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越來越受到游客的青睞。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各個地方充分發掘自己的旅游資源,鄉村旅游成為各級政府各個地方開發的新熱點。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農村經濟環境的改善,但在開發經營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農村城市化問題、鄉村空心化問題、農民收益邊緣化問題、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等,這些問題實質上就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成為學術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點。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寧鄉縣關山村為研究對象,運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理論,從旅游區居民的視角,研究居民對旅游發展影響的感知及態度,制作居民感知、旅客感知調查問卷表,對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進行訪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探索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感知差異,提出策略或建議。
三、研究區域概況及研究設計
(一)區域簡介
關山村屬寧鄉縣金洲鎮,金洲鎮位于長沙“兩型社會”先導區金洲新區北部,東距長沙城區24公里,西距寧鄉縣城15公里,南距長常高速互通2公里,具有良好的近郊區位優勢。關山村的總面積為6.86平方公里,人口2660人,共626戶,用地呈狹長狀,南北長達4.5公里。關山因三國時期的蜀將關羽在此屯兵而得名,2009年關山村列入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與改革試點試驗區,2013年榮獲“國家級4A景區”稱號,進入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嶄新時期。
(二)問卷設計與調查訪談
1、問卷設計
本研究沿用李克特測量法,問卷量表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感知調查;第二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感知調查;第三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感知調查;第四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調查;第五部分是開放式問答,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和看法;第六部分則是人口統計學部分。
2、問卷調查與訪談
為了獲得詳盡、具體、真實和到位的一手數據和二手資料,筆者攜助手深入關山村展開數日的問卷調查與訪談。問卷調查方面,向關山村居民發放了4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12份,有效率達到89.2%;訪談方面,筆者與助手幾人分別訪談了關山村第一書記和村民,并且獲得了關山村區域概況、旅游發展規劃、黨組建設、領導視察與講話文件、旅游宣傳冊等二手材料,并予以整理。
四、實證研究
(一)信度和效度檢驗
筆者將問卷數據匯總后輸入SPSS17.0軟件中,得到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61,大于0.8,量表具備較好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量表數據收集與處理之后的結果:KMO和Bartlett’s檢驗值為0.808,大于0.7,顯著性水平0.000,低于默認值0.05,由此可見,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較好,可以展開接下來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二)關山村居民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感知分析
1、關山村居民對鄉村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感知
在就業、居住、農產品銷售以及總體的經濟發展方面,關山村居民享受到了旅游開發、建設與經營帶來的福利,物價上漲、貧富差距拉大都是關山村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當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經營與開發帶來的實質收益的認同度比較低。
2、關山村居民對鄉村旅游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感知
關山村對鄉村旅游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正面感知部分均在3.5以上,可見鄉村旅游的規劃與開發確實給關山村的景觀、綠化、居住環境、排污、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對關山村旅游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負面感知部分均在2.4-3.5之間,在環境保護方面仍然有待努力和改進。
3、關山村居民對鄉村旅游社會文化可持發展的感知
旅游給當地居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傳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讓農村變得開放的同時,也發掘和傳承了當地的文化,但政府和群眾之間在旅游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行動上還沒有達成一致,關山村居民對當地發展旅游在旅游收益分配與旅游經營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非議。
4、關山村居民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感知
對于政府對旅游的建設與支持,關山村居民比較滿意,對旅游發展的滿意度較低,最大的不滿還是來自于旅游經濟收益比村民期望的要少。從數據中可以得知,旅游類收益占家庭收入比重為無的樣本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經濟、環境、社會文化三方面的感知均最為強烈。
五、結論和建議
(一)鄉村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鄉村農戶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參與者、直接獲益者,也是旅游服務的提供者,因此農戶在旅游發展的進程中經濟利益能否得到保障,關系到旅游發展的目標是否能實現,關系到旅游是否得以可持續發展。當前橫亙在關山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問題,仍然是農戶從旅游經濟上獲得的收益不足、相關主體之間利益分配不夠合理。為此,從以下三方面對關山村鄉村旅游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來提出建議:
第一要問政于民。通過公平公開地推行選舉,修訂與解決當地社區及村民在政治權利方面的缺位問題,盡最大力度廢除歧視村民的政策壁壘,選舉一些代表政治思想較為先進、主觀能動性較強、參政意愿較強的優秀村民代表加入鄉村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
第二要聽證于民。在關山村重大旅游規劃、建設與發展問題上開展村民聽證會或者民主會,尤其是在關系到村民切身利益上的問題,要讓村民充分發揮話語權,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見;
第三要讓利于民。鄉村旅游對采用政府主導+外來投資者經營的合作模式展開,往往將社區居民及村民排除在外,其所能得到的經濟利益很少。對于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提出要采用社區參與的方式加強社區居民及村民的擁有和控制,讓利于民才是發展鄉村旅游經濟的長久之計。
(二)鄉村旅游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多元的建設、治理和改善的過程,當地旅游暫時沒有面臨容量需要限制的問題,但在環境質量評估方面,需要引進較為系統、全面、科學的指標體系,對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處理、排污等問題要嚴格控制,預防第一、治理第二。
(三)鄉村旅游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政府和旅游開發者要繼續深挖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凝練關山村的旅游文化精神,對如何更好地展現當地旅游文化與優良傳統作出更精致的設計、更生動的展現,以文化為載體,開發更具體驗性、互動性和參與性的旅游產品,提升游客的體驗質量。
參考文獻:
[1]徐倩,段鵬輝.淺析土地非農化過程中失地農民保障問題[J].價值工程, 2010,29(8):241-242.
[2]鐘林生.可持續旅游發展歷程與未來研究論題探討[J].旅游學刊,2014,29(3):6-7.
[3]王繼慶.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博士論文,2007,4.
[4]左曉斯.可持續鄉村旅游研究―基于社會建構論的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7.
篇2
1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對策應與時俱進
在城鎮化背景下,需要轉變傳統的鄉村生態旅游管理觀念,應把鄉村生態建設與城鎮化發展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加快整個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步調,使鄉村生態旅游管理更規范,鄉村旅游行業發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應鼓勵貧困戶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來,通過產業帶動、企業幫扶等形式,讓鄉村生態旅游助推脫貧攻堅。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生態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開發農旅、文旅、體旅等山地旅游新業態,為貧困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良好發展,進一步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充分重視各類專家對于鄉村生態旅游領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議,利用業務咨詢、理論指導、評審評價等形式,不斷強化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內容,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從而以科學合理的城鄉統一化管理辦法,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緊跟新形勢下促進鄉村生態旅游行業良好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2倡導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
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參與感也較低,因此可倡導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這樣的方式給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會實踐旅游振興為特色,加大對我國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在制定出鄉村生態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和整體營銷辦法后,實現當地農業生產與鄉村生態旅游的聯合互動。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同時促進當地人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對農業公園、濕地保護區的深度體驗和走訪,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積極發掘當地的旅游潛力,從而以自然資源保護為前提,以生態環境建設為目標,為未來的建設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議,以此充分發揮鄉村生態旅游業對當地鄉村發展振興的帶動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在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須要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當地基層部門應加大力度促進產業扶貧政策基礎,做好有前瞻性地規劃與管理工作。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例如在開發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給予村民政策和項目扶持。在村民依托鄉村振興發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積極開始發展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產業,促使當地農村環境更美、農村收入更多,村民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提高。基層部門應明確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二三產業的市、縣,可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對使用荒山、荒坡、荒灘及石漠化、邊遠海島土地建設的旅游項目,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以此不斷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
篇3
一、引言
在國家大力提倡三農政策的前提下,鄉村旅游的研究已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國外關于鄉村旅游發展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供給、鄉村旅游者及其市場細分、居民對鄉村旅游的理解和態度、鄉村旅游影響、鄉村旅游營銷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等。國內真正意義上鄉村旅游的興起, 始于20世紀90年代前后。國內學者研究主要從概念界定、發展動因研究、鄉村旅游的經濟性分析、鄉村旅游的發展策略研究、鄉村旅游的屬性特征分析、鄉村旅游的規劃與開發探討等方面進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鄉村旅游應與民俗文化相結合,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與品位。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對比可以看出,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鄉村旅游與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研究還是比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視角下研究鄉村旅游,從現實意義上來說,能為專題民俗村以及鄉村旅游尋找新模式,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品位與內涵發展提供必要的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相關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為資源而加以保護、開發的旅游產品。鄉村民俗主題旅游產品是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吸引物,突出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旅游產品,這是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產品品位的一個有力手段。
(二)研究區域概況
陜西關中平原的范圍是介于陜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是陜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此次我們選取了關中地區四個典型的鄉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為特色的寶雞岐山北郭村,以農民畫為特色的戶縣東韓村,以泥塑為特色的寶雞鳳翔六營村,以關中民俗體驗為特色的咸陽袁家村。
(三)調研過程
本次調研采用實地考察與隨機訪談的形式,對于案例地的游客進行調查,調查日期為2015年3月到4月間,歷時20天。調研地點選擇在禮泉縣城及袁家村景區,岐山北郭村,鳳翔六營村,戶縣東韓村選擇游客比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進行隨機交談。
三、關中地區鄉村民俗旅游綜合模式
關中鄉村民俗旅游大部分還屬于低級階段,以民俗文化和鄉村旅游相結合的主題鄉村民俗旅游村屬于民俗旅游接待專業戶時期,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體驗傳統生活習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動為特點。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發展模式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鄉村民俗型
鄉村民俗旅游指以鄉村民俗風情為載體,所開展的旅游活動,其內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風俗。禮泉袁家村就是以關中民俗為載體發展鄉村旅游。
(二)鄉村組織型
通過政府有組織地引導農民經營戶,按照統一規劃和建設的要求,發展旅游接待設施和配套服務,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北郭村,六營村,東韓村,袁家村都是集體規劃,統一建設。
(三)“領頭羊”型
鄉村民俗旅游指在離客源地比較遠的鄉村,農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戶”。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游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
(四)景區帶動型
鄉村民俗旅游發展是以比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區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發展為鄉村旅游目的地。陜西關中地區以袁家村與北郭村為典型代表。
關中地區鄉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種發展方向:關中鄉村民俗旅游發展模式有資源驅動模式向投資驅動模式變化發展;產品應品牌化 集群化,這是提升關中鄉村民俗旅游的必經之路;開發主體應多元化,這是集聚鄉村旅游開發資本,這是提升鄉村民俗旅游品位,獲取規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關中鄉村民俗旅游模式創新及發展建議
(一)關中鄉村民俗旅游模式創新
關中地區鄉村民俗旅游發展創新模式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鄉村民俗俱樂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鄉村俱樂部享受到一體化服務,并通過訂購鄉村旅游線路,向自駕車群體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務。
2、主題農園:形成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租賃農園等多種形態,承載農旅結合的農事參與、自然教育和DIY創意空間等功能。
3、童年到鄉村:基于追尋兒時的記憶、尋找傳說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間,旅游體驗也成為現代最為時尚和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活動和產品形態。
(二)關中鄉村民俗旅游發展建議
關中鄉村民俗旅游亟待解決經營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趨同化、產品層次粗淺化、鄉土文化城市化。鄉村旅游同質化嚴重,關中地區大部分鄉村旅游是以農家樂的形式,未來鄉村旅游應鼓勵企業進入,實行“企業+農戶”形式,實行市場化經營。
篇4
高鐵時代正式向我走來。距離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隨著5月11日京滬高鐵的試運營。市召開這次高規格的全市“迎接高鐵時代,加快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對高鐵重大發展機遇的科學掌握和對高鐵旅游的高度重視。這是省五個高鐵沿線鄉村和三個跨線鄉村第一個召開高鐵旅游大會的鄉村,謹代表省旅游局表示熱烈祝賀。下面,就市高鐵旅游發展談幾個問題。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高鐵旅游的特點
以及京滬高鐵即將通車,國高鐵建設進入全面收獲期。高鐵作為一種現代高速交通工具,對旅游的影響十分廣泛,歸納起來可以用10個關鍵詞來詮釋。第一個關鍵詞:高速度”速度是高速鐵路技術水平的主要標志,各國都在不時提高列車的運行速度。法國、日本、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高速列車的最高運行時速,分別達到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武廣高鐵運行時速達到350公里,廣州到武漢最快僅用2小時57分。京滬高鐵運行時速將達到300公里以上,隨著武廣、鄭西高鐵的相繼通車。不到5小時即可實現京滬陸路通達。第二個關鍵詞:公交化”各國高速鐵路幾乎都能滿足4分鐘一列(日本為3分鐘)最小行車間隔。京滬高鐵平均每8分鐘一趟車,每天5個始發站平均發車150班次,年雙向流量1.6億人次,濟南站的人流量將達到2000萬人次,實現了高密度”公交化”運行。第三個關鍵詞:同城化”高鐵的建成運營實現了大城市之間或大城市與衛星城市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功能再劃分,兩城或多城變為“一城”即“同城化”高鐵把山東變成了北京和上海的近郊。早上從北京、上海動身,中午到山東旅游、休閑、吃魯菜,變得觸手可及。同時,京滬高鐵的建成將在山東省內形成圍繞濟南、青島兩地若干個“小時旅游圈”以濟南為中心,1小時旅游圈”將覆蓋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棗莊等;2小時旅游圈”可達東營、青島、煙臺、日照、臨沂等;以青島為中心的1小時旅游圈”將覆蓋濰坊、煙臺、威海、日照,實現了省內各鄉村同城化。第四個關鍵詞:目的地”山東地處京滬兩大旅游中心鄉村相互吸引、輻射的交叉地帶,連接中國人口最稠密、經濟發展最快、旅游消費能力最強的經濟區域。借助京滬高鐵的開通,山東作為高鐵沿線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輻射半徑將大幅擴展,客源流量與市場規模將呈現增長態勢,有可能出現“爆棚”效應。第五個關鍵詞:度假倉”即旅游綜合體的概念。度假倉式的旅游目的地要素齊全,行、游、住、食、購、娛全部包含在內,一站式解決游客的多種消費需求。近年來,各重要旅游目的地都在積極適應這一需求,從抓單體項目時代轉向集群式、集約型發展時代,把大項目裝進旅游度假區,或者將旅游度假區打造勝利能完備的綜合性度假倉。第六個關鍵詞:過境地”京滬兩大國際都市綜合優勢突出,將會對沿線鄉村形成“虹吸效應”游客對沿線旅游產品有所選擇,同質化旅游產品許多可能會被過濾掉。特別是旅游基礎設施落后、缺乏特色旅游資源、綜合實力與競爭力較弱的地區,極易出現游客“過而不入”現象,區域旅游競爭格局中淪為“過境地”第七個關鍵詞:零換乘”即在高鐵站區內實現高鐵與城市公交、輕軌、出租車、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的對接。高鐵站區內規劃建有完善的公交、客運、出租車以及通往機場的大巴、通往景區(點)旅游巴士停靠點和出入口,實現鄉村各類交通與高鐵的無縫對接”鄉村輕軌、地鐵的規劃設計也都充分考慮到與高鐵的有效銜接,預留通道和出入口。第八個關鍵詞“一條龍”行、游、住、食、購、娛一站式服務。重點推廣聯動發展模式,使景區、旅行社、旅游交通、娛樂場所、餐飲業等相互間聯動合作,形成“景區+旅行社”景區+旅行社+旅游交通+購物”景區+旅行社+旅游交通+娛樂場所+餐飲+購物”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使各方利益達到最大化,游客得到最大的旅游價值。第九個關鍵詞:自由行”旅游者不再主動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和服務,而是以高鐵為主要交通工具,什么時間走,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買什么,完全由個人決定。旅游產品的設計相應地能夠滿足高鐵自由行游客的要求。第十個關鍵詞:周末游”過去,周末只能在鄉村近郊休閑旅游。高速鐵路的發展為旅游帶來了全新的出行方式,周末到數百公里以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成為可能。周末以家庭游、個人游為主的自助方式將逐漸取代組團式出游,周末游”將成為高鐵旅游的主要出游方式。
二、充分認識高鐵對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和挑戰
京滬高鐵沿線24個站點之一。京滬高鐵開通后,京滬高鐵在設曲阜東站。年單向旅客輸送能力可達到8000萬人次,將對的鄉村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京滬高鐵與京臺高速、104國道和日東公路等形成的高速交通體系,將大大提升的可進入性,游客的數量和層次將會大幅提升。高鐵開通后,巨大的客流將會產生強大的購物、餐飲、休閑、商品和服務消費能力,直接帶動旅游產業鏈條的完善和提升,高鐵經濟”必將成為市今后經濟發展的引爆點。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一)京滬高鐵對市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一是加快推進市旅游目的地建設。京滬高鐵將縮短客源地與市之間的感知距離。使更多的境內外游客選擇來旅游,也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入境游客的二次分配”高鐵效應帶來的大量游客的涌入,將對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形成“倒逼機制”加快推進市旅游目的地體系建設進程。二是加速市旅游區域合作進程。京滬高鐵的開通運營,肯定引起高鐵沿線旅游鄉村以及旅游產品的重組,這為市融入高鐵旅游時代,不時深化與相關城市的旅游合作發明了條件。三是促進市優化客源市場。京滬高鐵沿線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3.3%2010年,北京市民出游率達到2.1次、上海達到2.5次,江蘇達到1.7次。高速鐵路網的形成將使更多的高端客源來休閑旅游,同時將進一步激活商務、美食、會展旅游市場,形成更具消費能力的中高端旅游消費群體。四是推動旅游產品提檔升級。高鐵旅游將帶動休閑游、體驗游、養生游、修學游等新興旅游產品發展,直接促進酒店住宿、餐飲娛樂、旅行汽車、特色購物等各要素產業發展。
(二)京滬高鐵對市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京滬高鐵是一把“雙刃劍”對旅游業發展有促進作用。游客會流向設施完善、產品獨特和服務優良的旅游目的地。單純依靠門票收入的旅游目的地將極有可能成為高鐵旅游經濟的中轉站”無法分享客源增加帶來的更大效益。市如果不能加快旅游產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豐富旅游產品結構,推進旅游產業優化升級,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落伍。二是對市旅游交通體系的挑戰。從地理位置上看,市正好處于至北京2小時、至上海2.5小時的黃金分割點”上,這一優勢將會推動市成為區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因此,主要景點之間道路狀況、旅游交通網絡、交通工具的多樣化水平,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對市旅游接待設施建設的挑戰。高鐵游客對高端住宿設施、餐飲設施、娛樂設施、綜合服務設施等要求較高。市目前酒店規模檔次較低、旅游演藝項目缺乏、旅游購物欠發達、集散中心功能不完善,高鐵對市旅游接待設施形成了考驗。四是對市旅游服務和人才的挑戰。高鐵旅游”使沿線鄉村間的合作與競爭加劇。這種競爭不只是旅游產品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包括旅游規劃人才、市場營銷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務人才等。目前,市還沒有做好充沛的準備。
三、有關建議
做好高鐵旅游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件大事。從旅游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快實現高鐵與城市交通的零換乘”迎接高鐵時代到來。實現高鐵與城市交通的站內“零換乘”一是加快推進鄉村交通與高鐵的站內銜接。要在高鐵站區內規劃建設完善的公交、客運、出租車以及通往機場的大巴、通往景區(點)旅游巴士停靠點和出入口,真正實現鄉村各類交通與高鐵的無縫對接”使不斷涌入的游客及時分流到市區、景區;要與周邊鄉村做好交通銜接,開通旅游直通車,提高市的可進入性。二是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建設。有關資料顯示,自助游散客已經占到游客總量的80%以上,成為旅游者的主體。市要積極適應這種新趨勢,充分考慮高鐵游客、自駕車游客等散客的需求,高鐵站區、火車站、汽車站等人流相對集中區域,建設信息化水平較高,咨詢、預定、服務功能完善的鄉村旅游集散中心。
(二)加快實現旅行社對高鐵游客的一條龍”服務。旅行社是旅游產業的龍頭。必需充分發揮旅行社的作用,做到旅行社對高鐵游客的一條龍”服務。一是加快推進旅行社向高鐵站點聚集。要協調鐵路部門,支持重點旅行社在站內設立經營點或柜臺,實現旅行社與高鐵游客的零距離”對接。二是深入推進旅行社與旅游要素的有效銜接。借鑒棗莊市的做法,引導和推動旅行社與景區、賓館、餐飲、汽車公司、購物商店等捆綁經營,共同推出打折優惠活動,讓利游客。三是為旅行社“一條龍”服務提供條件和支持。主要是租用場地、稅費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三)打造高鐵特色旅游產品。一是推出有競爭力產品。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有價格、品質雙重競爭優勢的一日游”周末游”旅游產品,真正形成市場優勢。二是加大特色旅游產品的宣傳營銷。省旅游局正在組織編寫《山東不可不去的一百個地方》山東不可不吃的一百種美食》和《山東不可不買的一百種旅游紀念品》高鐵開通后,將在高鐵沿線鄉村投放。市要抓緊整合包裝外地特色旅游產品,積極參與推介,搶占市場先機。
(四)加強區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強鄉村間的對接。要主動加強與北京、上海、濟南、泰安、青島等其他高鐵沿線及跨線城市的對接。共同打造適應市場需求的跨地區產品組合。建議重點加強與泰安的合作,聯合打造最具競爭力的高鐵世界遺產旅游板塊”
篇5
關鍵詞:鄉村旅游;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245-02
近年來,鄉村旅游成為全國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旅游局將1998年旅游主題定為“華夏城鄉年”,2006年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2009年旅游主題為“中國生態旅游年”等等。各大旅游景點紛紛打出了“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旅游理念和口號,鄉村旅游一時間成為旅游市場中的一股浪潮,席卷全國各大城市。在鄉村旅游發展的背景下,如何發展農村旅游經濟、實現鄉村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鄉村旅游的定義
鄉村旅游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名詞,目前學術界對鄉村旅游的定義沒有統一的標準。總的來說,鄉村旅游是通過旅游業的推動,向傳統農業延伸的嘗試,是一種新型的產業形式。目前,國內一些鄉村旅游還僅僅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經營管理模式相對粗放,效率也較為低下。對鄉村旅游的定義有著狹義和廣義之分。其中,狹義的鄉村旅游是指游客在農家田園游玩,欣賞農村風景,體驗農村樂趣的旅游方式;而對經營者而言,就是通過農村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與鄉村文化,吸引廣大游客群體來農村吃、住、玩、游、娛、購的旅游形式。廣義的鄉村旅游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其是指農村家庭以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及農家生活為旅游資源依托,吸引城市居民前來觀光、度假以及體驗的旅游活動形式。
二、鄉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鄉村旅游不同于平常所見的旅游方式,其經營主體為農村家庭,在經營管理上相對松散自由。在鄉村旅游發展背景下,農村家庭通過自身的果園、魚塘、牧場等農村資源來吸引城市旅游群體。相比較而言,鄉村旅游呈現著以下幾方面特征:
1.鄉土特征鮮明。鄉土特征鮮明是鄉村最為明顯的特征。相比較文化古跡、風景名勝,鄉村旅游的載體為田園風光、鄉村自然景點,因此,其所展示的為農村所特有的自然風貌,而且其將農村自然風貌與鄉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了。鄉村旅游使得游客感受到了農村的鄉土氣息,體驗了現代農村生活的氛圍和節奏。
2.平民性明顯。目前,國內旅游被詬病的一點就是費用過高,旅游群體基本上是以富裕階層為主,而這點在鄉村旅游中卻不明顯。盡管國內一些鄉村旅游景區也是向富人開放的,但總的來說,鄉村旅游的群體還是集中于都市白領和工薪階層。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都市白領和工薪階層受制于收入與工作的因素,其出行旅游主要是以短距離為主,而鄉村旅游則是其首選。因此,鄉村旅游具有大眾化和平民性的特征。
3.參與體驗性強。參與體驗是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主打牌。在名勝古跡、旅游風景區的旅游形式中,主要是以觀光、欣賞為主,而鄉村旅游方式則有著本質的區別。鄉村旅游所開展的旅游項目就是農村生活的組成部分,游客一方面可以體驗農業生產活動,參與趕牛犁地、播種栽苗、澆水施肥、松土除草等農事作業,體驗農耕生活的辛酸勞累,同時也可參與采摘、收獲、品嘗等農業生產活動,讓游客感受農業豐收的喜悅。
4.消費水平較低。在近年來城市物價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農村的消費水平則相對維持在較低的水準。鄉村是以農村消費為基礎的,接待者為農村家庭,旅游的內容也是以農村生活的體驗的感知為主,這使得鄉村旅游的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在鄉村旅游模式下,吃的東西是農戶自產自銷,住的是農家小屋,娛樂是以果園、花圃以及風景區的農村資源為主。因此,鄉村旅游總體消費價格較為低廉,城市一般家庭都可以接受。
5.經營方式以家庭為主。目前很多名勝古跡的旅游發展模式是以旅游公司為主導的,通過旅游公司來經營管理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日常維護。然而,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則是農村家庭,夫妻或上下兩代人等直系親屬共同操持,雇傭的服務員也多是親戚。
三、鄉村旅游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意義
旅游作為綠色無污染的第三產業組成部分,其對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鄉村旅游所依托的是農村旅游資源,其對農村經濟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在目前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鄉村旅游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更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第一,鄉村旅游推動了農業產業的分工,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目前,農村經濟是三農問題的最核心問題,鄉村旅游模式可以形成一整條產業價值鏈,通過鄉村旅游延伸開其他各個產業的發展,如農漁養殖業、運輸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餐飲住宿業等等。同時,鄉村旅游的開展還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三農問題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再就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鄉村旅游幫助這部分剩余勞動力實現了再就業。據調查顯示,鄉村旅游的工作人員基本上以50歲左右的農村居民為主,而且很多鄉村旅游地區對工作人員都沒有年齡、學歷上的限制,這無疑為這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的舞臺。
第二,鄉村旅游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刺激了農村消費的發展。鄉村旅游經營的主體為農村家庭,而且相比較其他旅游方式,鄉村旅游的投資金額相對較少,成本低,收益率高,這可以有效增加農村家庭的額外收入。同時,農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則有助于刺激農村消費,配合“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政策的開展。
第三,鄉村旅游改善了農村的村容村貌,有助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在鄉村旅游的帶動下,農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潔的環境、文明的語言與舉止在農村和農民中逐漸形成,而且游客對餐飲的衛生要求也使得農民的衛生意識不斷提升,這極大地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促進了鄰里和睦。
第四,鄉村旅游促進了農民民主和主體意識的提升,有利于現代化農村的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畢竟是市場化的競爭活動,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就必須增強主體意識,主動適應市場,這使得農民主體意識不斷得到強化。與此同時,鄉村旅游和農村周邊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使得農民更加注重農村集體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使得農村整體環境不斷改善與提高,而且在管理上也更加民主。
四、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鄉村旅游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關系著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目前,一些鄉村旅游做得好的農村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已經逐漸和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持平,而且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日益提升。為使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對策與建議:
第一,加強市場需求導向,做好主動營銷宣傳工作。主動營銷是鄉村旅游未來發展的重要渠道,其有助于鄉村拓展游客,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形成足夠的影響力,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當然,在主動營銷宣傳工作前,首先要明確宣傳的品牌主題。對鄉村旅游而言,其所強調的是城鄉文化的差異,城鄉文化差異是城市居民向往鄉村旅游的深層次動因。因此,必須要深度挖掘鄉土文化內涵,提升鄉村旅游產品品位。與此同時,伴隨著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未來的市場需求將呈現著多元化與多層次化的趨勢發展,而且一些鄉村旅游的高端市場將逐漸形成,游客除了關注健康、舒適、衛生以外,還追求品位獨特、文化底蘊、個人空間。因此,在對鄉村旅游進行宣傳營銷的過程中要從高起點、高品位著眼,對深層次的農業民俗文化的開發,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品味提升。
第二,切實解決鄉村旅游目前存在的“三化”問題。所謂的“三化”問題,就是庭院的美化、居住環境的城市化以及服務的標準化。這“三化”問題是目前鄉村旅游服務層面存在的弊端,因此,政府部門與經營主體要科學栽花植草,美化農家環境;同時,學習城市一些星級酒店的居住環境,改善臥室的寢具和衛生間的洗浴設施的方便、衛生、整潔程度。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強服務水平的提升和標準,做到既要有農民的質樸熱情,也要有向城里看齊的標準化、規范化服務。
第三,對鄉村旅游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主導和規劃,目前一些鄉村旅游景區的規劃呈現著亂象的態勢,這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埋上了一層陰影。因此,政府部門要對鄉村旅游景區進行統一的規劃,建立扶持鄉村旅游的配套政策機制,通過對鄉村旅游景區在土地、交通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和支持,實現鄉村旅游景區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針對鄉村旅游景區的多個地區,進行交通標志、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配合鄉村旅游景區的發展。此外,建立農村本土特產產品的生產與物流配送機制,發展鄉村旅游的農副食品行業。
第四,轉變經營理念,形成鄉村旅游的品牌化發展模式。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要從規模化和品牌化的角度切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產品服務的附加值。一是要充分認識鄉村的經營理念精髓,轉變經營觀念,通過“農”、“家”、“樂”這三方面形成自身的經營理念。二是結合營銷宣傳,塑造自身的鄉村旅游品牌,通過品牌化輻射各個區域,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三是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鄉村旅游的品牌化經營需要服務水平的配合與支持,只有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促進鄉村旅游的品牌化經營。
參考文獻:
[1] 陳欣,馬莉,董珊薇.農家樂旅游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以西安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0,(28).
[2] 羅康榮.農家樂與休閑運動產業相結合發展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區為例[J].農村經濟,2011,(8).
[3] 曾建明,肖潔.略論中國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的差異化戰略——以農家樂為典型業態[J].改革與戰略,2010,(8).
篇6
關鍵詞:鄉村旅游;“三農”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1 鄉村旅游經濟的概念定義
鄉村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其根據旅游目的、旅游地點、旅游吸引物來界定。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游還沒有完整統一的定義。國內較受統一認可的概念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這個概念包含2層意思:旅游活動發生在鄉村地區,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 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經濟,需要依托具有一定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的農村,特別是具有獨特旅游資源優勢的鄉村,以期通過旅游開發在較短時間內成為業內熱點;鄉村旅游經濟的蓬勃發展,可以促使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產業結構優化、村容村貌改善、農民素質提高,可以有力地推進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1 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推動農業產業化
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旅游是帶動性很強的一個產業,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餐飲娛樂業、旅游交通運輸業、手工藝品加工業等相關上下游產業,這些產業發展速度快、消耗資源少、生機活力強,既可迅速帶來投資回報,還可以安排大量剩余勞動力就業。
2.2 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實現農村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鄉村旅游能夠讓人們在親近自然、接觸自然的過程中,加深對自然的了解和認識,加深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潛移默化地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鄉村旅游以自然觀光為主,建設的基礎旅游設施基本不會對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產生硬消耗,也很少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污染,因而環境成本極低,有助于改變依靠傳統粗放式生產實現經濟增長的理念和方式,以達到調整優化當地產業結構的目標,最終實現既發展當地經濟、又保護當地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目,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多贏”局面。
2.3 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提升農民道德文化素質
鄉村旅游的主體多是都市人群。這一群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或是各行各業的精英,或是久居都市、深受城市文化熏染的市民。他們文化程度高、思想觀念新、掌握信息多,雖然旅行短暫,但是仍然可以為當地鄉村的農民帶去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從而在與當地農民接觸過程中潤物無聲地加以影響,進而帶動鄉村向更文明、更進步的方向發展。
3 提升鄉村旅游業品質的建議及措施
3.1 下大力保護好鄉村環境
全面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打造環境秀美、空氣清新、綠化硬化、適宜人居的鄉村環境,既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和保障。因此,要牢固樹立“環境興游”、“生態興游”的觀念,做好鄉村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要抓緊制定鄉村環境保護條例,建立健全鄉村環境監測、評價的標準和方法體系,完善鄉村污染處理規范;要抓好重點村街的污染預防和整治,堅持取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嚴厲打擊“十五小”行業和企業,從源頭上禁絕環境污染;要加強對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違法排污的監測,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開發過程中的違法違章行為,避免資源浪費和簡單粗暴使用,努力減少對鄉村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破壞性開發。
3.2 要傳承延續好農村文化
特色的農村文化是鄉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根本,必須保持和傳承,否則鄉村旅游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3.2.1 要提高當地農民對保持農村文化的思想認識
引導他們認識到,沒有了農村文化特色,就難以吸引到外來游客,要堅持培育延續好純樸、憨厚、直爽的鄉風民風,展現農民熱情好客、豪爽大方的可貴品質。
3.2.2 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切實增加文化建設投入
地方政府要把文化建設列入鄉村旅游的總體規劃,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在資金上、在技術上對農村文化建設給予大力支持。保持好具有鄉村特色的民居、民宅,深入挖掘民間特色藝術,培育民間藝術家,并借助政府的影響力加大宣傳推廣,以增強鄉村旅游經濟的吸引力。
3.2.3 要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品牌建設思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地發展特色品牌。可以推廣獨特風味飲食,可以打造特色主題體驗,可以推介特殊田園風光。
3.3 注重強化農民的主體地位
要善于吸納農民意見,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積極性、創造性。對農民的合理化建議、建設性意見要尊重和采納,并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中給予必要體現。要強化引導,鼓勵他們參加各類教育活動,提高適合鄉村旅游開發的專業技能,以此提高農民實力、增強農民自信,推動他們更主動、更快速地融入鄉村旅游開發。也要切實保障農民權益。注意協調好投資商、開發商與當地農民之間的權益關系,在土地補償、股份合作、金融創新等方面向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給予政策傾斜,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民收益,創新方式方法完善農民保障體系建設,解決其后顧之憂,爭取他們支持和參與鄉村旅游開發。
篇7
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是它的鄉村性和生態性。就其鄉村性而言,鄉村生態旅游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就其生態性而言,其是現代生態旅游新趨向,對滿足現代游客新需求和促進整個旅游業發展方面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鄉村旅游逐漸成為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成為推動城市和景區鄉村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鄉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資源配置及地表自然環境要素空間分布與過程也因此受到強烈擾動,生態環境負荷增加旅游業固有的脆弱性等特征也傳導到鄉村中,對鄉村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旅游社區參與研究關注基礎理論、參與決策及狀態等,對自然要素和社區主體參與旅游的過程、動因等理解不足。對農戶而言,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為其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然而現代消費文化對傳統農耕社會的沖擊與融合,使得農戶在參與鄉村旅游過程中出現了職業分化,進而導致階層分化。鄉村生態和旅游開發都不是靜態的,而是處于一種不斷變化的狀態,因此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影響需要全面、動態的研究。本文從農戶視角出發,運用可持續生計框來分析探討鄉村生態旅游開發對農戶生計的影響。
一、概念界定與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1.鄉村生態旅游。鄉村生態旅旅游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盡管國內對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研究很多,但由于研究角度的差異,目前學界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筆者認為何曉芳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闡述,文中提出鄉村生態旅游是指發生在鄉村區域,以鄉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態環境、樸素的鄉土文化與人情、嫻靜的田園風情為基礎,用景觀生態及生態美原理與方法為游客建立一個欣賞鄉村景觀、認知自然、培養與體驗生態旅游環境,充分展現鄉村旅游的景觀美學價值、鄉村居住的宜人價值、鄉村文化的追憶價值與鄉村教育價值,并最終使得鄉村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英國海外發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續分析框架,是源于Sen和Chambers及Conway關于貧困屬性理解的加深的理論基礎。這個框架把農戶看作是在一個脆弱性的背景中生存或謀生。農戶可以使用一定的資產,以及受到社會、機構和組織環境的影響,影響農戶的生計策略、一一配置與使用資產的方式,以求得有益的成果,滿足他們的其生計目標。框架涵蓋五部分內容:脆弱性、生計資本、政策、機構和過程、生計策略、生計結果。核心是五大生計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人力基本、金融資本、物質資本。不同的家庭對生計資本的獲得能力不同,當生計的某項資本占核心主導地位時,生計資本中每種資本的狀況也是不斷運動變化,在不同的條件下,五種生計資本又可以相互轉化。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對于評估發展活動應用于農戶生計、找出存在的問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地概況。石堰坪村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東南部,距張家界市區68km,地處武陵源、桃花源、沅陵五強溪三處風景旅游圈的中心地帶。是中國最大的土家吊腳樓群落所在地,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3521工程創建村、湖南省旅游名村、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村面積1 700公頃,現居住有土家族982人,182棟吊腳樓,核心保護區85棟,堪稱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原生態吊腳樓古老村寨。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的形式,主要在村中核心保護區進行調研。到戶訪問80戶,其中旅游戶23戶,非旅游戶57戶,收集有效問卷80份,深度訪談46人。獲取的原始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
二、石堰坪村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影響分析
(一)農戶擁有物質資本的變化
物質資本包括用以維持生計的基本生產資料和基礎設施,其意義在于提高貧困人口的生產力。生活方面,僅有19%的農戶宅基地面積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增加,旅游戶和非旅游戶的投資意愿有差異,旅游戶的家庭原始資產和社會資源更豐富,在投資意愿上更加積極,旅游戶受到的正面影響更多。81%的農戶宅基地面積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發生變化,他們認為鄉村旅游投資比較大,且收益的波動性和季節性比較明顯。56%的農戶家庭購置交通工具支出增加,80%的農戶家庭擁有交通工具,農戶普遍都添置了摩托車,以便外出趕集串門,有3%的農戶購買了小型面包車專門承接從鎮到村的客運業務。交通工具支出的增加表明農戶從事非農活動的意愿與收益增加,鄉村生態旅游對農戶收入多樣化起到了促進作用。90%的農戶購置家電支出增加,這一方面是因為青壯年外出打工使得家庭收入提高,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和農戶現代生活意識增強。
生產方面,75%的農戶購置農機設備的支出較以前有所增加,這主要是因為石堰坪村的農戶以水稻種植為主,近年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使得家庭勞動力短缺,部分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家庭選擇將土地出租,大部分家庭以購置農機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5%的旅游專營戶購置農機設備支出比以前減少了,這些農戶以開飯店、小賣部、旅館為主要收入來源,除留小部分土地(1畝)作為菜園自用外,其余用于出租,如表1所示。
(二)農戶擁有自然資本的變化
自然資本是描述自然資源量的術語,泛指有利于生計的資源流及相關的服務。鄉村旅游一定意義上恢復并保護了石堰坪村的鄉村景觀及自然環境,提高了自然資本的儲量。社區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硬化路通到各家各戶的門口,污水管道的鋪設改善了村容和村貌;集中處理的飲用水保障了村民飲水安全;改廁工程和房屋翻新整修提高了村民生活質量;有線電視光纜入戶豐富了村民的文娛生活。但旅游開發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農戶農業收入的增長,71%的農戶農作物收入持平,大部分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水稻種植,為保持村莊景觀的一致性不能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加之政府缺少對農業種植方面的引導,導致大部分農戶農業收入較低。93%的農戶認為道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距離村中心較遠的農戶受益明顯。98%的農戶認為村莊環境有改善,這主要得益于旅游開發以來對生活垃圾的集中回收處理和污水處理。如表2。
(三)農戶擁有金融資本的變化
金融資本是指在消費和生產過程中人們為取得生計目標所需要的積累和流動。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石堰坪村70%農戶的非農收入增加,但還有10%的農戶非農收入減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外出務工的技術要求在提高;另一方面,石堰坪村旅游開發對農戶創收的局限性影響。同時,鄉村旅游帶來農戶間相對收入水平的變化,所有的旅游戶收入都有所增加,而對于非旅游戶,卻有增有減,并有進一步導致農村階層分化的趨勢。84%的農戶都認為家庭開支近年增加顯著,主要因為孩子教育、老人醫療的支出增多,物價上漲趨勢明顯。在借貸方面,19%的農戶貸款次數增加,其中貸款用于開辦飯店、小賣部、旅店等旅游配套設施的占比較小,大部分農戶有意參與旅游但在投資方面絕大多數還處于觀望態度,已開辦旅游相關產業的農戶都是村里的大戶或回鄉創業人員,且農戶借款渠道趨向于向親戚朋友借款,商業貸款的影響不明顯,如表3。
(四)農戶擁有人力資本的變化
人力資本代表著知識、技能、能力和健康狀況,它們能使人們去追求不同的生計手段并取得相應的生計目標。石堰坪村98%的農戶家庭最高學歷記錄有所上升,當然這與普及義務教育的政策密切相關,也與農戶逐步提高的教育意識有很大的關系,旅游業的發展能在經濟上支持農戶子女受教育的費用,同時加大農村與外界交流的頻率,提升農戶受教育意識,使得更多人受到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家庭非農勞動力人數量方面,29%的家庭非農勞動人數增加,主要由于外出務工人數近年增加,但勞動力總體數量基本穩定。在健康狀況方面,43%的農戶看病次數增加,這意味著農戶對健康狀況的重視,且能負擔得起一些小病的治療費用。雖然95%的農戶沒有接受過任何旅游培訓,但仍有5%的旅游專營戶參加或正在參與培訓,農戶在接受旅游職業培訓的數量在增加,包括服務技能培訓和餐飲方面的培訓,如表4。
(五)農戶擁有的社會資本的變化
社會資本是指在可持續生計背景之下,人們在追求生計目標的過程中所利用的社會資源。鄉村的發展促進了農戶社會關系網的廣度和復雜性,91%的農戶電話費開支上升。同時鄉村紅白喜事等人情來往支出更加頻繁,此項開支增加的農戶占89%。此外,不同農戶所能獲得的相關扶持力度大不相同。調查發現,只有6%的農戶獲得過相關支持,主要為提供一些政策上的便利,如表5。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鄉村旅游正在改變著農戶生計資本的儲量和組合形式,擴大或縮小了農戶五大資本的外部邊界值。對于那些資本存量、流量不足及轉換、流動能力薄弱的非旅游戶,極易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陷入貧困。總體而言,石堰坪村的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為村莊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為農戶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就發展情況而言,石堰坪村鄉村生態旅游開發還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大部分農戶并沒有參與到旅游開發中。筆者認為原因如下:第一,農戶對旅游開發的態度存在分歧;第二,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理念和本村旅游開發規劃缺乏認知;第三,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前景缺乏信心;這都將直接影響農戶參與旅游的積極性。鄉村旅游重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打破了傳統的田園牧歌式的共生和均衡關系,在短期內呈現出沖突和不均衡現狀,但鄉村旅游的發展正在塑造全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鄉村正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篇8
[關鍵詞]遼寧省;鄉村旅游;發展
[DOI]10.13939/ki.zgsc.2015.43.195
隨著城市居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也悄然發生變化,人們希望走出城市,回歸自然,鄉村旅游能使城鎮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極大地滿足了城市人群回歸自然的渴望。鄉村旅游是農業生產與旅游活動相結合的產物,既發展了第一產業,又帶動了第三產業。2014年全國鄉村旅游新增收入400億元,新增就業約20萬人,帶動超過3300萬農民受益,新增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36個,新增5A級旅游景區9家,目前全國5A級旅游景區總數達184家。
1 遼寧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遼寧農業和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城市化水平高、客源市場潛力大,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得天獨厚。隨著遼寧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到廣大鄉野尋求新的休閑空間悄然成為時尚,為遼寧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市場需求。近年來,休閑農業、農業旅游示范點、旅游特色鄉鎮、旅游專業村等在遼寧陸續興起。農業部、國家旅游局從2010年開始每年評選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到目前為止,遼寧省有清原滿族自治縣、大連市金州新區、寬甸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遼中縣、本溪滿族自治縣、大連市莊河市7個縣(區、市)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鳳城市大梨樹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盤錦鼎翔農工建(集團)有限公司、沈陽市沈北新區紫煙薰衣草莊園、丹東東港市北井子鎮獐島村、建平縣萬壽街道小平房村等20個景區(點)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鄉村旅游已成為河北省旅游業的重要支撐,“十一五”期間,全省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數2.29億人次,總收入813.6億元;2011年,鄉村旅游收入實現436.98億元,增長絕對值達到171.3億元,鄉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13.1%;2015年,全省鄉村旅游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
2 遼寧省鄉村旅游發展建議
雖然遼寧鄉村旅游具備良好的政策環境、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仍存在諸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缺乏特色旅游項目、宣傳力度不夠、旅游人才匱乏、服務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
2.1 加大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著力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投資拓寬觀賞區道路、修建觀賞平臺、移動衛生間、停車場、指示牌等基礎設施。蓋州市大力發展山莊旅游,萬福鎮投資1億多元進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貴赤線拓寬工程、高標準木棧道、砌石棧道、鑿巖石臺階工程、人工湖、鵝卵石護坡工程等,建設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明顯提升。同時要不斷提升產品品位和檔次,改善衛生環境,提升環境品質,“食、住、行、游、購、娛”一體,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規模、不同消費群體需求。但在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營造傳統的、原貌的鄉村場景和氛圍,凸顯鄉村本真特色,防止農村城市化。
2.2 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和產品
在開發旅游項目和產品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體現差異性,避免仿效跟風、低水平重復建設。要深入挖掘文化特質,充分利用本地區歷史文化、民間非物質文化等資源,打造國內外知名的鄉村旅游品牌和鄉村旅游精品。通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遼寧省多個縣市已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東北地區第一家國家級生態縣遼中縣開拓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利用生態環境良好、交通便捷等優勢率先在遼寧開展“莊園經濟”的全新發展模式,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普蘭店市以北部安波溫泉、老帽山、雞冠山等資源為依托,重點打造溫泉養生、生態觀光鄉村旅游;以中部清泉寺、望海寺以及設施農業、農業示范基地為切入點,打造文化訪古、農事體驗、采摘觀光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以南部平島旅游度假區為核心,打造海濱休閑娛樂鄉村旅游。叫響“洗溫泉、登帽山、訪古跡、享農事”的鄉村旅游品牌。鞍山市緊緊抓住春節、“五一”和“十一”等重要時間節點,打造出“春節文化廟會”、“梨花文化賞花會”、“南果梨文化旅游節”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內涵豐富的旅游節慶活動品牌。并舉行“祭南果祖樹開梨儀式”,以傳統形式、新的寓意進一步將百年南果梨文化與旅游元素相融合,打造出鞍山市又一張城市旅游靚麗名片。
2.3 進行資源整合,強化鄉村旅游
一是以知名景區景點帶動鄉村旅游。鞍山市具備世界最大玉佛、亞洲著名溫泉、中國名勝千山、中華寶玉之都、祖國鋼鐵之都、乒乓球冠軍搖籃等旅游元素,可將這些元素與健康養生、溝域鄉村文化等鄉村旅游元素結合,設計精品旅游線路,以知名旅游景區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二是與旅行社合作,增大客源。鐵嶺去年在吸引域外游客來鐵嶺旅游方面,重點與沈陽中青旅、海外旅行社等開展合作,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組織沈陽及周邊城市萬余游客來旅游。
三是整合當地資源,統一管理。改變農民獨門獨戶的經營方式,將他們集中起來,促進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緊鄰國內知名旅游景區――天橋溝國家森林公園的寬甸滿族自治縣雙山子鎮臺頭子村成立了遼寧省首家“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利用農家院發展旅游接待業,組建農家樂旅游接待一條街,統一制定標識,統一衛生及收費標準。有著17年油菜種植歷史,種植面積達2000畝的興城市劉臺子鄉成立了油菜花種植合作社,統一組織種植經營和管理,規范服務,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但在整合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造性,切實保護好、維護好其根本利益,才能使鄉村旅游的發展具備源源不斷的動力。
2.4 做好旅游宣傳,擴大知名度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營銷手段,提升宣傳營銷水平;加大網絡營銷力度,與知名旅游網站合作,擴大影響力;通過微信、微博和短信等新形式進行旅游產品推廣。如興城市劉臺子在舉辦油菜花觀賞節前召開推介會,讓更多的人知道劉臺子油菜花,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賞。桓仁縣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五女山米蘭酒業為全國休閑農業與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北甸子鄉為特色鄉村旅游新干線試點鄉,五里甸子鎮老黑山村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亮點對地區的鄉村旅游進行大力宣傳。
2.5 培養引進鄉村旅游專業人才,提升服務管理水平
鄉村旅游的景點基本都是由區域內的農戶自主經營管理,他們生活環境相對封閉,文化水平不高,必然對鄉村旅游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局限。可通過以下措施來解決服務和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加強現有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水平;向旅游企業學習先進的服務標準和管理經驗,應用到本地區鄉村旅游的服務和管理中來;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和鄉村旅游發展好的地區取經,進一步提升市場意識、旅游致富意識;引進相關專業院校畢業生加入到遼寧省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發展中來,勢必會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
3 結 論
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要全力推進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旅游致富工作。認真抓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實施,切實幫助做好鄉村旅游規劃指導、市場推廣、人才培訓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提升,開展鄉村旅游改廚、改廁和環境衛生整治。重點支持一批有條件的鄉村發展特色旅游,帶動廣大農民致富。河北省應借助國家利好政策的東風,在現有基礎上更好更快發展,力爭形成“以旅促農”的發展新格局,為把遼寧省建設成為中國最具魅力的鄉村旅游示范省而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篇9
摘 要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發展模式,不僅迎合了旅游者追求“回歸自然”與個性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又是引導消費,刺激內需,特別是與解決“三農”問題的結合,更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意義十分重大。鄉村旅游應是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可持續科學發展的結果。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依賴的鄉村景觀也正面臨著危機。
關鍵詞 鄉村 旅游 危機 對策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是農業生產與旅游活動相結合的產物。鄉村旅游融農業生產與休閑游樂于一體,它不僅利用了生物資源,而且還挖掘了景點資源,既發展了第一產業,又帶動了第三產業。分析鄉村旅游開發中危機的表現、根源,提出其發展管理的對策,對我國鄉村旅游開發的建設和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我國鄉村旅游概況
隨著國家旅游局把2006年的旅游主題定位為“中國鄉村旅游年”,作為一個現代旅游目的地,鄉村旅游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迅猛的發展勢頭,接納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在鄉村旅游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經濟,一些地方領導和旅游部門一開始就為了獲利而去包裝、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導致其依賴的鄉村景觀也正面臨著危機,鄉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正受到干擾與威脅,這種干擾和威脅最終將危及整個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發展。
二、景觀危機表現
(一)特色危機,景觀雷同性增強
鄉村旅游地因其充滿地域特色的景觀風貌和民俗文化而成為吸引都市人的好地方。但是,隨著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鄉村景觀的雷同性也隨之增強。從曾經風靡一時的“仿古一條街”,到隨處可見的觀光果園、農業示范園、古鎮民居、民俗村等,人們曾經追求的景觀特色越來越模糊。
(二)環境危機,生態景觀的破壞不容忽視
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山體被挖、樹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村道被堵、到處涂鴉的現象層出不窮,不少鄉村旅游地失去了寶貴的自然生態魅力。諸多不良因素及行為的出現均會影響和破壞鄉村原有的生態環境,導致水質污染、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平衡失調等,使得鄉村旅游地景觀質量下降,游客的市場吸引力也隨之減弱,其環境危機不容忽視。
(三)品質危機,景觀質量粗糙
這里所提的“粗糙”是指景觀質量的“粗制濫造”,而非我們所追求的鄉村旅游景觀的質樸和原生態。由于部分鄉村旅游地缺乏政府的引導和規范管理,小農個體私營經營模式下的農民自發、分散和粗放的管理,必然形成小農意識下的造景。鄉村景觀的品質和“味道”丟失了,總體景觀質量隨之大打折扣。
三、對于鄉村旅游發展的幾點建議
鄉村旅游應是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可持續科學發展的結果,且因有利于鄉村自身綜合發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協調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自然景觀與傳統文化遺跡,發展當地適宜又具地方特色的產業,建立科學進步的生活方式,在這種和諧發展背景下才具有吸引力,這種真實的景象與景觀才是游人的追求。對于合理協調鄉村旅游開發與景觀建設的關系,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在可持續發展中走生態旅游路線
對于鄉村旅游來說,可持續發展是其必然的選擇。因為,只有在不損耗或破壞資源的情況下進行的開發過程,才有可能世世代代健康發展下去。從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角度說,鄉村旅游的發展要提高人們對其生活的控制能力。這一能力的提高要與人們的文化和價值觀相協調,維護和增強社區的個性。從經濟的可持續角度說,鄉村旅游的發展要能取得經濟效益,并且要能有效地管理資源,以便造福子孫后代。
(二)認清本質:注重“游客體驗”
游客即鄉村旅游的消費者,是整個旅游項目興衰的核心,沒有長久的游客吸引力和游客體驗管理,再完備的措施也不會為項目帶來實際意義。因此,我們必須給予鄉村旅游地中的游客體驗已足夠的重視。首先,要確定游客的體驗需求。鄉村旅游項目在定位時最需要考慮的,是游客群的定位。其次,要完善游客體驗的供給平臺。游客持著不同的體驗需求來到鄉村旅游地,旅游項目應能形成有效的體驗供給能力,建立多樣化的游客體驗平臺是重要的途徑。
(三)加強管理,規范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及行業自身的管理和規范。對于鄉村旅游更是如此,它面臨的許多基礎性的制約瓶頸都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引導、支持。第一,黨委、政府要對鄉村旅游業有足夠的重視,結合中心工作推進鄉村旅游發展。第二,整合現有的各種資金渠道保障鄉村旅游建設需要。
四、總結
鄉村旅游開發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建設,該研究作為生態旅游管理的一個重要分支,尚存在一些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深入研究的問題,為此從各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具體途徑和目標模式方面展開深入的實證分析和研究是后續研究的重點。但是,發展鄉村旅游不能以犧牲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代價。鄉村旅游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通過規劃、管理、制度建設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尋求最大限度地滿足游客對鄉村旅游資源的享受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和協調發展,最終實現鄉村旅游最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孝坤.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重慶師范大學學報.
[2]萬青.鄉村旅游探論.許昌學院學報.
篇10
關鍵詞:鄉村旅游;企業化經營;大圩鎮
本文通過對大圩鎮鄉村旅游資源的分析,旨在探討出明確的、可行性強的、適合大圩鎮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引導大圩鎮鄉村旅游業朝著正確的發展思路發展。研究鄉村旅游企業化經營及發展策略,有助于對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得出真正適合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模式,創新鄉村旅游業發展思路,豐富有關鄉村旅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使大圩鎮鄉村旅游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瓶頸,進而促使桂林國家旅游綜合實驗區改革獲得成功。
一、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
我們通過對大圩鎮鄉村旅游資源實地調查,收集到了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豐富數據,并對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 開發條件等有了深刻了解。
(一)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概況
大圩鎮鄉村旅游業是在2000年才逐漸發展起來的。目前,每年前往大圩鎮旅游人數約有200萬人,而這200萬人中每人在大圩鎮旅游消費約為80元,如此,大圩鎮全年旅游收入約為16000萬元,占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1.9%。由此可看出,鄉村旅游業已逐步成長為大圩鎮的支柱產業。大圩鎮政府近年來不斷招商引資,在古鎮保護開發建設和村村通公路建設中,分別招標1000萬元和210萬元,改善了景點質量和基礎設施狀況。目前,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有:大圩古鎮景觀、大圩古東瀑布景區、毛洲島生態園、大圩草莓農莊、大圩瑞金鴕鳥生態園、大圩提子生態園、天目湖景區、桂林東部鳳凰城等等。
(二)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優勢
在深入了解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概況和存在的問題之后,我們總結出發展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的區位優勢:
1.經驗優勢
由于大圩地處旅游產業發達的桂林市近郊,知識溢出效應明顯。大圩鎮內即有大量曾經在桂林市工作的熟練旅游從業者,這些從業者擁有旅游經營和管理的大量經驗。另外,大圩鎮從2000年即已開始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在經營過程中,他們逐漸形成了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經營理念和獨特的運營經驗。
巧借旅游"黃金道"-漓江,巧做假日經濟。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經營者們不斷用漓江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做起了文章。他們以漓江為由,借游覽漓江為名來招攬游客,這使許多游客都參與到"游漓江,摘草莓"、"暢游毛洲島"等活動行列中來,增加了大圩鎮旅游景點的經營效益。此外,大圩鎮有些鄉村旅游景點還利用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節假日機會,向高校的師生們進行宣傳、優惠等活動,受到了廣大學生游客的青睞和好評。
巧打季節牌、巧托桂林名城。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經營者們在不同季節對景點的服務實行不同價格優惠,以此吸引新老顧客光顧。比如,在草莓新上市時,農民們抓住消費者追求新鮮、新奇的消費心理,對草莓實行價高價格,而在草莓接近尾期的時候,對草莓實行較低價格,對多次購買的顧客實行7-8折的優惠。同時,借桂林的美譽度和知名度進行宣傳,把大圩草莓宣傳為"桂林土特產",營造"來桂林旅游,摘草莓、吃草莓是必須的!"效應,直接把大圩鎮特色農產品與桂林掛鉤,從而增加前往大圩旅游的游客量。
2.資源優勢
發展鄉村旅游業,大圩鎮有其獨特資源優勢。首先,大圩鎮是歷史文化古鎮,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大圩古鎮上的萬壽橋、寺廟、古村落景觀等都極具人文觀賞價值。其次,大圩鎮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大圩鎮境內山林密集,奇峰異石聳立,桂林漓江流經此地,河水清澈見底,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受人為破壞和工業污染少,適宜居住和旅游。大圩古東瀑布景觀就是大圩鎮獨特旅游資源的典型代表。第三,大圩鎮農業資源較為集中,鄉村旅游資源各具特色。大圩鎮境內農業資源分布比較合理,比如在大圩鎮生產街和毛洲島農民主要種植草莓,秦岸、大埠等村委主要以種植提子和葡萄,這樣既形成產業特色,又方便游客旅游觀光。第四,大圩鎮交通較方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圩鎮距離桂林市區約有19公里,路程較短,符合現代城市居民自駕車游旅游消費方式,且近年來,大圩政府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重修了大圩鎮境內的鄉鎮公路,規范了鄉村旅游業經營環境。
(三)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桂林市大圩鎮鄉村旅游業雖然有了迅速發展,但這些鄉村旅游景點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因此,必須正確加以認識、分析:
1.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數量少、規模小且分散
雖然大圩鎮是文化古鎮,歷史悠久,但是大圩鎮鄉村旅游業卻是新興事物,自從2000年才逐漸發展起來的。由于起步晚,大圩鎮鄉村旅游業仍處在起步階段,因此,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數量較之其他鄉鎮較少。其次,大圩鎮早年經濟發展緩慢,產業結構不平衡,政府和經營者們旅游業投資資金匱乏,融資渠道不暢,造成旅游業收入占全鎮生產總值較小。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此外,大圩鎮自然地理因素是造成其鄉村旅游業分散的主要原因。大圩鎮現有鄉村旅游景點都是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狀況而建立的,自然資源的分散程度影響了這些鄉村旅游景點的集中程度。數量少、規模小且分散的問題將會制約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妨礙對其整體優化管理,難以形成產業優勢和規模效應。
2.大圩鎮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鄉村旅游目的地應向游客提供用以滿足其旅游活動所需要的全部服務,包括沿線提供交通、住宿、餐飲、觀光、娛樂等各種設施和服務,而大圩鎮鄉村旅游業在這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比如,通往大圩古東瀑布、金瑞鴕鳥生態園的道路較狹窄彎曲,交通不便利;草莓農莊和金瑞鴕鳥生態園的停車位、客房數量較少,供游客觀光、娛樂的休閑項目較缺乏等等。大圩鎮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大圩鎮旅游景點的分散使其形成不了規模經濟,為單個景點修建成本過大;第二,大圩鎮政府財力有限,無力承擔如此龐大的基礎建設投資;第三,景點經營者們的"搭便車"現象嚴重,導致單個經營者對基礎設施投資動力不足。
3.大圩鎮鄉村旅游宣傳促銷力度不夠、知名度不高
大圩鎮鄉村旅游經營者們對景點促銷資金不足,力度不夠,宣傳的總體形象不明確,各種宣傳口號未能突出激發旅游者來大圩鎮旅游的理念和著力點,也未能塑造一個鮮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目前,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經營者們(如大圩草莓農莊、金瑞鴕鳥生態園)大都是在公路旁設置廣告牌,寫明景點名字和地點,這種宣傳方式雖然簡單,成本較低,但這樣的宣傳方式不易引起廣大游客注意,達不到宣傳效果,不利于提升鄉村旅游景點形象和知名度。如果把鄉村旅游服務看作一件產品,那它就必須做好宣傳促銷工作,不做宣傳或者宣傳不到位,不抓市場,那么盤活鄉村旅游業就會是一句空話。
4.大圩鎮鄉村旅游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水平低
目前,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職工大都為當地附近農民,他們沒有經過專業旅游從業培訓,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旅游業隊伍經驗不足,整個旅游服務體系存在經營管理不善、服務質量不到位等問題,不能適應鄉村旅游業大發展的需要。鄉村旅游景點經營者們需要在餐飲、觀光、娛樂、住宿、衛生等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這些優質服務無一例外需要大量熟練雇員才能完成。只有不斷提高員工服務技能、培養員工科學合理的服務理念,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圩鎮鄉村旅游景點經營者們應該從自身做起,逐步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加快人才引進和人員培養,滿足鄉村旅游業發展需要。
二、對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合理化建議
(一)加大大圩鎮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精品古鎮,振興古鎮旅游業。
1、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對基礎設施比如道路,停車場等進行修改建設。招商引資,合理興建酒店旅館等供游客旅游住宿的地方。大圩鎮政府與當地鄉村旅游景點經營者們應開展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完善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2、結合鎮情和進入桂林城市體系的要求,大圩鎮把城鎮功能定位為旅游商貿型城鎮,確定將其建設成為桂林市東郊"衛星城"和"后花園"的發展目標。鎮黨委邀請大專院校和規劃設計機構的專家對古鎮古街進行規劃布局。同時,借鑒云南麗江、湖南鳳凰等地的典型經驗做法,通過市場運作,引進外資,進行合理開發,促使古鎮原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實現古鎮保護和經營效益的"雙贏"。
(二)加大大圩鎮鄉村旅游宣傳促銷力度,打造精品旅游線,提升大圩知名度。
大圩鎮應組織全鎮景點景區負責人到桂林蘆笛巖、陽朔漓江等旅游區學習考察,提高打造旅游品牌的能力;邀請桂林市有關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到該鎮旅游景點進行考察,征求旅游線路合理布局的意見和建議。按照規劃新建成的袁家漓水人家壯寨風情游景區、古鎮風貌藝術博物館,日均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正在建設的集娛樂、休閑、購物多功能于一體的古東金山游樂園等項目,將會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同時,傾力包裝的國家4A級古東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毛洲島、古鎮古街、雄村古圩、秦岸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帶、草莓島等眾多旅游景區景點,景點景區品位和知名度明顯提升,獨具魅力的"桂林-大圩-漓江-陽朔- 桂林"大旅游環線初步形成,生態文化旅游名鎮的整體功能大幅度提升。
(三)打造精品農家樂,開發旅游新景點。
大圩鎮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傾力打造農家樂,發展旅游觀光型農業"十二五"期間,大圩鎮進一步整合新農村旅游資源,全力打造三條旅游帶,構筑大圩旅游業發展新優勢。用最短的時間打造"古東瀑布- 天目湖- 秦岸提子基地- 漓水人家- 大圩草莓基地"生態觀光農業旅游帶,成為桂林東線旅游核心區;依托千年歷史文化古鎮,把古鎮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打造獨具特色的"大圩古鎮- 毛洲島- 鯉魚島-磨盤山"新型旅游帶。充分利用流經李家、朱家、廖家的"牛河"和流經熊村、上橋、高橋的"馬河",精心打造李家、朱家、熊村、上橋、高橋徒步漂流、自行車觀光等休閑旅游帶,并著力打造熊村、上橋、高橋一帶油菜花攝影基地。
桂林市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特色性很強,正確認識本地區鄉村旅游業及根據當地特色提出適當的發展模式是發展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的關鍵問題。良好發展模式的探索及實施,對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大圩鎮境內鄉村旅游資源調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便更好地引領大圩鎮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云才,郭煥成,徐輝林.《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楊正泰,張帆.《旅游景點景區開發與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3]張福慶.《中國生態旅游投資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
[4]楊桂華.《生態旅游景區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5]劉峰.《中國西部旅游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對鄉村振興的設想