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運輸的發展史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路運輸的發展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運輸方式的選擇不當,易造成運輸效率不高及運輸費用長期無法降低這一尷尬局面的了解。分析了運輸的重要性,概述了幾種基本的運輸方式,得出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無法形成合力,阻礙綜合運輸效率的提高這一觀點。因此,我國運輸行業的發展,需采用合理的運輸策略以提高運輸的綜合效率,為企業增加收益。
關鍵詞:運輸方式;合力;運輸效率
1.運輸的重要性
《辭海》中對運輸的解釋是“人和物的載運和輸送”。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國內外許多企業的生產實踐表明 物流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運輸是物流作業中最直觀的要素之一。運輸是在運動中進行的,具有點多、面廣、線長、流動、分散等特點,費用較高,在全部物流費用中所占比重最高,一般綜合分析計算社會物流費用,運輸費接近50%,因此運輸成了降低物流費用的最具潛力的領域。而運輸成本的降低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在運輸過程中采用適宜的運輸工具,以達到在確保運輸質量的同時,利用最少的運輸環節,將貨物從始發地運至目的地的目標。那么建立綜合運輸體系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是很有必要的。且政府對物流行業的支持對其發展實十分有利的。
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以及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等等都要依靠運輸來解決,運輸是人類社會一種不可缺少的需求。
2.各種運輸方式概述
2.1 基本的運輸方式
最基本的運輸方式有五種,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以及管道運輸。
(1)公路運輸的經濟半徑,一般在200km以內,國際上在300km以內。①適合短距離運輸,但運輸車輛的車型結構不合理,造成了公路運輸的運輸能力小、成本高、勞動生產率低。
⑵ 鐵路運輸鐵路運輸經濟里程一般在300——500km以上,在干線運輸中起主力作用。其初期建設投資高,營運缺乏彈性,貨損較高。
⑶按照國際慣例,500km以上的貨物運輸應采用水路運輸,他是利用船舶和其他浮云工具,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庫及人工水道上運送旅客和貨物的一種運輸方式,是最早采用的專業化的運輸方式。易受自然條件影響(如港口、水位、季節和氣候等),可及性差,運送速度慢,在途時間長,會增加貨主的流動資金占有量。
⑷ 航空運輸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當時主要是進行航空郵件的傳遞。到1919年,世界乘客量達到3500人。[1]受氣候條件限制,可達性差。航空運輸只適宜長途旅客運輸和體積小、價值高的物資。
⑸管道運輸主要利用管道,通過一定的壓力差而完成商品運輸的一種現代運輸方式。現代管道運輸始于19世紀中葉,是隨石油開發而興起,并隨著石油、天然氣等流體燃料需求量的增長而發展的。
2. 2其它運輸方式
⑴集裝箱貨物運輸
集裝箱被稱作20世紀世紀運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運輸革命”,是以集裝箱為運輸單位進行貨物運輸的一種現代化的運輸方式。適用與水路運輸、鐵路及多式聯運。
集裝箱在應用上有諸多的優點,集裝箱貨物運輸有利于提高運輸質量,減少貨損貨差;能幫助節省費用,降低貨運成本;提高裝卸效率,加速運輸工具的周轉;簡化了貨運手續,便利了貨物的運輸集裝箱運輸方式把傳統的齊全運輸串聯成為連續的成組運輸,可以促進了多式聯運的發展。
⑵多式聯運
多式聯運是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新型運輸方式,它是以集裝箱為運輸單元,將不同的運輸方式組合在一起,是一種以實現貨物整體運輸的效益最優化為目標的聯運組織形式。
多式聯運的快速發展,必然有其可取之處,如手續簡單統一,節省人力,物力和有關費用,縮短貨物運輸時間,減少庫存,降低貨損,貨差事故,②提高運輸質量,減少中間環節,加快運送,提高運輸管理水平,實現運輸合理化。
3.物流活動中運輸方式的優勢比較
對公路運輸而言,國家高速公路網主骨架的建設的加快,給公路運輸帶來了很多的便利,而且公路運輸還可以在靈活、方便的基礎上選擇多掛車增加運輸車輛的運貨量。
而在服務里程方面,鐵路在所有的運輸方式中名列榜首。其中還存在“滿載超軸”的優勢。
在水路運輸成本中存在非常明顯的距離經濟——“拖帶頂推”,帶來成本的急劇下降。
3.1.4 航空運輸
現代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政治穩定、對外開放和經濟繁榮的程度。對航空運輸發展問題的研究是民航建設的基礎,關系到在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水平,決定著行業內部綜合平衡和協調發展。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航空運輸處在高速增長階段。
3.1.5 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管道運輸又被稱為文明運輸。對一個工業國來說,工業越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越高,耗用能源越大,依靠管道運輸的程度就越大。
4.綜合效率的研究
五種運輸方式各有優缺點,將這幾種運輸方式結合起來、協調發展,發展多式聯運才是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必經之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實現最高經濟效益,建立一個高性能的綜合運輸系統。
以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和管道這五種基本的運輸方式各自的優缺點,貨物特性、運輸量、運輸距離、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等為依據,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選擇最為合理的運輸方式組合。
結合運輸活動中的現實情況和環境,選擇最合理、高效的運輸方式的一種綜合運輸的方法。
在集裝箱業務下發展起來的多式聯運,是物流行業發展的方向。這種運輸方式的優越性,在國際和國內的貨物運輸中都得到了體現。建立集裝箱貨運站,聯運網點,必須設備,聯運路線,科學的組織管理制度,對多式聯運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對社會和國家的經濟效益的增加有很大的推動力。
5.結論
現代運輸強調物流的系統觀念,在拓展港口功能、充分發揮港口集疏運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以港口為物流中心的、由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優化組合的多式聯運系統。相對高速發展的經濟和物流需求而言,我國鐵路運力偏緊、沿海水路運力偏緊、港口疏運能力不足,區域交通與物流一體化水平不高。
多式聯運不僅僅是將各種運輸機能有效地聯結起來,而且追求系統的整體效率,在流通過程中追求綜合價值鏈中的利潤。我國的多式聯運服務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的物流資源整合形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并逐步融入全球一體化當中,多式聯運的發展有著可觀的前景, 對改善我國運輸環境,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意義。
注釋:
[1]張敏,黃中鼎.物流運輸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267.
[2]黃中鼎.現代物流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20.
[3]范軍.中國航空運輸發展戰略對策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2003:103.
[4]閻子剛.物流運輸管理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7.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2)O7-0112-02
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運輸方式的選擇不當,易造成運輸效率不高及運輸費用長期無法降低這一尷尬局面的了解。分析了運輸的重要性,概述了幾種基本的運輸方式,得出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無法形成合力,阻礙綜合運輸效率的提高這一觀點。因此,我國運輸行業的發展,需采用合理的運輸策略以提高運輸的綜合效率,為企業增加收益。
關鍵詞:運輸方式;合力;運輸效率
1.運輸的重要性
《辭海》中對運輸的解釋是“人和物的載運和輸送”。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國內外許多企業的生產實踐表明 物流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運輸是物流作業中最直觀的要素之一。運輸是在運動中進行的,具有點多、面廣、線長、流動、分散等特點,費用較高,在全部物流費用中所占比重最高,一般綜合分析計算社會物流費用,運輸費接近50%,因此運輸成了降低物流費用的最具潛力的領域。而運輸成本的降低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在運輸過程中采用適宜的運輸工具,以達到在確保運輸質量的同時,利用最少的運輸環節,將貨物從始發地運至目的地的目標。那么建立綜合運輸體系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是很有必要的。且政府對物流行業的支持對其發展實十分有利的。
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以及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等等都要依靠運輸來解決,運輸是人類社會一種不可缺少的需求。
2.各種運輸方式概述
2.1 基本的運輸方式
最基本的運輸方式有五種,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以及管道運輸。
(1)公路運輸的經濟半徑,一般在200km以內,國際上在300km以內。①適合短距離運輸,但運輸車輛的車型結構不合理,造成了公路運輸的運輸能力小、成本高、勞動生產率低。
⑵ 鐵路運輸鐵路運輸經濟里程一般在300——500km以上,在干線運輸中起主力作用。其初期建設投資高,營運缺乏彈性,貨損較高。
⑶按照國際慣例,500km以上的貨物運輸應采用水路運輸,他是利用船舶和其他浮云工具,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庫及人工水道上運送旅客和貨物的一種運輸方式,是最早采用的專業化的運輸方式。易受自然條件影響(如港口、水位、季節和氣候等),可及性差,運送速度慢,在途時間長,會增加貨主的流動資金占有量。
⑷ 航空運輸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當時主要是進行航空郵件的傳遞。到1919年,世界乘客量達到3500人。[1]受氣候條件限制,可達性差。航空運輸只適宜長途旅客運輸和體積小、價值高的物資。
⑸管道運輸主要利用管道,通過一定的壓力差而完成商品運輸的一種現代運輸方式。現代管道運輸始于19世紀中葉,是隨石油開發而興起,并隨著石油、天然氣等流體燃料需求量的增長而發展的。
2. 2其它運輸方式
⑴集裝箱貨物運輸
集裝箱被稱作20世紀世紀運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運輸革命”,是以集裝箱為運輸單位進行貨物運輸的一種現代化的運輸方式。適用與水路運輸、鐵路及多式聯運。
集裝箱在應用上有諸多的優點,集裝箱貨物運輸有利于提高運輸質量,減少貨損貨差;能幫助節省費用,降低貨運成本;提高裝卸效率,加速運輸工具的周轉;簡化了貨運手續,便利了貨物的運輸集裝箱運輸方式把傳統的齊全運輸串聯成為連續的成組運輸,可以促進了多式聯運的發展。
⑵多式聯運
多式聯運是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新型運輸方式,它是以集裝箱為運輸單元,將不同的運輸方式組合在一起,是一種以實現貨物整體運輸的效益最優化為目標的聯運組織形式。
多式聯運的快速發展,必然有其可取之處,如手續簡單統一,節省人力,物力和有關費用,縮短貨物運輸時間,減少庫存,降低貨損,貨差事故,②提高運輸質量,減少中間環節,加快運送,提高運輸管理水平,實現運輸合理化。
3.物流活動中運輸方式的優勢比較
對公路運輸而言,國家高速公路網主骨架的建設的加快,給公路運輸帶來了很多的便利,而且公路運輸還可以在靈活、方便的基礎上選擇多掛車增加運輸車輛的運貨量。
而在服務里程方面,鐵路在所有的運輸方式中名列榜首。其中還存在“滿載超軸”的優勢。
在水路運輸成本中存在非常明顯的距離經濟——“拖帶頂推”,帶來成本的急劇下降。
3.1.4 航空運輸
現代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政治穩定、對外開放和經濟繁榮的程度。對航空運輸發展問題的研究是民航建設的基礎,關系到在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水平,決定著行業內部綜合平衡和協調發展。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航空運輸處在高速增長階段。
3.1.5 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管道運輸又被稱為文明運輸。對一個工業國來說,工業越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越高,耗用能源越大,依靠管道運輸的程度就越大。
4.綜合效率的研究
五種運輸方式各有優缺點,將這幾種運輸方式結合起來、協調發展,發展多式聯運才是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必經之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實現最高經濟效益,建立一個高性能的綜合運輸系統。
以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和管道這五種基本的運輸方式各自的優缺點,貨物特性、運輸量、運輸距離、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等為依據,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選擇最為合理的運輸方式組合。
結合運輸活動中的現實情況和環境,選擇最合理、高效的運輸方式的一種綜合運輸的方法。
在集裝箱業務下發展起來的多式聯運,是物流行業發展的方向。這種運輸方式的優越性,在國際和國內的貨物運輸中都得到了體現。建立集裝箱貨運站,聯運網點,必須設備,聯運路線,科學的組織管理制度,對多式聯運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對社會和國家的經濟效益的增加有很大的推動力。
5.結論
現代運輸強調物流的系統觀念,在拓展港口功能、充分發揮港口集疏運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以港口為物流中心的、由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優化組合的多式聯運系統。相對高速發展的經濟和物流需求而言,我國鐵路運力偏緊、沿海水路運力偏緊、港口疏運能力不足,區域交通與物流一體化水平不高。
多式聯運不僅僅是將各種運輸機能有效地聯結起來,而且追求系統的整體效率,在流通過程中追求綜合價值鏈中的利潤。我國的多式聯運服務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的物流資源整合形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并逐步融入全球一體化當中,多式聯運的發展有著可觀的前景, 對改善我國運輸環境,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意義。
注釋:
[1]張敏,黃中鼎.物流運輸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267.
[2]黃中鼎.現代物流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20.
[3]范軍.中國航空運輸發展戰略對策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2003:103.
篇2
關鍵詞: 交通 城市發展 影響機制
德國人文地理學家f.拉采爾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縱觀古今中外城市發展的歷史,無數實例都證明了交通對城市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城市交通之外的大交通,與城市發展更是具有深刻的淵源關系。
一、城市發展中交通的重要作用
透過人類發展史,可以看到交通與城市發展之間有著不解之緣,在城市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處處留下了交通的印記。
1、古代內河航運引導城市布局
在可以查證的有關城市的記載中,城市最早出現于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以及黃河等大河流域,在歷史上較有影響的城市也大都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如底比斯城位于埃及南部尼羅河畔,巴比倫城位于幼發拉底河下游右岸。交通運輸能實現互通有無,平均所余物資,交通不同地區特有物資的職能,促進了市場的形成,而市場本身也是城市生活安定性及規律性的產物。水運是古代大規模運輸最為有效的方式,這些河流無疑都是最早的交通要道,可見,城市起源于大河河谷地區并非偶然。
不僅如此,城市發展與航運改進具有很強的同步性,從我國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水路運輸對城市格局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魏、晉、南北朝以后,長江流域逐步發展成為主要的經濟基地,而隋大運河的開鑿,把逐漸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與仍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黃河流域以通暢便捷的水運方式聯結起來,大運河成為中國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經濟發展的命脈,在沿河兩岸形成了中國第一條南北向城市發展軸線,沿岸的楚州(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在當時并稱四大都市。
2、近代鐵路交通促進城鎮迅速崛起
工業革命后,鐵路交通的開始發展,使得大宗貨物在陸地上遠距離運輸成為可能,此時,在鐵路交通發達的地理位置迅速發展起來了一批新型的城市,如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興起就是憑借優越的鐵路交通條件而迅速發展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還不足0.1平方公里,僅有200戶人家,600余口人。由于公路交通十分落后,貨物運輸嚴重依靠鐵路交通,而由盧漢線運往當時的重鎮——正定的物資都要在石家莊下站,再由石家莊運往正定,石家莊也因此成為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并進一步誘發了工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全面興起。1941年2月,石太、石德、京漢三條鐵路在石家莊接軌,使石家莊的交通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1947年石家莊市解放,當時全市人口19萬,有大小工廠27家,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左右。
3、現代高速公路推進沿線地區城市化
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一條高速公路,特別是大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就會使兩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逐漸延伸發展,形成以高速公路為軸線的城市群,在各處出口或立交橋附近形成一系列衛星城鎮,這些衛星城鎮更主要的功能是對中心城市功能的有益補充。如貫穿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被稱為“加拿大的主要街道”的高速公路,其日交通量達35萬余輛,高峰期超過40萬輛。之前,安大略省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多倫多南部,1962年,該高速公路建成,工業布局逐漸向北延伸,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軸線的工業走廊,集中了全加拿大70%以上的工業,相應地促進了高速公路沿線商業、文化設施的發展和中小城鎮的發展。目前,這一地區為全加拿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
4、綜合交通帶動城市群的發展
法國城市學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其論文《megalopolis》(1957)中首次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并預言: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級階段的產物,若干都市區的空間聚集是城市化成熟地區城市地域體系組織形式演進的趨向,在20世紀和21世紀初將成為人類高級文明的主要標志之一。
長江三角洲被稱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城市空間格局的形成和演變具有明顯的交通導向性。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基本形成了沿長江和沿運河的兩條城市發展軸;隨著1904—1911年滬寧、滬杭鐵路,1912—1949年滬杭甬鐵路的建成通車,長江三角洲鐵路沿線城市帶開始形成;改革開放后,公路已成為長江三角洲人員和貨物流動的主要通道,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空間格局的主要框架;長江三角洲目前的主要交通方式有汽車、火車、輪船、飛機,是世界上港口和機場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今后,長江三角洲將進入高速公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交通條件的革命性
變化,產業將在長江三角洲內重組,城市空間格局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競爭力和城市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二、交通對城市發展影響的內在機制
通過對城市發展進一步解析,可以看到,交通是通過改變產業布局、推動經濟發展、促進人口遷移等來影響城市發展的。
1、交通改變產業布局
依據經典的產業布局理論,運輸條件是產業區位選擇和產業布局調整的重要影響因素,運輸條件的改變往往直接導致產業布局的形成與改變。
在交通運輸較為落后的階段,高額的運輸成本限制了城市間外部貿易的發展,工業活動在城市間難以形成專業化分工,大多數工廠在其選址時會把城市經濟作為首要條件,落后的交通條件將經濟的多樣化限制在城市范圍內。隨著交通的發展,區位約束不斷減小,長距離的商品運輸成為可能,圍繞著中心城市的腹地市場開始增長,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開始出現,工業生產可在不同城市間實現專業化分工,這促進了聚集經濟效應的充分發揮,推動了城市向外分散型發展,更多城市將會出現。此外,便利的交通還能夠促進沿線地區人口的快速流動,加快地區經濟的對外聯系,從而帶動沿線周圍的旅游、餐飲、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推動沿線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
2、交通促進經濟發展
交通運輸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是其他任何行業都無以企及的,加大交通投資力度,對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機會將產生積極作用,而且交通運輸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即交通建設對其他部門的生產和服務需求的影響較大,這也將促進經濟的發展。
根據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測算,1985—2006年,中國交通運輸投資每增加1%,將會帶動gdp增長0.28%,其中,交通運輸投資的直接貢獻為0.22%,由于其外部性的存在而導致的經濟增長為0.06%。也就是說,如果考慮交通運輸的正外部性,交通運輸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年均13.8%。總體而言,1985—2006年交通運輸投資帶動gdp每年增加248億元,其中196億元來自投資的直接貢獻,另外52億元為交通運輸的正外部效益。同時,交通基礎設施對我國的就業率也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能夠有效地促進就業。
3、交通影響人口遷移方向
盡管人口的集聚看起來和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但在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人口集中程度卻隨著交通的改善而變化。由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尤其是公路水路交通的發展,使得客運和貨運成本、距離等都有所下降。另外,交通又提供、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會,遷移的“拉力”不斷增強,遷移通道的阻力隨之減小,這使更多的農村人口愿意遷往城市。
隨著集聚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進入城鎮化的中后時期,城市中心地帶生存空間日益狹小、交通條件日益擁擠以及地價日益上漲,而高速公路等高技術交通和現代通訊手段的迅速發展,以及家庭轎車開始普及,距離已不再是居民進入城市的障礙。因此,人口在向城市集聚的同時,也會使得大批富人外遷,并最終導致了郊區化的形成。
三、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的建議
從城市發展的歷史和經驗來看,交通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它決定著生產要素的流動、城鎮體系的發展,甚至是城鎮的興衰。交通線路走向決定著產業和城市的空間分布及發展方向,交通線路的空間組合狀況決定著產業和城市的空間組織結構,主要交通方式的效率決定著產業和城市空間布局的靈活性與高效性。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建設的加速階段,人在空間運動上向城市超強集聚,物也呈現向城市強集聚和弱擴散的現象,經濟與城市化取得了快速發展,同時也顯現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城市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等,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由于這一階段也是交通發展的成長期,因此可以考慮借助交通運輸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力,引導城市健康發展。
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中,交通和城市分歸不同部門,不同運輸方式的管理和規劃也分屬不同的部門,這就使得城市與交通發展不同步,而且本應為弱替代性的不同運輸方式,表現出來更強的競爭性,使有限的資金又有一部分用于了重復建設。為加強交通規劃與城市發展的協調,要求政府部門或者委托中介組織對交通項目的決策進行監督和協調,以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為指導,統籌考慮城市與交通的協調發展,不同地區間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埃德溫·s·米爾斯:區域和城市經濟學手冊(第2卷)——城市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 劉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嶺、倪文彥譯: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 胡鞍鋼、劉生龍:交通運輸、經濟增長及溢出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09(5).
[4] 王先進、
劉芳:基于重力模型的交通對人口遷移影響分析[j].綜合運輸,2006(1).
篇3
[關鍵詞] 長江黃金水道 長江流域經濟 人均GDP 翻兩番 小康社會
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要實現這樣的小康,就必須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僅次于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自古就是我國東中西部交通的大動脈,也是連接東中西部經濟聯動發展的“黃金紐帶”。沿長江經濟帶覆蓋了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等七省二市,是我國最重要的高密度經濟走廊。2007年,這片僅占國土總面積15.4%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卻占到了全國的46%。充分利用這樣一條黃金水道,對于順利實現我國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GDP “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長江黃金水道的優越條件
1.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臨水而居是人類的天性,沿江沿河總是社會文明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流域工農業經濟基礎和科學技術基礎均比較雄厚,并兼有沿海和內地兩方面的經濟特征,在全國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代經濟發展中,長江流域是我國工業的發祥地。后至70年代末,我國區域開發以大規模向內陸地區推進為特征,內陸地區經濟建設取得很大成就,長江流域沿海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居先地位。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區域之一。長江水道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穿越三大經濟區,成為加速東部、促進中部、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紐帶。長江水道建設的加強,為實現沿江經濟發展戰略,協調三大經濟區的發展,繁榮全國經濟提供了優越條件。
2.長江流域隱藏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由于長江落差達5400米,因而水力資源潛力很大。在土地、環保的壓力下,‘十一五’期間該是交通規劃考慮航運的時候了。航運對環境的污染最小,黃金水道是名副其實的綠色交通。由于另一條大河黃河季節性的枯竭,長江承擔起更多聯動東中西部的水運重任。長江黃金水道和沿江地區交通體系已經成為我國很重要的一個交通大體系。
3.三峽工程是長江航運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今天,過往三峽的船舶將不再翻壩,一壩之隔的川江水域不再為險灘、急流、礁石困擾,川江從此告別航運難,長江的黃金水道美稱也因三峽蓄水名副其實!三峽大壩初現高峽平湖的壯景,這意味著長江最險的航道結束了“險、急、淺、彎”的歷史。三峽蓄水已經為支流航運、干支直達做好了準備。長江航道網已成雛形,將直接促進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三峽工程“防洪、發電、通航”的三大藍圖正逐步變成現實。
4.長江旅游面臨新的機會。在三峽壩址水域斷航期間,長江三峽也從不曾“斷游”。三峽壩區的鳳凰山、壇子嶺游人絡繹不絕。盡管135米水位以下的一些景點已永沉江底,但與此同時,一些平湖新景傍水而生,一些三峽新秀“浮出水面”。庫區沿江各區縣正著手打造蓄水成庫后峽江旅游的新亮點。巫山縣又探出了一個全長30多公里的“小小小三峽”,峽中溪流湍險,沿岸風景秀麗。“三峽明珠”石寶寨也成為了“水上蓬萊”。順江而下,沿岸有氣象萬千的廬山、景色秀麗的黃山等名勝古跡,是令人向往的旅游勝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游覽長江的中外游客將成倍增加,旅游事業也必將越來越興旺。
二、影響長江黃金水道諸因素
長江作為我國的黃金水道,雖然年均完成貨物周轉量為全國內河周轉量的80%以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其自身資源遠未利用,長江水運的發展水平還相當低。無法同密西西比河、萊茵河等國外河流相比擬。其實,長江的自然條件,那不是萊茵河能比得了的。長江全長6300多公里,萊茵河全長只有1320公里;長江年均流量9600億立方米,而萊茵河只有790億立方米;長江包括支流的通航總里程約57500公里,萊茵河包括支流的通航總里程約1600公里;長江河口的航道水深10米,萊茵河河口的的航道水深只有3至3.3米深;長江河口地區可通行五萬噸海輪,三峽航道可通航萬噸船隊,萊茵河上行駛的只是1500到3000噸輪船;長江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萊茵河流域面積只有22.4萬平方公里。長江的水量是萊茵河的6倍,但運輸量卻僅為萊茵河的六分之一。因此,相當于14條鐵路的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當前,影響長江黃金水道的因素主要有:
1.長江是近年來世界上受破壞最嚴重的河流。2006年春,三峽工程清水下泄造成長江沿岸河堤潰塌,長江航道走勢發生變化。夏季以來長江上游來水不足,多處航段出現歷史最低水位,造成船舶通行困難,盡管管理部門規定船舶要減載運行,但還是出現船舶擱淺事故,有的航段被迫停航。從長江向中國北方大規模調水的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以及西線調水工程即將實施。三條調水線路,少則每年要從長江抽水四百億立方米,多則八百億立方米(相當萊茵河的流量)。另外還有從長江向云南、貴州等地的調水計劃。這些對長江航運事業來說是雪上加霜。
2.條塊分割,管理交差,政出多門,嚴重阻礙了航運生產力的發展。長航體制改革后,長江航務管理局主要代交通部對長江全線行使管理職能。這與沿江各省市地方交通部門對水運的管理在不少方面互相重疊,不可避免的出現管理多頭、政出多門的現象,嚴重影響到航運企業的生產經營。長江表面上看來形成了“千帆競發”的景象,但也隱藏了許多危機。
3.跨江大橋不斷增加,對長江航運構成重大威脅。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到1995年長江干流上有8座大橋。截至目前,長江宜賓至上海段已建成通車的橋梁有39座,在建的11座,近期擬開工建設17座。到2020年,長江上還將建橋(包括隧道)70座,未來10年內,長江大橋將突破100座,2020年將達到124座。2800公里的長江干流上,平均不到30公里就會有一座跨江大橋。然而一些橋梁由于沒有進行科學的論證分析,沒有嚴格按照通航標準設計建造,導致建成的橋梁凈空高度、通航橋孔寬度、選址等都存在阻礙航運的問題,最終落下“鐵鎖鎖江”的后遺癥。
4.航道仍處于“天然狀態”。長期以來,國家對于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投入明顯不足。有數據顯示,從1949年到2000年的50年間,我國對長江航運的總投入僅為90億元,其中用于航道疏浚投入的只有26億元。很多礙航的礁石、淺灘、險段、沉船都未得到治理。以沉船為例,僅武漢至長江口一段,就有歷史沉船307艘,至今未得到完全打撈。解放后新的沉船也很多,每年都有上百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沉船被及時打撈的只是極少數,除非沉船自身價值大于打撈費用。此外,還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水雷、炸彈,雖然解放初期幾經清掃,但仍有隱患,行船觸碰沉船的事時有發生。所以,長江航道之現狀,已嚴重制約著長江航運與流域經濟的發展。
三、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的構想
1.建立研究長江總體開發、開放的專門機構。第一,這種機構要有完整的統計資料和準確及時的信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考慮長江開發、開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防止地區、部門重復建設、浪費資源,形成統一的開發、開放戰略,包括長江流域產業發展、項目配置的統一規劃、長江流域區域關系、區間協作的統一規劃、長江資源利用、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規劃,逐步完善長江航運國家、集體、私營一起辦,干支、江海能直達,中央、地方、企業都投資,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種經濟成分的運輸結構體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第二,對長江航運實行統一管理。長江貫穿我國東西、支流輻射南北,維系“半壁江山”。因此,對長江航運必須實行統一管理。第三,加大對長江的保護。水路運輸,在工業發達國家中被譽為“綠色運輸”,因為它占用土地少,噪音小,單位能耗低,廢氣排放量低,和環境相容性好。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廠,“兩頭在外”,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材料和能源,然后再把產品銷往國外。“世界加工廠”的大部分布置在長江沿線的地區,長江水運最主要的任務是承擔原材料、煤炭和原油的運輸。因此,應站在宏觀的角度,既治標,更要治本,千萬不要再做傻事、錯事。長江應該受到特別重視和保護。
2.嚴格限制在長江上建橋。長江作為我國的“黃金水道”,只有一條,因此,在長江上建橋,必須慎之又慎。“長江建橋熱”如何引導?筆者認為應盡可能建設江底隧道。國家應該采取措施,原則上在長江干線武漢以上江段,橋距控制在80公里以上,武漢以下江段橋距控制在100公里以上,安慶以下除去已規劃的大橋外,不宜再新建大橋。
3.讓長江流域成為新型經濟增長帶。從1984年第一批長江流域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起的20多年的時間里,流域內閔行、虹橋、漕河涇、寧波、南通、昆山、杭州、蕭山、武漢、蕪湖、合肥、成都、南京、長沙、南昌、重慶、昆明、貴陽等18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和寧波大榭開發區經過不斷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長江流域內開發區以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特性,在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窗口、示范、輻射作用,成為我國推進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要力爭流域內開發區GDP、工業增加值、稅收收入、出口、引資額等指標在未來10年翻兩番。同時,單位面積土地投資強度、單位面積土地產出和效益,基礎設施投入產出比、區內外企業配套率、技術轉移和吸收率等指標,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實現區域經濟內涵型可持續增長。發展長江流域經濟,不僅對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強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區的橫向聯系,實現資源、技術、經濟優勢互補,促進生產力布局協調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4.讓長江“黃金水道”名副其實。長江航運是長江運輸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江流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紐帶。在綜合運輸體系中,水運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與鐵路、公路相比,水運成本最低,運輸能力卻最大。長江流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迫切需要盡快形成以長江為主軸,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相互銜接順暢的長江運輸大通道,盡快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以更好地拉動沿江經濟發展。充分挖掘長江航運潛力,進一步發揮長江航運作用,綜合整治勢在必行。讓長江真正成為一條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的現代化航道。
隨著“長江巨龍”龍頭浦東的開發和龍尾三峽工程的竣工,為長江流域經濟的騰飛帶來了新的契機。開發長江、建設長江、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的戰略出發點在哪里,筆者認為,應以強化社會化大生產的大交通觀念為出發點,確保長江水道暢通無阻,為運量大、運距長、運價廉的大宗貨物創造集疏運條件,讓長江“黃金水道”為實現我國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GDP “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
參考文獻:
[1]駱溫平:中國水運物流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李二和:中國水運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第二次全國航道普查資料匯編[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青島遠洋船員學院、中遠巴拿馬公司編譯.巴拿馬運河操作規則與過河須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