影響原因。第三,脈沖響應。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的模擬結果表明,外貿依存度沖擊響應累計值為正值,外資依存度位負值,兩者都有一定的滯后效應。二氧化碳排放對外貿依存度的沖擊響應曲線大致呈現出倒U型的軌跡的趨勢,整條沖擊響應曲線位于水平線的上方,長期來看外貿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了正面影響。即外貿規模的擴大會促使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對外資依存度的沖擊響應曲線大致呈現持續負下降的軌跡的趨勢,長期來看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了負面影響。由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的沖擊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全部響應期內的峰值(分別為0.22176和0.04682)來看,外貿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力度很大,外資依存度的影響力度則較小。這一結果顯示由于進出口規模的擴大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相當嚴重。這從側面反映當前湖北省政府所制定的各種貿易政策對優化進出口結構的作用仍有限或其效應仍未顯現出來,如何促使對外貿易結構盡早向可持續性、環保的方向改進仍然是政府在制定和執行貿易政策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第四,方差分解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結果表明,在整個預測期內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方差分解的貢獻度分別為46.84%和4.463%,雖然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差分解貢獻度差別較大,但都呈下降趨勢。這又說明了湖北省當前的貿易產業政策向低碳化轉型的趨勢。

針對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這兩個衡量區域貿易開放程度對于湖北的碳排放具有長期持續的影響效應。如果將我國的貿易區域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作為我國主要的對外貿易基地的現狀短時間不會改變,中部地區對外貿易開放程度并不高。但是不高并不代表沒有,湖北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湖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上游水平,盡管貿易的比重并不算高,但是逐年增長也保持在一個穩定的范圍水平。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湖北大力的建設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光釬等高新電子行業企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這都進一步說明湖北省企圖擴大貿易程度的傾向。鑒于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長期作用相反,盲目的擴大貿易規模可能會增加碳排放的產生,而由于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作用,湖北省可以依據自身狀況,積極引進外資,擴大外資規模。外資依存度在湖北省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湖北的外資引進主要集中于高新或金融產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取代落后的技術是有利于減排的,引進資金投資在新興產業也有利于減排。所在外資依存度的擴大會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當前國際貿易體系要求中國工業從粗放型向技術集約型轉變,這種轉型對于湖北省要求也是一樣的。這要求湖北省需要建立穩定、安全、經濟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通過能源結構的轉型實現能源強度的降低和能源消費總量的下降。通過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積極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業融合,加快市場主體培育,堅持集約、集聚、集群發展,努力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提升工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促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為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首要支撐。

參考文獻:

[1]蘭天.貿易與跨國界環境污染.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J],2004.

[2]劉強,莊幸,姜克雋,韓文科.中聞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中國工業經濟[J],2008,(8):46-55.

[3]何潔.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各省的二氧化硫(S02)工業排放.經濟學(季刊)[J],2010,(1):415- 443.

[4]李秀香,張婷.出口增長對我國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一以C02排放量為例.國際貿易問題[J],2004,(7):9-12.

[5]李小平,盧現祥.國際貿易、污染產業轉移和中國工業C02排放.經濟研究[J],2010.(1):16-23.

[6]李鍇,齊紹洲.貿易開放、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經濟研究[J],2011.(11):60-69.

[7]盧授永.國際貿易中的綠色瓶頸制約及其對策.國際貿易問題[J],2003,(1):42-45

[8]彭水軍,包群.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一基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法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5):15-23.

篇3

關鍵詞:出口貿易;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一、研究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所導致的,為了防止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惡化,各國都在想盡辦法減少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如何保持國內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平衡,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速經濟增長都是依賴于出口,反觀出口產品的結構,不難發現都是以能源或初級產品為主,呈現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少等特征。雖然這幾年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給我國帶來了豐厚的美金收入,讓大家都富了起來,但是這樣“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低產出”的粗放型貿易增長方式卻使我國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很多城市自然資源過度開發,面臨嚴峻的資源耗竭問題;土地荒漠化嚴重,水土流失及水資源污染程度更是驚人;碳排放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霧霾天氣增多,空氣污染嚴重,許多城市和地區空氣質量嚴重不達標。這樣殘酷的現實大家每天都在面對,由此可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需要思考的,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需要被提上日程。

低碳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已成為當前各國尋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發達國家已經走在前列,紛紛對二氧化碳長期大量排放的態勢積極采取行動,明確自己的減排目標和責任。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最大的碳排放國,本著對環境事務負責任的態度,也及時做出了減排承諾:到2020年,我國的碳排放強度與2005年相比降低40%~45%。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必須首先來分析下我國碳排放的現狀,以及問題。

二、我國出口貿易碳排放現狀

從貿易結構來看,我國各行業出口貿易隱含碳量整體上是不斷增加的,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都會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地產生碳排放。一個產品在整個生產鏈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稱為隱含碳。而整個生產鏈中的污染程度與隱含碳的關系是成高度正比的。很不幸的是我國出口比重較大的紡織服裝業,金屬加工業和制造業都屬于高污染的行業,造成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碳排放隨著我國總體貿易量的增加而不斷增加。從2002年2012年的10年間,這些行業的碳排放總量比重從10%左右增長到了30%以上,血汗工廠讓國外客商賺的盆滿缽滿,帶給我們本國的卻是一點點的血汗錢和大量的碳排放。

從地區結構來看,中國各地區間的經濟機構與發展程度差異,必然帶來碳排放的地區間差異,總體而言經濟發展程度與碳排放量成正比關系,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出口量巨大,其碳排放量也比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高很多。不過近幾年我國大力扶持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其經濟增速迅猛,而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全球經濟危機,經濟增速減緩。呈現在碳排放量上,雖然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碳排放總量低于東部,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碳排放增速卻要高于東部沿海地區。

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還是主要依靠煤炭,使用量超過70%,但是我國的煤炭開采利用率遠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明顯是不合理的,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大了碳排放量,對環境造成了難以逆轉的污染。能源消費結構是否合理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更是決定了一個國家是否可以可持續發展下去的重要因素。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非常不合理,潛在的減排空間很大。

三、我國出口貿易低碳發展的對策

出口是把“雙刃劍”,雖然為我國快速地創造了外匯收入,但也增加國內的碳排放量與環境惡化。國外客商享受了我國出口的優質而價格低廉的商品或服務,我們卻承受了血汗,污染和碳排放。因此國家和企業有必要盡快采取對策,實現出口貿易的低碳發展。

首先,關稅結構要以我國對外貿易的低碳化發展為戰略目標。對高碳產品出口企業與低碳產品出口企業實行有差別的出口退稅政策措施,積極發揮出口退稅政策的杠桿調節作用。對于高碳產品的出口,要根據其對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程度提高出口退稅,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稅;而對于低碳產品的出口,應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稅。

其次,我國政府應根據東、中、西部地區的不同發展情況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分區域分階段地制定更科學合理的、針對性強的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低碳發展路線。例如,為環保產業、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的企業以及生產環境友好型產品的企業提供優惠,為這些企業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清潔能源生產設備的設備投資提供補貼,逐步引導企業向低碳轉化。同時,鼓勵企業積極參加世界低碳技術創新機制的構建,力求在高效和潔凈能源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提高在國際節能減排市場中的競爭力。

最后,我國應加大對低碳環保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高科技環保與清潔能源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先進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并且將這些技術推廣到我們出口比重大的紡織服裝和出口加工業。早日完成我國在《京都議定書》中的承諾,為我們的地球低碳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詩一.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劉強,莊幸,姜克雋,韓文科.中國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8).

[3]王天鳳.出口貿易對我國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響研究[D].暨南大學,2012(6).

篇4

關鍵詞:碳排放影響因素;綠色發展;北京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北京市碳排放量的研究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1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綠色發展理念是把生態理論與當今時展特征相結合,又融匯了東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發展理念;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全新發展理念。”而北京市作為首都,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以霧霾天氣頻發聞名于世界,其碳排放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在節能減排工作上備受矚目。從自身情況來看,北京市環境問題依然嚴峻,霧霾天氣時常出現,藍天難得一見,這對居民的健康和整個城市的形象有著很大的影響。如何保證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又不影響經濟的發展,成為了北京市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課題。而要完成此任務,必須找出北京市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并依此制定環境政策。

(二)碳排放影響因素相關研究綜述。碳排放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一直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從現有文獻來看,普遍認為影響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有經濟增長、能源消費、人口規模結構等。

1、經濟因素。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經濟的急速發展而帶來的碳排放問題,使得外國的研究者很早就意識到碳排放是和經濟的發展掛鉤的。最早開始探討經濟發展和碳排放量的線性關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格魯斯曼等學者提出的環境庫茨涅茨曲線EKC理論,即認為碳排放量隨經濟增長而增加,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拐點)時,碳排放量將開始隨經濟增長而減少。這個理論在1995年被Michael Tucker教授所驗證。

2、能源消費因素。學者們普遍認為,能源消費是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能源消費一般會被分解為能源強度、能源結構等指標進行分析。Shrestha & Timilsina(1996)運用Divisia指數分解法,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12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碳強度變化進行了研究。他們指出,1980~1990年間影響中國電力行業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燃料強度變化。

3、人口因素。人口規模以及人口結構,也是影響碳排放的因素之一。1990年,Kaya公式被提出,即排放=人口×人均GDP×單位GDP能源消耗量×單位能耗排放量。學者們開始考慮人口對碳排放的影響。美國J.W Tester等人用此對中、日、歐、美1980~1999年間的碳排放通過四個驅動因素進行了分析。劉蘭鳳、易行健于2008年提出人口越多,肯定碳排放量也越多。除了人口總量,人口結構也是碳排放量變化的影響因素之一,老齡化結構的國家碳排放量肯定也會相應降低。目前,對于影響北京市碳排放因素的相關研究較少。

二、北京市碳排放現狀及特征

(一)統計結果。因為計算單位不同,不同能源的實物量是不能直接進行比較的。所以想要對比不同品種的能源消費量,必須通過各種能源實際含熱值與標準燃料熱值之比,即能源折算系數,計算出各種能源折算成標準燃料的數量。所選標準燃料的計量單位即為當量單位。本文選取北京市2000~2012年間13年的主要能源消費量的數據來進行測量。可以看出,北京市主要能源消費量逐年遞增,2012年已達到19.6萬噸標準煤。煤炭消費總量處于波動狀態,峰值出現在2005年,之后開始逐年下降,2012年已跌至4.4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4%,漸漸失去主導地位且仍有持續下降的趨勢。煤炭消費量早期處于主導地位,但近年來已失去主導地位。原油消費量早期處于波動上升狀態,峰值出現在2009年,為4.5萬噸,近年來處于緩慢下降中,且仍有持續下降的趨勢。天然氣消費雖然基數小,但從絕對量和相對量來說都基本是持續上升的狀態,2012年已達4,312.5噸標準煤,且有持續快速上升的趨勢。相信天然氣作為一種較為環保和使用方便的能源,今后會得到大力的推廣。

(二)北京市碳排放量現狀。從碳排放總量來看,北京市碳排放量在2008年以前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在2008年及以后開始緩慢回落,峰值出現在2007年,年碳排放量為3,618.6萬噸;最小值出現在2002年,年碳排放量為2,759.5萬噸。這13年來的平均碳排放量為3,158萬噸。從年變動率來看,2004年出現了一個最高的增長率,為8%;2011年出現了一個最大的下降率,為7%,平均增長率為0.97%。碳排放量隨著經濟增長在這一時期內表現為先快速上升后有所回落的一種倒U型關系,這種動態關系說明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庫茲涅茨倒U型機制。在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時,會自發對碳排放量有一個抑制作用。但對于北京市來說,這種抑制作用的大小還需要探討。

三、北京市碳排放影響因素

文獻綜述部分曾探討過,前人的研究認為影響碳排放量的有經濟因素、能源消費因素。本文在研究北京市碳排放量的可能影響因素時,想要嘗試綜合以上幾種因素進行討論。

(一)經濟因素

1、人均GDP與居民消費水平。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與碳排放情況密不可分,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必然會引起高碳排放的問題,目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的發展會伴隨著碳排放量的增加。本文選擇人均GDP與居民消費水平這兩個因素來代表經濟發展狀況,嘗試探求到底哪一個指標與碳排放量有更大的關系,以及到底是產出還是消費對碳排放量的影響更大。北京市人均GDP與居民消費水平都保持穩步的增長趨勢,人均GDP增速較快,2012年已達到87,475元。居民消費水平的峰值也出現在2012年,為30,350元,說明北京市處于經濟較快增長期間。

2、第二產業占比。不同產業間所耗能源總量與能源類型不盡相同,各產業間碳排放量也均有所不同。在我國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所耗能源比重最高,為全部能耗量的60%,因此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變化對總碳排放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北京市統計年鑒來看,北京市的第二產業占比一直保持著穩步下降的趨勢,近年來趨于平緩,趨近23%的水平。這對于減排工作是有利的。從相對比較來看第三產業占比重較大且逐年遞增,第二產業已趨于穩態。

3、機動車擁有量。城市碳排放量最高的三大行業:工業、交通業和建筑業,其中工業、交通業和建筑業能源消耗結構比重分別為30%、21%、9%。交通業成為僅次于工業的第二大能耗行業,未來交通業能源消耗比重仍會繼續上升,交通業高碳排放量問題不容忽視。機動車擁有量的多少決定著交通業碳排放總量,考慮到交通業碳排放對總碳排放的影響,因此選取機動車擁有量作為研究變量。由北京市統計年鑒可以看出,北京市機動車擁有總量已從2000年的150.7萬輛增長到2012年的520萬輛,年均增長率為13%。由于私家車碳排放強度持續增長,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使得交通業碳排放量一直上漲,交通業碳排放量日益顯示出其在影響總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地位。

(二)能源消費因素。能源強度是實現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能源消費量/GDP),一方面反映經濟活動的能耗效率,能源強度越高說明生產同等數量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量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能源強度還反映節能減排技術的進步程度,先進的減排技術對碳排放的降低有促進作用,節能減排技術水平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小。從2000年起北京市能源強度一直保持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0.36降到2012年的0.11,能源利用效率呈穩步上升趨勢,但是與發達國家能源利用率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經濟增長方式仍為粗放型增長,在能源強度上北京市仍具有較大提升空間,能源強度上對碳排放量的影響依舊很大。

四、建議

考慮到北京市未來經濟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常住人口對于經濟發展和城市化起著重要作用,并且經濟發展仍要依賴能源資源的大量投入,因此要控制北京市碳排放就必須從產業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結構上下手。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第二產業占比與碳排放關系密切。所以必須要注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調整一二三產業的結構,降低第二產業比例,特別是傳統的高耗能行業,而著力推動新興工業化發展。對于北京市來說,未來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與新興能源產業,特別是旅游業、商業、外貿出口等,建立低碳產業體系。由第二產業占比數據變化我們知道北京市正向著該方向發展,在轉變過程別注意長久的規劃,注重集群、產業鏈和自主創新的問題,避免在建設過程中造成重復浪費的現象,通過有序發展接續替代型的低碳產業。最終促進北京市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一個良性可持續的能源生態系統。

(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大開發清潔能源的力度。從排放系數表中我們知道,化石能源排碳量大,污染比較嚴重。北京市的能源結構還比較單一,主要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比較低下。在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矛盾日趨尖銳的形勢下,我們應該降低排放系數高的高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加快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改善能源結構、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特別注意降低對煤炭的依賴,大力發展核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能源發電。加快速度試點發展風能、潮汐能、沼氣能新能源。

(三)在社會上大力宣傳低碳觀念,從人們意識形態上扭轉能源利用方式。政府應大力宣傳低碳觀念,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模式,促成人們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引發對低碳產品的需求。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市場需求會轉化為產業需求,并對各大行業形成拉動,從而促使企業的創新和轉型運動,最終促進碳排放量的降低。

主要參考文獻:

[1]茍少梅.新疆1990~2010年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測算與排放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13.

[2]胡初枝,黃賢金,鐘太洋,譚丹.中國碳排放特征及其動態演進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

[3]劉裕生,陳錦.北京市碳排放量影響因素分析2002~2011[J].資源科學,2013.

[4]婁偉.城市碳排放量測算方法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資源科學),2011.

篇5

關鍵詞:對外貿易;碳排放;穩定均衡關系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外貿易總額在2012年度達到了3.87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一。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固然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隨之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限制我國可持續發展。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CO2溫室氣體排放國,根據國際權威組織估計,我國溫室氣體在2008年度排放量達到69億噸,占全球排放量的22%,也是世界排名第一。在兩個世界第一面前,我們有必要分析對外貿易和碳排放的客觀評價和定量關系,從而更好地定位國家的外貿政策。

一、文獻回顧

碳排放量與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是目前熱點問題。國內學者王媛等(2011)通過計算得出中國貿易順差的擴大滿足了國際市場消費需求,也滿足了中國吸納勞動力就業,推動經濟增長的需要,但同時也帶來了溫室氣體排放的轉移問題,特別關注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在全球的轉移;Shui和Harriss(2006)測算得出我國對美出口商品引起的碳排放占我國排放量的7%~14%。由此可見,對外出口商品與碳排放有極大的關聯性。國內外的相關文章還有很多,主要觀點就是對外貿易與碳排放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但究竟是怎樣的聯系,聯系中間的過程又是怎樣的,探討得不多。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考慮到我國能源消費的實際狀況,將以碳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主要的衡量指標;對外貿易選取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作為衡量指標。主要數據來源如下,CO2排放量選取的是國際能源署(IEA,2012)1990~2010數據,對外貿易總額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歷年出口貨物分類金額”1990~2010總額數據。為了刻畫變量間的關系,需要首先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處理,本文遵循一般的處理方法就是采用對相關變量取自然對數的形式處理數據,使得數據的變化盡量具有平滑性,所以對對外貿易總額EX和CO2排放量數據取自然對數,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1來看,LNEX,LNCO2呈現趨勢變化,說明變量是不平穩的,需要對數據進行平穩性處理,從而不會由于數據的不平穩而出現偽回歸現象。

(二)計量模型結果的分析

1.長期的協整關系檢驗

平穩是指作為時間序列的變量統計上的變化規律會跟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也就是,形成的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的隨機過程的特征隨時間變化而變化,這時如果直接用數據回歸時就有可能出現偽回歸情況。我們通常要對數據進行檢驗和處理,我們采用單位根檢驗方法,當發現數據不平穩時,可以通過差分方法來處理數據。如果數據經由一階差分變為平穩序列,則稱一階單整序列,標為I(1);此后一次類推。采用ADF方法對LNCO2和LNEX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圖表1所示。

通過單位根檢驗發現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EX和LNCO2都是不平穩的。這時候不能直接回歸,需要進一步差分檢驗,經過一階差分在5%的顯著性水平都實現了數據的平穩性。LNEX序列是一階單整,即LNEX~I(1),LNCO2序列也是是一階單整,即LNCO2~I(1)。

檢驗協整的方法本文采用EG兩步法,針對殘差序列進行檢驗。對于對外貿易總量(LNEX)和二氧化碳的排放(LNCO2)之間有沒有存在特殊的相關性,先進行兩變量之間的回歸,然后檢驗回歸后形成的殘差是否呈現平穩性。

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t檢驗統計量值為-4.599108,小于臨界值,拒絕原假設,表明殘差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說明出口總額(LNEX)和二氧化碳的排放(LNCO2)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對外貿易總額(LNEX)和二氧化碳的排放(LNCO2)之間是存在協整關系,對外貿易總額的不斷增加,拉動了GDP的增長,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引起對能源消耗增長,勢必會導致CO2排放增長,LNEX的估計系數為0.36,表示實際出口總額每增加一個單位,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增加0.36個單位,這同發達經濟體比較而言,還是比較高的,說明我國出口經濟是粗放式增長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種經濟模式需要轉變。

2.短期動態關系分析

協整反映了經濟變量之間存在的長期關系,但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呈現失衡狀況,為了加強模型的精準度,不妨把協整回歸式中的誤差項et看作均衡誤差,通過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把二氧化碳排放的短期變化與長期變化結合起來。

在誤差修正模型中,被解釋變量波動源于兩個不同部分:一部分來自于長期均衡,另一部分來自于短期均衡。D表示差分算子,表明LNEX和LNCO2的短期變動,(-1)(-2)分別表示滯后一期和二期。通過VEC模型可以看出,滯后一期的出口對二氧化碳具有促進作用,但滯后兩期后作用出現衰弱態勢,從長期來看隨著經濟的進步,擁有了更多的實力對環境的治理和環保意識的上升。爭取避免走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實現對外貿易發展同時,環境的友好發展。

協整只是呈現經濟變量的長期關系,誤差修正只是呈現短期關系。但是變量之間誰為因,誰為果。是出口總額的上升促使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斷升高還是碳排放是進出口增長的原因,之間有沒有因果關系,需要我們進一步檢驗,對LNCO2和LNEX進行統計上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Granger因果檢驗將滯后期定為1期,具體的檢驗結果如圖表3

表3反映出在5%顯著性水平上,對于原假設LNEX沒有呈現為LNCO2的格蘭杰原因,顯著性概率為0.0053,拒絕原假設,表明出口總額增長是碳排放增長的原因,同時,對于LNCO2也沒有呈現LNEX格蘭杰原因,顯著概率為0.7062,接受原假設,故碳排放不是出口貿易增長的原因,所以中國碳排放增長與出口增長單向因果關系,表明中國的出口增長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式粗放式增長。

格蘭杰因果檢驗僅僅說明和驗證了對外貿易和 碳排放之間是否呈現因果關系,具體的關系作用原理需要借助于脈沖響應函數來分析。經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可知,對外貿易增長是碳排放上升的重要原因。對模型進行脈沖響應之前,需要判斷平穩性,不平穩的序列是不能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的。本文用 AR 根的圖表來驗證,AR根圖判定的是特征方程的特征根的倒數絕對值與1的關系,小于1則說明根位于單位圓里或者圓內,這個模型是穩定的,如若不然,則這個模型是不穩定的。經過數據處理軟件運算得出圖2,從圖2可以得出,特征方程全部根的倒數值的絕對值都在單位圓內和圓上,說明模型是穩定的,變量之間協整關系是成立的。

從圖2來看,發現全部根倒數值都在單位圓內,故可以判定VAR是平穩的,所以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

圖3是基于分解技術模擬的脈沖相應函數圖。顯示了CO2排放對自身沖擊的反映,CO2對進出口增長及出口增長對CO2的排放的長期總反映,進出口對自身沖擊的影響。圖3顯示,CO2排放對于對外貿易的沖擊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近年來CO2排放對于對外貿易總量增長總共增加了6.45%,隨后年份沖擊的總效應逐漸衰弱降低,呈現長期穩定態勢,從長期而言對外貿易增長對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結論

利用相關模型對我國出口貿易和國內碳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與檢驗,得到以下結論。

1.對外貿易與碳排放之間短期存在相關性但是關系不穩定。

2.對外貿易與碳排放之間在長期是存在穩定的關系,二者在長時間內呈現一種相互影響、促進的關系。

3.從短時間來看,出口總額的增長對碳排放影響很大,出口貿易的不斷增長雖然拉動GDP增長,促進經濟發展,但這是依靠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映出口商品是以依賴石油、煤炭等高排放CO2的資源。通過脈沖響應分析可知,中國的出口貿易相對發達國家來說還是屬于粗放式的增長,對外貿易額越大,國內碳排放越多。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當我們出口大量含碳量高的產品時卻最終消費在國外,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是我們國家承受的,所以有必要在氣候談判時指出這一點,為我國的氣候談判爭取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王媛,李東哲.基于國際分工角度的中國貿易碳轉移估算[J].資源科學,2011(07).

[2]齊曄,李惠民,徐明.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估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03).

[3]劉強,莊幸,姜克雋等.中國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產業經濟,2008(08).

[4]馬海涌,張偉偉.國際碳市場的風險、監管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縱橫,2011(06).

[5]王海鵬.對外貿易與我國碳排放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07).

篇6

一、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

中國也在積極地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當承擔一定的減排責任,另外發展低碳經濟也是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但是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還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

1、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

(1)國際上越來越重視低碳經濟發展。隨著全球氣候升溫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影響,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碳排放對大氣和生態的影響。很多國家都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碳排放量。英國是最早提倡低碳經濟的國家,歐洲許多國家都采取了各種措施控制碳排放,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也都積極推進本國的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發達國家,很多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投身到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去。還有一些國家由于地處低洼島國,溫室效應使他們甚至有滅國的危險,更是積極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

(2)中國面臨更嚴峻的國際壓力。據BP統計數據分析,2010年中國基礎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占世界份額的20.3%和25.1%,均占世界第一位。面對這樣尷尬的境地,中國自然成為世界國家關注的最主要對象之一。很多國家都要求中國更多的承擔減排的義務。雖然從人均角度看,我們國家排放量很低,遠低于美國,且我們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已經排放很多年了。但是,畢竟我國的排放總量又創新高,高排放及高能源消耗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不滿。各次氣候會議要求中國承擔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很多國家都將矛頭指向了中國,中國勢必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

(3)征收碳關稅趨勢更加明顯。很多國家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如歐洲各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鼓勵國內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的推行也將逐漸影響國際貿易。很多國家威脅對不能完成碳排放的國家或不符合低碳要求的產業征收碳關稅。雖然現在大部分國家還沒有正式征收,但趨勢越來越明顯。歐盟自2011年年底至今,一直致力于航空碳稅的國際協調和征收。碳關稅如若征收,將對我國對外貿易及國內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國家要未雨綢繆,盡早推廣低碳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形勢

(1)碳排放依然嚴重,高耗能行業仍未有效控制。我國雖然重視低碳經濟發展,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更加惡化。我國的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總量都已成為世界頭號大國,環境容量壓力巨大。我國的產業結構經過多年的調整,仍沒有徹底改變高耗能的問題。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4萬億投資基本投到了鐵公基上,這些行業本身看也是高耗能的。其他一些高耗能的產業如冶金、化工、醫藥等行業也未受到有效控制。

(2)低碳技術發展不力,碳交易市場不完善。我國低碳經濟的推進也有一段時間了,但低碳技術并未有長足的發展。企業的熱情也不高,尤其是高耗能行業,按照成本收益進行生產,沒有興趣從事低碳技術的研發和使用。低碳技術由于缺乏足夠的需求,導致科研力度不足,技術落后。我國碳交易市場雖然也有幾個,但都不成規模,影響力也有限。

(3)碳排放的管理控制還不夠合理。2006年時,國務院節能減排計劃要求“十一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從結果來看,我們是在2010年提前一個月實現了目標。但是過程明顯存在設計不合理、操作不規范、推進力度不統一的問題。這違背了我們節能減排的本意。我們希望能通過制定節能減排計劃,促進社會重視低碳問題。企業能夠積極節能減排,促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但由于我國缺少相關的法律保障,2008年又遭遇金融危機,政府忙于救市,很多企業忙于自救,無暇顧及低碳排放問題,這也是導致我國減排前松后緊的重要原因。新的減排計劃還需充分尊重科學發展的要求,使減排成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健康發展、生態環境的改進的手段。

二、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際社會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及中國在碳排放中所處的位置,全球對中國減排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已經很難將發達國家減排承諾及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補償作為擋箭牌,因為中國畢竟成為超越美國的第一大碳排放國。中國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發展低碳經濟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面臨很多挑戰。

1、國際方面

(1)國際壓力大,時間緊迫。從波恩到德班,再到多哈氣候大會,發達國家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由于中國和美國是碳排放的頭兩號國家,且都沒有減排承諾,很多國家都或明或暗地要求中國也要加入減排承諾,甚至包括美國。發達國家總是有意回避對發展中國家的低碳技術和資金的扶持義務。雖然綜合來看,我國人均碳排放還很低,且國外發達國家比我們多排放很多年,但壓力仍然越來越大。綜合考慮國內的經濟狀況,我們不會隨意接受減排承諾,但國際社會的壓力沒有辦法忽視。

(2)低碳大國發展迅速,搶占市場先機。很多低碳大國都積極制定相關法法規,完善本國低碳市場,鼓勵低碳技術創新,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如英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家都制定了詳細而明確的低碳發展戰略。這為他們在未來全球低碳市場搶占先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低碳市場規模很大,但發展還遠遠不夠規范有效,這將導致我國在全球碳交易市場處于被動地位。

(3)低碳技術轉讓障礙重重。聯合國氣候大會大部分時候都會討論低碳技術的發展創新,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應給與發展中國家技術援助和支持。但在近幾期大會中,發達國家往往糾結于技術的探討,有意忽略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依靠技術援助顯然不現實。低碳技術作為新興重要技術,轉讓也會遇到種種壁壘,這對我國低碳技術的發展非常不利。

2、國內方面

(1)產業結構仍不合理。我國產業結構已經調整很多年了,但是一些污染嚴重、能源消耗巨大的產業仍廣泛存在。尤其是遇到金融危機后,產業結構調整遇到很大問題,政府忙于救市,其刺激計劃雖然也考慮了清潔能源的重要性,但大部分資金還是流向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忙于自救,很大程度忽視了低碳技術的應用,高耗能企業仍然沒有有效的降低能耗,我國最終成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頭號國家。

(2)企業尤其是高耗能的企業低碳意識仍然不足,缺乏技術創新。企業更多的關心現有的成本、收益。低碳技術的采用、創新都會使得成本增加,尤其在短期內,增加成本比較多。雖然長期來看,低碳技術的采用是發展趨勢,長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很可能會使企業更有競爭力。但由于缺乏激勵,企業不愿在低碳技術上過多投入。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也不完善,激勵機制也不健全,這也都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

(3)人們的消費習慣距離低碳生活還有很大差距。發展低碳經濟,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很重要。一方面低碳行為可以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對低碳產品的需求。但我國的消費習慣很難短時間改變。人們僅僅是有了一個對低碳的認識,具體生活中,還遠未做到低碳。尤其是私家車的消費,近年來呈急劇上升的態勢。由此而導致的城市擁堵、停車困難等問題越發嚴重,更不利于節能減排。

(4)缺乏系統有效的減排安排。我國減排的決心很大,但減排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為了達到“十一五”的減排目標,出現了拉閘限電、禁止企業用電、企業用柴油自行發電的情況,可以說違背減排的初衷。而且,我們的減排計劃很早就訂好了,直到最后,地方政府才倉促出招,這與我們的減排計劃和過程缺乏科學的管理和監督有很大的關系。

(5)碳交易市場不完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我國將“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但是我國碳交易市場還很不完善,雖然已經有幾家碳交易所,如山東單縣碳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但基本都運營慘淡。還有幾家碳交易所準備上馬,但沒有形成統一的全國交易平臺。相關政策、體制不完善,我國碳交易市場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面臨的減排壓力更大了,無論國際形勢還是國內形勢都對低碳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從全球的發展趨勢看,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中國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當承擔一定的減排責任,另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也是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但目前狀況下,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更好地發展低碳經濟,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力促產業結構升級,鼓勵技術創新

我國一直在努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減少以往對基礎能源的過度依賴。高耗能的產業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減少碳排放量,促進產業向低耗能產業發展,才能有力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此過程中,企業將面臨優勝劣汰,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采用低碳技術的行業的發展,鼓勵技術創新,淘汰電力、鋼鐵、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業落后產能的高耗能的產業。我們國家僅依賴低碳技術援助和進口是不現實的,也是成本高昂的,我們要積極鼓勵低碳技術的創新,自主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未來低碳市場占有有利地位。

2、將科學發展與低碳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要避免再次出現通過拉閘限電實現減排的目標,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得低碳經濟發展有法律保障。發展低碳經濟僅有決心是不夠的,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也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低碳技術的創新、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減排的實現都是一個科學的過程,要將科學發展與低碳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3、倡導并推進低碳生活

雖然人們對低碳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具體到低碳生活,做的還遠遠不夠。政府應當繼續加強這一方面的宣傳,并積極倡導,政府官員要以身作則,鼓勵人們低碳消費。政府要積極出臺相應的鼓勵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進行低碳創新,采用低碳技術。

4、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

我國的碳交易市場還很不完善,鑒于碳交易市場的巨大價值,我國應積極推進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碳交易是利用市場方式處理碳排放問題,效率是最高的,發展前景也是最好的。國際上歐洲一些國家,碳交易發展的很好,我們可以借鑒學習。

除了以上政策建議,還有其他一些我們可以做的,比如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培養低碳方面的科研人才、提早針對碳關稅制定相應的政策等。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各國的經濟活動相互影響,減少地球的碳排放量依靠一個國家是不可能實現的,發展低碳經濟也需要積極進行國際合作,進行經驗技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喬曉楠、馬世珍:后京都時代的國際產業競爭研究[J].經濟學家,2010(7).

[2] 金樂琴:中國如何理智應對低碳經濟的潮流[J].經濟學家,2009(3).

[3] 陳詩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2009(5).

篇7

關鍵詞:低碳經濟;汽車發動機;排放分析

1低碳經濟的產生背景

金融危機后我國的社會經濟體系正在全面復蘇,工業得到了大力發展,但同時也衍生了一些環境問題。石油煤炭等自然能源過度開采使用導致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廢棄物排放也對大氣環境造成了污染。低碳經濟理念提出后得到了大力支持,該經濟體系注重可持續發展,優化工業生產對能源的使用,采用清潔能源代替石油煤炭的使用,節省生產成本的同時污染排放也得到了治理。這樣的發展理念下經濟體系與各行業生產都得到了保障,清潔能源利用包含水利發電、風力發電等,借助生態環境特征來降低排放是低碳理念的具體體現。在該經濟體系下,工業生產更具有長期發展的潛能,人們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為經濟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汽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運行使用期間會排放出尾氣,全面實現低碳經濟也需要對汽車尾氣排放進行控制,提升燃料的使用效率。

2控制汽車發動機排放的重要性

國民經濟不斷的發展進步,汽車已經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汽車行業迅速發展衍生的是環境問題。傳統生產理念下汽車的發動機損耗能源現象比較嚴重,甚至存在汽油燃燒不完全的情況,碳的總排放量已經超出了大氣環境的容納范圍,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環保工作開展期間意識到了汽車發動機排放帶來的問題,并采取一些治理手段,減少運行使用期間的碳排放量,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排放量降低后,有害其他能夠維持在空氣的標準容納范圍呢,并逐漸得到分解,減輕了后期空氣污染智力的資金投入量,汽車運行使用也能得到充足的動力,并不會對正常使用造成影響。由此可見。汽車發動機排放控制對環保工作開展以及汽車行業進步都起到了促進作用,是實現全面低碳經濟體系的有效途徑。

3汽車發動機排放控制策略

3.1制度政策的支持

僅僅依靠加大宣傳力度來促進排放控制工作落實效果并不明顯,更需要完善的制度體系作為保障來進行。隨著低碳經濟的全面響應,政府管理部門也加大了監管體系的完善,并出臺政策對汽車生產行業進行控制,根據發動機排放量來制定收費標準,倡導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政策上支持綠色交通出行方式,減少碳排放的同時還能夠緩解交通擁堵現狀。政策支持還體現在排放檢測標準的完善,初期我國執行的排放檢測標準參照了西方國家,但在國情上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標準落實解讀也遇到了很多沖突問題。近年來交通管理部門與環保部門相結合,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以全面落實低碳理念為目標,改進了控制標準,更具有可行性,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明顯提升。

3.2產業調整

汽車行業改進生產加工工藝對降低排放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改進啟動部分來提升燃料的使用效率,廢棄物排放量自然會減少。能源方面的改進也是急需進行的,例如電動能源汽車代替傳統的汽油驅動汽車,可以減少對石油的使用量,同時也治理了尾氣排放問題,符合低碳經濟體系中提倡的節能減排。汽車行業發展期間,要維持良性的市場競爭體系,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大經濟收益,在行駛穩定性與能源轉化形式上有需要創新。汽車作為最普遍的汽車行駛能源,具有存儲方便性能穩定的特點,技術不斷的發展進步,電能也逐漸得到了汽車行業的重視,平均運行成本要比汽油燃料低很多,所提供的能量也能夠滿足汽車的形式需求。清潔能源使用是汽車行業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3.3技術革新

尾氣排放是現階段汽車使用所不能避免的,但空氣環境的惡化程度已經十分明顯,需要在尾氣治理方面加大力度。二氧化碳等碳物質的排放是低碳經濟背景下主要的治理對象,碳物質排放過多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可以通過對汽車安裝尾氣處理裝置來對尾氣進行凈化,經過處理達到環保標準,尾氣排放對空氣造成的影響也因此而減小。尾氣排放超標不僅僅會造成汽車運行使用成本增大,針對碳污染進行的治理工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并且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十分嚴重。由此可見采用技術手段對尾氣進行處理的效率是十分明顯的。針對汽車發動機進行技術創新,使發動機的運行方式更合理,發動機改進對促進整體汽車行業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創新方面主要是針對提升燃料使用效率來進行的,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因燃料燃燒不充分造成的碳物質排放量增大的現象。現階段使用的技術方法時增壓與催化措施,在制作原料上有明顯的改進,在壓力作用下汽車得到了更充分的燃燒,并且控制過程也更高效合理,汽車行駛得到了充足的動力,即使因交通問題出現臨時停車,在發動機控制下也不會出現過多的燃料損耗。變速箱是調節能量供應的基礎模塊,將電子技術應用到其中能夠提升控制精準度,不容易出現損耗現象。技術改進期間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參數體系,提升發動機運行使用的性價比,電子控制的成本更低,通過高溫壓力處理將燃料轉換成小顆粒,燃燒才能更充分進行,最終排放的尾氣碳物質含量會減少很多。在這一轉換過程中,燃料會充分的與氧氣相融合,增大了可燃性。目前發動機的研究不僅是對現有的動力燃料的發動機進行技術改進,也有對于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天然氣發動機、水燃料發動機、液態空氣發動機等的研發成功,推動了水、氫氣、液態混合空氣等新型燃料代替石油,降低了發動機排量對環境的污染。

4結論

在目前氣候日趨惡化,傳統可利用能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低碳經濟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基于清潔能源開發,對于汽車的核心發動機的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仍然需要做出更多的研究與探索。

作者:李帥億 李珍強 李曉旭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

參考文獻:

[1]方大春,張敏新.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07).

篇8

1.低碳經濟概述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創新科技和制度,開發新能源,產業轉型等方式,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通過倡導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這里的高碳能源中的碳元素指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大氣中常見的化合物,被認為是現代社會加劇溫室效應的輔助劑[1]。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相空氣中的排放會加速全球氣候變暖,污染大氣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因此,低碳經濟要求降低碳元素的排放,對于高碳能源如煤炭、濕疣等他,要盡量減少使用,并且希望企業能夠實現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降低能耗。有數據顯示,大氣中每年排放的碳元素三分之二以上來源于電力企業。因此,在低碳經濟下,電力企業要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嚴格控制,并且運用高新科學技術,轉變企業經營發展方式,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促進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2.低碳經濟對電力會計的影響

2.1會計核算面臨新的挑戰

低碳經濟對電力會計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電力會計在進行企業的核算時要同時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對大氣污染的程度,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空氣污染程度做出詳細的調查。電力企業的核算工作不僅要相應低碳經濟的理念,控制對空氣的污染,同時還要考慮當代電力企業開發新能源和引進高新科技所需要的各項成本費用。

2.2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

由于低碳經濟對會計核算做出了新的要求,在進行準確的核算之后,會計要將信息整理,而信息的表現方式也出現了變化,需要在傳統的報表中加入對低碳資源的核算。新的會計信息表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傳統的會計報表中加入低碳的相關核算項目,例如“環保費”、“低碳固定資產”等:另一種是在傳統的會計報表之外,另外制作單獨的低碳報表。單獨的低碳報表可以詳細的記錄低碳資源的損益情況以及相關的資金投入等[2]。兩種電力會計報表的制定方法中,很明顯,第二種更加有利于電力企業對低碳能源的消耗、購買和實際的使用情況,同時對企業的碳能源的消耗與排放的數據也更加強襲,有利于企業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進企業實現低碳經濟發展。電力會計是電力企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通過會計的核算來掌握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能源消耗。低碳經濟下的電力會計改變了傳統的核算標準和報表制定的方式,更加有利于企業在新形勢下進行有效的能源消耗監控。同時能夠幫助企業看清低碳經濟帶給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利于促進企業轉型,提升企業的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3.低碳經濟下電力會計的發展策略

3.1加強核算,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加強電力企業的會計預算與核算,實行會計核算“一本賬”。要求建立電力會計核算、決策及管理于一體的會計信息系統,能夠有效的滿足企業領導的決策信息需求,幫助領導做出正確的企業發展方針和決策。“一本賬”體系包括幾方面內容:首先要確定企業的最終目標。企業的最終目標都是最大程度的獲取經濟效益。其次要對企業的活動、會計流程以及會計行為做出明確的規定和嚴厲的獎懲制度,規范會計行為,減少資產的流失。最后,為企業領導階層提供有效的財務信息,增強管理者對企業全面的監管和控制。

3.2轉變新的會計管理理念,改革管理制度

低碳經濟下的電力會計必須要轉變新的會計管理理念。會計管理除了要考慮企業的實際利益,更多的要考慮國家對低碳能源排放量的限制和政策,市場需求和企業效益三者之間的平衡性。同時,低碳經濟下的電力會計在進行成本核算時,不僅要對固定資產等進行核算,也要對無形產品有一定要求,擴大企業核算的范圍[3]。電力會計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改變,有利于實現企業對資源優化配置的意識,對環境的保護,能夠促使企業從社會發展的整體角度來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3.3改變電力會計的核算方式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低碳經濟要求電力會計核算的方法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的優勢,加緊對會計核算的信息網絡管理,淘汰傳統的手工記賬。信息化的核算方式不僅用于計算速度快,準確率高的特點,而且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同時有強大的儲存功能和資源共享功能,有利于實現企業內部的資源共享,促進企業科學管理。改變電力會計核算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獲取經濟收益的同時還能實現低碳經濟目標。

篇9

關鍵詞:城市空間形態;碳排放;城市規劃

在近幾年來,世界各國都很關心全球變暖的問題,引起全球變暖主要是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城市的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因此,我們就要對城市的空間形態和碳排放關系進行研究,以促進城市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概念

(一)城市空間形態的概念

城市空間形態就是指城市在規劃和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物質形式,包括城市的區域劃分和分布等等。城市空間形態如果時間和空間上理解,其體現出來的內涵也是不相同的。城市空間形態主要的理論是由英國劍橋大學馬奇和馬丁在1950年代創立的,主要是把“城市形態與用地研究中心”作為基本的理論,其中這個理論是是由城市空間中的各個元素組成的,它們的形成構成了開放的不同的空間,空間的形態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城市空間進行研究和分析,從不同的學科類型上看,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主要包括對城市空間的形態和規模進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重點研究城市空間形態,因為城市空間形態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碳排放的概念

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城市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地方。城市中的碳排放是人們生產生活中因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我們知道在城市工業生產中碳排放量是非常多的,同時也包括人們生活中的碳排放。在當今社會,低碳城市和低碳經濟開始成為人們追求良好生活的一個開端,發展低碳生活,能夠優化能源結構,并且有利于人們的生活真正做到節能環保。因此,城市居民以低碳生活為基本理念和目標,為了改變自身的生活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

二、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關系的研究的主要結構

我們知道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之間是一種連帶關系,在它們中間總是有一些因素將它們的關系牽連到一起,城市空間形態和城市中的空氣污染與人們的身心健康是有著必然的聯系的,正是因為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關系才會更加緊密。

伴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中的公共設施和城市中的人口數量,以及氣候,影響著城市空間形態,不同的城市空間形態影響城市中碳排放。正是因為這些因素,才構建了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整體結構,為其研究過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城市空間形態對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影響居民們使用能源的過程,其中影響城市居民能源使用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電力在傳送和進行分配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損失;二是受到住房市場的影響;三是形成了城市的熱島效應。我們知道只有構建城市空間形態的結構,對城市空間形態進行合理的布局,才能減少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耗,才能夠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三、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研究方法

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現在還處于剛剛起始階段,許多研究的方法還在逐步的完善中。但是從已有的研究方法上看,已經從剛剛起始的階段開始向定量的研究方向進行轉化。這種轉化主要是把非常單一的要素與多個要素之間進行綜合研究,同時還要把握好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關系。其中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研究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城市空間形態的研究方法

對城市空間形態進行研究主要是找出適合城市空間形態的測算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城市的布局,城市的形態,采用定量的方法來研究城市空間形態,這樣才能明確城市空間形態和碳排放的關系。從城市空間形態的研究方法來看,利用遙感技術可以使加大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的深度,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喲啊利用遙感技術對整個城市的布局進行規劃,同時還要對一些數據進行統計。主要是統計空氣中的指標密度、連續性和中心性等等。其中這些指標都是形成城市空氣形態的一些要素,通過廣泛的應用城市空間形態的指數,加深了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關系。

(二)碳排放的研究方法

對城市中的碳排放進行研究,主要是考察碳排放的估算方法是否符合其標準,在我國工業中碳排放的比重非常大,同時我國非常重視工業中的碳排放,在我國一些專業人士對碳排放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其中得出的結果是應該建立我國的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且進行定量的分析,同時還要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為了適應我國城市的發展需要進行分析和研究。

四、城市空間形態對碳排放的作用

城市的空間形態受城市要素的影響,同時城市空間形態還影響著城市的碳排放,因此,城市空間形態對碳排放的作用也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其中城市中的車輛在逐步的增多,人們生產生活中使用的能源也越來越多,這樣就會使城市中的碳排放量逐步增加,我們就會發現在城市的中心地帶碳排放量是非常低的,同時我們可以在城市交通,供熱非常集中的地方來節約能源,進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期中一些研究都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來確定城市空間形態和碳排放的關系的,城市的整體結構和布局,城市中能源使用的總體情況和來源,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碳進行回收和處理對城市空間形態和碳排放的總體水平都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提高城市能源的使用效率,就要降低城市中的碳排放量。

五、空間形態與碳排放關系研究進展與展望

如果從國內外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關系研究基礎上看,其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城市中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方法在國內外都很多,其中所得出的結論也是不相同的。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關系已經成為歐美國家研究的重點,但是我國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的關系研究還處在起步的階段。因此,我國對城市空間形態與低碳排放關系的研究開始借鑒歐美國家的研究成果,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發展的規模上看,未來的城市居民會享受到低碳生活,我國的城市居民將會逐步做好發展低碳生活的準備工作。規劃好城市的形態,以城市為中心,加快城市發展的步伐。

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的城市空間形態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因為每個城市在整體結構和布局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我們就要根據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弄清楚城市空間形態和碳排放之間存在的關系,對城市進心規劃。為了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倡導城市低碳生活,同時還要注意城市空間形態還與城市中的交通,人們的住房有很大的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著,一些國內外的學者也對城市空間形態和碳排放通過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它們深刻的認識到城市空間形態與碳排放對人們的生活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朱文元,等.中國城市化戰略的低碳之路: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49-140.

[2]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5-10.

[3]張坤民,等.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41-62.

篇10

關鍵詞:低碳旅游 旅游 景區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76

1 低碳旅游定義及內涵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見于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顧名思義,‘低碳’旅游是一種降低‘碳’消耗的旅游。在旅游活動中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盡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動彌補行動所釋放的‘碳’”。也因此,可以認定“低碳旅游”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環保旅游。

低碳旅游重在從實踐的角度,說明低碳旅游的具體行為要求,也就是將旅游活動、度假方式等消費行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業既能益智益體,放松身心,又能成為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其內涵是以環境為中心,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為重點,實質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旅游響應方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旅游經濟模式,強調保護環境而非享受環境。

2 低碳旅游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價值

2.1 研究背景

低碳旅游是繼生態旅游后提出的又一新型旅游模式,打破了以往消耗環境的傳統旅行模式,是一種較生態旅游更加注重環境保護的旅游。對其的研究,有助于人們轉變人們以消耗環境獲取享受的旅游思想,進而減緩環境壓力,構建環境,相和諧的社會。報告顯示,旅游業(包括與旅游業相關的運輸業)碳排放占世界總量的5%,其中運輸業占2%,純旅游業占3%。在“低碳經濟”過程中,旅游的優勢充分突顯,也會構成中國旅游發展的長期重大機遇。首先,旅游業作為服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用資源少,而且很多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少的突出優勢。其次,多年的實踐證明,旅游發展與環境密切相關,而且會促進環境的改善,這就有助于承擔我們的碳責任,減少碳債務。再次,會形成新型碳機制,即通過旅游發展,對其他產業產生良性替代,形成產業補償,從而達到既節能減排又促進發展的雙重目標。

2.2 研究價值

對低碳旅游的研究不僅涉及到旅游一個方面,在交通、入文、經濟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推動低碳旅游的發展,不僅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助于節能減排,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響應國家環保政策;有利于推動中國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有利于人們旅游觀念的轉變,促進人們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轉變。

3 國內低碳旅游的現狀

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面臨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我國能源方面雖然總量較為豐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對于中國能源安全方面是一個重大的威脅。隨著資源的過度利用、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我國生態承載力下降,將嚴重威脅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旅游已經在全球引領出一個旅游新形式,而在我國,各個景區在低碳旅游方面也初見端倪。

3.1 旅游者的低碳行為

其實早在很多年以前,民間就已經產生了低碳旅游的方式,只是當時在理論層面上還沒有真正提出相關概念。比如,民間自發形成的驢友團體、自行車愛好者等戶外運動旅行團體或是社團,在一定程度上都屬于低碳旅行的引領者。他們的旅行對環境影響較小,對景區自然風光原始保留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途中對垃圾帶回等方式,標志旅行者們環保意識的增加。

3.2 旅游企業的低碳行為

例如目前我國好多旅游城市的賓館已經開展了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的經營方式,即在賓館中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洗浴產品等,或是不免費提供該類產品,以提高客人低碳環保意識。具有代表性的攜程旅行網也參與了此項活動,推出國內第一個碳補償項目,還有好多演藝明星也加入此行列。

3.3 旅游目的地的低碳行為

比如在長白山等旅游景區,為了保護自然環境,減少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景區一律禁止機動車進入,改以電瓶車代替。所有旅行社的旅游大巴必須停在停車場,游客可以乘坐景區內提供的免費大巴出行上山游玩。

3.4 行政部門的低碳行為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就是在減排的大背景下,國家為配合低碳經濟發展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信號,而旅游業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行業。

4 我國低碳旅游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好了解長白山旅游景區低碳旅游現狀,在長白山地區景點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要大規模推廣低碳旅游將會遇到以下問題:

4.1 旅游者旅游動機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80%旅游消費者的旅游初衷是為了緩解平日工作的疲勞,包括緩解工作壓力和生活上的壓力,他們大多數選擇出門旅行,但是很少關心出行方式對碳排放的影響;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所以47%的旅行者會選擇自駕等方式,而忽視汽車尾氣對環境的影響。據統計,大約有不到一半的旅行者會在出行過程中注意產生垃圾的處理,但是極少數人會考慮到碳排放和低碳旅游。

4.2 旅行者社會責任意識

從調查問卷的搜集和整理情況來看,大約有78%的旅行者支持并倡導低碳旅游,并認為低碳出行,在旅行中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值得去嘗試,但是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如:公共交通不方便,距離太遠等),導致其采用一些相對能耗較高的出行方式。

4.3 旅游者成本

從調查的消費者結構來看,約67%的被訪對象為工薪階層,他們較其他對象更為注重時間成本,他們認為自駕方式較搭乘公共交通更為方便,而且在時間上更為自主;而對于較遠地區的旅游者則偏向采用飛機這種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飛機的碳排量是非常大的;被訪對象中的青年學生等,由于假日充裕,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周末或者國家法定小長假等時間都可以出游,從而更愿意采取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以節省出行成本。

5 總結

發展低碳旅游不僅能降低能耗、推動旅游業的持續發展,而且還能催生一些與低碳旅游相關的產業經濟鏈,使得旅游業發展更加全面,更貼近自然。雖然目前低碳旅游在我國旅游業中初見端倪,但是要真正實現低碳、全民自覺低碳旅游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歷程,這不僅僅需要國家政府的政策與財政支持,而且更需要旅游者、旅游中介機構、景區管理者的自覺踐行。

參考文獻:

[1]張坤民等.低碳發展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